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监管范例6篇

新兴产业监管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1

刘晓星(1970~),湖南隆回人,复旦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金融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陈学彬(1953~),四川自贡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宏观金融理论。

摘要:金融全球化的动因是放松管制和技术进步,引起了金融机构和市场结构的巨大变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因此面临许多新的金融监管问题:新的监管需求,传统监管方法的局限性,处理金融竞争方法的调整,消费者保护,监管成本的控制,监管协调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需要进一步面对跨国金融活动、国际金融标准和监管执行力的挑战。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金融监管:问题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3-0050-05 收稿日期:2007-12-10

金融全球化早期(1870年至1913年)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由于缺乏金融监管,引发过度投机和借贷,导致了一系列银行危机。在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中催生了1933年的凯恩斯主义,政府开始干预国家经济的发展,采取了许多金融控制措施,出台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利茨法案》,标志着现代金融监管的真正开始。金融业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又发生了系列变化:跨市场的并购、跨区域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创新、市场交易系统的多元化,传统金融服务的重新定义,新的金融资源配置渠道(如网络金融),这些变化通过市场力量和技术进步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监管挑战。为了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与效率。面对新的金融全球化进程,需要考虑银行等金融机构具体角色的变换,金融竞争环境的改变,消费者保护问题,监管成本的评价与控制,跨市场产品规则的协调。这些因素给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挑战。

一、金融全球化的动因:技术进步与放松管制

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共同触发了金融机构和市场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使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能够绕开很多经营限制,更好地展开竞争。新的技术使得远距离的金融服务能够很快实现(如国际汇兑),催生了新的市场和交易系统,改变了金融消费习惯。新的金融从业机构迅速增加,如金融超市、远程电信公司、互联网提供商等。在许多国家出现了金融控股公司,利用已有的销售渠道和人力设备资源从事多种金融服务。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了从事高水平金融服务的能力,能够根据消费者的行为偏好,很快开发出新型的金融产品,促进了金融产品的融合,产品的行业界限变得日益模糊,并使金融服务业的成本迅速降低,成本优势进一步传递给消费者,他们能够以更低的边际成本获得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技术进步引发了世界金融图景迅速的变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金融监管面临如何权衡监管与效率的问题,各国开始纷纷放松金融管制:金融业务经营类型的限制取消、资本账户限制的减少、允许银行业的跨国经营和并购重组等,这些使整个金融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新的形势,美国1999年11月4号通过了《新金融服务法案》,取消了在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的经营限制;2004年6月《新巴塞尔协议》的通过,使统一金融监管逐渐成为主流的监管方式。

二、金融全球化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金融监管问题

金融全球化进程使全球金融业的发展变得更加富有效率,广大消费者和企业能够获得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但这些也给金融监管部门和政策制定者如何正确发挥金融市场的功能。用最低的成本更大范围地获得最好的金融服务。实现安全与效率的目标带来了新的问题。下面具体针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监管进行讨论。

(一)金融机构市场定位的变化提出了新的监管要求金融全球化意味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从只要满足最低的审慎监管要求和很少竞争的市场环境进入到竞争激烈和风险管理水平要求很高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现有的金融监管方法使它们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已经能够承受最近十年来几次大的金融危机(如1990年代互联网泡沫破灭引发的金融危机),但最近由非银行金融机构引发的美国次贷危机表明金融风险能够由超越传统金融体系的分支机构引发。如何前瞻l生地考虑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并且防止出现大的冲击仍然是金融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密切关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市场角色变化。由于企业、个人能够很快地从资本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流动性支持,相比于传统的流动性供应者,银行的重要性正不断降低。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现在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包括银行、保险、资本市场的各种负债金融交易,为他们的客户承担风险,提供专门的反向套利和风险管理产品,从事高杠杆的融资活动,因此许多银行成为了风险管理者,而不只是传统的融资和流动性提供商。因此,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溢出程度和范围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和管理,通过各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传导机制的分析变得非常困难。很多传统的非银行管理规则正用到银行领域,如类似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报告、公司标准化管理和市场化规则。近年来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的变化要求持续性的监管,从规则监管向风险管理转变。然而政府政策,特别是关于公共安全网,根据银行系列变化作的改变不太明显。

(二)一些传统的监管方法不再适用按照国际标准,加强和保护金融系统基础要素(支付系统,结算与清算系统,基本流动性的供应)的有效性是最为必要的。在日益综合的金融领域,基于风险管理的更加复杂的监管技术已经成为金融监管机构的核心成分。设定特定金融事件和金融危机程序进行模拟仿真有利于我们识别金融体系的弱点,发现决策过程的可能差距。资产鉴定和处置,信用信息的有效性,注册和包括重组、破产清算的金融重构框架,这些组织制度已经成为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基于银行证券保险的传统分业监管容易出现监管漏洞,许多规则是1990年代采用的,然而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孤立的金融业务实体在许多金融体系已经不再存在。因此传统的分业监管存在很大的现实局限性,需要用一个综合的风险管理方法取代,即需要建立横跨银行、证券和保险的跨部门方法。

(三)处理金融业竞争的方法需要调整竞争是金融业改善提高的重要驱动力。使金融体系更加开放和富有活力,实现更多的差异化产品。降低金融中介费用,更容易获得的金融服务和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这些效果从美国到欧盟等发达国家直至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得到了印证。美国和欧盟的迅速增长归因于国家和地区间放松管制,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归因于银行体系的开放和外资的进入。由于过去十年间金融业的并购重组,出现了许多全球性质的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它们拥有资本、技术和品牌上的优势,在经营上具有规模效应,并且出现

了大规模的沉淀成本,使完全竞争难以保证,大规模的金融服务产品引发了高的固定成本和沉淀成本,导致规模优势和垄断优势。在消费者方面,当自动支付与具体的银行账户相联系时,消费者不容易改变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在许多股票交易、衍生产品和其他的正式交易市场。所有权和管理结构因为少数所有者的互利正在改变。除了这些因素外,市场和产品的定义变得更加困难,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变得日益模糊。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保障竞争方式日显不足,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金融本质上强调稳定性。意味着金融服务业的竞争被考虑得更加复杂。但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的因素。

1 关于竞争政策的制度组织需要改变。全球化条件下金融服务规定的改变意味着许多其他的参与者和观点影响了竞争环境,如电讯业通过电子金融影响了市场结构:金融服务的产品需要配套投入,包括网络服务;像其他行业一样,金融消费者能够得到统一的服务承诺和定价规则。

2 识别和解决竞争问题的工具需要调整。根据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日数据观测全球金融风险是无法跟上市场变化的。如果不清楚金融产品的特点和金融服务生产销售的打包方式,很难将其他行业更加复杂的分析和实验工具应用进来。例如用传统的行业分析工具很难有效分析银行业的竞争。因此需要开发新的工具。

(四)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随着金融服务品种和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多样性增加,金融消费者保护变得更加复杂。虽然广大消费者仍然生活在原有的生活范式下,但他们需要不断地了解市场环境的新变化。这种改变要求政策制定者关注消费者选择的责任,确保消费者获得正确的信息,对消费者进行正确的教育,当出现纠纷时,用正确的监管和法律工具进行协调,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在银行业,虽然产品创新受到很多限制,但产品的渠道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许多新的市场参与者加入,使消费者基于信息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对于消费者已不只是早先传统的意义,由于在消费者保护、竞争政策和保障适当和完整的金融市场功能的发挥之间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有点主观,因此,对于所有的消费者来说,如何确保市场更好地运行,为消费者提供正确的交易指引,保护个体消费者,通过正确的信息和消费者教育保证消费者从提供的金融服务中实现最大的利益。成为全球所有国家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新课题。

(五)金融监管成本的控制更多金融监管放松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使市场更加有效和合理的再监管。一个长期的问题是在监管成本和监管收益之间如何实现合适的平衡。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化和各国金融监管政策的主动调整,许多新的监管措施发生了变化,新的成本已经被强加给了金融服务业。这些成本直接表现为合规、增加的报告和国内系统的进一步发展等。此外,过量和过度的监管导致金融产品的开发失效,银行因此不能以最小的成本配置金融服务。这些额外的费用和引起的失效最终被转嫁到金融消费者身上,同时过度监管也会阻碍金融服务的使用。监管的成本有的超出了实际的合理要求,需要限制新的监管保持现有的监管流程规则。欧盟2005~2010金融服务法案计划的白皮书强调更好地满足实际需要,而不是更多的监管。政府需要避免过量的监管并且不要对金融业强加太多的监管执行费用,为了取得监管目标,需要对新的监管措施进行持续性的效果评价,严格成本收益的平衡。为了更好地满足金融业发展的要求,在制定新的监管规程时。要多方咨询和提高透明度,反映金融业的要求,兼顾国内外的相应标准。

(六)监管协调的问题为了消除或防止有效金融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障碍,需要结合监管的成本收益评价,实现跨部门的监管方法和产品更大的一致性。金融服务的提供商(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和金融功能相似的金融产品之间需要保持协调一致。跨部门和产品的协调可以避免监管套利。使相同的产品受到同样的监管,实现市场公平竞争。采用共同的监管方法有利于金融机构开发综合型的金融产品,实行分类定价,实现在不同金融市场和机构间的跨期交易。从金融稳定和金融服务提供的效率来看,存在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间的平衡。目前在许多国家仍然采用银行、证券、保险市场分离的市场运行体系,没有解决跨部门和产品的监管一致性问题。金融工具间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在监管制度方面尚不明显。跨市场和国家的金融监管协调不只是区域性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依靠国际性的标准。如BCBS,IOSCO,IAIS和CPSS这些国际组织制定的规则标准。这些标准是相关要求的最低标准,但也超出了现有一些国家的需求水平,如Basel(II)。这些标准没有强制性,由各国自愿采用,但有的已经成为国际惯例,对各国影响很大,包含广泛的国际规则。

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面临的金融监管挑战

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非常快地融入全球市场体系,由于这些国家薄弱的制度基础使得国际通用的方法在国内无法实行,国际性的监管实践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存在应用上的困难;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面临跨国金融服务、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路径依赖、国家发展战略的先后顺序、国际标准的本土化、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迅速的金融一体化迫使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许多调整,金融部门的监管和政策的制定面临一些特殊的挑战。

(一)跨国金融活动的挑战新兴市场迅速的国际金融一体化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本国资本市场,跨国的金融活动给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些是技术层面的,如外资银行在本国存款保险机构的负债如何安排,对外资银行存款保险准备金的要求如何确定:不良外资银行引发的风险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统一解决办法。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不同领域出于监管和其他目的成倍增加的报告增加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奉行成本。在不同国家间监管信息共享中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仍处于劣势。单个银行的失败和系统性的银行危机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关于处理失败银行的跨国安排较多地考虑了发达国家的因素,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不一定合适。目前处理跨国的金融分支机构在监管者之间尚缺乏实体性的国际框架。由于有限的市场容量,不完全的国际框架使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具有明显的劣势。大型的外资银行出现在一些新兴市场,引发了市场波动性问题。给本国的一些借款人和金融消费者带来负面冲击。实践表明,如果外资银行在本国银行体系占了大的份额。可能会阻碍当地信息的产生和信息的有用性,并进一步影响到监管质量。

新兴资本市场的问题也是复杂的。一方面,协调规则和监管也许能够减少商业资本从新兴市场转向国际市场;但是与国际规则保持一致会增加本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成本和信息披露标准。另一方面,流动性吸引流动性,更加一般的标准有利于促进交易在某一个地方集中进行,如金融衍生品市场采用相同

的合约集中在某一市场。最有活力的市场一般靠近信息产生的中心。由于规模、地点和其他因素在新兴市场不同,地理或时区接近大的市场更有利于实现一体化。这要求新兴市场当地的监管应该针对不同国际市场活动采用不同的策略。

(二)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挑战大量外资金融机构和离岸金融的活动,增加了金融一体化进程。重要的国际标准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性的问题,如外资金融机构的国家和包容性问题。部分全球化减少了新兴国家独立自主的自由和既得利益。限制了当地政策制定者的自由度。随着大量外资的出现,国家在协调外资金融机构和本土企业间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仍然能够通过金融体系实现具体的国家目标。包括国家在金融调解中直接和间接的作用。采用国际金融部门的标准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具有挑战性,因为这些标准是以发达国家更加自由的制度环境和成熟的监管结构安排为基础的。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这些标准有利于促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但也面临执行上的挑战。标准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太复杂,并且需要太多制度上的组织支撑。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采取许多行动:需要建立更好的立法体系、监管制度和组织保障以及技术上的支持,结合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自身的特点区分采用标准的优先顺序,对所有标准的执行进行指导。

(三)监管执行力的挑战合约被有效地执行是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关于标准的关注更多的是它们的执行。制度约束和增加接受力的范围不只是法律和技术上的问题,而且也是执行力的问题。执行要花一些时间完成,需要采用平衡公众的不同执行手段。同时也需要政治意愿和责任来进行执行约束。授予监管人员更多权利的同时,如果没有责任约束要求,将会引起滥用权力的风险。在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私人执行机制一直在发挥作用。例如行业标准,通过声誉和私人部门组织的融合,发展为一个非常普通的行业间强制执行机制。但在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标准的作用依赖于政府的执行。当标准的执行更多依赖于公共的强制执行和政府行为时也许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完全自由化的私营部门体系也不是最好的,往往是在两者间的权衡。有着大量外资银行的小型新兴市场可能获得来自外国资本市场的溢出效应更大。但在外资金融机构之间用道德劝告和其他工具可能效果有限,政府需要采用透明的方式进行干涉可能效果更好。在有了大量外资金融机构的金融一体化中期,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因此最好的方法也许是更多地强调市场力量,使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好地适应国际标准,监管执行更加富有效力。

四、结论

金融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已经对过去20年间全球金融体系的系列变化做出了许多反映。许多教训(有时候是昂贵的)告诉我们在促进合理和有效的金融发展方面,什么样的监管方法更能发挥作用:也有许多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争论。金融服务业正在发生连续的变化,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一)金融监管标准及其执行力的问题为了适应全球化下的金融监管要求,许多国际标准进行了调整,标准的制定需要保持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关于标准怎样设计和评价以及在国际间实施和沟通,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全球的标准制定中。很少有新兴市场国家的声音,它们不能够影响强加给自己的条款,处于要么接受要么放弃的境地。标准设置的过程,是区域和全球金融合作的结果,但标准的合理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有着不同的制度体系,因此面临很大的挑战。由于它们很少参加标准的制定,它们的发展水平很难被正确评价并反映在标准里面。在一些关键的监管领域促进一致性标准有利于公平竞争,但它如何得到有效地执行,是否有更多的负面冲击,这些问题需要不断的深入分析。

(二)金融竞争与协调的问题竞争是一种改变的力量。需要各国考虑自己金融市场的具体特征确保竞争性的市场。在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往往存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竞争局面。由于它们的金融业和实务部门、政府部门之间有太多不容易改变的惯性,金融部门的竞争经常被作为一个事后的想法,而不是作为金融部门发展战略的基础因素加以考虑。金融活动的国际化需要安全有效的跨国清算,需要金融机构母国和东道国的监管协调和信息沟通,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使金融部门的发展方式发生改变,这些影响了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弄清这些影响机制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非常重要。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2

一、深刻认识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重要意义

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环境和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是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十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全面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工作,质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目前我市质量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质量问题仍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全社会的质量意识比较薄弱,质量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质量技术基础建设相对滞后,促进质量振兴的配套措施和体系建设还不健全,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技术竞争压力;一些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生产条件差,产品质量还存在产品档次和水平低、可靠性不高的问题。

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在更高层面和更深层次上实现质量振兴,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全市综合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有效应对日益激烈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把质量兴市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来抓,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质量第一”的理念,按照“以质取胜”的方针,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主线,以质量效益为核心,抢占城市竞争发展制高点,全面加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夯实质量工作基础,积极构建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质量工作体系,切实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保障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作为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根本宗旨。

2.企业为主、政府推动的原则。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质量责任,加快技术进步,推进自主创新。通过制定鼓励和扶持政策,为全面提高质量水平营造良好环境。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把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质量问题、全面增强我市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努力提高社会整体质量水平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4.全民动员、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市场引导、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

三、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主要任务目标

(一)产品质量方面。

到2010年,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农产品、食品、药品等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主要工业产品85%以上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国家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5%以上;主要工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基本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形成12个以上的中国名牌产品、10件以上中国驰名商标和70个以上新疆名牌产品、250件以上新疆著名商标,重点企业70%以上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创建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6个以上;主要工业产品的能耗、物耗、水耗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扩大出口免检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100%。

(二)服务质量方面。

全面推行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实现服务质量的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层次和质量管理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到2010年,在交通、邮政、通信、商贸、旅游、卫生、金融、保险、会展、中介、物流、社区、房地产等行业,全面推行标准化服务,争取建立10个部级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单位,使全市服务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工程质量方面。

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等环节上严格实施工程项目法人质量责任终身制。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重的原则,以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为基础,积极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水平。到2010年,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四)环境质量方面。

以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监管体制,建立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能耗标准、节水标准、节地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体系,重点耗能企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每年降低4%左右。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解决能源环境质量问题,全面改善城市与农村的环境质量,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建设,严格执行污染物减排标准,实施清洁生产。

四、各部门分工负责,加强质量监督和宏观指导

为加强对“质量兴市”工作的指导,落实目标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市经委、市建委、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质监局、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工商局、市环保局、市农牧局、市公安局、市旅游局等相关单位及**县、各区人民政府领导为成员的**市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市人民共同参与的质量振兴体系。

(一)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作为主管全市质量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抓好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和技术基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质量振兴纲要》的各项方针政策。负责生产企业的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工作,引导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品结构,实施名牌战略,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计量保证体系、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帮助企业进行质量认证的前期工作。鼓励、指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督促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和检验,引导实施“质量兴企”工作,组织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促进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财政部门应将“质量兴市”工作的经费列入支出预算,确保“质量兴市”工作必要的经费和完善技术手段的资金,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对名牌产品及其生产企业实行奖励及重点扶持的有关政策。

(三)发改部门要将产品质量中的主要目标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四)科技部门要在贯彻科技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认真做好“质量兴市”的各项科技工作,落实科技奖励政策,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五)建设管理部门要根据有关建筑法规,强化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工作,大力推行建设工程质量的项目自控、社会监理、政府监督制度。依法执行招标投标制度,消灭无证设计、无证施工的违规行为。严把进入建筑施工现场的材料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

(六)卫生管理部门要根据有关法规,加强对食品卫生、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将倡导优良的医德医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纳入“质量兴市”的工作范畴。指导医疗卫生单位创建文明服务的示范窗口。

(七)药品监管部门要按照有关法规,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保证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可靠,建立健全保障制度,杜绝一切假冒伪劣药品及医用器械流入市场,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八)旅游管理部门要负责在所辖或归口部门推行服务质量的国家或国际标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创建文明服务的示范窗口单位及旅游文明城市。

(九)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城市污染源的监管,严把“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环保审批关,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对企业的污染现象加强监管并加大治理力度,使我市的环境质量及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达到国家治理标准要求。

(十)农牧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依法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

(十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严格生产经营主体资格登记注册管理,取缔无照生产经营行为,严厉查处流通领域违法经营行为。

(十二)工业经济管理部门负责研究拟定工业领域利用外资的有关政策;指导全市工业技术创新及技术进步工作;拟定全市工业行业规划,实施行业管理。

(十三)商务部门负责对商品市场建设进行宏观管理。

(十四)公安部门负责对涉嫌构成非法经营罪或者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案件的查办。

五、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重点工作

(一)坚持从源头抓质量,全面强化质量监管。一是运用生产许可、强制认证、注册备案等手段,严格市场准入,特别是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要进一步提高生产许可条件和市场准入门槛。二是建立严密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特别是加强对食品、药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加强对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逐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切实保证公众用药安全。对农产品,要着重加强产地环境和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及包装、贮存、运输等环节的监管。对工业产品,要着重加强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和产品出厂等环节的控制。三是加强进出口检验检疫,大力规范出口市场秩序,严格依法检验,严厉打击出口商品逃漏检行为和非法出口。

(二)突出发挥名牌战略的带动作用。按照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从指导思想、体制机制、规划导向和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做好名牌创建的规划和培育工作,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能级,创建一批体现我市水平、行业先进、服务领先的名牌集群,实现名牌由少变多的历史跨越。

各级部门要创造名牌企业落户、研发、生产、积聚和扩展的良好环境,吸引全国其他地区更多的知名品牌落户我市。要进一步完善名牌创建工作的管理机制,加强对全市名牌创建工作的指导和培育力度,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等产业,培育和创建更多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中国名牌。

(三)加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共资源的整合集成,建立完善技术标准、社会公共信息服务和检测服务平台。加强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建立标准化组织管理体系,推进人才、专利、技术标准的协调共进,探索形成自主创新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标准研制推进高端研发、标准应用促进成果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加强技术标准的应用和研制,大力开展以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为主的工业标准化、服务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和制定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标准。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为主、国际接轨的方针,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产品的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水平,提高标准化在企业效益增长中的贡献率。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具有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

(四)切实落实环保优先原则,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进一步细化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实施总量控制定期考核和公布制度,确保全市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量,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逐年削减,促进环境质量稳步提高。切实加强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等重点污染防治,加大对化工工业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遵循生态学规律,实施重要生态功能区恢复重建,逐步腾退不符合生态功能保护要求的用地。以饮用水源保护、污水治理、垃圾处置、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中小企业环境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

(五)加强质量基础管理工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组织企业开展质量攻关和持续改进活动。围绕重点产品开展质量振兴攻关计划,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精心组织质量攻关和群众性QC(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切实解决一批重点产品和项目的关键质量技术问题,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不断发挥质量在自主创新和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质量工程师、注册计量师、设备监理师资格考试制度。加快培养标准、计量、质量等专业人才,有重点地引进和培养一批在行业中有重要影响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考核、管理和储备,通过建立质量人才的引进、交流、晋级等科学机制,构筑和打造质量人才高地,把优秀人才集聚到质量工作中来,提升全市质量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加快培养具有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鼓励企业家参加各类高级管理培训班学习,充分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自主创牌中的核心作用。对经市人事部门认定的留学人员、博士生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高层次质量人才给予支持。

(六)大力加强质量平安建设。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严肃查处质量和品牌的乱评比活动和虚假广告。重点查处群众反应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

突出抓好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地区质量监管工作。把食品、药品、农资、建材等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的产品作为重点监管产品;把小企业、小作坊、有制假劣迹的企业和黑窝点作为重点监管对象;把农村、城乡结合部和存在区域性质量问题的地区作为重点监管地区。

以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为重点,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和宣传教育。积极发挥各类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培训,增强法制观念,树立质量和信誉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把企业产品质量状况作为衡量诚信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立诚信档案。对守法经营、质量过硬的企业要加强宣传,提供优质服务和便利;对管理薄弱的企业,要加大监管和巡查力度;对制假售假的企业,要依法处理,并列入“黑名单”,向社会曝光。要大力普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质量意识和防假辨假能力;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七)集中力量搞好专项整治。各监管部门要统一行动,重拳出击,形成强大声势,采取有力措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食品为重点的质量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等重点部位、食品等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重点产品。要把小作坊作为整治的重中之重,对达不到质量安全卫生基本条件的必须限期改造。严厉查处使用非食品物质和回收食品作原料、滥用添加剂等行为。同时,鼓励大企业帮助小企业、小作坊提高生产水平,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县和食品放心乡镇、食品放心社区建设。

六、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质监局,承担质量兴市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落实质量兴市的各项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结合实际抓好落实,确保质量兴市目标的实现。

(二)落实工作职责。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把质量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质量兴企、质量兴业、质量兴市(县、区)活动。各级各部门要将质量兴市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履行管理职责,落实政府质量工作责任制,在引导、协调、监督、服务等方面为质量兴市创造良好条件。落实企业作为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确保其生产、销售的产品符合法定要求,对其生产、销售的产品安全负责。

(三)强化考核监督。市政府对质量兴市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定质量兴市考核指标,由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按年度组织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地方和部门主要领导政绩考核体系,并定期向全市通报。每两年对质量兴市做出突出贡献的县(市)、区政府给予表彰。

(四)加大质量工作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具备质检资质的质检中心建设、标准体系建设、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组织重点质量问题攻关和质量改进等所需要的经费给予重点支持。积极引导企业增加投入,加大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工作力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五)落实政府奖励和扶持机制。政府制定质量奖惩办法和优惠政策。坚持扶优惩劣。对我市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新疆名牌产品”及驰名商标的企业及质量效益突出的企业实行奖励和优惠政策。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及无证产品者要依法严惩。

各部门、各单位应根据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激励机制,制定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及相关的考核奖励办法。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3

本刊(记者 崔建玲)2月16日,全国推进质量兴农工作部署会议在广州召开,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农业部总畜牧师马爱国、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广德福等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总结了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部署推进质量兴农工作和201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任务。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此次会议批示并强调,保证人民群众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是农业部门的首要职责。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牢固树立质量兴农理念,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应用,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做出新贡献。

陈晓华在会上指出,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央提出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聚焦目标任务,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再上新的台阶。2017年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目标,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年活动为抓手,从生产、监管两端发力,扎实推进质量兴农,切实保障农业产业发展和公众“舌尖上的安全”。一要大力推动绿色生产,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抓紧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二要不断强化全程监管,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执法,加强监测评估和应急处置。三要继续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督促地方落实属地责任,巩固创建成果,扩大创建范围,加大投入力度,示范引领带动全国面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四要加快推进追溯体系建设,抓紧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出台追溯管理办法及标准,做好平台试运行工作,推动智慧监管。五要切实提升监管能力,落实“十三五”执法监管能力建设规划,推动各地健全监管机构,充实监管人员,开展比武练兵和培训演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实施好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进程。

广东、内蒙古、浙江、江西、山东、四川等省(区)农业部门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4

按照领导要求,结合我市质量管理工作实际,下面将近几年质量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汇报。

1、开展了“质量和安全年”和“质量提升”活动。按照国家局、省局关于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的统一部署,在巩固“质量和安全年”活动的成果、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扎实地推进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全省举办的质量知识大奖赛中,***炼化公司和***质监局代表队双双获得团体三等奖。有两名个人在笔试中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为***争得荣誉。最后***代表队代表黑龙江省到国家参加质量知识竞赛。分别获得消费者代表队一等奖,质监队二等奖的好成绩。

 2、全面推进质量兴县(区)工作。2010年各县区先后开展了“质量兴县”、“质量兴区”活动,各县区局把此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质监部门为主抓、以企业为主体,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确保质量兴县(区)的责任落实。县区局基本按要求开展质量兴县(区)活动,以当地政府名义下发文件。

3、实施名牌战略工作。为加大对企业名牌培育力度,根据市政府《***市百个重点名牌培育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名牌产品培育、推荐和评选活动。现有4家企业被评为中国名牌3个产品, 51家企业73个产品被评为黑龙江名牌产品,50家企业75个产品被评为***名牌产品。

4、开展“县级名牌特色产品成果展示厅”工作。按照省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名牌特色产品展示厅建设的通知要求,展厅设置要求有固定房间、有前言、宣传光盘、图片、形象资料、讲解员、留言签字本等。我市四个县局现在杜蒙县、林甸县展厅健全,肇州、肇源展厅没有房间正在选新址。

5、积极开展“质量月”活动。各县区局围绕“质量提升”这个主题,深入开展“质量月”活动,营造浓厚氛围,通过“质量月”活动的平台,进一步发挥各部门,各县区联动机制的作用,大力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充分利用电视台、***晚报、***日报等宣传媒介做好当地名牌产品的宣传工作,扩大名牌产品的影响力。

6、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为广泛宣传各企业开拓创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成功经验,普及QC小组活动,组织有关企业开展全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评选活动,每年向省局推荐QC小组都在50个以上,在部级、省级获奖的占全省30%以上。

7、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加快质量管理机制形成。按照省局关于在全省质监系统建立企业质量档案的通知要求,要在全省建立质量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几年来不断更新共建立质量基础信息数据2803个。

8、开展质量分析工作。按照省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分析工作的通知要求,县局做到每月一分析,市局二月一分析,分析工作有汇总,有总结,有报告,能够及时为市局和各级部门提供权威、科学、准确信息。县局分析报告每月报市局。市局按要求上报省局。同时省局确定全省100家企业数据由各地市统一采集报省局,其中***有20家企业数据每季度采集后报省局质量处。

9、抓好服务全市大项目建设和“百局服务百企”活动。按照省局要求,充分发挥工作职能作用,抓好服务大项目建设和“百局服务百企”活动,做到年初有规划,每月有汇报,年底有成果。各县区局确定专人都有专人负责服务大项目建设和“百局服务百企”工作,认真抓落实,不走形式。共确定百局服务百企企业11家,同时与另外4家企业签订框架服务协议。对已经确定的大项目和企业按计划开展服务。

10、突出证后监管工作,形成后续监管的新机制。我市共有135家企业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依据省局对生产许可证后续监管工作要求,加强获证企业监督管理力度。一是进一步完善生产许可证企业巡查档案建设,对获得生产许可证企业建立台帐和巡查档案,共建立档案130家,并及时更新。二是结合市局制定生产许可证日常巡查计划,县区局主要负责眼镜企业巡查,对其他企业采取监督抽查的方式进行巡查。三是加大无证查处工作力度,坚决杜绝无证生产,违规生产的现象发生,对无证企业要进行规范,督促办证。

省局质量工作2010年各地市单项评比名次第一名。质量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与其他省市相比还有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质量管理上还存在着薄弱环节,如对企业的培训,对新的质量管理方法不是很熟练,管理工作还不到位。二是对生产许可证监管职能发挥不够充分,对获证企业监管时存在死角。三是质量兴市工作还没有以市政府文件形式下发,主要原因省局没有以省政府下发质量兴省文件,市政府无据可依。四是学习风气不浓,学习不刻苦不扎实,缺乏钻研精神。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工作质量,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2011年工作总体安排

 

按照按照国家质检总局“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总体工作要求和省局会议精神,今年要大力开展“产业项目服务年”、“跨越发展决战年”活动,按照质量科职能,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名牌建设

紧紧围绕石化、机械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我市支柱产品打造品牌,以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发展思路和目标,争创一批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力争今年争创40个黑龙江省名牌产品,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百家品牌”的宏伟目标。

2、夯实基础工作。

建立企业档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加强对企业进行宏观指导的重要措施。要及时更新生产型企业档案数据,实现企业电子信息的动态管理;逐步完善获生产许可证等重点产品的企业建档资料,便于对获证企业实施监管。

3、推进质量管理方法应用

加大对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力度,根据企业的发展水平和人员的素质水平,实施不同的质量管理培训内容,如在中小企业中大力推行5S管理,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等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积极推进QC质量管理小组工作等等。

4、大力提倡质量振兴活动

要大力开展质量兴企活动,通过质量兴企达到质量兴区、质量兴市的目的。质量兴企要与落实国家和省、市对质量工作的整体部署结合起来,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结合起来,与实施名牌战略以及打假治劣责任制结合起来,推进质量振兴事业全面健康发展。适当时机要以市政府名义下发质量兴市文件。

5、抓好服务全市大项目建设和“百局服务百企”活动。按照省局要求,充分发挥工作职能作用,今年开展“产业项目服务年”活动,我们要继续抓好服务大项目建设和“百局服务百企”活动,认真抓落实,不走形式。对确定的服务项目按计划开展服务。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5

关键词:证券市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

一、引言

长期以来,证券市场政府监管就受到经济学家和实务界人士的诟病,以斯蒂格勒(Stigler)和佩尔兹曼(Peltzman,1976)为代表的“俘获论”观点认为监管机构代表了相关产业集团的利益,产业集团通过寻找代言人说服监管机构采用对自己有利的监管政策,监管机构最终受该产业集团的控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中大量的中小企业被排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之外,政府监管实质上是使资金被特权阶层掌控,运用效率低下。詹姆士·布坎南运用“经济人”假设证明了政府监管失灵的问题。制度经济学家格拉斯·诺斯也认为政府监管的成本大得惊人。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似乎已经表明政府监管只会抑制资本市场发展、增加成本、带来负外部性。尽管如此,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证券市场都存在政府监管,只是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在监管机构、监管手段、监管层次、监管效果上有所差异。特别是一些新兴证券市场,政府监管的范围更广、行政手段更多、监管层次更低、产生的影响更大;人们一面害怕不当的政府监管带来的负面影响,一面又希望通过政府监管可以促进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政府监管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证券市场各有分工、各有优劣,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实践表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靠政府监管或者市场调节来发展资本市场,成功的做法往往是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新兴证券市场政府监管的优势

政府之所以可以在证券市场监管中发挥作用,是因为它是国家权利的代表,具有强制力,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监管在证券市场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立法权、执法权、培养教育投资者、减少市场失灵带来的负外部性等。

1.政府立法和执法对规范新兴市场尤为重要。“法与经济学”研究专家LLSV(RafaelLaporta,FlorencioLopez-De-Silanes,AndreiShleifer,RobertW.Vishny)认为各国的法律结构、法律执行情况、法律起源将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好的法律保护机制和执行机构促进金融系统发展,从而促进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发展;同时法律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以及控股股东拥有的现金流量所有权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法律对中小投资者保护力度越强,控股股东拥有的现金流量越多,企业价值越高。新兴市场由于发展的时间短,法律体系不完善,市场基础薄弱,极易受外界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产生剧烈波动,更需要法律来规范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行为。政府凭借国家机器的强制力制定法律和执行法律,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LLSV(2006:whatworksinsecuritylaws?)以49个国家的证券法律为依据,将法律条款按披露要求(disclosurerequirement)、责任界定标准(liabilitystandard)、强制执行(publicenforcement)进行打分,研究法律对宏观经济因素(包括:外部资本/GDP;国内公司数目/总人口;IPO公司融资额/GDP;股权融资的途径等)的影响,得出披露要求、责任界定对经济有显著正影响。虽然实证结论表明法律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正如DeFondandHung(2004)所言,市场的监管者在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激活市场信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必要的前提条件是机构必须是有效运行的,是无偏且没有腐败和政治偏见的。由此可见,新兴证券市场需要法律来规范市场,更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有效的法律和高效运行没有腐败的政府。

2.政府培养和教育投资者是新兴证券市场的必然选择。新兴市场中投资者缺乏经验、具有盲目性、投机性强、羊群心理,对上市公司的信息难以正确解读,同时新兴市场中也普遍存在着内幕交易、伪造业绩、包装上市,如果没有政府教育和培养成熟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将受到更严重的损害。投资者理性化需要一个过程,西方国家的投资者经过了几百上千年的证券市场洗礼,才逐步从投机走向投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无可避免地替资者选择上市企业,包括设置上市门槛、退市机制等。新兴市场的政府监管被赋予重任,既要规范市场和上市公司,又要培养成熟的投资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投资者将会依赖政府对市场的监管。

3.政府监管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亚当·斯密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自发地调节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自利的经济人本质驱动每个人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市场自发的得到平衡。资本主义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彻底打破了市场自发平衡的美梦,市场有它无法避免的弊端。单纯市场调节会造成市场垄断,证券发行价格和企业业绩相脱离,甚至某些投资者完全操纵证券价格;市场调节很难克服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信息需求者和信息提供者相比永远处于信息劣势,上市公司从披露成本和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出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提供完全透明的信息,而及时可靠的信息对于投资者的决策至关重要,只有政府才具有足够的财力、人力和权威相对高效地制定信息披露规则和审查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新兴市场中的中小投资者很难具备与上市公司进行谈判的能力,每一个小投资者单独地监管上市公司成本太高,政府或者相关机构替资者监督上市公司可以减少社会监督成本;市场调节很难克服负外部性问题,证券市场上买卖的商品和普通商品有一定的差异,它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预期,并不能马上用来消费,因此买卖证券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缺乏政府对上市公司和市场规则的规范,证券市场很容易受投机分子操纵股市而剧烈波动,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的香港证券市场如果没有政府的适时介入将陷入崩盘的境地。因此,政府监管有市场调节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新兴市场比较脆弱、经受风险的能力较差,政府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保护投资者和规范市场的重任。

三、新兴证券市场政府监管的现实困境

政府在新兴证券市场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对证券市场的规范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力。但是由于新兴市场的政府本身就是不成熟的,造成证券市场法律不完善、监管者的道德危机、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行政化手段过多、规范和发展难以两全其美等问题。

1.新兴证券市场法律还不完备。新兴证券市场的通病就是法律不完备、执行不力,对投资者的保护力量较弱。完备的法律是实现有效监管的前提,新兴证券市场由于发展时间短,既希望快速发展又希望规范市场,而规范和发展在短期内很难两全,因此新兴市场往往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靠牺牲规范来发展市场,靠牺牲投资者的利益来成全企业融资的需要,甚至政府和企业合谋瓜分剩余利益。

2.监管机构设置不合理。新兴证券市场在设立监管机构的时候,最通用的做法是模仿成熟市场的设置方式。但是不同的政体下权利配置不可能雷同,如三权分立的国家和国家在证券监管机构的部门和权利设置方式会有差异,新兴国家很难照搬成熟市场的做法,即使照办,也会水土不服。同时新兴证券市场的市场化不彻底,市场和政府的职能范围经常交错重叠,在机构设置时很容易出现权利真空或者多头管理。以中国的债券市场为例,证监会负责企业债券的上市监管,人民银行负责企业债券的利率核定,国家发改委负责企业债券的发行审批,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和管理。

3.监管者的道德危机。政府的市场监督人员也是“自利”的经济人,目前对监管人员缺乏激励机制,监督工作的好坏很难量化,一部分政府监管人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监督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投资者相对于政府监管者处于信息劣势,在缺乏相关的机构监督监管者的情况下,监管者偷懒、对于上市公司造假视而不见就再所难免了;而另一部分监管人员通过政府权利这层合法外衣与企业合谋寻租,钻政策的漏洞、以身试法、收受贿赂、违规操作等,中国的王小石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给中国的证券市场监管体系敲了一记警钟,因此,如果没有对监管人员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这样的事情仍会发生。

4.监管目标多元化。监管目标多元化使得监管部门难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正如波斯纳所言,监管职能在两个对立理论间选择,要么为特殊利益集团服务,要么为公共利益服务,哪个集团受到监督取决于该利益集团在该产业的利益。以中国的政府监管部门为例,政府监管部门一方面需要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另一方面,政府在规范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上市公司强烈的融资渴求,因此,监管机构作为政府的代言人,既是上市公司上市融资的审批者,又是股市的监管者,同时作为上市公司最大股东,还是公司的参与者,因此监管机构要做到完全独立目前尚有很大难度。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十几年来,每一次大的涨幅波动都和新政策的出台、领导讲话、政府压市救市措施密切相关,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监管机构的目标多元化且摇摆不定,既希望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同时又不能对证券市场出现的各种问题熟视无睹,毕竟从长远来看,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要靠规范。

5.过多的行政干预。新兴证券市场中的政府监管很难把握政府和市场的界限,在遇到市场失灵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采用政府强制力执行,殊不知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政府也可能解决不了,政府干预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市场失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政府并不是万能的。政府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之间也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相比永远处于信息劣势,因此建立在不完全信息基础上的决策不可能完全正确,政府在制定决策时也不可能完全知道政策实施的后果。当政府监管不当时,可能会带来比政府失灵更糟糕的后果。新兴证券市场的政府很容易犯越俎代庖的错误,简单地估计了政府过度监管的成本。

6.监管者缺乏知识和经验。新兴市场的监管者对于证券市场运行规则缺乏认识,对于如何规范市场促进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缺少经验。如在银广夏、亿安科技、蓝田股份等一系列的事件爆发后,中国证监部门急切地希望从成熟资本市场的监管经验中寻找救市良方,从香港邀请梁定邦先生就任证监会首席顾问、邀请史美伦女士就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然而成熟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运用于中国未必可行,毕竟中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特别是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殊(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企业冗余人员难以安置、大学生就业问题亟待缓解,国有上市公司承担了多重任务。实践也证明了引入别国经验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6

为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意见》精神,全面提升质量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实施“质量兴县”战略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富民强县、实现赶超崛起、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切实强化质量工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市场竞争、推动自主创新、建设“两型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基础保障功能,夯实质量基础保障体系,加强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取向的质量工作机制,着力提高全县质量总体水平,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基本原则。坚持政府推动,把服务经济发展、落实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根本宗旨;坚持市场主导,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主要动力;坚持突出重点,把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质量问题、增强我县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提高整体质量水平作为当前的重中之重;坚持依法治质,把严格执法监督、加快管理创新、提高监管效能作为改革方向;坚持科技先导,把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自主创新、完善质量技术基础作为提高质量的主要手段。

3、发展目标。到年,努力使全县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部分领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产业和企业产品的整体素质适应国内竞争需要,广大群众多层次、高水平的质量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具体目标是:

——主要产业企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重点加强食品、建材、冶炼、玻璃、机电、烟花爆竹、轻工、化工、农业、林业等10个产业的质量工作。40家重点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1-2家企业获省质量管理奖。培育2个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能力、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标志性工业企业。

——产品质量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全县重点企业、重要工业产品、名牌产品和外资企业的产品90%以上按国家、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在95%以上;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重点产品、名牌产品的监督抽查合格率力争95%以上,出口产品出厂合格率达到100%。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再创建中国名牌产品2个,名牌产品10个,全县重点产业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安全性与可靠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工程质量优良率明显提高。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到60%以上,功能完备、环境友好、安全可靠、资源节约等综合满意指标不断提高。不合格工程项目严禁投入使用。

——服务质量基本实现标准化。以加快生产服务业发展为中心,制定和全面推行服务业质量标准,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在省内有影响力的精品服务项目和大型现代服务企业。创建“百城万店无假货(商场、超市)”2家,服务标准化达标单位5家以上,服务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5家。

二、工作重点

4、完善质量技术基础工作。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作。要加快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引导企业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研究和采用,提高标准与市场的关联度,推进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快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制定步伐;指导企业建立和实施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大力加强计量监管工作。推进法制计量,加大对水表、电能表、衡器和出租车计价器等民生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计量秩序,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认证认可工作。继续推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加快食品和农产品认证的国际互认,扩大优势食品和农产品出口。

5、依法加强质量监督。进一步加大对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的重点产品监管力度,完善市场监督和定期监督检验制度。建立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将食品、农产品、农资、建材、危险化学品等产品生产企业列入重点监管范围。严格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现抽查一类产品,整顿一批企业,规范一个行业。认真落实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开展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活动,解决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

6、严格产品的准入许可。围绕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严格实施工业产品和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制度,保障生产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对涉及人身安全的烟花爆竹、特种设备等产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和全过程安全监察。对不具备质量安全生产条件、能源资源消耗不符合国家规定、工艺装备不符合产业政策、没经过环保评价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产企业,严把市场准入关,质量监督部门不颁发生产许可证,银行不贷款,土地管理部门不批准用地,电力部门不予供电,经销单位不准销售。对已获准许可的企业,要加强监督检查和后续监管,对企业无证生产等违法行为依法严厉处罚。

7、构筑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切实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全面落实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加强对食品等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肃查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要分行业、分类别全面摸清全县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情况,建立质量安全动态监管数据库,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监控。成立应急管理机构,完善安全应急预案,健全应急处理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能力。

8、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企业作为质量第一责任人,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卓越经营”的理念,始终把保证质量和依法承担质量责任作为首要任务。鼓励企业围绕产品质量,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引导企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提高产品的品牌价值和竞争实力。督促企业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建立完善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计量检定校准,严格检验检测,严格关键环节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努力推进企业质量诚信建设,在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房地产、旅游等服务领域加快建立诚信体系,大力开展用户满意测评、星级服务达标、创建文明窗口等活动,实现优质服务、诚信服务和透明服务。#p#分页标题#e#

9、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建立健全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破除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阻碍产品正常流通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统一大市场。积极推行工程和设备监理制度,围绕重点工程和重大投资项目、技改项目,实施项目法人、工程监理和工程设备监理制度。对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工程、重点设备和政府采购项目实行强制监理,确保重大投资项目和设备的质量安全。

10、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计量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全县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围绕我县优势产业的提升和发展,重点提高高新技术产品、节能环保产品、食品、建材等涉及安全产品的监督检验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检测服务。鼓励小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室或委托法定检验机构检验产品,切实保证原材料进厂检验和产品出厂检验。严格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和实验室评价制度,加强对各类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实现检验检测结果的科学、准确、互认。

三、保障措施

11、发挥名牌战略带动作用。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组织制定全县名牌产品培育计划并组织实施。切实做好名牌产品、名牌服务和质量管理奖的推荐工作,鼓励支持优势企业积极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以及名牌和著名商标。围绕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产品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在全省或全国有影响的优质名牌产品、优质服务单位和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创造有利于名牌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对获得名牌称号的产品,在政府招标和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实行政府优先采购制度。

12、增加质量工作投入。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将质量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加强统筹管理、资源配置和条件保障,建立稳定的质量工作投入机制。要落实打假举报奖励制度,按照国家规定对有功举报人员给予相应奖励。

13、加强质量人才建设。切实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质量普及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质量意识。逐步选送年轻一线人员到大专院校和职业学校学习质量管理课程,培养一大批不同层次、满足需求的质量专业人才。加强质量执法人员教育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综合执法能力,建立公正、廉洁、高效的行政执法队伍。

14、加快法制建设步伐。按照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制度建设,制定与相关法律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将质量法律知识宣传教育纳入全民普法规划,增强全民质量法制意识。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为基础,不断探索法制监督工作新机制,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法制监督,提高依法治质水平。

15、引导科技创新。编制实施全县质量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广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结合产业发展水平和企业特点,深入贯彻“零缺陷”、用户满意度、企业满意度、企业社会责任、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

四、组织领导

16、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质量兴县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质量兴县有关工作指导协调,审定质量兴县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日常工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重视质量兴县工作,按照总体部署和各自分工,在本部门制定推进质量兴县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