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技术范例6篇

建筑工业化技术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新型建筑工业化;BIM技术;建造形式;建筑行业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75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0-011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0.058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目标就是要使新型建筑实现高效与节能的工业化的生产形式。为了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将建筑行业与信息化相结合,对BIM等新兴技术予以充分采用。本文对在建筑行业采用BIM技术的优点进行了论述,对处于信息化技术下的建筑工业化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新型建筑工业化中采用BIM技术的意义。

1 在新型建筑行业采用BIM技术的优点

建筑信息模型就简称为BIM,建筑工程项目的每项有关的数据信息就是BIM构建建筑模型的依据,然后借助数字信息将建筑物所具备的确切的信息逼真地虚构出来。运用数字化的形式将一个建设项目的功能性质与物理性质展现出来就是BIM技术,BIM是一个通过对相关实际建设项目信息知识数据进行共享,以便提供真实的数据给此建设项目从建设到拆除全程的所有决断作为根据的过程,在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各自利益的有关方对其各自职责协作的体现与配合都是借助于对BIM中的信息进行更新、插入、修改与提取来实现的。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设计的时期,BIM技术使得设计各个专业的工作都是通过将同一个模型作为依据来进行的,进而实现三维集成协作设计。对共享的内容进行修改也因三维的冲突检查与显示而实现了更加便捷化,设计各个专业之间的协作也因此而实现了更加的高效和容易。在对建设项目进行施工期间,BIM技术不仅能对相关的进度、成本及建筑质量等信息予以同步更新,而且还能使模拟施工得以实现。BIM技术还能便捷地对施工期间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信息,如概预算、工程量清单和各个环节的材料准备等信息予以提供,从而使整体施工过程的管理和模拟实现可视化。在将建设项目投入运营使用期间,对相关的建筑性能和使用状况、建筑财务和建筑物已经使用的时间以及建筑物的容量和入住人员等方面的信息,BIM技术都能实现同步地更新并予以提供。

2 新型建筑工业化中采用BIM技术的意义

2.1 在构配件生产中采用BIM技术的意义

使构配件的精确度实现提升是构配件工厂化生产的目的之一,依靠传统的生产技术是无法彻底避免生产与记录中的误差或者错误的,但是BIM模型可以实现完整地将所搜集的资料录入BIM技术的其他系统或者完整地将所搜集的资料展现给制作工作者,采用BIM技术制作与设计构配件,能够使构配件的制作精确度与设计精确度的提升成为可能。

2.2 在建筑设计中采用BIM技术的意义

重复化、标准化、模块化等都属于新型建筑工业化建筑设计的特征,因此其会有众多且重复的数据产生,如果采用传统的建筑设计技术来进行整合记录,则必定会耗费众多的物力和人才,而且还极易出错。然而BIM模型在建立模型期间不仅能够借助多种设计软件来对构配件进行设计,而且对数据的共享也能够通过数据共享平台来实现,从而对规则与标准予以建立。

2.3 在施工安装中采用BIM技术的意义

新型建筑要想实现工业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使施工安装实现装配化,而这当中构配件信息的记录,像搭接的顺序与搭接的位置等,这些都是需要耗费众多的人工来进行的,而且极易出错。如果在施工安装中采用BIM技术,那么不仅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能够得到保障,而且人工成本也将大大地降低。在BIM模型中能够完整地展现各个构配件的信息,3D模型也会对各个构配件的搭接顺序与搭接位置予以精确地展示,从而使施工安装实现顺利地进行。

3 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中的具体应用

建筑工业化是建筑生产形式改革的产物,其施工形式是现场装配的,而其生产形式也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建筑行业的工作实效与工作重点得以切实地把握住,使建筑行业环保、低碳、高效及节能的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使当下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突破了困境,使住宅产业实现了高质量的保障,使劳动生产率实现了有效地提升。然而,迄今为止,建筑工业化在对构配件的生产、房屋设计的标准及施工操作等方面的有效整合还是略显不足,无法将完整的建筑体系信息模型予以建立,另外,由于生产形式信息和建筑设计信息分离下的统一化和标准化,使得无法全方位地对生产技术形式与其他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有效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用户今后的房屋实现多样化。为了使不同的构造体系与建筑体系得以建立,必须在施工、生产及设计等每个阶段将每个有关功能块存在的问题予以有效地处理。

3.1 BIM技术下构配件的生产

要实现建筑工业化首先就必须实现构配件的生产工厂化,通过工厂预制楼板、墙板和楼梯等构配件,不仅可以使标准化中建立的规则与标准得以有效地实现,而且可以使生产效率实现提升,使人工成本大大降低,使生产周期实现缩短,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原材料浪费,从而使建筑达到绿色环保的目标。然而,因为每个建筑构配件的生产单位缺乏一致的生产技术体系,为了有利于销售,生产单位会对标准的、单调的构配件生产方式予以注重,以使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得以实现,这便又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标准化、单调化的设计将应用于房屋设计中。但是在信息化技术下构配件的生产能够为生产构配件供给更多详尽的生产技术体系,以便构配件生产单位将更多多样化的产品生产出来,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3.2 BIM技术下的房屋设计

建筑工业化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实现房屋设计的标准化,这不仅可以使构配件的通用性得以加大,使建筑产品的生产效率得以提升,而且可以实现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和建筑产品损耗率的减少。然而如果在设计房屋过程中忽视多样化和个性化,只是单纯地重视标准化的话,则会使人们对房屋舒适度、房屋外观效果和房屋户型的选取等多方面的要求受到限制,进而阻碍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但是信息化技术下的房屋设计能够为设计房屋供应更多的设计信息资料。

3.3 BIM技术下的施工操作

建筑工业化的核心就是实现施工机械化,施工机械化不仅可以使现场施工装配所需的人工减少,极大地减少施工作业量,使施工周期得以缩短,进而使施工人员的工作强度实现降低,使工期实现合理化,而且能够使建筑物实现节能性、安全性、耐用性。然而建筑物的外观与质量也会因不同施工方法的安装特征而存在差异。而信息化技术下的施工操作能够将施工技术指导信息更加详尽地供应给施工操作人员,其中就包含怎样根据房屋设计的需求,在各种各样的构配件中对有关的机械仪器和施工操作的程序予以选取,以防止施工现场的机械和材料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从而使施工操作的质量和安全得以确保。

4 结语

新型建筑工业化因BIM技术供给的信息平台而使施工操作实现了装配化,使构配件生产实现了工厂化,使建筑设计实现了标准化。总而言之,新型建筑工业化因BIM技术的应用而实现了信息化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姜腾腾,钟炜.多利益方背景下的BIM技术辅助建筑工程项目协同机制探索[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4,(6).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2

建筑使用维护成本低建筑正常使用过程中维修率较高的有外墙渗水、窗周渗水、楼面渗水、墙体裂缝、面砖脱落、抹灰空鼓等等,一时的施工疏忽造成后期维护成本增加,PC构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外墙面砖反打不易脱落;板缝可吸收结构徐变或沉降引起的变形;窗框预埋基本杜绝窗周渗水现象;构件表面平整光洁无需再次抹灰找平避免空鼓发生;裂缝控制更严格,外墙不易渗水。PC构件拼缝处密封硅胶一般有效期15~20年,视老化情况需按周期重打一遍硅胶。除此之外,期间几乎无需修补维护,业主对建筑质量的投诉率低,从而降低使用维护成本,更为建设方赢来良好信誉。

工业化建筑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设计工作,融合了建筑专业、结构专业、给排水和电气、室内装饰、建设现场施工、预制构件工厂生产、金属加工等多领域的知识。强调各专业间的紧密配合,在设计之初即需对各领域作全面综合考虑,前期方案讨论期间需协调各专业,经充分论证后才进入实施性设计阶段。预制混凝土构件一大特点是,成品后很难再做修改,如果在设计阶段考虑欠周全的话,后期会使得预制构件无法按预定方案装配,造成经济上的浪费或在施工上引起诸多干涉问题不便于施工,甚至会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设计应首先满足预制构件本身强度要求,其次应满足工厂生产的可行性,如有异形构件应提前与工厂沟通商讨生产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且同时考虑现场施工的便利性。对于可能引起施工不便的构件也应尽早与施工方商讨确定施工方案。此外,还需事先与门窗、石材、遮阳、栏杆、地漏、保温、防雷、水电暖通、内部装修等部门沟通商定细部节点构造,按需预设管线孔洞或预埋连接件。建筑设计时引入PC概念(1)建筑设计时可采用PC+RC(现浇混凝土)的结构形式,充分了解适宜使用PC的范围与工法,同时需考虑PC生产和施工的可能性,结合PC的特性,充分发挥PC的优势。(2)高层住宅和商务办公楼的标准层往往占据大部分楼层,由于其建筑外形或内部构造重复和相同部分较多,建筑设计时该部分可采用PC。(3)有些建筑为了展现个性化会设计成较为奇特复杂的或悬挑突出的形状,给现场施工时的模板支撑围护带来困难。又或是建筑立面上期望展现的效果用传统模板施工方式难以达到的,比如清水混凝土表面、带有凹凸大型图案、表现纹理肌理的,都更适宜使用PC。(4)当PC作为外墙围护构件时,有时会使墙厚变厚进而增加建筑占地面积和影响容积率,这在建筑设计时须予以考虑。若外墙饰面采用石材,因PC制作时石材直接反打在混凝土上,无需干挂石材那样预留100mm左右的安装空隙,增加的只是石材本身厚度,所以在建筑设计时也应当予以注意。还有,由于PC表面一般无需再做抹灰找平处理,所以作为墙体使用时可增加户内实际使用面积,这也是建筑设计统计数据时需予以注意的。(5)考虑工厂生产和运输的限制,PC不适宜大跨度整体性要求较高的结构构件;结构设计安全第一(1)结构安全是PC设计的重点,PC构件的装配连接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安全性。PC构件的连接方式很多,按结构形式可分刚性连接和柔性连接。PC构件的刚性连接可视为固支,结构上不允许其转动和位移,节点强度等效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柔性连接可视为铰支,按不同的结构类型和荷载形式控制在许可范围内允许转动或定向位移。刚性连接和柔性连接又细分多种具体方式,需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但不管是何种连接方式都必须对每个节点进行结构计算,必要时辅以试验来确保结构安全。(图略)混凝土粘结牢固,PC构件的接触面需做毛面处理,深度不小于4mm,且在剪力较大处还需加设抗剪键槽。PC构件预留外伸锚固钢筋的规格长度需满足国家结构抗震规范要求。(3)除需满足国家相关规范外,预制构件本身还需满足长期稳定(风载、自重、地震)和短期荷载(脱模、运输、存放、吊装、施工)各工况下的结构验算,所以完整的PC设计还应包含预制混凝土构件计算书。预制构件规格不宜多因模具的开发生产费用较高,一套模具生产相同的构件数量越多,分摊的成本就越低,设计师应始终将成本控制的观念贯彻在整个设计中。不同的设计师虽说都能对同一栋建筑完成PC设计,但不同的方案导致最终的建设成本或许会相差很多。因此,首先要考虑的是构件的外形尺寸在设计上尽可能规整统一,即使有变化也尽量使模具能以大裁小来套用。接缝与防水设计(1)PC装配式施工的方式必然就会有横向或竖向的接缝,尤其外立面墙板构件接缝的防水设计尤为重要。防水分构造防水和材料防水,外墙板构造防水以外低内高台阶式构造来阻止接缝处渗漏雨水泛进室内,再加外层密封硅胶与内层密封胶条的材料防水。防水设计思路上不仅要考虑防水,更要考虑导水。防水材料的老化或是施工不当等原因造成接缝处进水时,会顺着接缝处特意设计的导水空腔排出墙外。滴水管设置间隔可视情况而定,一般每隔三层设置一处。(见图7)(2)接缝设计的另一考虑因素是能够吸收施工误差和结构徐变或发生地震时引起的PC位移,所以接缝宽度需通过计算来确定。金属件设计工业化建筑中预埋金属件和各类连接金属件的使用量很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金属件设计时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优化使成本降低。且为了便于采购和管理,金属件的类型不宜过多。考虑工厂制作的可能性与经济性(1)构件的设计除了满足建筑和结构要求外,还需满足工厂生产要求,否则就成为纸上画饼,设计得出而制作不出,所以需熟悉构件厂生产的各个过程。需考虑的因素有模具、脱模、起吊、翻身、存放。(2)常见问题有:•构件设计得太过复杂会造成模具费用增加、难以脱模、振捣不便等问题。因此构件设计应尽可能使模具简单且便于脱模;•构件设计得太大不利于吊装和运输,相反设计得太小也使得板块零散增加施工工序和加重劳动强度而且也不经济;•起吊件的设计应经过强度验算满足起吊荷载以免造成安全事故;•吊点设置不平衡。吊点设计应尽量以重心点为中心对称分布;•当构件有局部凸出而模具内凹时未考虑脱模斜坡,一般取10%斜度;•预埋门窗在框料选材时未考虑工厂蒸汽养护带来的高温变形问题;考虑现场施工的便利性(1)PC装配施工是一项精度要求较高的工作,安装定位精准与否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整体偏差。因此,安装定位应尽量减少施工人员的随意性,取而代之以事先设计并预埋在PC构件上的限位件来控制定位,再通过施工调节器具进行微调整。限位件和调节器具的操作在设计上应避免施工现场使用大型器械,尽量以人工操作为主,使用常用工具便可实现定位和微调。(2)PC构件的外伸锚固钢筋是一种常见形式,设计时需考虑与现场现浇部位绑扎钢筋干涉的问题,尤其当与柱梁等较粗钢筋有交叉时,设计上需将PC构件外伸钢筋错位避让,因为当发生干涉时因钢筋较粗凭人力很难矫正,此时会给施工增加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工业化建筑设计一般包含以下内容:(1)设计总说明;(2)预制构件平面、立面分布图——反映PC板分布位置、板名、板重;(3)剖面图——与PC相关的建筑各部位剖面图,反映PC与主体结构的相对关系;(4)预制构件制作图——构件厂生产构件用图纸,须清晰表达单个构件全面信息;(5)预制构件装配图——施工现场安装PC用图纸,反映每个构件的装配方式与相互关系。废而不得不重新开模的话就得不偿失了。不同的模具设计师为同一预制构件设计出的模具在用料、精度、耐用度、操作性等方面可能会相差很多,这需要模具设计师有丰富的经验和全面的考虑。比如对于模具的易磨损部位应设计为可拆卸替换式;对于外形相似而仅仅长短尺寸不同的构件尽量以大裁小一模多用。

模具拆分与固定为使模具方便加工与拆装,需将整套钢模拆分为若干单件后拼装。但为保证整体性,拆分的单件也不宜过多。单件的拼装方法可根据构件的精度要求分为插销加限位固定、铰链加定位销固定、螺丝加定位销固定。为防止变形走样,一般固定间距不大于500mm。(1)插销加限位固定主要用于精度要求不高的简单大型构件,边模拆装需起重设备配合。(2)铰链加定位销固定主要用于精度要求不高的简单小型构件,边模可采用人工翻转。(3)螺丝加定位销固定主要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大、小型构件。(图略)预埋门窗预制构件附带门窗时一般只预埋窗框,带玻璃的窗扇由现场安装。窗框在模具内固定时可用内模钢框辅助定位,以防止振捣混凝土时跑位门窗框料本身材料也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在预制构件养护、翻身、运输、吊装过程中不至于因变形而影响后期窗扇安装。预埋金属件预埋件固定主要采用螺丝固定,需注意以下事项:(1)按图纸准确定位;(2)在钢模上的固定要牢靠,以免浇筑混凝土时跑偏或掉落;(3)紧固方式要便于拆装;(4)注意对预埋件工作面的保护,不要被砂浆污染而影响正常使用。模具制作流程模具设计放样落料材料加工焊接组装冷作校正拼装测试满足要求涂装养护5、预制构件生产由于预制构件类型不同,其生产流程和控制项目也不同,且各厂家对于生产方式和质量控制都有自己的模式。这里以外墙板为例,了解一下混凝土预制构件在工厂一般的生产流程。模具组装和清洁固定内窗框(附有预埋窗时)铺设外立面装饰材料(附有面砖石材等时)吊入钢筋笼预埋件定位隐蔽验收合格浇筑混凝土养护脱模外观修补质量检测保护措施存放堆置装车运送模具组装和清洁模具组装完成后需进行去毛、除锈、清渣等工作,若有前次孔洞修补处还需打磨抛光处理,尤其针对清水表面的预制构件,钢模修补痕迹会在预制构件表面留下纹理,在光照下显得较为明显。与构件混凝土直接接触的钢模表面需均匀涂抹脱模剂。脱模剂以水性高分子成膜物质为主,起隔离作用,使预制构件在脱模时顺利脱离模板,使外表光洁、棱角完整。对于外观要求较高的构件,在模板拼接处如侧模与底模的拼接处须以止水条做好密封处理以免漏浆影响外观。止水条多为橡胶材质,已成系列化产品,形状及规格可多选。窗框的固定窗框由窗厂家按要求规格提供,预制构件厂按图纸位置在窗框内侧附加钢框用以固定窗框。窗框一般需有25mm以上的混凝土埋深。另外,还需根据窗厂产品要求按间距埋设加强爪件。(图略)面砖和石材铺贴(1)面砖。在模具内摆放面砖时并非一块一块摆放,而是必须先制作面砖模具格,由砖模格制作出较大片的面砖板,然后将面砖板铺贴在预制构件钢模内。砖模格材料多为木+钢,首先根据面砖与砖缝的模数确定砖模格的外尺寸,一般400mmx600mm左右,不宜太大。(见图16)制作面砖模具的步骤:制作砖模格表面朝上摆放面砖嵌入砖缝条张贴薄膜胶布倒出整张面砖板双面薄胶带铺贴在钢模内(2)石材。不同于传统的石材干挂,预制构件的石材都采用湿式作业,无需粘结材料,提前24小时在石材背面涂刷防返碱处理剂,待浇筑混凝土凝结后与构件形成一体。为了不造成脱落保证安全性,石材背面必须按强度计算要求布置金属钩或锚栓。钢筋(1)按图纸要求排布钢筋,并控制保护层厚度;(2)如有叠合筋,应按设计要求露出高度设置;(3)如有预应力钢筋,应依据设计要求计算所需的张拉控制力和张拉伸长值,放张顺序应符合结构设计与生产工艺要求;(4)如有钢筋接驳套筒,应严格控制其中心定位偏差。各类预埋件、预埋管线、预埋电气盒的固定可用垫块、卡件、螺丝、铁丝绑扎等方法固定预埋件,关键是定位准确、紧固牢靠。混凝土振捣(1)电动振捣棒。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直径适宜的插入式振捣棒逐排均匀振捣。振捣时应避开钢筋、埋件、管线、面砖等,对于重要勿碰部位提前做好标记。(2)振动台。钢模台下部设有振动装置,虽然设备费用较高,但振动均匀密实,效率高。(3)振动器。小型振动器,在模具适宜部位安装振动器,若构件为长条型如柱梁,在侧模的一侧或两侧间隔设置振动器。毛面处理设计图纸指定某处需做毛面时,一般有以下方式:(1)在混凝土未完全凝结时用铁耙在构件表面平行拉毛,一般要求间距5cm左右,深度4~6mm。(2)待混凝土凝结后用铁钎人工凿毛,但需注意不可用力过猛以免造成裂缝损伤构件。(3)在钢模上涂抹缓凝剂(也称露骨剂),待脱模后用高压水枪冲掉涂剂露出骨料形成自然毛面。但需注意的是必须将涂剂冲刷干净无残留。养护(1)自然养护。有覆盖草帘浇水养护和覆盖塑料薄膜养护,按国家混凝土养护的规定操作。优点是成本低,缺点是设备周转利用率低。(2)蒸汽养护。预制构件厂为了满足工程进度需求和加快设备的周转,常采用蒸汽养护来缩短混凝土养护周期。常压下蒸汽恒温段以45~55度为宜,一般24小时后可达脱模强度。蒸汽养护需锅炉等配套设施,运作成本较高。

脱模预制构件达到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的75%,且不小于15N/mm2时即可脱模。脱模分平法脱模、翻转脱模。(1)平法脱模。钢模台基固定不动,先拆卸侧模,平板构件采用四点脱模,长条构件采用二点脱模。由于平板构件与钢模台基的接触面积较大,有相当的吸附力作用,所以脱模时先起吊一端使一侧略离地释放吸附力,再起吊另一端使整体脱离。平法脱模的重心平衡是关键,脱模点应尽量按重心对称分布,起吊时为使各吊点受力均衡,常用滑轮来调整钢索长短。脱模用金属吊具的形式与规格应按强度计算结果取用,且吊点间距离也应满足计算要求,若间距过大会造成跨中正弯矩过大而产生裂缝,间距过小又会出现反弯矩同样容易产生裂缝。(2)翻转脱模。钢模台下安装有顶升设备,将平板类预制构件连同钢模翻身立起80度左右,再由构件侧端预埋的吊装金属件起吊脱模。这种脱模方式对构件不易造成损伤,但设备投入成本较高。质量检测(1)混凝土强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的规定分批检验评定。(2)预埋连接件、插筋、孔洞等应应核对图纸全数检查,主要项目有:数量、规格、定位。(3)外观质量检查。主要内容有:饰面(石材面砖)、崩角、蜂窝、露筋、裂缝、门窗框、埋件松动。(4)外形尺寸检查。用钢直尺、直角尺、卷尺、吊锤等工具,核对图纸进行复核。修补和保护(1)对缺角、蜂窝等修补时,水泥砂浆应嵌入密实,且表面打磨平整;(2)面砖石材等饰面有沾污时须及时清洗,并糊上蜡纸等加以保护;(3)门窗框应做木套等加以保护;(4)预埋金属连接板的板面如有沾污应处理干净。螺母预埋件的螺纹孔应塞海绵棒防护、外露预埋螺纹杆应套塑料帽来保护螺纹。(5)对每块成品构件进行编号标识。装车运输预制混凝土构件出厂后运输至施工现场途中必须对构件采取专项防护措施避免因颠簸造成构件的损坏。运输方式是决定运输成本的很重要因素,只要能满足当地交通规则和不受施工场地限制尽量一运多载。构件的装车方式也需要进行专项方案讨论。构件的装车形式常有平躺式和竖立式。平躺式适用于大多数PC构件,途中不容易发生倾覆,但是构件下部支点的设置就比较重要,尤其对于预制楼板、墙板等扁平构件,支点距离较大时构件自重再加上路面颠簸产生的冲击荷载会对跨中产生较大弯矩,造成构件严重裂缝影响使用。同样,支点距离偏小时会因悬臂端过重使跨中产生较大反弯矩也造成裂缝等损坏。另有一点也需注意,谨慎采取二点以上支点的方式。除非有专门措施,否则很难保证每个支点同时受力,效果反而更差。所以在对预制构件进行配筋设计时必须考虑运输因素,并计算出最佳支点距离以指导运输方正确设置。(图略)为降低运输成本一般都会采用构件平躺叠加形式,支点与上下层构件的接触点必须设置减震措施,如垫橡胶块等,禁止硬碰硬方式。重叠不宜超过5层,且各层垫块必须在同一竖向位置。竖立式适用于PC构件较大且为不规则形状时,或高度不是很高的扁平PC构件可排列竖立。竖立式除了需注意超高限制外还要防止倾覆,必须制作专用钢排架,排架常有山形架和A字架。构件与排架之间须有限位措施并绑扎牢固,同时做好易碰部位的边角保护。也有时候,连同工厂堆置存放用的排架一起整体装车,待到施工现场也连同排架整体卸车,再将施工现场的空置排架运回构件工厂,如此循环反复使用。这么运作的好处在于省却了工厂与现场的PC构件装车和卸车环节,也避免了在此环节中构件碰撞破损。竖立式对于预制墙板、预制柱等竖向装配构件更方便施工现场直接吊运,省却了构件翻身环节。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国家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渐提高,我国制定了与基础设施工程验收有关的行为规范,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基础设施建设中隐蔽工程影响,工作人员只有使用真实完整的技术资料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工程质量,虚假的项目数据可能会威胁工程安全。

一、技术资料应用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的重要性

有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工程的社会效益。这类企业看不到技术资料在项目工程质量提高中的重要影响,导致建筑的质量和安全受到影响而被降低甚至还会给合同负责人带来商业纠纷。

1、真实的施工技术资料是城市建设及管理的重要依据

要想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相关负责人必须要提供真实有效的技术资料。施工资料可靠性与否无论是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开展还是对建筑物后期的修理和扩建都有着重要影响。要想增加已经投入使用的建筑的使用年限,企业需要定期的对建筑进行养护,发现有任何问题要及时处理。有的建筑竣工时间过于久远,修理人员不了解建筑管线的走向,他们只有借助相关技术资料才能完成维修工作。这时,如果企业提供的技术资料不完整就会加大建筑维修难度,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如果技术资料是错误的,那么会给用户的安全造成不可预计的影响。为此,施工单位必须提供真实完整的施工资料。

2、标准化、规范化的施工技术资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

如果一个建筑实现了它的使用价值,利用它的功能给用户带来了便利,那么这个建筑就是高质量的。而一个建筑物是否能实现自身的使用价值,主要取决于该建筑的实际施工是否与工程设计相符合,施工行为是否违背了相关技术规范。要想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我们必须要对施工资料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资料记录和整理工作的规范性。为此,相关负责人必须要提高责任意识,认真的对施工资料进行填写,杜绝资料延迟归档现象的发生。施工资料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反映,对保证用户安全有重要作用。

3、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见证

施工资料并不是由某一个权威人士凭空捏造的,而是由记录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全方位的对建筑的各项数据和建造过程进行记录而得来的。所以,施工技术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筑单位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各个单位工作人员必须要增加责任意识,提高工作质量。

二、目前我国工、民用建筑施工的资料管理工作尚不完善

有的人认为施工资料管理工作是很简单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工程完成后各建筑单位需成立专门的整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类归档,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很高,资料管理工作的质量经常会因此而被影响。

1、施工技术资料不真实

施工资料的基本特征是真实可靠,但是目前我国使用的施工资料的真实性并不高,导致施工质量受到影响而被降低。某些建筑单位的管理者工作不积极,下属缺乏工作热情,有的员工即使发现了资料的错误也不进行改正,还有一些工作人员根本没有在工程进行时对各项数据进行记录。虽然我国制定了监督取样工作的技术规范,但仍旧有一些单位不按见证制度办事。甚至还有一些监督单位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导致施工资料的检查工作进行得不透彻。以上这些都是导致施工资料真实性降低的原因。

2、施工技术资料不规范

要想提高施工资料的准确性必须要结合多个责任主体的力量,这项工作的难度很大,所以资料的质量经常会受到影响。设计人员明知其设计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却不修改施工设计。某些单一项目可以决定整个工程的质量,但是这些项目的交底工作却缺乏针对性。另外,还有一些记录人员没有对隐蔽验收进行记录,填写人员工作不认真遗漏了某页的书写。真实可靠的施工资料可以全面的对项目工程的质量进行反映,可是一旦出现了这些事情,技术资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3、原材料取样缺乏代表性

各建筑单位参与试验工作的员工素质水平相差较大,有的员工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胜任工作。受经济利益和工作便利的驱使,各单位选取了违反国家标准的取样方法、取样数量和取样频率。只有科学的取样方法、准确的取样数量和恰当的取样频率,才能够保证试验结果反映项目质量的真实性。如果建筑单位的取样工作不规范,质量较差的材料就会进入施工现场进而威胁整个工程的质量。

4、施工资料和现场施工进度脱节

施工资料可以体现项目的实际施工过程,为此,记录人员必须在施工进行中对资料进行填写。但是大多数企业采用工程完成后通过回忆填写施工资料的方法,降低了资料的参考价值。

三、强化施工资料管理力度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施工资料管理部门

对管理责任制度进行完善。首先,运送人员在将材料运输进入施工现场前必须要通知化验员,为取样工作提供便利。其次,质检员要加大工序的检查力度,提高每一项工作的规范性,保证资料质量。最后,如果工程数据发生了变动,技术员要在资料员的陪同下对竣工图进行必要的修改,方便后续工作的开展。

2、认真贯彻执行新规范新标准

近些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越来越高,施工资料早已不能全面的对项目质量进行反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相关部门完善了工程资料记录工作的行为标准,促使工程档案全面性得到了提高。工作人员必须要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增强自身责任意识,以高度的热情开展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提高资料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保证工程的质量。

3、提高施工资料相关人员素质

单位要对即将参与资料管理工作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没有参加过企业培训的或者培训后考试没有通过的人员不予录用,这些员工不仅根本无法胜任管理工作甚至还有可能会破坏公司制度。另外,已经进入企业的员工也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国家规范以及操作软件的学习,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保证工作的质量。

4、保证工程技术资料记录与收集的及时性

要想提高施工资料的可信度,工作人员必须要以工程的实际进度为依据,适时地对技术资料进行收集,并分类归档。某些企业在监督结构检查前突击式的对各项数据和报告进行补充,这种情况下的施工资料是毫无意义的。为此,各建筑单位必须要设置专门的负责人员完成工程数据的收集工作,保证资料记录与实际施工同步。

5、保证各种技术资料的真实性

虚假施工资料的危害很大,它不仅会破坏施工计划而且还会降低工程质量。参与检测工作的员工要认真工作,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除此以外,监督机构必须要加大检查力度,消除任何威胁项目质量的因素。为了提高施工资料的真实性,行政部门要随时对资料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造假行为做出严惩。

结束语:综上所述,施工资料可以对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进行反映,通过技术资料我们不仅可以随时对工程质量进行查验,而且还能够对项目质量的等级进行评定。为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责任意识,以高涨的热情对待施工资料的管理工作,大家通力合作激发团队意识,利用团队的力量消除威胁工程质量的隐患,解决施工资料管理工作中层出不穷的障碍,保证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4

关键词:工程管理;控制要点;优化措施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1.1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加上国家政策扶持,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亦是如此。但是,随着建筑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被市场淘汰,建筑企业需不断改革创新,了解自身不足,然后进行优化,积极提升管理水平和质量,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所以,对建筑企业而言,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优化至关重要。

1.2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

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内容,可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通过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控制措施,可优化施工方案,改进落后工艺,将标准化技术要求贯穿于施工的各个环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完善技术管理制度、增加技术培训、做好材料监管、控制施工技术参数等,从而促进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增强建筑工程的高质量发展。还可通过优化技术管理、实现资源整合,为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与可靠夯实基础。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全面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建立、健全完善、全面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和机制十分重要,可以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环节和技术予以规范和约束,并对相关的标准和准则进行约定,以确保建筑工程的各项施工技术符合国家规定和要求,确保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正规化、标准化,以促进建筑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目前,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很多建筑企业并未对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制度引起重视:譹訛未建立标准化的技术管理流程和制度;譺訛未清晰划分各部门的职权,未对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内容予以考核;譻訛未成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小组对施工技术进行检查,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责令立刻整改;譼訛缺乏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的正确意识,导致制定的管理制度流于表面,没有进行落实和优化,造成各部门工作懈怠、效率低下等问题,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施工速度和施工质量水平。

2.2缺乏对建筑施工材料的管理

建筑施工材料作为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物料,其重要性非常明显,施工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施工质量。随着对施工材料需求量的加大,部分建筑企业缺乏对施工材料的管理,易出现各类问题,如在进行材料采购时,没有对施工材料的质量检测书、供应商的经营证明等进行严格检查和质量检测;对购买后的材料没有进行细致化的登记入库,完整填写材料的型号、数量、材质、用途等数据,进行妥善的保管,随意选择仓库堆放,未做好合理的规划、区分。另外,没有科学、合理的保管制度,易造成材料的遗失、盗窃。

3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的控制要点

3.1加强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控制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规模和制度管理不断地完善,加强建筑施工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控制。通过树立对建筑工程技术科学化组织管理的认知理念,可以不断提升建筑的施工质量,优化建筑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控制

在我国,建筑行业属于大中型工程项目,其建筑规模较大,涉及的内容和环节较多;某些建筑工程的地理位置十分偏远,环境较为恶劣,因此,加强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控制极其重要。任何行业安全问题是第一位的,与生命、财产安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在施工管理中必须得到重视。建筑企业若想长期、稳定地发展,就必须强化对施工安全管理。首先,在施工中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如要求施工人员戴好安全帽等;其次,不因盲目追求施工进度,而忽视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同时,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避免施工过程中产生安全隐患。

3.3加强对建筑施工材料管理的控制

施工材料是建筑工程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加强对施工材料管理的控制十分重要,尤其是对施工材料的采购及保管应严格管理和控制。首先,采购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的综合素养,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择建筑工程所需要的各类材料,禁止发生收受贿赂与回收等情况;其次,在进行采购的时候,要仔细检查相关的资格证书和质量检测证书,然后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确保其安全可靠。除此之外,对于采购后的材料需要做好登记入库工作,对材料名称、数量、材质等信息进行完整记录。再次,做好存档备查工作,根据不同的材料性质选择合适的仓库进行存放,避免受到阳光直射或雨雪侵蚀。

4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优化措施

4.1重视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优化

为了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优化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首先需要树立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正确认知;其次,需要对建筑工程技术操作标准和规范充分了解,以此为基础开展建筑工程技术组织管理体系的优化工作。例如,为了确保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规范性、连续性与均衡性,要求施工工艺必须符合国家操作规范和要求,以确保达到国家质量标准,并如期完成工程。其次,在进行编制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时候,需熟悉技术管理的概念、各部门的职责、建筑工程的成本核算、全方面管理等,从而做到建筑质量、施工成本、竣工进度3方面的统一。

4.2完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制度和体系

优化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完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制度和体系,进而不断优化技术管理环境,促进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在完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的时候,需要树立正确的认知,以发挥管理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利用系统化的管理措施,将设计图纸与材料质量管理相结合,确保技术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形成责任分明的管理制度,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打下基础。

4.3强化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监督工作

强化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监督,主要分为2方面:①技术文件的监督管理需要对技术文件的相关资料进行严格检查,在编制文件的时候,需要填写完整无误,且数据真实可靠;同时妥善保管,不能随意丢弃和外借;②对施工技术的监督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施工技术的环节、工艺,技术管理制度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等方面进行检查,全面促进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监督机制的开展和工作落实。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一、在建筑施工中优化技术管理的关键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地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不计其数的大中小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高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目前建筑企业出现了一系列的建筑质量问题。在日益竞争加剧的市场竞争面前,通过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建立缜密的工程施工档案以及有效的技术培训,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确保建筑质量,这对降低建筑施工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进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所谓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不仅仅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技术培训还包括图纸会审、编制施组、技术交底、安全技术、“四新”技术开发应用等。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内业和外业两种,内业主要包括一些建筑施工技术的一些基础的作业,例如:根据建筑施工的技术需要制订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根据建筑施工的技术标准制订的作业规范和作业指导书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并将这些规范和作业指导书以及培训的记录一并建立技术档案,完成存档。外业主要是围绕施工的技术准备,以及建筑工程过程中的技术实施方案,并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适当的更新,以促进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

三、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由于建筑企业的规模差异较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软硬件配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再加之建筑领域的这种总分包的体制,很难建立一套通行的规范,但是作为这样一个相对庞杂的工程系统来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就很难有合格的技术管理。目前的总分包的体制下,所谓的施工技术管理就是工程的总包单位的技术管理,就是通过分包合同的纽带建立总包建筑单位与分包建筑单位的技术管理对接,这种对接的紧密度是较差的,受到分包单位的软硬件设施的制约,并且很难贯彻执行原定的施工技术,原材料的采购、存放、堆砌很难按照施工设计的要求来进行从而拖延了工程的工期,使工程造成经济损失,管理成本将大大提高,使工程在企业与企业的交接过程中出现纰漏。

(二)建筑施工制度体系存在缺陷由于建筑企业参差不齐,一部分企业不能够落实并完善与工程施工相关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行业的相关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以及相关文件的要求,不能建立健全建筑相关监管部门管理组织机构设立的要求以及相关的责任制度,在人员配备上,没有很好地将技术岗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接,或者是在企业内部没能够按照岗位进行施工技术的责任划分,出现一个流程多人负责或者是一个环节无人负责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单位无视《建筑工程施工规范》的要求,没有建立任何的施工制度体系,或者是在制度建立本身就存在巨大缺陷。即便按照制度的要求来执行也不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部分单位不能够按照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要求对一线员工进行技术的培训,缺少操作规程以及安全教育,或者肆意违规操作,无视安全,安全技术交底进行不彻底。没有对防护设施例如脚手架等,按时定期进行有组织的验收检查、施工现场消防设施虚设等。再加上施工项目本身存在的弊端,管理人员水平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缺陷都迫切需要在制度上给予弥补完善。

(三)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监督不严

在企业内部缺少针对建筑施工技术的运行监管,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以及作业指导书的标准严格约束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没有针对从业人员不同文化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探讨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优化在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总包商以及分包商的实际水平的基础之上建立一套通行的、行之有效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将体系贯彻到每一级包商,不再简单的依靠分包合同来约束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要通过专人负责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在进行工程分包时要将工程技术管理责任进行相应的转换,责任落实到人。各级企业在工程前,工程进行过程中以及工程后期都要注重人员的调度以及各部门间的配合,重视人员管理以及人员储备,重视对人员的培训,提高各岗位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安全意识。

(二)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优化操作各项规范建筑企业要从本企业实际入手,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订一套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以及确立关键环节的限值和具体的作业指导书,让一线操作工人的行为都有相应的准则作为约束。

(三)加强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的监督落实建筑施工技术的各个环节的责任,责任到人,加强在施工环节进行监管,监督施工过程的安全操作是否符合操作规程的要求,随时纠正那些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要求而影响施工质量或者施工安全的违规操作,重点关注工程进度、施工的客观条件,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为工程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使施工过程连续、均衡地进行,保证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使用,使工程施工在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工程成本。

五、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综述

在确定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实施步骤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企业的人员配置,设备准备等硬件准备,同时要考虑项目业主的具体要求,在贯彻国家相关标准以及地方行业规范的前提下尊重科学规律。对“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要坚持经过试验鉴定的原则;所有施工技术工作都要全面考虑其经济效益状况,择优选取;日常技术管理工作和生产实践过程紧密结合。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做好基础工作,既要全面又要重点控制。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具分析落实、分工协作,力求最大程度为工程施工提供服务。当前施工竞争日益激烈,技术管理水平所反映出的竞争势力也较为突出。不少企业,尽管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但由于管理技术的薄弱,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而在竞争中却处于被动的境地。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大中小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通过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是建筑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途径。在进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优化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优化,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优化操作各项规范,加强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的各个环节的监督。

参考文献:

[1]余宏威.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管理[J].广西城镇建设,2009(10)

建筑工业化技术范文6

[关键词]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29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52- 02

在当今社会,这样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各行各业都加以运用的形式。就建筑工程管理来说,信息技术也充当了一份必要的角色。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了优势,信息化管理减少了大量的人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另外,建设工程运用信息技术对工程的开发,设计等都是一大帮助。建筑工程本身工程量庞大,工程的信息量很大,这样一个情况增加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建筑工程管理势必依靠相应的信息技术才能提高效率和完善工程的进度。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建筑工程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筑工程管理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起来。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并没有十分到位,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范围还不够,另外,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这方面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目前的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还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建设,这样才能为建筑工程带来新的发展之路。

1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晚,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时间也不过近些年,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还相对来说只局限于某些部分,国内大部分建筑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认识还不够深刻,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接触不够,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涉及的领域还只局限于一些事务的信息化管理与交流问题。对建筑行业的负责人来说,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的监控、组织等方面的影响,忽略信息技术在这些细节上的运用造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这方面的进展不深,发展不起来。另外,相应的软件开发还不够到位也是导致行业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关键。软件开发跟上时代的同时,也要做好方向的把握。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软件开发还相对较少,这样就直接导致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不够的全面。软件开发要加快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发展进程,要积极研发相关产品,只有高效可行的相关软件得以开发,才能提高建筑行业对这方面的认识。企业负责人的认知要不断地提高,行业发展还是要靠负责人的正确领导才能有所发展。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是关键的,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能力,为建筑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行业不断提高竞争能力的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发展,建筑行业也逐渐投入到信息化建设的方面上去,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在,在软件开发不断完善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大,正在不断地发展。然而,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但是,相信未来几年,建筑行业的信息技术会发展得更好。另外,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运用上,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不相符合,并且差异较大。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发展更加理想,而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不仅是人的意识还是企业的认知都相对的比较局限,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面积较小,这样就形成了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差异。这样的现状需要加以改善,政府也要相应地加以干涉。要倡导信息技术走进建筑行业。要加大信息技术的建设开发,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软件研发要与时俱进,要加大发展速度,寻求各地区相对小的差异发展。要协调各地区的综合发展。

2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落实

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信息技术的渗透,要符合建筑工程的发展需求,建筑工程管理的流程复杂,信息技术的运用首先要解决这些复杂的流程管理问题。另外,建筑工程的数据量庞大,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供资料查阅和管理。如何灵活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也是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完整性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建筑工程实施之前的相关数据收集整理工作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来做好充分准备。建筑工程管理还有注重成本的控制,成本的计算、优化、控制问题依靠相应的信息技术实现最优化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点。另外,建筑工程管理要求准确无误的工程进度管理,这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来建设就更加方便。建筑管理的综合管理信息化系统要不断地加以改善,要针对不同的建筑工程研发通用系统,还要针对不同建筑工程,实现工程管理的最优化管理。数据中心的建立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点之一,数据中心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金钱,这样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够为建筑工程提供很多的相关资料,对建筑工程的进程发展相当重要。要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技术化,就首先要落实哪些可行的部分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是很好的辅佐条件。建筑工程管理运用信息技术要符合行业的发展规律,要实现科学的管理手段,另外,要将各个工作流程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对象完整、全面、有序的工作流程。信息技术要科学地加以运用,实现各部分内容的有机结合,实现系统化管理,从而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只有协调各方面的工程细节,统筹大局,才能实现各个模块的有效结合,从而有效地监控好建筑工程的实施建设。

3 实现管理平台的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在于实现管理平台多样化的问题上。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涉及到多方利益问题。有的涉及到政府、群众等等。实现管理平台的多样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筑工程管理要实现多样化管理平台,要充分考虑各方的需求,从不同需求的方向考虑建设不同的管理平台,从而充分实现有效的监控、汇报、综合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多样化建设对协调多方利益起到很大的作用。管理平台的多样化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完整的需求,只有统筹多方面、多层次的管理平台和管理系统,才能够照顾到不同的人群,才能实现各项资源的科学化管理。总而言之,只有统筹各方利益,实现有效的监控,信息技术的科学合理利用,才能推进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同兴,高萍,孙建钢. 浅谈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6).

上一篇逻辑学案例

下一篇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