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术创新范例6篇

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创新范文1

关键词: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经济 作用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142-02

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目前,各国政府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维护和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系统,都把发展低碳技术视为一项重要工作,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断加强和完善低碳技术创新。因此,在低碳经济范式下,低碳技术创新将成为一些国家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1 低碳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低碳经济。然而,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论,已有的关于低碳经济的种种定义和解释都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第一,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与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相对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实际上是对现代经济的革命性反思,是一场关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生产模式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第二,认为低碳经济是保持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近年来,一致的观点认为,是人类活动导致地球上温室气体不断增多,并给人类社会带来危机。所以必须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降低,包括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避免因气候变化而使人类遭遇不幸。第三,认为低碳经济是各类经济形态的总称。无论是从成本上,生活上,还是技术上,产业上,都促进发展的低碳经济,是可以改变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新经济形态。

基于上述观点,低碳经济的内涵可概括为:低碳经济是人类继两次文明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经济模式,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本质是清洁能源开发、能源高效利用及追求绿色GDP,是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1.2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

国际社会已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变暖之策,低碳经济的基本特点有三个方面:

(1)能量消耗低。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低碳经济被称之为目前最可行的、可计量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温室气体长期减排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点在于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增长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并将其作为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全球气候的根本途径。所以,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

(2)污染低。低碳经济是解决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自救行为,是为了解决人为碳通量增加而引起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根本保证,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所以,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最重要的就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少碳足迹。

(3)排放低。在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是清洁、高效、多元、可持续。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低增长、零增长,通过发展低碳能源、能源替代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脱钩。

2 低碳技术创新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2.1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与之相应的技术水平作支撑。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情况下,我国能否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的低碳技术创新。

发展低碳经济,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需要有与低碳要求相适应的低碳技术创新,在既定的生产要素投入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碳排放。世界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各国对低碳技术的掌控与创新程度。在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能为各地区、各行业部门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技术保障与支撑,能运用新技术通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或增加低碳能源供应。在发展低碳经济这一全新领域,各发达国家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在技术创新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努力并取得很大成效。在布什任总统期间,美国在太阳能发电技术领域、生物质能源技术领域、替代燃料汽车技术领域等都实现了低碳技术的创新。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美国每年投资几百亿美元激发私营部门为发展清洁能源进行技术创新。欧盟很早就把气候变暖问题提升为发展关注的重点领域,视低碳经济为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欧盟对低碳技术的研究主要涉及气候变化方面,比如,关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如何减缓气候变化和气候友好型技术。欧盟近几年在这三方面的投入高达20多亿欧元。日本的智能电网、光伏发电和混合动力车等低碳技术创新实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在低碳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尽管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某些技术领域还是取得了不少成就。例如,在低碳能源技术领域,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很丰富,相当一部分低碳技术已经商业化。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运用日益普遍: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两种技术现在都在运行。中国可以发挥后发优势,使低碳技术创新引领低碳经济发展,让技术成为低碳经济创新发展的支柱。

2.2低碳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技术创新已成为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力量,已成为促使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前提和保障。古今中外,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使英国主导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世界各国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腹地。二战后,美国凭借信息技术革命,掌握了信息化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催生了很多新兴部门与产业,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效率,巩固了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霸主地位。而如今兴起的低碳经济,对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很多国家都在竞相研发推广符合低碳要求的实用技术。能占领低碳技术的高地,就能在世界技术贸易市场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与贸易优势。在当前国际局势变化不定的情况下,能否抓住低碳经济的机遇是世界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契机,哪个国家能最先发展好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就有机会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我国的政府文件和领导人讲话曾多次提出将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所以,把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一项正确的举措。我国提倡自主创新能力,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清洁煤技术、核能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积极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在能源领域,我国把可再生能源和非

化石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把电动汽车作为交通领域的发展重点,把智能电网和相关技术作为信息领域的发展重点。其目的就是要把低碳技术创新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

3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3.1将产业经济领域的技术创新作为重点

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应将重点放在产业经济部门,降低使产业经济部门的碳排放量。生产领域的低碳技术能否取得创新性突破,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我国,应把减少碳排放的重点放在生产领域,因为一半以上的碳排放量主要集中在企业,而居民排放的碳仅占一小部分。第一,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来发展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但我们可以吸收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第二,与国外发达国家共同研发或者是利用国内资源自主研发以实现低碳技术创新。我们国家和企业对那些遭遇国外封锁的技术,可以投入大量人、财、物自主研发,并争取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以保障低碳技术创新有序发展。

3.2将消费领域的技术创新作为关键

居民在低碳方面的消费需求可使企业想方设法转向低碳生产,以此来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反过来讲,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也能促进居民的低碳消费意识。低碳消费人人有责,一方面,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根除高耗能的“便利消费”、“面子消费”和“奢侈消费”。提倡节约、低碳、文明、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另一方面,自觉形成良好的低碳消费行为习惯。低碳节约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注意节约用水、饮食习惯、随手关灯、以步代车等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消费就整个国家而言,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低碳消费中应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居住低碳节能型的房屋,在绿色环保的场所办公。政府应积极制定有关低碳技术的法律法规,严格限制国外高碳排放产品进入我国,规定外商投资项目的碳排放标准,积极贯彻落实绿色GDP、低碳GDP。

3.3将制度方面的技术创新作为保障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比如日本的《京都议定书》、欧盟的“欧洲战略能源技术计划”等在推进技术创新时都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英国的规范排放贸易机制、气候变化税制度。由于我国独特的国情,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制定适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机制。首先,建立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低碳经济的战略部署涉及到各阶层各领域,例如碳税政策、碳交易法规、《低碳经济法》等为我国低碳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同时也可以为政府、企业和居民行动行为方式指引道路。其次,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而加强国际合作。我国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低于发达国家,这是制约国内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最大障碍。为此,国家必须提供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来提高我国技术创新水平,同时实行低碳外交政策,吸收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金支持。最后,建立低碳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国家鼓励企业、高效和科研院所为发展低碳经济而共同努力创建研发平台,从而为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坚强后盾。

总之,新技术推动新经济,新经济依靠新技术。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技术创新作支撑,低碳技术创新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面对气候变暖、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背景下,我国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低碳技术创新,以便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更好地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鲍健强,黄海凤.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金涌.资源・能源・环境,社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启示[J].发展研究,2009,(7).

[4]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低碳技术创新范文2

关键词: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协同创新体系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浙江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N146)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9日

一、低碳技术创新含义

简单地讲,低碳技术是指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包括社会发展利用什么能源以及怎样利用能源,即如何开发利用新能源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现有的常规能源;怎样改进技术装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即如何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怎样处理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即如何降低温室气体的危害。低碳技术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及对温室气体进行资源化利用的技术。

根据低碳技术含义,本文将低碳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为: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从低碳思想的产生,到低碳产品设计、试制和生产的过程;从广义的角度来看,除了低碳产品设计和生产外,还包括对低碳产品的市场营销与推广等一系列市场活动,亦既低碳知识的产生、转化和现实应用的完整过程,其本质含义是低碳技术的诞生和应用;从更广泛的含义看,低碳技术创新还包括低碳技术政策、低碳技术体制、低碳技术意识等一切有助于低碳技术产生和应用的要素。

二、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低碳技术市场环境发展还不够成熟,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意识比较薄弱,进行低碳技术创新会面临很多问题。

第一,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伴随着高昂的成本支出和较强的溢出效应。低碳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制造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和时间等,但他们创造的收益无法完全内部化,特别是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所做贡献很可能由社会大众分享成果,但却由企业承担成本。而且在知识产权不清晰的情况下,率先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制造企业面临着被其他企业“搭便车”的风险,从而导致创新成果的外溢。这种溢出会使制造企业的创新收益无法保证。如果有一个协同创新网络把企业内部同外部紧密结合起来,内外部之间的资源和技术等相互分享和转移,那么无疑可以有效地降低制造企业成本支出及减弱溢出效应。

第二,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会面临技术锁定问题,并产生锁定效应。所谓“锁定”,是工业化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路径依赖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技术-制度综合体” (TIC),是技术系统与社会制度系统形成的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因为技术一旦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进行扩大投资时,为了降低风险,必然会选择现有的主流技术。而行业也会通过制定标准,设立特定的供应关系,进行教育和培训等各种措施,不断强化固有的技术系统。同时围绕技术系统,各种社会制度也会与其共生演进,并且彼此相互影响。比如,技术系统会促进学校、工会、消费爱好者协会、工程师协会等私人组织的建立,因为在技术系统中,这些人发现彼此的共同需求,或者提供共同的专业技能,进而结成各种联盟,所以导致各种非市场力量也被锁定。为了维护既定技术系统的利益,他们会组成庞大的利益集团,进行政治游说,最终可能影响政府的行为,产生所谓的“管制的俘获”。

上述问题依靠单个制造企业是无法有效解决的,需要众多的利益相关者,需要一个协同网络来推进解决,这个协同网络可以在技术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并大幅降低成本。此协同网络突出制造企业的主体地位,从焦点企业视角出发,有选择地与其他企业、政府、中介机构、高校、研究组织等,组成持久的稳定关系,通过这些主体的知识和技术反馈支持来实现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创新。

三、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引致创新周期缩短,全球化市场竞争给制造企业带来的创新压力与日俱增,拥有有限创新资源的企业单独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必须在与用户、金融机构、高校、科技服务机构、政府和其他企业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创新。

(一)用户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以往的创新研究文献指出,最初提出新产品创意的人通常是用户,而不是制造商。有鉴于此,系统化收获这种创意的企业,有望赢得竞争优势。因此,在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流程中,必须引入顾客参与,让顾客自己成为研发过程的一个贡献者,因为只有顾客自己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并且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用户已经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产品的信息,这可以减少用户和制造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研发流程的效率。

(二)金融机构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在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不能置身事外。一方面就金融机构本身而言,扩展全球化视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建设“软实力”、把社会责任纳入其发展战略等,也是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课题。目前金融业已经成为污染控制的一个重要工具,中国金融业也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环保责任;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创新也需要绿色金融支持。技术进步已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而由劳动节约转向资源节约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增加关联行业的技术开发成本,同时伴随着技术的不经济性,技术开发与实施过程存在各种风险,客观上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

(三)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高等院校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基础知识和技术支撑。高等学校的基础学科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基础研究队伍庞大且具有充足的后备人力资源,在基础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人力资本。高等学校具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特殊优势,它不仅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且也担负了部分社会人员的培训任务,为社会人员提供了进修、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机会;第三,直接参与低碳技术创新。高校直接参与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在大学、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在三者中建立良性合作的研究与资本化机制,增强了技术扩散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科技服务机构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科技服务机构是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发挥技术转移“桥梁”作用,提升其客户企业的创新能力。科技服务机构的桥梁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从技术研发机构购买新技术(购买者);第二,将新技术转让给客户(供应者);第三,与其他机构联合开发新技术(合作者)。创新技术在科技服务机构与其客户之间的流动不是单向的,而是交互式的。它一方面从客户获得信息以便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另一方面也借此增强了自身的技术储备。科技服务机构是介于技术开发者与技术需求者之间的桥梁和平台,对提高其客户,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技术中介及合作创新的作用。

(五)政府在低碳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在低碳技术创新过程中,市场失灵现象隐含在每一个技术因素中,所以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具体包括:第一,提供低碳技术创新中的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公共产品性质主要集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一部分,这部分产品只能以零价格生产或者提供,因此只由公共部门及政府来提供;第二,克服低碳技术创新的外部性。政府必须通过相关政策的安排,吸引投资者注入资金,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体系;第三,消除低碳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着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技术创新收益和制度等方面的风险,要克服上述各种风险,必须通过政府引导,鼓励风险资本的发展。

(六)企业联盟在低碳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联盟模式下低碳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创新过程的虚拟化,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及内外部资源的整合来完成产品或技术的开发及商业化的一种创新模式。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势:第一,优化资源配置。成员企业可以利用伙伴企业的优势能力来整合内、外部资源,通过优势互补来促进资源在联盟内的合理流动,最大效率地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第二,分散和降低风险。基于联盟的低碳技术创新,有效及时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使各创新主体能更好的预测市场需求,降低了技术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第三,增强竞争优势。联盟模式下的低碳技术创新,成员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价值,进一步培养了核心竞争能力,增强了对外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丁志刚,徐琪.供应链实施低碳技术的博弈与激励机制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低碳技术创新范文3

没有绿色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目标中,技术是既能节能减排又对生产没有副作用的手段,除了自主创新,技术溢出成为提高技术水平的一条捷径。与以往的技术经济转型不同,绿色技术采纳对中国来说是昂贵的,尤其是中国正处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起始阶段。中国的绿色技术存量及其分布如何,绿色技术创新与中国区域经济转型的关系怎样?强制性的政策在什么时间起作用?作用的强度和方向是否发生改变?如果发生改变,拐点在哪里?陈艳春等著的《绿色技术溢出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2013年1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回答了上述问题。该书采用定量模型研究绿色技术溢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其结论对正处于绿色技术创新起始阶段的中国来说有助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该书通过构建非线性模型,研究了中国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缓慢的原因,即中国绿色技术创新还没有经济吸引力。作者依据jaffe 和OECD关于绿色技术专利检索的策略,以中国绿色技术专利实施许可追踪技术扩散的路径,得出了中国绿色技术溢出的典型事实,找出了绿色技术创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拐点。运用数学方法为区域绿色经济协同发展提出了建议。该建议与Kindle的思想基本一致,即通过技术转型推动经济转型,短期可能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只有超过拐点后才能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有着强烈的消灭贫穷和经济增长的愿望。中国在采取强制措施时,既要考虑到人们对经济增长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强制企业采纳绿色技术的时机。

作者在研究中抓住了绿色技术存量低和多范式共存的特点,通过构建多阶段模型,从理论的高度分析了中国多元范式下向绿色技术转型的策略,不仅证明了许多专家的观点“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低,向绿色经济转型的成本低、阻力小”的结论是正确的,也指出当绿色技术溢出和一般技术溢出同时存在时,要求绿色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溢出速度比一般技术高。而中国西部的一般技术又不能对绿色技术创新给予技术来源的帮助,作者给出了排污费与工资率的比值、绿色技术生产率和一般技术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制定组合政策提供了依据。

该书关注了中国低碳示范城市的作用,作者在比较绿色技术与低碳技术异同的基础上,把低碳示范区看做是采纳绿色技术的先行者,借鉴阿吉翁和豪威特的通过社会学习的技术变迁的思想,理论分析了该措施的作用。对于绿色样本城市的作用,作者研究了政策因素和碳强度目标的设定对于环境的影响。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在绿色城市样本数量比较低的时候,应该增加绿色城市样本,尤其是增加中国西部的绿色样本。在绿色城市样本的选择中,关注到绿色城市样本的产业结构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在实例分析中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通过对比保定市与石家庄和廊坊的绿色技术创新和GDP水平,指出政策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指出,政策的推动作用是随着实践衰减的。

低碳技术创新范文4

企业积极研发低碳技术是获得重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因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

目前我国在保护资源环境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企业进行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够缓解这种压力,同时还能够将我国能源的利用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另外,企业创新低碳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在改善的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频繁出现的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也是一种有效解决措施。低碳经济就是在利用低碳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由于这些年单方面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我国的碳排放量比较大,在节能减排上国际上给予的压力也比较大,更关键的是低碳技术的竞争力也处于弱势。因此,我国面临着碳排放量大而低碳技术薄弱的严峻考验。

1 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特点

总体来说,低碳技术创新拥有着技术创新风险高,收益无法确定,溢出性较强和公共产品等属性。同时低碳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并不简单的系统结构,它由创新主体和知识构成,牵涉到社会、经济和自然学科等许多不同的系统,它们之间还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着。换句话说,低碳技术就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保持动态平衡的非简单系统。另外,低碳技术创新的复杂性特点要求对其研究需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所以高投入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再有就是创新技术的复杂性和创新环境的不稳定性使得企业创新低碳技术面临着高风险,稍有不慎,将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2 我国企业创新低碳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从整体来看,仍然处于世界低碳经济的末端,低碳技术没有实质性突破,发展能力也处于末端,核心技术更是无法提及。这些大都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主要是对低碳技术的关键技术没有掌握,加上没有鼓励性措施,使得技术研发人员没有动力进行研究,使得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处于一种放养的状态。第二,由于我国是近些年才提倡的发展低碳经济,因此我国的低碳技术还十分稚嫩,属于刚刚起步,且在数量上我国的低碳技术创新研发人员就十分匮乏,对关键技术能够掌握,拥有很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较硬的低碳专业知识性人才更是捉襟见肘。目前大多数的科技人才都还是保留着高碳经济的观念,与目前推行的低碳经济发展有冲突,也就使得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有着许多问题等待解决。第三,怎样实现我国经济向低碳化转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核心问题。要想我国走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就必须有政府政策的有关支持,把一些和低碳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完善健全,并且保持政策的可信度和透明度是我国可能快速、高效、有创新的向低碳化转型一项必要举措。而且这些有关扶持政策应该具有能够将整体战略协调统一,并且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能够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研发,将融资方式和商业模式有个更好的突破,并学会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对企业进行调节,只有有这样的政策扶持,我国的低碳市场,低碳经济才会得到更好、更快、更持续的发展。第四,我国企业对低碳技术创新研发没有较高的效率,企业的融资环境也比较差,因为大多数银行对低碳技术只肯进行小资金融资或者是不愿意融资,使得低碳技术发展所需的资金要求满足不了而导致研发工作无法进行。

3 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问题的应对措施

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要想自身有个好的发展,其关键在于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并从中找到那些隐藏其中的机遇。因此企业可以从以下几点意见中来进行参考。

第一,企业要想在低碳经济的主流发展中获得重生,就得打破国外企业在低碳技术方面的主要地位,积极努力的研发新的低碳技术,将自身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以获取大主流下的一席之地。建立一个低碳技术支撑和有一定激励的体系,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加快建设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有关政策的优势,这些都是企业提升自身能力和谋取发展的有效措施。

第二,对低碳技术创新进行保障要求建立一个对低碳技术人才的保障体系,因为一支有着丰富创造力和扎实专业知识且结构合理、数量充沛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应对不断翻新的低碳要求的重要保障。企业可以通过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引进国外先进的竞争机制,或者是建立一个流动的、开放的人才机制,以此来培养具有低碳经济系统设计,战略布局能力和研究开发新的低碳技术的各类人才。

第三,企业间都属于产业结构这个大整体,相互间必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因此,政府要抓住重点,把握好关键环节,为高科技产业、节能产业和一些新能源产业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努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给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便利。

第四,大多数企业在研究开发低碳技术创新时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就是得不到资金的支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仅依靠银行来进行融资,得从不同的渠道来获取资金来为低碳技术研发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比方说通过关注重点为研究开发低碳技术的碳基金(民间和政府都有这个机构)来获取资金支持,也可以通过进行风险投资和发放债券等方式来聚集资金。

低碳技术创新范文5

关键词:井工煤矿;特点;开采技术

我国的煤矿资源丰富,煤矿能源也推动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目前,从煤矿数量和规模来说,中国以井工煤矿居多。与露天煤矿相比,井工煤矿的开采难度大,作业环境恶劣,在矿藏的开采中,对开采设备、作业人员素质和开采工艺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对井工煤矿的开采技术进行研究和提高,不仅可以提高煤矿产量和安全作业系数,而且能够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1.井工煤矿开采的特点

井工煤矿的开采是在地下进行作业,地下环境通风不畅而且井下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人员需要大量新鲜空气,但是在自然状态下,地面空气在进^井下并流经各作业场所的过程中,将掺入有害气体和矿尘,成分逐渐发生变化。同时,由于地热作用,人体和机械散热,水分的蒸发等,井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都会显著增高,井下质量变坏。因此,要对矿井进行通风,保证正常的生产。在开采煤炭的过程中,会产生瓦斯和矿尘。瓦斯和煤尘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爆炸,特别是在井下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地下采掘过程中,由于矿山压力的作用,顶板会垮落。如果顶板管理工作出现漏洞,则会发生顶板事故。所以要积极地采取措施进行预防。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面水和地下水会通过各种通道涌人矿井。为保证矿井正常建设与生产,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水进人矿井或者将进入矿井的水排至地面,但当矿井涌水超过正常排水能力,或在采掘工作时挖透老塘积水或岩溶水等地下水体时,就会造成水害。

2.创新实施节能低碳技术

2.1矿井整体优化节能技术

针对供电、用电系统线路长、变压器损耗大、设备负载率低、电网污染等问题,运用系统学原理,成功研发一套“工业动力系统整体节电改造技术”,对矿井供电、用电系统进行整体优化、系统改造,全面解决现有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整体优化节能。经测算,协庄煤矿可实现节电率8.6%以上,节电量l290×104 kW・h,是煤炭企业节能途径的创新。以矿井乏风作为热源,利用喷淋换热技术将乏风气体中热能吸收,将升温后的矿井水通过水源热泵提取热量。喷淋换热设备还具有降尘作用,每年可节约2357t标准煤,减少C02排放5892.5 t、S02排放42.4t。

2.2煤矿污水处理技术

采煤污水分类排放。岩溶水是矿井排水中的1个组分,多是未被污染的地下水,若与其它矿井水分开排放,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可进行再利用。经过处理后的岩溶水,基本上符合生活用水标准,同时水中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可被开发加工成具有经济效益的矿泉水。此外,利用松散地层的过滤作用处理煤矿生产过程中的较高污染物水,使之达到井下工业生产用水标准,采用浮选尾煤处理工艺流程,实现“煤泥回收,洗水闭路循环”,进而显著地提高经济效益。

2.3粉尘污染处理技术

煤矿在开采中,产生瓦斯是不可避免的。煤矿生产过程中预先抽放煤层中的瓦斯,可以有效地减少生产中的瓦斯涌出量,不仅确保了安全生产,同时也减轻了矿井排放废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粉尘处理方面,主要采用高压喷雾或者高压水辅助切割降尘技术,有效控制采煤机切割时产生的粉尘,同时也减少煤尘爆炸的危险;在掘进工作面,采用内外喷雾相结合的方法降低悬浮粉尘。此外,还通过通风除尘、泡沫除尘、声波雾化除尘等措施,进行综合处理。

2.4深井开采技术

深矿井由于矿井结构的特点,在开采中要从矿压控制、冲击地压防治、瓦斯和热害治理及深井通风、井巷布置等技术方面综合考虑,重点要从以下3个环节入手进行研究:深井围岩状态和应力场及分布状态要准确勘察,并详细记录,避免煤巷和岩巷在开拓和使用中出现安全事故;深井作业场所工作环境的变化要监控到位,比如作业环境中瓦斯含量,空气中有害成分的检测等;深井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监测监控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冲击性矿压显现发生的机理,进一步完善冲击性矿压显现监测系统,完善冲击性矿压综合防治措施。

2.5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属于一种特殊的开采方法,是将处于地下的煤炭进行有控制的燃烧,通过对煤的热化学作用而产生可燃气体的过程。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等优点,尤其适合中国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劣质煤比例高的情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研究和完善要与“长通道、大断面”的矿井相结合,进行较大规模的地下气化试验,转化成连续、稳定的生产力。

2.6减少矸石排放的开采技术

对于井工煤矿的开采而言,优化矿井开拓和巷道布置的方式,要从“多做煤巷,少做岩巷”的原则人手,从总体上消除或者减少矿井矸石的排放量。全煤巷开拓开采方式是指除了个别井底车场峒室开挖在稳定的岩层中外,所有的开拓巷道全部布置在煤层中。这种开拓方式,不仅有利于煤炭的清洁生产,而且建设投资少,矿井投产陕,但是对煤巷的支护技术要求高。在多煤层、多煤种的条件下,开拓部署要考虑煤层的开采程序和开采煤层的搭配关系,控制高灰高硫煤层的开采比例,以减少全矿井生产原煤的总灰分和总排矸量。

3.结束语

低碳经济是人类基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而探索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煤炭能源消耗大国,煤炭行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三大显著特征来看,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用新型、高效节能技术可有效减少生产能耗,是低碳发展的关键点所在。

参考文献:

低碳技术创新范文6

[关键词]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是指有助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发展的碳中性的技术。例如碳捕获和储存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某些现在未知的技术。[1]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发展的关键是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发展低碳技术可以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低碳技术创新可以加强我国自主研发能力,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以免于受制于外国的技术,增强我国参与未来低碳市场的竞争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发展低碳技术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都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研究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及相应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国外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经验及借鉴

(一)英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经验及借鉴

2009年7月15日,英国了低碳能源国家战略白皮书——《英国低碳转变计划》,在该白 皮书中,提出了到2020 年和 2050 年英国的碳减排目标,同时还提出了各部门的碳减排目标及减排措施。[2](13)英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将清洁能源纳入国家 战略范畴,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积极探索环境发展模式,加强环境技术研发投入;英国统一加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政策性资金扶持,完善低碳经济相关立法,引进碳预算机制;利用市场机制采取一系列奖罚激励措施引导企业低碳生产、低碳排放;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关键作用;下大力气改变能源供应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低碳经济进行理念上的宣传,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建立低碳社会。

这些对于中国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中国正处于清洁能源快速发展时期,应借鉴英国推进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一系列做法,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美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经验及借鉴

美国低碳技术的研发方向主要包括能源基础理论与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和核能等技术,智能电网等技术,节能型交通工具及建筑技术,碳处理技术。从这些侧重方向可以看出,美国的低碳技术不仅包括清洁能源技术,还包括节能技术和碳排放处理技术。美国选择的是全面推进的低碳技术发展路线。从美国研发投入的分布上看出,以2010年度美国的预算为例,基础研究的投入占总投入的23%,清洁能源的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30%,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17%,碳回收技术研发的投入占总投入的30%左右。美国在低碳技术上采取全面发展的路线,既与美国在低碳经济方面所面临的压力有关,又与美国科技政策的传统有关。[3](75)

从美国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经验来看,我国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应当注重能源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全面推进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增加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投资,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三)其他国家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经验及借进

欧盟对低碳技术的选择侧重点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欧盟成立了“欧洲能源研究联盟”和“联合欧洲能源研究院”,执行发展低碳经济的6项计划:“欧洲风力计划”、“欧洲太阳能计划”、“欧洲生物质能计划”、“可持续核裂变计划”、“欧洲电网计划”和“欧洲二氧化碳回收与储藏计划”。在这6大计划中,与清洁能源技术直接有关的就有4个。从投入方面来看,以2007年为例,法国、德国、意大利与英国是低碳投入的主要成员国,这些国家在低碳技术上的总投入为15.8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清洁能源技术。[4]

日本在发展地天技术过程中主要走的是节能技术重点发展的低碳技术路线。日本低碳技术的研发方向和投入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超燃烧系统技术、超时空能源利用技术、信息生活空间创新技术、交通技术、半导体元器件技术。日本还高度重视碳回收与储藏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日本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注重节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也正因如此,日本在能源效率方面的优势在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以单位 GDP 能耗为例,2007 年日本这一指标为 169toe/ 百万美元,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高达292 toe/ 百万美元。日本走节能技术重点发展的低碳技术路线有助于发挥日本的技术传统和比较优势。[5](31-32)

德国采用产业转移与新能源开发措施,使鲁尔区等“钢铁中心”逐步变成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经济”产业相结合、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在鲁尔工业区的关税同盟区,已发展成工业遗产创意产业园。“在新能源方面,德国正研究光伏电池、太阳能热发电厂、生物能源,以及能源的有效利用等,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能源”。[6](31)

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紧扣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技术传统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确定本国的技术路线。我国在进行低碳技术的选择时,既要结合当今世界低碳技术的变化趋势,又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能源结构和技术传统,注意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技术路线。我国应高度重视碳回收与储藏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重点关注节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密切关注清洁能源技术进步的国际动向,同时积极参与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注重清洁能源研发人才的储备与培训。

二、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现状和困境

(一)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现状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目前的能源工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1990 年的10.39 亿吨增长到2006 年的22.1 吨”。①中国科技部在相关科技计划中,已经对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开发进行了部署并加大了投入力度。然而,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技术落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目前,我国能源的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我国一些重点行业中,落后工艺所占的比例仍然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我国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高排放的特征,在未来几十年内将长期存在,陷入所谓的“锁定效应”。这将极大地增加未来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成本,也给我国带来更大的减排压力和国际谈判压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对各国来说都是新问题,发展低碳技术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强烈的要求。

2.我国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其特点是重工业加速发展,并消耗大量资源,呈现“高碳”特征,但我国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我国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非常薄弱,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项目主要依靠政府的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或者是国际机构的贷款或捐款,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同时,金融机构对低碳项目的支持也不够,许多银行不选择低碳项目融资,即使选择,贷款数量也很有限,未能满足低碳技术研发的资金需求。

3.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鼓励政 策有限,尽管也出台了一些与低碳技术研发有关的优惠政策,但随着体制的变革以及机构的变化,一些政策名存实亡,未能真正实施。我国的相关立法在体系上并不完善,如石油、天然气、原子能等主要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仍然缺位,同时,也缺少能源公用事业法,这将导致能源与环境相协调的作用领域不够全面。并且,现有的能源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政策也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将成为我国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障碍。

(二)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存在的困境

1.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存在的困境。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主要靠煤、矿产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目前,高能耗、低能效、高排放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基本现状,由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成为能源消耗大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碳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下去。据测算,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预示着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仍需要依赖高碳能源,高碳能源在短期内尚无法被低碳能源所替代。[7](56)因此,我国当前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存在着 高速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矛盾与困境。

2.发展低碳技术过程中 “抵消效应”的困境。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主要的目的是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提高能源效率的核心动因是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会带来节能和增产两方面的效应,其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的效果可能被增产和使用率增加带来的碳排放增加所抵消。因此,在发展低碳技术过程中存在着这种“抵消效应”的困境。所以,在低碳技术的引进与研发中,要注重发展不存在抵消效应的节能技术(如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

3.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锁定”的困境。有研究指出,工业经济处在碳锁定的状态,尤其是锁定在碳密集的化石燃料能源系统,这是由技术和制度共同演进的过程中路径依赖的报酬递增所引起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技术似乎已被证明是一种成本较低的解决方案,以应对迅速工业化的大量能源需求。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资本的不断增加,能源需求大幅上升已出现了能源紧缺危机。能源得不到可靠保障会阻碍投资和工业化进程,因此我们也面临着原有的工业化政策带来的与之俱增的能源压力。这种正反馈过程会倾向于继续应用或投资于旧技术,最终可能形成碳锁定。 因此,受益于长期递增报酬的以碳为基础的能源系统可能会产生“锁定效应”,妨碍低碳、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的创新。我国发展低碳技术,存在着技术创新与“制度锁定”方面的困境。所以,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出替代方案,克服系统中存在的碳锁定或解锁出更加清洁高效的新技术。

4.低碳技术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存在的困境。我国经济的低碳转型,需要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突破,并以此改变我国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果没有自主低碳技术的积累,低碳经济的发展就可能受制于人,使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被他人套上紧箍咒。长期以来,我国能源领域的高新技术大多从境外引进,能源领域某些企业借助引进技术,利用国内低价资源及运行成本,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其采取的低价竞争策略,不仅扰乱了整个行业秩序,而且严重削弱和打击了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自主低碳技术缺乏必要的积累。我国低碳技术特别是其中的低碳核心技术储备,远远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前期积累,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现状令人担忧。有些只是简单模仿和照搬欧美等发达国家技术,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引发水土不服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和制约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因此,我国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的困境,需要我国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加强低碳经济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研发核心技术。政府也应出台相应政策法规组织某些企业引进技术后利用低价策略扰乱行业秩序的行为,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与创新。

三、加快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主要对策建议

(一)加快我国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应制定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的短、中、长期规划,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使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系列化,做到研发一代,应用一代,储备一代;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展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的研发;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望引领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低碳技术,如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垃圾无害化填埋的沼气利用等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集中投入研发力量,重点攻关,促进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二)建立低碳技术的引导与激励机制,加快低碳技术人才培养

1.要建立低碳技术的引导与激励机制。要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绿色证书交易制度。绿色证书交易制度是建立在配额制度基础上的可再生能源交易制度。在绿色证书交易制度中,一个绿色证书被指定代表一定数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当国家实行法定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时,没有完成配额任务的企业需要向拥有绿色证书的企业购买绿色证书,以完成法定任务。通过绿色证书,限制高碳能源的使用,引导企业研发和采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制定和实行低碳产品优先采购政策,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并经过清洁生产审计符合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低碳产品优先采购引导企业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大力开发低碳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制定和实施低碳财政、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升级,有效降低单位GDP碳排放的强度,实现低碳发展。

2.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应当加快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 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其关键就是要有掌握先进技术的科技人才。目前我国低碳技术人才短缺,加快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高等教育应把低碳能源技术、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专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直接为企业培养大批急需的低碳技术人才,使他们掌握最优化的设计方法,提高研究、设计和创新能力,加快低碳产品研发速度,缩短低碳产品的研发周期。

(三)加快我国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与技术生命周期相配合

低碳技术创新是具有周期性特征的,其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研究开发(R&D)、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应用三个阶段,政府有必要根据这三个不同阶段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在R&D阶段,政府需要通过投入资金和提供技术平台等,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参与技术的研发;某些前期投资大、研发周期长的大型研究项目需要政府直接投资进行,另外,政府也要促进低碳技术在国际间的转移。在试点推广阶段,新技术的研发已基本成形,将新技术尽快推广应用到市场上是科技政策的主要导向,政府要对企业的市场推广投资在税收、土地等政策上给予优惠,鼓励企业建设示范工程,通过投资补贴、消费补贴等鼓励新技术产品市场的扩大。产业化应用阶段是技术创新周期的成熟期,新技术的应用与商业化已经相当成熟,此时的发展更多地依靠市场本身,而科技政策主要是不断完善公平的市场秩序,同时,也要积极开拓国际渠道,帮助企业参与国际新能源产业与低碳产业的竞争。

(四)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综合运用相关政策促进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

在低碳技术发展过程中,应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包括技术的研发、资金的获得、技术的认证、技术的保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交易、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等方面,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得以顺利进行的客观保障。应当探索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低碳能源产业建设机制,拓宽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融资渠道。政府要在国家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央财政设立低碳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和国家财力状况确定资金规模。各级地方财政结合本地区实际,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国家运用税收政策对核能、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支持,对低碳能源技术研发、设备制造等给予适当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五)学习发达国家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策略,加强国际碳技术交流与合作

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我国应当学习发达国家紧扣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技术传统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确定本国的技术路线。我国在进行低碳技术的选择时,既要结合当今世界低碳技术的变化趋势,又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能源结构和技术传统,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技术路线。

1.高度重视碳回收与储藏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虽然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世界能源的供应结构,但是考虑到清洁能源技术商业化运用的长期性及当今世界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结构的锁定效应,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化石燃料仍将是世界各国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基于这样的判断,阻断化石燃料燃烧后进入大气的碳回收与储藏技术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下,碳处理有广阔的市场需求,这项技术的突破必将催生新的行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我国应在碳回收和储藏技术上采取高强度投入,要重点研发也应应用节能技术,这是由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决定的。

2.除了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中国还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不仅通过新的与气候合作相关的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制定行业的能效与碳强度的标准、标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需要积极谋求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我国技术模仿的重要经验,与节能技术发达的国家(主要指日本)展开紧密合作。将节能技术率先应用于高碳排放行业(比如钢铁冶炼等黑色金属加工业) 将有效降低碳排放,加快我国低 碳技术研发和应用,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第1 版[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1.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文婕,曾德明.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中的锁定效应与对策——基于创新系统的 视角[N].光明日报,2010-3-30.

[2]郭磊,马莉.英国低碳能源战略白皮书及对我国的启示[J].电力技术经济,200 9(12).

[3]徐大丰. 低碳技术选择的国际经验对我国低碳技术路线的启示[J].科技与经济,2010(4).

[4]樊国生.“低碳"社会:德国见闻.http:///?action-viewnew s-itemid-796,2008-5-11.

[5] 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