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趋势范例6篇

生物多样性趋势

生物多样性趋势范文1

“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学习和研究哲学的过程,是形成哲学的批判精神的过程,也是运用哲学进行批判的过程。”[1]本文旨在对当前高校哲学教育中的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理解进行反思,并针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古希腊德谟克里特最早阐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只承认必然性,认为偶然性是人捏造出来的。在近代,法国霍尔巴赫也认为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必然性的。……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看作是客观精神的产物,但他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承认偶然性在现实中的地位,认为必然性的原因在于自身。而偶然性则是以他物为条件的。黑格尔还认为只有通过偶然性才能把握到必然性。”[2]从古至今,许多哲学家都对其有着自己的认识,可见这个问题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的与哲学教科书相关的哲学书籍中对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解释,而那些理解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就通过对这些解释的反思来阐述自己对此问题的理解。

一、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所谓“趋势”的反思

当前高校哲学教育中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解释我们并不陌生,必然性和偶然性首先被认为是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3]以上就是对此问题的通常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被认为是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而“趋势”是指什么?更确切点说,趋势的哲学意义是什么?趋势的含义简单的说是某个事物“将会怎样”,那么是它本来将会怎样,还是我们想它将会怎样呢?“趋势”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趋势,还是我们对事物趋势的预测呢?可能大家会问“这有什么区别吗?”按常识意义来理解是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哲学意义上就不同了,尤其在分析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上,那区别就更大了。事物本来的发展趋势和我们认为的事物的发展趋势是不一样的两个问题,可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是世界的存在,一个是意识界的世界存在。下面我就把这两个角度分开,再来谈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

1.“趋势”作为“世界的存在”

趋势如果是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也就是说事物本来将会怎样,将其作为一种世界的存在来谈,那么趋势就只有一种,即只存在必然性,而不存在所谓的偶然性。偶然性是指事物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而客观事物发展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事物要么这样出现,要么那样出现,不会同时出现两个结果。事物无论这样出现还是那样出现,都是必然的。我们都知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客观事物的发展正是处于这种必然的因果联系之中。我们掷一枚硬币,在将硬币掷向空中时,其实已经决定了它的结果。由什么决定呢?这个硬币本身的重量与质地,我们掷时所用的力量和角度,硬币飞起的高度,翻转的圈数,地面的弹性等等。当然,我们没有能力列举出所有的因素,但我们可以肯定一点,就是所有的因素共同决定了这个必然的结果,结果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选择性可言。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由因果关系所决定的本然运动,是必然的。

偶然性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摇摆和偏离,这显然体现了偶然性的意识性色彩。承认有“摇摆和偏离”,就等于承认有“中道”,没有“中道”,何谓“摇摆和偏离”?就是说事物有一条中道可走,但由于某些原因,它发生了偏离。那么客观事物本身有所谓的“中道”吗?事物发展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是“本然”的一个运动;而“中道”是带有“应然”的意思,就是说你应该什么样,但事物本身的发展永远不会管“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中道”、“摇摆和偏离”都是我们的主观评价。

2.“趋势”作为“意识界的世界存在”

趋势如果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主观预测,也就是说我们想事物将会怎样。将其作为一种意识界的世界存在来谈,那么趋势也只存在一种,即只有偶然性,而不存在必然性。在高校哲学教科书中,必然性是指确定不移的趋势,而人们对客观事物发展的主观预测能否达到“确定不移”呢?当然不能。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对客体的把握永远是一种近似的把握,主观只能无限接近于客观。这就说明了我们对客观事物主观上的认识永远与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着差距,虽然这个差距会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提高而不断缩短,但它永远不会消失。

对于客观规律我们做不到完全的把握,那么我们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测也不可能是“确定不移”的,我们可以根据历史的经验来处理现在的事情,也可以去预测未来的事情,这都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在不是历史的完全翻版,未来也不是现在的完全翻版。趋势如果作为人们的主观预测,是不会存在必然性的,只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偶然性,结果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这样出现有多大的机率,那样出现有多大的机率,等等。如果不去具体分析趋势所包含的意思,直接就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分别定义为两个象征主流和支流的趋势,这是有问题的。

二、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原因和两者关系的反思

高校哲学教育中,对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的解释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的原因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而同时两者又是统一的,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等等。

1.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原因

我们先看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原因。当前的一些哲学书籍是这样说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虽然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但必然性根源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而偶然性则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原因引起的”。[4]我们可以看到,事物发展所产生的结果都是必然的,而且这种必然性都是由各种原因交织在一起来完成的,可以说“在必然性面前,各种原因一律平等”,它们每一个对于结果都有一票否决权,缺了其中任何一个原因,事情的结果就不会是这个样子。对于客观事物,根本无所谓内部和外部,主要和次要,这些都是我们主观加上去的。作为偶然性,也并不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原因引起的,所谓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原因”都有着意识性的色彩。作为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无所谓偶然性,作为人们的主观预测,偶然性产生于人们对客观事物把握的程度。

2.必然性和偶然性两者的关系

说起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地位与作用,区别是肯定存在的。但并不是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偶然性处于从属地位,起加快和减缓的作用。这种说法还是把它们界定为两个象征主流和支流的概念:一个主要,一个次要;一个该发生,一个可发生可不发生。也就是将两者放到一个领域中,再人为的区分出支配与从属,主要和次要。偶然性属于意识界的世界存在,必然性属于世界的存在。世界的存在决定意识界的世界存在,意识界的世界存在是对世界的存在的反映,偶然性依存于必然性,但偶然性无论存在还是不存在,必然性都是存在的。所以,必然性的存在决定了偶然性的存在,偶然性的存在决定不了必然性的存在,但会决定必然性是否能够被认识。

三、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重新理解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重新定义

以上所谈的两个问题就是对通常哲学教育中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理解的质疑,下面就谈一下自己对此问题的理解。首先要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做重新的定义了,要定义这两个概念,就不能简单的把它们归结为事物发展的趋势,而要对所谓的“趋势”做分别界定,界定之后,再去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如果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世界的存在,则只存在必然性;如果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主观预测,作为一种意识界的世界存在,则只存在偶然性。对必然性的定义就是: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其自在的运动发展中,由一定原因形成一定结果的本然因果决定性。而对于客观事物来说都是必然的事情,但为什么在人们眼里却成为偶然的事情呢?这就需要提出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完全知情状态”。完全的预测事情的结果需要知道引起结果的每一个原因,注意,这里是在强调“每一个”,一个结果是由引起这个结果的一切原因共同作用而成的,一个细小的原因发生轻微的变化也许就会使结果截然相反。我们假想,如果上帝存在,他全知全能,他能发现引起事情结果发生的所有原因,那么他对事物发展的预测就是必然性的。但现实上上帝不存在,我们人类没有谁是全知全能的,我们没有能力发现引起事情结果发生的所有原因,我们只能知道一部分,或是一大部分。我就把人们对于预测事物结果时所处的这种“不知道所有原因”的状态称为“不完全知情状态”。人们也都是在这种“不完全知情状态”下对事物的发展做出预测。所以说,我们认为偶然的事情其实都是必然的,只是我们不知道事情的所有原因。偶然性就应该被定义为:人们在“不完全知情状态”下,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的预测中形成的客观事物发展的主观认识。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的重新解读

下面再谈一下两者的关系。无论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如何定义,有一点是可以完全肯定的,就是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从两者的定义上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两者所属的领域不同,必然性属于世界的存在;偶然性则属于意识界的世界存在。第二,两者的指向结果不同,必然性指向客观事物发展必然唯一的结果;而偶然性存在于我们的主观预测中,往往指向多个可能的结果。第三,两者的特征不同,必然性是绝对的,不会以主观为转移,更不会因人而异;偶然性是相对的,对于不同的主体会形成不同的认识。

以上就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相区别和相对立的方面,同时必然性和偶然性也是统一的。表现在偶然性永远的追逐着必然性,偶然性无限的接近必然性。没有必然性,偶然性就失去了目标;没有偶然性,必然性也永远不会被一点一滴的揭示出来。我们对引起事情发生的各种因素能够做到尽可能的了解和认识,了解和认识的越全面,我们对结果的预测也就越准确,偶然性也就越接近于必然性。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通论》[M].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03.

[2]《哲学大辞典》编辑委员会.《哲学大辞典》[M].第一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432.

[3]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61-162.

[4]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M].第一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5.

作者简介:

张鹏,男,汉族,出生于1984年11月,河北承德人,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硕士,专业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就职于承德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年级办公室。

生物多样性趋势范文2

关键词:农业保险;小波分析;非参数核密度估计;费率厘定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4-0055-05

Wheat Insurance Rate Estimation: Based on Wavelet and Non-parameterKernel Density Approaches

LI Yong, SUN Yue-qin, XIA M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Determining accurately the premium rate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agricultural insurance. Which could be also a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s supporting policies(e.g.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ubsidy etc.)related agriculture. By sampling wheat yield in Beijing, this paper combines wavelet analysis with non-parameter estimation approaches to improve the rationality and accuracy of pure premium crop insurance rating. Namely, with wavelet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trend of crop yield, the paper combines with non-parametric Gaussian kernel density function andSilverman’s “rule of thumb” to estimate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crop yield losses, And finally, accomplishing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stimation of wheat insurance rate pricing in Beijing.

Key words:crop insurance; wavelet analysis; non-parameter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insurance rate

1 引言

农作物保险体现了政策性保险在农业中的防灾减损作用,是农业保险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合理厘定保险费率是农作物保险开展的重要前提,可为政府保费补贴等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但由于农业风险通常具有非可保性特征,因此农作物保险费率厘定一直是理论与实践中的重点与难点。这一过程通常可以概括为:(1)样本选择;(2)数据的收集和检验;(3)单产趋势和波动估计;(4)单产波动概率分布模型确定[1]四步骤。显然研究焦点集中于后两项。

在农作物单产趋势和波动估计方面的研究。农作物生产受农业技术进步、基本建设投资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因素影响,单产呈逐年递增趋势,具有非平稳性特征。传统方法ARIMA模型需忽略数据的趋势项和周期项等信息[2],而其他诸如滑动平均模拟法、直线滑动平均法等由于主观性强、精确性差已较少采用。小波分析法具有逐级观察数字信号、充分体现多分辨率、有效检测并处理瞬态或奇异点等特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作物产量估计与预测上。国外学者Bartosz[3]在多种统计方法比较分析基础上,通过设定指标,认为小波分析在农产品产量的趋势拟合、预测方面的效果最好。Si等[4]利用农作物产量、湿度指数和上坡长度的横截面数据,采用小波分析方法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数据信息量越大时,小波分析的效果越明显。Pringle等[5]运用小波变换与地理统计的方法验证了若干预测小麦产量模型的有效性,指出小波分析在验证空间分布模型上是有效的。国内学者刘会玉等[6]利用Morlet小波变换方法来研究粮食产量变化特征的时间尺度和周期性特征, 预测了江苏省粮食产量的走势。张月丛等[7]采用河北省1949~2006年统计数据,对耕地数量、GDP、人口和粮食产量逐年变化率进行Morlet小波多尺度分解,发现这些变量间存在多尺度波动周期。谷政等[8]提出了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的WAVELET-ARMA 组合方法,运用db正交小波对江苏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比直接二次多项式拟合预测的精确性更高。

在农作物单产波动的概率分布方面的研究。非参数方法因其具有无需要事先假定作物单产分布模型而根据数据特征确定分布形类型、对函数假设要求宽松、受样本观测错误影响小、计算准确、适用于任意分布Octravio等[9,10]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近些年,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理论研究文献较丰富。该理论由Rosenblatt[11]首次提出,随后由Parzene[12]和Cacoullos[13]进行了详细论证。Turvey等[14]对农作物产量的保险费率进行了估计,但由于样本过小限制了核密度估计的效果。Goodwin和Ker[15,16]计算了农作物产量保险费率,并提出了适应性核密度算法,优化了估算效果。国内学者谭英平[17]探讨了非参数核密度估计的方法中带宽(组间参数) 的确定方法。钟甫宁等[18]采用正态分布函数作为核函数对各地区农作物受灾率进行了估计。梁来存

[19]以高斯函数作为核函数,结合Silverman“经验法则”确定的带宽数值,厘定了我国粮食单产保险的纯费率。

综上,近年研究中鲜见上述方法在农作物保险费率厘定中的综合应用。为此,本文试图弥补以上不足,初步构建了更为合理、准确的农作物保险费率厘定模型,并据此应用于农作物保险纯费率估计中。具体思路:以北京1979~2009年小麦产量为样本数据,结合小波分析与非参数高斯核函数,利用Silverman的“经验法则”计算带宽、期望损失,通过保障水平差异化设定分别估计得到多种纯保险费率。

2 模型构建与方法

2.1 小波分析

小波分析是把原数据信号f(t)转化到“时间―频率”域上,包括小波分解与小波重构过程。小波分解方法多采用多分辨率分析,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小波分解的Mallat算法[20]。Mallat算法可以将数据信号层层分解, 每一层分解的结果是将上次分解得到的低频数字信号再分解成低频和高频两部分(见图1)。

图1中,空间C0的频率范围从“中心”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由C1表现出的低频部分,另一部分D1表现出的高频部分,且这两部分所占频带在统计上是互不重叠的。继续分解C1为C2和D2部分 ,同样C2也可以继续分解为C3与D3直至最大尺度。此时,数据信号可以重新表示为:C0=C3+D3+D2+D1,该等式左右变量互换,对小波分解过程做逆运算,即小波重构。

2.2 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函数

设X1,X2,…,Xn是取自一元连续总体的样本,在任意点x处的核密度函数f(x)为

其中h为窗宽,是与n有关的、适当选定的常数;K(x)被称为核函数,须满足:K(x)≥0,∫+∞-∞K(x)dx=1,即核函数K(x)是某个分布的密度函数。

常用的核函数包括Uniform, Triangle, Quaritic, Gaussian, Cosinus等,各自对核密度估计精确性影响差别有限,但fh(x)中的窗宽h值则对估计结果影响较大,决定了fh(x)的光滑性特征。最佳窗宽h的确定的常用方法是求窗宽函数MISE(fh)(MISE,Mean Integrated Squared Error)最小值点,即可得到最佳窗宽h估计值。如下

2.3 农作物单产保险费率厘定方法

假设农民对粮食单产投保,保障程度为λ,投保年份的趋势单产为Yt,则该年粮食单产保险合同的保障水平λYt。粮食保险费率厘定的基本思想与一般的财产保险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即以粮食作物产量的平均损失率作为纯费率。所以,粮食单产保险的纯费率计算公示表示为

3 实证过程

3.1 趋势单产的估计

选取北京市1979~2009年冬小麦产量为样本,对数据进行小波变换,最大尺度分解小麦产量而后重构其低频部分,即趋势单产,借助Matlab编程预测投保年份的趋势单产量。

时间序列数据通常含有趋势项、周期项和随机项。其中,趋势项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变化的主体部分, 可以借助小波分析法得到,即:将原时间序列最大尺度分解成趋势项与波动项两部分,再用小波重构趋势项。利用常见小波函数如Harr小波、Daubechies小波、Sym小波、Meyer 小波等分别对样本数据拟合,通过消失矩、正则性、支撑长度等参数比较后发现,SymN系列小波整体拟合效果较好,尤以Sym8小波拟合效果最好(见图2)。因此,选择最能接近波动趋势的Sym8小波估算趋势单产Yt。

3.3 保险费率厘定

(1)带宽hn的计算

样本JB统计量判断结果表明,在α=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样本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具备了应用Silverman的“经验法则”计算带宽的前提。样本标准差s和四分位数间距Q计算公式为

4 主要结论与改进方向

本文采用了当前农作物保险定价领域较新的估算理论与方法,实现了小波分析和非参数方法的有效结合,改进了传统农作物保险纯保险费率的厘定方法,使估计过程与结果更为合理和精确。通过小波分析更精确地拟合了农作物产量变化趋势,为预测小麦所保年份的趋势产量的准确性提供了保证;非参数方法拟合小麦产量损失分布,克服了参数方法的局限性,较准确地反映了小麦的损失分布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为尽可能消除基差风险,必须对农作物保险进行分区厘定,对不同区域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别计算保险费率,进而为政府依据地区差异性农业补贴提供依据。当然,影响农作物保险费率厘定的因素还有很多,需要综合考虑后最终决定。

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第一,粮食受灾损失率的模拟与计算方法较多,农作物种类繁多,数据构成差异较大,需要注意定价方法选择的灵活性;由于造成农作物风险的因素很多,而且责任难以理清,需要清晰界定,本文采取了承保一切险的模糊处理;等。第二,小波分析较好拟合了北京冬小麦的趋势产量变动,但从后期趋势图上看,两者还是有偏差的,故预测趋势产量仍需要从数据的类型出发,寻找更切合实际的更精确的预测模型。第三,为了更精确厘定区域的农作物保险费率,本文尝试用县一级数据来做实证研究,然而由于数据不可得等原因无法完成。此外,农险的发行对象是收入较低的农民群众,即使在国家不断加大补贴力度政策的推动下,仍然显得杯水车薪。所以,可以考虑保险风险证券化产品的引入(例如农业巨灾债券),并借鉴本文的方法,完成产品的设计与定价。

参 考 文 献:

[1]张峭,王克.农作物生产风险分析的方法和模型[J].农业展望,2007,(8):7-10.

[2]马社祥,刘贵忠,曾召华.基于小波分析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J].系统工程学报,2000,(12):305-309.

[3]Bartosz K. Weather indicators and crop yields analysis with wavelets interim[R] . Report on Work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Laxenburg, Austria, 2005. 5-19.

[4]Si B C, Farrell R E. Scale-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wheat yield and topographic indicies: a wavelet approach[J]. Th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Society, 2004, 68: 577-587.

[5]Pringle M J, Marchant B P, Lark R M.Analysis of two variants of a spatially distributed crop model, using wavelet transforms and geostatistics[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08, 98: 135-146.

[6]刘会玉,林振山,张明阳.近50年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的小波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5):460-464.

[7]张月丛,孟宪锋.基于Morlet小波的河北省耕地数量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113-115.

[8]谷政,褚保金,江惠坤.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的WAVELET-ARMA 组合方法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2010,(1):73-77.

[9]Octravio A R, Amirez, et al.. Crop-yield distributions revisited[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nomics, 2003, 85(1): 108-120.

[10]Octavio A R, Tanya M. Ranking crop yield models: a com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6, 88(4): 1105-1110.

[11]Rosenblatt M. Remarks on some nonparametric estimates of a density function[J]. Annuals ofMathematical Statistics, 1956, 27(3): 832-837.

[12]Parzene. On estimation of a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and mode[J]. Annua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1962, 33(3): 1065-1076.

[13]Cacoullos T. Estimation of a multi-variety density[J]. Annua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1966, 18(2): 179-189.

[14]Turvey C G, Zhao C C. 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crop yield distributions and their effects on all-risk crop insurance premiums[R].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Guelph, 1993.

[15]Goodwin B K, Ker A P. Nonparametric estimation of crop yield distributions: implications for rating grouplication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8, 80: 139-153.

[16]Ker A P, Goodwin B K. Nonparametric estimation of crop insurance rates revisited[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0, 83: 463-478.

[17]谭英平.非参数密度估计在个体损失分布中的应用[J].统计研究,2003,(8):40-44.

[18]钟甫宁,邢鹂.粮食单产波动的地区性差异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3):16-19.

[19]梁来存.核密度法厘定我国粮食保险纯费率的实证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28-34.

生物多样性趋势范文3

关键词 文化趋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生

文化趋众是一个文化大众化过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无所不在,引领着社会心理以及社会观念随之改变。社会的持续进步促进文化的大众化进程,文化趋众趋势亦导致社会局部性或整体性变革。步入网络时代,文化正以低调的姿态、迅猛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文化趋众的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文化趋众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

(一)文化趋众的显化

所谓文化趋众是指社会文化不再为少数知识精英所独享,日益走向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的趋势,是文化全面融入社会生活、日常生活的过程。当今文化趋众呈现十分显化的特征,走过了由精英群体掌握到惠及普罗大众的过程。

人类社会产生之初,人们地位没有高下之分,文化不发达但向所有成员开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与阶级的出现,文化成为了上流社会人士专门从事的排他性工作。到了近现代社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物质资料与精神产品的丰富,文化逐渐渗入世俗生活。进入21世纪,以手机普及为标志的文化趋众趋势不断加速,在社会文化生态天平上呈现日益显化的态势。

文化趋众颠覆了之前文化属于稀有资源的状况。作为文化产生、发展、变革、传播的一个主要阵地,高校的文化生态首当其冲。在校园文化这一亚文化圈内,从时尚杂志、流行音乐、歌舞厅、网游到通俗文学、时装秀、商业电影、肥皂剧,再到现在无所不在的微博、短信、飞聊、微信,文化趋众趋势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扩张普及,构成了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部分甚至主要内容。当前,文化趋众在铺天盖地的商业利益驱使下,凭借现代传播手段与网络平台,不仅仅成为了大学生校园日常生活的主要潮流,而且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甚至改变了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及角度。文化趋众向高校文化环境的渗透日益强势,对大学生的情感发展、价值导向、人格提升产生深刻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文化趋众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文化趋众构建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崇拜影视歌明星,喜爱时尚流行元素,推崇新奇的、符合自己个性的事物。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刺激着他们的感官,产生了不曾有过的视觉、听觉与情感体验,也导致他们价值模糊、精神沉沦,甚至丧失或放弃思考的本能。此时,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遇到了各形各色的观念的冲击,解构崇高、消解神圣、调侃榜样、反叛主流,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时尚。坚守正统的理想信念,似乎成了言不由衷的投机者,成为被戏弄、被挖苦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趋众的洪流下有些左支右绌,迫切需要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怎么样正确评价与引导大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判断

在文化趋众的背景下,有两种文化题材深为大众所追捧,一种是以改编历史题材与经典文学作品为手段的所谓影视大片,另一种是以爱情、武打等为内容的影视作品或流行刊物。基于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好多作品热衷于把过去与将来交叉颠倒,把暴力、性等作漏骨或夸张的表现。对此,大学生却往往欠缺甄别力、判断力与控制力,将虚幻世界里面的东西信以为真,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亲身实践之,从而犯下错误。因此,怎么样正确评价与引导当代大学生的认知与判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趋众化流行时尚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某些流行时尚虽有消极一面,但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时,决不能忽视流行时尚的存在及其影响力,决不能忽视流行时尚为大学生普遍欢迎的客观事实。恰恰相反,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与方法,华,弃糟粕,推动校园文化丰富化、向上化、时代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水平和对流行时尚的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区分出善恶美丑是非、塑造健康活泼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二)怎么样正确评价与引导个别大学生的网络痴迷问题

当前大学生是重要的网络使用群体,有些人面对网络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网络不但影响了学习,还挤占了与同学、朋友、家人相处的时间,致使一些大学生出现孤僻、冷漠甚至残忍的不健康心理。他们的情绪与社会交往能力都会受到不良影响,经常和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大学生一旦沉溺网络,不仅对学习、性情、人际交往方面产生负面影响,更有碍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制约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思想观念的健康发展,进而动摇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随着信息技术的向纵深推进以及使用群体的日益庞大,怎样正确评价与引导个别大学生网络痴迷问题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思考。

三、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形式上必须贴近校园生活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文化趋众趋势也是合理成分与负面因素并存。其正面价值在于,颠覆了文化等级制度在道德维度上的合理性根基,使文化摆脱了过去只依附于贵族精英的寄生性,与寻常百姓的文化精神生活直接联系起来。这充分说明在文化生活中人们的感官需求是不可或缺、不可忽视。因此,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大力宣传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但也绝不能蔑视或排斥大众文化。随着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昔日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已基本归于无形,精英文化大众化已是客观趋势。

文化趋众决定了教育必须面对时尚与网络盛行、观念与价值变动的教育大环境,大学生已离不开网游、微博、肥皂剧等趋众文化。为什么趋众文化被大学生推崇备至呢?原因是这些事物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他们的特点与需要,仿佛是量身打造。同时,文化趋众进程中蕴含正能量的内容,以及轻松活泼、寓教于乐、易被接受的表现形式,可以为也应该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在形式上贴近大学生生活。在教育教学中,抛弃一味说教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易近人、嘘寒问暖。探寻校园文化建设新平台,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能切实提升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与有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上必须直面学生心灵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在关键的转型阶段,伴随着种种西方文化的大举“侵入”,我国文化趋众趋势进一步加强。不过,很多低级庸俗的文化也应势而生,且有蔓延、泛滥之势,威胁着我们的精神家园。高校必须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上走进学生心灵,直面学生的内心想法,及时抚慰他们的心灵。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应改变教育思路,重点解决大学生的内心困惑,逐步构建起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机制。为此,必须注重道德理性的培育。

作为个体道德认识活动的一项基本内容,道德理性“是指根据道德感知而进行的理性思考和推理,是对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 道德理性包括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两种形式。“所谓道德判断,是指对对象包含有道德意义上的善、恶、正当、义务、责任、幸福等概念的陈述。它表示道德认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既是主体的一种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知识形态。所谓道德推理,则是从已知的道德前提推导出某个结论的认识活动。道德认识主体正是借助于归纳推理或演绎推理来加深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增加自己的道德知识的。” 康德对道德内道德理性的地位作出了经典的诠释,主张理性生物拥有“自主的、自我立法的意志”。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判断既是对道德现象作出断定的逻辑思维形式,又是进行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的认识活动。道德主体不仅是在运用道德概念对行动的善恶、好坏、是非进行道德评价,也是在批判地看待自己、他人与现实社会。因此,道德理性具备知识属性,更具备价值属性。随着历史的推进与文化的积累,道德理性不断发展并成为个体的一种道德认识能力。由垄断转为民主,文化内部隐含着与生俱来的道德因子。文化趋众对精神世界或多或少产生了直接或潜在的威胁,目前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已是迫在眉睫。

大学生是德育的对象,更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如果不去把握、琢磨他们内心想法,不采取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而是一厢情愿地任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观猜测,一味地选择高压或灌输的简单方式,就难以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无法使将文化内化为自身看问题的价值标准与办事情的实际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大学生的主体性,打破习惯思想与主观偏见的束缚,彰显时代特性与青年个性,通过灵活多样、契合学生特点的方式方法营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校园氛围,打造更多展示学生风貌的舞台。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时点上必须适应“碎读”时代

“碎读”时代是基于这一现实:以短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微知著、以小见长、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受众在休息时、等车时,甚至如厕时、课间都会发挥作用。以碎片化为特征的趋众文化构成了“碎读”时代的典型特征。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高谈阔论、板着面孔说教的方式。在当今时点上,教育必须适应碎读时代。教育不是哪一个人或者哪一群体的事,它应该是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责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切忌对外部世界充耳不闻,实行自我封闭,拒绝流行时尚文化。这样不仅不能减缓流行时尚文化在校园的盛行趋势,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变本加厉地去拥抱流行时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关注外部世界,才能切实了解娱乐、消费、语言等流行时尚的重点、热点,才能正确认识、把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和文化追求,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好本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应该是社会目标与个体目标的有机结合。个体目标是基于道德理性之上,是在文化趋众背景下校园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的具体表现。当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多元文化扑面而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不时受到冲击。社会目标是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把个体纳入到社会的整体发展进程中,是为了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社会目标是要推动大学生的自我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继承发扬传统美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践行市场经济精神,以促进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文化趋众并非被动,对当代大学生大有影响力与感召力。作为文化趋众的内容,物、行为与思想的趋众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内容与行为方式。若能成功塑造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并正确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文化趋众一定能有助于教育目的,担负起启迪灵魂、提升道德认知、坚定理想信念的职能,使得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中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素质以及综合素养。

注释:

生物多样性趋势范文4

一、机械交换作用

首先、牛顿力学第三定律的作用与反作用实际上是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间能量交换,是受力物体得到动能,并以其它能量交换给施物体的表达式。这正是作用与反作用量值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本质所在。其次、如果受力物体得到动能,其动能改变量对位移量之比定义为牛顿力。那么

f=de/dl=dmυ²/dl=dmυ/dt=dp/dt

p=mυ为动量。这是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还可以扩大为动能改变量对角移比值定义为力矩。

m=de/dθ=dmυ²/dθ=dmr²ω²/dθ=djω/dt=dn/dt

n=jω为角动量¸j=mr²为转动惯量,广义的转动惯量为j=kmr²。第三、当f等于零时,速度等于零或常数,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的惯性运动,为牛顿第一定律。m等零时,角速度等零或常数,即静止或匀角速度或r²ω为常数的螺旋运动。这里关键问题是能量交换必需有一方得到动能,如果双方交换能量而没有任何一方获得动能又如何呢,它只是不产生机械运动的相互作用或机械平衡状态。

机械平动或转动时如果能略去摩擦,那么其启动之后就能维持原有运动状态,即所谓惯性运动。如果在对称物体转动轴的一点上施一作用力矩,该转动物体就会产生进动和章动。如迴旋仪或陀螺在地面转动时,其重力可分解为轴上和垂直轴两个分量,自旋速度与垂直轴分量同向侧叠加具有弥漫趋势,反向侧叠加具有浓缩趋势,使同向侧趋向反向侧而产生进动。进动速度又与陀螺自旋存在正反向,使正向侧趋向反向侧的章动。但章动向反向侧同时重力垂直轴分量减少,进动和章动相应减少,等零时,重力要恢复原状,继续引起进动和章动,直到这些运动能量全部消耗于摩擦能量上。可见自转、进动、章动是转动趋势或作用的不同方式。

运动的自旋体的核心速度与其自旋两侧速度叠加必存在同向侧和反向侧,同向侧弥漫趋势必趋向反向侧浓缩趋势,使运动自旋体沿圆周或圈线或弦运动,甚至环运动。这就是圈体或弦存在的根据,也是三旋运动存在的根源。牛顿力学实际上是宏观机械力学,实际上是对宏观物体或机械作“功”,即主要考察能量交换中可产生动能差或受力物体方面运动的一门科学。力可以用动能差或“功”对物体位移比值来定义的。力矩可以用动能差或“功”对角移的比值来定义的。功率即作功效率是动能差或“功”对时间的比值来定义的。机械通常由重力、弹性力、热膨胀力等作功,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动能值。它受引力趋势和外力作用原理支配。

能量交换方式不同所形成物体运动方式也不同,最基本的有原子核重粒子间强交换作用,轻粒子间弱交换作用,轻重粒子间电磁交换作用。原子、分子间交换电磁作用(甚至粒子存在小粒子交换作用,它是实物不同物态、化学、生命产生的根本),粒子和实物间交换作用,实物间交换作用,天体和实物间重力作用,天体间万有引力作用等不同级别交换。牛顿力学研究最多的是实物体间与实物天体间交换作用,并引起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变化。这类实物体之间作用主要是重力作用、摩擦作用、弹性(推、拉、压、举、碰撞等)作用,可以用牛顿力学描述。宏观物体或机械是由大量不规则运动的粒子组成的,通常情况处于交换平衡的相对静止状态,只有外加作用力下才发生平动或外加力矩下转动。一旦处于直线平动或转动运动状态,若能全部解除所有作用力,那么就能保持其直线平动或转动运动,即所谓惯性,如牛顿力学描述。

作用力只是能量交换的两方面中可以产生动能改变量的一个方面。对于没有产生动能改变量的交换,不在牛顿力学范围里讨论。

实物体内分子粒子间交换作用形式不同则构成不同的物态,气态的粒子实际上是独立的不规则运动,但通常只受地面重力作用或容器作用而受到运动范围限制,它跟容器壁交换作用可以对其作功。液体 内分子或粒子通过(电磁)场质交换而联系成体的。固体内分子或粒子通过更小壳粒或粒子交换联结成体的。固体或液体可通过加热或其它办法气化,并产生体积膨胀,推动物体运动。分子粒子和实物体交换作用,尤其固体或液体加热气化的体积膨胀(包括蒸汽机、内燃机、喷气机等)引起对物体作用或作功,构成机械动力,可以用热力学能量转化(变换)和趋势描述。

二、场质趋势作用

实物体是以涡旋运

动成形为基础的,周围存在引力场质、磁场质、电场质等。若实物体两侧场质重叠而出现不平衡或不对称时,就会在场质趋匀平衡趋势中促使或推动实物体移动,即场质趋势的作用。如两涡旋体浓缩质量场质相邻一侧反向重叠具有浓缩状态,而外侧同向重叠具有弥漫状态,弥漫状态侧有向浓缩状态侧趋势,促使涡旋体向邻侧移动靠近,即相吸。实物体不同侧周围电场质或磁场质重叠出现不平衡,也同样在平衡趋势中推动实物体移动,是另两类场质趋势作用。

电是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等)破裂时产生的交换不平衡或加速场质状态的现象,带电体运动可产生磁环或涡旋环场质状态的现象,这些带电磁物体周围或两侧场质叠加出现不平衡,就会推动此物体运动,即电磁能转化为机械运动。反之机械交换作用于某些电磁体也会产生电流或电磁场质。电磁应用于电力和电讯两大方面,电讯方面主要是通过导线或电磁波来传递信息,如声音、文字、图象、数码等的弱电设备,主要是高频信息的传递,将音频重叠在高频信号上实现信息传递。电力方面主要通过机械能量转化变换为电磁能,因为机械运动难以产生高频,只能利用低频高能在导线上传输,低频可以减少辐射,高压可以减少电流在导线上热消耗。因此电力主要任务是能量传输和能量转化变换,实现对机械作功或远距离的能量或功的传输。

对于自旋与部分平动周期性变换运动的光量子来说,其总能由周期变换能和直线平动能组成的,并各占一半。如果光量子在运动途径上遇到介质表面作用时状态将是如何?量子只有周期性变换运动和平动运动,没有固定自旋,因此只能直线平动运动。量子束入射光滑介面(光密介质),在入射的前半周内(相当于在地面的陀螺)若外侧与速度同向则倾向于平行介面,停留到完全平行时才反射,从而实现反射光的相位和方位调整。同时光滑介面对光量子只有垂直向上作用(与入射相反),而水平方向一样,因此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的后半周若外侧与中心速度反向则倾向于垂直介面,并停留到收缩成点状折射到介质中,也起到相位和方位调整作用。同时使量子先入射部分受到介面交换作用产生偏向介面垂线角度,使折射角度小于入射角度。量子多了一项与介质的交换能,量子在介质中速度变慢。可见周期性变换粒子与宏观物体介面碰撞时,能量交换而维持量子总能量不变性,停留在介面交换时间与动能改变量乘积成常数,起了相位和方位调整作用。

《广义力》一文指出,一般作用力是能量交换作用,且可产生动能改变量或对外作功方面。但交换方式多种多样,包含众多的不引起动能改变量的交换,如原子核重粒子间强交换作用,轻粒子间弱交换作用,重粒子与轻粒子间电磁交换。原子核破裂产生不稳定粒子,在平衡对称趋势中衰变(甚至多次衰变)成较稳定粒子或被原子所吸收。万有引力、重力、电力、磁力等是平衡趋势作用,分子间场质交换作用、原子核与壳粒间电磁作用、重粒子间强作用、轻子间弱作用等是交换作用,属于趋向平衡稳定状态的主动力作用。前面所述摩擦作用力、弹性作用力(推、拉、压、举、碰撞)、热膨胀作用力等属于破坏平衡稳定状态的被动力。但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要用能量变换、交换、递传来描述。

各种同场质重叠所产生的平衡趋势作用,如引力、磁性、电性、电磁性、强作用、弱作用等。实际上天体、原子、原子核的涡旋浓缩趋势是建交在前者基础上进步浓缩,因此后者质量密度要比前者高得多。浓缩使同类的邻近时,外侧同向重叠趋向邻侧反向重叠的相当于吸引力作用,如万有引力、电磁作用、强作用(附带弱作用)为不同层次、级别的浓缩重叠作用。对于运动涡旋体间浓缩趋势跟其相对运动状态密切相关的,运动方向与趋势垂直时,而处于螺线式运动,只有速度足够大到一定程度,才能维持圆周运动。平衡趋势使其又处于交换状态,甚至交换平衡状态,可见交换是建立在涡旋浓缩重叠作用基础上平衡趋势中形成的。涡旋体运动必存在自旋速度与中心速度的正反向,使其沿着圆周或环或弦或圈态等曲线运动。如果涡旋体曲线运动刚好是其与核心体浓缩重叠趋势等零,即交换平衡状态时,则处于允许的稳定轨道上运动,并构成稳定的元素原子运动结构状态,即受交换同步及整数倍原理支配。

三、微观粒子作用

广义力的交换同步及整数倍原理应当以相互作用的能量变换或交换来描述更为合 理,而交换涉及交换频率、强度、成分、速度和平衡程度等到情况。如果交换只是能量子,而且不只是电磁量子交换,是更广泛意义的能量子,如介子是强作用交换的能量子。那么弱作用的应该是比电磁量子更弱小的能量子,如中微子或微子之类粒子交换。但由于至今尚未有观察中性粒子有效工具,目前很难证实。不过从粒子涡旋形成的,通常具有磁性观念出发,相信不久将来定会找到磁感应材料或磁敏材料来观察中性粒子行迹。这类设备发明将跟现代加速器相比美。但不管怎么样,交换能量子描述广义力可能是较佳方案。

微观粒子与宏观物体不同完全在于其运动周期性变换和周期性交换作用,不是牛顿力学的宏

观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宏观物体是大量不规则粒子运动的重叠,根本体现不了周期性运动状态。交换本身虽然存在交换频率、相位、方位、强度、纯度(单纯程度)等问题,而宏观交换是由大量粒子间交换组成的,其频率、相位、方位、强度各式各样的复杂结合,根本体现不出周期性交换频率、相位、方位、波动强度的特性。如《质能再论》一文所指出的交换能是总能减去平动能与周期变换能来描述更为妥当

δe=δhν=mc²-hν/2-mυ²/2=mc²(1-υ²/c²)

质量愈大或速度愈小,交换能或交换频率愈大愈杂,宏观物体失去周期变换与交换属性。

微观粒子情况则完全不同,除了平动和自旋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换运动和周期性交换作用。但又不同于量子只有平动和周期性变换运动,它比量子至少又多了自旋运动和交换作用,而且不同类型的粒子具有不同方式的运动与交换。δe包含能量差或交换频率差或质量乘以速度平方差,那么粒子愈轻,即质量愈小,交换强度愈弱,正如强(交换)作用、电磁(交换)作用、弱(交换)作用间的关系。强作用产生于重粒子之间交换,质量大交换作用强。弱作用产生于轻粒子之间交换,质量小交换作用弱。电磁作用产生于重轻粒子之间交换作用,质量介于两者之间。这样可将三种作用。甚至万有引力等统一于以浓缩为主的交换观念之中,强作用强度设为1,电磁作用则为1/137,弱作用则为10&sup-14。

形成上述强、弱、电磁三类作用统一表达式。强度比值是由强作用公式2πf²/hc≈1和弱作用公式2πg²/hc,以及电磁作用公式μce²/2h=1/137等计算得到的,f、g‘荷’实际上是强、弱交换场质总量,称为强、弱交换荷,相当于电荷是电场质总量类似,可以用交换场散度描述。电磁交换是重轻粒子间的交换,又与电场与磁场联系起来的公式,比较特殊,但仍跟电荷平方有关,即强、弱场质交换描述参量。如果改写成相应关系式,则

2πě²/hc=μce²/2h

ě²=μc²e²/4π

其中ě可以看成电磁交换荷或称电磁交换荷。“荷”为交换总量,其交换强度总量除以球面积,即单位面积交换量来表示。

参考资料:

1,《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 陈叔瑄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生物多样性趋势范文5

一、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情况分析

1.平均气温变化情况气温作为一个重要的气象因子,它的变化是衡量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图1是阿尔山地区1956~2005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由图趋势线分析,近50年来,阿尔山地区的平均气温是呈上升趋势的,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平均气温上升的趋势尤为明显,根据最小二乘法计算,近50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3℃/10a,其中90年代后气温上升的贡献率最大,达到0.77/10a。平均气温上升使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概率增大,在阿尔山地区尤其表现为高温、干旱日数的2.降水变化情况降水的多寡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干旱与否,从而导致该地区生态植被的好与差。图2是阿尔山地区50年年降水量曲线变化图,从图波动曲线分析,50年代末、1987~1998年属于降水偏多期,1998年以后为降水偏少期,其它时段在正常值附近振荡。从总的趋势分析,近50年来阿尔山地区总的降水趋势是偏少的,1998年以后年降水量减少尤为突出。由最小二乘法计算,近50年来阿尔山地区的年降水量减少了7.8毫米/10a,1998年以来年降水量减少的最明显,50年来年降水量最小值和次小值均出现在此阶段,此阶段降水量只是正常年份的81%,个别年份只有60%,加之气温升高,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等原因,阿尔山地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高温干旱加剧,对阿尔山地区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湖泊、湿地萎缩甚至干涸。

二、湿润指数变化情况

1.年代际分布特征表1是通过K指数计算公式计算出阿尔山地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1~2007年湿润指数。从表中可分析出,只有80年代K值为1.07>1,为湿润期,其余均为水分亏损期,特别从80年代后,K值一直呈变小的趋势,这与80年代后,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导致潜在蒸散量增大和年降水量的减少是相吻合的。因此阿尔山地区的地表湿润度呈下降趋势,大气的干燥度增大。

2.月分布特征从表2可以看出,阿尔山市月均湿润指数分布不均匀,较好的只有1月、2月、7月、8月和12月,在这些月中只有1月和12月降水量是潜在蒸散量的2倍以上,但这些月份是阿尔山的冬季,对植被和作物的生长基本上没有作用,而7月和8月降水量是潜在蒸散量的1倍以上,能够很好的满足作物的生理需水量,是湿润多水阶段。3~6月和9~11月则是相对干旱阶段,在这个阶段大气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的生理需水量(尤其是4月和5月,大气降水不到作物生理需水量的一半),容易出现春旱、秋旱和春夏连旱,极易出现春秋季的高森林火险,春旱和夏旱对植被和林木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而6月份的干旱则会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3.季分布特征从表3分析阿尔山市一年中冬季是最湿润的季节,春季是最干燥的季节,容易发生春旱,秋季次之。潜在蒸散量的最大值在春季,最小值在冬季。冬季的多年湿润指数平均值(K)大于1,但由于冬季降水对阿尔山地区植被和作物生长基本上没有影响,故在此不作具体分析。而夏季尽管多年的湿润指数平均值(K)大于1,但是水分状况不是很好,也有阶段性干旱发生,在37年里有11年K〈1,约占30%,而夏季的降水量占全年的2/3,且是植被和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如出现干旱对生态环境和作物的产量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灾难性的(如2007年的严重伏旱)。而春秋两季K〈1的年数均在20年以上,春季甚至达33年,极容易出现春秋季干旱,这是阿尔山地区容易发生春秋季特别是春季森林火灾的根本原因。据各个季节变化情况分析,潜在蒸散量呈现上升趋势,只有夏季的变化趋势最明显,夏季出现阶段性干旱的的机率会越来越大,其它三季变化不明显;同时湿润指数呈下降趋势,且在90年代以后呈加快的趋势。这说明阿尔山地区干旱化会越来越重。

4.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分析如图3所示,阿尔山市近37年来年均潜在蒸散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其线性趋势系数为每10年20.01毫米,潜在蒸散量受到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大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综合作用,阿尔山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线性趋势系数为每10年0.47℃),年平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线性趋势系数为每10年0.01),12米高度年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线性趋势系数为每10年0.14米/秒),年均大气压呈增加趋势(线性趋势系数为每10年0.58hpa)。潜在蒸散量的增大主要原因是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气温上升等因素导致了阿尔山市地表潜在蒸散量的增大(表4),阿尔山市近37年来的潜在蒸散量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不是很好,在这些因子中只与年平均气温相关性略好些,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增大。在1971~2007年中,年均潜在蒸散量最小值出现在1971年,为260.6毫米,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为439.13毫米,两者相差1.6倍。

5.年均湿润指数变化趋势分析如图4所示,从阿尔山市湿润指数变化曲线可以清楚的分析到,阿尔山地区近37年来湿润指数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其值在变小,尤其在21世纪后,湿润指数呈急剧下降趋势,这与降水量减少和潜在蒸散量增大有关。湿润指数最大出现在1988年(2.04),次大值出现在1985年(2.0),尽管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1998年,但由于气温最高(2007年除外),导致其蒸散量偏大,使得湿润指数偏小。最小值则出现在2007年(0.71),这与气温最高和降水偏少相吻合。在近37年中有3年K〈1(1999、2004、2007),这表明这三年的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需求,而其他年份是可以满足的,这说明阿尔山地区总体水资源状况是良好的,大气降水可以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需求,但是近几年来阿尔山地区出现的严重阶段性干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它也表明,在全球气温呈升高趋势的背景下,阿尔山市的降水有向集中发展的趋势,阶段性干旱会越来越严重。

三、小结

1.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阿尔山市地表潜在蒸散量一直呈增大的趋势。

2.21世纪以来,湿润指数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降水量减少和潜在蒸散量增大造成的。

3.从湿润指数分析,春秋季最干燥,最容易发生旱灾,其次是夏季和冬季。尤其应引起注意的是21世纪以来夏旱的发生频率有增多的趋势,这对阿尔山市的生态环境和作物生长影响较大,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以使本地区的富足的生态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生物多样性趋势范文6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发展趋势

城市建设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举措,为确保国民生活质量以及国家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十分注重经济发展,但却往往会忽略生态环境受到的恶劣影响,这样是十分不利的。人类是与自然共存的,这种关系平衡一旦被打破,人类社会发展也会走向衰败,所以加强园林建设成为了当前的趋势,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文中的讨论将主要针对城市园林发展趋势展开,作为改革的参考。

一、城市园林发展现状

我国园林工程有着长久的发展历程,在发展历程当中,经济是至关重要的主题,但对于生态环境却始终缺乏应有的重视,当前虽然各个省市都在积极建设园林设施,但实际上园林建设是否能够体现出绿化作用,长久的服务于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于民众的生活。但当前我国的园林工程普遍是比较程式化的,有固定的建设流程以及相似的建设思想,仿古风格常见,创新程度不足,这样的量产园林工程,虽然能够满足部分民众的基本环境需求,但实际上并不具备代表性,即便建设的再多,也无法体现出我国在绿化工作上的优势,而且一味的追求仿古风格,会使园林风格设计僵化,无法体现出各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园林建设需求不同,而且当前的文化共融思想下,各个地区的园林需要体现出当地的文化优势,也应当融合更多地区的文化,让园林建设更加多元化,这样才是符合当前我国园林建设需求的思想。所以园林建设相关单位及人员,都应当更加重视对当前园林发展问题的分析,并严谨的分析园林建设后续发展趋势,根据趋势去改革相关工作,这样才是符合当前社会生态化发展需求的园林工程[1]。

二、城市园林发展问题分析

(一)建设思想单一,缺乏变通

园林工程的建设思想,决定着园林的特点、质量以及后续是否能够成为改善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要设施。就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的建设思想来分析,多数企业及人员的思想都是模板式的思维,规模较大的工程多数以仿古为主,石桥、杨柳、人工湖,规模较小园林的则以广场为主,包含许多座椅及运动器材。虽然这两种类型的园林,都是园林体系当中的重要构成,但如果一再以这样的主题去建设,会让群众产生审美疲劳,进而无法意识到园林的美感以及重要性。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园林建设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因为园林的建设其中一项重要目标是让大众都意识到环境绿化的重要性,如果无法引起大众的广泛注意,吸引关注,形成印象,那么宣传作用也无法体现。

(二)不注重文化共融,不符合时代趋势

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文化体系,园林作为文化产品的其中一项,自然也是要为文化共融做出贡献,确保文化的传播流通,这样才是园林工程作用的体现。由于国土广阔,我国许多地区的文化,即便是在国内也并没有十分广泛的传播,更无法谈及走出国门,因此要更加注重将更多地区的优秀文化融入园林建设过程当中,让园林成为生态与文化的融合体,让我国的优秀文化财富与园林的绿化内涵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我国在文化工作与绿化工作两方面的综合实力。这样能够让我国在国际领域建立起更好的对外形象,让更多人因优秀的园林工程而对我国的建设成就有更深入的认知。这是园林工程的重要任务。

(三)园林建设信息化程度尚不足,应当提升先进性

信息时代背景下,各个行业都在积极利用信息手段提升自身工作效率,园林工程作为建设周期长,涉及工作内容多的工程类型,更应当积极的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确保园林建设工作效率及质量的两方面提升。但由于多数园林工程是具备一定公益性的工程类型,所以成本管控会更加严格,企业通常会因考虑到经济效益问题,而一再缩减技术成本,多数采用较为原始的施工手段,设备也通常都并不十分先进,这对园林工程建设效率及质量的提升十分不利[2]。

三、城市园发展趋势预测

(一)灵活化趋势

当前我国多数地区的园林建设,多数以小规模的互动式园林为基础类型,即是说为民众提供了沟通、游玩、运动空间的园林时首要选择。虽然这是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园林类型,但当这样的园林成为了量产式工程,便已经失去了审美上的意义,会导致大众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在未来,意识到这样的问题,灵活化的园林建设思想将会是主流趋势,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更多各具特色的独特园林设施逐渐被建设起来。园林建设企业应当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园林建设需求,对园林设施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而且应当融入更多创新性的园林要素,为园林赋予更加独特的含义。例如可以根据植物的特点、含义等等,来建设主题园林,让园林的特殊意义体现出来。众所周知,桃花在我国与其他许多亚洲国家,都是爱情的代名词,种满桃花的美丽园林,也正是我国宋朝伟大诗人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其眼中的世外桃源。所以在适合栽种桃花的地区,完全可以建立起桃花主题的园林,供民众去体会陶渊明所描述的“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妙境界,供个性浪漫的民众在桃林当中去寻找一份甜美的缘分,以上提及的桃花园林,在我国多处地区已经逐渐建设起来,无法谈及首创,但这样的创新思想却是值得借鉴的,这样灵活的建设思想下,企业必然能够建设出更多独具特色的优秀园林设施。

(二)文化共融趋势

随着世界各国文化网络的建设、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文化共融成为了当前国内外发展的关键词。我国地大物博,文化体系复杂,所以不断需要与国外积极进行文化交流,国内各个地区丰富文化的共通,以及对外的传播也是更为重要的。园林不但是环境目标的产物,也是文化目标的产物,因此只有更加注重融入各个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要素,让园林与文化融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各地文化首先在国内传播开来,并进一步传播到国外,展现我国的文化实力。例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标志便是冰雕,但由于冰雕会受到季节限制,所以许多民众无法四季都观赏到优美的冰雕作品,是很大的损失。所以在建设园林时,如果企业考虑到文化传播的需求,可以利用园内温度调控系统,建设封闭性的冰雪园林,在园内大规模栽种喜冷的植物,如油松、华山松及云杉等,并将园林内部温度控制在适合冰雕建筑展示的范围内,配合美丽的冰雕去衬托植物的傲雪魅力,更能体现出园林的特色,让群众能够一年四季都能观赏到冰雕与绿色园林相互辉映的美妙景色。

(三)信息化趋势

这是当前社会最主要的趋势,也是对于园林建设影响最大的贯穿全程的重要趋势。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让园林建设的每个环节都更加精准,环境勘测、设计、选材、采购、实际施工,每个环节的工作,应用信息技术,都能够确保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是不可否认的必然趋势,也是园林建设工作必须要重视的趋势[3]。

结语:

园林建设,是当前我国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健康人居环境所必须要采取的措施,时代不断在发展,园林工程建设工作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相关企业只有更加重视对当前建设趋势的了解,以及对未来园林建设发展趋势的思考,这样才能保证园林工程的建O更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并满足群众的审美需要。

参考文献:

[1]耿路萌.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趋势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