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例6篇

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1

一、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优化服务和强化征管是税收工作的两大核心,取消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是税务机关简政放权的直接体现和服务纳税人的有效举措。但“该放的权坚决开放到位、该管的事必须管住管好”,从“重审批”向 “重监管”的转移过程中,税收执法风险、执法责任的加大,使得在服务管理过程中控制风险,加强风险管理十分必要。

二、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手段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就是在放松前端行政管制的同时,必须要加大事中、事后的过程监管、行为监管和事后问责。目前已完成的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中组建市、县(区)两级纳税评估机构、风险办公室的成立以及强化“查管互动”机制,体现了国税部门在监管模式的转变,进一步统一、加强“风险”应对方式;税管员职责的调整以及强化重点税源管理和行业管理体现了国税部门监管运行向公正、透明和高效转变。

三、加强税收风险管理需解决的问题

为更好的加强税收风险管理,首先要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分析,查找风险点,找准切入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税收风险管理办公室应运而生,而有效的实施信息管税也是加强税收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手段之一。

(一)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手段加强税收风险管理。

首先要有可供分析的数据

1、 第三方信息来源少、实时性差、可利用率低。

虽然目前已与工商管理部门、技术监督部门、地税部门等单位信息共享,但共享的范围小,数据缺少实时性、针对性、长期性。如针对房地产行业的管理,房管部门的预售许可信息;针对药品零售行业的管理,医保刷卡信息等,都是国税部门分析的重要数据来源。更全面的第三方信息共享对税收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建立相关单位的信息共享平台,规范共享数据十分必要。

2、内部信息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税务机关的内部信息采集主要来源于纳税人的申报及内设部门生成的各类数据。采集的数据是否规范、完整、真实,对数据分析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内部信息的准确性,税务机关各系统的使用,数据集中程度越来越高,错误数据的修改越来越复杂,垃圾数据越来越多,这都影响数据使用的可靠性。提高纳税人申报数据的质量,加强税法宣传,开展多方位纳税辅导、健全完善制度等多种渠道不一而足。

税务机关使用的各种系统、软件,数据集中程度越来越高,错误数据的修改也越来越复杂,垃圾数据随之增多,这都会影响数据使用的可靠性。而采取加强税法宣传,开展多方位纳税辅导、健全完善制度等多种方式以提高纳税人申报数据的质量,也是解决数据有效性的途径。

其次要有进行分析的手段和部门

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中专门成立了税收风险分析管理办公室,由专门的机构来完成这一工作,就要求但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人员十分重要。要合理调配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培训,以保证分析工作的质量,提高分析结果的可利用性。

(二)如何更好的利用分析结果进行风险管理。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开展税源进行分类管理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把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业务骨干集中起来,对重点税源、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加强有针对性的管理,实现 “术业有专攻、能人管难事”,实现税源由属地管理、粗放管理向科学管理、精细管理的转变。

(三)如何建立更省时省力的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2

关键词:风险管理;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冶金制造主要是对各种金属进行开采和加工,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过冶金企业在生产和制造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危险因素,不加以管理会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当前部分冶金企业存在安全管理和企业发展实际不符、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风险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所以要想促进冶金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以下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风险管理涵义与流程

(一)何谓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辨识某个项目或企业经营发展中潜在的风险,之后通过相关措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带来的不良影响。从客观角度讲,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对企业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企业经营都会受潜在风险因素影响,对冶金企业来说,在其发展中任何小的风险和隐患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必须对相关风险进行管控,以此避免决策失误,保证资产安全,最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风险管理流程分析对于冶金企业来说,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涵盖战略规划、风险识别、风险分级、风险应对以及风险评估五个部分。为了保证风险管理发挥出其作用,要求企业管理者明确以下管理流程和相关方法:1、目标规划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首要步骤是风险目标规划,也就是在冶金企业充分了解自身生产状态以及设备利用情况的前提下,深入分析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然后确定阶段性工作目标,针对某阶段的工作重点进行全面规划,最终提升可操作性。2、风险识别确定风险目标后,需要采取有关技术性措施进行风险识别,这是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由于冶金企业生产环境具有危险性以及员工不可控性,在其生产经营中会存在一定风险因素,需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分析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3、风险分级风险分级就是工作人员利用两个变量确定风险值,其中包括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以及风险事件发生后影响冶金企业的程度,工作人员确定风险等级时需要利用公式D=LEC,其中L代表事件发生可能性,E代表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代表发生事故后的后果,D代表风险分值,通过该公式可以明确不同安全事件中的风险等级,以此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等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等级:高度风险岗位、中度风险岗位、低度风险岗位。其中企业直接对高度风险岗位进行管控,由企业领导和专业科室对高度风险岗位进行全面的安全管理,专业科室以及车间对中度风险岗位进行管理。4、风险应对在冶金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风险自身存在,并且不可避免,所以说并非全部风险都能应对。在实际生产经营中需要将重点放在风险产生的后果中,部分风险造成的影响在合理范围之内可以不进行处理,或者制定出相关措施减少应对该风险所投入的人力物力。5、风险评估在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风险评估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关注投入和生产的同时还需要重视风险管理后的结果,并且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冶金企业的实际情况衡量生产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在评估潜在风险问题时还需要让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合理利用单项风险评估、多项风险评估、综合风险评估等措施完成风险评估工作。

二、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出现的风险问题

近年来,全面风险管理在国际经济领域已成为热点话题,如何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政府经济组织和企业高度重视的内容,发达国家对于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并且很多企业都将风险管理作为重点内容。我国风险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利用还处于初步阶段,随着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相关文件后,要求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做好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在我国冶金行业中普遍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但是还有很多企业风险管理缺位,风险管理意识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投入不足。具体问题如下:

(一)在风险管理制度上未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冶金行业开始引进更多先进技术和设备,在生产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如果利用传统管理制度显然无法满足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需要。不过目前依然有部分冶金企业使用原有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方法,导致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管理不科学的问题,容易埋下安全隐患。此外,在部分冶金企业中,安全管理人员对风险因素制定的评价机制也存在不完善的情况,没有形成统一的风险评价体系,主要原因在于进行风险评价的过程中缺少数据支持,由此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企业的发展与战略目标不相符在冶金企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战略目标进行风险评价,如果风险评价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或者企业希望短期内获得较大的回报,将会导致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和企业发展方向出现偏差,后期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也会存在更大的风险。此外,在风险发生之后,企业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样会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宏观风险视野缺乏,未能主动控制风险发生对于冶金企业来说,其开展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树立安全管理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但是很多的冶金企业更加重视事后处理,在实际的生产中缺乏风险分析和评估能力,加之没有打造出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导致实际工作缺乏主动性以及应变能力,容易出现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情况,最终影响冶金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信息技术更新慢除了风险防范意识缺乏,部分冶金企业还存在信息技术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冶金企业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基本建立起来,但是部分企业未能统一内部风险管理信息标准,一方面,存在传输渠道部畅通的问题;另一方面,缺乏信息与数据的支持,导致对各部门生产以及分工协作带来不利影响,最终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出现问题的几率增加。

三、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落实风险管理的措施

冶金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风险,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冶金企业面临着自然灾害、财产损失等传统风险,还面临着运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而加强安全生产的风险管控更是重点内容,如何全面提升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是冶金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一)完善制度,做好风险预防为了有效提升冶金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将相关工作落实下去,在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不能只依靠以往的管理经验,或者根据生产事故作为制定参考,而是要深入分析冶金企业自身的生产特征科学进行生产区域划分,让不同部门和作业区域都能具备安全生产能力。同时工作人员需要科学利用风险评估技术手段,从多个角度分析冶金企业生产作业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出现原因,然后进行风险等级评估,避免造成更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在冶金企业开展风险防控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从传统事后的分析和被动式防御模式向主动式的风险防范转变,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风险管理效果。

(二)风险管理和市场结合为了发挥出风险管理的作用,需要坚持全面系统的管理原则,并且将风险管理工作和冶金企业经营实际结合起来。同时,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求管理人员加强与基层作业人员的交流,听取其意见,然后把风险管理和作业方式有效结合,进一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此外,针对当前部分企业风险评价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要求风险管理人员根据冶金企业运营情况完善风险评价机制,具体说来:一方面,冶金企业制定风险评价机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市场环境以及冶金企业制定的安全监督规范,由此可以有效提升风险评价机制的约束性和强制性,引导全体职工遵守相关规定,同时也能提升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风险管理人员在制定风险评价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先利用评价指标进行科学评估,通过该方法可以对安全事故发生概率较高的作业区域进行划分,以此提升风险管理评价机制的可操作性,逐渐完善各个生产环节的风险评价分级,推动冶金企业排查安全隐患。

(三)提升风险预防的意识在冶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将风险管理工作重视起来,并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安全生产机制,以此有效发挥出风险管理的效果。此外,冶金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工作,通过该措施有效提升一线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促进生产部门和行政部门间的沟通。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在冶金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还需要深入分析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因素,为此需要全面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此树立高度的风险管理意识,具有风险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切实做好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工作。在日常的冶金企业生产中需要加强重点监控,在评估生产风险的过程中将定性和定量结合,同时要及时对评估结果反馈,比如利用隐患通知书或者专项整改方式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地。

(四)更新技术,实现数字化防控新时期冶金企业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技术加以利用,并且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具体出来:一方面,需要确定冶金企业信息安全评估目标。在制定信息安全管理风险体系的过程中要求作业人员确定风险评估目标,以此明确企业的安全管理要求,逐渐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提升应对实效性;另一方面,必须明确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评估范围,根据不同作业区域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方法。此外,冶金企业还需要加强风险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使其能够及时预判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风险。

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3

【摘要】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风险,尤其在经济危机下该如何加强对银行内部的监管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经济危机银行监管

一、经济危机下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银行经营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殃及各行各业,而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经济危机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加大,如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在经济危机中会加剧,经济危机使借款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而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会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帐,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恶化,造成汇率、股市大副波动、投资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加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有优势。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指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外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银行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因此其监管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这也是内部监管有别于外部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内部监管来自银行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对银行风险、银行业务流程比较了解,一般能够提出对银行的经营具有增值作用意见和建议,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综上,经济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应对措施

在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切实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供参考。

1.重视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经营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贯穿科学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的思想,把加强银行内部监管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宝剑,而不是认为银行加强了业务发展会阻碍业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管真正起到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员工

银行操作风险来自银行内部员工,在经济危机带来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近期,各家银行发生案件的势头有所上升,分析这些案件的发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银行员工参与的内外勾结的案件,这类案件在内部审计监管中很难发现,如何应对这类银行风险,笔者认为,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时,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风险控制原则,此条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各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员工”,一名合格的银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内部控制中除了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外,对员工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八小时内,应该对员工八小时外的情况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员工是否参与、其消费是否明显与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教育

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业务范围也不断的有所创新;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也不断发生变化,银行面临的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无形中加大了银行内部监管的难度,一名合格的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学习银行业务专业知识,只有这样,其在日常的检查中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体现其增值的作用。

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4

金融租赁公司引入外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其信用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而信用评级机构开展与金融租赁公司的合作,也可进一步拓展市场,增加信用信息数据的积累。二者合作的主要方式包括信用评级、尽职调查、管理咨询以及信用方案设计等。

 

关键词:金融租赁;信用评级;合作

1 金融租赁行业发展状况及风险特点

融资租赁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美国,目前,全球近15%的投资都通过融资租赁完成;在美国,融资租赁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金融工具,其租赁渗透率已超过30%,进入成熟期。而在中国,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融资租赁,融资租赁的渗透率一直较低。2007年3月1日,银监会颁布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一办法的出台,标志着银行自1997年被强行退出租赁市场后重新获得该牌照,工行、国开行、建行、交行、民生、招行等相继成立了金融租赁公司。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8年11月,6家银行租赁公司的平均注册资本达到36亿元,租赁资产规模约为460亿元,只用了一年就大致占据了整个融资租赁市场业务的半壁江山。

融资租赁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业务,是一种将金融、贸易、工业结合起来,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通过“融物”达到“融资”的交易,其法律实质是出租人按承租人对租赁物与供货人的选择取得租赁物再出租给承租人。

金融租赁公司在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依赖于自有资金,也需要资金提供方的融资支持。它既接受银行提供资金的服务,是银行信贷信用的受信人,又是向承租企业提供设备和服务的授信人。

金融租赁公司如何为承租企业设置融资租赁信用条件与融资租赁公司能否满足资金提供人的信贷信用条件,融资租赁公司的未来租金收益与融资租赁公司未来应付资金提供人本息是否相匹配,是保证融资租赁业务流程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其中,承租企业的信用风险是金融租赁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这是因为租赁业务收入是目前我国金融租赁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承租企业的信用状况不仅直接决定了金融租赁公司租赁业务的收入与风险,同时也决定了其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水平。

2 引入外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金融租赁业务的快速发展,监管部门对金融租赁公司资本充足水平和资产质量等的监管也日趋严格,如何有效识别、防范和控制承租企业信用风险,加强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是金融租赁公司面临的共同课题。

金融租赁公司引入外部评级机构加强承租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独立、客观地揭示承租企业违约的可能性和损失的严重程度,提高金融租赁公司信用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

承租企业的信用风险,即违约的可能性和损失的严重程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承租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市场竞争状况、产业政策,承租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水平和财务实力等,需要运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与分析。金融租赁公司借助外部评级机构历经多年所建立起来的信用评级体系和专业判断对承租企业进行信用评级,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当前其对承租企业风险识别和控制方面的不足,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外部评级机构以独立第三方的地位开展承租企业信用评级,能够不受委托方和被评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影响,评级结果的公平性和客观性有较大程度的保障。

2.2 实行资产五级分类,提高资本充足水平的需要

《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等现行监管政策规定金融租赁公司资本净额不得低于风险加权资产的8%,同时应实行风险资产五级分类制度,并提取规定的呆账准备金。外部评级机构对承租企业的评级结果可为金融租赁公司基于信用风险的资产分类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为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充足率的计量提供依据。

2.3 有助于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监管的加强,我国金融租赁公司必须迅速提升信用风险定量识别和控制技术,建立和健全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和流程。同时,金融租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将从单纯的业务扩张逐步转变为风险计量、风险定价和经济资本分配,从而实现收益和风险相匹配的经营目标。借鉴外部评级机构信用风险分析技术和信用风险管理咨询经验,有助于促进金融租赁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5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主要目标是通过将信用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商业银行传统的法有信贷决策的“6c”模型和信用评分模型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采用信用评分模型来管理信用风险。世界各大银行在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下,都在着手自己的模型研究和建立工作,央行也不例外。邮储银行发展资产类业务是从零开始,在没有不良资产的良好基础上,如何有效借鉴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对邮储银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邮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我省邮储银行信贷业务还处于试点阶段,信用风险管理也仅限于培训和自学,还未从实践中得到检验升华。就目前而言,我认为邮储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信贷队伍人员配备不足。从省分行到市分行再到小额贷款营业部,从信贷管理人员到信贷员,都严重不足,尤其是县支行多为兼职,势必成为业务发展的瓶颈,监管不到位,极易出现信用风险。

(二)、信贷队伍专业人才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懂财务、金融、市场的专业性人才,通过他们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决定是否借款。目前,我们只能由省分行信贷部对信贷从业人员进行简单培训,这些人员的专业素质显然很难达到从根本上有效规避信用风险的要求。

(三)、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偏于简单,风险揭示不足。目前,我们对信用风险管理采用的是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法。其特点是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但这一方法存在明显缺陷:管理基础是过去的财务数据,而不是对未来偿还能力的预测;对信贷员的依赖性过大;基础数据库有待充实,管理结果有待检验。由于邮储银行面对的主要是农户和微小企业主,很多财务资料无从搜集,可行性也大为降低。

二、对邮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信用风险管理主要应用在贷款决策、资产质量管理、风险准备金管理、金融产品组合、贷款定价、授权管理以及成本利润核算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邮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一)、 增强风险意识,充分认识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邮储银行成立时间不长,要对信用风险管理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必须首先在上层确立正确的发展观,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把握稳步与发展的平衡点,如果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到基层就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

(二)、 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保证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银行的风险主要有三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它风险(包括操作风险、法律和商誉风险等)。风险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几种风险共同对银行的资产构成威胁,全面的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对整个机构各层次、业务单位的各种风险实行通盘管理,而通盘管理的基点就是信用风险管理。所以说,信用风险管理这项工作要涉及多个部门,既需领导支持,也需各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制度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包括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保证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范文6

【关键词】经济危机 银行监管

一、经济危机下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银行经营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 法律 风险、战略风险类。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 发展 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殃及各行各业,而 金融 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经济危机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加大,如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在经济危机中会加剧,经济危机使借款 企业 经营停滞甚至破产,而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会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帐,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恶化,造成汇率、股市大副波动、投资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加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有优势。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指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外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银行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因此其监管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这也是内部监管有别于外部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内部监管来自银行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对银行风险、银行业务流程比较了解,一般能够提出对银行的经营具有增值作用意见和建议,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综上,经济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 经济 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应对措施

在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切实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供 参考 。

1.重视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经营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贯穿 科学 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的思想,把加强银行内部监管作为促进业务 发展 的宝剑,而不是认为银行加强了业务发展会阻碍业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管真正起到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员工

银行操作风险来自银行内部员工,在经济危机带来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近期,各家银行发生案件的势头有所上升,分析这些案件的发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银行员工参与的内外勾结的案件,这类案件在内部审计监管中很难发现,如何应对这类银行风险,笔者认为,目前银行类 金融 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时,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风险控制原则,此条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各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员工”,一名合格的银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内部控制中除了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外,对员工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八小时内,应该对员工八小时外的情况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员工是否参与、其消费是否明显与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教育

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业务范围也不断的有所创新;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也不断发生变化,银行面临的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无形中加大了银行内部监管的难度,一名合格的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学习银行业务专业知识,只有这样,其在日常的检查中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体现其增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