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实训总结范例

植物实训总结

植物实训总结范文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近40多年,发展迅速,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各类植物的良种快繁与无病毒种苗的生产,因此成为“种子种苗创新工程”的主体内容。中国政府在组培技术研究领域经费投入达2亿元人民币,近年来仍在不断增加,为我国组织培养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报道,全球有1000多家组培公司。目前辽宁省拥有大、小组培室的种苗繁育企业有100多家,组培范围由林木、花卉、农作物扩展到山野菜、药用植物;不仅需要植物组织培养的接种工、培养基制备工,对能够研发建立新植物组培体系的高素质专业研发人员的需求更大。

2植物组织培养的课程性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我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总计194学时,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因其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职业能力培养中达到以下目标:具备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组培苗驯化移栽等组培的基本操作能力;具备设计与实施组培试验方案、正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够科学制订与实施生产计划的能力;具备准确观察组培苗长势、长相,科学分析、解决组培的异常问题,科学判定和有效控制组培苗质量的能力;具备按照培养方案或生产计划,熟练进行园艺种苗的快繁与脱毒操作,生产出合格组培苗的能力;具备自学能力,能自主学习组培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市场调研与开拓创新能力、创业精神。

2.1课程开发过程

通过对组培相关企业与岗位调研,进而对组培岗位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及任职要求,以及典型工作任务,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再遵循高职规律、认知规律和行动导向理论,设计学习情境和子情境。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2.2课程设计思路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总体设计思路:坚持“贯穿一条主线即以组培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促进二个融合即理论与实践融合、职业素质培养与理论实践活动融合,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实施三个循环即技能单元训练、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坚持四个结合即校企结合、工学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在校培养和毕业后跟踪培养结合,保证四个不断线即生产性实训、协会式实践活动、综合素质培养、自学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思路,变三段式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式课程体系,打破传统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变为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能力培养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培养,打破传统知识传授的授课方式,以学习情境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2.3课程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基于组培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及国家职业技能认证资格考核大纲、行业企业标准统筹分析之后确定的。教学内容体现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及时吸纳组培新技术、新工艺、新手段、新方法、新材料,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发展和实际需要,并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规律、个性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以及季节农时变化,序化教学内容。课程按照组培工作程序,设计学习果树、蔬菜、花卉、及组培苗工厂化生产4个主学习情境,在主学习情境下设若干子情景,相应教学内容细化为各知识要点和技能要点。主要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能力训练和培养为主,以相关理论知识为辅,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在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考核与评价体系的设计

3.1树立现代高职考试观

更新考试观念是考试改革的前提。树立科学的现代高职考试观,指导课程考试改革。要做好两个改变,两个兼顾,一个保证。两个改变:第一要改变过去从知识本身出发的传统考核观为以“人”本身出发的现代考试观,由注重知识的掌握转变为注重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兼顾非智力因素考查;第二改变过去知识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考试观为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考试观,由知识考核为中心转变为能力考核为中心,同时兼顾职业素质测评,以充分发挥考试效能,最后保证教学质量,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3.2科学制定考核方案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持卡实训,以赛促练,以考促训等方式,使实训与考核紧密结合,使考核与教学过程同步成为一种特殊的实训过程和手段。从考核方案中,不难看出过程考核占40%,终结考核占60%,加大了过程考核的力度。1.素质考评由检查笔记、实训表现(课堂提问、讲课、组长评价等),占10%;2.理论考评+实操考评由提问、扎瓶比赛、母液移取比赛、接种训练、组培室设计、实训报告等得分构成占20%;3.效果考评,由初代或继代接种后,污染率的多少测算,例如每人接种5瓶,污染率为零,则该生效果考评分值为100分,效果考评权重为10%。加大过程考核力度的目的提高学生对操作及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3.3多样化的考核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便于采取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以便发挥更好的“导、学、促、教”的作用。

3.4考核与教学相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以考促训,以赛促练,改变以往先教后考的模式化、固定化的教学程序,而将考核与实训同步或交叉进行,使考试成为一种特殊的实训过程,并贯穿教学的始终,以此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采取的主要考试举措有:①提高过程考核成绩在学期成绩总评中的比重;②结合教学实施,加大课前和课中的诊断性、形成性考核次数;③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现场操作、口试等多样化考核形式(培养基制备、外植体采集与处理部分可采取技能考核或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④小组考核与学生个体考核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公开、全面、全程、动态考核,而且过程考核记录必须齐全,以备学生检查。如果真正做到过程考核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必然能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学促教作用。

4教学组织与实施

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按照植物组织培养的工作程序,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实训前应全方位考虑课程教学的时、空间等相关因素,加强与实验室、实训基地管理人员的沟通协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科学设计教学全过程;在学习情境的大框架下,以生产项目为导向,分组、分任务实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真正做到五化

即教学场景真实化,教学过程工作化,教师师傅化,学生员工化,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同步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课堂与企业环境一体化,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负责工单的开发,检查预习效果,指明知识难点与要点,对小组成员进行考核与评价;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主要任务协助教师下发工单,组织本组学生进行咨询,研讨并制定计划,决策与具体实施,对本组学生进行评价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小组成员完成咨询协助组长完成本组的任务,对教师及组长给予评价。教师与学生双向评价有助于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同时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过程的得与失,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4.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植物组织培养协会)相结合

成立植物组织培养协会(简称组培协会)。该协会以学生自愿加入为原则,专业教师任协会会长,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组织协会活动,其活动内容与课堂讲授的内容相衔接,是课内教学内容的延伸与补充。课内课外相结合,有助于发掘教学的时、空间,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培养。正常实践教学实施普遍培养,而课下由组培协会组织,以“二级培养式”开展产学研结合式的研究性、生产性活动,实施分层次培养,做到因材施教。所谓“二级培养式”即实践中实施个性培养,对学生优化组合,分层次训练。先培养出小先生,而小先生可优先作为授课时小组组长;然后由小先生传、帮、带其他同学。学生通过参加协会,既学到专业技能,又提升了职业素养,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4.3持单(卡)实训与分组实训相结合

在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是以组培工作程序为主线,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以小组为单位,以工单为依据进行实训。持单实训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及时反馈与加强。除此以外,学生在实训时还需携带《组织培养技能考核卡》卡主要包括,实训项目、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标准及历次考核成绩,从考核卡的记录情况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历程。以小组为单位实行小组积分制,通过分数的差异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会学习,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强化了团队合作精神,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4.4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校内以生产项目为载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程参与其中,根据所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和质量,给一定的报酬以资鼓励。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完成主体项目的同时,辅助其它项目的教学,如:樱桃、蓝莓、百合、竹芋、养心菜、蕨菜等园艺植物组培体系的建立。校外安排体验性实习和顶岗实习。体验性实习安排在第2、3学期,采用参观或短期顶岗实习(1~2周)的形式开展体验性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能力要求、工作环境、企业文化,从而明确个人努力方向和职业目标。顶岗实习由学院统一组织安排学生到组培行业企业进行集中顶岗实训(3~4个月),在真实的环境中来锻炼学生的适应性,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在此过程中实现校、企、生三赢。学校赢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利用企业资源与技术优势,弥补了教学资源不足,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利于拓展和深化校企深度融合,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了社会美誉度,促进学生就业和创业。锻炼和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加了教师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企业赢在利用学校的人力和智力资源,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完成生产任务,降低生产成本;选拔出企业满意的优秀学生。学生赢在: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了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获得了工作经验,增强了责任感和学习意识,培养了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增强了就业机会和竞争优势。

5心得体会

5.1建设企业化学习环境

理实一体化教室应打破传统的整齐排列模式,实训室及实训设备按照企业的车间模式设计,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5.2以项目为载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以项目生产为载体,在项目生产前下发工单,将每个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一一归纳总结,同时在项目生产过程中解决一些突发情况,与企业的真实生产情景对接。

5.3编写一体化教材

理实一体化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因此应跟上配套教材。理实一体化教材应打破传统教材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主线将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其中,满足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

5.4师资队伍建设

植物实训总结范文2

医药卫生人员实行终身继续教育,为了让药剂人员更好掌握中医药学基础、现代医药学相关知识,具有中药鉴别等有关基本技能,在继续教学中利用制作中草药电子图谱教学方法,可使药剂人员的中药学、中药方剂学、中医基础、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别技术、中药炮制技术、计算机技能等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

继续教育;中草药;电子图谱;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药剂人员

继续教育是对已取得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拓宽为目的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的特点是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效性大,是解决专业技术人员适应科技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实施科教兴药的一项重要措施,药剂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学习中药传统知识、传统技能与现代医药学的相关知识技能,为使药剂人员达到更好辨认中药真、伪,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我们开展各种继续教育。制作中草药电子图谱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1]。我科引导药剂人员自己制作中草药电子图谱,从而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1中草药电子图谱的制作方法

1.1建立中草药电子图谱qq群

药剂人员在工作岗位都具有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经过学习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训练,掌握了使用计算机上网浏览的技能。我们要求每位药剂人员在网站有个人qq号,建立自己的电子邮箱,方便交流,方便中药摄影图片资源共享。

1.2中草药电子图片的搜集

现代互联网信息量大,许多网站具有搜索中草药图片的功能,我们要求药剂人员到一搜网站进行图片搜集。一搜网站的主要特点是图片资源丰富,中药图片齐全、品种较多,药剂将搜集到的图片存入自己的信息文档内,以作电子图片资料用。

1.3中草药电子照片图库建立

野外采药实训是巩固强化中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最好方法,我们聘请中药教师带领药剂人员野外采药实训机会,是收集中草药电子照片图最好机会,我们聘请的中药教师,十几年来,爬山涉水,风餐露宿,走过新疆、吉林、云南、海南等十几个省大山、走过江门五邑地区七星坑、天露峰、瘦狗岭、北峰山等,经过十几年的积累,拍摄了几万张药用植物图片,经过整理编辑成继续教学光盘。我们药剂科收集了一批中药真假标本,制作了一批中药炮制标本、创建了医院中药标本室,这些材料是中草药电子照片图库最好资源。

1.4中草药电子图谱的编辑

我们要求每位药剂人员根据教学安排,收集常用中药400种,每一种收集3~5张不同类型的图片,对每一张图片进行编辑,注明其图片药用植物的中文名、拉丁文名、科名、形态特征、药用部位、功用、主治。编辑完成后要求药剂人员按科属排列,总结各科主要特征。利用4节课教会药剂人员制作中草药电子图谱的基本方法,将其制作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药剂人员利用课余时间上网,经过一段时间的制作,一段继续教育结束后每位药剂人员都能完成中草药电子图谱的制作。结束时,把中草药电子图谱作为技能达标考评指标之一,并从知识性、艺术性上评出优秀中草药电子图谱给予奖励。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每位药剂人员都有一本珍贵的自制中草药电子图谱,其自制中草药电子图谱具有中草药品种400种以上,分属于100多个科,中草药电子图谱采取图文对照形式方式编排,每种中草药内容包括来源、中文名、拉丁名、科名、药用部位、形态特征、采收加工、药材性状、性味功能、临床应用、主要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彩色照片包括其原植物,中药材。

2制作中草药电子图谱教学方法优点

2.1继续教学体现以药剂人员为中心

借助现代技术,调动药剂人员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使药剂人员能积极主动地把学过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学习专业知识中来,反过来又提高了药剂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药剂人员主动上山采药,寻找需要的药用植物标本,主动到药店、医院、标本室摄影,拍照药材图片,收集图片后,为了弄清每种标本图片的拉丁名、药用部位、功用、主治,利用课后时间到各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室寻找资料,寻找答案,满足了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样就调动了药剂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药剂人员的自学活动,用少量教学时间,就可以实现教学目的。

2.2启发药剂人员的创造性思维

药剂人员在上网的过程中,浏览各网站,搜集药用植物图片,同时可以阅读到大量中药的开发利用信息。中药开发成新药、保健品、日用品、茶的信息可以启发药剂人员的创造性思维,如搜集灵芝时,在网页上,出现上百幅灵芝图片资料,有灵芝制作成的盆景、工艺品,有江西萍乡武功山的世界上最大的灵芝,重达50Kg,被当地旅游部门保护起来作为旅游景点,还有开发的灵芝胶、茶等产品。药剂人员制作了电子图谱后,会有许多发自内心的想法,如他们要在中药的开发上走出一条我院特色路。

2.3体现了艺术性

自然界植物的多样性,为我们展示美好世界,药剂人员到药园、大山等野外摄影中草药图片就是一种美好享受,网上有各种药用植物图片,药剂人员凭自己的兴趣、审美观挑选自己所需的图片,根据教师的教学安排,自己编辑,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可以将一本集知识性、技能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电子图谱制作成功。

2.4培养药剂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

药剂人员制作电子图谱需要大量的图片资料,必须花费大量课余时间上网收集。在电子图谱的制作过程中,为了资源共享,药剂人员团结协作,在有效的时间内制作完成了完整的电子图谱。

2.5增加药剂人员的记忆力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感知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去的情绪和练习过的动作,反映一个药剂人员想象力是否发达与他记数量多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继续教育中,药剂人员记忆力越好其头脑里记忆图像就越多,没有记忆就不可能有思维活动,就无法掌握中药学、中药方剂学、中医基础、中药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别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等课程所关联的大量中药材、中药饮片、药用植物图象。为了制作中草药电子图谱,药剂人员需要到野外、药园、标本室等收集积累每个药材的原植物、中药材、中药饮片图片,通过自己动手反复摄影,自己寻找各药的来源、中文名、拉丁名、科名、药用部位、形态特征、采收加工、药材性状、性味功能、临床应用有关材料,反复刺激达到增加药剂人员的记忆力。

作者:王莉萍 单位: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

植物实训总结范文3

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探讨产教融合发展新内涵、新趋势、新举措,以“协同育人提质量,产教融合促就业”为主题的第五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于12月25日在江西南昌举行。[1]围绕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学者建议如下:一是把握产教融合内涵特征,创新产教协同育人途径;二是完善产教融合组织机制,保障产教融合走深走实;三是探索产教融合评价改革路径,推动产教融合持续发展。[2]

一、深化产教融合的时代意义

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要务。职业院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地方政策举措,是真正促进以价值链为核心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链接,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真正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职业院校是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主体。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作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高水平产教融合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院现有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教育部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5个、自治区高职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11个。校内设有教学实验林场、调查规划设计院等教辅部门;校外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广泛合作,与芬兰斯道拉恩索公司、印尼金光集团、广西高峰林场等30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赢中实现了共生共长。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受传统风景园林本科教育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影响,我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均沿袭了本科教育,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未能真正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和本质。受高职教育三年学制、实训条件建设、专业课时等影响,部分专业课程安排不够科学,甚至出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成了本科专业的简化版、压缩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为适应园林人才市场对口人才需求量大、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等需求,我院对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通过社会调研、校行企专业教学委员会讨论研究,我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为:具有从事风景园林行业岗位职业意识和思维方法,能胜任城镇绿地、乡村振兴、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等各类风景园林设计与管理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明确了园林景观设计能力、园林植物造景能力、园林施工图深化设计及绘制能力、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四大专业核心技能是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动融入风景园林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企业人才需求,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形成了“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线,开展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校校合作加快专业建设速度、校行合作提升专业领导力、校政合作提升专业影响力四方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了改革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线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弘扬工匠精神,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方针政策,是我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办学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培养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的主线。这条主线解决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采取“项目引领、理实一体、产学结合、工学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即以真实或模拟的园林工程项目引领教学过程,并作为纽带把生产、教学、科研、科普结合起来,通过工程链式仿真实训,做到理实一体、工学对接,培养爱岗敬业、责任担当、诚实守信、遵守规范、精益求精、耐心细致、沟通合作精神,树立“向优秀看齐、高标准完成任务”的意识,培养具有工程意识、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强化技术技能培养。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对接行业主要工作任务有园林项目设计(编制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设计招投标—设计方案编制—设计概算—方案后续完善)、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施工准备与技术交底—施工现场平面工作—各施工要素施工—施工质量成本安全管理、施工计划材料进度管理—项目竣工资料与验收—项目工程款结算与施工决算—项目全套技术资料档案)、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监理(工程监理工作任务—监理团队选择与委派—监理任务分析及施工工序监管—项目施工现场等全程监理—监理技术档案工作)、风景园林技术服务(单位技术工作—技术工作任务与类型分析—成立技术工作班组—项目技术服务与管理—技术服务档案材料)。

(二)开展四方合作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建设

1.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风景园林设计行业的强实践性,决定了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教育必须提高人才培养的实训实习环节的比重,重视实践操作技术技能培养,加强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建设质量,校企双方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共商共享人才培育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深度方面,实现了单一合作转变为全面合作,如相互挂牌人才培养基地、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站、校企师资互聘、结对共进服务社会等;在校企合作广度方面,同样实现了相对单一的设计类实训转变为设计、预决算、施工、资料编制、项目管理等风景园林类企业全覆盖。我院充分利用优质的合作企业资源,让企业在师生培养过程中真正参与进来,校企合作走深走实,充分发挥企业求真务实、人才储备的作用。在制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建设标准、建设规划,课程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开展合作。具体内容包括我院与广西黎润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柳州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广西林业勘察设计院等5家企业共同组建设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研讨制订并完善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制订课程建设标准,探讨教学方法改革,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共建共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开展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优秀校友导师“三导师”制度的岗位实习工作,共同参与培养人才及评价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利用企业优秀的社会资源,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团队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与企业开展结对共进服务社会活动,如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规划设计等,以利于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2.校校合作加快专业建设速度

我院作为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充分利用集团平台优势资源,与集团内7所国内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师生互访互学、技能大赛比拼、专业教学资源库、教材开发等资源共建共享方面进行深度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我院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潍坊职业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学校共建共用了2个部级教学资源库;与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生互访互学等方面开展了校际交流;与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等在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开发、技能大赛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加快了风景园林设计专业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发展。

3.校行合作提升专业领导力

积极开展与行业学会、协会合作,进行学术交流、信息沟通、经验借鉴等,从而达到互通互用、共同进步,从而提升专业领导力。作为广西林业局下属单位,同时也是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我院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积极参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广西风景园林学会、广西花卉协会、广西林学会、广西休闲农业学会等各项主题论坛、专题报告、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展等活动,增加了我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声誉。

4.校政合作提升专业影响力

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交流合作,获得专业建设利好支持。2018年,我院承办了柳州市林业和园林局80位园林类骨干人才“园林项目建设”培训班;2019年,我院承办了广西崇左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40位科级以上干部“园林绿化管护培训班”。通过校政合作培训,提升了专业在全区园林系统中的影响力。同时,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还积极和地方政府合作。近五年来,我院与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合作,承担了3A、4A、5A级景区评审工作及乡村旅游规划项目达40多个,编写了《柳州旅游产业化发展研究课题报告》等;每年积极参与柳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主办的“春花秋水画卷柳州”花卉展规划设计、展位布置、奖项评比等活动;与柳州市融安县大将镇政府合作,就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开展了技术支持和指导工作。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学院以高校科研成果、技术人才优势助力乡村建设,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精准性、科学性和靶向性,既培养了一支业务水平高的教学队伍,又提升了专业影响力。

三、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成效

(一)技能大赛成果丰硕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引领高职院校适应园林行业发展新趋势,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推进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更好地践行工学结合、德艺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引入国赛、省赛,让竞赛成为宣传专业的重要窗口,引导风景园林类产业健康发展,形成园林园艺工匠人才、创新创业精英人才培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近三年来,我院每年均承办了省部级园林园艺类技能大赛,同时学院师生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国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赛一等奖12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1项。

(二)就业创业质量提升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事关民生福祉,也是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好就业、就好业、真就业”是我院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目标。“项目引领、理实一体、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学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办学定位准确,积极打造了校内“理实兼容、工学对接”“岗课赛证融通”的链式生产性实训基地23个,面积约2.3万平方米;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优质企业共建共用校外实训基地25个,获教育部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及国家林草局示范性实训基地各1个。准确的专业办学定位、高标准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及实习实训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了学生就业创业质量。近三年来,学院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三)师资队伍业务水平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6]如何形成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如何培养优秀的教学团队,是新时期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风景园林设计专业自实践“项目引领、理实一体、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来,积极发挥团队建设促成长,示范引领传帮带作用,努力打造一支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硬、结构合理、专兼相适的“双师型”优秀教学队伍。近五年来,该专业教学团队共有35人,其中20名教师成长为“双师型”专业骨干;3名教师晋升为教授;6名教师晋升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引进部级高技能人才5人;引进博士1人,培养在读博士2人;立项市厅级以上课题28项,75篇;发明专利23个,出版专著16部,出版省部级以上教材9部。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校企合作、结对共进服务社会。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和团队实力,主要参与完成的园林工程项目达50多项;每年开展社会技术技能服务培训达3000人次,为广西乡村振兴及风景园林事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社会辐射影响力大

“生态美、产业兴、人气旺”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风景园林设计专业自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对接、生态育人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以来,构建了“要素多元、功能多样、环境开放”的实践教学生态[7],打造了“知识链、能力链、产业链、基地链”四链融合的链式实训基地,建设了“模块化、平台化、项目化”三化校企合作机制,推进了“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科普育人、服务育人”五育人,实现生态育人目标。近三年来,积极总结教育教学改革成就,提炼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新成果,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相关成果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学团队主持或主要参与完成了教育部、教育厅项目24项。目前学院依托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业教育集团等平台,积极开展与集团内同类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教学改革成果已在全国20多所林业及相关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推广应用,社会辐射影响力大。

作者:陈翠玉 唐燕玲 刘婷 单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篇2

低成本的风景园林和以往提倡的节约型景观有所不同,二者建造意义虽然相近,但设计侧重点会有区别,后者强调景观的生态化,利用各类有效手段,秉承生态为先,控制资源应用量。而前者的设计中强调经济性,符合工程相应要求以及尊重生态的前提下,站在成本的层面,利用最小的资源代价,创造最多的效益,追求可持续的境界,适应现代人对于居住环境的生态与景观需要。

1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

1.1园林设计

在设计风景园林前,需先明确基本构成要素,顺应自然规律,与现代技术、艺术相融合,落实设计规划,具体涉及到植物与广场。对于城市中的风景园林设计,应立足于城市规划,通过巧妙搭配,突显出现代园林的存在价值。设计实践中,将城市作为切入点,掌握本地整体风格和文化特点,平衡质量和成本的联系,避免在风景建设中投入过多资源,反而不利于推动本地经济。植物设计方面,应结合气候、环境等因素,尽量选择与当地整体环境相适应的品种,或者直接移植本地植被,彰显园林特色的同时,还能减少建设成本与管理费用。同时,设计师应时刻谨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避免园林建设破坏既有生态。低成本项目中,相关人员的设计思路还需适当向成本方面倾斜,结合园林建设与维护环节,控制资源使用量。此外,设计工程师需基于划定区域的地理条件展开设计,赋予原有资源条件极高的关注,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达到低成本的目的,把园林生态作用展现出来。

1.2设计原则

首先,经济性。在风景园林工程中,经济性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站在经济学层面,评估风景园林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低成本设计中,相关方需落实全面评估、合理调整,不仅需确保园林整体的美感与功能性,还需尽可能控制经济投入,以免发生不必要浪费。其次,功能性。该项原则是进行低成本规划设计的基础条件。风景园林建设的初衷是给人们创造优质的生态空间、社交环境以及配套硬件设施。所以,此类园林项目的设计应先保障成果建造成果功能符合要求。实践中,设计方可利用前期调查,明确当地定位特点与服务群众对风景园林的需要,并对各关键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防止出现“形式主义”的设计。再次,环境协调性。这是指在园林开发的整个阶段,均应兼顾到当地既有环境,合理利用自然条件,乘势而上。最后,技术适应性。该项设计原则强调低成本园林设计的方法和条件。项目开发期间,需要考虑调控造价的问题,对此可采取符合园林属性特点的技术手段,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以免由于缺乏适应性,增加人工与时间的消耗。

1.3设计价值

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进步。对于低成本风景园林较少甚至没有的地区而言,当地政府需加快此方面的扶持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同时也能从侧面优化自然生态。开发低成本园林,还能改善经济建设效果,并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要,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有助于优化居民生活条件。露天活动空间中,风景园林有较大的影响力。设计低成本的园林项目,能为居民创造出生活休闲的场所,优化生活及环境品质。前期设计中,凸显出自然生态和艺术审美的价值,有利于培养普通民众的审美情趣,在快节奏的“生活专辑”中,插入一首“慢歌”。新时期,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需提高对该类低成本项目设计的关注度,依托于公益形式,或者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推进本地园林建设,优化城市风景。

2低成本风景园林的设计思路

2.1废弃少

一方面,通过“重生”原有园林场地,省去部分材料及施工支出。并且“重生”园林的设计,可以控制废弃物的产生量,弱化此方面的污染问题,同时还有利于继承文化特色。园林场地具体分成自然和人造两类,保护前者可减轻工程建造对自然的破坏程度;保护后者可优化资源使用率,压缩购进新材料的造价。另一方面,低成本项目设计中,需关注既有废弃物的可用性,降低材料支出。

2.2干预小

根据原本的生产发展思路,在和自然生态的关系处理上,更倾向于先破坏后治理,但这显然不符合现如今的可持续理念。从当前已掌握的环境恢复技术及其效果来看,即便及时采取拯救措施,可以恢复到原本的一半已经是极为理想的处理结果,更别提完全恢复。因此,在园林设计期间,应当尽可能减小对环境的干预程度,发挥风景园林在生态效益上的作用[1]。

2.3低建设

在低成本的原理项目规划与使用中,需强调被服务群体的真实需要,更加实用的资源应当被优先考虑。简单来讲,设计师需注重材料的应用,要和区域地理条件和气候相符。并且要重视选用物料本身的特性,特别是细节处理与品质。另外,要在低成本的设计要求下,合理制定建设流程,提高工序安排的合理性,控制投入资金量。园内绿化景观设计,首先考虑本地植被,减少整体造价。

2.4低管理

园林设计阶段,为满足工程预算要求,如果仅考虑在景观建设方面压缩成本,可调控的幅度并不大,因而还应关注园林竣工后的日常管理,通过进一步加强资源分配的适宜性,增加造价下降的幅度。另外,负责园林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员,应结合季节变化,调整配置人数,避免出现人员闲置的情况,预防资源的冗余使用。

3低成本风景园林的设计途径

3.1找准项目定位

对于风景园林项目来说,前期定位设计关系到工程建造成本走向,仅有确保定位的合理性,才能稳抓设计方案全局,例如,园林功能计划、架构建设、艺术风格、建造工艺等。而为提高工程定位的适宜性,设计师需提前在当地开展调研活动,剖析园林项目本身,在后期投入使用后可能创造的效益。对于低成本的此类设计项目来说,要尽可能使园林具备更多的功能,优化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在特定的城市规划空间中,风景园林需兼顾社会、美学、生态等多项功能。同时,应当减轻项目启动后的开发力度,让土地应用功能得以重复叠加,深化资源的使用程度。比如说,园林自我修复作用,需要把本地交通道路、农事活动、水利设施等内容考虑进来,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的有效使用率,优化及调整处理当地城市问题的方法,避免风景园林项目独立存在,逐步打造连接性效果较佳的城市内部生态网络,扩大城市绿地覆盖面,控制综合管理的资金使用量。依托于上述设计理念,确认具体的风景园林项目定位,开发出城市整体的综合性功能,推动当地的稳步发展。

3.2整体规划布局

风景园林的低成本设计情况,和园林功能、空间布局之间有明显关联。在规划设计中,首先,协调软景与硬景的占比。根据市场行情,前者的建造成本更低,所以需根据工程应用群体对此的重视要点、项目定位等现实标准,巧妙规划两类景观的占比,以及各类小品的分布规模。其次,注重景观构成和功能设置。根据地区总体情况,明确主次要素,减少构筑物的建设数目,尽可能精简,在达到园林应用功能、敏感点需要的前提下,找到资金量与实用性之间的平衡点。最后,利用好速生与慢生品种,植物尺寸适中,防止相邻苗木的在发育期间发生枝条交叉的现象,加强社会的精细化程度,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时,打造和谐的植物群落。

3.3落实场地探究

在园林项目设计早期,相关人员需对区域场地属性实施多层次透析,深化对场地的了解,保障设计方案的适应性,使园林空间架构和功能部署保持必要的合理性,进一步调整造价投入量。为此,其一,区位分析,可对场地进行基本定性,包括交通网线路、周围土地用途、服务范围等,根据此类信息,估计园林项目的总体建设规模与小品数目。其二,人文分析,借此能帮助设计师更准确地掌握园林工程的人文属性,具体有发展历史、群众的生活形式、风俗习惯等,避免出现不适宜的表现形式,额外增加建造成本。其三,有效开发运用已有的资源,做好收集汇总准备,利用艺术化的呈现方式,融入到整个园林风景中。通过落实场地探究,可帮助设计师打造低成本的园林景观,平衡观赏美感与建设成本。

3.4合理分配成本

结合风景园林的具体类型和多个层次的定位分析,提高工程造价的分配合理性。首先,根据园林工程应用群体比较喜爱的元素,视为成本划分的基础标准。在调查分析应用者后,评估各自权重并排序,依据此衡量实用性和成本的关系。现如今,风景园林的应用群体相对重视地面铺装、构筑景观、植被设计、雕塑及水景等;关注度相对较差的部分集中在隐蔽工程,例如地形起伏及土建等。关注度相对较高的景观要素,建设成本变动区间较大,需结合工程本身的建设定位与效益追求等,细化分级,由此明确设计的侧重点。对于关注度较弱的部分,成本的可变动幅度较小,比如硬景基层,造价一般占相应景观的1/3左右,能利用制定符合不同类别的工程标准,确保品质安全与整体造价规模。其次,结合规划定位进行成本分配。例如,按照风景园林的功能属性,确定景观中所需的配套设施和风格倾向,包括应用群众规模等,适应从当前到预计应用年限内,防止出现浪费及二次改建的支出。最后,按照项目影响力和社会效益进行分配,调查研究园林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对接上位规划,明确园林工程中的关键区域与建设范围。

3.5园内铺装设计

城市风景园林中,铺装工艺、材料及纹理等,均会影响到总造价,设计中需在保障设计感的同时,权衡经济性。简单来讲,第一,模数化,优先考虑市面上具有一定通用性的规格尺寸,也可以直接进行模块化制作,降低建设难度,控制材料消耗量与人工支出等。另外,对于低成本的园林项目,应当避免采用异形与超规格的材料,并根据具体工程允许的造价范围选用相应等级的物料。第二,纹理图案。按照园林工程属性和平面规划,首先考虑简易的纹理图案及艺术语言呈现设计理念,强化功能层面,摒弃原本复杂化的纹路装饰,避免由于切割与异形制作,浪费材料,增加人工成本。同时,也能借助把控材料类型和尺寸,衡量制作难度和产生废料带来的支出。例如,选择类似于彩色沥青的现浇物料,外观饱和度及显色度均比较明显,在线条类的铺装部分使用,不容易增加材料消耗。第三,铺装材质。目前,受到市场经济的驱使,出现大量新型、价格高的材料。风景园林设计的成效,并非由所用材料的价格决定,而是主要受到设计创新性和适宜性影响。再加上,造价较高的材料,在加工细节上有更为严苛的要求,并且在后期换新时,处理难度与运维成本也会相应提升,所以,选用最适宜的建设材料是设计的关键。为牢牢把握住园林建设造价,设计师也要把注意力适当向新型材料转移,强调材料的性价比,真正达到低成本设计的目的。比如,科技型、环保型的材料,提高资源使用率的同时,降低对场地环境的破坏[2]。

3.6其他设计规划

现如今,各地的风景园林项目必须要根据现代社会要求进行调整,控制项目建设期间以及后期管理环节中耗用的资金,减少能源使用,力求在兼顾园林可观赏性的同时,达到绿色低碳的效果。对此,园林设计工程师在除了上述设计方面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首先,园林内的植物搭配。风景园林项目中会用到诸多植物,同时其也在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园林的植物设计比较有讲究,假设搭配不当,容易降低园林总体的开发效果。以绿色低碳的角度来讲,搭配设计中需强调的事项有:一是,植物品种倾向于本地植物。部分植物发育对所处环境的要求比较严苛,倘若园林本地的气候环境与植物发育习性不符,极易提高植物的死亡率。应用本地品种,直接能解决环境不适应的问题,并且还有助于减少日常维护的工作难度与费用。二是挑选功能类的品种。风景园林内种植的植物,不仅要具备可观赏性,还需吸附空气中漂浮的有害物质,达到优化区域环境的目的。三是,尽可能保障植物品种多样性,仅有一种植物会影响到风景的美感,整体设计上需具备层次感。其次,水景设计。对于现代风景园林来说,水景是其中关键要素之一,优秀的水景设计能成为整个项目的点睛之笔。根据过往的实践设计情况来看,园林内的水景一般有两类,其一,景观类,实际功能就是观赏,例如人造瀑布;其二,“借水”景观,也就是用水环境给其他部分做陪衬,保障整体性。对于水景建设,需配备雨水收集装置,用于补充景观中的水体,这也比较符合低成本、绿色的设计理念。最后,假山设计。此类景观在风景园林中,一般是处于衬托的地位,利用假山能增强景观整体的呈现效果,展现出一种气势磅礴的状态,适应群众的审美倾向。设计假山的阶段,在确定基本形态后,也可以增加表面制备覆盖。因为假山结构限制,无法给大规格植物提供生长环境,此处可选择苔藓类的品种,借助该类制备的覆盖性,加强假山部分的观赏性与自然感,优化园林总体的生态作用。

3.7充分利用资源

第一,自然资源。对于低成本项目来说,设计时需尽可能合理运用场地内原有的自然资源,由此控制人工建设的构筑物数目。比如,对于山石景观,设计师能通过直接在自然风向处布置假山,运用岩石打造封口,形成自然风的效果;场地规划则要保留既有植物与水体等;园林内的道路,可选择砖石瓦砾,作为一处景观,另外,还要把苗木落叶当成天然肥料,降低后期管理的成本。把上述资源运用到园林设计方案中,可以在有效控制园林建设造价的同时,降低对自然生态的负面影响。第二,施工资源。低成本工程的设计,应当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提高施工资源的使用效率。一方面,优先考虑在性价比与循环使用上有良好表现的材料,并且要就近取材,压缩施工中的运输费用。景观植物的设计,在适应风景园林功能及观赏需要的同时,挑选环境适应性高的本地品种,减少种植成本,保障植物景观的持续性。另一方面,由于风景园林项目会使用大量人工,因此应优先选用实操技能更加扎实的作业人员,组织针对性培训,配以奖惩管理机制,加快建设速度,缩短工期,避免发生返工问题,控制现场建设成本。同时,设计风景园林的根本意图在于服务大众,优化居民生活环境。而且为进一步减少后期管理费用,倡导周边群众及组织团体,认养园林内的植被,保障日常养护工作覆盖全面性的同时,还减少人力消耗量。第三,环保资源。对于环保资源的设计运用,其一,挑选污染低的人工物料,现场建造期间,应当控制噪声、飞尘等污染问题,避免对园林景观产生负面影响,有效优化园林设计的质量。其二,园林内的步行道路面,需运用污染较少的砼材料型号,让人为建设部分完美融入自然景观中,提高风景园林总体的艺术美感。这样不仅能提高景观的环保性,还延长所用物料的服役年限,降低后期维修及换新的费用支出。容易发生磨损的位置,需选择耐磨性较强的材料。

结语

总而言之,低成本的园林设计关键是“平衡”,考量景观审美、实用性、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压缩建设造价的同时,优化园林应用效果,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还重视可循环性、适应性,推动国内风景园林行业的进步。

作者:魏小静 单位:福清洪宽园艺有限公司

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篇3

风景园林在建设过程当中首先需要开展各类设计工作,设计工作在进行具体的细化过程中,不仅需要提升当前风景园林构建的合理性,而且需要确保其自身具有高度的美观性。而当前社会在发展过程当中,对于设计美的要求不仅需要使其能够从表现意义上对美进行综合性的转型,而且需要从文化等诸多精神层面上使风景园林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得以进一步的体现,使其能够具备高度的创新性特征。在进行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当中,主要的设计对象有地形、植物以及建筑物等诸多内容,在设计时需要充分依照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应用更加适合的技术和相应的工艺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及改造。在建设过程当中,就设计角度而言,需要与当前地域所具有的文化相结合,使当前风景园林在建设过程当中,既能够体现出当地的地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又能够结合新时代的特点,体现出地区范围内所进行的文化创新。由此,便需要从多个角度对风景园林所具有的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文化的定义进行深入探究,并且深入研究如何在文化背景之下,使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完善性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1文化的定义

文化就其概念而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并且不同的学者会有着不同的看法。就文化的本质而言,可以将文化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析,其一为人化,其二为化人。“人化”指在构建过程当中主要指个体在发展中根据其自身所具有的意愿来对物体进行综合性的改善,比如在具体的改造过程当中对某一石头进行综合性的雕刻,使其能够形成相应的形状,而后衍生出艺术流派,以此产生相应的文化。而“化人”主要是指人们在经过相应的改造之后,能够产生各类具有文化含义的物体,而相应的文化精神又能够反作用于个体,使人类社会得到综合性的发展。如在各类假山制石的构建过程当中,如果能够形成相应的流派,在具体的展出之后,能够给予观赏者以相应的文化感受,并且使观看者与作者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并由此使文化进行综合性的传播。就我国风景园林设计角度而言,其主要的应用意义在于以各类园林方式服务于人。而就其艺术角度而言,需要对各类艺术方式进行综合性的应用,对自然园林场所进行有效的改造,使之能够与当前人们所具有的审美相符合,并且通过小品、植物以及山石等诸多元素,使得整体场所内部能够具备更为优质的文化价值,并且提升其美学价值。对于我国传统园林的构建而言,传统文化元素在构建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如亭台楼阁以及小桥流水均在我国园林艺术中较为常见,并且形成在世界范围内高度独特且具有地域意义的文化特征。

2文化的特点

2.1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化在社会的发展中客观存在,能够使人们对文化所带来的各类影响进行综合性的感受。但文化就其具象而言,其意志需要由相应的物体进行综合的体现,其自身而言并不存在相应的实体物质。由此,也致使就文化概念而言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但通过各类物质将文化进行有效的依托,能够对人们产生影响。由此可见,相应的文化影响是潜移默化中所产生的各类影响。如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而相应的差异也会对东方、西方环境下所成长的人产生影响,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使个体以文化为基准,对其三观进行综合性的构建,使其得到有效的发展,而相应的影响便具备着潜移默化的特性。

2.2具有高度差异性

文化对于每个人而言均会存在着不同理解。如在对同一本书籍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不同读者对于作者的行文思绪理解会存在着诸多差异性的观点。再比如,在同一公园的景点构建过程当中,虽然不同人所欣赏的景点就客观而言相同,但就每一个个体的主观心境而言,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说明了在对文化进行综合解读的过程当中,会具备高度的差异化特征。

2.3具有较强渗透性

文化构建过程当中存在潜移默化的特点和高度差异化的特点,而潜移默化也衍生出文化所具有的渗透性特点。具体体现在:相应的场景构建过程当中,并不会较为明显地将文化体现于某一作品上。但设计师在开展各类设计工作时,通过设计语言以线条、材料等诸多方式,便能够使作品表现出相应的文化,并且使人们体会到其所要表达的文化特征。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对我国的设计行业产生了较为突出的现实影响,而风景园林设计在具体的发展过程当中,一直以来便传承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若想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则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综合了解,对文化传承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依照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文化特征,对其发展所具有的规律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文化特点从而进行创新,使文化能够与风景园林设计工作相融合。

3传统文化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传承

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并且在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当中,其文化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就每一个时代而言,会形成与其时代特征相符合的特定审美,并且审美会代表着当时所具有的文化特征,而相应的文化特征也会在景观中进行综合性的体现,使景观同样具有时代文化的符号表意特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各类技术得到综合性的应用,这更有利于对“更具可行性发展”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性的营造,使得生态价值在园林工作发展中得到综合性的体现。此外,在发展过程当中,对于风景园林设计而言,需要充分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体现,以此在风景园林角度展现出我国所具有的文化自信。现代园林在构建过程当中与传统园林相比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现实区别,就设计手法、设计语言、设计表意等诸多内容而言均与我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差异性。而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对待我国传统园林文化,并且将中国文化在园林构建过程当中进行有效的传承,同时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当中结合新时代的设计发展思路,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进行融合,需要设计人员进行综合考量。本文对文化与风景园林融合所具有的方式进行详细的分析,使风景园林设计能够对文化进行综合性的传承与创新。

3.1寻找传统文化及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所存在的内在联系

我国传统文化在构建过程当中能够形成具有高度独特性的设计语言,而对相应的设计语言进行有效的提炼并应用到设计中,形成与当代特征相符合的设计元素,由此能够使中国元素从设计角度融入世界文化之中,使传统文化在当前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得到综合性的表达,而不是对其进行简单的元素堆砌。在当代园林设计作品中,需要将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涵进行体现,不可单纯地以熊猫、脸谱、书法等诸多中国特色元素进行堆砌,以此对相应的文化特点进行表述,有可能致使文化所具有的内涵丧失,并且容易引起园林欣赏者的视觉疲劳。

3.2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对当前风景园林设计进行重构

就设计自身而言,无论开展何种设计,均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特征。在设计工作的发展过程当中,其前一状态往往会为其后一状态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后一设计状态在发展过程中又能够对前一设计状态进行综合性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传承,而所积累的文化元素也在长期以来的传统风景园林设计中得以渗透。若想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延续,则需要将传统元素在当前的风景园林设计过程当中进行综合性的应用,由此发挥出文化价值,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

4风景园林设计中对文化进行有效的创新

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需要对文化进行有效的创新,而在创新过程当中同样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征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对文化创新在风景园林中的体现方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如下。1)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挖掘与提炼,形成新型设计要素。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当中有着源远流长的特征,并且其所具有的核心精神具有固定性。其外在改变并不会对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精神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当中,可以对各类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进行发掘,诸如泼墨、写意等诸多手法,同样能够在现代设计的几何类设计中进行综合体现,将传统文化核心精神与现代表现手法相融合,也能够实现园林设计的文化创新。2)融入民族设计,使民族设计与国际接轨。在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往往过多模仿国外的设计风格,使得我国在园林设计过程当中西式园林居多,传统园林数量不断减少。因此,设计人员需要改变刻意模仿的观念,将我国的设计元素进行有效分析,融入民族元素。基于我国的民族特征,融合新兴设计手法,对园林设计工作进行有效的创新,使国际范围内所具有的现代设计观念能够添加各类中国元素,使民族元素能够在世界风景园林的设计工作中得到体现,实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融合。

5结语

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当中,设计师需要充分体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景观设计所具有的意义,并且需要对文化进行细致分析,对相应的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同时需要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当前现代设计手法相融合,构建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创新型文化风景园林。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姚新辉,王立革,等.“一带一路”上的中华风景园林文化艺术展现[J].中国园林,2020,36(5):10-17.

[2]张如龙.地域文化对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J].建筑建材装饰,2020,32(12):166-167.

植物实训总结范文4

1、景观设计的课程结构

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它包含了两部分教学内容,一为景观设计知识二为景观制图知识。这些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2、景观设计的课程的难点

据前所述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甚至没有的原因,所以课程中既需要教授学生制图等基础知识又需要教授学生设计实训,短时间而为很困难。

二、课程内容组织和课程设计

1、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单元(将课程内容分化为几个部分)

如果用入门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就必须要学会以下几个部分:

(1)景观设计概论;

(2)景观设计要素;

(3)景观设计的方法和程序;

(4)景观的设计和表现。这些教学单元配合上课程实训,如果按部就班的上课最少需要近百课时的紧张运作。

2、景观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实训作为高等职业教育首推的教学方法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均已经形成模式。但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之初学生对景观设计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均不足,导致无法迅速深入课程实训从而延误进一步学习;

(2)课程进度受到学生课程实训进度的羁绊,通常会在中期遭遇进度缓慢计划实施不通畅的情况;

(3)课程实训需要首先学习规划设计再学习设计制图,但是时间却不允许。

三、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作为一门以景观设计为学习内容的课程。学生入门的主要门坎是对景观设计要有一个知识结构完整的理性认识,也要对它有整体景观规划兼细节设计的感性认识,唯有如此才能入门并继续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结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经过长时间,多资料的熏陶。让学生首先在感性认识上感到熟悉,在后续的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训中才有可能做到“游刃有余”。在以前近十年的学习和教学的经历中,我尝试过大量的图集讲解甚至是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学习。虽然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但是过程过于缓慢,时间过于长久。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疲劳程度,当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但随着类似的内容逐渐增多,学生就会对知识出现抵触甚至厌倦。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快速而效果好呢!通过借鉴小学生背诵记忆的方法中通过“反复书写”提高记忆的方法。联想到了如果通过临摹各类景观设计图纸是不是可以加深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并且加深对细节的观察,同时还可以学习制图的方法,所谓一举多得。通过临摹案例,就可以把前面提到的理论知识和各种设计手法结合成自己的经验从而做到快速入门。因此通过多年教学的实践总结,发现如果将课程分解为若干“课程单元”,这既方便相互调整有可以使各位同行的阅读方便。课程单元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联对课程的效果起到了很重要的改变作用。下面是作者在课程实践中各个单元的课程内容和教学顺序,供各位同行参考:

第一单元: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课程之初只有泛泛介绍性的图文搭配使学生对景观设计拥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作者看来是不可取的,教师的讲解应该和现实中的职业发展和行业发展前景相结合来讲才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此之后,随即下达实训任务书并和学生一起到实地考察。这个过程通常在一个半天内(4个课时)完成,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把课上的理论知识和实地考察中获得的感官印象相对应起来。经历过这个过程学生会对本课程后续的学习充满信心与兴趣。

第二单元:实地考察返校布置实训任务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对设计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如:场地地形,现有构筑物和植物,周边环境与交通等等。本学习过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渐入佳境,总结后要求学生书写考察总结。

第三单元:在接下来的课程教授中不要急于去讲解“景观要素”、“景观设计方法程序”等理论知识,而是安排学生临摹一套和实训任务同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内的总平图和学习制作彩色平面图。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在于使学生拥有了把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有效结合的机会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的感到了景观设计的要素和方法并对他们的具体样子有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单元:在第三单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实训任务的景观规划,同时讲解课程中“景观要素”、“景观设计方法程序”等理论知识。这样学生便可以借鉴第三单元临摹中获取的感性认识完成设计创新,从而完成景观规划设计的入门。在以后的教学单元中继续沿用以上四个单元的方法。在临摹的同时学习理论,在形成的感性认识中完成设计创新和设计制图。这种方法既学会了设计制图又融会贯通了理论知识,形成了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还从课程实训中收获了锻炼与成长。以上是这种教学方法的益处,也是在本课程中如何做到“短时间高效率入门”的方法。

四、结语

植物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环境艺术设计;VR虚拟技术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AI和VR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出现和更替,很多新能源产业例如生物科技、纳米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突然兴起,“智能家居,智慧生活”市场导向由比较传统机械化处理空间的设计模式向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手段和体感影视交互系统转变。人工智能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和工作中显现出重要的地位。学校是未来设计师成长启蒙的摇篮,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线教师更需要重新梳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进行调整,开拓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思维,能在一定条件下改变传统教学环境,提升教师自身的现代化教学的手段和能力,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同时应当提升自身的自我素养和相关的专业技能,让教育突破技术与艺术的隔阂,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本我”与“超我”的维度,为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与设计美感兼备的多段位终身学习型人才而进行自我和专业的变革。

1总论

人工智能的概念诞生至1956年,迄今为止已经61年。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纷纷加大对人工智能的科研和教学投入,抢占市场份额和战略制高点。国外对教育人工智能(EducationalArtificialIntelligence)相对而言已经较为成熟。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去年10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两份重要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教育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英国拥有迄今为止最强大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日本学者新井纪子(NorikoArai)开发的机器人TodaiRobot,参加东京大学的入学考试中完成数学、英语、科学测试和写作,成绩超过80%的学生。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人工智能的教育教学应用,从自身研究的不同领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来,国内教育技术界对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教学应用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的研究趋势。最早在2005年有学者开始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一文归纳出: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技术协同工作,可以让环境艺术设计能够突破“平面、立面、剖面”的常规模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直观地面对设计对象;从2007年开始,人工智能在高职教学中应用的研究逐渐兴起。《人工智能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提出基于现有园林基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将科学性、生态性和低碳发展落实到实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对建筑室内外空间与现代风景园林相融合的实用课程。广义上来讲,她包含建筑学和景观规划学,以及设计心理学和环境学的一系列知识。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需要掌握CAD制图,3Dmax建模,SU草图大师,PS后期处理,AI或ID排版,以及lumion视频动画制作等多类软件。在学科支撑和软件辅助的同时,学生还需要有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以及项目经验才能进入优秀设计公司实现自身的价值与梦想。在前期的走访中,我们走访了很多地产公司、新锐设计公司,调研发现很多经典老牌名企均频频开始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海尔、HUAWEI等互联网公司合作,在开发智能人居环境、智能地产、智能医疗、智能养老、智能社区、智慧公寓、智慧城市等新型空间设计格局上很有研究成果。未来环境设计师应是艺术设计、数据分析、信息可视化、计算机编程、多媒体技术等跨行专业的多能操控手,因此,学校的学生如若需要在这些公司占得一席位置的话,需要在校期间就积累相关的经验,这样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符合人才的需求要求,早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面对人工智能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要如何使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免遭行业淘汰?同样,作为人才孵化场的学校应该如何培养更为优质的学生,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2人工智能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相融合

鉴于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学科广泛,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人类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等学科交叉的学科,笔者希望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因而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的当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较好地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2.1人工智能+教育

传统课堂强调以“教”为中心,讲授法、演示法讲等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受限于教师个人教学经验、知识结构、个人风格偏好等主观因素。智能教育将融合互联网+大数据,将学习内容从书本扩展到屏幕,学习地点从教室延伸到随处可学。以环境艺术设计里的《植物造景》一门课为例,目前大部分课堂中对于植物科普工作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下,在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方面相对薄弱。在课堂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APP或者小插件,扫码识植物,通过这种手段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便于教学的趣味性。其次可以开发一些软件,适当运用奖励机制激发大家学习的热情。这些方式对人工智能科普技术在课堂的科普有一定的传播力度,一些专注于研究植物的植物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推出了很多适合我们借鉴的APP。例如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近期研发了一种基于NFC植物近场通信的自助解说系统,帮助游客更加了解植物和认识植物。另外例如像“花伴侣”、“形色”这些APP,也和武汉植物园研发的APP相似,通过拍照即可获取该物种的科普知识,这些在娱乐的同时,还能不断满足游客的需求,也可以增强植物园整体的游览需求。

2.2虚拟现实+教育

把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去是一项新的体验和手段。笔者力求通过虚拟现实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改善部分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优化部分教学手段和方式。同时,也需要去解决一些信息化教学带来的新型挑战。例如教师如何把仿真的项目,用虚拟现实的教学手段呈现;二是如何把实践与教育理论相结合,用虚拟教学手段更好地呈现在课堂,相辅于教学,使二者完美地融合,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图1,即是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方案与VR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案例。学生通过建模,再导入系统,可以看到实际仿真的项目效果。当然,仿真的效果只能部分体现出真实的项目,而不能完全代替现场真实的环境。但是,也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了虚拟和教学方案相结合的优越性。

2.3平台+教育

虚拟仿真实训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健全完善丰富的信息化教学平台。教师要懂得分配和选取适当的项目,将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系统的功能、组成和体系结构相结合,挑选出适合教学的平台,进行系统开发、测试等。本研究针对学习任务设计环节,根据智能大数据重要度筛选,以《植物造景》课程划分为:居住区绿地、立体绿化、滨水绿地、花坛植物、花境植物种植设计,共5大类课程项目模块。例如Sketchup2017、EZland软件支持这类开发平台和SQL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制作教育教学系统平台。平台需要包括系统管理员模块、任课教师模块和学生模块,同时平台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权限管理,后台对植物素材数据要进行维护,系统整体需要支持植物配置,另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等功能。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而设立界面。比如在创建继续深度学习的推荐列表,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设立,充分考虑学生的爱好,及时推送相关的科普活动和展览信息给学生,拉近学科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个方式同样可以用于植物园的相关科普系统。游客和学生一样,对于深度学习的事物,在个体上会呈现差异化、因人而异的特点。相关科普APP,可以通过分析游客的不同需求,推荐相应的植物科普和园区活动内容,更加显示出人工智能的优异化服务。另外在相关小程序的开发中,开发者也可以通过分析需求者的个体差异,把植物科普知识的列表、园区活动等内容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划分和归类,为用户筛选和提供最优结果,推送给各个用户。这种根据用户需求划分推送内容的推荐系统会提高原本推广的效率,更好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推动着植物园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游客提供更高质量的科普服务。

2.4人工智能+评价

运用人工智能系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监控,进行信息采集与分析,诸如追踪成绩,查看各个学生的学习漏洞,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薄弱环节。利用神经网络方法,给学生发送为他定制的鼓励和指导信息。能够弥补现有的教学考核中个人因素决定成绩的不足,大部分停留在以教师考核为准,仅有少部分加入学生自评、互评,现有的评价模式都是人为评价,缺乏一定的客观性。这种评价模式是不够客观的,平台的评价模式也就失去了本身存在的意义。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就要缩小平台中过于主观的人为评价部分,加入一些客观评价的部分,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一定全面的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在教学效果中,评价有两方面:一是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最终展示;二是需要教师分析和解决学生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优化,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地进行教学评价。

3结语

课题立足于当前“人工智能”视域下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改研究,将《植物造景》课程实训设计的更具有智能性、综合性、设计性,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当前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课堂中,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希望通过开发相关的教育教学平台,使人工智能技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的课堂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丰富的课外科普时间和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深入和延伸,期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平台还会设立手机的移动端,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的移动端获取学习内容,也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有效途径。借鉴其他高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经验,对环艺课堂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方面实践总结,探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同时为我院其他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也为同类院校人工智能课堂开展提供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韩丽.武汉植物园基于.NFC移动导览的探索和实践[C].北京数字科普协会、首都博物馆联盟、北京博物馆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博物馆的数字化之路.北京:北京数字科普协会、首都博物馆联盟、北京博物馆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学会文物摄影专业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2015:4.

[2]高玉卓,刘树老.环境艺术设计智慧教学模式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9).

植物实训总结范文6

农业类职业院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增强产业示范辐射作用,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农民最讲实惠。农业技术、农业人才到底能创造多大价值,农民的标准只有一条——“你做给我看看”。所以,农业类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不仅是教学基地,还是农业产业化的示范基地和高效优质农业的辐射源。

有机农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与方案建议

第一,争做领头羊。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以提高品质、优化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注重传统投入与资本集约和技术集约相结合的优化发展阶段。这表明有机农业发展的经济环境条件已具备,在这个时期我们发展有机农业必将走在时代的前沿,也必将得到时代弄潮儿的实惠。第二,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必须为职业发展服务,反过来必将促进职业的发展,如何完成这双重任务当然是在培养现有优秀职业岗位人才的同时,立足时代前沿,放长放远眼光,培养前沿人才,我们可以给这部分职业人才取个名字叫“时尚人才”。就是说这部分学生毕业后能满足新兴的企业岗位需要,并推动相关企事业的发展。有机农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将不负历史使命,培养“时尚人才”。第三,双光增益。1943年爱默生等人发现在长波红光条件下补照短波红光,则光合效率大增,比这两种波长的光单独照射时的总和还要多,植物界的这种现象叫做“双光增益”效应。校企合作提倡了多年,发展了多年,着实取得了实质性的成绩,但我认为职业院校应具有自己的企业,产生“双光增效”效应。那么校办企业不是一般的常规企业,势必要不断地革新,使之成为职业潮流型的企业。有机农业实训基地建设是通向这一目标的桥梁,它必将使教育和企业竞相发展。

第一,明确目标,制定总体目标。如以此基地为基础,进行练兵,揣摩市场,在未来几年中建设集生产资料、产品、营销、咨询等于一体的有机生态农业企业集团。第二,量化目标。首先集中思考有机农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模、投资、人员、资金回流及人才培养模式等。然后考虑远景规划。第三,基地构成。主要考虑我校的相关专业,如畜牧业、种植业、加工业等,合理安排,增加基地生物多样性,构筑有机农业生产的基础。第四,形成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通过采用合理轮作,综合运用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等措施,最终把基地建成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能正常流动、功能健全、系统稳定、高效、环境幽雅、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态系统。

植物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园林规划设计;人才培养

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园林规划设计集工程、艺术、技术于一体,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美术基础、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制图、设计初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场地分析能力、策划能力、设计能力、方案理解能力等职业能力,能够承担各类居住区、风景区、公园、植物园、庭院、道路、广场绿地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

1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即以教材为核心,围绕主要知识点进行理论讲授,然后通过一个规划设计作业完成实训环节。以上教学方法虽然具有知识系统化、全面化的优点,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1传统授课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仍是以理论讲授为主,授课模式都是先讲理论,而抽象概括的理论不免空洞,缺乏感染力。尽管目前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有大量图片加以展示说明,但学生仅从图片上仍难以理解和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在实践中比较盲从,不能将理论知识与设计实例相结合,因而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思考、探究、创新的能力。

1.2实践课程虚拟化

在实训阶段,所给的设计任务大多是虚拟的,与现实联系不紧密,学生无法到真实环境中去体会。不能体验设计过程,也就无法掌握实践设计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而导致设计作品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实践课程也出现诸多问题,如对园林小品的尺度把握不当,植物、建筑材料、铺地的选材没有考虑到经济实用性,设计主题的表现抽象等。

1.3考核形式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理论考试和图纸形式,考核方式单一。理论考试通常是临考前背诵,考试结束后学生很快会忘记理论知识。图纸形式的成果也缺乏亮点,学生经常套用其他的优秀设计作品,或没有章法地随意“填充”,缺乏创新性,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完全发掘。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很难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削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改变原有旧的教学方式,将单纯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即自主、协作、探究创新的过程。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具有较高实践能力要求的课程,在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使学生真正“走入”项目,拉进学生与园林规划设计行业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国园林的发展提供真正的实用型人才。

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源自美国,又称“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1]。“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规划设计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将实际项目带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题教学与实践项目的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在项目操作过程中训练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3]。

3项目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3.1项目的确定

本课程以北京农学院城乡发展学院2016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为主体,通过与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聘请设计院1名资深景观设计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北京海淀西郊农场东部地块住宅区景观设计”项目的规划设计任务。

3.2项目的实施

项目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将36名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组6人,并指定小组负责人。各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按照制定的计划分步骤完成规划设计任务。在该设计项目中,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及时引导监督。项目进程模拟实际规划设计项目的工作过程。项目实施方案包括理论学习、实地勘察、项目计划、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6个阶段,具体实施过程见表1。

3.2.1理论学习。课堂学习,教师对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讲授。在本阶段,教师系统为学生讲授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重点介绍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的设计手法和设计步骤。

3.2.2项目资料收集。学生收集整理项目相关原始资料,包括:①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气温、光照、季风风向、水文、地质土壤。②周围环境情况:主要道路、车流人流方向。③基地内环境:湖泊、河流、水渠分布状况,各处地形标高、走向等。

3.2.3实地勘察。组织学生前往项目所在地开展实地勘察,结合项目图纸资料对场地进行现状分析。要求学生掌握现状的地形、土质、地下水位、现有建筑、树木生长、交通状况等情况。这一阶段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场地及环境行为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4项目计划。小组分工,小组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

3.2.5项目方案实施。设计方案构思。各小组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完成设计方案的构思,确定项目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主题。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相应指导,把握项目总体进程。提交设计方案初稿,校内外指导教师对设计方案构思提出修改建议,各小组在此基础上完成设计方案初稿,包括总平面图、设计说明、植物配置表、立面图、剖面图、鸟瞰图、局部效果图等。设计方案讨论与修改,教师对各组的设计初稿提出修改建议。方案的设计需要经过几次草图阶段,再进入到正图及方案的深化阶段。整个过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需要不断地推敲并完善方案设计,使得最终的设计方案具有可实施性。在学生进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时,教师要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启发,随时掌握学生的设计与实施情况,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和组织动员者。设计方案定稿,各组修改并完善设计方案,制作展板并打印图纸集(图1)。

3.2.6项目评价。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每组派出1名成员上台展示规划设计成果,阐述项目设计理念和构思过程,其他小组学生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和成绩评定,教师有针对性地总结完成项目任务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反思项目的完成情况、总结其中的不足,从而实现提高设计水平的目标。

4项目教学法的成效

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本轮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4.1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风景园林学是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涵盖面极其广泛。在本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要精力都花费在掌握理论知识上,而在专业技能的训练方面有所欠缺。教育是基于行动的过程,“项目教学法”将在实践项目中同时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4.2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项目教学法”提高将教学过程与实践项目充分地融为一体,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的内容。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熟悉相关工作的流程,并在实践中掌握相关专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有助于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4.3推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管理改革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将使教师从教学主导者的身份转变为教学引导者。教师是项目内容的设计者和制订者,是教学过程的调控者和管理者。通过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教师备课量增加,动态管理事物多,学习质量评价出现多元综合复杂情况。以上均需要教师来思考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推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管理改革。

4.4提高学生竞赛能力

“项目教学法”将工程实践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提升学生设计思维的同时,为学生熟练掌握CAD、Photoshop、Sketchup等设计软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从而为学生参加园林类的规划设计竞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总结

通过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4],注重创造实践活动和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从而促进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焦泽昌,李艳.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3,4:44-46.

[2]孟宪民.项目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4,8:43-47.

[3]郭丽.项目化教学在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及成效[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1):130-132.

植物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协同教学;园林技术;专业课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先后次序,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一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1]协同教学则是在重点技能教学中,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指导技能训练。一方面避免了部分学生距离太远看不清,听不清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又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还能有效地维持好教学秩序。

一、学生的素质现状,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

职业院校的学生单招生和转段生较多,生源复杂,文化基础相对较差,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中阶段的教育,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上不同于普招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2]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教学效果较差。“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组合教学,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理实一体化”在教学中的应用要点

(一)把课堂搬到实训场所,加强实践,穿插理论。根据学校教学任务安排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地把课堂搬到实训场所,现场教学,加强实践操作,突出技能训练。在教授实践技能的同时,介绍与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在学习园林苗木移栽这个知识点时,就把课堂搬到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选苗、起苗、运输、整地作畦、挖定植穴、栽植、浇水、栽后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的操作,同时穿插讲解苗木移栽的概念、特点、苗木移栽成活的原理和影响移栽成活的因素,把每项操作的技术要点与保障苗木成活这个具体目标紧密联系。这样,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优化教学内容。根据行业要求,确定具体项目。在每个项目中找出代表性的技能,重点学习、强化,而其余的相关技术,指导学生做拓展练习。比如,在园林苗木嫁接繁殖这个项目上,根据植物生长的特点,与农时相结合,重点突出讲授“带木质芽接”和“‘丁’字形芽接”这两种嫁接方法。并且,把原本教材上安排在一起的内容,分成两个不同的时间进行教学,即“带木质芽接”在春季进行,“‘丁’字形芽接”在夏季进行。其他嫁接方法只做演示教学,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训练。

(三)协同教学。在教授具有强代表性的技能时,集中教学,停课训练,本专业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指导。所占用的其他课程的教学时间,在那些课程的集中教学、训练时,可以相应地补回去。不影响各门课程的总的教学时数。

(四)训练步骤。1.讲。讲解,讲解训练操作的相关理论、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2.练。教师讲解完成后,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相关专业教师也分开,跟组指导。在学生操作练习的每个步骤中,做到“示范、训练、讲评”相结合,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操作技能。3.析。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抓住,指导学生用理论进行剖析,促使学生理解消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五)技能巩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加强学生技能,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训练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学生技能掌握后,联系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积极参与进去,与生产紧密结合。

(六)鼓励学生课余去拜师学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时间,主动去校外向本专业相关的生产能手或在校内找相关教师拜师学艺。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又熟练了技能,同时为学生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七)赛教融合。检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学生通过参加专业比赛,寻找自己的不足。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教师和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还能了解到最新的专业技能,与其他的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适当调整课程教学标准,完善教学体制,对于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4]

(八)理论教学。园林技术专业的课程,有些与农时、气候、气象因素等关系密切,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情况下,教学活动主要采取“做中讲,做中学”。在不利于课堂外教学的情况下,还要采用课堂教学,集中讲授重点理论知识,分析、讨论难点问题,弥补理论知识学习的不足。由于加强了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时间大大缩短。那些在实践教学中实在顾不上讲,或不能深入讲解的部分,出成试题,也可以附上答案,交给学生自行学习。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不擅长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文字方面的学习惰性较大;对于碎片文字的记忆能力远大于大段的文字的记忆。因此,可把学生分组,将理论知识分给各组,指导学生每人负责其中一部分的内容,以选择、判断、填空等形式整理成题,教师审核后,附上答案,在全班共享。采用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在平行班实验,比对照班理论测试成绩提高28.3%。

(九)考核。以技能操作为主,加强过程考核。过程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为要培养学生的协同能力,学生在技能训练时多数是以分组的方式进行的。这样一来,免不了有些学生滥竽充数,企图浑水摸鱼。因此要加强过程考核,重视形成性成绩,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同时也要注重理论知识考核。可以考虑在期末考试中取消理论部分,理论测试成绩不计入期末成绩,但要进行理论知识测试,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理论测试,方可记录实践操作成绩。理论测试在后半学期进行,可给每人提供2~3次机会。

三、讨论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这就需要有足够的实训条件。但是,园林技术专业的多数教学课程的实训材料是有生命的园林植物,不能短时间内多次、反复进行实训操作。还有些实训项目成本太高,无法保障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大树移栽,只能根据现有的条件,辅助利用图片、视频、PPT等方式进行教学,或者在校内外绿化施工时,趁机参观学习。如果能开发出类似游戏的实训软件,可以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