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范例6篇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特色 分析

Quality Gao Zhuan is restored to health analysis the treatment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raises the pattern characteristic

Huang Yi Yu Jinglong

Abstract:The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is the medicine important branch,is promotes sickness,the wound,the remnants recovery medicine discipline,with the health care,the prevention,clinical and calls four big medicine.The recovery treatment technology specialty is the rehabilitative medicine clinical demand important supplement,its raise cycle is short,may fill our country to be restored to health quickly treats personnels vacancy,the development is rapid,the potential is huge.The quality high specialist only then raises the pattern the characteristic mainly to manifest in take ability as the standard,take the application as the master line,take serves as the objective,take the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While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 specialized technology ability raise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raise,these idea infiltrometer curriculum,the plan of instruction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s really teache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be restored to health the treatment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o quality Gao Zhuan to raise the characteristic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Keywords:Recovery treatment technology specialized Personnel train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175-01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这些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实训中[1]。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进行分析探讨。

1 建立“三横两纵”康复治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和思维方法

以康复基础医学、康复治疗技术、康复临床医学为三条横线,以传统康复医学、现代康复医学为两条纵线,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实用技术为要点,建立起“三横两纵”的课程建设和技能训练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技术核心课程,[2]包括:康复评定、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康复心理学等。依据核心课程搭建本专业的课程结构,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接近1∶1。教学内容涵盖了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语言治疗师ST等应掌握的内容。

2 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特点

凸显深度“工学结合”,利用教学模拟医院实行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即“院校结合”;推行“实训-见习-实习”一贯式教学模式,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技术实习、实训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实践性阶段,我们给学生选择了全部有康复科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作为实习单位。为学生的课间及毕业综合实习、职业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另外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带教教师。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最先进的康复治疗技术。我们说临床见习、实习是康复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康复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应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及临床实习教学管理,整合当地各医院的医疗优势,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全面地实践[3]。同时专业实训中心建设要切合市场需求,在专业课程基础上,构建模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课堂教学以外,业余时间开放实训中心,学生通过康复技能的模拟实训、专业临床见习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专业技能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培养技能型高级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 形成“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主要学习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康复医学的临床治疗技能,掌握一定的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医学等方面知识,接受中医传统康复技能和现代康复治疗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常见疾病和残疾的康复治疗、评价及预防工作的基本能力,懂得医学的、工程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各种综合康复手段,在校期间取得“高级按摩师”资格证书,成为康复领域内的技能型人才。与国外康复专业人员相比较,我国康复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配备有中国传统康复医疗专业人员,为患者提供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康复治疗;二是提倡一专多能的康复治疗师(士)[4]。

4 毕业考核模式与康复治疗师考试模式接轨

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应附合康复治疗师考试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顺利地通过康复治疗师资格考核,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附合社会需求。为了能使“以服务为宗旨,与就业为导向”这一特色在高职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中结合专业资格考试――康复治疗师(士)资格考试所涉及的考核内容,修订中应该紧紧围绕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和康复训练方法以及相关医学基础知识。[5]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康复评定、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临床医学概要、临床康复学、针灸治疗技术、推拿治疗技术等是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

5 构建“可持续性”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通过网络和毕业后培训,延伸学生教育时限,进行毕业后技术技能培训,指导学生职业生涯,实现一次入学,终生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及创业能力。

6 结语

康复医学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既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又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应用与实践。[6]高职高专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康复医学临床需求的重要补充,其培养周期短,可以较快填补我国康复治疗人员的空缺,发展迅速,潜力巨大。[7]200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8]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国内各院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都在摸索之中,本专业的特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把这些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实训中。

参考文献

[1] 马金 《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卫生职业教育 2006.24(11) 11-12

[2] 蓝巍《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2005.23(15)109-110

[3] 吴小平《对康复医学专业医师学历教育的思考》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Sept22

[4] 金安平.强刚.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探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2):24-25

[5] 尹宪明.吕俊峰等.高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设置的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1036-1037

[6] 刘忠良等《寓情感教育临床康复医学教育之中》[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108-1109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范文2

作为一名医生,许树强也在思考:医生的职责是什么?治病救人是天职,但不仅仅是这些。医生要围绕着人民的健康和长寿动脑筋想办法,而不单单只是看好病。“让医院为人民的健康长寿服务,让人人都可以健康长寿。”这是许树强写给未来的一句话,也是他的梦想。

有健康是不够的,还需要长寿

“大医院应该干什么?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医教研,延伸到前面预防医学,后面康复医学。尽管有的医院比较弱,但是这样一个形态已经形成。”前不久,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十四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的一番话铿锵有力。

许树强说,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已经完成了功能的拓展,单从梅奥医学中心的神经医学中心就能看出这种变化:梅奥医疗中心的神经医学中心不仅设有临床科室,影像医技科室,还有神经病理学等学科,一共16个科室,500多名医务人员涵盖了神经疾病发展机制、转归康复乃至死亡的全链条。“这已经超乎了我们对传统医院概念的理解,也是今后医院的发展方向。”

许树强讲了一个他身边的实例。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糖尿病研究领域,很多人都知道潘孝仁这个名字。潘孝仁曾经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了近20年。上世纪80年代初赴美留学,归国后他创建了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1992年,他牵头开展了震动学界的大庆研究,也就是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十几万人进行和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并跟踪进行生活方式与糖尿病发病的研究。大庆研究证实,生活方式的干预一来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二来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庆研究的成就是不可估量的,给全世界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珍贵研究资料。

当时,潘孝仁这样一名医生不好好看病,去搞一个覆盖十几万人的研究,很多人都不理解,也有人说他“不务正业”。许树强彼时正是中日友好医院一名年轻的医生,他也没有理解。但是20年后回头看,潘教授不仅没有“不务正业”,而且通过这项研究创造了无法被复制的医学奇迹。

许树强说,这个实例说明,医生不仅要重视临床,给病人看好病,更要找着眼于人民的健康长寿。“仅仅有健康是不够的,还需要让人们长寿,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着。”

那么,未来医院发展在健康长寿这个模式实现的路径是什么?“我们思考两个路径:一是实体医院进行资源整合;二是虚拟医院,尤其通过信息化,通过健康管理,把大医院、社区、家庭、个人联系起来的信息,从而实现全新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医疗职能转变,医疗边界发生变化。”许树强说。

多方整合资源,破解养老难题

当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许树强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是“未富先老”,加之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致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代表当今养老服务前沿理念、具备康复医疗和康复护理功能的医疗型老年康复养护机构尚属空白。

许树强介绍,目前在我国老年人群体中,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总数约为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医疗机构承担着十分繁重的疑难重症的诊疗任务,不可能满足老年人长期住院进行治疗、康复和生活养护的要求;养老机构大多功能单一,条件简陋,不具备后续医疗和康复服务能力。

“重视和加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康复医疗服务功能,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对于改善民生,维护弱势群体尊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许树强提出五点建议: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养老服务市场的特点和需求,力争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一所具有示范意义、以老年人康复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医护型养老院(实为真正意义上的疗养院)。根据老年人康复、护理和日常健康照顾的需求,从规划设计、功能布局、场地设施、专业人员构成和专业设备等方面突出康复医疗服务专业特色,形成一站式、多功能、复合型老年养护机构。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多部门联动,整合资源,协调发展。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民政、卫生、社保、残联等有关部委和行业系统加强协作,联合联动。引导和鼓励部分符合条件的疗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以及传统养护型养老院向以康复医疗服务为特色的医护型养老机构转型,形成三级服务网络,扩大老年养护覆盖范围。

加强各级社会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康复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训,有计划地引进康复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专业人才,提高现有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技能和处理老年人突发性疾病的应急处置能力。

重视老年人康复器材和康复辅具的研发,合理配置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康复训练和康复辅助器具。加强对老年人的个体化康复指导和训练,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和生活能力。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范文3

疗养院作为发展目标我们确立了创建研究型疗养院的发展目标,目前,这一目标虽普遍深入人心,但理解的深浅不一、行动的自觉程度有差别,仍有不少同志把研究型疗养院当口号喊,还有的信心不强、决心不大,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创建研究型疗养院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摆脱滞后局面,振兴疗养行业的需要

近年来全军疗养机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发展;接待功能增强、技术服务弱化”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多数疗养院依旧沿袭吃好、住好、玩好为主的传统疗养模式,导致疗养院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服务技术含量还在低层次徘徊,呈现出“景观疗养比不上旅游公司、住宿接待比不上宾馆饭店、医疗技术比不上综合医院”的尴尬局面。资料统计,全国原有1577家疗养机构,而今仅剩不到200家,且多数偏离疗养康复主业,改为宾馆饭店。甚至有人把疗养院误认为纯粹接待的场所,而没有真正把疗养院当成是预防保健、疗养康复的专业机构,行业影响力、竞争力十分薄弱。因此,必须以创建研究型疗养院为目标,尽快把发展模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质量内涵建设上来,摆脱行业发展的尴尬局面。

1.2突破发展困境,实现新时期“强院梦”的需要

“研究型疗养院”是我院借鉴“研究型医院”经验做法在2011年率先提出来的,去年总部在青岛召开全军疗养院工作会议,推广疗养院的经验做法,其主题也是指明今后疗养院的发展方向,即创建“研究型疗养院”。在战略层面,要紧紧围绕国家和总部关于军队医院建设相关要求,结合自身职能任务特点,紧盯前沿领域和部队要求,强化特色优势,加强人才培养,培植品牌,持续提高保障能力[2]。当前大家都有想发展、盼发展的迫切要求,同志们盼望能重现辉煌,实现“强院梦”。因此,我们再也不能犹豫、不能观望、不能等待,统一认识的时间要缩短,推动发展的行动要快速,必须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对待发展不等不靠,特别是在疗养康复主业发展上要寻求突飞猛进的速度,力争形成规模和特色。由此,我院必须以研究型疗养院为目标,抬高发展建设起点,提升发展速度和品质,只有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我们才有赶超兄弟单位的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1.3转变思想作风,解决各种现实矛盾问题的需要

目前,我院存在学科人才滞后,业务技术水平不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等诸多现实矛盾问题,我们到底该“怎么看、怎么办”?目前,一方面领导机关不同程度存在精神懈怠、不思进取,标准不高、要求不严,能力不足、素质不强,自律不严、形象不佳等问题,职责不清、程序不明、督导不够。另一方面基层干部身上,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养尊处优、满足现状,因循守旧、惰性较大,境界不高、私心过重,合作协调意识薄弱,不敢担当、不愿担当,等等。创建研究型疗养院,对领导机关和全院同志的思想作风、能力素质、知识结构,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659•看,在“真干和实干”上下足工夫,少作秀、多做事,自自然然为人,兢兢业业干事。基层的同志也要解放思想,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凝心聚力、心无旁骛,积极主动地谋求发展。

二、加快医学管理理念更新,坚定不移地把主业建设作为

研究型疗养院发展核心理念更新是建设研究型疗养院的前提。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医学管理理念在不断地更新调整,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2.1要符合疗养院功能的新定位

健康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疾病前预防保健、疾病中治疗、疾病后疗养康复。研究型医院以疾病中治疗为重点,把“会看病”、“看好病”,看一般医院看不了的疑难复杂病,作为研究型医院的战略基准点。我们认为,病前预防保健和病后疗养康复,同样需要专业机构大力推动,这个机构就是疗养院。因此,研究型疗养院就应该以疾病前预防保健和疾病后疗养康复为主业,重点研究开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警、预测和康复技术,研究疗养与战斗力生成的关系,这也是研究型疗养院与研究型医院的本质区别。

2.2要适应医学模式的新转变

在“大卫生观”的指导下,卫生事业发展模式已由治疗为主逐渐转到预防、治疗、康复并重上来,医学模式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环境-心理-社会的汇聚式医学模式转变。

2.3要紧跟健康医学的新趋势

健康医学是世界医学方兴未艾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现代医学和生物科学技术,深入把握人类健康的维护机理、促进途径和干预措施,在疾病的未发、初发阶段进行主动科学的预警预测和及时的干预管理,提高健康水平。创建研究型疗养院就是紧盯医学科技发展、健康医学发展趋势,加快优势学科人才队伍和特色技术建设,开展系统性、前瞻性研究,形成传播健康促进与维护技术优势。

2.4要满足战斗力保障生成的新需求

随着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加快转变,信息化武器装备、艰苦的作业环境、高强度的军事训练等,给维护官兵身心健康带来了复杂影响和严峻挑战,尤其是对特勤人员的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安全防护和战后康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疗养院在战时还将成为重要的战创伤康复基地。针对未来战争的特点,研究型疗养院需超前储备康复人才和技术力量,探讨平战转换机制,深化各类战创伤的防护及康复研究,最大限度地恢复体能、减少伤残。

三、按照“靠特色取胜、靠质量取胜”的发展战略创建研究型疗养院

3.1学科要尽快形成体系打造特色学科是疗养院发展

建设的根基命脉所在,我院原有优势学科严重萎缩,现有的中心实力不强,影响不大,后劲不足,在欠账很多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以超常思维和举措进行突破,下大力解决。同时要注重自有人才的培养开发使用,在保证疗养院整体操作技能水平的基础上,巩固和提升疗养院特色专科技术,从资源利用效率、人才结构、学科规模特色技术以及支撑条件等多方面提高学科的综合发展能力[3]。

3.1.1要贴近疗养康复主业谋划学科发展

围绕预防保健和疗养康复主业,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将学科建设前推至病前预防和健康干预,后延至战创伤、病后康复与健康促进,打造“链条式”发展建设格局。

3.1.2要贴近部队官兵需求谋划学科发展

牢固树立“姓军为兵”的理念,努力为部队官兵、离退休干部提供更加便捷、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4]。要对新时期疗养官兵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围绕“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度和道德水准全维健康”的大健康观,大力发展中医、治未病、理体疗、康复、口腔、心理、营养等学科,充分发挥这些学科在官兵健康维护中的作用。要尽快把涉核疗养开展起来,制定标准流程,丰富疗养内容,努力用战斗力保障扩充学科价值、扩大学科影响。

3.1.3要贴近百姓健康需求谋划学科发展

注重全民健康促进,充分利用疗养康复资源,探索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方法途径。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参与地方医保,加入医疗专护等,致力于个体化健康指导、慢性病干预、养生保健知识的传播、老年医疗安养等,为百姓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3.2人才队伍要尽快形成梯队提高素质

人才是疗养院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要把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根本,突出抓好学科带头人特别是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大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和岗位练兵,在疗养淡季积极送学深造,持续提高人才队伍能力素质。加强与名牌院校的合作,借助总部“云梯”计划,借梯上高楼,大力培养专家型人才。要把引进急需人才作为重点,努力走开多渠道、多种方式引进人才的路子,依据现实需要,引进一些专业对口、业务精湛、年富力强、扎实肯干的专业技术人才,缓解各级反映强烈的人员缺编问题。要把科学使用和管理人才作为关键,认真落实干部政策规定,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打造“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3科研创新要紧贴医学前沿拓展内涵技术力量代表着疗养院软实力和内涵建设的水平,科研水平则是衡量研究型疗养院的重要尺度。

3.3.1要选准技术创新方向,始终紧贴战斗力生成搞科研官兵的健康需求就是我们进行军事医学研究的“源头活水”。要突出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亚健康防治、军事作业医学疾病防护、体能训练、心理服务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要通过明确责任、细化分工、集体攻关,完成好全军“十二五”重点课题和专项课题。

3.3.2要选取科学的创新方法,大力发展现代疗养康复技术在疾病的预警、预测和慢性病个体化矫治、康复等方面,已有不少成熟的技术。今后,要着力构建疗养院与医院、研究机构的常态化协作机制,了解和掌握最新理论、最新技术、最新业务,坚持开放多元组合,联合研究攻关;加大特勤生理心理训练设备,以及基因医学、分子诊断等先进的预警预测设备的投入;加强平时训练伤防护、战创伤早期应急自救和互救能力以及康复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规范诊疗康复路径。

3.3.3要搭建信息化转化研究及应用平台,不断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要尽快建设“数字化疗养院”,打造全院性的数字化工作平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就是使整个接待保障工作环节规范化、标准化、及时准确,依托疗养院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建立起全流程、全要素、全人员的保障信息化管理子系统[5]。要抓紧与总后卫生信息中心联系,加入到全军疗养院管理信息升级行列。同时,要注重以定量化研究对疗养效果进行科学客观评价。争取创建“疗养绩效评价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对疗养员身体素质状况、疾病矫治效果、心理健康水平、自我保健能力、服务满意程度和综合疗养效果6个维度、19个要素进行科学、真实、客观地评判,衡量个体疗养效果,随机改进疗养康复手段,实践证明效果良好。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一些先进信息手段的研发应用。如,以手机为终端,开展“远程健康管理”,进行健康指标监测;建立微信公众平台账号,传播健康教育知识等。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范文4

1现代化疗养院功能定位

1.1疗养事业发展的需求疗养医学是集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现代化学科,同时还融合了军事医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资料显示,目前以不良生活方式、环境污染为主导,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为代表的慢性疾病逐步成为健康的重要杀手,人们对身心健康的渴望,以及疗养理论的确立、疗养技术的发展,为疗养医学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现代化疗养院所特有的预防、保健、康复功能是任何一所医院和宾馆都不能替代的。

1.2新时期军队所担负历史使命的需求军队疗养工作是政治任务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一项工作,既是确保战斗力恢复和提高的重要途径,也体现着各级组织对干部的关怀和爱护。由于军队的特殊性质,不少中高级干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自我保健意识淡薄、生活方式不健康、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过重等问题导致亚健康与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军队这个特殊集团为提高战斗力必须借助疗养院疗养资源维护军队干部健康体魄[1]。疗养院平时担负着服务保障功能,战时是卫勤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平时在业务技术、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上的创新发展,战时就很难完成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大力推进疗养院建设发展十分必要。

2疗养院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

2.1指令性任务型模式制约长期以来,军队疗养院疗养任务均由军区以上单位保健办下达指令性疗养计划。受条块分割思维影响,出现机构重叠、人员设备闲置、资源配置分散、卫生资源利用率低等诸多问题,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化管理和运行机制,结构设置不够合理,也是导致疗养院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疗养院主要依赖标准经费维持运转,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其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疗治一体、地域保障的新型疗养院建设模式更加适应新形势下疗养院担负任务的需求。

2.2思想观念束缚由于战争结束,军队疗养院的技术功能逐渐被弱化,人们对疗养院的功能认识模糊,误认为疗养院就是“吃好、玩好、休息好”的场所,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疗养院等同于接待站,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与误导造成发展出现“等靠要”现象,错过了不少的发展机遇。

2.3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一是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由于疗养院在管理上一直借鉴医院的管理模式,接待服务功能增强,技术保障弱化导致在配置管理干部上随意性大,出现了“谁都会干,谁都能干”、“外行领导内行”现象,忽略了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二是缺乏有知名度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屈指可数,专门从事疗养专业研究的专家凤毛麟角。三是医务人员成分复杂。技术服务功能弱化导致医务人员成分出现“三多三少”现象,即专升本函授多、半截改行多、干部子女多,军医大学直接分配的人员少、全日制本科人员少、专门从事过疗养专业学习培训的人员少,业务干部队伍参差不齐,基础薄弱、经验欠缺、理论知识更新较慢,加上医生严重缺编、整体学术氛围不浓、个别人进取心不足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疗养院业务建设发展。

2.4硬件建设不配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由于标准经费不足,军队疗养院对外创收所得仅能弥补自身运转消耗,缺少经费支持,疗养院在建设上缺乏特色,与当地自然、文化等文化建设结合不够,不少疗养院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基础设施老化,医疗设备陈旧的问题,缺乏与功能和任务相匹配的医疗设备,整体保障能力和吸引力难以满足军内外疗养员需求。

3增强疗养院技术服务功能需要注重的几个“创新”与“结合”

3.1在功能定位上创新,注重技术训练与卫勤保障训练相结合军队疗养院的特殊使命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康复技术训练,一方面要强化卫勤保障训练,提高疗养院康复保健技术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特别是担负特勤疗养任务的科室,更好围绕战备、贴近实战,研究有效的防治办法与对策,发展战创伤、新概念武器伤等治疗技术和方法。

3.2在服务对象上创新,注重在职干部疗养与离退休干部疗养相结合在职干部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加点连续作战,身体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适当增加在职干部疗养比例,势必更有利于确保部队战斗力恢复。

3.3在服务形式上创新,注重疗养与治疗相结合疗养与治疗均出于同一医学基础理论,在检查、治疗手段上有较强的交叉融合性,疗治结合模式既可以解决疗养员急症抢救问题,增强他们在疗养期间的安全感,又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疗治结合可以确保以疗养员为中心,围绕健康促进、慢性疾病康复保健这个重点,对疗养员宣传保健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短期疗养,终身受益的目的。疗治结合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自然疗养因子在疾病治疗上的优势,有利于人才交流,有利于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更有利于为疗养员提供优质服务的层次与内涵。

3.4在技术手段上创新,注重中医与西医治疗相结合

中医在养生保健、慢性病康复、肿瘤治疗方面有着西医不能替代的优势和作用,积极运用祖国医学未病先治、已病早治、重在防病等观点,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开展疗养工作,既可以实现技术互补,同时可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有利于科室协同发展,发挥所长,共同促进疗养院业务建设全面发展。

3.5在特色文化上创新,注重环境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疗养院所处位置一般是环境优美、疗养因子丰富的海滨、山林、温泉等疗养地,对慢性疾病的康复起着积极的治疗作用,这在环境医学中是得天独厚的良性资源[2],是一般药物治疗所不可替代的。注重疗养院建筑风格、环境特点、文化设施、服务理念等方面建设,有利于促进疗养院和谐发展。

3.6在思维模式上创新,注重生理与心理疾病矫治相结合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心理与生理疾病同等重要,心理卫生建设成为新时期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心理战、改善官兵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疗养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力开展心理与生理疾病矫治相结合,是适应军队年轻干部工作压力大、担子重的需要,是适应离退休干部角色转换不及时、缺乏关怀的需要,是适应海、空等特勤人员长期特殊工作环境带来的心理影响的需要,更是为基层部队官兵提供心理服务的需要。

3.7在组织形式上创新,注重松散管理与组织行为管理相结合实施组织行为管理便于集中管理,更好地加强疗养的针对性,更好地利用景观治疗、理疗、体疗、体育锻炼、娱乐活动等多种疗养手段在短时间内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疗养质量。

4军队疗养院建设发展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4.1抓班子建设凝聚人心领导干部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带头树立真抓实干、争先创优、干事创业的良好形象,紧紧抓住疗养院编制体制调整、疗养区及疗养房建设整修的难得机遇,积极适应形势,主动迎接挑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研究制定疗养院发展规划时,要量力而行、科学安排、精打细算、开源节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急功近利,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和效益,确保疗养院建设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4.2抓专科建设突出特色疗养院在一般医疗学科建设方面很难与综合性治疗医院相竞争、抗衡,学科建设要充分发挥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以疗养康复技术为基础,以心理、中医、理疗、体疗为技术手段,侧重亚健康状态和疾病康复状态人群研究,重点抓住疗养员这个稳定的研究对象,在预防、保健、康复这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寻求新方法、新技术的突破,不断提升疗养员整体健康水平。同时,利用专科中心和特色科室这个平台,发展相关学科技术建设,以特色技术带动常规技术,以特色科室拉动整体科室的协调发展。

4.3抓人才建设突出层次学科发展,人才是关键。在学科带头人培养方面,要本着选贤任能、公平、公正的原则,大胆引进竞争机制,既考虑人才的技术特长,也要结合人才自身性格特点,安排发挥其专业特长的岗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力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重点科室领导要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对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人才可实行聘任制、合同制。在人才引进方面,既要“筑巢引凤”,又要“借鸡生蛋”。在人才培养方面,既可以通过短期专业培训,也可以通过送学、进修、“传、帮、带”等多种途径培养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在人才使用方面,要建立健全一套规范合理的人才使用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要在晋职、晋级、住房、待遇等问题上予以相应的政策倾斜,积极做好“安心、暖心、舒心”工作,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既要为我所有,又要为我所用。

4.4抓设备建设突出保障设备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为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硬件支撑,在设备建设方面要着力抓好三个结合,一是争与筹相结合,在资金来源方面既要争取上级资助,也要主动筹集。二是购与改相结合,疗养院资金有限,既要积极购置必须的重要的医疗设备,更要开展技术创新,积极改进旧设备,做到物尽其用。三是用于管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医疗设备最大效益,又要严格管理,定期维护,延长使用寿命[3]。同时,在设备的引进选购上要本着先进设备与康复设备并重的原则,充实更新诊疗、急救、理体疗、心里生理监测、健康鉴定和体能训练器材,既要为医务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充分发挥好设备的作用,又要满足疗养员康复、保健需求,突出疗养院特色。

4.5抓环境建设突出文化环境建设是疗养院的门面支撑,优美、舒适的环境和丰富的疗养因子对慢性疾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环境医学对疗养员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抓住疗养房整修改造机遇,改善营区环境,在室外搞好绿化、美化,添置休闲秋千、健身器材、宣传展板、音乐长廊等设施,让人置身其中,流连忘返。在疗养房内引入现代化室内装修理念,使布局简洁、明快、上档次,配套的空调、厨具、卫生间设施更具人性化,综合楼设置会议室、舞厅、娱乐室、阅览室,使疗养员宾至如归。

参考文献

1蒋家望,李立保.军队疗养院功能定位的初步探讨[J].西南国防医药,2005,15(1):84-86

2许新安,董安身.浅析提高疗养院的综合效益[J].西南军医,2004,6(2):62-64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康复医学;发展形势;参考

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改善患者预后情况越来越受到重视,康复医学作为新兴的独立学科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国家的投入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经费的投入。国家近几年来连续出台了很多政策大力支持康复医学的发展兴起,康复医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应用前景广阔川。当前政策形势较好,就需要我们把握好机遇,抓住发展好康复医学的契机,将医院康复医疗发展壮大。

1我国康复医学学科发展概况

患者在康复科能够得到很好的人文关怀,这是康复科较其他科室最具优势的地方。我国康复科最早起源于20世纪的50年代,在80年代我国康复医疗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在2008年汝川地震之后,康复科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地位凸显,康复科对于伤员治疗后的功能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康复训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伤员恢复度。国家对于康复事业大力支持,是康复事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同时也是挑战。近年我国老龄化严重,对医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健康的认识也有了改变,康复医疗在人们心中不再是简单的理疗,人们认识到康复医疗作为一个新兴科室的重要性。在国家卫生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们省市医院康复科已经初具规模,有了长足进步,医院康复科先后从国外引进了大型的康复仪器、设备,康复医疗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

2我国康复学科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康复医疗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人才队伍的建设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可能是由于人才培养模式不规范或者国内缺乏与国际一流康复机构交流经验的机会,导致了康复医疗人才的大量流失。尤其是我国高水平康复医师的培养,一直都是严重滞后的情形,俨然成为我国进一步大力度发展康复医学的关键限制因素。当今世界每10万人日之中从事康复医师的仅仅只有70人,在我国康复医师的数量更少,2003年我国每10万人日之中只有0.2名,相当于仅有0.5万人的数量}z}。到了2009年,据统计我国康复医师在每10万人群中仅有1名,总数约为1.生万。根据卫生部公布的社会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当前从事康复医疗服务的人约只有30万,包含治疗医师9万名以及18万名物理治疗师。医学高校毕业生从事康复医学的人数较少,在2007年我国康复学毕业生人数只有0.22万,其中本科约270名。到2010年,我国康复医学毕业生人数也只有0.6万名。

3康复医学中心发展现状

医院康复医疗科发展比较早,近几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医院康复科开始采用物理因子对患者实施治疗,目前医院康复中心有康复医师生名,均是本科学历;康复治疗师6名,其中本科3名,专科3名。医院注重康复人才队伍建设,正大力吸纳优秀人才来医院工作。康复医学作为新兴的独立学科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国家的投入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经费的投入。国家近几年来连续出台了很多政策大力支持康复医学的发展兴起,康复医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应用前景广阔川。康复科在收治患者的同时还应注重医学生的培养,我总院康复科为本市康复治疗专业实习基地,长期聘请高年资的康复科医师对学员开展专题讲座,而杭州市老年病医院康复科也在对于年轻学员的培养上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划分治疗范围,以便能更好地对学员执行系统地培训。杭州市老年病医院康复科开展的康复训练不仅仅是常规的恢复治疗,还有专门的压疮康复、心肺康复以及物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受到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好评。医院康复科的特色在于压疮康复、心肺康复以及物理治疗。在学员的培养上也是有针对性的划分专业,培养出有特色的专科治疗人才。结合当前康复医疗的发展形势,医院大力发展康复医学,改革康复医学的管理模式,归纳出康复医学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①吸引人才是当前发展的重点,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吸纳,以医院特色的压疮康复为导向,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康复医师。②实现康复医学走出去的策略,与世界接轨,给医院康复科人才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国外专家探讨,分享他们在康复领域的先进经验。

4推动康复医学学科发展的建议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特点范文6

1.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概念的探讨

以中医为代表的东方康复医学常常被称为传统康复医学。在固有的观念中,传统往往会被认为是过去的和落后的,而现代则代表新型和先进。但是笔者认为,凡是现在有效和普遍使用的方法都是现代的。以中医为代表、在东方发展的康复医学理念和技术(运动、意念、手法、针灸等)与西方发展的医学体系一起,构成了现代康复医学。

中医学的核心理念先于现代医学,并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所采纳的核心思想。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辨证施治、固本培元等思想已被现代医学界所肯定,特别是“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理念,与康复三级预防的思想异曲同工。以中医学为核心的东方康复医学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辨证统一体,人体自身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神是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强调基本康复应当考虑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综合因素,强调全面康复;在治疗上重视调动机体的自疗能力,使之自然恢复健康。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的思想,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综合康复措施,治未病及“养”“治”结合的理念,是中国康复医学的特色,也是优势。中医适宜技术补充、完善了康复医疗体系,康复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减轻了疾病对人的身心功能的影响,降低了医疗支出,扩大了康复服务覆盖面。

2.快速发展的中国康复医学

2.1康复医学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自1982年卫生部提出“选择若干医疗机构试办康复中心”以来,我国康复医疗机构建设从点到面,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原卫生部启动医院评审工作以来,要求三甲医院应当建立康复医学科,更是有力推动了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现有3288家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其中50%开设康复病区,各类康复医院338所,康复编制床位52047张这些医疗机构与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一起,构成了康复医疗服务的基本网络。康复医学专业人员队伍也不断壮大,结构和素质不断优化,整体水平稳步提升。许多医疗机构在开展专科康复的同时,与其他临床学科交叉渗透、密切协作,开展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对预防残疾发生、减轻伤残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设立康复重点专科。“十一五”期间,康复重点专科发展至17家单位;截至目前康复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达到82家,专病协作组超过93家。康复重点专科专病协作组单位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康复科床位数超过4000张,对口支援社区约150家,充分发挥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2.2康复医学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康复医学发展,在政策及公共卫生资源规划中不断强调,大力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中提出“防治康”三结合的方针。《“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鼓励发展康复医疗。《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加强残疾人医疗康复和残疾预防工作;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全残疾人康复医疗服务保障措施;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展目标中包括“康复、护理等服务业快速增长”、“药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保健用品、健身产品等研发制造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相关流通行业有序发展”。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w将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列为重点任务。良好的外部环境,给康复事业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2.3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初具雏形

2011年,我国开始启动涉及14个省份46个城市(城区)的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探索构建分层级、分阶段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各地已根据要求启动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试点工作,为试点开展建立了必要的政策和技术保障,部分省市还提供了资金保障,实施了人员资质认定和岗位准入等管理保障措施。在各地卫生部门政策鼓励和技术指导下,一些有特点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管理模式初具雏形[5]。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福州市以福建省康复医院为核心,在福州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试点,加强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推广康复适宜技术、设备,并借助互联网,实现了康复资源共享。三明市在福州市试点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医疗康复与残联康复资源,并由政府出资为残疾人购买康复服务,提高了康复资源利用率和康复服务受益面。厦门市将康复体系建设纳入医改工作的重点,与分级制度改革工作共同推进,突出慢性病康复预防、康复护理,并融合了康复护理和养老资源,有效应对了庞大的康复需求。

2.4康复技术日趋丰富

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和专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康复医疗的服务手段和内容不断丰富,形成的技术规范已在社区推广应用。2012年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委托中国康复医学会组织专家编写了《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将常用的康复技术操作进行了规范,方便社区及各级康复医疗人员施行。原先只注重肢体运动康复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康复理念被应用于康复实践中。言语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受到重视,上下肢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计算机辅助言语训练、泛化学习、镜像疗法、远程康复等新式治疗手段不断涌现,提高了临床康复的疗效。

2.5康复科研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康复医疗相关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幅度增加,国家支撑计划有多项涉及康复医疗。“十二五”期间科技部设立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临床规范和评价研究”,围绕临床常见功能障碍,选择有一定关联度、影响患者全面康复的功能障碍为切入点,设置6个课题,开展康复临床规范和评价研究。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康复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国内康复科研团队通过康复基础和临床研究,优化康复的有效技术,不断为康复临床提供适宜的康复技术和有效治疗方案。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康复诊疗设备研发也取得一定成绩,并转化应用,进入康复临床,在医院、社区、家庭推广应用。

3.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趋势

3.1中国特色康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趋势加快,需要康复的人数众多,但人均GDP较低,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尤其是要加强社区康复医疗机构的建设。大量研究表明,发展社区康复能够服务众多的功能障碍患者,并提供持续的康复服务,显着改善提升患者的功能,并大大降低医疗费用。当前我国社区康复存在康复服务模式不健全,康复专业人才匮乏,技术薄弱,康复适宜技术设备缺乏等问题。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语言治疗师(ST)为核心的医院康复模式,受条件限制,社区难以复制。有效的中医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对于肌力、疼痛、平衡功能、认知功能等功能障碍具有确切疗效,已普遍用于康复临床,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目前我国社区康复医疗机构的现状,加大对社区康复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改善服务环境,购置必需的康复设备、器材,加强康复人员培训,向社区推广、应用康复适宜技术、设备,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社区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可实现低成本、广覆盖。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工作将进一步铺开。

3.2康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健康中国目标的提出,康复服务在现代医学服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康复产业成为健康服务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业的需求,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随着国家对康复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多重投资体系的建立,康复服务的延伸,如康复与养老、护理、体育、旅游等融合发展,康复医疗器械研发和转化生产规模的扩大等,康复产业潜力巨大。

3.3科技助推康复医学发展

康复医学的发展一直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康复医学领域里引进和采用了更多的新技术,多学科团队研发康复技术已成为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共识,如生物芯片技术、微电子脉冲技术等,对人体功能测定、评估、训练、重建、补偿、调整和适应,对通过恢复运动、语言、心理、认知以及个人自立所需的其他功能,都将带来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互联网十康复将成为康复服务改革创新的一大动力。物物相联的物联网技术将训练过程中的运动训练器材、物理治疗设备、评估设备联动起来,汇集整个康复过程中的设备与数据,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处理,制定出更科学、更合理、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虚拟现实技术将为康复训练带来“随时随地训练”的可能性,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技术使缺失的功能得到代偿。3D打印技术将使康复辅具与用品更加多元化。医院-社区-家庭的康复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实行三级联动,康复服务将更加便捷、高效。

3.4康养结合打造健康中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的内涵已发生根本改变,健康不仅仅意味着没有疾病,健康应体现个体良好的生活活动水平和社会参与能力。老年群体或因患有慢性病,或因增龄,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身心功能、生活活动和社会参与能力的障碍。为老年人提供康复养老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他们的身心功能水平和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减轻家庭负担和社会压力。现有的养老服务多数侧重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护和疾病预防、治疗,较少关注老年人的功能活动水平与生活能力的保持和提升,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康养结合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健康中国的根本要求。

3.5东方康复与西方康复相互融合

东方康复的服务实践和理论技术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形神合一”以及‘‘治未病”等原创思想,具有切实的临床疗效和广泛的群众基础m。当前,中医医疗康复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康复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服务体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广受国际康复医学界和世界卫生组织关注。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在改善平衡、控制血压、预防跌倒、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认知功能等多个方面具有显着效果,是不花钱的康复手段,其融合了身心医学的特点,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替代医学(alternativemedicine)或者补充医学(complementarymedicine)已经不能简单概括东方康复医学的内涵,思考东西方医学的优点与不足,将东西方康复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势必成为未来康复医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