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范例6篇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范文1

十三五”规划在审议期间,根据证监会的要求,删去了其中“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的内容,这一消息一经,准备在战略新兴板上市的企业顿时“懵了”,战略新兴板被按“暂停”的消息使得市场对此议论纷纷,那么,删除战略新兴板意味着什么?这将给资本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暂停”有利于制度完善

战略新兴板“暂停”的消息目前颇受争议,有人说暂停并不代表废除,战略新兴板在不久的将来还会被设立。那么,删除战略新兴板意味着推迟还是取消?

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社会还没有达成共识。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对《经济》记者表示,大家对此事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在大家对某事认识不一致的情况下去做这件事情,那这件事情的结果可能并不理想。“至于这个问题能不能达成共识,什么时候达成共识就不得而知了。”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则保持乐观的态度,“政府的公信力就体现在不会朝令夕改,战略新兴板仍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纳斯达克’。战略新兴板之所以被暂缓推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层对市场信心的不足。在当前市场低迷不振、震荡下行的格局下,战略新兴板的推出很有可能导致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再度‘大失血’,形成对市场的冲击”。在以“稳”为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系统稳定是最大的利好。

从整体方向而言,正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战略新兴板的推出应该能够弥补一些问题、漏洞,让更多具有生命力的产业进入资本市场,这样有助于上市公司更好地发展,也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繁荣。但是,宋清辉认为漏洞的弥补很可能又会造成新的漏洞产生,因此战略新兴板需要吸取各种经验教训,制订更完善的规则。“在这段被暂缓的时间里,留给战略新兴板规则制订者更多时间进行考核、调研、分析,这或许是一件好事,有充足的时间才能够保证让战略新兴板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纳斯达克’。”

战略新兴板的“暂停”有积极的一面,当然也有人持消极的态度。企巢新三板学院院长程晓明就告诉《经济》记者,“战略新兴板暂停的消息出来以后,大家对这个消息大多是持支持的态度。那就说明大家对其本身还是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

目前看来,战略新兴板是否取消还不确定,但短期内不会推出是肯定的。“创业板经过了十年多时间的酝酿和准备才能够推出,可谓是‘十年磨一剑’,而战略新兴板实际上从正式地在公开场合提出到现在也就不到两年的时间,现在推出显得有点着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李永森告诉《经济》记者,实际上进入2016年以后,注册制没有明确推出时间,战略新兴板还在强劲地向前推进,这对年后股市的进一步下跌是有直接作用的。

资本市场的改革要根据市场环境来选择是否推出。李永森认为,从市场的情况来看,从2014年年末股市的开始暴涨到2015年股市后来的暴跌,客观上市场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对于开设并接纳注册制包括接纳战略新兴板,市场还需要做相应的准备,并且在推出改革的时候一定要建立投资者保护的措施和机制,因为改革可能形成利空因素对二级市场造成负面的冲击。

从长远来看,按照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来讲,战略新兴板是有正面意义的,但是从客观上来看,有点急于求成。我们听到的更多是战略新兴板推出后的正面效应,很少有相关部门去谈论它的负面效应,更不要说提前准备一些应对负面影响的方案和措施,从这个角度看,战略新兴板的前期准备还不够充分。

战略新兴板推出后的正面效应确实存在,但是在如此仓促的情况下推出战略新兴板的话必然会有一些负面效应。李永森就表示,战略新兴板在客观上会起到增加股票市场供应的作用,所以它会对市场形成短期的利空因素。“从长期来看,战略新兴板的大方向和目标都没有问题,但是需要做好基础的工作,比如市场能不能经受住这种冲击;市场出现不稳定的时候应该怎么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这都是在整个方案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的。”

用注册制的思维来定位

很多人有疑问,既然目前要“暂停”战略新兴板,那之前是出于什么目的建设战略新兴板的呢?注册制的推出又对战略新兴板有什么意义?

2010年9月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指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

“当初战略新兴板是写入国务院文件的,即《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一方面说明它的设立已获得高层认可,另一方面也说明战略新兴板对于搞活中国金融市场,增加证券交易所内部层次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宋清辉表示,战略新兴板的设立是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推动,这次暂缓,说明监管层对战略新兴板定位有了新变化。

当时制定战略新兴板主要是立足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申万宏源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李慧勇对《经济》记者表示,在中小板、创业板之外,上交所希望有一个板块可以方便那些不适合在其他板块上市的产业上市,“另外有一些中概股的回归也需要有这样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板”。

战略新兴板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角度讲,场内市场有细分的必要,需要做市场的定位和资源的整合。在沪深两市的分工上,上交所目前的定位还停留在十年前,已经不适应现在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经济》记者表示,战略新兴产业会使得上交所的资源不至于闲置,也会和深交所形成互补。“战略新兴板相当于为具备相当规模的创新型企业,尤其是给新兴战略有导向性的企业提供一个更大的融资平台。”

从交易所来讲,深圳证券交易所有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它的层次相对来讲比较丰富,而上交所的A股只有主板,内部层次单一,存在明显的短板。在两个交易所存在适度竞争的情况下,上交所就比较积极推出战略新兴板的上市渠道。

从提升A股市场包容性的角度,战略新兴板的推出也有着正面效应,李永森表示,战略新兴板对于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调整等都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尽管战略新兴板的推出对市场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就逻辑关系来讲,战略新兴板在各种规则的制定都是基于注册制的要求来推出的,还一度被认为是注册制推出后的试验田,所以注册制延后也导致战略新兴板往后延。

战略新兴板在上交所设计时就强调了,它将会按照注册的模块去推进,董登新告诉记者,“战略新兴板的设计实际上在IPO的标准上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就需要有注册制作为它的制度前提,因为只有在注册制下,才能把亏损企业或者是轻资产企业推向市场,再由投资者决定企业有没有资格IPO,所以即便没有注册制,战略新兴板也应该用注册制的思维来定位它的IPO标准”。

A股优质壳资源有望受追捧

战略新兴板“暂停”对资本市场必然会构成一定的影响,对一些领域也会有利好。

战略新兴板的暂缓或会对新三板形成一定的利好,宋清辉表示,战略新兴板的暂缓不但能让新三板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其市场地位也在不断地得到监管层的认可。“此外,战略新兴板的暂缓对壳资源企业也是一种利好,如果注册制和战略新兴板短时无望,A股壳资源的投资价值就又回来了。”

战略新兴板不管以后会不会推出,至少短期内是不会推出的。

战略新兴板推出会增加市场股票的共鸣,李永森认为,短期战略新兴板如果推出会对整个市场产生一定的利空影响,而战略新兴板的暂缓使得利空影响消除后,显然就是利好的因素了。

他还表示,战略新兴板当时在设计定位上是高于创业板又不低于主板的,这样和创业板、主板就有一个错位发展,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重叠,保持了一定的竞争性。“如果战略新兴板现在推出就会对创业板和主板形成一定的冲击,所以暂时不推出战略新兴板对创业板市场和主板市场就可能形成利好因素。”

目前看来,战略新兴板的暂缓对新三板是否有利好因素还是存在争议的。

“利好或利空都是从心理上去判断的,实际上板块的设立与否和利好、利空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赵锡军就认为,增加一个板块或减少一个板块对经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因为建立一个证券市场就是为投资者提供交易的平台。投资者买股票的根本就是为这些企业或投资项目找到一个资金来源,投资的项目好,就能够带来回报,至于利好与利空的问题是说不清楚的”。

新三板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股票市场,而是一个产权市场,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也认为,战略新兴板的“暂停”对新三板是不是有利好影响还看不出来,因为它们是两个概念,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战略新兴板的是否推出并不会对新三板产生大的影响。

战略新兴板“暂停”最大意义在于,大家意识到了战略新兴板的问题,就是制度设计难以支持其实现定位及功能,程晓明对战略新兴板的“暂停”感到很遗憾,“因为我们国家确实需要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创业板、战兴板、新三板其实定位都是一样的,都是二板,为中国创新战略服务”。

在他看来,创业板、战兴板、新三板这些板块要真正成为中国的二板,在制度设计上必须体现3点,也是注册制的核心:第一,大幅扩容,这样才能真正降门槛;第二,真正的上市条件是持续上市,能不退市,用退市倒逼上市;第三,退市标准就是股价,对科技企业而言,为了股价准确,必须采用做市商制度,来引导市场对高科技公司合理定价。

等待企业可转向新三板

推出战略新兴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跟国际资本市场看齐,所以,当要开设战略新兴板的消息公布后,大量企业开始做准备,特别是本来打算在国外上市的公司,开始把目标转向国内资本市场。而现在战略新兴板被“暂停”,这些企业又该何去何从呢?

战略新兴板被“暂停”给欲登陆该板块的企业带来较大的时间成本。宋清辉认为,有一部分准备登陆战略新兴板的企业,当下不得不转投新三板或者创业板,这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原来注册制和战新板预示企业发行上市门槛,降低,机会增多,有些准备在主板、创业板或中小板上市的企业纷纷转向战略新兴板等待上市发行。战略新兴板暂缓后,企业只能各自想各自的上市渠道。李永森对记者称,“比如通过并购重组等渠道借壳上市,这样股票市场就会收到另外一个资金量比较大的壳资源,其价值也被市场挖掘,这也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目前看来,战略新兴板是暂缓还是取消还不确定,但注册制推迟,战略新兴板搁置,那些亟待上市的互联网企业、私有化的中概股企业、新三板希望转板的企业,除了排队IPO,“借壳上市”就成为了优质公司进入或回归A股市场的重要通道。

另外,有一些中资概念的回归股,可能只能在新三板等待,董登新告诉记者,战略新兴板的暂缓对中概股会有影响,特别是对他们的积极性会有打击。“同时对上交所也是不利的,因为上交所作为一个大主板,过去上市的公司基本上都是传统企业,而近十年来,大多数企业都上市了,上交所可供上市的资源也大幅减少,如果不能拓展上交所市场的定位,就会和深交所的资源短缺形成反差。”

宋清辉则认为,战略新兴板被删除的消息对于红筹回归的企业可能会形成较小的伤害,“因为红筹股回归的路径有很多种,他们不可能把‘宝’全押在战略新兴板上,战略新兴板或许只是作为一个上市备选方案之一,一般都不作为重点方案”。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范文2

【关键词】中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6-0107-04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对相关产业具有一系列的拉动效应,并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力和战略意义。目前,在各地政府的规划和扶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有应有的份额,发挥积极活跃的作用。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抓紧制定标准,完善政策,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加快形成生产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的带动,但光靠大企业不是万能的,需要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互动共荣,相互配套。大企业需要的配套工程及一些非核心的业务和服务都需要外部提供。这些都可以由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来承担,使中小企业成为与大企业生产关联、市场关联、技术关联的专业化配套企业。这样既能使大企业集中精力进行主要产品、技术的开发与生产,又能发挥中小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分工协作专业化水平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

据测算,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在全国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园区中,中小企业比例超过了70%。2010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中小企业比例达到82.6%。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中最富创新能力、最有发展潜力的一支企业队伍。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中的生力军和开路先锋、科技成果的实验场地、高收入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企业家和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自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创新活动进一步活跃,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

二、中小企业可积极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满足发展和转型的需要

中小企业被称为“最活跃的经济细胞”,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力军。截止到2011年12月,国家工商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有11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85%的城乡就业岗位,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占全国企业的54.3%。

然而,我国的中小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我国中小企业主要从事传统的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利润空间小。而且中小企业一直以来都处于弱势地位,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难题。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政策环境有待完善。近两年,物价普遍上涨。生产成本迅速提高,市场需求不足,进而造成资金短缺,令企业生存艰难。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将会为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如果政策上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积极提高中小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比重,让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独特优势,注重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培育,既可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又能极大推动企业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型,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极大贡献。

三、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略选择

(一)创新融资方式,拓宽企业融金渠道,促进社会资金向优质中小企业集聚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困难是制约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而战略性新兴企业中融资最困难的是中小企业。美国经济学家伯格和尤戴尔(Berger&Udell,1998)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认为,在企业成长周期的不同阶段,信息约束条件、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等基本因素会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中小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差异化的融资安排。

1.引导初创期企业运用天使融资、民间资本市场等融资模式。中小企业最难筹集的是创业资金。在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由于资产规模小、自身信用等级低、缺少抵质押物、缺乏业务记录和财务审计,企业信息基本上是封闭的。由于外源性融资的约束条件紧,它主要依靠内源性融资和非正规资本市场融资。初创期中小企业除通过取得政府“天使资金”无偿资助外,更要注重从天使投资基金和创投基金等市场主体获得融资。

2.引导成长期企业运用风险投资和银行信贷等融资方式。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资金需求猛增。同时,随着规模的扩大,竞争力的增强和经营条件的改善,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增加,信息透明度逐步提高,使得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的约束变得较为宽松,企业开始较多地依赖外源性融资,如风险投资、银行信贷等。(1)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发挥风险投资基金的优势和作用。风险投资基金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呈现出的高风险、高收益性以及资金需求大且需求期限长等特性。同时,随着基金的投资,风险投资商还能提供企业迫切需要的管理资源、市场经验和其他专业经营策略和技能。与银行贷款相比,风险投资更注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2)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①积极发挥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优势。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专门为地方中小企业服务。一方面,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它们逐渐了解了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积累了大量专业信息;另一方面,它们的组织机构较为紧凑有效,成本低。②各大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体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③优化政府服务,建构信息平台,推进银行与企业间的和谐融资。④应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⑤要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培育机制,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全面共享,定期公布信用评价高、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名单,引导信贷资金投向。

3.引导成熟阶段并符合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国内市场及境外市场直接融资。在进入稳定增长的成熟阶段后,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企业不断增值,逐渐具备进入资本市场发行有价证券的资产规模和信息条件。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手段,将进一步优化企业治理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实现扩大再生产,推动有竞争力的企业迅速形成竞争优势。部分优秀的中小企业因此会逐步发展成为大企业。资本市场在创新机制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当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立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机制,提升中小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从广阔的管理视角提升全面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全面创新机制。持续创新是中小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但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和实力影响,还无法像大企业那样开展全面的创新管理,全方位地运用各种创新要素。这时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确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发展目标和路径。

郑刚等(2009)提出了中小企业全面创新实施框架,认为从创新要素特征分布看,战略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广义包括组织、决策、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是处于成长期中小企业最关键的四大创新,其中技术与市场是最活跃的两大基本创新要素。

1.寻求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力来看,科技创新的驱动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新兴产业技术实用化、产品商品化、经营市场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是高技术产业,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从产业组织形态及其特点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和创新活跃期。中小企业在创新活动中通常非常活跃,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国际的成功经验看,在新兴产业的兴起阶段,其发展主要依靠中小型科技企业持续的产品创新。在产品创新上,即在技术变化基础上的产品商业化,既可以是全新技术的全新产品商业化,也可以是技术发现后的现有产品改进。随着新产品的标准化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工艺创新将取代产品创新成为创新的主流。工艺创新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及新的经营管理和组织方法的创新。中小企业通过工艺创新的空间很大。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吸纳和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积累与提升。同时,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设计开发新产品,关注工艺改造、关注研发投入回报率的提高,有效降低创新的风险。

2.寻求市场创新,提升传统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许多传统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为特征,进行的是典型的OEM模式,主要围绕市场订单开展生产活动。企业大多通过参加广交会及各种展销会,进行多渠道的市场开拓。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应当围绕客户和市场需求,重视积累市场竞争的经验,并为自有品牌的建设和推广作好准备,从OEM过渡到ODM,最终建立自身的品牌,形成对市场信息的更快捕捉能力、对资源要素的更优配置能力、对技术人才的更强吸附能力,有效应对外部市场危机的冲击。同时,更应注意国际国内市场两手抓,建立自身完整的市场体系和销售渠道。

(三)发挥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构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创新系统

区域创新系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区域创新系统中,具有不同技术优势的企业之间能够进行资源互补,知识创新得以在企业间迅速交流和传递,并且有利于分散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成本与风险。

1.促进产学研结合,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单靠企业的研发投入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技术创新在速度、层次上的要求。因此,需要进行产学研合作,借助合力,共同开发核心技术,完善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结合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坚持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涌现和快速成长。这需要围绕产业价值链,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不仅仅满足于契约式的“点对点”合作,而是要共建研发机构、联合开发项目、共同培养人才,走向一体化合作模式。

2.发挥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作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先导,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性。它也需要完备的产业链支撑,以产业配套集群的模式,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实现上下游之间的衔接。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也要靠企业集群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来完成。全国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达2000多个,50%的工业中小企业在各类集聚区发展。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共享产业、市场要素,形成专业化分工、完整的产业配套及社会化服务,可以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具有规模经济优势。

3.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产业创新支撑体系,为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提供服务支撑。努力培育和规范各种科技型中介服务体系,支持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用于公共技术创新,并开展面向科技型性中小企业的专题服务行动。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高技术服务业。

4.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从历史角度看,市场选择和政府扶持的共同作用构成了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最佳模式,融合两方面的合力才有可能推动新兴产业成长为先导产业。特别是后进国家或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则更需要政府扶持。各级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提供优化的软环境。加快转变政府思路,积极鼓励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中小企业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科技人员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制约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问题,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建立中小企业技术联盟,推进合作创新机制

战略联盟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的企业,为了加强竞争优势,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而建立起的合作性的利益共同体。联盟与合作已成为全球企业经营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特征。中小企业可从技术联盟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改善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并降低经营风险。

在建立联盟时要同时注重横向和纵向两种联盟。横向的联盟是让有竞争性的企业联合成立联盟,主要解决一些共性技术问题;纵向的联盟是在同一个产业链上的企业联合成立的。政府可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联盟,包括研发、产业化和示范等,这样不仅使资金使用的效率更高,同时也避免了一些技术上的风险。

(五)积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实施“走出去”战略

中小企业通过产业链做纽带进入国际市场,一旦与大企业合作,便容易形成综合优势。可以通过构建与大企业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提高技术能力、管理水平和市场开发能力,增加国际化经验,扩展视野,通过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撑。

(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行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范文3

关键词:新兴技术;管理;市场;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10-03

管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伴随着管理环境、管理要素和参与其中的人所呈现出的多变性、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科学认识论的确立,给传统管理理论的稳定范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新兴技术管理,在理论渊源方面来自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但是,正如生物物种形成机理所揭示,两个同质的生物物种,由于不同的选择环境,将会演变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南橘北枳”。由于不同的发展环境,使新兴技术管理异于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新兴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管理问题。新兴技术的发展,导致或者需要管理思维、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等的变革。新兴技术管理是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变革背景下的新兴技术与新兴市场(包括或者涉及新兴技术、新兴技术产品、新兴技术企业、新兴市场、新兴技术产业等)的相互演化、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战略、市场开拓、技术发展融资、组织结构变革、人力资本激励、知识管理等管理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的本质与内核不仅仅是“技术管理”,而是广泛涉及到由于新兴技术所带来的管理思维、管理模式、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等的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建立基于资源(能力)和市场双重远见,寻求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既关注如何将正在形成的新兴技术转变为现有或新兴市场中的价值创造,关注将潜在的技术转变成可实现的商业价值,又关注现有或新兴市场需求的技术实现。

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展开对新兴技术概念和特征、新兴技术的管理挑战以及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概念、内涵的研究外,目前,国内外关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列领域。

新兴技术可能产生于突破性创新,出现全新的技术路径;也可能产生于渐进性创新,来自技术融合,即两个不相干的技术在同一个领域里合并成新的系统;还可能是来自于应用领域的改变。突破性创新探讨全新的技术轨道或流程。渐进性创新则关注技术轨道的演变、相关技术的分离、嫁接和组合、融合;新兴技术研究还涉及到分裂性技术和不连续创新特征。分裂性技术关注企业、技术因素;不连续创新关注顾客、市场因素。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新兴技术它更像是物种形成的断续均衡的过程。通常,新兴技术的变革与其说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的结果,不如说是技术的应用领域发生了转变。换言之,新兴技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应用领域的改变,应用领域的改变是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临界点。科学发展可能是递增的,应用领域的改变却正是创造性破坏,新兴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技术评估静态分析工具(如净现值法)不再适用,需要动态的评估方法。技术路标是进行技术预测与选择的方法之一,它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追寻技术或产品发展的轨迹,把技术、市场和组织联系起来考虑。Mann采用了系统演化的方法对技术进行了预测,通过技术发展的时间、空间和界面来预测未来的趋势。期权定价模型、实物期权,尤其是定位期权、搜索期权考虑了新兴技术发展的两个特性,即过去的决策影响将来的技术选择和未来的机会具有内部不确定性,因而可用于技术选择、技术评估。在国内,浙江大学陈劲教授对复杂产品创新系统,尤其是其前端管理的研究进入了新兴技术的研究范畴,他的研究强调复杂和突破性产品的不确定性挑战并提出识别的方式。魏江教授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但承担了宏观创新系统中知识扩散子系统的功能,还是知识创新源和客户企业创新的推动者。中科院穆荣平教授从构建官产学研等利益主体之间共识的角度,运用德尔菲法、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政策分析等方法,预测了未来20年中国最重要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评估与预测实例。

新兴技术管理需要同时关注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技术变化与市场演变高度相关、互相驱动。新兴技术管理的核心就是使潜在技术商业化,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链接。识别、拓展和评价新兴市场的挑战在于确定消费者尚未知晓,甚至尚不存在产品的需求。由于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的极度模糊以及竞争结构的无形变异,已有市场的研究方法不能有效运用于新兴市场评估。因技术发展与市场接受速度的相互作用新兴市场的评价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技术变化的速度无法预测,顾客往往不知道技术能满足什么需要,并且随着环境演化,顾客需要也在快速地、不可预见地改变等,使测定新兴技术的潜在市场变得困难。Day用捕捉采用曲线、通过某些“转折点”来预测市场。Vasilis提出通过市场描述来关注高技术市场的演化,寻找市场演化的信号和路径。Houston发展了包括技术与市场障碍、战略与结构障碍、社会文化与市场结合障碍等在内的分析技术概念性框架。 Balachandra等将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看作两个交互的双螺旋结构,强调技术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传统的商业化路径往往属市场被动型模式,公司很少主动尝试去驱动环境的改变。Hills和Sarin在比较这些市场模式后提出市场驱动(MarketDriv-ing)的范式,认为通过市场驱动模式,企业可以最小化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而且技术标准的建立克服了竞争无序。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现、发掘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通过对消费者的引导、教育,创造市场和机会。市场的团簇性特征,体现为不同的消费特性(组),不仅反映了市场的聚群性,同时也提供了创造市场的途径。实际上,新兴市场的简化关系,是市场的一端是拥有某项新兴技术的企业,另一端是一群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消费者。这种需求,可以通过具有某种属性或者品质的产品或服务来加以满足。假若企业的技术能够开发出具有这种特性的产品或服务,如果二者在时间、空间以及价格等方面都匹配,双方就可成交。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技术来改进特性(组)。当技术所开发或者支撑的特性(组)成为市场最受欢迎的特性(组)时,技术创新就取得了成功。新兴技术管理的关键是寻找潜在的、能够被新兴技术创造的特性(组),然后确定能够由这些特性(组)来满足的市场需求。Lynn等认为在不连续创新下,新兴市场的确定是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因此企业需要提升学习吸收能力。Macmillan和Mcgrath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分析在团簇性市场上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并提出控制单一缝隙市场、融合缝隙市场和创造新的技术范围等3种市场定位选择策略。高旭东强调后进企业应该创造自己的市场,而不仅限于技术领域的赶超。鲁若愚等研究了新兴技术面临的快变市场问题,提出了在快变市场环境下新兴技术产品更新策略,尤其是强调了产品更新的时机。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战略管理理论急剧变革,从结构学派到资源学派,再发展为活动学派(Activity-based View:ABV),战略关注的重点也从发现“有吸引力的行业”到培育“可持续竞争优势”,再到强调“战略的柔性”(适应性和可调整性)。新兴技术战略管理,需要新的战略思维。传统战略思维模式过分强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可预测性,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模式。将重点放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上,强调企业应选择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市场,占据独有的战略位置,制定一套相应的竞争战略。当企业面临持续变化且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时,这种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已不能适应。研究者开始关注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动态能力。靠近边缘的雪先融化。新兴技术正在融化众多行业的结构和边缘。新兴技术所形成的动态竞争是一种“边缘竞争”。新兴技术战略应当采用新的战略“边缘竞争战略”。边缘竞争战略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捕捉无序平衡的边缘,使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状态。边缘竞争理论把战略定义为一系列独立竞争优势的过程,将这些独立的竞争优势综合起来,便形成一种“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向”,使这种战略能够应对动态的竞争环境,更加具有适应性。因此,边缘竞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战略的目标不是普通定义上的“效率”和“最优”,而是对“灵活性”的追求,即适应当前变革环境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的能力,面对挫折富有弹性的能力。归根到底,“灵活性”意味着致力于不间断的革新。边缘竞争理论中的战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如何实现战略目标”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势是边缘竞争战略与传统战略的最主要的区别。Brandenburge和Nalebuff指出,商业竞争是规则基础型(Rule-based)和自由行动型(Free-wheeling games)博弈的综合。Markides指出了在战略革新中改变规则的重要性。新兴技术的战略是在几乎没有先例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来制定的,传统的、基于“平台”的规划方法,不再适用于新兴技术管理。Hamel和Prahalad提出制定战略应遵循灵活想象的规则,Schoemak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进行新兴技术的战略规划时,应注意保持战略的灵活性,特别是有规则的想象是制定新兴技术战略规划的基本思路。情景规划法和期权方法等是面对新兴技术变革,比较有效的战略研究手段。

国内相关专家研究表明,新兴技术及其变革,改变着传统的战略资源观,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由天赋资源的竞争、物力资本的竞争转换为综合了信息、知识、智能的技术竞争,转换为基于动态能力和学习的竞争。应对新兴技术及其不确定、创造性毁灭特性的挑战,企业的利器是能力动态和资源柔性,支撑这种动态和柔性的则是企业的知识资源和学习能力。

研究表明,多层级金字塔组织显然已成为发展新兴技术的障碍,常常葬送新兴技术的美好前程;传统的垂直和层级结构的组织设计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组织扁平化、组织分离(即把发展新兴技术的部门从企业母体中分离出来)、构建联盟和建立新型组织形式,是绝大多数新兴技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Tushman等提出发展新兴技术需要适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归纳出6种适合新兴技术的组织形式:左右逢源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孵化型组织、前后端组织、领悟-回应组织等。

Schoemaker、银路等人的研究表明,新兴技术的投资和决策存在着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待这类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并存的新兴技术,应抓住新兴技术的投资决策可分阶段进行的特点,把其投资看作是创造一系列期权。只有判断这些项目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已经降到最低、市场曙光出现时,才能做出大规模投资的决策。夏晖、曾勇等研究在创新采纳成本随时间下降情况下,通过实物期权方法度量采纳企业投资决策对创新提供方期望净收益的影响。结论认为,在创新速度较快和较慢的情况下,折现率和采纳成本下降程度对创新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的影响是不同的,而采纳企业对未来创新性能提高的预期和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呈现负向变动关系。这一结论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新兴技术扩散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投资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全球化、超变化、技术快速变革和高度集成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潮流。新兴技术及其产业,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成为国家、区域、企业占据竞争优势的制高点,依靠科技进步来支撑、引领国家、区域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国际间的国家、区域、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要素竞争演变为创新竞争。以变革、创新为本质的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发展空间无限。比如:需要在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结构框架方面进行突破性的研究,建立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需要深入研究新兴技术的形成和创新机理,扩散机制,识别、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新兴市场的形成、发育、成长机理;研究技术与市场之间的互动;研究新兴技术市场的识别、评价方法;需要更加科学地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资源、需求、竞争不确定性挑战下的决策、战略、投资和组织柔性问题,研究企业的柔性问题,研究这种柔性的表现、度量和实现;研究新兴技术特有的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新兴技术管理中的人力资本及其激励问题等。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在上述领域持续深入地展开之外,还需要在下列方面的开拓。

1.新兴技术聚群创新研究。探讨、研究基于区域(真实)聚群或网络(虚拟)聚群的知识聚群创新、技术聚群创新、产业聚群创新机理,研究聚群的形成、发育、发展、持续机理,研究聚群形态及其聚群中的结构、关系与作用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信息、知识传递与学习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价值创造、利益机制,聚群创新的实证研究,等等。

2.新兴技术的特征及其度量研究。新兴技术管理的特质来自于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与创造性毁灭特征。深入研究、洞悉、度量新兴技术的特征,是进行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前提。研究包括: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的表述、分类及其特征,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管理挑战,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等等。

3.新兴技术的边缘竞争研究。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毁灭特征,改变着产业的结构、形态,改变竞争规则、结构和企业经营模式。在新兴技术市场的技术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模糊以及竞争结构不确定性,决定了新兴技术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掘、发现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边缘竞争理论为新兴技术企业的市场机会发掘与创造,为企业市场定位,为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建立提供了指导。

4.新兴技术管理的方法研究。由于新兴技术的特质,传统研究方法不能有效地运用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过程,迫切需要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目前,需要加强对情景规划、实物期权、博弈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糊理论、随机理论、复杂性理论等在新兴技术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目前新兴技术管理虽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由于它涉及的内容多,研究时间短,所取得的成果还难以有效指导丰富而复杂的新兴技术管理实践,尚需要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new technology management

SHI Fang-yu

(Harbin Cambridge College,Harbin 150069,China)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范文4

一、鼓励、支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1、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见,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创造性地开展登记服务工作,简化程序,提高效能,营造优质、快捷的市场准入环境。特别是对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要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全程指导,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2、鼓励投资人以货币、实物、土地使用权、股权、债权、商标专用权等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高层次人才以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工业产权出资,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结合,开展项目合作,支持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组建新兴产业实体,促进智力成果转化为资本和生产力。

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做大做强

1、积极培育、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专业配套企业发展。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并购、重组等方式联合中小企业,提高行业集聚度。支持优势企业规模化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经济整体发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支持其在区外、海外设立原料供应基地、营销网络。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在做强核心业务的同时,加快第三产业及专业性较强业务剥离,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配套协作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

2、以“小老板创业工程”、“红盾帮扶工程”为依托,继续推行登记服务“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个性化服务”等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扶持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协作关系,提高生产水平,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积极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等方式拓展市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支持企业通过加盟经营、连锁经营等形式拓展市场。

4、继续强化股权出资、债权出资、股权出质、投资管理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的登记服务,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利用主板和创业板市场,优先推动我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继续支持企业借壳上市或开拓境外资本市场,推动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

5、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登记新特点的研究,在登记过程中遇到新问题,要认真研究,及时汇报请示,不能简单予以否定。

6、完善行业调研分析制度。围绕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对新兴产业企业登记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落实市场登记信息和形势分析月通报制度,加强调研,及时新兴产业市场主体发展分析报告,为我区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为投资者投资创业提供依据。

三、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战略引导

1、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注册商标,创立自主品牌。深化品牌指导,建立完善驰(著)名商标、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培育机制。支持、帮助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申报驰(著)名商标。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范文5

一、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发展环境、新技术开发、市场需求等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投资风险远高于传统行业。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技术开发、企业创建和成长,再到发展和成熟需要较长的时间,投资回收期长,往往需要多年甚至数十年以上,且整体投资效益水平不高。据测算,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收益水平低于工业行业平均值,投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二)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从当前情况看,支持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国家和省级层面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全面有效落实,政府扶持政策及股权投资基金管理相关制度也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股权投资机构落地河南省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不足

受多种因素影响,河南省在科技创新方面得到国家创新基金等资助的项目较少,远低于各省区争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的平均水平。同时,在获得国家创新资金资助的部级、省级创新项目中,除国家提供创新资金资助外,地方给予创新资金资助的力度和数额有限。中央和地方对省内新兴产业企业创新投入的资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技术产权市场发展滞后

当前,河南省技术产权市场发展相对落后,阻碍了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投融资规模的发展。受产权市场落后等因素导致的投融资问题的制约,社会资金投入到河南省新兴战略性产业项目的规模相对偏低,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有效抵押物不充分

目前,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主体很多是科技型、创新性的中小企业,企业资产多以专利技术、新药证书等无形资产以及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为主,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认定的贷款融资有效抵押物不足,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二、模式及创新

(一)初创期企业的融资模式

初创期企业的规模较小,技术风险极大,市场前景不明朗。这类企业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的可能性较低,处于该阶段的企业,其一般的融资模式以股权融资为主、债务融资为辅,其中的股权融资以自有资本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为主。概括而言,外部融资来源包括天使投资、技术产权交易资金、民间借贷融资等。颇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应对初创期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发挥政府组织增信和协调的优势,并借助政府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创业投资基金投资本地创业型企业,这对培育和发展初期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托、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也可以通过贷款、信托投资等方式提供部分资金。

(二)成长期企业的融资模式

处于成长期企业的主要特征是产品开始被市场接受,发展前景逐步明朗,风险有所降低,但仍处于较高的风险等级。这类企业的外源资金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具体包括各类贷款、票据承兑与贴现、保理融资等,信托公司则提供信托贷款、信托投资等。该阶段追求高回报的风险投资基金开始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介入。其他的债权融资渠道可以考虑融资租赁以及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区域集优票据等方式。建议成长期企业融资模式可以采取“自有资本+风险投资+企业集合债券(票据)+其他债务资金+融资租赁”的组合形式。

(三)扩张期企业的融资模式

扩张期企业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盈利模式基本成熟,风险等级明显降低,企业进入快速成长发展时期,且具备了一定的资产规模,发展前景明朗。该阶段的企业融资来源趋向多元化,融资方式开始转向资本市场和传统的信贷融资方式。同时,战略投资者已经有意介入,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性资金可以逐步退出。另外,扩张期企业可以适时选择在创业板上市。对于这类企业,建议可采取“自有资本+风险投资+战略投资+银行贷款+创业板上市融资”的模式。

(四)成熟期企业的融资模式

与前面三个发展阶段企业相比,成熟期企业已初步形成核心竞争力,具有较稳定的市场份额,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良好,风险较小,融资渠道较多。在该阶段,企业着重考虑的融资问题在于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成熟期企业一般可采取“股票市场融资+发行债券+商业银行贷款”的组合融资模式。

三、对策及建议

(一)积极构建多样化、多渠道、多途径的投融资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规模大、资金需求量大,仅靠单一的投融资渠道和途径很难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风险性也要求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的投融资体系来分散和化解投融资风险。因此,需要积极建立产业政策性融资与市场化融资相结合、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相结合、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相结合的融资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

(二)大力推动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模式的多元化

一是加快包括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金融类股权投资企业的发展力度,努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二是积极探讨政企投资合作机制,政府通过综合采取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技术研发投入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实质性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各环节的投资经营活动,构建政府和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同投资和投入机制;三是不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和利用民间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参与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鼓励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合作活动,切实提高企业投融资效率和效益。

新兴市场的企业战略范文6

关键词:盐城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46-0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仅是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和实现经济转型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中国“十二五”期间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至关重要的国家战略决策。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到2020年,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提升国民经济的长远竞争力。目前,全国许多地区都在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的热潮。培育和发展具有盐城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盐城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直面挑战、争取主动权的必然选择,也是盐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必须加快培育具有盐城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历史机遇。从国际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潮正在全球迅速展开;从全国看,2012年7月国家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接着又连续出台了7个比较详尽的产业专项规划。江苏省2011年底就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7月、8月份又出台了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计划。随后,又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推进措施。可以说,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十分难得。但对我们盐城来说,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更应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我市早在2009年就已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采取了一系列切切实实的推进措施,在当时全国还是说得多、做得少的大背景下,我们在这方面是抢占了先机。作为欠发达地区,我们在别人没有醒来时,抢占先机早走了一步,但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人才集聚就不如中心城市、发达地区占优势。新能源产业,全国全世界都是发展的重点。节能环保产业,江苏省13个市,除了镇江,其他12个市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盐城是全省最早提出,而且和省经信委签了协议,省里将盐城和常州列为整车基地,但最近徐州大手笔投入100个亿高调开工新能源汽车项目,先从动力电池开始,接下来就搞整车。这也说明我们新能源汽车项目起得早,不一定跑得最快。海洋生物产业,福建一个诏安县就出台了24条优惠政策。活生生的事例告诉我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有机遇感,更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不然,很可能抢占了先机,却抢不到制高点,重蹈醒得早、起得快、走得慢的覆辙。

传统产业的发展经验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抢抓发展先机,发挥其辐射和引领作用,就必须全力摆脱单打独斗的传统发展路径,通过打造产业集群,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蕴含的创新活力和自我升级动力得到充分释放。产业集群是产业链上相互关联的大量企业在地理上的相对集中,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其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它可有效地共享各类资源,分散创新风险,降低创业成本,并可形成较强的区域品牌效应和要素集聚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产业和区域经济竞争力。

从产业政策的演进来看,产业集群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产业集群政策亦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政策工具。美、欧、日、韩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培育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极大地提高了产业竞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美国的硅谷集聚着世界上最具创新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落;日本的筑波科学城集中着日本最强大的生物科技力量;芬兰的赫尔辛基地区有着世界最有发展潜力的通讯产业集群……中国越来越多的地区也都把打造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不少地区雄心勃勃地推出了打造百亿、千亿的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集群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向!盐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较早,积累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也拥有不错的条件,产业发展一直呈现上升态势。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弱小阶段,无论是产业规模、集聚程度,还是创新能力、发展氛围都还不尽如人意。姑且不与发达地区相比,就是在苏北五市中,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从总量看,我们落后于徐州、连云港;从增速看,我们仅快于宿迁。可以说,当前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面临着规模扩张的巨大压力,也面临着地区竞争的严峻挑战!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只有顺势而为,从自己最有条件、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领域全力突破,着力打造具有盐城特色和强大竞争实力的一流产业集群,才能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并立于不败之地。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除了固有的地理临近性和产业关联性共性特征外,据有关学者研究,还具有这样一些显著的基本特征:

一是创新驱动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结合。它们之间的竞争,核心是关键技术的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若干掌握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的高技术企业的集合体。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力取决于核心企业的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能力。一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就会迅速带来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并使之产业化和市场化,进而形成具有国际和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链。所以,创新驱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最显著特征。

二是知识溢出性。包括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知识溢出和集群内部知识向外部的溢出。一方面,在产业集群内部,由于企业间的彼此合作和地理临近,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集群内的其他企业,有利于新的思想、观念、方法、技术的传播和扩散,由此形成知识溢出效应。这种知识溢出效应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形成“学习型经济”,增强企业的研究创新能力,并降低创新成本。另一方面,产业集群通过知识创新的示范、辐射和溢出,能够吸引更多的新创企业和支持机构加入,壮大原有的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的做大做强。

三是产业放大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部的各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既激烈竞争又紧密合作的竞合关系。竞争可以使企业间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佳配置,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合作可以使企业更加高效地进行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建立稳固的生产供应链。这种竞合关系所带来的外部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是单个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具有显著的产业放大作用。同时,产业集群的地理集聚特征,可以使公共物品和服务在集群内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集群内企业整体力量,加大广告宣传的投入力度,利用群体效应,容易形成“区位品牌”,获得单个企业所无法获得的整个产业优势。

四是资本运作的风险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依赖于技术创新的新兴产业,而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本身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将资本、人力等要素在不确定性情况下投向某一技术研发领域,而最终却不能带来相应的投资收益时,一方面会造成巨大的投资浪费,另一方面会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投资积极性,阻碍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消费者认可度和市场包容性偏低,加之产品开发成本较高,服务配套体系不完善,因而其在市场上立足与发展会面临诸多障碍。这就要求创新产业资本筹措模式和市场运作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通过联合投资分散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风险,以集群的整体力量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五是专业协作的网络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局域网与互联网是产业集群内部进行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沟通与互换的重要平台,借助于信息网络系统,龙头企业将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物资采购、生产销售、市场营销等环节与产业链进行有机结合,将有效提高整个产业集群战略性资源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集群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国内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实践经验

发达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方面,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中国不少地区为抢抓发展机遇和抢占发展制高点,也在积极探索产业集群培育的新路径。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有这样一些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和参考:

(一)发挥政府的协调推动作用

从长远发展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集群内部企业的利益共享和创新驱动。这种共享利益不仅来自于产业本身的互补性和共生性,也来自于集群企业之间共同的生态圈和创新文化的促进。但是,从短期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幼稚产业,它具有技术、产品和市场的不成熟性,需要协调各方利益主体才能推进。所以,在产业集群的发展初期,政府的协调推动至关重要。例如,巴西在发展乙醇燃料时,政府发挥了非常主动的作用,通过补贴、设置配额,以及运用价格和行政干预手段进行支持,是产业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韩国在推动绿色新政时,就是由政府在早期给予了法律、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有力扶持,才破解了技术推广缓慢的瓶颈;美国政府采取各项措施,鼓励组建公私合营企业探索清洁煤技术的商业化模式,推动民间资本参与技术研发和利用,借此提高美国的创新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但是,政府在此过程中,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政府仅仅是一个协调者、服务者和引导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市场主导的方向。

(二)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重点产业

在各地争先恐后地掀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热潮中,出现了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主次不分、重复建设等不良苗头。这种“一窝蜂”发展新兴产业的做法对产业集群的创新行动、竞争能力和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将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从已有的成功经验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必须立足本地实际,选准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特定产业,引导经济资源重点流向该产业。日本在制定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时,通常是由来自大公司、银行、大学、媒体和工会的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帮助“择优”,即由委员会从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收集信息,以便就选择最优产业和政策达成共识,这种委员会体制对日本新兴产业的成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

重视战略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注重促进社会各界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的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业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这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美国的硅谷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它也是市场主导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典范。有学者认为,硅谷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企业不仅是产学研合作投入的主体,而且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其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围绕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展开,具有极强的成果转化能力;其三,科技中介组织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沟通协调作用,为产学研合作创造了良好服务环境;其四,成熟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的引入为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采取动态灵活的产业集群政策

企业有生命周期,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有生命周期,战略性新兴集群的发展也不例外。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在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在其萌芽阶段,由于其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通常采取政府采购之类的扶持政策增加其有效需求;在其发展阶段,一般通过财政、税收等政策鼓励创新型中介组织的发展,着力完善区域创新网络,拓展区域创新空间;在其成熟阶段,更关注核心企业的并购行动,政策重心是努力引入外部竞争者,或是鼓励集群参与全球网络的合作和竞争。总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决定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其具体措施应该是适时的、有针对性的。

(五)探索多样化的两化融合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我省苏南围绕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在推进两化融合方面,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龙头带动型、平台凝聚型和中介牵引型等比较成熟的两化融合新模式。

龙头带动型的特点:一是以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为中心,贯穿上下游供应链企业,通过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应用,实施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产品设计协同、服务协同、电子商务,促进两化深度融合。二是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应用,推动企业依托现有的产业规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延伸产品的开发、形成高附加值的产品系列。

平台凝聚型的特点是:以两化融合公共技术平台为基础,吸引中小企业凝聚。如苏州工业园的IP融合通信技术平台,吸引了一大批相关企业在苏州工业园区集聚为产业集群;无锡矽太科技园依托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吸引了70多家两化融合服务企业的集聚。

中介牵引型的特点是:由中介公司为媒介,组织产业集群和信息企业进行对接,进而推动产业集群的两化融合。如常州津通工业园,组织生产性信息服务企业、软件企业、芯片企业和园区内制造企业进行对接,推进了整个园区的两化融合。

四、打造具有盐城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特点,借鉴国内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实践经验,结合盐城市的具体实际,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出一条既能顺应时展潮流,又能体现盐城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路,尽快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全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极。

(一)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思路

全国重点发展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苏重点发展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个个产业都是前景诱人、意义重大。但盐城能不能都搞?不可能也做不到。如果我们认为什么都是好的,什么都想搞,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力量突破重点。从现有情况看,盐城应当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和海洋生物四大产业集群。其原因,一是新能源产业盐城有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表现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而且还表现在比较明显的产业优势。我们的风电产业由于起步早,已经形成了从下游风电场到上游风电装备的完整产业链。在当前全球风电产业市场萧条的大背景下,2012年1—8月份,仍然实现主营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27.5%的好成绩。二是节能环保产业有基础。盐城已经形成环保机械、节能灯和除尘滤料三大特色环保产业,是江苏省四大环保产业基地之一。三是电动汽车产业有条件。盐城拥有全省最大的汽车整车制造厂,已形成以轿车、客车、特种车及汽车零部件为主体的制造体系。在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盐城是支持发展的重点区域。中大、东风悦达起亚、奥新三家整车企业全部通过新能源汽车生产条件验收,有9个产品进入了国家新能源汽车产品公告目录,市开发区已成为全省首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四是海洋生物产业有资源。盐城拥有十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经权威机构研究,盐城有26种海洋动植物资源可开发为生物医药产品,已经涌现的一批海洋生物与医药企业为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技术和产业基础。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不仅是战略考虑,也是策略考虑。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避免与别人的强项硬碰硬。这四大产业就是盐城的比较优势,应当加快重点培育,使其尽快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优势、辐射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高端引领,明确全国领先、全球一流的目标定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开放度非常高的产业,是一个全国性、世界性的产业,是一个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如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没有世界眼光的话,那就是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可能推进不到一半就已经落伍了,就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定位必须是全国领先、全球一流。全国领先,至少是在某一个方面领先。比如,在新能源产业,我们可以在“风光互补”上做到全国领先;在节能环保产业,我们可以在烟气治理上做到全国领先;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可以在盐城最具特色的“风、电、车”上做到全国领先。在这些方面,我们也确实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只有做到以特取胜,做到在某个领域一枝独秀,让别人一提到这个产业,就会想到盐城,我们的产业集群才能吸引和凝聚更多更好的创新资源,才会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更持久的竞争力,才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站在制高点,把握主动权。

(三)统筹规划,发挥产业发展规划的引领功能

产业发展规划是对产业发展战略方向、目标定位的深化和具体化,也是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要素集合、错位发展、生态良好的总体要求,从产业布局、智力支撑、投融资预算、风险评估、服务体系构建、基础设施及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科学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以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健康有序发展。当前重点是要做好“1+4+N”规划。“1”就是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4”就是4个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N”就是各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体系。从总体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邻近特征,但这并非就是说一个产业集群的所有项目和企业都一定集中在同一个产业园区内,它有可能由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专业园区构成。如我市的风电产业集群就是由盐都(华锐)、阜宁、大丰(金风)、东台(上气)四个风台产业园以及射阳(华锐)风电装运基地和几个沿海风电场组成。这些园区或基地分布在不同的县(市、区),但仅凭一县之力,难以推动一个产业集群,甚至是一个产业园区的发展。必须举全市之力,同时还要借助外力,形成以市为主、市县联动的工作格局。所以,不管一个产业集群的项目是落实在市区还是县里,所有的规划都必须由市里统筹制定或者由市里来统一评审。通过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协调引导,优化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资源配置和协作流程,避免重复建设、单打独斗、恶性竞争等不良状况的发生。

(四)集聚要素,打造创新驱动的载体和平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产业。实现创新驱动,需要集聚创新资源,而创新资源的集聚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和平台。产业园区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全市各地产业园区建设正在全面推进。但部分产业园区产业定位不清、产业关联度不高、功能配套不全等现象也很突出。一些园区的产业门类有4—5个,难以达到产业集聚发展的经济规模。一个产业的集聚,一个项目的落户,需要相应的产业配套、生活配套和要素配套都及时跟上。园区建设不能发展成“工业孤岛”,需要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必须把园区的功能配套放在与项目招引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园区之间的竞争要走出拼优惠、拼补贴的误区,要在拼特色、拼服务、拼配套上下工夫。依托产业园区,建立健全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和孵化中心为源头,以社会化、市场化中介服务组织为桥梁,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步伐,提升其建设水平。对已建和在建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按照时间节点要求,抓速度、抓配套、抓完善,实现硬件、人员、工作“三到位”。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0个省级开发区都要建成技术成果交易、产业公共研发、公共技术服务、科技创业“四大平台”。加强和部级科研机构、知名高校的战略合作,进一步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用,深化创新联盟合作机制。建设和完善华锐风电产业园部级海上风电研发中心、中建材环保研究所、江苏海洋产业研究院、江苏绿色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盐城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一批部级和省级研发平台。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所有规模以上企业都要建立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机构,龙头企业要加大部级和省级研发机构的建设力度。

(五)重抓龙头,引进和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领军企业

龙头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有一流的龙头企业,这个产业才有可能做到一流;如果龙头企业是二流的,这个产业最高也只能做到二流。所以,要把引进和培育创新能力强、关联度大的一流龙头企业作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建设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一是要以拼抢的姿态招引行业领军企业。行业领军企业除了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研发创新、市场开拓能力外,还具有“引进一个,带来一串,辐射一片”的连锁效应,必须积极拼抢。在继续服务好已有龙头企业基础上,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瞄准全球前十强,国内前五强的行业领军企业,积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敲门招商和项目合作,确保每个重点产业的关键节点都有行业领军企业支撑。二是积极培植本地龙头企业。全力支持和帮助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规模扩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重大项目推进、技术改造、产业链配套联合、企业重组等方式,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各种手段,加快本地规模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有一批企业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省内同行业排头兵。支持和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三是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和跨国公司、“国”字号企业以及行业巨人加强联合,鼓励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或国际国内行业领军企业的产业链体系和企业组织体系。四是突出重大项目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招引、落实、推进重大项目,为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支撑。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专业化集聚,促进产业链延伸,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形成弹性专精的生产体系。

(六)创新政策,构建市场推动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动力机制

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大政策的引导、扶持力度,形成市场推动和政府引导的强大合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和健康发展。一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每年地方财政预算要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且逐年递增。但是,要改变政策扶持方式。过去通过行政手段下指标、报项目、拨资金“洒杨柳水”的做法,不能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效益与作用。建议将市级财政扶持资金和各类融资平台的资源进行整合,设立盐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向社会公开征集合作管理团队,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创业投资企业,通过与县(市、区)引导基金合作、阶段参股、跟进投资、投资保障和风险补助等,充分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增加创业投资的资本供给。二是推进金融创新。建立投、保、贷互补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体系,实现创新资本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将制造业金融、新能源金融、IT金融、海洋生物金融、低碳金融等作为我市金融创新的重点方向。加快组建与发展由政府财政出资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形成“以政策性担保为主、商业性担保公司和互担保公司为辅”的“一体两翼”模式的多层次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建立产业链贷款联保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机制,加快组建专门服务于培育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风险容忍度,完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引进和创立各类风投、创司和私募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园区及企业建立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支持并严格规范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中介服务,鼓励和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公司债券。三要加强市场培育。研究促进新兴产业产品开拓本地市场的扶持政策。在政府采购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产业化成果政府优先购买,对居民购买、使用新兴产业产品给予适当的补贴,以鼓励和带动市场消费。

(七)加强领导,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组织推进力度

及时调整和充实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和完善产业集群的推进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协调服务以及统计分析,提升政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必须“一把手”亲自上,整合力量重点抓。在此前提下,建议每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还要成立一个由一位市主管领导、一位园区所在县(市、区)主要负责人、一个市职能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处理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考核办法,着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培植、重大项目推进、创新创牌工作进行重点考核,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绩效与服务水平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指标纳入市政府对各地、各部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之中。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单项奖,表彰奖励先进县(市、区)、园区、部门,对工作目标没有完成、服务不及时、不到位的部门和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以增强其工作责任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