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的作用范例6篇

生物质的作用

生物质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生物实验教学;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探究精神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是指以实验课为内容,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它主要包括课堂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全面落实《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实践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实验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验教学和课外实验活动两大部分。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丰富的内容,符合现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该实验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①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②实验操作。③实验操作完后要进行实验讨论。以此开动学生的脑筋,拓宽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1.综合素质主要是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的综合

如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整体活动能力的表现。生物实验教学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动手、观察的平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很大作用。

高中生物新课程中,各类实验多达46个,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课外实验教学,能打破课堂教学中的条条框框,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空约束,完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同时,课外实验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科学实践的机会。整个课外实验教学活动都可以由学生自己或一个小组成员自主完成,包括课题的选择,课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以及实验结束后的论文的写作等各个方面。如《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等实验,可以让学生根据该实验所学的知识,在课外开展。所有实验活动都让学生自己去做,如培养液的配制、消毒、灭菌、接种、酵母菌的培养,调查地点的选择,调查的王展等操作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作用。

2.生物实验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也有积极的作用。

每个生物实验教学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其中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是其基本目的之一。而掌握实验活动的基本技能是完成实验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技能,可让学生学习初中生物“显微镜使用”该章内容,然后集中训练。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可这样设置,由教师先讲清本实验的目的,接着简述显微镜发明和发展简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对照实物和挂图讲述显微镜的组成。边讲边做。教师先认真演示一遍,让学生认真地观察,再由学生亲自操作,由教师观看,或分组让学生自己观察,指出不正确之处。分组操作时,可用观察材料进行。如用写有“9”字的玻璃片,由学生进行反复操作实验。这样通过学习和实践,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是全面落实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实践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推动生物课的教学改革,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的工作态度及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植义.教学思想录・中学生物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王允庆,孙宏安.生物教学基本功[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生物质的作用范文2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努力学习的一种强有力的内部驱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生物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引起认识兴趣主要表现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解释等方面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地有机结合,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的稳定兴趣,并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

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获得实验成功,此时由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所以说,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提供学生学习的情境

运用实验组织教学是提供学生认识材料和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例如:初中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分组实验、观察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需要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并对各个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在此基础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的理解就更深刻,掌握就更牢固,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更加自如。这种学习过程完全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应用。

三、有助学生知识的掌握

中学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学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从教学原则和教学过程的特点来看,教学是通过三个基本环节进行的,即:①观察实验,发现问题;②形成概念原理,掌握规律;③复习巩固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在这三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是基础;第二个环节是关键,是教学的中心环节;第三个环节是延伸和提高。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事物本身,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以之作为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和掌握规律的依据。

四、训练基本技能的手段

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生物学基本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看,应属于动作技能。技能有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前者是初步学会阶段,后者是实验技能形成阶段,即形成熟练技巧的阶段。不论是哪一阶段,都必须经过亲自操作训练才能形成。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手脑并用,也就是说,不仅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本功上、技术上做到学会乃至达到灵活、准确、协调的程度,而且要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要明了实验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使积极的思维渗透到基本技能训练的全过程中去,这才是主动的训练,才有利于基本技能的形成。

五、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初中生物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根除“灌输式”这一过于偏重讲授、偏重演绎的现象,尽可能缩短课堂讲授时间,把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联和转化,促进知识、技能、思维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生物质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既可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丰富人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提高民族人文素质,发扬民族文化精髓、弘扬民族优秀精神;同时,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素养,完善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内涵

(一)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丰富人民文化生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拓展民族文化形式的发展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发掘、抢救、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饱含民族学、民俗学、哲学、文学、艺术、医学等知识,也饱含织造、制茶、酿酒等科技知识,学习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可以帮助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无形中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1],对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提高民族人文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三)发扬民族文化精髓,弘扬民族优秀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主导思想与精华。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其凝聚力以及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1.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素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爱国主义传统,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史,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报效国家的宏伟志向,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供了良好的保证。[3]

2.完善大学生民族精神素养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优秀民族,其民族精神深深包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学生作在接触先辈们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能真切的感受到先人们的勤劳、智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增强大学生远大理想素养

应该说,我国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因此,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使学生从中汲取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食粮,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素养

1.促进大学生高尚的情感素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素养对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精华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4]因此,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促使大学生情感素养的提升意义重大。

2.促进大学生优秀的理智素养

大学生有较浓厚的学习意识,在接触先辈们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他们能真切的体会到先人们的勤劳、智慧和当时的生活场景,受到各种情感体验,促进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从中得到启迪,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得到道德理智的升华。

3.促进大学生良好的个性素养

加强对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教育,注重文化艺术对其的熏陶,重视加强大学生人格修养、道德升华,强调树立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对大学生个性发展、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完善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运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并传承发展下来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财富可以使大学生获得除自己所学专业以外的文、史、哲等多学科知识,有助于大学生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为大学生文化知识素质和文学理论方面修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途径

(一)将民风民俗、节庆礼仪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

利用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结合具体的民风民俗、节庆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传承文明、更新文化的要旨,摒弃封建糟粕,从优秀文化传统和儒家伦理的精华中汲取养分,并赋予其时代精神,形成具有民族特征和现实意义的文化内涵,使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二)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欣赏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

可以通过在大学中开设传统戏曲赏析课等形式,选择宣扬具有爱国主义和高尚道德品格的剧目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感染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

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就是通过让大学生参加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途径,深刻体会蕴含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丰厚文化内涵,通过竞技使大学生的精神、道德、思想及意志品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时候,将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作为本科专业,促进高校人文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学科的转变。

其次,各高校要通力合作,组织各方面的学术力量编写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大纲、教材,大力开发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内课外结合,特别要在实践环节上下功夫。

(五)利用中医药文化加强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中医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中医药知识的教学,更应加强对中医文化的教学,这是振兴传统文化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也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对保护中医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伟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素质教育功能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8,02,20.

[2]贾艳.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2).

[3]蔡运桂.艺术情感学[M].三环出版社,1989.

生物质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P物质抑制剂(辣椒素);抗bFGF抗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创伤、烧伤以及手术伤口愈合后出现的增生性瘢痕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观,同时还会伴有伤口局部的瘙痒。发生在功能部位还可出现瘢痕挛缩,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是困扰外科领域的一大难题。因此,有关增生性瘢痕的防治研究一直是这个领域研究的热点。本实验通过用P物质抑制剂辣椒素及bFGF抗体单独或联合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探讨辣椒素及bFGF抗体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以期为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试剂:辣椒素、bFGF抗体及胰蛋白酶购自美国sigma公司。辣椒素纯度>95%,辣椒素用无水乙醇、生理盐水按1:9溶解并配成所需实验浓度。

1.2 标本收集:取增生性瘢痕标本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在11~34岁,均取自烧、创伤后3~6个月的增生性瘢痕标本。

1.3 成纤维细胞培养:按组织块法行成纤维细胞培养。将手术获取的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去除表皮和皮下脂肪后,修剪成0.5~1.0mm大小的组织块,用含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漂洗,置于37℃、5%CO细胞培养箱培养传代。实验选用第5~6代细胞。

1.4 辣椒素及bFGF抗体对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形态学观察:将培养好的成纤维细胞分成四组,对照组仅加入培养液DMEM,辣椒素组加入含辣椒素终浓度分别为:2.5,5,10,20,40和80mg/L的DMEM培养液;bFGF抗体组加入抗bFGF抗体浓度分别为:20,40和80mg/L的DMEM培养液;辣椒素及抗bFGF抗体组加入含不同浓度的辣椒素(2.5,5,10,20,40和80mg/L)及抗hFGF抗体(20mg/L);空白对照组仅加入DMEbl培养液,继续培养24h.显微镜下(日本OlympusCH型)观察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情况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1.5 MTT法检测辣椒素及bFGF抗体对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抑制率:用胰酶将细胞消化制成细胞悬液,调整悬液中成纤维细胞的密度,以1×10/L,按2001μ1/孔的密度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在细胞培养箱内孵育48h,吸出原培养液,辣椒素组加入含辣椒素终浓度分别为:2.5,5,10,20,40和80mg/L的DMEM培养液200μ1;bFGF抗体组加入抗bFGF抗体浓度分别为:20,40和80mg/L的DMEM培养液;辣椒素及抗bFGF抗体组加入含不同浓度的辣椒素(2.5,5,10,20,40和80mg/L)及抗bFGF抗体(20mg/L);空白对照组加入培养液,继续培养(每组设置3个重复孔)20h,加入预先配好MTT溶液20μ1继续培养4h,酶标仪检测每孔吸光度值(OD值),并按下列公式计算药物对细胞的抑制率。

抑制率%=(空白组OD值-实验组OD值)/宅白组OD值×100%

1.6 统计方法:数值用(x±s)表示,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对照组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对照组加入培养液继续培养,成纤维细胞生长良好,增殖情况良好,大部分细胞成梭形,聚集成堆,少数刚分裂细胞尚未伸展开,成小圆形。

2.2 P物质抑制剂辣椒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应用辣椒素培养组,部分细胞皱缩成圆形,随着辣椒素浓度增加,细胞坏死增多,浓度至80mg/L时约有一半细胞坏死。

2.3 bFGF抗体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应用bFGF抗体培养组,见部分细胞皱缩成圆形,随着bFGF抗体浓度增加,细胞坏死增多,浓度至80mg/L时约有一半细胞坏死。

2.4 联合使用P物质抑制剂和bFGF抗体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各浓度的P物质抑制剂与20mg/L的BFGF抗体联合应用,细胞发生皱缩,体积变小,形状变圆,并堆积在一起,并可见许多漂浮的坏死细胞,随着P物质抑制剂浓度增加,坏死细胞增多,浓度为80mg/L时,大部分细胞已经坏死(抑制率92.97%±6.84%)。20mg/LbFGF或2.5mg/L P物质抑制剂并没有显著抑制细胞增殖,但两者联合使用可显著抑制细胞生长(抑制率15.47%±4.44%,与20mg/LbFGF或2.5mg/LP物质抑制剂单独刺激组相比P<0.05)。

3 讨论

增生性瘢痕是由于烧伤、创伤及其他原因导致皮肤真皮层损伤后局部瘢痕组织过度生长的结果。成纤维细胞是瘢痕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成分,它的过度增殖则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细胞基础,探讨如何抑制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增殖问题一是抑制瘢痕增生研究的重点。

目前研究表明,P物质在正常皮肤组织中有分布,在成纤维细胞上也有表达,它是~种神经肽类物质,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分布比正常皮肤及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明显增多。而神经肽受体的表达具有可塑性,P物质在增生性瘢痕形成时,P物质的受体也在随之增多,说明在组织修复及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P物质及受体起一定的作用。P物质及其受体增加可能是导致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原因之一。辣椒素是P物质抑制剂,是从红辣椒中提取的一种植物碱,具有局部抗炎、镇痛、止痒效果。研究表明,辣椒素可导致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显著抑制。本试验应用辣椒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也发现随着辣椒素浓度的增加,其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生物质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生物酶;纸质文物;修复;应用

书画文物的存在是我国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受人爱戴的原因之一。但是,我国所留存的完整纸质文物的数量并不多,很多的文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使这些历史的瑰宝被完好的保存下来,我国致力于研究纸质文物的修复技术,采用多种修复物质来完成对书画等纸质文物的修复工作。

1 纸质文物修复技术

古人所使用的修复技术自然是比较粗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唐朝时期,已经有人将比较珍贵的字画装裱起来[1]。该种技术一直延续到今天。建国以来,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很多传统的纸质文物修复技艺都被传承了下来,我国的文物保护也进入了发展的时期。为了实现对纸质文物的长时间保护,国家开始研究能够保护双面都有字的纸质文物修复技术,以及对纸质文物所进行的脱酸技术。根据纸质文物受到的不同损坏,国家的文物工作者研究了不同的修复措施和技术。经过长时间的精力投入,文物工作者已经能够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取得文物修复技术的成果,并将其用于修复工作当中[2]。现存的古代纸质文物大多受到的损害都是残缺或者是被虫蛀咬。而我国为了保障对于文物的修复,通常都才用手工的方式来保障修复工作的成功。文物的修复需要工作者秉承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文物的修复也不是将损坏的文物修复成新的形式,而是保持其完整性的同时还要还原其旧貌。

2 生物酶特性

所谓的生物酶指的是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所含有的蛋白质成分,是生物体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剂。纸质文物之所以采用生物酶作为修复原料,主要是想利用其催化反应来使修复过程中胶黏剂的分子能够充分分解,并在生物酶的催化下实现对纸质文物的高效修复[3]。

生物酶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一般在纸质文物的修复中,修复工作者将利用生物酶的特性来完成修复工作。生物酶最显著的特性就是高效的催化作用,在生物酶的催化下,纸质文物上的胶黏剂的分子链将会被破坏,进而失去粘性。生物酶所产生的催化作用要比一般的催化剂更加实用,其所使用的温度也比较适宜。在同一时间、同一温度环境下,生物酶所产生的催化作用是普通催化剂的106倍到1010倍之间[4]。

3 生物酶在纸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实验

3.1 实验准备

笔者为了更好的了解生物酶在纸质文物的修复过程中的应用实践,进行了关于生物酶修复纸质文物的模拟实验。首先,准备出实验当中需要用到的纸质物品。物品选择使用已经被浓度为7%的淀粉浆糊装裱过的废弃书页。其次,笔者购买了呈现出胶凝状的生物酶制剂。最后,准备好实验过程中将会用到的器具:棉签、镊子、加湿器、石块、刷子、聚脂薄膜以及一张被用于当做试验台的桌子[5]。

3.2 实验方法

首先,现将已经准备好的书页用加湿器加湿十分钟,该步骤也可以采用均匀的花洒或者喷壶进行。该步骤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酒精被喷入到书页当中,以免造成酒精与生物酶之间的相互反应。然后,将用于修复的接触纸放入到清水中(该清水应是离子水),使用吸水纸将接触纸吸干一些,促使其能够紧紧的贴在书页上。使用滴管将生物酶的制剂小心的滴在纺织物上,并将纺织物盖在接触纸上。其次,将已经完成生物酶接触的书页及接触纸用硬纸板盖住,并用石块压住。经过十五分钟的等待,生物酶制剂已经能够对书页上的淀粉浆糊产生反应,打开实验物品,观察书页上的淀粉浆糊。如果发现实验物品比较干燥,可以适当的用滴管加入水,加快其反应速度。小心的解开实验物品,观察实验物品的修复效果。在该实验当中,压在实验物品上的石块重量也会对生物酶的催化反应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研究者选择合适重量的石块来进行实验。最后,实验完成以后,研究者需要将已经完成实验的书页进行清洁,使用棉签将书页表面残留的淀粉酶擦除。

3.3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过程可以得出结论,在纸质文物的修复工作当中,生物酶能够充分发挥其催化作用的特性,来帮助文物工作者完成纸质文物的修复工作,并且能蛉繁V街饰奈锊换岜簧物酶本身的作用所破坏。生物酶的应用能够使粘连在纸质文物上的原有的装裱胶黏剂脱落,并使胶黏剂本身的分子链分解为短的分子链,使粘结物快速的从纸质文物上脱离出来[6]。生物酶本身的选择性使文物工作者能够通过简单的处理来使其不对新的装裱胶黏剂产生作用,便于纸质文物的再次装裱。纸质文物修复工作中所使用的生物酶制剂还能够在文物工作者的控制下来控制生物酶的反应速度,促使生物酶本身不会在纸质文物上留下污痕。

4 结论

对于我国来讲,书画等纸质文物一直是文物保护和收藏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但纸质文物的保存实在太过复杂,因此造成了很多的纸质文物都遭受了破坏。为了保留纸质文物的价值,国家致力于研究纸质文物的修复技术,并采用多种方式来还原纸质文物的原貌。生物酶作为一种具有超强催化作用的物质,能够帮助文物工作者在不破坏文物纸质结构本身的情况下,完成文物的修复工作,应该作为纸质文物修复的有限选择。相信在未来的文物修复工作当中,生物酶一定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用,实现更多书本、字画的保存和修复。

参考文献

[1]何俊,彭志勤,周D,等.天然材料在丝织品文物清洗保护中的应用综述[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3,05(02):83-93.

[2]张小菊,杨娟,李横江.微生物碳酸酐酶在矿化沉积中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05(03):19-21.

[3]闫丽,阮晓东.书画文物揭裱过程中生物酶的可应用性分析[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06(04):54-57.

[4]李玮.西方现代修复原则在中国纸质文物中的应用――以清代《书联》修复为例[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09(04):91-95.

生物质的作用范文6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它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虽然含量少,但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影响很大,同时它又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养分和能量的源泉。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

2、简述土壤母质对生物的影响。

母质是指最终能形成土壤的松散物质,这些松散物质来自于母岩的破碎和风化(残积母质)或外来输送物(运移母质)。土壤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质地深受母质的影响。基性岩母质多形成土层深厚的粘质土壤,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营养元素,呈碱性或中性反应。冲积物母质质地较好,营养丰富,土壤肥力水平高。

3、空气主要组成成分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氮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大气成分中氮气的含量非常丰富,但绿色植物一般不能够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氮作用才能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固氮的途径一是高能固氮;二是工业固氮;三是生物固氮。氧气是动植物呼吸作用所必需的物质,绝大多数动物没有氧气就不能生存。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增加。对于动物来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影响动物的呼吸代谢。

4、简述生物对风的适应。

风是许多树种的花粉和种子的传播者,风媒植物特有的花形和开花时间均是风媒植物对风的适应。在多风、大风的环境中,能直立的植物,往往会变得低矮、平展,并具有类似旱生植物的结构特征。“旗形树”也可以说是树木对盛行强风的适应。

5、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