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范例6篇

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历史;情境教学;作用

一、情境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讲“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时,先播放革命歌曲《南泥湾》,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到南泥湾由荒芜之地发展成陕北好江南的变化。在听歌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学生会带着问题主动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2.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的关键。历史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学生难以理解,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再结合讲解,就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模糊为清晰。如讲“新航路的开辟”时,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是学生容易混肴的难点。教师可播放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动画,分别演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并把途经的重要地点醒目地显示出来。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大都能准确地复述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3.有利于提高学生迁移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既可以让学生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又能使之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够牢固地掌握应用知识的条件及其变式,从一道题想到一类题,从一节内容想到一章内容,从一章内容想到一本书的内容,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的措施

1.通过教师的语言和情感创设历史情境

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语言技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语言的风格影响着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讲述一二·九运动时,教师可以带着浓厚的感彩讲述青年学生与反动军警搏斗的事件,让学生感受到一二·生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

2.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创设历史情境

投影、录像、微机的演示,能扩大和改变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视听效果,再现场景与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感知历史,激趣,活跃思维。尤其是计算机程序教学,可将教师的思维过程用计算机的画面和文字体现出来并制作成教学软件,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效果。

3.组织参观活动,创设历史情境

围绕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以各种形式创设具体情境,如参观古迹、瞻仰烈士陵园、参观博物馆等。在这类情境中,学生自己去听、去看、去了解历史现象。这样,其实不必多讲便能为学生认识中华人民的奋勇反抗做情感铺垫,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缺少严格的筛选,情境的再现过于繁杂

为了让历史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教师往往需要一定数量的史料,或者借助一些影视作品。有的课堂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教师运用大量的实物、图片等史料来创设历史情境,这样的课堂信息量过大,学生无法及时阅读或辨别材料,更谈不上据此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能力了。虽然一些影视作品反映的是历史题材,但与历史事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出入,如不筛选,随意使用,就会造成学生对历史的错误认识。

2.缺乏教师的点拨,情境的模拟收效甚微

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范文2

课堂是由一个又一个不同而又相互衔接的情节构成的,这些情节应该是围绕某一教学目标而展开的一个片断。在富有启发效果的教学方法中,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质,把握知识的内涵,同时也使得三维目标在潜移默化中顺利实现。笔者就历史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作用这一话题略陈管见。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大概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的道理吧!单从历史学科的内容来讲,它们距我们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陌生。对一个从小学刚进入初中的十二三岁的学生来说,陌生的事物是如此繁多:学科多了,学科的难度大了;同学多了,同学的情况复杂了;老师多了,老师的要求高了;环境变了,适应性要增强了,等等。加之在一些地方中考时,历史学科遭遇尴尬(分值少或者不计入录取总分),一些人认为学不学好历史学科无关紧要,这无形中使孩子们学好历史的兴趣大打折扣。因此,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学好历史,让每一位学生走进历史的殿堂,感受历史的魅力。但在情境缺失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常常缺乏对历史知识应有的兴趣,因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是以确定结论的面目出现的,不创设合适的情境,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是很不容易激活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让他们感兴趣的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没有情境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反而会消减他们的学习热情。许多教师不求助外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效果往往不理想。可以说创设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一环。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合适的学习情境,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让历史课堂活跃起来,使每一位学生慢慢对历史感兴趣,慢慢爱上历史这门学科。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很多的,如设问情境法、故事情境法、谜语情境法、音乐配合情境法、角色表演情境法、直观实物演示情境法、多媒体播放情境法,等等。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历史知识是过去完成了的事,是不可更改的内容。教师如果直接交给学生现成的结论,不进行情境化的教学,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就会显得很生硬。这样,掌握起来也较困难,更容易忘记。由于不知道知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是如何得来的,就给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带来障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容易使学生因回忆起当时的情境,回忆起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准确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三、有利于增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大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情感对人有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积极的情感对人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人格的完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还反映了积极的内心体验和丰富的心灵世界;态度是指积极的学习态度,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观;价值观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设学习情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学习情境是把抽象的知识以直观的易理解的场景再现出来,而这些场景中均包含或强烈或含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历史学科的课堂情感的因素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运用现代技术及语言,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心及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点拨,使学生明白道理,从而受到情感意识的熏陶,也有意无意地增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迁移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学生既可以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够牢固地掌握应用知识的条件及其变式,从一道题想到一类题,从一节内容想到一章内容,从一章内容想到一本书的内容,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范文3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让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学习需求,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直观知识,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课堂知识。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始终围绕课堂教学核心内容,通过利用多种方法及新媒体技术,创设出较为真实、生动的情境,不仅能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深化对语文知识的认知,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情境设置缺乏有效依据

在以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台上讲解、学生听课为主,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情境教学法的引入,语文教师可根据丰富的教材内容及课堂主题,灵活转变教学方法,创设不同情境,以调动课堂氛围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索知识。但是,在实际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未完全掌握情境教学法的运用,单纯为了情境而情境,缺乏有效依据,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都较为僵硬。如,在进行一般记叙文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出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并提供相关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中内涵。而在进行古诗词讲解时,教师则需要针对每首古诗词的具体内容及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设置相应的情境,或举办古诗词朗诵比赛,以增加古诗词教学的乐趣。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考虑到不同课题的差异,在没有依据的情况下,始终采取朗诵或辩论的形式进行,使得原本正常的课堂文本教学内容被扰乱,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二)情境创设不合理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技术被研发,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内。在教学领域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授课及黑板罗列方式,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也为情境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但是,在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与授课内容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教师必须在保证课程质量与进度的前提下,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而在当前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没有考虑到整体教学目标,对每一堂课都进行情境创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并且让情境教学法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也会随之消减。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课时安排及具体课堂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授课方式,合理设置情境。

(三)“境”与“情”相分离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既离不开“境”,也不能忽视“情”,只有实现“情”与“境”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在情境教学法中,“情”主要是指故事的内涵及主旨思想,而“境”则是指故事所处的背景及环境,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于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必须做到“情”与“境”两者兼顾。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都缺乏对“情”的重要性认知,一味追求对“境”的创设,最终使得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收效甚微。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白毛女》这篇课文授课时,大部分教师都会以多种方式与手段,向学生展示白毛女所处的生活背景及生活状况,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对“境”的渲染上,而在交代完“境”后,课程授课也结束了,学生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情感变化及作者的表达意图,仍旧没有较为深刻的体会与领悟。

三、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驱使学生更加主动地配合教学活动,参与课堂讨论。初中生普遍年龄层较低,虽然在学习上表现出一定的热情,但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注意力较为分散,难以在长时间的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较高关注度。因此,如何创设符合课堂教学需求,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情境,成为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更有效地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确保所创设的情境符合学生内在需求。如,许多初中学生都较为好动,特别是男生,对武侠世界及军人生活极为向往。对此,教师在进行《向沙漠进军》课堂教学时,可提前搜集有关军事行动及行军打仗方面的资料,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创设行军打仗的情境,在课堂上建立敢死队、指挥组、情报组与守备组,并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相应的组,参与到情境中去,模拟情报接收、攻击、防守、指挥等情景,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本内容,并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内心期望。

(二)实现“情”与“境”的统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生由于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并且知识水平有限,思想价值观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为主要任务,在课本教材的选择上,也主要是带有启迪意义的精品课程。在这些课文内,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反思。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可深入挖掘语文课本内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以多种方式与手段融入到课堂情境中去,以最大限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对《春望》等诗篇授课时,可设置小组朗诵比赛,将学生分为几组,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对诗篇内容及诗人情感的理解,进行诗朗诵,让学生在朗诵中深刻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此外,教师还可将诗人所处时代与现实生活作对比,让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同时,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创设实物情境,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

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范文4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411201 )

摘 要: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一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上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积极的课堂环境是进行积极课堂教学的前提,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积极课堂环境

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由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发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而课堂环境研究是近年来科学教育领域中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课题,伯登和弗雷泽 (Burden,Fraser,1993 )提出,过去20多年来,教育者一直将学习过程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对学习成败的解释也从人的内在心理因素,逐渐转向对学习的整体背景进行评价的 “ 系统定向”上。而当前我国的课堂环境存在许多的弊端,因此我们可以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我们课堂环境建设当中来[1]。

1 当前我国课堂环境的现状及弊端

当前我国的课堂环境总的来说是:整个课堂环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课堂环境中是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因而课堂的氛围比较的单调,课堂的过程乏味,课堂的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我国课堂环境的现状总的来说有以下特点:

(1)当前整个课堂环境是以教师为中心。这是因为在我国的教学中还普遍采用的三段式教学法,在三段式教学法中教授、练习、输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这种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学生的真实需求得不到真实的反映,学生对教学决策过程没有参与的机会,学生真正参与交际的机会也不多,自由发挥的空间相对来说更少,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课堂环境要依托一定的课堂目的,当前我国的课堂大部分是以应试为导向。这种课堂很大程度上成了语言知识课与语法分析课,只重视形式和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因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脱离整个课堂的目的来谈课堂环境是盲目的,因而我国的应试教育也是我国课堂环境的一大特点[2]。

(3)忽视课堂的情感活动。我国当前的课堂环境还是大部分沿用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不注重情感的交流,而实际上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主导。由于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都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因素,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有着调控作用,所以充分注重教师积极的情感因素,是营造良好课堂环境的关键。

2 我国课堂环境形成的原因及创建积极课堂环境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课堂环境最大的弊端是教师的“一言堂”,其实质是“先生讲,学生听” 从宏观上来看,我国课堂环境的现状的形成有其现实原因和文化根源。

2.1 我国课堂环境现状形成的现实原因

(1)教师缺乏教学艺术。要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就要喜欢这门课,而喜欢一门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首先要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足以影响到课堂环境,甚至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效果。而要喜欢这门课的老师,实际上是教师的教学艺术和人格力量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现实情况表明,许多教师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也不愿意通过学习、锤炼,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所以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效率偏差。

(2)教学方法不创新。许多教师依然采用讲授法或一问一答的方法;有的课堂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课堂环境沉闷,学生积极性受到抑制;有的课堂教师采用了“满堂问”,教师一问到底,学生只有“答对”了,教师才放手;教师习惯于“专制式”的教,学生习惯于“被动式”的学;教师只顾“教什么”,不研究“怎样教”,学生只知“学什么”,不掌握“怎样学”,教师越俎代庖,学生惟命是从。本应是课堂主体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水平被置之度外,结果造成了学生不会学,不懂学,乃至学不好,课堂环境不好,学习效益低下。

(3)课堂教学缺少情绪感染。有些教师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不仅仅只是脑力劳动,还应包括情绪劳动,还应在情绪上感染学生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

2.2 我国课堂环境现状形成的文化根源

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科举制的国家,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先生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因此,发展到现代社会,许多的课堂还是沿用古人的方式这也是导致我国课堂环境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的应试教育也是深深烙刻着历史的痕迹,古代的文人要走上仕途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这一条道路,而整个科举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是忽略了人本身的能力就导致整个课堂侧重于培养考试型的人才,而当前我国大部分的课堂都沿用传统的方式,整个课堂目的的偏离就导致了课堂环境的偏离,这也是我国课堂环境现状形成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国课堂环境受现实情况和文化条件的制约,课堂环境比较的单调,课堂的过程乏味,因而课堂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环境表现出新的价值取向:关注人的生命向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重视课堂文化建设,营造科学人文性氛围;构建课堂生态;做到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共生。在这样一种新的课堂环境的价值取向下,创造积极的课堂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

而积极心理学在课堂环境中的运用,就是要帮助个体在积极的组织系统,即课堂环境中,不断聚集决定自身发展的积极力量,把个体的关注点转移到人固有的积极潜能上,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特质,通过个体不断壮大的积极力量,使其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这恰好是契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来讨论课堂环境是一种必然。

3 积极课堂环境

3.1积极课堂环境的概念

对于积极课堂环境的研究,国外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我国则是从近些年才开始的,国内外学者对于积极课堂环境的定义是指在课堂的教与学活动中,能够注重营造积极的氛围,教师拥有积极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并能够使用一定的方法,注意调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其常处于积极的状况,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思考,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取得上佳的教与学的效果[3]。

3.2积极课堂环境的基本特征

(1)积极课堂环境的师生互为主体性

积极课堂环境中的师生双方互为主体,即在某些情况下,某一方主动发起营造积极课堂环境,但一进入积极课堂环境,双方就进入互为主体的状态。传统的课堂环境是老师作为主体,学生是作为一个被动方;在积极课堂环境中学生不仅跳出了被动方的牢笼还可以“反客为主”成为课堂环境的主体,老师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来主宰课堂,甚至可以改为学生讲老师听,给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

(2)积极课堂环境的情绪互动

积极课堂环境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整个课堂环境中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在流动,老师的积极情绪带动学生,而学生的积极情绪反作用于老师,这就导致整个课堂在一个轻松惬意的氛围里完成。

(3)积极课堂环境的多元性

积极课堂环境的多元性既指教学方法的多元性,也指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交流的多元性;教学方法的多元性是指在积极课堂中可以从传统的教学黑板到多媒体到电影教学等教学载体的改变,也可以是网络教学,在教室以外教学等;沟通交流的多元性是指老师可以充分融入到学生当中,从传统高高在上的姿态到蹲下来和学生以一个平等的姿态交流成为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4)积极课堂环境的反馈性

积极课堂环境中师生的交流是多向的,因此,其反馈的途径也具有多向性。

第一,在教师—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反馈便是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所做的反应、评价、建议、质疑等;第二,在学生—教师的交流过程中,反馈便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行为和问题所做的反应、评价、建议、质疑等;第三,在学生—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反馈的则是同为积极课堂环境中教学信息的接受者的学生,对课堂教学信息的接收、积极课堂环境的感受所做的反应、评价、建议、质疑等。

4 积极课堂环境建设

4.1建设积极的课堂物质环境

积极课堂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又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条件、语言等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的课堂物质环境是进行积极课堂教学的前提,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提醒学生保持教室环境的整洁,明亮的窗户、洁净的地板、整齐的课桌、美观实用的板报等,使教师和学生置身于积极的环境之中,从而提高积极课堂教学的质量[4]。

4.2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积极的课堂环境中,积极的情绪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教师保持着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有利于教师轻松的教学,而且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情绪可以通过人的表情、目光、肢体等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学生可以从教师肢体语言的变化中窥见教师的心境,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控制好自己的肢体语言,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

4.3增强课堂趣味性

课堂趣味性的增加就会涉及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课堂中的时间是有趣、有意义、有收获的。教师对学生的文化了解越多,他们就越有可能把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在学生感兴趣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就处于活跃状态。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和共同阐述的空间,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内在动力。通过激发学生的思想观点,教师可以使学生对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培养勇于担当、负责任的积极品质。

4.4建立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

积极的课堂环境不仅包括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包含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同学关系在积极课堂环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学生间相互支持友好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尊和学习的动力,且有机会让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教学能始于全班学生,中间贯穿小组学习,组后结束时有教师的课堂总结。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组织活动来促进良好学生关系的建立。

5 小结

对积极因素的探讨,是当今心理学领域最为值得关注与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积极因素的作用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与理解心理学的功能与性质,重新认识人类自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与角度。通过积极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培养教师积极的教学状态与学生的积极人格,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积极的课堂支持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虽然现在还只是一种理念,仍然希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实现积极的师生互动、灵活多变的师生互动策略、教师的教学状态以及奋发的学习氛围都可以产生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春林,董奇.课堂环境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 [ J ].比较教育研究.2005(8)

【2】张娟,李静.论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 J ] .新课程.小学. 2 012 ( 6 ) .

【3】黄敏.高校积极课堂环境建设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1.

【4】张倩倩,田良臣.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有效课堂教学建设. [ J ]心理健康教育.2011(3)

【5】陈丽.试论大学英语积极课堂环境的创建及策略. [ J ].湖州师范学院,2006[8]

【6】田友谊.国外课堂环境研究新进展.[ J ]. 上海教育科研,2003[12].

【7】郑金洲.重构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 [9].

【8】赵红霞.积极学习的课堂环境特征研究[ D ]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

【9】阳绩彦.师生互动的初中生课堂教学环境研究[ D ] .首都师范大学, 2003

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 课堂管理 教学 教师 学生 情景创设

课堂管理,无论是出现在哪门学科,还是面对不同的受教对象,都是一门艺术,甚至更确切地说,它是教师在课堂环境中通过对学生的有效管理所演示的一段特定时间的教学艺术。时至今日,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情境创设”课堂教学形式的引入,它更加倡导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强调创设情境、开发潜能,让学生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此背景下,课堂管理面临着重要的课题挑战就不言而喻了。这种课题挑战不仅来自于打破注重秩序和程序的旧式课堂管理范式,还旨在构建一种朝向灵活、民主及柔性的新课堂管理范式。为此,基于情境创设下的课堂管理应该更好地把握新课改的理念,实现教学、教师与学生三大“关系”在课堂情境中的协调,实现新的课堂管理范式的转型。

一、课堂管理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的过程,亦即课堂管理的过程,二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在情境创设的条件下,教学过程就有了它鲜活的教学目的。这种目的通过教学和课堂管理的互动作用下,使教学过程中的诸变量发生相互影响,塑成一种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学影响课堂管理。教师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丰富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教学情境,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从而使学生主动思考、理解,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事实上,教学设计充分与否,将引发一系列的课堂问题,影响课堂的有效管理。例如,一位高中生的每节课注意力保持时间大致在35分钟左右,而有些教师喜欢在自己的教学上搞“满堂灌”的形式,这种形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也会出现一些学生破坏课堂氛围的现象,从而降低课堂管理的效能,影响教师自身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课堂管理也会影响教学。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造性地提出“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新概念,揭示儿童在智力发展上还有待于开发的潜能区域,这种潜能表现为儿童可以借助成人的帮助、集体活动实现儿童智力的提升。而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践行开发学生潜能区域的任务,并且最大可能地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使学生融入教学的活动中,通过班集体学习的行为方式,促进他们最近发展智力区域的开发。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实现课堂的管理,不如说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促进教学的优化。课堂管理,亦教学,这种价值理念在当前全国上下课改活动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明证。

实际上,运用情境创设原理加强课堂管理,更有利于教学与课堂管理的互动,更能论证“知行统一”的教育原理。换句话说,若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实现成功高效的“情境创设”,则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课堂管理的有效实施。这种做法包括运用质疑―诱导的方式导入课堂教学,以及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具手段辅助教学,甚至可以通过情感共鸣的方式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等等。当前,一些学校常常出现课堂管理混乱局面,甚至处于失控状态,以致教师的实际教学进度无法跟上教学计划安排,往往造成拖课、旷课的现象,这种现象长此以往只会恶性循环,加剧教学与课堂管理两者之间的严重对立。究其本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机智有效的“情境创设”方法来驾驭课堂管理。相反,他们往往采用传统的机械、刚性的课堂管理方式,一旦遇到调皮捣蛋孩子在课堂做乱,只能碰得满脸是灰,或者无从是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与课堂管理是“相长”的,这又取决于教学中“情境创设”方法的有效实施。

二、课堂管理与教师的关系

现代课堂管理呈现一种必然的矛盾:一方面,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冲击了传统教师的权威,教师失去了往日教育王国的话语权威甚至知识权威,另一方面,随着独生子女普遍化、社会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个性上形成巨大的反差,甚至欠缺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而需要外力来督促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这种矛盾集中在教师如何掌控课堂管理的权威与自由两者间的平衡,并协调课堂的各种人际关系,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优化。此外,随着当代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的概念已经开始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静态与执行走向动态与生成,知识的传播也更强调整合和有效性。因此,现代教师的角色正从讲授者与传递者转变为设计者与决策者,课堂也就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的场所,而是教师与学生融合成的情景与互动的一种独特社会组织。[1]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说:“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2]这句话不仅可以理解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在“以人为本”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还可以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师在“以人为本”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维度。基于这种认识,课堂管理是影响教师教学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教师能够娴熟地掌控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无可厚非,在课堂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教师运用情境创设原理,根据班级的群体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探究学习的情境中,以取得最佳的课堂管理效果。这种情境创设也要求教师能够随着课堂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处于不断的演变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管理风格上下功夫,基于不同的课堂情境,把传统强调课堂纪律、刚性的课堂管理转变成具有人性化、对话合作中的课堂管理,并重视课堂管理中学生的个性发展,运用情感情境、游戏情境、探究情境等不同创设情境方法融入课堂管理中。

建构主义认知学派强调一个核心概念:“图式”,并认为:“当个体不遇到不能用原有的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3]从教师对课堂管理情境的建构角度而言,我们在近年的课改实践中摸索出两点经验:第一,建构新的课堂观,进行动态管理。课堂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模式完全不同,它不是单纯建立在机械、呆板的流程和纪律上,而是构建一个开放、民主且师生情感兼容的课堂环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在面对着不同背景、活生生的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互动是一个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应及时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课堂气氛,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心理图式,提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调动自身积极情感体验,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魅力,因势利导确定课堂管理的各种新指令,在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求最佳的管理对策来优化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真正“动”起来和“活”起来。第二,提高教师的人格修养,灵活创设不同的课堂情境。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4]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人格是一种不可或缺和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它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塑造教师完善人格应是教师追求的崇高境界;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以自身的人格影响学生。教师的人格修养不仅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上,还表现在具体的心理行为上。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他们面对的是处在时时变化的课堂情境,甚至是学生的每一堂课的思想行动变化。有人说,倘若学生在课堂上做出了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说明教师在这堂课是不成功的。这种说法是不无道理的。教师在课堂上就仿佛一位在交响曲礼堂上的指挥家,他的每个手势都关系到整个演奏的成效。如果有哪个角落出现不和谐的音调,那么他的指挥水平就会受到质疑。因此,教师在面对每一天、每一节课、每个学生时,都应有充分的人格准备,运用不同的情境创设,成功地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

三、课堂管理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大部分都是在课堂环境这个条件下实现的。“据有关专家发现,学生从6岁到21岁,白天近1/4的时间是和教师一起度过的,而且是在课堂度过的。研究同时表明,教师创建保障人身安全、互相扶持的课堂娴熟技能是影响学生动机、学业、行为的主要因素”。[5]由此可见,学生身心发展能否全面健康地发展,与课堂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必将对课堂管理提出新的课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课堂管理的转型,我们有必要重视以下一些观念和认识。

第一,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中心,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管理与参与管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如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制定课堂规则的内容和违规的处理方法;让学生思考需要这些规则的原因以及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等等。与此同时,课堂管理过程要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我们不能忽略学生作为课堂管理者的角色,应该根据课堂情境提供的多元信息,加以重组,有选择、有鉴别地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想道德体系及价值规范体系。此外,要发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还需要克服其依赖性和惰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这种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管理,强调的是协商式、开放式的,以及塑造独特个性化的课堂管理,从而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

第二,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情境创设”课堂管理。一方面,有效的课堂管理是保证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尤其特定的“情景创设”课堂管理,将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并起积极的导向作用。实际上,在具体的课堂管理活动中,没有一个课堂不会不发生问题,这不容回避。面对出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管理中采取首要策略是必须兼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过多地把自身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而是采用交流、激励、感化的新课堂管理组织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课堂管理中教师需大胆地进行能够让学生产生思考和争议问题的情境创设,刺激和启发式地燃起学生心中探究的欲望。这种创设也是新课程下新型教师角色的新的诠释。具体说来,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管理,把课堂管理视为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实生活,或者一次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

参考文献:

[1]王丽丽.现代课堂管理――构建权威与自由的平衡体[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0):62-62.

[2]叶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学理,2004,(1):49-53.

[3]郭亚萍.浅谈教师的课堂管理[J].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07-108.

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范文6

高中英语新课程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师结合具体的情境,营造出适合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与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具体的运用中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上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情境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情境教学的特点

1.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充分结合。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意识与无意识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完全地有意识教学,学生很难全程高效集中地投入到课堂中。但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结合,调动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课堂中既有意识地认真的学习,又能在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下无意识地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既能高效地学习又能培养情感意志,轻松地学习。

2.情境创设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高中英语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模式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工具,这些工具不论是生动有趣短小的视频还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或者是一个笑话,一个故事在课堂不同环节的应用其作用也有不同。在导入中应用情境教学具有直观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的过程中利用情境教学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而在总结时利用情境教学往往能起到启示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在课堂的不同环节利用情境教学应注意各部分利用的特点,充分挖掘情境教学丰富性与多样性的特点。

三、高中英语情境教学的具体应用

1.课堂导入部分的应用。高中英语教学往往缺乏生气,而在英语教学的导入部分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则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并且在导入部分创设合适的课堂情境,还能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状况习进入课堂学习,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 Unit 4 Earthquakes,在课堂的导入部分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地震的英文短视频,则学生会提前进入与地震有关的学习中,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做好进入课堂学习的准备。而根据视频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思考地震发生中自救与他救中会用到的词汇与句子,这样能很自然地进行课堂的学习中,并且让学生关注一些通用的常识问题,在无意识中传递有用的知识给学生。

2.课堂提问中的应用。高中英语教学教师为了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很少对学生进行提问,因而学生也养成了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习惯。但在合适的时机创适宜的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必修三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为学生播放不同节日常唱的歌曲,让学生根据歌曲猜具体的节日,并让学生思考这些节日的由来,而人们又为什么要设立这些节日,丰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同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养成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3.课后总结部分的应用。课后总结一般是在课堂快结束时进行的,因此很多同学会有不专心、不耐烦的情绪。而结合具体的情境丰富这部分的内容,用吸引学生的方式让学生在无意识下放松地学习则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无意识下吸收知识。例如在学习必修2 The Olympic Games,在总结部分可以请学生表演课上所学的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中的项目,而让其它同学猜这位同学表演的项目的英文名称,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习的关于运动的词汇,还能让学生在无意识下学习。

四、高中英语情境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避免形式化的情境教学。在高中英语情境教学中应避免为了情景教学而创设情景,不能只重视形式缺不重视内容。这意味着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不能盲目地设计情境。盲目地设计情境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率,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还有可能出现课堂失控的情况,因此在设计课堂情境时应有一定的目的性。

2.注重情境教学的丰富性。在利用情境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实际,丰富情境教学的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不能重复地利用一种方法,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情境教学的作用,反而会让学生有不耐烦的情绪。在设计情境方面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设计中,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情境教学发挥最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