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例6篇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1

【关键词】货币政策 盈余管理 融资需要 回归分析

货币政策的波动会给各个行业带来影响。外国学者Kashyap等人以及Ghosh和Sensar分别在1993年和2004年通过本国数据证实了货币政策对公司融资的显著影响。国内方面,2010年,饶品贵提出货币政策的紧缩会提高公司申请银行信贷的难度,而相比较来说,银行更愿意将钱贷给他们认为相对安全的国有企业,所以,在这方面,非国有企业会更加被动。2011年,申俊喜发现,货币政策是具有调控经济增速的作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会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在安全的前提下,良性增长。2012年,王铭利在其文章中,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货币政策会对微观的经济主体的会计行为的选择产生异质性的影响。陈耿则在2014年在其文章中指出货币紧缩会加速公司的正向盈余管理。

一、货币政策波动现状与公司盈余管理现状之间的关系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波动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融资的难易上。金融危机之后,虽然我国的经济状况在逐步好转,但经济增长仍然较慢,金融环境复杂多变,货币政策波动频繁,这给上市公司的融资增加了难度,尤其是那些相对风险更大的非国有企业,所以,他们选择了盈余管理的方式去维持较好的会计账目,以此来达到融资目的。就近几年的形势来看,经济增长缓慢,人民银行多次下调法定存贷款准备金率和法定存贷款利率,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会相应的缓解公司的融资压力,引导其放松对公司盈余的管理。

二、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证明货币政策的波动对公司盈余管理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回归分析以及检验来证实本文观点。

(一)变量的选取

货币政策有着多种政策工具和多个衡量指标,其中,货币政策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贷款规模,进而影响到公司融资的难易,引发公司强烈的盈余管理。所以这里我们选取“法定贷款利率(6个月到一年期)”作为自变量。在我国,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非经常性损益是一个重要的进行盈余管理的操作指标数据。本文选取了上市公司的平均非经常性损益作为因变量,建立模型,证实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的建立

将法定贷款准备金设为自变量X,上市公司平均非经常性损益设为因变量Y,建立模型:

Y=aX+C (公式1)

其中C为随机干扰常数项,a为待估参数。

(三)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由于收集非经常性损益数据十分困难,经过不懈的收集整理,也只从证监会的《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报告》中收集到了2008年之后的相关数据,2008年之前并没有披露记载,这给本文的实证分析带来了遗憾和缺陷,也希望之后会有更详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根据证监会每年公布的《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报告》中对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结果,通过整理计算得到如下数据:

(四)模型结果

由上面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a=0.11,即法定贷款利率每增加一个单位,平均每个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增加0.11个单位,且介于0和1之间,符合预期。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与法定贷款利率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具体而言:

第一,货币政策的波动对公司盈余有着正向影响,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经济发展的速度减慢,会导致部分企业面临更高的经营风险,出现资金运转上的困难,有着更强烈的贷款需求。但是在货币紧缩时期,银行的贷款利率提高,贷款规模减小,公司贷款难度加大,所以,为了能顺利申请到银行贷款并获得尽可能低的利率标准,公司会在会计账目上处理的更加谨慎漂亮,进行更为有效的盈余管理。而在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公司则会放松盈余操纵,因为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公司会比较容易筹措到资金,所以此时的盈余管理会稍有减少。

第二, 与国有企业相比, 非国有企业的往往更容易发生资金短缺。但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银行为了规避风险,防范不良贷款的发生,会更倾向于贷款给国有企业,而非国有企业想要获得贷款和投资,则会面临更严苛的条件,会更加困难。所以,往往非国有企业会有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盈余管理程度往往更大。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可能反而会比较放松盈余管理。

第三,处于高速成长期和即将上市阶段的公司在具有投资机会的同时也会更多会更加强烈的需要资金支持,所以他们会更强力的进行盈余管理,程度也会更高。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准则

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要尽量规范到细节,尽可能减少企业管理者能够选择的会计方法和估算,要进行明确的规范各方面费用,这样就可以减少盈余管理的余地,缩小盈余管理的范围。

(二)加强会计审计的监督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包括合法选择和非规范会计选择,这些盈余管理行为的合理与否则完全地决定于注会的判断,注册会计师依据其丰富的审计、会计经验,能够通过对公司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绩的检查和分析,做出专业判断。所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是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的监督力量。同时,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方面的独立性,通过法律对定期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详细的规定与规范,做好相关信息的披露工作。

(三)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质量

要想让公司减轻这种过度的盈余管理,商业银行 在贷款审核会计账目时必须练就火眼金睛,能够真正发现公司是否进行了过度的粉饰来换取贷款,并严格杜绝进行盈余操纵的公司的贷款请求,这样,一部分上市公司达不到贷款目的,自然会放弃盈余管理。

(四)激励机制优化

现代的公司治理大多是由职业经理人管理经营,这就为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强烈的动机,管理人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通过盈余管理达到或高于约定的经营利润,针对这种情况,要完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机制,加大监督力度,提高董事会监事会对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和鉴别能力。同时加强激励制度和违规惩罚力度,由此来弱化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

参考文献:

[1]熊鑫.货币政策波动引起的应计与真实管理研究[D].硕博论文,2014.

[2]陈耿,包艳萍.货币政策波动、区域金融发展及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J].现代财经,2014.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2

我国于2006年2月颁布的新准则引发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国内许多学者从理论上就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了预测和分析。赵治纲(2007)提出,新会计准则中包括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易、债务重组等9个具体准则很有可能被上市公司用来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必须引起有关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重点关注。刘泉军、张政伟(2006)认为,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引入持谨慎态度,在运用时有较多的条件限制,因此公允价值的适度应用不会成为操纵利润的工具,债务重组不会被滥用,同时新准则下,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将越来越小。沈烈和张西萍(2007)则认为,新准则体系下,盈余管理可借用的空间有消有长,并且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企业影响并不均衡。可以看出,就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理论界尚未有统一的观点,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影响方面,由于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时间不长,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比较有限。徐经长、曾雪云(2010)以2007年、2008年持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公允价值收益、公允价值损失与管理层薪酬之间的敏感系数,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着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重奖轻罚”现象,表明公允价值对管理层薪酬契约有明显影响,而薪酬契约是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动机,因此公允价值很有可能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有部分学者从金融资产、债务重组等角度研究新准则体系下,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张涵,2008;路国光,2008;马超逸2009),但所用数据区间跨度较短,且结论不尽相同。综上,对于新准则实施以及公允价值应用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考察,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作为证据。新准则实施至今,财务数据比较充足,目前是检验新准则实施后果的一个较为恰当的时机。本文将首先比较新准则实施前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其次,将从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易以及资产减值损失的角度检验新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在旧准则的基础上加上了20多项准则及指南。从对盈余管理影响的角度分析,一方面,新准则禁止了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这一传统的盈余管理重要途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的盈余管理;但另一方面,新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方面赋予管理者更多选择和判断的空间(赵治纲,2007),例如,新准则下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以及预计净残值的改变,都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不再被限制,并且摊销方法也不仅局限于直线法。而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在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事项上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管理者进行利润操控的空间。此外,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很多公司的资产大幅减值,之后的市场也大不如前,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有比较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假设1: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提高根据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当期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并且影响当期利润。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基于公开、活跃的证券市场,比较容易取得,留给管理者的盈余管理空间很小。同时,金融资产一旦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在今后不得重新分类为其他金融资产,因此管理者在初始分类时会持谨慎态度。目前为止,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数目很少,并且选择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模式以后也不得转为历史成本模式。因此,本文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不会对盈余管理程度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反映上述两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据此提出假设:假设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盈余管理程度无显著影响新债务重组准则将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是少偿还的债务,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实物抵偿债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变化为一部分公司提供了进行利润包装的新手段。同时在新准则下,非货币易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价值确定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当一些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管理者很有可能通过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的途径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当期利润,实现盈余管理目的。所以新准则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增加了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已有研究表明,这两项收入是营业外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选用营业外收入作为其替代解释变量提出假设:假设3:营业外收入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在旧准则下,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是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途径。新准则下,虽然长期资产减值的转回被禁止,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盈余管理,但存货、坏账准备等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仍可转回,上市公司仍有可能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公司管理层有可能在财务状况好的时候,多提减值,为日后盈余管理进行能量储备;在财务困境时,违背真实的情况,少提或不提当期应该计提的减值准备,甚至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使得本期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提高,从而提升当年业绩。本文以资产减值损失作为资产减值的解释变量,提出假设:假设4: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数额越少,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越高操控性应计利润是管理者可以通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方法操控的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指标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盈余管理相关的研究中。本文首先从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角度,对新准则实施前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进行比较,检验假设1。其后进一步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对假设2、3、4进行检验,最后分行业对假设1的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按盈余管理动机对假设2、3、4的检验结果进行验证。

(二)新准则实施前后盈余管理程度比较具体为:(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部分研究中,选择2003年至201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国泰安金融数据库。对上述样本做如下处理:剔除金融、保险业的公司,剔除模型中主要变量数据缺失的公司,最终获得样本公司11976家。(2)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采用非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公司盈余管理的指标,计算借鉴吴联生、王亚平(2007)总结的通过非预期应计利润模型的方法进行。其中,DTACt为上述计算得出的公司第t年末操控性应计利润;dummyt为虚拟变量,若年份t≥2007(即新准则实施后),dummyt=1,否则dummyt=0;ROEt为第t年的净资产回报率,以当期盈余与期末净资产的比值表示;LEV为产权比率;SIZE为规模,以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PB为市净率;此外模型还对行业进行控制。本文对于假设1的检验,就是要考察α1是否显著为正。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具体为:(1)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部分研究样本,是在上部分研究样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剔除2007年之前的数据,以及模型二中主要变量缺失的公司,得到样本数据5942个。(2)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本部分研究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根据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情况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因此本文选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替代解释变量“;营业外收入”一直是盈余管理的重灾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利得是“营业外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选用“营业外收入”作为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以公允价值计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替代解释变量;此外,本文以“资产减值损失”作为资产减值的替代解释变量。针对假设2、3、4,本文提出模型2。其中,FV表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数值除以期末资产总额表示;YYW表示“营业外收入”,以“营业外收入”科目数值除以期末资产总额表示;JZ表示“资产减值损失”,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数额除以期末资产总额表示。其他变量的解释同模型1。对假设2、3、4的检验,主要考察β1是否不显著,β2是否显著大于0,β3是否显著小于0。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1)提供了两个数据样本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新准则实施后公司的平均业绩和市净率有较大程度提升,但平均盈余管理水平也明显提高,平均规模和平均产权比则较为稳定。另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平均数额远低于营业外收入和资产减值损失,可见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并不多。为了控制极端值的影响,在回归时对所有变量进行1%~99%winsorise处理。

(二)回归分析表(2)是各假设的检验结果。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dummy的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2007年之后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明显高于之前的年份,即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提高,假设1的推论得到证实。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FV的系数并不显著,表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操控性应计利润不相关,即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不对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产生显著影响,这与假设2相符。YYW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营业外收入越高,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也越高。在新准则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是营业外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结果显示,公允价值计量下,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很可能已成为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新途径。假设3的推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验证。JZ的系数为负,在1%的水平上显著,反映资产减值损失数额越大,操控性应计利润越小,表明在公司需要调高利润的年度,管理者很有可能通过少提或不提资产减值损失,增加当年利润,粉饰业绩,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稳健性检验已有理论研究认为,新准则的实施对不同行业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影响并不均衡(沈烈、张西萍,2007),本文按照行业一级代码将样本一分为12个组,利用模型1分别进行回归,检验新旧准则对不同行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表(3)反映了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针对新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各行业情况有所不同:新准则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制造业、交通仓储、信息技术、批发零售以及房地产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而农业和电力能源行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却是显著降低,其他行业则不显著。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在于:由于各行业涉及的业务范围、竞争环境、生产特征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新准则中各项实施细则的变动对各行业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很可能也会有所区别;新准则实施以后的年份中,一些制度法规的变动(例如税收政策、行业规范等)对各行业的影响会有所差别;针对一些政府重点发展和扶持的行业,例如农业、能源行业等,享受近年来推行实施的各项鼓励政策、引导政策以及政府较大力度的财政支持和财政补贴,而进行盈余管理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所以相比而言,从事这些行业的公司管理层,不会有很强烈盈余管理动机。根据公司所处的财务状况不同,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各异,相应采取的盈余管理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前人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有“洗大澡”、扭亏为盈、配股和平滑盈余等(张丽,2009)。为了保证模型2结果的稳健性,同时为了进一步探究具有何种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管理者选择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本文根据ROE的范围将模型2的样本按照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细分为亏损公司、微利公司、配股动机公司和平滑动机公司四个组,并利用模型2分别进行回归。其中ROE<0的公司为亏损公司,ROE的范围在[0,1%)的公司为微利公司,ROE的范围在[6%,7%)的公司为具有配股动机的公司,ROE≥10%的公司为具有平滑盈余动机的公司。表(4)反映稳健性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四组样本的回归结果中,FV的系数均不显著,说明对于具有这四种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操控性应计利润均不相关,假设2的结论比较稳健。其可能原因在于,目前为止,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寥寥无几,不能产生重大影响,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有较为成熟的市场为基础,易于确定,留给管理者的操控空间很小。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都不会对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产生显著影响。假设3的结论对于亏损公司和具有平滑动机的公司比较稳健,说明这两类公司更倾向于通过“营业外收入”科目进行盈余操控,而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很可能已成为实现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此外,资产减值损失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并不十分稳健,可能的原因是,在旧准则中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和转回是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方式,新准则中禁止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管理者通过这一途径进行盈余管理(张然等,2007),因此资产减值损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也会相应削弱。

四、结论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3

关键词:盈余管理;治理因素;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G32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指上市公司为了特定目的对盈余进行操纵的行为(章永奎、刘峰,2002)。货币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宽松或偏紧直接影响企业能否融资、融资规模与成本。中国企业应对货币政策紧缩,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融资渠道单一,二是存在“门槛效应”。Allen (2005)的研究表明中国银行业在经济中的作用远大于证券市场,银行信贷仍然是企业主要融资渠道。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盛松成、吴培新,2008),会计信息对银行贷款决策有显著影响(Leftwich,1993;孙铮、李增泉、王景斌,2006)。通货紧缩时期,一方面银行往往压缩贷款规模,提高贷款条件;另一方面,近年来直接融资在加快发展(2010年沪深股市共募集资金10068亿元,创全球第一),但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从紧会带来股市的剧烈震荡,通过IPO或增发、配股来融资将更为困难。

在股票发行核准制下,监管部门也倾向将那些业绩更为优良公司批准上市融资(证监会对IPO、配股或融资始终有业绩方面的要求)。企业有动力通过盈余管理提升业绩迎合监管部门的偏好。因此,在银行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下,当央行应用货币政策调控实体经济时,特别是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中国上市公司是否会应用盈余管理粉饰业绩,为获得新增贷款或股市融资增加主动性①?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中国银行信贷资源及上市资源配置主要倾向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融资较困难,则国有、民营两类上市公司是否会做出不同会计行为选择?上市公司中一些企业由于连续亏损面临退市成为“ST”公司,这些企业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是否有着更强烈的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提升业绩,从而获得信贷或股市资源支持?作为外在市场准入约束,交叉上市要求更透明的信息披露和更完善的公司治理,从而能够提高公司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交叉上市是否会降低上市公司在面临货币政策紧缩时盈余管理行为?而且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多种多样,使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否会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一致的影响?基于公司治理研究视角,本文对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会计行为选择的内在关系做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对于从紧的货币政策,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显著正向增加,表明可能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民营上市公司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ST公司相对于非ST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而交叉上市则有效降低了盈余管理水平,公司治理因素对微观经济主体会计行为选择影响显著。但是,当央行调整贷款利率时,不同治理结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没有显著差别,表明公司治理因素未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作用。并且,相对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企业对贷款利率更敏感。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可能主要通过营业外收支而非投资收益来进行盈余操纵。总之,货币政策及公司治理因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基于沪深股市上市公司大样本数据,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研究了货币政策对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异质性影响,为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影响提供了全新的微观证据;基于新兴证券市场的特殊国情,引入上市公司所有权特征、财务压力及外部监管这些内外部治理因素,为研究货币政策对公司会计行为选择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 研究假设

一般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来实现自身利益的会计行为(Scott,1997;Romen&Yaari,2008;刘峰,2000)。但是,在实践中很难将盈余管理与会计造假严格区分开来。盈余管理破坏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的有效性,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公司治理因素对盈余管理有着重要影响。按照现代企业理论的观点,企业本质上是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客户、供应商和政府等)缔结的一组契约。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和经济人的自利性,处于内部控制人地位的控股股东和管理层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公司治理的目的是解决委托关系中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问题,保证公司管理层能够最大限度地从维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经营公司。有效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通常是以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受此治理框架约束的管理者唯有真实提高公司业绩才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因此,公司治理有效性对企业盈余管理有重要影响,研究证明公司所有权性质、股权结构、外部监管等因素对盈余管理都有影响(Johnson,1999;leuz,2003;黄少安、张岗,2001;杜兴强、温日光,2007;孙铮等,2006)。

这些研究主要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外部治理环境来解释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没有考虑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的异质性影响。就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国外学者主要研究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如Kashyhap et aL(1993)利用美国季度数据证明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改变企业内外部融资结构,总体导致外部贷款融资总量下降;Oliner&Rudebusch(1996)利用三十四年的美国制造业数据表明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显著影响小公司的内部融资;Ghosh & sensarma(2004)利用印度数据,表明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行为选择有影响。而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货币政策对于微观经济主体经济行为异质性影响研究尚不多见,主要有陆正飞、祝继高(2008)研究了货币政策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陈鹄飞(2010)研究了货币政策对企业最优融资的影响等。但是,这些研究也没有涉及货币政策对微观企业的会计行为选择的影响。在我国,政府通过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调控,主要体现在增加或减少企业的经营成本。不同治理特征下的上市公司必然会做出不同的会计行为选择,减少货币政策对自身的冲击。

例如银行对于新增贷款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对盈利能力等会计信息比较重视(饶艳超、胡奕明,2005);债权人和债务人通过债务契约确定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通常会在契约中加入一些限制性条款,比如要求债务人维持一定标准的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以此作为在贷后管理确定债务人是否存在违约行为的依据。而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银行对客户贷款申请的审查及贷后管理更为严格,因此企业在申请贷款及贷后经营中均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再比如发行上市(IPO)及上市后再融资也是公司解决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从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股市进行调整,此时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会受到严格限制。在上市资源实行审批制的大背景下,只有那些财务业绩异常优异才会受到监管部门青睐优先发行上市。企业有动力通过盈余管理提升业绩迎合监管部门的偏好,因而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央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上市公司可能进行正向盈余管理以增加利润。

根据以往的研究,本文引入控制权性质、财务压力、外部监管等,考察公司治理因素对上市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首先将上市公司控股权性质分为国有、民营。在中国,国有控股公司由于所有制的优势享受着超市场待遇,表现在信贷资源分配上存在贷款软约束的情况(林毅夫、李志斌,2004),政府实际上为国有企业贷款提供了一种隐性担保(孙铮、李增泉、王景斌,2007)。在法制不完善、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中,银行更愿意向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放贷,而不愿意向缺乏有效担保的民营企业倾斜。监管部门也愿意优先安排国有企业上市或再融资。这从降低风险角度是一个理性选择。因而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H2:央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相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而言,民营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我国自1998年4月22日起对连续三年亏损上市公司实施特别处理,从而开始建立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那些被“ST”的上市公司面临着较大的财务业绩压力,因此本文将是否被ST作为财务压力大小的划分标准,即按照是否被ST将所有样本公司分为两类:ST类公司表示财务压力大,非ST类公司表示财务压力小。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

H3:对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ST公司相对于非ST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更多、更规范信息披露能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交叉上市公司接受更严格的法规要求,其信息披露更透明、公司治理结构也较完善(Dojdge,2001;Leuz,2006)。在成熟市场有效监管下,交叉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将付出昂贵的成本。因此,本文用是否交叉上市作为面临外部监管严格与否的划分标准,提出第四个假设:

H4:对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交叉上市公司相对于单一上市公司能够有效降低盈余管理

央行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运行时,有多种政策工具可以使用,不同政策工具所给企业带来的预期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提出第五个假设:

H5:央行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进行调控,对不同治理特征的企业会产生相同的影响。

三、 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2-2008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按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并按以下标准筛选:(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2)至少连续上市两年以上;(3)剔除样本期间所有权性质发生变化以及资产重组导致主营业务发生改变的公司;(4)剔除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我们最后得到941家公司26348个公司/季度观测值。数据主要来自Wind金融数据库,部分来自CSMAR数据库。主要采用SAS进行数据整理,Eviews6.0软件进行模型计量。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衡量指标多种多样,国内研究大多采用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国外成熟市场的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在我国并不一定适应。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都相当倚重于非经常性损益。已有研究表明非经常性损益(利润表中表现为线下项目)确实对上市公司扭亏乃至后续年度是否继续亏损起到了重要作用,且其作用远大于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魏涛、陆正飞、单宏伟,2007;张昕,2008)。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盈余管理、调节会计利润的现象,且部分公司借助非经常性损益,迅速达到了改善经营业绩、扭亏为盈的目的。因此,本文采用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与季度初总资产的比例作为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即该指标越高,上市公司通过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线下项目主要包括投资收益(TZ)、营业外收支净额(YYW)、补贴收入(BT),投资收益是指企业从股票、债券或对其他企业的股权投资中所获得的收益(或损失);营业外收支净额是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的差额,主要包括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关的非营业活动产生的收入与支出,如固定资产盘盈、盘亏,债务重组收益或损失、资产重组收益或损失等;补贴收入主要包括税费返还、政府补助收入等内容。在2006年新准则中,补贴收入纳入营业外收入进行核算。因此,在对非经常性损益性进行检验的同时,本文也对非经常性损益的这两个子项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进行检验,目的在于考察上市公司主要通过线下项目哪个科目进行盈余管理,以便提请审计师关注。

2.解释变量。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信贷规模限制,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直接向间接转变。央行通过控制贷款基准利率来影响贷款价格,通过法定存款准备将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本文以一年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RATE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CRR作为作为货币政策解释变量的变量。考虑到不同治理类型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根据研究目的,本文设定三个哑变量第一个为SEOi区分终极控制人类型,数值0代表国有,数值1代表民营;第二个为STi区分公司财务风险,数值1代表ST公司,数值0代表非ST公司;第三个为CROSSi用来区分是否交叉上市,内地单一上市公司赋值1,同时在香港或海外和内地上市公司取 0。

3.控制变量。为控制公司自身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提出如下控制变量:

(1)公司规模(Size)。这里选用季度期初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作为衡量公司规模的控制变量指标。

(2)盈利性(Roa)。由于上市公司可能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控净利润,须用反映主营业务利润的营业利润来消除盈余管理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此,用经过调整后的能够反映企业整体资产收益情况的季度总资产营业利润率,作为公司经营状况的控制变量,即Roa=季度营业利润/季度初总资产。预期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较强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的动机较小;而盈利能力较差的公司,出于配股等动机操纵盈余的可能性则较高。

(3)资产负债率(Lev)。即季度初负债占季度初总资产的的比重。

(4)年度与行业控制。根据已有的文献与研究惯例,本文用行业哑变量控制不同行业公司之间的差异(按证监会行业划分,并对制造业做了细分,共形成20个行业),并控制了年度的影响。本文建立如下模型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货币政策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其中i=1,2,…,代表样本公司个数;t=1,2,…,28,代表观测季度数;Yit代表公司i在第t个季度的盈余管理行为;Levit、 Roait、Sizeit为控制变量,用来控制公司自身因素的影响;Seoit、Stit、Crossit代表公司治理类型,共3个哑变量;eit为残差项;β1计量货币政策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直接影响;β2-β4计量不同治理公司对货币政策变动的异质性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来研究货币政策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相对于横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具有很大的优点:(1)降低变量间的共线性(2)控制异方差(3)提高自由度(4)控制时间对横截面成员的影响等。Hausman检验表明,应进行随机效应回归。本文运用面板数据和广义最小二乘法检验货币政策、公司治理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四、实证检验

(一)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1.样本总体的描述性统计,表1是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数据看上市公司总资产营业利润率均值为负,这说明主营业务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存在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整利润的可能性。且中国上市公司平均负债率较高,出于债务契约的刚性约束,企业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满足债务合同条款的要求。

2.非经常性损益的描述性统计。图1-图5更为直观地列示了非经常性损益与货币政策变量-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之间的变动关系(为便于比较,对相关数值单位进行了统一,以下图表数据均如此)。图1给出了各观测对象非经常性损益都取绝对值(即不考虑盈余操纵的方向)时,各期非经常性损益总和与均值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到,货币政策较为稳定时(2002年1季度至2006年1季度),非经常性损益也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随着货币政策逐渐收紧(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处于上升水平,时间为2006年2季度至2008年3季度),非经常性损益有了显著上升。

在考虑了盈余操纵的方向后,本文发现上述情况依然存在。在货币政策稳定时,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较低而且稳定,特别是第四季度非经常性损益显著为负。在货币政策从紧时,非经常性损益正向增加,特别是第四季度非经常性损益显著为正,较货币政策稳健时非经常性损益变化对比明显。

图3-图5列示了加入治理因素后(不考虑盈余管理的方向),非经常性损益对货币政策的相对变化。相对于国有上市公司和非ST类公司,民营和ST类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变化方向一致且更为显著。尽管交叉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变化在货币政策稳健时与单一上市公司变化方向一致,但在紧缩期变化方向相反。

(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表2为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表,从表中数据看货币政策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的相关性,因此这这两个变量不能放在一个回归方程内,否则可能导致共线性问题。其他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问题,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三)多元回归分析

1.本文以存款准备金率为货币政策变量进行回归,得到如下的回归结果(见表3),其中(1)为不包含哑变量的回归。

对所有模型中,CRR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因此,在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非经常性损益正向增加,上市公司有可能通过非营业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通过模型a可以看到CRR_SEO、CRR_ST、CRR_CROSS系数显著为正,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ST类上市公司相对于非ST类上市公司,单一上市公司相对于交叉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正向变化更大,民营企业、ST类及单一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结合我国现有金融体制,本文认为这种现象是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结果。国有企业由于体制上的优势、政策上的倾斜、政府的隐形担保可以确保在融资上的优势,比如国家对四大商业银行花费巨资进行股份制改造、对亏损累累的国有几大航空公司注资,央行货币政策变动对他们影响有限。因此,通过盈余管理提高业绩以取得融资优势动力不足。但是,民营企业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业绩破坏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更加恶化在融资方面的位置,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紧缩期间需要对民营企业进行特别的融资支持,改善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的地位,使民营企业获得公平待遇,减少它们的盈余管理行为。

ST类公司是那些连续亏损被交易所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由于面临摘牌的风险,这类公司对可能造成经营成本上升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动比非ST类公司更加敏感,因此会进行更大力度的盈余操纵以抵消从紧的货币政策引起的财务状况恶化带来的压力。

“绑定效应”理论认为交叉上市公司相对于单一上市公司,到监管更加严厉的市场上市将承诺承担更多、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责任,接受更严格的监管。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同时国外市场完善的法律体系和高效的执法效率还能降低投资者的监督成本和诉讼成本,抑制控股股东以及内部人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追求,提高外部投资者的保护水平。因此,严格的外部监管将使交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低于单一上市公司。

模型b、c考察了公司可能通过线下项目哪个科目进行盈余管理。模型b给出了投资收益比例衡量的盈余管理与货币政策的相关关系。由于CRR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央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上市公司可能通过投资收益来提高净利润,模型有效。模型c则考察了以营业外收支净额比例作为衡量指标与货币政策的相关关系。CRR在1%水平上显著,上市公司也通过营业外收支来提高利润,而且系数远大于对投资收益的回归系数。因此,我们可以判断上市公司主要通过包含资产重组、债务重组、内部资产交易、政府补助等在内的营业外活动进行利润操纵,提示注册会计师判断企业盈余管理要关注“营业外收支”科目。

2.当央行运用不同的货币政策措施(例如利率)来调控实体经济时,上市公司是否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利用前面得到的上市公司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回归数据,计算出每季度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并将其剔除,那么余下的非经常性损益的变化就是其他因素带来的。我们就以这个扣除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影响后的非经常性损益作为被解释变量,以贷款利率为货币政策变量进行回归,表4则给出了回归结果。

在所有模型中,RATE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在央行提高贷款利率时,非经常性损益正向增加,上市公司可能通过非营业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以对冲货币政策带来的负面冲击。从模型a中发现RATE系数为0.54远大于CRR系数0.12;而RATE_SEO 、RATE_ST、 RATE_CROSS系数的t检验值均不显著,说明国有与民营、ST与非ST、交叉上市与非交叉上市公司应对贷款利率上升而进行盈余管理水平没有显著差别,公司治理因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抑制失效。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及模型回归结果,可以推测贷款利率对企业会计行为的选择有更大的影响力。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只会影响部分公司的融资需求,那些拥有充足现金流或本身就是银行优质客户的公司不会受到什么影响,而央行上调贷款利率则增加了所有公司的经营成本,因此就平均意义上而言,企业对贷款利率上升的反应程度必然要大于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由于贷款利率影响的所有企业,所以不同治理结构公司之间所作出的反应也是相同的。与假设4不同,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不同治理结构公司会产生异质性的影响。

模型b、c检验了贷款利率调整时上市公司可能通过线下项目哪个科目进行盈余管理。回归结果与对存款准备金率回归的结果一致,上市公司主要通过营业外收支进行盈余管理,在此不再赘述。

3.其他控制变量和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综合以上模型、共12个回归结果中各控制变量和盈余管理的关系,有如下发现:

(1)资产负债率。研究发现公司资产负债水平同盈余管理各衡量指标无显著关系,这同王新汉(2007)的发现是一致的。由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为了获得新增贷款或上市融资,表示以往负债水平的资产负债率同当期盈余管理行为之间并无关系,因此债务契约假设在中国可能并不成立。

(2)盈利性。本文用总资产营业利润率取代研究中常用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代表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该指标代表了企业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研究发现企业盈利能力同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即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越低。

(3)公司规模。研究表明公司规模同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企业规模越大,一般而言管理水平越高,受关注程度越高,也是监管的重点,因此企业较少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业绩;而小公司更有可能进行一些盈余管理活动。另外,公司规模越大,投资收益越高,表明大公司有能力对外进行投资,而且能够进行有效管理。如小公司获得巨额投资收益应当引起注册会计师的高度关注。

(四)稳健性检验

ST类公司较易操纵利润以避免退市(陆建桥,1999;蒋义宏、王丽琨,2003;徐文静,2009;翁黎炜、黄薇,2010)。为控制ST类公司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在剔除ST类公司之后,本文对模型重新进行回归,主要结果保持不变(见表5)。

五、研究结论及主要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了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主体会计行为选择的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货币政策会影响企业的会计行为。就整体而言,在央行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企业会提高非经常性损益来抵消货币政策负面冲击。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了控股权性质、财务压力和外部监管等公司治理因素,考察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证明公司治理因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会产生影响: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时,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ST类公司相对于非ST类公司会进行更有可能进行盈余操纵;交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低于单一上市公司,所有权性质、财务状况及交叉上市等内部治理因素企业盈余管理产生影响。

通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央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实体经济时,企业对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反应程度不同,不同治理结构的企业对同一货币政策工具反应也不相同。当央行调整贷款利率时,不同治理结构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公司治理因素对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失效。研究表明相对于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的上调对企业会计行为选择影响更大,因为贷款利率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成本。因此从维护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的角度,提高贷款利率对企业影响巨大,作为紧缩货币政策工具应当慎用,应当更多地使用非价格政策工具;同时还表明上市公司在应对从紧的货币政策时,主要采用营业外收支项目而非通过投资收益进行盈余操纵。

2008年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央行配合政府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确保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2010年之后随着我国及世界经济逐步恢复,过剩的流动性导致的通胀开始抬头,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也从“保增长”转向“抗通胀”,开始收紧流动性。在这一背景下,应提醒投资者和审计师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同时,也要从健全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完善外部治理环境等企业治理因素方面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注释:

① 本文并不否认紧缩期上市公司出于其他目的进行盈余管理,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贷款,但盈余管理最终结果都是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增泉.国家控股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一项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 陆正飞,祝继高,孙便霞.盈余管理、会计信息与银行债务契约[J].管理世界,2008(3):152-158.

[3] 饶艳超,胡奕明.银行信贷中会计信息的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J].会计研究,2005(4):36-41.

[4] 王新汉.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基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和外部审计的实证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0(9):37-42.

[6] 肖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01(4):6-8.

[7] 朱茶芬,李志文.国家控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J].会计研究,2008(5):38-45.

[8] 张昕.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8(4):25-32.

[9] Allen F.,Qian J.and M.J. Law,Finance and Economics 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7):57-116.

[10]Bartov,Eli.The Timing of Asset Sales and Earning Manipula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3(68):840.

[11]Beneish M D. 2001.Earning Management:A Perspective[J].Managerial Finance,2001(12):3.

[12]Cahan, S., Liu, G.P., and Sun, J. Investor Protec-tion, Income Smoothing, and Earnings Informativenes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Research,2008(7):1-24.

[13]Chen,K.C.W.,and Hong-Qi,Yuan.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apital Resource Alloc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s Accounting-Based Regulation of Right Issu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ess,2001.

[14]Claessens S,Djankov S,Lang L H P. The separation of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81-112.

[15]Dechow,P.M.,Sloan,R.,Sweeney,A. 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5(70):193-225.

[16]Fama,Eugene F,Jensen et al.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Jou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301.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4

(一)资本市场筹资

1.对投资者的影响

证金公司评级资信高,有政府背景,其发行的债券和股票具有信用风险低、收益低但收益稳定的特征。对于风险厌恶、期望稳定收入的投资者,购买证金公司的股票和债券是优先选择。

2.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一般而论,证金公司发行债券和股票,将会使资本市场证券的供给增加,资本市场扩容会导致价格指数下跌。但在中国居民高储蓄率背景下,证金公司所发行的信用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债券和股票,可以成为居民银行储蓄的替代品。优质资产可以激发资本市场的有效需求,所以转融通业务不一定会对资本市场整体平均价格水平形成负冲击,相反,由于其特性所吸纳的新增入场资金,可能会稳定市场甚至推动价格指数上升。

(二)货币市场筹资

1.对机构投资者的影响

对于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方,金融机构投资者如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来说,由于借款人证金公司的信誉级别高,其转融通业务具有市场垄断性质,该项借款是较安全的。为金融机构创造稳定收入流的同时,合理规避了资金的应用风险,符合金融机构的合理、分散化资金配置要求。

2.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中国的现状是货币市场资金盈余,资本市场资金短缺。证金公司从货币市场筹资而将资金应用于资本市场,打破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长期以来隔绝的局面,使资金能够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合理调节盈余,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自由化、一体化的发展。同时,证金公司作为控制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源头,其授信规模能够较大程度影响到资本市场资金的规模,便于防范、控制以及化解金融风险。

二、从资金应用看转融通业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对投资者的影响

1.新的盈利方式

在转融资业务推出以前,投资者只能做多。转融资业务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盈利方式,预计市场下跌时做空,同样可以盈利。

2.风险对冲

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合理配置投资组合进行风险对冲。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做空做多方式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风险防范方式。

(二)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1.对证券公司的影响

转融资业务为证券公司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首先,扩大了的交易量和换手率势必会增加证券公司的佣金收入。其次,证券公司转融资支付给证金公司的利息小于其收取客户的利息,该利息差利润占经纪业务收入的比重有逐渐放大的趋势,成为证券公司未来收入的重要来源。再次,新业务的开展有利于证券公司客户的维护和挖掘工作,这会促使证券公司进行业务创新,提供给客户更全面更综合性的服务。

2.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办法》规定转融资业务须在商业银行开通专用账户,这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短期资金。但证券第三方存管保证金是否从商业银行转出,是否由证金公司直接掌控,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存量造成一定影响。

(三)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1.有利影响

(1)价格发现功能。在做多和做空两种势力的对比下,市场能够将更多信息融入价格。被市场低估的证券会被大量做多,而被高估的证券会被大量做空,这使得市场定价将回归到合理区间,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将得到完善。(2)提供市场流动性。证金公司为资本市场注入资金,资金供给的增加会产生对证券的需求,提高市场的交易金额。同时,转融资模式下的一买一卖,也必然加大市场交易的换手率,这将提高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为市场提供流动性。(3)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证金公司能在源头上控制资金的规模,便于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市场过热泡沫严重时,证金公司可以收缩转融资的放款额,减少资金供给,以缓解过热经济。证金公司可以按照资本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强度调节资金供给,也可以按照国家政策和指示对市场进行监控,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2.不利影响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5

何为盈利模式?

说白了就是企业赚钱的方法,而且是一种有规律的方法。它不是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打游击,更不是抖机灵。它是这样一种东西:能够在一段较长时间内稳定维持,并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模式因为其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可以把握、可以学习、可以仿效、可以借鉴。它就像一块陶土、一个半成品,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将其加以改造。

第一模式:产品组合

组合方武

组合方式是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相关产品的组合,从而提高自己的成套配送能力,使客户得到“一站式服务”,增强对客户的掌控力。

通过合理的产品组合,增加新的利润点,摆脱单纯依靠上量盈利的弊端,以差异化的、灵活性的产品组合实现盈利、制胜。

利用不同品类的产品进行组合,彼此互补,相互拉动,以此挤占渠道,与终端建立良好关系。

经销商的产品组合幅度越宽,掌控渠道的能力就越强,拥有的资源也就越多。

由于产品在渠道上进行了“互补”,不但降低了物流成本,而且给下游商家提供了较齐全的货源,满足了下游商家多方面需求。从公司整体营销资源考虑,在注重公司的产品组合基础上,也能使产品资源得到整合和共享。

合理配制周期产品

熟期的产品一般收益较低,但是成长稳定,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的认知度,可以保证经销商的永续稳健经营。这样的产品通常是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因此,有利于建设和维护一个覆盖率比较高的市场网络。

成长期的产品,大多是刚入市和新选择的产品,无疑是很好的利润来源。

成熟期产品与成长期产品的有效组合,不但可以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的关系,而且当成熟产品衰退时,成长期产品也就进入成熟期,形成产品成长梯队,从而保证销售状况不会大起大落。这样,在规避与防范风险的同时,还能充分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经营的稳定。

名片产品,有效带货

名牌产品由于高知名度、美誉度,满足消费者的虚荣心理,深受青睐,是吸引客户的主要产品之一。

商家在产品组合上用品牌产品来树立公司形象,然后来带动利润空间较大的非品牌产品的销量,达到名牌产品和非名品的优化组合。

第二模式:规模盈利

占有率扩大行销区域和深度分销,做细、做强、做大市场,才能确保地位。

销售量:增加产品线和渠道数量,销售量越大,越有发言权。

销售额:加大促销力度,增加促销手段,销售额越大越有盈利的机会。

经销商最擅长盈利办法就是扩大生意规模,生意规模大了自然更赚钱了。规模上去后,管理必须跟上,否则规模越大利润越低!

第三模式:渠道盈利

通过控制渠道和终端来赢利。下面是经销商根据自身实力以及能力由高到低掌控渠道的办法。

依靠渠道优势,形成别人无法攻破的壁垒,赢取利益;

掌控终端;

形成渠道壁垒;

建立自营网络;

伙伴式经营;

建立品牌形象;

靠经销商的个人魅力、实力和影响力等。

经销商可通过各种优惠手段、激励方式等来建立、维持终端渠道的忠诚。

“现实营销中厂家是通过产品和传播创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而经销商呢?只有通过“渠道”和“传播”才能真正创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唐·舒尔茨

第四模式:投资盈利

通过良好的经营有足够的现金,进行一些投资活动获得良好的投资收益。需要一些良好的投资常识和财务知识。

第五模式:会议盈利

利用厂家在渠道上的临时政策,在某区域内,经销商出面组织、召集区域内的二批商和零售商、分销商等参加订货会,通过产品介绍和政策介绍,加上现场抽奖等形式,让参会代表积极订货。

优点:

1 快捷有效地提高了销量;

2 加强了感情的沟通:通过培训、学习、情感交流,加强合作关系;

3 开发了新客户:通过产品订货会的推广,吸引一些本来没有生意往来的客户,通过产品优势,激励措施,服务宣贯、培训学习,刺激新客户加盟;

4 收取二批商和零售商的订货资金:通过订货会的形式可以将参会经营户的资金预先收上来,数天之后再来提货或送货。

第六模式:服务盈利

经销商的四个角色:物流(仓储和配送)、融资、服务提供和信息沟通与反馈。

经销商的传统角色,是分销链上四个节点的包揽,但今天经销商地位的旁落,很大程度上消褪了他在分销链上的底气,为了适应渠道形态的变化,部分经销商开始在节点上收敛,通过将自己的资源优势凝练在某一节点上实现自我的盈利的创新。服务客户盈利,服务厂家盈利。

第七模式:市场开发盈利

利用自己掌握的区域信息,厂家市场开发,从中获利。

第八模式:品牌盈利

经销商的品牌

经销商在某个地区或是某个行业实力和经营能力的概括和明确。在某块区域市场或是行业市场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使相关的厂家和商家在与经销商的合作中,有更明确的指向性和合作信心,最终形成的,是树立老板个人和公司的双重形象,这也将是经销商未来对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品牌的收益

1 在当地市场树立一定的影响力,提升自己与下线分销商或是大客户的合作地位。尤其是这个与大客户的合作,没名没地位的经销商最容易成为大客户的欺负的对象。

2 在行业市场树立一定的影响,吸引更多的厂家前来合作,或者是在争取新厂家的经销权中比较容易胜出。

3 良好的公司品牌能较好的体现出公司的正规化,比较容易召集新员工,同时也能增强内部员工的凝聚力。

4 利用品牌来确定自己在当地行业市场的地位,有效的区隔并打击竞争对手。

其他模式

OEM产品盈利、入股上下游盈利、厂商结盟盈利。

经销商关键找准自己的定位

美国的两位学者柯林斯与波泣斯进行了一项研究,美国6000家经销商,80%的经销商在3~5年内倒闭,10%在5~15年内倒闭,只有3%左右的保持不败。

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范文6

关键词:手续费率;股指期货经纪人;创新业务

引言

1990年10月,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标志着我国首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启动。目前,上海期货交易所已经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铜期货交易中心,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品种的交易量也居亚洲第一。2004年1月?,国务院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对期货市场的政策也由规范整顿向稳步发展转变。自此,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纷纷参股期货公司,使期货行业获得新的资本通道;2009年,三家商品交易所和两家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设立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2010年4月,股指期货交易开锣,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前景更为广阔的金融期货领域。

一、期货市场交投活跃,产品结构尚需完善

2012年,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资本市场疲弱的背景下,期货市场整体业务规模却快速成长,盈利整体同比大幅提升。去年四大期货交易所三次下调手续费率,对促进交易积极性和提高交易活跃度产生了巨大的刺激效应。此外,近三年全球宽松的流动性及部分商品供需缺口的炒作等因素,也成为提升期货交易量价水平的助推力。

据期货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2年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14.5亿手,累计成交额为171.1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7.6%和24.4%。其中,商品期货方面,大商所的成交量和成交额增长最为显著,分别为119%和97.5%,上期所稳步发展,增长率分别为18.5%和2.6%,郑商所表现不佳,同比下滑14.6%和48%;股指期货方面,由于存在做空机制,中金所的股指期货交易额和交易量并未受A股市场表现疲弱影响,全年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大涨108.4%和73.3%,占比高达44.3%。

2013年以来,交易活跃度依然亢奋。自去年年末菜籽、菜粕、玻璃等多个新品种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后,今年上半年郑交所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出现反转,同比分别大涨131%和51%,大连商交所和上海期交所也交投活跃。另一方面,虽然A股市场表现依然不佳,但股指期货成交却继续呈现爆发式增长,上半年交易额占比已达53%。总体来看,随着手续费的不断下调以及新品种陆续涌现,全国期货市场的交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市场参与者更为活跃,有望在去年良好表现的基础上再创出一波行情。

虽然近几年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迅速,但市场结构和产品类别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行业统计显示,2012年全球金融期货交易额虽较以往有所下降,但仍占到整个市场交易额的84.5%,而传统商品期货交易金额占比仅为15.5%,股指、利率等金融类期货和期权品种更取得了爆发式增长。在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在今年上半年的交易额在整个市场占比虽已达53%,但仍远低于国际市场水平。同时,国内期货市场快速发展背后也存在着套保不足、投机过度等问题,限制了期货市场功能的进一步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服务国民经济的角色。

二、期货公司实力增强,重组并购更为频繁

1.国内期货行业基本情况简介。截至2012年末,在期货业协会登记的国内期货公司共161家。从股东类别看,主要有传统期货公司(股东具有产业背景或雄厚资金实力)、金融机构参控股期货公司(股东具有券商、信托公司背景)和中外合资期货公司(股东为中外合资),其中合资期货公司仅有3家。各类期货公司中,虽然仅有中国中期 (000996)一家通过资本运作实现“曲线”上市,但从各项指标来看,永安期货、中证期货、广发期货、南华期货、万达期货等多家期货公司已满足主板上市的基本条件,其中永安期货和南华期货已完成股改,正在接受保荐券商的上市辅导,有望在年内报会;区域分布上,国内期货公司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北京(28家)、广东(24家)、上海(20家)、江苏(11家)、浙江(11家)为国内期货公司前五大集中地,数量合计占国内期货公司总数的58.4%,这些地区的期货公司整体规模和经营状况较好,业务种类和网点数量也较多,但由于控股股东行业分布不均,尚未出现市场份额占明显优势的行业领军者。2012年,排名前20位的期货公司的成交金额总和占整个期货市场成交额的47%,这些期货公司也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

2. 国内期货公司经营表现良好。2012年,期货公司的业务规模增长较快,盈利整体同比大幅提升。期货业协会数据显示,去年161家期货公司营业收入为173.16亿元,其中手续费收入为123.63亿(含交易所返31.9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4.22%;净利润为35.7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19.68%;平均ROE为4.4%,显著高于上年的2.9%。在行业整体盈利好转的同时,净利润过亿元的期货公司数量也较上年大幅增加。数据显示,2012年永安期货、国际期货、中证期货、广发期货、国泰君安、银河期货、中粮期货、华泰长城期货等8家期货公司净利润在亿元以上,而浙商期货、招商期货、南华期货、国信期货和海通期货也达到9000万元水平。股指期货交易的日益活跃,带动了以中证期货、广发期货、国泰君安、银河期货和华泰长城期货等为代表的券商系期货公司整体业绩提升。

此外,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2012年净资产、客户权益和手续费收入排名前十的期货公司行业占比分别为30.2%,34.1%和27.1%,而上年该比例分别为27.6%、33.0%和25.6%;分类评级显著改善。2012年A、B、C类以上期货公司分别有22家、73家和153家,超过上年的20家、59家和138家。其中,66家期货公司评级被上调,仅有18家期货公司评级被下调,显示期货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稳步上升。

3.增资扩股与并购重组更加频繁。随着期货市场规模迅猛发展和产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股指期货推出后,期货公司的资本规模持续上升,增资扩股与并购重组更加活跃,注册资本在1.5亿元以上的中大型期货公司显著扩容。

近年来,受股指期货推出的影响,期货行业掀起增资和并购浪潮,尤以券商系期货公司为主力军。增资方面,2012年共34个增资案例,今年以来共22个增资案例,其中券商系期货公司占比均近一半。例如,中证期货在中信证券2012年大举增资7亿元、广发期货在广发证券2011年两次增资后,目前分别以15亿元和11亿元的注册资本规模排名行业第二、三位。

除了券商参控股期货公司,部分产业集团和信托公司也以不同方式进入期货行业。期货公司的业务发展愈发依靠股东自身优势,如券商系期货公司逐步向金融期货方向靠拢,寻求开展IB业务及创新业务;具有现货背景的期货公司依托地域优势、品牌优势等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而传统期货公司则寻求“现货+期货”及“传统+创新”等多元化发展模式,以期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此外,当前国内期货公司“小而散”,总体数量多、单体力量弱的特点依然较为突出,公司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经营管理、合规水平和服务能力总体参差不齐。通过并购重组,可有效促使资源结构集中,缓解恶性竞争,取得规模效应。由于监管机构未再批准新的期货牌照,兼并收购越来越成为期货公司做强做大的一条重要途径。

4.券商系期货公司异军突起。近两年来,券商系期货公司的规模迅速提升,在期货市场影响巨大。一方面,券商积极参控股期货公司,并纷纷加强旗下期货公司的资本实力;另一方面,期货公司通过向券商股东提供全方位交易的通道、方案和产品,共同拓展业务创新空间。

截至2012年末,共有69家券商参控股期货公司,其中全资26家,控股39家,参股4家,注册资本金合计203.55亿元,平均每家注册资本约3亿元;上市券商中除太平洋证券、西南证券旗下无期货公司外,其余均有控股期货公司;净资产年均增幅近30%,注册资本、净利润等指标增长也较为显著,客户权益规模占市场总量的55%;交易额年均增长72%,占市场总规模的四成。2012年,券商系期货公司共实现净利润20亿元,其中88%以上实现盈利(高于80%的行业水平),利润贡献率达55%。数据显示,券商系期货公司期指成交占比显著增长,股指期货渐成为主要盈利来源。

事实上,券商系期货公司的优势不仅体现在IT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在股指期货经纪人(IB)业务方面的优势也体现明显。2007年监管机构颁布IB制度以来,券商系期货公司均已取得IB业务资格,这些期货公司借助商品期货业务,探索IB业务模式。实践中,券商及其控股期货公司都设立了IB业务部门,部分券商还给营业部下达IB业务指标,将利润全部留存给期货公司。由于起步较晚,此类期货公司IB业务客户保证金规模和交易额平均占比在一成左右。诚然,IB业务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业务考核激励不够、主动性不足、客户开发难度大等问题,但是,以IB为核心的金融期货制度安排,有力地促进了期货行业的发展,提升了期货公司的资本实力、人才结构和风控能力。通过IB业务,期货公司与券商在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人力资源、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充分磨合,期货公司的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日益提升,为金融期货的平稳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期货业务种类单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1. 经纪业务为期货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当前,期货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经纪业务,包括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经纪业务,种类较为单一。2010-2012年,我国期货公司的手续费收入分别为105.7、99.8和123.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5.83%、74.42%和71.4%。虽然占比持续下降,但仍显示出对经纪业务依赖过大,同质化竞争依然严峻。

2. 传统业务盈利能力持续下降。通常来讲,交易所规定某期货品种的最低手续费标准,在此基础上,期货公司会根据各自情况加上一定的费用,也就是期货公司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佣金(期货公司的佣金率大多在万分之0.3到万分之0.8范围之间)。2007年以来,各期货公司间为争抢客户而纷纷下调佣金水平,导致平均手续费率持续下降,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为遏制资金炒作,在2010年末取消手续费优惠并上调保证金比例后,期货公司才被迫提高佣金水平,使得2011年整个市场的平均手续费率稍稍回升。虽然2012年四大期货交易所三次下调手续费率,但目前已降至成本线附近,进一步下调的空间极其有限。

3. 创新业务是行业做大做强的驱动力。随着行业整合及政策支持提速,未来期货公司将更加注重创新业务开发,投资咨询、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境外经纪、自营等业务有望实现良好发展。

(1)投资咨询

投资咨询业务主要是向客户提供传统经纪业务之外的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从而提升客户粘性和收费水平。包括协助客户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操作流程,提供风险管理咨询和培训;提供经济、期货市场信息服务,及期货、现货市场的研究分析报告或者资讯信息研究;设计套期保值和套利方案,拟定期货交易策略等咨询服务。证监会于2011年8月开始发放期货投资咨询业务牌照,两年来已发放86张牌照。

(2)资产管理业务

国际市场中经营期货业务的公司多拥有资产管理牌照,可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理财服务。证监会已于2012年7月颁布法规,允许国内期货公司开展资管业务,资产管理范围包括: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品;股票、债券、基金、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央票、短融、资产支持证券等证券投资领域的各类标准/非标准产品。期货公司未来可具备向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的方向发展。2012年11月19日,国泰君安、海通、广发、永安等18家期货公司获得首批资管牌照,截至目前共27家期货公司可从事资产管理业务。

(3)风险管理业务

期货公司可以设立风险管理服务子公司,围绕现货企业从事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定价服务和基差交易等风险管理业务。其中,仓单服务既包括仓单中介服务,也包括仓单串换、仓单回购、仓单销售等更多交易业务;合作套保为企业规避现货损失量身设计套保方案,并选择合适的套保工具;定价服务/基差交易包括点价、均价交易、远期和互换等个性化的定价和风险管理服务。2013年3月31日,永安、广发、方正、宏源等8家期货公司获得首批风管牌照,截至目前共有17家期货公司可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

(4)境外经纪业务

2011年9月,国际期货、中粮期货和永安期货三家公司获准参与境外期货经纪业务试点筹备工作。该业务放开后,国内期货公司将能够通过成为境外期货经纪商的二级商开展境外期货交易,更好地服务客户的跨境期货交易需求,提供更丰富的交易选择。

(5)自营业务

期货公司运用自有资金创设期货相关产品,或作为客户的交易对手,通过承担风险获取收益。目前,监管机构正在探讨期货公司自有资金使用范围拓宽的可行性。

当前,国内期货公司业务种类不断拓展,逐渐融合经纪、投资咨询、资产管理、风险管理与自营等,从而发展成为更加综合的金融机构,部分规模较大的期货公司还将业务触角伸向海外。同时,由于各类新上市的期货品种不断增多,期货公司的价值不断受到银行、保险等机构青睐,尤其是牌照资源对于致力于打造“全牌照”的金融机构而言,吸引力更是不断增强。随着投资咨询和资产管理业务的进一步推广,期货行业已在盈利模式、盈利空间、竞争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综合实力强、研发水平高的期货公司有望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厉以宁曹凤歧主编,《跨世纪的中国投资基金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周正庆主编,《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3]刘军峰,基于协整理论的中国商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长期均衡关系的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0。

[4]刘逛,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1。

[5]「美朱・弗登伯格「法让・梯若尔,博弈论,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