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公益林建设范例6篇

生态公益林建设

生态公益林建设范文1

一、现状

㈠概况

全镇生态公益林总面积32万亩,共涉及13个村,重点分布在*等村*沿岸地区。

㈡结构

1、地类结构:生态公益林总面积2.13万公顷,其中林地0.7万公顷,疏林地0.3万公顷,灌木林地0.76万公顷,未成林地0.3万公顷,宜林地0.07万公顷;

2、林种结构:全镇防护林1.22万公顷,占全镇林业用地的57%;特种用途林0.3万公顷,占14%。公益林种面积中水源涵养林1万公顷,水土保持林1.13公顷。

3、树种结构:有云南松亩,占31%,华山松亩,占1%,标类亩,占41%,核桃亩,占10%,花椒亩,占5%,其它亩,占8%。

4、地貌结构:全镇公益林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区,其中山区1.49万公顷,占70%,*区0.64万公顷,占30%。

二、存在问题

㈠绿化总量小,宜林地多

从目前的*镇的生态公益林建设情况看,全镇生态公益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还较小,有林地面积占公益林总面积的比例相比之下还很低,绿化总量小,另外生态公益林中,宜林地面积0.07万公顷,占公益林面积的3.3%,建设任务仍很艰巨,需要进一步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力度,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全镇的生态公益林绿化总量不断增大。

㈡林分质量较差,防护效益低

一是生态公益林防护效益较差,林地利用率低,防护功能弱;二是从目前树种结构看,仅有云南松、华山松等较少的几种,结构较单一;三是从建设结构看,没有形成乔灌草复层异龄结构,存在纯林、单层林多,混交林、复层林少的问题,防护效益和防护功能弱。

㈢管护投入少,机构不健全

多年来,在全镇的生态公益林建设中“重造轻管”的问题仍突出,造林投入较多,管护投入较少甚至于几乎没有投入,形成“春天栽树轰,秋后管理松”、“造林不见林”的现象,对森林资源的管护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同时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只靠镇林业工作站来管护,人员、资金少,形不成合力。加之分布广泛,点多面广,对生态公益林的监管力量薄弱,手段较落后,建成完备的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任重道远。

三、发展对策

通过分析,从目前*镇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现状来看,本人认为*镇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护,必须站在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在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的同时,要因地制宜,按照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特点,选择适宜的树种结构,逐步形成合理的乔灌草复层异龄结构,建设多层林、混交林、复层林相结合的生态公益林体系,提高公益林防护功能。

㈠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宣传力度

一是完善基础宣传设施。在新区划的公益林区交通路口及时设立宣传牌、监督岗、公示栏,对一些已经陈旧破损和内容有所调整的公益林宣传牌及时更新,同时丰富宣传手段,利用好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二是加强宣传的针对性。主要针对林区群众最为关注的公益林建设和管理热点问题,及时为他们释疑解惑,做好群众长期维护和支持公益林建设的思想工作等内容进行宣传;三是把领导干部纳入宣传对象。不断强化各级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意识,把生态公益林建设当成一件关系地区生态安全的大事,长抓不懈;四是加强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通过开展林业部门送林业科技下乡活动,向林区群众发送有关宣传资料,开办专题讲座,使之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㈡科学规划,全面建设

认真搞好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制定全镇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本着因害设防、适地适树的原则,以增加森林资源、提高生态效益为目标,大力发展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扩大生态公益林总量。同时对每一块宜林地进行具体规划设计,包括整地方式、栽植树种、造林方式、造林年度等统筹考虑,将任务分解到村、社、年度,做到明确任务,明确职责,限期完成。

㈢提高林分质量,增强生态防护效益

在扩大森林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增加林地生产力,提高林分质量,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是增强公益林生态防护效益的关键措施。通过造、封、抚、引等措施,培育复层混交林。同时加大科技力度,生态公益林地处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变化频繁的地带,造林难度较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科技含量,建设高质高效的生态公益林。

㈣出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办法,加强公益林管护

对地处*沿岸的重点防护林和特殊用途林实施生态补偿,加强其有效管理和保护,弥补其因发挥生态效益而使经营者受到的部分经济损失,是保证生态公益林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将生态补偿纳入县乡财政框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益林保护的实质问题。

㈤严格保护,动态监测

生态公益林建设范文2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建设与保护对策;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林相改造

生态公益林是指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护岸林、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和国防林等。生态公益林也是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物种资源、科学试验、森林旅游、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建设和保护生态公益林是优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千岛湖是1959年9月21日新安江大坝建设蓄水后形成的人工湖,湖区有1078个岛,水域面积573km2。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部级风景名胜区,1986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全国最大的部级森林公园,2004年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 2005年又入选为“中国最佳自然生态魅力名镇”和“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千岛湖生态公益林建设是千岛湖旅游业发展和电力工业的基础。建设好坏还直接关系到浙西北地区300多万人饮用水质,也关联到新安江至钱塘江全流域沿江工农业生产与城市建设的安危。淳安县开发总公司是千岛湖湖区山水的主体经营者,担负着千岛湖生态公益林建设与保护重大责任。

1 千岛湖生态公益林建设现状

1.1 界定总体情况

2001年根据《浙江省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操作细则》要求,按照淳安县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淳安县开发总公司组织林业科技人员,对千岛湖湖区内林业分类经营进行区划界定。2004年按照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出台的《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对2001年区划界定的生态公益林进行了调整完善,千岛湖湖区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2.32万hm2,涉及16个国有林场,生态公益面积占总经营面积的73.4%。

1.2 组织保障和管理体系

1.2.1 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淳安县开发总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任组长,相关科室领导及林场场长组成的生态公益林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政策和规划,协调各方面关系,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实际问题。各个林场也建立了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淳安县开发总公司还专门成立了护林巡逻大队,负责千岛湖湖区内的生态公益林的管护。

1.2.2 管理网络体系建设。淳安县开发总公司与各相关林场签订《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责任书》,各林场又与专职护林员签订生态公益林保护合同,各林场场长担任监管员,对辖区内的专职护林员进行监督管理,从而形成总公司、林场、护林员三级管理互相配合、上下联动的管理模式。

1.3 建设与保护措施

1.3.1 精心挑选,组建专职护林队伍。2004年开始各个国有林场都组建了专职巡山护林员队伍,共有80余人组成,淳安县开发总公司遵循淳安县政府出台的专职巡山护林员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四项制度”,即岗前培训制度、佩证上岗制度、巡山考核制度、暗访督查制度。通过多年生产实践,专职巡山护林员在森林防火、生态公益林管护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森林火灾、破坏生态公益林的案件明显下降。

1.3.2 加强宣传,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一是制作生态公益林公示牌,明确公益林监管人、管护责任人的管护范围及职责;二是在重要公路沿线设置公益林警示牌和宣传牌;三是专职巡山护林员通过会议或挨家挨户上门进行宣传,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提高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1.3.3 科学规划,开展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生物防火带建设已成为新时期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淳安县开发总公司积极营造生物防火带,以发挥永久性的森林防火措施,有效防止森林火灾发生,改善千岛湖生态环境,在原有90hm2生物防火带的基础上,2005~2011年实施了杭州市生物防火带工程建设项目,新增了30.8hm2生物防火带,以达到科学防火目的。

1.3.4 应对灾害,建立专业森林消防队伍。为提高对重大森林火灾和其它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真正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淳安县开发总公司组建了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并在东南、西南、西北成立相应的森林消防组织,而且制定了《淳安县开发总公司处置森林火灾事故应急预案》,配备了三轮摩托车、摩托艇,增添了防火服、对讲机、灭火器等等森林消防设施,有效地提高了林业灾害的防范能力和管理水平。

1.3.5 加大力度,打击破坏公益林违法活动。淳安县开发总公司及所属林场为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安全防范,把生态公益林的安全置于整个林区治安防范网络,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捕滥猎等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违法犯罪行为。

2 存在主要问题

2.1 林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千岛湖湖区生态公益林存在着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不高等问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影响着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如森林结构不尽合理,树种单一;纯林多、混杂林少,林分稳定性低、抗逆性弱;植物色彩单调,景观效果差,生态服务功能低;管理政策、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等。

2.2 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

由于物价上涨过快,人工工资明显大幅提高,而补偿标准提高十分不明显,影响了生态公益林防护设施的改进、专职巡山护林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生态公益林管护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建设和发展。

2.3 生态公益林管护长期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加大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由于近几年淳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群众期望值愈来愈高,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出现调整的呼声越来越大。而现阶段国家建设生态公益林政策不可随意调整,与瞬息万变的经济发展反差太大,矛盾进一步加大。

3 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对策

3.1 进一步加强对公益林建设的领导

淳安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淳安未来五年发展的总目标,要深入落实“以湖兴县”新要求,以更坚决的作为加快发展,扎实推进“五个战略”,全面打造“五个淳安”,积极争当“五个示范”,奋战五年,蝶变淳安。这就要求必须要有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公益林的稳步推进,这就要求千岛湖湖区周边的乡镇要全力以赴加强生态公益建设的领导,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千岛湖生态公益林建设健康发展。

3.2 加大生态公益林的资金投入

针对千岛湖生态公益林存在的树种单一、林相质量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等问题,影响着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实施林相改造、景观林建设和生物防火林建设是新时期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要抓手。但由于建设质量要求高,资金投入较大,应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这项惠及全社会的公益事业得到顺利实施。

3.3 建立生态公益林监测体系

以每年森林资源年变化调查统计为基础,完善千岛湖生态公益林变化小班档案,调查纪录生态公益林各经营阶段的管护、抚育、改造、更新、利用等内容,以便分析保护和管理成效,以实现千岛湖生态公益林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生态公益林建设范文3

关键词 青檀;生态公益林;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 S79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164-02生态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进入21世纪,为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同时安徽省也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制定了《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青檀皮是宣纸的主要原料,宣纸是世界的文化瑰宝,泾县是中国宣纸的发源地和原产地,自古就有“宣纸之乡”的称谓,1995年正式被国家批准为宣纸之乡;2002年,泾县被国家批准为宣纸原产地域;2006年,宣纸被批准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檀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皖南、大别山区等地,大都是小块状和零星分布于天然次生林中。近年来,上述林地绝大多数都被纳入国家公益林管理,青檀采条受到严格限制,致使宣纸原料的采购供应受到严重影响,制约了宣纸产业的发展。因此,为理清生态公益林建设与青檀开发利用的关系,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在环境保护和脱贫致富的双重作用,加快建立现代公益林管理体系,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分析。

1 青檀的生物学特性

青檀(Pterocektis tatarinowii Maxim)又名檀皮、翼朴、青藤,属榆科青檀属落叶乔木,是我国特有的纤维树种,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流域。青檀树是集经济林、水土保持林、薪炭林于一体的树种,耐旱,耐瘠,适应性强,通常分布在河流、溪谷两侧,亦能生长在山腹、山顶干旱部位,根系发达,主根明显,侧根分布面广,有时甚至能生长在岩山隙缝中。在黄红壤侵蚀区生长良好,其根系发达固土效果显著。青檀干、枝萌芽能力极强,寿命亦长,四五百年的老树仍有很强的萌芽能力,极少发生病虫害,有时树干虽半边腐朽,仍能旺盛生长,萌芽抽枝[1]。

青檀枝皮富有纤维,绵韧易剥,是生产宣纸的重要原料,经济价值高;枝干是制作家具、柄把及工艺品的优质原料,枝桠作薪柴。经栽培实践证明,青檀在南方低山、丘陵区开发性治理水土流失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

2 青檀栽培与利用

青檀是具有泾县地域特色的经营树种,栽培历史悠久。青檀是防护、经济兼用树种,是绿化的优良树种。特别在立地条件恶劣的石灰岩山场地区,大力营造青檀林既可以美化和改善环境,也可以为农民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是值得推广的造林经营树种。

目前,青檀林栽培经营和利用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新技术。在经营上,青檀采取矮林作业以截取枝条,第1次采条可决定以后采条的作业方式,根据留桩的高度可分为矮干作业和高干作业2种方式,在距离地面30 cm截干称矮干作业,在距离地面1 m以上截干称高干作业,2种方式可根据需要任意选择。青檀林每3年可采条1次,二至三年生枝条生产出的青檀皮质地最优,纤维的韧性好,长度长,造出的宣纸质地好。青檀枝条的采收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底至次年3月芽萌动之前[3]。青檀枝条采伐后通过蒸皮、浸泡、剥皮、晾晒等工序,就成为生产宣纸的原料。

3 青檀与公益林建设

由青檀的生物学特性和利用途径可知,青檀林采取截干作业,不影响青檀根系生长,同时青檀萌芽能力极强,采条利用后第2年即可萌生出许多新的枝条。因此,在公益林中,青檀采条作业不影响整体生态功能的发挥,特别是青檀与其他树种混生或小块状分布的公益林中,青檀采条作业对林分生态功能的影响极小。同时,可根据公益林立地条件、青檀分布特点,青檀采条采取高干作业和隔株隔年轮伐作业,以维护公益林林分的完整性。

具体在处理公益林建设与青檀开发利用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生态产业、绿色富民”的林业发展战略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为根本目标,这就决定了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林业的发展不仅承担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任,而且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它既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二者兼顾,认真正确处理好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4 青檀与山区新农村建设

青檀林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能生产干皮3 000~3 750 kg/hm2,干皮价格15~16元/kg,每3年平均收入在5.25万元/hm2左右。同时,每100 kg青檀枝条能生产8 kg干皮,剩余的檀皮棍还有广泛的用途,粗的可以用来加工各种木柄,细的可以打碎后生产香菇,对缺乏燃料的地方也可以用作薪柴。

在公益林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尽快突破落后的林业经营理念,彻底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在保穷”等种种不合理的局面。林业是山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在脱贫致富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公益林的经济功能,不能片面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主义,使林业不能为脱贫致富服务,致使生产效益虚化,造成人们丧失对林业投入的积极性,使林业发展失去了主体基础,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生态公益林建设过程中林业应有作用的发挥。在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展公益林的经济收入范围。

5 青檀与宣纸生产、保护宣纸文化瑰宝的关系

没有青檀皮,就无宣纸,由于青檀皮的独特性质,使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宣纸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4]。

6 加快生态、经济兼用型青檀林培育

结合青檀的生物学特性,为充分利用青檀林资源,各地因考虑当地公益林立地条件,在公益林中采用适宜的青檀采条作业方式和技术措施。在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林的多种效益,使公益林管理走上现代林业经营管理之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宣纸产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公益林效益的潜能,在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宣纸、世界的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和发展。

7 参考文献

[1] 张川红,郑勇奇,宗亦臣,等.暖温带不同地区青檀形态特征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5):737-740,F3.

[2] 陈一锟,程寅瑞,黎娇华,等.濒危植物青檀的群落类型分析[J].生物学杂志,2011,28(6):1-5.

生态公益林建设范文4

1.1健全队伍网络。成立林业工作站首先要有健全的领导队伍,各岗位职员明确自身责任所在,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开展林业养护工作。明确林业站在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中的职责和任务,确定专职人员负责本区域内的生态公益林保护工作;林业站在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按照“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原则,遵纪守法,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护林员;林业站在搞好现场实际基础上,认真做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区森林资源管护,并根据森林资源的分布状况和管护难易程度,划定管护责任区,明确管护小班面积;四是通过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进一步形成林业站———管护责任区(中心护林员)———管护小班(护林员)的集体林区生态公益林资源管护体系,做到乡有林业站,村有中心护林员,为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1.2完善队伍制度。一是林业站自身建立健全管护责任制,制定了《生态公益林资源管护制度》、《护林员招聘办法》、《护林员主要职责》、《护林员管护目标量化评比制度》、《护林员考核及奖惩办法》、《护林员学习培训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护林员的工作进行严格的规定和规范,使其进行林木管护进有单可循。二是林业站在生态公益林保护资金的使用上严格坚持资金报帐制,实行严格的封闭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林业站通过建立健全基层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规章制度,为实施好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1.3管好护林员队伍。在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区,护林员的主要职责是配合好林业站落实管护区域、管护任务、管护措施和保护标志;配合做好管护区内森林防火、防治病虫和防止乱砍滥伐等森林三防工作;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禁止乱捕滥猎行为;配合做好禁止毁林开垦和破坏林地的采砂、采土、采石等行为,禁止非法征占用林地行为;配合查处人、畜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等。因此,管理好护林员队伍,是工程任务能否落实到实处的关键。针对护林员工作地点分散、时间自由度大、素质高低不一的特点,林业站在护林员的公开选聘、学习培训、目标责任、考核兑现、淘汰解聘等环节强化管理。

1)坚持实行护林员公开聘用制。对林业工作站上岗人员资质的审核要公开严谨,发现技能不达标的在岗人员可以通过培训考核的方式帮助提升其知识储备量。雇佣新职员时及时是基层岗位也要严格考核,不可因私人关系而破坏这一流程的严谨性,通过笔试与面试的成员可以进入到实习岗位中,适应一段时间后可以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2)坚持护林员定期学习培训制。护林员从事技术型岗位,因此开展培训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大部分护林员具备全面的实战经验,动手能力强,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却十分匮乏,以至于对病虫害的判断产生失误。在培训完成后还需要设定一个考核环节,一旦发现工作人员有掌握不清晰的部分要巩固培训,为基站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

3)坚持护林员管护目标责任制。林业工作站在开展宣传监管工作时要清晰划分责任属性,将护理任务落实到个人,基层护林员反馈回来的最新林业动态更要及时整体,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不出现遗漏项目。监护工作是定期开展的,每段时间树木的生长以及健康情况都需要整理为资料的形式并保留,可方便管理人员制定发展规划,发生问题后也可以准确定位。

4)坚持护林员报酬考核兑现制。提升工作站服务质量要从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方面进行,可以将薪资与技能水平相联系。林业站严格按照管护合同、护林员职责和考核办法,对专、兼职护林员进行年终百分制考核,并严格依据考核结果兑现护林员报酬,做到奖优罚劣。

5)坚持护林员淘汰解聘制度。林业站根据护林员的日常工作表现和年终考核结果,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或考核结果低于管护要求的护林员予以解聘,通过林业站的严格管理,打造出一支素质高、认真负责的护林员队伍。

2林业工作站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具体应用

生态公益林建设范文5

[关键词] 重点公益林 保护 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04-02

一、浦江县生态公益林概况

1.浦江县林业概况

浦江县地处浙江省中部偏西,位于东径119°42'~120°07'、北纬29°21'~29°41'之间,东南接义乌市,东北连诸暨市,西南邻兰溪市,西北与建德、桐庐接壤;南北长36.5公里,东西宽39.25公里,土地总面积137.3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00.68万亩,占73.3%,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林区县。

全县属丘陵、盆地地貌,低山丘陵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0%。土壤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带,共有红壤、黄壤、紫色土、黑色石灰土、粗骨土、石质土、新积土、潮土和水稻土等9个土类,其中红壤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3.6%。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16.7℃,年均降水量1512.8mm,无霜期209~246天,有利于森林植物生长和发育,对发展林业生产十分有利。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全县种子植物有128科7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75科300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珍稀树种有:南方红豆杉、银杏、金钱松、长叶榧、榉树、三尖杉等。动物有6门、16纲、67目、264科、880种,其中兽类64种、鸟类68种、爬行类37种、两栖类12种、昆虫类599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23种、省级保护动物有17种。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00683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3.3%。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939422亩,占93.3%;灌木林面积46178亩,占4.59%;疏林地面积54亩,占0.01%;未成林造林地174亩,占0.02%;无立木林地8447亩,占0.84%;宜林地12502亩,占1.24%。全县森林覆盖率71.42%。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393820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的39.1%。活立木总蓄积2255046立方米,其中:乔木林蓄积2239562立方米,占99.3%;疏林蓄积34立方米,占0.02%;散生木蓄积2516立方米,占0.11%;四旁树蓄积12934立方米,占0.57%;。竹林面积45449亩,立竹量1268.45万株,其中毛竹林面积44116亩,立竹量1262.19万株;杂竹面积1333亩,立竹量6.26万株。

截止2010年底,全县特色林业基地面积 7.8万亩,其中茶叶34324亩,柑桔3297亩,李(桃形李)14763亩,梨7112亩,板栗6395亩,香榧10000亩,其它经济林2109亩。花卉苗木面积0.8万亩。

2.浦江县重点生态公益发展概况

2004年8月起,浦江县重点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开展。根据“生态优先,确保重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集中连片,合理布局和稳定林权,体现自愿”的原则,将浦阳江、壶源江源头和两侧的林地,通济桥水库、金坑岭水库、仙华水库周围,仙华山风景区、浙赣铁路两侧、杭金衢高速公路、03省道、47省道、20省道两侧第一山脊线内的山林,均界定为重点生态公益林范围。重点生态公益林按地类分,有林地387408亩(乔木林地379617亩,竹林地7791亩),占98.61%;宜林地2105亩,占0.54%;无立木林地210亩,占0.05%;灌木林地与疏林地3130亩,占0.80%。至2010年底,累计发放生态公益林建设投资2742.6万元;建立并出台了《关于加强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的规定》、《浦江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和《浦江县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试行)》;制作和发放了重点生态公益林宣传牌105块,村级生态公益林公示牌117块;每年配备护林员330名,其中专职护林员107名,兼职护林员223名;配备风力灭火器30余台,从营林、森林防火、林政措施三方面着手,多管齐下,切实加强对重点公益林的管护。

二、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森林生态功能脆弱

浦江县392853亩重点生态公益林林地中,群落结构完整的占16%,结构复杂的占32%,而结构简单的占52%。树种结构不合理,379617亩乔木林地中,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占59.8%;阔叶林占34.6%;针阔叶混交林5.6%。树龄组结构比例失调,幼龄林占37.1%;中龄林占59.8%;近熟林占2.8%;成过熟林占0.3%。成过熟林主要分布在偏僻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地段,林分呈低龄化。

2.威胁生态安全因素众多

一是灾害威胁比较严重。防治马尾松毛虫、松材线虫病形势也十分严峻。

二是人为破坏时有发生。一些地方非法采石取土、矿山复绿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现象也不断出现,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3.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由于生态公益林建设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生态公益林资金投入很难落实,普遍存在规划容易,实施难的情况,尤其是山区经济比较单一,地方财政对林业的依赖比较强,一旦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势必影响地方财政的收入,因而对生态公益林建设缺乏主动性。

4.受益者与保护者的权利与义务失衡

重点生态公益林资源在炭汇作用、释放氧气、涵养水源、固土防风、美化环境等方面效益显著,受益面广。据有专家测算,1公顷有林地比1公顷无林地多蓄水300立方米,据此全县重点公益林的水源量相当于570万立方米的水库,受益最多的水厂、电厂、旅游公司等单位均没有对重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者与建设者作合理的资助及补偿,政府部门也缺乏得力措施实施征取生态补偿费用。权利与义务的失衡性,“我花钱种树,他免费乘凉”、“上游投入,下游得利”的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对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与保护带来负面、消极影响。

三、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主要措施

浦江县现有生态公益林以林相单调、生态功能低下的马尾松为主,群落结构不稳定,物种多样性丧失,地力衰退严重,抗灾能力弱,蓄水保水功能差,调节小气候效能低,要恢复和提高生态公益林的林分质量,必须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管理与技术措施,对现有的生态公益林进行保护与建设,以达到恢复森林、提高生态功能的目的。

1.加强宣传,强化保护意识

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广大林农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生态公益林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此来增加全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局面。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必须长期不懈地坚持,同时要依靠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及必要的经济手段,警示人们保护好生态公益林资源。

2.提高重点生态公益林总体质量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现代生态学为指导,科学地编制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规划,从全局上对生态公益林的森林结构进行优化,对林种、树种、龄组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要对生态公益林各种类型的现状、目标树种、以及各种经营措施所取得的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并分别制定出生态公益林各种林分类型的经营技术方案。加大投入建设力度,在扩大森林资源总量的基础上,通过造、封、抚、引等措施,培育复层混交林;通过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工程、森林防火工程建设,以提高重点生态公益林的总体质量,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能。

3.大力推广生态经济栽培模式

对重点生态公益林地范围内的农垦地、坡耕地、开垦山,以及已栽种经济树种的地块,政府部门应按生态优先原则,限制纯经济利益的农业开发;技术部门根据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定,大力推广生态经济栽培模式,引导林农栽植优良乡土阔叶树种或生态经济型树种,以减低土壤复垦频度,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水土保持功能。

4.切实强化林政管理,完善保护机制

一是加强护林队伍建设。按要求配备好护林员,着重抓好护林员队伍的“五个一”(即一份护林员名册、一本护林员手册、一本巡山记录、一套服装、一个考核办法)建设。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护林员的管护技能,消除管护“盲点”;建立健全护林员考核机制和监管机制,明确任务和责任,使各项护林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通过实行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开展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建立健全专业管火、扑火队伍,加大消防器材的投入和后勤保障力度,以遏制森林火灾多发势头;加强基层森林病虫害测报工作与监测点的建设,运用科学防治手段,加大对马尾松毛虫的防范和除治力度,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积极预防松材线虫病传入本县。

三是规范矿山开采管理。制订和完善矿山开采规划,严格禁止在重点生态公益林工程区域内采石取土。对以往开采的矿山,要限期复绿。

四是依法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乱采滥挖野生植物、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活动,确保森林生态安全。

5.多渠道筹措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

建设重点生态公益林,资金投入是关键。因此,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效益商品化,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让生态公益林建设真正融入市场。具体可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筹措投入资金。

一是政府补助一点。即继续实施和完善现行的财政补助政策,由政府给予生态公益林经营者一定经济补助,逐年逐步提高补助标准。

二是受益者反哺一点。就是通过建立反哺机制,由森林生态效益的受益者出钱,反哺生态公益林建设。如在水费中带征生态公益林保护费,由下游的受益者给予上游的经营者经济补偿,也可以说是受益者向经营者购买生态效益。

三是社会捐助一点。通过发行生态、向社会各界募捐等途径,募集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弥补投入不足。此外,还要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评估体系,使对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补偿更趋科学合理。

6.强化生态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的管理

为确保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规范、有效、安全运行,加强对补助资金的补助标准、开支范围、拨付程序、拨付方式的管理监督,制定有效的运行机制,防止生态公益林补助资金被挤占、挪用。

参考文献

[1]浦江县林业局.《浦江县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报告》,2004.8.

[2]《浙江省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试行)》.

[3]《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试行)》.

[4]牟艳玲.中国北方森林潜在分布及未来变化趋势[D].兰州大学:兰州大学,2010.

生态公益林建设范文6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建设;问题;对策;蒲县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保护和发展森林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主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生态公益林是指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为脆弱,对国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提供森林生态和社会服务产品为主要目的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根据其保护程度的不同分为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国家公益林指大江大河源头、干流、一级支流及生态环境脆弱的二级支流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的范围,大型水库、湖泊周围和高山陡坡、山脉顶脊部位及破坏容易恢复难的森林划定为重点公益林,主要包括以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等为主的防护林和以国防林、母树林、种子园和风景林为主的特种用途林。地方公益林指生态需求与持续经营利用于一体的生态公益林划定为一般公益林,实施一般性保护。根据可采资源状况,进行适度的经营择伐及抚育伐,以促进林木生长及提高林分质量。蒲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属于天然林保护工程黄河中上游体系建设。

一、基本情况

1.蒲县概况

蒲县位于吕梁山南端西麓,系黄河一级支流——昕水河发源地。境内地势东高,最低海拔806m,最高海拔1946m,境内以黑龙关肖家沟为界,自然分为东西两种不同地貌类型,东部为土石山区,西部为黄土残垣沟壑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温差大,季节明显,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在400-650m之间,集中在7、8、9月份,年平均气温8.7℃。蒲县东部土石山区,分布有天然次生林,植被覆盖率较高,地下资源丰富,贮藏有大量煤和其他矿产资源。近年来,由于过度开采以及相关产业洗煤厂、焦化厂等,使当地的环境污染状况较严重。西部黄土残垣沟壑区,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平流失较严重。

2.蒲县森林资源现状

蒲县国土面积?226.59万亩,天保工程区总面积169.23万亩(不含省直吕梁林局所辖面积),林业用地面积126.40万亩,其中有林地30.79万亩,林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8.53%,有林地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4.36%,全县森林覆盖率为42.5%。生态公益林126.4万亩,其中国家公益林23.15万亩,地方公益林?103.25?万亩,主要分布在黑龙关镇、蒲城镇、薛关镇、山中乡、古县乡、红道乡六个乡镇。

二、蒲县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成效

蒲县自2001年纳入国家天保工程范围,开展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以来,生态公益林建设呈现良好发展趋势,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生态效益

蒲县是黄河一级支流昕水河的发源地,位于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吕梁山南端,是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生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是人类和多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天保工程一期实施的十年中,蒲县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呈现良好发展趋势,在气候调节、涵养水源、土壤保育、固碳释氧、净化空气、防风固沙、森林游憩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效益。十年来,生态公益林植被恢复新增森林面积4.9万亩,按1亩森林可截留降水和减少径流水3000t计算,每年可涵养水源14.7亿t;按水土保持的功能计算,1亩地可减少土壤流失量40t,每年可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1.96亿t。

天保工程二期生态公益林建设可新增森林面积29.67万亩,森林蓄积量净增103.25万立方米,折合木材价值4.81亿元,增加森林碳汇189.89万t。通过中幼龄林抚育,改善林分环境,可加快促进林木生长发育,有效改善林龄、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林木生长率和林地生产力,增强森林生态防护功能。同时,维护森林健康,降低森林病虫害、火灾、气候灾害的危害程度,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

2.社会效益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是实现社会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生态公益林建设将有效改善民生,有力促进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一是有效增加就业。森林管护、植被恢复、政策性社会性岗位,可为当地群众提供部分就业岗位。二是可提高职工的收入。通过提高补助标准,将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增加林农收入。天保工程二期生态公益林建设以国有林管护补助为例,由原来每年每亩补助1.75元提高到5元,管护人员的工资标准将明显提高。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财政继续对国有林业单位负担的在职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五项社会保险给予补助,并提高补助标准,将有效提高保障水平。四是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区域发展实力。森林不仅能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还具有很强的产业功能,充分发挥林区的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开展森林旅游、合理开发林下资源。

三、蒲县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年来,蒲县生态公益林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许多的问题。

1.思想认识方面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以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由各级政府和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管理。一直以来,由于林业的周期性长,见效慢的特点,再加上蒲县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煤炭资源,人们对林业的重视程度很不够,对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对林业肩负的环境与发展的双重使命还缺乏应有的认识,思想认识才不到位,林业经营管理理念难以完全转变。人们对林业生产经营仍保留在木材利用上,主要体现在重采轻育,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经济效益轻生态、社会效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