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研究

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研究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教育和体育在人类进程中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尤其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对体育有更高的需求。本文主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以素质教育为前提,探求教育与体育的关系。当下国人在体育与教育关系的认识上存有偏见,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素质教育状况、体质状况堪忧。从根本上来讲,是教育和体育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认识不够。从古至今,人类文明不断继承和发展,教育和体育的概念在不同民族间都有各自的记载,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对体育有更高的需求。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体育教师并没有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学生也没有切实的学到应当具备的体育能力,体育课程也处在极为尴尬的地位,正确的认识学校教育与体育的关系是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依据。若要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必然要从其外在表现入手,探求背后的本质。本文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以素质教育为前提,探求教育与体育的关系。

1教育与体育本质探究

1.1教育的历史演变

要回答教育是什么,就不得不追溯历史中教育产生的根源。我国最早出现教育的相关记载为《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与现在我们所理解的教育含义不同,这里的“教”是指教者的教和受教者的学,而“育”指的是受教者的改变。古人认为,教育便是人为的对受教者的一种影响,使其想所预想的好的方面的变化。与此所相反的是,西方早期的教育含义并非如此,他们更倾向于认为教育是一种“引导”,是教育者对受教者潜能的开发,注重学习者“人的能量”。到今天,人们就教育的理解也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或是不同的界定方法,便会有不一样的结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从各自的生存处境中表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与期望,而人类生存处境的变化必然导致人们对教育理解的变化,1978年至今全国学者提出的教育本质观点主要包括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教育的本质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都把教育当作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性活动,从这个观念出发,可以把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性的增强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思想,增强人体质的社会活动,饱含了人在社会各个阶段,不论是家庭、学校、公司等所接受的教育。而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专门组织,并有目的培养人的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由统治阶级来实行的教育。而本文所阐述的教育与体育的关系便是基于教育的狭义定义至上,探寻学校教育中的教育与体育。中国近代以来,学校教育经历了诸多发展改变,1840年后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的教育思想进入中国,并与传统教育融合。从过去的私塾学堂到最早的京师大学堂,这些转变就是教育思想演变的产物,也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学校教育开辟先河。“素质”从一开始提出就不仅指狭义的先天生理禀赋,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包括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广义概念。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不同于以往的应试教育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要求更为全面,并提出德、智、体、美、劳的评价标准,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2体育相关概念

体育并不是中国原有的本土词汇,是从日本引进的舶来品,但这并不表明古代中国没有相关概念,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诸如少林武术等等就是最好的证明,思想层面上来看,古代儒家评价学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与“御”所指就包含体育的成分。而在西方,古希腊奥林匹克盛会,罗马角斗场是西方体育文化盛极一时的体现,早期的体育运动社会影响重大,它不仅具有娱乐功能、社交功能、更具备了充足的宗教意义及政治外交含义,但当时多数人对体育认识仅限于体育运动形式,体育概念依旧是模糊的。柏拉图在其教育纲要中提到,音乐与体育的教育分别针对的是青少年的灵魂和身体,但这样的表述依旧没有给体育一个合适的概念解释。近代在西方体育输入中国之后,体育的概念开始得到深入研究,最初被日本人译为“身体的教育”,这也说明在近代教育的认识上,体育的概念才得以被关注。之后中国众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体育做出概念上的解释,其中以的《体育之研究》一文最为众人所熟知。体育概念含混不清,由来已久,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首先是国际用语的混乱,其次是翻译产生的混乱,然后是认识上的本质根源。立场不同,对体育的认识也有所差别,当前对体育的较为合理的概念定义为: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改善自我身心,开发潜能的社会活动。这个定义较为全面的概括了体育的各个方面,并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和肯定。

2教育与体育关系探究

2.1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

前文曾提到,教育的概念范围包涵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学校教育系统的角度认识体育,探讨体育的范围,就不会出现概念上的混乱,也能更好的认识体育的教育作用。站在教育的角度来看,体育是一种以合目的性的身体活动为根本手段,以强健身体为目的的教育。学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及其他教育的主要方式,其重要作用就不必再赘述。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的教育内容必然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人才培养应该更具多样化。依据素质的分类构成,素质教育注重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是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和个性尽可能达到结构合理的、多层次的优化发展。素质教育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有关人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其提供了主要依据,同时包含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与以选拔人才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不同,回归人的本质,谋求人的发展。

2.2素质教育的基础—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或称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身体素质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实现奋斗目标的物质基础,身体素质缺乏会在根本上对人的精神、情绪等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中,健康的人首先应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或工作。而体育教育的目标正是对学生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通过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从事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磨炼和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小学阶段是培养体育习惯和体育自信的主要时期,首先应该明确,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第一,体育教师;第二,教学环境;第三,学生。了解教学过程每个环节,在各个阶段发现问题,以便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其次,改革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而不仅仅是技能教学。陈晴教授曾在《培养体育习惯是体育教师的天职》中谈到:“良好的体育习惯一旦形成,则可受益终身,而坏习惯则贻害一生。可见,培养青少年的体育习惯是何等重要,而体育教师又是这项任务无可替代的主导者和践行者”。并且认为,要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的首要环节是“兴趣导入”。所谓兴趣导入,笔者认为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便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利,人的身体条件各有不同,在体育学习之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第二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兴趣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使学生建立自信才能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具主动性。体育教师作为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的主导者和践行者,应当尽职尽责的去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使学生懂得锻炼身体和养成体育习惯的目的和意义,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关注到学生个体,特别是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习惯至关重要,有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体育活动。

3结语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发展,教育服务于人,人又改变教育。体育同教育一样,同属于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对人具有塑造作用。为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应当明确在特定范围内的教育和体育关系。

作者:陈彦停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施忠连主编.四书五经鉴赏辞典新1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2]刘铁芳.什么是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02:12-14+23

[3]赵旭东.教育本质研究探新[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卷缺失(4):23-28.

[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3-10

[6]何英旋,刘春雨,刘娟.柏拉图教育伦理思想述略[J].云梦学刊,2007,06:55-56

[7]周西宽主编.体育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8]任杰,刘卓.体育的本质和功能[J].体育学刊,2002,(4):5-7.

[9]“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卷缺失(2):3-10

[10]高鑫.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甘肃科技纵横,2007,卷缺失(4):171

[11]武汉体育学院陈晴.培养体育习惯是体育教师的天职[N].中国教育报,2014-07-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