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的作用范例6篇

科技进步的作用

科技进步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战争;科技;武器;信息;科技革命

战争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社会现象,自人类出现以来,战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和文明始终交错,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催化和促进作用,又时刻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战争的出现是人类为了资源和利益而发动的,它是人类兽性的一种表达,但它反过来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自人类出现以来战争就是一个经常性话题,各个时代的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都在对战争的动因、战争的手段、和战后的后果进行不断的深入理解和认识,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战争所带来的影响也各有不同。

一、战争对于科学技术主体——人的筛选作用

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不论是战争还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中都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战争中,人即使参与者又是掌控者。所有的战争无不意味着伤亡,在这一过程中就形成了,如同生物进化一样的定则——适者生存。纵观各个时代的战争,往往会淘汰掉一些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群体。这些群体或是身体素质不佳或是智力因素不佳,亦或是技术知识经验不足等等。他们不能在战争中适应变化迅速的战场,从而战死杀场,而那些精锐的兵力人员即战胜方,会被保留下来。而通过战争获胜的人员,会在战争中增长极为可贵的经验和知识。

通过战争就他们自身的身体素质而言要优越于其他人,拥有强健的体魄;其次,就其智力因素来看,应该比失败的人具有更为敏锐的头脑,可以适应多变的战场;再者,就其领导阶级来看要优越于那些战败方,他们拥有更为先进的作战模式,掌握了先进的理论。这样,通过战争的优胜劣汰,天然的过滤掉一些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群,留下了具有一定优势的人,这就对于科技发展的主动因素——人,做了一次精心的筛选,留下了优秀的部分,为今后的科技发展提供了精锐的后备军,有效地引导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正确方向。并且这些获胜者一般都是与先进的武器相联系,这就更有利于人类站在前人的高度上继续发展,从而实现科学技术的再次腾飞。例如:罗马人通过不断学习周围先进的埃及文化、希腊文化、两河流域的经典,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巨大成功,而且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融合,将不同的文明吸收与此,创造了罗马的辉煌,人类的辉煌。

二、战争工具武器——对于科技进步的作用

战争中除了主题因素人之外,还拥有者其他的众多因素,而且其中的每个因素,都不可缺少,它们互相影响协调共同来达到战胜的目的。例如用何种武器取胜,作战中的信息传递技术,现代战争中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一)战争武器材质推动科技发展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的长河,从最初的之战开始,直到现在的星球空间大战,我们不难看出战争发展一直在迫使武器的进步,从而客观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最早的单一的石器木制工具——石头、棍棒发展到合成工具——弓箭,这一武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向前迈进。再之后的青铜器的武器矛、戟的出现,至后来铁制武器的应用。制造武器的材料不断地变化,这些变化又不禁引起其他产业的技术发展。冶铜冶铁业的不断进步,随后简单的单一材质的武器也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于是合金技术出现并迅速发展。新材料不断问世,钛、铬等新兴的高强度金属合金不断被制造,从而在无声地推动科技进步,我们可以看出战争要求人类发明使用新材质,新技术,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二)武器的形式促进科技进步

除了武器的材质之外,武器的形式也不断变化,从早期的弓箭,到之后的矛、戟、刀剑,再到稍后的大炮、坦克、轰炸机、导弹,武器的形式不断地推陈出新。为了应对这些变化,科学技术需要不断进步,与之相适应。这便要求科学技术各个学科作出相应的进步。如大炮的研制,需要适当的化学药剂配比,这就要求化学飞速发展,来满足这一需要;导弹的发射,要求数学计算的高度发达,这就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电子技术发展;核弹的研制则需要高精尖的物理知识,这不得不促进物理学的进步;而且这些学科之间也不是彼此孤立的,他们互相渗透互相搀扶,融为一体,推动着整个科学技术向前迈进。

(三)武器的攻击力要求科技发展

武器的攻击力是战争取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指标。在战争要求下,奴隶社会开始,从中国利用杠杆原理的连弩车,到现代远程导弹。我们不难发现,远程作战越来越成为现代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形成要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强劲支持。从第一次科技革命动力问题的解放到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店里的应用,再到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影响下,武器的装备也趋向于智能化。并由此极大地提高了军队在战场上精确地打击与远距离打击的能力,产生了现代战争与以往任何时代的巨大变化。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设计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这无疑扩大了战争的适用范围,满足了现代战争的需要,从而促成现在世界新格局。

三、战争中信息传递的要求促进科技发展

信息在战争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最早的战争中仅依靠人类的话语交流信息,到之后的文字信息传递,这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之后传递信息的烽火台,利用了热浮力原理制作而成的孔明灯等等,都是战争信息传递需求下的产物。但是这些随着战争的发展,远远不满足到战争中大量的信息快速传递的需求,于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信息传递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在19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应用预示着电气化的到来,使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阵地信息的传递,变得更为迅速安全,从而引发了战争形态的变化。

现代战争的主要特征几乎都在这一阶段形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参战国凭借发达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水平,使军队的武器装备更加现代化,同时产生了空军及空降兵,更先进的火炮、坦克、舰艇、飞机、通讯设施、单兵武器被广泛地应用于战场。二战后期,德国发明并使用了导弹,为人类向外层空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使用了原子弹,使核武器进入战争领域。同时电话电报的使用也极大地促进了战争获胜的概率,各个国家都要求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从而增添在战争中取胜的筹码。

四、庞大的战争消耗要求科技进步

与以往的作战方式不同,越来越多的战争所含的高科技因素在不断增强。战争消耗剧增,更加依赖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的有效的结合。任何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都会是一场消耗巨大的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双方共耗资100多亿美元;英阿马岛之战,双方共耗资50亿美元;仅持续42天的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总共耗资却高达600亿美元。这些高额耗资,主要是高技术武器装备,如电子设备、飞机、坦克、舰艇、导弹等损耗的相应经费。同时,战争中必须及时补充和维修损坏的武器装备,战后需要恢复编制装备,平时武器装备需要不断更新换代和研制生产,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大批资金,都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来补给战争的需要。

所以从以上论述中我们看出,战争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使整个世界的面貌日新月异,而且极其深刻地推动着军事领域的变革,使传统意义上的陆战场、海战场、空战场实现了向陆地、海洋、空中、太空、电磁、网络一体化战场的质的改变。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战争,可以说是科技水平的竞争,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能够掌握先进的战争手段。因此,科学技术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转化成各种新式武器装备,进而直接推动着战争方式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牛东霞.8—11诺曼人的战争和贸易[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李尚益,贺少华,李德才.科学技术与二战后局部战争的关系及历史启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06).

[3]王凯东.科学技术与二战后局部战争的关系及历史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4]苗东升.复杂性科学与战争转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01).

[5]贾溪,石红聚.知识战争的要素分析[J].报,2010,(09).

科技进步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可持续

一、农业科技和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是国民生活的保证,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提供了高效的劳动资料和高质量的劳动对象,提供了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所谓农业科技,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科技进步是指通过农业生产要素的改变, 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新旧技术间差别效益的过程。这里农业生产要素的改变是指原有生产要素性能的改良或引进新的生产要素,也可以指生产要素的组合状态的改变, 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手段, 产生新旧技术间的差别效益是目的,而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态过程。

二、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农业科技的进步为农业提供了高效的劳动资料和高质量的劳动对象,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手段。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业科学技术最大程度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业劳动由体力型向脑力型逐渐转化,使农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所有这些都促使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据统计,20世纪初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靠采用新的技术成果来实现的不足20%,而到90年代已达70%到90%,由于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开始转变。

(二)新兴科技的应用可以为农业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其科研成果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农业的“绿色革命”;细胞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使人民利用杂交优势培育出一系列的新品种;核辐射技术诱变和辐射处理改良品种,控制病虫害,提高了果蔬鱼肉防腐保鲜的技术。生物科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正孕育着新的技术革命,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三)农业科技进步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农业管理技术是随着农业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有与其相应的现代化生产管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大大地推进了管理技术进步,比如电子计算机联网技术,一方面使农民和农业企业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同时也实现了组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河南农业科技进步的现实状况

近年来,科技进步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科技兴农”已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经济的不断发展又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河南农业科技进步的良好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的农业发展有了较快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2003年9月,林毅夫提出中部崛起的突破口在“三农”。截止到2007年底,作为中国“大粮仓”的河南省,第一产业GDP为2217.66亿元,占河南省GDP总量的14.77%,比全国同类指标均高出3个百分点。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2007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再次突破1000亿斤,达到1039亿斤,连续7年居全国第l;蔬菜的总产量也位居全国第3位;同时,牛肉产量占全国的七分之一,棉花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产量也都居全国前列。

(二)河南农业科技进步所面对的压力

虽然河南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在今天科学技术飞快的发展,我国国力日益强盛,我国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全面化,我省的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转型的重重压力。

1、如何提高农民农业收入这个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河南是地处中原的农业大省,人多地少,小规模粮食生产是主体格局。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很多,极其复杂,但主要的原因笔者认为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产品价格的下跌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现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收入。

2、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由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度,随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着农民增收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大的格局仍然存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配套服务远远跟不上,阻碍了农业向社会大生产发展,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同时也影响了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

3、农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着农民增收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大的格局仍然存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配套服务远远跟不上,阻碍了农业向社会大生产发展,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同时也影响了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我省农村多为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投入多,产出少,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户耕3、6亩,规模小,难以采用规模化的现代耕作手段。此外,自2005年以来,尽管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户比重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体制、观念、收入等原因,导致农民在二、三产业的不稳定性;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户中有73.7%仍然没有放弃农村的土地。

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河南农业发展

根据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态势及河南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河南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及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新技术体系;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并使其逐步产业化;积极研究和开发设施农业技术,通过人工调控环境、全过程自动化养殖,建立起技术高度密集的工厂化、自动化生产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储存、保鲜及深加工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我省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参考文献】

[1]羽燕华.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J].求是,2007(11).

[2]陈奇榕、谢华安.加快福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J].台湾农业探索,2006(2).

[3]刘江.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李学勇.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J].学习时报, 2006(8).

科技进步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科学技术进步法调整 修改 思考

《科学技术进步法》自1993年10月1日施行,10年来对于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社会的科技化和科技的社会化日益明显,深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我国科技工作发生了一系列载入史册的大事件,其中有关科技工作的大政方针迫切需要从法律角度予以确认;科技工作的成功经验,亟待上升为法律予以普遍施行。任何法律都有个经过实践检验而完善发展的过程,包括宪法在内的法律几经修改就是明证。科技法律作为一个新的法学体系,尤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律体系方面,更需要不断探索;适时修改完善可起宣传、动员、组织社会各界进一步重视科技工作的作用。重新审视《科学技术进步法》,感到原有的调整范围过小,调整方法单一,不能适应科技的社会化需要,的确有修改完善之必要修改完善的可行性。

一、《科学技术进步法》急需要修改

(一)该法调整范围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当前,科学技术早已覆盖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法律关系主体不仅应有公民,而且应有机构和组织,甚至应有国家;不仅应有和科研单位,而且应有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不仅应有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而且应有政府财政、税务、人事、等部门。

(二)该法调整方法也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

1、《科技进步法》没有明确各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表现在权利方面,没有明确国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企业在科技进步方面的地位和性质。在义务方面,没有确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企业在科技投入方面的义务,亦没有确定其履行科技投入义务的方式方法——包括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对国家在科技经费投入的义务确定上也不明确,仅有相对数要求,无基数和绝对数要求,以至成为一个没法衡量的义务规范。

2、《科学技术进步法》在法律后果的设定上不全面。任何一种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都应该有其相应的违法后果的规定。否则,法律规则就是不完整的,是模糊不清的,最终将使人们无所适从。《科学技术进步法》中虽然有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事业组织在科技人才方面的应为行为模式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违法后果的规定;虽然有国家财政在科技投入方面的应为行为模式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违法后果的规定。

3、《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法律制裁手段单一。例如:《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五十七条规定:“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截留国家财政用于科技进步的经费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截留的经费,情节严重的,由上级机关或者所在单位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试想,某级地方政府或者政府财政部门违反此规定,谁来处理?如何处理?迄今为止,全国还没有发生一起上级政府纠正下级政府、上级财政部门纠正下级财政部门不落实科技三项费的案例,而全国科技三项费不到位的县(市)为数不少。这说明《科学技术进步法》由于法律制裁手段单一而不具有操作性。

(三)与其他法律之间缺乏衔接且系统性不强

1、科技法律体系不完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六十一条要求制定实施办法,可至今没有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也没有配套的实施细则。《科学技术进步法》作为科技法律的“母法”,应该是其他科技法律、法规、规章和地方法规、规章的立法依据,但事实上没有起到这个作用。

2、其他法律和科技法律不配套。由于科技法律的立法层次低,其法律效力低于《预算法》、《企业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在涉及科技投入方面没有硬约束力。

3、科技法律的空白点不少。比如没有信息法,科技投入法,科技人员权益法等等。

二、法律法规的配套,立法技术的提高,丰富的科技实践为《科学技术进步法》的修改奠定了基础

(一)法律法规的配套为科技进步法奠定了基础。

《科学技术进步法》作为科技法律的基本法,对科技法律体系建设具有指导作用,是其他科技法律的上位法;如果其在有关重大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上不明确,势必下位法的制定。其次,科技法律关系涉及方方面面尤其是和其他部门法、经济法的衔接;唯有作为科技“基本法”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科学技术的一系列专门法才能较好地解决可操作性问题。第三,《科学技术进步法》的修改滞后已对科技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科技法的前瞻性、预测性要求必须立即着手《科学技术进步法》的修改问题。

(二)立法技术的提高为科技进步法的修改奠定了基础。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2月4日公布实施有22年的,其间经过了4次修改,而每一次修改都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每一次修改也确实起到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作为国法宪法成功的进行修改,为科技进步法修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的科技实践为科技进步法修改奠定了基础。

资金、人才和环境是制约科技进步的突出障碍,而《科学技术进步法》恰恰在这些最紧要的问题上过于笼统原则。例如,对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只提到“国家”“国家财政”,而没有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级财政”提要求;且只讲“逐步提高”投入水平,而没有定量要求;只有科学技术经费增长的相对数要求,而没有经费基数和绝对数增长要求。至于“不作为的法律责任”就更谈不上了。针对地方科技投入不足问题,各级科技部门从1995年开始,通过创建科技兴市、科教兴市先进城市,采取倡导鼓励的办法,促进了地方科技经费的落实;从1998年开始,各地通过实行党政科技目标考核责任制的形式,督促科技经费的落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需要完善成为法律条款,加之,政府科技投入不到位的地方仍不少,的确需要以国家法律形式,从定量要求上予以规范,使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特殊的强制力。在解决科技创新的资金方面,政府除加大财政投入作为引导外,采取税收优惠政策为扶持手段,虽然出台了不少这方面的政策,但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法》中没有关于有关部门不执行这些政策的制裁办法,致使这些政策落实的难度大,不少企业只能望梅止渴。

为鼓励高新技术发展,创造科技创新的软硬环境,全国相继成立了53个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各地纷纷创建科技园区,落实人才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便捷服务,打造优良的基础设施,某些地区如北京市还出台了有关条例。这些成功经验都需要在《科学技术进步法》中予以肯定,通过法律规范予以推行。

近几年来,涌现了一大批重视人才,重视研发投入,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优秀企业,为《科学技术进步法》规范企业科技行为提供了大量生动实例。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在引导企业加大投入的同时,必须发挥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对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三、《技术进步法》修改的措施

(一)对《科学技术进步法》调整范围的修改

1、各级政府应纳入《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调整范围。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生产力,在科学技术已成为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情况下,经济建设必须转移到依靠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而《宪法》和《组织法》又赋予了各级政府经济管理和科技管理的职责,各级政府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体,担负着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任务。适应这一要求,《科学技术进步法》必须把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承担的科技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承担的责任明确下来。在《科学技术进步法》有关科技投入和科技奖励的条款中应当提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2、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纳入《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调整范围。科技工作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兴工、科技兴农、科技兴贸、科技强军,这就需要在《科学技术进步法》中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在科技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科技工作离不开资金、人才和环境等方面的必要条件,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国税、地税的优惠政策落实力度,人事、劳动、等部门的人才开发及政策兑现程度,工商、技术监督、电力、电信、城建等部门的服务环境……都对科技工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因此,需要在《科学技术进步法》中规范其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3、高新技术和享受各种计划的企事业单位应纳入《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调整范围。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享受税收优惠、科技计划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应当履行其职责,没有任何法律约束不行。如果在《科学技术进步法》中规范其行为,就可以用法律手段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政府各种无偿资金(包括贷款贴息)投入的受益者——享受各种计划的企事业单位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从而保证政府的科技投入发挥应有的效用。

(二)对科技进步法调整的修改

法律的调整方法是指实施法律制裁的方法和确定法律关系主体不同地位、权利义务的方法。

1、强调科技法调整方法的特殊性同时也要注意科技法作为法律的普遍性的要求和特点。法律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性和程序性的外在特征。我国现有的科技法律在强调调整方法主要是肯定、鼓励、倡导的同时,忽视了法律的国家强制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以《科学技术进步法》为例,三十多条应为模式中只有二条有对应的违法后果,致使大多数应为模式得不到法律约束力的保障,对于应为模式不作为的行为得不到国家强制力的干涉。科技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有其不同于一般的调整方法,侧重于鼓励、引导、倡导等等,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法律的普遍的调整方法,即检查、强制、制裁等法律手段。也就是说,科技法调整方法的特殊性离开了法律的普遍性特征,科技法也就不是法律了。

科技法律要体现强制性的特征,不仅是作为法律的普遍性要求,而且在于科技发展都表现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因此,推进科技进步只靠教育、激励和指导是不够的,还要靠国家强制力才能保证实施。同时科技法律关系主体不履行义务的许多行为不属于刑法、民法调节,所以《科学技术进步法》应明确违法的行政责任,制定行政制裁的办法。

2、《科学技术进步法》需要行政制裁手段来保证实施,对于享受各级政府各种科技计划的企业事业组织,采取科技行政合同的办法是行政管理中重要的方式;而要保证合同的履行,必须赋予科技行政机关监督权和制裁权。

3、在注重科技规划的同时要加强科技行政法建设。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的大量篇章是科技规划和布局,而科技进步的法律措施却过于笼统和简单,甚至没有地方科技执法的主体——在《科学技术进步法》中没有明确地方人民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的法律地位。同时《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都赋予了各级政府科技管理的职能,“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求科技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行政。无论是界还是实际工作者,都认为《科学技术进步法》就是科技行政法,但该法却缺乏科技行政管理的手段、方法和程序等,致使科技行政管理无法依据法律来操作,也使科技行政立法成为“夹生饭”。

4、科技进步法中要体现“以科技人员为本”的科技立法原则。一方面,科技人员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传播者,科技人才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是起决定性作用,推进科技进步首先要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当然也包括科技人员的需要。就是说,不能把科技人员当作“工具”、资本或异己力量来利用,而要把科技人员作为资源和骨干力量来保护,从而把科技进步和科技人员的发展并列作为目标。事实上,科技人员在利用科学技术开发的同时也在开发自己,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可见,科技人员的全面发展和科技进步是互为目标和条件的。

5、为适应科技的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要求,科技进步法中应引导群众参与,专家研讨,加强舆论宣传。当前,科技法律的知名度太低,有关司法实践中不会把《科学技术进步法》作为法律依据,不少企业的科技人员不知道有《科学技术进步法》;书店里有很多法律单行本,很少有科技法律,因为这些科技法律不实用。尽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科技管理部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有关。我们往往局限于“小”科技圈子里,而不善于在大科技背景下组织“公关”;我们习惯与科技专家打交道,而较少与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法律学家联系……只有社会各界对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管理和科技法律的认识符合科技的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时,科技法律建设才能取得新的进展。

6、加大科技执法检查的力度,也是修改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执法检查监督,就发挥不了法的作用;而仅有检查,没有制裁处罚,就没有体现出法的权威和震慑力。因此,《科学技术进步法》应当在规范法律后果方面,对科技工作的不作为行为制定惩罚性的法律条款。

总之,要进行科技进步法的修改和完善,关键在于以江泽民科技学说指导科技立法,适应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处理好法律的普遍要求和科技法律的特殊性的关系,处理好依法行政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坚持以科技人员为本的原则,坚持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为主的科技体制改革方向,通过制度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加强科技法制建设,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1.江泽民的《论科学技术》

2.1993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科技进步的作用范文4

1科技进步与科技进步贡献率

在工业化国家,一般没有“科技进步”的词条,与我们这一概念对应的是“技术进步”。所谓技术进步,通常包括技术发明、技术开发、技术推广和技术应用,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广义技术进步,是指一种存在于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中有目的的发展过程,它不仅包括了狭义技术进步所指的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化,还包括了管理技术、服务技术以及智力投资的变化。[2]科技进步贡献率是人们用来测算科技进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的一项指标[3]。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项综合性指标。科技进步的测定模型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来,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有关的理论,技术进步及其测定的方法也非常之多,在迄今为止的20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对技术进步及其测定作过较深入的研究,索洛余值法便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目前进行科技进步定量分析最为常见和方便的方法。

2用索洛余值法测算汉中市科技进步贡献率

2.1索洛余值法模型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在研究美国的经济发展时发现,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是资本积累,而是技术进步。1957年,罗伯特?索洛发表了《技术变化与总量生产函数》一文,他指出:“经济增长中扣除劳动力、资本投入数量增长因素之后,所有产生作用的其它因素的总和,都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索洛进一步给出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公式[4]:a=y-αk-βL,(1)式中,a为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y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k为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速度,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增加1%时,产出增加α%),β为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β%)。在规模报酬不变时,式(1)为α+β=1。(2)如Ea为科技进步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即在GDP增长速度中科技进步因素所占比重,则Ea=ay×100%,(3)同时,亦可分别计算资金和劳动投入的增加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资金对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Ek为Ek=αky×100%,(4)劳动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EL为EL=βLy×100%。(5)产出(y)为GDP,资金k为全社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之和(以“资本形成总额”代替),劳动者(L)为全社会劳动者年末人数(以“全社会就业人员”代替)。

2.2科技进步对汉中市社会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2.2.1索洛模型中各因素指标的确定本研究的数据资料来源于汉中市统计局编《新汉中六十年》(2009年9月)。其中,总产出指标选取汉中市生产总值为指标(GDP);资本投入直接取年鉴中的固定资产完成额;劳动力选取就业人员总数为指标。经整理,1978—2008年汉中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指标数据结果见表1。产出、资金和劳动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均按水平法计算,以产出为例,计算公式为y=(tyty槡0-1)×100%,(6)其中:yt为计算期t年的产出,y0为基期的产出。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的确定,在当前大约有上百种方法。但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采用历史数据进行回归求取,二是根据经验直接给定。这两类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前者的基本假定是在一段时期内是一个常量,显然有悖经济动态发展的现实特点,而后者既有与前者同样的不足,更忽略地区经济科技发展差异性的现实特点,过于主观和笼统。这里我们采用回归分析法确定资本产出和劳动产出的弹性系数。

2.2.2索洛余值法对汉中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及分析对生产函数[5]y=AkαLβ,两边取对数,得出lny=lnA+αlnk+βlnL。根据表1中1978—2008年汉中市的统计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计算,计算结果为:综合技术水平A=2.916,资本产出弹性系数α=0.367,劳动产出弹性系数β=0.633。用公式(6)分段计算y,k,L,然后将α=0.367,β=0.633分别代入公式(1),(3),(4),(5)可得汉中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结果,见表2。在表2中,我们把汉中市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88年,这一时期汉中市的资本、劳动、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是68.83%,12.52%,18.84%。可以见得,固定资产投资速度的大幅增加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二阶段(1989—1999年),汉中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速度由22.78%下降到21.22%,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25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略有上升,较第一阶段上涨5个百分点。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下降到7.54%。这一时期,资金投入、科技进步以及劳动力对汉中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其相应的作用,而资金与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较为明显。第三阶段(2000—2008年),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降为3.69%,资本投入对经济的贡献率较第二阶段上升10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上升了近15个百分点。换句话说,这一时期,汉中市经济增长有39.11%是科技进步带来的,53.35%是投资贡献的,劳动的因素已降到较低。从表2我们也看出,在1978—2008的30年中,汉中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投入,其次是科技进步。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61.15%,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1.01%。在三个阶段里,资本投入的贡献呈下降起伏的趋势,而科技进步贡献率却稳中上升。也就是说科技进步在汉中市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显著。科技进步贡献率已是评价当今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经济学家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不同的[6]。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5%~25%。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44%。进入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于50%。工业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资金投入的增长速度和劳动者人数的增长速度远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因此,降低资本、劳动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者素质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来增加产出,也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发展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才能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大发展。

3汉中市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汉中市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科技进步贡献率反映了产出增长中由科技进步形成的增长比例,因此,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小的研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本文对汉中市科技进步贡献率各项指标的测算,汉中市与全省,乃至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比较不高。汉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在30年间为31.01%,略低于郭莉、吴翊[7]测算的陕西省的科技进步贡献31.63%。尽管汉中市的科技进步率在三十年间不断上升,但在我国发达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0%。陕西省以及汉中市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均低于50%,应该看到,该地区经济目前尚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第二,科技投入不足,难以形成创新的绩效。科技投入机制是科技体制的重要部分,科学合理的科技投入机制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近些年来,虽然汉中市科研经费在逐年增长,但相对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2010年汉中市R&D(researchanddevelopment,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只占到全市总产值的1.09%,远低于全国1.8%的平均水平;而这项经费,发达地区已投入在2.1%以上。第三,基础条件薄弱,缺乏高层次的科技人才。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汉中市人才流失问题严重,高层次的人才更是难以引进。汉中市专利申请量2009年310件,三年累计也只有759件,授权620件(见《2009年汉中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才的因素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汉中市高层次人才占全市人才总量的比例低于全省的平均值,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都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

科技进步的作用范文5

今天,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科技工作大会,总结过去五年科技发展情况,表彰20*年度为我市科技进步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研究部署今后的科技工作。这是对我市近年来科学技术成果和科技工作发展的一次检阅,也是团结和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继续奋斗的一次盛会。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奖的个人和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刚才,日英同志已对我市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对今后的科技工作进行了部署,并传达了全省和湛江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下面,我着重就如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增强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责任惑、使命感和紧迫感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对于提高我市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就我市来说,科技水平还比较低,企业技术装备还比较落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还不强,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任重道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我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践“*”和贯彻*总书记视察讲话精神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重要思想首先强调的就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胡总书记视察广东,对广东提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排头兵作用的殷切期望。他特别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通过科技创新和发展人才效应不断增创新优势。就我们廉江这一类后发地区而言,实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很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充分发挥人才效应。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科技工作在推进我市加快发展中的作用,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进入*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快,科技、信息、资本、人才等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配置,高新技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世界范围的产业大分工、大调整、大转移出现了新的突破,技术创新和推广的周期进一步缩短,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传统的工业经济正向知识经济过渡,信息技术的发展显著地加快经济转型的过程。我国加入WTO、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把科技进步与创新融合到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些,在给我市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才能赶上时展的步伐,才不会再次错过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

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紧迫感。改革开放以来,廉江经济和社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把廉江放到全省和湛江市的发展大局作比较,我们的差距很大。我们务必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发展,才能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今后*到*年,将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加快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我们还要看到,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与传统产业的广泛融合,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发挥后发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的跨越式发展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依靠高新技术的“后发优势”,通过“技术跨越”来推动我市一、二、三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的跨越,才有可能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观代化。

二、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

要使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推动我市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紧密结合建设观代化工业城市的实践,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切实提高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实效。

(一)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推进技术创新,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工业发展活力,使我市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一长廊两园区”的模式,进一步推进开发区的建设,努力建设好“十里经济长廊”、廉江市龙头沙港海洋产业园和廉江市民营工业园,为加快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载体。结合我市产业、资源和人才基础,重点抓好海洋高新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高效节能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围绕石化产品深加工、农海新产品深加工、饲料生产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力争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加强核心技术的引进和国内外科技合作,争取国家高科技成果尤其是核心专利落户我市,有组织地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高度重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市传统产业占的比例还很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任务较重,必须引导企业高度重视并切实推进技术改造,不断提高我市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拓展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假如不依靠科技来加速发展,提高其竞争力,被打败便是迟早的事情。因而,企业应该是科技进步的主体,无论是科技资金的投入,还是科技项目的选择、实施,主体都应是企业。对此,我市企业应有充分的认识。有条件的企业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同时企业要学会“借脑袋发财”,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实施一批科研、开发和产业化项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切实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要培育和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我市工业经济规模要扩大,靠的是许许多多企业的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是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企业群体之一,值得我们花大力气来培育和支持,使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技术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上新台阶。

(二)加快用先进适用技术武装农业,构建特色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于解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用先进适用技术来武装农业,积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加速实观农业产业化。

为此:要做到五点:一是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注重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打造和延长水果、水产,蔬菜、茶叶、花卉、蚕桑、畜牧等7大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巩固壮大现有廉江丝绸公司、广海养殖公司等4家湛江市以上的龙头企业,努力培育促进茗皇茶、梅尖茶、佳鸿水产公司等5家或更多公司成为龙头企业,扩大龙头企业的幅射带动作用,积极办好各种农业示范基地。三是发展农海产品加工业。要下大力气抓好水果、蔬菜和水产品等大宗农海产品的保鲜、加工和精深加工,鼓励扶持流通加工大户创市场、创效益。努力扩大农海产品出口,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认真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要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实现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打好绿色品牌,发展扩大廉江红橙、广海鸡、梅尖茶、茗皇茶和红杨桃等5个湛江市级以上绿色食品的生产。对廉江红橙做好原产地保护,加快制订和实施水果、蔬菜、水产、鸡鸭等的生产标准;积极争取得到省、国家、国际的认证。五是突出抓好渔业生产化经营。我们要充分利用龙头沙海洋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捕捞业、海水养殖业、运输业、渔需品生产、海产品加工业等的发展,促进渔业产业化经营,以推动我市经济的发展。

(三)抓住信息网络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要加强电子商务、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产业,实现第三产业功能综合化、服务社会化、组织网络化,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环境。要以湛江港及西南大通道为依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观代经营管理办法改造传统流通业,构建观代物流体系,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现代流通业。大力发展运输—、仓储、中转加工贸易业,打造进出口贸易大通道,把我市逐步建成环北部湾地区最大、辐射西南华南的国际性、区域性物流中心。努力建设海洋信息化系统,重点开发海洋渔业、海产品加工业、海洋运输业、海洋工业和海洋旅游业等领域的信息网络平台及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发展涉海服务业。

三、加强领导,尊重人才,为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尊重人才。我们必须扎扎实实抓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把科技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纳入目标管理,列入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各级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抓“第一生产力”的要求,做到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证全市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廉江要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建设经济强市和文明城市,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人才的作用。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更加有赖于科技人才。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和延揽优秀科技人才。以更加开明的观念和更加人性化,更加市场化的机制,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科技人才资源,努力建设人才高地,努力把优秀人才聚集到我市的各项事业中来。要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用好人才。实人才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扩大人才工作的覆盖面,把有成就的人才和具有潜能的人才,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和新社会阶层中的专业人才都纳入视野,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要抓好人才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为我市的现代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和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加大科技投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业环境。

各级政府要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步提高科技投入总体水平。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展,建立和完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撑,社会投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有利于鼓励和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与经济相结合,让一切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要制订优惠政策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带高科技项目来我市创业,为我市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为科技人员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创新机制,转变职能,务实高效地为科技事业发展服务。

科技进步的作用范文6

1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机制

1.1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

农业科技进步是指人们采用农业技术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去实现一定目标从而取得进步的过程。其目标可以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可以利用农业机械化来减轻劳动强度、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等。农业技术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同时包括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和服务技术。因此,农业科技进步的内容应包括农业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即所谓的“硬科技”进步,通常称之为狭义的科技进步,它考察的是物化形态的农业技术,如新品种的育成和应用,施肥方法的改良,化肥的应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等;农业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即所谓的“软科技”方面的进步,包括农业生产项目的战略制定、经营决策、生产管理、组织协调、智力水平等。一般包括农业自然科学技术和农业社会科学技术在内的农业科技进步,应该是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要对农业科技进步较全面的理解,应指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

1.2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模式

根据生产要素的不同,一般可以把农业科技进步分为三种模式:(1)劳动节约型的科技进步;(2)资本节约的型科技进步;(3)土地节约型的科技进步。总体来说,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在于劳动力相对丰富并在农业劳动力中产生过剩,而发达国家则表现为资本比较充足。因此,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模式主要以劳动节约型为主,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以资本节约型为主。然而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随着经济发展是在发展变化的,从各国发展历程来看,受限于土地资源等稀缺,劳动力的增长有随经济增长而有下降的趋势,劳动力的增长一般慢于经济增长。因此,农业科技进步有向劳动节约型发展的趋势。根据我国国情,我国生产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严重稀缺,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根据有关预测,随着我国人口和城市化的发展,在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我国农业的劳动力将产生大量剩余滞留在土地上。到2030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将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根据速水和拉坦的诱致性技术变迁模型理论,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的条件下,然而试图想用土地和农业机械来替代劳动几乎是走不通的。根据我国几十年发展的实践证明,以节约劳动型农业科技进步模式为主的道路在我国是行不通的。在农业发展中,我国大量采用高产优良种、化学肥料、农药等节约土地型技术,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促使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的实践使我国走上了以节约土地型农业科技进步模式为主的道路。根据我国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具体国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模式也呈现出多层次并存的特征,因此,决定了我国主要走以节约土地型农业科技进步为主、以节约劳动型农业科技进步为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科技进步的模式。

2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粮食连年增产,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地提高,到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这得力于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我国在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进步之路上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效果也非常的显著。(1)我国通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主要农产品的产业技术发展的科研团队建设,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推进农业“阳光工程”的建设,重点强化就地就近就业的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3)我国强化农业教育行业指导,实施部部共建、省部共建农业大学工作,引导和支持农业院校立足“三农”开展科学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鼓励大学生服务“三农”,实施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等。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科研体制、科研人才、科研手段及科研基础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面对资源约束日益增强、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国情,要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的目标,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来突破资源瓶颈约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自从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实施以来,我国呈现单家独户小规模生产的特征,因此,迫切需要依靠科技提升单个农民种养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应用,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影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因素

就当前而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的。我国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尚未完全形成,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低;加上我国小农生产,经营规模小、农业收益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农业科技的认识度不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3.1政府对农业资金投入短缺政府对农业资金投入短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和对农民的投入较少。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农业技术是一项非排他性很强的公共事业,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主要靠政府投入来促进发展,随着我国进入了工业反补农业的阶段,而且我国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中央连续9年的“一号文件”都是锁定三农,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2010年,我国农业的研发投入只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5%左右,远低于1.5%的世界平均水平,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是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作为政府对农业扶持最为重要、直接的手段,政府对农民的直接投入还是较少的,虽然每年财政支农投资比例逐年增加,但一般是对与农业有关的事业性单位或者企业的投资比较大,到农民手上的钱是很少的。

3.2农民接受先进农业技术的条件与能力有限农民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主体,阻碍我国农村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农民文化素质,目前,我国4.2亿农村劳动力中,其中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仅占13%,劳动力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农民承担新技术采纳风险的能力较差,采用新技术不可避免的会给农民带来市场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而对于单家独户的家庭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承受巨大的风险损失。

3.3农业科技部门对科技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科研机构作为连接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在引导农民进行科技进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52%,与发达国家70%相比差距很大,且科研领域比较单一,科技成果含量低。科研研究机制问题,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对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推广人员紧缺,产与学、研、推广各环节严重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广和农技的整体工作效率。

4完善农业科技进步机制的对策,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

4.1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加大对农业机械、良种培育推广和农业技术服务的补贴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切实加大农业生产的补贴,鼓励农民积极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大农业科研经费的投资和农业科研项目的立项,支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技术项目的研究与推广,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机制的形成,推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

4.2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推进农民组织化创新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决定着新技术能否为农民所采用,因此,应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国家应充分利用现有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培训学校,就地就近对农民开展农村各级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技术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对农业科技的认识和采用率。农民组织能对农民生产销售起到引导、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由于我国是单家独户的小型化生产,且农民组织存在一定的缺陷,农民组织对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不是非常明显,因此,我们要大力改革和创新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等,鼓励培育合适农业发展的农民组织,大力组建公司加农户的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农民自己的农业协会组织,实现农户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从而实现使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产供销一体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