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流程范例6篇

概念教学流程

概念教学流程范文1

一、初中数学概念探究性教学概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是教师创设恰当的问题情节,合理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牢固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初中数学概念一共包括内涵定义、外延定义、发生定义、公理定义、规定定义五种类型。不同的概念类型对应着不同的概念探究性教学方法。

首先,内涵定义的探究性教学方法。此类定义的教学大多采用问题探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合理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共同交流、探讨、合作,积极主动地探究概念涉及的相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规律。问题探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包括:问题情境创设、问题出现、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再现、解决问题以及得出结论。

其次,外延定义的探究性教学方法。采用外延方式定义的数学概念,它的内涵通常较难研究,所以不需要从内涵角度进行教学。

例如,在讲“三角函数”时,只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函数包括正余弦、正余割与正余切就行了,不用去探究三角函数的本质。

第三,发生定义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发生定义没有直接定义概念的内涵、外延,而是根据概念反映对象的形成过程进行定义。发生定义的教学中,通常采用发现探索式教学方法。其基本程序包括问题情境创设,自主探究,概念形成过程展现,归纳、延伸以及总结。

第四,公理定义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公理定义通常是间接地定义数学中的原始概念,运用数学公理规定概念应具备的关系或性质,进而确定概念的内涵。教材中对此类概念的处理方法是做逻辑性的解释或说明,而不给出定义。教师需要重点分析概念反映出的对象的特点。

最后,规定定义的探究性教学方法。规定定义出于统一某种记法或简化表现形式而提出的新概念,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整理概念知识,

例如,负指数与零指数等概念。教师在教授此类概念时,应当重点分析此类概念规定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二、以“圆”为例的概念探究性教

学分析

初中数学概念探究性教学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问题情境创设、探究交流以及总结归纳。

首先,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是思维的起源,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是数学概念性探究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设置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例如,运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三角形车轮与圆形车轮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其进行积极的思考;通过设置套圈游戏,激发学生探究套圈游戏是否公平。通过问题呈现的方式,将日常生活情景抽象为数学模型,使教学富有现实性、抽象性、探究性。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探究交流。初中数学概念探究性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探究性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学生的探究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自身学习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概念的内容。

例如,在总结圆的概念时,学生主动提问:集合是什么?这充分体现了概念探究过程中的问题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打破传统的灌输与接受的关系,实现富有活力的交流,在探究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指导探索、小组探究、自主探究等方式,保持教学过程的开发性。

概念教学流程范文2

一、以实验为背景导入概念教学

很多教师会简单地认为实验教学和概念教学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很少有老师能够发现两者间的关联。其实,教师如果善于进行教学革新,并且创新教学设计,那么实验过程能够很好地为概念教学带来帮助,并且可以成为概念传递的一种有效策略。很多概念简单地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学生的感受并不直观,学生也很难马上获知概念的实质。但是,有的概念却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清晰直观地呈现在大家面前,经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就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概念的实质。这便是高效的概念传递策略,也是概念教学创新时值得采用的一种教学引导方式。以“比热”这个概念的教学为例。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也很难从生活实例中找到具体的例证来加以证实,所以便成了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与思路,以实验为背景来创设概念传递的路径。比如,可以以“水”和“煤油”两种不同物质的吸热现象为实验来讲授这一概念。实验过程要保证在同一标准下进行,必须排除对“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对实验条件进行如下控制: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控制初温相同,两者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对于这个实验而言,一定要突出物体吸收的热量和物质种类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让“比热”的概念更直观地体现出来。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比热”这个概念的实质,这也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让学生对于这个抽象概念形成认知的教学过程。

二、利用比较教学法实现概念的剖析

当学生接触到的概念越来越多时,很多概念间的关联性或者相似性也会慢慢体现出来。对于那些有一定相似性且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不妨采取比较教学法进行教学,这种方法不仅针对性强,能够收获的教学效果也十分明显。在进行对比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的情境,可以以实验为依托创设直观的情境,也可以设计一些探究任务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使他们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概念间的差异。比较教学法是学生区分概念最为直观的教学方式,也是提升概念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对于“重力”和“压力”这两个概念,学生往往容易错误地认为“压力总是与重力相等”,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会影响学生的解题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异,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物体A重12N,将它放置于水平面上,然后对其施加大小为5N的竖直向下的作用力,请问此时A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力为多少?分析这个问题时学生必须做力的示意图,这样才能弄清楚力的三要素。当物体的受力情况明晰后,学生能够在这个例子中清晰地看到“重力”和“压力”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以这个简单的例子为参照,学生在对比中很好地区分了重力和压力的不同,及时纠正了认知偏差。

三、基于生活实践建立对概念的认知

概念教学流程范文3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中国论文网。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课堂练习的检测与反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练习可以使学生深化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贮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效果,高效率地提高理解概念的程度。同时,信息技术的人机交互性能,加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从而促使课堂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生成。

如,九年级“惯性”一节复习检测中,我设计一题:播放飞机正确投掷救灾物质的动画视频,同时提出问题:飞机投掷救灾物质为什么要提前投掷?让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知识来回答。这样就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练习深化了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概念教学流程范文4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074-02

物理概念是由物理现象、事实中抽象出来的,物理概念的基础就是物理定律、物理公式和学说,如果在掌握物理概念这一环节学生做的不好,那就很难进一步把物理定律以及公式掌握好。相对物理定律来讲,物理概念就像是构成物理学大厦的砖瓦基石,而物理定律就是支柱。因此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对于学好物理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要了解物理概念是不断发展进化的

因为人们理解的物理现象,是在有限空间范围内的无限发展和变化,所以针对物理概念整体理解也经历了由浅至深,由简单到复杂,从外到内的过程。换言之,一个完整概念往往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明确的概念。比如,对力的概念的发展,从亚里士多德时期到牛顿时期超过了两千年。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物理理论,则是完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研究的,完全抛弃了牛顿物理力的概念。“光”的物理概念,则经历了牛顿“量子粒子说”、“惠更斯波理论”、麦克斯韦的“电磁说”、爱因斯坦的“量子说”,直至光的波粒二象性本质特征被发掘出来,历时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实际上,任何的一个物理概念的出现与形成,都会经历一个动态历史的阶段,都有从低到高、从感性到理性的出现、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介绍物理概念,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们知道,目前所学、所讲的东西并不是死的,将来都是会根据实际有所发展的。这样就把概念的定义讲活了。切忌让学生形成一种僵化的思想,僵化思想是指学生会以为物理概念是绝对不能破坏的,这样是错误的。事实上,物理学永远是探索中在不断前进、不断得到发展的。讲解物理概念的方式是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结合物理学的概念来解释物理概念发展的历史,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有趣味性,会使学生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能帮助学生淡化与消除物理概念来源的“神秘感”。没有任何的物理概念、定律可被视为最终真理,人们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的物理知识的范围只能是一种相对真理。

二、物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反映在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独特本质特性,就是物理概念的内涵。概念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理解概念内涵。例如,“密度”的概念,我们必须知道,不同的物质,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相同的物质,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肯定的。只有从这两个方面讲,才能让学生明白:对于某些物质,它们的比值是恒定的,与质量和体积的大小无关。这种比值不变的特性,是一种物质的本质属性的反映,称为密度。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就不会再说,质量越大的物质,密度越大;体积越大,密度越小了。物理量的内涵,除了把它的本质属性定性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还要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来得出它的定义式。最严密、最精确、最概括的方法是用数学公式定义物理量。例如加速度、电阻、电量、电场强度的定义式都是量度公式,而不是决定条件式。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区分物理量的测量公式和决定条件,结合的文字描述和数学表达,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理解其内涵的物理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就是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外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概念的适用范围,它表明重力、弹性、摩擦力、磁场等这些对象就是概念所反映的。在概念教学里,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要让学生逐渐的理解。学生学习了物理概念的外延后,也有利于深化和拓展这对一概念的理解。

三、了解概念、其他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很多物理概念的本质既有不同的一面,又有具有联系的一面,教学时要注重一定的概念本身,但也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不同的概念,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举一反三,让学生能明白这些概念的不同,加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例如: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磁通量的变化速度,可以模拟一个例子,让这三个概念进行比较。在匀强的磁场中有一矩形导线框,长1.5m,宽1m,线圈平面垂直磁场方向,磁感应强度为0.06T。线圈磁通量是多少呢?那与磁场平行方向上的线圈,磁通量是多少呢?在这个过程中,磁通量变化是多少呢?如果完成了这个过程,第一次用0.1s,第二次用0.01s,哪次磁通量的变化更快呢?通过这个举例可让学生知道任何位置对应磁通的线圈平面、磁通量状态。磁通等于磁初末状态变化,差异。在磁通量单位时间的变化来表示,即磁通量的变化率。学生把不同物理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理解清楚,才能正确地理解概念,防止错用概念,提高、加强其运用概念的能力。

四、对概念定义中的关键“字”、“词”要咬文嚼字

比如,楞次定律:“感生电流的方向,总要使感生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第一句话指出定律是用来判断“感生电流方向”的。第二句中的“总是”,其含义是“肯定”。第三句中的“阻碍”,不是“阻止”,当然也不是“产生相反方向的磁通量”,而是“感生电流磁通量减少时,感生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阻碍它减少;感生电流磁通量增加时,感生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阻碍它增加。要注意,“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是变化的,引起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在阻碍这个变化的”。总之,对解释单词和句子的词概念的界定,关键的“字”、“词”进行仔细研究,使学生的概念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五、学会概念的运用

“学以致用”既是教学目的,也是概念教学中的基本要求。学生的物理概念只有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是了解和掌握了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习题,习题可以加强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掌握。但是要选择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习题,从而达到强化概念的目的。比如:摩擦的概念。摩擦要阻碍物体的运动?我们可以怀疑;静摩擦力必须在静态物体发生?可以怀疑;摩擦阻力?加速度的概念?可以怀疑;速度变动越大,加速度越大?减小的加速度,减速度?加速度是正的,速度会增加?用这种方法,首先对虚假陈述的物理概念,揭示其概念的内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使用自己掌握的物理概念,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掌握更加精确和深入的概念。

总之,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对每一个概念的深度和广度都进行深入研究,并较好地完成物理概念的教学,最终要使学生达到会正确科学地运用物理概念分析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概念教学流程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本组成元素,只有正确理解和完善概念,才能有效解决数学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本文以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为例,研究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概念教学对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小学生很难在一开始就能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需要教师适当指导,设置一个简单的相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慢慢引出数学概念,逐渐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印象及认识。

在学习“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轮胎是什么形状吗?”学生肯定都知道是“圆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轮胎的形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圆”,经过教师结合实际生活的逐步指导,学生会不自觉地对“圆”的形状进行想象,让学生加深对“圆”概念的理解,达到了学习数学概念的教学目的。

在课堂上,随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积极想象,不断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考和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学习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概念。教师通过利用学生身边所熟知的物品,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并可以较好地运用数学概念,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分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每个班的学生都普遍较多,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亲自指导,更不可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而进行分组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与指导,是目前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学习“体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建互补型小组,每组成员为6个,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等具体情况来分配组员,确定小组后,选取一个组长组织学生关于体积的问题进行探讨,也可以让组长通过故事性的讲解来深化学生对体积的理解。教师指导组长可以给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问学生乌鸦为什么喝到了水?在学生有趣的讨论时,总结出一个统一的结论报告给教师,教师让学生对石头在水中占有一定的体积进行初步认识,在循序渐进中以生活物品为对象,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演示,并分析实验目的得出结论。

在分组讨论的学习中,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生碰撞,在学生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数学概念,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谊,让学生明白合作共赢的学习方法,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为学生指出一个友好的学习策略,极大发挥了概念教学作用。

三、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体验概念的本质

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都是比较被动接受知识,不能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很容易导致学了就忘,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对一些复杂难懂或过于抽象的数学内容,尽可能提供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学习的机会,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从本质上理解数学概念,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三角形”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实现让学生准备3、4、5、6cm的尺子或小棒,通过2人一组自己动手实验,看看这些尺子能不能组成三角形,对于可以组成三角形的尺子,记录它们的长度,指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尺子可以组成三角形有的却不可以呢?学生之间思考交流,促进学生对三角形性质知识的理解。

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实践的学习机会,指导学生自主交流和思考。教师不要过早告知学生正确的答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实验验证。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获取的知识远远比教师直接传授有价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在动手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概念的积极作用。

概念数学教学对小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巧设问题,进行分组学习,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等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概念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尽可能发挥概念教学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彩.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04):87.

[2]李颖.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甘肃教育,2015(09):106.

概念教学流程范文6

关键词:概念图;生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03-02

1.概念图概况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

概念图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 )的诺瓦克(Joseph D. Novak)教授通过研究儿童对科学概念改变历程时提出的。在国外,概念图是中小学教学中很常用的一种方法,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国中小学已经比较广泛地使用概念图,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如Inspiration、MindManager等概念图软件逐步流行起来,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概念图提供了方便。

2.概念图功能

很多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总是觉得生物问题很容易,表面上看学生好像理解了,却又常常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在一些综合题里不会应用。从平时的练习和高考答卷来看,学生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基础不够扎实、思维不够灵活、审题不够仔细、表达不够清楚"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这说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重视模仿性地做题,而对生物学概念、生命活动的规律缺乏深刻的理解,对生物问题的分析缺乏正确的方法。而概念图是以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为出发点,打破了教材体系,在纵横两个纬度上对知识重新整理,并加强了各章节的知识联系,形成的知识系统,构成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在解题时对知识能迅速准确地提取和应用。

2.1概念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概念图比死记硬背概念要来得有趣。无论学生的基础怎样,制作概念图是一项无障碍的、容易获得成果的劳动。因此,学生不仅具有持久的、强烈的兴趣,而且还会自然地流露出对认知的情感,会创造性地制作出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比较新颖的概念图,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2概念图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概念图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结构,了解知识构建的过程。这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绘制概念图会清楚地联想到自己在学习中还存在哪些不足,这样就会激励他们努力去弥补不足。学生通过把自己制作的概念图跟其他同学或老师制作的概念图作比较,就能使含糊不清的问题变得明朗。

2.3概念图有利于学生深层次拓展知识。学生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过程,学生通过制造概念图使越来越多的知识被纳入不断完善的框架中,知识也将变得越来越清晰。

3.概念图构建

高中生物学知识点多,记忆量大。而概念图教学需花费较长的时间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概念图再现他们知识。概念图训练需要长期性,而笔者目前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的新生,相对于高中三年而言,在高一年掌握良好的学习技巧对学生后期的学习非常重要。因此笔者期望从高一开始让学生接触概念图,学会制作概念图并能熟练地应用,以期在后期的学习中学生能充分利用概念图,使概念图成为学习过程中良好的的辅助工具。

鉴于概念图的制作和熟练掌握需要较长的时间,由于时间关系,本实践目前只进展到初始阶段。具体实施包括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认知阶段

(1)学生建立基础,学习相关的概念,此过程在新课的课堂教学中实现。

(2)教师讲解概念图的相关知识,同时做示范:展示笔者用Inspiration亲手绘制的概念图(如图7-1)

图7-1免疫的概念图

画概念图是指将一组相关概念用线条和文字连接成图形,直观而形象地表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它主要包括概念、连接线、连接词和层级关系4个基本要素。教师要说明概念要用方框或圆圈圈起来;概念和概念之间要通过连接线和连接词连接起来,对生物事实或现象或规律进行描述。有层次性的排列,依次排列,最核心的在上方,具体的在下方。例子是专有名词才用圈,不是专有名词就不用圈。同时强调在绘制概念图过程中要注意几个要点:(1)概念必须是专有名词,非专有名词则不行,概念要用方框或圆圈圈起来,而且每个概念只能出现一次;(2)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连接线可以交错,一般向下的连线不需要箭头,向上、向两侧联系时需加箭头;(3)尽可能用意义表述具体、明确的连接词;(4)任何两个概念及其连接词必须能表达一个完整的观点,形成一个完整的命题(5)概念图有层级结构,概念按分层的形式表现的。含义最广最具概括性的概念在最上端,明细的概括性不强的依次排列在下方。

通过上述的教学,让学生认识概念图,理解什么是概念图,概念图应该怎么画,要遵循什么原则。

第二个阶段:联系形成阶段

这是学生学习绘制概念图的初步阶段,让学生学会制作概念图,同时发现学生制作概念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从而认识到概念图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能够将概念图当作自己学习的辅助工具。以下举3个例子展示具体的实施策略。

例1关于核酸相关知识,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易混淆的几个相关概念,由笔者列出相关概念。

核糖、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DNA、RNA

提示学生:相关概念间是什么关系呢?核心概念是什么?连接线如何呢?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呢?

要求学生建立概念间连接,给学生机会独立绘制概念图。

通过图7-2可以发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概念的理解情况,学生基本能正确画出概念之间的关系,但是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比较乱。教师通过课堂展示,与全体交流及教师点评,由学生进一步的调整位置,重新画出概念图。

图7-3是经过教师点评以后学生重新画出的概念图,可见学生对概念的层级关系已经理清了,但不难发现,该学生对概念之间的掌握程度并不够全面,比如,脱氧核糖核酸和脱氧核苷酸之间可以再建立连线,形成命题,学生给漏了。从这点可以说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并不是非常的熟悉。

从图7-4不难发现,学生能画出脱氧核糖核酸和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线,却忘了写连接词。连接完后很多同学会忘记写连接词,这意味着两个概念无法形成命题,也就是无法形成对生物现象或者规律的陈述,所以要强调连接完要写连接词。只有通过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学生才会有深刻的体验并能够及时纠正。

例2关于蛋白质的相关知识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多肽、肽键、氨基酸、结构通式、C H O N等

本题列出了关键的概念,细化的拓展没有多写,但要求学生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能拓展的尽量拓展.

图7-5是学生首次画的概念图,发现很多学生在从上往下的连线中习惯性地加上了箭号,从概念图可见学生对概念间的层级关系不清晰,甚至建立了错误的命题。通过展示给全体学生,师生一起交流错误的地方,该生又重新制作了一张概念图(如图7-6)

从图7-6可见,学生跟第一次画的概念图(图7-5)已经有很明显的进步,对概念的层级关系分得比较清晰,不过,该生画的层级关系是把最核心的概念画在最下方,最具体细化的概念画在最上方,只要对该概念图稍加调整即可。在肽链与肽键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学生把化学键名称"肽键"写成了化学式,可见学生对名称和化学式没有很好的理解,此外,组成元素和基本单位并非什么专有名词,学生把它们当作专有名词处理了。通过构建这样的概念图,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漏洞,是我们教学中很好的教学方式。同时,学生也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构建更好的知识体系。

例3 关于四大有机物的相关知识,学生有时最容易混淆概念,由于四大有机物属于并列关系的,在横向上可以相互之间形成对比,在纵向上可以了解各自的层级关系,甚至相互间还有一定的联系。

糖类、多糖、蛋白质、脂质、核酸、脂肪、单糖、蔗糖、麦芽糖、果糖、乳糖、半乳糖、磷脂、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胆固醇、DNA、RNA、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核糖、脱氧核糖、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组成元素、功能

图7-7四大有机物的概念图

图7-7可见学生对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已经画得非常清晰,甚至能够将核酸的内容与糖类之间建立联系,存在不足是遗漏了功能方面的归纳,有些连接词不是很恰当。

在本阶段的师生配合练习中,学生通过模仿教师进行学习,并且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绘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概念图该怎么画,能够明确核心概念应该怎么找出来,概念之间的分层应该怎么分层,连接线上的连接词该用什么连接。相互间的讨论交流有利于不断修正,对概念图有正确的理解。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由学生再次修正概念图,可能学生无法一次修正得很完美,需要经过几次修正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图的使用。

第三个阶段:自动化阶段

这是学习概念图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升华的一个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相关的技能,学生能够根据核心概念独立绘制出概念图。学生不再为画概念图而画概念图,而是充分利用概念图这样的工具,辅助自己的学习,通过师生交流,自我发现自己对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查缺补漏。当然要达到这个阶段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学生重复的练习,教师可布置学生多练习画概念图,同时注意及时讲评、进行示范。把自己画的概念图展示给学生,与学生一起探讨自己怎么想的,怎么画的。

这正体现了新课改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学会制作概念图并将概念图作为学习的良好工具辅助学习,这是最终的目标,也是概念图对学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4.在概念图的构建过程中,应注意三个原则

4.1多样性原则。概念图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和才智,对某一学习内容会出现各种不同理解,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可以构建不同的概念图。

4.2简明性原则。概念图的绘制宜简不宜繁,过分细小琐碎的概念不适合出现在概念图中。

4.3发展性原则。有了初步的概念图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者对原有知识的理解是会加深和改变的,所以概念图应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红.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教育硕士论文

[2]徐洪林,刘恩山.生物学教学中引入概念图策略的实验研究[J],生物学通报.2003

[3]周铭霞.概念图在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广州教学研究,2005(11)

[4]沈惠,毕晓白.谈人教版生物教材"自我检测"中的概念图,科学教育,2008(2)

[5]郭杏,郑晓蕙.概念图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教学,2006(5)

[6]王丽萍.生物学教学中要正视概念图教学.生物学传递,2007,42(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