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市场分析范例6篇

新兴产业市场分析

新兴产业市场分析范文1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发展已有200多年历史,期间经过古典阶段、新古典阶段、新贸易理论阶段和新兴古典阶段,反映了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古典、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揭示了互利性的产业间贸易问题;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将贸易分工理论推进到新阶段;新兴古典贸易分工理论又将贸易分工理论推进到更高的发展阶段。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回归了斯密的分工专业化思想,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分工专业化思想的梳理

1.斯密定理

著名的斯密定理指出,分工取决于市场范围的大小,分工的发展取决于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市场范围的大小又取决于运输的条件。分工会带来专业化和专业的多样化,而这必然要求人们互相交易,互通有无。斯密定理直接地表述为市场范围扩大是分工深化的必要条件,市场范围扩大的关键因素是交易费用(盛洪,1994)。在斯密的理论体系中,市场需求被默认是外生的,市场范围的扩张只能停留在交易费用外生的水平上。斯密定理仅从市场需求方面静态地分析了分工演进机制,却没有将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两方结合起来研究分工演进机制。而在市场供给方面,降低交易费用可以刺激供给,有利于增加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因而,斯密定理的根本缺陷在于不能揭示分工演进的机制。

2.杨格定理

杨格定理在斯密定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市场需求层面上的分工演进机制的分析,将斯密定理动态化,从而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动态化分工演进机制。杨格定理认为,递增报酬的实现有赖于劳动分工的演进,不但市场大小决定分工的程度,而且市场大小由分工程度所制约,需求和供给是分工的两个侧面(杨格,1928),杨格补充了由交易费用外生分工,由分工内生市场规模的机制。可见,杨格定理动态地发展了斯密定理,提出了由分工到分工的累积循环的机制。斯密定理与杨格定理对分工及其演进的机制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分工是基于人们交换能力的专业化分工,交换能力是市场交换范围的制约因素,而交换范围又是分工深化的限制因素。斯密定理与杨格定理形成了一个分工自演进组织体系,分工与专业化产生于交易效率的提高,并反过来提高经济体系的总效用,但同时分工的出现是以交易费用的相伴而生为代价。前者是由静态市场规模推动的分工,后者则是由组织创新推动的分工;前者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而后者从市场供给角度出发。综合二者可以较为合理地解释由分工到分工的自我演进机制,而这一机制中的契合点是交易费用。分工的自演进将市场规模动态化。分工和专业化能够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提高是一种生产质量上的提升,能有效地扩大生产的可能性边界。交易费用是分工和专业化的关键因素,分工的细化会导致交易及其费用几何级数的增加(becker&murphy,1992)。

3.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

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杨小凯1984,1991,1997),使人们能够生产的剩余产品日益增加,这是人们选择分工专业化带来的收益。交易费用的存在,使人们在交易中必然付出代价,人们必须在分工专业化和交易费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寻找一个理想的均衡点。当分工与专业化所带来的收益超过支付交易费用所产生的损失时,人们会选择分工专业化经济,并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反之,当分工专业化所带来的收益低于支付交易费用所产生的损失时,人们会选择自给自足经济,即自己生产多种自己所需的产品并满足自己的消费,这时将没有商品交易。显而易见,分工专业化是推动国内贸易的基本原因,而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市场,则必须通过必要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保障人们的合法财产与收入的安全性,努力提高交易效率,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只有分工的效率超过交易费用时,自给自足经济才会演变为分工经济。

随着交易费用的下降,分工就会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规模上进行。如果我们从对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易效率与交易

费用的关注中,站到更高的层面观察分工网络的交易费用问题,则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经济系统的分工网络存在单位交易效率提高即交易费用下降与网络整体的总交易费用上升同时存在。这是因为,交易效率的提高体现为专业化生产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单位交易费用的下降,单位交易费用的下降会促使更多交易行为的发生,同时使一些原本不能实现专业化的新的分工领域出现,这些新专业的出现,同样会带来交易量的增大。也就是说,在分工网络上,由于单位交易费用的下降,网络中原有点与点之间的连线变得更粗,因为交易量扩大;二是又会有新的节点出现,这些节点的出现使分工网络规模得以扩大,因此在单位交易费用下降的同时,总的交易次数可能会迅速上升,导致交易费用的总量也不断上升。另外,网络的扩展和复杂化又可能使其中的内生交易费用迅速上升。这些都反映了劳动分工发展和交易制度日益复杂的趋势。

事实上,经济学是解决两难冲突(tradeoff)的科学(杨小凯、黄有光,1993;杨小凯,1998;yang,2001),因为任何经济决策都是在约束条件中寻求最优,最优的决策事实上都是折衷的结果。现实生活中的最优状态(选择)一般总是中间状态,而不像传统经济学理论所主张的如“完全竞争”那种极端的理想状态。杨小凯和威尔斯(yangandwi11s,1990)的模型却表明,竞争程度的增加与分工经济不可两全。分工程度很高时,每个专业化生产领域的竞争程度就会受到影响,不可能一方面要求每个专业生产领域从事生产的人都很多,达到完全竞争状态,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又具有同样很多的专业领域数量。因此,现实经济中,如果对交易费用进行深入的研究,既有一定程度的竞争又有一定程度垄断存在的中问状态。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均可以放入两难冲突的分析框架,并从中内生出最终的均衡状态。

二、新兴古典解释贸易产生的新思路

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国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时,是假定在纯消费者和厂商绝对分离的前提下,而国际贸易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国与国之间存在着外生的比较利益。这种传统新古典贸易理论把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分割开来,却难以阐明国内贸易何以发展到国际贸易,以及发达国家之间贸易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问贸易量的原因。d—s模型可以解释为什么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先天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却不能内生地解释国内贸易向国际贸易的演变,因为按照这些理论,人们一开始应该选择的是国际贸易,而不是实际作为开始的国内贸易。以杨小凯等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既相承又具有开创性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将贸易的起因归结为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对贸易产生的原因给出了新的解释思路,为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是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新兴古典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的经济学流派。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依托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新框架,将贸易的起因归结为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对贸易的原因给出新的解释思路,使贸易理论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规模报酬递增,是一种内生动态优势模型,是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统一的模型,是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统一的模型,能够整合各种贸易理论,是贸易理论的新发展,重新归纳贸易理论的发展线路。新兴古典经济学弥补新古典经济学框架的重要缺陷,从每个个体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现实出发分析个体的决策过程及其结果。基于个体是消费一生产者的新框架适合国家层次上对单个国家的分析,新兴古典经济学把对个体之间分工和贸易的分析用于分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用分工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及其折衷解决的个体专业化决策思路重新考察国际贸易理论,用分工演进模型对贸易理论的基本问题给出新的解释,构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新兴古典经济学派从消费者与生产者的统一出发,构建了贸易产生的内生化新体系。

基于库恩一塔克定理,经济学家杨小凯教授独创了超边际分析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新兴古典经济学。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分析任何经济现象的出发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具体经济问题构建贸易模型。这些模型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一国国内贸易如何发展到国际贸易的问题,把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统一到一个理论框架里.对国际贸易新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梁小民2003)。新兴古典经济学为贸易理论、增长理论、企业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及宏观经济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核心理论。杨小凯的研究成果涉及到基本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构建了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完整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经济学的解释力(张永生2002)。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交易费用对经济组织的拓扑性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按照新兴古典贸易的理论,交易效率的提高会扩大市场容量,促进市场一体化,相互分割的局部市场将逐渐发展成一体化的市场,这时候。一个大的市场就折中分工好处与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冲突提供了更大余地,所以,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发展的结果,其市场容量取决于交易效率的高低。国际贸易之所以在国内贸易之后发展起来,是因为同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存在额外的交易费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复活了古典经济学的精华分工理论,并将之加以数学分析工具,为经济学的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思路和分析工具。从而将传统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纳入到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现有的贸易理论整合到统一框架下。杨小凯和黄有光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说重新为经济学确定了方向,将经济学从资源分配问题引向组织问题,为贸易理论、增长理论、企业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及宏观经济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新兴古典分析框架的演变

新兴古典经济学是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分析经济现象的出发点,所构建的一系列模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问题,如交易费用模型可以解释贸易的出现等现象。文章这里用图1说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此图是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基本分析工具,此图中,假定一个经济系统中有4个消费者一生产者,每个人必须消费4种产品,而且可以选择生产1,2,3或4种产品。没有市场存在,整个经济分成四个互不往来的部分,经济没有一体化,没有商业化,生产集中程度低,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低。若假定专业化可以通过加速熟能生巧边干边学的过程提高生产力,则在图1—1的自给自足,即国内贸易中每个人的生产力都很低,但是它却完全没有交易及其产生的交易费用。由于所有人的生产消费结构相同,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程度很低,在图1—2的局部国际贸易状态中,每个人生产的产品种类数从4减至3,即专业水平上升,因此生产力上升,市场也从无到有。每个人的交易次数从o增至2,交易费用也从无到有。经济分为两个互不往来的部分,与自给自足相比,市场一体化程度上升。产品1或2的生产者人数也从自给自足时的4个减至2个,所以生产集中度上升,同时也出现两类生产贸易结构不同的专业,因而比自给自足时结构多样化程度上升。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每个人的贸易依存度、社会的商业化程度及市场个数都增加。图1—3则是一种完全国际贸易状态,每个人的贸易依存度、社会的商业化程度及市场个数都增加。每个人的专业化程度、社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每个人的贸易依存度、社会的商品化程度、市场个数、经济一体化程度、生产集中程度、交易次数及总交易费用、每个人的生产率都比局部国际贸易时增加。

经济体系之所以能从自给自足状态演进到局部国际贸易状态乃至完全国际贸易状态,是由于在这类框架中有分工好处与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故分工水平取决于交易效率的高低。交易效率越高,折衷这种两难冲突的空间就越大,分工水平也就越高。在一个静态模型里,当交易效率外生改进时,经济体系就会从自给自足向完全国际贸易演进。在一个动态均衡模型里,即使交易条件没有外生地得到改进,分工的演进也会白发地产生。上述两种现象,会作为分工演进的不同侧面同时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是由于个人选择专业模式和水平的自利决策而内生出现的,需求和供给是分工的两个侧面。随着分工的演进,社会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也会随之发生演进。经济体系从自给自足演进到局部国际贸易乃至完全国际贸易演进的方式(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互相独立的国内市场从多逐渐变少,最后变成一个统一的国际市场。由此可见,市场能够有效率地决定贸易品的种类和贸易的范围,即由于专业化经济程度的提高以及交易效率的提高而导致的交易范围的扩大,从而使贸易从国内扩大到国外。

新兴产业市场分析范文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体现在它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事务中能否具有话语权的基础,它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首先需要政府推动,需要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技术投入等方面得到有效支持。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建立或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对成本的降低为目标的产业。[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符合市场规律,根据区域的比较优势、未来市场需求、技术发展趋势等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因而,战略新兴产业的选择需要摆脱政府决策的主观性,同时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区域经济特点。2012年至2014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0.1%、8.9%、4.9%,全省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下滑明显。究其原因,除受到全球经济疲软等外部影响外,山西省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造成经济下行的内生原因。2001年以来,山西省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攀升;其中,采矿业占第二产业比重由2001年的29.3%,上升至2012年的62.9%。2012年以后,我国经济进入以创新驱动取代要素和投资驱动的“新常态”,对传统工业产品需求疲软,致使山西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扭转山西省经济下行趋势的关键是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优化产业结构。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对于山西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将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根据对现有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可以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评价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区位熵分析、层次分析法、BP神经网络模型、Weaver-Thomas模型、因子分析。区位熵是用来测度一个地区生产结构中某行业与全国水平相比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常用来判别产业集聚存在的可能性。区位熵越大,则说明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明显。[3]层次分析法常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标权重的确定。肖艳(2012)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4]BP神经网络是人工神经网络中的一种,是按误差逆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模型。敖永春(2012)采用BP神经网络对重庆市战略新兴产业选择进行了研究。[5]贺正楚等(2011)采用Weaver-Thomas模型研究湖南省战略新兴产业选择问题。[6]因子分析是一种数据简化技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寻找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公因子,然后将每个变量用公因子的线性组合表示,借此体现原始变量和公共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计算出几个主要指标的权重,并依照公共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对样本进行综合评价。[7]较其他几种方法,因子分析法具有操作简便、结论客观准确等优点,目前相关研究多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因而,本文选择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研究。

三、因子分析过程

(一)研究对象

目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周晶(2011)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和《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标》(2006)编制了战略性战略新兴产业统计分类表。[8]目前,仅有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与周晶编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分类表相对应。梁正华等(2013)在研究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时所使用的是高新技术产业统计数据。[9]研究过程中发现,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概念有所区别;而经济普查数据主要依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进行统计。因而,本文为了保证研究的全面性,采用《山西统计年鉴》和《山西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使用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方法,将工业类41个具体产业,第三产业14个具体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备选对象。建筑业缺少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特征,因而没有列入研究范围。

(二)指标选择通过相关文献整理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指标主要包括: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区位熵、需求收入弹性、产值变化率、总产值、利润总额、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比重、固定资产投资、单位能耗、单位能耗变化率、R&D经费投入额、R&D经费投入强度。各指标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如表1。根据《山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山西省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和《山西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对所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

(三)因子分析过程

借助SPSS19.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具体分析过程如下。首先得到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Cor-relationMatrix)和KMO检验、Bartlett检验结果。KMO检验值为0.633,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值为278.465,其中Sig取值0.000,适合因子分析。通过主因子标准分析,得到全部的解释方差。由表2所示可以看出,4个主因子所解释的方差达到76.603%,说明能代表12个评价指标的大部分信息。通过对因子荷载矩阵做正交旋转,得到因子旋转后荷载矩阵(如表3)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从表3中可以得到四个因子,F1包括行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区位熵、总产值、利润总额、就业人员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重点衡量产业发展规模与比较优势;F2包括需求收入弹性、产值变化率,用以衡量产业经济增长趋势;F3包括R&D经费投入总额、R&D经费投入强度,衡量产业科技创新能力;F4包括单位能耗、能耗变化率,衡量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以上分析,根据表4可以得到各指标占所在因子的权重,根据表2可以得到各因子的总权重。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5所示。将收集的各产业相关数据建立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数据标准化值,根据表5所列相关权重可计算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评价结果。

(四)因子分析结果

分别计算41个工业产业、14各第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评价结果,并按由大到小排列(如图1),选取前15个产业为选择出的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这15个产业分别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批发和零售业,烟草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融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其中,烟草制品业是国家严格管理与控制的行业,因而不列入战略新兴产业行列。

四、结果分析

(一)山西省战略新兴产业选择结果

本文所选择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统计年鉴为基础,产业名称与政府有关战略新兴产业的政策文件相关提法存在差异;所选择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产业中包含若干个更加具体的产业细分。因而选择出的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进一步细化与归类,最终形成12个山西省战略新兴产业门类,如表6所示。其中,环保产业、新材料、煤化工与煤层气、信息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与修理业、食品加工业、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未来山西省应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现代商业、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中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山西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本文以历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因而研究结论也反应了选择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为进一步分析选择出的14个战略新兴产业的具体现状,制作战略新兴产业现状矩阵,如图2所示。矩阵横轴为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F3得分,纵轴为市场发展潜力F2得分;同时以圆圈直径大小表示产业经济规模与比较优势F1,以灰度变化表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F4。区域Ⅰ中的产业市场发展潜力与科技创新能力较好,属于应当优先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落在这一区域的产业包括废气资源综合利用、仪器仪表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三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等,但产业规模有待扩大。区域Ⅳ中的产业市场发展潜力与科技创新能都较差,落在这一区域的产业为批发与零售业。区域Ⅱ中的产业具有较高的市场发展潜力,但目前科技创新能力略显不足。落在这一区域的产业包括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融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业规模较大,具有一定发展基础,需要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区域Ⅲ中的产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但是市场发展潜力明显不足。这些产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五、政策建议

新兴产业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科学图书馆 战略新兴产业 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252-02

1 战略新兴产业信息需求分析

创新是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产业技术创新所需的人才、物资并不缺乏,同时有国家政策的高度支持,不足之处在于环境的营造。[1]产业技术创新需要知识丰富充足、学科交叉充分、产业融合程度高的环境。但企业是组成市场的基本元素,由于利益驱动企业之间通常无法建立畅通的信息高速路,更无法营造信息交汇融合的集群氛围,从而制约了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改变以往将人、财、物浪费在生产硬件上的局面,真正将核心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让国内企业摆脱被锁定于价值链条中的低成本制造与加工环节的困境。[2]

1.1 商业信息需求分析

从信息被需求程度进行统计发现,企业对于各类商业信息的需求较为均衡,其中市场信息与竞争情报为主要需求内容。[3]

从息获取难易度进行综合分析,竞争情报、市场信息的需求量大,但其数据却也最难获取,并且可获取的相关信息纷繁杂乱,需要通过情报分析、市场调查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与挖掘,因而竞争情报和市场预测等研究报告受到了企业的重点关注。竞争情报与市场信息的需求程度和获取难易程度差异较大,这应是战略新兴产业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方向。

1.2 科技信息需求

科技信息是指在企业开发和研制新产品的过程中需要研发信息,既包括科技文献、专利信息、标准信息等,据调查专利信息及科技项目信息是需求最多的,其中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文献的问询度较高,而对外文文献的关注度较小。而从信息获取难易程度的角度来看,最高的是专利信息。而通过具体用户访谈得发现,科技动态、科技项目信息时效性要求较高的信息难以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较为滞后。

1.3 政策信息需求

政策信息可以细分为产业发展激励政策、企业发展政策、行业管理政策、园区管理政策。

根据统计,产业发展激励政策、企业发展政策方面的信息需求度最高,其次为行业管理政策。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政策激励对于产业发展尤为重要。但通过综合对比可以看出,政策信息的需求程度与获取困难程度也呈现出了一致性:越需要的信息在获取方面越困难。产业发展激励政策、企业发展政策等最为需要却也最难获取。在访谈中企业则表示这两类信息的获取困难主要在于信息的滞后性,不能及时获取而非不能获取。

1.4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需求特点

1.4.1 高质量信息

信息质量主要表现在新颖性、准确性、时效性等方面,因此信息的和传递必须及时、方便、快捷。[4]此外,对于专利信息、科研项目信息还要求准确性高,以减少在投资成本较高的前提下导致的高风险。

1.4.2 多样性信息

首先,信息需求种类多样。新兴产业往往通过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式发展,这其中包含完整的价值链,包括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不同阶段,信息需求涉及整个过程。同时,对于商务信息、国家产业政策信息、研发信息等也尤为关注。

1.4.3 信息的自我满足能力高

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其信息化程度较高,十分重视企业内部信息能力建设。信息保障模式在国内新兴产业企业中几乎是全覆盖,同时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具有专业信息人员,部分企业还设置了竞争情报部门,并有自建数据库或建立了本企业的图书馆和资料室。[5]

2 战略新兴产业中的信息流通现状

2.1 战略新兴产业信息获取现状

2.1.1 信息获取渠道

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对于新兴产业企业来说搜索引擎是最受欢迎的信息获取方式,其次为专业数据库、专业网站。他们普遍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而行业会议和展览等传统信息获取渠道也十分重要。相比之下,此类企业较少利用自身的情报系统和外部信息机构获取所需信息。[6]新兴产业企业更期望有更多的同行交流机会,或向同领域大企业学习的机会。

2.1.2 信息获取障碍

网络是高新区企业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但是进一半的企业用户认为网络信息冗余、繁杂,实用性较差,这也是信息获取的最大障碍。“图书馆、咨询或情报机构的信息产品质量不高或针对性、主动较差”也是重要的信息获取障碍[7],尤其值得关注。总体来说,针对获取障碍,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以及以咨询或情报机构为中心的信息保障机制建设。

2.1.3 信息保障机制

随着网络的发展,数字化、集成化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在信息保障建设中占据越加重要的地位,这些企业用户最常使用的是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其次是专利信息网站、标准信息网站、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等。[8]总体来讲,企业对政府机构网站的利用较少,对行业、专业信息平台利用较多。

2.1.4 产学研合作中的信息链条问题

国家虽大力倡导产学研合作,但科研成果难转化为实际市场产品的问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一方面,企业内部创新成本高,研发能力弱,非常缺乏自主研发产品;而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大量的科技成果往往被束之高阁,体系内不能形成互利共赢的技术合作机制。[9]产学研合作中的信息链条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发合作中的新技术、新产品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与企业预期产生了一定偏差,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严重影响合作的质量和产出的效率,因而纠纷问题不断。第二,新兴产业发展中产学研合作的产出成果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其突出特点是高研发成本和低复制成本,这也是致命的缺陷。由于市场的瞬息万变以及技术前景的难以预测,新兴产业发展中产学研合作信息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3 科学图书馆面向战略新兴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分析

3.1 科学图书馆优势分析

3.1.1 拥有大量学术研究资源及众多专业研究人才

随着科研工作的积累,图书馆资源既能展示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又囊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的全过程,科学图书馆掌握众多学术研究资源,并且致力于科学技术研究与信息服务,较其他类型图书馆有更大的优势建立技术创新信息服务平台。

3.1.2 社会性信息服务机构的主体性质

掌握创新型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或产业的未来,市场中的企业在利益驱动下鲜少将技术信息公开。而由于性质上的巨大差异,信息咨询公司与科研机构、高校还无法建立有效的信息流通机制,更加难以获取各产业技术的核心信息,为企业提供的主要还是管理咨询类服务,通过调整企业内部结构和战略格局来推动发展,[10]科学图书馆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

3.1.3 具有强大支持后盾

首先,科学图书馆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重视,拥有构建强大信息集成平台的技术与资金,同时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专利、标准、国家政策等信息,并来源渠道丰富。其次,科学图书馆往往与高校学术科研联系紧密,较易形成有效的学术联动,将科技研发信息链条中的众多主体联系在一起。

3.2 科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现存问题

3.2.1 图书馆自我营销意识薄弱

图书馆作为传统社会文化与信息机构,具有较为稳定的社会地位,工作内容与性质不够灵活,因而图书馆往往没有自我营销的意识。新兴产业企业不了解科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便不能够有效地使用其服务,同时科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总是缺乏针对性与主动性。

3.2.2 市场竞争力差

科学图书馆长期致力于科学文献信息的保存与利用,关注点多为学术研究信息,对市场信息的了解程度较低,科学图书馆易出现因不了解市场运作规律等经济因素导致的错误分析。如今市场经济中不断出现专业咨询公司,并有国外咨询行业巨头公司进入国内市场。此类公司虽不如图书馆等传统信息机构的资源众多,但其对于市场的敏感程度以及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经济产品的能力都远高于图书馆,因而形成了强烈的竞争。

3.2.3 信息聚合与分析的速度滞后

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保存与传播机构,其作用往往在长期的历史推进中才能凸显,因而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并不十分关注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与新闻传媒的传播要求明显不同。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在对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及高校提供信息服务时要十分注重其时效性与更新速度。

市场是变化多样的,而技术则是日新月异,科学图书馆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跟踪技术前沿,否则提供的信息服务只能用作滞后的教科书,同时也会对企业、政府等根据市场、技术的变化所做的决策产生负面影响。图书馆进行信息的聚合与分析速度要紧跟产业发展前沿,甚至要更超前,具有前瞻性的眼光。

4 对于科学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建议

4.1 调整资源结构

鉴于新兴产业企业信息需求自我满足能力较强,科学图书馆应着眼于也存在强烈需求的对二次信息加工产品等深层次信息产品,更加注重深层次信息产品的开发与建设[11]。

4.2 采用灵活的信息服务手段

网络是高新区企业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但是网络信息的冗余给企业信息获取带来较大障碍,科学图书馆应当加强对网络资源的整合,并利用个性化的服务平台与现代化的信息搜集技术,通过信息导航、信息重组等方式进行分类整理,并对网络信息进行深层加工。与此同时,要注重新型服务工具和平台的利用,例如信息推送、手机平台、博客、实时参考咨询等服务模式,以提高信息服务效率。

5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图书馆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服务应有效地协调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信息的流通,并发挥更深层次的作用。这样的信息服务将有助于当地政府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策略,为创新型产业集群搭建企业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胡玉香.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J].中国市场,2006(22).

[2]李燕萍,吴绍棠.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

[3]韦劲.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信息服务[J].贵图学刊,1999(1).

[4]张新宇.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12).

[5]刘莉,黄赞琅.信息服务业与图书馆情报服务[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2).

[6]徐东风.关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思考[J].现代情报,1998(1).

[7]李润秀.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J].贵图学刊,1994(S1).

[8]靳萌萌,钟永恒.高新区企业信息需求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2):55-58.

[9]陆晓红.关于高新区图书馆企业专利信息服务的思考[J].现代情报,2011,31(8):100-108.

[10]邓胜利,周婷.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服务与保障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7):6-13.

新兴产业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新兴市场;机电产品;CMS模型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9010509

一、引 言

当前,美国和德国等制造业强国正在进行智能制造工业革命,谋求维持高端制造业竞争优势和世界领先地位,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正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加大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力度,意图抢占中低端制造业市场,这一新的外部形势对中国制造业形成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还面临着经济增长降速的“新常态”,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使得制造业低成本竞争优势日渐丧失,自主创新能力仍然相对缺乏,长期加工贸易战略导致的核心技术的对外依赖使得制造业向高端价值链环节升级遇到困难。在这样的内外部环境约束下,中国政府提出了 “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了战略必争产业和优势产业共10大领域

10大领域包括: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的发展目标,为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做出了战略部署。

机电产业是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其产值占全部制造业产值比重长期保持在35%左右,出口占中国货物总出口的近一半,21世纪初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30%,是中国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机电产品(MEP) 出口出现了大幅逆转,出口年均增长下降到10%左右,某些领域出现停产、减产、减员,产能过剩日趋严重。出口降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过度依赖发达经济体市场。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GDP增长不及新兴经济体的一半,低迷的需求导致中国机电产品对发达市场的出口大幅放缓。与发达经济体相反,新兴经济体在此期间经济增长强劲,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2/3,应当成为未来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新的增长点。但新兴经济体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较为接近,出口产品结构相似性大,竞争性高。那么中国机电产品在新兴经济体市场具备怎样的竞争优势和潜力?影响因素又有哪些?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的路径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对中国机电产业保持稳定的外需增长,对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现实

目前,国际社会对新兴经济体的国家范畴还没有明确定论。鉴于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即二十国集团)中的俄罗斯、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等9个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中经济规模和对外贸易规模较大,多数国家在“一路一带”沿线,既是新时期中国国际经济合作的重点,又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因此,本文选取这9个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分析样本。另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3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定义的29个发达国家和地区

29个发达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荷兰、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比利时、奥地利、芬兰、希腊、葡萄牙、爱尔兰、卢森堡、瑞典、瑞士、丹麦、挪威、以色列、新加坡、新西兰、塞浦路斯、冰岛、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作为发达经济体的对比样本。

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

本文使用数据皆是以SITC Rev2为分类标准。

收稿日期:20150713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辽宁装备制造业非洲转移与转型升级研究”(L14BJL014)

作者简介:李勤昌(1959-),男,辽宁大连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问题研究。Email:liqinchang9@163com

张 强(1991-),男,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的贸易数据,中国机电产品贸易总额在2010年就已超过德国,跃居全球机电产品贸易第一大国。而2013年中国机电贸易规模达到了约180万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约104万亿美元,占2013年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4710%。2000―2013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实现了年均2150%的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出现了下滑趋势,反映出机电产业应对外部经济波动调整能力的脆弱。

Massell[1]早在1970年就研究指出,一国出口稳定发展的关键是要提高出口市场分散化程度。但从市场结构角度观察贸易数据可以发现,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长期严重失衡,对发达经济体市场过度依赖,对新兴经济体市场开发严重不足。2000―2013年中国机电产品对发达经济体市场出口占中国机电产品总出口的8510%―7230%,但对新兴经济体市场出口占比仅有470%―1070%。虽然情况在逐步改善,但问题依然严重。市场结构失衡的隐性问题随后显现。2008年金融危机在发达经济体爆发,导致中国机电产品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占比较2007年猛降370个百分点,2009年较2007年更是下降了410个百分点。尽管近年来市场的变化倒逼我们采取措施增加了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出口占比逐步从2007年的810%增加到2013年的约1070%,但也仅是对发达经济体市场出口占比的1/7,出口市场结构严重失衡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整理。

从国别市场角度观察发现,对两类市场的出口也存在市场内的结构失衡问题,即出口过度集中在少数经济体。在发达经济体市场中,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美国、欧盟和日本,2000―2013年间对四大经济体出口占对发达经济体出口的比重长期保持在80%以上。在新兴经济体市场中,出口则主要集中在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墨西哥,2000―2013年间对这四个市场出口占对新兴经济体出口的比重维持在40%―70%不等。尽管近年来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但出口市场的高集中度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从市场潜力角度观察,新兴经济体市场具有较大机电产品的需求潜力。出口市场潜力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进口国家或地区的需求及购买能力。Hausmann等[2]在经验研究中提出,购买能力与收入水平正相关,而收入水平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水平来判断。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9个发达经济体GDP在2008―2013年间年均增长仅为130%,而同期新兴经济体GDP年均增长了610%。从贸易数据观察,新兴经济体机电产品进口在2008―2013年平均年增长了1070%,远远超过了发达经济体的240%,机电产品进口额占全球机电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730%上升到2013年的1310%。可以预见,随着新兴经济体工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对机电产品需求一定会进一步增加,这无疑为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提供了市场空间。

二、中国机电产品的竞争力现实

1出口比较优势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衡量某产品或某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常用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某种(或某类)商品出口额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除以世界总出口额中该种 (或该类) 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其表达式为:

RCAik =(Xik /Xi)/(Xwk /Xw ) (1)

其中,Xik代表i国k商品的出口额,Xi代表i国出口总额,Xwk代表世界k商品的出口额,Xw代表世界总出口额,指数取值范围为[0,∞]。一般认为,当其大于250时表示该商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介于125―250之间,表示该商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如果介于080―125之间则表示该商品国际竞争力一般;如果小于080,则表示该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根据贸易数据,本文选取对各新兴国别市场机电产品出口排名靠前的德国、美国、日本、韩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作为中国开拓新兴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

后文提到的主要竞争国家均指这七个国家。对2000―2013年中国与主要竞争国机电产品出口比较优势变化进行统计性描述。整体上看,统计期间日本、韩国和德国的机电产品出口比较优势较强,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一般,中国出口优势增长迅速并从2007年开始赶超德国,而美国出口优势在2009年出现了大幅下跌。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以来中国出口优势增速放缓,在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轻微下降,与德国相比优势丧失,与日本、韩国差距依然较大。

在产品分类上,联合国SITC分类标准下机电产品主要包括9大类。

9大类包括:71(发电机械)、72(个别工业专用机械)、73(金属加工机械)、74(一般工业机械设备)、75(办公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6(电信和录音及音响设备和仪器)、77(电气机械仪器)、78(道路交通工具即汽车制造业)和79(包括(791)轨道交通设备、(792)航空航天器械、(793)水路运输设备)。为了解机电产品类别的比较优势差异,本文根据SITC分类对中国及主要竞争对手国家2013年的机电产品类别的RCA指数进行了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中国在办公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5)、电信和录音及音响设备(76)上的出口优势很强,远超主要竞争对手国家;在电气设备(77)和水路运输设备(793)上,中国显示性比较优势较强,其中电气设备出口优势仅次于韩国,水路运输设备出口优势不及日本、韩国;而在其他类别产品上,中国的出口优势一般甚至很弱,与多数竞争对手国家相比均处于比较劣势。综合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各类机电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均衡,办公及数据处理、通信和电气设备出口优势十分突出,道路交通设备及航空航天器械等产品则劣势明显。

数据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整理。

2贸易互补性

经济学家Peter[3]最早提出测度贸易互补性指数(TCI)来衡量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出口与另一个国家的进口之间的吻合程度,后来被学者们广泛借鉴,例如于津平[4]、孙致陆和李先德[5]等。其中,计算出口国和进口国某项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公式为:

TCIkij=RCAkxi×RCAkMj (2)

其中,TCIkij代表i国和j国k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RCAkxi代表i国向j国出口k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kMj代表j国从i国进口k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kxi和RCAkMj的计算与前文的RCAik计算方法相同。互补性指数的大小可以反映某产品或某类产品的贸易竞争性强弱,指数越大说明进口国对出口国的产品需求越旺盛,两国该产品的互补性强,同业竞争性弱。当TCIkij>1时,表明在k产品上i国和j国互补性强;该指数越大,互补性越强,竞争性越弱。反之,当TCIkij

根据前述计算方法,本文对2000―2013年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机电产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进行了计算,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2007年后中国对除印度外的新兴经济体机电产品出口的互补性均较强,对阿根廷、墨西哥、俄罗斯、沙特、巴西和南非的贸易互补性保持150以上,且在考察期间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机电产品具有较大的现实需求,中国机电产品与当地同业竞争性逐渐减弱。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09年开始,这种总体上升趋势放缓;对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互补性甚至出现明显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新兴国家机电产品进口需求增速放缓;二是随着欧洲国家、日本和美国等机电制造强国出口能力的逐步恢复,对新兴经济体出口逐步增加;三是墨西哥、印尼和印度等新兴国家自身机电产业崛起,对新兴市场机电产品出口增加。这说明相对发达出口强国,中国机电产品在新兴经济体市场上的竞争力面临新的挑战。

图1 中国对新兴经济体机电产品出口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来自UN Comtrade数据库。

为进一步了解各机电产品类别出口的贸易互补性,本文选取了2013年相关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中国的办公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5类)、电信和录音及音响设备(76类)出口与新兴市场互补性最强,发电机械(71)、个别工业专用机械(72类)、一般工业机械设备(74类)、电气机械仪器(77类)和轨道交通设备(791)类产品在多数市场上呈现出了较强的互补性,同业竞争较弱,而水路运输设备及船舶制造业(793)在部分国家市场上互补性也较强,其他类别产品总体来看互补性依然较弱。此外,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图4中反映的与我国互补性较强的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对我国需求旺盛的机电产品类别较多。印度对我国的办公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5类)、电信和录音及音响设备(76类)、水路运输设备(793)需求较为旺盛,其他类别的较弱。总之,中国各类机电产品的贸易互补性存在差异,同一类别的产品在不同市场上的贸易互补性也不同,该结论与学者林浩等[6]的研究结果相同,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要素禀赋、产业政策和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程度各不相同。

数据来源:同表1。

3出口产品技术含量

一国产业或产品的竞争力受要素禀赋、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影响,而综合性的RCA和TCI指标是无法准确反映代表出口产品质量的技术水平的,而后者恰恰是产品竞争优势的核心内容之一。自Hausmann等[2]提出用出口复杂度指标来考察一国出口与生产率水平(或收入水平)关系之后,学术界开始借鉴他们的思想研究出口与技术水平的关系问题。这一研究的逻辑是:一国的出口技术水平可以通过该国的生产率得以反映,因生产率与该国的收入水平正相关,因此,出口的技术水平便可通过该国收入水平来反映。为剔除价格波动的影响,收入水平用人均实际GDP表示,为剔除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影响,以出口国目标产品占全部产品出口的份额与世界各国该份额加总值之比作为权重(即显示性比较优势),对各出口国的人均实际收人进行加权处理。可见,出口复杂度是以产品k 在总出口中的份额作为权重的所有出口产品 k 的国家人均 GDP 的加权平均值。出口复杂度越高,表明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竞争力也就越强。本文借鉴Rodrik[6]的出口复杂度指标的计算方法,先对机电产品的产品层面的出口复杂度进行计算,然后计算比较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和主要竞争国家在机电产业层面(SITC编码前1位数字)的出口复杂度,以便明晰中国机电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产品层面的出口复杂度计算方法为:

PRODYk = ∑iXik/Xi∑iXik/XiYi (3)

其中,PRODYk表示产品k的出口复杂度,i表示出口国,Yi表示出口国的人均实际GDP, Xik表示出口国k产品的出口额,Xi表示出口国所有产品的出口额,∑iXik/Xi表示世界各国产品k出口份额的加总值。产业层面的出口复杂度的计算方法为:

EXPYi =∑kXikXiPRODYk(4)

其中,EXPYk表示出口国k产业的出口复杂度,是k产品的PRODY指数的加权平均值,Xik表示出口国k产业的出口总额,Xi表示该国全部商品的出口额,两者与Xi比值为PRODYk的权重。

各类机电产品层面出口复杂度,如表2所示。考察期间为2000―2013年,选取每年各类机电产品当年出口额排名前50位的国家为样本,

选取排名前50位的国家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在当年均已占到了世界总出口额的90%以上,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样本国家的出口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数据库,人均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以2005年不变美元和不变汇率为基准做通胀和汇率波动消减。

注:数据来源同表1。

为便于比较,表中数据均取自原计算结果的1%。

从表2可见,发电机械(71)、个别工业专用机械(72)、金属加工机械(73)、一般工业机械设备(74)、道路交通工具即汽车制造业(78)和航空航天器械(792)的出口复杂度要明显高于办公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5)、电信和录音及音响设备和仪器(76)、电气机械仪器(77)、轨道运输设备(791)和水路运输设备(793),且各类机电产品的出口复杂度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从2007年开始出现波动式变化,其中76类、78类和793类产品下降幅度较大。结合前文对RCA指数和TCI指数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在技术含量较低、技术含量波动下降的机电产品上具有较明显的出口比较优势和较强的出口互补性,而在技术复杂度较高的71―73类、78类、792类机电产品出口中优势普遍较弱,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且对新兴市场出口互补性较弱,同业竞争性较强。

根据EXPY指数公式进一步测算中国、新兴市场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的机电产业总体(产业层面)出口复杂度,结果如表3所示。

数据来源:同表1。

横向比较出口复杂度绝对额可以看出,新兴经济体中除墨西哥外机电产品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明显不及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而在发达国家中又以日本出口复杂度最高,韩国、德国分别位列第2和第3位,在整个考察期间,三国出口复杂度都高于中国。纵向比较可以发现,2000―2007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复杂度提升较快,增速领先于本文测算的所有国家,缩小了与日本等出口复杂度高的国家的差距。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出口下降、经济倒退等因素影响,多数国家出口复杂度出现下降,主要发达国家下降幅度大于新兴国家,其中美国、日本下降最为明显,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复杂度在2008年超越了美国,2009年又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值,但与德国、日本、墨西哥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总体看,在新兴市场上,中国机电产品与同行业产品竞争是具备技术优势的,但也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机电产品的强势竞争。

结合上文竞争力分析结论可以看出,中国机电产业整体竞争力和技术水平与新兴经济体相比均较高,而在具体产品类别上则有不同。中国在出口复杂度较低的办公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信和录音音响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上反倒具备较强的出口优势,在新兴市场上需求旺盛,成为对新兴市场出口的强势产品。但在发电设备、专用设备、包括航空航天器械在内的交通运输设备等出口复杂度较低的产品出口上则处于比较劣势。这反映了新兴经济体机电产品需求的特殊结构,是我们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时应当注意研究的。

三、拉动新兴市场机电出口的主要因素

前文描述了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和竞争力现实,但摸清出口增长的拉动因素以及各拉动因素的贡献程度对于保持和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和提升出口质量更有现实意义。为此,下文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由Tyszynski[7]最先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假定在某种产品竞争力不变则该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也不变,因此,如果该产品的出口市场份额保持不变,那么,出口额的增加必定是由该产品竞争力提升或出口结构调整引起的。该模型提出后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补充完善,其中较为经典的是Jepma[8]把原始模型中较为笼统的因素进行了二次分解,这一拓展后的模型在此后解释出口增长促进因素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模型及解释

根据Jepma[8]分解拓展模型,一国对特定市场出口变动主要是受需求效应、竞争效应和交互效应三个因素影响,需求效应是指由于进口国某产品需求规模或需求结构的变动引起的该产品出口变动;竞争效应是指产品出口市场份额变动导致的该产品出口规模的变动;交互效应则是指进口需求变动和出口竞争力变动均衡作用所引起的出口变动,可以理解为出口产品对进口国需求变动的适应能力。

根据上述思想,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各拉动因素贡献程度可通过下面模型进行第一层次的分解:

Δq=∑j∑iS0ijΔQij+∑j∑iΔSijQ0ij+∑j∑iΔSijΔQij(5)

需求效应 竞争效应 交互效应

其中,Δ表示变动量,i和j分别代表机电产品具体类别和出口市场,q代表中国对j市场的机电产品出口总额,S代表中国机电产品i在j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Q代表j市场机电产品的进口总额。

由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高度集中于发达经济体市场,而本文欲分析的是中国机电产品对新兴市场整体出口的影响因素,所以不考虑市场分布效应,选择籍丹宁和高郁[9]改进的多种产品、单一市场CMS模型。该模型将式(5)中的需求效应分解为需求规模效应和需求结构效应,竞争效应分解为整体竞争效应和具体竞争效应,交互效应分解为纯交互效应和动态交互效应。其中,需求规模效应和需求结构效应分别是指由于机电产品进口需求规模变动和进口产品结构变动引起的出口变动;整体竞争效应是指出口国机电产业整体市场份额变动引起的出口变动;具体竞争效应是指出口国不同种类的机电产品市场份额变化也即出口结构调整引起的出口量的变动;纯交互效应表示出口结构变动和需求规模变动对出口变动的综合效应,而动态交互效应则表示出口结构变动与需求结构变动产生的综合效应。以0和t分别代表基期和末期年份,拉动因素做第二层次分解如式(6):

2数据选取及时期划分

本文选取UN Comtrade数据库中2000―2013年各新兴国家机电产品进口数据,对中国在该时期每年出口增长拉动因素进行测算分析。测算时,依据贸易额变动特征将这段时期划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8年),新兴市场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的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平均年增长率47%;第二阶段(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新兴市场进口中国机电产品的规模出现8%的负增长;第三阶段(2010―2011年),新兴国家强势复苏,从中国进口机电产品的贸易额平均年增长35%,恢复高速增长;第四阶段(2012―2013年),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趋稳而新兴国家增长有所放缓,新兴国家进口中国机电产品的规模进入了年均7%的低速增长阶段。

3模型测算及结果分析

根据分解式(6)计算各要素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新兴市场规模变动的影响程度,并在每一阶段选取阶段内的年度数据均值,结果如表4所示。

比较第一层次的分解可以看出,在一、三、四阶段,中国对新兴市场机电产品出口的需求效应、竞争效应及交互效应均为正值,说明在这三个阶段,新兴市场的需求增加、中国机电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都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但需求效应和交互效应在第二阶段均呈负值,对出口增长起到阻碍作用。此外,竞争力效应在第二阶段、需求效应在第三阶段均起主要的促进作用,而两种效应在其他两个阶段的贡献程度差别不大;交互效应在出口高速增长的第一和第三阶段拉动作用较大,而在其他阶段,尤其是在第四阶段,交互效应明显减弱,说明新兴市场的需求和中国出口竞争力两者的均衡是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的最佳条件。

观察拉动因素第二层次的分解可以发现:

第一,需求规模效应在除2009年外的其他考察期间均为正值,且贡献程度较大,说明新兴经济体对中国机电产品进口需求量的增长在中国对新兴市场的机电产品出口中起到了较大的积极拉动作用。而在2009年,受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影响,新兴市场需求规模减少,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打击很大。

第二,需求结构效应在第一、三、四阶段均为负值,在统计学意义上说明中国在新兴市场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的市场份额较低,在进口需求增长慢甚至减少的产品上的市场份额却较大,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结构不能适应新兴市场的需求结构变化。而第二阶段需求结构效应为正值说明在危机笼罩下供给发生变化,即中国与主要竞争国产品出口能力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在新兴市场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市场份额得到了很大提升。

第三,整体竞争效应在四个阶段始终为正值,且在第二阶段起到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说明产品市场份额的增长对出口规模的变动始终具有促进作用,且有助于维持经济波动时期的出口稳定。

第四,具体竞争效应在第一、三、四阶段均为正值,说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正向与新兴市场进口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方向调整,即在新兴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上中国的市场份额提升较快;而在第二阶段为负值说明中国市场份额提升较快的是当年新兴市场需求规模并不大的产品。

第五,纯交互效应在第一、三、四阶段均为正值,表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调整和新兴市场进口需求规模的增长产生积极的交互作用,能够拉动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而动态交互效应在这三个阶段的贡献度均接近0,表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调整与新兴市场机电产品进口结构调整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同步或相符结果,中国竞争力提升快、市场份额增长快的产品在新兴市场上的需求增长很慢,或者说在新兴市场需求增长快的产品上中国出口取得的市场份额增长很慢。在第二阶段动态交互效应起到的促进作用则较为明显,表明出口结构和进口结构的调整产生的综合效应为正。与需求结构效应和具体竞争效应综合分析,并结合贸易数据可以发现,在2009年中国市场份额提升较快的是新兴市场需求增长相对较快但需求规模依然不大的办公及数据处理设备、水路运输设备等产品。

动态上看,2000―2013年间,需求规模效应、具体竞争效应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略呈上升趋势,而需求结构效应和纯交互效应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整体竞争效应波动性较大,动态交互效应起到的作用一直不明显。这说明新兴市场进口需求的增加和中国机电产品针对需求规模即静态的需求结构所做出的出口结构调整,即在需求量大的产品上中国市场份额有效增长,只是这种调整还未完全适应需求结构的动态变动,即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上中国市场份额提升缓慢。因此,有效迎合进口需求规模增长,出口结构调整过程中更多地关注需求结构的动态变化,提升机电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应该成为中国机电产品开拓新兴市场今后努力的方向。

为观察具体市场中各拉动因素的影响差异,将新兴国家市场分别作为单一市场进行测算。考虑到篇幅限制,将2000―2013年间的各影响因素贡献度取均值,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中不难发现,中国对南非、阿根廷、墨西哥及土耳其的机电产品出口主要是受竞争力提升拉动的,而对其他新兴国家出口主要是需求效应拉动的,交互效应在除印尼和印度之外的其他新兴市场上均呈现较大正值,说明中国机电产品在多数市场上具备应对需求变动的能力。从第二层次分解的结果看,需求规模效应和整体竞争效应在各国市场上均为正值,说明需求规模增长及中国机电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在各新兴市场上起到了程度不同的正向拉动作用;而其他因素的贡献度在不同市场间差异明显,表明中国对各新兴市场的机电产品出口均具备独特性。

四、对策建议

第一,以新兴市场为出口拓展重点,营造有利贸易环境。与新兴市场国家建立良好的经贸往来机制,加快FTA网络建设,强调各国在资源禀赋上的互补性,在经济、政治发展利益上的一致性,消除双边机电产品贸易壁垒,进而充分把握新兴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需求及投资机遇。此外,与发达经济体展开竞争,树立产品价格、质量及服务优势,通过产品差异化提升市场占有率。

第二,根据产品类别竞争力特点有的放矢地采取差别政策措施。中国在水路运输设备、办公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信和录音音响设备、电气机械仪器产品上竞争优势突出,需要在增加生产和出口规模的同时注重技术研发能力的提高,提高产品的价值链水平。而对中国处于出口劣势的发电设备、航空航天设备等高端技术产品,要在资金融通、技术引进和研发、生产扶持和创新激励各个方面出台配套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运用先进研发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注重产品种类多样化,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中国机电产业出口产品数量、产品质量和产品种类的三重提升。

第三,创新出口模式,拉动新兴市场需求。在保持传统的出口模式的同时,应通过对外FDI参与新兴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而带动本土产品出口,消化产能过剩,提高国外市场占有率。利用丝路基金、亚洲投资银行的资金支持,帮助目标市场制约需求的资金短缺问题。机电行业协会应当建立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及时掌握新兴市场需求变动,提示出口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第四,因地制宜,对不同市场采取差别化的出口策略。根据具体市场的需求结构和潜力,因地制宜地确定产品出口类别,调整产品的适应性,通过差异性产品满足差异性需求,从而实现保持传统市场占有率,开拓和提高新兴市场的占有率的目标。根据前文的分析,南非、阿根廷、墨西哥及土耳其四国对机电产品具有需求潜力,但中国目前的市场占有率还不高,因此,应当把他们作为市场开拓的重点;印度市场的机电产品需求旺盛,需求拉动作用明显,中国就应当认真研究其需求特点以及竞争者的特点,力争通过对外投资等方式进一步提高该市场的占有率。

参考文献:

[1] Massell, F Export Instability and Economic Structur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0, 60(4):618-630

[2] Hausmann, R, Hwang, J, Rodrik, D What You Export Matters[R] NBER Working Paper No.11905, 2005

[3] Peter, D Japa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The Prospects for Western Integration[J] Economic Record, 1969, 45(3):321-342

[4] 于津平中国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与贸易互补性[J] 世界经济,2003,(5):33-40

[5] 孙致陆,李先德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印度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基于贸易互补性、竞争性和增长潜力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13,(12):68-78

[6] 林浩,罗进强,郑岗 我国机电行业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J]北方经贸,2005,(9):118-120

[6] Rodrik, D What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s[J]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2006, 14(5):1-19

[7] Tyszynski, H World Trade in Manufacturing Commodities, 1899-1950 [J] The Manchester School, 1951, 19(3):272-304

新兴产业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swot分析;竞争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94-03

一、广州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新能源通常是指非传统的、环境影响小的能源形式或者储藏技术,直接或者间接源自于太阳或者地热能,具体主要有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生物燃料所产生的能量等。

近些年来,广州市新兴能源发展很快,但其总体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到2011年,全广东省新兴能源的年利用量不到全省能源消费总量6%左右,平均每年新兴能源开发利用的投资也仅约为全省能源建设投资10%左右。广州市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太阳能处理设备、太阳能玻璃,占据着较高的市场份额。太阳能、核电、风电发电装备制造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总体上来说,广州新能源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太阳能、风能产业产值也只是占全国的7%和8%左右。目前,广州正在积极推进建设“绿色亚运城”,在亚运城中重点推广太阳能光热应用、水源热泵供冷供热综合利用技术。

二、目前存在问题

1.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与国外技能相比,由于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与如美国等国家相比技术水平相差较多。同时广州市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同北京、上海等地区也存在一些差距,如天威英利、无锡尚德。

2.新能源的开发程度较低

新兴能源在全市的能源供应中少量补充,其占全国新兴能源开发总量的比重也很低,新能源资源开发力度有待进一步的增强。

3.新能源产业发展滞后

广州市新兴能源的开发缺乏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优势,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4.创新能力不足

广州市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较少,高技术人才缺乏,研发的投入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

5.政策扶持有待加强

新兴能源投资运行成本和风险往往都远远高于常规能源,到目前为止,省内还没有出台有关支持新兴能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系统性扶持措施。而且有关政策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支持力度还很不够。

6.国内新能源市场或者广州周边新能源市场还较小

除了几个大城市新能源建设发展较快,其他中小城市新能源市场发展尚不足。国内市场消费者较为分散,市场狭小,分散,缺乏统一市场标准。

7.成本高,规模小

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发电的成本仍然很高,企业规模较小,这些还很难市场化利用。

三、外部环境分析

pest分析(p:政治、政府及法律因素;e:经济因素;s:社会、文化、人口与环境因素;t:技术因素)是外部环境分析常见的方法,由于同一区域的企业在整体环境上往往具有同一性,在这里我们以广州市企业整体为产业代表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对象以广州九恒新能源有限为例。

1.政治、政府及法律因素

广州新能源产业除国内销售外,更多产品是远销到欧洲、美洲、澳洲、非洲36个国家。中国是美国的重要进口国,但近些年来美国将能源利用的重心转移到了自己国内。我国国内,在新能源发展,新能源的相关政策并不完善,新能源的开发资金大多依赖政府补贴等,部分新能源企业对政府补贴具有依赖性。

2.经济因素

目前,国内,新能源利用的成本要远高于传统能源的成本,为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政府投入了很大的经济力量,强大的经济为后盾,在国内经济优势的广州的新能源产业整体发展迅速。但在国际方面,国际经济仍然较为低迷,国际市场发展动力不足。

3.社会、人口、文化与环境因素

近年来,新能源的发展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可和接受,传统能源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越来越加明显。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保护

已经上升到一种文化,保护环境的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

4.技术因素

广州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广州的新能源产业技术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以广州九恒、广州科力等为代表,广州新能源产业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成本约为国外2~3倍。

上述的pest方法分析了广州新能源的外部环境,可以看出:国外新能源市场发展动力不足;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只要能够获得政府政策大力支持、社会的普遍认可以及广州经济的发展、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只要优先抢占不成熟的内地市场,广州新能源产业将得到长远的发展。

四、内部环境分析

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过程非常相似,主要是对公司内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内部分析提供了促进企业内部沟通过程的良好工具和平台。

同一区域企业整体上往往具有同一性,在这里我们以较为优秀的企业为代表进行整体性分析。在这里我们以广州九恒、广州科力进行ife矩阵分析。如表1。

通过对广州新能源产业的内部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广州新能源产业2.69分还是不错的,对于国内优势明显,只要竞争国内市场,快速占领内地市场,这才是广州新能源发展的真正方向,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公司才能充分发挥优势资源。 五、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可以通过对广州新能源的企业分析,来得出适合广州的战略组合,这里我们以广州九恒新能源企业为代表进行分析。如表2。

通过上述swot分析,我们得出广州新能源产业的战略组合有这四种。

六、竞争战略选择

通过对广州新能源产业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swot结合当前国内条件,可以看出最适合广州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战略:实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快速占领国内新能源市场,开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原因如下:广州经济优势为广州快速发展与抢占国内市场提供强大的经济保障。广州经济发达,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为广州新能源产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基础。国外市场受限。广州新能源产业主要以广州九恒、广州科力等为代表。自公司成立以来,地处沿海,国内市场还很小,公司以前主推以国际发展为主,国内为辅的战略。近些年来,国际变动很快,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纷纷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国外产品,发展本国产业。政府注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对于新能源的发展非常重视,对于新能源发展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国内,一方面对于新能源企业政策支持,同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发展新能源产业。另一方面促进本国新能源市场的增长。

国内市场的快速成形与发展。国内市场正处于发展时期,对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以及随着人们保护环境等意识的不断形成,新能源必将慢慢成为一种时尚。由于人们的这种观念就决定了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动力充足。

广州对于发展内地市场具有许多其他明显的优势。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产业内部较好的整合能力;稳定的原料供给;良好的品牌形象等,这些优势决定了广州新能源产业对于发展国内,竞争内地市场具有明显的优势,更早更快发展和抢占内地新能源市场,可以用较小的资源来获取较大的利润。

国外形势严峻。特别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也是广州新能源产品的主销国,纷纷为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采取措施,另外国内外优秀的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优势较弱。这决定了广州新能源在国外市场的竞争难度更大,需要的资源更多。

国外市场不足。广州新能源外销的主要市场发达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不足,这也决定了这些国家新能源市场的成长速度慢。这也影响广州向国外发展遇到障碍。

国内市场较为分散。这也是决定实行差异化战略的主要原因。国内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民族风俗不同等决定了内地对于消费产品的要求不同。对于新能源产品的要求较多,需要服务的个性化与产品功能的独特性。差异化的产品,培养多个种类的市场,抢占这些市场,并以这些市场向外扩散,可快速占领国内市场。

七、竞争战略实施措施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对于广州新能源产业和其拥有的新能源企业,可以通过适度的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补贴标准,积极的使用财政补贴方式,对新能源关键设备的采购按中标价格给予一定补贴等方式给予扶持。

2.增设产业

展基金

新能源产业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增设新能源发展基金可以使市场闲置资金注入需要给予相关企业财政补贴的企业。通过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的方式可以为国家发展新能源产业减轻财政压力,为上述措施的落实提供保障。

3,加强发展规划与引导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和微观调节,可以促进产业发展。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区域资源特点,技术发展优势来制定科学的新能源产业规划、产业布局和完善新能源产业的技术标准。

4.通过政府引导,促进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

在国内,政府对于市场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政府可以通过直接影响国有企业或者间接影响私人企业的方式,或者制定相关政策来促进新能源市场的发展。目前,发达地区的新能源市场已经初具规模,政府在这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对于中小城市以及偏远地区来说,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其新能源市场还有待提高。

5.整合研发能力,提高创新水平

大力设立新能源研发机构,建设完整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降低新能源高成本问题,同时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对于风能,还需努力改变风电运行不稳、完善电网建设、提高智能电网技术水平等问题。同时鼓励创新,对新能源企业发展设立创新奖励体制。

6.强化人才开发

现代企业的竞争深层次的代表既是对人才的竞争,广州新能源产业要吸引新能源人才,培训新能源人才,合理开设人才发展强化班,并且对人才的发展合理设置奖励体制,鼓励人才学习。新能源企业可以通过从内部人员的培养或者引进海外人才等方面着手。

7.结合自身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合理定制适合自身的竞争战略

国际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广州市新能源产业快速调整好自己的战略。以国内市场为主,实行多样化战略来满足现代市场的需要,更有利于广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内,可以大力运用已在国外发展取得的经验,建立营销网络,合理开发市场,建立研发机构以及基地等。

八、结论

广州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同时,不断开阔国内新市场,提升品牌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新的产品,洞悉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在现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需求进行改革,同时在结合国内对于新能源的产业需求发展适合自身的战略方向。

参考文献:

[1]广东建材.广州推进“绿色亚运城”拉动新能源产业[j].广东建材,2009,(9).

[2]李力,曾乐民,陈子教,于文益.广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23).

[3]陈晖.世界新能源与节能产业发展概况[j].上海电力,2007,

(5).

[4]克里斯托弗·费雷文,尹小健.低碳能源:世界能源革命新战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5]刘山.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源安全[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2,(2).

[6]杜祥琬,黄其励,李俊峰,高虎.我国可再生能源战略地位和发展路线图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9,(8).

[7]刘博.我国新能源技术发展问题及对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8]刘高峡,黄栋,蔡茜.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障碍与激励政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

[9]熊良琼,吴刚.世界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能源,2009,(6).

[10]肖敦华.新疆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1.

[11]赵小燕.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12]杨锡怀,王江.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新兴产业市场分析范文6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SWOT分析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2-0036-04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家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范围,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运用SWOT分析法具体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问题。

一、 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原则与目标

(一)发展原则

1. 优势原则。立足保定市现有产业优势,选准方向和领域, 重点发展短期内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化的项目。

2. 市场原则。 一个项目的优劣不仅由其产品性能决定,更要适应市场的供求法则,满足“经济性”和“需求性”的发展原则。因此我们在考虑项目发展的时候,必须引入市场原则,通过市场来鉴定项目的优劣。

3. 创新原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既有“新兴”之意,也更加强调“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在经过一定时期的技术引进之后,必须将其“本土化”,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将其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改进,使其完全为我所有。

(二)发展目标

按照《保定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 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2300亿元,建成国际一流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创新和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中国电谷”发展框架,电子信息行业、新材料行业、节能环保行业的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3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以上(见表1)。

二、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在战略管理领域中被广泛运用的战略分析方法,其中,S(strength)代表优势,W(weakness)代表弱势,O(opportunity)代表机会,T(threat)代表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见表2)。

(一)优势分析

1. 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保定市地处京津石三角腹地,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 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重要组成。交通条件便捷,京广铁路纵贯南北,神黄铁路横跨东西,京石铁路客运专线正在加快建设,保津铁路已开工。“十一五”期间,已建成保津、保沧、廊涿、保阜等8条段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一,张涿、荣乌等5条段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初步形成“四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保定地区矿藏资源较丰富。西部山区蕴藏着铜、铁、煤、锌、铝、金、银、钼、石棉、云母、石灰石、磁土、大理石等50余种矿产资源,是锌、石棉和大理石全国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曲阳县的大理石和磁土藏量大,质量好。涞源县金属矿藏种类和储量为全市之首;其中钼的藏量居华北首位。东部平原地区白洋淀周围的石油、天然气、地热蕴藏量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2. 一批优势技术和产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保定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左右,已经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新能源为例,保定市已经在输变电设备及电力自动化、 太阳能光伏发电及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新型储能和高效节能材料等领域实现了超常规、 跨越式发展, 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 例如以天威集团为龙头的特种变压器、 电力保护装置、 电力控制测试装置、GIS电力开关、互感器等配套设备,开发移相器、新型静止无功补偿器、 电气制动器等柔性输变电等产品; 以英利新能源公司为龙头的多晶硅生产项目; 以风帆集团、 天威集团为龙头的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专用储能电池与储能装置等产品; 以保定惠腾风电设备公司为龙头的风电设备项目等。 这些为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保定市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以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为首的十几所院校, 以河北电力自动化研究所为首的几十所科研单位, 为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

(二)劣势分析

1. 产业规模过小,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在保定市,除了新能源行业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之外,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的产业规模都比较小。据《保定市“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到2015年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销售收入合计约为450亿元左右,尚比不上化工医药一个行业。产业规模过小、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技术研发能力弱、 抗风险能力不强等弊病都将制约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 缺乏技术创新信心和动力。 技术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动力,但是新兴产业作为新兴的行业实体,其发展前景具有更大的不可预测性, 多数企业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加之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对于技术的创新投入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的信心和动力。

3. 创新性技术人才的不足。 新兴产业与传统行业的不同点就在于,其对于人力资源不再是“量”的考虑,而是“质”的要求,需要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从业人员。 反观保定市乃至河北省,高素质、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很少,高素质、 高水平的创新型技术从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加上京津地区对于保定市人才的“虹吸效应”,造成本地区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人才极度缺乏。

(三)机遇分析

1.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从2009年开始,国务院几个部委召开多次会议, 商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并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就如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战略部署。 河北省近几年通过调控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供应并以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为倒逼机制,强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扶持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引人注目的新进展和新突破。保定市在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 把做大做强新能源及能源设备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按照创新引领、龙头带动、完善链条、聚集发展的思路,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把新能源及能源设备打造成销售收入超千亿元、 占GDP比重10%以上的骨干支柱产业;把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保定市未来发展的先导产业, 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重点扶持, 积极引导,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2. 传统工业对环境、 资源的压力促使新兴产业成为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传统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环境和资源压力, 目前我国已成为能源消费大国, 以资源消耗为支撑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带来了极度恶化的环境和频发的生态灾难。而新兴产业具有的资源消耗低、污染小、循环发展、综合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在全球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 必将成为各国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威胁分析

1. 国际及区域的竞争压力。在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的今天, 世界各国及地区都把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突破口,国际及区域的竞争压力日益提高。新的周边环境和竞争形势, 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技术的不可预测性。 新兴产业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技术路线多样,形成主流的技术路线和产品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筛选,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尝试, 对研究能力和投入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就目前保定市的情况来看,新兴产业的技术和产品还不是十分成熟,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3. 陷入“产能过剩”的陷阱。在国务院确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 个别地区出现了盲目跟风、恶意炒作等不良现象。到目前为止,已有近20个省市提出要打造新能源基地, 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技术重复引进、雷同式布局、低层次竞争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三、保定市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

根据SWOT分析法对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的定性分析, 可得出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框架(见表3)。目前保定市新兴产业的发展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机会和风险同在。保定市新兴产业要想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抓住机遇,利用其优势力量来克服产业发展环境中的威胁, 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1. 有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利用保定市自然资源丰富、 技术装备较为先进等优势,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 实现传统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接轨,在多个领域催生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相关产业升级、产品换代,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 完善金融和政策支撑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起步到壮大,都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而由于其产品研发和商业化存在较大风险, 不适于大规模投资和银行大规模信贷支持,因此,需要引入风险投资,打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市场化融资体系,深化科技、产业与金融合作。近年来保定市政府虽然从财政拨款和商业贷款方面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但受现有经济水平的限制, 投入的资金很难适应战略性新型产业的需要。所以,保定市应尽快制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贯彻落实意见, 同时配套出台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以及贷款评审制度,尽快建立包括社会资金投入和财政出资在内的多层次担保体系,加强对重点领域和技术的扶持和引导。

3. 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保定市境内虽然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校, 但就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言, 科研能力强、 市场反应快的高技术人才,能够驾驭大工程、大型项目的人才,用商业经验武装起来的专业技术人才等,仍非常缺乏。保定市应尽快建立科研机构、 高校创新型人才向企业的流动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发挥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完善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实现和利益保障机制, 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型成果的奖励力度。

4. 坚持产业化路线。 根据保定市现有基础和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布局保定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具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产业化相对成熟的新能源行业要走集中、集约、集聚的园区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5. 加强技术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科技含量高等因素,它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高新技术,只有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才具有活力和竞争力。保定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新技术创新体系,发挥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核心技术,加强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都应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参与和组建,依托产业集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的投入比重,搭建一批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创新体系,特别要在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 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6. 完善规划实施体系。 保定市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到“十二五”规划当中,如何保证它的顺利实施,如何完成既定目标,这就需要完善规划的实施体系,设立机制保障措施。首先,应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详细规划的编制,制定发展目录,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查统计和跟踪分析, 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一些新情况和问题, 并采取及时和切实有力的措施来妥善解决, 从而指导和监督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健全和完善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积极开展评估工作,在规划中设立约束性指标,使规划不仅具有指导性、战略性,同时还具有可操作性。再次,要根据保定市总体部署,从实际情况出发,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要突出本地区的发展重点,形成较为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