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习惯论文范例6篇

写作习惯论文

写作习惯论文范文1

 

一、引言

 

不同学科都有着其独特的逻辑体系,法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和论文撰写方法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过去所学学科的影响。而本文正是基于对法学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逻辑体系——至少对于部分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给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学习带来的困扰的理解,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过程中对法学的研究思路进行的体会,对法学理论研究及法学论文的撰写进行了研究。不论是对于非法学本科的研究生还是对于法学老师而言,这样的研究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可以提供相应的学习借鉴;对于法学教学的老师而言,或许可以从这样的个案中发现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盲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清代习惯法》研究及论证方法回顾

 

《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一书由梁治平著,并于1996年由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文丛》系列图书的组成部分,在《清代习惯法》的主题部分,作者共分十个部分对《清代习惯法》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不仅对“法”和“习惯法”的概念进行了回顾,并且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习惯法”和“习惯”和关系、“习惯法”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作者将习惯法的调查报告、清代与习惯法相关的官方档案以及清代的民间契约书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以“习惯”与“习惯法”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梁治平对“社会与国家”问题的研究,不论是研究的方法还是论证的方法都体现出一个法学理论大家所具备的特质,对其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的回顾和学习,不论对于法学理论学习、研究还是对于法学论文的撰写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一)《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回顾

 

文献积累在法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学者提出“法学就是法律文献学”的观点,在研究中,需要积累大量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研究文献和研究资料。梁治平在《清代习惯法》中对“社会与国家”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证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出文献在研究中的作用,而文献的积累和使用,也是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梁治平在《清代习惯法》中对文献的积累和使用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等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梁治平在研究“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不仅使用了前北京政府司法部1920前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的基础上印行的《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而且还使用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及其他档案馆的清代司法档案,并使用了大量的清代民间契约文书,这些数量庞大的资料都为梁治平研究清代习惯法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而在《清代习惯法》中,作者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充分的使用。

 

在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在《清代习惯法》的导言中,梁治平就大量的使用了罗伯托·昂格尔、黄宗智、沟口雄三和岸本美绪等学者的研究方法,在《材料、概念与方法》一章,作者更是直接将E.A.霍贝尔概念及方法体系引进到对清代习惯法的研究中。梁治平对研究文献的应用充分的体现出其对这些研究方法相关的文献的掌握程度,也反映出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使用在法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成果的文献积累和使用方面,在导言一章中,对罗伯托·昂格尔、黄宗智等学者的研究方法的引用的同时也是对其研究成果的使用,在《导言》一章中对梁启超和梁漱溟的研究成果的引用、在《民间法、习惯和习惯法》一章中对千叶正士的“法的三重结构”以及《再论习惯法》一章中对Arthur Henderson Smith、R.格尔巴特、胡先缙、Martin C.Yang等学者对“面子”的研究成果更是充分的体现出梁治平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掌握程度,这些研究成果方面的文献积累对梁治平对清代习惯法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论证基础。

 

(二)《清代习惯法》论证方法回顾

 

在阅读《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大量文献积累和使用不仅为结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对各种论证方法的熟练使用也使得论证更为严谨。作者在《清代习惯法》中使用了大量的论证方法,本文并不一一进行赘述,仅就作者使用较多的演绎证明方法、归纳证明方法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进行回顾和说明。

 

演绎证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以《习惯法与国家法》一章为例,作者通过对“小传统”和“大传统”这一一般性原理和原则作为论据,对作为小传统的习惯法和作为大传统的国家法进行比较论证,并继而对习惯法和国家法的相互影响、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以及两者的联结人和联结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说明。作者在其他章节中还有大量演绎证明方法的使用,这一方法的使用不仅使得论证更易于展开,而且为其结论的形成做了很好的准备,也使的整个论证过程更为合理和完整。

 

归纳证明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再论习惯与习惯法》一章中,在该章中,作者在回顾E.Ehrlich、P.Bohannan、 L.Pospisil、Roscoe Pound以及Sybille Van der Sprenkel等人对“法”的定义的基础上对“法”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除此之外,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过程中,也大量的使用了归纳证明的方法。使用归纳证明的方法,通过以已有研究成果为论证的基础,对一般性的原理或论题进行的论证,使得所论述的原理和论题更为客观合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方法的使用方面,主要体现在《习惯法起源举例》和《习惯法制度考略》两章(虽然其他章节中作者依然有使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方法,但是以这两章的使用最为广泛),在习惯法的起源举例中,作者枚举了自然、社会变动、智虑者、祖先崇拜、迷信、感情、道德和流传等8种习惯法的起源,而在接下的 “习惯法制度考略”中将习惯法的制度归纳为婚姻、析产与继承、永佃及一田两主、典与卖、找贴、会、中人等8个种类,作者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在习惯法起源和习惯法制度论证中面临的困难,对习惯法的起源和习惯法的制度进行了论证。

 

三、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常犯错误反思

 

在阅读《清代习惯法》的过程中,在被作者的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所折服的同时,也对一些广泛存在的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进行了反思,特别是对当年学术界在法学研究中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和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反思。与梁治平作为法学大家在《清代习惯法》中所体现出的丰富的研究文献积累和严谨的论证所形成对比的是,在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错误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基础等三个方面。

 

在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方面,在研究的过程中,在选择好研究的对象后,需要收集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对于法学研究而言,由于法学研究的特殊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论是使用理工科以及管理学科的调查和统计的方法进行法学实证研究还是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都需要积累大量与之相关的研究资料,只有在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文献积累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公允性,而这,却恰好是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短板。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方面,研究方法的选择需要依据研究的对象而定,在确实研究的对象后,需要根据所需要达成的研究目标选择合理的研究方法。而对于非法律本科的法学研究生而言,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在进行法学研究的过程中掌握的研究方法相对较少,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也缺乏应有的灵活性。

 

研究结论缺乏基础,即论证的严谨性方面,其本身也是由于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和研究方法选择缺乏灵活性的直接结果,在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简单罗列观点、论证不合理以及逻辑不合理的问题。

 

四、法学理论研究及论文撰写方法的建议

 

对于当前的法学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研究对象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坚实的基础等问题,应当分别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克服。特别是对于当前的法学理论研究和论文的撰写,更是应当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克服,提升自身的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法学论文撰写水平。

 

首先,应当加强文献积累。加强文献积累,具体而言,包括加强研究对象相关的资料以及文献的积累、加强研究方法的文献积累和研究结论相关的文献积累,对于还未确定研究对象的法学研究生而言,主要是加强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献积累。

 

其次,应当加强法学理论学习。对于法学而言,在研究的过程中,既可以从实证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研究,但是要想在法学研究中取得成果,只进行实证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分析现实问题的理论实质,因此,在加强法学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特别重视部门法学理论、法理学甚至哲学方面的理论学习。

 

最后,应当加强写作锻炼。在法学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论文的好坏会直接受到作者写作水平的影响,而写作水平的提升,除了不断的进行写作之外,并没有其他的捷径可循。在加强写作锻炼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文献积累和法学理论学习,多动笔,唯有此,才能撰写出合格的法学学术论文。

 

结语

 

本文以非法学本科的法学研究生的视角,结合阅读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的体会对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学论文撰写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研究中对法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常犯的研究资料积累不足、研究方法选择不当和研究结论缺乏基础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文献积累、加强理论学习和加强写作锻炼的提升法学理论研究能力和法学论文撰写水平的建议措施。由于学习法学的时间较短,并囿于当前的写作水平以及研究时间的限制,文中未免存在不足之处,对于这些不足,期待读者和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以便在以后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写作习惯论文范文2

一、听的习惯

“听”在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是须臾也不可离开的,有教育心理学者观察统计,“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活动使用频率占用率是最高的,统计显示:“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由此可见,“听”在人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指出:“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的要旨,不发生误会。又能够加以评判,对或不对,妥当或不妥当,都说得出个所以然。”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的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专心”两字上下功夫,务必使学生养成专心听话的好习惯,这样会使学生的“听”的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而这一习惯的养成也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此外,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先慢后快,先易后难的原则,使学生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掌握到“听”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情,如年龄、兴趣爱好、学识程度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说的习惯

现代语言学家把说话能力的构成要素归纳为定向能力、编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音调控能力和态势配合能力等五种。

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说的好习惯,以锻炼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可采用多种方式方法。

在课内,可以采用朗读、复述、讨论等形式,也可以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演小话剧,辩论赛等,以此来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更乐于开口说,并在练习中逐步养成爱说的习惯。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随时进行说话训练,比如讲故事、讨论、争论等,当然,在这些说的训练过程中,教师最好能进行正确指导,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说话能力,也能使学生的交际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读的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养成勤读书的好习惯。而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如详读、略读等,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年龄段、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兴趣的读物,使学生爱读,乐读。

四、写的习惯

写作习惯论文范文3

关键词:习惯;写作素材;反思

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说到作文,都会感到困难。不少的职校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程度参差不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听、说、读、写能力差。作文教学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教师首先要重视知识技巧的教学,轻能力形成过程的教学;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重基础知识的强化,轻指导课外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意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堂教学、展示才能、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做到学以致用。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

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创造性的自主学习十分重要。学习习惯的好坏,对人生、事业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语文而言,培养职校生创造性的自主学习习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学生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大量鲜活的信息。课堂教材与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指导学生独立动手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疑难问题;2、指导学生主动利用各种手段查找有关语文学习的资料,如作者、作品、背景、语文知识、文化文学常识等;3、指导学生写日记、做读书笔记、参加各种语文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自己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提问质疑的习惯。对课文教材的解读,提倡多角度思考,不应满足于接纳和认同,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有主见、不盲从、善于思考,勇于开拓的创造性。《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要关注人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其中最佳的方法是首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熟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鼓动学生大胆质疑,大胆释疑,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来,从小到课题、遣词造句,大到段落、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都要养成“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才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思中有所认识,在思中找到问题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门路。

(三)合作学习的习惯。语文学习需要与外界进行多向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创造能力。2、多开展一些课内外合作的(小组)活动。如:讲故事、作演讲、出黑板报。

二、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鲁迅先生说:“学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其实写作也是一个道理。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读好书,指导学生把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结合起来,通过组织讨论活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以达到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但是大多数中职学生不喜欢阅读文学作品,这就导致了他们素材上的匮乏,素材的陈旧和匮乏也带来了语言的陈旧与枯燥。让座的小学生,好心的叔叔,“小明”“小华”始终是他们笔下的主人公;父母、老师在他们生病时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爱是他们作文中永恒的话题;雷锋、爱迪生则是他们永远的学习典范。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通过以下途径来积累写作素材:首先要充分利用所学过的课文。相信很多语文教师经常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一安排写作文,就有很多学生立刻拿出作文书或者是期刊杂志寻找写作的素材。可见大多数学生不是不读书,而是缺乏主动积累的意识,不能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收集到的信息。其实,课文中乐观豁达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精忠报国的岳飞,忍辱负重、名垂青史的屈原与司马迁等,都作为作文素材利用。其次可巧用广告词、流行歌曲、网络热词,例如《态度决定人生》《学习决定未来》等,主题鲜明,脍炙人口,多被作为励志素材写进作文。第三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收集整理身边琐事。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写作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需要用心观察、体会,否则写作的源泉将枯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大自然的情趣和奥妙,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领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因此,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从各个角度广泛地积累材料,把听到的街谈巷议、新闻热点和自身的感悟随手记下,都是今后写作的备用素材。

三、教师也要不断反思

反思作为教师的一种工作方式,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在实际行动中研究,并在对话与合作中实现教育的创新与超越。

(一)在教学中反思。在实践中反思是研究型教师的重要品质和特征,教学更是教师进行研究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实践和智慧获得的重要途径。对教学方案的执行及其结果以及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解剖,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反思的方式可以是课前进行教学构想、课后写反思日记、教学观摩交流、叙写教学故事、文献分析研究等。教学反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求教师经常、系统地采用多样化的反思方式进行研究,从而获得教学的优化和自身实践智慧的提升。

写作习惯论文范文4

一、写作的基本功训练。由于艺术班学生学习的特殊性,我认为要在文从字顺方面下大力气,然后才能尝试初步的文学创作。写作文先打基础,锻炼基本功,是极有好处的。这好比万丈高楼,基础工程很重要。平时做好仿写训练,让学生每天积累基础知识。在一周一次的小作文中布置像“关于课桌的一则小事”这样的作文题,试图让切入点变小,变的具体。逼迫学生去观察,学会描摹,学会客观的表达。同时广泛的实现读写结合,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把课文作为经典范本,又要广泛的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离自己时空、心理距离较近的示范文本。模仿可以由有意渐变为无意,由习惯渐变成自然,最后内化为自己写作的能力和素养。

二、当然,文章写作始于模仿,终于创造。在情景教学的环境下引导学生模仿优秀作文作者的动态构思。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引导学生立足于真情实感,对优秀作文的写作过程作想象性还原。还原不是对文本的静态模仿,而是动态的体验文章的写作过程。对写作主体多多的关注。在想象中也经历类似的写作过程,探究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议论文中思维的模仿。在议论文中,推理论证是关键环节。叶圣陶认为,“依据、推论、判断是议论的精魂,只有把这三者都表示于人,才是能够使人相信的说理。”(叶圣陶语言教育论集),叶老讲的推论意即对依据进行分析推论。由此可见,学会论据分析,是达到深刻透彻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然而结合本班的实际,大多数的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应用材料。我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因果分析法,一般情况下,作文运用的论据是结果性质的,探求原因可触及问题的实质,将论题引向纵深,收到说理入木三分之效。比如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刘炜说:“要么死,要么精彩的活着!”他用脚弹奏钢琴在在维也纳大厅演奏。是什么让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是他坚强的意志,对实现生命价值的渴望,是他乐观健康的心态。在作文“难”的写作中,学生能够充分的运用因果分析法,体现了思维的推理过程。加深了对议论文论证力度的理解。指导学生运用因果分析法模仿分析不同的片段,学生感到很实用。

写作习惯论文范文5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

一、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树立学生正确的习惯意识

“规律是根本,现象是枝叶。凡事都必须遵循规律,违背了规律必然使所行不顺,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只有坚守根本性的规律,才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语文学习真正需要的习惯,从而为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做铺垫。比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独立的阅读体验。为此,教师要转变单向讲解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会表达阅读感悟,提出质疑,探讨交流,树立表达、质疑、批判、分享的习惯意识。

构建灵活而能体现学习规律的课堂活动模式。科学的语文教学模式能够规范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能够逐步帮助他们树立习惯意识。比如:“整体感知――复述表达――搜寻积累材料――质疑批判――多方求证――撰写心得”,将读、说、听、写、思等多种思维活动整合起来,体现出自主、感悟、质疑、积累、表达等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特点。

持续进行语文学习规律性教育。初中学生并不能一下子理解语文学习的规律,教师必须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强化规律教育,从根本上让习惯从学生的内心深处发芽、生根,进而枝繁叶茂。比如“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所包含的厚积薄发的写作规律可以在写作交流课上分析,也可以在阅读课上分析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法上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与其他作品的类似和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掌握博采众长的写作规律,而且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文本持续地贯彻这一教育教学思想。

二、从语文学习方法的角度强化习惯行动力

所谓习惯行动力指能够为习惯的养成提供持续而足够的行动力量。这在操作层面上必须讲究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请看:

用圈点批注法自学《紫藤萝瀑布》――

勾画本课你认为应当积累的词句――积累语言素材的习惯;

编制行文结构提纲――整体感知,探查布局谋篇的习惯;

赏析语言――感知语言之美,形成语感习惯;

理解难点:“生命的长河”理解――突破理解瓶i,培养探讨求证的习惯;

撰写心得:联系生活,抒发对生命之路上不幸与幸的见解――与文本、生活、自身对话的习惯;

同步练笔: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选取一种自然事物,讲述人生经历,抒发人生感慨――习得表达能力的习惯。

有了这些方法的指导,学生就能够参照执行,转化为潜意识的思维定势。同时,在实践中,学生能体会到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所带来的实际的语文学习效果,反过来也有利于促使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可见,方法是习惯养成的有力武器。

三、从语文学习反馈的角度增强形成习惯意志力

习惯意志力指培养习惯时所需要的耐力。初中学生往往缺乏的就是意志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其他外力的有效干预。高密度督查学习方法的落实。一旦学生认可了某些学习方法,教师就必须切实督查到位,防止学生执行不力、消极应付等现象的出现。笔者讲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这样督查:

一组学生板书结构提纲;两名学生写出文章主题;若干名学生准确读出勾画的词语;若干名学生分享精彩发现(精美语句、精彩写法、生发的联想)……整个督查环节完成后,几乎全班的学生都有机会被督查,这就给他们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迫使他们必须加强自主学习。这样的督查成为课堂常态动作,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也就形成了。

高境界濡染学习个性的形成。学习是学习者自身的行为,真正的学习力产生于学习者自身,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独我的自我教育、良好的学习个性和习惯就是语文教师最本质的功能。为此,我们应当以方法指导为切入点,以学习文化构建为背景,培养学生高境界的学习品格。笔者所带的孙香这位学生,学习个性鲜明,表现为:(1)语文课本上有序积累着阅读痕迹和心得;(2)不断地阅读各种读物;(3)喜爱静坐,沐浴在独我的学习氛围中,沉静而儒雅。这位学生的语文成绩在这个年级排名中独占鳌头。可见她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然形成。

“语文学习,掌握教材内容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这就是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前提认知,同时内隐学习理论也为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习惯的力量,二者相辅相成。总之,我们只要坚守规律,指点方法,持续努力,就一定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个性。

参考文献:

[1]孔淑贤.减负减在语文学习的学科规律上[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5,(08).

写作习惯论文范文6

一、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进行写作,就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活中的一切都应该是学生写作的好素材,必须学会去发现、去搜集,做生活的有心人。每天上学,只要留心一下,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道路本来坑坑洼洼,现在已变成平坦的水泥路,路旁正在建造一幢幢小洋房;路边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已经渐渐变绿,充满生机;马路上的交警不论严寒酷暑,为我们指挥交通……还可以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爱的四季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景、物。可是学生没有留心观察,只留下一个模糊的表象,所以习作无从下笔。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让观察成为一种习惯。一棵小草、一种小动物、一处小景、一件小事等,及时把它写下来。写作是一种表达,而表达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一种心理需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样会有表达的要求。同时写作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过程,情感活动会贯串作文过程的始终。在作文过程中,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学生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始终是作文的动力。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打开联系生活的通道,使学生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提高创造力;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一事一物、一情一景,把握好作文素材。

二、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完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吕叔湘说,“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叶圣陶对语文习惯有更进一步的诠释,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还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三次年会上,叶圣陶又明确提出:“ 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很重要”,“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可见,听、说也是一种“行为”,也“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要养成习惯,必须要有恒心。叶圣陶指出,“锻炼语言习惯要有恒心,随时随地当一件事做,正像矫正坐立的姿势一样,要随时随地坐得正立得正才可以养成坐得正立得正的习惯。”“决不能到了要坐要立的时候再来想坐立的姿势 。必须养成坐得正立得正的习惯,连生理学什么的也绝不想起,这才可以终身受 用。”所以,叶圣陶对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都有严格的要求。他说:“上口”是就说的方面说,“入耳”是就听的方面说,写文章要“禁得起说和听的考验,说起来“上口”,叫起来“入耳”。 所以,我一方面组织他们学写日记,一方面教导他们要主动去涉猎课外读物,并组织他们参加背诵诗歌比赛、查字典比赛、剪报比赛,平时的作文批改则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并加以鼓励。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学生的写作才稍有提高。

三、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作文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学习到一些写作方法。诸如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等。不同的文体还有不同的写法:记叙文可用顺叙法、倒叙法、插叙法,也可以用补叙法、追叙法等;议论文可用归纳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归谬法等;说明文可用综合说明法、举例说明法、比较说明法、类比说明法、图表说明法等。在指导学生阅读教学时在,也可以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灵活应用各种学习方法,只要利于文章的表达,什么方法好就运用什么方法。如我们要教会学生这个欲扬先抑这个方法来写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学习杨朔的《荔枝蜜》:作者起先不喜欢蜜蜂,特别是被蜇了一下之后,更是对蜜蜂有了成见,后来尝到甜蜜的荔枝蜜之后,不但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而且还喜欢上了蜜蜂。作者本来就是要赞美蜜蜂的勤劳,但不是直接写出来,而是先“抑”一下,使得表达的效果完全不一样。这样学生就会仿照去写作。相信这个欲扬先抑的方法的运用,学生就会得心应手。一般来说,我们要学生引向写作的殿堂,在阅读教学中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甚至材料可从课文入手积累再构筑,更新作文观念,鼓励学生以不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便推陈出新。

四、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应试教育”成为学校的主导思想。升学与就业的竞争,使考试成为莘莘学子前途和命运的主宰,学校教育走向了极端化。考试成为教与学的指挥棒,教育教学活动都把目标指向了学生的分数这个结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发展的过程。此时,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习惯于以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语文教学也同遭厄运,形成了一种自守封闭式教学,僵化了学生思想。作文教学中,学生只能按教师喜好和意愿来进行作文,而学生很少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评改中,教师费神地精心评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却是只看评语,不看内容;只完成任务,不提高认识。这种模式下,学生没有作文兴趣和主动性,只能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思维定势,毫无创新自主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在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