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例6篇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转型时期;新传媒;社会信任

社会信任既包括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任,也包括个体对公权力的信任。[1]每个国家在社会转型时期都无法避免出现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现象,我国同样如此。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社会转型期,在这样一个利益格局不断变化、调整的变迁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产物。这些矛盾和冲突往往在网络中以热点事件的形式暴露出来,而且表现得更为突出,处理难度也更大,对处于学校与社会过渡期的大学生来说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国内外学者有关社会转型及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信任问题的研究,为我们透视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在有关我国社会信任问题的诸多研究中,传媒作为现代社会中影响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没有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一、新传媒的内涵

“新传媒”是指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2]它的特点是对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这种新的媒体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间的壁垒,形成了不同媒体介质间的整合。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媒介化社会,而且近年来中国传媒本身也处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化的中国传媒在媒体内容、运营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别于改革开放以前的传播机制。而传媒的这些新变化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社会信任。本研究将在中国社会转型和传媒改革的双重环境下,来探讨新传媒对大学生社会信任的影响。

二、新传媒对公众信任的影响研究概况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公众信任心理和信任行为发生了变化。公众价值观念、道德心理和社会心理的变化,也使得制约公众信任行为的机制发生了变化,导致其约束力大大减弱。新传媒接触对信任的影响,必然要平衡考虑到新传媒的影响力和受众的自主选择能力。就传媒对公众社会信任所产生的影响研究,早先可以追溯到格伯纳等人。他们指出,公众的价值观念会受到传媒的影响,假如播放的主要内容是暴力、犯罪,那么观看时间越长,就越容易产生对世界的恐惧感,最终导致公众社会信任的降低。新传媒通过对报道的信息进行润色加工,导致公众在社会和公共事务问题上对传媒的依赖性大幅提高,新传媒中的个别单位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赢得广泛的关注度,披露社会各行业领军人物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公众社会信任度的下降。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名言所示,“媒介本身就是信息”。[3]笔者认为媒体的变化将改变信息。换句话说,“媒体就是意识形态”。

三、新传媒环境下如何建立起公众信任

新传媒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新传媒是对“把关人”(Gatekeeper)权力的消解,但是,在技术监管和法律规范到位下,新传媒能够提供一个社会“安全阀”的机制。新传媒时代的到来,对公众既有的生活秩序产生了强烈冲击,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单向性和来源唯一性。不仅改变了日常生活,而且影响了政治生活、社区生活和社会生活。[4]各种渠道的信息高度集中,在增长公众见识和开拓公众视野的同时,也要求公众有足够的能力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

首先,建立正确的媒体引导机制是重建社会信任的客观选择。要不断巩固思想阵地,强化思想舆论引领的权威地位,扩大话语权的影响力,增强主流媒体自信。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传媒的监督作用以及社会整合功能。新传媒应当对事件积极介入并深入调查,权威信息,解决公众困惑。大力发展新传媒的舆论监督功能,建立有关的信任网络平台,使社会信任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社会健康发展。应该在全社会倡导言行一致的道德情操,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加强诚信建设的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诚信理念弘扬的舆论氛围,从整体上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其次,党和政府不断强化新媒体在思想舆论方面的引导力,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要求主流媒体把握舆论导向,看清大事,认准主流,寻找着力点。改变以往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变封、堵、压为交流、沟通和疏导。构筑精神高地,确立主流媒体在思想舆论引领的权威地位,[5]赋予新传媒反映舆论、组织舆论、传播舆论、引导舆论的话语权,大力消除不良信息的流通。

再次,正确的道德指引和教育熏陶是重建社会信任的思想基础。凡是能由学校约束的传播媒介,都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凡是不能由学校约束的传播媒介,一旦发现有消极内容,也可以一定的积极内容对其予以稀释。因为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会随着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多元化发展而出现分化,人们的社会情绪也需要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渠道进行表达。[6]学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情绪提供科学的思想引导,积极营造有利于实现社会互信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培育诚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会转型中的不稳定因素消解于无形。

最后,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新传媒已从以往的局部、被动反映社会生活转变为现在的全面、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新传媒冲击着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7]

新媒介能否发挥积极的作用,关键在于“把关人”。如果能够将全面、客观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新传媒就能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需要增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8]从而使其辨别能力得到发展,自觉地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自发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抵制新传媒只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宣传的错误导向,批判性地思考各类社会问题。

四、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中思维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接受信息传播时,更注意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判断,有选择地接受自己认为正确的信息。新传媒对于广大学生是极具吸引力的,但是要让学生充分合理地安排、支配时间,避免沉溺于新传媒,而应积极投身实践活动,使得自身在现实生活与虚拟世界中都能得到提升。只有全面地了解新传媒及其利弊,才能够在使用中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1]杨 明,孟天广,方 然.变迁社会中的社会信任:存量与变化――1990―2010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100―109.

[2][4]J.希利斯・米勒,陈永国.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新技术制度[J].文艺研究,2000(05):134―148.

[3]董才生,接家东.西方信任社会研究反思[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3):92―97.

[5]胡远珍.主流媒体自信与思想舆论引领[N].光明日报,2015-06-13.

[6]杨英法,聂 雅.社会思想引导、社会舆论调控与社会情绪管理[N]. 光明日报,2014-09-28.

[7]胡 钰.浅析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99―102.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2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19世纪于西方社会提出的,而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概念则是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最初阶段,追求最大化的商业利润成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最主要的责任。此时社会责任争论的焦点是企业是否应履行除经济责任之外的其他责任。

20世纪末,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追求商业利润也不再成为企业的唯一追求,企业应履行除经济责任之外的更广泛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关注的重点在于企业应履行经济责任之外的哪些社会责任,即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和范围。此时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探讨和研究主体仍然是学者和企业家。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企业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其发展的义务、追求和理想。此时不仅商界和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倡导和研究,国际组织也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并成为推动其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各种国际组织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

虽然到目前为止,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各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但企业在不断追求商业利润的基础之上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张已得到全球企业和全社会的认同。ISO 26000(社会责任标准指南,以下统称为标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10年11月的该标准是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它为所有类型的组织通过自身的行为能够为经济,社会和环境最大限度地做出贡献而提供指导的国际标准。它的重点不仅在于企业要履行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更多地关注于企业应怎样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二、网络媒体中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达到4.85亿比2000年增长了21倍。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信息传播领域网络从边缘媒介迅速成为了主流媒体。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网络媒体不但改变着媒体经营的理念和模式,还在信息传播和社会监督等方面对社会生活和环境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然而,现如今网络媒体中社会责任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

低俗内容的传播。在市场因素和商业利益的刺激下,网络媒体盲目地追求点击率,在传播内容的把关上过于宽松,导致网络媒体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其中包括网络中暴力、凶杀、色情等内容的赫然出现。一些网站,只要是涉及暴力、凶杀等内容,就会长篇报道,有时甚至将其放置显著位置,很容易误导受众,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虚假信息的泛滥。首先是网络中谣言逐渐成为媒体的假新闻,再经网络转载便形成了虚假新闻,因此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新闻网站都极易成为滋生虚假新闻的“温床”,这也正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交互性和即时性等自身特点造成的。有的媒体为了吸引受众而不惜编造虚假新闻,故意增加耸人听闻的资讯量,导致舆论发生偏差。

侵权行为的猖獗。网络媒体通过非正当的传播手段和行为来提升它的传播力。据国家广播总局统计,国内视频网站中电影,电视剧,动画等影视作品的比例接近30%,而网络中影视剧的侵权现象非常严重。未经原创同意就随意使用其作品的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知识产权,违反了社会道德规范,甚至已经触犯了法律。

网络中随处可见的社会责任缺失现象,充分说明网络媒体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作为一种公共传播媒介,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是不容小视的,它该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网络媒体应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媒体作为社会公共媒介必须承担的义务。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责任。网络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应更加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在实现其发展的同时必须追求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社会责任是社会责任标准指南中最主要的术语,也是其主要内容的核心概念。社会责任是指,“组织通过透明的和合乎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标准中社会责任的提出在加强网络媒体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网络媒体应对其产生的影响负责

网络媒体应融合社会责任的运作模式,即通过什么样的运作模式确保网络媒体的行为对社会负责任。

首先,网络媒体要做到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负责,就要从根本上接受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作为其日常经营管理的理念,并在社会责任的范围内管理网络媒体。将与社会责任有关的这种有效的经营理念、业务模式、和竞争手段贯穿于网络媒体公司的日常管理当中,全面建立社会责任体系,在其信息传播,文化传承,舆论监督中体现社会责任。为了使网络媒体公司及其员工能够更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与社会责任相关的企业文化。

其次,网络媒体应在对社会和环境产生影响的过程中接受相应的审查,对其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有效的积极正面的控制。网络媒体在企业中建立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内部审计制度。制定具体的行为准则,指引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为,以确保网络媒体的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政策,决定和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建立网络媒体社会责任外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由政府部门、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和利益相关方等共同制定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控制网络媒体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行动准则和监管标准。该评价体系可用于评价和报告网络媒体对社会和环境产生影响的情况。

网络媒体的行为应保持透明

网络媒体行为的性质,即通过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表明对社会负责任的媒体行为。网络媒体应该通过透明的运营方式,充分而合理地披露其在信息传播、文化传承和舆论监督等方面所承担社会责任。

一方面,网络媒体的正确运营方式应该是公开的,它应定期完成并自愿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是网络媒体行为保持透明性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推进网络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国内有部分网站(百度,搜狐等)已经开始社会责任报告。网络媒体自愿的社会责任报告可能会存在内容不真实、信息不完整、数据不充分等问题,因此相关组织有必要对其履行社会责任行为进行认证和监督。

另一方面,为了能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充分、准确、及时地披露,这就要求建立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的信息库,并 逐步完善该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建立系统全面的社会责任信息网络,网络媒体、社会及利益相关方之间才能够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换,能够形成相一致的社会责任准则,才能更好地监督网络媒体是否在信息传播、文化传承和舆论监督等方面履行了社会责任。信息的充分披露会形成对责任缺失行为的抵抗力量,这将更加激励网络媒体履行社会责任。

网络媒体的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在自愿的基础上,网络媒体愿意承担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责任。它所表达的是一种自愿原则,强调网络媒体愿意承担道德底线责任和自愿的高道德追求责任。

标准中强调网络媒体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履行社会责任。传媒行业自己的一整套严格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这高度体现了媒体的承担社会责任的愿望和决心。与大众传媒一样,网络媒体愿意承担道德底线责任和自愿的高道德追求责任。新闻的真实性是网络媒体所承担的首要责任,也是网络媒体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基本要求。然而今天网络上不道德的行为随处可见:虚假、黄色信息;低俗化的传播内容;暴力凶杀事件,侵权行为等都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对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受众的成长构成威胁。

这种情况下,如果仅寄希望于网络媒体美好的道德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也就是说,网络媒体因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而得到相应的奖励;而网络媒体因其责任缺失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将受到惩罚。通过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网络媒体奖励以及对社会责任缺失的网络媒体惩罚,可以有效地控制网络媒体在社会和环境中所产生的影响。

与此同时,网络媒体在进行决策时会在良好的道德愿望基础上,充分考虑奖惩成本,不断强化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经营理念和提高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最终网络媒体将更有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

网络媒体应尊重和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回应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新闻生产;媒体关系活动;把关人;新闻工作常规;社会机构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056-02

近年来,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纷纷借助媒体进行品牌营销。社会学者伯纳・罗胥克认为,新闻具有双重本质,它既是一种社会产物,新闻内容反映了社会现实,它又是一项组织产物,是专业组织制造出来的成果。既然新闻是一项组织产物,其生产过程必然会受到组织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作为社会产物的新闻,必然也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那么在新闻生产的体系过程中,组织内外部各个因素会在哪些环节发挥作用?它们如何影响新闻生产?其影响力度如何?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者深入思考。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能够清楚地揭示新闻生产背后的控制力量,帮助人们完善新闻生产与媒体公关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

一、理论框架

西方传播学界在大众媒介的社会定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资源,而美国传播学者帕梅拉・休梅克的研究成果无疑是位居榜首。在休梅克学者看来,按重要性排序,影响传播内容的诸因素可以排成一个金字塔结构。最底层的是社会制度,其对传播内容产生最根本的影响;第二层次是社会机构,包括新闻源、收入源、技术进步三个方面;第三层次是媒介组织自身;第四层次是新闻从业者的工作常规;第五层次也是影响力最小的层次是新闻工作者的个体素质[1]。

根据休梅克女士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个体因素、新闻工作常规、社会机构三个层面来考察媒体关系活动影响下的新闻生产,而这三个层面的分析也构成了本文的研究框架。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实际情况中,新闻机构会将其自身特质融入新闻工作常规,从而影响新闻生产,所以研究者将新闻机构与新闻工作常规这两个层面融合。另外,研究者没有将社会制度层面纳入考察范围之内,主要是因为在媒体关系活动中,较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因素,更多的是一些社会机构与媒介组织在发挥作用。

二、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2015年1月16日,Swatch举办了以“HELLO WORLD!”为主题的新品会,公关公司给到场媒体分发了公关稿《HELLO WORLD!环球旅行号召令!Swatch 2015春夏系列・扬帆起航!》。活动结束后,研究者共收集到114篇报道。

受邀请的媒体中,97%的稿件出自杂志和网络媒体,其中只有29%的报道坚持原创,大部分报道在公关稿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删减和顺序调整。未受邀请的媒体中,所有报道均出自于网络媒体,公关稿和媒体转载是主要的消息来源,未受邀请的媒体几乎全部成为公关公司的“传声筒”。

总体上,我们可以看出Swatch 2015春夏新品会的活动报道以网络传播为主,公关公司人为制造的媒体结构导向是影响后期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新闻报道受公关稿禁锢,网络媒体更多地是作为“信息传递者”而不是“信息加工者”的角色出现。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单一,企业作为权威消息来源掌握了整个信息的输出,同时又通过控制几个大型媒体的新闻内容而“幕后操纵”所有的新闻报道。

三、媒体关系活动对新闻生产的影响因素探究

1.个体层面与新闻生产。在西方的大众传播学理论中,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被称为“把关人”,把关人可以就信息是否可以被允许进入渠道,或连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把关人的职业素养会直接影响新闻生产。

深度访谈中,媒体从业者表示有些记者、编辑拥有很强烈的新闻理想,对待工作十分专业,但还有部分新闻从业者仅仅是把新闻看作自己谋生的工具,在实际操作中更注重现实利益和经济利益。新闻从业者的工作动力、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会影响其在具体新闻事件中的个体行为,从而对新闻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新闻工作常规与新闻生产。新闻工作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新闻组织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建立起来的相对固定的工作流程。新闻工作常规的内容是多重的,第一重是以倒金字塔为主体的文本结构常规、信息资源的时空分配等组织结构常规和工作常规;第二重是作为质量把关的新闻选择标准常规;第三重是“媒介间”关系的工作常规[4]。

(1)媒体内容定位。每家媒体都会根据受众的信息需求做出合适的内容定位,而这样的定位会直接影响新闻内容的选择,这一点在行业类媒体中尤为突出。

表态网是唯一一家由资深钟表收藏家与钟表玩家共同参与管理的钟表网站,在这样一个内容定位下,表态网的四大板块全部是以“手表”为主题的内容。网站编辑向研究者透露:“和综合性网站不同,我们网站走的是专业化路线,在刊登新闻的时候不会涉及非手表以外的内容,平时参加的活动也都是以手表品牌为主。”

(2)新闻价值标准。媒体自身的内容定位决定了其关注范围,而新闻价值标准则决定了在这广阔的范围中,哪些内容可以经过记者、编辑层层“把关”最终进入大众的传播视野。

真实性指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报道,每个事实细节都经得起核对。活动结束之后,公关人员联系部分缺席媒体,询问是否可以帮忙活动资讯,媒体编辑表示由于没有参加现场活动,相关活动报道不能。

重要性指报道内容对社会公众造成较大影响。和网络媒体相比,平面媒体凭借着专业的新闻工作团队,在重要性方面保持着较高的水准。《新潮流》杂志摈弃了大众化报道方式,将设计理念、手表价格、门店地址等重要信息进行生产加工,给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3)信息资源分配。媒体类型与自身特质会影响新闻报道的信息资源分配。报刊的内容生产有其固定的流程安排,相对于网络媒体24小时无限制的内容传播,报刊杂志的发稿速度要慢很多,所以在新闻写作方面,报刊杂志对时间多采取模糊化处理。

其次,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传播载体不一样。平面媒体的传播载体是纸张,而网络媒体则依赖于四通八达的互联网,具有数据庞大、内容全面的特点,所以相较于平面媒体“豆腐块”式的报道,网络媒体的报道通常占据一整个页面。

(4)倒金字塔文本结构。对于活动资讯类新闻,大部分报道采取倒金字塔式的文本结构,将“5W”要素放在了文章开头,将新品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产品、设计理念作为文章核心进行文字处理。

《国际精表》的编辑在采访中表示:“像这种活动资讯类的文章,我们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的注意力是分散的,我们只能尽可能把重要内容放在前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3.社会机构与新闻生产。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员,新闻媒介的内容生产必然受到其他社会机构的影响。企业、公关公司是影响新闻生产的两个重要外部力量,其影响方式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是经济因素,第二是关系因素。

(1)经济因素。当企业与媒体有经济合作时,广告主的利益需求会成为媒体必须考虑的因素。当然,双方商业合作的时间越长、关系越好,新闻生产越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企业和媒体发生经济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版面购买,公关公司通过商业新闻传播平台购买网络媒体的页面,保证信息迅速精准地传播,扩大舆论影响,提高品牌关注度。

对新闻生产造成影响的经济因素中,还有一部分是公关公司给媒体人准备的“车马费”。收红包、拿车马费、获企业礼物已经成为媒体行业里司空见惯的行为,也是企业与媒体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有力手段,而这些隐性的经济因素会对新闻生产的倾向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关系因素。部分公关人员曾经有过媒体从业经历,在进入公关行业之前就已经积累下足够的媒体人脉,这样的资源会帮助他们在处理公关事务中占据有利地位。当然,对于没有媒体从业经历的公关人员来说,在日常工作中,他们会有意识地逐步建立自己固定的媒体资源库,和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不少公关人员和媒体从业者私交甚好。

工作中,企业、公关公司的媒体联系机制会对新闻生产发挥作用。企业定期举办媒体体验会、媒体午餐会,而公关公司则定期进行媒体拜访,到有合作的媒体机构进行参观,与记者、编辑深入访谈。这些活动会加深媒体对企业、公关公司的了解,巩固原有的合作关系,对新闻生产造成影响。

四、研究结论

媒体关系活动的新闻报道以网络传播为主,公关稿主导着媒体的新闻写作,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企业作为唯一的消息来源控制了整个信息的输出,新闻报道在整体上呈现出消息来源单一、公关宣传意图明显的特点。

作为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与报道的第一生产者,媒体人员的职业素养会影响新闻生产。职业素养高的从业者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日常工作中追求更高的新闻理念;而职业素养低的从业者更注重现实利益和经济利益,忽视了社会利益与公众利益。

作为新闻生产的主要机构,媒介组织对新闻生产进行整体把关,新闻工作常规是“把关”的主要载体。媒体根据内容定位划定新闻选择的范围,利用新闻价值标准挑选具体的新闻事件进行关注,结合自身类型、发行周期、传播渠道等特质进行信息资源分配,依据新闻要素的重要性进行信息删减,最终将报道按倒金字塔式的文本结构进行呈现。

企业、公关公司这两个社会机构在经济与关系层面影响新闻生产。在经济层面,双方长期稳定的广告合作不仅会增加新闻的便利性,还导致广告主的利益需求影响新闻生产,当然,红包、车马费、媒体礼物等“潜规则”使媒体从业者获得现实的经济利益,但需要在新闻内容的倾向性方面付出代价。在关系方面,公关人员的媒体从业经历、与媒体人员的私人关系都为公关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人力基础。长期稳定的商业合作、定期举办的联系活动也不断地巩固和维护企业与媒体双方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越良好,媒介的新闻生产越容易受到外部机构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美国传播学者休梅克女士谈影响传播内容的诸因素[J].国际新闻界,2000(5).

[2] 赵振祥.媒体关系的概念内涵、关系形态及其他[J].厦门大学学报,2009(6).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4

[论文摘要]媒介在现代生活中影响深远,文章主要探讨了现代媒介舆论促进道德建设的方式,指出在陌生人社会中媒介舆论通过道德舆论监督、道德评价,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整合和净化,进行舆论引导,鞭挞落后的旧道德,倡导先进的新道德,展开民主、平等的道德交流方式,影响受众道德的知、情、意、信、行等,促进道德素质的巩固和提高。

本文的媒介是指传统媒介,指报刊、杂志、电视及广播等,不包括网络媒介(网络媒介暂不讨论)。“媒介舆论是指通过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舆论。它包括各种传播媒介,尤其是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刊登的言论、来信、社会讨论、社会调查、民意测验等。”[1](P167)

在我国,大众媒介是党和国家及社会的喉舌,其意见尤其是党报党刊的评论员文章更是代表了党和政府的意见,代表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主张,是民意的集中体现。而媒介刊登的百姓来信、社会讨论、电视评论、电台电视的谈话节目中的各种观点和要求一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民众的某种要求,可以说是民意和众意的表现。媒介舆论从其特点来说具有大众参与性、开放性、相对理性、权威性、影响深等特点和优势,较之其他舆论形式,媒介舆论由于其自身的诸多优势而成为社会舆论的领袖,居于主导的地位。

一、转型时期媒介舆论与道德建设

社会转型是我国当前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正处于由“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或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2](P37)社会转型也体现在道德方面,不仅体现为道德的内容由传统的旧道德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德的转变,而且道德所依赖的方式和途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显著方面就是个体所受的道德舆论压力来源的变化。在传统社会中个体道德生活较多地受熟人群体间的舆论压力的影响,而现在个体道德生活更多地受媒介舆论的压力。随着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多变,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越来越依靠各种媒体,媒介成为人们认识的导航圈,“它迫使人们超越狭隘的经验,学会更多的凭借大众传媒所提供的间接信息和话题去认识世界,勾勒、修改头脑中的关于现实世界的图”,[3](P59)大众传播已取代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成为社会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传媒在受众道德素质形成、巩固和提高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个体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受到媒介舆论的影响。“媒介权力通过控制信息载体,传播特定的‘符号——意义’体系,构建人们的认知概念世界、价值系统,形成对人们社会行为的隐性支配。”[4](P58)而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个体的工作与生活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一、固定的,个体处于熟人社会中,个人的道德生活几乎暴露在所有熟人的关注之中,违德会受到来自多数熟人的舆论压力,从而影响到个人生活与工作,其代价比较大。而在市场经济中,个体的工作与生活空间相对独立,且人员流动性大,总体来看人们主要是处于陌生人社会中,违德不再在个体的熟人关系网中全面扩散,来自熟人的舆论压力比以前小了很多,因此,熟人社会中民众间的街谈巷议性质的舆论对个体的作用力在陌生人社会中相应小了很多,而与此同时,作为社会民意和众意的集合的媒介舆论其作用则相应大了起来。“从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影响看,媒介舆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能够起到聚合、引导、控制等作用。媒介舆论以它不间断的意识撞击,时时事事对受众的思想发生摩擦,最后使思想按着媒介撞击的方向发生变化。”[1](P166)所以,全面、理性地衡量媒介舆论对道德建设的作用,把握其中的规律,促使媒介舆论更好地服务于道德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媒介舆论促进道德建设的方式和途径

媒介舆论在促进道德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的:

首先,媒介舆论发挥其道德舆论监督的功能,对道德观念、事件、行为、人物等或贬或褒,从而引导受众。媒介舆论对道德观念、事件和行为、道德人物等进行道德的评价,判断其是善还是恶、是高尚还是卑鄙,并传播给受众,影响受众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对大多数人来说,社会的谴责和赞许就是生活的主宰。”[5](P69)

当媒介舆论表达贬义评价的时候,就在受众中形成广泛的舆论压力,促使受众自觉修正自己的道德认知,避免发生类似的行为,避免受到意见制裁、交往制裁等。“社会舆论具有大众化、压力大、影响深的特点,因而道德评价对于构成‘扬善抑恶’的道德氛围,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道德由‘现有’向‘应有’的转化,有着重要的作用。”[3](P59)媒介舆论给受众形成巨大的外在压力,一般来说,多数情况下受众道德良心会被正义的道德舆论所撞击、所影响,而在类似的道德情景中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或者防止自身产生类似的错误行为。多数受众一般希望被周围的群体所接纳、所肯定,避免被孤立、被否定的心理,更是希望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与舆论中的主流一致,从而修正或者继续坚持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在用惩罚和耻辱来强迫维持一定的行为水准的同时,社会用赞扬和支持来突出所有超出这一水准的英勇和坚毅所获得的成果,也是必要的。[5](P71)如果说媒介通过负向舆论、通过贬低不道德的行为和观念促使受众修正自身行为,提高自身素质的话,那么,来自媒介舆论对道德行为和观念的赞扬和支持就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社会凝聚力。从受众个体道德素质变化来看,来自媒介舆论的赞扬和支持能够进一步强化受众内心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促使受众在今后的道德实践中做出恰当的道德行为,从而强化、提升受众的道德品质。“褒扬性舆论告诉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善待社会和他人,使公众具有现代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以及现代的是非观、价值观等。”[6](P190)从全社会来看,当媒介舆论对某道德事件、行为、人物等表达褒扬性的评价时,在全社会中弘扬正气,形成对受众道德素质的陶冶和道德方向的引导,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使人向共同的方向去努力,促进社会稳定和文明水平的提高。“褒扬性舆论具有社会教化作用,是培养新一代高尚公民的意识温室。学校教育和各种社会教育都能培养人、熏陶人,但只有正向舆论的耳濡目染才能造就意向一致、品德优良的社会公民。舆论每时每刻对人发挥显著的感染力,公众就像置于温室一样而获得精神上的滋养。”[6](P190)

其次,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整合和净化,进行舆论引导。“媒介是一种具有高度目的性的社会组织,在客观上它具有提供‘意见环境’的功能,在主观上它又有制造‘意见环境’的主动性。所以,新闻媒介绝不是原生态地反映社会舆论,而是对各种社会舆论的再传播。尤其是在提供带有争议性的话题的信息时,更是自觉地带有自己特定的主观性、朝向性,这种朝向性不仅加速了舆论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个让人们无法忽视的‘意见环境’。”[1](P237)在现代社会中受众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媒介所营造的这样一个拟态环境来认识世界的,以媒介所营造的意见环境作为认识的基础。媒介营造的意见环境是有选择的意见集合,有的舆论被媒体过滤掉了,有的舆论被媒介扩大了。媒体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意识地放大或者过滤某些舆论,对社会舆论进行整合和净化,进行舆论引导,引导受众对某些问题进一步深入、广泛、理性地讨论。媒体通过自身的平台,把不同时空的不同个体和群体粘连起来,形成有某种共同特点的媒体的受众群并影响其意见和倾向。

媒介引导舆论一个方面是放大某种意见,在社会中形成广泛的舆论压力,造成社会多数甚至全社会都赞成某种观点的现象,从而影响受众,尤其是从众心理比较强烈的受众的道德情感、认知、意志与行动。媒介舆论影响受众一个方面是影响受众道德情感,引导受众体验和发展同情人、关心尊重人、体贴人的情绪情感。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极为重要,是实现道德教育目的(形成正确信念、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道德理性能力的培养也很关键,毕竟受众在实施道德行为前需要理性的道德判断。在这个影响受众的过程中,媒介有选择地放大这意见,以此影响受众道德思考的内容。

“新闻媒体通过对事实的报道,以新闻报道影响社会公众舆论,形成主流的舆论,进而对人对社会产生影响;一些不为人知的意见即社会舆论,经过新闻报道,转化为新闻舆论,就能使少数人的意见变成多数人的意见,使局部意见转化成全局的意见,成为能让大家知道并赞同的社会舆论。”[7]同时,媒体有意识地弱化甚至是过滤某些舆论,在传播的时间、空间等方面有意识地予以弱化,从而使得这些舆论逐渐失去成长的机会,甚至逐渐消亡。当然,媒体不能够对所有的舆论都能够弱化或者过滤,凡是人民高度关注的,媒体即使不关注,也不会导致消亡,毕竟媒体舆论的基础来自人民。

转贴于

第三,鞭挞落后的旧道德,倡导先进的新道德。转型过程中新旧文化思想道德观念的冲突表现得十分明显,一方面,人们旧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逐渐被抛弃,另一方面,新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并且道德转型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进行的,这一背景下文化思想道德的交流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道德转型过程中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媒介舆论对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社会道德更新进程,通过鞭挞落后的旧道德,倡导先进的新道德来影响受众,从而推动道德进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创新总是首先只在一部分人中传播,媒介通过自身的平台将先进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提交给广大的受众,从而在受众中引起思想道德的震动,并形成优势舆论,尤其是通过权威人士的现身说法,榜样的力量使得受众慢慢接受新的道德观念,形成新的道德行为。

转型时期新旧道德的冲突比较明显,媒介舆论在除旧立新方面功不可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义利之辩,如20世纪90年代深圳蛇口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曾经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社会讨论的结果是使追求正当利益的行为正大光明化,使得人们认识到追求正当利益是合乎道义的,是可鼓励的,破除了旧道德的求义贬利的观念,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扫除了思想道德上的一个障碍。

通过媒介舆论,可对某些复杂的道德观念、行为和事件、道德人物等进行评判,澄清认识,影响受众。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舍身救老农,在全国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这样做不值得,在这场讨论中媒体发挥其舆论作用,使得受众明白张华救人的精神价值之所在,批评了只看物质利益不看重精神利益的错误观念。

第四,媒介舆论尤其是论坛的议论、讨论行为本身就是一场道德的教育过程、平等的交流、相互的影响等。在现代民主社会和理性多元论的文化条件下,媒体提供各种道德观念争鸣的平台,使得各种观点相互碰撞,百家争鸣,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形成道德共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道德教育的过程。首先是相互的观念的影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相互观点碰撞的过程,彼此的观点相互影响的过程;讨论的过程也是一个澄清认识的过程、修正错误的过程。其次,这样的议论和讨论也是一场道德民主教育的过程,有助于受众形成主体性道德。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争鸣过程中有助于受众形成主体性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受众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同时由于它具有广泛的民主基础,使其普遍有效性或广泛可接受性获得了基本的保证。用伦理学的术语来说,这种道德民主的基础可谓之普遍的道德主体性基础。有了这一基础,社会规范伦理才可能进入社会公民或道德个人的内在美德之中。反过来说,也只有那些可以为广大社会公民或道德个人所普遍接受的社会伦理规范,才是真正有效的普遍道德规范,也才具有真实的社会伦理意义,否则,就只能被人们当作抽象空洞的无意义的道德教条而弃之不顾。”[7](P81-82)

当然,传媒舆论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不都是积极的。在我国,大众媒介是党和国家及社会的集体发言人,从所有权来看多是国有或者国有控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实际生活中我国所有的传播媒介舆论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一定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由于传播媒介相对独立地开展经营活动,尤其是近年来传播媒介的商业化运营,部分媒介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不惜迎合某些受众的低级趣味;加上媒介从业人员各自对道德建设的理解认识偏差等,媒介舆论也会对道德建设产生消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世寿.公共舆论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杭生,李路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99.

[4]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引导舆论与舆论引导的艺术[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5]〔美〕爱德华·罗斯.社会控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6]刘建民.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5

从新闻媒体的职能特征和社会责任上来看,媒体必须接受社会的监督。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社会的“信使”。一方面它以新闻信息传播者的身份活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以社会为生活舞台和服务对象,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以新闻手段向社会提供第一材料。另外,新闻媒体也是社会舆论的表达者。它在反应舆论,引导舆论方面具有权威性。舆论一经新闻媒体的传播,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直接影响千百万人的思想和行动。尤其是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它的影响力就更巨大。任何政治背景的新闻媒体都以其广泛的新闻报道活动,直接、经常、普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交往,思想和行动的重要因素。对个人而言,新闻媒体可以影响人们对社会、对人生、对前途和命运的看法,影响个人的成长;对政府而言,新闻媒体可以影响到政府决策的贯彻实施。如果处理不当,有时甚至会掀起很大的风浪,给社会造成不安定的因素,使政府处于被动境地。所以新闻媒体在舆论上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么反应,小则关系一个人,一个单位,大到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国家、民族的利益。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对新闻媒体进行社会监督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它应该成为一种制度被媒体接受,同时也应该成为全社会应尽的一种社会责任。

在我国,媒体中个别节目在舆论导向上出现错误的例子并不少见。尽管它可能是某个编辑、记者的个人行为,但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不可低估的。同时,它影响的还是一个媒体的整体形象。

2007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报社记者站的管理。要求报社记者在工作中不得从事与新闻业务无关的其他活动。记者站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新闻报道或者记者名义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以新闻报道为名要求采访对象订报纸、做广告,或者以“曝光”相要挟向采访对象索取财物等行为。(该《通知》共提出七条要求)。这个《通知》虽说针对的是报社记者,但也给其他媒体敲响了警钟。各类媒体及其记者都该拿起这面“镜子”照一照自己了。

那么,怎样对媒体进行监督呢?福建新闻界的做法值得借鉴。在工作中福建新闻界严肃对待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新闻界“四大公害”,各新闻单位制定硬性制度,把加强自律和接受社会监督相结合,努力锻造高素质的新闻队伍。福建广电集团就制定了七项规定,明确记者不准有利用采访、拍片之便收取钱物等行为;建立评议制度,聘请老同志和业务信息员监听监看节目,每月至少编辑一期《反馈意见》和《信息反馈简报》;开设新闻热线,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虚心接受社会监督。

媒体并非都是对的。如受“受众需要论”,“受众本位论”,“新闻商品论”等观念的影响,媒体就有可能偏离宣传的正确轨道,放弃了应有的社会责任。以“受众本位论”的发源地美国为例,他们认为受众需要的新闻只有三个,即金钱,女人和罪行。按照这一理论来做新闻的效果是什么呢?据统计,1994年美国电视里出现的暴力场面比1993年增加了40%,相应地15岁至19岁的青少年犯罪案比5年前增加了两倍多。这个结果确实是让人始料不及的。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比喻:说受众就好比孩子,孩子大都爱吃糖,但大多数家长都知道不能依照孩子的性子想吃就吃,因为糖吃多了有害健康,但也有人说:我不给孩子糖,别人会给的,这孩子就跑到别人那里去了。引申到媒体上就是,如果我不搞色、腥、煽,别人也会搞,那样,受众就跑到别的媒体上去了。于是“孩子”的健康问题就抛在一边了,你软我也软,先把“孩子”拢住了再说。请问,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该做的事吗?也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有的主张。

媒体有责任和义务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做为主导的宣传思想。如果我们的媒体一味的去报道凶杀、暴力、色情、吸毒等社会问题,那必将会产生难以扭转的负面影响。面对广大的受众,增大发行量,点击率,收视收听率固然重要,仅仅以此吸引“眼球”为目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由言论不是一个自爱的媒体该做的事儿,它只能聊慰一部分低级趣味者的情趣、辱没了媒体自身的清誉。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6

1涵化理论分析:为什么需要媒介素养教育

上世纪20年代开始,电影对于社会与个人的不良影响,在社会各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随着50年代电视媒体的迅速发展,电视媒介效果被广泛研究,并出现了许多有效的研究成果。其中,涵化理论就为早期的媒介素养教育奠定了强力的理论基础。在涵化理论出现前,有限效应理论与最大效应理论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有限效应理论指出,媒体传播信息的效应是有限的,只会引起表层的改变。最大效应理论指出,媒体传播的信息效应是十分巨大的,能够在社会各界造成重大的变化。按照有限效应理论,媒体对于群众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小的,那么就没有必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而按照最大效应理论,媒体对于群众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群众在媒体面前完全没有任何主动性,群众对于媒体的依赖,使得媒介素养教育很难发挥出较大的作用。而涵化理论与上面两种理论不同,这种理论指出,媒体会对人类的认知产生中长期的影响,这种影响具备潜移默化的特征,换句话说,媒体是人类行为、信仰、认知、观念塑造的重要力量,对于现实世界的构造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长期接触媒体的群众,会将媒体传播的信息不知不觉地转化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使得自身对社会的认识与媒体传播的信息更加相似。这样就能够得知,媒体信息是构成人类认知结构的主要来源,如果接触到较多的媒体信息,这些媒体信息很可能取代个人的认知与理念,从而影响群众对社会的真实看法,也就是所谓的涵化过程。葛伯纳在研究中发现,长时间观看暴力电视节目的人,会逐渐失去对暴力的受害者的同情性,甚至觉得只有暴力才能让生活更有乐趣,这些人最终会变得冷酷、自私,很难与其他人愉快相处。这说明,媒体传播的负面信息,可能导致人变得冷酷、麻木。涵化理论更加注重媒体对人类认知的长中期影响,这与认知心理学的理念有很大的相似性。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就是从小开始,在可塑性较强、心智未全面发展的儿童或少年时期,就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媒体在独立学院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而媒介素质教育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认知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涵化理论的掌握,能够了解到媒体是如何影响独立学院学生的认知形成过程的,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新媒体正在撞击独立学院学生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互联网、电视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在这些新媒体出现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处于复杂的信息时代,面临着新媒体前所未有的“轰炸”,新媒体不仅对他们所处的社会、家庭与学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还改变了他们个人的生活习惯与兴趣爱好。在各种媒体中,独立学院学生接触最多的属于电视了。实际上,从儿童时代开始,他们就能够在电视上看懂一些低幼节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能够理解电视中播放的部分内容。在独立学院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观看大量的电视节目。因此,电视已经逐渐取代父母,成为他们的学前启蒙教师与亲密伙伴。在独立学院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电视改变了他们掌握知识、获取信息、认识社会的方式,尤其在这个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年代,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机会不断减少,电视逐渐成为了孩子们的伙伴,陪伴他们度过了漫长的假期。同时,电视还对他们的生活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他们在吃、穿、用上都追求时尚、流行,对于电视节目中行为的模仿也不在少数。根据一份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调查报告,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可能导致他们的攻击上升65%,价值观下降42%,对“性”的兴趣上升58%。目前,独立学院学生与父母的接触机会越来越少,而在观看电视的时间却在不断增加,如何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互联网的流行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控制不当,很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独立学院学生沉迷网络、为与网友见面离家出走、观看网上黄等多种现象已经十分普及,使得很多家长为之痛心。互联网除了这些明显的不利影响外,对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成长还有其他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带动了新媒体多元化的进程,使得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带来的消费方式变化,使得独立学院学生在消费上更加注重个性化,但是过于关注个性化可能降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传统媒体由于层层严格把关,具备良好的社会维系能力,然而互联网媒体信息的自由化使其缺乏权威性,如果独立学院学生仅仅通过互联网形成对社会的认知,在他们心中就难以形成社会的权威性。这就会对独立学院学生价值判断与社会传承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当前,新媒体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新媒体过于迎合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带动社会需求的作用较弱,这种现象会使得独立学院学生获取的信息相对肤浅,形成缺乏逻辑性的知识结构。新媒体“傻瓜化”的特征,使得独立学院学生的行动更加缺乏思考。此外,新媒体过分注重专业化,而没有充分发挥出社会现实问题的传播效果,使得独立学院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关注。在这个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传媒环境仍然不容乐观,既然无法为独立学院学生提供良好的传媒环境,也无法限制独立学院学生对媒体工具的使用,那么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增强他们解读、分辨信息的能力,而只有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不断提升独立学院学生的媒介素养,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