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幼儿教育范例6篇

计算机与幼儿教育

计算机与幼儿教育范文1

【关键词】苏姗・霍兰德;幼儿教育技术;幼儿软件评价;发展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9-0011-06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9.002

引言

随着《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颁布,学前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两股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始起步。从研究的角度看,在学前教育信息化起步之始,应该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我国的现状是什么?二是国外有哪些先进思想和经验可以借鉴?结合本土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是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美国是教育技术的发源地,其学前教育信息化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在美国稳定而庞大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学术群体中,苏姗・霍兰德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一 苏姗・霍兰德其人及其对幼儿教育技术的贡献

苏姗・霍兰德(Susan W.Haugland)博士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和幼儿教育软件评价专家,也是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technology integration)领域的领军人物。她于1979年至1999年期间在东南密苏里州州立大学(Southeast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儿童发展中心工作,是该校名誉退休教授,现分别为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Metropolitan StateCollege of Denver)和大都会州立大学(Metropolitan StateUniversity)的早期幼儿教育系教授。1992年,霍兰德开始负责发展性软件和网站的评定(Developmental Software and WebSite Awards),1999年开始担任KIDS&Computers公司的总裁。

霍兰德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幼儿教育、幼儿教育软件评价以及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从事幼儿教育技术研究以来,论著等身且被广泛收录和引用。她的个人介绍也被收录进Who's Who in America,Who's Who in Executives andProfessionals、Who's Who in American Education等书籍、年鉴。她对幼儿教育技术的开拓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在全美率先开展幼儿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在美国,尽管教育技术在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系统中发展迅速,但在早期教育领域发展也是滞后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学者、教师和家长担心技术对于幼儿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美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早期教育领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起步。霍兰德就是这早期开拓者的代表性人物。她于1985年在东南密苏里州州立大学发起了KIDS计划(KidsInteracting with Developmental Software),在全美率先开展幼儿教育技术的研究。霍兰德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3岁以后的幼儿使用计算机具有很多的潜在好处,她的幼儿教育技术思想建立在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这与全教协会(NAEYC)提出的“发展适宜性实践”的观点不谋而合。其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技术思想对美国早期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率先开展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研究

软件作为信息载体在计算机用于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幼儿软件却良莠不齐,并且大部分不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霍兰德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全美率先开展幼儿教育软件的评价研究工作,并将之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重点。她1985年主持制定的Haugland/Shade幼儿软件评价量表自以来,经过不断地完善修订已经得到全教协会的认可,并成为全美权威幼儿软件评价标准。从1990年开始,全教协会吸收了Haugland/Shade量表,从1993年开始在每年的年会上都开设专门分会场,并将其定为NAEYC年会的技术特色专场。1997年,霍兰德在KIDS计划基础上创建KIDS&Computers公司,开始将幼儿教育软件评价进行商业化运作。面向社会提供教师培训、咨询、软件和网站的评价等服务。KIDS&Computers公司作为第三方幼儿教育软件评估机构,以其专业性和职业操守在全儿软件评价领域享有盛誉。其每年推荐的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软件,以及提出的指导性建议对全儿软件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二 苏姗・霍兰德的技术观

长期的幼儿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工作中,霍兰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观。具体包括技术本体论(是什么)、价值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有什么用)、实践论(幼儿教育中如何用好技术)。

1 本体论:技术是什么

作为幼儿教育学者,霍兰德并没有专门讨论过技术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她关于技术本质的认识渗透于其众多相关论述之中。霍兰德所指的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当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站、幼儿教育软件等。霍兰德认为,不同的使用方式,决定了技术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技术有时如同黑板和粉笔,为幼儿学习提供信息,幼儿从技术中获取知识(Learn fromtechnology),从这个角度看,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有时技术在“信息收集、全球性的交流、学习成就的展示、互动性活动方面可以为幼儿提供独特的学习机会”。技术的“支架”作用能够“为幼儿提供帮助、支持和指导以使其不断建立认知能力和技能并掌握难度较大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技术是作为幼儿学习的资源、环境和伙伴而存在(learn withtechnology),是幼儿的认知工具。

2 价值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有什么用

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一直备受争议,其中持负性观点的居多。霍兰德作为幼儿教育技术的开拓者,她对于技术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充满乐观,但同时也保持谨慎的态度。她认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霍兰德接受之前研究者的研究结论。认为计算机在取代其他幼儿活动和幼儿的基本生活经验,剥夺儿童的童年、提供非现实世界图景、增强社会孤立性、降低幼儿情感意识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危险。另一方面,霍兰德认为“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儿童应该有机会早点在生活中适应技术”、“我们几乎没有选择,计算机已经摆在那里,而且会更加普及”。信息技术在应用得当的情况下,也许是在促进幼儿发展上迄今为止所发明的最为强大的工具。信息技术在促进幼儿更为主动的学习、更为独立的学习、更为个性化的学习、增强问题解决技能等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另外,霍兰德非常看好网络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认为网络在“信息收集、研究、虚拟野外考察、全球交互与分享、发表成果、增强动机等方面,能为幼儿提供不可替代的学习机会。”

3 实践论:幼儿教育中如何用好技术

霍兰德对于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所以其技术观的核心就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取向问题。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出现的种种问题源于幼教工作者两种错误倾向:技术工具主义和技术万能论。前者仅仅将技术看作一种工具,以传统的方式使用技术让幼儿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和教学游戏。后者将技术的优势无限扩大,无条件地将其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的“百宝箱”。为此,霍兰德引入了“发展适宜性”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基本取向。她认为幼儿在体质、情感认知上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需求,对于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着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发展适宜性的方式使用计算机才会给幼儿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受益”,包括:“更多的主动性学习,更多不同的知觉和概念的学习模式,较少的精神乏味性学习任务,学习的思考速度提高,更适合幼儿个体的学习,更多独立的学习,获得更好的帮助以促进概括能力的发展”。

三 苏姗・霍兰德的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思想

相比计算机硬件,软件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更具有决定性。如何选择与评价幼儿教育软件是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这也是霍兰德幼儿教育技术研究的重心。全教协会(NAEYC)在1990年开始吸收了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思想,并从1993年开始在NAEYC年会中设立专门会场对教师进行Haugland/Shade评价标准使用培训,标志着霍兰德在全儿教育软件评价领域的领军地位。

1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受到重视,幼儿教育软件也得到蓬勃发展。然而在霍兰德的早期调查中发现,市场上90%的幼儿教育软件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训练-练习”(drill-practice)软件,不适合幼儿的发展。霍兰德还曾专门对这些非发展性的幼儿软件和发展性的幼儿软件教育效果进行过对比试验研究。研究发现这些市场上占90%的非发展性软件对幼儿的认知、自尊等关键领域影响不明显,甚至很大程度上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教师与家长在为幼儿选择软件时困惑,或根本不做任何选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霍兰德开始关注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问题。并具体提出其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是为了达到三个目的:(1)幼儿软件评价的首要目的在于评估幼儿软件的发展适宜性,除了分类鉴别之外,还通过评估为幼儿软件设计开发提供指导方针;(2)通过制定标准,提供一个系统、客观的工具,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和家长可以增强对幼儿教育软件选择和判断的能力;(3)对管理者来说,通过适当的幼儿软件评价可以用来提高管理的效率。

2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理论基础

在霍兰德看来,“幼儿不是小大人,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情感、认知和社会需求。幼儿软件的设计应该反映出幼儿的独特性。和任何提供给幼儿的课程资源一样,幼儿软件必须是健康发展取向的。”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思想根源于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在后来的不断发展中,更直接的思想来源是全教协会1986年的发展适宜性实践思想。霍兰德根据“儿童发展理论”提出“发展性软件评价”思想,并于1985年开发出第一版本Haugland/Shade量表作为幼儿教育软件开发的基础。霍兰德曾专门对其研制的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标准和全教协会提出的发展适宜性实践指导方针进行了对比,她认为二者是一致的,有着相似的设计思路,都是“建立在儿童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在不断完善中,霍兰德将其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称为“发展适宜性软件评价”。发展适宜性是在学前教育出现较为严重的小学化倾向背景下提出的,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促进儿童发展的一套理念。它是全英幼教协会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立场,是学前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具体包括:年龄适宜、个体差异适宜和文化适宜。

3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内容

幼儿教师和家长在选择教育软件时,霍兰德强调应考虑三个重要的问题:一是软件产品要符合学校、学区、州所认定的目标或标准;二是软件内容中即使是幼儿发起或控制的暴力也应该避免;三是发展适宜性是最根本的考虑。她的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内容具体体现在她和谢德制定的Haugland/Shade发展性适宜性软件评价标准之中。该标准始创于1985年,后经1991、1996两次修订不断得以完善。该标准从幼儿发展适应性的角度出发,从儿童、教师和技术三个维度提出了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十条指标。具体包括:“年龄适宜性、儿童控制、清晰的指导、可延伸的复杂性、操作的独立性、无暴力性、过程导向性、技术特征、模拟真实性和可变换性。”随着全教协会对发展适宜性概念的不断完善,霍兰德在她的软件评价中新增了“文化适宜性”,即充分考虑到语言、国别、性别、文化、家庭等因素,新增了反偏见(anti-prejiudice)作为评价内容。文化适宜性的增加使得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标准在评价内容上不仅更加公平全面,还为其评价思想走向国际奠定了基础。

4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方法

霍兰德曾经运用其Haugland/Shade发展性适宜性软件评价标准对众多幼儿教育软件进行评价。从她对其软件评价标准的描述和实际进行的软件评价来看,霍兰德对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指标体系评价法。她的十条指标根据各自定性特点的描述,对被评价幼儿软件采用0、0.5、1计分。总分达到7.0分的被视为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软件,否则为非发展适宜性的。在依据指标定量评价的同时,还有专门的栏目对软件进行简短的描述和评论。通过这些定性评价,“我们经常为软件设计者就软件如何更好地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提出建议。”这种以定量为主,定量定性结合的评价方法是霍兰德软件评价方法的显著特点。另外,为了促进自身软件评价研究的发展,霍兰德进行了很多实验性的软件评价,“这些评价很多是基于教室中早期儿童利用软件的实际反应。”

5 霍兰德关于其他幼儿软件评价系统的研究

教师选择幼儿软件有两条路径:一是根据一些幼儿软件评价系统的推荐来选择;二是采用某种评价系统自己来进行评价选择。无论采取哪条路径,教师选择采用某一种幼儿软件评价系统是第一步。尽管霍兰德研制出了Haugland/Shade评价系统,但为了给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依据和指导,霍兰德专门对多种幼儿软件评价系统进行了研究。

首先就利用软件评价系统来选择幼儿软件,霍兰德进行了中肯地表述。她告诫教师,“利用软件评价系统选择软件有优点也有局限性。”利用软件评价系统选择幼儿软件最大的好处在于教师无需预览软件。这为教师在时间、精力和经费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然而教师利用软件评价系统选择幼儿软件也同时存在两大局限;首先,不存在包打天下的软件评价系统,所以事实上有不少很不错的软件并没有通过评价系统的评价脱颖而出;其次,评价系统的评价和这些评价变得被公众可用之间具有滞后性。而且这种滞后的时间取决于软件评价系统本身。霍兰德指出,当教师选择软件评价系统时,最重要的因素是所选择的评价系统符合他们自身的教学哲学取向。通过调查,霍兰德在众多的幼儿软件评价系统中遴选出了7款幼儿软件评价系统,并着重分析了这7款评价系统的教学哲学取向、适用年龄段、各自不同的优点。这项研究成果成为教师选择评价系统时的重要参考工具。

四 苏姗・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幼儿课程整合的思想

信息技术作为幼儿教育资源,虽在很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如何用好才是关键。在霍兰德看来,“计算机活动越来越趋向与所有课程的整合”。“只有当计算机融入课程时,儿童才能在概念理解、抽象思维、言语技能、问题解决等方面获得发展。”所以霍兰德的不少研究围绕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展开,并逐渐形成了其整合思想。

1 计算机与幼儿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

为确保幼儿园教室中以发展适宜性的方式使用计算机,霍兰德提出了五个关键因素:“计算机摆放的位置、软件选择、教师指导、支持活动和教师培训。”

在幼儿园课程学习中,计算机方便易得是前提。所以在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的摆放至关重要。霍兰德反对幼儿园惯用的成立计算机室或技术实验室的做法。她认为这些做法使得幼儿不能随时根据需要接触计算机,而且很难与课程活动有效衔接。她主张在教室中设立“计算机中心”,在具体摆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高、视角等因素,以使所有幼儿都能看得见,并易于获取。

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软件。霍兰德强调教师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软件,一定要保证是发展适宜性的。鉴于目前市场上此类软件仅占20%份额,幼儿教师在选择软件时往往遇到困难。霍兰德还为教师选择发展适宜性软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霍兰德认为,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要求幼儿都具亲身实践的机会(hands-on opportunities),教师应该鼓励但不能强迫幼儿在教室中使用计算机。由于幼儿对使用计算机的热情并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相应的指导。为此,霍兰德提出教师应建立一个有计划的轮流指导系统,并就不同年龄、不同特点幼儿的指导提出了具体建议。霍兰德还提倡家长也应该加入到指导队伍中来,以提高指导的效率。同时霍兰德也非常强调幼儿伙伴之间的作用,“记住,计算机指导并不总是来自于成人,儿童伙伴之间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当他们互帮互学时,也增进了社会性的发展。”

霍兰德早期研究显示,只有当延伸活动在有效增强幼儿软件的主要教学目标时,幼儿才会获得显著发展。所以活动为丰富幼儿在教室中的计算机经验提供了重要支持。霍兰德提出,教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保证活动对各类软件的支持作用:“一是设计特殊的活动,以丰富幼儿正在计算机上使用的软件:二是将计算机整合到课程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对课程重点内容起支持作用的软件。”

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效整合,教师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培训可以使教师学会操作技能,建立自信,并掌握将计算机整合到他们课程中去的策略。”霍兰德吸收爱普斯坦(Epstein)的观点,提出幼儿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四个关键步骤:教师获取实践经验、工作坊的交流学习、典范和导师指导示范、后继监督。霍兰德进一步认为,无论哪一个环节,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真诚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是有效培训的关键。另外,由于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霍兰德提出教师培训应该是持续性的。

2 关于计算机在幼儿园教室中配备的数量

霍兰德除了专门对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的摆放进行研究外,为了提高应用的效果,霍兰德还专门就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的数量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在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与幼儿的比率最好能达到1:5,最大不能超过1:7。”在计算机不够的情况下,可将计算机集中起来,每个班级按月、季度或学期轮流使用。霍兰德认为,很多幼儿园将计算机平均分配,往往在一个教室中只有一台计算机,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最有才能的教师也无法实现计算机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3 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幼儿课程整合的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霍兰德明确指出当前幼儿教师将计算机整合到其课程中的失败根源在于“她们是以传统的方式使用计算机,而非是发展适宜性的”。在其众多的论著中,霍兰德反复指出技术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发展适宜性,即要考虑到年龄适宜性、个体差异适宜性和文化适宜性,在尊重儿童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其他所有整合原则都以此展开。

具体活动支撑原则。在发展适宜性的指导思想下,幼儿获得发展性计算机经验(developmental computer experience)是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有效整合的基础。霍兰德认为,“如果幼儿的计算机经验不是发展性的,他们还不如不接触计算机。”幼儿获得发展性计算机经验单靠选择出发展适宜性的软件是不够的,还需要选择或“设计一些具体活动(concrtetactivity)来丰富、支撑这些软件”。换句话说,软件的发展适宜性还需要通过适当的具体活动作为中介,才能用活、用好。霍兰德认为,具体活动是一种亲身实践的经验(hands-on experience),幼儿通过适当的具体活动,在课程学习中利用丰富的资源,自主发现、操作和探索,并获得发展性计算机经验。

儿童参与性原则。霍兰德深受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影响,认为在发展适宜性的课程整合中,幼儿是参与性的学习者。计算机作为教室中学习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幼儿认知的工具,为幼儿认知发展提供脚手架。通过设计的具体活动,“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由幼儿负责”,“幼儿控制学习的过程,并通过探索构造概念与建立知识。”

易接触和有效性原则。幼儿在课程整合活动中经常需要主动操作计算机,这就决定了教室中的计算机在摆放上应该是易于幼儿接触的。霍兰德还非常重视性别差异在幼儿接触计算机时的影响,强调教师在软件选择和教学时应予以注意和提供必要指导。而要保证整合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室中的每一个幼儿对使用计算机充满自信,并且将之视为可用的学习资源”。霍兰德强调应鼓励而非强迫幼儿使用计算机,每一个幼儿在课程活动中都应该有亲身实践的机会。

4 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不同年龄段幼儿课程整合的思想

霍兰德认为3岁之前的幼儿通过身体(眼、耳、口、手、脚等)进行学习,计算机不适合这种学习方式。所以霍兰德不赞成3岁之前的幼儿使用计算机。对于3岁之后的幼儿,霍兰德经过实验研究提出,教师进行整合时,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使用不同的整合方式。

对于3~4岁的幼儿,应该顺应他们的意愿,在具体活动框架下由幼儿自主探索。3~4岁的幼儿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探索时显然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时间是关键。即使幼儿在利用计算机学习时遇到障碍或毫无预期的结果时,教师也不应该给予太多干预,而是给予一两句话的提示即可。霍兰德认为,在教师提供最小帮助的情况下,幼儿仍能成功使用计算机。为增强和扩展幼儿的计算机经验,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根据幼儿使用计算机的情况提出一些问题。从霍兰德的上述观点看,3~4岁的幼儿在教室中使用计算机显然应该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相对于3~4岁幼儿,4岁以后的幼儿在教室中使用计算机可能获得更多的发展。但这取决于提供给他们的计算机经验的类型和他们接触计算机的频次。霍兰德认为,4岁以后的幼儿在他们的计算机经验方面应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应该相对具体一些,可以直接指向幼儿的学习目标。在组织形式上,可以适当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可以在组内和组间分享他们的成果。

5 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反偏见课程整合的思想

全教协会一直以来非常强调在早期教育中提供反偏见课程(anti-bias curriculum)的重要性。提倡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多元文化,避免提供刻板性(stereotypic)的材料和活动。霍兰德认为计算机在开发和促进反偏见课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指出计算机与反偏见课程整合的四个环节:第一是选择使用反偏见软件。霍兰德还专门进一步指出了反偏见软件的六个特性:多语言、国际视野、性别平等、种族差异、不同年龄能力、多元家庭风格;第二是教师应创设一种环境或活动,促进幼儿认识并肯定班级中存在的不同,帮助幼儿接受他人;第三是保证性别平等。教师应该为男孩和女孩提供接触计算机的相同机会;第四是利用计算机提升幼儿文化意识。即通过交互软件或网络,幼儿感受其他文化,消除壁垒,真正理解个体差异,并建立全球理解。

五 霍兰德关于幼儿使用家庭计算机的建议

计算机与幼儿教育范文2

为了对幼儿素质教育进行推动,将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实效性以及效率提升,将计算机在幼儿教育教学领域中充分运用,将幼儿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兴趣很好的激发出来,原因就在于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兴趣,那么,这个学生也就没有智慧和快乐。运用计算机来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计算机具有空间逼真、色彩丰富、直观形象等等特点,因此,计算机教学能够创造出一种生动、真实并且有趣的场景,更加能够创造出一种崭新、超现实的景象,将幼儿创造力有效地激发出来,幼儿也可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感受到创新、新奇的事物,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生活里面抽象的事物以及现象,也可以理解以及看到在常规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难清楚解释的场景以及概念。在虚拟超现实场景的过程中,幼儿还能够按照自身想象力来创造出一种超现实新形象,幼儿的大脑能够在计算机虚拟的现实里面不断创新,这样就能够在学生富有兴趣以及快乐的情况下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计算机能够将过去传统幼儿教学活动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克服,根据我国信息论里面涉及到的信息量理论,通常情况下,多媒体信息自身的信息量要比人们常规本文和文字信息信息量大两个数量级及以上,这也就能够在同样的幼儿教学课时里面,幼儿对知识接收的成都要大于传统教育,这样,计算机的应用不仅仅将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信息量增加,更加将幼儿眼界开阔。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些经验性的知识,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来对计算机教育教学进行辅助,能够将幼儿肢体活动充分调动,使得幼儿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课堂里面,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幼儿计算机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幼儿兴趣进行培养必须要创设情境。

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建立起一种民主、友好、宽松以及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教学兴趣培养最为基本的前提,如果学生不喜欢某一个科目的教师,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一个科目产生反感情绪,所以,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并且采取计算机实施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将演示和讲说很好的融合,使得幼儿能够在丰富多彩的信息双向传递过程中自主、自然以及愉快的实施学习,所以,计算机要对教学情境进行优化,更加能够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培养幼儿学习计算机兴趣要优化教学过程

我国的素质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将其落到实处,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人们已经步入到了数字化时代以及信息化时代中,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幼儿实施计算机教育,培养幼儿的计算机兴趣,原因就在于,兴趣是开展一切学习的核心和动力,所以,对幼儿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进行培养是提升幼儿素质教育最为关键的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运用计算机,将其随意界面交换功能以及灵活的特点进行利用,运用问答式以及启发式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对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鼓励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多给幼儿机会,同时鼓励幼儿从实际情况出发,从未来需求角度出发,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问题,也要为幼儿认真和仔细解答,进而为培养幼儿计算机学习兴趣提供服务。

计算机与幼儿教育范文3

关键词: 多媒体 幼儿教育 教学创新

一、构建符合幼儿健康成长要求的教育环境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构建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教育环境,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充分挖掘思维潜力,在此基础上,可结合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结合幼儿实际情况,进一步发掘和拓展新的教学内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品中蕴含很多趣味化信息,具有集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欣赏功能,教师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教学优势,在扎实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工夫下在开拓创新方面。在此要特别注意,必须突出幼儿教学的民族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提高幼儿教学实效,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教学条件再好,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很好。在幼儿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素质起关键作用,对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幼儿教师一定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幼儿的潜在优势,在做好基础教学工作的同时,要给予特定的重点培育。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大多数幼儿的兴趣为基础,培养有潜力的幼儿,做到以点带面,扶优扶强,最终提高所有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和独立生活与学习能力,为幼儿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使其在优美的教学情境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接受新知识,尽可能享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潜在优势,提高教学实效,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教师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以确定每一阶段的具体教学活动,应尽可能利用计算机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让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实践技能,使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有效信息,从而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为学生进一步适应信息社会环境下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好基础。教学改革中要不断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每年划出一定的资金,完成相应设备的配置与改进,满足计算机辅助幼儿教学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创设能够提高幼儿教学有效性的新型教学情境,为幼儿开创广阔的文化世界新天地,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为幼儿创造能够享受快乐学习的现代新型教学环境。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爱和高度重视。针对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辅助幼儿教学,以趣味性极强的动态画面,刺激幼儿的视听感觉,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广泛兴趣,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幼儿教学的能力。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最重要的促进力量,对幼教工作同样能够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远远超过教师的主观说教,能够使幼儿愉快地自觉感受文化的魅力。教师通过多媒体辅助幼儿教学,创设能够触动幼儿心灵文化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共同欣赏相关的民族文化内容,目的是通过对相关文化的欣赏与了解,让他们加深对风土人情的了解,为进入小学的学习做好铺垫。因为针对幼儿教材的单纯教学不足以激发幼儿的浓厚兴趣,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声像同步的特点,设计将音乐与风景图片融合在一起的课件,使幼儿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教师可结合生活实践设计一些幼儿相对比较熟悉的情境,然后引导幼儿共同探讨一些相关知识和问题,激发幼儿学习知识的兴趣,让幼儿围绕作品大胆想象,谈谈自己的想法。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广泛而深入地探索孩子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以利于激发谈话兴趣。教师根据某一阶段幼儿教学的需要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收集,设计幼儿感兴趣的优质教学课件,培养全体幼儿学习文化知识的信心。在幼儿教学实践中,经常以趣味性极强的动态视听画面、音乐旋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重视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的理解,逐步提高幼儿对民族文化的感悟力和浓厚兴趣。

三、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在幼儿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探索勇气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欣赏和学习实践中强化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是集科学性、系统性与连续性于一体的教育教学改革任务。为了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带领幼儿欣赏多种文化作品,并且培养幼儿的求异思维习惯,在听老师讲解后,鼓励幼儿多问几个为什么?恰当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活动往往是激发幼儿探索精神和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动因,信息技术与幼教课程的整合给幼儿带来了更多创新机会,也是提高幼儿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只有深刻分析当前影响幼儿教育教学的客观因素,有的放矢地做好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科学把握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每一个细微环节,认真做好教学研究工作,弄清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进行有创新性的探索性发挥,尝试让幼儿提出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声音辅助幼儿教学,需要对幼教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实践能力。

四、结语

通过运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辅助幼儿教育教学,不断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幼儿快速理解相关教学内容,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紧接着把教材中蕴含的静态画面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或视频,充分发挥其优势,不断探索幼儿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途径。进一步优化幼儿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幼儿快速接收相关文化知识,深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内涵,夯实语言文化基础,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计算机与幼儿教育范文4

步人2l世纪,信息网络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变革。由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的动画、图片、文字、声音等内容,具有直观性、游戏性、互动性以及容量大、速度快、可控制、加工、处理等特点,它必然将会成为幼儿教师教的工具、幼儿玩的玩具。这对现行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乃至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甚至教育体制都将产生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如何建立和利用适合幼儿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资源,促使幼儿向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统一的方向发展。以下就信息网络资源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谈几个方面的观点和主张。

幼儿园信息化知识和信息化意识的教育提起幼儿园计算机网络,许多人都在想幼儿园搞计算机网络有必要吗?幼儿园信息化知识和信息化意识重在作为师幼查询资料、获得答疑解难的信息和知识的必要工具。虽然,纲要中没有明确规定,各类评估标准也没有要求,可是我们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达标上类,我们的工作是从幼儿的需要出发,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充分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学习,是为了增进幼儿对现代化工具的了解,培养幼儿的信息化意识,从而使其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园教育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尤其是借助互联网、校园网上的信息网络资源组织活动,培养幼儿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为其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信息网络资源对现行课程的影响近些年,尤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诞生了一系列课程理论,对幼儿教育课程的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们正在建设自己的课程发展思想,从尊重儿童的特点、兴趣、爱好、动机出发,构建适合每个儿童发展的课程。在课程的改革进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信息网络资源对现行课程的影响,那是深刻的、长远的、划时代的。

1.促进幼儿个性化的课程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世界正向着多元文化大融合的方向迈进。幼儿期是人身心素质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现在他们已处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信息资源环境之中。现代研究表明:幼儿通过与周围环境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获取大量的知识、经验,从而发展各种内在的多元智能和能力。个性化、社会化需要突出,幼儿的发展需要是不同的,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以及生理、心理的各项要素均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每个幼儿都需要自我的发展空间,幼儿个性化特征尤为明显。因此,他们的发展在进行必要的社会性公共课程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化课程,将社会发展所需的公共课程与幼儿的个性化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帮助每个幼儿建立适合幼儿自身发展的个体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只有在信息网络资源作为幼儿的认知、游戏、玩的工具时,才可真正诠释幼儿个体课程体系的全部意义。

2.挑战并革除传统课程模式的弊端

幼儿园二期课改倡导新的课程价值观,即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强调活动的价值,注重活动的过程体验,以改变幼儿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优化教与学的方式。当教师们了解到信息网络资源的强大功能时,才真正地认识到只有开发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提高使用各种设备、软件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有效转变教育行为,才能有效改变传统课程模式弊端,使幼儿实现充分发展。

信息网络资源的利用

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电视节目、VCD光碟等传统的辅助教育活动的媒体信息资源,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逐步被辅助教育活动的网络资源所替代。

网络资源所具有人机交互性、容量大、速度快等特点,是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技术把电视机、VCD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像、文字、声音、动画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作出判断、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育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主动性学习。

1.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有效工具

在幼儿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日新月异,新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层出不穷。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依然凭借过去那点本领,是无法应对的。只有幼儿教师们熟练地驾驭网络这一信息工具,才能有效地构建适应幼儿发展的网络资源;只有幼儿教师队伍整体运用网络资源的素质进一步提高,才有可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从数字化的网络媒体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处理、加工、创新,运用到教育活动的实践中。在实践中又形成新的信息,利用网络提供给人们,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循环上升过程,教师们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提高,获得自身终身性的学习,与幼儿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2.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奇妙玩具

计算机与幼儿教育范文5

虽然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但和中小学、职业学校相比,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平衡性,这直接制约了幼儿园信息技术的建设发展和创新应用。具体问题凸显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信息化观念薄弱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程度仅停留在表面。例如,有的幼儿园园长对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导致缺乏对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统筹与总体规划;有的幼儿园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仅停留在以硬件建设和投入为主的层面,而在如何充分挖掘信息化设备的功能和使用价值、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等方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有的幼儿园以配备监控直播系统为手段,迎合家长的需要,但在其应用的有效性方面缺乏理性分析和深度研究,导致教师成为被监督的对象,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低

目前,由政府投入的部分公办幼儿园初步规划建成了校园网络,但有的幼儿园刚刚使用光纤联网接入方式,至今还没有搭建独立的门户网站和提供教育教学应用服务,这影响了在园教师对信息资源的互惠共享。另外,许多农村幼儿园电教设备匮乏,更谈不上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这就难以适应当前新媒体教育需求的发展。

3.信息化人才队伍缺乏,信息素养有待提升

从青岛市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基本情况来看,由于少数公办幼儿园刚开始招聘计算机和网络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专职的信息化建设和教育管理工作,所以幼儿园的网络管理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处于较低层次。虽然多数幼儿园教师初步掌握了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基本信息素养,但教师技能水平低仍是信息化深入发展的瓶颈,甚至许多农村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水平至今还停留在最初级的阶段。由于专业性不足,导致幼儿园缺乏专业人员对教师的技术指导与培训以及对幼儿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直接制约了教师和幼儿信息素养的提升。

4.应用水平不高,与教育管理实践应用结合不紧密

幼儿园教育管理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应用系统建设匮乏,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购置、管理、应用工作不到位,以及教育资源共享水平较低,都直接影响了幼儿园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且多数幼儿园对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软件资源的应用和开发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思考和研究,导致教育实践与信息技术应用脱节,使教师和幼儿没有充分享受到信息化给教与学带来的便利。

二、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重视和加强对幼儿教师进行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对改变幼儿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体现信息技术在师幼良好互动过程中的独特优势,促进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提升等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关注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首先,我园实施教职工信息技术素养提升培养计划,制定并下发“教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需求调查问卷”。根据新教师、骨干教师、后勤人员的培训需求,制定“菜单式”培训计划,进行分类指导。培训重点针对岗位必备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多媒体课件制作、音视频编辑制作、电子白板使用、网络应用能力等领域对教职工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提高了教职工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能力。其次,开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专题培训,为参加计算机职称考试的教师提供培训指导。从“教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教师对各考试模块的培训需求基本相当,各模块培训需求人数约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三分之一。从报名受训的人员年龄来看,90%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从统计结果分析得出:取得初级职称的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最高,因为他们平时缺乏参加计算机考试的经验,技能相对较弱,所以比较期待能在园内直接参加考试培训辅导;为了长远计划和考虑,部分已经取得中级职称的教师有意愿参加内部培训,从而了解全国计算机职称考试的考点和应考技巧。专题培训从考试介绍、应考技巧、模拟练习、真题实战等培训环节对WindowsXP、Word、Excel、Internet、PowerPoint五大考试模块进行引领式专业培训,培训后下发模拟光盘,让应考人员先了解考题类型,从而拓宽应考人员的答题思路和应考技巧,提高教师计算机职称考试的通过率。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培训和以考促学的方式切实提升了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仅使教师队伍整体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其教学设计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次,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评选活动,让信息技术教师充分挖掘动态课件制作工具——瑞吉欧动画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的功能。教师通过交流课件制作经验并亲手制作,提高了制作教学课件的技术水平。目前,教师已基本可以熟练运用电子白板或希沃智能交互平板进行多媒体教学展示。

2.重视加强信息技术专业队伍建设和专业化培训

首先,我园在全市率先招聘计算机和网络专业本科生从事专职的信息化建设和教育管理工作。其次,由于我园承担了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并顺利结题,因此以课题研究为契机,积极推动了幼儿园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和发展。再次,为突破专业队伍发展瓶颈,我园定期举办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例会,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幼儿园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等主题的论坛活动,通过集体研讨、互动分享,提升了专业智慧,拓宽了专业视角,促进了信息化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3.创新教育教学信息资源

计算机与幼儿教育范文6

论文摘要:作为工作在培养幼儿第一线的幼儿工作者,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时代和社会提出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近几年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论述了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对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我们迎来了加快促进学前教育信息化,提升学前教育整体质量的重要发展契机。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作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幼儿师资培训中心,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社会。因而研究我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问题就越来越显得紧迫。

一、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重要性

“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价值定位的着眼点应该是培养幼儿不断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以及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或学习的空间,使教学摆脱以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加强幼儿园教育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幼儿课程教学的整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应该该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正好符合了这一要求,调动了幼儿的兴趣。教学信息根据教学要求和幼儿个体差异作选择、编排,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并改变了以往单调呆板的教学方式,打破了单一的习惯思维,激发出孩子创造的火花,变被动为主动,使幼儿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二、新时期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

概括地说,信息素养是指掌握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能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那么,作为信息时代的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能意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能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易于幼儿接受与理解、能促进各种活动与教学,能把有效的信息整合到所教课程的教学当中去,善于将信息现象与幼儿生活、环境迅速联系起来,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掌握信息、信息来源、传输、获取等基本知识;能利用网络媒介、各种多媒体以及多种软件开发、制作幼儿教学课件和幼儿活动环境平台。

三、学前教育专业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的途径

(一)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针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科及学生特点,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降低了传统的计算机原理、二进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等内容在教学中的比重。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普及性教育非必须掌握的东西,可少讲或不讲。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教授就提出过:在基础教学中引入计算机原理、二进制、补码、汉字码等教学内容,实际上是计算机普及教育中的一个误区,应该加以改革。在调整方案中增加了PowerPoint学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还结合实际应用,经常给学生带去最新的计算机资讯,如微博、论坛等,不把计算机教学的目的仅仅定位为通过等级考试。

(二)增设flash、Photoshop等课程

经过考察,了解到各幼儿园均希望本园教师具备一定的课件开发能力,可以说,能开发课件已经作为新时代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如果在教学时幼儿教师只会使用现成的多媒体软件来进行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会存在很多问题:由于软件是他人开发,往往并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教学要求;很多时间幼儿教师只是在教学环节中使用一个很小的课件片段,由于不懂课件制作技术而不了了之,如果懂制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制作完成。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多媒体制作技术是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要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在第三学期课程安排中,把flash、Photoshop合并为一门课,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只需学会制作简单的动画,进行简单的图形图形处理即可。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课时太少学生不能学到实际的东西,课程太多学生任务太重,压力太大,我们认为每周3课时比较合理,而且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等拓展学习空间和时间,以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

(三)开设一定的计算机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开设动画提高班、视频剪辑班、图形图形处理技巧班等,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要求。几年来,我校多次组织了课件制作大赛、动画制作大赛,通过大赛,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四)加强实践环节

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上机实践与课外实践。加强实践环节是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在“理论-实践-再实践”的过程中达到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和利用知识的目的。我校除了课堂内要安排学生练习实践外,还利用晚自习、周末等安排计算机老师到机房值班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

(五)合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辅助

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学校内部学习网站,每个学生均可以用自己的学号登陆,里面放置了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教学视频,以及与课程内容相配套的讲义、练习、测试题库。学生登陆后可以在里面预习、复习、自学、练习、提问、上交作业等,这种模式使课堂得到了延伸,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空间,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但菲.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