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病的危害与防治范例6篇

浅谈职业病的危害与防治

浅谈职业病的危害与防治范文1

2.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现代农村科技 唐立刚

3.水果玉米栽培技术王国邦

4.粮菜连五茬肥地钱多拿王德民

5.抢抓农时种足种好小麦孙春兰

6.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控水杨云凤

7.平山县小麦种植面积下滑的原因及恢复性增长策略任明肖,丁莉华,丁晓东

8.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刘俊

9.杂交甜瓜亲本繁殖管理技术陈学红

10.野蒜秋播人工栽培技术赵红鸾

11.利用断根使西红柿再生技术康欣娜

12.西瓜嫁接育苗贴接法技术要点黄成东,李宝深,刘全清

13.枣树黄刺蛾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王妍妍,张泽勇,张立宝,曹艳敏

14.日光温室番茄常见病害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陈随菊

15.玉米秃尖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王晓华,王兆军

16.樱桃常见病害的症状鉴别及防治张建东,赵娜,杨全喜,王坤宇

17.茄子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高风红

18.枣树主要病害防治技术周海洋,杨全喜,赵娜,刘学臣,王坤宇

19.樱桃果实病害症状鉴别及防治王娟,陈红艳,陈宏义,王坤宇

20.曲周县南部西瓜病虫害防治常见问题及对策李宝深,刘全清,黄成东,曹国鑫

21.浅析冬小麦冻害成因万玉青

22.设施蔬菜病毒病症状识别及无公害防治技术孙玉娟

23.转Bt基因抗虫棉盲蝽象严重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冯红艳

24."碧护"在"四种四收"种植模式中的增产效果段惠敏

25.萘乙酸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李长领

26.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效果好王玉娟

27.冬枣贮藏期病害及其防治方法尹玲莉

28.春季造林技术要点金迎春

29.葡萄秋季栽培管理新技术刘芳,姚宗国,潘以晶,徐立志

30.大港地区风信子栽培技术李焰星,边韬,徐立志,郭海英,刘洪岑,吴华丽

31.行唐大枣优质高产综合管理技术赵国霞,闫军,姜建军,米建奇

32.盆花浇水原则及技术要点谭红岩,韩树文

33.现代农村科技 康乃馨组织培养繁殖技术位素玲

34.冬季盆花养护技术袁磊,韩亚伟,王晓丽

35.繁殖及株高调节技术叶中戈,张嘉

36.一例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诊治孙健

37.猪食盐中毒的诊治郝静云,姚路新

38.正定县惠农奶牛养殖合作社发展之路王会军

39.冬春季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翟凤玲,杨秀峰,刘广鑫

40.武安市旱地农业节水技术模式研究与应用张德荣,姚忠生,巩彦成,贾世英,封秀兵,鉴伟国,杜新如

41.海原县压砂西瓜腐殖酸+化肥施用量单因子试验初报夏永梅

42.高粱新品种引种试验张作果

43.黄顶菊入侵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范玉贞

44.稻田养鸭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影响汪良福,胡茂文,发

45.不同肥料品种及配方对马铃薯产量构成的比较试验白雪山

46.冀西山区农膜污染的危害及治理策略孙焕弟

47.护林防火技术在森林资源保护中的应用魏传晋

48.衡水湖湿地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张良

49.2010年万全县蔬菜农药残留问题分析与对策高秀芳

50.建设科研基地打造城乡型现代化农业王恭祎

51.晋中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张建英,武志虹

52.种子休眠的解除方法李金坤

53.激光平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刘效勇,卢佩

54.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张辉霞

55.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之我见王秀娟

56.初中历史教学漫谈吴海英

57.小议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朱静丽

58.对农村职中涉农专业教学的思考魏忠玉

59.试论书法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王永旗

60.对农村转入城市小学生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谢捷,刘桂玲

61.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张显

62.浅谈优势扩大化教育与高中英语教学李宁

63.浅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崔荣现

64.弘扬传统美德发展职业教育刘彦敏

65.加强师生课堂互动提高乡镇中学英语教学陈恒,谢捷

66.苏州农村未来的发展模式-生态农村施桃红,王学华

67.农机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现代农村科技 肖邦惠

68.抗旱耐盐优质高产高丹草新品种冀草1号刘贵波,赵海明,谢楠,李源

69.2010年国审牧草新品种冀草2号高丹草刘贵波,李源,赵海明,谢楠

70.信息动态HttP://

71.茄杂二号春大棚栽培技术杨慧民

1.卢龙石门核桃产业的发展优势及广阔前景李凤玲

2.浅谈滨海地区农资企业产品的营销策略孙勇,吴东风

3.浅谈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问题与保护对策马风朝

4.山东省平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颜涛

5.小麦高产创建栽培技术要点张淑丽

6.永北镇蚕豆高产栽培技术李秀芳

7.夏大豆少免耕栽培配套技术冉颖辉

8.邢台市夏玉米高产创建的途径及关键技术杜运生

9."四密一稀"——小麦播种形式的改革吕志刚,苏庆辉,王生辰

10.夏玉米倒伏原因及预防路小芳

11.白灵菇高产栽培技术王建明,刘贵巧

12.河北省曲周县小麦冻害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曹国鑫,雷友,张宏彦,刘全清

13.永泰县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与防治张瑞珠,陈兆銮,叶桂孝,岳克兴,叶雪金

14.廊坊地区美国白蛾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于胜伟

15.柿树果实常见病害的防治贾国华,孙宝灵,杨晟楠,王立新,王坤宇

16.棉花枯黄萎病的区分及防治徐中玲

17.怎样防治黄瓜蔓枯病孙元超

18.冀北地区梨象鼻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胡宝君,韩树文

19.冀北地区梨木虱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措施杨树国,韩树文

20.果园发生药害的原因及补救措施岳树民,韩树文

21.花生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马俊英

22.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穆明臣

23.西瓜病虫害防治技术田苗苗,杨元胜,宋

24.核桃树嫩枝平行刀芽接技术实践与探索柴印琪

25.未来先衰型果树衰弱原因及复壮技术解合营,刘艳军

26.盆景灵芝的栽培与制作金广田,马礼

27.薰衣草栽培技术王旭静

28.农村庭院畜禽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向刘金侠,全晓艳,李福鹏

29.奶牛炎的防治朱学峰

30.夏季高温天气怎样养好兔子董永

31.犬细小病毒病的诊治崔承坚

32.开产或高产蛋鸡出现瘫鸡怎么办许会芹

33.养好育肥猪要抓好七环节李道静

34.规模猪场几种常见寄生虫病的防制麻山河,李长青,赵文峰

35.带禽消毒-改善养禽环境的有效方法王静

36.浅谈猪囊尾蚴病的检疫方法王振东

37.夏季母猪为何受胎率低陈胜海

38.现代农村科技 北方鹅饲养管理技术李绍郡

39.免疫鸡群发生非典型性新城疫病因及防制对策李福鹏,全晓艳,刘金侠

浅谈职业病的危害与防治范文2

[关键词] 危险因素;职业损伤;急诊科;护理人员;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9-0112-03

急诊科是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救治场所,在实施抢救过程中,急诊护理人员难免会接触到患者的体液、血液以及各类化学消毒剂等,常需要在患者还未完全确诊前就要投入抢救工作,存在很大的潜在职业性损伤危险,如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或者防护不当,容易导致各类职业损伤[1]。2012年,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相关部门对护理学科专科护士就职业危害防控作了相关支持研究,本文现就护理人员常见职业危害以及防护措施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急诊内科护理人员38名作为观察组,年龄22~35岁,平均(27.3±4.1)岁;工龄 2~13年,平均(6.2±3.3)年,10年6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9名,护士25名。同时,同期选择内科、外科、儿科和妇产科38名工作年限以及职称相当的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年龄22~33岁,平均(26.6±4.3)岁;工龄2~12年,平均(6.1±2.9)年,10年5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9名,护士25名。两组护理人员按照工作年限以及职责配对,且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全面调查并统计两组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情况以及职业危害因素,同时针对职业损伤类型以及职业损伤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统计分析防护效果。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职业损伤情况:睡眠障碍率、针刺伤率、职业性腰背酸痛率。分析观察组急诊护理人员的损伤因素,包括化学损伤、物理损伤、生物损伤以及心理因素四个方面。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职业损伤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针刺伤发生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睡眠障碍以及职业腰背酸痛等损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2.2 急诊护理人员损伤因素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损伤危险因素主要分为物理损伤、化学损伤、生物损伤以及心理因素,其中物理损伤占主要地位22例(57.9%),其次为心理因素6例(15.8%)。见表2。

3 讨论

3.1 急诊护理人员职业损伤危险因素

3.1.1 化学因素损伤 主要包括化学消毒剂以及细胞毒性物质因素两类。急诊科护理环境相对封闭,空气流通性较差,而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接触大量的化学消毒剂,如含氯制剂、戊二醛、过氧乙酸、甲醛等。这些药物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以及消化道等吸收,对机体产生慢性危害,如长期吸入还可导致中毒,引发呼吸道疾病、头痛、皮肤过敏等[2,3]。此外,化疗性药物对护理人员也存在较大的潜在威胁。例如,目前临床广泛应用抗肿瘤化疗药物进行治疗,这些药物可杀伤或者抑制癌细胞,但同时也对正常组织细胞有一定的损伤作用。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长期间接或者直接地接触到这些药物,将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此外,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大量的临床用药配置以及注射等工作,与各类药物接触,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长时间接触各类药物可能致畸、致癌、女性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甚至流产等[4]。

3.1.2物理因素损伤 ①电离辐射:相关研究表明,小剂量频繁接触或者大量接触放射线均对人体具有致癌或者致畸作用。急诊科患者往往因病情危重而需要进行X线片、CT以及介入治疗等,尤其是经常需要进行床旁X线片检查,使得协助摄片的护理人员长期受到放射辐射。护理人员在X线、激光及同位素等放射性元素和各类医疗器械的辐射环境中,可能导致护理人员的造血功能低下、神经功能紊乱、月经功能紊乱、生育功能降低、胎儿畸变甚至诱发肿瘤等[5]。此外,由于急诊科患者较多,人员流动量较大,常需要采用紫外线照射对治疗室、换药室以及病房等进行空气消毒,辐射引起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而吸入臭氧过多可导致中毒等[6]。②噪声污染:急诊抢救常存在各类噪声污染危害,例如救护车鸣音、呼吸机、X线机、洗胃机、各类监护仪器、患者的以及家属吵闹等,均可产生大量的噪音。据相关研究表明,噪音强度在50~50 dB时,即可干扰人体,甚至会产生吵闹感。实际上,急诊科护理人员常处于噪声强度在90 dB以上的环境中,容易引起耳鸣、头痛、听力下降、睡眠障碍以及情绪低落等不良症状,引发人体心血管、内分泌以及听觉系统等发生不良生理变化,进而导致护理人员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反应迟钝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甚至可能降低其语言清晰度。若过长时间处于这种高噪声环境下,可能导致噪声性耳聋[6-8]。③锐器伤:锐器伤是医院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本组锐器伤占物理性损伤的54.5%。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7.5%的护理人员曾有过院内锐器伤经历。导致锐器伤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的工作行为不规范,如肌注、静注、抽血等,此外,个人的不良操作习惯也是引发锐器伤的原因,最常见的有徒手掰安瓿或者在结束抢救以后清点使用过的废弃安瓿时不够细致,导致意外锐器伤。锐器伤导致的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所具有的危险性远比皮肤接触或者黏膜接触等更大[7]。此外,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注射时,尤其是对躁动或者情绪激动前且不愿配合的患者实施注射或者拔针时,由于患者挣扎、反抗等,容易抓伤护理人员和引发锐器伤。④意外损伤:急诊患者较多,护理工作强度大,工作频率较快,容易造成各类意外损伤。例如在搬运或者护送患者过程中,为争取抢救时间,往往容易因跑动过快造成肌肉拉伤或者扭伤等,长期输液室下蹲过久、突然改变等均可能引起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

3.1.3 生物因素损伤 急诊科患者较多,流动量大,且病情较重,大多数患者的病因不明,所患病种不明。护理人员长期与患有各类疾病的患者接触,存在较大的职业性疾病危害。如接触存在严重的开放性损伤、不明原因的毒物中毒、濒临死亡以及传染疾病患者等,均可引起生物性损伤。急诊常需要争分夺秒地施救,时间紧迫,护理人员往往来不及进行自我防护就要投入到抢救工作中,进行各类气管插管、洗胃、吸痰、静脉穿刺以及止血包扎等,将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呕吐物以及伤口分泌物等,这些都将增加护理人员的感染率[9]。此外,院内空气污染、人员流动也是促进微生物传播的重要因素。另有部分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或者存在侥幸心理,在操作过程中不佩戴手套、口罩等,都将增加感染风险系数。

3.1.4心理因素 急诊科的护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工作量非常大,加之各类新医疗技术、仪器设备、抢救治疗手段等的使用,都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大多存在较大的工作压力,护理人员产生疲劳、紧张、睡眠障碍等,导致工作质量以及生活质量均显著降低[10]。此外,急诊科的突发事件较多,护理工作繁重,而在抢救过程中,往往会因各种因素导致医疗纠纷,这些都给护理人员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护理人员情绪低落,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患者及其家属往往情绪不稳定,尤其是护理人员在值夜班时,由于护理人员相对较少,如果急诊患者较多,护理人力资源紧张而未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解释治疗原则,而是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施护,难以完全兼顾,部分患者及家属往往不理解,容易引起护患纠纷。部分家属过于冲动,辱骂甚至殴打护理人员,不仅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且将给护理人员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3.2 防护对策

3.2.1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树立护理观念并规范护理操作行为对防止护理职业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所有患者的体液、血液等,无论是否有感染性,均应采用各类防护设备尽量屏蔽,以减少护理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在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自觉采取相关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穿隔离衣等,同时,养成护理操作前后洗手的习惯。此外,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规范,保管好各类物品。所有医疗废物均按照相关标准分类管理并作明显的标志。建立并完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积极为职业损伤护理人员提供经济以及制度方面的支持,同时也便于总结常见职业损伤及高发环节,有利于医院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可疑感染,应立即上报并进行早期预防,同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以实施跟踪检查,避免感染发展[11,12]。

3.2.2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是有效预防急诊科职业危害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医院管理者应重视并充分认识到急诊护理工作中潜在的职业危险,并竭尽全力完善相关的急救设备以及防护设施,为医护人员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同时,还应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的上报体系,积极开展和改进防护措施,全面降低职业感染风险[9]。并应加强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自身预防性的防护措施。指导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积极地调整自我的心态,并严格按照护理操作程序施护,沉着冷静地面对和处理各类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伤,而将危害降至最低。

3.2.3 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应严格护理操作规程,并合理地使用各类防护用品。并应加强消毒剂的规范化管理以及使用,避免因消毒剂泄漏或者使用超量导致职业危害。同时,在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必须佩带手套和口罩,必要时还应佩戴眼罩,避免消毒剂溅入眼内或者腐蚀双手。在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进行洗胃时,相关护理人员应戴手套、棉口罩以及围防水围裙等,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以及血液等。同时,还应经常开窗通风,严格消毒杀菌工作,以维持室内的空气流通,避免发生感染。

3.2.4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应加强物理性危害的防护,尽量避免接触X线照射。当开启紫外线进行照射时,护理人员应立即离开,且切勿直视紫外线光源。结束消毒后,应及时开窗通风。在护理过程中,应正确处理使用过的缝合针、注射器等锐器,以免发生锐器伤。如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挤出少量的血液,并用0.5%的碘伏清洗伤口并包扎好,同时应尽早进行抗体检测。如果所接触的患者患有乙型肝炎,应在24 h内及时肌注100~200 U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并皮下注射10~20 μg的乙型肝炎疫苗。需减轻噪音污染,尽量选择功能好、噪音较小的仪器设备,定期为各类转运床、推车以及轮椅等的活动部件涂抹油,以减少摩擦声。

3.2.5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首先,应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在治疗传染病患者时应严格落实隔离措施,以确保护理人员的安全。并应合理地组织护理工作,对于存在传染风险的患者,应按照相关规定安排专职医护人员予以治疗和护理,避免安排存在手部外伤、呼吸道感染、皮肤疾病以及免疫力不强的医护人员参与护理。严格护理操作规范,佩戴好相关的防护物件,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隔离和消毒工作。对于不配合医护工作的患者,应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以免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刺伤、抓伤护理人员,引发血液传播感染。

3.2.6 心理危害的防护 加强各级、各类安全培训,以完善医护工作者职业防护措施,并全面推广标准预防。强化对急诊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应对能力的培训,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及心理咨询等,并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确保护理人员能保持愉快、健康、积极向上的心境。可定期组织医护人员交流抢救心理感受,或者组织开展一些娱乐活动等,使医护人员身心放松。尝试开展护患双方角色互换活动,使患者与医护人员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减少护患纠纷,从而缓解护理人员的心理疲劳[13]。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自我调节,维持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人际关系,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减轻自身心理压力,并缩短弯腰的时间,减少职业性腰背酸痛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应培养和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从容地处理各类故障及护理问题等。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并加强心理承受能力,树立良好的服务观念、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工作。同时,应加强自身锻炼,并多进行有氧活动,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并增强自我抵抗力,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并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工作压力。

总之,急诊科护理特殊性较强,存在大量的职业损伤危险因素,应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及培训,严格相关规章制度以及技术操作规程等,改善医护工作环境,提高护理人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危险因素防护,有效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彩云. 浅谈急诊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防范[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6):567-568.

[2] 贾美玲,王静. 浅谈急诊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J]. 吉林医学,2011,32(23):4923-4924.

[3] 马振梅. 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原因及对策[J]. 实用全科医学,2008,6(3):294.

[4] 袁曼萍. 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对策[J]. 中外健康文摘,2011,8(10):290-291.

[5] 张新征. 急诊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3):74-77.

[6] 王娜. 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 中外健康文摘,2009,6(33):16-18.

[7] 任明香. 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J]. 中外健康文摘,2010,7(3):177-177.

[8] 祁康宁,康慧清,刘东军,等. 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与防护对策[J]. 中外健康文摘,2012,(32):290-291.

[9] 王亚娟. 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范[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259-260.

[10] 朱松. 浅谈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范措施[J]. 医学信息,2011,24(2):297.

[11] 王爱丽,叶凤丽,卢琳琳等. 急诊科护士职业性损伤危险因素分析与防护措施[J].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7):1286-1287.

浅谈职业病的危害与防治范文3

[关键词] 林业 培育工作 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133-01

自2001年以来,随着国家颁布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植树造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相关事项已被逐渐重视,所以,做好林业树木的培育及树木的虫病防治工作,对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林业培育技术的现状及研究

当前,我国林业培育技术的发展还是以传统的种植模式为主,但在这种传统模式种植下,无论是植物的生长周期还是植物的抗病虫能力都始终都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发展水平。所以,提高林业生产技术,培育出新型的耐寒耐冻、生产周期短、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的树种是我国林业发展中的首要问题。

1.林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自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的经济均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各国的交流合作当中,林业方面的合作也是与日俱增。就以我国林业发展来说,在近几年中吸收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林业培育技术,对我国林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林业的的技术研究部门正在加大研究领域,并以传统的生物学为支撑,向化学、物理等多方面学科的方向研究,来拓宽林业技术应用领域。

2.林业培育技术的应用分析

林业的培育技术种类繁多,但各种技术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树木的成活率,来达到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首先,从苗木的检疫上来说,对于苗木检疫工作一定要得到重视,对检疫过程、建议方法都要进行合理安排,尽量不要让含有病菌的苗木进入林中,以免影响得到其它的树木;切勿因不够重视或谋求利润等原因,忽视苗木的检疫工作,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其次,从树种的选择上来说,在干旱少雨的地区,应选用耐寒力强的树种,并采用微型集水装置或覆盖不透水薄膜的方式进行树林保护。所以,在此种气候条件下,种植核桃木为最好的选择;此外,核桃树喜欢生长在相对较为干旱的条件下,此种环境还可更加有效的提高核桃产量。

此外,还可以采用分水岭地带成林技术、沟下造林技术和沟端造林技术,此造林技术不但可以有效解决当地的水土流失问题,还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持山地、山坡的坚固程度,较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产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二、我国林业的虫病危害及防治措施

林业的病虫害不仅减缓了林木的生长,造成林木的枯死,同时还会影响到整体的生态平衡,对经济方面与生态方面都会带来危害,所以,林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林业的病虫害可分为衰退型病虫害、侵染型病虫害和自带型病虫害。而林业的病虫害经常被人们比成“无烟的森林火灾”,所以可以看出病虫害对森林有着多么可怕的危害性。首先,以松树的病虫危害来说,主要是以马尾松毛虫为主,尾松毛虫在一年当中可繁殖2-3代,且幼虫是松树的主要危害对象;马尾松毛虫的幼虫一般是啃食松树树叶边缘,导致松树的树叶出现卷曲现象,并逐渐的枯死;尤其是当幼虫达到3龄以后,会加大对松叶的啃食力度,致使松叶会在很短的时间被被啃食干净,从而使树木快速的枯死。此外,小类害虫也是松树的重要侵害对象,此害虫会从树木的树冠、干部和根部的不同位置进行不同的侵害;其中对树梢的侵害最为严重,会逐渐导致松梢枯黄下垂,影响到了树木的健康生长。

1.林木病害的化学防治法

在我国林业病害的化学防治上有较多方法,首先以插穗消毒来说,在插穗前用0.3%的高锰酸钾或1%的福尔马林进行浸泡消毒,从而提高造林的质量。其次,可在5月、9月的发病高期,选用10%双效灵水剂10倍、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倍液、3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1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倍、2%843康复剂乳液3倍液、50%琥珀酸铜可湿性粉剂10倍液、10%浓度的碱水液、1%浓度的波尔多液等进行喷干,预防病害的发生;其中10%双效灵10倍液为最优药剂。

2.林木虫害的综合防治法

由于各类害虫的活动时间不一,所以对森林的虫害防护工作更要做到随时把控。在森林的虫害防治上,首先应分清虫蛀指标:平均50cm的枝条上,存在1-2条害虫为轻度虫蛀;存在3-4条为中度虫蛀;存有5条以上便划定为重度虫蛀,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防虫手段,否则不但影响到整颗树木,对整片造林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其次,要学会保护和利用好天敌,天敌为害虫治理的最有效措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都超过了人工防害。此外,要合理的应用好化学防治技术,在幼虫的出生期便进行农药的喷洒,这样即节省了农药,降低了成本,又不会因为农药喷洒过度对树林造成影响。最后,便是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种植,增强树势,使树木得到最为有利的生长条件。

三、结语

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采用合理的发展手段,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采用不同培育方法和防治技术来有效的进行林业建设。尤其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当中,应充分进行各技术手段之间的对比,了解各防治方法对相应的虫病害的作用效果,从而完善林业的虫病防治技术,更好的促进林业资源保护工作,使我国的林业技术水平与发展规模不断提升,实现最终的社会化、经济化和生态化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进霞.近代中国林业资源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梁全安.浅谈林改后如何加强森林防火工作[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01).

浅谈职业病的危害与防治范文4

关键词:化工行业;员工;职业病;健康水平

我国不乏存在一些危险性较高的职业,例如是由勘探、钻井、化工等,本文中我们主要对化工行业潜在的职业病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提高员工健康水平的措施。因为职业病是影响人们健康问题的“第一杀手”,并且在化工行业中,员工要经常接触有毒物质,这对其在心理与身体上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加强职业病的防治是保护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其开展研究工作,在促进化工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能保证员工处在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之中。

1 化工行业中的主要职业病

1.1 损害脏器

在化工行业中,员工经常要接触到种类繁多的工业品,这些工业品多数都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不仅如此,还具有腐蚀性,稍有不慎将会影响整个工业生产,更不必说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了,但是又不能对其舍弃,因为当前众多的行业中,都离不开化工产品作为原料,这些化工原料是各行各业进行工业生产的前提。所以,只有提前进行预防,才能将对人体的损害降到最低。首先,化工原料中的有毒物质能够对人体的器官产生破坏作用,有些刺激性的毒素甚至会造成呼吸系统的衰竭。一旦发生损害脏器的情况,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产生肺水肿。在化工原材料中,有些元素如砷、醋酸胺等会造成人体的中毒性休克;有些元素如有机汞、四氯化碳等会引发心肌炎,并且是中毒性的,医治起来更为困难;还有些元素如三硝基氯苯则会对肝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伤。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影响因素,都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1.2 急性和慢性中毒

相比于其他的行业,化工行业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性,因此更容易发生中毒事件,并且影响的人群不仅包括行业内的,对非职业的人群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化工企业中的化工原料一旦流入河流中,对周围的水域产生破坏,人们就无法使用该水域的水进行生产生活;如果发生火灾,就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四散到空气中,人们呼吸到有毒的空气,自然就会造成身体上的危害。因此,就化工行业有毒物质较多这一问题而引发的职业病,相关卫生部门已经重视起来,并且正在积极地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1.3 致癌

癌症是化工行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例如油漆涂料行业中存在较多罹患肠癌的患者,在橡胶行业恶性肿瘤的患者较多,究其原因,都是与防老化剂相关的。如果某处存在石油厂,那么该厂的员工患有癌症的几率也要比周围居民高出几倍,并且肿瘤的类型以消化系统为主,除此之外,染料行业、塑料行业也是发生癌症的高危行业,人们在这种类型的环境中上班,发生疾病的危害率要比一般的工作高出几倍,由此造成身体健康存在较大的危害,同时也对周围的居民存的居住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2 作业场所的风险

员工在化工场所进行生产时,潜在的风险并不低,经过相关检测得出的结果中,由于化工产品以固、液、气三种不同的形态进行储存,因此,不同形态的物质其危害性也不尽相同,要想将对员工的身体危害降到最低,就要了解每一种物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预防,如果潜在爆炸等危险性的后果,就要对危险等级作出评估,以便做好各项准备。其中对风险的评估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人为引发的危害,另一方面是机械的原因造成的威胁,还有就是由于工艺控制不当造成的危险,根据上述危险作出风险预防措施后,尤其要注重对员工身体健康存在的威胁,从根本上保证员工不会受到粉尘、噪声以及有毒物质的侵袭,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将保护措施从根本上做到位。

3 提高员工职业健康水平的措施

3.1 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标准及有关规定,定期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和评价,通过网络、报纸、公告栏对存在的职业危害进行告知,通过警示标识、中文警示说明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告知作业人员。

3.2 加强对工艺设备的管理,对易产生泄漏的设备、管线、阀门等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杜绝或减少跑、冒、滴、漏。在生产活动中,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或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

3.3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不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应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整改措施,确保其符合职业健康环境和条件的要求;暂时不能整改的,采用必要的防护措施;对严重超标且无法整改的生产场所,按照规定停止生产运行,控制和减少职业危害。

3.4 在可能突然泄漏或者逸出大量有害物质的密闭或者半密闭工作场所,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并在醒目位置设置清晰的标识。

3.5 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生产岗位职工从事有毒有害作业时,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如携气式呼吸器、全封闭式化学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鞋等。严禁使用不明性能的物料、试剂和仪器设备,严禁用有毒有害溶剂洗手和冲洗作业场所。总之,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劳动场所风险和职业安全健康,不仅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主要内容,也是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的关键环节。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治法》,在日常的生产和管理予以高度重视,是确保企业安全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化工场所员工的健康安全意识是当前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只有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才能促进化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改变人们对化工行业危及健康的不利意识,保证员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从事生产活动。总而言之,化工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要想使其始终保持在这一位置上,就要加强该行业的监管,尤其是对员工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参考文献

[1]家若.员工健康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0(12).

浅谈职业病的危害与防治范文5

1职业卫生量化分级方法

量化分级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监督和考核等动态管理领域[4,5]。职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是政府监管部门运用危害性评估的方法,将企业职业病危害程度进行分级,然后根据不同级别确定相应的监督监测频率的一种监管方法。

我们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结合地区生产性企业职业危害及管理实际状况,制定并实施了《苏州工业园区生产性企业职业卫生量化分级管理暂行办法》。该管理办法首先从影响企业职业病危害程度的四个要素分别进行量化测评,然后综合分析量化测评结果,确定企业职业病危害性级别,实施分级管理。

1.1量化测评

1.1.1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程度

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006年),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严重和一般两类。

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化学因素;石棉纤维粉尘、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粉尘;放射性因素:核设施、辐照加工设备、加速器、放射治疗装置、工业探伤机、油田测井装置、甲级开放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和放射性物质贮存库等装置或场所;卫生部规定的其他应列入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范围的。一般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除上述以外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1.2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和防治措施有效性 依据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规范、标准的要求,设计量化测评表,对职业卫生经常性监督内容进行量化评分(满分为120),得出测评结论。其中,得分100以上者为较好;得分75~100者为一般;得分75以下者为不合格。

量化测评表主要包括防治制度和组织网络、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条件、劳动者的健康安全、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危害的告知和警示、附加项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1.1.3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水平 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测结果,作业点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为100%的为良好,合格率在90%以上但不足100%的为一般,在90%以下或未检测的为不合格。

1.1.4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人数 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中对事故严重程度的划分,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人数在10人以下为“少量接触”,10~50人为“中等接触”,50人以上为“大量接触”。

1.2危害性级别评定

根据对上述四个要素的量化测评结果,通过综合分析、评价,确定企业的职业病危害性级别(表1)。

2监督监测相结合的监管方法

2.1量化分级,强化对重点企业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与危害性测评的级别相对应,将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级别评定为需强化管理的“A”级、需常规管理的“B”级、可简化管理的“C”级,从而确定对企业的监督、监测频率,加强对“A”级和“B”级企业的职业卫生经常性监督、指导和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水平的监测,使经常性的职业卫生监管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上,对A级企业实施强化监督,监督频率不少于2次/年;对B级企业实施常规监督,监督频率不少于1次/年;对C类企业实施简化监督,监督频率不少于每2年1次。

2.2主动监测,开展对重点企业防护效果的实际评估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监督监测作为空气监测的一种类型,适用于职业卫生监督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监测。为此,为使监管部门能及时获取科学可信的第一手检测资料,及时掌握企业职业危害状况,我们在强化企业定期开展委托性监测的基础上,每年对重点监控企业实施主动性监督监测,从而更有效地监控重点企业的职业危害防护现状,该监测不向企业收取监测费用。我区于每年年初制订本地区生产性企业职业卫生监督监测工作计划,明确监测企业、监测场所、监测时间及监测因素,对A类企业每年监测1次,对B类企业每2年监测1次,由区疾病防治中心按计划开展监测,定期汇总监测结果,同时将监测结果报安监部门;安监部门根据掌握的监测信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通过实施这一有效的监督手段,收到良好的动态监管实效。

3实施量化分级与监督监测相结合监管模式的实效

我区从2006年探索实施这一职业卫生监管方法以来,全区重点危害、重点企业及行业的职业危害控制状况得到有效监控,同时以点带面,全区的职业卫生管理整体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从政府职能部门角度分析,能合理配置有限的监督资源,使监督管理科学化,执法行为规范化,加强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的职业卫生经常性监督,全面提高职业病防治的监管水平和效能;使职业卫生监督的管理模式由定性管理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管理转变,管理方法由单纯监管向监管和技术指导并重转变,彻底改变盲目的拉网式监督检查方式。从企业自身管理的角度分析,企业业主及管理者依法履行职业病防治职责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更趋规范,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监测率、监测合格率、职工职业健康监护率逐年明显提高,全区形成人人重视职业健康的良好氛围,涌现出许多职业卫生示范性企业,既保护了职工的职业健康,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2005―2007年,职业卫生监测企业数、监测点数逐年成倍提高,监测合格率从88.6%提高到95.4%(表2)。

4几点体会

实施量化分级与监督监测相结合的职业卫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切不可盲目行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在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把握重点,稳步推进。

4.1坚持原则,适应发展

应牢牢把握以下四项工作原则:① 遵循法规的原则。以我国现行的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为依据,结合地区工作实际制定分级管理办法。② 综合测评的原则。纳入量化测评的要素,应能切实反映出企业职业病危害程度的综合情况及整体状况。③ 公开与保密的原则。量化评分标准应向企业公布,量化分级管理应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企业享有分级管理的知情权,这有利于企业充分了解自身职业卫生工作状况及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改进或整改。企业的分类管理级别原则上不向社会公开。④ 动态评价的原则。分级不是固定不变的,分级管理级别随企业职业病危害状况及防治效果的动态变化,进行定期调整。同时,量化评分标准也应随着职业病防治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行定期调整、公布,使职业卫生管理能始终适应地区职业卫生工作的发展要求。

4.2完善制度,强化监督

量化分级与监督监测相结合的职业卫生管理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在建立分级管理办法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场所危害控制与管理、企业职业卫生工作考核等制度建设,把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与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突出重点,全面实施。要把有限的监督资源集中到对A级、B级企业的管理中,加大对这两类企业的监督指导,推动整改,逐步提升地区职业卫生工作的整体水平。

4.3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量化分级与监督监测相结合的职业卫生管理是一种将单纯监管转向监管与技术指导并重的新型监管模式。要分步骤、分行业,有计划地开展职业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监督效率,逐步形成政府部门监督、企业自律和员工参与的职业卫生管理新局面。

5参考文献

[1] 梁友信,俞文兰.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主体意识的理性回归[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7,25(10):631-633.

[2] 李朝林,王丽,李涛,等.国外职业卫生立法和我国面临的挑战[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5):326-328.

[3] 魏伟奇,缪剑影,陈建龙,等.中小企业建立规范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2):174-176.

[4] 顾聪,闫建民,李雨,等.浅谈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5):444-445.

浅谈职业病的危害与防治范文6

某石化地区工人急性化学物中毒概况及其预防 金沈雄,吴鑫,钟先玖

苯系有机溶剂对女工健康的影响 杜艳菊,杨嘉琦

上海市松江区1989~1998年有机磷农药中毒状况分析 张颖,罗金海,李晋麟,虞国英

镉对肾内钙代谢的影响--镉性高钙尿的可能机制 杨学斌,金泰(),YANG Xue-bin,JIN Tai-yi

试述企业职业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姜明,李吉贵,都艾武,姜文琴

致癌机制与职业分子流行病学 万俊香,任雪峰,夏昭林,REN Xue-feng,WAN Jun-xiang,XIA Zhao-lin

国外职业卫生有关网址采撷(2)--美国CDC因特网址 顾祖维

在大型石化企业中推动职业健康促进的尝试 徐纪良,郑海英,沈慧俐,罗保林

某石化企业职业健康知识行为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 沈慧俐,徐纪良,郑海英

高频电磁场对Wistar大鼠孕期的影响 关英杰

上海普陀区小型企业职业卫生基本现状调查 马菊琴

临时工职业卫生权利法律保护现状及改进对策 石道亮,尹燕勇

职业病伤与工伤保险 夏昭林,李朝林,苏志,孙安弟,邱明月,卢伟,张胜年

一起急性苯肼中毒事故的调查报告 邵晓东

对讲机和移动电话微波辐射水平监测及其防护 贾成铁,唐厚忠,许勤,黄建中,丁毓风,李农

第9届世界公共卫生联盟国际大会的启示 顾祖维

矽肺与营养支持 王英,周泽深,WANG Ying,ZHOU Ze-shen

交通事故致35例急性氯气中毒临床分析 姜乐

饮茶与职业卫生保健 阎永建,张来,戴秀莲,WAN Yong-jian,ZHANG Lai,DAI Xiu-lian

某化工厂甲醇及苯混合中毒事故调查 蔡晓东

国有大型企业职业卫生防治工作初探 李吉贵,姜明,王爱秀,梁丽萍

第26届国际职业卫生大会主题报告介绍 傅华

一起3例对硝基苯胺中毒及接触反应事故报告 周敏,秦景香,万光华

半数电脑使用者诉说疼痛 张其正

职业接触有机磷农药对男工生殖机能影响的初探 边新安,江皓

青钱柳叶煎剂对大鼠的致畸实验 田泽敏,张凯琳,刘小真,杜必钰,夏小华,邹文华,杨建军

硝基苯作业工人急性中毒事故分析 谷庆,张仁忠

石油脱水剂生产过程中环氧乙烷污染及职业危害调查 李学梅,代东升,徐传燕

闵行区47年累计尘肺病例分析 张蓓蕾,何锦来,谢秀芬,李黎军

日本应用冷应激试验手指皮温诊断手臂振动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顾祖维

某滑石粉厂48例滑石尘肺分析 涂慧明,周泽深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评奖揭晓--我刊荣获优秀期刊二等奖 刘卓宝

72例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临床分析 王招兄,颜育成

煤矿劳动卫生管理探讨 刘晓辉,张守忠

急性三烷基锡中毒的研究进展 王佩丽,陈卫杰,任引津

生产车间与作业场所噪声等级标准刍议 周兆驹,刘长春

日本产业卫生学会1999年关于化学物质容许浓度建议值的变动情况简介 犹学筠

砷测定方法进展 沈静薇,杨滨,滕桂兰,朱颖民,董玉香

碱性介质对氰化物测定的影响及评价 吕亚宁,金恩汝

作业场所空气中六氯乙烷测定方法的探讨 王晓云,程虎,张梦萍

某"三资"鞋业成型刷胶工序通风排毒效果评价 林嫣,李贞钊,周立红

二硫化碳对作业工人神经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陶宁,毕勇毅,王福元

谈职业人群的健康教育 朱素蓉,朱伟伟,卢伟,唐杰,张霞

公路养护对工人心电图和血压的影响 陈国元,刘卫东,穆雅笙,蔡志军

倒班作业女工月经状况的调查 吕素芳,张作君

空气中一氟三氯甲烷的测定 王晓云,师以康,程虎,张梦萍

五起渔船上急性硫化氢中毒事故分析 钱秀娟

2842例生产性农药中毒情况分析 吴登胜,张晓春

7起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报告与分析 刘蔼成

放射工作人员心电图分析 任春霞,冯会民,段栓紧

因特网上获取职业卫生信息资源的几个主要途径 郁燕华,刘卓宝,顾祖维

0007 铅对人体影响的评价问题 冯裕庭

维生素C的职业保健意义 孙桂菊,翟成凯,金锡鹏,SUN Gui-ju,ZHAI Cheng-kai,JIN Xi-peng

轮胎作业工人皮肤病调查 黄荣征

OCUMEDEX检索系统技术指标测评 陈良,刘卓宝,顾祖维,唐杰,陈惠忠

网上检索化学物即刻致人生命或健康危险的浓度 顾祖维,阮素云,郁燕华

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进展理论培训的效果评价 顾大全,喻海兰,史晋涛,朱文桃

工作能力指数(WAI)调查表 马来记

上海石棉厂451例石棉肺Ⅰ至Ⅱ期晋期率分析 李黎军,张蓓蕾,孙彦文,谢秀芬

铁路电脑售票处职业卫生状况 王瑾,高金平,陈海菊,李秀英,张霞,潘颖,裘晓莹,邓英龙

涤纶长丝生产工艺噪声污染状况调查 王伟,王金敖,倪金玲,何苏敏

浅谈新形势下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 刘圣来,孙宝志,李明

生产性毒物对培养的神经细胞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忠彬,胡俊峰

氰化物中枢神经毒性与钙稳态失调的关系 陈玉清,刘爱民

煤矿职工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病因分析 张安飞,肖柳春,钟国桢,蒋秀华

某县个体私营企业职业危害特点及防治对策探讨 代俊

上海宝山区1984~2000年急性职业中毒情况分析 刘向阳,费红岩,张岳林,徐国,潘其根

企业职业病科服务模式探讨 管君荣,刘卫红,成涛

江苏省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企业职业卫生状况分析 王伟,王金敖

中药偏方致隐匿式亚急性汞中毒1例报告 谢长城

空气中过氧化氢的测定 张泽泉

华东区域企业职业卫生服务与管理模式研讨会纪要

某外资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经验 胡建辉,何坚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职业卫生学评价的若干问题 王祖兵,周青,方新,胡刚,许勤

WHO炭疽诊治指南:全球警戒准备应对生物恐怖

适应新形势做好铁路职业卫生工作 朱绍忠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职业卫生学评价模式探讨 周青,王祖兵,陈葆春,李秾

胜利油田职业卫生工作管理模式浅析 李吉贵,姜明

法律法规是企业职业卫生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庄惠民,姚常松,吴琼,王海雄,孙新民,朱萍萍,邓斌

东台市劳动卫生管理人员情况调查 王亚虎,余龙华

上海化工企业保健站的历史作用、问题和发展探讨 胡建屏,邵静安,钱秀萍

建立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与个人卫生防护用品管理制度的探讨 朱国平,吴英,孙卫东

喷油泵试验室排毒净化小革新 方岱山,姜明

促进职业性健康体检质量提高的体会 杨水莲,鲁翼雯,倪为民

亟待发展的中国职业卫生护理 张巧耘

南安市职业卫生现状及对策 沈金水,杨文举

肝癌术后肝硬化腹水黄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徐兰,尹正康

快型矽肺1例报告 施瑾,王小凤

对二氯苯对大鼠致畸作用的研究 李明,于朝贵,李永林,陆清香,田桂英,成淑梅

噪声对接触工人消化系统的影响 余慧珠,顾祖维,黄世超,马爱英

Horwitz方程在比对试验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范玉兰,杨玮,王美华,王旋

低浓度混苯对作业人员血压的影响 翟金霞,侯俊,胡刚

关于"职业与老龄化”问题的几点随想 薛汉麟

茶多酚、维生素C对染石英尘大鼠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 张艳淑,姚林,刘英莉,王广增,赵伯阳,鲍运林

气相色谱法测定车间空气中溴丙烷的研究 唐洪,王坤,吴登胜

地铁车站厅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调查 邓勇庆,印木泉,张胜年

农药厂生产工人健康监护资料分析 孙运光,周志俊,胡云平,陈嘉

甲醛致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调查 吴达福,吴应花

某无烟煤矿职工肿瘤调查分析 徐旭东,周永田,柳美兰,范昭宾,胡青帆,李铭,高兰英,刘和顺

胸部CT检查在石棉肺诊断中的价值 彭健湘

广东某厂10年预防急性职业性中毒效果浅析 黎巧夫

铅中毒诊断用四项检验指标的探讨 张巡淼,韩毓珍,李建华

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验方一则 王运动

高仟伏X线摄影技术在煤工尘肺中的应用 姚玉龙,田士兵,贾辰生,杨培忠

雄激素及其受体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曾祥斌,徐志兵,金泰

医保了,企业保健站怎么办? 曹钟兴

噪声习服对听觉系统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桂兰,刘长春

移动电话的健康危害研究现状 周玲玲

多环芳烃的生物接触标志物与其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 殷征宇,胡云平,金泰

光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 梁红山

尘肺X线诊断标准的演变 张武煌

应用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苯代谢及其毒性的进展 夏昭林,金锡鹏

三明市职防院近26年浅析 戴延生

346名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细胞效应分析 张晓春,贾金卫,崔晓平

歌唱演员急性喉炎的中西医治疗效果观察 陈珂忠,张云忠,刘员员,王蓉,李娟

阅兵训练对女性月经的影响 潘培森,周爱玲,耿进霞,邓淑凤

荆防四物汤加减治疗银屑病体会 于海舰,刘吉占

美国环境基因组计划介绍 万俊香,任雪峰,夏昭林

常州新区1 526名青工就业前体检结果分析 王福平,张迅,蔡青,朱婷

职业相关的慢性肌肉痛 关英杰,金锡鹏

凝灰岩开采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 吕彩玲,项文鹏,陈卫平,罗少华

小型大米加工厂的职业危害调查 葛利辉

1997~2000年常州及周边地区有机溶剂中毒情况分析 施玉兴

湖南省“九五”期间急性职业中毒情况分析 刘蔼成

一起废水处理过程中急性硫化氢中毒事故分析 鲁桂根,沈燕珍,董莉,奚炳根,张藕连

采用橡胶衬板降低球磨机噪声及经济效益分析 谢长城

铅中毒误诊9例分析 彭杰,李咏梅

受阅女兵训练中晕厥现象的调查 潘培森,陈渝,耿进霞,周爱玲,邓淑凤

773例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杨文草,高晓玲,陈红英

微电子工业的职业卫生 雷玲,梁友信,张胜年,LEI Ling,LIANG You-xin,ZHANG Sheng-nian

微量血DNA提取前处理方法改良的探讨 王文静,项翠琴,汪根盛,秦逸秋

宁波市某区工厂铅作业工人5年间尿铅监测情况 郑海波,张朝阳,汪娌娜

处理职业损害诉讼事件有关诊断依据的法律效力的思考 张玉敏

91例劳动卫生行政处罚案例分析 刘向阳,徐国,张岳林,毛惠萍,侯建星

急性四氯乙烯中毒1例报告 王金富

铁路职业卫生工作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潘早忠

某厂原料工程劳动卫生评价 李国宏

急性硫化氢中毒伴广泛性心肌损害的护理 杜丽伟,华玉娟,侯延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