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概论范例6篇

植物保护概论

植物保护概论范文1

关键词: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功能

《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中没有出现“水土保持功能”的术语,但是在水土保持法律文件中,水利部《关于水土保持设施解释问题的批复》第一次采用了“水土保持功能”的术语,表明了 “水土保持功能”正式从一个学理概念转变和提升为一个专门的法律概念。该批复规定,水土保持设施是指具有防治水土流失功能的一切设施的总称。《实施条例》第21条第2款中所称的‘补偿’,是指对损毁或侵占水土保持设施所造成的水土保持功能的丧失或降低所必须给予的补偿。正确理解和适用“水土保持功能” 这个专门的法律概念,对于开展水土保持执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解释水土保持功能必先解释水土保持

1.1水土保持在学理上首先指一种自然状态或自然规律

在学理上,水土保持首先是指岩石土壤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和保持生态平衡下的水和土相互依存、自我更新的一种健康和谐的正向演替的状态和规律。从岩石到成土母质,从成土母质到土壤,都是在光、水、生物的作用下的一种健康和谐的正向演替的状态,最终土壤厚度不断增加,土壤肥力不断提高,给植物提供源源不断的养份。大气水、地下水、土壤水、地表水之间保持循环和相互补充,最终通过土壤水源源不断地给植物提供生态用水和养份。1957年颁布的《水土保持暂行纲要》有“…禁止滥伐林木,破坏水土保持”的表述,1982年颁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也有“严禁滥伐林木破坏水土保持”的表述。这里的“水土保持”都指一种林木被覆下的水土资源不断自我维护和提高的自然状态或自然规律。

1.2水土保持在学理上还指人们一种有目标的思想、行为或技术

在学理上,水土保持还指人们在正确认识水土保持规律的前提下对人为活动进行调控,以纠正人为活动对水土保持状态所造成偏差和紊乱。这里的水土保持指人们这种有目标的水土保持思想、行为和技术。1981年国务院学科委员会明确,水土保持学科范围是“研究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水土保持的基本理论,据以组织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维护和提高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环境条件和自然面貌的一门综合性为其特点的应用技术科学。”1992年《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提出,水土保持学是一门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性技术应用科学。1996年关君蔚主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水土保持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综合性技术科学。有意识地通过人力力所能及的手段,改变一部分环境因子,促使外力的破坏力减少,土体的抵抗力增强,终将使外力的破坏力小于或者等于土体的抵抗力,就控制了水土流失,也消除了水土流失对生产和生活上的危害,进而可以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达到有益人民生活和生产的目的。这是水土保持最基本的原理。

1.3水土保持在法理上只能指人们与水土保持有联系的行为

在法理上,水土保持只能指人们与水土保持有联系的行为,包括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但是不能包括与水土保持有关的思想、理论或者观点。因为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它的调整对象是人们的行为。因此,水土保持工作中,人们的水土保持思想观念问题是水土保持法律规范本身无法解决。《水土保持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只有水土保持设施(即物)和人们与水土保持有联系的行为(即行为)。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原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必须是人们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在水土保持法律关系中这种物就是水土保持设施,如森林、草地、荒山等。而这些行为则如林业采伐、整地造林、抚育幼林、垦复油茶、油桐等经济林木、开发建设项目的生产建设等。

2、解释水土保持功能必先解释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概念在学理上有多种表述,但是在法律文件中没有法律概念上的表述。水土流失学理概念表述典型的有水土流失过程论、水土流失结果论等,以不同的学理概念表述为基础来理解法律概念上的水土流失,会造成《水土保持法》的适用上的不同法律效果。

2.1水土流失过程论

水土流失过程论,这里列出两种典型。 1981年科学出版社《简明水利水电词典》提出,水土流失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岩石受到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的作用,使之受到各种破坏和移动、堆积过程以及水本身的损失现象。这是广义的水土流失。狭义的水土流失是特指水力侵蚀现象。”土壤侵蚀指“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破坏和搬运的现象。…土壤侵蚀有时仅指受水流作用,这与水土流失相似。”1990年王汉存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土壤侵蚀就是在外界自然力量和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影响下,土壤、母质、风化物、甚至基岩被剥蚀破坏、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我国通称的水土流失,严格地讲应属土壤侵蚀中的水力侵蚀,而且除指土壤、母质的流失外,尚包括水的损失。不过习惯上,人们常将‘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两词等同起来使用。”

水土流失过程论虽为学理解释,但是通俗易懂。在水土保持科学知识宣传普及中采用,能产生较好的效果。特别在南方丘陵山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水土流失(水力侵蚀)有类似的感性认识,对此更好理解。根据水土流失过程论的定义,判断是否为水土流失的标准有三条:一是水土流失的对象是土壤、母质、风化物、基岩和水;二是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外界自然力量和人类不合理的经营活动;三是水土流失的过程是破坏、搬运和沉积三个环节。但是水土流失过程论的定义有两点缺陷:一是对“水的损失”没有阐述清楚,是指土壤水的损失,还是地表水的损失,或者是地下水的损失?怎样理解水的损失?一般的业外人士都认为降雨转化为地表径流、地下渗流和地表蒸发,最终汇入江河湖海,水循环怎么会有损失呢?二是单纯强调具有破坏、搬运和沉积三环节的全过程,只是从现象上进行定义,没有从本质上进行定义。既容易导致概念的泛化,又对于认定特殊形式水土流失现象有一定障碍。如有的同志主张,旧城改造中旧砖房被折除过程,不负责的环卫工人在打扫垃圾时向城市排水管口倒垃圾,都是造成水土流失,这是典型的概念泛化。如有一块四周高的荒地,地面较平整,拟

房地产开发,开发商提出他们进行基础开挖,土壤也不存在位移,不存在破坏、搬运和沉积三环节的全过程,因而不存在水土流失。作为水土保持执法人员如果也严格按此定义还真不好驳倒。这就需要水土流失结果论的定义了。

2.2水土流失结果论

1996年关君蔚主编的《水土保持原理》提出,水土流失是在陆地表面由外营力引起的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土壤侵蚀是陆地表面,水力、风、冻融和重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和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显然,水土流失结果论,比起水土流失过程论,更宏观、简洁,也更接近水土流失的本质。根据水土流失因果论的定义,判断是否为水土流失有三条标准:一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场所是陆地表面,除了海洋外的地球表面都有可能发生水土流失;二是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必须是外营力,最主要的外营力是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活动;三是水土流失产生的结果是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

但是水土流失结果论也有其不足:一是更抽象,对于业外人士不好理解,需要作进一步的阐述。要解释外营力这个地学术语,要解释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比如水的损失主要指降雨落到地表后,由于蒸发和蒸腾、地面径流和土体内渗流、向深层渗漏,从而造成对生产和生活不利的现象。二是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概念的外延的无限扩张。单纯从“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字面上理解,任何环境污染现象似乎属于水土流失的范畴,比如土壤污染、水污染,都导致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损失和破坏,都离不开水和人为活动的外力作用。

2.3水土流失的法律概念

虽然在法律文件中没有水土流失法律概念上的表述,但是可以从《水土保持法》总则部分,特别是第一条和第二条看出,《水土保持法》采用的学理基础是水土流失结果论的概念。进一步分析《水土保持法》总则部分,可以得出水土流失的法律概念有以下两个构成要件:

(1)水土流失的后果,或是水土资源的破坏和损失,或是加重水、旱、风沙灾害,或是恶化生态环境,或是影响生产,四者居其一则可满足。《水土保持法》第一条规定了立法宗旨,即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制定本法。法律所要保护的,自然就是需要预防的水土流失所可能造成后果;(2)水土流失的原因既可以是单纯的自然因素,又可以是单纯的人为因素,还可以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水土流失是否有人为因素参与在所不问。

3、如何在水土保持执法中适用水土保持功能的法律概念

3.1水土保持功能的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功能有两种含义,一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另一种是效能。而效能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因此,功能是指事物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水土保持功能呢?笔者认为,水土保持功能指陆地表面的各种类生态系统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于维护和提高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作用。为避免了循环论证,这个定义没有用“水土保持设施”,而准确地采用了陆地表面的各种类生态系统。因为生态系统是一个适用任何范围或任一等级的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可以具体指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片森林,也可以指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这里土地生产力是一个衡量和判断水土保持功能是否降低的重要指标,不能用政治经济学上的生产力概念来理解,只能采用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基本原理来理解。

3.2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作用是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

森林和植被水源涵养作用指森林和植被覆被地面,截持降水,调节和吸收地面径流,固持和改良土壤,保护和滞蓄下渗水分,抑制蒸发,提高水分有效蒸腾,均匀积雪,改变雪和土壤的冻融性质,并能促进降水增加等有利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效能,其本质是森林对水资源的有益影响,这种有益影响不仅局限于森林所在地区,而且对邻近地区,特别是江河下游地区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在江河的水源区必须充分发挥森林水源涵养作用,做到“蓄水于山”和“蓄水于林”。因此,滥伐森林,毁坏植被、陡坡开荒等行为,从影响水源涵养作用意义上说,就是降低水土保持功能。

3.3生物生产力是表征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生物生产力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生态系统内能量流的起点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光能的固定。世界上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全部活动皆取决于植物光合作用中所获取的能量。植物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通常一年)内积累光能合成的总量称总生产力,通常用有机物质干重g/m2/年表示。通常情况下,按总生产力从大到小进行排序是森林、农田、疏林和灌丛、草原、荒漠。在其他环境因子如光照、水分、温度等条件相同情况下,植物数量和分布越少,总生产力越低,也就是水土地生产力越低,说明水土保持功能降低。这也就从理论上论证了人为生产活动挖掘、破坏地表和倾倒土(石、渣)占压地表,破坏植被,从而降低水土保持功能的命题。试问原来的植被都被占压和毁坏,何来光合作用和光能利用率,何来生物生产力?

3.4土壤水是是反映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分是土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制约着土壤中养分的溶解、转移和微生物的活动,是构成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本身更是一切作(植)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土壤中的水分或者被吸附在土粒表面,或者处在孔隙中,并且和外界的水一样,也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存在。土壤水分从形态上,大致分为化学结合水、吸湿水和自由水三类:(1)化学结合水:要在600℃~700℃温度下才能脱离土粒。(2)吸湿水:是土粒表面分子力所吸附的单分子水层。(3)自由水:可以在土壤颗粒的孔隙中移动。自由水又可分为:膜状水,毛管悬着水,毛管支持水,重力水。从生产意义讲,化学结合水和吸湿水在土壤中不能自由移动,故不能被植物利用;膜状水仅能作极缓慢的移动,且含量很少,远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毛管悬着水和毛管支持水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最有效的水分,重力水因只能暂时存在,不能持续为植物利用,而且过多时,常又会造成土壤通气不畅,影响植物生长。

植物保护概论范文2

(一)教材内容分析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是第二册第九章《人与生物圈》的第二节内容,是环境教育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保护知识,其涉及范围广,知识跨度较大。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高二学生已经全部完成了前面对生物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以生物六大基本特征为主线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很熟练,而且已经学习过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要从丰富的内容中概括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等,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需要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说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解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阐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及总结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应用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通过课件演示,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3.提高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热爱生活的理念,增强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三、教学内容设计

(一)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内容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要求。

2.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

(二)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观察分析、对比)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驱动下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有关录像资料和图片并通过交流、讨论识别五灵脂、蝉蜕等动物药物标本,当归、凤尾草等植物药物标本。

2.讨论交流学习法(讨论、讲述)

通过对动物标本和植物标本的对比,在此基础上多播放、些动植物种类,了解生物多样性,并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解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在此过程中,同学、老师之间加强交流。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黄土高原破坏之前和现在的对比。引出:保护生物资源,生物圈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思考。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设计问题,使其产生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二)生物多样性基本内容

教师活动: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2.我们应从几个层次对它进行保护?引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学生活动: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教师活动:野生生物资源具有很大使用价值,只有全面认识野生生物资源的价值所在,才能增强并树立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引出:1.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2.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直接使用价值,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1.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2.直接使用价值指人们能够直接利用的,包括药用价值、科学研究价值、重要的工业原料、美学价值及文学创作素材。

设计意图:培养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四)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教师活动:以上是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我国地域差异显著,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既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为了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引出:1.谁能说说我国生物多样性有怎样特点?2.为什么说我国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学生活动:1.第一,物种丰富;第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第三,经济物种丰富;第四,生态系统多样。2.据统计,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物种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五)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教师活动:我国生物多样性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多数野生生物灭绝或濒危的主要原因。引出: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保护野生生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设计意图:强化法律法规。

(六)小结

教师活动:1.结合板书,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知识框架。2.挑选典型习题,学生相互解答,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整理知识体系,做习题。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拓展思维,便于记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教学流程设计符合认知规律

采用先导入再引导的顺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整理知识体系,归纳总结,便于记忆。

植物保护概论范文3

【关键词】 园林景观 低碳环保 可持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绿色低碳概念越发受到重视。低碳环保概念已经成为绿色经济的显著标签,园林景观设计和管理当中也已经渐渐融入一系列的低碳环保概念。低碳型园林景观是目前全球较为流行的一种园林景观发展趋势,这种园林景观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和谐,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降低了环境成本,同时得到更好的园林景观效果。

1 目前我国园林景观中非低碳情况概述

1.1 高碳材料应用较为普遍

低碳环保概念园林景观需要在设计环节就降低碳排放量,最为有效和直接的方式就是要在设计时注意选择低碳材料。现阶段的园林景观建设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并没有能够认识到低碳材料的长效化作用,缺乏低碳概念,导致园林景观建设施工中过多使用了高碳材料,导致建设成品的碳排放超标。

1.2 园林施工作业碳排放超标

在园林施工作业时,施工作业人员缺乏低碳环保的意识,很少注意碳排放量的问题,在施工中为了更加方便、省力,增加使用了一部分机械设备,而这些高能耗的机械设备无疑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渠道,同时噪音污染等问题也同样突出。

1.3 园林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处置不当

园林景观建设过程当中会产生一部分包括渣土、包装物等的废弃材料,这些建筑施工的废弃物,也是导致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碳排放超标的重要原因。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废弃物处理时,更多的是采用随意丢弃的方式,而没有能够按照低碳环保理念的要求,去科学合理处置废弃物,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一部分废弃物还会飘落到其他地方,即影响了景观的美观效果,同样也导致一部分可回收废弃物被浪费。可以说,在园林景观建设当中废弃物处置不当的问题是较为突出的。

2 低碳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选择后期养护成本相对低的材料

园林景观的后期养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养护工作中注重选择低养护成本的材料是低碳环保概念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建设当中的基本原则之一。环保材料的价格相对合理,而且具备了能耗低、使用年限长、低污染的优点。在园林景观养护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养护的低成本化。

2.2 选择低碳材料

选择低碳材料是落实低碳环保概念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园林景观设计建设中融入低碳环保概念,本质上是要解决好减少碳排放的问题。选择低碳材料将是有效降低园林景观碳排放的关键。从长期发展来看,只有从建设环节着手将低碳材料作为主要材料,才能更好地降低后期园林景观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废气。

2.3 有效降低施工作业的碳排放

有效降低施工作业的碳排放需要从施工作业的方式和方法选择上去加以考虑。大型高耗能机械是园林景观施工中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园林施工中要尽可能减少大型高耗能机械的使用,如果确实需要,就需要有效压缩使用时间,进而减少碳排放总量,降低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4 合理科学处理建设施工废弃物

园林景观建设施工中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而对诸如渣土、包装物、污水等作业垃圾的处理上,想要落实低碳环保概念,就要做好分类。将废弃物进行及时的分类处理,进而做好循环利用。

2.5 绿植搭配更加合理化

绿植搭配是实现低碳环保的一个最直接的途径,各种绿色植物都具有碳汇集的作用和能力。只有合理搭配绿植,才能更好地发挥绿植的环保作用,实现绿植在局部区域发挥吸碳放氧功能。在园林景观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优先考虑使用吸碳能力强的绿植,进而确保园林景观中低碳环保概念的体现。

3 低碳园林景观规划策略

3.1 有效处理低碳型园林建设与精品园林建设之间的关系

建设低碳园林与建设精品园林之间,从理论上讲是存在一定矛盾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如果措施得当的话,完全能够将二者融合。建设低碳型园林景观应该以建设精品工程为目标,而同样建设精品园林又得以建设低碳型园林为基础条件,这样既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效果,同样也可以实现低碳环保目标,最终形成低碳与精品建设之间的结合。

3.2 低碳型园林建设要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由于建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合理利用再生能源,是关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园林景观能源消耗最大的部分就是照明设备了,如果能够将可再生能源应用到园林景观的日常运行当中,那么将有效突出低碳可持续的概念。风能、太阳能都是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完全可以应用到园林建设中,进而使园林景观建设持续低碳化。

3.3 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园林景观的开发建设必然会改变原有生态环境,低碳环保概念的引入,就要求在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对现有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低碳建设的措施,符合低碳环保概念。

4 结语

将低碳环保概念引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当中,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客观要求,为了能够实现低碳环保化的园林景观建设,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加以考虑,研究低碳环保型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将低碳概念落实到具体的应用当中,最终推动园林景观建设走向绿色化、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包志毅,马婕婷.试论低碳植物景观设计和营造[J].中国园林,2011(01).

[2]王淑华.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研究[J].生态经济,2010(12).

[3]张琴.基于低碳模式的城市景观设计模型与方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0.

[4]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04).

植物保护概论范文4

为了增加城市适生物种,提高植被的稳定性和景观的异质性,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与良性循环,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特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当阳市现有生物资源丰富、保护利用潜力大的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规划总目标:对生物多样性建设有特殊重要性的区域进行充分保护, 控制城市各大污染源, 明显降低生物多样性生物群系、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物种和物种种群、遗传多样性组成部分的丧失速率,使每个生态区域的生物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 原有85%的生物种类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城市整体生物景观和谐丰富, 群落结构安全稳定。努力增加生物种类,丰富品种,提高绿地的物种多样性,扩大多样化种群的规模和均匀分布。通过有计划的、科学的引种驯化,丰富当阳市城区园林绿化植物品种,使城市园林植物种类从900种增加到1100种。丰富市域生物物种,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

规划范围:当阳市域范围,总面积约2159平方公里。

规划年限:2011年――2020年。其中近期规划年限为2011年至2015年;远期规划年限为2016年至2020年。

一、当阳市生物资源概况

1.1 自然条件

当阳市位于湖北省中西部,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市域形似桑叶,市域总面积为2159平方公里

地表形态各异,以丘陵岗地为主,属江汉平原“镶嵌构造”地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5℃。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15m,

1.2 生物资源

当阳市植被类型具有多样性、古稀性、垂直性特点。全市木本植物种有117科419种,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18科25种;

生物资源主要特征有:

(一)、特有种属丰富

(二)、可利用资源丰富

(三)、城市栽培植物种类丰富

在市区已栽植的乔木中生长良好的有40余种,常用的有银杏、枫香、红叶李、桂花、广玉兰、悬铃木、黄葛树、垂柳、水杉、杜英、三角枫、栾树、构骨、白玉兰、无患子、枫杨、朴树、喜树等。

1.3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因素: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

(二)经济因素:正在实施多项园林建设项目。

(三)社会因素: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契机,具备有利于保护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四)政策因素:政府高度重视当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

1.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植物品种的应用较为单调。

(二)、自然生态系统次生性明显。

(三)、环境污染。

(四)、生物多样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科研工作相对滞后。

二、规划总论

本次生物多样性规划中我们以园林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部分野生动物资源研究,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

2.1、编制意义

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生物多种与否反映出这个城市的生态质量,通过对植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改善环境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本规划的编制将加强地区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当阳市园林绿化物种选择上提供指导性意见,促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

2.2、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当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当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

加强当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管理和利用水平,科学引种驯化,增加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实现生物资源永续利用,丰富景观内容,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三)、规划基本原则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原则

2、因地制宜的原则

3、地带性、区域性优先原则

4、城市绿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原则。

5、严格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三、规划保护区域及功能

3.1、规划保护区域

当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区域的划分,实行三级保护模式。

一级为自然生态地保护。通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建立生物保护原始基因库。实行封山育林,严禁人为破坏。对保护区濒危、珍稀植物建档保护。主要有:玉泉寺国家森林公园、百宝寨自然保护区、漳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巩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董冲水库白鹭保护区等。

二级引种繁殖地保护。通过城区植物园及生产绿地进行科学引种驯化,将一级保护区域的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引进城市,作为城市绿化的素材,丰富城市绿化种类。主要有市植物科普园、市园林苗圃、城西苗圃等城市绿地。

三级为开发利用地保护。通过城市园林绿地,全面展示植物多样性特征,包括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风景林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等。

3.2、保护区域功能

一级保护区主要功能为种源基地,生物物种基因库。二级保护区主要功能为植物引种驯化、繁殖、种苗基地,兼有科普、游览功能。三级保护区主要功能为植物观赏,植物推广运用,形成多功能、多效应的城市绿地系统。

四、规划结构、布局及分区规划

4.1 规划结构

运用景观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理论,对当阳市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两途径” :即物种途径、生态系统途径;――“三类型”:即植物保护规划、动物保护规划、微生物保护规划;――“四层次”:物种保护、基因保护、生态系统保护、景观保护的保护规划,以物种、基因为“点”,区域边界为“线”,生态系统、景观系统为“面”,实现“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保护规划体系。

4.2 规划布局

(一) 建立物种基因库引种繁育中心:

在西北部低山丘陵林区,包括庙前、陈院、国有九三林场,以及玉阳镇所辖枣林.清溪、百宝等地原生态植被群落为本底, 在地域条件较好的国有九三林场建立物种基因及引种繁育中心(基地) , 引种收集本地区有着良好开发前景的乡土物种, 包括濒临灭绝及珍稀名贵的物种, 为园林城市建设选育优良的乡土园林植物, 改善建城区各大绿地面貌, 并借此达到保护物种及遗传多样性的目的。

(二) 建立生态恢复区:

在西南部丘陵林区,包括王店、半月以及慈化所辖胡场、和平,玉阳所辖锦洪,关陵、东群等地。建立生态恢复区,进行生态复绿, 营建和恢复生物栖息地, 构建生物生态系统, 提高生物景观多样性。

(三) 建立生态保育林:

在市域东部和东南部丘陵岗地林区,包括以郭家场、香炉山国有林场为中心,以及洪庙、八景坡、烟集、佟湖、官挡,脚东、丁场、陈场等一带的低丘陵岗地建为保育林,确定的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 根据用地情况建立缓冲区, 以减少人为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

(四) 建立水源及湿地保护区:

通过建立水体保护区,实施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对中心城区,沿沮河由西北向东南形成贯通城市的滨水绿轴,规划沿五七长渠、百里长渠在中心市区内形成休闲绿环。对郊区,在漳河两岸的绿化带及水库地带划定一定范围,作为水体涵养林保护区,进行严格保护。

在中部、南部平原建立建立湿地保护区,加强河边防护林的建设,保护现有湿地资源,进行防污、治污,减少外来物种入侵,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

(五) 建立市域自然保护区:

加强漳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巩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铁尖杉自然保护小区、鲢鱼山白鹭保护区、百宝寨自然保护小区、紫盖寺自然保护小区、董冲水库白鹭保护区、马冲水库白鹭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并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形成完整的市域自然保护区。

4.3 分区规划

(一)市域规划布局:通过生态斑块、生态廊道、绿色基质的规划建设,为生物提供栖息和迁徒的场所。

1、生态斑块:指市域内部的核心风景名胜区和山体林地及重要水源自然保护区。

2、生态廊道:沿漳、沮两河的水系生态廊道同时也是区域范围内的生态风道。廊道处在两座山间的狭长地带,要依山就势沿水系保存构建生态长廊,一方面保护水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为处于区域中心的当阳市中心城区留下风道以缓解过去发展中留下的工业污染问题。另外,沿荆宜高速公路也预留生态绿地,形成服务于荆宜城市群的城际生态通廊。

3、绿色基质:由山体、林地、水库、农田所共同构成的市域生态背景基质,维系城市生态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构筑区域一体化的生态大背景。

(二)城区布局:规划城区生态斑块与基质、廊道,作为城区和市域的缓冲带。生态斑块与基质、廊道与城市道路相联系或穿过绿带。整个绿地整合,其生物保护效果超过其面积的简单相加,形成大型栖息地物种相互交流的条带状区域。

1、生态斑块:指现有和规划中,服务半径为500米的公园系统:如:关公文化园、关陵公园、沮河公园、长坂坡遗址公园、坝陵公园等。

2、生态廊道:指联系基质和斑块的带状绿化,分为沿河绿化带、道路绿化带、生产防护林。

沿河绿化带:沿沮河城市公园,百里长渠、五七长渠游憩绿带。

道路绿化带:在铁路、高速公路、省道、县道、乡道及高压走廊等两侧,控制30至50米的绿化隔离带,对当阳市沿高速公路、主要省县级干道两侧形成50至100米的绿化隔离带,并实施绿色通道生态景观建设。组成沿环城路公路绿化带、焦柳线铁路防护林、通过植树造林形成道路交通隔离带,满足防护、生物迁徙和城乡景观建设要求,构成当阳城区的绿色通道骨架。

生产防护林:当阳市域的山体主要位于西部、北部及东部。如锦屏山、玉泉山等自然山体,是当阳市重要的自然屏障之一。规划严格控制并加以保护,结合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程,建设山体绿化。现有九子山、香炉山、郭家场、紫盖寺、跑马岗、玉泉寺6个国有林场与市域的自然山林和农田、湿地相联结。形成生产防护林体系。

3、绿色基质:城市附属绿地、生活绿地、其他小块防护绿地

规划加强市区周边山体防护林绿化建设,作为城市“氧源、绿肺”,通过沮河作为气流通道,将周边清新空气引入城区。规划将三面环山的山体充分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当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由重点项目和支撑体系规划、生物属地保护规划、园林绿地植物种类规划(植物迁地保护)、特殊植物保护规划、引种驯化规划、动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微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组成。

5.1 重点项目和支撑体系规划

(一)自然保护区基本建设纳入预算。

(二)以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前提,以玉泉寺、关陵、自然保护区和林场为依托,以打造精品、特色旅游文化品牌为主线,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编制当阳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建立有效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几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生态旅游示范区。

(三)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调查或综合科学考察,进一步明确各保护地范围、边界、功能区划、主要保护对象以及禁止和限制开发范围,进行保护性开发。完善相关设施,整合资源。

(四)开展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试点,编制建设发展规划,实施公益性管护、基础设施和科普宣教设施建设。

(五)完成宗教环境自然调查,编制保护规划。实施寺庙林、文物保护林地,加强重要自然宗教环境绿地保护、设立保护标志,制定共管协议。

5.2、生物属地保护

当阳市域范围内自然保护区共17处,应加强玉泉寺国家森林公园、百宝寨自然保护区、漳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巩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董冲水库白鹭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落实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对重点区域要建立健全保护法规,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珍稀动植物和有益天敌保护,开展爱鸟护鸟活动,保护生态环境。

在上述保护区域,根据各区植物分布特点划分核心保护区、缓冲区、科研试验区、管理区。核心区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缓冲区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5.3、园林绿地植物种类规划(植物迁地保护)

园林绿地植物种类规划是指植物迁地保护规划,其实质是植物的开发利用规划。根据绿地的性质,分类规划如下:

(一)、公共绿地:公共绿地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下的植物种类按每100平方米不少于2种规划;公共绿地面积在1000―10000平方米的植物种类按每1000平方米不少于5种规划;公共绿地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公园,植物种类不少于100种规划。植物科普园按专类园规划确定植物种类。

(二)、街道绿地:保留现有干道植物种类,在此基础上,对生长势差的种类进行更新,增加新的骨干物种;新建城市干道,其行道树及道路绿带的种类90%以上采用乡土树种。

(三)、居住区绿地及专用绿地:绿地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下的植物种类不少于20种;1000平方米以上的参照公共绿地规划指标确定植物种类。

(四)、防护绿地:加强现有绿地管护,增加林下灌木、地被植物数量。新建防护绿地,要注重乔、灌、地被植物结合,形成分层次的绿化空间和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加强绿地的防护功能。

5.4、特殊生物保护规划

(一)、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主要在珍稀濒危植物原生地建立植物保护基地。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种子或组织培养进行繁殖,扩大种群数量。

(二)、古树名木保护:加强城区原有古树名木的管理,进一步开展古树名木调查,建立健全档案资料。探索古树名木复壮的技术措施,保证古树名木生长健壮。

5.5、引种驯化规划

指本地植物品种和外地植物品种的引种驯化工作。按本地植物种类为主的外地植物为辅的引种原则,规划城区每年的引种数量。比例为本地品种占90%,外地品种占10%。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期规划

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期规划由资金概算和植物保护利用种类规划组成。

6.1、资金概算:

资金概算由基地建设、引种繁殖、古树名木保护等项目资金构成。概算资金总额为3000万元。

基地建设投资2500万元:其中建立玉泉寺、百宝寨、董冲水库三个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基地,概算资金800万元;建立漳河、巩河、沮河湿地保护区,概算资金450万元,在紫盖寺、鲢鱼山、马冲、木店、刘冲、松桠湾、马河、燎原、双莲、玉泉、清溪寺各建立一个植物资源保护基地,概算资金800万元;建立市植物科普园,概算资金450万元。

引种繁殖概算300万元。在市苗圃、城西苗圃各建立一处引种繁殖基地。

古树名木保护概算20万元。每年投资25万元用于城区古树名木的保护管理。

6.2、生物保护利用种类规划:

保护规划侧重城市园林绿地的植物运用。根据当阳市保护植物名录,结合园林植物的现状,将保护利用的植物种类分成9类。即常绿乔木类、落叶乔木类、常绿灌木类、落叶灌木类、观叶植物类、观花植物类、藤本植物类、地被植物类、水生植物类等。分期保护规划品种共有175科、1120种,其中中国特有属30个。

七、病虫害防治规划

规划期内,开展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检疫和除治并重的原则

(一)、植物品种应当多样化,适地适树,合理配置。提倡选用抗病虫害、抗恶劣环境等抗逆性强的优良植物品种。

(二)、利用植物群落内部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它们互相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繁衍,形成稳定的生态环境

(三)、注意研究立地环境,改善立地条件,创造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促进植物群落茁壮生长的有利环境。

从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开始,到立地环境的改造,科学的栽培,合理地运用养护技术,强化预防措施,建立科学的植物综合防治系统,使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8.1、广泛宣传,全民参与

在规划期内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实施“五个1”工程,即:建立1个当阳生物多样性保护宣教中心、开展1项当阳生物多样性重要科研项目、拍摄1部当阳生物多样性优秀科普片、建立1个生态科普网站、编印1部当阳旅游科普导游图册。

(二)、优先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展社区共管机制的探索、完善和示范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其它保护区域。

(三)、加强当阳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

8.2、健全体制,强化管理

建立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以其它各类保护地为补充,机构健全、管理高效的保护地体系网络,在规划期内,重点完善以下机构体系建设:

(一)、建设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二)、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系

8.3、加大投入,保障实施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动员社会各界资助或通过融资渠道,鼓励通过外资或合资办绿色环保企业等形式筹措资金,政府拨付专项资金,支持专项工程。

8.4、加强科研,促进发展

规划期内,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重点加强基层生物多样性保护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

植物保护概论范文5

护坡景观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植被护坡;生态边坡;数学模型;稳定性;景观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31-0092-01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修建人工边坡成为边坡治理与加固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传统人工边坡往往可能有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隐患,还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生态边坡与边坡景观设计技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生态边坡在坡面加固、美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生态边坡稳定性与植被护坡在边坡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 生态边坡与植物护坡技术概述

生态边坡就是对环境、原生物等生态造成最低影响,并且适当还原、保护的边坡工程,是在保证边坡安全的基础上考虑生态保护、环境景观的边坡工程理念。生态边坡以接近自然的方式去加固稳定边坡,其所用材料多为当地石材,木材,植物等。植物护坡是最常用的生态边坡技术。

1.1 生态护坡的自然效应

1)生态边坡的环境效应。生态边坡植被可以有效地降低气、光、尘的污染,创造适宜的交通和生活环境,主要影响有:①护坡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同时还能稀释和吸收周围大气中的有害气体;②护坡植物具有有效吸收刺耳噪声和多方位反射太阳光等功能;③护坡植物能有效地吸附尘埃,吸收汽车尾气;④护坡植物可以调节公路周围的小环境气候条件;⑤增加行车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2)生态边坡的水文效应。生态边坡对降雨冲蚀的控制:①拦截作用:护坡植物及其残余物可以吸收降雨雨滴冲击地面的能量,降低雨水到达坡面时的速度和体积,从而降低降雨滴溅、分解土体颗粒的能力;②缓冲作用:边坡植被的茎杆和树叶可以提高坡体的表面刚度,减缓雨滴下落的速度;③渗透作用:边坡植物及其残余物有利于保持坡体土的多孔性和渗透性,从而减轻雨水的破坏。

生态边坡对河岸侵蚀的控制:河岸经常遭受流水的侵蚀和冲刷,水的侵蚀力随流水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堤岸边坡上种植植被能降低这种侵蚀。地面上的植被可以减少水流速度,根部可以自然约束或固定土体颗粒。

1.2 植被护坡的主要功能

1)浅根的加筋作用。由于边坡植物根系在土体中的分布错综复杂,可将边坡土体和植物根系看作是一种特殊的预应力复合加筋材料,能提高边坡土体强度。根据摩尔-库伦强度准则,根系的加筋作用增强了土体的黏聚力c值,能显著提高坡面土体强度。2)深根的锚固作用。边坡植物根系与土体共同作用组成的复合结构,在这种复合结构中,根系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锚固力,对土体有很好的锚固作用。深根还可以将局部集中的应力分散,缓解应力过大造成的危害。3)水文作用。生态边坡所种植的植被具有多种水文作用,如蒸发坡体内的水分、降雨截流,延缓坡面水流速度,过滤等作用。这些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雨水对边坡土体的侵蚀,降低坡体的空隙水压力以及增加土体黏聚力等。

2 生态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

在工程实践中通常用安全系数来评价边坡的稳定性,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边坡系统内部的不确定因素,如植被种类、植被数量、植被根系的发育程度等,在实际应用中有局限性。因此,将工程实践中的安全系数与可靠性理论相结合,取长补短能够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下面介绍两种可靠性理论的数学模型。

2.1 蒙特卡洛模型

适用于统计值为已知,利用计算机研究随机变量的数值方法

记安全系数为:

(1)

其中R为抗滑力;S为下滑力;X1,X2,…,Xm分别为不同植物在土体中所引起的容重、粘聚力、摩擦系数、孔隙水压力、荷载强度等,在实际应用中取值具有变异性,可以认为是随机变量。随机的抽取一组样本值,由(1)式计算出安全系数的随机样本值Z',重复N次,直到达到精度要求,获取了N个相对独立的安全系数样本Z1,Z2,…,Zn。安全系数的极限状态为Z=1,在N次试验中,Z≤1的次数为M,那么斜坡的破坏概率为。由Pf=1-Φ(β)可以求出边坡的可靠性指标,其中:

2.2 矩估计模型

适用于变量分布未知,通过各变量的均值和方差,计算出状态函数的均值和方差,从而求出边坡的破坏概率和可靠指标。

在状态变量分布函数未知的情况下,在区间(xmin,xmax)上对称的选取两个点,通常取均值μxi得正负一个标准差σxi,即为xi1=μxi+σxi,xi2=μxi+σxi。对于m个状态变量,可有2m个取值点,取值点的所有可能组合有2m个。在2m个组合下,有2m个安全系数F。F的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其中,,

式中:ρ(i-1)i是ρi-1和ρi的相关系数,ei(i=1,2…m)取值为当xi=xi1时,ei=1;当xi=xi2时,ei=-1。

3 植被护坡在生态边坡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 生态边坡景观的植被选择

植被护坡景观设计原则有:人性原则、文化原则、多样性原则、功能性原则、经济原则。根据这些原则所确定的植被选择要求如下。

1)所有乔木必须有冠幅,带枝叶,不得使用无干无叶苗木。2)裸根苗木,挖取根系幅度为基径的6~8倍,并带护心土。3)带土苗木,挖取的土球直径为基径的6~8倍,厚度为直径的2/3以上。4)灌木花卉分支不应少于3~4个,叶簇健壮,色泽明亮,根系必须完整,无腐烂变质。5)所有喷播植物种子经检测发芽率达90%以上方可使用。

3.2 生态边坡景观与植被护坡的关系

人工边坡通常需要采用工程措施进行加固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边坡的外观,而边坡景观治理多采用景观柔性治理或硬柔治理相结合的方法,所以使用的景观材料多倾向于植物。

此外,边坡的防护及排水措施需要与边坡的环境和景观设计相协调,并根据不同的边坡地形、地质、土质、高度和治理措施的特殊工序要求,采用适宜的植被护坡景观。例如,对于挖方路段,特别是岩质挖方路段,在坡面采用植被护坡后,应考虑攀藤植物和悬垂植物的应用,以达到更好的绿化和覆盖的效果。

4 结束语

由于生态护坡的环保、美观等优势,将会在边坡工程中被大量采用。本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评价了生态边坡的稳定性,又探讨了植被护坡与生态护坡景观之间的联系。在实际中,还应结合边坡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植被护坡,从而形成最有效的生态边坡。

参考文献

植物保护概论范文6

关键词:植物新品种;临时性保护;商业秘密

一、概述

(一)植物新品种的概念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规定,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外植物加以开发,具有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这一概念来源于《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UPOV公约)的规定。

(二)植物新品种权的概念

植物新品种权,是指植物新品种的培育人在取得行政审批机关的授权后对该植物新品种所享有的独占性权利,简称品种权。植物新品种权属知识产权范围。

植物新品种的获得是通过人工培育或对野外植物加以开发的成果,其是培育人的智力成果。基于鼓励创新并保护培育人权利的目的,法律需对新品种所附权利进行保护。

在国际上,对于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存在两种模式:单一保护模式与非单一保护模式。单一保护模式下,通过单一品种权或单一的专利权对新品种进行保护;非单一保护模式,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直接对新品种本身进行保护①,通常的组合方式是,通过专门法对品种权作出规定的同时,还通过专利制度将新品种的育种方法作为专利方法加以保护。我国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颁布以后,通过品种权制度对新品种本身进行保护的同时,仍然可以通过《专利法》对育种方法加以保护,即我国采用的是非单一的保护模式。

二、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期的保护困境

(一)问题的缘起

我国品种权的获得方式是行政审批制度,一项品种权要获得授权需要经过以下程序:品种权申请初审实质审查取得授权。由于我国在审查品种权的时,审批机关需要做植物新品种测试,测试周期一般在2年左右,有的品种权从申请到获得授权甚至超过了5年时间。因为取得授权的时间跨度大,很多申请人会在申请品种权后将新品种直接投入市场或通过许可实现新品种的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繁殖材料外泄或被窃取的现象,而导致大量的假冒行为。因此,对申请期的新品种如何进行有效保护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期的保护难题

1、权利基础具有不确定性

根据《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条例》及相关法律规定,以侵犯品种权为由寻求司法保护的前提是获得品种权。而在品种权的申请期内,申请人根本就还未取得品种权,那么当发生侵权行为时,申请人无法以品种权受到侵犯为由主张相关的权利。

2、时效问题

由于品种权授予申请的审查周期长,往往超过两年的时间。而根据我国的时效制度,当申请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存在侵权行为之日起两年内未主张权利的即丧失胜诉权。前文已提到在审查期内,申请人无法享有品种权,那么在这段时间内,对于假冒等行为,申请人无法以品种权受到侵犯为由提讼。故申请人相关权利保护存在一个空白期。在这期间,采取何种方式对新品种相关权利进行保护面临尴尬。

三、临时性保护制度

(一)申请期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模式选择

1、技术信息的法律保护模式分析

技术信息,指能够被工农业生产所运用,凝结了发明人或培育人智慧和劳动的智力成果。工业知识产权在设计对技术信息保护制度时,采用了两种制度:一种是专利制度,另一种是商业秘密保护制度。专利制度对发明创造的新颖性和创造性要求很高,而通过商业秘密保护的只需要该技术信息具有生产上的实用性;一项技术被授予专利后,其他人使用该技术必须向专利权人付费,而采取商业秘密方式保护技术信息,该技术秘密有可能被他人开发或通过反向工程而获得;商业秘密保护没有期限,而专利权有期限限制。

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下,采用专利制度和商业秘密制度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申请期的新品种进行保护,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专利制度只能对育种方法进行保护,而不能对新品种本身进行保护,且专利需要经过行政审批程序。采用商业秘密制度对新品种进行保护是目前培育人采取的主要方式,但由于商业秘密制度针对的是尚未公开的技术信息,而申请期的新品种需要进行公告,虽然初审公告信息有限,但已公告的新品种是否还属商业秘密将存在争议。同时,利用商业秘密制度对申请期的新品种就进行保护还面临着难以举证的问题。

(二)植物新品种临时性保护制度的正当性和可能性

临时性保护又称“弱保护”,指的是自专利申请公开之日至授予发明专利之日期间。如果发明专利申请最终被批予专利权,这期间发生的未经申请人许可擅自为生产经营目的实施专利技术方案的行为,属于专利侵权行为,侵权责任人将依法受到法律的制裁与追究。如果申请人最终未能获得专利权,他人未经申请人许可擅自为生产经营目的事实经早期公开的技术方案的行为就是合法行为。②临时性保护制度在专利制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其中我国《专利法》第13条作了规定。临时性保护制度是为了解决专利申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专利侵权问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保护申请人在专利申请期的合法权益。专利的临时性保护期内,专利申请人对专利权只有期待利益,未实际取得专利权。依据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专利权利人请求维护专利相关利益的权利基础尚不存在,而此“弱保护”制度很好的克服了这个难题。新品种的保护面临着专利保护遇到的问题,前文已论述,新品种在申请品种权之后,培育人为了实现种子的经济价值而将种子投入市场。由于繁殖材料外泄等原因,在申请期会存在严重的假冒行为,这实际是侵犯培育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但由于我国法律对新品种的保护需以新品种得到授权为前提,所以出于保护培育人利益,将临时性保护制度引入新品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根据《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第7条第3款规定:任何联盟成员国,可以在注册申请至批准期间采取措施保护育种者的权利,以防止第三者侵权。该公约直接将此条法律规定称为临时性保护。由此,我国可根据该国际公约,完善新品种临时性保护制度。

(三)利用临时性保护制度对品种权申请期内植物新品种进行保护的方法

如何利用临时性保护制度对申请期的新品种进行保护应参考专利制度关于临时性保护的规定。

申请期的临时性保护制度主要是指育种人享有的临时保护请求权。临时保护请求权是指临时保护期内专利申请人的专有技术未经许可被他人实施后,申请人请求实施其技术的实施方向其支付合理费用的权利。临时保护请求权的产生的基础是专利申请人对其专利申请文件中所记载的专有技术享有的合法所有权,产生的条件是实施者未经权利人许可使用了权利人的技术成果。③由于品种权与专利权有极多相似之处,专利制度中的使用费用制度可以移植到新品种保护制度中。由于新品种在申请授权之后,育种者往往会将种子投入市场,甚至于种子因盗窃等非法原因提前进入市场,此时虽然育种者还未得到新品种授权,但作为育种者,仍然对该新品种上的利益享有权利。此时,育种者一旦证明侵权者买卖的种子系育种者申请的品种,那么育种者就有权要求相关人员支付费用。当然育种者能否获取此费用还得以新品种得到授权为条件。

需要明确的是,现有的临时保护请求权是一种期待性权利。《专利法》第68条的规定,享有临时保护请求权的主体是专利权人,申请人在临时保护期内得知他人实施了自己的技术成果,申请人将无权请求对方支付费用,只有等专利权授予之日起才可提出请求。因此,此时提出临时保护请求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权益。因此在采用临时保护请求权保护植物新品种时必须对现有的专利临时保护制度有所突破,使临时保护请求权成为一项完整的权利,甚至于成为一项诉权。

四、申请期内植物新品种临时性保护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品种权与专利权不能等同,审批程序也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在利用临时性保护制度保护新品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新品种临时性保护过程中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根据《专利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专利审判工作的规定》可知,因临时保护期间由发明专利申请人和非法实施该技术的单位或个人之间而产生的纠纷属于费用纠纷,这与专利权被授予后专利权人和非法实施专利权的人之间产生的侵权纠纷是两个不同性质上诉讼。④将临时性保护制度引入申请期内新品种的保护中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1、临时保护请求权基础不明确

虽然在UPOV中明确规定了临时性保护制度,且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也可以将临时性保护制度引入申请期的新品种保护过程中。但是临时保护期间,育种人请求支付相应费用的请求权基础并不确定,因为此时育种人还没有得到新品种的授权,其请求权基础源自何处?笔者认为,临时保护期间育种人请求权的权利基础实质上是一种智力成果期待权,因为此智力成果具有财产性质,且已经申报植物新品种权,育种人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及品种权上所附着的财产性权利具有期待性利益。

2、如本文已提及的,临时性保护期间提起的诉讼属于费用纠纷诉讼,但是因为新品种的授权时间跨度大。当育种人取得品种权授权时,发生在临时保护期的侵权行为很可能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借鉴专利保护制度。为了加强发明专利申请人权利的保护,新出台的《专利法》对“临时保护”的诉讼时效作了特别规定,即“临时保护”的诉讼时效最早从专利授权公告之日起计算。⑤同样的,在植物新品种保护中应作类似的规定,即在临时保护期发生的侵权行为及费用纠纷等的诉讼时效制度都应以植物新品种授权之日未时效计算基点。

3、由于植物新品种在广义上属于工业信息,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的规定,未经公布的工业信息属于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在申请期还可以利用商业秘密的相关制度进行保护。植物新品种初审公告的内容不像专利审查公告的内容详尽,故对还未获得授权的植物新品种可以利用商业秘密的相关制度进行保护。

除以上提到的保护方式以外,对申请期植物新品种的保护还可以利用地理标记、商标等相关制度进行保护。(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注解

① 侯仰坤,《植物新品种权保护问题研究》第164页,知识产权出版社

② 吕彦,主编,《知识产权法》,169-170页,四川大学出版社

③ 安雪梅,朱雪忠,《论临时保护请求权》,《时代法学》,2007年03期

④ 黄学锋,《论“临时保护”与专利侵权的区别与联系》来源:中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网

⑤ 黄学锋,《论“临时保护”与专利侵权的区别与联系》来源:中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网

参考文献

[1] 侯仰坤,《植物新品种权保护问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2007年版[M]

[2] 吕彦,主编,《知识产权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M]

[3] 张劲柏,侯仰坤,龚先友,主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