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法论文范例

写作技法论文

写作技法论文范文1

1利用阅读提高写作的教学质量

1.1通过阅读丰富写作的素材

很多初中生的习作有着高度的雷同,其中的内容、结构乃至具体的遣词造句都大同小异,这在本质上是学生们写作素材匮乏的表现。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当通过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写作素材。

1.1.1注重对生活化材料的阅读引入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根据阅读材料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入一些学生们所熟悉的日常场景,实现材料和生活的有机贯通,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文学表达和身边生活之间密切的联系,并在写作方面教给学生更多整理身边素材的经验和技法。例如在带领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内讲解后,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所经历的和“秋天”有关的往事,如去年学校组织的秋游、某一年和父亲一起到公园商红枫或者第一次在乡下见到秋收的苹果,等等。让学生将这些往事收集到自己日后的写作素材当中,使习作更具真实感。

1.1.2注重对课外关联材料的阅读引入

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确实非常多样,但在数量和范围上却仍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重视课内教学的同时,积极带领学生开展一些针对课外关联材料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文学作品,从中获取更多的、与课本高度相关的写作素材和灵感。比如在完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文章的教学后,教师可以选择诸如《城南旧事》《童年》《少年维特的烦恼》等同样体现着“童年生活”内容的文学作品或其选段安排学生去阅读,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作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来记录童年的效果,并阅读更多体现童年之酸甜苦辣的具体事件,以备日后写作之用。

1.1.3注重对多元形式材料的阅读引入

“阅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非一定是针对文字材料的解读。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继续做好传统形式阅读指导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开展一些针对影视和音乐等其他表达形式的艺术作品的鉴赏,通过这种特殊的阅读来让学生在获取广泛写作素材的同时产生更强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诉求。例如在结束《回忆我的母亲》这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告别过去》等以“母爱”为题材的优秀电影,或者听一听《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鲁冰花》《烛光里的妈妈》等同样主题的歌曲,在进一步感受母爱之伟大的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描写母爱的事例和好词佳句。

1.2通过阅读丰富写作的形式

除了内容和行文结构上的“千篇一律”,初中生们的撰文方向和思路也几乎完全一致,对记叙文这种问题存在着不正常的“偏爱”。针对这个问题,初中语文教师还要在教学中通过阅读引导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种写作的形式。

1.2.1拓展阅读材料的文学体裁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初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适当降低记叙类文章所占的比重,在继续保证记叙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同步引入更多的涉及其他文学体裁的优秀作品,让学生能够对更多种文学表达形式及其独有技法形成清晰而正确的认识,从而达到拓展学生“文路”的目标。比如对于《傅雷家书二则》这一课的课后阅读练习,教师可以选择朱自清的《背影》、泰戈尔的《金色花》、陈淑琪的《灯下的你》等以刻画父爱、母爱为主题的散文、现代诗和散文诗为阅读材料,还可将《我的老父亲》《父亲》等歌颂父爱的歌曲的歌词也选入材料范畴,让学生从不同体裁中寻找描绘父母之爱的对应策略。

1.2.2拓展阅读材料的表达风格

即便是同一种文体、同一个主题,不同的表达风格也能使文章具有迥异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在涉及不同“文风”的材料上也要有共同的体现,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掌握撰写各种风格文章的技艺,并从中选择几种最适合自己的作为日后写作训练的主要方向。例如同样是关于“春天”的散文,《春》的文笔非常清新,给人以明快、优美的感受;《温暖的你》则更具文采,使读者读后回味无穷;《江南的四月》就显得非常朴实,好像人与人之间的自然闲谈。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三篇材料进行对比阅读,并对具体的词句选择和修辞应用做深入讲解,以使学生形成更清晰的风格认知。

1.2.3拓展阅读材料的表现主题

由于考试改革的步伐相对稳健,初中生在考试中所能接触到的写作主题并不十分丰富,这会对学生的写作素养内涵造成负面影响。故而,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阅读中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多读一些主题新颖的文章,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和选题空间,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多方位的强化。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想象力丰富的优势条件,选择一些现在颇为流行的“穿越”主题作品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感受这种非常考验“脑洞”的文章在情节设置、故事安排和矛盾构设方面的独特要求,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让学生对想象题材的习作撰写具备了更扎实的功底。

1.3通过阅读完善写作的平台

不少初中生除了在作文课和考试中能够动动笔外,很少会获得有效的写作机会,时间一长难免会技艺生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结合阅读的契机,为学生们创造更多开展写作训练的平台,让他们得到充分的练习。

1.3.1重视对阅读笔记的执行引导

阅读笔记是“微写作”的一种,也是阅读和写作契合度最高的一种写作形式。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培养起学生边阅读、边批注的习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放缓阅读的步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级,同时用材料中的情节、人物和情感对学生的写作表述进行细致渗透,以起到优化学生写作素养的作用。例如对于《壶口瀑布》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到文中描写壶口瀑布之雄浑景象的部分时,写一写自己在阅读这些文字时的感受,或者从中选择一两种描写的手法谈谈自己所能感受到的好处,还可以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换一种描写的方法并将相应的句子记录在原文旁边。

1.3.2重视对材料续写的执行引导

续写是建立在对原作充分理解和体会之上的写作,需要借助原文的情节、人物和故事事件进行。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选择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与作者具有较强共鸣的作品,在作品的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合理想象和既有学习成果进行补充,以此来做到对原作表达技法的仿效应用。比如对于《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我’和家人逃离之后,于勒叔叔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事?他和‘我’们一家之间还会有什么样的故事?”而后便可让学生结合作者在文中刻画出的各个角色的形象进行合理撰写,看谁能够将这些角色的特点保存得最原汁原味,而情节又最跌宕离奇。

1.3.3重视对材料仿写的执行引导

相对于续写来说,仿写的要求更加宽泛一些,但对学生写作技能和对原作的阅读理解的要求也更高,需要学生紧紧把握住原文的主要写作技巧和构文方法。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从表达手法、故事内容这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仿照原文的情节和刻画方式来尝试写作,力争做到对原文表达模式的高度还原。例如在讲解完《藤野先生》这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也从自己的记忆中选择一位老师,写一写他或她的外貌、性格,以及与自己之间所发生的难以忘怀的故事,并表达出自己对这位老师的独特感情。这篇习作中应当突出对人物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将这些作为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渠道,以期实现对原作表现方式的最大应用。

2利用写作优化阅读的教学效率

2.1通过写作优化学生的阅读体会

不少初中生对阅读训练感到颇为头疼,这其实是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结果。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写作训练,带领学生深入体会阅读材料的撰写模式,从而获得丰富的经验来指导后续的阅读练习。

2.1.1深化学生对表达技法的效果认知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用词造句方面多花一些心思,将自己构思出的具有同一含义的不同语句分别写在草稿纸上,借助自己的品读来判断哪个最能为文章增色,并在旁边注上相应的理由。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品析语句表达技法效果的能力,这对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将很有帮助。比如在进行关于自然环境描写的练习时,很多学生会在景物的量词选择上体现出不同的水准:有的说“一棵树”,有的则说“一伞树”,后者显然更具比喻化的色彩,且更能够形象地写出树的外在样貌,使文章的语言更为生动。这便是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一番赏析。

2.1.2深化学生对场景气氛的效果感受

氛围渲染在记叙类的文章中比较常见,但很多学生却对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缺乏深刻的感受。这时,初中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具有更强自我情感表现要求的文章,并鼓励学生试着在里面加入一定的环境描写;之后,教师可再要求学生写一篇与前文表达的情感相反的文章,同时在文中添加同一环境的描写内容,让学生揣摩对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所能在氛围上产生的不同渲染效果。例如同样是对于“云”这个常见景物的描写,当学生在文中所记叙的是一件悲情之事时,“云”的颜色会是暗淡的,在天上运动的过程会用“压”、“碾”或“挣扎”等动词;而当内容风格变得轻松、愉快时,“云”也会变得轻盈、洁白,“飘”、“流”、“飞”等动词也会相继出现。这就是气氛渲染所需要的基本技法。

2.2通过写作优化学生的结构梳理

文章的结构犹如人体的骨骼,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阅读练习才能够更有质量和效率。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指导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文章的几种常见构造,从而在日后的阅读当中能够更加快速、准确地形成解题思路。

2.2.1引导学生明确不同文体的常规结构

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不同体裁的文章写作时,首先要对每种体裁的常规行文结构做出宏观梳理,让学生大体掌握在什么位置该进行什么样的表达,从而让学生的作品在结构上表现得更加严谨。同样的,这一教学成果也可反用在学生的阅读中,让学生在阅读一篇材料时能够站在结构的层面上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而保持更为清楚的答题思路。比如对于议论文的写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开头简洁提观点,中间详细摆证据,结尾拔高发呼吁”的常规模式,一方面让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更有条理和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在解析议论文时知道各个部位的主要内容和大体的表达方式。

2.2.2引导学生明确事件叙述的常规流程

虽然笔者认为初中语文的习作和阅读教学应对各种文体做到“雨露均沾”,但出于对目前考试形式和学生普遍思维习惯的尊重,初中语文教师仍要以记叙文作为有关训练的主要对象。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记叙文时,务必要牢牢结合事件的叙述这一条主线来进行,就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三大要素的着墨篇幅、行文方式做出细致的讲解,并启发学生将这一训练成果代入到记叙文阅读当中,实现学生情节梳理能力的强化。例如,教师可在整体上要求学生将记叙文的撰写重点放在对“经过”的交代上,并在其中体现出对人物描写、环境刻画和修辞使用这三方面技能的运用;而后可安排同桌之间互相交换习作,就对方在上述三种技能的运用位置和表现效果上做一番点评,以此作为学生理清阅读材料脉络和品析材料表达技法优势的经验基础。

2.2.3引导学生明确情感表达的常规方式

任何一篇文章都会表露一定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则是不同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树立“情贵含蓄”的思想,主张以环境烘托、语言或动作表现以及名言、诗句的引用作为间接表现主旨思想的路径,同时引导学生阅读几篇典型的材料,感受这种表情方式在阅读篇目中的广泛存在性。比如对关于“友谊”的习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文末升华友谊的部分加入环境描写,借用“金色的夕阳”、“明媚的春光”等景色来体现朋友之间情谊的温暖和珍贵;而对于像《两颗心》等运用了同样手法的散文,教师则可将之作为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写作后读一读,将自己撰文的思路化用为解析这篇文章末尾表达方式之理解的灵感。

3结束语

写作技法论文范文2

1注重对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

很多小学生的作文都存在严重的雷同现象,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几乎一模一样。这个问题出现的最主要原因便是小学生写作素材的匮乏,导致他们只能通过公式化的模板进行文字填塞,使写作沦为流水线般的工业生产。为解决这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的素材积累。

1.1深入挖掘生活素材

“艺术来源于生活”,写作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立足于深刻的生活观察和体验而被创作出来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写作话题来将学生们所熟悉的人、事、物代入到课堂场景的构建中,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和习作任务之间的血肉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真正的创作灵感与热情。例如对于十分经典的“母爱”题材的写作训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的妈妈,分享一些自己和妈妈之间发生的难忘的事情;而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相应的场景产生真实的联想,如:“最近一次过生日时,妈妈送给了你什么礼物?又对你说了哪些话?”“你有没有被妈妈误解过?如果有的话,是因为什么事?后来又是怎样化解的?”等等。

1.2积极引入课外素材资源

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比较有限,所能接触到的文化元素也相对单一,大多只能从课本中获得写作的素材和灵感。虽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内容的丰富性,但小学语文课本对于学生习作的提高来说依然显得有些单薄,难免让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之后产生“素材疲劳”。针对这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进一步研究、利用课内资源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写作要求,积极引入一些课外素材资源,让学生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同时也可使学生在多元资源的接触和吸取中产生强烈的新鲜感,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和写作积极性。比如在进行“未来世界”这一主题的写作指导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以“科幻”和“未来”为主题的影视作品选段,并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观看,如《机器管家詹妮弗》和《施密特的奇妙冒险》等科幻电影,或者《简和她的朋友们》等科幻电视剧;也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尖端科技和发明成果的纪录片或新闻报道;等等。

1.3完善对实践观察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小学生对外面的世界永远有着无限的憧憬和强烈好奇,他们喜欢去观察广阔的世界,并能够在这种观察中收获无穷的灵感和快乐。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这一特性,在日常写作指导过程中除了要继续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之外,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乃至校园,深入到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真切地观察、体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观察认知和主观情怀,以此作为指导和完善自身写作的基础。例如对于“大自然”题材的写作训练,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来到学校的花圃、绿化带,或者在保证安全和秩序的情况下来到附近的公园、植物园、近郊地带,鼓励学生观察形形色色的植物,听一听、看一看鸟儿的鸣叫和昆虫的活动,采集一些自己喜欢的岩石和植物标本等等。

2注重对学生写作内容的拓展

除了写作素材的匮乏外,小学生作文的“千文一面”更多地是在于写作内容的严重单一化。长期以来,小学阶段的作为教学内容都比较固定,无论是主题上、体裁上还是风格上很少出现新鲜的元素,致使学生们逐渐感到“写无可写”。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内容指导上突破传统局限,及时为学生注入新鲜的血液。

2.1在主题方面扩充学生的写作宽度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小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匮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圈子”——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网络媒体时代,小学生们的日常体验将更加丰富。出于对这一事实的尊重,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指导中应当避免对一些过于传统的话题的拘泥,试着让学生尝试更为新鲜的、具有灵感激发效力的话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尝试更多的写作角度,又能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极大激活。比如,很多学生在影视剧或者小说中都接触过关于“穿越”的内容,那么教师不妨以这个“脑洞”很大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选择一个自己比较了解的或非常好奇的年代,共同商量出一个写作的大纲而后分头创作,看看谁的作品更具天马行空的想象色彩。

2.2在体裁方面拓展学生的写作广度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学写作几乎完全由记叙文“一统天下”,所有的写作指导也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记叙文的四要素而开展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具备应对传统模式习作考查的能力,但却并不利于学生写作素养的真正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保证基本的记叙文写作指导的基础上,还要有意识地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对其他文体写作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更多种表达渠道和技法,进而实现学生写作技能类型的多端补齐。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诸如“我眼中的‘低碳出行’”、“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或者“校服是否一定要天天穿”等适合议论文写作的题目作为指导素材,引导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学会通过开篇立论和引用具有说服力的名人事迹、客观道理等方式证明论点的方法。

2.3在风格方面延伸学生的写作维度

相对于文章的话题和体裁来说,风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更具活性和微观作用效力的元素,它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体现文章特色的核心。在风格的把握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语言选择来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同一种含义想出尽可能多的表述用语,而后仔细揣摩这些语句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点。这种训练的过程是相对漫长的,小学语文教师要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并保持动态的教学素材搜集,从而使学生得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写作风格的运用上“渐入佳境”。比如,教师可以分别从《变形记》《哲尔戈的秘密》和《镜中人》这三本著作中分别选取下列环境描写:“云半死不活地爬着,天角躺下血淋淋的红”;“云朵埋伏在角落里,只有夕阳照出了它的行踪”;“轻捷的云匆匆流过,晚照在田间写下无字的诗”。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这三种描写带给自己的不同感受,并可在写作中结合自己所选择的文风做具体化用。

3注重对学生写作形式的完善

3.1重视对“微写作”的研究和引入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度强调训练对考试的还原性,在训练中主张让学生“打满全场”。这种形式在习作教学中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却未免让习作课堂变得太过单调,也在客观上加大了学生的训练负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微写作”训练,即让学生利用短篇文章甚至“一句话”的形式表述某件事、形容某个人或抒发某种情感。这种模式在写作强度上实现了适当弱化,但却更加考验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起到的提升效果反而会更好。例如,教师可以在寒假刚刚开学、大地渐渐回春的时候,让学生试着利用一两句话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想。学生们之间可以先互相交流,彼此积累一些关于春之描写的好词好句;而后再自行思考,选择自己最拿手的风格或角度去撰写;最后则可将成品先后朗读出来,由教师选择质量较好的打印下来贴在教室里。

3.2重视基于课文资源的续写和仿写训练

前文当中已经提到了,小学生最为熟悉的写作素材来源就是课本中的课文。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安排一些针对课文的续写和仿写任务让学生来完成。这种写作练习虽然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原创训练,但却同时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和自身的继续创作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结合个人学习感受进行自我展现的主观诉求,必然可以取得相对良好的训练效果。比如对于《少年闰土》这一课,课文在“我”和闰土分别之后就结束了,学生们在学习之后肯定对于二人未来能否再次相见感到好奇。那么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对文中两个角色的理解续写一到两个段落,写出他们日后再次相逢时的场景和彼此会说的话。

3.3重视对长效写作任务的合理布置

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来说,课堂教学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指明方向”,真正的效果落实还需要学生自己的稳步前行。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学生完成一些长效的写作任务,以此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素材和灵感,实现对各种表达方式、表达技法运用的成熟化和灵活化,从而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真正强化。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周布置作业时保留撰写周记的任务,让学生将自己本周所经历的一些难忘的事以及个人体会记录下来;或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外图书时做读书笔记或随笔,写下自己读书过程中的感悟和对书中人物、事件的看法、评价;等等。

4注重对学生写作趣味的提升

4.1通过游戏活动锻炼学生表达技能

要想实现学生写作技能的有效提升,针对表达技法的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们活泼、爱玩的天性,利用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游戏活动来进行表达技法强化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边学、边练、边玩”,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为良好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并从多个角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悟性,使教学成果得到全面优化。比如为了锻炼学生的描述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场“你说我猜”的游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依次派出两名代表参赛;两个代表一人背对黑板,一人面朝黑板;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一种动物、一种行为或者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的名字,面朝黑板者在不做动作且不能提到黑板上字眼的情况下,要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引导同伴猜出黑板上的内容;用时最短且结果正确的代表可为本组积一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即为获胜方。

4.2通过趣味互动优化学生写作体验

写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情感、传递思想、记录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有效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教师写在自己作文上的评语是最有趣味的一件事——这是自己和教师互动交流的过程。基于这一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性的互动写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与他人通过写作方式分享生活、交流思想、抒发情感的乐趣,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写作的经验和快乐。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里设置一个“倾诉箱”,鼓励学生写一些自己最想说的话并以匿名的形式投进箱里,而后再由学生随机从中选择一封,阅读后写上自己想告诉对方的话。这种不记名的交流犹如“漂流瓶”一样,使学生充满了新鲜感,也让学生获得了在隐私情况下和人交流的机会,同时在客观上锻炼了学生的写作笔法。

5设计并布置实践性写作任务

实践是锻炼技能、获取知识的最好路径,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绝佳方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做好理论指导和课堂训练外,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教学需要,设计、布置一些实践性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能够凭借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实现写作教学的高阶完善。这项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安全和秩序的因素,叮嘱学生最好以结组的方式进行。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走访附近的超市、公园、图书馆或街道,观察并记录这些地方的促销宣传语、环保标语或警示语,而后仿照它们撰写一些同样的内容并寄给有关部门;或者可以在寻得父母帮助的情况下和小区物业联系,由自己为小区里的绿化带、健身场编写一些标语等等。除了以上几点策略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学生们业已学习过的写作技法以树状图的形式几种展现出来,并根据技法的表达效果、应用文体、掌握难度等为线索勾连成一条条清晰的知识链条,并穿插以一些经典的应用例句或课内的典型课文,以便学生理解、记忆。

6结束语

写作技法论文范文3

1注重对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

很多小学生的作文都存在严重的雷同现象,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几乎一模一样。这个问题出现的最主要原因便是小学生写作素材的匮乏,导致他们只能通过公式化的模板进行文字填塞,使写作沦为流水线般的工业生产。为解决这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的素材积累。

1.1深入挖掘生活素材

“艺术来源于生活”,写作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立足于深刻的生活观察和体验而被创作出来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写作话题来将学生们所熟悉的人、事、物代入到课堂场景的构建中,让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和习作任务之间的血肉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真正的创作灵感与热情。例如对于十分经典的“母爱”题材的写作训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的妈妈,分享一些自己和妈妈之间发生的难忘的事情;而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结合相应的场景产生真实的联想,如:“最近一次过生日时,妈妈送给了你什么礼物?又对你说了哪些话?”“你有没有被妈妈误解过?如果有的话,是因为什么事?后来又是怎样化解的?”等等。

1.2积极引入课外素材资源

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比较有限,所能接触到的文化元素也相对单一,大多只能从课本中获得写作的素材和灵感。虽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内容的丰富性,但小学语文课本对于学生习作的提高来说依然显得有些单薄,难免让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之后产生“素材疲劳”。针对这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进一步研究、利用课内资源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写作要求,积极引入一些课外素材资源,让学生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同时也可使学生在多元资源的接触和吸取中产生强烈的新鲜感,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和写作积极性。比如在进行“未来世界”这一主题的写作指导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以“科幻”和“未来”为主题的影视作品选段,并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观看,如《机器管家詹妮弗》和《施密特的奇妙冒险》等科幻电影,或者《简和她的朋友们》等科幻电视剧;也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有关尖端科技和发明成果的纪录片或新闻报道;等等。

1.3完善对实践观察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小学生对外面的世界永远有着无限的憧憬和强烈好奇,他们喜欢去观察广阔的世界,并能够在这种观察中收获无穷的灵感和快乐。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利用这一特性,在日常写作指导过程中除了要继续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之外,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乃至校园,深入到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真切地观察、体会,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观察认知和主观情怀,以此作为指导和完善自身写作的基础。例如对于“大自然”题材的写作训练,教师可以带着学生来到学校的花圃、绿化带,或者在保证安全和秩序的情况下来到附近的公园、植物园、近郊地带,鼓励学生观察形形色色的植物,听一听、看一看鸟儿的鸣叫和昆虫的活动,采集一些自己喜欢的岩石和植物标本等等。

2注重对学生写作内容的拓展

除了写作素材的匮乏外,小学生作文的“千文一面”更多地是在于写作内容的严重单一化。长期以来,小学阶段的作为教学内容都比较固定,无论是主题上、体裁上还是风格上很少出现新鲜的元素,致使学生们逐渐感到“写无可写”。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内容指导上突破传统局限,及时为学生注入新鲜的血液。

2.1在主题方面扩充学生的写作宽度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小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匮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圈子”——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网络媒体时代,小学生们的日常体验将更加丰富。出于对这一事实的尊重,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指导中应当避免对一些过于传统的话题的拘泥,试着让学生尝试更为新鲜的、具有灵感激发效力的话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尝试更多的写作角度,又能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极大激活。比如,很多学生在影视剧或者小说中都接触过关于“穿越”的内容,那么教师不妨以这个“脑洞”很大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选择一个自己比较了解的或非常好奇的年代,共同商量出一个写作的大纲而后分头创作,看看谁的作品更具天马行空的想象色彩。

2.2在体裁方面拓展学生的写作广度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学写作几乎完全由记叙文“一统天下”,所有的写作指导也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记叙文的四要素而开展的。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具备应对传统模式习作考查的能力,但却并不利于学生写作素养的真正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保证基本的记叙文写作指导的基础上,还要有意识地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对其他文体写作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更多种表达渠道和技法,进而实现学生写作技能类型的多端补齐。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诸如“我眼中的‘低碳出行’”、“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或者“校服是否一定要天天穿”等适合议论文写作的题目作为指导素材,引导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学会通过开篇立论和引用具有说服力的名人事迹、客观道理等方式证明论点的方法。

2.3在风格方面延伸学生的写作维度

相对于文章的话题和体裁来说,风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更具活性和微观作用效力的元素,它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体现文章特色的核心。在风格的把握上,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语言选择来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同一种含义想出尽可能多的表述用语,而后仔细揣摩这些语句在语言风格上的不同点。这种训练的过程是相对漫长的,小学语文教师要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并保持动态的教学素材搜集,从而使学生得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写作风格的运用上“渐入佳境”。比如,教师可以分别从《变形记》《哲尔戈的秘密》和《镜中人》这三本著作中分别选取下列环境描写:“云半死不活地爬着,天角躺下血淋淋的红”;“云朵埋伏在角落里,只有夕阳照出了它的行踪”;“轻捷的云匆匆流过,晚照在田间写下无字的诗”。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这三种描写带给自己的不同感受,并可在写作中结合自己所选择的文风做具体化用。

3注重对学生写作形式的完善

3.1重视对“微写作”的研究和引入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度强调训练对考试的还原性,在训练中主张让学生“打满全场”。这种形式在习作教学中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却未免让习作课堂变得太过单调,也在客观上加大了学生的训练负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微写作”训练,即让学生利用短篇文章甚至“一句话”的形式表述某件事、形容某个人或抒发某种情感。这种模式在写作强度上实现了适当弱化,但却更加考验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起到的提升效果反而会更好。例如,教师可以在寒假刚刚开学、大地渐渐回春的时候,让学生试着利用一两句话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想。学生们之间可以先互相交流,彼此积累一些关于春之描写的好词好句;而后再自行思考,选择自己最拿手的风格或角度去撰写;最后则可将成品先后朗读出来,由教师选择质量较好的打印下来贴在教室里。

3.2重视基于课文资源的续写和仿写训练

前文当中已经提到了,小学生最为熟悉的写作素材来源就是课本中的课文。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安排一些针对课文的续写和仿写任务让学生来完成。这种写作练习虽然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原创训练,但却同时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和自身的继续创作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结合个人学习感受进行自我展现的主观诉求,必然可以取得相对良好的训练效果。比如对于《少年闰土》这一课,课文在“我”和闰土分别之后就结束了,学生们在学习之后肯定对于二人未来能否再次相见感到好奇。那么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对文中两个角色的理解续写一到两个段落,写出他们日后再次相逢时的场景和彼此会说的话。

3.3重视对长效写作任务的合理布置

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来说,课堂教学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指明方向”,真正的效果落实还需要学生自己的稳步前行。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学生完成一些长效的写作任务,以此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素材和灵感,实现对各种表达方式、表达技法运用的成熟化和灵活化,从而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真正强化。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周布置作业时保留撰写周记的任务,让学生将自己本周所经历的一些难忘的事以及个人体会记录下来;或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外图书时做读书笔记或随笔,写下自己读书过程中的感悟和对书中人物、事件的看法、评价;等等。

4注重对学生写作趣味的提升

4.1通过游戏活动锻炼学生表达技能

要想实现学生写作技能的有效提升,针对表达技法的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们活泼、爱玩的天性,利用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游戏活动来进行表达技法强化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边学、边练、边玩”,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为良好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并从多个角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悟性,使教学成果得到全面优化。比如为了锻炼学生的描述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场“你说我猜”的游戏: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依次派出两名代表参赛;两个代表一人背对黑板,一人面朝黑板;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一种动物、一种行为或者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的名字,面朝黑板者在不做动作且不能提到黑板上字眼的情况下,要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引导同伴猜出黑板上的内容;用时最短且结果正确的代表可为本组积一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即为获胜方。

4.2通过趣味互动优化学生写作体验

写作的目的在于表达情感、传递思想、记录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有效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教师写在自己作文上的评语是最有趣味的一件事——这是自己和教师互动交流的过程。基于这一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性的互动写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与他人通过写作方式分享生活、交流思想、抒发情感的乐趣,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写作的经验和快乐。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里设置一个“倾诉箱”,鼓励学生写一些自己最想说的话并以匿名的形式投进箱里,而后再由学生随机从中选择一封,阅读后写上自己想告诉对方的话。这种不记名的交流犹如“漂流瓶”一样,使学生充满了新鲜感,也让学生获得了在隐私情况下和人交流的机会,同时在客观上锻炼了学生的写作笔法。

5设计并布置实践性写作任务

实践是锻炼技能、获取知识的最好路径,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绝佳方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做好理论指导和课堂训练外,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教学需要,设计、布置一些实践性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能够凭借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实现写作教学的高阶完善。这项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安全和秩序的因素,叮嘱学生最好以结组的方式进行。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走访附近的超市、公园、图书馆或街道,观察并记录这些地方的促销宣传语、环保标语或警示语,而后仿照它们撰写一些同样的内容并寄给有关部门;或者可以在寻得父母帮助的情况下和小区物业联系,由自己为小区里的绿化带、健身场编写一些标语等等。除了以上几点策略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学生们业已学习过的写作技法以树状图的形式几种展现出来,并根据技法的表达效果、应用文体、掌握难度等为线索勾连成一条条清晰的知识链条,并穿插以一些经典的应用例句或课内的典型课文,以便学生理解、记忆。

6结束语

写作技法论文范文4

一、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的序列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中生写作文最大的苦恼就是没有素材,搜肠刮肚却还是一片空白。根据新课标要求,与写作同步,对学生名著名篇的阅读(优美词句摘录、名言名句积累、读书笔记)和生活积累(观察训练、日记、随笔)作出科学系统的安排。教师以课本为纲,以简报的形式,展示优秀的文章范例,明确学生积累的指向,让积累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常态。套用一句经典:“学习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

二、语文活动的系列化

(一)筹备阶段。通过学生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的实际,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力争均衡搭配,以便学生之间互相借鉴切磋,尝试“兵教兵”的学习方式。同时希望借助小组之间的竞争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实施阶段。按照层递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读写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读写的兴趣。

1.课前三分钟,结合本周的积累主题,讲成语故事,或摘抄精彩片段讲解、朗诵或结合主题词扩展语段,再或者句子接龙训练等等。积累一定的量之后,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包括审题、立意、布局、写提纲、修辞与语言表达训练,或者议论文审题立意、论点的提出、写标准段、论证方法训练等)。

2.语文课堂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尝试课本情景剧改编,挑战权威,改写文中的部分片段或者模仿精彩的语段,将经典化为己有,或者交流读后心得,再者展示自己的即兴习作片段。阅读课上,围绕选修部分,如唐诗宋词、《史记》等,和拓展部分,如《论语》、《诗经》等,分享个人的研究成果;或者举行辩论赛、朗诵比赛等等,升华对文本的认知,拓宽学生的思路。

3.课后,通过办班级小报的形式,展示学生的读写成果。让每个学习小组主办一份作文手抄报,内容包括名家散文品鉴与交流、名人名言、名人小故事等。然后,小组间进行评比选拔,教师点评奖励。如果可以教师也可以办小报,写下水文,来刺激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作文课堂序列化

作文教学要有计划性和系统性,每学段、每学期、每学年都要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要统筹安排。每学期正规作文训练不应少于8次。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具体的课堂(以两节连堂课为最佳)流程可以如下安排:

(一)课前预习:教师下发学案或导引材料,明确预习任务,提出预习要求,做好素材准备。让学生明确本节作文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内学习:自主学习时,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紧扣教材,结合阅读和生活实际,启发诱导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动力。学生自主构建写作知识网络,根据老师的提示撰写写作提纲,建构作文框架。合作探究时,在自主审题、立意、构思的基础上,分组交流讨论,教师综合各组评议情况进行点拨指导,学生结合同学和老师的评点快速修改优化写作方案。精练成篇,学生依据优化的写作方案,定时50分钟完成整篇习作。检测反馈时,按学习小组,互相传阅,当堂批改,形成小组批改小结,在全班交流。教师要有目标地抽批2-3篇习作,结合各小组总结情况,从立意、选材、构思、语言等几个方面进行总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升格建议。

(三)课后复习巩固:学生自我反思,复习梳理知识网络,总结习作训练得失。结合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完成二次升格作文。教师再从中选择几篇佳作,尽快当堂展示。序列化的作文课堂,每堂课都要有个训练的侧重点,切忌贪多,因为贪多嚼不烂,从而让学生能够细致入微地掌握写作的规范和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

四、作文训练内容系列化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记叙文、散文和议论文为例,对学生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进行统筹规划。设想为三个阶段,具体安排为:

(一)审题立意。“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将高考中各种作文类型尤其是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序列化地呈现给学生。在众多的“跑题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类:有的总是喜欢在正确立意的基础上跳一下,甚至“三级跳”;有的喜欢另起炉灶,离题十万八千里;有的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这个救命稻草,反复议论,不敢明确自己的观点,打擦边球……将这些典型错例一一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在对照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可以每次讲析一个方法,反复强化训练。如故事类的材料,我们就可以用以果溯因的方法(说的是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确定立意;故事性不强、对象不止一个或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的材料,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即分别找到材料中所写的对象,弄清他们的举动分别给我们什么启示,然后选择最能驾驭的立意写作;评论性的文字,出题者的情感倾向很关键,因此要把握出题者的褒贬,从而确定材料的主题;有关键句子(开头句、过渡句、结尾句等议论性的句子)的材料,以关键句为切入点引申总结就能拨开迷雾,找到最佳立意,等等。当然,法无定法,唯有灵活,多加训练,熟练掌握各种方法,才能应付自如。引用卖油翁的话:“我亦无他,唯手熟耳。”

(二)列提纲。如果说作文是一张网,提纲就是作文的绳线。只有整张渔网都连在总绳上,渔网才会有条理而不零乱。善于撒网的人,一定是提拉网的总绳,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去拉开那数不清的网眼儿。列好了提纲,学生就不会出现写着写着偏离主题,写着写着写不下去的情况,才能够在考场上一气呵成。如何列提纲呢?让学生在写作之前确定好文章的题目、中心、开头,选用什么样的素材,素材的详略重点,行文结构的安排、论证的方法等等。总之,画好图纸再去“建房”。

(三)分解写作。如果说一篇作文是一个庞然大物的话,学生在面对它的时候,难免发怵,无从下手。把它分解开来,按计划、按步骤逐步进行,写作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1.记叙文的写作训练可以分解成八次写作

(1)以“感动”为题,要求学生中心明确,选材典型,详略得当,感受记叙文的问题特点和基本要求。(2)以“我不是个好儿子(女儿)”为题训练记叙文立意和结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对比衬托、铺垫、层层深入等等)的常见方法。(3)以“最难忘的一件事”为题训练记叙文选材和组材的方法。(4)以“心中的那座山”为题训练掌握写人记叙文常用的几种描写方法(5)以“一碗热腾腾的饭”为题训练描写细腻生动准确传神(细节描写如动作、心理、神态等)。(6)以“同桌的他(她)”为题训练记叙文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7)以“这个冬天很温暖”为题训练回忆开头法、环境引入法、点题法、修辞法等开头、结尾的方法。(8)以“美丽的往事”记叙文综合训练,强化前面的方法和规律。学生生活环境的单一性、生活面的狭窄性决定了学生的作文往往假大空。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感情真实的文章,就应该引导学生走出学校,投入社会,用眼睛去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的特征和人物的特点,让他们明白写作来源于生活。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好间接经验———经典美文,感悟其中的人和事,来充实自己的写作。

2.为了落实散文(特别是记叙性散文)的训练目标,我们可以进行四次训练

(1)以“不朽的真情”为题,强化散文的文体特点,要求:主题鲜明精练、有哲理,描写生动形象细腻传神,能借用生动有趣的事例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2)以“令人感动的……”为题,让学生能通过一件典型的事表现几个人物的形象。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感情真挚自然感人。(3)以“美丽的家乡”为题,让学生掌握借景(物)抒情散文的写法,写出景物的特点,描写传神细腻生动。景物与情感结合自然,感情真挚。(4)阅读身边的习作,评改记叙性散文,巩固训练成果。评价同学的文章主题是否鲜明,立意是否新颖深刻,感情是否真挚自然;选材是否典型,详略是否得当;(重点)描写是否传神细腻生动;语言是否生动丰富。

3.议论文写作训练可以分解成为八次训练

(1)文体意识,即议论文必须是以议论为主,记叙为议论服务,记叙过多,导致文体不鲜明。文章的思路按照提出问题即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论证论点、解决问题即怎么做的顺序组织文章。为此,组织一次作文训练:以“宽容”为题写一则文体特征鲜明、观点鲜明、800字以上的议论文。(2)以“舍与得”为题训练如何提出论点,如名言导出法、修辞法、小故事法、开门见山法等。(3)议论文的分论点,以“开卷(未必)有益”为题,围绕“为什么开卷(未必)有益”或者以“怎么做才叫开卷(未必)有益”提出三个分论点。(4)以“物质与宁静”为题训练段内的层次即标准的议论文文段主旨句、阐释句、举例句、分析句、结论句。(5)以“人生贵在坚持”为题训练学生的论据的选择,避免论据与论点相距甚远,或者不典型。论据的使用切忌长篇大论,只选择体现论点的部分加以叙述即可。(6)以“环境与人”为题训练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如因果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等。(7)以“完美与缺憾”为题训练议论文的语言,即运用准确丰富生动的语言论证。(8)自己命题,自选材料,综合训练典范的议论文。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会出现一些典型的问题如文体“四不像”、论点不明确或者无论点、论据贫乏或者不典型、论证思路不清晰、语言不生动不雄辩等。有针对性地帮他们找到问题,“对症下药”,即可写好这个规范性明晰的文体。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的议论文,积累论据———事实论据和经典的理论论据,充实议论文写作。以上只是我们的粗浅见解。规范化、序列化作文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在摸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积淀。只有当我们的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学会像蜜蜂一样勤劳地“采蜜”,充实自己的素材库;学会根据不同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学会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发展创造性思维;学会像一个将军一样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地调动自己的语言大军,一挥而就地完成自己的文章的时候,写作才会成为一种乐趣,一种自觉,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蔡汝猛.关于高中作文教学策略的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10)

写作技法论文范文5

对于每个中国学生来说,语文是从小到大一直以来的必修课。对于那些即将参加考试的学生来说,语文写作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想要写好一篇文章,精通写作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了解文体立足不败之地,文体对于考生来说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只有掌握好了文体,才可以在起跑线上更胜一筹。掌握结构方可只欠东风,文章的结构对于文章的整体性十分重要,写好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更需要言之有序。精通表达好比如虎添翼,有了好的文体选材和结构,如果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即可锦上添花。

【关键词】

大学语文;写作;技巧

1.语文写作技巧之囊括

1.1了解文体立足不败之地。

《新书•道术》中有一句话“动有文体谓之礼,反礼为滥。”体现了文体的深刻内涵即文雅有节的体态。所以文体对于考生来说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只有掌握好了文体,了解了每一类文体的精华所在,才可以在起跑线上更胜一筹,大学语文的写作中对于文体的要求无外乎两种一则议论文二则记叙文,所以学生只需要在这两大文体上下功夫就可以成功应付各种写作了。

1.2掌握结构方可只欠东风。

文章的结构对于文章的整体性十分重要,写文章不仅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更需要言之有序,这就好比房屋的骨架,掌握了结构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锦上添花。文章的结构包含很多,如他需要思考先写什么在写什么,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如何在文章中抓住重点,使文章画龙点睛,如何过渡,怎样详略得当,怎样把文章的材料合理安排,所有的一切都做好了,才可以称之为一片合适的作文,取得高分。结构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文章的内容,要为表现主题来服务,同时要适应文体的特点和要求,要善于创新,因为客观事物都是千变万化的。相反,如果准备了一堆材料却将它们杂乱无章的堆砌在一起,是无法创造出一篇好的作文的,所以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将内容有条理的结合起来,将灵魂注入血肉深入骨髓,才可以创造一篇佳作。

1.3精通表达好比如虎添翼。

表达不仅在生活中至关重要,在整个文章中更是重要的一笔,有了好的文体选材和结构,如果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即可更胜一筹,在文章中的表达可以即是表达方式,可以运用一点小聪明,比如说画龙点睛之笔,化用诗句美文,起好小标题,一句立骨等。那么表达方式就不用说了,它可以使整个文章在各类文体中表达方式都不同,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合理将之结合在一起运用,会给文章增色不少,所以一定要生动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才可以成就一篇好文。

2.语文写作技巧之运用

2.1如何把握文体。

具有直观性是记叙文材料的特点,那就是可见、可闻、可感三大点,再记叙文写作的时候要避免概括、抽象。记叙文结构主要为时空结构,所以它的记人、叙事、写景、状物,都与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联系在一起。记叙文它要求语言要有形象性,因为它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整篇下来使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文章强烈的感染。下面来说议论文,因为说理是议论文主要目的,所以它的文体特征是组织、结构基本上是以逻辑推导为线索的,而说理必须遵循逻辑规律。一般的逻辑进程同学行遵循下面几个进程,分别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虽然它的论证方式比较繁多,但无不是演绎、归纳、类比等逻辑形式的衍化。议论文必须具有明确的语言运用,同时它所思考的、把握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这就要求对整体事物达到某种高度的抽象概括。

2.2怎样抓准结构。

常见的文章结构有四大种,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和递进式。并列式的主次轻重之分在文章的各部分并没有很明显的差别,总分式是先总述,再是分说,对照式是先将文中的两部分内容进行对比,活用这一部分的内容烘托另一部分,递进式是文章的几部分层层递进,层层深入,从而使文章渐渐深刻,掌握了这四部分并且合理运用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同时还可以结合句段的位置来使文章的结构上有新意,开头的句段要学会点题,这能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中间的句段要学会过度,引出下文,结尾的句段要点名中心,深化中心,再加上首尾呼应可以升华主题令人深思给人启示,意味无穷。无论怎样,想写好一篇文章在结构上就要善于创新,不要拘泥于老套,同时要突出主题,学会详略得当,步步升华,才能在结构上比他人更突出,从而独领风骚。

2.3具体怎样表达。

想要精通表达在这讲两大方面。写文章要写好题记,题记的特点是意蕴丰富、情味绵长、语言精美。题记可以可以开宗明旨,创设情境,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情,它可以一下子拨动阅卷者的心弦,使阅卷者对你的文章产生好感,所以为自己的作文创建一个小标题是一个妙招。那么怎样才能起好一个题记呢,其实可以引用名人名言、睿智心语,也可以自己原创有感而发。但无论如何,都必须做到富有文采,意味深长,暗合中心。写作文的大忌就是在语言形式上使用大白话,在内容上故弄玄虚或离题万里,所以一定要避免这些问题。同时拟好小标题要把一个大的题目或意旨切分成三至四个既有独立性,又有内在联系的部分,再配上小标题,可以给阅卷者以脉络分明,结构清晰的良好印象。最后在拟制小标题的时候应注意要体现行文脉络,逻辑顺序和短语格式都要大体一致,并且数量在三个以上最为适宜。那么什么又是一句立骨呢,它是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贯穿始终,才能显示行文的思路,构成文章的基本框架。一句立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中心突出,思路清晰,不蔓不枝,并且具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这种技法更适合其实在散文中更适合,因为它能将散文神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且这一句要适时呈现,力求自然,要倾情打造,力求生动,使其凝练而富有生意。

结语

写作技法论文范文6

一、遣词用字,传承文化基因

(一)作文教学重遣词用字的原因

掌握字词是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中职生语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更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学习。字词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汉语词汇丰富,其中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固定词语,或来自经典著作,或出自历史传说,或源于口头故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

(二)指导学生正确遣词造句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需要注意:一是要指出学生作文中的错字别字、不当词语、病句。二是要指导学生多积累词汇,引导其在课外多读、多背、多做笔记。三是要多举办汉字听写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词飞花令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二、命题立意,彰显民族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体现着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精神、优秀的道德品质、深刻的哲学思想、高雅的审美情趣。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审题立意。

(一)强调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

中职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必须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就业要求结合起来,教育学生要爱岗敬业,要树立创业创新意识,要有工匠精神。作文教学依然如此,写作时教师可以定下《我理想的职业》《论工匠精神》等题目,让学生展开写作。

(二)引导学生有感而发

中职生普遍个性突出,又正值青春叛逆期,所以教师在以传统文化精神引领学生命题立意时,切忌不要把观点、理念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巧妙引导,让学生“发乎内而著乎外”。比如,“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不妨以此为契机,先引导学生就此事件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等道理,然后再让学生开始写作。

(三)多进行实践作文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发展”(陈鹤琴)是职业教育应坚持的教育理念。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历史,以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催生学生的写作灵感。笔者在进行教学时曾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令武山,给他们讲述1944年4月日军进犯襄城时,中国军队英勇抗战的故事以及日军制造的“六王冢惨案”,然后让学生以“令武山”为话题来构思作文,学生大多从“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方面立意,效果良好。

三、挖掘素材,借重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情感认同的总和,这些内容也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写作素材。

(一)从身边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素材

传统文化不虚、不空、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作文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学时间、学生专业、学习环境等具体情况,将身边的传统文化因子纳入作文教学之中。笔者就曾以《请到我的家乡来》为题让学生写作。学生书写作文时,或描绘家乡的山水景观,或叙述家乡的历史民俗,或介绍家乡的工艺特产,字里行间流溢着骄傲自豪之情。笔者还曾以“春节”为话题让学生创作文章。学生查资料、做调研、觅感受、悟体验,态度非常积极,写作效果良好。其中一个叫袁静的学生写作的《春节好》一文,曾获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二等奖。

(二)从国学经典中寻找素材

此处所说的国学经典是广义的概念,不仅指经、史、子、集,还包括中国古代及现当代的名著名篇。教师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巧妙地从国学经典中寻找素材,既让传统文化服务于写作,也让写作促进传统文化学习。比如,学过《林黛玉进贾府》《赤壁怀古》《促织》后,笔者就曾以“我喜欢的‘红楼’女性”“《三国演义》中谁最‘风流’”“影视作品与《聊斋》中的聂小倩之异同”为话题让学生自拟题目写作。这样因时因势的作文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督促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实现写作、阅读的双赢。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应用文写作

应用文是中职作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有着惯用的格式和体式,但内容依然可与传统文化相关。比如,教师在教学演讲稿时,可以让学生就“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这一话题写作。教学解说词时,可以让学生解说家乡的某处旅游景点。教学倡议书时,可以让学生对“传承好家风”发出倡议,等等。

四、文章结构,借鉴传统技巧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积淀下许多高超的写作艺术和写作技巧,现作中借鉴传统的创作技法,不仅能让学生妙笔生花,而且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一)关于文学写作

文学写作是指诗歌、戏剧、散文、小说、说明文等的写作。对于中职生写作而言,表达技巧方面可以学习“白描”“意象”“赋比兴”等手法;结构形式上可以学习“起承转合”(元代范德玑《诗格》)和“凤头、猪肚、豹尾”(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至于写作体裁,不仅要写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也可尝试着让学生学学写作“诗、词、歌、赋”。

(二)关于应用文写作

写作技法论文范文7

[关键词]食品包装学;果蔬保鲜;涂膜;实验设计

《食品包装学》是包装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后续实验类毕业设计的前期理论基础。《食品包装学》课程主要是研究包装食品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以及运用食品包装技法抑制腐败反应发生的一门学科[1]。该课程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其理论内容需要大量的实验结果进行支撑。在以往的专业综合实验中,很少涉及果蔬保鲜实验的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课组教师以本科毕业设计为教学目标,选取多种水果和蔬菜作为食品原料,通过多糖涂膜操作延长果蔬的保质期,旨在为包装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1实验设计思路

果蔬中含有大量的人体必须的营养元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来源[2]。目前果蔬保鲜包装的方法包括气调保鲜、涂膜保鲜、添加剂保鲜、包装材料保鲜等[3],其中多糖涂膜保鲜果蔬的理论成熟、操作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实验设备,成为保鲜果蔬的主要方法[4]。本实验选取草莓作为水果保鲜实验的样品,测试室温条件下7d经过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淀粉四种多糖涂膜的草莓的相关理化参数和营养指标,并进行感官评定。选取黄瓜作为蔬菜保鲜实验的样品,测试4℃冷藏条件下14d经过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淀粉四种多糖涂膜的黄瓜的相关理化参数和营养指标,并进行感官评定。

2实验项目内容

2.1实验药品与设备。过氧化氢、丙酮、抗坏血酸、儿茶酚、酚酞指示剂、葡萄糖标准液、蒽酮溶液、2,6-二氯酚靛酚、3,5-二硝基水杨酸、福林酚指示剂、没食子酸、聚乙烯吡咯烷酮、三氯乙酸、氯化钡、硫代巴比妥酸等,实验药品均为分析纯。电子天平、高速离心机、匀质机、质构仪、阿贝折光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速组织捣碎机、硬度计等。

2.2果蔬样品预处理与涂膜操作。挑选颜色鲜红、大小均匀且无伤的新鲜草莓若干斤均分备用。壳聚糖用1%的醋酸溶解后配成1%的涂膜液备用;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和淀粉用蒸馏水溶解后配成1%的涂膜液备用。将草莓浸入配置好的各涂膜液中2min,对照组草莓泡蒸馏水2min后捞出沥干,装入保鲜袋放置在相对湿度为40%,温度为20℃的实验室贮藏7d,贮藏期间每天取样1次测试各理化参数和营养指标,每处理重复3次,结果取其平均值[5]。挑选颜色鲜绿、粗细均匀且无伤的黄瓜若干斤均分备用。涂膜液制备和涂膜操作同上,将各组黄瓜样品装入保鲜袋放置在相对湿度为70%,温度为4℃的冰箱贮藏14d,贮藏期间每两天取样1次测试各理化参数和营养指标,每处理设3次重复,结果取其平均值[6]。

2.3理化参数与营养指标测试。草莓的理化参数测试项目包括失水率、硬度、呼吸速率;营养指标测试项目包括有机酸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花青素含量、总酚含量等,测试方法参照文献[7]。黄瓜的理化参数测试项目包括失水率、硬度、呼吸强度、冷害指数、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营养指标测试项目包括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维生素C含量等,测试方法参照文献[7]。

2.4实验结果与感官评定。分析四组涂膜果蔬样品的理化参数和营养指标,再选取若干组学生从果蔬样品的颜色、气味、手感和腐败程度等四个方面做感官评定,根据打分和营养指标的数值综合分析,为确定涂膜果蔬产品的最佳保鲜期提供理论依据。

3实验教学效果

本实验是不同多糖涂膜处理对草莓和黄瓜的保鲜实验,该部分实验内容学生以前只在食品包装学课上学习过理论知识,没有做过实验。因此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需要老师全程跟进指导,包括药品溶液的配置、分析滴定反应、测试仪器的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论文的写作等。果蔬保鲜实验教学内容的成功实施,提高了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增强了毕业设计的理论含金量。依托本实验,通过在多糖中添加植物活性成分制备复合涂膜液保鲜果蔬,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效果,发表了4篇SCI论文,若干名本科生获得大创项目的支持并深造读研。

4结语

写作技法论文范文8

【关键词】复调音乐;复调思维;教学;建构主义

在高校音乐师范教育中,复调基础教学一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处于整个音乐理论教育体系的中间阶段,既容易被忽视,也容易被误解。复调既不像“视唱练耳”“基本乐理”等学科,从基础知识入手,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不高;也不如“配器学”“作曲法”等学科,教学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即使是与自己的同胞兄弟“和声学”相比,也因为影响力和实际应用范围远远不及,而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复调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复调?是否它真的一点都不重要?

一、“复调”学科性质与学时设置

《复调音乐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龚晓婷著)对“复调”的定义是指主要运用对位法(Couterpoint)写作的,具有多重相对独立意义的旋律,彼此又相互配合的多声部音乐作品。复调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要教会学生分析、构写复调音乐。复调与和声不同,它更强调横向思维,即旋律线条的独立性,并试图在多声部旋律中寻求独立与和谐的平衡点。音乐理论性的学习的整个阶段,从认识音的性质,到音高、音程、和弦、和声为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还只是音乐创作的“材料准备”阶段。直到复调,才开始真正进行音乐中最重要的元素——旋律的写作。不仅仅是单旋律,而且在和声规则指导下的多旋律的写作。换句话说,之前大家都只是在热身,熟悉操作手法,从复调开始,才真正走进音乐的“工作车间”,开始“生产”音乐。当然,有人会认为,没有复调基础,不也可以学习作曲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写几句旋律,写一首歌曲,甚至一首独奏小品的话,有没有相关复调知识,都不是什么问题。一旦涉及规模较大的作品,就不是这么容易的事情了。譬如完成一件大工程,你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将它们逐个完备,还要考虑到不同因素之间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对于音乐写作来说,就是从单声部思维上升到了多声部思维,这种升维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复调知识,不具备纵横交织的复调思维,恐怕是无法驾驭的。因此,复调成为了音乐理论学习中的必修课,不论是作曲专业,还是音乐表演专业,都需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复调课程的设置,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时长度、教学内容上,大约分两类。(1)作曲专业、音响导演专业,学时一般为一年到一年半。教学内容一般为复调音乐传统技法写作(对位法)、复调音乐发展史、复调技法、复调音乐结构等。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运用对位法,进行简单二到三声部的复调旋律构写,以及小型复调体裁音乐的创作,并能够对大型音乐作品中的复调结构进行思考分析。(2)音乐师范、音乐表演专业,学时一般为半年到一年。因为学时过短,一般只能对复调音乐的历史、复调技法和体裁简单了解,进行少量的对位法写作训练。学习结束后,学生可初步掌握复调音乐的基本理论,具备复调音乐的简单分析能力,并能将之作用于音乐教育、音乐演奏时的协调与掌控。如此设置,除了显而易见的时间方面的不足以外,更大的问题来自于“教学”实施的具体环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质量”却是参差不齐的。这里的“质量”主要指对于音乐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的学生基本乐理知识学的很牢固,和声规则掌握的也很好,在学习复调的时候就能轻易上手,游刃有余;有的学生,开始做复调对位题了,却发现对谱表不熟悉,音程数不清楚,甚至不明白什么是终止式,更不用说同时考虑纵向和声法则,以及横向旋律写作规范了。这样的情况,在大多数音乐院校中都是常态,老师不可能再花时间将各个学生的知识点一一补足,加上复调课程的课时设置时间过短,最终的结果就是老师教得满头大汗,学生学得一头雾水。对于音乐院校复调教学问题的研究,国内的相关论文,总爱指责“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理论,而解决方案则动辄就是改革、创新。似乎理论教学已是“众矢之的”,人人喊打。且不说其他学科,单就复调中的对位法写作来说,条条框框的规则多到数不胜数,稍不留神就会“违规”。这些所谓的“理论”,本就是几百年来无数伟大作曲家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与知识,说改革就改革,说创新就创新了?著名作曲家,“十二音体系”的发明者——勋伯格,可以算是音乐史“改革创新”榜单上数一数二的人物了。他将延绵使用了几百年的大小调和声体系完全打破,建立了以半音为单位的音调循环写作系统,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也鲜有人能够接受和喜爱。如此“离经叛道”的作曲家,却对复调对位法中最古老的五类基本对位,做了极其严谨和详细的演绎和说明,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则要求练习。这又是为什么呢?歌德曾经说过:“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是没有不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由此可知,勋伯格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十二音体系”,正是因为他对于传统音乐体系的充分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认识”的结果。因此,复调音乐的学习必须有,也必须重视。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复调教学观

复调必须要学,但是学时短,学生情况复杂,学习内容枯燥繁杂,该如何才能解决呢?学习的问题,就要用认知理论来解决。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图示”是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个体对世界的直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图示的形成和变化需要同化、顺化和平衡三个过程。同化,指个体感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并将接纳入头脑中,与原有的图示进行比较、接纳,从而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顺化,指个体为了适应特定刺激情景,而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的过程。当新输入的内容与学习者原有的图示无法进行同化的时候,个体会对原有的图示进行修改,甚至重建,以使之得到顺化。平衡,指个体通过自我的调节机制,将自身的认知从一个状态平稳过渡到另一个状态的过程。从以上三个过程,不难看出,建构主义更关注的是学习者,也就是“学生”的心理活动,因此,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习观,也将学生个体的认知过程作为“学习”的主要关注方面。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中心,教学的过程,应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只不过,教师要将角色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者”“传授者”,转换为“帮助者”“协助者”。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学习情境,抛出问题,由学生自己,或多人协作,完成学习资料的收集以及分析、假设、验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需及时沟通,学生在“同化”以及“顺化”的过程当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及时向老师反馈,老师通过学生反馈的情况,才能了解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图示”,找出与现有“图示”之间的差别与不足,协助学生完成“平衡过渡”的吸收与建构过程。将建构主义学习观运用到复调音乐教学中,就能发现很多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叶思敏,在《音乐艺术》上曾发表过一篇《对我国复调教学的一些思考》,她指出复调音乐教学中的学时短、学生情况复杂的问题,建议将复调学习根据年龄的不同,分为附中、本科、研究生三阶段。其中附中阶段,因学生的思考能力尚且不足,对于复调的学习以感性经验的积累为主;到了本科阶段,就可以进入到系统的理论学习,以及写作输出,了解复调含义,并掌握复调思维;在研究生阶段,要求学生具备有更多的思辨能力,更深层次的研究复调的来龙去脉,以及作曲家的思维模式,并对学科发展有所推动。这样的学习过程需要营造一个非常庞大的教学体系,以及良好的“教”“学”衔接、互动过程,短期内恐难实现。但作为学生,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将复调学习融入到自己的整个音乐学习生涯中,并且能及时与自己的老师进行沟通、交流,那么他将能够在复调音乐学习中很快适应规则,并在老师的协助下,很好地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复调能力。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的刘奇副教授,与2017年9月在BB教学网络平台(BlackboardLearningSystem)建设了“复调”核心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体系,并在她的《网络复调课程建设中分级化构建的探索》一文中,详细说明了课程的操作模式和教学特色。复调课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被设计成了不同级别的模块,并运用“闯关”式的分级管理方法,根据所获得的学生“大数据”来对课程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与现代网络教学技术高度融合的一个范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在网络平台上“答题闯关”,发现不足,并反馈给老师,老师则会根据学生的大数据情况进行辅导帮助,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三、结语

复调音乐,是非常复杂的一门课程,不仅是因为学科内容本身规则繁杂,还在于复调思维的培养与运用。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运用思维模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勤恳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多与学生沟通,多关注学生的个体情况,结合建构主义学习观,调整教学模式。在这个强调“多元化”的社会,多线条思维的“复调”模式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相信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复调教学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阿诺德•勋伯格.勋伯格对位法——对为艺术的探秘之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龚晓婷.复调音乐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3]叶思敏.对我国复调教学的一些思考[J].音乐艺术,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