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范例6篇

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

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范文1

在生物学习中,概念学习尤为重要。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的名词概念,它们是抽象的,学生往往不易于理解。新教学大纲对生物学的基本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知道、认识,了解、掌握),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则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说明基本概念的重要性。

一、从生活实例中引出概念——谚语法

生物学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在一些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

“飞蛾投火”——生物的应激性 。

“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生物的条件反射 。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从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设疑法

设疑就是根据基本概念的“内涵”(即基本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即基本概念的对象范围),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设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

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例如光合作用的概念,先分析光合作用的场所、产物、原料、条件及过程中的物质转变、能量转变,然后在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可直接提出“什么是光合作用?”此时学生自然就能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设疑是我们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方法之一。设疑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但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障碍,设计并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不可面面俱到。让我们采取灵活、适度、明了、针对性强的设疑方法,通过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想象,使学生准确掌握和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

三、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把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的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来,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通过对比法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较清楚地加以区分。通过前后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对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

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例如,植物育种的知识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

四、基本概念系统化——概念图法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是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过程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概念图的制作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

第二步,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将其余概念一层一层的排放在列表;

第三步,继续往下写,以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

第四步,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

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范文2

概念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里的反映。

中学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教材中广泛应用的概念,如何使学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化学基本概念又是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和化学计算以及有机化学等方面化学知识的基础,没有这些基础,要想学好化学是不可能的。因此,重视和加强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基本概念的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以及对物质变化现象的分析,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才能形成。当然,形成概念并不等于掌握概念或能灵活地运用这些概念,只有在不断运用这些概念的过程中,从事物的本质上把握物质的属性,才有可能真正掌握物质变化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性。

一、中学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

中学化学教材(含必修本与选修本)是以物质结构理论知识为线索,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与这些方面相关的基本概念,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分层次地穿插、渗透而组合起来的。

全面研究与分析教材,抓住概念的编排顺序和逐步深化的层次,十分重要。不要超越学生可接受水平,把与概念有关的一切都塞给学生。以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重要的基本概念为例,教材的安排是正确的。在初中只要求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认识,而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又是分别在氧气性质和氢气性质的学习中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还是以选学形式编入教材。到了高中才逐步使概念深化,从实质上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可粗略地分为: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变化、化学量、化学用语、化学实验技能等几个方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互相补充,也有区别,相互独立。

物质组成是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主要应通过感性认识而形成。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溶液、溶解、结晶、溶解度等等。教学中应通过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从日常生活常识和化学实验等宏观现象的总结分析中去认识和理解。

物质结构是属于微观范畴的概念。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键、晶体结构等等。教学中应突出从宏观现象到微观结构的抽象认识过程,当然,这一抽象过程也还需要以实验探索的间接手段为主要依据。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属于形象思维形成的概念,它必须以化学实验和一些自然现象作为认识的基础,并通过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抽象出性质及变化的实质。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加成与取代、加聚与缩聚、水化与水解等等。

化学量是化学物质的特殊性质界定的一类概念。教学中应更多地运用形象化的比喻以达到较容易地正确理解这些概念的涵义。如:原子量、分子量、摩尔、摩尔质量、摩尔浓度、气体的摩尔体积等等。

化学用语是一种人为确定的国际通用工具。它从属于上述各项概念。如: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结构式、电子式等等。

化学实验技能,主要包括:仪器和试剂的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简单化学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及处理等等。要培养学生熟悉仪器、试剂名称、主要性能和使用方法、正确的仪器连接与安装。化学实验技能涉及面广,最基本的是:试剂取用、称量、加热、溶解、过滤、蒸发、结晶、蒸馏等等。要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并对主要操作能逐步形成较熟练的操作技能。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注意简单实验设计和实验记录以及记录的处理能力,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中学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

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人们对事物反复的观察、实验再经过抽象和概括,从中找出本质和规律最后才形成概念。概念对学生基本上是属于间接的知识,他们不必像前人那样去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经验的积累或经过若干次的失误来形成一个正确的概念。但是,他们的学习也不轻松,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应用与发展,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无论从特殊到一般或者从一般到特殊,在这一认识过程中都是以感性经验为依据的,即使有些概念学生不能从直接的感知形成概念也需要通过间接的经验来形成概念。如,教材中对前人实验的描述、模拟以及教师形象化的讲解等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学生学习化学概念,一般总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开始,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实验或推理,经过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层次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认识概念的过程中把握住概念的本质是十分重要的,当然,还要通过再实践、再认识和不断地运用概念达到巩固掌握和灵活运用的目的并促进概念的深化与发展。

概念的形成一般采用的思维方法是:

(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和综合是学习概念的思维基本过程,分析是将整体分解为部分或个别特征。综合是将部分或个别特征联合为整体。两者是彼此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着的,没有分析便不能综合,没有综合分析将是无意义的。

分析和综合是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一步,遇到较为复杂的概念时,还可以先把它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把各个部分综合起来,使学生获得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从而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和综合是对立的统一体。盐类水解概念的建立就需要采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途径使学生形成概念。首先从盐溶于水后溶液呈显不同的酸碱性进行分析,不同类型的盐在水溶液中呈现出不同的性质,或酸性,或碱性,或中性,在上述典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一一分析、比较,使学生了解不同的盐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不同的离子,并揭示出弱碱阴离子和弱酸阴离子,分别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消耗了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离子或OH-离子使溶液呈显碱性或酸性、以及某些盐在溶液中呈显中性的原因。在上述逐一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出几类不同盐在水溶液中的表现总结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建立盐类水解的概念。

(二)分类和比较

在概念的形成学习过程中分类和比较具有重要意义,分类也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各类事物、各种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可以将同一类物质或同一种现象统一起来。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对物质和现象的研究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研究的对象不再是各自孤立的物质,而是几种类型的同一属性的相似的物质。如: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类型,物质分类等等。元素周期律这一重要概念和规律就是在对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分类并总结这一规律时引出的结果。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分类的必要前提条件是比较,而通过比较的分类才是科学的。

在研究不同物质的性质时,应组织学生对比各种物质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相同点、不同点都是什么?这种通过对比不仅能更好地记忆物质的特性,而且对分类也能建立起巩固的基础。

容易混淆的化学概念更适合用对比的方法,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本质的差异,才能使学生建立起准确的化学概念。如:原子和离子,电离和电解,原电池和电解池,元素、原子和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和同素异形体等等。

转贴于 (三)抽象和概括

化学概念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抽象性。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就必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他们的综合概括能力。

抽象是思维过程之一,它是把同类事物或某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相区别,从而能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

概括也是思维过程之一,把通过比较而区分出来的一般东西联系起来,比较、分析、抽象是概括的基础,概括也是有层次的,大体可分为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两种。初级概括是仅对事物外部的一般特征加以概括,初中阶段对氧化还原的概括就属于初级概括。高级概括则是在较高的思维水平上对事物本质的东西的概括,高中阶段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括对比于初中阶段则是高级概括。

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实践的作用,比较容易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这不但使学习概念变得枯燥无味,而且容易使概念与实践脱节。因此,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是应该从实践开始通过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抽象和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来指导实践,形成认识过程的飞跃,在应用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灵活运用概念的能力。

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化学基本概念教学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力求准确、严格

概念的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确定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就是要搞清楚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共同属性,即事物本身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概念的质的方面。

概念的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定的对象范围。就是要搞清楚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即是哪些事物属于概念所能控制的范围,这是概念的量的方面。

化学平衡概念,其定义的内涵包括:(1)一定条件下;(2)可逆反应;(3)正反应和逆反应速度相等;(4)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这些内容缺一不可。否则,定义就不成立。它的外延则指定为一切可逆反应,如果反应为不可逆,那么也就谈不上什么化学平衡了。

在教学中一个概念必须十分明确、严格、准确,不可含混不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讲解概念还是应用概念分析问题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明,要起到教育学生表达分析问题时的示范作用,一定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二)重视概念的相互联系,在概念教学中逐步形成概念网

每一个概念总是处在与其余一切概念的一定联系之中,在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中形成概念网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重视概念的相互联系,特别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利于建立概念网。

用图解的方法建立概念网是个好办法,但不要一开始就把图表的全貌展现在学生面前。因为,这种方法易造成混乱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形成物质的组成概念网中,即应分块独立建表再采用“拼图组合式”教学,使学生在不断增强主动性的条件下得到激励,在积极的抽象思维过程中系统完成概念网。

(三)教学中要注意概念的巩固与应用

学生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常常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可是过一段时间或在应用概念时又觉得糊涂了。这是不奇怪的,因为对于一个新概念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巩固,不断应用才能发现问题,不断应用才能逐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与灵活运用。

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是一回事,具体运用化学基本概念又是一回事,往往具体运用比理解和掌握更难。

能流畅地背诵概念并不代表学生已经真正理解概念了。粗通并不等于掌握,只有真正理解与巩固才是能否正确运用概念的重要前提。

应用是指学生能独立运用概念解决一些具体化学问题。开始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是可以的。但是,遇到综合性或灵活性较大的问题时,学生或表现束手无策或出现错误。有时出现错误时教师稍加指点就会明白或自责地说:“我怎么就没想到。”应用训练是一个过程,往往需要若干个回合的应用训练才能较为灵活,其时间长短、次数多少是要因人而异的,只有坚持并不断地巩固与应用,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四)在概念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中学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它是人类对化学科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是间接经验。学生获得这些概念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抽象、概括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他们对较抽象,难度较大的化学理论的学习,也将领会较快,掌握较好。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形成和掌握概念的过程,也正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的过程。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诸多能力获得提高中的核心。学生通过实验或总结日常生活和生产经验,感知所学对象发展了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和剖析,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方法的改进都能得到提高。

应用概念分析问题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使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系统和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练习或考试中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创造能力。

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范文3

关键词:中学物理;新课程理念;概念教学

中学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老师要掌握三个主要环节,首先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学习概念物理知识的良好环境,这样方便课堂引入物理概念;其次是要是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物理概念;最后是不断地运用、巩固、深化以及活用物理概念,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物理概念的学习。

一、中学物理传统的概念教学的现状

中学物理教学中在新课改之前就十分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造成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侧重点不同。下面就具体分析传统的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1.成功之处

在中学的物理概念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根据物理概念的基本文本内容进行解读,老师在上课期间按照物理概念的定义、内容、物理意义、延伸意义、适用范围和条件、相关概念的异同点的顺序进行讲解,这样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学习技巧和知识结构,进而灵活运用物理知识。

2.不足之处

传统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两部分。

(1)老师对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知识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物理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的相关内容时,主要是侧重于讲解物理概念的知识本位,这样就会导致老师在引入物理概念知识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进而使学生只是在死记硬背一些物理概念的延伸内容和意义,并没有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在即将考试的时候,老师一般是让学生使用题海战术进行物理知识的复习,虽然学生的习题量加大了,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含义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和掌握。

(2)物理概念教学的课时少。在中学的传统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般是用五分之一的课堂时间进行知识讲解,其余时间是让学生进行习题练习,较短课时的物理概念讲解,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无法充分掌握基础的物理知识,在学习和习题练习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去同化相关的物理概念知识,使学生无法建构自己的物理概念认知结构。

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措施

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营造物理概念学习的良好环境,更好地引入物理概念

首先在中学的物理概念教学中要营造出良好的概念引入环境,一般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营造环境:利用实验演示,老师提出物理概念的问题,在新课的讲解过程中,通过实验演示新课的物理现象,并提出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的过程中进入学习情境;引入物理概念相关的故事,使学生能够通过故事进入物理概念学习的情境中;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物理知识的经验引入物理概念的相关内容。

2.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加工

在老师营造的物理概念学习情境中引入物理概念进行教学,学生能够对物理概念相关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从而升华到理性认识,进而给物理概念下一个严格的定义。

一般说来,老师要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含义和意义,这样能够准确地概括物理现象,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本质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过程,并能够透过物理现象,了解物理概念的含义,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积极进行问题思考,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并能够长久地记忆物理知识,能够通过自身的感性认识,不断地进行物理概念的分析、抽象总结、综合概括,进而总结出物理概念的定义,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培养自身的物理素质,并且能够掌握基本的物理学习方法,通过思考,归纳物理概念。

3.老师和学生经常进行交流和信息共享,并能够关注异质反馈

在中学的物理概念教学中,无论课堂上老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案,都需要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老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能够了解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的困难和疑惑,并能够通过交流时关注的已有共识中的同质性问题进行问题解答,同时关注异质性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反馈出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观念和意识思想的变化和碰撞,使学生能够从理性上进行物理概念的认识,并能够在物理概念的学习中,了解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而能够使学生多方了解科学家在研究物理概念的过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并能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形成自我学习习惯,找到自身学习的困难,不断改善自身的学习方法和手段,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从理性上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

4.灵活运用、巩固、深化和活用物理概念

在物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将自身掌握的物理知识引申到实际的生活中,以此来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能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巩固和深化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在讲解一个物理概念的知识点之后,要分析相关知识点的例题,通过案例,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物理概念,并将类似的物理概念进行区分。

总而言之,在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老师要抓住三个重要的环节。首先是对物理概念的引入,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问题了解物理情境所要呈现的物理概念,明白自己将要解决的物理问题,进而能够更好地定义物理概念,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物理概念,将自己总结的物理概念与其他概念进行区分和联系,在实际的生活中灵活地运用物理概念,并能够不断地在头脑中构建清晰的物理概念知识结构,不断地活用物理概念。

5.注重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教学

一般中学的物理知识教学有这样一个教学模式:事例分析、实验,然后进行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然后做题目进行物理概念的应用。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进行物理知识总结,这样就忽视了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的物理学习和记忆是短时记忆和机械记忆,不利于学生理性分析物理概念相关知识,无法构建理性的物理学习方法。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的物理概念教学应该要注重过程教学,具体的教学方式有。

首先,应该要注重整个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这样学生能够理性、正确认识到物理概念知识。所谓的物理概念都是一些客观的物理属性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个性特点、心理和生理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吸收能力。因此,老师在进行物理概念的引入时,最好是利用一些感性材料进行物理概念的引入,这样能够使学生对物理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能够在认识上产生质的飞跃。

比如说中学物理在引入质点的物理概念时,可以举例研究雄鹰的飞翔状态,使学生先各自进行雄鹰飞翔运动的想象,使学生能够感到自身的不足,然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出雄鹰的大小、形状会影响到整个雄鹰在空中的运动情况,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出方法忽略掉影响雄鹰运动的形状和大小,进而引出物理运动时质点的概念。

其次,在进行物理概念的过程教学时,应该要注重学生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将物理概念进行还原,主要是将物理概念形成的思维历程进行还原,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物理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索,进而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体验和掌握整个物理概念形成的方式,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日后的物理概念学习过程中,形成主动思考和探索思维,并能够透过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找到事物的本质,进而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说在高中的物理概念加速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从问题产生开始的地方进行思考,面对最原始的加速度问题(如蜗牛在15秒内速度能够从0加速到0.2cm/s,在7s内,磁浮列车能够以433km/h的速度匀速运行),使学生比较和体验不同速度变化,然后再举出类似的速度变化,使学生能够了解到速度变化的概念,比较速度变化快慢的不同和相同点,进而在比较和问题思考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探索出基本的速度变化概念,再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掌握基本的加速度概念。

最后,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物理学史,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深入理解和兴趣,进而能够在物理概念的学习中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学生只有了解了物理概念产生、发展的过程,才能够总结出物理概念的本质。在遇到物理概念教学难点时,老师可以适当地进行物理学史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有耐心进行物理概念之间的比较,在比较和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进而能够内化为自身的物理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的物理概念教学,不仅是要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同时还要教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物理概念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能够将物理概念和人文文化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探索和生活体验,不断形成定性、定量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的物理老师要对物理概念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有足够的重视,并能够合理地利用课堂时间,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创设良好的物理概念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进行物理问题的思考,在此期间,老师要灵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的本质,为灵活运用物理概念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活用物理概念解决身边的物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肖永强.高中物理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专辑),2011,29(04):65―68.

[2]许锴明.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J].考试周刊,2010(49):185―186.

[3]王秋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概念的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09):7.

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范文4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实践;思考

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

架”。因此,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笔者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现将化学概念教学的体会和反思总结如下,与同仁们共勉。

一、初中化学概念的主要内容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感性认识而形成。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溶液、溶解度、化学变化、反应类型等。二是属于微观范畴的概念,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可以看出,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是以物质为中心,从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分类等方面展开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相互补充,又有区别,相互独立。

二、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特点

1.较强的抽象性

从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来看,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微观范畴。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化合价等等。这些概念看不到、摸不着,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它需要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初中化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2.形成的阶段性

化学基本概念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的。在教材编排上注意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合理负担以及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将初中化学所涉及的概念穿插编排在不同的章节中,逐步深入。在教学要求上,由低到高将概念分为“知道”“认识”“理解”“应用”四个目标层次,可见,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三、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加强直观教学,感性体验,形成概念

抽象的化学概念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易挫伤学习的积极

性。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导入,帮助学生感知并形成概念。教学中,根据化学基本概念形成的需要,有些概念,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从这些现象中,归纳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例如对酸的概念的建立,我是从学生生活中对“酸”的理解切入的,结合在CO2学习中对碳酸会使石蕊试剂变红的认识,使学生对酸的理解产生相关的类属性同化,扩大对酸的认识范围,从而形成由系统的概念体系,上升为酸的概念。

2.注重发展性,全面理解,讲清概念

化学概念本身是发展的,所以教师应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例如氧化反应概念的形成。学生刚接触“氧化反应”时,指的是有氧气参加的反应,当学习了碳与氧化铜发生的仍然是氧化反应时,这一“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不单独指“氧气”,而是指氧元素,这样氧化反应的外延在逐渐扩展,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加,对概念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分阶段教学,不能一次性教给学生,以免增加难度。

3.对比归纳,逐步深化,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繁多,容易混淆,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突出本质,辨明异同,使概念系统化,达到逐步深化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元素和原子时,初学阶段学生很难理解,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对比联系的方法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列表比较,如下表: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能对有关的概念深入理解、正确掌握。在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化合物和混合物,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等等,都应该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

4.联系实际,培养能力,应用概念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是人类对化学科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是间接经验。在教材中引出概念不仅是为了知识表述的简约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概念启迪学生进一步思维,拓宽知识视野,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已学概念去理解新的事物,对化学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该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在对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讲解时,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三个方面的活动,第一个活动就是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大多数是混合物。第二个活动可以做一个实验,或者是让学生观察一个演示实验,就是把铁粉和银白色的铝粉混合,然后通过混合物的分离,让学生们对混合物和纯净物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通过上述两个活动以后,可以再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在辨析像洁净的空气、纯苹果汁、纯净水,在这样的一些常见的生活实例当中,来进一步认识到纯净物是指只含有同一种物质的才叫纯净物。通过活动的设计,不但帮助学生形成了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范文5

关键词:物理 概念 教学设计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其实是在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当然就谈不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概念教学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更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解并运用好高中物理概念呢,笔者从实际教学的经验中体会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抽象为形象,可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效果。以下是本人结合实际教学总结归纳的一种概念教学方式,愿与同仁一同探讨.

一、高中物理概念分类

基于发展观点,我认为高中物理概念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初中已形成的初浅的,甚至是不完整的概念。此类概念在学生脑子里已经形成,但不是很成熟,甚至可以说还不是很科学,称之为旧概念。旧概念教学要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使其完整化、科学化,变得更严谨。另一类是属于全新概念,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新概念的教学,必须让学生了解它的来龙去脉。要理解概念的内涵(既反映了物理对象某种属性的“质”,又反映了物理对象某种属性的“量”),又要理解概念的外延(既概念的适用范围,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某一属性的一个个,一类类现象或事物)。

二、物理概念教学设计

下面以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几个基本概念”的教学为例,阐述概念教学设计。本节包括参考系、质点、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等概念。把这些概念进行分类,参考系(相当于初中的参照物)、时间与时刻、路程应属于第一类,是初中已经接触过的概念。而质点和位移是新概念,属第二类。

1、要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旧概念教学。由于参考系、时间和时刻、路程这些概念都是在学生头脑里已经初步形成的概念,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要让学生表现出他已有的知识水平。在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上进行教学。

2、新物理概念的引入和形成。在物理概念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原有概念的局限,从而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新的物理概念。

例如:“位移”概念的引入:先让学生观察两个路径acb、adb都从a地抵达了b地,如图所示。路程分别为25km和30km。然后向学生提问该两种路径有共同之处吗?学生可以观察出两种路径的初位置与末位置是相同的。从而引发出路程无法描述物置的变化,只能引入新概念位移:即位移是表示物置变化的物理量。如:从a到b的位移为22km,与路径无关。再问:如果从a地出发经过位移大小为22km后一定能到达b地吗?进一步引出位移的矢量性,即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通过这种设置新情景,层层诱导让学生观察、思维、分析,比较“现象”的共同属性,从而明白为什么要引入“位移”,位移具有矢量性。

3、通过“比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了深入理解概念,除了要理解其物理意义外,还应找出概念与构成它的要素或与它相近的另一概念的异同点及联系。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体系,所谓概念体系是指由相邻概念(如静电场与重力场,电力线与磁力线,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等),相似概念(如质量与重量,动量与能量,电场强度与电场力,电压与电动势等),相反概念(如力的合成与分解,正功与负功等),并列概念(如电场强度与电势),从属概念(如电场强度与点电荷电场强度等)组成了系列概念,只有当学生弄清这些易混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正确理解概念,防止错用概念,提高运用概念的能力。

4、编撰适应例题,巩固物理概论。概念形成之后,为了巩固新概念,可在概念上容易出错的地方,编撰适当的例题,变化条件,多方设问。这些问题要很容易把学生对概念的模糊认识暴露出来,然后澄清学生对概念的模糊认识,便会形成正确概念。

总之,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的艺术性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一番设计。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点,选用不同的适用于该概念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的实质,为灵活运用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若有几个概念一起教学,如果不经过合理的课堂设计,可能就是一盘散沙,最后也就无法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一幅能够反映现象之间密切联系的,完整的物理图景。

主要参考文献:

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范文6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其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整个物理教学的基础,又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物理概念的教学,可以说是每个物理教师备课、施教时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物理概念是将大量的物理事实和复杂现象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一方面,物理概念反映着人类对物理世界漫长而艰难的智力活动历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中,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成为物理思维的基本单位和有力工具。借助于这种简约、概括性的思维形式,人们找到了支配复杂的物理世界的简单规律,建立了假说、模型和测量方法体系,从而筑起了规模宏大的物理学理论大厦。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物理学基本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根基和精髓,是物理学大厦的砖石。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进行物理规律、物理理论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特定的字词所代表的物理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可见,建立起科学的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对概念教学,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备好概念内容本身,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智能水平和思维特征,超前预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问题,预先设想有效对策,以便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本文就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思维的超前预计及其有效对策谈谈笔者的认识和做法。

二、估计学生思维障碍,疏导接通学生思路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对物理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他们的认识却不一定深刻,特别是面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阅读课本后,常常是茫然不知其涵义。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的思维障碍,想方设法消除障碍,接通学生的思路。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上的思维障碍大都是由于不能抓住概念的本质,为此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特点,揭示规律内涵,洞察概念外延,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

三、探测学生思维,堵漏拨正学生思路

在概念教学前,若能探寻、猜想出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走向,超前预计到学生的种种想法,特别是错误想法,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便可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堵塞学生的思维漏洞,防止学生的思维走入歧途或误区。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惑,想学生之所错,结合概念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估计学生在认识上可能出现的漏洞及偏差,及时地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便可以巧堵学生思维漏洞,妙纠学生思维偏差,拨正学生思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例如在学习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时,由于初中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所谓“经验”,学生往往有“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受到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一定充当阻力”等错误的认识。这些知识经验会以表象或概念的形式保留在学生的记忆之中,形成了一个阶段性的认知结构。如果教师超前估计到这一点,在实施教学时,便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作出有针对性的具体安排:首先在新授课上按教材的常规要求,在一般情景的基础上着重讨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其大小和方向的规律;然后,再安排在以后的习题课或单元复习课上组织讨论,进一步深化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具体的教学过程是先和学生一起复习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基本概念,然后再向学生提出:“静止的物体有可能会受到滑动摩擦力吗”?让学生思考片刻后,可通过实验的演示,证实静止的物体有时也会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再让学生对照滑动摩擦力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其中“相对运动”的含义。紧接着通过动画向学生展示工厂中由传送带传送工件的情景,要求学生分析讨论工件相对于传送带的滑动方向,并由此判断工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方向,这样一般学生都能正确理解“相对运动”和“滑动摩擦力必定要阻碍相对运动”的实质,从而使学生纠正或摒弃原有认知结构中“先入为主”和“想当然”的经验错觉,真正掌握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理解静摩擦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分析学生思维活性,激发活化学生思路

将物理概念进行迁移运用是加深理解概念和巩固概念的最有效方法。在迁移运用概念时特别要讲究一个“活”字,要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地迁移运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精确分析学生的思维活性,推测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实际情况,有层次地安排应用性练习。在处理具体问题时,重点要放在激发学生思维、活化学生思路上,切实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应用性练习中要特别注意防止“概念的负迁移”。由于学生没有把概念的条件、使用范围、概念中的关键性字词及概念间的联系与本质区别搞清楚,以致在应用概念时常常出现错误。例如学生在学完“功”的概念以后,明确了做功的主要因素:即物体必须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当某力与物体运动方向始终垂直时该力不作功。经过初、高中两轮的学习,以上概念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当他们在学习“冲量”的概念时,便会自觉地把“功”的概念移植到计算“冲量”的问题中来。

五、预想学生思维特需,拓宽深化学生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