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产品行业研究范例6篇

纺织产品行业研究

纺织产品行业研究范文1

关键词: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再生资源;循环经济

An Investigation on Reclamation of Waste Textiles in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 big amount of waste textiles generated every year in China, but the recycling and reutilization rate is quite low.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 efforts have been made by Chinese government, related industries and researchers to the reclamation of waste textiles, the paper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is aspect, such as imperfect recycling system, poor public awareness, small industrial scale and technological bottlenecks, and puts forwards related solutions.

Key words: waste textiles; recycle; reutilization; regenerated resources; circular economy

废旧纺织品是指在各类以纺织服装材料为原材进行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废料,包括短纤维、废纱、回丝、布料边角料等,以及各种废旧的纺织服装、纺织制品,如使用后的服装、布料、毛巾、地毯、装饰等废弃的纺织品。根据2013年公布的《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资料,2011年我国废旧纺织品的产生总量超过2 600万t,综合利用量仅有230万t,综合利用率不足10%。目前,政府、行业和研究人员都在研究废旧纺织品的回收与利用,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还有很多工作有待落实。

一、国内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的发展简历

早期,国内首先关注生活、工业废旧品的回收,如金属、废纸、玻璃、塑料等再生资源的回收。1992年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成立,主要工作是参与资源回收的政策制定、信息反馈及科学研究。1995年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成立(2013年11月30日更名为“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有5 000多家,已登记注册回收网点16万个,未登记注册或临时的回收网点有近40万个,回收加工处理厂3 000多家,从业人员140万人。中国在纸张、玻璃和塑料等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和再循环体系,但对纺织服装废旧物的回收与利用的研究要比国际上落后,同时人们对于纺织服装再回收的认识还相当薄弱。

2010年10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同年,《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也明确提出:发展纯化纤和天然纤维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技术,形成环保、可持续的纤维综合利用技术,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产业化示范基地。

2011年4月7日,发改委环资司在上海召开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座谈会,开展了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基本情况的调查;10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提出在全国初步建立回收体系、提高回收比率的目标;12月发改委《“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体系,开展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拓展再生纺织品市场,初步形成回收、分类、加工、利用的产业链;12月21日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在北京召开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座谈会。

2012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 ― 2015 年)》,首次将“支持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列入其中,规划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起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达到800万t左右;11月,由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发起的联合28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了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致力于建立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目的是促进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

2013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大会上,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技术首次被纳入评选领域,由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浙江富润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等几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废旧制式服装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及工业化”项目获得科技一等奖;11月20日,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又召开座谈会,研究推动我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

综合来看,政府、行业及行业企业都做了许多工作以推进国内废旧纺织品的综合回收与利用,例如:以浙江和江苏为代表,对废旧纯棉纺织品、毛纺织品进行回收与综合利用,建立了纺织废料回收利用基地;以上海市和广州市为代表,由专业回收公司将废旧衣物环保回收箱按独立垃圾分类模式投放到居民小区,定期回收废旧衣物;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与浙江富润集团合作,开展了废旧军服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并在浙江诸暨建立了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基地。

二、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1)尚具有服用价值的废旧服装,作二手服装出售或捐赠。发达国家中有超过50%的废旧纺织品以捐赠或非法出口的形式流向了欠发达国家,其中二手服装占一定比例。如在某些非洲国家,超过80%的人口穿二手服装。

(2)废旧纺织面料、碎布或一些不作二手服装用途的废旧服装,制作成清洁用面料,如拖把、擦机用布等。

(3)部分废旧纺织品经过回收分类和处理加工后,重新进入纺织生产,做成再加工纤维织物。回收的纤维可纺纱或掺入其他纤维一起混纺,所纺纱线可用于制作毛粗纺面料、毛衣裤、牛仔面料、毛毯、服装衬里、劳保手套、拖布等。

(4)加工成再生纤维,如回收的废棉可用于造纸,或作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原料。但再生纤维不一定来源于废旧纺织品,如再生涤纶,大多由回收的废旧饮料瓶经一定工序加工而来。由于非织造布对原材料的适应性好,再生纤维在非织造布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最终产品可应用于农业及工业等领域。如作鞋帽衬里、车座衬里、家具内衬、地毯、土工布、隔音或隔热材料、过滤材料、建筑板材或墙材、装饰材料等。另外,再加工纤维可用作絮填料,如作运动场上聚酯泡沫塑料垫内的填充物。

(5)部分废旧纺织品由于分类处理不当或本身已丧失再利用价值,直接被掩埋或者进行焚烧处理。如焚烧也可作能量回收,用于火力发电等。

(6)还有部分废旧纺织品进行堆肥处理,有机物分解后可作为肥料再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国内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和行业方面,我国还未形成完善有效的回收与利用体系。虽然国内有关部门、政府机构及行业组织都在关注和努力扶持废旧纺织品的回收与利用,但研究和建设工作尚未全面铺开,致使国内的回收渠道有限。

(2)社会大众方面,废旧纺织品回收后再生产品档次较低,社会接受度不够。由于缺乏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检测、监督体系,大众容易将废旧纺织品与“黑心棉”混淆,这种担心直接影响了废旧纺织品的回收与再利用。

(3)行业和企业方面,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规模效应不大,还未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因而也得不到政府的足够重视。目前我国废旧产品回收多为个体经营,普遍存在低、小、散的特点。

(4)技术方面,存在某些回收与利用技术不够先进的共性问题。还需研发专业的特种设备,如清洗消毒设备、相关纺织品助剂的特殊淋喷设备、用于纤维均匀混合的混合箱、将原料切成碎片的切割机、开松设备以及成套的可实现高值化利用的生产设备等。

四、对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的建议

(1)完善废旧纺织品分类体系和分类管理方法,从来源分类收集,逐步分类细化。废旧纺织品服装的回收分类工作关系到回收管理体系的完善,提高作业人员的分类效率,从而提高回收综合利用效率。

(2)进一步完善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循环体系,健全废旧纺织品定点回收和处理加工网络,设立更多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组织或机构。建议联合废旧物资回收公司、社区居委会等,开辟多种回收渠道。

(3)探索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与旧货交易市场联动的发展模式,对符合再流通标准的物品鼓励进入旧货市场重新进行交易,扩大旧货流通业的市场范围。如明确工商营业许可,允许出售“二手服装”,并由工商、疾控或防疫部门以及旧货协会等联合监管。

(4)建立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相关行业的信息数据库,开发行业经济数据统计、经营者备案年审、查询监管、网点分布地理位置查询等应用系统,实现网上统计、网上办公、网上服务,强化对行业的规范管理和宏观调控。通过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整个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5)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推动绿色消费,增强人们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意识,提高人们对再生纺织品和再生服装的接受度。

(6)扶持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利用领域的龙头企业,由政府给予信贷和税收政策等方面优惠,引导、培育产业集群,以加速形成包括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及纺织品回收利用,扩大废旧纺织品再利用产品的应用范围,推动废旧纺织品产业向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7)开发和引进先进的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技术,加快高附加值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提高回收效率。首先,废旧纺织品在回收过程中要考虑安全问题和分拣技术,研究开发新型、快速、有效、低成本的检测、消毒、清洗和分拣技术;其次,加大对除棉、毛、涤纶之外的纤维回收技术的研发力度;再次,加快回收设备的研发,通过新设备、新工艺提高回收处理效率。此外,加强研发高附加值的再生产品,研发更多的生态纺织品。

(8)完善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检测、监督体系,制定针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废旧纺织品的消毒方法和标准、废旧纺织品再生产品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等,以指导和规范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过程;同时加强对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行业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

(9)综合发挥各级职能部门与民间组织的作用,如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民政部福利司、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旧货业协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中民慈善项目发展中心、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联合各方力量,解决和突破各种技术、体系建设等。

五、结语

针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要制定合理经济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技术路线,健全废旧纺织品定点回收和处理加工网络,建立并完善清洁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标准、检测、监督体系,扩大废旧纺织品再利用产品的应用市场,最终推动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燕. 废旧服装处置方式碳足迹比较[J]. 棉纺织技术,2014(1):78-81.

[2] 张玉霞,郝克宁. 关于发展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分析[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3):113-115.

[3] 郭燕. 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及再利用政策与措施研究[J]. 纺织导报,2013(3): 18-23.

[4] 顾明明,唐世君. 我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5):27-29.

[5] 侯海燕. 发达国家纺织纤维废料处理趋势[J]. 中国纤检,2011(23):70.

[6] 韩丽,高雁,李静,等. 废弃纺织纤维的再加工与再加工纤维的质量安全控制[J]. 中国纤检,2010(1):74-77.

[7] 陈颖,钟江. 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J]. 中国纤检,2014(10):54-55.

纺织产品行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纺织业; 夕阳产业; 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00202

1引言

纺织行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纺织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储备、解决社会就业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一方面,在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原料价格波动、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下,纺织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在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未得到实质改善的情况下,很多纺织企业生存难以维系。另一方面,出口企业面临的需求不足,竞争压力和贸易摩擦更加突出,由于经济下行条件下终端市场对消费品提价的承受空间更小,预计行业出口和效益增速下降幅度将更为明显,纺织行业面临更大的困难。趋紧的外部环境形成的市场倒逼机制,将带来新一轮行业洗牌,促进纺织企业加快调整。

夕阳产业是对趋向衰落的传统工业部门的一种形象称呼,指产品销售总量在持续时间内绝对下降,或增长出现有规则地减速的产业,其基本特征是需求增长减速或停滞,产业收益率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夕阳产业多为传统产业,其所提供的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品市场不断萎缩。上述三点特征是识别和判断某一产业是否衰退的主要尺度。

2文献回顾

郭先登认为提高中国纺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施“标准战略”,纺织服装业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就要把握住标准化进程,坚定地实施标准战略。姜延书与张倩倩利用灰色理论研究了纺织业与信息业的协同发展关系,认为阻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与信息产业发展的协同程度不高。邹小芳研究了绿色贸易壁垒给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带来的影响,给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机制和措施。徐文娜、郭衍明研究了民营纺织业人才流失的问题,对人才流失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探讨。梁日杰认为全球纺织产业仍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和商机,并非所谓“夕阳产业”。

3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业是我国制造业中的重要行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近些年这种比较优势的强度正逐年下降。

然而,纺织业的发展并不仅限于出口。由于国内市场的扩大,中国正发展为集纺织生产与消费一体的大国,国内人口和经济的发展为纺织业创造了机遇。从绝对量来说,纺织业的产量和资产总额在不断增长;从相对意义上说,除2008和2009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占GDP比重和纺织业的增长率下降外,自2000年来两者均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所以纺织业并不符合夕阳产业的定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夕阳产业。

在纺织工业被赋予高科技、新材料的概念后,纺织工业不仅一举摘下了夕阳工业的帽子,还一跃成为朝阳工业,且较之以往更加具有成长及想象空间。新的时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绿色制造、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服务创新和个性化制造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规模化协同创新和个性化制造有机结合将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个性化制造更能体现出品牌、色彩、文化的艺术性,是科技与品质协同发展的重要标志。差异化发展是提高企业附加值的具体体现,是行业市场高端竞争力的核心力量,也是绝大多数企业应该选择的方向。

虽然纺织产业一直在发展,但在金融危机中我国纺织业也暴露了自身的一些不足:(1)在行业经济规模效益明显的情况下,我国的企业规模整体偏小;(2)产品开发能力薄弱,核心生产技术缺失,目前我国高端纺织机械多依赖进口,国内仿制产品与引进设备在技术上还存在一定差距;(3)在品牌与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始终占据着纺织服装贸易的高附加值领域。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必须改变以成本导向和价格竞争为主的模式,向研发设计和售后服务两边延伸,以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靠服务、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来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根据我国纺织业发展现状,提高该行业竞争优势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以品牌战略为先导,构建市场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指系统性的领先竞争优势,如技术含量、产品质量、销售服务、销售网络、促销手段等多方面的组合形成的比较优势。(2)以集团化战略构建规模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集群程度。推动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互相参股,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工贸一体化、以贸易为主体的产业集团。(3)以技术研发为依托,构建技术竞争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纺织品竞争更加体现在生产技术创新、面料品种创新等一些科技因素方面的竞争。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并应用于产品生产,进而获取高额差异利润,是纺织业进步的重要保证。(4)加快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纺织业科技和管理后备人才。

4研究结论与启示

根据对实际数据的分析,我国纺织业现在陷入困境,并不意味着纺织业是夕阳产业,而是促进纺织业进行行业重组的重要机遇,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纺织业要保证棉花等原料的供应,缩小价格波动,加大供应链各环节的研发力度,建立品牌优势,这些是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同时,政府部门应当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指导企业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整合区域内供应链企业,构筑广泛的良性动态产业链,加快纺织产业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构筑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的纺织产业链,吸引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提高纺织业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郭先登.关于纺织业实施标准战略的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12,(01).

[2] 姜延书,张倩倩.基于灰色理论的纺织业与信息业协同发展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2,(06).

[3] 邹小芳.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业出口的影响和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

[4] 徐文娜,郭衍明.民营纺织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J].集体经济﹒人力资源管理,2011,(22).

纺织产品行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 技术壁垒;纺织服装;出口;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0-0090-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外技术壁垒对江西进出口的影响和对策研究”(批准号:06YJ57)

[作者简介] 张红燕,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贸与法律;(江西 南昌 330099)

王含笑,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经济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江西 南昌 330022)

陈志国,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江西 南昌 330002)

纺织服装是目前江西省最大的出口产品。自2002年以来,全省纺织服装出口量逐年增长(受特保措施影响,2005年除外),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纺织服装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伴随着世界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进程,出于各种经济和政治目的,一些国家正在不断利用各种技术壁垒,阻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江西省纺织服装的出口也深受影响。如何应对国外技术壁垒,保持江西纺织服装出口稳定增长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发展现状及成因

从江西省对外经贸主管部门获悉,从2002-2006年8月份,除2005年呈小幅下滑以外,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总额在持续增长。国有企业出口量相对下降,但仍然是江西省的出口主力。“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出口增幅明显,尤其是私营企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03、2004和2005年的1-8月,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同比增长524%、543%和127%。全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设立如雨后春笋,从2003年-2006年8月,国有企业的数量从83家减少到51家,“三资”企业的数量从86家增加到136家,私营企业从22家增加到146家(见下表)。2006年全年纺织服装出口额达9.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1%,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6.1%。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总数也从2003年的198家发展到2006年的341家。

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迅速发展有以下几点原因:

1.得益于ATC协议所确立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进程,使发达国家按照协议规定的进度表逐步减少受进口配额限制的纺织品种类,从而促进了纺织服装出口量的增长。

2.江西省纺织服装产品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增强了全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有些地方纺织女工的月工资在1000元以下,仅为沿海省市的一半。水电资源较丰富,成本较低,一些县市电费每度不到0.3元,大大低于沿海地区。

3.得益于各级政府大力开展的招商引资工作。2006年外商在制造业实际投资17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比重16.4%,金额为2.79亿美元。另外,由于资源瓶颈和产业结构调整,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明显提速。全省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大部分是沿海地区转移过来的加工型企业。

4.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省内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南昌、九江及赣南等纺织基地,涉及棉纺、化纤、针织和服装几大领域,其中针织业在我国中部地区具有较明显优势。南昌市青山湖区聚集了约500家针织服装厂,规模以上企业达93户,已经形成了从针织布、印染后整理到针织服装加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品90%以上出口。九江共青城及其周边德安县聚集了70多家羽绒服装生产企业及江西欣宁制衣等近20户引资企业,主要生产羽绒服装及加工出口服装,并形成了“鸭鸭”、“回圆”等十多个羽绒服装品牌。此外,赣州纺织服装企业主要聚集在龙南、南康、大余和全南一带,生产服装数量占全省的12.2%。

二、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贸易遭遇的技术壁垒

纺织品服装是各国设置技术壁垒最多的商品之一。技术壁垒涉及产品性能、质量标准及生产、加工、运输、穿着使用及穿着后处理的全过程,对纺织服装的质量要求也从实用性、美观性、耐用性趋向安全性、环保性、卫生性和舒适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严格法律法规、标准以及纺织品生态标志。许多外商已将纺织品内在质量指标列入了信用条款,在合同中对影响使用性能的质量指标提出特殊要求。

1.技术法规。迄今为止,一些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纺织品的技术法规,如欧盟2002/61/EC关于禁用22种偶氮染料的法令;2003/3/EC关于禁止使用和销售“蓝色素”的指令;2007年6月1日起执行的《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制度》(简称REACH法规),欧盟将根据化学品的生产与进口量以及危险程度等因素,对化学品采取注册、评优、授权等形式的市场准入管理和控制程序。此外,欧盟PFOS禁令规定欧盟市场上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含量每千克制成品不能超过50毫克。PFOS物质是广泛运用于纺织品防污处理剂的主要活性成分。

美国对纺织服装制定的技术法规也达10多个,如羊毛制品标签法案、毛制品标签法案、纺织纤维制品鉴别法案、羽绒产品加工指南、危险物品法规等。

2.技术标准。主要有欧委会2002/371/EC关于纺织品生态标签(Eco-la-bel)标准、2003年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颁布的生态纺织品认证Oeko-Tex-100标准和Oeko-Tex-200标准等。2007年最新版本的Oeko-Tex标准对涉及致癌和致敏染料,禁用芳香胺、邻苯二甲酸盐等多种有害物质的技术参数作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3.生态标签制度。国际上通行纺织品生态标志有10种之多,如德国的“蓝色天使”、“Toxproof”和“Eco-label”,美国的绿色标志、纺织纤维制品标签、纺织服装及某些布匹的护理标签,日本的“生态标签制度”,荷兰的“Milieukeur”等。2005年南非制定了新的标签制度,强制要求对每件产品均标明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比重,只有符合该规定的纺织品服装方可获准进口,并在南非国内市场销售。

总之,采取技术壁垒来限制进口的国家越来越多,技术标准与法规越来越严格。对江西省出口商品带来的影响主要是:限制了出口量,提高了出口商品的成本。

尽管江西纺织服装出口发展较快,但其纺织服装企业仍处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管理中,在经济规模、技术和产品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均与国内纺织服装业发达省份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传统的纺织工艺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产生大量的废液污染环境,甚至有些纺织产品上还残留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内在质量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容易遭受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

三、江西省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对策

为了应对国外贸易壁垒,江西省纺织服装企业应苦练内功,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调整出口战略,突破国外贸易壁垒。

1.加强对主要进口国纺织服装技术壁垒的动态研究。出口企业应关注国外技术壁垒的发展动态,收集、整理、研究和掌握最新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对比研究新老法规、标准之间的差别,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战略,将技术壁垒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2.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服装纺织行业要实现产业升级,要用高新技术改造行业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把技术进步重点放在新型印染后整理设备及工艺技术方面。有能力的纺织印染后整理企业,应加快陈旧设备改造工作,使传统设备技术早日更新换代。加大力度开发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差别化产品,建立健全新产品科研开发机制,激发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专利、专有技术及科技成果应用奖励办法、差别化产品效益考核奖励办法,有效调动开发、生产差别化产品的积极性。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MPR(产、销、研相协调)产品开发运行机制。一方面使研究、生产、营销人员共同组成的产品开发链得以强化;另一方面企业重点产品开发方向得以明确,有效促进新产品开发的进度,形成研究、生产、市场开拓一体化的新产品开发模式。

3.控制企业适度发展规模。投资的迅速扩张,一方面可能导致省内纺织服装业生产能力和规模过剩,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省内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终端,产能的扩张,很大一部分是低水平扩张。由于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缓慢,世界范围内纺织品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狭小,一味盲目扩大产能,很容易授人以柄,遭到包括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和其他技术壁垒等手段在内的限制,从而失去发展的大好机遇,也使纺织服装企业在后配额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我们应高度关注纺织服装业的投资过热现象,控制企业适度发展规模。

具体来说,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控制银行贷款,把贷款投放与企业技术创新、清洁生产相结合,引导贷款投向技术创新能力强、重视环保的企业。通过企业联合、兼并、收购、破产、承包、租赁等形式进行企业组织再造,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更好地发挥原料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同时,注意培育和构筑新的比较优势,尤其要挖掘生产要素的综合优势,提升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的质量,包括从生产设备、原材料、面料、设计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而不仅仅是在现有水平基础上将规模简单地扩大。企业要充分利用配额取消的有利时机,看清形势,转变增长模式,以质取胜,适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投资质量,提升产业层次,稳健开拓国际市场,持续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品牌档次,合理利用生产资源,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4.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推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化,应在提升原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并开拓一些新型的产业集群。(1)改进管理方式。改变个体、家庭小作坊式生产管理方式,通过集群内企业兼并、重组,或吸收集群外优势资源,使生产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并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集群内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2)培养骨干企业。培养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形成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集群运作模式,实现共同发展。(3)细分市场。进行市场细分,使集群内各企业能发挥各自优势,集中精力将产品做强、做精。同时,细分市场更有利于促进企业间分工协作,形成系列化产品。(4)改变低价竞争策略。改变低价竞争策略,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引进先进设备、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吸收、培养熟练技术工人,提高专业化层次。(5)构建支撑体系。构建完善的集群内支撑体系,设立相关的配套服务机构,如金融担保机构、律师事务所、特色产业技术的专业学校、企业协会、同业公会等机构。(6)发挥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由政府来组织企业共同商讨未来战略和市场开拓、解决共性技术的活动;建立公共网站,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宣传相关的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宏观调控政策,间接干预集群内经济,使集群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5.重视生态认证,发展“绿色产品”。所谓绿色、生态、环保,对于纺织品服装而言,是指在纺织品服装的生产、消费者使用和使用后处理这三个环节中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也不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毒性。人们把这一类产品叫“绿色产品”。(1)端正认识。纺织服装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绿色、生态、环保的积极意义,而不仅仅将它看成是发达国家限制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一种非关税壁垒。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扩大出口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将环境保护、维护人类健康安全作为提高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采用国际标准。对于以出口为经营目标的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在生产过程中应以国际质量标准为准。有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所实行的国内标准往往高于国际标准,省内纺织服装企业也应尽量采用进口国的相关质量标准。这样做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国家的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较强,而且愿意支付因环境因素而提高的那部分价格。所以,因环境因素所导致的成本上升,不仅不会削弱产品的竞争力,相反还会使产品赢得更大的市场。(3)重视生态认证。纺织服装企业应重视生态认证,尽快获得相关的国际认证。目前,国际上影响较大的涉及纺织品服装的“绿色”认证主要有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国际纺织品生态研究和检验协会的Oeko-TexStandard100和200产品认证,等等。一旦企业获得这些认证,就如同获得了出口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绿色”通行证。

综上所述,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将会给江西省纺织服装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会使纺织服装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江西纺织服装业必须积极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传统纺织品的深精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迅速发展新品、精品参与国际竞争,开发绿色生态产品,全面提高出口附加值和竞争力,以应对国外技术壁垒,适应开放后的市场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荣圻,王建平.禁用染料及其代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

[2]李爱娟.出口服装质量与检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3]王其中.新时期纺织品绿色壁垒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03,(7).

纺织产品行业研究范文4

耐高温、耐酸碱过滤材料

用于高温、酸碱等环境下的过滤。目前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技术包括:将聚苯硫醚、芳砜纶、亚酰胺等高性能纤维应用在过滤材料中开发幅宽2.5针刺过滤材料生产设备和工艺,年产规模为1000万m2。国内已有成熟的针刺非织造布生产设备和过滤材料生产基础,但是质量不够稳定,需要开发高产能、质量稳定的过滤用材料。

微渗、缓释非织造渗透膜

在缺水地区使用微渗、缓释非制造材料,可以保证水定向、连续向根部渗透。目前需要研究解决研究高吸水性大分子材料的合成、微渗、缓释膜结构的制造。了解缺水地区的情况,在管式、板式渗透膜技术产业化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开发。

多维纺织成型技术及关键设备

多维纺织技术是研制大型/异性高性能复合材料结构部件的关键技术,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目前需要解决的课题是突破中试条件,研究大型和异性复合材料结构件多维编织成型工艺及关键设备,包括:三维纺织技术及其技术装备;液体模塑成型技术及其技术装备;CAD/CAE技术;先进纺织复合材料增强体及制件的质量检测技术和标准的制定。天津工业大学在三维纺织技术和纺织复合材料制备的工艺技术方面有很好的技术基础,许多关键技术和设备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已成功应用于我国航天、航空等领域。在现有基础上,预计在2~3年的时间内,我国将完成三维整体制造技术及计算机辅助设计、液体模塑成型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够满足批量生产的关键技术。

自修复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出现机械损伤、裂纹后可以自动修复,有效消除隐患、增强材料的强度和延长其使用寿命。目前正在研制在使用环境下可以长期稳定储存、裂纹形成后即能进行快速高效自修复的材料。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深入研究修复体系的结构与修复性能的关系,修复剂的修复机理、修复剂填充裂纹、实现粘结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的全过程。

埋地管道修复用管状纺织复合材料的加工成型技术

在不开挖地表的条件下,采用纺织纤维材料制成管状织物,对其外表面进行热熔附防渗膜与内表面浸渍粘接树脂,然后采用翻转法利用气压或水压使之粘接并衬于旧管道内壁上,在一定压力下,树脂常温或加热固化后,形成内壁光滑的管状纺织复合材料,从而完成对旧管道的保护与修复。据统计与更换新管道相比,一公里能够节省20万~30万元,其经济效益显著,且免去了开挖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天津大学从2004年起开始研究这一项目,主要针对管状织物的原料适应性、结构设计、制作原理与方法、复合成型原理与工艺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应用于燃气管道翻衬修复技术中的管状及织物附膜复合材料的小样研制”已顺利开展两年,为企业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与技术支撑。目前侧重于实验室小样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下一步将针对实际应用产品尺寸开展大样研究。

吸油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目前这一项目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包括聚合工艺研究:冻胶制备、贮存及粉碎技术研究加热状态下冻胶的流变行为,提高冻胶的纺丝可纺性;研究冻胶纺丝过程中纤维横截面的形成理论,开发适用于冻胶纺丝的脱溶剂设备及工艺;冻胶纺丝过程中的拉伸及热定型等后处理工艺;完善连续双螺杆纺丝、拉伸、热定型等关键装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下,在单体制备或提纯、聚合物合成、纺丝及后处理工艺、关键实验设备、纤维结构与性能关系等方面已有六年多的研究工作积累,目前已完成了基础研究和小试工作。

高档复合非织造布技术

熔喷非织造布开发

该项目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包括:3.2m连续式宽幅、自动化程度高的熔喷生产设备和工艺生产线安装技术,组建参数调整,及投产试用。宏大研究院有限公司、温州市瓯海昌隆化纤制品厂等单位正在研究开发1.6m、2.4m、3.2m的熔喷非织造布生产线,2.4m幅宽的熔喷生产线2006年已投产使用,2007年1.6m的熔喷非织造布生产线已出口土耳其,并成功开车。

纺粘-熔喷-纺粘(SMXS)非织造布生产线

项目已进入产业阶段,目前还需要调整改进设备的设计和应用,牵伸方式,调节轧棍的转速和温度,进行多层复合(SMMS)的研发,降低设备制造和使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要进一步开发高速纺粘-熔喷复合非织造布的生产技术。温州市瓯海昌隆化纤厂已完成3.2m宽幅纺粘-熔喷-纺粘(SMS)非织造布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改变了以往国内SMS生产设备全部依赖进口的现状。我国也已研制出双模头细旦纺粘非织造布生产线,解决了复合中采用较少熔喷非织造布达到SMS产品所需求的静水压和隔离过滤效果。

双组分纺粘-水刺复合非织造布开发

现在项目正在将复合纺丝与非织造布加工技术等多种工艺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建设年产3000吨/年双组.分纺粘水刺无纺布生产线,目标幅宽:1.6m、3.2m,重量:50-200g/m2。重点研究提高开纤率,研究提高双组分超细纤维的均匀性。大连华纶化纤工程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生产橘瓣形双组分超细纤维纺粘水刺无纺布,项目已完成小试及批量试验。

新型医用纺织材料技术

医用纺织材料(人工肾)的开发

国内每年用量100多万只膜组件,完全依赖进口膜。实际需求量仅1000万只,因价格高,患者使用不起,降低了生活质量,缩短了寿命。目前这一项目在研制出高通量、高性能的血液透析膜技术的基础上正在通过工艺、配方、设备研究,实现中空纤维血液净化膜制备关键技术的国产化。天津工业大学利用干-湿相转化法研制出高通量、高性能的聚醚砜(PPS)中空纤维血液透析膜,已于2007年10月完成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取得了很好地初步结果,需要在原工艺、配方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中空纤维膜性能,进行应用试验,同时进行工业生产技术与设备研究。

一次性一般防护手术衣用SMS无纺布三防后整理技术

目前项目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解决非极性聚丙烯纤维SMS无纺布材料的防水、防油污、防酒精等三防的大生产厂家的合作与整理技术。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SMS无纺布的防水、防油污、防酒精等多功能整理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研究了非极性聚丙烯纤维SMS不同的前处理技术对后整理性能的影响。

一次性高防护手术衣及防护服用附膜产品生产设备及生产技术

目前项目已进入产业化阶段,需要进一步开发高阻隔性、良好过滤效率、高透湿性的环保型产品,产品透湿性达到并超过5000g/m2・24hr。我国已经开发了高阻隔性、高过滤效率、低透湿性、低成本的一次性纺粘无纺布与PE不透气薄膜的复合生产技术,并已有产品销售。开发了高阻隔性、良好过滤效率、较高透湿性、低成本的一次性纺粘无纺布与PE透气薄膜的复合生产技术,产品透湿性达到4500g/m2・24hr,并已有产品销售。

纺织产品行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碳足迹 碳排放 纺织服装 转型研究

一、 引言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最近几年,气候变化尤为引人关注。据地球气候统计数据显示,从工业革命开始,地球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从280ppmv上升到了目前的379ppmv,全球平均气温也在近百年内升高了0.74℃,在近三十年来尤为明显。如果任由这种趋势继续,全球气候将难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组织已经签署了相关的国际性法案,如《京都议定书》,以此来约束全球工业发展对气候的影响,达到全球范围内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然而这对我国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持续,据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的化石燃料消费排放为62.84亿t,占全球总量的21.01%,已经超过美国的20.08%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随着新一轮气候谈判的进行,我国面临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以经响应了全球节能减排方面的倡议,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目标,即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较2005年降低40%―4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CO2排放的目标,即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的CO2排放降低17%。

对纺织服装行业的碳足迹研究都集中在近几年,但由于计算方法和标准都不完善,更多的研究都是在以一种综述的方式阐述新近的研究成果或者计算标准,也因为对于系统边界和投入产出一些过程难以控制,想要通过明确的边界、准确的投入产出来计算碳足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也是目前研究的困境和不足之处。本文正是基于这些问题,尝试性的通过一个行业对能源投入消耗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来计算碳足迹,并以此来论述纺织服装行业减少碳排放、实现行业转型的必要性。

二、 碳足迹及其度量

碳足迹源于“生态足迹”,是指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排放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总量,相对于其他碳排放研究的区别,碳足迹其实是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摈弃了传统的“有烟囱才有污染”的概念,就比如人行走时留下的脚印,碳排放也有自己的足迹。产品碳足迹是指某个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各种GHG排放,即从原材料一直到生产(或提供服务)、分销、使用和处置,或者可以说从摇篮到坟墓整个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

对碳足迹的计算目前比较认可的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计算方法是“自上而下”模型,这是以过程分析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得到所研究对象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清单,进而计算研究对象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也即碳足迹。

第二种方法是“自下而上”模型,该模型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投入产出模型是研究一个经济系统各部门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数学模型,该方法最早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瓦.列昂捷夫(W. Leontief)提出,是目前比较成熟的经济分析方法。Matthews 等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RI) 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会(WBCSD)对于碳足迹的定义,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立了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模型(EIO―LCA),该方法可用于评估工业部门、企业、家庭、政府组织等的碳足迹。

投入产出法需要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能源的消费来计算碳足迹。因此,碳足迹的核算是基于终端能源消费口径的统计数据,采用对应能源的排放系数来计算全部碳排放,计算公式为:

■;i=1,2,3,......,n

(1)

其中,C为碳排放量;Ei 表示的是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以标煤计算;fci表示的是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这里我们直接引用曹淑艳等给出的我国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

以上两种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各有优点和局限。对于过程分析法来讲,其优点在于分界明显,能够比较准确的计算出每个阶段的碳足迹;其局限性在于:1、由于该方法可以在无法获知原始数据的情况下采用次一级数据,这可能会导致碳足迹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偏低;2、过程分析法在对碳足迹分析时,没有对原材料生产以及产品供应链中的非重要环节进行更深入的思考;3、过程分析法由于无法具体获悉产品在各自零售过程中的碳排放,所以零售阶段的碳排放结果只能取平均值。对于投入产出分析来讲,它的一个突出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利用投入产出表提供的信息,计算经济变化对环境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其局限性在于:1、EIO―LCA模型是依据货币价值和物质单元之间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但相同价值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隐含的碳排放可能产别很大,由此造成计算结果存在偏差;2、由于同一部门存在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的CO2排放可能千差万别,因此采用该方法计算时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3、投入分析法可算结果只能得到行业数据,无法获悉产品的情况,因此只能用于评价某个部门或产业的碳足迹,而不能计算单一产品的碳足迹。由于本文计算的碳足迹是纺织服装行业的,因此这里我们选用投入产出法计算。

三、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状况及其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需要将纺织服装行业进一步分类。为此,我们采用国民经济对行业统计的分类。截止目前,行业分类已颁布了3个版本,分别为GB4754― 8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199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和GB/T 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本文根据GB/T4754―2002将纺织服装行业划分为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这三类。由于是对我国纺织服装全行业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因此在确保统计数据来源一致的前提下,行业分类的内部调整对最终核算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对这三个类别的能源消费数据进行细分,选取2000-2012年的数据,这是因为早期数据无法获取,再者我国2000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加工制造业才蓬勃发展起来,使用以前的数据计算碳足迹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一)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状况

根据能源统计年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能源消费包括:煤炭消费、焦炭消费、原油消费、汽油消费、煤油消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电力消费。根据表1给定的能源碳排放系数,采用碳排放公式(1)进行计算,得到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中各类企业历年的碳排放量(如表2所示)。其中,我国纺织行业的碳排放从2000年的6349.28万t增加到2012年的14114.29万t,增加了两倍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从2000年的648.36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1878.25万吨,增加了三倍;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从2000年的368.78万t增加到1166.37万t,也增加了三倍多;其中2000―2012年间,纺织品行业的碳排放量占这三个类别的比重一直最大,平均保持的85%左右,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碳排放基本保持在10%左右,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的碳排放占比平均处于5%左右。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2000―2012年之间的碳排放量处于不断上升之势,在2008―2009年间略有下降,这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一些企业减少产出,因此碳排放暂时下降,但整体上不影响这个行业碳排放总量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分析

碳排放强度是反映碳排放量与产值产出之间关系的指标之一,目前比较认可的计算方法是:碳排放强度等于CO2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因此,将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定义为纺织服装行业的CO2排放量与纺织服装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2)

式中,I为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强度(tCO2/元),C为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t),VG为纺织服装行业总产值(亿元),由于2000―2003年数据的缺失,这里我们使用2004―2012年的数据,将纺织服装行业细分为纺织行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3个细分行业,分别计算碳排放强度,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纺织行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3个细分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从2004―2012年间都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是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资源使用合理、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所致。其中,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远远大于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因此通过控制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就可以大幅度减少纺织服装行业的碳足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低碳转型的启示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虽然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在不断的下降,但整体上的碳排放量还在不断上升(见图1),和我国减少碳排放的目标不符;再者,纺织服装行业也是我国主要的出口行业之一,随着国际上对碳排放要求强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考虑实施碳关税,虽然这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但是这也是未来纺织品行业发展的方向。TESCO总裁Terry Leahy先生已经明确表示要在所有上架的7万多种商品上都加注碳标签,这也引起众多竞争者的竞相模仿。因此,只有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最后,减少纺织品的碳足迹对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通过减少产品碳排放达到国家设定的标准就能获得碳标签,碳标签能帮助企业赢得更多的消费认可,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取更高的商业利润。英国大陆服装公司earth positive 在一件的普通T 恤上贴上碳标签,其市场价比同类服装高出2―3 倍。

随着我国碳交易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也可以通过出售碳排放权利获利;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制度安排下CO2 排放权将成为一种商品,与有形商品一样,通过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体现其价值。企业转型所获得的减排权既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又将为其带来可预期的收益。因此,生产企业向低碳企业转型将带来巨大的商机。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纺织服装行业由现在的生产模式向低碳生产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从计算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的过程来看,要实现低碳生产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该行业的转型:第一,从原材料的选取上选择低碳原料,一条400g重的化纤材料裤子,从原材料提供到最后的回收或者处理,整个生命周期(假设寿命2年)消耗的能量相当于200度电,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大约为47kg,而棉、麻等天然织物不像化纤是由石油等原料合成的,所以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少的多;第二,实现加工过程对能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纺织服装行业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量极大,如果控制这一过程中的碳排放将对整个行业碳排放都有明显的改观,实现这一转变可以通过研发更先进的生产设备、更加科学的生产流程,减少生产过程对能源的消耗,提高使用效率;第三,转变目前对纺织服装品在使用结束后的处理方式,实现废弃产品再利用的可能性,目前对纺织服装用品在寿命结束时大多采取的是集中焚烧处理,这样增加更多的碳排放,如果能够实现对这些废弃品的回收利用,不仅减少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还能避免再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已经有一些服装企业开展以旧换新的活动来实现其产品的回收再利用,这很值得大多数企业去学习和模仿,如果不实现这种转变,随着消费者对纺织用品消费的频繁度提高,很多没有到寿命结束时就已经废弃了,都采用焚烧处理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如果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能够顺利地实现转型,就会使纺织服装行业占据未来发展的优势地位,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话语权,才不会因为生产过程的不达标而被淘汰。当然,服装行业的转型也是一个复杂和创新的过程,这不仅要求企业从原材料的选取到生产过程控制碳足迹,还要求企业考虑的产品使用结束的处置环节,也即是说企业的转变要实现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低碳控制,从产品的出生到坟墓整个过程减少碳排放。

五、结论

从碳足迹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处于一种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仍处于高位,而服装和皮革制造行业的碳强度相对降低,但是各个行业的碳足迹都在不断上升,在2000―2012年之间,纺织行业碳足迹增加了三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增加两倍多,这与我国低碳减排的目标相悖,也不符合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再者,从纺织服装行业来讲,实现生产过程的转变、减少本行业的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随着消费者碳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低碳产品,如果不实现这个行业的转变,纺织服装企业也将面临生存危机。从计算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的过程来看,该行业要实现转型必须从原料选择、生产过程控制以及产品的废弃处理来考虑。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减少本行业的碳排放,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赢得该行业在未来低碳竞争中的主动优势。因此,从碳足迹测度纺织服装行业的生产过程来看,必须进行低碳转型,只有实现本行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开发低碳产品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昕,吴雄英,丁雪梅.纺织服装工业碳足迹核算中的若干问题[J].印染,2013(12)

[2]屠莉华,刘雁.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研究现状分析[J].进展与评述,2012(3)

[3]曹淑艳,谢高地.中国产业部门碳足迹流追踪分析[J].资源科学,2010(11):2046―2052

[4]谭丹,黄贤金,胡初枝.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J].四川环境,2008(2):74―78

[5]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7)

[6]王来力,杜冲,吴雄英.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分析[J].行业观察,2010(10)

纺织产品行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金融危机时代 纺织业 影响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

(一)我国服装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纺织品出口的第一大国,但是实际上80%的产品均为内销,所以国内零售市场对我国纺织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外很多零售企业就陆陆续续登陆我国经济市场,并在城市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虽然在2008年金融危机下,内资和外资之间没有开展肉搏之战,但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美国等一些国家的服装零售业逐步走进我国服装零售市场,他们以广泛的品牌知晓度、高校的供应链管理以及娴熟的营销技巧和高质量的产品品质,对我国缺乏品牌资产、良好的营销技巧以及零售管理经验等产生极大的冲击,从而对我国服装零售市场带来极大的危机,进一步压缩我国纺织行业以及服装零售产业的生存空间。

(二)缺少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美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美国大力倡导的发展绿色纺织,采用高环保标准的生产工艺,但是由于我国和美国的纺织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且我国的科学技术实力和国家综合实力与美国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的发展绿色纺织对我国纺织业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据有关统计分析我国纺织企业仅仅有10.2%左右的纺织企业能够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而我国有47%左右的纺织企业生产的产品为中低档产。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需要具有先进的设备,而且还需要自主研发出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但是研究高科技需要大量的资金,然后由于我国的很多中小型企业融资就越来越难,更不用说投资资金进行科技的创新。

(三)品牌战略受到严重影响

目前,由于现代纺织产业链利润分配呈现出U形状态,而处于U形状态的两端的销售服务产业和研发设计产业的利润率仅仅有20%到25%,而处于U形状态底部的加工生产的产业的利润率仅仅为5%左右。并且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纺织行业在全球分工的状态,我国纺织行业主要是以生产加工为主,而销售服务和研发产业都非常薄弱,从而导致我国纺织产业所获得利润分配是全球纺织行业产业链中最低的。由于我国没有良好的销售渠道和高新的科学技术,所以造成我国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虽然一些纺织企业向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但是由于研究技术不高或者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而造成缺乏不能走向国际市场,还有一些虽然具有高新技术和完善的设备,但是由于没有良好的经营策略,也导致打造自主品牌成为奢望。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纺织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积极开发国内外市场

我国纺织业一直是以出口为主要向导,而忽略我国的内部市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增加,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以及消费水平增长却明显低于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和国内生产总值,并且我国的很多居民的储蓄率也比较高,所以我国潜在这巨大额定内需市场。所以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下,在出口形势严峻的状态下,我国纺织业应该积极开发国内市场,以推动纺织业的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将外贸行业放弃,我们只有不断努力转变当前的贴牌经营模式,并不断实施品牌国际化,主动掌握产品的定价权力,这样才能使我国纺织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健康成长。

(二)全面推广新技术

全面推广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是实现绿色纺织的重要的途径,而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的效果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纤维材料的运用,在研发新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我国现有的优势,比如可以充分发挥农作物副产品的、植物秸秆、竹子等绿色资源的运用,从而可以实现可再生物质纤维的生产,从而可以加快纤维的国产化的进程。2、新能源的利用,在推广应用和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时,应该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比如可以采用太阳能加热系统对纺织厂厂房的集中平整的优势,在纺织厂的厂房中建立太阳能集热器,从而利用太阳能将冷水加热到设备需要的温度,从而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下,面对全球经济的变化已经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国纺织行业想要实现升级必须走向自主品牌创造的发展道路,根据目前的纺织行业进行分析,我国纺织行业想要创造自己的品牌必须在行业内部进行不断的更新,不断提高附加值。 纺织行业品牌的创造不仅需要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而且还应该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且还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目前,我国纺织行业想要创造属于自己品牌只有团结起来维护我国纺织业共同的利益,共同努力,将我国纺织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与外国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纺织业品牌。

三、总结

综上所述,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纺织产业具有非常的影响,并且对我国纺织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所以我国纺织行业只有积极开发国内外市场、全面推广新技术,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才能不断保证我国纺织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文玲.基于实证分析的浙江纺织业竞争力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

[2]李波.敢立潮头唱大风——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戴步忠访谈录[J].纺织导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