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进行家校合作范例6篇

如何有效进行家校合作

如何有效进行家校合作范文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1   根据学院及学部工作安排及要求,现将20xx年度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如下:

  一、心理工作日常化、基础化,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宣讲工作

  心理工作是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结合在一起的,继续做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宣传通道,从网络、寝室等多渠道介绍心理健康的一些小常识,让同学们能从不同方面了解心理知识,也帮助学生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提高学生们对心理知识的兴趣,将心理健康教育进寝室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二、健全心理工作机制,加强学部心理工作领导队伍建设

  明确学部心理协会职责,积极动员心协成员,将心理工作做实做细,同时定期开展读书会活动。充分调动教师与辅导员参与心理工作的积极性,对教职员工、班团干部、学生党员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培训工作,增强其对心理危机的预防意识和敏感性。

  三、完善心理健康活动体系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院心理健康月、心理委员培训、心理委员风采秀等活动,同时结合学部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如心理书籍分享、心理电影赏析、心理讲座开展,利用网络媒介与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立志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女生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调动心理委员工作积极性,定期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为10月份学院心理委员风采秀做好准备。

  四、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

  根据20xx级新生心理普查分析结果,做好重点学生访谈工作。对全学部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定期排查工作,及时关注重点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做好监控,并有详细处理过程记录。

  五、全员参与,开辟经管心理工作特色

  积极动员辅导员参与学生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生涯规划等的调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8栋和10栋定期出版心理板报,并指导心理协会编辑经管心理刊物,以便分享心情故事、常见心理现象、心理书籍等。力争做到每周一版,每月一期心理刊物。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几年不断努力取得相当成绩,并经过实践不断摸索出一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双全互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取得长足发展,如何使学校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再上一个台阶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新要求,我们制定以下新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计划。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学校全体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实践心理辅导活动课。但随着学校班主任队伍的新变动,我们发现其中有很多近几年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许多是以前并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了。但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参与学校前几年对班主任进行的系统的心理辅导知识、技巧的培训。这就造成无论是班主任执教心理辅导课还是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很困难的。

  2、前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学校关于心理课题的带动,而学校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和校本培训的研究》课题即将全面结题,如何确立新的科研课题,并以次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有效抓手也就成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3、学校在完成静安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20xx-20xx年)的交流总结已经结束,如何针对前三年发展规划中存在和新发现的问题展望新的三年规划,是区里每个学校应该思考的。

  4、上海市许多学校开始试点 生命教育 ,就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之间的联系,学校也可以考虑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何有效融入生命教育。

  5、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也踊跃加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来,如何完善学校的心理社团。

  二、新学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1、对新一届班主任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比如邀请专家、学校心理老师、以及前几期接受过培训的班主任对未接受过培训的新班主任进行培训。内容可以适当精简为关注学生心理、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建设等几个与班主任工作休戚相关的几个内容。

  2、结合新教材的教学,发展学校 双全互动 模式。仅把学校的班主任队伍调动起来,还远远不能达到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心理健康发展 的要求。学校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可以充分调动课任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 双全互动 模式也可以由原来的班主任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成为教师全员参与。学校的预备年级和高一正在实施新教材的教学,也为我们结合新教材组织这两个年级部分学科的老师就本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行探讨提供有利契机。从寻找学科教学目标中的关于心理的部分、实现这些心理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3、发挥班主任力量,干预学生家庭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但许多家长对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还不是很了解,这样就容易采取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作为我们学校教师的有利支持,有时候反而会抵消我们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班主任和家长的密切联系关系,让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班主任对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指导。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设想,我们可以以一、两个年级进行试点,探讨其可行性及操作方法。

  4、发展学生心理社团。以前因为学生的活动时间有限,将学生社团的社员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心理社团一直得不到有效发展。本学期结合心理老师的高中选修课任务,一方面为对心理感兴趣的选修课学生进行关于心理方面教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将学生心理社团发展起来。

  5、保证学校心理常规工作的有序。坚持日常的咨询、对起始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等、心理课教学等常规工作。新学期结合学生心理社团进行心理广播。

  6、积极配合学校和学校政教部门的工作。

  如何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足发展,真正起到示范作用,需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共同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3   根据学院及学部工作安排及要求,现将20xx年度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如下:

  一、心理工作日常化、基础化,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宣讲工作

  心理工作是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结合在一起的,继续做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宣传通道,从网络、寝室等多渠道介绍心理健康的一些小常识,让同学们能从不同方面了解心理知识,也帮助学生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提高学生们对心理知识的兴趣,将心理健康教育进寝室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二、健全心理工作机制,加强学部心理工作领导队伍建设

  明确学部心理协会职责,积极动员心协成员,将心理工作做实做细,同时定期开展读书会活动。充分调动教师与辅导员参与心理工作的积极性,对教职员工、班团干部、学生党员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培训工作,增强其对心理危机的预防意识和敏感性。

  三、完善心理健康活动体系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院心理健康月、心理委员培训、心理委员风采秀等活动,同时结合学部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如心理书籍分享、心理电影赏析、心理讲座开展,利用网络媒介与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立志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女生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调动心理委员工作积极性,定期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为10月份学院心理委员风采秀做好准备。

  四、加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

  根据20xx级新生心理普查分析结果,做好重点学生访谈工作。对全学部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定期排查工作,及时关注重点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做好监控,并有详细处理过程记录。

  五、全员参与,开辟经管心理工作特色

  积极动员辅导员参与学生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生涯规划等的调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出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8栋和10栋定期出版心理板报,并指导心理协会编辑经管心理刊物,以便分享心情故事、常见心理现象、心理书籍等。力争做到每周一版,每月一期心理刊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几年不断努力取得相当成绩,并经过实践不断摸索出一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双全互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取得长足发展,如何使学校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再上一个台阶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新要求,我们制定以下新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计划。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学校全体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实践心理辅导活动课。但随着学校班主任队伍的新变动,我们发现其中有很多近几年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许多是以前并没有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了。但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参与学校前几年对班主任进行的系统的心理辅导知识、技巧的培训。这就造成无论是班主任执教心理辅导课还是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很困难的。

  2、前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学校关于心理课题的带动,而学校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和校本培训的研究》课题即将全面结题,如何确立新的科研课题,并以次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有效抓手也就成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3、学校在完成静安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20xx-20xx年)的交流总结已经结束,如何针对前三年发展规划中存在和新发现的问题展望新的三年规划,是区里每个学校应该思考的。

  4、上海市许多学校开始试点 生命教育 ,就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之间的联系,学校也可以考虑如何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何有效融入生命教育。

  5、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也踊跃加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中来,如何完善学校的心理社团。

  二、新学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1、对新一届班主任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培训。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比如邀请专家、学校心理老师、以及前几期接受过培训的班主任对未接受过培训的新班主任进行培训。内容可以适当精简为关注学生心理、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建设等几个与班主任工作休戚相关的几个内容。

  2、结合新教材的教学,发展学校 双全互动 模式。仅把学校的班主任队伍调动起来,还远远不能达到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心理健康发展 的要求。学校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可以充分调动课任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 双全互动 模式也可以由原来的班主任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成为教师全员参与。学校的预备年级和高一正在实施新教材的教学,也为我们结合新教材组织这两个年级部分学科的老师就本学科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行探讨提供有利契机。从寻找学科教学目标中的关于心理的部分、实现这些心理目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3、发挥班主任力量,干预学生家庭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但许多家长对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还不是很了解,这样就容易采取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作为我们学校教师的有利支持,有时候反而会抵消我们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班主任和家长的密切联系关系,让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班主任对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指导。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设想,我们可以以一、两个年级进行试点,探讨其可行性及操作方法。

  4、发展学生心理社团。以前因为学生的活动时间有限,将学生社团的社员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心理社团一直得不到有效发展。本学期结合心理老师的高中选修课任务,一方面为对心理感兴趣的选修课学生进行关于心理方面教学,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将学生心理社团发展起来。

  5、保证学校心理常规工作的有序。坚持日常的咨询、对起始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等、心理课教学等常规工作。新学期结合学生心理社团进行心理广播。

  6、积极配合学校和学校政教部门的工作。

  如何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足发展,真正起到示范作用,需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共同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4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具体工作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师一个人的事,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成立了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其他教师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战线。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强支撑。本年度,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师资质认证。同时,将适时举办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缓解班主任心理压力,提高班主任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收集整理,定期以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2.全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要更新观念,要高度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途径,是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围绕市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和谐、阳光、快乐、健康”这一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要进一步加强问题学生的结对帮教制度,落实帮教措施,建立结对帮教档案。

  3.加强制度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范文;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研讨;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情况纳入学校教育德育工作的年度考核之中,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评比活动;设立网上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设立心理信箱,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集体辅导。班主任利用心理健康课,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地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另外,每月一次,利用国旗下讲话,对一些共性问题,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集体心理健康辅导。

  (2)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环境布置考虑到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考虑到了儿童的审美特点,让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每周二~周五的中午12:30~13:10、下午的14:40~15:40开放心理咨询室,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由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在心理咨询室内门外设有“心理咨询信箱”,以便个别学生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进行咨询。

  (3)个案教育。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作为个案对象,以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两种方式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的方式进行。

  (4)博客互动。在我校网站上,心理辅导老师建立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中另开心理专题,学生、老师、家长等的咨询,这一形式的推出,可架起心理互动的桥梁,拓展心理咨询的对象、时间、空间,更为便捷、互动,有一定的实效性。

  5.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重视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小学生心理健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我们的工作终极目标。

  四、月份工作安排

  三、四月份:

  ⒈制订并讨论学期心理辅导XX年工作计划范文。

  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

  3、召开六年级部分学生座谈会,并进行毕业前夕个别心理咨询。

  4、举办青春期心理卫生讲座(五、六年级部分女生)。

  五月份:

  ⒈组织全体老师学习有关心理辅导的知识、方法等。

  ⒉出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

  ⒊召开特殊学生会议,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六月份:

  ⒈继续指导班主任班中开展“开心果”谈心角活动。

  ⒉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心理指导”的有关内容。

  七月份:

  ⒈做好学期总结及资料积累和个案分析、心理档案建立工作。

  九月:

  1.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做好入学心理准备。

  2.思品老师确定心理辅导内容。

  3.心理咨询室正常开放

  十月:

  1.国旗下讲话,进行集体辅导。

  2.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小调查。

  3.进一步优化学校心理咨询室内部环境。

  十一月:

  1.出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刊。

  2.班主任心理健康专题辅导。

  十二月:

  1.迎接上级对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的验收、检查。

  2.国旗下讲话,进行集体辅导。

如何有效进行家校合作范文2

关键词:家校互动;微课堂;品德责任意识;实践

一、目前小学低年级段学生品德责任意识构建的现状

1.品德课程形式单一

说教式与口号式的品德教育形式,形式单一,效率较低,不符合小学低年级段学生的心智特点,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优秀品德责任意识的形成。

2.内容与实际的偏离

品德教育的内容及教程是全国或大区域内的本,低年级段的小学生很难有效地融入自己实际生活情感中去感知与体验,进而促发其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品德责任意识。

3.家长对学生品德责任意识构建责任的缺失

小学低年级段学生品德责任意识形成的主体之一是家长,而现在的品德责任构建中,家长成了旁观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品德课是“副课”,很少得到家长的关注。

二、家长互动微课堂对学生品德责任构建的探究

1.家校互动微课堂的概念

由家长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互动合作,教给全班学生良好的文明、安全、心理等好的行为规范。在教学时间上,“微课堂”的时长一般为8-10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2分钟。每次思品课安排3-5个家庭上课,组成一个全新的家校互动微课堂。

2.家校互动微课堂的创新性

这一全国创新的课堂模式,是梦园小学责任教育理念支撑下,以学生成长为根本,以家长责任体验为目的的互动式体验平台。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家校互动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孩子学习兴趣激发的需要。通过互动微课堂,给每个家长与孩子一个展示机会,为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创设一个成功的平台。让每个孩子勇于在班级展示自我,让每个家长在全班孩子面前展现自我。让孩子与家长在展示的过程中完成品德责任意识的构建,同时获得体验与信心。

三、家校互动微课堂对低年级学生品德责任构建的效果分析

1.素材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情,比课本上的说教更能触动孩子的内心,更容易让低年级学段的孩子掌握

例如,在我们的微课堂实践《爱的教育》中,不再是课本上的说教,而是孩子们每天的真实体验,当看到授课家庭展示的图片,妈妈做的早餐、爷爷奶奶上放学的接送、爸爸的睡前故事……这都是真实的爱的形式,通过授课家庭的演绎,学生很快能够领会什么是爱,如何表达爱。

2.形式上简洁明快,互动性强,符合学生身心认知特点

研究表明:低年级学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我们的家校互动微课堂一般由五个家庭组成,每个家庭8分钟左右,能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授课家长和授课孩子间的互动、听课孩子和授课家庭的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互动氛围中,完成品德责任意识的构建。

3.有效地发挥了家长在学生品德责任意识构建中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品德的培养更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如何培养孩子的品德责任意识却是很多父母的困惑。通过家校互动微课堂,父母参与微课堂、观摩微课堂,了解如何构建品德责任意识,同时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家校合作是构建品德责任意识的重要渠道。

4.提升了家校互动的效能,促进了家庭内部、家校之间、生生之间和谐互信、互关互爱等责任品德的形成

在参加互动微课堂的过程中,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顺畅,家长能真正理解孩子,走进孩子内心,促进了家庭内部的和谐。家长通过参与家校互动微课堂,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班级和学校,更了解班级孩子的情况,同时也增加了老师和家长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家长更能体会老师的艰辛,学校教育的成果,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意识,促进了家校之间的和谐互信。

四、关于家校互动微课堂在学生责任品德构建中的几点反思

1.我们在学生品德构建中如何从学生的身心思维层次去创新探究有效的模式与方法,传统的一本化、说教化的模式对学生品德责任意识的构建已经完全不能适应与发挥最佳效能。

2.学生品德责任意识构建培养中的最核心主题是学生、家长、老师和社会,如何创造更有效的模式,让每个主体都能发挥有效的作用,特别是学生自我中心作用的发挥。

3.家效互动微课堂在家长、学校、学生互动责任实践中的有效性,如何在理论上形成一种可扩展的实践与理论体系。

4.在后续小学高年级段的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实现突破点,创造实践效能,形成理论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如何有效进行家校合作范文3

关键词:高校绩效工资改革

实施绩效工资对于高校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体系,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增强高校师资队伍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科学合理实施绩效工资是摆在每一所高等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而严肃的课题。

1绩效工资的内涵

新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将工资体系分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项内容。岗位工资的确定是根据岗位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和劳动复杂程度等评价要素来确定,工资的多少以岗位为转移。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根据工作表现、资历和所聘岗位等因素确定薪级,执行相应的薪级工资标准。绩效工资是根据单位的效益和职工的业绩而确定,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对绩效工资分配的主旨精神为“总量调控、政策指导、规范程序、自主分配”。津贴补贴主要体现在对苦、脏、累、险行业及其他特殊岗位的政策倾斜,由国家进行统一管理。由以上可以看出,绩效工资的分配方式主动权在各单位,国家只进行宏观调控。

由于绩效工资的基础与核心,因此绩效工资在收入水平上应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倾斜,体现了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可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2绩效工资实施中面临的阻碍因素

2.1经费落实问题

绩效工资的实施最终是要落实到经费的到位。高校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经费以国家拨款为主,地方高校要保证绩效工资在本地区的合理水平,首先要解决的是经费问题。地方高校在自筹能力不强和地方配套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国家投入。因此,保障经费落实,是保证绩效工资长期、顺利、有效实施的关键。

2.2合理平衡单位内部各层次人员的收入水平

每个高校中都存在着教师专业技术、其他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四支教职工队伍,每一支队伍在学校的发展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如何看待这几支队伍的贡献和作用?如何在绩效工资中既体现向高层次人才、向一线教师倾斜,又能够兼顾几支队伍的相对公平,始终是一个难题。而处理不好这几支队伍之间的关系,就会影响到校园的和谐发展。目前,高校内部各类人员的收入很不平衡,教师、其他专业技术、管理、工勤岗的收入存在明显差距,实施绩效工资后,各种创收要纳入绩效工资统一分配,如何增强对学院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尽量避免因学科差异导致学院之间收入差距不合理或同岗不同酬现象,同时也注意调动学院的积极性,给予院系一定的自主分配权,是实施绩效工资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2.3妥善处理高层次人才之间的收入水平差异关系

目前,地方高校也开始从海外聘请的高层次人才,并给予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收入待遇,应该说起到了应有的激励效应。但受到资金的束缚,原有的校内高层次人才在有关待遇上与之相比差异性较大,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校内原有的高级人才有一定的看法。如何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人才分配激励机制,统筹各方利益,值得进一步探讨。

2.4国家绩效工资体系指导意见出台滞后

绩效工资作为这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活的部分,是体现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核心内容,也可以理解为绩效工资是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精髓,是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根据岗位工资制规定,除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外的所有收入都将纳入到绩效工资的分配之中。高校在绩效工资方面如何进行操作,政府部门还没有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3实施绩效工资需要做好的几项重要准备工作

虽然在绩效工资的设计中存在着各种不易解决的因素,但是改革的进程是需要继续向前推进的。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各个高校都应该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积极思考,稳步推进。

3.1尽快明确政策衔接,做好政策整合工作。

实行绩效工资制后,各高校中按照国家及地方政策发放的津贴补贴名目较多,这些津补贴是否继续保留,高校自身是否有决定权是所有高校都困惑的问题。在有些地区的高校,这些津贴、补贴在职工总体收入中占到20%-30%的比例。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上级意见,高校就无法将其与其他收入放在一起进行统筹考虑,也就无法确定能够进行调整和设计的绩效工资总体额度。在岗位设置与聘用分级后,大家的焦点已经关注到绩效工资如何分配上,这项工作上级部门如果不加紧出台相应政策和指导意见,势必延缓改革的进程,也会造成教职员工出现不满情绪。

因此,主管部门尽快出台对高校的指导性方案是当务之急,这样绩效工资才能够按照岗位绩效工资制的精神最终达到灵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3.2摸清底数,做好绩效工资设计的多方案准备

地方高校的人员经费支出是学校首要保障的支出,但是这些经费支出是否合理、是否科学还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对地方高校来说,一年的人员经费成本到底有多少,人员经费的支出在学校整个经费的支出中所占比例是否合理,应该可以作为评价学校是否科学管理的一个指标。所以地方高校应摸清总数,搞好分类,分析不利因素,做好绩效工资设计的前期准备工作,只有这样,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时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达到预期效果。

3.3从设岗与科学评价绩效入手,突出工作贡献主线

在完成岗位设置后,各高校包括地方高校已经明确了各个岗位的性质、职责、任职条件等,为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实行全员聘任制后,不仅能优化人员配置,还体现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岗位聘任理念,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岗位设置完成后,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如何确定一个人完成岗位职责的质与量?必须要有具体的量化指标,这样才能将教职员工实际贡献衡量出来,才能让绩效工资做到合理的分配。

4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4.1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之间的比例

目前,很多高校校内津贴分配方案中有绩效工资制度的影子,有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存在急功近利心态下的不端学术行为,如果缺乏长期绩效考核指标与体系,过分强调短期的业绩完成情况,对高校的长远发展会有相当不利影响。对于高校这种研究型的组织,不可能要求每个人月月出成果,应该采取一种投资型战略,即实行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并行战略,基础性绩效工资不是为了拉开收入差距,而是考察职工的长期贡献和保障职工生活。但基础性比例不宜过高,否则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将会大打折扣,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目标定位,坚持“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水平合理”的原则合理设计两者的比例。

4.2各类岗位人员之间的收入比例

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后,高等学校的岗位分为教师、其他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岗位。高等学校组织绩效的取得,是各类岗位间有效合作取得的。按照木桶原理,组织的绩效往往决定于那个绩效最低的部分。按照公平理论,如果各类岗位间绩效工资的分配比例出现偏差,造成一部分人感觉受到不公待遇,引起消极情绪,从而会影响整体的绩效。地方高校要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高绩效水平,必须坚持“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处理各类岗位间以及同类人员不同岗位等级的分配水平,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管理人员平均收入水平为教师平均收入水平的85%;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平均收入水平大致为教师平均收入水平的85——90%左右;工勤人员平均收入水平大致为教师平均收入水平的70%。

4.3处理好“新人”与“老人”的关系

改革中还要恰当地处理好“新人”与“老人”的关系;历史地对待曾为学校发展做过贡献的老同志,学校的今天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老一代人的辛勤耕耘与卓越贡献,要充分体现调动老职工积极性的一面,尊重历史,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贡献。在岗位设置和聘任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使将要退休的在职人员退休后心理和收入上得到平衡。对老、中、青三代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其把握的标准也应该有所差别,以期能够更好的体现老、中、青三代人不同时期所应该从事的工作,既要考虑其历史贡献,又要考虑其现实业绩和未来的发展。

4.4处理好竞争与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

地方高校要上水平和层次,靠的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良好的条件作为保障。绩效工资的多少及分配方式是关系到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是保障中最重要的部分,解决不好就很难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如何有效进行家校合作范文4

校长们特别呼吁,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系统作保障。如构建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即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好的教学、什么是好的教师。又如,提供专家的理论指导。国家课改实验区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有专家的直接指导。再如,适当增加和调整教师的编制。因为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做研究者,要做开发新课程资源的参与者,还要继续学习……但目前教师的编制却越来越紧,这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总之,校长们认为,教师队伍建设要围绕“提高教师学历、培养教师能力、增强教师实力、发挥教师潜力”等诸多方面进行。新课程与教育评价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教育教学评价、如何解决新课程与应试的关系,与会校长纷纷发表不同看法。有的校长说,以前的标准主要是从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和学生是否完与教与学的任务的,老标准易于操作。但新课程下的评价,立足点是看教师在一堂课里有没有创意、有没有创新,教师要用自己的创意去培养学生的创意,这不是用分数就能简单评价的。有的校长提出了评价的另一个问题,“新课改”后,教育追求的结果不是惟一的,因而评价教师的指标必然增多,在结果和价值多元的情况下,该如何进行评价?又该怎么进行比较?有的校长直言,目前的课改理论听起来非常完善,甚至可以说是滴水不漏的,但做起来却是另一回事了。一线教师非常困惑,即使对教师的培训已经进行了,课改工作也无法顺利推进。如果有一个简单易行的评价工具,能够拿来就用就好了。专家应该为基层制定出一些简单的评价工具来。也有的校长反映,目前的评价项目繁多,令教师疲惫不堪,最终使评价流于形式。如何做到对学生的评价简捷有效而又不增加教师的负担?应通过评价、引导将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学生的成长上,而非评价上。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校长们认为,应继续减少一些机械性的评价指标,为教师腾出一些反思和自由创造的空间。还有的校长反映,专家对教育的评价与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家长并不理解学校的工作,他们把分数看得很重,当学校采用新的评价方式时,只要学生成绩稍有下降,他们便四处投诉。因此,教育评价如何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同是推进课改的重要问题。校长们呼吁,要特别加强对社会的宣传,尤其是对家长的宣传力度。校长们认为,教育评价必须做到上下一致。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固然重要,但教育管理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如何评价校长的工作同样至关重要。校长的努力如果得不到上级的肯定,甚至有时还受到批评,那课程改革将无法进行下去。教育管理部门必须首先克服功利主义,否则评价的方向就摆不正了。在新的评价体系中,校长们特别关心考试和升学率的关系问题。一些校长认为,要注意对考试方法、内容和类型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考试的分析功能应受到重视,包括对教师的和对学生的。对于学生要考察综合质量,当然不能用昨天的标准来评价今天的教育。

关于自评,有的校长质疑:学生有没有自我评价能力?小学生怎样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怎样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行为与评价科学地结合在一起?这有待研究。还有的校长表示,教师自评与教师修养有关系,因为评价是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如果没有一定的修养,自评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新课程与校长管理行为及风格

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管理行为应有哪些变化?校长们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1)过去的校长发号施令的多,而现在的校长应是研究者,只有校长搞研究了,才能带动教师搞研究。(2)校长应从指挥员变为排头兵,“新课改”迫使校长必须与教师一起去发观、分析、解决问题。(3)校长应从决策者变为设计者,课改要求校长必须提前作出规划,并和教师们一起参与,才能形成大家共享的结果。(4)校长应从行政领导变为专业指导,应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领头羊,才能让教师信服。(5)学校要创建学习型组织,要达成共享的目标,形成集体探索、一起奋斗的气氛,形成学习的制度和习惯,鼓励教师学会与人合作,鼓励教师自我超越。(6)必须把课程和教材的管理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校长有弱化教育的倾向,即过分强调校长管理的经营职能,而弱化了对课程和教学的领导职能。新课程背景下,校长必须回归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到课程和教学上。

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领导风格应有哪些变化?经过讨论,校长们认为要有以下几点:(1)变有形管理为无形管理,强调人文色彩,以人文精神来管理教师,使无形的效力大于有形的管理。(2)应变慢板为快板,讲究效率,讲究实干。(3)校长要变“单口”为“群口”,即重视民主,强调合作与交流。校长应走近教师,成为教师的指导者、合作者,要提倡反思,构建良好的研究氛围。

还有的校长提出,校长管理风格和行为的变化需要有环境的保障。“新课改”要进一步放权,比如,校长选择教材的权利。只有校长有了一定的自,他才能干出自己的特色,教师才能有创新,学生也才能有创新。

“新课改”管理中的问题

1.“新课改”应该稳妥推进。进行课程改革,其思想准备、教材准备、人员素质准备以及组织管理工作方面的准备都是极为重要的。但就目前改革推进的现状来看,各方面的准备均不足,匆匆而上,存在着很浮躁的观象,如果不及时纠正,我们的改革将难保达成理想效果。所以,校长们认为,新课程的改革应该稳妥推进,应该提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2.要关注民办学校的课改问题。一些民办学校校长呼吁,要特别关注民办学校的生存状况。民办学校对这次课程改革的接受情况如何?是否有针对其的具体指导与监督?民办学校怎样参加深程改革?民办学校面临诸多特殊的问题,可以说是举步维艰。那么,在整个“新课改”中,民办学校这一块应该怎么做?其优势何在?又面临什么特殊问题?希望有具体的指导。

如何有效进行家校合作范文5

一、品社课不能脱离学生生活,要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品社课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尽量减少纸上谈兵,要多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和反映学生需要的内容,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用”教材,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一些发生在班级、学校、社区的事件,是教学中最好的“活教材”,尤其是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进入课堂,也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的发展变化和需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学校向家庭、社区扩展。比如:我们让家长陪同学生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发现并上报班级、学校的好人好事和不文明现象;让学生在家为父母洗脚,做家务,家长再把学生情况反馈给学校等,都是把教育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品社课不能仅限于教师的说教,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

品社课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知识教育,改造学生的世界观,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避免上成讲读课、看图说话课、历史课,避免纯粹的接受性学习。几年来我根据毕业班学生的特点,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选一些符合这个年龄孩子的话题进行讨论学习,使孩子们从中得到正确的导向和指引。比如:让学生说说如何与父母和谐相处,如何做一个诚信、友善的公民;如何学会拒绝,如何对待男女生同学之间的友谊,等等。通过开展体验、辩论、讲故事、游戏等形式来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康心理。

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我们的教学也要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提倡让学生通过某些形式参与社会、体验生活,以达到思想和品德的内化,体现课程的实践性。通过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专题访问、当报社小记者等活动,培养学生关心热爱社会的情感,提高其主人翁意识,逐步提高学生对是非问题的判断能力。但是外出调查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我就让学生在校园内分组调查,采访老师、校长和同学们,针对学校、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我还组织学生一对一帮助班上生活、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助人为乐带给自己的心理愉悦;轮流让学生做老师的小助手,担任班级或学校纪律、卫生的值勤人员、升旗手,在家庭主持一日家务劳动等,多体验生活,促其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将社会体验转化为自觉意识,收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三、品社课要与学校德育相结合,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如何培养一个“才”,而将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核心任务,寄希望于“假、大、空”且不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德育中,德育除了我们平常的理想、前途、信仰教育以外,还要有与学习、与人生有关的品质教育。如:以爱为核心的善良教育,以体现和谐的包容教育,还有正直教育、自信教育、勇敢教育、诚信教育,等等,有了好的品质,才能助推学生在学习、成长中的持续进步、健康成长。学校的德育内容形式很多,作为一个品社教师还要注重利用各种节日开展“课外活动”,在分析教材和安排教学进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工作安排,结合民间传统节日、纪念日、主题班队会等,安排相关的主题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中秋节”“清明节”“春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学会尊老爱幼、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学会诚信,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四、品社课要与养成教育相结合,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品社课的课时不多,对每班学生而言,每周仅两三节课。如何通过仅有的教材内容在每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抓好养成教育?这对我们品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首先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从教学内容去思考其对学生行为养成的重难点和必要性。如,在教学《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时,我以如何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为重点,以如何能自觉坚持做到文明行为难点,挖掘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资源,先从不文明现象谈起,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克服自己身上的不文明现象,并讨论如何形成监督机制,以便让大家坚持下来,形成自己的文明习惯,这节课由于学生的亲自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效果明显。除了课上要求外,课下还要结合学校养成教育的要求,对学生时时处处进行规范教育,以利于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要通过品社课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从学习中懂得生活,从生活中认识社会、参与社会,丰富、提升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形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如何有效进行家校合作范文6

【关键词】家校联手 中职生 职业价值观 培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04-02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基于社会和学校联手层面的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培育已有一定研究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基于家庭和学校联手层面的还少有人谈及。家庭,是伴随一个人成长的第一个也是永远的课堂,它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萌芽、培养和养成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也是每个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帮助中职生养成积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家庭和学校联起手来,形成合力,探索共同培育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是当务之急。

一、家校联手加强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它对一个人的择业动机、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从微观层面看,对他们个人而言,影响着他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他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决定着他们的职业期望和今后的职业发展;从宏观层面看,对用人单位来说,近期影响着某个岗位的生产效率,远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单位的生产力,决定着单位的生存前景和可持续发展。

如何引导和培育既符合中职生自身发展,又符合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的职业价值观,是困扰中职学校的难题。长期以来这项工作都是学校在唱独角戏,虽然学校做过多种努力和尝试,但因受时间、空间及其他因素的限制,无法做细做全,导致在培育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成效上不尽如人意。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在孩子成长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孩子职业价值观的萌芽和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和学校联手,共同来培育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将会有效辅助学校的工作,切实提高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实效。

二、家校联手加强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具体措施

虽然学校在教育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做到全面周到;家庭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的成败,决定着孩子的一生。在对中职生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培育上,必须家校联手、加强沟通,形成职业价值观培育合力,方法互动、内容互补,才能达成目标一致,最终把孩子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平台的作用,加强家校互动,形成互补,为学生职业价值观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一是开学初组建“三级联系网”。即按照校级、专业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来组建 QQ 群或微信群,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家长,想办法让他们入群并学会使用相关功能。二是召开“三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定期组织召开校级、专业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大家多方探讨,就家庭在孩子职业价值观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怎样培育孩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共识。三是组织统一培训。利用家长委员会和“三级联系网”,就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和如何对孩子进行职业价值观引导和培育,量身定做相应课件并制作成情境微课,对家长进行统一培训,并在 QQ 群和微信群上放相应的培训材料,供家长随时学习和参考。四是发扬团队精神,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加大家校和家家之间的学习交流力度,确保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收到实效。在“三级联系网”上,除有课件和微课供家长平时学习外,学校还安排招生就业部老师、职业指导师和合作企业管理干部入群,定期进行在线答疑和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家长及时解决家庭教育和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家长通过“三级联系网”,经过相互间的学习讨论、交流借鉴,群策群力,不断提升家长群体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为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二)新生入学时播种职业价值观。借助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家庭和学校联手,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萌芽教育。在校园和班级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参观;举办什么是职业价值观、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业价值观、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职业素养等相关讲座和职业技能展示活动;从现今的职业分类、世界500强企业、企业达人、职业技术能手大赛等入手,介绍学校发展历史和成就、各专业设置情况、学校师资水平、校企合作企业等,将这些情况真实而全面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专业、职业、企业、岗位等有一定的了解,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当今技术技能人才的广阔发展前景,从而萌生对所选专业及相关职业的浓厚兴趣。因在这之前学生对这些少有接触和了解,报读专业时多半是盲目跟风,或听家长意见,甚至是随便选报,可能有的学生在了解后想转读其他专业。此时,学校和家长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充分尊重他们的选瘢原则上予以支持,但要有一定的条件约束并控制全校转专业人数比例,具体由学校负责解释和把握。

(三)学生入学后耕耘、培育职业价值观。自学生安心就读于某专业开始,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配合学校完成一系列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培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既符合个人发展需要,又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职业价值观。

1.学校招生就业部对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工作进行周密部署,有计划、按步骤开展相关活动。如每学期组织学生去合作企业相应岗位进行见习或跟岗学习,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及运作模式;不定期举办相关讲座,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回校给学生做讲座,介绍企业对职业价值观的要求、企业管理体制机制、企业员工一天生活情况、优秀员工成长经验等;结合学校的大型活动,定期举办各专业职业技能展示活动、职场案例分析大会等,要求学生在每项活动后提交心得体会或总结反思,并与学期末的职业价值观考核挂钩。

2.班主任把业价值观培育融入班级管理工作中。如不定期举办如何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做企业的合格员工、优秀员工的核心要素、如何正确处理职场关系等系列主题班会活动;不定时组织学生观看企业和职场成功和失败典型案例并进行探讨活动,找出案例中职业价值观表现好和不好的方面,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为什么不好?不好在哪里?该如何修正?针对每个学生家庭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制订职业价值观培育方案,建立每个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成长卡,并纳入学生的学期总成绩考核中。

3.科任老师把职业价值观培育融入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结合专业岗位需要,不定期组织学生去校企合作企业进行见习和学习观摩活动,并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教学中以企业岗位需要为导向,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培育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根据本专业岗位特点,进行岗位情境模拟再现,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任科老师平时跟踪记录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表现,学期末将此表现和成绩录入职业价值观成长卡,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量化考核。

4.家长高度关注、密切配合。家长全程通过“三级联系网”和“三级家长委员会”,密切关注学校和孩子的学习活动及相关日程安排,及时和学校、老师联系,和“三级联系网”里的家长多交流、多探讨,积极配合学校、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做好后勤保障、激励安抚和评价考核工作,让孩子们朝着企业岗位需要和自身职业发展方向,潜心致力于本专业理论与实践及职业技能与素养上的完善和提升。

5.加强考核评价。利用学生职业价值观成长卡,全程跟踪记录和严格考核学生职业价值观成长历程。与学生手册一样,按学期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成长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评价形式分综合表现评价和分数量化评价两种;多方参与评价,含班主任、科任老师、学校招生就业部、见习企业、家长、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每学期末进行总结表彰活动,对表现突出和进步大的学生进行表彰,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水平。

(四)顶岗实习时检验、收获职业价值观。顶岗实习是中等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中职学校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主要途径,是中职学校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将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完全履行企业员工岗位的所有职责,真正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两个角色之间的无缝对接。顶岗实习的经历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升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此时是检验他们职业价值观和提升职业价值观水平的关键时期。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企业、家长应密切关注学生在实习中职业价值观 的表现并及时记录和反馈,此时,三方形成密切的联系链,相互联系、相互监督、密切配合,共同检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由学校招生就业部、企业、家长、学生四方共同对旧版本的学生顶岗实习鉴定表进行修改和完善,改进传统的评价方式方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考核评价。例如,从学生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岗位操作技能、服从力、忠诚度、团结合作能力、与同事相处能力、今后就业打算、理想中的岗位要素、职业发展目标等职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进行考核。评价形式以分数量化和等级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有他评、互评、自评,即企业、学校、家长进行他评。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互评,学生自己进行自评。多方参与考核评价,有学校、企业、家长、其他学生和学生自己共五方,确保评价公平公正、合理客观。考核采用平时考核和半年、年终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发现的亮点和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有效的激励和批评指正,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和提升职业价值观水平。

实习结束后要分别在企业和学校举办实结表彰大会,对实习中职业价值观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典型案例进行通报表彰,进一步分析总结、提炼升华,最终使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共同收获积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唐章捷.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父母教养方式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3

[2]毛怀勇.亲子沟通视角下中职生家庭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3]张 莹.中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培育活动课程化的实践探索”(GXZZJG2014B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