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知识范例6篇

声学知识

声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知识转型;多元文化;声乐教学所谓“知识转型”就是知识范式、知识形态或知识政体的转变或颠覆,原有的知识型出现了危机,新的知识型逐渐出现并替代原有知识型的过程。世界多元化音乐是由各民族本土音乐所组成的。[1]中国的本土音乐既包括历史传承下来的民间音乐,也包括现代作曲家创作的交响曲、器乐曲、声乐曲、歌剧等各类音乐作品。声乐教学是我国音乐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师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直接影响、制约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而当前我国的声乐教学深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仍囿于西方传统的教学模式,倘若仅仅用单一的欧洲教学理念来教授声乐,这将严重阻碍我们对声乐的学习,不利于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知识型影响下的中国音乐教育注重的是技术的传授,声乐的教学更是凸显出这一特征。音乐是一种文化,声音也是一种文化,关于声音的训练不仅仅是技术的训练,同时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在一种特定的文化语境下如何让学生去理解一种声音的概念,从而习得这种技能。“面对21世纪,我们如果不树立中国自身的音乐主体意识,不建立中国自身的音乐教育体系,那么中国的民族声乐将会失去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2] 在现代知识型影响下的中国式声乐教学,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多元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如何改变这种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我们声乐教学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1扎根民族声乐、转变教学观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歌。虽然各民族民歌风格各异,但在演唱方法上,却有着普遍的特点。广义的民族唱法是指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是对民间歌曲、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说唱、戏曲、曲艺等声乐艺术的总称。我国的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嗓音的甜、脆、宽、亮为特征,以行腔、韵味为特色,把声、字、腔、韵、情以及表演融为一体,并吸收戏曲、曲艺、说唱等表演艺术的优秀方法,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形成自己特有的演唱技法和艺术风格特点。[3]我国民族声乐经过了数千年的洗练、发展,吸取了各个民族的音乐特点,日臻完美。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应以民族语言、民族传统、民族审美标准为依托,注重歌唱的呼吸、咬字、吐字、润腔技巧的运用;注重高、中、低三个声区的自然衔接,在过渡声区借鉴欧洲传统唱法的特点;注重音色的集中、明亮、有穿透力;注重表现细腻、情真意切、声情并茂等。在当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体制下,确立民族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扎根于民族声乐教学,以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为基准,吸取外来音乐艺术的精华,是民族声乐教学的基础,是繁荣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前提,是保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始终具有的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色的根本。

2借鉴西方唱法、创新教学方法

从十七世纪逐渐发展起来的美声唱法(Belcanto),是在意大利歌剧的推动下所形成的。美声唱法作为西洋的传统声乐文化,融合了各民族的发音方法和演唱特点,已成为世界声乐教育的主流。不可否认,对我国声乐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2.1美声唱法的特点及对我国声乐教学的影响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美声唱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发声轻松自如,音域宽广,声区统一、始终保持最佳歌唱发声状态。第二,声音连贯、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吐字清晰,有很强的语言表现力。第三,音量控制灵活自如,声音既有穿透力,又有爆发力。第四,声音位置高,充分调动人体的各个共鸣,喉头稳定,依靠横隔膜支撑。第五,在正确的呼吸良好的气息控制中,使声音圆润、甜美、柔和,声音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第六,科学划分声部,依据人声和人的自然器官结构,分男、女声为不同类型的六个声部。[4]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经过无数民间歌手和演唱家们的千锤百炼,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美声唱法对我国的声乐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的大量输入,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铸就了我国第一代歌唱家的成长,如蔡绍序、林俊卿、李志曙等,还有在四十年代后期被中国歌坛并称为女高音“四大名旦”的周小燕、黄友葵、喻宜萱、郎毓秀等。他们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式艺术歌曲,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等。迄今为止,美声唱法依旧是我国声乐教学的主流,在我国声乐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不可否认,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起到的推动作用。

2.2透析“中国好声音”现象,脱离单一教学模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年来,电视、网络媒体的狂飙炒作,造就了一大批“中国好声音”现象的屡屡发生,电视造星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音乐种类,与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相互依托、相互生存,受益于新闻媒体、得益于电视造星。毋庸置疑,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发展也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声乐是人们用歌声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流行音乐的盛行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再思考。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位一体,包含了声乐的全部内涵。三种唱法,各有特点、各有特色,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的差异。透析“超女”现象,结合当前的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格局,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应当扎根于民族声乐教学,摒弃“欧洲中心论”,脱离单一的教学模式,以新思想、新观点,开创声乐教学的新局面。

2.3发展“原生态”,丰富声乐演唱体裁

创办于1984年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在第12届青歌赛中,以“繁荣音乐创作、推出新人新作、丰富电视荧屏”为宗旨,新增原生态和组合演唱两个类别,为大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原生态民歌是 “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态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根源。它的歌词精炼、语言生动、韵律讲究、音调高亢,是土生土长的音乐艺术形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发声体系。(如:高音甩腔可以唱到骇G,远远超过骇C之王帕瓦罗蒂,像宁夏的信天游歌王王柯德,他的高音比帕瓦罗蒂整整高出一个八度。)如此美妙绝伦的声音,震撼人心的视觉享受,充分体现了原生态声音的魅力所在。在当前音乐多元化的今天,如何继承和发扬原生态唱法,让原生态早日步入课堂,走向正规化的教育体系,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3弘扬世界民族声乐,拓宽声乐教学视野

时光变迁、物秽流逝。新的世纪、新的格局、多元音乐文化的兴起,对我们的声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分强调和夸大某种唱法的科学性、系统性,都会导致声乐教学的片面性、狭隘性,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因素。拓宽声乐教学视野,弘扬世界民族声乐,是顺应时展,开创声乐教学新局面的必由之路。任何唱法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它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卡鲁索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一千个歌唱家,就有一千种唱法”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始终没有脱离开“美声唱法”影子,如果“民族唱法”完全西洋化就失去了民族性,也就失去了歌唱的意义。正如黑格尔说过的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立足民族声乐教学,摒弃“欧洲中心论”,发展原生态唱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教学观念。参考文献:

[1] 刘跃华.确立本土音乐地位、弘扬中国民族唱法[J].新疆艺木学院学报,2005,3(3):28.

[2] 彭天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120.

声学知识范文2

关键词:基础教育 音乐师资 知识结构 声乐教学改革

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该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教学作风。

一、概述及研究意义

1.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概述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自从民族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以来,在教学上一直沿袭专业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无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方面,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按照培养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精、尖”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以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导致一些学生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概述

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应该具备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总称。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不谈,其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要求:基础教育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够教授音乐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在教学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弹自唱、指挥等),还要能够组织、领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组织合唱队、声乐小组、民乐队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这些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的概念不同,但对基础教育音乐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剖析,阐明其内涵和本质,对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优化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以及对提高基础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二者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扎实、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基础音乐师资不仅能唱,还要能讲、能组织等,还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传授,只教授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出现了“重技巧、轻理论、轻实践、轻师范性”的现象,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就会暴露出能力单一、知识不够丰富的弊端。

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登上舞台的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通过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声乐专业知识能力、声乐相关领域知识能力。

1.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当懂得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踏入基础教育岗位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在实际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就应该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声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声乐专业知识是衡量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声乐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歌曲分析处理能力、声乐示范演唱能力。第一,声乐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要让基础教育声乐专业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歌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发声器官进行生理机能的操作与控制,这对学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态、呼吸方法、发声机能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学生歌唱的声音更美妙、更动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养。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在示范演唱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高音及风格等,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转第112页)(接第81页)能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动。教师的示范演唱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亲切的,容易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视野要开阔,艺术感情要丰富,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第三,要加强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结构、感情、速度的关系。通过歌曲分析及处理,把音乐分析理论、歌曲艺术处理、声乐技巧的掌握等融为一体,如歌曲的基本结构、曲式、调性、高潮的布局以及节奏、速度、节拍、风格等音乐组织方式与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同时,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对声音色彩、技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缓以及换气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正确的歌曲分析及处理,教师的示范演唱会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能使学生喜爱音乐,积极主动学习音乐。

3.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有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如节奏感与听觉能力、多声部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合作能力、儿童声乐训练能力等。要想很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结构。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提早进入教师角色,让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向教师专业方向角色发展。其次,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各门课程、各类课程之间要形成最佳组合和系统化。声乐教学应该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嗓音保健、声乐表演与欣赏、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优秀课例评析等相关领域课程,增强学生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贴近基础音乐新课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单纯的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上,而应放在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声学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声乐教学;民歌;地方戏曲;应用

引言

民歌及地方戏曲作为艺术形式,在某一个特定的地区中生成,是人们口头相传的文化艺术。从艺术层面分析,声乐教学与民歌及地方戏曲本质意义上密切相关,民歌及地方戏曲以其题材宽泛、内容丰富的特征,成为声乐教学中的有力教育资源,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声乐学习能力,进而彰显出高职声乐教学的育人价值。因此,研究高职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应用十分必要,不仅是学生艺术素养全面培养的需要,也是高职声乐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要。

一、高职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应用现状

(一)师资力量匮乏声乐教师是学生声乐学习的引领者,有助于学生学好声乐课程知识。但从当前高职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应用现状来看,高职民歌及地方戏曲师资力量缺乏,影响到民歌及地方戏曲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运用。高职声乐教师大部分在学习欧洲唱法体系下成长的,许多教师由于不了解或者对民歌及地方戏曲知之甚少,在民歌及地方戏曲融入到声乐教学中教师民歌及地方戏曲教育效度不足,使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中停留在形式,没有达到根本性教育效果。

(二)学生本土知识匮乏从教育层面来看,“教”与“学”自古以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在声乐教育实施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融入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民歌及地方戏曲教学能力,更需要学生对民歌及地方戏曲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认知、了解,以此在教师的启迪下更好地感受民歌及地方戏曲作品内涵,进一步培养自身声乐学习能力。但从当前高职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现状来看,学生本土知识匮乏,对民歌及地方戏曲知之甚少,不利于学生对民歌及地方戏曲知识的学习。

(三)声乐教学方法单一在高职声乐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够增强、激发学生声乐学习兴趣。同理,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中,也需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从当前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现状来看,声乐教学方法单一,不仅影响到两者教育资源的融合,更使学生学习声乐知识以及认知民歌及地方戏曲知识兴趣不足,甚至部分学生认为教育资源繁多,对自身学习形成压力,并没有认知到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声乐教学中的根本性教育意义,影响了高职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运用大都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一味地向学生传递声乐书本课程知识、民歌及地方戏曲文化知识等,使部分学生教学参与兴趣不高。

二、高职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民歌及地方戏曲是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宝贵财富,其生成于民间,反映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生活性,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流传至今。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电子产品的普遍运用及外来文化的涌入,对人们思想认知造成一定的影响,削弱本土文化的地位,影响了本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这对人们生活、国家发展造成不良的冲击。而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传递民歌及地方戏曲,可以让学生对民歌及地方戏曲具有正确的认知,增强学生文化探析积极性,使学生通过知晓民歌及地方戏曲更好地挖掘本土文化,以此促进本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与此同时,通过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必定会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背后的文化知识一同编排成声乐课程教育形式,通过教育路径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文化自觉,使学生成为本土文化的传承人。

(二)丰富声乐教育资源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中,起到丰富声乐教育资源的教学效果。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部分教师重视声乐知识、技能的传递,很少根据书本声乐知识向外延伸声乐相关知识,使学生声乐知识学习过于局限,不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而民歌及地方戏曲诞生于民间,题材广阔,故事情节丰富,演唱起来朗朗上口,能够对学生基础声乐知识的学习起到辅助性作用,助力于学生声乐能力的提升。因此,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能够丰富声乐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声乐视野,以此提升高职声乐教学质量。

三、高职声乐教学中民歌及地方戏曲的应用策略

(一)转变声乐教育思想认知在高职声乐教学中,运用民歌及地方戏曲,需要转变声乐教育思想认知,重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融入,以民歌及地方戏曲拓宽、创新声乐教学形式,以此提升高职声乐教学质量。首先,声乐教师重视民歌及地方戏曲融入到声乐教学中,深入研究民歌及地方戏曲与声乐教学,找寻两者相融合的切入点,推进两者的融合,实现民歌及地方戏曲在声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例如:研究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教学知识,立足于声乐课程教学形式,根据声乐课程教学内容,挖掘民歌及地方戏曲中内容,推进声乐课程知识与民歌及地方戏曲内容的衔接,一同教育、引领学生;其次,高职院校应加强民歌及地方戏曲宣传力度,不仅提升教师更提升学生对民歌及地方戏曲认知,理解、了解民歌及地方戏曲,激发学生探析民歌及地方戏曲的欲望,以此促进本土文化的弘扬;最后,在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中,根据声乐教学形式与民歌及地方戏曲的教育需要促进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声乐教育氛围,以环境感悟、带动学生声乐学习积极性,以此提升高职声乐教学质量。

(二)创新声乐教学方法在高职声乐教学中,运用民歌及地方戏曲,需要重视声乐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多元化的声乐教学方法,推进声乐教学知识与民歌及地方戏曲相融合,以此丰富、拓宽声乐教育形式。基于声乐教学的开展,包含理论与实践教学部分,在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中,应根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不同,分别促进声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开展,不仅丰厚学生声乐理论知识,更强化学生声乐实践技能,以此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从声乐教学层面来看,只有推进声乐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够实现声乐与民歌及地方戏曲知识的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声乐理论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民歌及地方戏曲导向,重视探究性、思维性教学方法的运用。诸如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技术等,通过多元化声乐理论教学方法,推进声乐知识与民歌及地方戏曲知识相融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知晓本土文化内容。针对声乐实践教学的开展,以民歌及地方戏曲为基础,重视学生声乐基础技能的训练,实现训练的多样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声乐演唱能力。例如在声乐实践教学中,运用民歌及地方戏曲,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引领学生进行声乐演唱,加强学生声乐表演、演唱能力,使学生将所学声乐知识更好地进行运用,以此为学生今后发展、就业奠定基础。

(三)促进多元化声乐活动的开展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运用到高职声乐教学中,应借助民歌及地方戏曲教育优势,推进多元化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此提升高职声乐教学质量。首先,整合民歌及地方戏曲资源,促进民歌及地方戏曲改编,实现民歌及地方戏曲现代化,满足师生对民歌及地方戏曲学习、认知需要。民歌及地方戏曲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在时代的发展中生成的,反映一个时代人们生活愿景,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艺术、情怀是不同的,民歌及地方戏曲要想在高职院校中传承、弘扬,需要进行一定的改编,使其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在民歌及地方戏曲改编中,一方面要考虑当代人的审美观;另一方面要考虑民歌及地方戏曲伴奏配器的选择,实现伴奏、配器选择多元化;第三方面要考虑声乐与民歌及地方戏曲相融合的艺术特性,以此改编成符合学生声乐学习需要的艺术形式,辅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声乐知识;其次,高职院校,依托于声乐教学形式,推进多元化民歌及地方戏曲活动的开展。诸如:民歌大赛、地方戏曲竞赛、声乐演唱会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知晓更好的声乐与民歌及地方戏曲知识内容;最后,高职院校以艺术教育形式,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推进民歌及地方戏曲的有效运用与普及。

(四)优化师资队伍将民歌及地方戏曲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应提升教师民歌及地方戏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综合性发展,以此构建优秀的师资团队。首先,重视师资队伍构建,立足于民歌及地方戏曲形式,选取专业化教师担任高职院校声乐教师,向学生传递民歌及地方戏曲。其次,高职院校加强教师培养,以民歌及地方戏曲为导向,构建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使教师通过参与到培训工作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以此为学生更好的开展声乐教学,并且推进民歌及地方戏曲在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声学知识范文4

首先,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是民族声乐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也必然是民族声乐教学要关注的第一要素,无论从歌曲的演唱方式,还是从听众的声乐审美标准与审美水平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规律,我们都不难发现,民族声乐教学一定要在教学的内容、演唱形式,以及艺术处理等方面体现出时代的特点与风貌。这就要求作为一名民族声乐教师,既要全面地传承、借鉴与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声乐文化与科学的发声方法,重视特定的民族风格与特色,又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与发声训练,以及演唱特色上激发学生对民族声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虽然民间传统音乐作为一种音乐文化无论在旋律、节奏等音乐本体上,还是在音乐性格上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作为民族声乐教师还要根据时代的审美特点,对现阶段的作曲家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写成的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歌曲加以重视与吸收,这些新的民族声乐作品以民歌、曲艺和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艺术水准。由于这类歌曲(如孟勇先生创作的《水姑娘》、《山寨素描》等)具有音域宽广、转调多、音程变化幅度大的特点,而且这类民族声乐作品很好的将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演唱这类作品时,需要演唱者既要有较强的民歌、戏曲的功底和科学的发声方法,同时又要有较为全面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知识。因此,我们在唱法的革新上,就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

民族声乐教学的简约性,是指教学使学生在短的时间内学到相对较多的知识。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待这种简约性。简约性是相对于民族声乐知识形成的过程而言的,就是通过学校教学所得知识与通过日常生活的感受、体验、观察、思索等方式习得的知识比较而言的。第二种学习具有盲目性、无计划性的特点。虽然有计划的声音训练与观摩学习也具有一定的简约性,但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在有经验的声乐教师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更具简约性。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可以精选知识的内容,可以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最有用的、最普遍意义且最稳定有效的内容;其次,可以做到传授手段的有效性,经过精选而形成的发声训练体系是对前人知识总量的一个浓缩,可以做到训练手段的有效性;教学活动的组织化。这种组织不仅表现在声乐教材的自身编排上,而且包括与民族声乐相关的各门课程的综合的编排上(即对课程体系的组织);这种组织化的程度对于不同教师而言可能是不同的,不同程度的组织化也就在不同程度上促使简约性得以体现。

总之,民族声乐教学的简约性是指教学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尽可能多的且最基本、最持久起作用的知识传给学生,让学生尽快从声乐的不自然的阶段过度到新的自然阶段。

所学知识的间接性这一特征性规律,体现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主要体现为一种对间接经验与知识的吸取,表现为所学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抽象性,民族声乐的学习在表演上,即手、眼、身、法、步都有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不能直接凭学生的经验、直觉来演绎,这种相对零散的,偏于直观、直感、直觉的,且以直接经验作用为特征的习得方式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走许多声乐学习上的弯路,如在喉咙没有稳定、没有得到气息支撑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追求声音的“响亮”,歌曲处理上也表现为自由、直感,不洞悉作品本身的音乐内涵就加以处理,结果必然会出现与作品的风格不一致的情况。

总之,民族声乐的教学应主要依托于前人所形成的系统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民族声乐的理论,理解较为抽象的发声训练内容。民族声乐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与抽象性需要有效的运用间接性特征规律,而且民族声乐的学习中有大量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东西,如气息、声音位置及声音的支点等,这些知识必须靠学生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依靠他人和前人所获得的知识才能形成对正确声音的感悟能力与辨别能力,和在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基础上系统地掌握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在直观与抽象结合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声乐的学习能力。

学生发展的多样性既指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又指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及学生发展基础的多样性等等。因为,学生所受的学前教育不同,学生背景的不同,家庭教育的不同,所在社区的文化环境的不同,以及遗传因素的不同,甚至是性别不同也带来个性差异。

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体现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多样性,尊重学生音色的多样性,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努力研究各民族的民族特色,体现各民族的音乐风格与特色。如我国许多老一辈民族声乐歌唱家,如何纪光先生的高山腔就是很好的避免了“千人一腔”的现象,体现了民族声乐艺术“百花齐放”的多样性。

总之,我们在关注这一规律性特征时要注重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艺术表现,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西洋传统唱法的训练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中国传统的民歌、戏曲的训练,并恰如其份地将西洋的方法融合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中,在用声上讲究声音“甜、亮、脆、圆”的特点,再加之表演上手、眼、身、法、步融为一体,协调融合,形成每位学生独特的演唱风格,这样多样的演唱风格才能使民族声乐深受人们的喜爱。

声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声乐教学;多元性

为了顺应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进行多元化探索,这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积淀的需求。声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积极承担发展多元化文化的重任,在我国声乐文化同其他唱法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寻求多元化发展道路,对多元化文化进行深刻的发掘和理解,我国声乐文化需要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和个性,集众家之所长,对各种声乐艺术中的精华进行融合,实现多元性发展。在高校声乐教学工作中,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声乐教学的需要,不管是在教学课程设置还是声乐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采取一定才措施,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性发展十分必要。

一、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专业开办的比较早,早在1956年,沈阳音乐学院就有开设民族声乐相关专业,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了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也为我们的声乐教学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后,其它各大音乐学院也相继开设了声乐专业,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高校声乐教学走入了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声乐教学工作开展的更加系统,更加成熟。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多年来,高校声乐教学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在声乐教学理论知识课程方面,很多高校的声乐专业课程中虽然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有所涉及,但知识面相对狭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的知识面比较有限,无法对我国传统声乐文化知识进行整体和系统的掌握,也不能理解声乐文化的内涵。此外,在一些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没有完备的声乐教学设施进行支持,教学模式显得比较落后,这些因素都给高校的声乐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不能进行多元化发展。再者,一些高校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大都是专业音乐学院出身,他们接受的更多的是西洋美声唱法以及练习方式等,在声乐领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对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不够精通,不利于促进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性发展。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浅析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多元性发展之路上,需要营造良好的多元化教学氛围,同时对各种音乐文化进行理解和融合。在教育思想观念方面,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元性教育,在教学理念方面,要把单一的西方音乐艺术文化转向多元性音乐文化,从而树立多元性声乐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高校声乐课程进行改革

高校声乐教学需要对我国传统声乐艺术进行继承,在课堂讲授中,除了最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技法以及经验等之外,还需要对传统声乐经典曲目、艺术形式以及表现手法等进行研究和学习。例如,在声乐教学中的演唱方面,传统声乐演唱技法以及表现手法促使经典曲目流传下来,经久不衰。高校声乐教学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近些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融合,西方声乐元素也不断的对我国传统声乐文化产生着影响,促进了我国现代声乐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声乐文化的民族性和艺术性造成了冲击。目前,在一些高校声乐教学课程中,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学校的声乐教学中,学生使用的是曲谱教材,曲谱教材理论性强,比较抽象,而真正代表声乐艺术性的音像和音响,却没有在声乐课程中进行涉及。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的课程改革方面,在曲谱教学的基础上,还需要补充一定的音像音响和图片内容等,通过音像音响和曲谱的共同教学,让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声乐学习。其中,在声乐理论课程学习中,教材内容需要尽量丰富,例如包含人体发声原理、发声技巧等,还可以对声乐艺术风格,人们的声乐审美观念等进行介绍,进行歌曲创作时,还可以对歌曲创作原则、理念以及方法等进行重点讲解。此外,在声乐教学课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曲目表演,通过不同学生之间的对比性表演,让其它同学进行欣赏和分析,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课程,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感知,从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角度进行思考,全方位的进行声乐学习,实现多元性发展。总而言之,高校声乐教学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进行调整,重视传统民族声乐课程建设,促进学生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二)健全高校音乐学知识结构

完善的音乐知识结构是高校声乐教学多元性发展的基础。声乐艺术性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技术性作为支撑,在对整个声乐知识体系进行了完整理解的基础上,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艺术表演时,需要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来诠释音乐艺术的韵味,才能提高表演的艺术性。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需要对音乐知识结构进行健全,在各大音乐学院开设的声乐课程中,需要从理论上对我国传统音乐体系和概况进行宏观把握,这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声乐课程知识体系的相关学习,对这些课程保持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理论指导,弥补了单纯技巧训练教学模式的缺陷,促进了高校学生声乐学习的全面性,更有助于声乐教学的多元性发展。此外,在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性方面,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教学技巧,例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民间艺人模仿表演,让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民间传统声乐,在这个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在声乐表达技巧还是音乐风格等方面,学生都能学到新的知识,促进了声乐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交融。通过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积累一些经验,拓宽声乐学习的视野,掌握更多的声乐理论知识以及实用技巧,加快高校声乐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完善的声乐教学体系下,学生的声乐学习更加的系统、全面,能够掌握更多的声乐知识,掌握更多的声乐技巧,实现多元性发展。

结 语

对音乐艺术文化来说,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音乐文化离不开内部认同,更离不开外部交流,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声乐文化的稳定发展。在声乐教学多元性发展的趋势下,我们的高校声乐教学需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需要对多元性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新的教育时代,多元性文化艺术正逐渐成为各大艺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声乐艺术需要朝着多元分流的方向发展,多种艺术形式共存共融、和谐发展,让我们的高校声乐教学工作做的更好,培养更多的声乐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彩卿.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音乐时空,2013(8).

声学知识范文6

1加强实验,丰富学生经历

科学中最基本的部分包括基本概念、事实、定律等解释性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更关注科学的解释层面.然而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其意思是: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再由此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此可以看出实践、体验、经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声音是什么》一课的“声音的产生”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利用纸、皮筋、试管等物体发出声音,看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独特.对于“纸”,学生采用弹、揉、撕、吹、抖动、折成纸炮等方法使其发声;对于“皮筋”,学生采用拉紧后松开、拉紧后用手弹拨等方法使其发声;对于“试管”,学生则采用吹、敲击、蘸有水的手指摩擦等方式使其发声.通过这些环节的体验,我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但学生往往还是很难准确回答出来,继而我让学生将手放在喉咙处,感受自己说话和不说话时手上的感觉有何不同?通过对比,学生能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试想,如果没有学生的亲身经历,而是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这一基本事实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会认同吗?再如本课中“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具有能量”等教学环节中我都安排大量的实验让学生去经历、体验,而不是简单传授这些基本概念和事实,这些环节的设置证明通过物理实验教学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方法,引领科学认同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秘书长张宪魁教授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一书中指出科学有四个层面,其中之一为精神层面,即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等,这是科学的灵魂.在《声音是什么》一课中我虽然设置了大量的实验让学生去经历,但学生只是感受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状态有不同,他们一定认同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吗?为此在“声音的产生”教学环节中我又增添了以下几个演示实验:

实验一先让一个不发声的音叉轻轻靠近水面,再让发声的音叉轻轻靠近水面,让学生比较前后两次水面的不同.学生发现发声的音叉靠近水面时有水花溅起.

实验二先让一个不发声的音叉轻轻靠近静止悬挂着的乒乓球,再让发声的音叉轻轻靠近静止悬挂着的乒乓球,让学生比较前后两次乒乓球状态的不同.学生发现发声的音叉轻轻靠近静止悬挂的乒乓球时乒乓球被多次弹开.

实验三先在不发声的鼓面上撒上纸屑,然后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让学生比较前后两次纸屑状态的不同.学生发现鼓面发声时纸屑被弹起.

这三组实验的前后对比说明发声的物体的确在振动,从而使学生认同“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这一科学事实.同时学生也有了方法上的突破,以上环节中涉及到“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学习方法,这些科学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后续学习都起到重要作用.

再如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抽气使玻璃钟罩中发声的闹钟声音变小,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科学推理来认同这个科学事实,这也是初中物理第一次涉及“理想实验法”,所以更需要教师对学生思维的适当引导.以上这些实验并不新奇,但在演示中我注重了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认同科学知识,这就从科学本质上使学生知识技能得以提高.即便再新奇的实验如果没有科学方法的引导,充其量只能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刺激,而不能更大程度地使学生认同.有时候老师往往会困惑实验演示场面很热烈但预设的目标很难达成,或许是因为没有赋予方法引导的演示实验不足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实验吧.

3优化反馈,促成知识内化

学生所学的知识如果最终不能从理论回到客观实际中去检验,那就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课堂反馈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的新知识,它是提高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手段,在《声音是什么》一课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反馈练习.

反馈练习1发生的音叉轻轻靠近用细绳悬挂的泡沫小球,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如果这个实验放置在真空环境中进行,你又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这样的问题设置没有简单、孤立的考察“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和“真空不能传声”这两个科学事实,学生需要对题目所呈现的情景和所学知识进行信息整合才能较完整地回答出来,这样的反馈是直观的,而且是真实有效的.

反馈练习2如图1所示,取一个圆柱形食品罐,一端开一个圆孔,另一端将底面去掉蒙上橡皮膜,并用橡皮筋扎紧.在桌子上约每隔5 cm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将圆筒的开口对着蜡烛,手敲击橡皮膜,你在听到声音的同时会看到蜡烛的火焰由近及远被“吹斜”(烛焰会摇动).该实验现象说明哪些科学道理?

这个物理情景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由近及远传播,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声音具有能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弱等.其中关于传播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并不是本节课所要求的,但也有的学生能够回答出来,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吗?学生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各环节中慢慢地渗透,我认为创新能力是显性的体现,而创新意识是隐性的.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厚积薄发终能显性地体现出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