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特征范例6篇

科技创新的特征

科技创新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中小企业;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

作者简介:胡涌(1959-),男,云南昆明人,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焦欣(1990-),女,河南三门峡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38)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211-03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税收贡献、出口创汇、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随着竞争日趋激烈,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保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协同创新模式为中小企业以最小代价、最快速度实现技术创新提供了现实路径,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手段。

大学科技园具备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三大基本功能,其特殊优势与功能弥补了中小企业创新实践中的短板与瓶颈。本文试图构建一个以大学科技园三大功能为基础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以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困境

1.理念制度亟待更新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大多为家族式管理或个人独立经营,企业所有者缺乏完善的现代管理与创新理念,管理活动中存在着盲目性、短期性,管理思维缺乏系统性,无法制定出科学的创新战略。[1]同时,企业缺乏对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

2.创新人才严重缺乏

在我国,科技人员与创新人才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与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短缺。与此同时,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员工工资水平不高,发展前景不明朗,很难吸引高水平创新人才到企业工作。

3.创新资金不足

技术创新的开展离不开资金支持,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2]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家及合伙人的个人积蓄,多数企业资金积累较少。而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信差、抵押难等弱点,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信贷方面存在着一些歧视性的政策,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另外,中小企业缺少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政策扶植,难以获得风险投资的支持。

4.创新信息获取困难

信息资源是企业进行技术与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行业内的尖端科技与技术信息基本上都掌握在该行业的龙头企业手中,中小企获取信息资源难度高,进行信息交易的成本和风险较大,无法在第一时间准确地把握行业内的发展动态,进而造成创新成果落后的被动局面。

5.政策环境有失公平

目前国家针对大型企业制定了一系列技术创新优惠政策,但针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政策工具数量偏少,政策环境有失公平。中小企业在融资、社会服务、信息获得和技术引进等方面仍处于不平等地位。即使部分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不力,企业很难真正享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优惠,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

二、协同创新体系的特点

最早提出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s)概念的是Freeman,他指出协同创新是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将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多元主体有机集合,形成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创新主体间不同层次、广度、深度的合作与交流,产生复杂的非线性关系。[3]协作各方在共同目标的驱动下进行多层次、多环节、多方式的交流协作。[4]

协同创新体系的结构如图1所示。

协同创新的主要特点有两点:整体性——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的有机集合,各主体的目标、功能与创新方式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动态性——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动态变化的系统。[5]综上所述,协同创新是政府、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社会中介组织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与管理创新而整合的组织模式;协同创新是为了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创新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的综合性活动。[6]

三、大学科技园的基本功能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创新发动机,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已累计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86家,涵盖了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34所高校。[7]大学科技园的三大核心基本功能分别为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与结构如图2所示。

1.企业孵化器

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孵化器功能,是指针对企业创业初期常见的问题,为初创企业提供研发、生产、经营的场地与基础设施,提供系统的培训、咨询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推广等支持,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初创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8]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孵化功能降低了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成本,帮助和促进企业的创建、成长和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创新人才培养

是否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成败关键,人力资源优势也是大学科技园区别于其他科技园的压倒性优势。大学和科研机构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大学周边常常成为人才的聚集地。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硅谷,由于毗邻斯坦福大学,聚集了6000多位博士,占加州博士总量的1/6。[9]大学科技园可以为各类创新型人才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培育一批具备专业素质,掌握丰富的管理知识、熟悉市场环境的科技企业创新创业人才。

3.科技成果转化

大学科技园内的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创新需求,所以对于相对成熟的科技成果可以直接在企业进行试验和应用。另外,大学科技园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其推荐相应的高科技成果。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科研创新人员与企业内部的创新人才直接接触,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业化。[10]

四、基于大学科技园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大学科技园毗邻高校,其依托于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利用大学丰富的人才资源、创新能力、信息资源等综合优势,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将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社会中介服务等资源进行整合,引入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吸纳多种投资渠道,在大学附近形成一定区域产业集聚的高科技园区。[11]

1.基于企业孵化功能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1)采用企业化的管理平台。大学科技园采用企业化的管理平台,为企业提供费用低廉的办公场所,公共的实验室、会议系统,统一的物业管理等,为企业降低创新成本,优化创新环境。另外,大学科技园经常开办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课程,通过集中授课、实习观摩等形式,学习行业内先进技术与创新动态,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

(2)引入多元的中介服务。建立完善的协同创新体系离不开完善、发达、多元的中介服务,中介服务部门在促进各类创新主体进行管理与技术创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2]如,金融服务机构可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和丰富的风险资金;融资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可提供融资担保和风险资金,以缓解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短缺的压力;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可提供大量优秀人才资源,促进各创新主体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法律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其他服务机构,都可以为中小企业高效运行提供相应的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3)特殊的政策扶持。创新活动风险高、投入大,企业自主进行的创新工作存在较大的正外部性,仅靠市场调解难以调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此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能够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提供扎实的发展基础。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科技园的优惠政策,范围涉及园区建设、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科技进步奖励等各方面。同时不同地区根据本地区实际也制定了许多不同方面的优惠政策,最大程度方便大学科技园及园区内企业的发展。

(4)产业集聚效应。大学科技园内常出现同一产业的集聚,尤其是在行业特色型大学周边,通常集聚与该校特色专业相关企业。[13]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周边集聚着林业工程、环境工程、环艺设计等绿色企业。园区内企业从事相同、相似、互补或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上下游企业、同行企业之间通过充分的交流和竞争互相学习。频繁的信息交流有效避免中小企业的重复研发,减少资源浪费。通过对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合作开发,研发与技术人员流动等方式提高聚集圈内创新主体的整体效率,降低创新风险,刺激企业的不断繁衍和产业集群的不断扩大。[14]

2.基于创新人才培养功能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1)专业科研团队提供创新技术。大学科技园内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可以依照企业的创新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工作。高校或研发机构,主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创新生产与管理技术;高校与科研机构中优秀研发人才和团队可以进入或组建企业,形成一种稳定化、长期化、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2)联合培养,输送优秀人才。企业和大学双方应当开展广泛的合作,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创新人才培养功能,进行创新人才的联合培养,如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等。[15]大学生可以利用大学科技园的平台,在实践中学习创新、创业和企业管理技能,将自己培养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专门人才。

3.基于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的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1)依托大学的丰富信息资源。高校不仅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而且在资源结构方面也是按照学科分类来构建的,能够为高校科研及教学提供强大的信息服务支撑。此外,高校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为企业提供最先进的学科技术、研究成果以及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这些都可以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2)技术本土移植,快速实现创新。大学科技园为创新科技成果顺利转化、进入市场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平台。大学与科研机构可以将研究的成果和创新项目直接带入园区进行研究开发,将相对成熟的科技成果在园内企业直接进行试验、应用和推广,实现科技成果的本土移植,使大学的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16]同时,研究人员能够非常方便地直接参与到企业工作当中,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较高程度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我们初步构建了一个基于大学科技园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图3)。

基于大学科技园这一平台,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创新能力,以中小企业为核心,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在体系内的各主体、各环节、各层面间协同创新,共同构建一个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协同创新体制。

五、基于大学科技园功能的中小企业协同系统特征

1.自组织性

大学科技园与中小企业构建的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各创新主体间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实现中小企业间创新资源互补,共同形成技术创新合力。这种协同作用具有自发性,即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具有自组织特征。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组成了相互交织的动态系统,通过长期的联系和磨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协同创新网络,自动由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17]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得以充分转化,产学研链条拉长;企业获得持续性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吸纳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技术,得到良好的融资环境和政策环境,进而实现企业核心价值的提升和企业实力的跨越性飞跃;一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进而盘活整个地区的经济活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2.开放性

大学科技园与中小企业构成的协同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在与外部联系的过程中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整个系统不断地和外界发生信息与技术交流。第一,参与主体之间由于长期形成的非线性的协同创新关系,不断进行创新资源的交流共享,不受地域或者行政边界的限制。[18]第二,大学科技园位于知识的核心焦点,为了满足时展的需要,各参与主体的创新技术和创新能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不断刷新。第三,大学科技园位于高水平人才聚集的知识密集区,创新人才流动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3.协同发展,整体进步

大学科技园将中小企聚集在同一地理区域,能够大大降低创新信息流通、产品运输等成本,企业间自发建立起彼此关联的产业链和知识链,形成产业集群。各创新主体之间各种非线性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各主体互相学习,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持续创新。[19]在大学科技园的统筹推进之下,整个园区较单个企业更加容易获得政策支持、金融支持和信息支持等,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形成由主导产业、相关性产业和支持性产业构成的具有整体性的强大竞争优势的创新集合体。协同创新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创新效率不断提升,进而推进大学科技园各个主体共同进步。

六、小结

大学科技园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对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有着巨大的推进与促动作用,应当鼓励中小企业抓住大学科技园这一优势资源,实现创新成果迅速转化、创新人才爆炸式发展与企业迅速成长。在这一体系中,企业、高校、大学科技园共同发展壮大,带动企业乃至行业的技术与管理创新,进一步成为区域创新的源动力与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参考文献:

[1]吕静,卜庆军,汪少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及模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

[2]苏景军,梁涛,胡保民.合作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J].河北大学学报,2008,(5).

[3]DeBresson C,Amesse works of innovators:A review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J].Research Policy,1991,(20):363-379.

[4]刘中文,姜小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及战略联盟的构建[J].改革与战略,2010,(3).

[5]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

2012,(2).

[6]熊励,孙友霞等.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

[7]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S].2011.

[8]黄金城.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发展的空间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3).

[9]何晋秋,章琰.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8).

[10]吴保根.大学科技园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3.

[11]陈万里.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及治理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12]朱胜军,何沙.大学科技园在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应如何发挥新作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8).

[13]赵华伟.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创新问题探讨[J].经济师,2008,(3).

[14]叶陆艳.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知识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3).

[15]卢巧玲.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

[16]陈丹,刘馨.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创新的动机与障碍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

[17]张波.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

科技创新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层次分析法;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影响着我国的国计民生。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先锋的农业科技企业,应该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提升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竞争力,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坚实基础。

二、农业科技企业的界定及其技术创新的特征

1.农业科技企业的界定。农业科技企业是指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在新技术、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而从事农业新品种、新生产工艺、新仪器设备的研发与推广,最终形成的农业的农业性高、规模生产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有如下特征:(1)主要以新产品研发、生物新品种、新生产工艺等为主要经营对象,推出的商品必须具有高技术含量。(2)必须拥有独立法人资格,以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为前提,在组织、管理等方面符合自主经营、责权利明确、自负盈亏等企业运营的基本特征。(3)区分农业科技企业与从事简单农产品经营的这类一般性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研投入占有比重高,由于各地的农业技术发达程度、农业产业化程度等不一,占有比重不能一概而论。

2.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1)参与创新过程的主体多。农业中的技术创新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诸多方面,要想充分准确地把握好农业技术创新,首先是认识清楚创新过程的多主题特性。(2)创新过程复杂。农业科技创新的复杂性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学科之间的分化日益精细,各学科越来越向专业化靠拢,而这正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第二,把先进高效的农业技术产业化是农业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是创新过程中的最关键一环。第三,由于农业生产单位规模较小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致使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最终产品并被作为使用者的广大农民所接受这一过程就变得较为复杂。

三、我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

(1)技术因素。技术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非常关键的,拥有先进的技术可以能够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2)经济因素。随着国际间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一国的经济状况出现不良,便会殃及到其他国家的经济态势,处于宏观环境下的农业科技企业的活动势必会收到一定程度的影响。(3)生产因素。生产环节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4)管理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而言,企业家的素质、各管理者与外界的协调沟通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企业内部间相互沟通与交流能力以及对员工的激励制度等都会对技术创新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5)市场因素。农业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应该对同行竞争者的数量以及其水平有所掌握。(6)财务因素。企业的自有资金、营运能力、融资能力以及企业资金回收期等都会对创新活动造成影响。

四、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1)加大R&D资金的投入力度。倘若农业科技企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所配备的人力物力水平就会比较高,无疑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便能达到较高层次,追随者在短期内无妨进行模仿与跟进,从而使企业获得了较为长期的技术创新优势。(2)培养高素质的科技管理人才。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企业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企业须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3)农业科技企业应重视财务管理。盈利是企业经营的动力,是企业生命的保障。农业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4)重视自主创新平台和自主创新机制的建设。大力增强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虽然自主创新资源投入较大,风险偏高。(5)走持续合作创新之路。企业应该从大局出发,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进行长期合作,构建创联盟,进行创新分工,形成联盟式的创新合作机制,最终获得1+1>2的创新优势。(6)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建立和完善了扶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会如鱼得水似的更好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顾丽敏,安同良.WTO框架下中国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J].经济纵横.2002(10):41~44

科技创新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 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 心理素质

人们在观看竞技比赛时深有感触:高水平的大赛不仅是技能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的比拼。其实“商场如战场”,公司、企业也需要人们具有优异的心理素质,否则不能成功和胜任。因此,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心理素质的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

随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带动当今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及运行方式的深刻变化,就我国而言,还发生着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些,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其具有新的特征:

第一,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源和财富。以高科技为特点的知识产业是未来社会的支柱性产业。正如世界管理大师彼得.P.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所说“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

第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在高科技条件下的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以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知识和信息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为灵魂,以高新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形态。它不同于过去以经验积累为主要手段的经济形态,因此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开发出新的成果。

第三,学习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前提。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里,随着“知识爆炸”、科学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教育成为现实。

第四,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范围的竞争和融合。现代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瞬时全球传播成为现实,为大规模的生产与共享知识奠定了基础,面向世界,在竞争中加强联系已成为大势所趋。

第五,新科技和经济发展要求人们新的价值取向。首先,知识经济的价值体现在知识和智力的占有,要求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真正实现。其次,知识经济要求人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要求人们加强合作,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再次,高科技不再以探索系统知识为标准,而以追求效用增殖为目标。它们能够大幅度地增强产品的功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从而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经济社会新发展对人才心理素质的新要求

心理素质不仅指人心理承受挫折、压力的能力,广义的讲,它包括一个人全部心理特征的质量、水平。是指人适应和应对社会生活、学习、工作要求已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品质及其发展水平。包括人的性格、能力、气质的特点和水平。而性格又包括理智、情感和意志诸方面的特征,以及对待现实和自己态度的特征。经济社会新发展突出了相应心理素质的要求:

第一,创新的意识和品质。无论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还是“创新成为知识经济的灵魂”,都使创新精神和品质成为时代对人才心理素质最重要的要求。

具备创新意识和品质要求人:在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具有主动观察感知,独立思考、富于创造、辨证全面看问题的思维特征,具有能动广阔、创造性想象的特征。在性格中对自我和现实态度特征方面,具有自信、独立意识,积极进取的特征。在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具有对行为目标的明确态度,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及认真细致的特征。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具有探索热情执著专一、甚至忘我,为实现目标孜孜以求、积极进取,心境保持积极愉快、富有幽默感的特征。

第二,开放和包容的思维方式。经济全球化、通讯技术和网络化、世界面临如环境生态等发展的共同问题、不同民族和国家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要求当代人树立开放意识和包容心态,在世界范围内了解新动态、新信息、新成果,由此去借鉴、吸收、比较,从而获得成功。

第三,竞争性的意识观念。市场经济是效益和竞争的经济,经济和社会活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竞争更趋激烈。人无我有,人有我强。“领先”、“ 专利”、“特色”、“填补空白”已是现代人才具有的意识。

第四,合理的知识信息吸纳、处理能力。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呼唤知识储备、更新和有效应用的能力。这将决定人才的成功与成就的大小。

第五,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活动综合性、复杂性和应用性强的发展特点,已使过去那种脱离社会、远离同行而孤立地从事科技研究和社会活动的人难有作为。无论是科技攻关、公司经营还是企业生产都需要参加者具有良好的整体协作和人际协调的精神和能力,能够在创新活动中解决好独立意识和互相配合的关系,解决好合理竞争和友好合作的关系。这就需要不但有高智商还要有高情商。

第六,坚忍不拔的承受挫折能力。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却同时存在着经历失败的风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价值多元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给人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带来考验。机遇和挑战、利益和竞争,前所未有的得与失,深重影响牵动着当代人才的心理。因此,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竞争的加剧,随着实现目标挑战性加强,能否具有不怕失败、失利而勇于承受严重挫折的心理能力,成为新条件下个方面人才应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

第七,自觉的经济效益观念。市场经济、知识经济要求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面向市场,发明、创造、应用技术的目标和手段都应考虑经济效益和价值,而不仅是科技探索、理论兴趣、真理追求和专业使命的完成和实现。

科技创新的特征范文4

海淀园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二十周年。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也就是现在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

1988年至200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走过了不平凡的二十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关村海淀园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兴起,到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再到九十年代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确立与发展,直至今天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和自主创新高地,中关村海淀园以改革为主线,通过不断的体制创新、知识创新,走出了一条以创新引领发展的道路。海淀园以强劲的高技术产业实力和创新能力,成为我国科技园区发展的典范和旗帜,为其他园区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000多家,年收入超亿元企业总数超过523家,园区收入近4000亿。园区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升级,有力地带动了海淀区及北京市产业和经济发展,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共海淀区委副书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区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主任林抚生在发言中谈到,中关村科技园区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发展开始,形成今天立足首都、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区九园一基地”局面,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我们感到特别骄傲,特别自豪!在这波澜壮阔的二十年里,海淀园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源地、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区,肩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主力军和排头兵的重任,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旗帜,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2007年园区企业总收入达到4077亿元,在推动海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未来二十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既要继承传统,更要坚持创新,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把园区建设成为创新要素完备、创新环境优越、创新能力强劲的创新型园区,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核心引领区,成为全球新兴的创新中心,率先进入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行列!

中关村由“中国创新中心”向“全球新兴创新中心”迈进

回顾二十年的成就、二十年的拓展、二十年的拼搏,中关村践行着创新,践行着创业。

每天,有10家企业在中关村诞生,每3.6天,有一家企业跻身年销售收入超亿元行列。中关村无时无刻不在诞生着奇迹。

根据德勤的报告,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企业中近40%来自中关村。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9%,高出全国企业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中关村每年有一半的技术成果辐射到全国,技术收入的增速远高于园区总收入和产品销售收入。

目前,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已达到106家,中关村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数量占全国企业在纳斯达克的一半。中关村承接的"863项目"占全国的四分之一,"973项目"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截止到2007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3000家,有9500多名海外赤子创办了4200多家企业。同时,它聚集了清华北大等几十所高等院校、中科院等200余家科研机构以及40万在校大学生,几乎集中了北京的科技、智力、人才、信息资源。

二十年来,中关村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创新中心”; 二十年后,中关村的战略定位是“全球新兴的创新中心”。

近日,市委市政府指示要全面总结中关村二十年的经验、制定中关村后二十年的发展规划。

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张福森在仪式上指出,未来二十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应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和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竞争,我国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将提升创新能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了突出的战略位置。海淀园作为我国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活跃、创新能力强劲的区域,在国家创新战略落实中地位突出、责任重大。在国家、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海淀区委区政府站在全局发展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做优做强海淀园”的宏伟目标,为园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做优做强海淀园”是海淀园立足过去二十年成就,把握未来二十年机遇实现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我国自主创新进程,落实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部署。未来二十年,海淀园要紧紧围绕“做优做强海淀园”的战略目标,把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这一主线,举全区之力,开创园区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海淀区纪念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二十周年征文、调查和文物征集活动

一、寄语征集活动

中关村创新发展的二十年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非凡意义。此次活动将邀请对中关村发展做出贡献的社会学者、优秀企业家等,表达对中关村二十年发展历程的亲身感受和中关村未来发展展望的美好寄语,并在搜狐网“追溯创新之源”专栏上集中展示,同时社会公众也可在专栏上发表对中关村未来发展的美好寄语。活动将分寄语征集信息、寄语征集及展示、寄语制作三个阶段,并最终汇集成册在10月份展演活动上进行发放。

二、创新调查活动

为总结中关村二十年发展历程中具有纪念意义的人物、品牌和产品,充分展示海淀・中关村在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示海淀・中关村在中关村高新技术及各领域创新的新面貌,表现海淀・中关村在未来我国发展高新技术创新方面做出的引领、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活动组委会将通过搜狐网、新浪网、天极网等网络媒体,通过广泛社会调查,评选出“中关村功勋人物”、“中关村新领军人物”、“中关村创新里程碑产品(技术)”、“中关村二十大影响力品牌”、“中关村十大诚信经销商”等奖项。结果将在10月份。

三、征文活动

组委会将开展以“我感受到的中关村精神”、“中关村精神之我见”、“中关村的创新源自什么”、“追溯中关村的创新之源”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征文名称和文体不限,字数限制在1000字左右,投稿时间为2008年6月1日至8月30日。通过征文记述改革开放30年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发展20年里产品、技术创新的历程。

科技创新的特征范文5

我国体育科技政策变迁可分为开创基业、遭遇挫折、恢复发展、深化改革(1990-2000年)、创造辉煌和迈向强国六个阶段,主要政策见下表。

表 我国主要体育科技政策一览表

2.体育科技政策不同阶段的特征

2.1开创基业阶段政策特征

2.1.1政策政治色彩浓厚

新建立的中国体育科研出现严重的政治化倾向,体育科技对外交流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倒,对欧美国家的体育科研方法一概排斥。政治挂帅是体育科技的主旋律,体育科技政策政治色彩浓厚。

2.1.2政策的基础性突出

此阶段我国体育科技政策主要在思想上和组织上为体育科技的发展做准备,是新中国体育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为体育科技的继续发展作出奠基性的贡献,呈现出明显的基础性。

2.2遭遇挫折阶段政策特征

“”期间,体育科技政策文本少且被抹上强烈的阶级色彩,政策畸形扭曲。

2.3恢复发展阶段政策特征

2.3.1政策体系趋向全面系统

这一时期在宏观上确立了体育科技发展方针,提出了体育科技发展的十年规划;在微观上颁布了《国家体委体育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励条例》、《体育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管理条例》等体育科技政策,形成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体育科技政策体系。

2.3.2政策重点转向竞技体育

1979年5月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明确了体育科技工作侧重抓提高,体育科技政策重点转向竞技体育。1989年第四次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提出“体育科技工作要面向运动训练主战场”,从此体育科技政策重点转向竞技体育。

2.3.3科技管理机构逐步健全

这一时期国家体委建立的科教司、国家和省市建立的体育科学研究所、各级群众性体育学术团体和各体育学院的科研处等不同层次的体育科技管理与科研机构形成比较健全的体育科技管理网络。

2.4深化改革阶段政策特征

2.4.1强调体制改革

国家体委分别于1990年和1995年颁布了两项深化体育科技体制改革文件,1994年第五次和1999年第六次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体育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加强创新,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体育科技进步”,深化体育科技体制改革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

2.4.2政策内容丰富

这一时期专门的体育科技政策内容丰富全面。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有具体的体育科技政策,同时在体育科研管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体育科研人才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有相应政策。

2.4.3政策操作性增强

国家体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贯彻〈1991-2000年体育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科技工程》、《奥运争光计划科技工作》和《成年人体质测试标准》等解读性和执行性的配套科技政策,规定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标准,政策的操作性增强。

2.5创造辉煌阶段政策特征

2.5.1重点支持奥运

科技备战奥运成为本阶段体育科技政策的重点,主要体现在:(1)国家多次召开专门的奥运科技会议强调奥运的科技工作;(2)成立了备战奥运会科技保障工作领导小组;(3)制定“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4)建设了重点实验室和信息化平台,加强了国家队科研基础条件、训练基地科技条件和高原训练科技服务站的建设。

2.5.2突出科技创新

体育科技政策突出了科技创新,《2001-2010年体育科技发展规划》强调“坚持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增强科技实力”。《奥运争光科技行动计划》把“组织科研攻关,加强技术创新,增强科技实力”作为一项基本任务。

2.5.3政策制定跨领域合作

从2001年起,为备战北京奥运会,全国大量体育和非体育系统的科技部门自发采取多种方式投身奥运科研,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科技资源,形成体育科技的“举国体制”,成为全面推进体育科技进步的强大助推器。

科技创新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技术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

1 农业技术创新特征

农业技术创新包括农业科学创新,创新成果的生产、推广,以及对从事农业人员的培训、销售等内容。农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全方位农业设计过程,可以理解为农业经济创新,因为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完善的关系,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技术创新,而农业技术的创新又能为农业经济带来收入。农业技术创新包含着新技术创造、认识和掌握以及新技术应用、转移和传播,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先进的由科研人员、相关行业、相关部门组成的完整系统,各要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其协调性决定了新的农业技术从产生到传播应用的周期,各要素间的关系越协调,这个周期就越短。

1.1 生物技术是主体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内容,可以应用到农业科技创新中来。生物技术当中的基因工程,可以将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作物特性保留下来,将不需要的隐藏或者剔除,经过基因工程培育的新品种具有抗性更强,产量很高、营养更丰富、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等优点。袁隆平培育高产水稻就是利用基因工程,对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获取起其中优点最多的品种进行培植,取得成果之后进行推广种植。美国科研人员将血红蛋白基因转移到玉米当中,既保留了原有品种的高产能力,还增加了玉米中的蛋白质含量。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其基因工程,对农业技术创新有着强力推动作用。

1.2 周期长

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具有较长周期。农业技术创新,比如植物新品种选育,既需要一定时间来实现筛选,新品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自然环境,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具有周期长的特征。

1.3 非理论性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常通过电脑进行虚拟技术方案实施,比如进行植物新品种种植后产量等数据的搜集。由于现实环境的复杂性,新的技术或品种在电脑模拟中表现出的优秀能力可能在实际种植中因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降低。所以,农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非理论性。

1.4 必须具备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一项新的农业技术能够生存下来所必须具备的特性之一,也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与基本要求。农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表现在: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农业技术创新须以生产力提高、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肥力提高为基础,力求实现技术创新对环境无污染,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创新理念,农业科技创新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成果投入使用后应达到无公害、对食用者身体无影响等要求。只有符合以上特征才能被视为合格的农业技术创新。

2 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我国农业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2]。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缺少强力的科技技术支撑,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弱,即便有了好的创意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来实现。早在20世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就提高了1倍左右,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总值也只是增长了一倍而已,这其中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2.2 单产水平低

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够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少之又少,且分布较为分散,土地单产能力较低。土地单产水平低的不仅体现在农作物种植上,经济作物上也表现明显。

3 总结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特征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生产较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只有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才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