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范例6篇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范文1

一、民间青花的艺术价值

1 艺术技法

民间青花的艺术表现手法,既吸收了中国民间图案的特点,又融入了中国绘画的技法,在长期积累中形成了以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不重细节、注重大势,不重形似而求神似,质朴、简练,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风格。

民间青花的主要用笔是线的表现,用线条概括物象的形神关系。通过线的变化,来表现事物形象的量感和质感。以线条的刚与柔、动与静的运用,产生率真奔放或宁静优雅的美感。而且用笔自然潇洒、毫不拘束,像书法一样,通过快慢轻重和顿挫转折进行变化。并常常根据工艺性能的需要,结合运用了许多装饰手法如釉中青花、青花斗彩等(图1)。

2 艺术美感

美的东西是人们不断追求和向往的,因为它能给人们以愉快、欢乐和希望。而民间青花正是以它那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诱人的艺术魅力,向人们展示出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情趣的美感。

民间青花没有艺术理论的拘束,没有矫揉造作、故弄玄虚,而是民间艺人发自内心真诚的情感流露。从那洒脱的线条、简练的构图、生动的形象中能体会到民间青花艺术的率真之美。如图2婴戏图就是这种率真美的很好体现。民间青花出自民间艺人真诚、质朴的心理,给予人强烈的审美感。

民间青花的青白关系体现出空间美感,在大面积的白底上画少而精的青色形象,突出一个“疏”字,充分发挥了以白衬青的作用。布白、透白、留白、衬白的方式,显得形象更加简练分明,给人以清新自然的色彩感觉。

3 艺术风格

民间青花主要来源于生活,表现一些大自然的物象,同时吸取了中国画的一些技法,不断创新,用笔自然洒脱,使表现对象形神兼备,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不仅要求意境情趣,而且对形象的意态特征进行整体把握。

民间艺人从自己纯真、质朴的内心出发,用饱蘸料水的笔随意洒脱地运用于陶瓷坯体上,有如写意国画的纸墨相发,产生特有的肌理韵味。其轻重虚实、曲直刚柔均根据画意大胆勾勒,在随意的用笔中自然展现着线条的活泼流畅,毫无矫揉造作。他们从内容到形式处处反映出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如图3的山水小景,寥寥几笔中,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简练中见丰富、朴拙中显灵巧的艺术风格。其青蓝的色料和白中泛青的釉色组合,构成统一的色调,形成青花的独特装饰体系。

二、民间青花的文化价值

1 生活价值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可以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民间文化是影响民族感情、民族气质和民族审美意识的重要元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它完全融于人们的生活中。民间青花作为大众百姓日常使用的器具,功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装饰题材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与审美情趣。民间青花艺人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吸取装饰的题材与形象,在平常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

民间青花的作者大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大批量地生产,但由于坯胎和青花料的工艺制约,要加快绘画速度自然必须草化线条,简括形象,有的进行了夸张、变形。同时因为他们社会地位的低下,生活劳作的艰辛,为宣泄一种苦闷情绪,他们寄情于游山玩水,听泉下棋。有的在临江垂钓中忘去疲劳,有的逗孩子来开心。如图4的山水人物图,民间青花中出现了许多描绘这些生活实景的画面,有浓郁的生活情趣,给人轻松愉悦的美感。

2 社会价值

民间青花最大的特点是符合平民百姓的审美需求及工艺制作,同时反映出民族化、大众化、社会化。它将民族性格、民族感情贯穿其中,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征,把民间青花艺术伸向广泛的现实生活,分析、概括、提炼成一幅幅反映社会风俗、民间传说的山水、花鸟、文字及吉祥图案。通过这些画面在器物上的集中展示,从而构成了民间青花的独特风格。如图5福寿康宁罐,“福”、“禄”、“寿”、“喜”,原本是书法作品,但经过民间制瓷艺人巧妙的构思,将其纳入了青花瓷装饰之中,并使其变为具有装饰美的形象。

民间青花瓷的图案装饰还具有儒、佛、道三家的思想轨迹。儒、佛、道三家思想对华夏民族素养、文化心态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比如儒家倡导的“天人合一”,便是把人与自然共融合并的一种整体观念,于是人们赋予花、鸟、虫、鱼的吉祥寓意和丰富的拟人情感,正是体现人对自然的认识。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是互相补充的,儒、道、佛三家也常常合流出现。如图6以“渔樵耕读”为题材的吉祥图案,就表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在儒、佛、道三家思想中的徘徊,而归于山林隐逸的这一特点。道家强调想象,体悟与吉祥图形的象征寓意也不无关系。

3 心理价值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决定的。”民间青花中可以发现中国民众祈求吉祥心理的表达,这是中国民间特有的文化内涵。“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趋吉避凶、寓意吉祥、希冀幸福,已经成为民间陶瓷艺术的文化主题。

与官窑陶瓷相比,民间陶瓷除了自然、朴素和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还表现在装饰上,用寓意和谐音来象征吉祥的图案比官窑器多得多。游鱼图案象征富足有余;牡丹象征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福;松鹤象征延年长寿;鸳鸯象征成双喜庆;鹿象征官禄;蝙蝠象征幸福等。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形式与发展,除了潜在传统意识外,其本身发展的内趋力,也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由民族文化积淀所形成的一种象征物在不断地运用过程中,又不断增加新的内涵。民间青花的实用性、多样性,从而促成了装饰题材的广泛性和丰富性。青花瓷是民间艺人经过历史的传承,并不断创造的产物,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与人民大众的普通情感紧密相连。

三、民间青花现代设计价值

1 民间青花的发展趋势

民间青花这一民族传统艺术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官窑青花相比,民间青花普遍胎质较粗、造型简单、装饰不细,加上数量多、价格便宜,故民间青花长期以来不为人们重视,鉴藏家们推崇的是做工精细的官窑青花,博物馆展出的也多是官窑瓷器。直到20世纪后期,民间青花在中国才日益受到现代艺术家和学者们的重视(图7),关于民间青花的研究也才日渐增多。现在人们已逐渐认识到民间青花艺术是一个值得深入发掘、充分利用的民间艺术宝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青花瓷的功能效用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青花的内涵与外延都开始发生改变,从“民族化”“高雅化”开始向“世俗化”“装饰化”转化。在现代青花的范畴里,民间青花的绘画风格得到社会的普遍接受。现代青花在保持历史上民间青花质朴、率真、自然的艺术风格前提下,通过材质、工艺的变革和艺术的更新,把装饰在日用瓷上以满足人们实用为主,发展成装饰在艺术陈设瓷上的现代民间青花艺术,可以满足人们收藏、鉴赏的需要,使它适应现代人更新更高的物质和精神功能的需要。

民间青花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丰富而充足的物质世界,而且塑造了一个有华夏民族特色的精神世界。经历时间长河的冲刷,却毫不褪色,反而以其东方神韵之美,显现出薪火相传的魅力。现代民间青花从传统民间青花上发展、蜕变而来(图8),在继承传统民间青花的简练、质朴、率真、洒脱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融合现代艺术的创作观念、手法,达到了现实与传统的对话,将传统与现代的事物融合一体,开创了民间青花的新局面。

2 民间青花的现代设计价值

青花瓷从14世纪生产到现在已经有约七百年的历史,由一个新生的、不起眼的一般瓷器品种发展成为明清时期以来的主流产品,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器具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物美价廉,特别是它的艺术审美特点能够适应和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现代,我国多以青花瓷作为国家大庆宴会、接待外国元首和驻外使馆实用的器皿。由于我国对外交流日益扩大,青花瓷已为我国驻外一百多个使馆使用,青花瓷在我国外交上已成为部级的用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间青花的艺术价值与意义正在被重新唤起,并逐步为一些国内外的现代艺术家和理论家所关注并在实践中所借鉴(图9)。返璞归真是现代艺术发展的特点,而民间青花就具有率真、质朴的本性,所以从民间青花中寻求灵感是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现代许多陶艺家常采用民间青花这种特有的民族化语言,逐渐从室内的装饰小件器物及日用器皿,走出到更大发展空间的室外去,这种介入到“公共空间”领域的新艺术形式也是传统青花瓷所无法比拟的。这样它的价值空间与实用功能得到了更大的延伸,也创造了民间青花艺术的更大社会价值。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范文2

汝瓷是中国五大名瓷(汝、官、钧、哥、定)之一,因产于河南汝州而得名,宋时位列五大名瓷之首,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世人赞其“瓷魁”。其造型古朴大方、土质细润,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汝瓷以其绝世的精湛技艺、典雅的艺术品位、深邃的文化内涵、尊贵的身价地位,深受上层人士和收藏家的钟爱。它的传世珍品极少,奢华而低调,温润而夺目,虽然汝瓷在历史上真正的辉煌不过二十余载,但它就像一朵昙花、一颗彗星,短暂难掩其光芒,在历史的长河中,汝瓷不断地传承和流芳。

绝世的技艺和特色

没有绝世的技艺,无以成为瓷器之魁。从古往今来的汝瓷精品来看,汝瓷有“技艺四绝”。一是配料绝:一般的瓷釉是在化验之后,按照化学反应反复调配即可配成,汝瓷则不同,因为汝瓷是由釉中的结晶体生成的结果;二是变色绝:一般釉色烧成时还是原色,而汝瓷则是在烧成停火之时色彩才开始变化;三是裂纹绝:一般釉是直裂,而汝瓷釉是斜裂,状如蝇翅、蝉翼;四是应光绝:汝瓷的烧制,是伴随光线强弱而呈现出不同的色泽色调,天晴、天阴的不同,色泽会呈现明显的差异。

在此四绝技艺之下,汝瓷的典型特色便是以釉色取胜,难见花纹装饰。其烧制不依繁杂的装饰花纹来美化器物,而是以釉质与釉色示美。天青色是汝瓷的最大特色,传说宋徽宗的一梦“雨过天晴云”,成就了汝瓷的天青釉色。在烧制时,汝瓷以玛瑙为釉料,釉面呈现出奇特的淡天青色。其色泽介于蓝绿色之间,绿色多为温和色彩,表现静谧感;蓝色则是具有神秘感的冷色。汝瓷的天青色泽,既有蓝色之冷,又兼具绿色之暖,是一种冷暖适应,和谐优雅的色调,这在其它瓷品中是少有的。

当然一件完美的器物,还必须有其精美别致的造型。简而言之,汝瓷的造型简而精,朴而实,大方典雅有神韵。其形态丰富多变,有观赏瓷也有实用瓷,其中尤以瓶的造型更为多姿,珍品有纸槌瓶、玉壶瓶、淑女瓶、凤尾瓶、细颈瓶、竹节瓶、荷口瓶、盘口瓶、玉兰瓶、贯耳瓶、活环瓶、梅瓶、胆瓶等等,这是其它瓷器不可比拟的。

人说极品的瓷器“似玉,胜于玉”。这不仅在于瓷器的色泽,更在于其质感。汝瓷便以其生动、温润、细腻的质感赢得了世人“非玉胜于玉”的赞赏。汝瓷的质感润如肤、堆如脂,需细细品味。当手触摸汝瓷的时候,会有一种酥油的感觉,汁水莹厚,视之如雨过天晴、碧峰翠色。

当一件瓷器在绝世的技艺下,呈现出色泽温和典雅静谧、造型精致完美大方、质感生动温润细腻之时,所有的奢华、尊贵都会黯然失色,这就是汝瓷的魅力。

深邃的人文自然精神

汝瓷虽为皇室御用瓷器,但是却具有深邃的自然人文情怀,它为世人所爱,也因其特有的内涵和气质。汝瓷盛于宋,受当时主流审美文化的影响,烧制时艺匠追求“合于天造,厌于人意”、“天工与清新”的理念,因此汝瓷成为了一种高贵却不失淡雅的瓷器。其“天然拙朴”的造型和“清雅静谧”的天青釉色,正阐释着古老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也映照了人们“浑然天趣”的审美情趣。它端庄凝练、形神兼备、古朴大方、自然和谐的文化精神,使汝瓷成为科学技术与人文自然的智慧结晶。汝瓷,它传递给你的除了尊贵和典雅,更有其深邃的人文精神。

独具魅力的收藏价值

“万贯家财不如汝瓷一片”,为什么世人对汝瓷珍爱有加?它的收藏价值何在?中国千年的封建社会,让“皇室为尊”的观念深入人心,而绝美的汝瓷正是皇室的御用瓷器,为汝瓷更添了一种尊贵,所以汝瓷的收藏价值首先在于其独特的身份,甚至一些国家的博物馆都会为有一件宋代汝瓷而感到荣耀。其次,一件东西的珍贵,往往是因为历史的沉淀。汝瓷兴于唐、盛于宋,蕴涵着两朝的文化艺术精神、彰显了宋代的科技水平。汝瓷最根本的价值是其科技价值,其烧制过程纷繁复杂、成色神奇,没有发达的科技、古人的辛劳和智慧,定是造不出这稀世珍器。

再者,“物以稀为贵”,汝瓷精品烧制之少,更使汝瓷弥足珍贵。汝瓷传世精品不足百件,一是皇家控制其烧制数量,二是技艺复杂,经常出现“十窑九不成”的状况,合格率极低。目前全世界所知的汝瓷珍品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民间是否有收藏,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范文3

自从元青花“鬼谷子下山”以2.3亿元登峰造极的天价震惊世界以来,本来就已热得很的国内收藏界掀起一轮更为波高浪涌的潮流,历史上,陶瓷收藏与交易从来没有得到像今天这样大众化的认同,各地艺术品市场简直成了地方经济增长点,各地电视台争相录播有关艺术品收藏的节目,电视画面上人潮涌动的“亮宝”场面令人惊叹。

这种带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商业现象,“老的”两个字成为最令人兴奋的刺激,一朝变富的梦想如影随形地跟随市场上忙忙碌碌的人们。潮流里的东西往往具有可怕的指向性,国内艺术品市场过于热衷古代陶瓷,动辄“元青花”、“清三代”,弄得赝品遍地,处处是假货,但人们仍然“义无反顾”地寻寻觅觅,只有很少的人把目光移向当代中国陶瓷。其实,中国当代陶瓷的艺术成就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个时期,它所需要的只是时间的沉淀和人们的认可。

具有同样意义的是,面对备受追捧的古代陶瓷,当代瓷艺还有多大突破空间以及如何扭转世人厚古薄今的偏颇?

大众往往总被震撼性的社会事件所牵引,像“鬼谷子下山”以及其他上亿元古代陶瓷拍场事件的发生,成为万人钦仰的财富传奇,对市场的引领简直是不可扭转的,而中国当代陶瓷是在静静地等待那样一番震撼性的社会事件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无论对于陶瓷艺术家,还是收藏者、投资者,都是一个巨大的缓冲地带,有所作为也许正是这一地带的最佳选择,而一旦市场一跃而起,很多事和很多人都来不及了。

无论是对于收藏者,还是瓷艺家目前都是一个积蓄能量的好时候。

对于陶瓷艺术家来说,作品社会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途径,一头联系着艺术家的趣味,第一头联系着市场的趣味。中国当代陶瓷远比不上绘画界那样有多种展现机会,展览会、报纸杂志、专辑等传播媒介都不乏绘画的身影,而当代陶瓷制品的传播机会要少得多。从表面现象看来,绘画是“展多于卖”,陶瓷是“卖多于展”,很多高端陶瓷新品都轮不上有社会展示的机会就被人买走庋藏于私人空间。“卖多于展”给陶瓷艺术家带来的弊病,是作品社会性的实现过程狭窄进而带来的审美讨论相当清冷。所以,对于陶瓷艺术家来说,知音在买家那里,而对于画家来说,知音在观众和读者那里。从这个基点出发,陶瓷艺术家的知音比之画家更难寻。

新瓷新翻杨柳枝

新瓷也同样比不过老瓷的传播力量。尽管元青花罐没有一件在中国人手里,但几乎所有瓷器爱好者无不知晓它们的风采和传奇故事。说起明清两代各个时期的青花瓷特色,很多人如数家珍。各大拍卖公司春秋两季大拍中的古代陶瓷被整个陶瓷收藏界所关注,就连拍卖图录都有许多人收藏,在家中反复欣赏研究。而新瓷就难有这样广泛、深切的关注度了,它们一般只在小范围中被人知晓,社会关注度大打折扣。

我们当下的社会关注过多地集中在收藏品商业意义上的升值以及与此相关的真伪鉴别的纯技术性问题,人们关心的是器形特征、瓷胎致密度、色彩饱和度、款识、完整度等,而对作品的纯粹艺术性问题则置于一边。

但彼处的忽视正是此处的空间。中国古代瓷器自明朝以后偏重器形和装饰性图案,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程式化,而对比较纯粹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探寻几乎停滞,一切以皇帝一人之喜好为旨归。像元青花罐那样以历史和文学题材为表现内容的作品,在明清两代已不是主流,反以装饰性图案层层叠加为能事,在非常狭窄的视野里刻意求工。这其实是一种艺术美学追求的倒退和反动。明清帝王的艺术欣赏水平非常有限,比之唐宋,不啻霄壤!如果说这期间也有所松动,那是在制作外销瓷时为着适应海外文化而做出的有针对性的改变。当代陶瓷艺术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在“补课”。幸运的是,再没有御窑“指引方向”,陶艺家们所面对的是整个世界。作为艺术家,陶瓷的创作空间从未有今天这样自由广阔,他们在满世界地寻找知音,通过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灵魂在哪些方面跃动。

再没有比青花更具典型意义的瓷艺了,青花极像绘画中的纯粹水墨画,仅以单一颜色表现世间万象。同时,也再没有青花那样受着单一色彩的局限,需要有更大的突破来营造新的意象元素,站在更难的基点上“听唱新翻杨柳枝”。

在新的趋势中,花边纹饰早已被弃置不用,青花陶瓷作品更加接近绘画,以瓷为纸,以青花料水为墨,创作当今时代的瓷作。比之粉彩、五彩等,青花的表现手段显然狭窄,因此也更加考验艺术家的水平。在这方面,青花分水技法的用武之地显现出来。

“青花分水”大道至简

青花分水技法古已有之,宋元时期即有作品使用,但使用面积远没有今天这样大,往往表现在纹饰和小幅画面上,画面形象也大多需要勾边。类似绘画中的不用勾边、直接铺陈的大面积写意手法,是青花分水在现代瓷艺中显示出的艺术水平。

这一手法的突破是从现代陶瓷大师王步先生开始的,他在20世纪打破传统陶瓷繁文缛节的构图方式,借助水墨画手法,以简洁画面为瓷界带来清新风气。王步是一位全能瓷艺家,与著名的“珠山八友”处在同一时代而稍后,他的兼工带写的青花手法独步一世,取得巨大成就,作品在当今拍卖市场的价格处在最高等级,但他对后世最大的启示和贡献,是开启了文人瓷艺的时代。瓷界中有王步,相当于画界之吴昌硕、齐白石,他们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同时也都深刻影响了艺术世风。

往往被人们忽略的,而且比之艺术手法的创新运用更重要的,是瓷艺文人格调在帝制崩溃以后的形成和发展。我国传统陶瓷工艺性大于艺术性,人文内涵先天不足,元青花罐之所以被世界所重视,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画面人文内涵远比单纯以琐屑线条图案为中心的明清青花陶瓷来得深厚。

可喜的是,当代瓷艺家已经在研究、探索瓷艺的人文内涵。

青花分水手法是以青花料水在瓷胎上绘画,但笔毫并不接触胎面,而以笔引导料水蔓延,从而绘出所要的形象。青花分水所绘的不是线条,而是“面”,“面”的核心部位与边际部位产生浓淡渐变,从而生出艺术形象的立体感和光感,非常类似水墨画中的“墨分五彩”。在这个过程中,料水之浓淡、运笔之疾徐,都决定着形象的呈现效果,所需技法绝非一日之功。青花分水要求一笔成功,不用复笔,与绘画中的泼墨法极为类似。

青花分水技艺所能开拓的艺术空间具有巨大发展前景,应该说,现在还远远没有到达尽头。起码可以这样说,写意中国画有多大生命力和探索空间,青花分水也同样具备。它所能够提供的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充盈东方审美味道的艺术语汇,它的最高艺术成就是诗化的意境。

青花分水效果具有曼妙、迷蒙、虚静、含蓄、古淡、清雅等风格趋向,它以少胜多,在貌似极其简化的手段和画面中表现创作者的意趣,比之彩绘等其它手段更接近道家美学神髓,是“大道至简”观念的艺术体现。但这种“简”中需要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底,所以但凡青花分水艺术家都同时也在粉彩、新彩、雕镂以至综合艺术手段方面都有精湛表现。对他们来说,传统工艺的掌握,是进行艺术创新的前提。由繁至简,才能更有可能以少许胜多许,才能“一笔见分晓”。

清雅是现代青花分水一境界

现代青花分水发展至今,已是第三代年富力强的传人挥洒艺术才华的大好时代。瓷都景德镇能够熟练掌握这一绝技的陶瓷艺术家中,王步先生的直接传人为现在仍在进行创作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先生,第三代传人则为数众多,他们在青花分水大旗下又各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其中黄景锋先生是一位表现卓越的优秀传人。他的作品潜藏着自己对格调、境界的追求,面对黄景锋先生的创作,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清雅”。

艺术是在比较中一见高下的,黄景锋先生的作品,让人入眼的第一印象就感觉青花色彩明澄清澈,画面如水洗一般涤尽冗余,绝无混浊滞重。事实上,色块越清澈,难度越大,这可以视为考察青花运用精湛程度的一个标尺。在黄景锋的作品,物象明暗变幻极为自然,层次极为分明,画面极为简洁,他通常偏爱水鸟、莲荷等意象,营造出超然世外的意境,脱尽尘俗,纤尘不染。

所有的艺术家都苦索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对于瓷艺家而言,人物、花鸟、山水等等都应是自己能够调动的艺术形象,而往往只有其中的某些特定形象最适宜表达自己意趣,他们藉此与世界对话,寻找自己的艺术知音。对于黄景锋先生而言,他把自己的气力集中运作在他的花鸟形象中,但并不是重复前人笔下的花鸟,而是契合现代审美观念的创造,用自己的方式与时代对话。经过多年探索,他的瓷艺已获得成熟定位,在首届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中,《竹节》皮灯荣获特别创作奖,《秋韵》宝珠瓶在第二届国际陶瓷作品大赛中又荣获创作奖,《梅花鹭鸶》入选“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评比设计与展览”优秀奖,还有其他作品多次获奖,并有两件作品被江西省工艺美术馆收藏。这是对艺术家最好的肯定。他有时也融合颜色釉和雕刻等其他手段,以青花为主要构图方式,让作品呈现现代绘画元素,美感更加丰富。探索之路永无止境,对一个技法娴熟的瓷艺家而言,不断拓展作品的人文内涵是最重要的功课。黄景锋对陶瓷艺术有着深入精辟的思考,他把自己的艺术观点诉诸专业媒体,近年有《青花与综合装饰》《浅论青花装饰在陶瓷艺术中的作用》《论综合装饰在陶瓷艺术中的视觉意义与发展》等论文在景德镇陶瓷理论刊物上发表。2013年4月,经过严格评选、公示程序,首届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评定,黄景锋先生名列其中,可谓实至名归。

新瓷须得慧眼识

很多这样的瓷艺家都处在纷乱喧嚣的市场掩盖下,需要陶瓷热爱者悉心去“淘”,去发现。

当代陶瓷艺术家用各自的方式去体悟这个时代,用自己的作品与时代对话,与欣赏者对话,去接近同自己的兴趣爱好、艺术修养、个性倾向相契合的人群。在这个基点上,与其说是出作品,不如说是在会知音。陶瓷作品如山似海的当下,寻找知音是真正的瓷艺家最真心的快慰。

评价一位或者一代艺术家的最好方式,是把他们置于远一些的位置,放在艺术史框架中去衡量,看他们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如果有人能够提供具有新鲜感的东西,提供充盈个性的东西,提供前人所无的东西,那就是对艺术前进步伐的推动,也才会是真正经得起历史和市场检验的珍品。而从收藏者的角度来说,发现那样的东西,葆有那样的东西,才真正是一个理性清醒而非盲目跟风的文化热爱者。

在人潮涌动的收藏大军中,经过历史沉淀的艺术作品往往具有“不假思索”的大批拥趸者,因为那似乎更“安全”,只有另辟蹊径的收藏者才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寻索。“知旧”是重要的前提,“赏新”则是独特的发现。收藏史上,总有少数人不怕自己归为“小众”,勇为人先,自走独木桥。陶瓷收藏者之中,已有那么一批“小众”热衷寻“新”,他们与新瓷创作者在默不作声中遥相呼应,成为促进新瓷发展的坚实力量。在北京一些高档瓷艺展成交易场所,专门有陶瓷艺术爱好者俱乐部进行活动,部级、省级艺术大师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新秀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传布着当代艺术的最新魅力,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和出新,已使陶瓷新作呈现传统瓷艺无法比拟的美感,令人惊异,甚至震撼。中国现代陶瓷艺术从“珠山八友”为开端,逐渐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陶瓷的新路,这条路上的风景已经灿然斑斓。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范文4

香港苏富比2013年秋季拍卖会以41.96亿港元的总成交额创下了国际拍卖行在亚洲历来最高总成交纪录;与此同时,中国嘉德(香港)2013秋拍总成交额突破5亿元港元,而保利香港也以总成交额9.89亿港元收槌。面对香港苏富比率先掀起的亿元大潮,其释放的市场信号是否会成为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风向标?

艺术品中的文化价值很重要

香港苏富比2013年秋拍屡创新高,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有其指标性意义,而最大的意义则来自于大家对文化艺术的认知,这是我个人观看这场秋拍的感受。文化涉及到文物或作品的文化内涵,比如以1.4124亿港元成交的明代“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大家都只爱讲它是明代宫廷的青花碗,但有一个前提,它是“明代成化”的。“成化瓷器”是明代淡雅艺术审美的巅峰,品位是最高级别的。因此,这次的“宫盌”能拍出如此高价,绝对是物有所值,甚至可以说是物超所值。文化价值在艺术品中的客观显现,这是很重要的。

在经历了两年的低潮,或说两年的调整之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势头有所上扬。这也透露出一个信号,今年内地秋拍将会有比较好的表现,可能会出现小的高潮,但不会有大家预想的巨大波澜。

中古陶瓷是关注的重点

今年秋拍有不少特色专场推出,除了嘉德首推的“大观夜场”和“油画拍卖”、保利香港推出的“当代水墨拍卖”外,苏富比、保利、嘉德、宝港四大拍卖行都开设了中国古代陶瓷专场,这应该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板块。

由于国内有“不能拍卖文物”等特定的政策法规,中国古代陶瓷处在一个没有被藏友深度认知的位置。中国古代陶瓷特指早于明代以前的陶瓷,也叫中古陶瓷。中古陶瓷在今年的香港秋拍中都是作为主要的推荐点,可它的成交额不像想象中的那样火爆。事实上,中国古代陶瓷一直以来是国外艺术收藏和投资很重要的一块。可以说,相比1亿多元的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中国古代陶瓷的实际价值会更大。也就是说,它代表了一个国际艺术的认可和国际艺术投资的指向,这才是“风向标”。无论从买方、卖方市场,大家都在关注这个领域。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范文5

意大利著名设计大师乔治•亚罗曾说过“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3]耀州瓷的价值,不仅在于制作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和情感,更在于它所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是其成为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的根本原因。其纹饰中所包含的人文特征与审美趋向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审美趣味及价值观念[4]。

(一)象征寓意

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人们总是希望把自己美好的祝愿和期望,寄托在外界物质上,追求自身的君子情怀和满足趋吉求富的心理需求,而耀州瓷上丰富多彩的纹样图案正是精神寄托的体现。这些纹样图案华美而富有变化,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如在植物花卉类中,多见象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荷叶,象征加官进爵、高官厚禄的鸡冠花,象征凌霜傲雪、坚忍不拔的梅花,象征仙逸洁身的以及象征富贵和美好的牡丹。除了采用单一的植物花卉组成多种纹样形式以外,还往往将植物花卉与动物、人物结合起来,组成更加生动多彩的纹样图案[5]。图1是北宋时期的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瓶,瓶身以“刻花”为饰,腹部刻缠枝牡丹花,下腹刻双层莲瓣纹。牡丹花繁而不乱,花冠丰满,花枝缠绕,俯仰结合。人物题材则以婴戏纹较为多见,“婴孩”是人类生命延续的象征,中国文化中更有“宜男”的寓意,耀州瓷上刻画出的身躯的孩童,有的戏于花叶中,有的匍匐扳枝,有的攀树折花,有的驯鹿赶鸭,有的抱球采莲。图2是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碗内刻婴戏莲花纹饰,一肥胖的婴儿戏于三朵莲花之间,两手腕各戴一手镯,憨态可掬。此碗的婴戏纹饰抓住了孩童体态的主要特点,用洗练的轮廓线将其五官的稚气和胖乎乎的体形生动地刻画出来,真实地保留了古代儿童形象及社会风俗画面,表达了人们对安居、幸福生活的憧憬。耀州瓷纹样的取材角度,写实、简练、传神的剪影式造型手法,对后世西北地区的民间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关中、陕北、甘陇地区流行不衰的剪纸、年画、皮影、刺绣等民俗工艺品中,都不难发现其烙印。

(二)宗教蕴涵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演化的进程中,逐渐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千余年来,儒、道、佛共同推动着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发展,耀州瓷上丰富的宗教文化纹饰,体现了中华文明巨大的包容性[6]。中国儒家主张追求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而瓷器中蕴含了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和土的敦厚,“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7],可以说,瓷器达到了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情怀,实现了精神的升华。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倍受统治阶层所推崇,最终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耀州窑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耀州瓷的纹样图案中具有浓郁的佛教文化色彩,其中以佛教造像中的飞天、力士等纹饰最为常见。唐代黑瓷塔式罐(见图3),罐盖模仿佛塔的九重相轮,罐腹鼓圆,贴塑模印莲瓣一周,底座四角上贴塑有昂首振翅的瑞鸟和四个负重的力士形象。除此之外,隐含佛教文化因素的动植物类纹样如莲花纹、狮纹、象纹、摩羯纹等也成为耀州瓷中极具艺术特色的装饰题材。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一些道教题材的纹饰大量出现在瓷器上,如灵芝纹、八卦纹等,其中以云鹤纹最为常见。在道教文化中,鹤是一种寓意长寿,祥瑞的动物,而道教的仙人大都是以仙鹤或者神鹿为座骑。北宋耀州窑青釉印双鹤纹碗(见图4),碗内印双鹤展翅飞翔,其中一鹤口衔芦苇,另一鹤口衔树枝。纹饰空间填以祥云纹,显得饱满充实,生动活泼。耀州瓷中的宗教纹饰,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的期盼,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信仰心理,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的物质载体。

二、耀州瓷色彩的时代特征

著名收藏家、古董鉴赏家马未都先生曾说过,“以陶瓷装饰来看,纹饰与釉色是陶瓷之美的左膀右臂,前者具象,后者抽象。”[8]釉色是瓷器的外衣,也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且因时代的变迁而产生变化。耀州瓷的色彩首先是中国传统美学观的反映。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崇尚天然真实,鄙薄雕琢伪饰,把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耀州瓷作为这样一种美学观念指导下产生的艺术作品,其釉色与诗歌、小说、戏剧、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相比,人工编造的痕迹更少。追求自然天成的色彩美,成为耀州瓷的美学追求。耀州瓷的色彩也是意识形态的反映。耀州瓷虽属青瓷,但在长达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其色调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如唐代耀州瓷以黑、白、青、黄褐色为主,而到了文化发展极为繁荣的两宋时期,其色调呈现出稳定的橄榄青色,与当时越窑“秘色”很相似(见图5)。诗人陆游曾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耀州青瓷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色也。”[9]这一釉色迎合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也树立了后世对于瓷器的美学鉴赏标准,对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耀州瓷的色彩还是社会经济水平的反映。许之衡先生曾说:“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世变亦隐隐相关焉。”[10]色调的单纯,一开始就是瓷器烧制所追求的目标,但在瓷器初创时期,限于烧制工艺水平和瓷土的品质,这是很难完成的事情。比如耀州瓷在唐代,烧制出来的白瓷都泛出淡淡的青色,这是因为胎釉中所含有的金属元素无法分离所致,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到了两宋时期,耀州瓷在色彩上已不存在任何限制(见图6)。

三、耀州瓷与现代产品设计相结合的设计策略

“越是民族性的,越是世界性的。”现代产品设计必须融入文化的内核,才有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才更有可能在国际化设计中寻得自身的位置。如何将耀州瓷艺术装饰中的传统文化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之中,在体现民族个性的同时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心理的现代产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即:线条的提取与进化、质感的层次与衍生以及意境的把握与传承。

(一)线条的提取与进化

在继承古陶器造型、青铜器造型、漆器造型乃至历朝历代的瓷器等造型的基础上,耀州瓷发展出了其独具特色的线条设计,其线条不仅有宽度,有厚度,还有方向,甚至能表现出速度和力量,正所谓“求其神韵、见其生气。”[11]当然,对于线条的理解完全基于观者的主观感受,这正是中国线条的魅力之所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耀州瓷纹饰图案中的线条加以理解、提取、改造和运用,在表达设计理念的同时体现出文化个性,是设计出富含中国文化元素的产品的关键。

(二)质感的表达与衍生

《礼记•玉藻》有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人特别偏爱具有光滑、通透、细腻、温润等质感的器物。当然,并非这种质感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而是因为它被赋予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12],质感是这些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外在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材料的发明和出现,传统的“中国质感”正经历着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13]。但是浑厚丰富的寓意文化不应伴随着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而消失,而应始终保持着相对的延续性和传承性。耀州瓷光洁匀静的釉面、色泽青幽的色调、细腻温润的质感,已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蓄、温和、中庸的审美标准和处世态度相联结,并作为一种符号,成为现代设计表情达意的形式载体。

(三)意境的把握与传承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前文所述的线条与质感都是在形的基体上做文章,而形离不开意来充实,意离不开形的阐释。中国传统艺术强调精神的追求和意境的表现,这是现代产品设计值得借鉴的宝贵的灵感源泉。现代产品设计对传统器物的传承不可能只局限于可视的物化的形态,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心理内核才是现代产品设计的灵魂。尤其是其丰富的人文特征和时代特征,不应伴随着文化融合而消失,而是应该始终保持着相对的延续性和传承性[14]。只有将情和意融入产品设计中,使之成为表情达意的形式载体,才能使消费者在欣赏、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联想,产生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

四、设计实例

耀州窑有划花、剔花、刻花、印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等多种技法,其中又以刻花技术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在幽静雅致的青釉之下,凸出的线条造就了薄釉淡色,凹处的纹样因釉汁聚集而色浓,从而使釉表呈现出层次分明、浓淡有致的色阶,犹如玲珑剔透的玉雕。,借鉴了耀州瓷的刻花技法,在水晶透明灯罩上手工刻画出简洁的线条,美妙而生动,深浅恰到好处,极致简约的设计手法创造出了纯粹完美的和谐,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领略到与众不同的魅力。FLOS系列灯具中,无论是吊灯、落地灯还是台灯,其内罩无一例外的都设计成乳白色磨砂玻璃,从而散发柔和的灯色,避免眩光的干扰,可谓简约而有内涵。此款灯具也奠定了FLOS成为世界上最具指标性的灯具品牌之一的地位。

五、结语

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范文6

我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陶瓷就已经开始出现了。我国的陶瓷不仅造型多样、色泽丰富,而且制作工艺精湛,是从我们古代灿烂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在新石器后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但当时的陶器较为粗糙而且制作不精良,其主要以灰陶、黑陶、彩陶等品种为代表。商朝的陶器,在样式与种类上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其主要还是以灰陶为主。而且在那时候,慢慢地已经有一些专门烧制灰陶的小作坊开始出现了。周朝陶器得到重大发展,其陶器的使用范围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盛放物品的器皿,而开始将其应用到建筑方面。随后,陶瓷的结构与规模开始逐渐扩大,陶瓷制品的数量也逐渐增多。此外,将陶瓷制品用来作为祭祀以及殉葬用品开始成为了习俗。到了秦汉时期,陶器得到迅速地发展,不仅陶器的加工技术逐渐纯熟,而且陶器的造型与图案也变得十分生动活泼、优美多样,在当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隋唐时期,陶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繁荣成长的阶段,这个时期白瓷也出现了。瓷器的制作工艺逐渐达到成熟的境界,这意味着真正的瓷器时代到来了。唐三彩就是当时唐代的作品,享誉国内外,一直到今天仍然广泛受到收藏家的青睐,可见其艺术价值,它足以堪称是我国古代陶器工艺中的精品典范。陶器制品在我国宋展达到其鼎盛时期,品种丰富多彩,造型简洁优美,装饰样式多种多样。在当时,各地不断涌现出一些新兴窑场,甚至很多瓷窑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盛誉,而定、汝、官、哥、钧就是这时期最具典型代表的五大名窑。元代时期受当时战乱的影响,瓷器制品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打击,虽然相比于宋代有一定的衰落趋势,但在其制作工艺上仍有一些新的创新与发展,比如这时期景德镇青花瓷和釉里红等新陶瓷品种的出现以及彩瓷的大量流行等等。到了明代,我国陶器制品的发展又开启了一页新的篇章,明代以前陶瓷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则以白瓷为主。这个时期瓷器的造型极为丰富,前期的青花瓷造型敦厚凝重,中期的瓷器制品主要以碗、盘、瓶等为典型代表,显得较为轻巧俊秀,而后期的瓷器品大量满足了人们在宗教习俗活动中的需求,以宗教用品中的烛台、香炉为代表。我国陶瓷工艺在清朝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时期,其陶瓷制品制作精细,纤巧华美,并出现了粉彩、珐琅彩、紫砂、黑瓷等一些新的陶瓷品种。这个时期不仅景德镇的官窑,就连当时各地的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在陶瓷制业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成就。

二、陶瓷雕塑中的艺术形式及其魅力的体现

陶瓷雕塑属于雕塑艺术中的一种,其主要史采用可塑性很强的粘土为材料,其制作过程需要经过模印、镶嵌以及镂、捏、堆塑、雕刻等多道复杂的工艺操作,再经高温烧制而成。根据陶瓷作品的不同用途,可以按照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出各种不同类型且又具有其特色的陶瓷作品。艺术家常常借陶瓷雕塑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借以反应当今社会生活的现状,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一份情趣。

1、陶瓷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雕塑品就是艺术家们把自然对象运用不同的雕塑工艺将其美化改造后转化为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作品,有可能转换后不一定完全保留其本来的面貌,但却一定会着重突出其某一方面的典型面貌特征。陶瓷雕塑也亦如此,它也不完全是对自然对象的单纯摹拟,而是将自然对象其本身具有的自然美或者所隐藏的内涵美以较为理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从陶瓷雕塑其艺术表现形式上来看,大概可以概括为写实和意象这两种形式。对于写实的作品来说,它更加要求作者忠于自然对象,但并不意味着是完全对自然对象的照搬,而必须有作者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基于对自然对象的形体结构及特征等理解基础上,经过作者的归纳概括,再运用相应的表现手法准确、丰富、生动且如实地将其艺术形象塑造出来,从而传达出作者内心所想要表现的内容。在我国传统的陶瓷雕塑中,写实风格的雕塑作品很受青睐,其对自然对象的细节刻划极为深入,更能给人一种逼真、细腻而朴素的自然美的享受。与写实雕塑相比,另一种意象形式的雕塑作品在艺术处理手法上更加突出作者对自然对象的理解与提炼这一方面。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上的,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对自然对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后进而对其进行大胆的提炼,甚至对自然对象进行夸大概括,作者有意识地不受其自然形象的约束,把握其本质性的特征使其保留下来,刻划其最具表现力的部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意象作品的塑造既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创作经验对塑造出来的作品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陶瓷雕塑作品的艺术魅力

陶瓷雕塑这一门社会艺术,之所以它不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仍经久不衰,而且在当今的社会也愈发凸显其重要性,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价值。每一个陶瓷雕塑作品都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内涵及其魅力价值,人们可以从中体会与感受到美的存在,甚至透过作品寄托自己的情感。形体美是陶瓷雕塑作品的一大艺术魅力所在。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雕塑讲究地是通过均匀的比例以及严谨的结构塑造使作品更具有空间立体感,带来人们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与享受,从而赋予作品以生命力。而材质美是陶瓷雕塑的又一大艺术魅力。优秀的陶瓷雕塑作品,不仅仅追求的是其形体造型上的视觉冲击,选用精美的材质也尤为重要。在陶瓷雕塑过程中,选用材料本身的质感、色泽及图案样式会直接关系到雕塑时所采取的格调以及塑造加工方式,对塑造出来作品的审美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漫长的陶瓷文化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陶器材质所呈现出来的作品都体现出处于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气息。

因此,在陶瓷雕塑创造过程中,只有在追求形体与材质的完美结合的前提下,才能塑造出更加生动、更加完美的陶瓷雕塑作品,作者所赋予作品的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才能得以更好的体现出来。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