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鉴赏范例6篇

古典园林鉴赏

古典园林鉴赏范文1

    中国的古典园林给人的感觉总是那么和谐自然,似乎会说话一般向游人娓娓道来那精彩绝伦的故事,中国古典园林与人是一体的,景观分明,随着观赏方位不同,画面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开合自如,虚实对比的连续画面呈现在游人面前。而现代景观设计中缺少的就是这种与人交流对话的功能,所以要吸收古典园林设计的思想,与平面设计充分结合,让现代设计散发出传统的味道,共同为园林设计的进步做贡献。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着过于孤立的现象,主要是与周围的环境与地理条件相脱离,营造出的完全是自然的天堂。事实上这是破坏原本地貌的方法,破坏了自然的和谐,针对这一问题,要善于借鉴我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习惯,从老庄思想中表现自然美,运用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借鉴自然原有的地形,不仅省时而且省工。同时要注意远近结合,互相呼应。自然地形在某些时候可以容纳人为设施,而在时间上要给未来留下足够的空间。以道路景观设计为例,如果设计人员一直纸上谈兵,没有加强对地块性质的调查,对地块的用途不够清楚的话,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在空间上同样要注意远近结合,由于任何一个景观都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同时也被远方的游人所欣赏,这是中国园林的“借景”艺术,借景借的巧妙,就会收到巧夺天工的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与世界其他园林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其追求的更多是思想,不是形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之美。意境是园林设计人员所追求的,是情感的寄托,是观念与理念的一种理想境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点来改善现代园林设计中思想苍白的问题。首先,要让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从现代园林设计情况来看,一些设计过于苍白,缺少文化气息,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主要是由于设计者缺少文化造诣。而从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来看,中国古典园林建造均以最终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景物为基础,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意境是园林建设者共同的追求,是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观的概括与提炼,赋予景象情感的寄托,加以引导与深化,使欣赏者在欣赏景观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情绪,产生共鸣,激发深入的想象,以此来弥补与补充眼前景象所不具备却暗含的内容,感悟到景象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可以从中感悟到人生哲理,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享受到园林带来的精神愉悦。其次,要注意实际的设计与思想融为一体。造成现代园林设计差的原因除了设计者文化素养不足外,还有部分原因是由于设计者设计的内容与实际情况脱离,没有文化底蕴的园林根本无法称之为真正的园林,缺乏生命力,而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擅长的,对此,现代园林的设计者要善于从中国古典园林中学习有关知识来弥补其不足,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欣赏者的心情,注意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联系,产生一定的共鸣,洞察人的情感,体会到文化与哲理的审美价值,与社会单体产生一定的共鸣,提高现代园林设计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中国的古典园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仍然可以弥补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不足,仍然可以为现代园林设计注入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景观设计将继续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发挥力量,充实、完善现代景观设计,推进现代景观设计水平的提升。

古典园林鉴赏范文2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形式美法则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被誉为世界园林艺术之母。作为东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中国古典园林映射出的美学精神、严肃的伦理规范,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都蕴藏在了富于变化的空间结构和独特的形式美中,形成了意境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见证了古人在生活中再现自然空间的艺术过程。

一、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及学术研究现状

形式美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如整齐一律、节奏与韵律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是组成园林的亭、台、楼、榭、植物以及他们围合出的空间所呈现出的具有含蓄、深远、幽静的意境美。

中国古代造园家一直把“虽为人作,宛自天开”作为建造园林的审美准则。他们追求自然美的自由布局,在表现形式上显示出更为复杂的秩序性,这有别于西方园林对称的几何形式的秩序美。但是,古人对园林的总结通常涉及到造园技术和对造园艺术的见解与主张,现代学者一般是从史学、美学和构成学的角度去探讨,少有对从复杂的秩序性从形式美的角度做深入的研究,这就影响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方法的传承问题。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研究有助于深入发掘传统园林文化遗产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国现代园林设计起到了启示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与形式美法则

中国古典园林提倡形神兼备,以形取神。形,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神,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它通过形式美反映意境美,使神形交融、情景和谐,达到意境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一切艺术形态都存在形式美法则,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也蕴含着形式美法则。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必须从形式美法则来探讨。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感性质料因素的特性,并对形式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规律。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调和与对比等。

(一)用形式美法则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

当我们欣赏中国古典园林时,它错落有致、隐约可见的意境美中蕴含着形式美法则。下面我们用形式美法则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形式美:

1、和谐

和谐是判断两种以上的要素相互关系时,各部分所给人们的感受和意识是一种整体协调的关系。中国古典园林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表现在,其一,在造园艺术方面,本着师法自然的原则;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其二,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其三,中国古代园林树木花卉、山石湖波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共同创造出自然、淡泊、恬静、含蓄(下转第104页)的艺术特色。

2、对比与统一

和谐的组合也保持部分的差异性,但当差异性表现为强烈和显著时,和谐的格局就向对比的格局转化。对比和统一是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虽然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而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它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对比与统一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使用最多、效果最明显的设计手段,通过对比手法的应用使园林艺术可以达到既有机统一又活泼和谐的艺术效果。

主要包括:

(1)形状的对比与统一:利用圆形、较奇特形状之间的对比,可以获得变化多样的效果。例如:中国古典园林的门和窗应用了圆、椭圆、圆方、桃形、花型等样式千变万化,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种系列感的造型使观者视觉上丰富而不凌乱。

(2)直曲的对比与统一:直线能给人以刚劲挺拔的感觉,曲线则显示出柔和活泼。巧妙地运用这两种线型,通过刚柔之间的对比和微差,可以使园林构图富有变化。园林中直线型的建筑和曲线形的廊墙水岸、高低错落园林细节构成了活泼多样的曲直对比。

(3)色彩、质感和明暗的对比和统一:园林中建筑物的彩色营造不同的空间格调和心理气氛,江南私家园林屋面以灰瓦卷棚顶为多,比较素雅,而皇家园林琉璃彩画则显得堂皇而壮丽;晶莹的水面、茂密的树木花草、似山峦洞穴的山石形成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山水情景,不同质感相互对比映衬出“巧与因借,全天逸人”的人造自然美景;园林中阳光照射的树影、月夜投射在路面微光、湖面上波光粼粼、建筑物室内的光束等,光线强弱对比形成了“天阳草色连云暖,夜静花阴带月斜”式的明暗对比。

(4)虚实、疏密的对比

园中无水则不活。水面可形成“虚”,与山石、建筑和花草形成对比,其作用犹如国画中的留白,水面把园中观赏的距离推开,使景物尽显风姿,水面把天空、山石、建筑、花木一一倒映出来,形成了影像与岸上的实景相互衬托给人以虚实、疏密有致的感觉,易诱发源头深远、水面开阔的错觉。

(5)藏露的对比:

利用孔、洞、窗、廊与墙、柱之间构成了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主要景观和辅助景观相互衬托体现“园林巧于因借”的手法,形成了园林的藏露对比,有助于创造出各景区分割而不闭塞,彼此空间隐约可见的丰富层次。观赏者的视野中出现了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

3.对称与均衡

均衡主要是研究园林中各部分组合起来给人以安定、平稳的感觉。稳定则指园林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应给人以安全可靠、坚如磐石的印象。由于中轴线两侧必须保持严格的制约关系,所以凡是对称的形式都能够获得统一性。中国古代的宫殿一般是在真山水上采用叠石置山、建筑房屋形成园林的方法,在大面积的空间采用了对称的组合形式而获得完整统一、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气势。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则在均衡中以小见大,在有限空间创造出有山有水、曲折迂回、景物多变的环境。

4.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本是指音乐和诗歌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声韵和节奏。如果西方建筑被比喻作“凝固的音乐”,那么,中国古典园林就应该被称为“流动的诗滑”。中国古典园林的景区相互衬托、各有主题,或为山水、或为奇石、或为名花、或为古木、或为修竹,大小不同、尺度、布局得当,给人轻重缓急的节奏感;各个景区隔而不塞、彼此流通,似分似合,隐约可见,使人联想到委婉抒情的诗歌;引导空间与主要景区的欲扬先抑、观赏路线的曲折萦回;水面与岸上情景相容让人浮想联翩;借园外景物补园中不足给人余音缭绕的韵律感。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在现代园林住宅应用的范例――万科 第五园

万科 第五园追求生活环境与自然、内容与形式、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顺应了人们“回归自然”的心态,是融合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住宅的范例。她吸纳了岭南四大名园和北京四合院等众多中国传统园林形式和建筑的精华,辅以现代的建筑文化及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新中式园林住宅特色。

在景观设计上,以层次分明的多重“庭院空间”为精髓,简约洗练的现代形式语言, 充分利用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法则,如:中国传统造园的隔、抑、曲对比手法,创造出一个有“起、承、转、合”的完整而富有变化的空间韵律;应用了“园林层叠,出入有致,空间交错,明亮通透,湖光山色,饶有新意”等对比与调和手段;以 “起、承、转、合”的谋篇布局手法为蓝本,形成具有节奏和韵律的现代中式园林景园。万科 第五园尝试将中式传统居住理念和精华,糅合现代建筑的简约美,形成了“建筑服从与景观,景观服从与环境”的现代中式建筑。

万科 第五园是首个个性化、本土化的作品,现代的建筑手法和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体现中式院落精神方面作出了重要尝试。第五园的园林景观设计不是简单的对传统中式园林复古照搬,而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精华提炼,它的设计更贴近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其功能和形式没有与现代生活脱节。

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法则应用于现代园林设计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是 “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与现代环境的相协调的过程,是现代人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探索。

三、结语

利用现代形式语言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方法在理论上不确定性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和实用参考价值,有利于园林设计者有章可循;用现代美学语言去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美,有利于中外园林欣赏者和研究者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理解和鉴赏;对中国古典园林形式美的研究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特征和创作手法,有利于现代园林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文脉延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来增祥 陆震纬著.室内设计原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王其钧 邵松著 中国古建筑丛书--古典园林.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古典园林鉴赏范文3

课的教学侧重于探究,如何结合课外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学会主动利用网络、书籍为我服务,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以课文为“原点”进行“辐射”,通过网络和生活的典型图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探究,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由此引发鉴赏园林风格的兴趣,进而能对中国园林风格做简单的理性鉴赏。

二、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园林的独特风格。通过探究实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描述中国园林风格的句子。

四、课型安排

阅读指导课。

五、课时安排

上机准备预习一课时;课文导读一课时。

(一)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网络查询中国名园景色图片,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对美图做点评。

课前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梳理并整理文章主要内容,抄写表达中国园林风格的句子。

2.网上搜索。

(1)园林的定义。

(2)查找中国四大名园以及有关图片。

(3)选取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根据课文分析图片体现出怎样的园林风格,制作图文卡片发至老师的QQ邮箱。

(4)利用网络解释文中古诗文的意思。

(二)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学生自学成果展示交流(分组研讨)。

(1)解释文中古诗文的意思。

(2)诗文理解质疑,解疑。教师指导帮助。

(3)个人展示图片,朗读相对应的文字;小组内展开研讨,选出图文分析最到位的作品。教师现场制作PPT,展示各组优秀作品;学生再读课文,朗读描写中国园林风格的句子。

2.图文品评。

欣赏美图,作者自己朗诵鉴赏文字,其他同学做评价,修改或者补充,教师点拨。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1)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以动观为主,景观为辅。或静中生趣,或移步换景。

(2)富有诗情画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3)一山一石,耐人寻味――含蓄。

(4)俯仰有别,曲直相对。

(5)应时借景,以少胜多。

(6)艳而不俗,淡而有味――讲究意境。

3.教师总结提升。

借助网络,我们了解了遥远而陌生的中国名园的部分美景,并且利用课文内容对这些园林风格做了具有“专业眼光”的鉴赏,学生发现美与欣赏美的能力超出我的预期!下面我们再来欣赏课文里面的一些经典语句,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悟。(解决课后练习)

分组讨论课后三个练习题,(引导学生谈谈想象与联想)

知识拓展:我们县城里的龙泉公园虽然小了一点,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园林的风格,试用你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对龙泉公园的这些景点做一简单的赏析。(教师PPT播放龙泉公园摄影作品,学生讨论发言)

古典园林鉴赏范文4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古典园林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它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再现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和艺术境界,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力求与自然和谐共生,师法自然,“天人合一”,达到“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

1历史溯源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中国园林美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就是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园林造就的是一种意境, 一种生命要体现自己勃勃生机的意境,它使人赏心悦目并与自然相通,使自然升华为富有诗意的境界。在艺术家的苦心经营下,造园成为一种有品位、有格调的园林意境的艺术创造。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

2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类型

2.1与天对话的意境美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怀有的强烈感情,反映着中国迎合大自然的传统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注重天地万物间的相互关系对人的显示作用,以及他们各自表现出的自然属性对人类精神的启示,崇敬天就是崇敬大自然和它对生命的滋养;获取天地生机来追求自身的繁茂,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万物生命同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生生不已。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一种天地与人融为一体的美。“师法自然”的原则既体现在直接面对大自然的创造性生活劳动中,也体现在人们对社会关系的把握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中。中国园林作为一种同大自然关联的人为生活和游赏环境,是一种人工山水写意化的自然再现。园林环境注重天阳概念下的自然属性,以自由的方式造就建筑与山水花木动态交融的景观环境,体现生命勃发的自然之乐和人类之乐的多种含义,构成使人类精神合于自然的意境。与天对话,在自然秩序之外对自然生机的赞美和在社会礼教之外对乐的精神追求,构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深层含义和特有的园林文化传承基因。

2.2自然山水意象的意境美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园林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成为东方园林的代表,在园林艺术上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在园林意境中,山水意象是园林意境的强因子。园林意境的景观构成通常都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体。无论是在自然美、山水诗、山水画的欣赏中,还是在园林的审美中,山水意象都具有突出的意境内蕴。“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从大自然的生机天趣中,获得高雅的美的享受,具有很突出的情感性内涵。透过有限的景观表象,去感受意象内蕴的无限的“道”,从中领悟宇宙、历史、人生的哲理。山水意象的这种情感性的浓郁化和哲理性的深邃化,大大增强了它生成意境的潜能。而对意境的追求也使得自然审美意识达到直接从自然景物的观赏中获得“心怡神畅”的审美享受的高级阶段,这是对自然美自身审美价值的真正发现。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注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将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强调因物喻志,托物寄兴,感物兴怀的比兴传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

庄子美学强调“天和”。老庄学说注重个体人格独立,追求“忘物我、同天一、超利害、无思虑”的境界,远远超越了儒家审美所强调的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升华到物我两忘、主客同体的高度,从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中求得超越的精神自由境界[8]。庄子提出的“天地有大美”,充分肯定和极力赞颂大自然的壮美,把自然美的欣赏提升到至乐、天乐的审美境界。

2.3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中国园林的意境是同中国文化和艺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有人称中国园林为“文人园”, 是一门饶有书卷气的艺术。中国传统文人造园,重视神似与韵味,将其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与山水画、田园诗相生相长,展现一种朦胧、含蓄的美。造园艺术已远远超越赏心悦目的层次,极力追求诗情画意一般的艺术境界。

意境首先就是中国古典诗画的美学范畴。诗画的指引既为园林的意境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蕴,又便于人们更深刻地领悟园林的意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园林内的匾额、楹联、诗文、碑刻不仅是一种能烘托园景主体,形成古朴、典雅气氛的装饰;同时又作为一种文学运用于意境鉴赏指引,记述典故、命名点题、抒情喻志,对园林景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留园“长留天地间”,怡园“可自怡斋”, 既传达出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又吐露出作者的心声和造园的匠意。黑格尔认为建筑艺术是物质性最强的艺术,诗(文学)是精神性最强的艺术。因此,建筑与文学的结合,实质上意味着在物质性最强的建筑艺术中,掺和了精神性最强的艺术要素。从“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意境中升华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人生观。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从有限到无限,再由无限而归之于有限, 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2.4园林欣赏中的意境美

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美与诗画的意境美相关,主要是指情景交融产生的审美感受,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经验[11]。景有尽而意无穷。优秀的园林风景洵美,有文化,有历史,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需要游赏者本身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生活体验,去细细品味和理解其中的无穷意境。从这一点上说,园林意境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创造的。

作为造园者,文人士大夫将自己的苦乐悲欢种种情感、志向、意趣投射在造园景物的塑造中,潜埋在景观的间架中,在创作时他得到了自我实现的满足,在观赏时他又重温了这种满足所带来的愉悦。作为游赏者,由于园林艺术特有的含蓄性、可塑性和对情感的宽容度,在其品鉴过程中,时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射于景物之中, 触景生情, 体悟出独有的审美境界。因此,园林欣赏既是一种观赏、领略园林美景的艺术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从接受美学的理论上说,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过程就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园林创作凭借联想和想像,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进行创造型的审美活动,欣赏者则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 凭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文字信号,在观、品、悟中丰富园林景象,参与园林景象的再创造和园林意境的开拓。

3结语

好的意境要通过意匠去表现,意匠的形成贯穿园林意境创造的整个过程,也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它要求创作者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无比热爱,需要创作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加以体会和理解。陈从周先生说:“若园林无水,无云,无影,无声,无朝晖,无夕阳,则无以言天趣,虚者实所倚也。”中国园林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意境美,造园格调是最终追求。理解分析园林意境的历史、创作手法、表达方式等,不仅是对园林景观创造者创作思路的梳理,也是提高景观观赏者欣赏水平的手段,对中国园林的发展大有益处。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参考文献

[1]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2]王蔚,史箴. 与天对话――略析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基因[J]. 新建筑, 1997,(2). 46. [3]李泽厚. 庄子美学札记[A].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C]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6.

[4]王鲁民.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135.

古典园林鉴赏范文5

一、以诗歌的题材为基点,进行拓展延伸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文题非常明确地告诉了读者: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送别的人物是林子方,送别的时间是天刚破晓时分。鉴于此,教学时,我们可以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古典诗词文化素养以及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运用多媒体展示下列经典送别诗:

1.高适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2.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3.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

4.刘长卿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

5.王昌龄的七绝《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等。

组织学生将上述古典送别诗逐一诵读之后,引导他们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或者两首当堂诵读、背诵,直至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或者引导学生从上述送别诗中选出一首或者两首,将之与课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进行比较阅读,比较的内容可以是下列任意一个角度或者多个角度:题目、内容、意境、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当然,在学生自主比较阅读之前,教师应该做比较阅读的示范。

二、以诗歌的内容为基点,进行拓展延伸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虽然是一首写送别朋友林子方的诗歌,但是,立意并不在于畅叙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或者挥洒离愁别绪,而是通过极度赞美六月西湖的美景,委婉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之情。如果抛开诗题,只看全诗,绝对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型的山水田园诗。故此,教学时,我们可以以这首诗歌描绘的西湖美丽风景为基点,设置拓展延伸阅读训练。其具体方法是:运用多媒体展示下列山水田园诗:

1.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

2.王维的五绝《山中》(“荆溪白石出”)与《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3.孟浩然的五言律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4.孟浩然的五绝《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引导学生齐读或者自由诵读上述古典诗词后,鼓励学生从中选择一首或者两首古诗当堂背诵、默写;也可以鼓励学生从中选择一首或者两首自己最喜欢的古典诗词,将之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的诗题、画面、内容、表现手法等进行比较阅读。

三、以诗歌的意象为基点,进行拓展延伸

在古典诗词作品中,意象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中,对妆点六月西湖美丽风光的景物――荷花进行了精心的描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歌中的“荷花”是这首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意象。鉴于此,我们可以设计与这一意象相关的古典诗词拓展延伸阅读活动。其具体方法是:运用多媒体将下列描写荷花的古典诗词作品展示出来,供学生诵读、理解、背诵、默写等。

1.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李白的《折荷有赠》(“涉江玩秋水”);

3.李商隐的《荷花》(“都无色可并”);

4.刘孝成的《采莲曲》(“金桨木兰船”);

5.殷英童的《采莲曲》(“荡舟无数伴”);

6.温庭筠的《荷花》(“绿塘摇滟接星津”)。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虽然也是荷花,但是,内容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难于理解。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阅读的同时,应该对其内容加以讲解,引导学生在基本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阅读。

古典园林鉴赏范文6

[中图分类号]:J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2

世界园林有东方、西亚、欧洲三大系统,中国古典园林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东方系园林以我国园林为代表。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中国的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生存环境逐渐受到破坏,生态文化建设随之日益受到关注。从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生态环境这一角度出发,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对当代具有很大的启示性作用。本文以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理念为基础,结合当下的生态文化建设,探讨古典园林艺术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对当下的生态文化功能。

一、何谓“生态文化”

在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于当代的生态文化功能之前,有必要对“生态文化”这一概念加以界定: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这是人的价值观念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解决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生态文化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生态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多样化的生存方式,它更强调由具体生态环境形成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从人与自然关系这一角度来讲,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中从多个方面体现了生态文化思想,对当今城市文化特别是城市园林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传承与借鉴功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于当代生态文化功能的具体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典园林和现代城市景观具有相同的出发点:即设计出更加适宜人类生存的理想环境。由此可见,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文化借鉴意义。本文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古典园林进行解读,对古典园林的生态美学意韵进行探究,从中探寻出可供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借鉴的合理因素。本文认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于当代生态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空间布局上的生态文化功能

园林通常是由实体和空间这两部分组成的。实体是指建筑、山石、植物等造园要素,是产生视觉形象的主体;而空间是指包围实体的空场,是人们休憩游赏所必需的。实体构成空间,空间围绕实体。所谓“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等园林艺术效果,都不是一个单一的空间所能展现的,而是需要把若干空间按照一定的序列组织起来,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动态感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空间布局上充分体现了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模仿自然的生态文化特质,这主要体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个造园手法――借景。计成在《园冶》中强调:“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是指在造园时要借助于园外的自然山水景色于园内,这就避免了园内景色与外界的纯自然景色相脱离的弊端。园林作为人工空间的营造艺术,必然关注人工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和谐统一。造园侧重于因地制宜布置一系列院落,需要在园外的人工环境与园内的“自然山水”之间营造一系列从人工到“自然”的过渡性空间。以文人画家为主体的中国造园家更加注重“自然美”,突出“自然”在园林中的统帅地位,因此努力使建筑的人工性弱化,反映在空间的通透性、材料的自然化和布局的自由化方面,有助于将人工性建筑融于“自然山水”。

(二)诗文题词上的生态文化功能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特质最为明显的体现就在于匾额、楹联、摩崖题刻以及“诗条石”等形式上。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谈及大观园时便论道:“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声色”。诗文题咏,与某些景象相结合,被组织到景象之中,点出景象的精粹所在,阐明景象的思想、情趣,促使景象升华到精神的高度,从而成为园林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园林都是由官宦之家所营建,他们都具备很高的文化修养,所以往往会把自身的审美情趣体现在园林中的牌匾、楹联上,从这些诗文题词的具体内容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人思想中亲近自然、寄情山水、与外在的生存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旨趣。这里以皇家园林清漪园为例,清漪园位于北京城西北,圆明园之西,玉泉山之东,是一座山水结合、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清漪园的总体立意为:静观万物,俯察庶山;崇朴鉴奢,以素药艳;博余名景,集锦一园;外旷内幽,求寂避喧。”[1]关于清漪园中的匾额楹联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描写园林景物的,有助于人们对景象的更深一层的领会。如宝云阁石牌坊上的“山色因心远,泉声入目凉”,便是以情景交融而点出意境之所在。二是诠释景象原型的,有助于人们对造景渊源的认识。如十七孔桥侧的“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晴光总明圣软风新柳春堤”。这些诗文题词中无不体现着园林建造者对自然山水的尊重与喜爱。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诗文题词中所体现的生态文化理念给当代社会最为深切的启示就在于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保护自然,寻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三)意境营造上的生态文化功能

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是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2]中国的古典园林主要是在摹仿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以人工改造,这种改造不单单只局限于布局安排的外在形式方面,更体现于建造主体将自身的审美情趣移入园中,从而营造特定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意境营造上所体现的生态文化功能就在于园林意境是以“实境”为基础的,对于“实境”营造而言,无论是天然山水园亦或是人工山水园首先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反映自然的原型,在古人看来就是遵循自然界山水、植物、动物的外在结构关系,使园林在形象上与自然风景有共同的特征。在这一点上,天然山水园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园址的自然山水本身就给人以非常直观的自然感受。相反,人工山水园在营造实境时受到更大的制约。若要在相对局促的庭园空间中创造震撼人心的自然山水体验,就必须借鉴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从自然山水中提取典型要素,将自然山水的典型片断浓缩于咫尺庭园之中。以拙政园为例,拙政园是以江南水乡为原型,通过提炼和艺术加工来营造园中山水的,全园以植物之景为主,以水石之景取胜,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中,基本上沿着“自然―模仿自然―由人工表现自然或改造自然―回归自然”的轨迹发展的。当然,这个回归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更高境界的追求。而今,园林以其绿色空间的内涵,突现了其生态效益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在日益发展完善的城市设计方面,在城市景观的塑造中,生态美会给人提供直观的环境体验和对生活境界的启迪。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充分认识并合理地开发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乃至将整个地球作为人类生态环境的整体来关注。人类本能的对自然的回归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

通过以上几个特点的描述,可以看出在中国园林设计史上一直都从生态文化的角度去考虑植被、景观、道路、亭、廊等的布置和安排。尽量将景致置换为天降之景致,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植被互融,有的利用天然地形的构造来塑造整个园林的景致,或以天然水体为主体,或以山地为主体。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是曲折变化的,但在这条道路上始终保存着自己的那种“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思想。造园不仅反映出人们委婉含蓄、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且寄托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追求,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园林以朴实无华的自然特征和内敛含蓄的情感表现,对当代的生态文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