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低碳农业发展研究

农业技术低碳农业发展研究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低碳农业逐渐成为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是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涵盖技术研究与开发、技术传播、技术应用、创新制度和技术服务五个子系统。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低碳农业发展仍存在创新体制不完善、政策机制不健全、应用主体观念淡薄、技术评价体系不完善、推广组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此,应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程、加快农业金融体系改革和国际合作五个方面推动低碳农业发展。

关键词:

低碳农业;低碳农业技术;技术创新体系;困境;优化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城乡统筹视阈下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创新研究”(12YJAZH1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北地区促进农地流转与农民增收机制及政策研究”(71341049)

工业文明带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文明到了历史转折点,生态文明时代已经到来,而低碳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是通向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尽可能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理念成为世界各国、各行业普遍共识。农业作为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0%~12%[1]。因此,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任务之一。关于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目前虽未达成共识,但基于制度创新、观念革新的技术进步与推广是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已为学术界认同。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的探讨:一是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姚延婷[2]等提出通过在农业领域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农业固碳减排并行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漆雁斌[3]等对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总结出化肥施用是制约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应推广施肥新技术,利用新技术生产化肥,发展生态农业。二是技术创新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目标实现问题研究。李建波[4]在对文献梳理后总结出低碳农业的“低碳”体现在农业生产、经营、消费全过程,关键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实现碳能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温室气体低排放,同时获得最大社会收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5]中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科技进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促进技术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与技术引进步伐。三是低碳农业技术成果转化问题探究。米松华[6]等通过定量分析认为,提高农户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减排技术采纳意愿,通过科技示范户对减排技术的试验示范能够显著提高减排技术采纳数量;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信贷可获得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均显著影响采纳意愿和采纳数量。汤林伟[7]提出现实农业生产中“专家+基地+农户”“专家+协会+农户”“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有效缩短了农业科技推广路径,解决了科研与推广、科技与应用的分离问题。当前的研究多数从不同侧面探讨农业技术创新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和意义,但是针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整体性研究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加快完善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加速我国低碳农业发展。

一、农业技术创新带动低碳农业发展

低碳农业技术覆盖面广,大致分为四个方面:节省型农业技术、农田生态固碳技术、农作制度创新技术以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8]。农业科技进步可促进低碳农业“高效率”“高碳汇”“低排放”“低污染”四大目标的实现。

(一)有利于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现“高效率”目标

我国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农业发展模式直接导致农业、农村发展中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靠天吃饭,农民种粮收入增长缓慢,土地撂荒现象频发,耕地和粮食安全难以保障;农产品生产附加值低,农村与城市收入差距过大,阻碍新农村建设进程;农业废弃物未得到充分利用,污染物随意排放,农村生活环境不容乐观;资源耗竭,环境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解决以上问题有赖于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村生活方式,创造农业新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2年8月11日,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种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表示,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5%,良种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中所占比例达到43%以上[9]。可见,农业技术创新在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效率中显示出巨大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低能耗、低排放”目标

农业、农村对于能源、资源的使用主要是无机化肥、化学农药施用、农业生产能源消耗(农业机械燃料和农产品加工等)和农村生活燃料(农村居民取暖、用电、做饭等)。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包括温室气体(CO2、CH4、N2O)、牲畜粪便、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活垃圾等。能源消耗方面,我国农业能源资源消耗量不断攀升。1993—2012年,农用化肥施用量上涨85.2%,农药使用量上涨113.8%,农用柴油使用量上涨124.6%[10]。环境污染方面,农业、农村污染严重。2014年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2007年种植业总氮排放量为159.78万吨,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达2.43亿吨[11]。从表1的国际比较也可以发现,我国农业单位产量化肥施用量和污染气体排放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属于高消耗、高排放国家。“高消耗、高污染”带来的结果是20年间粮食总产量仅上涨16.3%,单位面积产量上涨29%[8]。能源瓶颈、环境危机已经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唯一出路是采用新低耗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发挥土壤有机碳库功能,实现“高碳汇”目标

农业排放的CO2主要源自土壤中有机物有氧分解,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肥等的使用使土壤固碳功能不断减弱,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中国科学院数据表明,东北地区坡耕地黑土层厚度已从60~70年前的80~100cm减少到现在的20~30cm,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2%下降到1%~2%,大量碳以温室气体形式进入大气中;85%的黑土地处于养分亏缺状态[12]。转变农业发展模式,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发挥土壤碳库功能是低碳农业的核心命题,更是我国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承诺的关键。

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知名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问题研究专家高启杰先生认为,我国当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可分为农业技术网络结构和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两个组成部分。其中,农业技术网络结构由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组织(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研究机构等)、农业技术传播机构和组织(各级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各类农业科技信息机构、涉农企业农技推广部门等)、技术应用机构和组织(农业园区、农民、涉农企业等)三个子系统组成。农业技术创新制度可理解为关于农业技术创新主体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则和规范[13]。另外,金融机构为低碳农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来源,是不可缺少的金融服务支撑系统。因此,本文构建了包含研究开发、传播、应用、服务和制度五个子系统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

(一)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组织

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组织主要包括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研究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农业新技术发明,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支撑。企业作为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更加了解市场需求,有更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利润最大化目标驱使下能够合理规避风险,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当前,我国涉农企业创新模式已从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研发为主转型,同时大型涉农企业可以将自主研发的新成果广泛传播和应用,使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

(二)农业技术传播机构和组织

农业技术传播机构和组织包括各级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各类农业科技信息机构、农业院校、涉农企业技术推广部门等,是农业新技术的主要推广机构。当前,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和涉农企业农技推广部门是低碳技术传播的主要渠道,通过开办展销会、下乡培训、信息网络等多元化手段让农民第一时间了解低碳农业技术新成果。

(三)农业技术应用机构和组织

低碳农业技术应用机构和组织包括农业园区、农民、涉农企业等,是农业新技术的需求者和实践者,决定农业新技术发展方向。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方向逐渐兴起的各类型农业园区和涉农企业一般低碳环保意识明确,能够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主动应用低碳技术。

(四)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组织

低碳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组织包括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两部分。金融机构为新技术研发、传播和应用机构及组织提供必要资金,通过向低碳技术研发企业提供绿色信贷支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降低研发风险。另外,金融机构向个人与农业园区提供信贷支持,使农户和园区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购买大型机械设备,运用新低碳技术发展生产,有利于促进低碳农业技术市场化。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服务,使低碳技术需求与供给信息实现共享和高效传递,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时效性问题。

(五)农业技术创新制度

政府是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主要制定者,更是主导者。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多种制度激励、约束、支撑企业研发、推广和使用低碳技术。低碳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主要包括技术机构和网络结构的基本制度以及对其进行调整的技术创新政策、知识产权制度、投资制度、人事制度、奖励与激励制度、利益分配制度、技术合作制度、技术贸易制度等[11]。农业技术创新制度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整个体系正常运行并发挥作用的基础和保障。

三、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低碳农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成果市场转化率低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开发主体是公立科研单位和涉农企业,其中以公立科研单位为主流,涉农企业科技创新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共有农业科研单位568个,承担了国家几乎全部农业科研项目[14]。但这些科研单位多数仍未完成市场化改革,组织布局分散,运行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科研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任务或、评职称,科研人员很少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了解农业生产现实需求;对科技成果评价轻实用性重先进性,政府大量科研经费投入无效成果中,这些问题造成科技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成果市场转化率低。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取得农业科技成果数量超过7000项,但转化率不足50%,其中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15]。问题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科技创新并未真正融入农业生产过程中。

(二)低碳农业政策体系不健全、主体积极性不高

政策激励是带动低碳农业技术创新的源泉,当前推动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金融市场政策均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政策支撑体系。从税收政策看,我国既没有征收“碳税”,也没有出台专门针对低碳农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现有税种难以起到激励创新、节能减排的作用;从农业财政补贴看,我国政府每年给予农业大量补贴,但尚未制定针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很多农业补贴甚至适得其反;从金融市场政策看,支持低碳农业生产优惠利率、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至今仍是空白,全国性碳排放权市场和配额市场尚未建立。由于政策机制不健全,无法有效约束主体行为,难以调动主体发展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制约低碳农业发展。

(三)应用主体创新意识淡薄、新技术需求不足

一方面,技术经济学表明,某种技术一旦被广泛采用,技术和技术系统、社会组织与制度之间便会形成稳定共生关系,抵制潜在更先进技术的发展和使用,这种技术发展路径依赖特征被称做“技术锁定”。我国农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对化石能源系统使用技术的高度依赖,社会制度、思想观念与之形成系统内在惯性,农民作为技术应用主体习惯于现有生产方式,技术创新意识淡薄,形成低碳农业领域“碳锁定”问题。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整体素质偏低,获取知识和信息渠道有限,对低碳农业理念尚未形成完整认知,“认知—认同—实践”的思维发展过程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另一方面,低碳农业技术使用成本高,收益获取周期较长、风险大,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模式下,农民不愿冒风险尝试创新,更无力承担失败后果,从主观上抵制转变现有生产模式。综上,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技术使用主体创新意识弱,低碳农业技术需求不足。

(四)技术评价体系不完善、低碳技术确认困难

目前学术界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对于低碳农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探讨上,对低碳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未有深入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导致无法评估低碳农业实际发展水平,也无法确认新技术是否满足低碳农业要求。另一方面,全国统一的低碳农业技术标准不健全,主要是减排技术标准、无碳技术标准和去碳技术标准均不完善。部分现行标准实际应用性不强。例如:沼气是农村广泛使用的清洁能源,国家标准中建池材料明确规定为混凝土、砖、石块等,然而这些材料建成的沼气池并不适合我国北方省份,严寒过后多数新建沼气池被冻裂。

(五)传播组织结构不合理、高素质推广人员稀缺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农技推广体制,包括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纵向行政层级结构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系统、水产技术推广系统、种植业技术推广系统等五个横向专业技术推广体系。承担制定推广计划、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咨询服务和专业培训等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基本职能和部分经营性机构服务职能。一方面,条块分割的组织结构缺乏有效协调与沟通,不能满足低碳农业技术门类齐全、综合完备的高层次要求。在资源配备上,出现了上层推广组织配备较为完善,下层推广组织捉襟见肘的“倒三角”结构,导致基层推广组织重“经营”轻“公益”,甚至只“经营”无“公益”的现状。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多依靠政府行政命令推行,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高素质人员稀缺,影响技术含量更高、综合性更强的低碳农业生产模式推广。

四、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优化是推动低碳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和历史必然,离不开政府、技术研究开发和传播机构、技术应用机构及全社会的共同协作;离不开相关制度政策的完善;更离不开各项涉农改革的推进。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性大、周期长、投资高以及低碳农业未被社会普遍接受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当前我国以技术创新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型模式。并不意味政府对创新、推广、使用全过程负责,而是强调政府通过政策供给和制度设计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良性互动,共同为低碳农业发展服务。主要包括六方面:第一,将低碳农业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政绩考核体系。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与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可分割,促使官员关注低碳农业发展最有效方法就是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部分,与官员切身利益挂钩,从而保障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所需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同时,注重官员生态环保理念教育,将思想教育和制度约束相结合。第二,制定相关法律、标准和评价体系。如土壤碳汇法案、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等。第三,培养更多高素质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人才。发挥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功能,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人才,鼓励大学生走向农村。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为现有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人员提供更多培训和实践机会,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第四,加强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宣传和培训,通过公益广告、典型示范、“手把手”培训等方式加强农民对于低碳农业的认识和低碳技术的掌握,让低碳生产、低碳生活成为农村居民自觉而自由的行为。第五,针对低碳农业发展制定更大力度、更加严格的农业财政、金融政策,同时对低碳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给予税收优惠和专项奖励。第六,以“两低两高”的低碳农业发展目标为基本原则制定优先发展技术目录,选择应用范围广、通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技术重点支持。

(二)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

一般认为农业技术可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农业创新组织构建也可依此分类。“公益性”技术具有较强的非竞争性和不可排他性特征,所有用户可以平等使用,导致市场失灵,此类技术研发和推广理应归属政府职责。首先,政府可以在原有农业技术研发机构布局分散、条块分割的基础上按照专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整合资源,给予地方更多管理权限,使其形成合力;其次,加快大学、科研院所改革步伐,完善原有绩效评价体制和组织方式,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再次,发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作用,有效对接上级技术推广部门和基层推广部门,对公益性农技推广部门实行统收统支和全额拨款制度。“经营性”技术具有收益性、竞争性和排他性,可采取市场化机制,由具有较强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企业承担研发推广职责。近年来涌现出大批集科研、推广、使用为一体的涉农龙头企业,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不可或缺的力量。要扶持一批低碳领域综合型龙头企业,给予其更多政策、资金支持。在企业内部完善利益分配、经营管理等各项企业运行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要支持各类农业技术服务型组织如信息服务组织、农民协会组织、农民教育和培训组织、技术转化中介组织,使其发展和壮大。

(三)完善农业技术创新相关制度

制度经济学者认为,制度比技术更重要,优秀制度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是激励和约束主体行为的有效手段。制度构成了社会保护与激励结构,使人们对创新具有可预见性期待,从而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新积极性[4]。完善农技创新制度关键是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低碳农业发展。例如,通过完善奖励与激励制度激发科技创新积极性;通过完善投资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吸引更多企业积极参与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科技创新,打击制假贩假行为。

(四)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程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打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也将成为推动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进程的重要举措。土地规模化耕种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避免使用低碳农业技术的土地受周围保持原有生产模式土地影响的弊端,产生规模收益;土地流转后形成的种粮大户、龙头企业相对于分散农民具有更高农业素养,容易接受低碳农业理念,使用新技术、新产品进行生产;相对集中的农业生产主体,易与研究者协作,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已由试验期进入实施期,各地区逐渐形成适合本区域的流转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政策,必将加快我国土地流转进程[16]。

(五)加快农业金融支持体系改革进程

我国农业金融支持体系起步较晚,现行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把符合环境检测标准、污染治理效果和生态保护作为信贷审批的重要前提。从资金流向看,低碳农业绿色信贷主要支持生态养殖、生态种植和循环农业三部分。不可否认,银行金融支持有力地促进了低碳农业发展,但从低碳农业发展本身出发的银行金融支持体系仍过于薄弱,阻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低碳农业发展,加快完善农业金融支持体系不可忽视。

(六)加强同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低碳技术不仅需要结合本国实际,更要注重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关注低碳技术前沿,紧跟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一方面,在低碳农业碳解锁技术创新等领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丰富经验,加速中国低碳农业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会通过对外投资和贸易等途径推动低碳技术全球化,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拓宽途径。

作者:周利秋 吴玲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杜受祜.低碳农业:潜力巨大的低碳经济领域[J].农村经济,2010(4).

[2]姚延婷,陈万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

[3]漆雁斌,陈卫洪.低碳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农村经济,2010(2).

[4]李建波.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EB/OL].[2014-12-10].jingyan.baidu.com/article/fea4511a7b2a21f7bb912524.html.

[6]米松华.农户低碳减排技术采纳行为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4(3).

[7]汤林伟.科技创新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路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3(2).

[8]陈娟,王雅鹏.中国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架构与建设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6).

[9]张桃林.全面提升我国现代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水平[EB/OL].[2014-12-10].www.grain.gov.cn/Grain/ShowNews.aspx?newsid=3544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EB/OL].[2014-12-10].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EB/OL].[2014-12-10].www.stats.gov.cn/tjsj/tjgb/qttjgb/qgqttjgb/201002/t20100211_30641.html.

[12]余新华,乌东峰.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探讨[J].作物研究,2010(4).

[13]高启杰.农业技术创新理论模式与制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15]彭蓉.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3).

[16]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4-12-10].news.xinhuanet.com/2013-11/151C_118164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