酒文化培训范例6篇

酒文化培训

酒文化培训范文1

关键词:酒店培训;员工流失;原因;对策

而今知识、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酒店想要占领市场的制胜点,获取业界竞争优势,就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建立,需要酒店不断提高培训力。因此,培训是酒店一种最有价值的双赢投资。但做为投资行为,不可避免的存在风险。最让酒店头痛的是培训后员工流失的风险。酒店行业由于进入门槛低员工流动性大,劳动力充裕,但优秀的技能多面手和职业化的管理者匮乏。通过培训这些人才突显出来,却可能很快就另攀高枝或被竞争对手挖走,这让一些酒店感觉培训是为他人做嫁衣于是不重视甚至终止对员工的培训.然而这种做法未免是因小失大。作为酒店既需要对对员工培训,又可摸清员工流失的可能原因从而尽可能规避投资风险

一、酒店培训后员工流失的原因

酒店培训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将加大培训后员工流失的可能行。所谓的漏洞首先即是酒店培训的目的确立有偏颇。很多酒店培训目的围绕自身发展需要,旨在提升员工的技能,培训内容注重营销技巧、服务技能等的业务培训,轻视对员工进行酒店价值、企业文化和员工个人素质的培训。有些酒店即便是有酒店文化的学习,也仅停留在对酒店规章制度的学习,使培训即流于形式又无法使员工对酒店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认同感,也就无法形成酒店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其次,培训漏洞即是培训对象选择失当。酒店培训对象主要包括新近员工、转换工作岗位的员工、不符合工作要求的员工和有潜质的员工。其中有潜质员工的培训投资费用最高,企业能够得到的预期回报也很大,同样存在的风险也最大,因为对他们的培训效果很容易被其他企业使用,员工也很容易被高薪挖走,跳槽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对这类员工培训要进行长期的观察,而一些酒店往往注重能力的观察而忽视品德的长期考察。如果不慎选择了那些对酒店缺乏归属感、感恩之心,品格上有缺失的员工,就可能加大酒店培训后员工流失的风险。再次,培训漏洞即是培训过程缺乏系统化,后期缺乏控制性。多数酒店的培训处于间歇性、无计划的状况。这种无阶段性、不系统的培训过程让员工有“学业以满”已无精进机会的猜想。加之其中一些业务骨干大多认为自己通过培训已经成长为管理骨干,能够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他们便提出加薪的要求。而公司则认为,员工培训已花费大量心血,现在应该是员工加倍工作而不是加薪的时候,由此,双方的认知出现了严重分歧。正是由于培训后期,酒店没有通过培训老师即时掌握员工培训后的效果、心态和期望,没有第一时间加强思想上的交流、指引和疏导,导致业务骨干反而心存芥蒂。因此酒店只有掌握可能导致员工流失的原因并在培训时候注意把握相应原则,方可将培训后员工流失的风险降低到最低。

二、防止酒店培训后员工流失的对策

(一) 明确双赢目的,制订系统培训战略,

企业培训的目的的确是为了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服务,但是为了防止酒店培训后员工的流失,酒店的培训计划也要结合员工成长需求角度去制订执行。首先强化员工的学习意识,通过具体措施使员工养成一种持续学习的习惯,即提升思想觉悟又使其对酒店培训产生根本的心理需求和精神依赖,在此基础上酒店再对员工配置持续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战略,将培训工作与员工阶段性成长结合起来,并与员工一道就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等做出计划,并帮助员工通过培训逐步实现这一计划过程,使员工感受到培训和学习并非完全是酒店为求发展的功利行为,酒店也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个人实现,从而对酒店产生认同感,认为自己如果留在酒店工作,不仅有发展上的需要,也有精神上的寄托,不仅能感受到人文的关怀而且会在目标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上精进,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员工跳槽的可能性就会有所降低。

(二)建设酒店文化,调整酒店培训内容比重

想减少或尽量避免员工特别是骨干员工的流失,那要注重酒店文化的建设并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使员工通过感知并认同酒店的文化和价值观,在“一荣俱荣”, “酒店即我事业线”的精神感召下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并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忠于为企业效力。同时酒店要打破传统的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只注重业务技能的培训模式,将培训重心转向注重业务培训与企业文化传递以及员工个人发展相结合,从传授业务知识、提高技能转向与培养对企业的归属、认同以及员工情商开发、潜能开发、拓展训练等相结合的路子上来,从而成熟员工的心智,坚定员工的信仰,使其加倍珍惜所在的工作环境。

(三)关注员工需求,培训与用人机制相结合。

酒店岗位培训中让文化素质高、天赋资质好的新员工能成为有较强能力的技能强手,他们希望得到酒店的重视和关注;而针对业务骨干的培训,则其中大多认为自己通过培训已经成长为管理骨干,能够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他们希望能有加薪或提职的机会。将员工培训和用人机制相结合,通过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员工考核评价标准,及时的选拔出培训后突出表现的员工并给予这些优秀人才更多的晋升机会,或者使其承担更重要的工作,从而使员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充满信心,更有满足感,并能安心于与酒店共同发展。

酒店培训后员工的流失尤其是骨干员工的流失,会给酒店带来资源的浪费和财力的损失,但酒店并因此就不重视或者终于对员工的培训将更不利于酒店的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故加强科学酒店培训管理十分必要。即关注员工流失原因,又思考防止对策将是酒店员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酒文化培训范文2

关键词:酒店;员工培训;现状;对策

酒店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服务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旅游服务质量,而酒店员工综合素质的高低则是酒店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本文针对目前酒店员工培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简要分析如何开展基层员工培训工作。

一.酒店基层员工培训概况

酒店基层员工的培训工作一般由酒店人力资源部统筹规划、制订工作措施、联合各部门组织实施;培训对象主要针对新入职员工和一线工作员工;培训内容主要分为公共基础知识和部门岗位知识,培训知识涉及酒店背景、员工手册、礼仪、对客沟通、外语、团队合作、心态、消防、岗位具体工作流程和技能等方面,一般都会采取集中培训和部门交叉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二.酒店基层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或重视但培训投入相对较少

目前酒店基层员工的流动性非常大,作为酒店管理层一般会有这样一种顾虑:如果把酒店基层员工都培养成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些人有可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离职,再加上酒店基层员工所做的工作只要稍加培训基本上人人都能上手,因此,有个别酒店不太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放在基层人员的培养上。或者由于培训预算有限,基层员工的培训更多的是放在酒店内部进行,很少有机会到外面去见识和学习其他酒店品牌文化,势必造成信息的闭塞或知识技能更新速度的缓慢。这样就会进一步造成恶性循环:基层员工由于得不到很好的培训,更谈不上待遇的提高,就会对企业失望进而产生离职的想法,员工流失现象进一步加剧,酒店又需招聘新员工,培训工作量就会越来越大。

此外,酒店培训部一般的人员编制也就是1个培训经理、1个培训主管、1个培训专员,甚至有个别酒店,酒店培训工作就由1人担任,这就会造成培训工作因人手不够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使酒店基层人员的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二)不同员工对培训认识不统一,对于培训的看法和态度不一致

不同职务的员工处在不同的位置,对培训的认识和看法各有千秋。如人力资源部认为培训是员工的福利,酒店花费时间、精力、金钱为其组织培训,员工应该珍惜且参加;各部门一般情况下,会支持和配合人力资源部组织的培训工作,但存在平时部门接待任务繁重,人手不够,且与培训时间相冲突,于是培训无法安排甚至要取消培训;员工则认为好不容易的休息时间,却要来参加培训,且培训对于自身并无多大益处,对此事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正是这些情况的存在,致使员工的培训停留在一种较为尴尬的地步,其培训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三)培训流于形式

从培训组织到培训成效的凸显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验证,有时,人力资源部为了年终有内容总结,会比较看重数据,如培训的次数和人次,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培训效果。部门即使支持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抽调人手去配合参加培训也是草草了事;基层员工为了不受惩罚,参加培训也是敷衍了事。特别是岗位和交叉培训,虽然在时间安排上相对较为灵活,但培训实施者也是局限于一些例行公事信息的上传下达,即使有指定的师傅,也因为一些主客观情况,如被迫接受任务、现场对客时不便指导,事后未继续跟进指导、员工流失等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培训流于形式。

(四)培训效果差强人意

培训工作确实是做了,但培训效果却差强人意,经常会听到客人有投诉餐饮客房卫生、员工服务态度、酒店工作效率等方面的问题,这些现象也从某一层面上反映酒店培训工作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不重视,培训场地、经费、师资等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直接影响培训的有效实施;二是存在受训者对于培训内容或形式安排的不认同,老是觉得培训后对自己的作用不大,不能产生积极作用;三是培训体系欠科学合理,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组织、培训监督、培训奖惩等环节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或因素,都将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三.酒店基层员工培训对策分析

(一)加强酒店精神文化建设,统一认识,重视并用行动支持培训工作

首先,管理层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重视,要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有人文关怀气息的精神文化和氛围,让员工有企业归属感和职业精神。笔者曾经入职一家五星级酒店,入职第一天,部门经理亲自带领全体新员工参观酒店,介绍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并陪同一起用餐,小小的一件事让笔者深有感触,工作起来特别踏实。其次,要为员工营造心绪稳定的工作环境,人心稳,就会愿意把酒店当成是自己的事业来做,就绝不会以打工者的心态去面对岗位工作,就能从内心深处认同酒店的理念,认同培训对于自身及工作开展的重要性。笔者曾到过某家星级酒店,其员工培训的地方除具备有普通酒店的培训室外,还特意开辟了形体房和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培训室,酒店还为员工专门配备了一个约60多平米的图书室,里面约有2500多册书籍、杂志,这些充分地体现了酒店对员工生活工作的关心,一方面员工的工作态度、综合素质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酒店也深得人心,利于长远发展。当然,酒店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远不止这些。只有员工认同了企业的文化,对于培训的认识也就会有一定的提高,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就会和企业文化要求的相对一致。

(二)制订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人力资源部和各部门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如实施、监督、评估等制度,保证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例如,为了更好地帮助新员工融入新环境,可以根据酒店实际情况,制订新员工传帮带制度。此制度对于师傅人员的选拔、具体工作职责、考评和奖惩要有具体的内容。一般来说,师傅人员,应由相应的部门选出忠诚度高、业务能力强、心态好的员工,做员工的师傅,进行一带一的对教(工作和生活);其工作职责包括师傅提前了解新员工的基本情况,并必须熟悉其姓名,以便让新到的员工能感受到师傅的亲切感;师傅负责帮新员工打扫好床位,铺好床,带领办理入职手续,师徒同寝或就近住宿,以便在新员工工作前期师徒同吃同住,由师傅帮助和照顾其生活起居;带徒弟熟悉环境,并带其上下班,指导和帮助新员工熟悉工作,掌握工作标准,履行工作职责;及时将新员工的思想动态报告上级,以便引导新员工建立目标,树立在企业长期发展的思想等。传帮带期一般为1个月时间,如徒弟表现优秀,心态稳定,且工作满3个月,则应该给予师傅一定奖励;如传帮带期间,所带的徒弟出现重大的违纪情况,师傅应负有连带责任。通过评比,对于连续表现优秀的师徒,酒店可给予嘉奖、通报表扬、工资提升及职务提升等奖励,这样就会在酒店形成一种良性竞争氛围,也会进一步促使员工对酒店的认同。

在培训和实际岗位工作中,对于基层员工的积极参与和进步表现,酒店一定要给予肯定和奖励,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培训激励机制。同时,为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要确保经费、场地等的有效提供,避免因为这些方面导致培训工作开展受限。

(三)建立科学完善高效的培训体系,提升培训效果

酒店基层员工培训工作一般由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力资源部应把共建一支强有力的培训管理团队作为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培训管理团队除了人力资源部专门配备的培训师资队伍和外聘专家外,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也应是酒店的培训师,同时,还要协同各具体岗位部门,齐抓共管做好各部门内训员的培训工作。

在制订培训计划上,要充分了解培训需求,借鉴先进酒店的经验,同时根据本酒店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既要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又能让基层员工乐学、想学,学有所用。在培训组织和实施中,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在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时间的确定和培训手段的运用方面要灵活处理,要不断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培训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不仅仅是停留在收集上来的调查问卷或最终考核的分数,关键在于是否运用到了实际的工作场合。因此,要发挥最大的效果,还需有构建科学考评和督导体系,考评和督导人员可以是经理、主管,也可以是同事或培训员工自己。考核结果可与绩效奖惩相挂钩,将培训前和培训后的表现与晋升奖励相结合,完善培训、考核、聘用、晋升、待遇的一体化的用人制度,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

酒店要发展,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就是要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使之在自身技能水平提高的同时为酒店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竞争力,使酒店在社会发展中处于有力地位。总结一些较为成功的酒店企业的经营经验,不难发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的因素,即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酒店业需要一批受过训练、懂得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专业人才。只有具备这样的人才,酒店业才有可能满足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酒店培训体系,培养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与服务人员队伍,是当前酒店业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徐文苑.酒店培训工作的再思考[J].江西企业经济,2004

[2]陈伟.酒店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及其对策分析[J].四川经营管理者2011

[3]张威.浅谈酒店文化在酒店员工培训中的重要作用[J].四川技术与市场2010

[4]徐娥.现代酒店员工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企业管理2009

酒文化培训范文3

论文关键词:酒店培训;行政人员;能力

培训部是品牌高星级酒店必不可少的重要部门,肩负保证员工服务质量标准统一,酒店管理规范有序的重要职责。酒店培训管理的主要工作由培训部门所属行政人员来完成,除基本行政工作以外,还包括培训日常管理和培训讲授等,这就要求酒店培训部行政人员具备更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 酒店培训部行政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

培训部行政人员通常由培训部经理(主管)直接领导,日常工作主要包括:

(1) 日常收发文件管理:培训部相关办公文件的接收整理存档及发放呈递记录。

(2) 文稿撰写:培训部相关备忘、制度、文件等应用文稿的编写。

(3) 培训管理工作:包括各部门培训计划的催缴、检核、记录;培训现场检查;部门培训支持等。

(4) 酒店产品知识资料更新收集:汇集员工应掌握的全部本酒店相关知识,并不断更新完善。

(5) 建立并不断更新员工培训记录:建立酒店全体员工培训档案并根据参加培训课时、酒店人员变动不断更新。

(6) 培训资料收集:酒店各专题培训相关支撑参考资料的不断收集整理学习。

(7) 组织员工培训及课程教授:组织定期新员工入职培训及不定期专题培训,准备教案、道具,制作课件并担任培训讲师。

(8) 员工仪容仪表服务现场稽查:不定期高密度地到员工工作现场进行员工仪容仪表、服务操作标准化规范化检查。

实际上可以将酒店培训部行政人员的工作归结为三大部分:一是部门文书工作;二是培训管理督察工作;三是培训教授工作。判断一名酒店培训部行政人员工作是否合格,也应主要从这三方面进行考察。

2 文书工作能力

文书工作是行政人员最基本的工作,主要包括文字处理、办公自动化操作、资料整理等。

2.1 文字处理

酒店培训行政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文字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中英文打字速度快,能熟练操作五笔输入等汉字输入法。掌握常用英语口语,有较好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熟悉酒店公文统一格式要求,熟悉通知、纪要、总结、计划等应用文写作。

2.2 办公自动化操作

酒店培训行政人员应能独立操作计算机,熟练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等办公自动化软件及Internet邮件收发和处理技巧,并能熟练运用各类办公自动化设备,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刻录机等。

2.3 资料整理

办公资料繁乱纷杂,作为行政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资料整理、分类、归档能力。掌握酒店培训信息管理系统,负责系统信息的更新与维护。

3 培训管理督察能力

培训管理督察主要包括培训效果检查与部门培训的督促跟进协调。

培训部行政人员在对员工进行行为检查时,必须明确掌握检查标准,并保证检查的公开公平。首先行政人员自身应对各项规章制度掌握的非常清楚,并严格按照标准来规范自身行为;其次应对待所有员工一视同仁,保证酒店服务的规范与统一。

做好部门培训的督促跟进协调工作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很强的抗压能力与专业的职业素养。由于酒店各部门的工作任务都很繁重,部门管理者可能会忽略培训工作,使得部门培训工作开展不完全或不到位。因此,培训部行政人员需要积极与酒店各部门包括上至酒店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进行有效沟通,使他们明白培训的重要性,支持培训工作,保证培训体系的有效建立与完善运转。培训部行政人员应善于沟通,能够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法,在专业礼貌的前提下进行部门之间的斡旋,在保证本部门工作的前提下尽量给予对方以体谅,面对难题不后退不沮丧,在任何时候都不丧失耐心和微笑。沟通能力的强弱是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酒店这个需要时刻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体现的更为突出与深刻。

4 培训教学能力

酒店培训部行政人员通常还要在员工培训项目中担任部分课程的讲授,这就要求培训部行政人员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知识水平和培训技能。

标准的普通话、流利的口头表达和为人师表的气质风范是一名培训讲师站上讲台的基础条件。语言表达,是将知识传授给学员的必要手段,表达能力的强弱将很大程度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培训目标的达成。此外,个人气质风范也会影响学员对于讲师专业度、亲和度的判断,因此培训部行政人员应当衣着正式、举止得体,表情自然。

酒店培训的对象当中很多都是从业多年的老员工,其学历或知识含量也并不见得比培训讲师低,如何才能使他们学有所获?要求培训人员除了熟练掌握岗位技能、技巧以及与之相关的实践和理论知识以外,还要不断的更新、创新,从实践工作中总结出精华理论再回头去指导学员怎样运用到实际岗位上。酒店员工培训实质是一种成人教育,员工希望所学能够立刻应用到工作中,能够立即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培训中需要更加注意给出员工实际可行的方法,与员工本职工作密切结合,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可与兴趣。这也要求培训部人员更多的深入到各部门工作一线,了解每个工作岗位的基本工作状态。

酒文化培训范文4

(一)我国酒店业对人才的培训重视不够

1、培训机制不健全中国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一贯采用“重使用轻培养”的做法,使得目前酒店培训缺乏一套有效的、建立在培训与发展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国酒店的培训通常由培训部统筹,酒店业务培训多以短期、简单、分散为主,本着实用实效的原则,通常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对学院毕业生、有潜质的经理人或业务骨干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只是强调不断地完成工作任务,承担工作职责。2、培训需求把握不准很多酒店除了例行的培训,如人职培训以及轮岗培训以外,几乎没有系统性的培训需求分析,不能照顾到不同职业阶段员工的需要,也没能从企业的角度,根据酒店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素质与绩效要求以及实际绩效与目标绩效之间的差距,确定基本的培训范围、强度与方向。由此可见中国大多数浪店的培训都是滞后的。3、培训技术缺乏专业化中国酒店的培训通常由酒店培训部组织实施,其中培训者的专业化程度也是一大问题,内部培训师精通部门业务但缺乏专业的培训技术和技巧.培训手段通常较为单一,请进来的培训师又常常并不了解酒店和学员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甚至可能不了解内部运作,培训内容的确定有很大的主观性或理论脱离实际。

(二)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已成为职场上炙手可热的高薪阶层。酒店管理人员在中国十大百万年薪职业中排名第六,酒店、旅游业将成为中国服务产业的支柱。然而,我国高等院校在此专业人才培养上存在着很明确的不足。1、目标定位不准我国高等学校将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中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基础理论,酒店、餐饮与旅游基础知识,具备酒店基本管理与服务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去各饭店、酒店、宾馆从事酒店基层管理及餐饮、客房服务工作。2、课程设置不系统酒店管理专业和课程设置较传统。酒店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也是仓促上马,部分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也缺乏丰富的从业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功底,这就导致很多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采用照搬照抄的方式,在教材的选购上,缺乏标准,有的教师干脆就自编教材,开设课程,关起门来自己搞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因此使得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差距很大。3、教学方式单一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方式较单一。在教学环节上,很多学校仍以传统的理论课讲授为主,即使安排实践课也是走过场,由于国内的酒店管理专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实习酒店,而更多的是拓展和社会酒店的联合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校方与合作实习酒店之间的目的差距较大,双方利益点不统一。

二、高素质酒店管理人员难寻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酒店管理属于服务行业,社会传统观念把服务看作是伺候人的工作,认为是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行业。从事酒店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临时的过渡,而且家长对这一行业的认同度也不高。

(二)教育与实践的脱节

教育与实践的脱节的表现,一是在我国各财经管理类院校中开设有酒店管理专业的数目极少;二是目前在部分旅游院校中,开设的酒店管理专业也是以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前厅客房餐饮管理、服务操作技能、专业英语等为主要学习课程。这是体现学科与酒店专业的名称和内容的嫁接,而不是体现酒店管理的专业性。虽然有实习,但一般都是在毕业前集中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感慨接触社会的时间太晚,等到了解该学什么的时候,学习生活也即将结束。

(三)用工要求与经济收入的不对称

酒店迫切需要有丰富酒店管理或从业经验的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但实际招聘时,酒店所注重的外在条件、语言能力、文化程度和工作素质等因素中,文化程度往往是放在最后。大学生具备高素质、高学历,但缺少工作经验,很多酒店都认为大学生应该从基层开始。一名大学生毕业后与高中生、中专生站在同一起跑线,这严重打击了大学生的自信心。

三、构建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高素质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健全的体系,学校教育模式的创新是基础,与酒店经营管理中的体制完善共同构成这个体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加强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

从我国目前酒店业人才需求结构来看,对酒店管理者的需求旺盛。因此,应将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的、有较强经营管理实践能力的、能胜任酒店企业中基层管理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酒店管理者。在培养的过程中,可借鉴瑞士的“洛桑模式”,设计酒店职业经理人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的形成和培养。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做法值得借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将教学课程分为三类:理论课、实践课和语言课。课程体系既有行业定向胜,又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则重在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实践课分为操作性的练习课、模拟性的分析课、研究性的调查课。语言课则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学生学业结束后获得国际酒店行业认可的就业证书,在各国高星级酒店可直接上岗,一般可任部门经理、助理,而不必再经过实习期。

(二)完善酒店培训机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当前,心理学已广泛运用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且颇有成效。只有真心尊重关心员工,体察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成长进步,给他们营造发挥自己的环境,酒店自然能培养而且留住人才,从而在日趋激烈的酒店行业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重视学习现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人事管理应规范化,减少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建立起与本酒店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l要有既有战略远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人力资源规划。酒店应根据经营发展战略和酒店实际要求来制约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晋升等具体日划。而且这些规划或计划信息要尽量让员工知晓,以便员工据此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让员卫惑到自己在本酒店还有发展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员工留任率。()z要进行工作分析,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权力与工作标准。它不仅使每个员工都能明明白白、有条不紊地各负其责,而且通过科学设计、综合平衡,可避免苦乐不均和员工工作压力过于繁重。2、加强人才培训工作()l酒店文化培训。酒店文化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因此,它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酒店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个人对集体的认同希望在员工和酒店之间,建立起一种互动相依的关系,最终使员工依恋并热爱自己的酒店。但酒店文化不是瞬间而成的,它需要引导、灌输、示范和融人制度里继而融人员工的思维和行动中。出色的企业文化所营造的人文环境、对员工的吸引力是其它吸引物无法比拟的。因为它张扬的是一种精神,它打动的是一颗心。()z酒店职业培训。在对员工职业培训方面,主要有两个大的目标,一是职业意识的培养,二是职业技能的提高根据这个目标,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对酒店员工的职业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同时要在员工当中进行培训调查定酒店那里需要培训,考察酒店目标和经营计划以判定知识和技能所需,将实际结果与目标进行比较,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决定培训些什么内容,针对员工的不同情况进行个人工作分析、人员分析,决定需要培训的人员和不同人员的培训层次3、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新进人酒店的员工对酒店的一切都不太熟悉于职业探索阶段,对职业缺乏客观的认知,对此,酒店应让其尽快适应酒店生活并熟悉酒店流程,同时,酒店应该对每一员工设计其职业发展规划,应建立科学的职业规划制度,设置合理而可行的目标和途径,以帮助他们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使其能够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4、营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构建一个和谐、健康、团结、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特别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环境可以使人才能安心、心情愉快地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出成果,进而也能使人才很自然地感到:在这种工作环境下,一样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一样有发展前途,能成就一番事业。

(三)校企联合

酒文化培训范文5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应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建立健全职业培养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

职业能力;酒店管理;课程体系

一个酒店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职业能力水平高的专业酒店作业团队,而要充分发挥这一团队的作用,就必须合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本文尝试性的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酒店员工培训体系”。

1培训体系的研究基础

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通过问卷设计与调查,构建了酒店行业员工职业能力模型,作者结合中外文献,验五个维度对总体职业能力水平的影响程度。计算方程:F=5.630+0.200×A+0.250×B+0.200×C+0.200×D+0.150×E。(F为酒店员工总体职业能力水平;A工作情感;B自我发展能力;C服务技能;D个性特征;E工作态度)。

2基于职业能力模型的酒店员工培训体系设计

培训体系依据酒店组织体系目标,围绕岗位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该体系结构以酒店组织战略规划为方向,以酒店资源、酒店特质等基础性环境为支持,以酒店员工个人职业能力需要为对象,以酒店岗位为中心,综合利用酒店信息系统平台技术、酒店专业技能、酒店管理知识等,实现以酒店员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培训体系结构的创新。

3基于职业能力模型的酒店员工培训体系设计分析

3.1目标设定

本文主要研究酒店员工职业能力-岗位-组织之间的关系,着眼于如何建立一个提升员工职业能力的培训体系,为酒店提升岗位效率,提升组织竞争力服务。

3.2管理制度完备

培训管理制度包括培训综述(包括培训总则、培训细则则、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组织结果、培训形式与方法、参陪员工权利和义务、培训实施、培训评估、培训费用等);岗位技能培训(包括培训目的与内容、决策层的培训、管理层的培训、操作层的培训等);外派培训(包括培训目的、组织结构、培训内容、外派培训人员资格、外派培训申请程序、外派培训差旅食宿、出勤和工资处理、证书的认定等);员工培训出勤管理(包括组织策划、请假制度、统计培训记录等)等几大项目。

3.3培训组织架构

为确保酒店的培训工作能够顺利贯彻,由总经理担任培训活动总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门经理作为培训活动的管理机构:人力资源部门在各个业务部门设立培训中心,作为培训的实施机构,酒店业务部门经理作为管理支撑,酒店质量监管部门作为培训进程和培训效果考察、监督机构,部门培训员则是推进部门和人力资源部培训战略的终端。

3.4培训工作流程

基于员工职业能力的培训遵循“PDCA”管理模型进行研究。

(1)培训计划(Plan)培训计划制定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①设定目标:这个培训体系应该酒店有效改善组织管理、增加绩效,实现组织战略。②选定培训人员和选择培训类型。③选择培训内容:在这里,根据知识、技能需求,我们认为酒店员工职业能力水平的五个指标应划分为三个方面的培训:知识培训、技能培训、素质培训。④制定培训预算:培训预算的有效制订既需要符合酒店经营利润最大化的直接目标,同时也要服从合理配置的原则。对企业来说,员工培训是一项投资,对企业员工来说,培训也是一种福利。⑤日常管理:用考勤、点名、抽查等形式,并将结果计入最后考核;培训中的协调与沟通、软硬件设施的保障等。

(2)培训的实施(Do)培训计划实施的第一个阶段是:要确定员工的培训需求。第二个阶段培训是:课程的组织实施。利用酒店内外部现有有效资源,培训师组织培训课程的内容。培训课程一般都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开场动员:暖场、兴趣引发、需求介绍、课程说明等;学习目标;课程的主体:设计原则、学习方式和方法、重点、难点内容、如何练习等;培训课程的结果检验:笔试、现场问答、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问卷调查、实战操作等方式进行考核;还有,课程的前期课程和后续课程介绍。

(3)培训的评估(Check)在培训进行过程中,包括培训结束后,都要时刻关注培训师与酒店之间、培训师与部门员工之间、部门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之间就差距缩小情况进行交流,及时反馈信息给人力资源部,并报告培训负责人,就反馈信息及时作出调整和纠正。

(4)培训结果的处理(Action)对培训结果及时进行处理,及时作出总结: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对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并予以标准化,把培训的成绩固定下来,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以文本的形式存档,交给下一个培训PDCA循环中去解决。必须要强调“下一步”的概念,也就是说在一个培训结束后,为员工保证培训的效果得以延续、保证员工综合职业技能强化和衔接,还必须考虑下一步该进行什么样的跟进培训。将下一个培训课程列入该员工的个人职业能力发展规划中,从而形成针对不同员工的、非常完整的培训项目,而非独立的课程。基于酒店员工职业能力模型的酒店员工培训体系结构将员工培训置于“组织—岗位—个人”匹配的框架中,不但可以使酒店能够根据员工需要的变化及时调整培训计划,而且可以使员工得到最实用、最及时的培训,提升员工个人综合职业能力,改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绩效,使员工与酒店组织、工作岗位时刻保持一体化的水平。

作者:杨娟娟 张来阳 单位: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来阳,刘芳.酒店行业员工职业能力模型构建[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27(5):106.

[2]李斌.上海外资酒店培训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酒文化培训范文6

(普洱学院,云南 普洱 665000)

摘 要:本文结合普洱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初步实践,探索出适合酒店行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关于“产学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四个保障条件,对推进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具体可借鉴的办法和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 :酒店管理;产学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70;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201-02

收稿日期:2014-07-12

作者简介:段朋飞(1985-),男,汉族,陕西省渭南市人,教学秘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酒店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酒店业逐渐成为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4-2020年中国酒店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显示:未来几年,高星级酒店的投资将继续保持升温趋势。酒店行业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这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普洱学院与多家五星级酒店合作共建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产学研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培养高层次酒店管理人才。

一、酒店管理专业背景

普洱学院作为滇西南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承担培养区域旅游服务贸易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在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示范区大背景下,在市政府与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学院于2011年开设酒店管理专科专业,培养初期,采用传统“2+1培养模式”即专业学习2年后,需参加顶岗实习1年。该模式不能适应酒店市场对于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高素质酒店人才需求的需要。经过借鉴国内外经验:瑞士洛桑学院的“洛桑模式”、香港理工大学的“校企合作模式”、重庆科技学院“双主体合作教育”,目前形成了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1 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协同创新的培养体系

实行生产、教学、科研、应用相结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指酒店实践,提供服务,是培养人才需求的出发点,酒店市场一线生产方面会产生对人才的需求。“学”指在教学模式上,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在酒店中学,在学校中学,在生活中学。“研”指整个培养人才的过程,时刻需要探索和研究,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用”指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实用,专业,这里的“用”产生了人才的供给,最终回到“产”对人才的需求。这四个方面需要酒店,学校,学生共同来参与。

2.2构建校企合作基础上的“三主体合作教育”

根据相关院校校企合作的经验借鉴和当前云南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学校酒店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上,明确三个主体:学生、学校、酒店。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和酒店通过共建实训平台、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共同讲授指导、共同开展科研、共同评价反馈等来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机制,形成“三主体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3构建“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过程

学校酒店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结合实训平台在功能分区上的模块性和职业对照性,对准酒店的生产、工作、服务过程,践行“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全真实训”人才培养过程如图1。根据酒店行业运行规律更和行业季节性特征,采用长(3个月以上)短(1个月以内)结合的办法,在保证教学总体目标完成的条件下,灵活安排各学年教学时间。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训相互嵌入,学习时间和工作时间相互交融,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酒店岗位需求的最大限度吻合。

三、酒店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3.1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落实“专业带头人引进”、“骨干教师提升”、“青年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四个工程,确保双师素质及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双师型”教师结构整体优化,着力培养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较强应用能力的“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围绕提高教师教学、实践、科研,通过引进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达到100%。

3.2优化人才培养课程资源体系

强化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的模块化,理论学习系统模块、自主学习系统模块、虚拟酒店培训模块、全真实训实践模块。以酒店的实际需求出发,设置专业课程,酒店参与共同开发教材,依据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开发教材,结合酒店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和教材开发。结合学校对高端技能人才“应用型、创业型、创新型”的培育要求,建成一批体现岗位标准变化、突出职业素质、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的优质核心课程配套教材、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

3.3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为适应专业建设发展,改善实训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紧密联系酒店,按照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合作共建集“产学研用”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分模块在模拟客房、模拟餐厅、实习酒吧、中西餐实习厨房实训实习,达到学生技能与酒店需求的无缝对接。通过与酒店的深度合作,在吸引酒店投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引入酒店企业文化,与合作酒店共同设计酒店文化教学实验室,营造职业氛围,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酒店环境中提升职业素养,为高端人才的培养创造优越条件。

3.4建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

在“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学生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必须完善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立体评价体系,增加校内指导教师、酒店指导教师与学生全过程的交流,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形成学校、酒店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全过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结语

本研究以普洱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对新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述,构建了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其“产学研用四位一体”协同创新的培养体系、“三主体合作教育”和“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全真实训”的人才培养特色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独具创新性,并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保障条件。为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具体可借鉴的办法和指导性建议。

参考文献:

[1] 赵德辉.就业视角下“洛桑模式”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2:311-312.

[2] 袁晓曦.香港理工大学校企合作模式下实训项目的开展对高职院校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3,20:103.

[3] 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03:70-72.

[4] 张耀嵩.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40-42.

[5] 段仁启.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