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意义范例6篇

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意义

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意义范文1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中央基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出发,深刻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髓。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同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共同构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都是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用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来武装全党特别是党员干部,既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二、准确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市场发展的突出问题

准确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是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基本保证。对全单位员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原则、方法步骤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单位(部门)必须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第一,要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第二,要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二是解决突出问题。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四是促进科学发展。

第三,要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在活动中要始终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体制机制,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学院发展规律,使学院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是突出实践特色。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践。与过去有的主要解决思想问题的集中教育活动不同,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特别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就要求理论学习必须结合实践展开。三是贯彻群众路线。四是正面教育为主。以正面教育为主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贯彻始终的基本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党员干部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自觉查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全面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第四,要明确学习实践活动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重在转变观念、重在解决问题、重在取得实效。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紧密联系实际,着力解决学院存在的重点问题。

三、要明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阶段、步骤,抓住关键环节,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根据高阳县党委要求,这次学习调研活动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等3个阶段,学习调研、解放思想讨论、召开民主生活会、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制定整改方案、解决突出问题等10个环节。

四、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意义范文2

[关键词]新实验主义 实验科学实践哲学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实验主义是科学哲学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进路,该进路打破了传统科学哲学中的理论优位,从更广阔的角度审视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为科学实践哲学的出现奠定了实证的基础。本文试图对新实验主义的发展历史及其贡献进行梳理,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症结所在。

20世纪的传统科学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科学理论、命题、语句、意义等语言分析层面。20世纪50年代,观察和实验的角色被普遍认为仅仅是“产生并检验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后实证主义者认为观察和实验是“理论负载”(theory-lad—en)的。然而,无论是对观察及观察术语进行辩护还是攻击,以往的科学哲学家都忽视了实验室工作的真实本质。忽视了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将毕生精力用于各种实验上的事实。直到20世纪80年代,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哲学家才开始对实验活动给予更多的关注,掀起了新实验主义的研究热潮。

首先在哲学上付出努力的是伊恩·哈金(ian hae-king)。他在《表征与介入》(representingand interve-ning,1983)一书中研究了实验的基础地位和意义,深掘隐含在实验结构中的实践特征,试图纠正极端的理论优位倾向,呼吁从表征走向介入、从理论走向实验,板正被理论优位扭曲的科学观。与此同时,富兰克林(a.franklin)、伽利森(p.cratison)、古丁(d.gooding)以及梅奥(d.mayo)、巴滕斯(n.t3atens)、范·本德格姆(vdal bendegem)、罗伯特·阿克曼(robeackellknll)等人,也都深入科学实践的具体形态,进一步推进了新实验主义的研究。1989年,罗伯特·阿克曼在为富兰克林的7he neglect of ezp写书评时,明确地以“新实验主义”(the new experimentalism)为题,首次把通过实验为科学寻找适宜的基础的科学哲学的趋势称为“新实验主义”。进入z0世纪90年代之后,布克沃尔德(j.z.buchwald)、海德尔伯格(m.heidelberger)以及斯坦勒(e.steinle)对实验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历史、社会科学、哲学的角度详细描述并分析实验,这些努力大大丰富了新实验主义的实证研究。2003年,拉德(hansradder)主编的《科学实验哲学》从哲学层面对实验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更为成熟细致的哲学论述。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新实验主义已经相对成熟,其主要涉及的哲学问题包括:实验的物质实现,实验与因果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理论在实验中的角色,建模与(计算机仿真)实验,使用仪器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等,而其中对实验活动的分析及实验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是新实验主义讨论的核心问题。新实验主义主要有三方面的贡献:

其一,新实验主义打破了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传统。长久以来,科学哲学家们思考的通常都是理论,而忽视了科学实验。实验被认为是依赖理论或范式的,不可能独立于理论的形式维持其生命,因而遭遇冷落。通过新实验主义的相关研究,我们重新认识实验的本质及其作用,从而部分地恢复实证主义的观点,使科学哲学重新脚踏实地。

其二,新实验主义重新认识了实验与理论的关系。哈金、海德尔伯格、拉德等人对此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其中,最著名的观点即是哈金提出的“实验拥有其自身的生命”(experimentation has a life of its own)。它蕴涵了四个主张:(1)实验的物质实践(material prac—rices)不仅包含观察和观察数据,而且总是包含着实验的执行、实验过程中的技巧使用及对实验的科学意义的理解;(2)实验工作不是简单地检验或解释理论,而是对来自实验本身的目的、机会和约束条件的一种回答;(3)实验及其结果的哲学意义不局限于也不取决于对它们的理论解释;(4)实验过程中经常产生或伴随着新的人工现象,而这些现象的发生并不仅仅是普适的自然规律的例证。这反映了新实验主义的基本立场,即认为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人们对自然的干涉活动,在干涉中与世界进行交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实验创造出新的现象,其哲学意义无法通过其对经验和理论的表征作用得到充分的表达。这种观点极大地冲击了后实证主义者所坚持的“所有观察都负载着理论”的立场。

此外,梅奥从细处着手,从“话题性假设”(topicalhypotheses)和“错误”的地方性差别讨论了哈金的“实验有其自己的生命”的三层含义。富兰克林在《对实验的忽视》一书中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粒子物理学中那些实验的奇妙的实现方式,试图证明依赖于实验室的理论是可能的。伽利森在《气泡室与实验场所》一文中。讨论了在高能物理实验中,各种各样的实验工具如何给实验实践和实验室文化造成巨大的影响,分析了实验对理论知识形成的重要作用。

其三,新实验主义在科学实在论上的观点有助于建构实践的实在论。虽然新实验主义者并没有解决科学实在论问题,但他们承认实验活动和科学活动的多样性,从实验介入的角度给予科学实在论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例如,哈金指出,在表征层面上无法解决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只有离开表征层面,从实验中认识世界,才会发现实在论的坚固根基。实验不是思想或理论,而是“做”;不是用概念去做,而是用特定的工具干预、介入、影响并改造对象。如果实验干预、影响、改造的对象达到预期的结果,那就证明了它们的客观实在性。理论实体的最初提出,可能完全是假设或猜测,只有当我们了解它的某些性质及其与其他对象的因果关系,并据此建造出某种仪器以干预它们而得到预期的结果后,它们才是实在的实体。因此,只有能操作实体对其他对象进行实验,实体的实在性才是可信的。也就是说,实验研究为不可直接观察的实体的科学实在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对于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而言,新实验主义是一剂清醒剂。然而,新实验主义在兴盛后,却没有形成被英美科学哲学界认可的态势,实验研究成为科学哲学认可的主要论题的期望并没有实现,《科学哲学》(phi—losophyo,science)、《英国科学哲学》(british journal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等科学哲学界的核心期刊对实验的关注始终比较少。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来自传统科学哲学的障碍,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新实验主义本身的问题。

就表面看,新实验主义目前仅仅代表了从哲学层面对实验进行研究的一种趋势,其文献分布领域比较分散,(在传统科学哲学家看来)其文献的历史叙事和描述居多,而哲学分析和说明似乎不足。也就是说。新实验主义主要借用了历史研究及社会学研究中的富有成效的方法,案例研究成为它的一个支撑。例如,古丁通过分析法拉第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赫兹的电磁效应。而哈金则通过对显微镜的放大作用进行分析,来说明实验观察本身就介入着实在,而无须高层理论的渗透。因此,在传统科学哲学看来,这类研究没有上升到某种理论层次。他们始终认为,观察和实验是一种实践,实践是为理论服务的工具,在文本上没有痕迹。因此,就表象主义看来,实验没有什么可分析的,观察和实验已被“证明”是理论负载的。因此,只要分析理论就够了。

从深层次来看,新实验主义本身的逻辑也存在不一致之处。诸如理论与实验的关系、科学实践的作用地位的问题,在新实验主义那里还没有形成逻辑上完全一致的观点,其中最突出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逻辑缺陷:

第一,论证和强调实验有自己多种的独立生命,并不意味着理论不具有自己的生命。一方面,当伽利略将他的望远镜指向天空时,他并没有关于木星卫星的理论要进行检验;另一方面,我们无法否认理论一旦作出。就会继续指导后来的实验研究,并且指点着发现。例如。谁也无法否认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预见推动了爱丁顿考察日食。事实上,实验与理论的确存在着辩证的复杂关系。在逻辑上,证明存在某个a=c,只否认了所有的a都是b,并没有证明所有的a都是c,新实验主义没有表明如何能够从科学中排除理论的作用,这是新实验主义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新实验主义力图从证明实验具有更基础的地位的观点出发,证明实验与理论是可以两分的,但是不能证明一切实验都与理论两分。我们从新实验主义证明存在没有高层理论指导的实验来看,的确存在与理论两分的实验,但是这同样不能证明一切实验都与理论两分。正如当年逻辑实证主义以全称命题形式表达经验是检验理论的标准被存在一个观察或者实验是渗透理论、负载理论的证据所击破一样,试图通过实验’观察与理论两分的进路,恢复实验和观察比理论更为基本的经验主义研究也是不成功的。

第三,虽然新实验主义认为实验更为基础,但是在有些新实验主义者看来,它的基础性作用,仍然是为理论表征服务的。新实验主义虽然把实际的实验实践之细节带入到科学说明中,但是仍然囿于传统科学哲学的表征主义说明框架中,这就无法以实验概念替代以理论概念为中心的传统科学哲学的说明模式。表征作为实践的结果要比实践过程更为重要,实践只有把结果呈现为文本表征出来,成为一种存在陈述或者观察报告,才具有“言说”资格。因此,在新实验主义那里,实验与观察都没有在最终意义上离开表征主义的影响。

第四,向逻辑实证主义的部分回归,不被科学哲学家所接受,也影响了科学哲学家对新实验主义的认识。新实验主义者,如哈金、古丁、梅奥等人,花大力气下功夫重新检验了科学史上的一些实验,发现了实验干预、交叉复核、误差控制和消除方面的实验作用,表明实验对于理论的选择、理论改进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从而使得科学在整体上呈现出进步的态势。这种进路表现得更像是要向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进步的积累观回归。而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进步积累观被认为是存在诸多问题的,是已经被历史主义的革命观的观点,除非这种新实验主义的积累观有更多更新的证据和极为充分的论证,否则,新实验主义的论证就不为人所重视。

几乎在新实验主义兴起的同时,出现了从实践解释学的角度研究实验室里实践活动的另一科学实践研究方向,其主要代表人物为劳斯(j.rouse)。新实验主义和科学实践解释学都把关注点放在实验室的实验实践,而不是理论体系,这两个方向并行而合成了科学哲学的自然主义的研究进路——科学实践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tific practices)。科学实践哲学的进路把科学看成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实践的特有活动形式。并试图对科学实践的结构、主要特征和规范性作出分析研究。科学实践哲学不仅以科学实践为出发点,一改理论优位的传统,而且重新审视了科学哲学的经典问题,如科学说明、推理、因果性、科学实在、科学划界、科学发展模式等,并将这些经典问题同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心理学等一系列相关研究领域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实践和活动的维度进入了科学哲学研究的视野。

科学实践哲学接受了新实验主义的“实验有自己独立生命”的观点,更正了新实验主义将实验与理论继续两分的认识,从解释学角度把理论与实验都纳入科学实践的范畴,认为理论作为一种科学活动也同样是实践活动,与科学实验没有本质性区别。这就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科学哲学中理论与观察实验两分引起的问题。通过对实验实践的探索,初步消解了实在论问题,即表征系统与被表征系统之间的通达问题,指出真正的实在是实践者通过实验实践介入与操作从而产生新现象改变世界来达到,而不是通过语言表征来实现的。科学实践哲学进一步推进了新实验主义未细致化和未达到逻辑一致性的工作,其解释学方向通过引入海德格尔实践解释学关于人的实践介入世界的方式较好地推进了这些问题的研究。

科学实践哲学与新实验主义相比,在观察与实验之间作出了性质和程度不同的区分,更加强调了实验,因为在科学实践哲学看来,一切科学研究都是做事,都是人与自然打交道,实验作为直接介入建构世界的做事比旁观更为重要。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在传统科学哲学和新实验主义看来,观察可以还原为存在陈述(即一种有限表象),而在科学实践哲学看来,观察也是一种介入世界的活动。理论构造过程也是一种科学实践活动,理论比哲学家通常所理解的更具实践性和技巧性。

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意义范文3

最近市局、分局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执法为民”的工作理念,全面履行城市管理职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日常的执法工作中去,强化理论武装、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促进干部队伍政治坚定、品德纯洁、行为先进、工作创新、作风务实、廉洁自律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积极投入到这次开展的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去,我将根据自己工作的实际,按照以下几点去严格要求自己。

一、充分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对于我国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城管执法人员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城管执法工作,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是市局部署组织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城管执法事业和谐发展“为目标的重大活动,意义重大。我一定结合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创新工作和加强自身建设相结合,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提高思想工作水平。严格落实各项学习实践活动内容,善于探索,勤于思考,做好执法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市局分局组织的各项学习实践活动。确保学习工作两不误。

二、坚定城市管理发展新信念

在工作中,我首先要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自己。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切实解决理想动摇、念滑坡、精神迷茫等问题。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前进动力、工作思路,使自己既胸怀崇高理想,又立足当前,在本职岗位上创造新业绩,在改造客观世界时改造主观世界。

三、转变观念积极工作

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我要破除安于现状、骄傲自满的思想,树立居安思危、爱岗敬业、为单位尽责的工作责任感。解决全局意识不强、执法为民的意识淡薄的问题,树立亲民执法理念,在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同时,树立良好的执法队伍形象,营造和谐执法环境。

四、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意义范文4

一、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意义

同志曾经讲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创立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正在学习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系列理论成果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把它们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继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党的*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重要论述,对科学发展观做出了明确而科学的评价,深刻地揭示出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我们的党历来重视理论创新工作,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著名的“发展是硬道理”,到同志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同志“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理论创新工作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因此,它不是一般的方针政策,而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认真参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

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对于我们来说,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内最关键的就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武装头脑、增强党性、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作为增强本领、提高能力、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础。

在学习中要注意的是:一是要牢记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即“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服务地方做贡献”,这是目的,是核心;二是要抓住“3个着力点”: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要明确4项原则: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

同时学习中要做到三结合:一要结合实际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发展实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特别是近期全国接连发生几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国际影响。事实告诫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势在必行,意义重大,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开展学习活动。

二要结合问题学。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在各项工作当中确实还存在着不少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迫切需要认真研究解决。我们要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检查本部门和个人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问题和差距,反思我们走过的路程,分析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对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明确、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只有带着问题来学习,把学习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带着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学,带着实现科学发展的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学,才能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上有新突破。三要结合工作学。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本职工作,学中干,干中学,边学边干,举一反三,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真正做到把握精髓,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把握才能更准确,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理解才能更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才能更自觉更坚定。

三、勇于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实践工作能力

科学发展观蕴涵着深刻的唯物论观点和辩证法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金钥匙”,也是走好人生之路、忠实履行历史使命的“方向盘”。我们要紧密联系部门和个人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

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意义范文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 大学生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1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中的各门课程都具有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肩负着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的主要课程,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知识体系、方法论体系和价值观体系的集中体现,因此它在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就表现得最为突出、重要。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是一门科学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或“一整块钢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内容之一。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无神论观点、实践观点、辩证发展的观点。这些观点所阐述的人的本质和人性观点是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理论前提。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上述这些观点时自觉地去促使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做法是,要使学生真正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和意识的观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牢固地树立起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规律性的思想认识,从而进一步树立起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自觉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崇尚真理、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蒙昧主义的科学精神。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思想教育对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科学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起源、社会功能、发展规律等问题;说明了宗教中的神是人们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面对强大的、异己的自然力和社会力,为了获得面临困境时的精神支柱,把自然力和社会力人格化、进而神化的结果;宗教后来的繁荣和发展又是与历代剥削统治阶级的扶植、利用分不开的。在当前世界和我国普遍出现所谓“宗教热”现象的情况下,无神论教育对大学生真正形成科学世界观的科学精神,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教育对科学世界观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成功的实践必然要求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基本原理。它表明,人们在实践中一旦违背真理尺度,就会发生错误,从而导致实践的失败。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自觉遵循真理尺度确保实践成功而逐渐形成、升华出来的一种实事求是、严谨求实、坚持真理的自觉意识。

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的本质和人性理论的教育来实现的。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自觉地遵循价值尺度确保实践成功而逐渐形成、升华出来的一种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的自觉意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性的学说,深刻揭示了人的社会性,揭示了个人对社会、他人的依赖和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合作关系。引导学生自觉认识这一点,必然有助于他们形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人的本质和人性观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实践精神的理论根据。人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自觉的活动,实践是人高于动物而能够成为世界主人的根本特点。因此,根据对客观规律和人自身需要的正确认识,自觉地改造一切不如人意的外部环境和事物,是人的独特品格、能力和基本要求。所以,实践精神构成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践精神要求人们面对困境、逆境,不是逆来顺受、苟且偷安,而是积极改造、努力创新、发展自己、争取未来。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辩证的发展观是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辩证批判精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人们,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批判性的。这是因为,人们的实践目标是对现实的观念批判,而人们的实践活动则是对现实的实际地、物质性地批判。实践的批判性决定了人们必然总是以批判地眼光和思想观念去面对现实。这是人们之所以会具有辩证批判精神的最深刻的根据。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观告诉我们,世界总是运动变化的、发展着的,现实的一切都不过是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辩证批判的思想和不断观念创新的方式去观察和思考,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认识跟得上世界的不断变化而永葆其现实性、真理性。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理论根据

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工作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体系的根本理论依据。其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是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价值、价值认识、价值观的本质和特征,为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理论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价值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价值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具体的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等。而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这种客观现象的一种认识。所谓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根本性问题的,具有高度普遍性、概括性和广泛社会性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观念体系。因而,价值观也是一种具有客观性的认识,也就是说,价值认识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是以正确的世界观和相关真理为根据确立起来的,是经过人们长期社会实践检验而被证实是对社会生活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使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保证实践获得成功,才能创造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生。其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能否引导大学生树立起这种理想信念是高校教书育人工作成败的关键指标。从方法论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一种价值认识,一种价值观,它的树立有赖于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真理的阐发。因此,这种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向大学生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理论,说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向大学生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理论教育,说明资本主义由于自身的矛盾必然会走向自我否定的道路而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向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通向理想境界的必由之路的教育,从而促使他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其三,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理论和关于人的本质、人性的思想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人生观和集体主义道德观的理论根据。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个人的短暂人生对于人类漫漫历史长河的意义的思考。由于人的本质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人是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因而人的价值就在于一个人一生的实践活动对于他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那些由于自己的生命和实践而使得他人和社会因此变得更加美好的人,就是有价值的人,反之则是没有价值的人。由于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在一般条件下,人们在为他人、社会造福的同时,也会由于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回报而使自身的需要得到满足,使自身得到发展。由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集体、社会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个人只有在集体和社会的发展中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空间,因而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正是一种从理论上符合逻辑,在实践中能够实现且毫无弊端的价值诉求。同样道理,集体主义道德观也因此正是这样的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其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自由观是帮助大学生形成以真善美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健康、积极的审美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观告诉我们,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做到了主客体、主客观的一致,即达到了真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又获得了实践成功满足了人的需要,即达到了善的境界时,人们就会进入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这时人们会油然产生一种对自身智慧和力量的欣赏和赞美的愉悦感情,这就是美。因此,真正的美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是以实践中实现了真和善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可见,美在本质上表示的是人的智慧、力量、文明和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培养大学生的全面能力的理论基础

原理课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由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思考方法、历史的和逻辑的相统一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和综合辩证统一的方法、科学抽象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从后思索的方法,等等,都是培养大学生全面能力的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帮助青年形成健康人格、心理的思想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性的观点、关于理性和非理性关系的观点、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关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等理论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人格的重要理论依据。

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思想和行为主要是由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理性所支配的。虽然人的心理、人格主要表现为人的非理性层面的精神活动,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人的非理性的精神活动往往是理性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是深受理性因素影响的。所以,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康的心理、人格,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由他的心理、生理因素所决定的,其实一个人理性层面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心理、人格的实际状态。这是由于人是社会的人,人在特定社会环境、实践活动、文化条件下的所形成的理性层面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社会性的精神因素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和个性特征。

因此,培养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人格,必须以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为主要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尤其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能够真正摆正个人和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同时,再辅以心理调节、人格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成效。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培养大学生具备现代化的全面素质方面起着其他任何学科教学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云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素[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2003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

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意义范文6

的实践观。当代社会。

的实践观是马克思立场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它使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更加明显。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揭露当时腐朽的旧世界,积极努力开创新世界的初衷和使命。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产生了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些思想理论观点。一切都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来决定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结论:一切事物和问题的根源在于实践,一切问题和实践的起点在于实践。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它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指导,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方法论是极其重要的,即理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告诉人们如何用它找到正确的方向。就像在中国人眼里,数字越大意味着分数越高,而在德国人眼里,则相反。数字越小,分数越高。这说明,我们不应总是只承认一个真理,而应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待事物的发展过程。换言之,无论事物如何发展,我们都必须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看待这个问题。并非所有的事物都是永恒的。一旦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人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就有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以中国为例,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团结全世界,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好办法。但从21世纪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封建君主制是一种完全禁锢人民的落后制度。因此,事物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与条件的变化相适应。

的认识来自于实践,实践的产物是一切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形成、丰富和发展一切理论的源泉。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一切社会生活的本质。早在2000年前的原始时期,没有语言的帮助,群居部落就通过行动展示了他们的思想和理解,这表明实践在很久以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当时的人们不知道如何总结这一科学真理。但是,从马克思各个时期的手稿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也经历了许多变化。虽然马克思在各个时期对某些理论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推翻了以前的想法,他的最终目标没有改变。他仍然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解放,这是马克思的根本任务,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从实践出发,改变现有的东西。

。正如马克思本人一样,马克思在早年和晚年对某些理论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这意味着在不同的时期,实践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理解。事物发展的不同变化,不仅由于不同的时代条件导致了不同的理论形态,而且在许许多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和特点。与以往的理论相比,它忽视了实践性,只简单地重视精神活动和自身的道德修养,没有突出实践本身的主动性和自动化。要么简单地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活动看成是实践,过于注重实践的统一性。在大多数学者看来,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就其普遍性、影响力和普及性而言,应该具有非常深远和广泛的总结和解释能力。因此,无论是涉及衣食住行的各种日常生活,还是探索复杂的科学研究理论学习,无论是具体的物质探索,还是道德精神的理论研究等等,,这些也包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中,供大家探索和学习。

马克思主义在具体实践中也经历了不同的丰富和发展阶段。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公开出版和马克思主义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两次飞跃。从太空获取科学的想法源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公开出版对社会主义30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飞跃。苏联上的十月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这是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的原因是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空想主义失败的原因是,他们也试图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实践自己的想法和想法,以便最大程度地关注对资本主义的批评以及人们对未来的良好期望和愿景。有些人甚至因为追求过度而破产,生活无望。空想主义已不再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也可以说,空想主义由于过度追求而产生了错误的结果。《

共产党宣言》出版后,马克思不仅继续了大量的科学理论研究,而且积极参与了世界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虽然革命运动的效果不是很好,但他在革命失败后并不气馁,并很快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马克思的经历不禁让人们想起了1930年代和1940年代的中国,当时中国也受到了来来回回的攻击。一方面要抵制外国侵略者的肆意掠夺,另一方面要抵制中国内战带来的痛苦。从20世纪初到五四运动,一些留学知识分子开始向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给迷茫绝望的中国人带来了一线希望和胜利之光,随后,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的实际,有效地引导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打赢了这场战争。

的20世纪苏联模型和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型将马克思主义与该国的现实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将其解释为四个方面:一系列经典理论、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体系和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让我们谈谈中国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实际关系。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读这是最经典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中最有力、最成功的例子。从中共到十八大,中尼结合的成果之一就是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的统一。当前,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具体的实践表现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以科学的理论逻辑回应了当代人面临的当代问题和现实挑战。其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实践的重要体现。当代中国最需要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每周的思想政治课正是学习和讨论马克思主义最有利的时间。

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和基于实践的革命性的统一。归根结底,学习和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就是为实践服务。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和发展阶段,让人们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闪耀出更加灿烂的真理。

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对于人们理解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研究对于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具有深远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许许多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观点和形式,但都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以及两者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是实用性,这在科学和革命领域得到了简洁的表达马克思主义的统一。在具体实践中,它会给人们一个很好的解释和阐述。当人们清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情况时,他们就会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理论和实践。通过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很好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如果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有了正确的认识,他们也就有了马克思主义在自己国家传播和发展的更强大的条件和机会。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研究加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支持和理解。不难看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相关意识形态理论。然而,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思想只是为了解决西方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困难,但其观点具有普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人民的角度看待问题。在马克思一生的哲学思想中,现实生活和人的发展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他认为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客体的现实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对人民来说,一个国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明确的举措,但我们必须首先纠正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研究对该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除了自身的努力和进步外,中国的发展还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的沟通和科学指导。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近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都归功于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和应用。特别是马随着克思主义与当代现实相结合的进程,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蓬勃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近年来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不仅不同于其他学科,而且与其他学科交叉,科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引导和融合。因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应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在

的新时代,指出:“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而神秘的概念,它不仅应该停留在文字上,停留在思想上,而且应该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贯彻到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实践中,做到发展为民、发展依靠民、发展成果共享,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的社会实践,这些实践最终促成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科学的理论、正确的道路、明确的社会制度和正确的文化制度与具体的实践密切相关。当代中国人一方面要以更加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牢固树立实践观点,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落在方法上,即解决办法和正确的路线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所作为,肩负起历史赋予人们的神圣责任和光荣使命,实现自己的价值。

[1]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夏洛克·丁素。马克思主义的实用性与中国化[J]。学习论坛,2007年(1)。

[3]。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大学,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