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能源行业研究范例6篇

生物能源行业研究

生物能源行业研究范文1

生物质能是人类用火以来,最早直接应用的能源。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物质能的应用研究开发几经波折,最终人们深刻认识到,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有限性,同时无节制地使用化石能源,大量增加co2、粉尘、so2等废弃物的排放,污染了环境,给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而使用大自然馈赠的生物质能源,几乎不产生污染,资源可再生而不会枯竭,同时起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是理想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生物质能的应用技术开发,旨在把森林砍伐和木材加工剩余物以及农林剩余物如秸杆、麦草等原料通过物理或化学化工的加工方法,使之成为高品位的能源,提高使用热效率,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七十年代,由于中东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以来,生物质的开发利用研究,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美国、瑞典、奥地利、加拿大、日本、英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菲律宾巴西等发展国家都分别修定了各自的能源,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从事生物质能的研究开发。

我国生物质能研究开发工作,起步较晚。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重视生物质能利用研究工作,从八十年代起,将生物质能研究开发列入国家攻关计划,并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已经建立起一支专业研究开发队伍,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我国的生物质能产业。

2、生物质能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

2.1国外研究开发简介

在发达国家中,生物质能研究开发工作主要集中于气化、液化、热解、固化和直接燃烧等方面。

生物质能气化是在高温条件下,利用部份氧化法,使有机物转化成可燃气体的过程。产生的气体可直接作为燃料,用于发动机、锅炉、民用炉灶等场合。气化技术应用在二战期间达到高峰。随着人们对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关注,对气化技术应用研究重又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研究主要用途是利用气化发电和合成甲醇以及产生蒸汽。奥地利成功地推行建立燃烧木材剩余物的区域供电计划,目前已有容量为1000~2000kw的80~90个区域供热站,年供应10×109mj能量。加拿大有12个实验室和大学开展了生物质的气化技术研究。1998年8月了由freel,barrya.申请的生物质循环流化床快速热解技术和设备。瑞典和丹麦正在实行利用生物质进行热电联产的计划,使生物质能在提供高品位电能的同时满足供热的要求。1999年,瑞典地区供热和热电联产所消耗的能源中,26是生物质。

美国在利用生物质能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报道,目前美国有350多座生物质发电站,主要分布在纸浆、纸产品加工厂和其它林产品加工厂,这些工厂大都位于郊区。装机容量达7000mw,提供了大约66000个工作岗位,根据有关科学家预测,到2010年,生物质发电将达到13000mw装机容量,届时有4000000英亩的能源农作物和生物质剩余物用作气化发电的原料,同时,可按排170000个以上的就业人员,对繁荣乡村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流化床气化技术由于具有床内气固接触均匀、反应面积大、反应温度均匀、单位截面积气化强度大。反应温度较固定床低等优点,从1975年以来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包括循环流化床、加压流化床和常规流化床。印度anna大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心最近开发研究用流化床气化农业剩余物如稻壳、甘蔗渣等,建立了一个中试规模的流化床系统,气体用于柴油发电机发电。1995年美国hawaii大学和vermont大学在国家能源部的资助下开展了流化床气化发电的工作。hawaii大学建立了处理生物质量为100t/d的工化压力气化系统,1997年已经完成了设计,建造和试运行达到预定生产能力。vermont大学建立了气化工业装置,其生产能力达200t/d,发电能力为50mw。目前已进入正常运行阶段。

生物质的直接燃烧和固化成型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着重于专用燃烧设备的设计和生物质成型物的应用。目前,已开发的技术有:林产品加工厂的废料(如造纸厂的树皮、家具厂的边角料等)的专用燃烧蒸汽锅炉,国外造纸厂几乎都有专门的设备,用来处理废弃物。由于生物质形状各异,堆积密度小较松散,给运输和贮存以及使用带来了较大困难,影响生物质的使用。因此,从四十年代开始了生物质的成型技术研究开发。现已成功开发的成型技术按成型物形状分主要有三大类:以日本为代表开发的螺旋挤压生产棒状成型物技术,欧洲各国开发的活塞式挤压制得园柱块状成型技术,以及美国开发研究的内压滚筒颗粒状成型技术和设备。美国颗粒成型燃料年产量达80万吨。

成型燃料应用于二个方面:其一:进一步炭化加工制成木炭棒或木炭块,作为民用烧栲木炭或工业用木炭原料;其次是作为燃料直接燃烧,用于家庭或暧房取暧用燃料。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开发了专用炉灶。在北美有50万户以上家庭使用这种专用炉灶作为取暧炉。

将生物质能进行正常化学加工,制取液体燃料如乙醇、甲醇、液化油等;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利用生物发酵或酸水解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将生物质转化加工成乙醇,供汽车和其它工业使用。加拿大用木质原料生产的乙醇上产量为17万吨。比利时每年用甘蔗为原料,制取乙醇量达3.2万吨以上,美国每年用农林生物质和玉米为原料大约生产450万吨乙醇,计划到2010年,可再生的生物质可提供约5300万吨乙醇。

生物质能的另一种液化转换技术,是将生物质经粉碎预处理后在反应设备中,添加催化剂或无催化剂,经化学反应转化成液化油。美国、新西兰、日本、德国、加拿大国家都先后开展了研究开发工作,液化油的发热量达3.5×104kj/kg左右,用木质原料液化的得率为绝干原料的50以上。欧盟组织资助了三个项目,以生物质为原料,利用快速热解技术制取液化油,已经完成100kg/hr的试验规模,并拟进一步扩大至生产应用。该技术制得的液化油得率达70,液化油低热值为1.7×104kj/kg。

生物质能催化气化研究,旨在降低气化反应活化能,改变生物质热处理过程,分解气化副产物焦油成为小分子的可燃气体,增加煤气产量,提高气体热解;同时降低气化温度,提高气化速度和调整生物质气体组成,以便进一步加工制取甲醇或合成氨。欧美等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在催化气化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开发,研究范围涉及到催化剂的选择,气化条件的优化和气化反应装置的适应性等方面,并且已经在工业生产装置中得到了应用。

2.2国内研究开发

我国生物质能的应用技术研究,从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受到政府和科技人员的重视。主要在气化、固化、热解和液化开展研究开发工作。

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研究在我国发展较快,应用于集中供气、供热、发电方面。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从八十年代开始研究开发了集中供热、供气的上吸式气化炉,并且先后在黑龙江、福建得到工业化应用,气化炉的最大生产能力达6.3×106kj/hr。建成了用枝桠材削片处理,气化制取民用煤气,供居民使用的气化系统。最近在江苏省又研究开发以稻草、麦草为原料,应用内循环流化床气化系统,产生接近中热值的煤气,供乡镇居民使用的集中供气系统,气体热值约8000kj/nm3。气化热效率达70/以上。山东省能源研究所研究开发了下吸式气化炉。主要用于秸杆等农业废弃物的气化。在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地区得到较好的推广应用,并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广州能源所开发的以木屑和木粉为原料,应用外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制取木煤气作为干燥热源和发电,并已完成发电能力为180kw的气化发电系统。另外北京农机院、浙江大学等单位也先后开展了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我国生物质的固化技术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现已达到工业化规模生产。目前国内有数十家工厂,用木屑为原料生产棒状成型物木炭。螺旋挤压成型机有单头和双头二种,单头机生产能力为120kg/hr,双头机生产能力达200kg/hr。1990年中国林科院林化所与江苏省东海粮机厂合作,研究开发生产了单头和双头二种型号的棒状成型机,1998年又与江苏正昌集团合作,共同开发了内压滚筒式颗粒成型机,机器生产能力为250~300kg/hr,生产的颗粒成型燃料尤其适用于家庭或暖房取暖使用。南京市平亚取暖器材有限公司,从美国引进适用于家庭使用的取暖炉,通过国内消化吸收,现已形成生产规模。

生物发酵制气技术,在我国已经形成工业化,技术亦趋成熟,利用的原料主要是动物粪便和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在上海亦已建成沼气集中供气系统。

沈阳农业大学从国外引进一套流化床快速热解试验装置,研究开发液化油的技术,和利用发酵技术制取乙醇试验。另外,中国林科院林化所进行了生物质催化气化技术研究。华东理工大学还开展了生物质酸水解制取乙醇的试验研究,但尚未达到工业化生产。

3、我国生物质能应用技术的展望

生物质能是一个重要的能源,预计到下世纪,世界能源消费的40来自生物质能,我国农村能源的70是生物质,我国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仅农村秸杆每年总量达6亿多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对生物质能的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必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科学地利用生物质能,加强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已有一批长期从事生物质转换技术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已经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研究开发体系,对生物质转化利用技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完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部分技术已形成产业化,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国外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结合我国现有技术水平和实际情况来看,本人认为我国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将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发展。

3.1高效直接燃烧技术和设备

我国有12亿多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广大的乡村和小城镇。其生活用能的主要方式仍然是直接燃烧。剩余物秸杆、稻草松散型物料,是农村居民的主要能源,开发研究高效的燃烧炉,提高使用热效率,仍将是应予解决的重要问题。乡镇企业的快速兴起,不仅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加速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的消费,因此开发改造乡镇企业用煤设备(如锅炉等),用生物质替代燃煤在今后的研究开发中应占有一席之地。把松散的农林剩余物进行粉碎分级处理后,加工成型为定型的燃料,结合专用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在我国将会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家庭和暧房取暧用的颗粒成型燃料,推广应用工作,将会是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研究开发之热点。

生物能源行业研究范文2

1.1污染现状

中国每年产生的农业废弃物数以几十亿t计,由于污染事故与事件逐年增加,才渐渐被人们重视。农业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可利用品位不高,成分复杂,二次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同时缺乏政策的引导和资金的投入,导致农业废弃物污染呈现出数量大、品质差、危害多的特点[1]。农业废弃物污染主要表现在:秸秆焚烧增加了空气污染指数并影响到交通和航空运输事业;养殖场周边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及景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身体的健康,直接导致面源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农药、兽药和重金属等残留进入土壤,一方面影响到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增加土壤微生物的耐药性;农业“白色污染”影响景观、土壤的正常功能、作物的生长以及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等等[1-5]。

1.2资源潜力

农业废弃物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中国产生的农业废弃物按目前的沼气技术水平能转化成沼气3111.5亿m3,户均达1275.2m3,可解决农村的能源短缺;以农作物秸秆为例,将目前的5亿t秸秆转化为电能,以1kg秸秆产生电1kW•h计算,就有电能5亿kW•h的潜力;作为肥料可提供氮(N):2264.4万t;磷(P2O5):459.1万t;钾(K2O):2715.7万t;作为饲料,仅玉米秸秆能提供1.9~2.2亿t。通过表1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潜力分析可见其巨大的商业开发前景[1-4,15,18]。

1.3资源化现状

中国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中国的堆肥(composting)和沼气(bio-gas)技术在传统的生态理念指引下被广泛应用,从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收集到的370多个生态农业(ecologyagriculture)实用模式中,就有1/3是以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为纽带联结形成的高效生产模式[5,6]。近些年来,农业废弃物在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和材料化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能源化

农业废弃物是农村能源(ruralenergy)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和农村环境污染方面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中国先后对禽畜粪便厌氧消化、农作物秸秆热解气化等技术进行了攻关研究和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生物质能高新转换技术不仅满足农民富裕后对优质能源的迫切需求,也在乡镇企业等生产领域中得到应用,目前农业废弃物能源化的方向有:高效沼气和发电工程系统研究;组装式沼气发酵装置及配套设备和工艺技术研究;中热值秸秆气化装置和燃气净化技术研究;移动式秸秆干燥粮食工艺及成套设备研究;秸秆干发酵及其配套技术研究;秸秆直接燃烧供热系统技术研究;纤维素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技术研究;生物质热解液化制备燃料油、间接液化生产合成柴油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有机垃圾混合燃烧发电技术;城市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技术;“四位一体”模式和“能源-环境工程”技术农业生态综合利用模式研究等[1,8-11]。

2)肥料化

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秸秆等)和乡镇生活垃圾的肥料化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近年来,农业废弃物肥料化的主要方向有:畜禽粪便开发研制的生态型肥料和土壤修复剂等技术;不同原料好氧堆肥关键技术研究;高效发酵微生物筛选技术研究;以城乡有机肥为原料,配以生物接种剂和其他添加剂,高效有机肥生产技术研究;农业废弃物的腐生生物高值化转化技术研究;畜禽粪便高温堆肥产品的复混肥生产技术研究;秸秆等植物纤维类废弃物沤肥还田技术研究;农作物秸秆整株还田、根茬粉碎还田技术研究[1-4,12-14]。

3)饲料化

目前,农业废弃物的饲料化主要分为植物纤维性废弃物的饲料化和动物性废弃物的饲料化,因为农业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纤维类物质,经过适当的技术处理,便可作为饲料应用。主要的技术有:通过微生物处理转化技术,将秸秆、木屑等植物废弃物加工变为微生物蛋白产品的技术研究;通过发酵技术对青绿秸秆处理的青储饲料化研究;通过对秸秆等废物氨化处理,改善原料适口性和营养价值氨化技术研究。动物性废弃物的饲料化主要是畜禽粪便和加工下脚料的饲料化研究,由于动物性废弃物的饲料化存在太多的安全隐患,不值得提倡[1,6,13,16],因此不在这里赘述。

4)材料化

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高蛋白质资源和纤维性材料生产多种生物质材料和生产资料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又一个拓展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高纤维性植物废弃物生产纸板、人造纤维板、轻质建材板等材料研究;通过固化、炭化技术制成活性炭技术研究;生产可降解餐具材料和纤维素薄膜研究;制取木糖(醇)的研究。主要应用方法有:稻壳作为生产白碳黑、炭化硅陶瓷、氮化硅陶瓷的原料;秸秆、稻壳经炭化后生产钢铁冶金行业金属液面的新型保温材料;麦草经常压水解、溶剂萃取反应后制取糠醛;甘蔗渣、玉米渣等制取膳食纤维;利用秸秆、棉籽皮、树枝叶等栽培食用菌;棉籽加工废弃物清洁油污地面;棉秆皮、棉铃壳等含有酚式羟基化学成分制成聚合阳离子交换树脂吸收重金属[1,14,17,21]。

2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主要问题

在中国的现实社会环境中,由于农业废弃物的数量大、品质差、危害多的特点,人们对农业废弃物的价值还存在一些消极的观念,没有放在整个社会循环系统中考虑,导致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重视程度不够、资源总量估计不清,技术支撑不足,政策引导不力等的现实问题,阻碍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发展、推广和应用[1,19]。

2.1资源总量不清

中国每年到底产生多少农业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呈怎样的分布,利用状况如何,对环境造成多大影响,没有准确的数据和记录,仅仅是根据作物和养殖规模估算。不同部门的统计数据出入很大,难辩真伪;农业废弃物是如何处置处理的,各种消纳和利用途径比例及具体应用情况如何,没有量化的数据,也没有估算的标准统计数据。各地根据农业废弃物的数量、特点,以及不同区域依据其地区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确定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有哪些,都没有明确的数据,中国的农业废弃物的产生量和危害停留在粗略的估算上,数据不准,家底不清,导致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的盲目性,限制了切实可行政策的制定[1,18,19]。

2.2重视程度不够

数以几十亿t计的农业废弃物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污染源和潜在资源库。以2003年中国畜禽粪便产生量为例,所产生的21亿t畜禽粪便是中国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2.4倍。畜禽粪便化学耗氧量的排放量已达9118万t,远远超过中国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之和。如果这些废弃物不能有效地无害化处理和转化为资源,就是一个巨大的污染源。据国家环保局在太湖地区的调查,农业废弃物的污染占面源污染的60%。农业废弃物又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资源库。若将全国农业废弃物所蕴含的能量转化成沼气计算可达3111.5亿m3,户均达1275.2m3[1,2]。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绰绰有余。因此,农业废弃物是一最大的搁置资源。目前,人们对农业废弃物的这种双重性认识不清,重视不够[1,7]。

2.3技术装备落后

虽然中国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传统,但是创新的技术少,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有很好适应性能和推广价值的技术更少。实际上我们原有的优良传统技术(堆肥技术、沼气技术)没有大的发展,就是由于长期困扰生产的一些问题,比如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筛选,沼气的产气率和设备、堆肥的设备和氮素损失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又不到位,如,中国规模化养猪场废弃物处理的设备引进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吸收和消化国外的整套技术。不清楚农业废弃物产品开发的主攻方向,导致中国的农业废弃物转化产品品种单一、质量差、利用率低、商品价值低,不能形成产业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上都没有竞争力,也就不能有效的转化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同时在设备的投入上,财政的支撑和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不足,一些很好的技术在产业化的转化过程中,得不到应用和推广,导致废弃物的资源化在低水平上重复以至发展缓慢,不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1]。

2.4政策法规缺乏

中国目前已建立了若干项涉及废弃物资源化的环境政策,主要是由国家环保总局出台政策,然而相关的农业部门,主要是抓“谷物、肉、蛋、奶”的生产,并不重视农业废弃物这类“副产品”,更谈不上相应的鼓励治理政策,即便是在食品安全受到高度重视的大背景下,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也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而且多头管理也造成部门间的有关政策法规的矛盾和冲突。目前的策略基本上是采取末端治理思路去“堵绝”污染,没有强调全过程的综合治理,这样“堵”的结果是废弃物累积性危害的爆发。目前的政策主要是废弃物的治理性和限制性的政策,标准和准则不全面,不统一,有些标准要求高,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只有“罚”没有“奖”,可操作性不强,运行成本超过相关责任人的承担负荷,执法人员执行难度大,导致政策落实难。此外,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有关农业废弃物利用的专门法律或法规,而且针对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农业废弃物没有相应的废弃物管理办法,更谈不上系统的监测、监管、预测、预警体系。中国急需要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规范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1,7]。

3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发展战略

3.1总体发展思路

中国在未来15~20年,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总量依然呈增加的趋势,如果不加合理的利用和处理,农业废弃物,尤其是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将更加严重。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不仅关系到资源的再利用和环境安全,而且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紧密相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总体发展战略思路是按循环经济理论,以人为本,由废弃物的生态循环开始,逐级发展到循环农业,循环社会的“三环”循环总体发展战略思路:第一个“环”是从农业本身发展的层面,按照生态循环原理,以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为切入点连接种植和养殖业,构建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第二个“环”是依据循环经济的原理,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生命(人)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四位一体”农村发展模式;第三“环”为在上述两个循环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循环社会特征的农村小康社会。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利用和处理,主要的技术突破在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处理和生态利用技术的结合将进一步提高物质、能量转换效率,提高产品经济和商品价值,降低生产成本;新技术、新工艺进步,促进生物质能源在可再生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形成比较完善的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保护环境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1)单项技术

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提升现有技术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比如发酵工程中微生物的筛选和高效工程菌的构建,高效率的机械设备与生物技术有机结合,通过工艺和工程技术的升级和设备水平的提高,提高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2)技术集成

依据不同地区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将各种技术优化组合,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生态模式。建立和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标准技术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3.2发展战略重点

通过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升级和产品拓展,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产品的无害化、高效化、高质化和工业化。具体有十个重点课题,即:农业废弃资源肥料生产技术与产业化;农业废弃资源饲料化技术与产业化;农业废弃资源新材料生产技术与产业化;农业废弃资源生产生化制品技术与产业化;基于信息技术的废弃物环境安全和预警体系研究与建设;农业废弃物污染治理环境工程与生态技术;用于环境污染物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的生物技术;废弃物处理与综合资源化利用生态工程模式;现代工程技术提升废弃资源机械设备研发与示范推广;农林废弃物生物转化的基础研究。

4中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对策和保证措施

通过对中国农业废弃物污染现状和资源化技术现状以及主要的瓶颈和资源潜力的分析,依据中国未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GDP翻两番的目标和目前面临的“三农”现状,应用现代的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提升农业废弃物的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和材料化水平;针对农业废弃物的数量大、品质差、危害多的特点,提高废弃物的利用率,消除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开发生物质能源,发展生物质经济,变废为宝,物尽其用,需要从政策上引导、技术升级支撑、确保资金投入等方面,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得以落实。

4.1政策引导

针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缺乏相关的政策性引导,应制定出废弃物资源化的相应政策,明确废弃物资源化的方向是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教育和提高全民的生态环保素质,鼓励相关技术的引进和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扶持相关人才的培养,补充和修改相关治理政策,实行全过程管理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相结合,政策和法规标准要有步骤、分阶段、分区域的制定和落实,标准要切实可行。

4.2技术支持

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要依靠技术支撑,在现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组合升级,解决两个层次和两个升级的关键技术。两个层次是农业废弃物集中程度比较高的养殖场等点源污染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技术的攻关和农村广大区域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的技术攻关;两个技术升级是提高转化效率和提高转化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将大量的污染物转化为能源物质和资源,消除环境污染,通过技术的升级,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效益。

4.3投入资金

投入不仅是资金的投入,还要有管理、人才等等,但是资金的投入是农业废弃物资源的保证,环保政策落到实处,将技术关键和难点顺利攻克。相关政府单位的财政支持引导废弃物资源化的方向,解决面上的污染问题和广大农村的能源短缺,吸纳社会资金和鼓励企业的参与,生产高值化产品,促进农业废弃物在整个社会循环圈中的流动和循环。

生物能源行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 中药现代化; 学科; 技术平台

进入 2 1 世纪,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点和独特优势的中医药,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医疗模式正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向预防与保健相结合,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谱也由传变迅速的恶性传染性疾病转向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慢性疾病;人口的老龄化使一些老年性疾患的防治更为突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回归大自然”的思潮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体系也就有更高和更多样化的要求[1]。我国中药产业持续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但是总体上看,我国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质量检测方法及控制技术比较落后;中药生产工艺及制剂技术水平较低;中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弱;中药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国际竞争力。

为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进中药现代化,国家科技部、省市区科技管理部门及相关研究开发部门均制定了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贵州省的医药制造业产值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省委、省政府在2002-09组织有关专家对全省制药产业的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颁发了“关于推进我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阐明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对发展目标、工业重点、政策措施等进行了部署,针对制约全省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创新药物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药物的开发研究问题,明确提出在其后的4年中, 由省财政每年安排1 000万元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用于中药产业重大项目的研究,包括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或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剂型的研究等。贵阳医学院党委、院行政紧紧抓住这一大好发展机遇,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和部署, 一方面积极争取省里的资助,另一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了贵阳医学院药物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挂靠学院科研处为管理主体单位,由3个研究所,共计10个研究室组成。以贵阳医学院药物研究开发中心为平台,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了药品研究机构登记备案(登记备案号:5220010323-a-0003)。

平台建设是中药、民族药现代化的研究基础,目前我院已经拥有贵州省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中心、贵州省实验动物工程中心、组织工程与干细胞实验中心、贵州省毒性检测实验中心,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已经获得了多项资质,对贵阳医学院创新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支撑条件,使我院成为贵州省中药创新研究的重要支柱力量。但是要适应中药民族药与现代医药学科快速发展的要求,有必要进一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调整与整合人力物力技术等资源,加快相关研究室的建设。

1 新药筛选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平台

中药、民族药单位药物即为1个复方,如何根据传统的功能主治,进一步凝炼并表达其现代医药科学的研究模式,寻找活性成分/组分是创新药物研究的基础。建立活性化合物和活性样品(天然产物样品,生物工程样品)的确证筛选方法和系统评价体系,通过初步的药效、药代和毒理学研究,确定具有开发研究前景的先导化合物;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最终确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候选药物,进入全面、系统的新药临床前研究。因此,筛选模型是中药、民族药成为创新药物的活性基础平台。利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发现的新靶点,研究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的微量、快速、准确的新型药物筛选模型和方法,提高药物筛选的水平和效率,发现具有新作用机理的活性化合物;研究高通量药物代谢和药物毒性的筛选模型,提高药物开发前景的早期预测准确性,降低药物研发成本,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研究开发一批能够准确反映特定药效的现代药物筛选新模型(包括整体动物病理模型,组织器官水平的筛选模型以及其他类型的药物筛选模型),寻找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新药[2]。有必要充分利用我院现有分子生物学与干细胞等学科优势为依托,构建相关的研究技术平台,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 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和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平台研究[3]

贵阳医学院自2001年筹建临床前药理研究所,我院药理活性评价研究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又密切结合国内现状的特点,为我省创新药物的药理毒理评价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横向经费已经成为我院科研经费的一部分。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又能结合国际国内创新要求的新模型和新方法。我院在地方病的研究尤其是氟中毒、砷中毒等地方病研究方面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特色,建立了相关的动物模型,适应我省发展的要求。其次,对于国家疾病治疗的重点病种,如心脑血管病药、抗肿瘤药等研究要建立既符合传统医药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的新模型和新方法,尽量按照国际规范制订标准操作规范。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生物药剂学是我院特色优势学科之一。但是,由于我院地处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分析仪器及研究方法滞后于国内的研究。根据学科的发展,结合我院的优势学科,我们可以建立研究生物大分子及复方药物药代动力学新方法,系统地开展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多层次组成的体外药物代谢和毒性研究技术平台,在药物研究与开发早期对候选化合物的代谢和毒性进行预测和评价,可以提高候选化合物的新药命中率。

3 临床前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

自反应停事件的发生,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中药、民族药难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此密切相关。自20世纪70年代始,西方国家开始对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进行规范。目前,贵州省科技厅批准立项,贵州省暨贵阳医学院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心在我院进行筹建,我们有必要抓住这一促进我院相关药学、药理学、毒理学发展的良机,筹建一个现代化的安全性评价中心。除进行相关的动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外,要充分利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学和毒理学的新进展,研究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实验、反复给药动物一般毒性实验、生殖毒性实验的新方法和新模型,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器官、组织病理评价系统;研究适合国际上近年来出现的新型药物如基因治疗、转基因药物的临床前安全评价模型和方法;研究毒代动力学关键技术,跟踪国际毒代动力学前沿新技术,完善我国一类新药的临床前安全评价。

4 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

中药民族药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而任何研制药物成为药品被临床广泛应用的过程,必须经过现代随机、对照、重复、盲法、均衡的临床多中心对照,才能最终被国家最高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单位认可,批准生产后真正成为药物在临床广泛使用。2008年我院附属医院申报临床试验基地,获得了卫生部批准,为我院新药临床研究与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进一步利用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成果,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入研究临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和药物基因组学,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种族特性的新药临床研究评价体系尤其是贵州作为多民族省份的特殊人群种族特性的评价体系,对保证贵州人民的进口药的使用安全,同时为我国创新药物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针对国际和国内出现的新药物类型,研究能够准确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的临床试验方法,建立相应的临床试验评价技术平台,保证新药及时、安全用于人民的防病治病[4]。

5 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技术研究平台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全省有野生植物资源三千八百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有三千七百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土纵、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茱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龙胆草、天冬、银花、桔梗、 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但是,植物资源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技术相对薄弱。因此有必要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建立野生资源濒危预警机制;保护中药种质和遗传资源,加强优选优育和中药种源研究,防止品种退化,解决品种源头混乱的问题;建立中药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库,收集中药品种、产地、药效等相关的数据,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加强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加强植保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确保中药可持续发展。建立这些共性技术的试验平台,对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保证我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同时组建贵州省种植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实验室,促进我院以地方特色资源为基础的资源学科发展。

中药民族药现代化是个持续进取不断完善的过程,必须在传统医药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目前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才能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我院应该根据自身的科研特点和科研技术势力,充分利用目前的政策优势,组建相应的技术平台和实验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为我省乃至我国中药现代化贡献力量,同时促进我院的科研技术平台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对创建西南一流且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医科大学提供一定的学科建设保障。

【参考文献】

1]沈祥春,彭 佼. 对中药现代化认识与实践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 1664.

[2]石建功,王素娟, 莫顺燕,等. 高通量技术在天然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高新技术应用, 2003,5 (4): 48.

[3]陈伟光.中医药动物模型与中药现代化研究关系的思考[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16): 2347.

生物能源行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政策建议

一、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现状及需求分析

建设生物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提高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参与国内国际激烈竞争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需要。在这一阶段主要依靠的不再是物质资源,而是掌握先进知识、先进技术、先进技能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谁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谁就能取得创新的主动权。

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南具备了一定的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拥有一批植物、动物、医学、微生物等部级、省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全省9名院士中有4名从事生物产业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目前,云南的烟、糖、茶、胶等12类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其总产值达到2300多亿元,占全省生物总产值的84%,而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制造等现代生物产业正在兴起。从2008年云南医药工业数据来看,中成药占了73%。云南医药产业有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但大型企业较少,主要是以云南白药为主的6家企业组成的企业群。云南省医药工业产值在西南地区发展情况较为落后,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云南是中国乃至地球为数不多的生物宝库,拥有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优势,拥有了发展生物产业宝贵的物质基础,研究开发潜力巨大。“但只有自然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研发人才和企业家。”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冯并说,发展生物产业不仅要搞企业,更需要抓住各种人才,要抓住产学研的链条,保证产业初始阶段就能有较高的起点,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创新和跨越性发展。为此,冯并建议云南省不仅要与本地的大学、科研机构紧密结合,更要和全国乃全球的科研机构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云南省140个科研机构中有76个从事生物资源研发工作、研究人员3700多人。目前,在生物科技创新领域,云南省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在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建设和认定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4个,占省级重点实验室总数的70%,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工业微生物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已成为生物产业研发基地。相对我国生物产业较发达的区域的研究机构数量和研究人员数量相比差距还很大。北京、天津、上海、长春、深圳等地是中国生物人才密集区,都分别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科技研究队伍。以北京为例,该地区有“四院四校”(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有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占全国生命科学领域的41%;863等重大的国家计划项目经费每年约有1/3以上投在北京。

二、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设计

(一)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的层次分析

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的功能主要是为了调动、挖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使用并保持持续增值。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为云南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保障和智力支持。

人力资源支持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根据集群创新的层次关系,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构建:第一层次是核心(主体)层,由集群中核心企业及相关企业的互动关系组成。核心企业与上游的供应商协作开发,可以获得最新的原材料与生产技术;与下游客户、经销商的信息互动,企业可以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从而在研发及生产、销售环节上作出调整。一些宏观战略发展规划和战略设计都要落实到企业层面来实现,并最终为企业服务。在人力资源规划领域,所有的战略构想都必然要通过企业的微观人力资源机制来实现,如果微观机制失灵,任何宏观或中观层面的努力都将无效。第二层次是辅助层,由大学及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组成。大学及科研机构是专业化的知识创造、传播机构,除为集群中的企业提供最新的知识与技术外,还可以为企业直接输送创新型人才,或增加集群区域创新型企业的数量,提供整个区域显性知识的存量和流量。中介服务机构,尤其是行业协会、咨询公司,促进集群内知识的整合和创新成果的扩散。任何产业集群的成长与高速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集聚与流动为产业带来了丰富的智力资源,产业之间及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产业的高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第三层次是宏观环境层,指集群所在区域的政策法规、文化特质、习惯及规范等无形资源。在集群创新系统中,政府根据创新目标,对各个创新行为组织进行引导和协调,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充分激发各创新行为组织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之间的协作、交流和联合,以提高集群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通过提供教育与培训资源,以及制定并贯彻执行各项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为人力资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整体框架设计

根据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的层次和《云南省生物产业规划纲要(2006-2020)》的总体规划,设计云南省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如图1所示:

1、核心人力资源支持体系。企业是集群创新的主体,任何政策和辅助活动最终都要通过企业的活动来实现。宏观环境和辅助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最终都是为核心组织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核心组织有了人力资源基础就必须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及合理使用,才能最终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科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复杂和多变,这就要求企业以全新的管理方式迎接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的挑战,而知识管理就是在这种新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有效的管理模式。云南生物产业要想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就有必要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率先在生物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管理体系。科学的考评体系和薪酬福利制度是调动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方式,而充足的培训是保证人力资源价值提高和持续增值的基本条件。

2、辅助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大学和研究机构是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重要基地,是各个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形成的知识源头,大学和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开发技术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供给和培训高技术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是沟通知识流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咨询服务等中介机构是沟通科研部门与知识流动的纽带和桥梁。按照发展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的要求,重点培养生物技术原始性创新、工程化开发、高级经营管理、产业技工等各类高技能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生物产业提供优质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资源,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生物产业人才培养;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优化人才使用环境,为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建设一支规模适当、质量上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3、政策环境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宏观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是支撑云南生物产业集群创新人力资源发展的基础,为集群创新人力资源的成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具体主要包括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吸引人才三个方面。集群人力资源的培养是集群创新能力提高和集群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建设创新型省份,就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和智力支撑,就必须大力培养本土人才。为了实现创新型省份的目标,有必要在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引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人力和智力资源。培养和引进人才的目的是为了能最终为我所用,为云南生物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这就必须要留住人才,否则就会造成人才的大量外流,引进的人才资源也可能重新流出本省,因此,留才支持体系的构建显得也十分重要。

三、政策建议

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作为提升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整体水平的关键和突破口,逐步建立一支以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和高级实验操作人员为主体的研发队伍,打造一支既具备科技知识又了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科技型企业家队伍。依托现有大学、国家生物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加强生物技术工程人才、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培养。

建立生物产业创新体系,以集群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为主,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支持战略技术、共性技术、技术工程、技术标准等类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支持生物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战略性技术联盟,加大“产、学、研”联合攻关力度,重点扶持、创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一批生物资源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加速生物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外国企业独立或联合设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转化中心,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加大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执行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职业经理人,吸引国外技术、管理人员到云南创办生物企业。

参考文献:

1、邵云飞,唐小我等.基于网络视角的产业集群创新[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周翠红.黑龙江省区域创新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生物能源行业研究范文5

5月8日,天士力(600535.SH)的“科研+资本高峰论坛暨研发合作与创业创新平台会”在天津召开,200余名与会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健康产业投资的新机遇,开启跨界合作新平台,打造创新价值投资新模式,使资本和创新在政策和金融大潮下实现共赢。

此次论坛由天士力集团主办、贝壳社协办,邀请到了富煜亚洲、联想之星、复星医药、中金、启明创投、安龙生命科学基金、朴弘资本、|奥基医药、达晨创投、本草资本、晨兴创投、约印创投、泰福资本等国内外顶级机构,偕同北京协和药物所、药明康德等国内权威科研机构、最具代表性的医药企业高管、知名产业大咖及资深分析师等,共同举办。

会议特邀天士力控股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闫凯境、天士力控股集团科研副总裁孙鹤、药渡经纬董事长李靖、IMS咨询总监邵文斌、健桥基金管理合伙人魏建中、贝壳社创始合伙人王学刚等生物医药和金融资本界重量级嘉宾出席。

资本嫁接助力创新

“多因素驱动大健康产业投资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闫凯境先生在开场报告中表示,创新要嫁接资本助力与新的服务机制,才能发挥价值。

闫凯境表示,天士力将以消费者为中心,建立一站式创新健康产品加服务的大健康生态圈。在大健康各细分领域,天士力紧密围绕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中药及中药材、健康保健产业、医疗康复与健康管理服务、儿童教育与健康管理和国际业务等六大核心产业板块,通过并购的方式进行深入拓展,抓住驱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生物技术和信息科技两大创新点,布局移动医疗、医药电商、基因检测、精准药物研发、体外检测等新业态。

闫凯境表示,天士力要拓宽创新项目来源,聚合人才与资源,全方位开放产业资源对创新项目进行精准孵化与培育。

“作为一个企业是有界限和属性的,所以需要建立第三方合作的平台,从产品、人才进行合作。”闫凯境认为,这样天士力就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者,可以学习科研创新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市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闫凯境介绍道,通过7年的时间,天士力建立起了产业投资平台,首先是要聚焦天士力现在的产业,通过股东平台资源的配置,目标可以更清晰,从机制上,从资本的期限、属性上能够进行精准配置,实现项目生命周期的价值全过程。

“我们希望在健康产业投资上可以形成一个项目生产线,通过阶段的基金、大家观点的互换、专家资源的整合,可以对某些交叉领域有更深的理解,”闫凯境称,天士力的目标是跟第三方合作能够获取精准的项目,利用天士力具备的能力和资源,进行精准定向孵化,提高孵化的成功率。

闫凯境表示,要有效运用资本构建资产组合,构建高效产业经营模式,运用多样化的资本市场工具,以资本为引擎反向巩固产业生态圈的资源整合能力。

“任何一个项目,不在乎成功与失败,而是在于团队的思路和执行力。”闫凯境希望能在外部孵化一些真正具有创新性的项目,因为一个成功的企业不能随意地改变路线和机制,但是通过企业资源、灵活配置的人才机制和资本资源,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创新机制的产生。

没有围墙的研究院

“建设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这是天士力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发展理念。

在“天士力研发战略布局与创新合作规划”的报告中,天士力控股集团副总裁孙鹤分享了天士力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和国际化成果,公司共获得新药证书/生产批件30项、临床批件62项,获得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支持课题11项。

据了解,天士力研究院下设现代中药研究所、化学药物研究所、生物药品研究所、药理毒理研究所、药物分析研究所、食品与保健品研究所、国际法规与注册研究中心、药政事务管理中心、临床医学部、项目管理部以及办公室、物流与设备管理、科研财务等研发管理和服务保障部门。

目前,天士力研发战略布局聚焦多个疾病领域,包括心脑血管、肿瘤、消化代谢、自身免疫、精神、妇儿科,其中中药、化药和生物药均有涉及。

报告还展示了天士力的科研实力与平台建设,了天士力的研发管线,以及为推进建设“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天士力打造的与国内外科研和投资机构联动的全新科研合作模式。

除此之外,会上,天士力借助与协和药物所、博威生物的多年合作基础,签下两个创新药项目――新型AMPK靶点降脂化药1类新药和PCSK9靶点生物药1类新药。

这彰显了天士力对于吸引创新项目合作的开放态度,建立国内外、院内外互动的“没有围墙”研究院的理念,以及进一步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互动,整合形成潜力项目库的意愿。

同时,天士力还与药明康德签署了药效筛选与评价战略合作项目。药明康德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此次与合作多年的大健康行业领军企业天士力的强强联手共同搭建药效筛选评价平台,可以各自发挥核心优势,实现协同创新、联合创新、互利共赢,对于下一个重磅炸弹级的药物孕育新机,具有里程碑意义。

创新平台扬帆起航

5月8日上午的主题报告结束后,天士力与贝壳社签约成立了天士力创业创新平台。

贝壳社是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创业生态平台,致力于打造全球化的孵化型生态,集聚创业资源,解决创业痛点,为创业者提供零成本、便利化、网络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将创业产业化。

贝壳社以O2O品牌服务、FA、投资、基于SaaS的创业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创业教育培训等六大产品,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的自主运营、海外招募合伙人,其他城市以轻模式和各地的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区合作,利用流量导入、产品导入、云孵化,SaaS的创业服务方式,实现网络化覆盖、全球化布局。截至目前,贝壳社已连接数千家投资机构,10万名以上的医疗健康行业创业者。

创业创新平台成立后,将嫁接天士力全产业链创新牵引优势和医药研发实战经验,借助贝壳社广泛高端的社群人脉资源精准嫁接资本,精准孵化生物医药和互联网医疗早期项目,凝聚内外部专家资源,挖掘创新价值增长点,打通研发与资本通道,构建产品与项目交互渠道。

闫凯境表示,希望通过贝壳社的影响力、传播性的网络,让天士力能跟更广泛的资源进行链接互动,高效整合科研单位。

生物能源行业研究范文6

内容摘要:逆向物流正逐步应用于各行各业,形成物流行业的一个“热点”,但逆向物流管理在我国药品行业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针对国内药品行业逆向物流的现状、问题、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发展策略,希望为我国药品行业的“逆向物流”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品逆向物流 绿色导向 五层次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综述

“逆向物流”是由美国学者Stock 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他在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ReverseLogistics)”是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等流程的物流活动(见图1)。这是逆向物流的最初定义,虽然国外学者及研究机构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但有关逆向物流的内涵基本相同。

20世纪90年代,以Stock、Kopicki为代表的外国学者主要对逆向物流的重要性和具体的概念原则进行了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及本世纪初,对逆向物流管理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集中在逆向物流的管理策略,逆向物流网络规划、优化及库存控制;数学优化模型、博弈分析等分析工具越来越多被运用到逆向物流管理研究中。如Shih Li-Hing 建立多级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对逆向物流管理进行研究。2005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第三方逆向物流。

20世纪末,逆向物流引入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向盛斌着重从环境理论的角度论述了逆向物流管理的必要性。柳键用各种理论(如产业组织理论)对逆向物流管理进行了研究。近两年来,国内涌现出一批研究逆向物流管理的学者,主要集中研究网络构建、优化方面。如岳辉等对可再制造产品的逆向物流网络构建、优化进行了研究。

药品逆向物流管理现状概述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关注逆向物流管理的研究和实践。但是由于传统经济观念的影响及逆向物流引入时间较晚,故逆向物流管理观念淡薄。我国企业尤其是医药企业缺乏对逆向物流的足够重视。近几年发生的药品事件处理情况足以证明我国医药企业逆向物流的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药品企业对逆向物流管理认识不充分。通常药品企业对逆向物流的错误认识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逆向物流是一种环保理念。这种观点认为逆向物流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相反还会浪费企业资源和时间,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种观点认为逆向物流是政府的事,与企业无关。药品企业对逆向物流的错误认识,造成了大量可利用再生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加重了环境污染。产生以上错误认识主要是由于企业未能正确认识逆向物流管理,生态意识不强,没有看到逆向物流管理的潜在价值。事实上,逆向物流管理不仅能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管理者缺乏逆向物流的管理观念。影响管理者观念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管理者思想受传统经济的影响。传统经济观念阻碍了管理者逆向物流管理观念的形成,在管理过程中仍坚持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对循环经济下的资源循环新模式的理解不透彻,没有认识到逆向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管理者过分追求短期的个人业绩,从而忽视了企业对逆向物流的管理。管理观念的形成不仅受管理者自身素质的影响,也受企业内相关人才资源的限制。储备充足的物流管理人才,有利于管理者新的管理观念的形成。有利于企业的逆向物流管理技术的创新,也有利于企业提高逆向物流管理方面的竞争力。

药品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及逆向物流网络匮乏。药品物流信息系统的匮乏阻碍了逆向物流管理的顺利进行。药品企业通过逆向物流信息系统收集到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为企业提品设计、质量评价、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市场分析等在内的各类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企业对设计、生产和库存进行即时调整,从而节约资源,减少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还能根据市场需求适时生产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强大的信息系统,能很好地对流通环节中的产品流向和位置进行追踪,确保逆向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尤其是药品,如果对药品的售后跟踪、回收过程管理不力,大量废弃药品将被直接抛弃到环境中,加重环境污染,还会引发新的疾病;或者被药贩非法收购,翻新包装后重新流回市场,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缺乏逆向物流网络,是药品行业逆向物流滞后的原因之一。逆向物流网络是逆向性物流流通的载体、基础,对逆向物流管理活动的效率、成本有直接的影响。

相关立法不健全及执法不力。做好逆向物流管理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国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很淡薄,缺乏对逆向物流的认识,对废弃药品的处置方法不当。主要体现在:直接将过期药品扔到自然环境中,导致了大量的可再生资源被浪费,加重了环境污染,给人类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没有健全的法律来约束药品行业对废弃药品的回收管理,是造成药品行业逆向物流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国内对企业违反规定损害环境的行为的执法力度远远不够,不能对企业的行为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如许多企业宁愿支付罚款,也不愿意回收其产品、减少排污量或者改进生产工艺。

我国药品逆向物流管理的发展策略

一般来说,企业管理者过分重视正向物流,而忽视逆向物流管理。管理好药品逆向物流,不但可以减轻废弃药品对人类的生命威胁,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社会资源,还能提高经济利益。

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企业在循环经济条件下追求的两大目标,逆向物流为药品企业带来了新的利益源泉。在现代药品逆向物流管理中,应该采取更多有效的管理策略,才能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双赢的目标。表面上看传统的逆向物流和基于绿色导向的逆向物流基本相同,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具体(见图2),表现为:

(一)重视培育药品物流行业的五层次逆向物流管理观念

逆向物流管理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同时不同群体对这种观念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差别。本文认为主要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政府。政府是对逆向性物流采取有效控制的主体。运用政策工具去约束企业的生产行为,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但是政府的一些基层组织由于缺乏逆向物流管理观念,为了提高他们的业绩,他们宁愿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放任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行破坏性生产活动,这是政府员工缺乏逆向物流观念的结果。第二层次是社会公众。公众是逆向性物流的生产者,加强他们的逆向物流管理观念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减少逆向性物流,降低环境污染,同时也有利于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的顺利进行。第三层次主要是企业管理者。他们是企业的核心,在传统经济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对逆向物流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需要加强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学习,改变他们原来的错误观念。第四层次是药品的研究者。药品的研究是产品能否达到绿色化标准的基础,药品研究者在绿色逆向物流观念的指导下,使药品的研究面向逆向物流,减少资源的消耗、延长药品的寿命,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第五层次是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他们是药品质量的生产者,培养他们的逆向物流观念,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药品的质量,有助于降低逆向性物流。

(二)进一步加强药品研究、生产过程管理

首先,从药品的研究来看,为了能有效地降低逆向性物流,产品研究应该充分考虑逆向物流的需求,使其便于将来的回收、再利用、自然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产品的设计可以采取以下思路:第一方面是药品的包装设计。药品包装不仅为了能更好保护药品,随着逆向物流成为了循环经济时代的“新热点”,环保、节约资源的药品包装设计成为了新的设计要求。第二方面是药品的设计。科学、合理的产品设计是产品质量绿色化的可靠保证。在药品包装及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严格落实4R原则要求,即少耗材(Reduction)、可再用(Reuse)、可回收(Reclaim)和可再循环(Recycle),这样既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能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减轻逆向物流的负担。其次,从药品的生产过程来看,加强对药品生产过程的管理,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方面是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用ISO 14000质量体系来控制产品质量。环保型的产品质量有利于循环经济下的逆向物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二方面是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加强实施“准时生产(Just In Time ,JIT)”管理制度。JIT的出发点是不断消除资源浪费,进行永无休止的改进,达到减少逆向性物流的目的。第三方面是加强药品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库存控制,减少因库存导致的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延长产品在顾客手中的保质期,降低逆向性物流。

(三)加强对药品逆向物流的过程管理

加强逆向物流的过程管理,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加强企业逆向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准确、即时的信息有利于帮助管理者分析、处理逆向物流过程中的问题。第二是加强对逆向物流网络的规划。合理的网络规划过程中要以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节约成本为目的,防止二次污染。第三是加强对逆向物流系统的结点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运输过程;加强回收过程中的废弃药品的控制,避免因管理不力导致废弃物再次回流到环境中,导致再次污染环境。第四方面是加强逆向物流过程中的库存管理。

(四)提高药品逆向物流的效率

与第三方逆向物流供应商合作来整合逆向物流管理流程,包括使用它们的逆向物流软件、逆向物流网络。合理利用第三方逆向物流公司的资源,避免资源重复建设,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降低企业逆向物流的成本和环境污染的目的。现阶段,国内第三方逆向物流公司正在逐步兴起,且国外第三方逆向物流公司已经开始进入我国,给药品企业发展逆向物流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结论

综上,本文所研究的基于绿色导向的药品逆向物流不仅强调对废弃物的回收,关键是减少逆向物流活动中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和对回收后的资源的充分再利用。管理好基于绿色导向的逆向物流,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社会利益,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逆向物流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对药品逆向物流的过程管理,要做好药品行业的逆向物流管理,还需要不断的去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柳键.逆向物流.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