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范例6篇

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

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新课标;阅读与写作;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95-01

1.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的那样,"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两回事","把课文讲好,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是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由此可见,加强阅读学习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次,实施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具有一定的现实紧迫性。尤其是在当前应试教育思想严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许多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错误引导下,只强调如何写出优秀的作文而忽视了阅读习惯的养成,从而导致阅读现状与写作期望不合拍的现象。一方面是阅读时间的虚有化,另一方面则是阅读兴趣呈现出低俗化的趋势。殊不知,这种缺乏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的行为将严重阻碍学生视野的开拓和思维创新,对于今后的进一步深造也将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此外,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的普遍实施,新的教学体系也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内化知识,也要让学生在自主写作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这就导致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显得极为必要。

2.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2.1 文本阅读教学程式化。文本阅读教学的程式化,严重扼杀了语文阅读文本的生机,使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从心底里排斥文本阅读活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普遍采用"先让学生阅读一遍文本,然后开讲文本"的模式,对课文进行生吞活剥式分析。

2.2 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泛语文化"。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逐渐出现了泛语文和伪文本的现象。即所有的教学方式都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上,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和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都表现出极端"程式化"的倾向。即便这样课堂很好地结合了阅读与写作两个环节,但是由于前半段的阅读过于"浅尝辄止",这就很容易导致后半段的写作也过于"肤浅"了。

2.3 作文课堂教学随意、功利化。在高中语文写作课堂上,部分教师对写作的认识仍停留在"争取高考作文得高分"的层面上,而忽视了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思维拓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比如,以高考高分作文的标准来评判学生的写作能力,将议论文写作变成"八股文"式的写作训练等。

3.课标下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3.1 指导学生构建素材网络。积累写作素材,既是对阅读训练提出一定目标性要求的表现,也是为了让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有话可说。它是贯穿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的沟通桥梁,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宝库和拓宽学生的视野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挖掘语文课本中的有效素材,建立课本素材库。比如积累屈原、司马迁、苏轼、李白等人的经典诗词,选取《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中的经典故事作为例证加以积累。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使学生深入挖掘课本材料,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补充知识,也是学生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给学生讲解一些历史典故和作家传记,让学生建立好自己的作家档案,丰富课本素材库。比如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对他的作品有何影响,鲁迅的生活背景又如何决定他的文学风格和语言风格等。

3.2 加强随笔练习,在写作训练中将素材内化于心。加强片断式训练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平时多加强一些随笔式训练,养成多写日记的好习惯。片段式训练虽然不能达到命题作文那样的完整性,但是它可以为命题作文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让学生将平时积累的素材及时运用于写作中,从而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争取将素材内化于心。例如,教师可以用"杰克・伦敦实现作家梦"为例,把"家境贫寒"、"孜孜不倦地学习"、"坚持不懈地写作"作为启发学生写作的基本线索,要求学生将这三个词语联合起来拓展成为一段话,表达"磨炼是一笔财富"的中心思想。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缩写、扩写和续写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对整体结构的把握能力,让学生在加工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课文素材的积累。

参考文献:

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 作文教学阅读教学 整合模式 实施过程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天生重要。”确实如此,人的一生所学课程,没有什么会比语文更有魅力,更显重要。语文教学的两大构成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任何事物在一个系统中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两项主要内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二者必然存在着互动性,要注重这两者的互动性,建构其互动模式,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一、问题的提出

作文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形式,成为多少年来许多有志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近30年来作文教学的广阔天地流派众多,异彩纷呈,他们的奉献与投身使作文教学改革闪烁着灿烂的光芒,也使作文教学在研究与改革中不断发展。

进行阅读作文序列化整合教学研究,试图从阅读作文整合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能让我们更多地吸取经验,更多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教师本身语文素养与学生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我校作文教学源远流长,早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以作文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素质”的办学思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更是把作文教学作为重中之重的教学目标不断强化。因此,从研究者对研究的学校背景来看,本课题研究在本校具有可行性。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课题具有更大的意义,使以往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得以推广,得到滚动式发展。

我校是一所拥有700多名学生的学校,其中进城农民工子女占三分之一,这些学生纯朴、勤俭,有较强的上进心,但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家庭语言环境差、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文化信息来源极其有限(农民工子女家中父母苦于生计,无法购买课外的读物,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脑,更重要的是家长没有对孩子智力投资的意识);另外三分之二是城镇学生,几乎是独生子女,整天过着“两点一线”生活,单调的生活极大地限制了孩子的生活空间。大部分学生写起作文就头痛、没兴趣、没信心,教师指导作文、批改作文煞费苦心,也无济于事,有的家长干脆让孩子背现成作文,更没有系统的阅读计划,长期陷于“少、慢、差、费”困境。

二、文献综述

1.国外

美国学者克莱默认为,促使儿童书面语言充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语言的创作,即创设一种情境,使儿童感到自己是真正的创作者。维果茨基是第一个在心理学中把书面语言作为特殊信号活动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认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它总要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篇的知识技能,但是良好的心理能力则是掌握语文能力的心理学前提。心理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持有同样的观点,他为1-10年级的学生精心设计了500道作文题。这些命题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2.国内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阅读是获取信息,写作是输出信息。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和深化。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课外阅读、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叶老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领会写作技巧,并用学到的知识去学习写作,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当然,反过来又会促进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朱永新教授在构建理想课堂上,提出了“六个度”的实验概念,即参与度、自由度、延展度、亲和度、练习度、整合度。建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读写能力。

“课堂中作文整合教学方法研究”是针对语文教学读写剥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不好学以致用的陈旧教学观念和教学现象而确立的,他研究读写教学规律,构建和实施读写互动的教学新体系。课堂研究以阅读为基础,以思索积累为载体,承设一种或多种阅读情景和途径经过行之有效的阅读欣赏,对其写作技巧、构思立意、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和多角度转换,带动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文章读之极熟,则在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野,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题的确立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真正教会学生懂阅读会写作,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语文能力。我校学生有着积极努力的意愿,并且在朝夕相处中和我有着高度的默契,而我在工作之后也积极投身课改,多次参加有关教学改革的培训会、研究班,自身有一定教改的优势。

三、概念界定

1.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指教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作文目标、作文内容、作文进程对学生所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初中语文课堂

课堂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学生拥有的生活世界,是学生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空间。课堂的核心效益是为学生、为生命的幸福、为生命发展、为生命的可持续发展。语文课堂学习的方向有三:一是学习规范的语文,规范地读说写;二是学习生活的语文,要关注时代主题,关注身边事件,关注地域文化;三是学习生命的语文,语文课堂要顺乎生命成长的规律,是生命内心深处的智慧表达。这实际上是引导我们努力创建初中语文的有效课堂。

3.初中语文课堂中作文整合教学方法

就是改革以前的单一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模式,而采用的一种兼顾二者、共同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二者之间建立互动关系,相互渗透与作用。课堂作文序列化研究强调在读写过程中,把读与写自觉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以一定的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双向互动的情景与模式,让学生带有目的地去进行阅读欣赏,写作技巧分析,处理各种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由被动转为主动,把读的过程转为写的过程,把写的体验再融入读的过程中,通过把读和写变成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达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合拢,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

四、研究目的

1.找到整合教学的方法。

2.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研究内容

1.建立整合作文教学的模式。

2.凸显素质教育新思维,培养学者型教师。

3.构建语文学习新模式,培养能力型优生。

六、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二年级四班的30名学生。

2.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3.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7月至2008年10月为准备阶段,完成组织动员,初步引导工作。

①学习有关读写结合有效结合理论,提高认识,初步掌握课题研究方向。

②课题立项后,随即聘请本校市级,区级骨干教师为课题研究导师。市级骨干教师作了具体的指导谈话,并给二年四班的学生作了一场富有指导意义的读书报告。这些充满激情的报告会,让师生受益匪浅。

③制定总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开题论证,修订方案,初步建立课题管理制度。

(2)实施阶段。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为实施阶段。

①建立模式。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为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语文学习境界,我努力寻找一条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学习能力的途径,通过探索,构建“课堂作文序列化整合”的教学模式,如下所示:

阅读―名篇导航―泛读感知―精读感悟―积累思考―习作引路―借鉴―写作

写作―收集信息―筛选信息―提炼信息―内化吸收―写作设计―仿创―阅读

阅读与写作的各个步骤间相互作用,整个课型流程环环相扣,从阅读起步,互为促进,节节相生,其教学流程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步:名篇导航与收集信息。作文写作中源源不断的活水就是写作的材料,而阅读名篇名著就是获取素材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第二步:积累思考与内化吸收。学生没有阅读,就没有信息的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丰富的作文素材,作文时常常因此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但是阅读文本在量积累的同时还要善思考,分清美丑,分辨糟粕与精华。

第三步:习作引路与写作设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初次作文或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可以借鉴他人习作,仿写与鉴写是比阅读更进一步的原作再创造,写的过程要通过联想、想象,把作者的语言文字、写作技巧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写作技巧。

第四步:阅读与写作。阅读是积累,写作是创新,它们是唇齿相依的两个体系。没有阅读的写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写作的感悟就没有阅读层次的提高。名篇名著美文古诗的阅读,不仅能陶冶学生思想情操,丰富审美感受和信息的积累,而且能更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②课堂实施。

引导学生阅读名篇名著和同龄人的优秀作品。每次作文训练分三步走,第一步:名篇导航;第二步:习作引路;第三步:写作设计。一步比一步高,以阅读名著名篇为先导,充分开发阅读资源。

③课堂调整,再度实施。

④继续改进,向外推广。

⑤反思小结。

扩大阅读视野,张扬写作个性。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阅读,必然是多元的,我们指导学生阅读,主要是以书面阅读为主,还兼顾他类阅读,毕竟作文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阅读,人生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写出的作文也只能是闭门造车,空洞无物。

(3)总结阶段。2009年6月至2009年9月。

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课题实验报告,并形成论文资料。

七、预期成果

1.找到作文整合的具有实效性、应用性的方法。

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范文3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专题,用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实验性。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思考,主动的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体。阅读是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得意义。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概括主要的内容,摘录重要的信息,自己质疑并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一、以点带面,课内精读与课外略读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的能力。

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的钻研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式。略读则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式。对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开放性、研究性阅读的步骤:第一浏览,即概览一下书籍的内容提要和篇章目录,求得一个轮廓的了解。第二提问,即就各章节的标题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内容,提出问题,留待下一步思考。第三阅读,就是通读全文,做到边思考边做笔记,达到理解。第四复述,即回忆书中的内容,加深印象。第五复习,即在复述后,一二日内,再重复一次,以巩固获得的知识,得到新的体会。

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阅读与写作结合,使学生在读写的实践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道出了读对写的作用。阅读是感性知识的积累,是写作的基础。写作过程对阅读有促进作用。

阅读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字词,段落层次;2、理解课文内容和分析写作特点;3、归纳中心思想。

作文的一般运思过程是:1、立意,即确立文章的主旨;2、处理材料,包括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3、组织语言表达。

阅读以集中思维为主,写作以发散思维为主。

三、以问题为载体,阅读与提问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理解性质疑:让学生在阅读中向自己提问题,如:文章写了什麽?怎样写的?为什麽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麽好处?2、怀疑性质疑:就是大胆地提出怀疑或补充。如:前人或教师的理解分析正确吗?这样的分析深刻吗?能否更深一层地说明?3、实践性质疑:就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对阅读材料再做思考。如:怎样把别人的说法与写作吸收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的吸收,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应怎样改动?

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范文4

一、必修课程校本化

(一)简化“阅读与鉴赏”并渗透校本文化内容

根据《模块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教学实践,瑞安中学把必修教材课文分为“精学”“简学”“自学”三类,总体上压缩阅读教学课时数,“让出”一些课时给“表达与交流”。“精学”文章由教师课堂教授,一般每篇文章1~2课时,以《指导意见》上的“必教课文”为准;“简学”文章,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定夺,教学不超过1课时,可抓住文中关键问题进行探讨,不求全面兼顾但求突出重点;“自学”课文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可提出自学要求、学习方式建议、学习评价等。

同时,精选校本文化内容作为“精学”课文,有机融入必修阅读教学,使“必修”教材呈开放、灵活状态。表1所示为预计“编入”的校本课文(其中《林损与瑞安中学》的教学已经实施)。

(二)自编并扩展“表达与交流”课程

“自编”指自主研发10门写作课程,重新结构高中写作教学内容。课程研发的指导理念是:(1)遵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指导意见》要求;(2)以“写什么”为研发视角,与苏教版教材“自我”“社会”“自然”三个人文向度配合,兼顾文体;(3)致力于解决当下的写作困境,针对“不喜欢写”“没东西写”的“老大难”问题,以“激发写作动力”“使学生有东西写”为出发点;(4)根据瑞安中学学生写作实际能力以及对他们写作能力的较高期许,侧重理性精神、论辩素养培养;(5)课程研发以“我”的发展为主线,让学生所写内容与“我”息息相关,以展示“我”的生活、能力、思想为内容方向,希望写作能成为正处于身心飞速发展阶段高中生的精神成长需要。“扩展”指在教学时间分配中突出写作教学地位,能与阅读“平分秋色”,“一半是阅读一半是写作”,在每个模块的2个学分中,阅读与写作各占1学分。具体如表2所示。

二、选修课程特色化

(一)研发“文化”“创新”系列选修课程

瑞安中学已有近120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应该得到承传;瑞安中学历史上“小发明小制作”“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创新”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创新”精神要继续发扬。“文化自觉,创新见长”正是瑞安中学的办学“特色”。

1.研发精品“文化”选修课程

立足于瑞安中学、瑞安、温州本土文化,选取其别优秀、适合高中生学习的文化内容,进行研发,简单举例如表3所示。

2.研发“创新”课程

如果说“文化”系列课程立足于本土文化,“创新”系列课程则依靠语文教师的特长和钻研,其可分为三类:(1)“自主研发”类,如“文本研读”“学会朗诵”“学术论文写作”“文学创作”“咬文嚼字”等;(2)“社团实践”类,如“《晨曦》编写”(文学社)、“话剧及实践”(话剧社)、“新闻采访与写作”(记者团)、“演讲与辩论”(辩论社)等;(3)“二次开发”类,如“《史记》选读”“沈从文作品欣赏”“《世说新语》选读”等。

(二)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

2012年,随着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研究性学习”“归入”各学科,且被列为“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的一种,使学科教师能从专业角度予以指导,也使学科学习获得了“高端”的方式。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依据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培养要求,瑞安中学设计了如下四方面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当然也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他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

1.“语言文字运用”系列

比如“现代汉语常见易读错、易写错汉字积累”:要求学生积累自己的“易读错”“易写错”汉字集。又如“咬文嚼字”:包括病句、修辞、词语运用等,要求从课文、生活、新闻媒体中发现错误的语文现象,并进行分析,加以纠正。

2.“文学作品阅读”系列

可以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广泛阅读,即读的数量多,涉及面广;二是“专门”阅读,可以对某作品、某作家进行“专读”;三是创造性阅读,即研究性阅读、“二次创作”,侧重于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读出”作品的新意、深意。

3.“古代诗文阅读”系列

比如“文言实词积累与归纳”:要求学生自行积累平时学习中的重要文言实词,并根据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纳。又如“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让学生对学习中出现的虚词进行积累、归纳。再如“宾语前置句式用法归纳”: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语句积累,掌握这种用法。

4.“文学创作”

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文学创作,以获奖、发表作品为获得学分的依据。

三、必修、选修一体化

所谓必修、选修一体化,就是“打通”必修、选修课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体化”体现在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纵线的课程体系“立体化”,也体现在课程间设置上协调一致的“整体化”。

(一)体现学生能力发展的“立体化”

体现学生能力发展的“立体化”,就是使课程整体上能比较鲜明地体现以“学生经验”为核心的“层级性”“发展”特征,如把“选修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独立出来(称之为“研究课程”),作为能力发展的“高端”。如图1所示为高中语文学科能力发展框架。

需要说明的是:

图中的“探究性阅读”与“封闭性探究”指高中必修阶段阅读的“一体两面”,即高中必修阶段的阅读应该从初中的“理解性阅读”走向“探究性阅读”,但由于必修课程阅读范围的局限性,这种“探究性阅读”呈现“封闭”特点,它非常需要在选修阶段走向“开放性探究”。从“理解性阅读”到“探究性阅读”是能力的提升;从“封闭性探究”到“开放性探究”是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同时更体现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选择权”,从学生群体来讲它是阅读范围的“整体扩展”,从学生个体来说它是学生阅读视野的“定向拓展”。

同理,图中的“创造性写作”与“单一性写作”指高中必修阶段写作的“一体两面”,即高中必修阶段的写作应该从初中的“训练性写作”走向“创造性写作”,但由于必修课程写作文体指向比较“固定”,这种“创造性写作”呈现“单一”特点,它非常需要在选修阶段走向“多样化写作”。从“训练性写作”到“创造性写作”是能力的提升,是写作理念的更新;从“单一性写作”到“多样化写作”是写作文体指向、写作个体特征的“分流”与“自由”。

此外,“专业化阅读”与“创作式写作”主要针对有较强烈学习意愿和较高语文学科素养的少数学生,但这对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意义重大,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必不可少。

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 训练

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开始了运用。阅读是基础,而写作是运用。通过阅读,学习到更多的技能和方法,用写作的方式来体现出来。同时,写作中的方法和技能的运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反馈,促进阅读能力的训练。但是,长期以来的教学经验显示,在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实践中有一些误区,使得学生的部分能力得不到锻炼。所以,在本文中对于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讨论。

一、传统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方法的研究

我国的读写结合教学方法,从很早以前便有记载。古代便有许多关于读写结合的文献,以往的观点是,学识都是在通过大量的阅读中获得的,读万卷书,并且要通过写作才能真正有效的对知识道理进行思考和理解。读与写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共同进步。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看出来,古人对于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的重视。读得多,自然就能写;读得多,自然就会运用。以往传统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阅读的面以及阅读的亮,陶渊明有“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阅读习惯,同时涉猎极广。所以,古代传统的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只是停留在对以往知识道理的总结和理解上。近代对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是从教学方法的方面来进行的,基本阐明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明确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反馈的理念。基本揭示了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为现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讨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往的研究都只是停留在强调理论上的,对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引导,显得十分盲目,缺乏目的性。阅读会在受到教育的同时,间接的获取经验,在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剖析理解过后,对于作文的技巧等都会有一定的领会和理解。阅读是写作的一种基础,在阅读的基础上,才会有写作技能的提升,读写结合的目的便是实际的运用,在实际的运用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二、现在的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研究

现在,对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是阅读、理解、思考、运用的模式,但是有部分人对于读写结合有着错误的理解和认识。认为写作其实就只是将阅读的内容进行复制和效仿,所以造成了近年来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质疑。将阅读当成了写作的附属品,错误的定位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其实,读写结合并不是阅读与写作的简单相加,重点不只是在读而且还在悟,对于阅读的内容进行感悟,将感悟到的内容运用到写作中来,这才是读写结合的真正诠释。只有真正做到了阅读中的感悟,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到阅读与写作的真正结合,在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能力做到真正的提升,对学生学习的效率真正做到提高。

三、怎样做好读写结合的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材中,也有许多需要读写结合的小练习,老师也在看到读写结合的教学效果后对读写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开始越来越重视。但是,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对于读写结合的运用并不十分灵活,比较死板,出现了形式性的教学。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充分的认识到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什么时候应该注重阅读,什么时候应该注重写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以教材作为阅读的基础资料,在课堂上将阅读与写作进行结合,以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在通过阅读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进行塑造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并通过写作,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阅读学习到的各项技巧清晰地表达出来。要通过阅读来促进写作,多读,多思考,读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优秀的文章,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会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分析理解事物的方式方法以及表达思想的技能技巧。在读的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勤做笔记,以便日后需要时能够及时进行翻阅。钱钟书先生就在这方面就做的十分出色,并提出了许多有教育意义的意见和看法。

四、总结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反馈,它们彼此互为因果关系。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不是阅读与写作的简单相加,重点不只是在读而且还在于悟,对于阅读的内容进行感悟,将感悟到的内容运用到写作中来,这才是对读写结合的真正诠释。要通过阅读来促进写作,多读,多思考,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自己阅读学习的技能技巧,将自己的理解与想法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张志军.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探析[J].文科爱好者,2012,(6):143.

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大学英语 阅读教学 教学改革 阅读的扩展与延伸

[作者简介]李冬莲(1966- ),女,广东龙门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及商务英语教学。(江苏 南京 211168)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T201142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86-02

一、引言

阅读是人们通过视觉并借助于其他大脑活动来获取信息,从而了解、适应客观世界乃至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变化万千的信息化时代,英语作为使用最广泛的国际语言,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际手段。因此,研究英语阅读的方法,掌握英语阅读的技巧成为语言教育者和学习者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英语阅读也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与研究的现状分析

基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目前,国内语言教育者对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些教学研究与实践无疑对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然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虽然这些阅读教学理论和方法对大学生英语阅读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孤立的、为阅读而阅读的培养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许多大学生具备很好的阅读能力,但在听、说、写、译等能力的发展上严重地不平衡。

应该说,造成这种英语能力不平衡发展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阅读分数占总分数的40%,中学阶段英语阅读教学以学习语言知识为主等。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对大学英语阅读能力与其他英语能力关系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许多英语教师只是单纯地围绕阅读能力来进行阅读教学,没有把阅读能力与学生其他各项英语应用能力协同起来,也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能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通过不同的听、说、读、写模块训练来完成不同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而较少将几种应用能力综合起来训练。结果是阅读能力提高了,其他能力跟不上。反过来,其他能力的滞后,也会阻碍阅读能力的发展。英语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语言应用能力,只有通过综合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实现英语语言教学目标。

三、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阅读的扩展与延伸

鉴于以上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必须对现有这种以单纯培养阅读能力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进行大胆改革,走出单一的教学模式,尝试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相应地扩展听、说、写、译等能力,并将阅读在时间和空间上向未来和课外延伸的新阅读教学模式――这就是“阅读的扩展与延伸”。

(一)“阅读的扩展与延伸”含义

1.“阅读的扩展与延伸”同“泛读”之间的区别。这里所说的“阅读的扩展与延伸”与阅读教学中的“泛读”(extensive reading)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泛读是区别于精读(intensive reading)来说的,是一种通过大量阅读,借助一定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来快速获取信息的阅读方式。而笔者所说的“阅读的扩展与延伸”是指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是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兼顾听、说、写、译等应用能力的扩展,使阅读能力与其他几种语言能力平衡发展,并使阅读为学生的未来和现实生活服务的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以摆脱过去那种孤立培养阅读能力、忽视其他能力培养的阅读教学模式。

2.从阅读过程的角度来理解“阅读的扩展与延伸”。在教学上,我们可以将阅读视为一个系统或过程,将阅读教学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教学。具体分为三个阶段:起点 (阅读的准备)―中点(阅读)―终点(阅读的扩展与延伸)。应该说,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前两个阶段做得较好,但大多数就止步于第二阶段,而忽视了最重要的第三个阶段――阅读的扩展与延伸,这一阶段是学生通过阅读内化的关键一步,也是语言教学的运用环节和终极目标。

(二)“阅读的扩展与延伸”的形式及其理论依据

通过多年不断的实践和研究,笔者在阅读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三种形式来实现“阅读的扩展与延伸”:

1.技能培养上,由单一的阅读技能向听、说、写、译等技能扩展。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听、说、写、译能力。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英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是这个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包括输入和输出能力。而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又分别包含听、读和说、写、译能力。这些能力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只有将这五种能力同时进行培养,学生才能最自然、最灵活地将它们运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运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的目的。因此,在阅读课程中,适时地实施其他能力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新课程理论所倡导的课程综合化理念。

2.在时间上由现在向未来延伸。阅读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并理解这些信息,还要有意识地让这些信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职业服务。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职业做准备,高校教师不应把职业教育仅仅看作高职院校或职业培训中心的任务,任何一所高校培养的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因此,阅读教学也必须向未来延伸。

3.在空间上由课堂向课外延伸。阅读教学中,不仅使学生能在课堂上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所包含的信息,而且使学生能将课堂上所获取的信息运用到课堂之外,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际运用,才能内化为能力,语言教学才算是达到了最终目的。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探索精神和学习毅力,让学习变得更加有效。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让学生置身于“社会化”的学习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教学也必须在空间上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向现实生活延伸。

(三)“阅读的扩展与延伸”实施方法。

“阅读的扩展与延伸”的实施方法总体上可概括为“实践活动”。以下将通过具体实例来阐述这些方法的使用。

1.阅读技能向其他英语技能扩展的方法。一是阅读技能向听、说技能扩展的方法。例一:陈诉活动。步骤:(1)在学生完成阅读的前两个阶段(即“预读”和“阅读”)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阅读过的材料写出10个陈述(statements)。要求这10个陈述中必须包含正确的陈述和错误的陈述。(2)每2个小组之间进行竞赛。先由一个小组的各个同学分别说出这10个陈述,由另一个小组的同学来判断这10个陈述的正误。例二:提问活动。步骤:(1)活动分组方法与例一相同。(2)将阅读过的材料分为几个部分,由各小组分别根据其中一个部分拟出10个问题。要求这10个问题必须包含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要求特殊疑问句尽可能由不同的疑问词(如What,Who,When,Where,How等)来引导。(3)每2个小组之间进行活动。由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提问,另一个小组的同学来回答。二是阅读技能向写作技能扩展的方法。例三:问题扩展写作活动。步骤:(1)在例二中要求学生根据所读材料提出10个问题,现在要求学生将这10个问题写在纸上,每2个小组进行交换。(2)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另一个小组所提供的问题,写出一个完整的段落,这个段落不能只是这10个问题的答案的简单叠加,而必须要有很好的逻辑关系,要用适当的信号词(signal words)来连接。(3)要求各小组将写好的段落誊写在A4 纸上,由小组长朗读完之后,贴在教室里。三是阅读技能向翻译技能扩展的方法 。例四:摘选―翻译―交换译文活动。步骤:(1)分组方法与例一相同。(2)要求各小组从阅读过的材料中摘选出5句最精彩的句子,并写在纸上。(3)每2个小组将精选的5个句子进行交换,并译成汉语。(4)2个小组再交换译文,进行对比,评价双方的翻译技巧。(5)每个小组将这5个句子及译文誊写在A4 纸,然后贴在教室里。

2.时间上由现在向未来延伸的方法。例五:讨论活动。步骤:(1)分组方法与例一相同。(2)教师在“阅读的扩展与延伸”阶段要求各小组根据所读文章,找出文中哪些观点和建议可能对未来生活和工作有帮助。(3)教师汇总各小组观点和建议。(4)全班共同讨论这些观点和建议的价值,并按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的帮助程度,将这些观点和建议进行排序,形成一个清单(即结论)。(5)请学生将清单誊写在A4 纸,然后贴在教室里。如该教材的第7单元的课文“Are You a Workaholic?”(你是工作狂吗?)一文谈到如何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阅读的扩展与延伸阶段,教师可按以上步骤要求学生写出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分析这些职业可能带来的压力,并讨论如何解压。

3.空间上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的方法。例六:问卷调查活动。步骤:(1)分组方法与例一相同。(2)教师要求各小组根据所读文章的主题,拟定一份问卷调查,以验证该文的思想观点的正确性或调查相关命题的现状。(3)教师要求各小组实施调查,并撰写分析报告。(4)各小组提交调查报告,并贴在教室里。以《新视野大学英语(写作教程)第二册》为例。该教材的第8单元课文“There’s a Lot More to Life than a Job ”(人生的意义不只是工作)一文,通过几个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过于急功近利,学业过分以未来的职业或薪水为重,而忽视了生活中其他有意义的东西。教师在阅读的延伸阶段可布置类似的问卷调查活动:请各小组设计一份英文问卷调查(问题不少于10个);调查对象为本班或外班同学(不少于20人);并统计调查结果,比较调查结果与本篇课文的调查结果的异同,撰写出一份英文报告。最后,经全班评比,选出最优调查报告贴在教室里。

四、结语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事实上,许多英语教育者多年来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阅读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都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研究,但具体到改革的方法和思路等细节时,却往往成果不够。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对阅读的扩展与延伸方法等细节上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更具有现实意义。英语教师要适应教学改革的大潮,努力探索教学方法,使阅读能更好地为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职业服务,促进学生的英语技能全面、平衡、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廖诗艳,秦春黎.新世纪中国教育的振兴与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2]刘为凯,余雪琳.浅谈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5,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