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规划报告范例6篇

数字经济规划报告

数字经济规划报告范文1

[关键词]数字报业 现状 未来战略

数字报业,“是以信息技术、编码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视像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的新兴报业;是对传统报业进行技术改造、结构重组、模式创新的现代报业;是建立在数字化、网络化、时空化平台上的全媒报业”。

我国数字报业的现状

(一)S(structure):数字报业的市场结构

数字报业的市场结构。是指数字报业市场内竞争和垄断的相对程度。根据竞争和垄断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决定数字报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产品进入和退出壁垒等。

1、市场集中程度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数字报业市场集中程度较低。很难找到一家能够对整个市场发挥领导作用的数字报业。这从一个方面表现出当前我国数字报业的竞争状况,区域地方性发展明显、资源配置缺乏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整合兼并步伐才刚刚启步;从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大多数数字报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较为落后。“未曾意识到数字化所带来的管理革新与战略调整,简单以传统报业的经营理念来应对数字化”。

2、产品差异化

(1)产品差异化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概述

产品的差异化途径是寻找细分市场,将自身从竞争对手和替代产品的包围中分离出来。数字报业通过扩大产品差别化的程度,可以保持或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改变市场集中程度。同时,产品的差异化可以使受众对该品牌形成偏好甚至一定的忠诚度。这对新进入者和现有竞争对手也会构成一定的进入壁垒。进而作用于市场结构的构成。

(2)我国数字报业产品差异化状况

通过分析我国数字报业经营的实践,笔者发现目前国内数字报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例如,在对“我国首批数字报业实验室申报项目总体情况”的统计中,“以多媒体数字报刊项目为最多(16家,占到25.8%),其次为手机报(22.6%)和报纸网站(17.7%)”。而其他方向例如移动采编系统、电子商务项目等数量则较少,利用、整合资源的方向较为单一。

3、进入壁垒

虽然,目前我国数字报业仍处于传媒产业成长的形成期,但笔者认为,由于数字报业自身的许多特殊性,导致此行业的进入壁垒仍然较高。归纳起来。其障碍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类:

(1)范围经济

范围经济是指“以同一核心为专长,实现各项活动的多样化,这些活动共享一种核心专长,进而带来各项活动费用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数字报业的核心专长是内容信息生产,因此仍然需要传统报纸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但数字报业对信息的传播手段与途径则相比传统报纸丰富的多,包含手机、eBook阅读器、PDA、数字电视、MP3/MP4、手持游戏机等各类载体。因此,由“高质量的内容要求”、“高标准的技术要求”以及“超长产业链”共同构成的范围经济,在无形中大大增加了该行业的进入壁垒。

(2)资本需求

我国数字报业市场资本需求门槛之高实质上是元须笔者在此多言的,仅从传统报业市场的进入资本需求就已经可以大致推测出数字报业的进入门槛。在数字报业行业内部,基于“我国首批数字报业实验室申报项目”的统计数据,从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字报业的投资中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方式占据17%的比重。这说明我国报业集团,报社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尝试运用资本市场为其产业的发展助力。

分析表明,申报单位并非单纯依靠单一融资方式获得资金,大多数申报单位资金来源都呈现出多样化筹资方式,其中计划通过两种方式聚集资金的申报单位占到了24.2%的比重,而计划以三种方式聚集资金的申报单位达到了19.4%的比重,两者合计为43.6%。多元化融资的方式不仅合理的分担了风险、实现了合作共赢,而且从另一个层面上也说明了数字报业市场高额的资金需求。

(3)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是最为现实的进入壁垒。由于媒介产业的特殊性,国家对媒介的政治管制一般要远远多于普通的工商业管制。

对于目前我国数字报业来说,国家对这个传媒中的“朝阳产业”已经给予了极大的鼓励与支持。2006年8月5日,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在《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提出大力发展数字报业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专门的行动计划,即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旨在重塑报纸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的舆论宣传和市场竞争主导权。

国家对数字报业发展的政策偏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行业进入门槛逐步提高的趋势,但由于资金需求的根本限制。我国数字报业市场进入壁垒仍然广泛存在。

(二)C(conduct):数字报业的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指传媒组织在市场上为谋取更多利润和更高的市场份额而采取的一系列适应市场要求的经营管理决策行为。笔者认为。目前我国数字报业的市场行为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

1、价格行为

由于目前我国数字报业的发展尚处于传媒产业成长的形成时期。因此,大多数数字报纸目前仅是简单的将纸质媒体的内容移植到网络中。所以多为免费。然而2007年4月8日,我国第一次采取付费订阅的数字报纸――温州报业集团的《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在全国正式上线。收费数字报的诞生,不仅说明我国消费者已经能够接受付费阅读数字报纸,而且这种大胆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我国数字报业未来的价格行为。

2、非价格行为

这里所说的非价格行为主要是指兼并重组行为。“报网互动”是目前我国数字报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报纸与网络的合作共进,不仅报纸可以利用网络实现内容的二次传播,而且可以实现二者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报纸的数字化战略,在我国目前数字报业行业中,已经出现几例兼并重组的实例。

2006年初。北京千龙网被北京青年报兼并,湖南红网与潇湘晨报战略重组,以不同寻常的战略性行动,显示出传统纸质媒体主动抢占互联网这一新兴舆论阵地的深意。数字报业的兼并重组是该市场竞争的方式,同时也是推动市场存量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从资本的角度看。兼并重组是资本内生扩张机制的作用,通过兼并与重组可以满足资本不断增值的要求,形成范围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延长产业链。发展壮大产业规模。

(三)P(performance):数字报业的

市场绩效

1、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层面

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层面,即传媒的经营行为是否增加了社会的经济福利,是否更好地满足了两类消费者的需求。

目前,数字报业的发展对社会的经济福利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贡献。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期消费者互动化、便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许多报业集团都在积极地探索新的数字传播手段、接收终端、传播模式,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然而在满足广告消费者的层面上,目前由于数字报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迄今为止,整个行业还未能出现成熟的经营模式。因此,广告主大多对其持观望态度,对数字报业的满意程度仍然较低。

2、传媒个体资源配置效率层面

目前,我国数字报业个体资源的配置方式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整体效率仍然不高,至今“还没有出现实质性盈利的成功范例”。

然而,谈到数字报业的盈利模式,不仅中国目前仍处于实验期,“在全球范围内,报业也还没有实现利润向数字平台移动,形成有效数字报业商业模式的先例”。数字报业行业的获利能力目前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经济收益依然较少。

我国数字报业的未来战略

数字报业的快速发展与逐步赢利应是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如: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的推动作用固然不可缺少,但在某些外部因素短时期内无法改变的形势下,集中精力练好内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目前,数家报业集团都在对如何增强内力进行着艰苦的尝试,失败虽多,但其间也不乏一些较为成功的探索。综合归纳起来,笔者认为。数字报业的未来战略应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结构优化――实现“硬件融合”与“软件整合”的全方位连通

所谓“硬件融合”即指技术融合与平台融合。充分实现传播技术、显示技术、介质技术的融合,数字平台、网络平台、移动平台的融合,多终端、多媒体立体传播,使平面的、在线的、移动的等多形态多样化的媒介产品能全方位、交叉覆盖消费群体,形成众多盈利点。

所谓“软件整合”即指内容共享、资源整合。将报社的角色由新闻者转变成信息供应商,通过一次采集、多次多级,摊薄信息生产成本;通过电子发行、在线发行,降低印刷和发行成本。

“硬件融合”是发展数字报业的出发点,“软件整合”是报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运用。因此,只有充分实现了“硬件融合”与“软件整合”的全方位连通,数字报业的盈利能力才能真正凸显。

(二)“分众”路线――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如果说,改革开放带来传播观念最大的变化是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转变。那么新世纪以来传播观念的最大变化就是传播的分众化。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和形成、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这种趋势奠定了基础,受众的兴趣由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传统报纸是囊括所有内容的综合体,受众群体被当成没有个人兴趣爱好的、普遍的、大众化的受众对象。而新时代因为读者价值观念、兴趣爱好和职业的不同,读者对报纸的选择和要求也产生了分众,因此为了迎合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数字报业走“分众”路线无疑是较好的战略选择。

(三)广告增值――广告商的福音、数字报业的“钱袋子”

数字报业的广告盈利模式应是建立在对广告商精准投放需求的满足基础上,而实现这种满足的重要前提则是进一步实现与消费者的紧密联系。通过建立全面丰富的消费者数据信息系统、提供精确的广告效果反馈数据,让广告客户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平台或选择跨媒体的组合套餐服务,提高广告投放效率。

除此之外,数字报业还可通过“报网互动”以互联网为平台,重新构建分类广告模式。目前,互联网和社区媒体已逐渐成为分类广告主要投放的平台,而分类广告网所具有的存储量大、搜索便捷、及时与可在线交易等优势都大受广告商乃至消费者的青睐。因此,数字报业的分类广告网建设也可成为值得探索的战略选择。

数字经济规划报告范文2

电子商务造就了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从而也改变了传统会计运作的环境。随着我国商务电子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下的会计问题将会逐步显现出来,以下十个问题仅是笔者的初步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一、电子商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任何会计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与实务基础上的。电子商务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会计的环境,也必然对会计选论带来影响。如电子商社是建立在两上的一个经济组织,但无论从组织上还是地理上都是 一个虚拟企业,且在内部成员的组成和整个组织的存续时间上存在不稳定性,这给会计主体的认定、是否持续经营的判别带来困难。传统会计理论中的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将受到冲击。又如被誉为新兴数字经济最大和最明显推动力的数字化产品,不仅表现形式不同于传统的物质资产,也无法用物质资产的方法对其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传统的会计要素理论及相应的计量原则需要发展。

二、电子商务对相关会计法规的冲击

传统商务活动从签约、履行合同到款项结算,伴随业务过程的信息流、资金流等一般均以书面形式出现并由经办人签字确认,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结算制度、审计制度等均离不开这些原始资料。电子商务造就了自动化、无纸化、数字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数字签名代替了纸面签名,这必然对传统的适应于纸面交易的现行商业法规(包括会计法规)带来冲击。需要解决的问题有:(1)交易双方身份认证办法在会计上的确认,即制定为参与网上交易的各方提供法律认可的认证办法;(2)电子合同的合法性程序在会计上的确认,包括电子合同的规则与范式、构成有效电子书写文件和原始文件的条件;支持数字签名和其他身份认证的手续规则;数字凭证合法性有效性的规定等等;(3)电子支付管理,即规定电子支付命令的签发与接收规范以及有关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三、电子商务对传统货币及其结算体系的冲击

电子商务对企业传统货币及其结算体系的冲击是巨大的。传统支票、现金的主导地位将逐步被数字货币所替代。数字货币是采用电子技术和通信手段在市场上流通的按照法定货币单位来反映商品价值的信用货币。它实际上由一组数字构成,含有用户的身份、密码、金额等内容,并以字节形式储存在个人电脑中的数字价值单位 (DVU)。数字货币可以通过Internet从一个作为付款而提供的帐户上下载,也可以用数字信用卡从网上购买。与数字货币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则是没有银行大厅没有营业网点只有Internet站点的网上银行 (或称虚拟银行)。数字货币的出现也造就了新的金融犯罪和各种形形色色的舞弊行为的出现。如何保证自己的某些数据不被窃取,怎样保证对方的真实性等安全问题将成为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的最突出问题。

四、数字产品的会计核算问题

在传统商务活动中,诸如计算机软件、报刊影视产品等是以实物产品形式出现,在会计上作为存货以历史成本原则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进行进、销、存数最金额核算并反映到会计报表上。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数字产品已超越了资源限制的约束,数量和内容可无限制地复制,按实物产品方式?quot;映资产价值失去意义。在具体会计核算上,这些产品无法反映具体存货数量和金额,只有销售数量和销售额。数字产品的广泛应用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特征,并必将成为未来的遁要产业之一,因此,会计界需要从会计理论到实务:包括会计准则)对数字产品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研究。

五、建立网上实时会计报告模式问题

传统会计报告模式一般指企业对外提供会计报告方式,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揭示方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Internet、Extranet和Intranet基础上的,不管是提供定期信息还实时信息,是提供综合信息还是明细信息,具向债权人、投资者提供还是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技术限制已不复存在,建立网上实时报告模式成为可这给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表现在会计报告的目标上,传统会计报告模式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反映管理人员经营责任的信未来将更侧重于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相关息;(2)表现在会计报告周期上,建立在分期假设成本--效益原则约束之上的定期报告模式,将被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实时动态报告模式所替代;表现在会计报告要素上,传统模式把会计报告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几大多已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划细会计报告要素以全方位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事项的即时信息是发展趋势;(4)采用上述网上实时报告模式,还须研究如何通过会计法规和准则来规范和约束报告司的会计行为,以及如何进行网上审计等问题。

六、会计的国际化问题

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电子商务,本质上是全球性的。近几年来在美国的推动下,WTO、APEC、OECD等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相继发表了电子商务文件,国际电子商务框架正在形成,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将面临深刻变革。另外,电子商务也给多国企业合作、国际证券市场等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运作空间。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会计准则的国际差异提出挑战,不同的会计准则反映不同的会计信息,如果这种差异需要投资者、合作双方甚至多方在网外经过特殊调整后才能解决,将影响电子商务作用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和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普及,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再过份强调会计准则的本国特色,不符合时展的潮流。

七、网上税收征管问题

电子商务潜在的交易速度和难以驾驭性也给税收征管带来了新的问题。在Internet上安排一个不可追踪的网点易如反掌这使网址写供货路线或消费活动实际发生的位置之间的联系相当模糊。尤其对于可以实现网上运输的数字化产品的交易,税务机关更是无法对交易进行追踪。另外,网上营销公司其营业场所、人员规模非常有限,甚至可以是虚拟的,而实际上公司的业务范围、规模却可无限发展,我国某市就道过一起样的公司利用网土销售偷税案。因此,如何在网上征税、如何监管企业在网上的避税甚至逃税行为是开展电子商务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

数字经济规划报告范文3

一、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常委会工作报告,违背了工作报告的法律性原则。人大常委会的各类工作报告都是有法律要求的。宪法和地方组织法都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对人民代表负责并报告工作。”监督法多处提到“一府两院”要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常委会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等。因此,人大常委会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的工作是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责,这里的“报告”就应该是常委会的公文,而公文必须符合全国人大办公厅《人大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常办秘字[2000]197号)的规定格式和语言要求,《办法》在“发文办理”中明确规定公文的起草应当做到:1.符合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及有关规定。2.情况确实,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精炼,用词和标点符号准确、规范。3.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4.必须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5.国名、地名、人名、时间、数字、引文和文字表述、密级、抄送单位、主题词应当准确、恰当,汉字、标点符号的用法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公文中的数字,除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其他的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可见韵文工作报告不符合第3、4、5条规定。作为制定法律和保证法律正确执行的人大机关,这种做法是十分不严肃的事情。

二、不能准确表达常委会工作情况,违背了报告的客观性原则。常委会工作报告主要是总结上一年工作和下一年计划,接受代表们的审议。县级人大常委会由于人力所限,人大常委会并没有跟踪监督到“一府两院”工作的各个方面。工作的涉及面虽然很大,但这种网格化的覆盖往往是以点带面的。因此,常委会工作报告要善于总结和解剖某些具体工作,深入分析推动和促进工作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取得的具体成效,为代表们审议常委会工作和“一府两院”工作作参考,并提供支撑。比如,法定的本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上年度的财政决算都需要常委会审议和批准,人大代表们所提的建议办理情况、审议意见落实到什么程度等内容,是不能用诗歌的形式来一一表达的,即使在诗歌十分发达的唐代,官方文书也一样使用散文的形式出现,历朝历代皇帝的圣旨也不要诗歌,况且现代的工作精细化程度高,往往很多的事实,如经济发展、预算执行等都需要用很多数据来说明,但五言诗一行仅五个字,而一个数字就可以达到十多位,这样粗略笼统的概括,虽然生动形象,但不能公正客观地反映常委会工作情况,因此,这种表达形式是很不科学的。

三、割断前后会议报告的年度联系,违背了工作报告的指导性原则。工作报告一般分两个部分,上部分的总结,要求与上年的工作计划相衔接,而下半部分计划又要和明年的工作总结紧密相连。因此,工作报告起草首先应围绕这项工作任务的要求来构思,来组织材料。总结工作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准确;计划来年工作力求有针对性、有操作性和指导性,要求上年度工作报告中所列出的内容,在今年工作报告中必须有交待、有说明。如果代表们在审议时,要联系上一年工作安排,如果上一年工作报告是公文格式,今年是韵文格式,必然影响工作情况的客观表达。同样上一年使用韵文布置下一年工作,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推进措施必须达到韵文的具体要求,因此这些应该集中陈述的内容,都会被分散到韵文的多个句子之中,表达的准确性、严肃性必然大打折扣。政治公文十分严谨,模糊表达是什么时候都要力求避免的。因为不是每一个代表都能读得清楚明了,也不知道人民群众是否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知道的内容,仅从人大常委会工作来讲,工作报告的最终作用是要以指导工作为目的,是要得到各位代表和人民群众理解和支持的。由于诗歌这种文艺形式的感性色彩太强烈,削弱了理性分析思考,让代表审议抓不住重点和要害,甚至不能为代表们审议提供更加清晰的资料和有力的观点,这样的报告不仅给代表们审议带来困难,也给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报告带来困难。

数字经济规划报告范文4

某些政治家理论家大批“市场经济”,邓小平不为所动,—如既往坚持自己观点。

三种提法同时亮相,总书记明确表态,十四大报告十易其稿,“市场经济”一鸣惊人。

1992年10月1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身着黑色西装的中共总书记,面对近2000名中共十四大代表,面对全中国和全世界郑重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千呼万唤,终于堂堂正正地载入十四大报告,成为全党大多数党员的共识。至此,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争论划上了句号。

邓小平讲话被改了两个字

真理竟从鼻尖下溜走

十四大召开之前,全党上下都在思考这样一个事关社会主义中国前途命运的问题: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到底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目标模式?

改革开放14年来,为了找到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苦苦探寻着。随着一个个教条被抛弃,一个个被突破,全党正向真理步步逼近。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必须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表明我党对中国社会经济性质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决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更上一层楼,指出计划与市场应该是内在统一的,计划工作要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这时,离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差一层窗户纸了。真理已经逼近到鼻子尖下。

令人遗憾的是,1989年风波突起,一时间“经济市场化”同“政治民主化”、“思想多元化”一起被判定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三根支柱,“市场经济”成了人们避犹不及的字眼,哪里还敢继续探索下去?

风雨之中,有一位老人最清醒、最勇敢,这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89年6月9日,他在接见部队将领时,继续以坚毅的口吻强调,“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个不能改”(着重号为引者所加)。邓小平当时是这样讲的,作为十三届四中全会文件也是这样印的。但是,在7月10日公开发表时,上面加着重号的“经济”二字却被人改为“调节”。以后的标准提法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体制。

不要小看这两字之改,它一下子把十三大报告提出的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方式和手段改为一种是经济性质,一种是手段。真理就这样在鼻尖下溜掉了。

万炮齐轰“市场经济 ”

总设计师不改初衷

1989年过后,国内批判“市场经济化”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形成了万炮齐轰的局面。在讨伐大军中,研究《资本论》经年有加的学者有之,自称改革者的人有之,曾为市场经济呐喊、因政治气候变化又“转变”过来的理论家亦有之。而自称没读过《资本论》、不懂经济的邓小平,却不改初衷,顽强地捍卫着由他倡导的改革开放大业。耄耋之年的他,似乎对他讲的市场经济的“经济”二字被改为“调节”二字不能忘怀,抓住一切机会和场合重申他的主张。

1989年9月,针对对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责难,邓小平不无讥讽地说,十三大报告中的那两句话“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我就没看出有问题。他一再警告说,十三大政治报告一个字都不能动,不能批十三大。他对来访的李政道教授夫妇意味深长地说,请你相信,我们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十三大制定的路线不能改变,谁改变谁。

1990年底,邓小平又明确指出:“理论上要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资本主义不控制?有那么自由?最惠国待遇就是控制嘛!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他尖锐地说,不搞市场,就是自甘落后。

1992年初,邓小平不顾年事已高,前往南方视察。在南巡途中,他把“市场经济”的问题讲得更简明更透彻。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此语一出,举世皆惊。邓小平说出了许多有识之士想话而不敢说的话,牢牢地抓住了真理。那么,这位退休老人的辉煌思想会不会成为中共十四大的主旋律?“市场经济”会不会正式写入十四大政治报告?

全世界都在关注。

"市场经济”千呼万唤

十四大报告一锤定音

1992年4月30日。北京中南海。中国的最高决策层—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讨论十四大报告第一稿。在此之前的政治局常委会上,常委们明确提出报告要通篇体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于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问题,很自然地在报告起草过程中做了重大调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是十四大报告的焦点之一。在报告起草过程中,起草者各自根据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理解,提出了三种说法:一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这三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更切合我国的经济实际,更易于为大多数同志所接受,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呢?假如不确立一种比较科学的提法,就不利于统一全党的认识和行动。

1992年6月9日,总书记来到中央党校小礼堂,面对数百名省部级干部,就这个问题坦诚地亮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的。”进一步解释说,他认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这在人们的脑子里和认识上一直是清楚的,不会因为提法中不出现“有计划”三个字,就发生是不是取消了计划性的疑问。而且,资本主义经济也并不是无计划的。所以,使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可以为大多数干部所接受的。

十四大报告继4月30日拿出第一稿后,根据政治局常委会的意见改出了第二稿、第三稿。7月上旬,又根据党校讲话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精神改出第四稿。7月23日和24日,邓小平就报告发表了看法,认为报告是有份量的,同时也提出了修改意见。报告采纳了邓小平的修改意见,又改了两稿。8月间,报告第六稿印发到全国119个地方和部门征求意见,在3000多人的范围内进行了讨论。9月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第七稿进行讨论,一周之后,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报告第八稿。10月5日至9日,十三届九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报告第九稿,10月12日,总书记代表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四大宣读的政治报告,已经是十易其稿了。根据十四大代表提出的意见,报告稿又做了多处改动,直至10月21日公开发表。

数字经济规划报告范文5

1、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和特点

1.统计分析报告的概念

统计分析报告是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大量统计数据来反映、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的现状、成因、本质和规律,并做出结论,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统计应用文体。

对统计分析报告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四点:

(一)统计分析是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写好统计分析报告,必须首先做好统计分析。

(二)统计分析报告要遵循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是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等。

(三)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特色是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无论是通过研究去认识事物,或通过反映去表现事物,都是要运用统计数据。统计部门这一巨大的"数据库"为统计分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写统计分析报告就应充分运用这个资料源,而且要用好、用活。运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这是统计分析报告与其他文体最明显的区别。可以说,没有统计数字的运用,就不成其为统计分析报告。

(四)作为一种文体,统计分析报告

既要遵循一般文章写作的普遍规律和要求,同时,在写作格式、写作方法、数据运用等方面也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2.统计分析报告的特点

(一)运用一整套统计特有的科学分析方法(如对比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统计推断等),结合统计指标体系,全面、深刻地研究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

(二)运用数字语言(包括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情况,让统计数字来说话,通过确凿、详实的数字和简练、生动的文字进行说明和分析。

(三)注重定量分析。利用统计部门的优势,从数量方面来表现事物的规模、水平、构成、速度、质量、效益等情况,并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

(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各级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五)注重准确性和时效性。准确是统计分析报告乃至整个统计工作的生命。统计分析报告的准确性除了数字准确,不能有丝毫差错,情况真实,不能有虚假之外,还要求论述有理,不能违反逻辑;观点正确,不能出现谬误;建议可行,不能脱离实际。

统计分析报告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失去了时效性,也就失去了实用性

数字经济规划报告范文6

中国是一个有着大数字的国家。世界上最庞大的人口(13亿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中石油)、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增长率为9.7%)等。

2008年,它将很可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

更重要的是,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最近对33个国家1996年到2007年的高科技竞争力进行排名,中国排名猛升,而美国自1999年的高峰期后下跌。报告称,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中国可能很快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引擎。

难怪学者们早就说21世纪属于中国。而且,要感受这个国家的规模和野心,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看看这些数字。通过这个棱镜,你会看到中国已经济很多重要领域引领世界。

国民储蓄率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的国民收入储蓄率为50%,目前为止居于世界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之首。而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因为这代表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平衡――太过依赖出口和投资,而在消费方面略显不足。中国人将自己净收入的25%存了下来(在美国这一比率要少于1%),但是中国政府希望人们能更多地进行消费。

商品出口规模

第一名:德国

第二名:中国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中国在2006年下半年开始超越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国美国,尽管美国保住了全年出口规模第二位。中国在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量要远超其它国家。尽管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但中国在2007年全年的出口规模已经毫无疑问地超越了美国,让美国排到了第三位。

黄金生产

第一名:中国

第二名:南非

伦敦黄金服务公司(GFMS)表示,中国在2007年超越了世界黄金生产霸主南非和美国。低廉的生产成本和世界金价的走高催生了中国黄金生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政府表示从2006年起至2010年,计划将黄金产量提到6倍。

市值最高公司

第一名:中国(中石油)

第二名: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

中石油在2007年登陆上证之时市值达到了破万亿,该数字是世界第二市值公司美孚的两倍。然而,中石油在其它证券交易所的市值要低得多,获利也只是美孚公司的一小部分而已。

能源消耗

第一名:美国

第二名:中国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中国在2010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能源第一大消费国。中国对于煤炭依赖在增加,增加石油进口以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而一个政策亮点是:中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让可再生能源比例达到15%。

外汇储备

第一名:中国

第二名:日本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在07年12月末达到了1.53万亿美元,而日本只有1万亿美元。

二氧化碳排放

第一名:中国 (专家称无根据)

第二名:美国

来自荷兰环境评估局(Netherlands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gency)的2007年报告称,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06年超过美国8%。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水泥生产的增加和煤炭消耗。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全球3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20个位于中国。(对于《福布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超美国”的估计,许多专家认为西方媒体所转引的荷兰方面的环境报告是毫无根据的。)

科技竞争力

第一名:中国

第二名:美国

《2008年乔治亚理工大学研究报告》指出,如果中国继续保持自己在高科技出口上的竞争力,中国将很快代替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