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范例6篇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1

环境艺术设计和文化建筑的概念

1.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根据建筑周围的环境,利用建筑美学的要求设计出与建筑所处环境相搭配的、让人们能领会一种文化价值的艺术设计方法。在现代都市中,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为繁忙的人们提供了暂时休憩的场所,也让人们体会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状态。随着人们审美多元化的出现,环境艺术设计也需要及时地作出相应的变化,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对环境艺术设计而言,要想设计出符合社会审美的中心点必须考虑到社会阶段的差异、地域的差异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差异,这样才有利于设计出符合本土文化的建筑,从而赢得人们的喜爱。另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科学地规划。因此,在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十分重视文化的运用,在设计时,设计者充分了解了城市的文化风貌,设计出了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随着城市人们对精神生活重视程度的提高,他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必将在形式和内涵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

2.文化建筑的内涵

文化建筑为现代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例如图书馆、美术馆和体育馆等。在文化建筑内汇聚了多种文化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文化建筑也是衡量一个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的标准。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中,规划者十分重视文化建筑的选址,确保文化建筑的服务范围能够最大化。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文化建筑的设计充分实现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完美结合。在功能方面,文化建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让人与建筑和谐的融为一体,享受到了充满人文气息的关怀,更加惬意地享受了生活。文化建筑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公众之间的互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最终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在文化建筑中的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使文化建筑通过丰富的造型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实现了形式和内涵的完美融合,同时也实现了对周围环境的点缀作用,促进了优秀文化的传播。

1.在文化建筑内涵方面的应用

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其不仅要提高建筑物的实用性,同时还要为建筑诸如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在文化建中的应用之一就是为文化建筑灌注丰富的文化。在文化建筑中,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是要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还要让大众在欣赏文化建筑时能够感受到为人处事的一些道理。例如,水立方的设计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其“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设计思想也让大众的深受影响,其独特的文化意蕴给大众带来的是无尽的遐想。另外,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的文化建筑,都承载着一定的感情,对人们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在陕北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室内设计中,设计中利用历史文物和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将中国革命的历史展示给了大众,同时也让大众感受到了设计者对革命历史先烈的怀念和敬意,激发了大众的爱国热情。

2.在文化建筑造型方面的应用

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应用在了对历史文化内容的展现上,还应用在对文化建筑的造型上。文化建筑的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其造型来体现,以视觉化的效果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冲击。在造型设计方面,设计者根据表达的主题,设计出最能表现主题的建筑形式,由此引发大众的思考。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周围的环境,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出建筑的含义。例如,上海的金茂大厦,设计者受到了陕西大雁塔的启发,将传统的中国文化赋予在了钢铁建筑上,符合了中国大众的审美情趣,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在比如鸟巢,设计者将一根根巨大的钢筋焊接在一起,从远处看真如一个巨大的“鸟巢”,这样看似毫无章法的设计其实蕴含了设计对人类未来的憧憬,希望这个“巢”能够呵护生命。

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使文化建筑在内涵和造型上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使得文化建筑具备了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环境艺术设计将大众型的文化赋予到了文化建筑中,通过其实际的造型展示给了大众,使文化建筑成为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栖息地,实现了其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使文化建筑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环境艺术设计也使文化建筑最大化地发挥了文化传播功能,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2

【关键词】古城建筑 崇尚自然 传承 发展 和谐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同时在近几年波涛汹涌的旅游发展大潮中,根据旅游需要古城不断被改建扩建,使得古城建筑风格呈现单一化、程式化,浓郁的商业气息玷污着古城建筑本来的质朴、自然、古香古色的内涵气质。所以在古城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中古城建筑做为古城旅游审美形象标志性的外在符号,古城建筑的审美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从美学角度来看,首先,科学、合理的古城建筑审美设计应坚持“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原则,保持、维护古城原有的建筑风格、建筑艺术精神实质,同时要不断挖掘纳西族建筑艺术潜在的独特民族风格及其审美价值,加之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建筑艺术技巧,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古城建筑审美艺术形式,以树立独具特色的古城旅游审美形象。其次,从马克思的整体观出发,古城建筑审美设计中要协调好古城内在文化氛围、整体空间、周边环境与古城建筑的关系呈现古城建筑艺术的和谐之美。

1.丽江古城建筑艺术特色及其传承、保护、发展

丽江古城建筑艺术集中体现了纳西族的智慧和文化精神,凸现和保持了它与自然亲近的本色,古城民居,古城街巷、古城道路、古城桥梁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丽江古城建筑艺术的特色和内涵。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建筑技术突飞猛进发展,钢筋混泥土的气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乡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这样的形势下以土木结构为基础,重人力手工雕琢的古城建筑的传承和保护显得异常困难和重要。

1.1 丽江古城建筑艺术特色。

古城建筑中最具特色的要数古城民居、古城道路、古城街巷、古城桥梁。古城民居是古城建筑艺术的精华,从具体建构来看,材料大多为土木结构,据说建造时没使用一枚钉子,完全利用了穿斗式木结构的功能。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其中“三坊一照壁”最为基本,即正房较高,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充分体现了传统理学中“长幼有序”的原则。在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上丰富细腻,如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多装饰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日“悬鱼”,蕴含“吉庆有余”的希望。古城的青石板路是古城悠久历史文化的显著印记,古城青石板路与一般石板路不同,磨光的石板路面上有五颜六色的图案,像是由众多不同色彩的小石头融聚而成,这是一种天然石料——五花石,当地一种主要的建筑材料,全部采自丽江坝子周围的山里,勤劳智慧的纳西人善于就地取材,经过其慧手细心雕琢铺出一条条清亮光洁、沉厚结实的石板路。石板路耐磨、耐踏经过几百年保留至今见证茶马古道的历史,构造简单、古朴、自然象征纳西族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设计成八卦状的故成分街巷,好似迷宫,但只要沿绕街穿巷的河渠逆流而行,便可找到出口。顺水依山是古城街巷建筑的规律。建筑沿河走,临街的一面是铺子,临河的一面又变成了楼房,前铺后楼是古城建筑艺术的一大特征。流水东家进,西家出,穿墙过屋,形成“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水城景观。在水的利用上,古城建筑自然天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渠。潺潺流水之上是古城另一道曼妙的风景:形态制各异的桥。最大水系中河上的桥以坚固厚实为特色,人工东、西河上的桥则以简约实用居多。从材质上有石桥、木桥;从造型上有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溯原起,有倒映玉龙雪景的“映雪桥”,有庆百岁老寿星而改建的“万寿桥”,有祈子孙昌盛的“万子桥”,有具浓浓集市风味的“卖鸡豌豆桥”、“卖鸭蛋桥”。每座桥都在诉说历史无可更替的变迁,每座桥都尽添古镇典雅秀丽的风韵。

总之,古乡古色的民居、古朴的青石板路、充满诗情画意的街巷,承载社会文化的小桥在建筑中都始终如一的浸润着“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真、善、美的哲学、美学理念。

1.2 古城建筑艺术的传承、保护、发展。

丽江古城在悠久的时光砺炼中积淀了它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精华,所以古城建筑的审美设计中首要应做好的是古城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保护。传承中要传承的是其建筑艺术的精神实质内涵,保护好极具特色的古老建筑、街巷、桥梁,并在遵循建筑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缮,同时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建筑艺术、恰当利用现代技术丰富、发展古城建筑艺术。

1.2.1 古城建筑的修缮、保护、扩建中坚持传统建筑艺术精神。

对重点古城民居院落的修复,应尽量做到原址原样修复,不得改变原来的结构、层次、布局、坐落和高度、材料、装饰、铺地、朝向。没有列入重点保护的民居,在修复建设时也要做到“修旧如旧、原貌修复。”保持建筑物的历史风貌和真实性。民居的修复中重点要协调好现代建筑技术与传统工艺的关系,以既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又能保持传统建筑形式为宗旨。古桥保护也是保护古城建筑的一个重点,要严禁对古城的人为破坏,同时定期修护修缮古桥。加强对古桥民族文化审美价值意义的挖掘和宣传,赋予古桥长盛不衰的生命活力,每个古桥旁可设置一个刻有古桥介绍的牌坊。街巷的保护首先涉及的是青石板路的修缮,坚持保持原貌为原则,街巷布局中以“曲、幽、窄、达”为风格原则,从而达到“步移景异”的审美效果。

目前为发展旅游的需要,古城被不断地改建、扩建。古城建筑在不断的复制色无形消解。所以在古城改建、扩建中把握好古城建筑艺术的精神实质,使之凸显丽江古城特色及纳西族独特的审美文化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直以来从丽江古城建筑的选址到整体设计遵循着顺应自然的原则。纳西先民认为自然就是美,刻板的追求规矩不如随意的表现,不应该刻意改造环境来服从自己,而应该顺应自然趋势。所以他们在古城建设中遵循依山傍水原则,不讲求什么现代的构图规则,也没有什么高深的城市规划理论来指导,可以说就是凭历史的生活经验和感觉来办事,但他们合乎自然规律的发展,反而创造出丰富的古城空间格局和充满人情味的居住氛围。所以现今陈式化的古城改建、扩建中要坚持贯彻好古城传统的建设理念显得非常重要。

1.2.2 挖掘古城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突出建筑独特的审美价值。

纳西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融于建筑艺术中使得古城建筑呈现突出特点:建筑整体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结构协调、牢固。纳西族东巴文化中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及纳西人源于自然的纯朴、厚道、宽广的性情在建筑中得到显露。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都是手工建造。古人用砖石土木围合成一个个既独立又开放的空间,随坡就势,依水而形。建筑的柱、梁、门、窗、栏、檐、阁,无不饰以雕刻,飞禽走兽、花鸟树木、人物故事,总是恰到好处,栩栩如生。雕饰大都朱红底色,浅黄钩边,加上飞檐黛瓦的坡屋面,使千古韵味跃然纸上。老屋骨架形成一个个活的结构,通过榫头联结,这手工雕刻的城邦中,没有使用一根金属钉子,各种材料之间有许多缝隙的宽容度,且质地柔软,相互随时可以妥协、调和、谦让,犹如有着生命的活物,自如地应合着天地的变化而自动调整本身与左邻右舍和地面角度的关系。建筑构造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展现独特的审美价值。

1.2.3 在融合其他民族及现代建筑优秀成果中丰富古城建筑艺术审美价值。

在历史上,纳西族一直崇尚开放,自唐宋以来便与中原频繁交流,提倡学习中原文化。古城的建筑文化就是纳西人吸收、融合中原文化的产物。今天古城所形成以四方街为中心的自由开放的空间格局,就是纳西族兼容并包的民族性格、纳西人自由、放松、休闲的生活氛围的表征。所以在今天丽江古城建筑的审美设计中同样也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汉族、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工艺技巧,学习中要注重自我吸收熔铸到纳西族独特的民族建筑工艺中,切忌避免对其他民族建筑形式的简单复制,特别要注意建设中与临近的大理古城白族建筑“合而不同”特色的营造,突出纳西族建筑的特色。在一味强调对古城建筑保护、传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发展。发展不可避免要适当吸收现代建筑技术,如适当吸收现代西洋建筑工艺,可以增强古城整体气势。

2.从整体观出发协调好古城建筑与其内在氛围,周边环境的关系

“整体观是一种大世界观,它要求对世界作整体的把握,要研究对象整体的组织机理,研究组织结构的存在模式、运动变化与更新的过程形态,研究对象自身的组织力和运动变化的动力”①马克思的整体观为我们观照外物提供了可靠的引导,引导我们认识、分析、研究问题要从整体出发,观照到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在古城建筑审美设计中从整体出发就需要顾及到与古城建筑相关的建筑“内涵信息”及其周边环境的协调,展现和谐生美的美学理念。

2.1 古城建筑与其“内涵信息”的和谐。

古乡古色的古城建筑依山傍水展现古朴、自然、宁静的独特风格。但建筑内充斥的是琳琅满目的商铺、熙熙攘攘的人群、极具现代气息的酒吧、西餐馆。旅游快速发展,商业潮流汹涌而至,像水银一样无孔不入,像岩浆一样消解一切,把一切变成同质的东西。目前,丽江以古城的中心位置四方街向周围辐射200米左右的民居,都已经是商业用途的店铺,或出售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或开酒吧餐馆客栈。古城四方街、新华街等几个主要街巷店铺林立,调查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6年,商铺数量从366家直线上升到1306家。现代商业气息的浪潮涌向这座古色古香包涵自然、纯朴气息的古城,与古城建筑风格形成极不协调的对立,一时的经济利益将一点点磨灭古城应有的自由、宁静的人居环境。所以古城建筑应与其“内涵信息”相协调,“传统建筑的'内涵信息'这一提法,是指保存在传统建筑中的精神气质,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建筑原有的使用功能等与建筑实体和空间息息相关的非物质形态内容。”②若古城“内涵信息”与古城建筑不相协调,再精湛的建筑艺术审美价值也将被淹没在这一片“商海”中。“要保护我国传统历史建筑文化,应该在两方面同时展开。即物质形态的文化保护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保护。前者在于对建筑实体、空间界面等的修复与改造,而后者则要尽量的保护原来的使用功能、生活方式等'内涵信息'”。③所以抑制古城过度商业化,实现古城建筑与其“内涵信息”的协调势在必行。

控制古城过度商业化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缓解:(1)将丽江古城的商业店铺集中在传统的商业街,对商业街进行有序的分类,如:民俗服饰、土特产、餐饮、休闲(茶室、酒吧、咖啡屋),尽量做到各街各巷主营某一类,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古城的无序、噪杂。同时控制其他街巷的商业活动尽量使其他街巷保持小桥、流水、人家的民居风格;(2)对丽江古城的商品进行控制,摒弃那些毫无特色、与纳西民俗文化无关的旅游纪念品,如一些毫无特色的披肩、围巾店可以摈弃;(3)有效控制酒吧数量,加强对酒吧的监管力度,注重酒吧中民族文化的融入,丰富酒吧的文化内涵,不要让喧闹的流行乐和歌曲充斥着丽江古城的夜晚,保持高原水乡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氛围;(4)恢复一些“老字号”店铺,开发具有纳西族风土人情的饮食、艺术、土特产品。

2.2 古城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古城建筑依山傍水,山是古城建筑的背景图,水为古城建筑融入灵性。正因为有了山和水的衬托古城建筑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所以保护环绕古城建筑的水系,活用古城水系,保护古城建筑所依傍的狮子山以及不远处与古城建筑遥望衬映的雪山也极为重要。

丽江古城被称为“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是环绕古城的潺潺流水为古城增添了无尽活力和曼妙的灵动感。这也是丽江古城优于其他古镇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古城建筑的审美设计中充分利用古城水系资源将为古城建筑锦上添花。首先,保护好古城水系,并进一步考虑古城水的开源分流,开源保证更多的水资源流向古城的每一条可能的巷道。同时因地制宜的开凿一些水渠实现处处“小桥流水人家”的诗画图景。其次,在河流中放入适当鱼、水草等增强河流的活性。同时做好渠道旁的绿化建设,空间狭窄处若不宜栽种杨柳可考虑栽种一些小的灌木。再次,在宽敞的河流断增设一些公益性的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旅游体验性,参与性项目。

狮子山、玉龙雪山做为古城建筑的背景图,在古城建筑的整体空间构造中也至关重要。古城建筑紧依狮子山,狮子山的山体环境直接影响古城建筑风貌,所以首先要保护好狮子山的植被及其山体环境。目前玉龙雪山雪线上升,部分常流泉出现断流,直接影响古城水源,所以保护古城建筑环境以治山为治本,首要要保护玉龙雪山的原始自然景观特色和生物多样性。

总之,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浓缩的历史,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悠悠几千年的纳西族文明史,形成了独树一帜、寓意深远的纳西族建筑,蕴含着纳西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聪明才智,承载着厚重而绵延的灿烂文化精神,需要后人用心去珍惜、保护、探索。使其在传承、保护、创新中不断丰富、发展,凸显独特的审美价值魅力。

注释

① 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

② 王琪,魏宏扬,鈡纪刚.保留传统建筑“内涵信息”[J].中国建设信息,2005.11.16.

③ 王琪,魏宏扬,鈡纪刚.保留传统建筑“内涵信息”[J].中国建设信息,2005.11.17.

参考文献

[1] 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 王琪.魏宏扬.鈡纪刚.保留传统建筑“内涵信息”[J].中国建设信息,2005.11.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3

1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

建筑的风格作为外在表现形式,能够体现艺术、文化及社会的发展内涵。装饰设计的风格与建筑的风格流派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以及文学和音乐的风格流派对建筑装饰风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每一个建筑的个别设计,都和气候及地点有关,还需要对建筑施工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充分的考虑,这也是世界各地的建筑具有独特风格的原因。在建筑室内设计风格中,一种典型的风格形式多数是实现了与当地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的紧密融合。在民族特性、社会体制及生活方式和文化潮流等外在风格因素,只有实现与创作构思及创作者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等风格内在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赋予建筑设计装饰以文化内涵,这样的室内环境构建能够满足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心理及精神的平衡,从而实现建筑风格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在具体装饰工程中的应用。通过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的运用能够创造出功能更加合理,环境更加舒适的建筑室内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的物质技术及精神文化必将不断发展,这就使得建筑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延续性。

2对现代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在现代,建筑的室内设计具有功能复杂而又多变的特点,随着我国室内装饰材料及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使得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所追求的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建筑的装饰中,一种建筑风格或流派的形成,往往对文化及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更加注重对环境氛围、文化内涵和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在室内设计中,不同流派的产生发展都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同时还能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总而言之,做好建筑风格与建筑文化的研究,能够实现建筑本身更高层次的和谐,实现人类文明的共同享有和发展,最终做到在遵循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对历史的超越。

3建筑装饰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的延伸

在建筑装饰设计上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所以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不变的。这就使得传统造型艺术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的建筑设计,在传达现代人的设计意念上具有同样的适用作用。人们通过反复描摹一个图形,不仅能够得到审美意义的外形,还可以让图形具有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图形符号能够实现建筑内在意义的外在表达,能够实现观念的具体外化。这些意义最初大多出自对自然的崇拜和宗教崇拜,进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贵康乐以及祛灾除祸等吉祥象征意义。符号在历朝历代的器具装饰中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而通过对图形符号这种“形”与“意”的历史延伸与衍变,还可以得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形”的演变,都不是对其原始“母题”的彻底否定,而是能够通过建立新的审美观念来赋予其以新的形式,从而使这些“母题”不断的丰富与拓展。

4现代化传统建筑装饰风格设计

在现代化传统的建筑装饰风格设计中,最成功也是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能够实现置身建筑中能够感觉到传统建筑文化及精神,但却找不到一处与传统建筑的实例有直接关系的地方。也就是说,能够将传统的亭子放在玻璃幕墙的楼顶上,或在入口处通过放置传统的拱门,把传统的装饰标志放在外墙的楼角及砖上,或以混凝土仿做斗拱,这些可以说这些做法只能算是一种仿古设计的例子,如果能消化及吸收传统建筑的精华,实现项目设计有关事物的了解,两者便不谋而合,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传统的精神。

结束语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4

关键词:现代建筑装饰 设计 传统手法 应用

引言

在历史文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当今社会人类对建筑物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在建筑装饰设计方面,不仅需要使建筑装饰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要兼顾建筑装饰的艺术价值与外观效果,这就对建筑装饰设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通过中国传统元素的渗透,建筑装饰不仅更具艺术气息,同时其使用效果也得到进一步改善,因此,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关于传统手法的运用与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建筑装饰手法

在传统建筑装饰设计中,除了需要对建筑的平面色彩、立体方面内容予以考虑,同时也要兼顾结构装饰效果。其中在平面色彩装饰中,传统手法包括屏风、梁柱以及墙壁上的彩绘;而立体装饰则有屋顶的瓦当、屋檐、门窗的雕刻等等;在结构装饰中,传统手法则涉及到梁柱、建筑外部的斗拱等等。总而言之,在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手法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得到表现,通过传统元素的运用,建筑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其装饰效果也得到改进。就传统建筑装饰而言,在具体设计中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具体的象征意义或者内涵赋予到装饰物中,使其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例如梅花鹿代表“禄”、牡丹代表“富贵”等等。在建筑装饰中,这些图案的应用使得建筑物的生命力得到焕发,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二、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手法的应用实例

1、传统书法艺术的应用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其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中渗透已久,以书法艺术为例,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魍呈榉具有独特的样式以及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建筑装饰中将其思想内涵融入其中,能够使建筑物的艺术气息变得更加浓厚。例如在传统建筑装饰这能够,汉字的“形”决定了装饰物的摆放位置,并且对比例设计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这在建筑装饰设计中是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有广泛的应用。而书法艺术的“意”则将装饰设计的艺术风格充分展现出来,其具有的艺术代表性十分突出。

首先,传统书法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价值表现为字体选择十分丰富,例如草书的奔放可以将建筑装饰设计的活力激发出来;而规矩、整齐的宋体则能够衬托出建筑装饰的严肃与庄重。不同的字体有着不同的风格,在建筑装饰中发挥的效果也有着一定区别。此外,建筑装饰还可以通过艺术设计对汉字的应用进行优化,例如将字体进行夸张变形,或者变化其线条形状,如此一来,就可以将装饰中嵌入文字的形态美得到充分展现。在建筑装饰中,传统书法的运用除了在“形”上得到体现,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意”表达出来。例如在门匾设计中,往往其汉字设计具有浓墨重彩的特点,并将建筑装饰的艺术风格传递给人们。总而言之,对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而言,通过合理运用传统书法艺术,能够使建筑装饰的生命力得到焕发,使其艺术价值得到提升,具有更浓厚的文化底蕴。当然,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一味的生搬硬套并不能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带到建筑装饰中,必须结合建筑实际需求,采用创造性的设计手法,如此才能够真正提高建筑装饰设计的水平。

2、传统装饰图案的应用

作为中国建筑装饰的文化结晶,传统装饰图案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例如民风民俗、人物、风景等等。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装饰图案的应用也不断趋于广泛与成熟,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价值。目前,传统装饰图案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形式主要分为两种,即直接使用与整合开发,具体阐述如下。

首先在传统装饰图案的直接使用方面,由于传统装饰图案已经具备成熟的创作工艺,并且其选择也十分丰富,同时不同装饰图案的文化内涵也相对固定,因此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可以对这些传统元素进行直接使用。例如喜鹊象征喜庆、龙凤象征吉祥。在壁纸与门窗设计中,这些装饰图案往往有着广泛的应用,并给人们带来愉悦的体验。对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而言,设计人员必须与实际装饰需求相结合,对传统设计手法加以合理运用,例如保证建筑装饰图案与建筑主体的一致性,避免生搬硬套,使建筑装饰不协调。应做到在传统手法的直接使用之下,建筑装饰设计的效率与效果得到提升,使建筑装饰的文化气息与艺术美感得到增强。

其次,对于传统装饰图案的整合开发而言,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主要强调的是传统元素运用的灵活性。在社会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也在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时展形式,在某些建筑装饰设计中如果单纯的直接使用传统装饰图案,可能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设计人员就需要对传统装饰图案进行整合与开发,并融入创造性思维,使其结构、图形以及文化含义的价值得到全面体现。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必须对优秀的传统元素加以借鉴,并将其融入到具体设计中,并在现代先进设计技术的辅助之下,使传统装饰图案得到进一步加工。例如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可以改变传统装饰图案的造型,重组其结构,将现代先进的文化理念与思想融入其中;又比如可以在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中,将传统装饰图案的平面图向立体图进行转换,如此一来,建筑装饰设计的空间感与时代感就得到充分体现。当然,这种设计方法可能会对传统装饰图案进行改动,使其内涵发生变化,因此就要求设计人员把握住这些图案的灵魂,在保证不变质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优化与升级,以此使现代社会对建筑装饰设计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在提高建筑装饰设计传统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兼顾现代人类的审美情趣。在传统艺术的加工与升级中,如果没有掌握住其核心内容,仅仅是生硬的改造,那么建筑装饰设计就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提升,不是真正的运用传统装饰设计手法,作为设计人员,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一问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手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作为建筑装饰设计人员,为了有效提高建筑装饰效果,在具体设计中就必须把握住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并将其充分融入到装饰设计中,同时也要注意先进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在二者有机结合之下,推动建筑装饰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映.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手法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6):107-107.

[2]张峰.试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手法的应用[D].山西大学,2007.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5

(一)现代影视技术在族群古建筑艺术保护中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古建筑进行深入研究都有不少的研究性书籍和论文。如:

1.古建筑保护措施与意义的探讨,《古建筑保护的意义与措施》(杨笑天,1997),提出古建筑保护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明确地说明保护古建筑既是见证历史的需要,也是建筑专业学习和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2.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研究,《基于GIS与三维激光扫描的古建筑保护》(邢昱等,2009),提出以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结合地理数据库和三维建模技术,通过建立古建筑数据库,设计基于GIS的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系统。这些研究大都侧重于方法论即数字化的保护研究,对立体保护古建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过去,我们仅依靠文字、图片去诠释古建筑艺术,这对于古建筑艺术文化内涵的解读显得薄弱而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而文字和图片呈现给人们的仅仅是二维的影像,在文字方面仅依赖于讲述者的个人感官意愿,无法正确阐释其古建筑文化内涵,也无法及激起族群内部人的自觉性,其建筑艺术也难以赓延。只有通过现代影视技术的立体性展现,引入当地建筑文化持有者的讲述,利用现代影视技术对族群古建筑进行全息性保存,最大限度地保留其艺术元素的本真性;编辑和整合族群古建筑艺术系列影视片,传播族群古建筑艺术文化内涵。

(二)贺州族群古建筑的艺术特点

对贺州族群古建筑艺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是我们将现代影视技术引入的第一步,只有对古建筑的艺术特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使族群古建筑艺术得到保护与传承。贺州的族群古建筑随着族群社会各方面的变迁与发展,特别是族群文化艺术的发展,表现出极富地域族群性和艺术多样化的特点。

1.建筑布局方面。贺州的族群古村落的建筑布局各有不同,大到整个古村的整体环境布局,小到每一间房屋的建筑布局,都经过了古人的精心布置。有的古村呈八卦图形,有的犹如蛟龙盘旋而上之势,有的依山临水,每一处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贺州黄姚古镇,整个村落有八条街巷形成建筑组团的网络,布局呈“九宫八卦”形,呈现的是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宝地”。大部分建筑白墙灰瓦,两层砖木结构,一楼多为商铺,二楼住人,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特色。每一座建筑在整个布局当中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它们用其特殊建筑语言诠释不同的族群文化。

2.建筑结构方面。贺州目前大致保存的古建筑包括有干栏式、半干栏式和砖木结构三种主要类型。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族群,地理、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其建筑结构也受地形、气候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所影响,因而古建筑的选址、风格与造型、内部结构、布局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如: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百柱庙,采用我国北方常见的抬梁式和南方的穿斗式构架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独特,内部装饰精美,为全国少见。其特殊的结构形式,是楚文化沿贺州古道南传的重要历史遗迹。

3.建筑装饰方面。古建筑中的雕塑刻饰也是由早期的简单质朴向繁复精细发展,形成图案化、规格化,时代风格非常明显。如贺州龙道古村,整个古村的建筑为青砖瓦房,特别是建筑中的“三雕”即灰雕、木雕和砖雕的构图、内容及文化蕴涵,在建筑雕刻艺术根植于深厚的族群传统文化,体现出独特的民俗艺术气息和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4.建筑形式方面。贺州地处三省交界,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多样的建筑形式,在贺州的族群古建筑中有些建筑物有着明显的外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这表明了早期国外建筑艺术对中国古建筑的渗透和融合。如临贺古城,整个古村建筑群中形成国外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相生相惜的格局。在建筑构件上,护栏、壁柱、拱券等西式建筑构件的广泛运用,也体现着外国建筑技术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相结合,使古建筑具备了中国式的新风格、新形式。

(三)现代影视技术的应用

现代影视技术在古建筑艺术中的最优化研究,主要探索摄像与对象的高保真问题,即解决色差、解析度等技术问题,最大限度保留建筑艺术元素的本真性。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影视技术、影视材料对古建筑细节进行刻画和表现,甚至是对古建筑的仿真性的影视重构,在影视片段的后期处理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集成技术(Presenter、CorelDraw、PhotoShop、IEBook、Captivate、Cooledit、Flash、SwiffChartPremierePro、SwishMAX等等)对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进行编辑,同时对各种媒体进行采样、压缩、编辑、修改、整合、存储、传输等交互性处理,通过对多种媒体表达的建筑元素进行恰当地整合、提炼,展示出古建筑的素材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从多角度去体验古建筑的魅力。如:Premiere是非线性编辑软件,由于它的编辑功能强大,文件格式和相关软件的兼容性好,在视频、音频编辑方面表现出色。可以根据族群古建筑所反映的真实的艺术内涵和脚本,对采集的数字视频、音频进行处理、合成、最后形成具有真实性的影视片段。从而使族群古建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实现艺术和技术并行。

二、族群古建筑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一)加强古建筑持有者保护艺术文化自觉性

当地居民作为族群古建筑的“持有者”,族群内部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是解读族群古建筑艺术文化的关键。所以,实实在在的将保护族群古建筑的自交回古建筑的拥有者———当地居民,由他们直接管理和经营,并与相应的旅游开发商洽谈合作,在此过程中,政府只是加以适当的调控及帮扶,使古建筑“持有者”真正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增加居民收益,同时也减轻了在古建筑维护、维修方面的资金压力,形成不断提高古建筑应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经济利益链”。同时,当地居民在保护族群古建筑中应该处于主导的地位,他们除了充当保护的使者同时也是古建筑艺术文化的诠释者,通过宣传、教育等多方面手段,提高“持有者”的艺术文化修养,使其具备对本族建筑与艺术文化独特的思维和视角。通过对族群古建筑艺术元素的提取及其“持有者”的文化解读,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点,给我们破解其“文化地图”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最大程度地保护族群古建筑艺术的完整性、保真性。通过实施一系列积极保护与传承相结合策略,以激活族群的传承内动力和文化自觉,达到古建筑艺术文化的自然传承与延续。

(二)加强对古建筑艺术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利用的研究

目前,对贺州族群古建筑的研究仅有少量的文献资料,而对于古建筑艺术文化的解读显得薄弱,而对贺州族群古建筑艺术进行影视化保护,是用影视文化特有的方式诠释古建筑艺术的魅力。目前,贺州族群古建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也相对落后。近年来,《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月光恋》等影片在国内火热上映,贺州的深厚文化底蕴不断地呈现在全世界人民的眼前,被人们所熟知。随着贺州古建筑的知名度不断地提高,我们更需要以此为契机,利用专业的团队研究,充分发掘和整合古建筑的人文历史资源,并运用影视媒体等宣传手段具象地将族群古建筑的艺术文化呈现出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发掘族群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同时,以影视化为载体,将发展当地特有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结合起来。如贺州黄姚古镇年接待游客上万人,大量游客的涌入必定带动当地的相关旅游业、服务业、手工业、食品业等行业的发展,具有三维立体的影视片段可以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推广及广告宣传等方面,从而成为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三)古建筑的维护应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及旅游产业的开发必定会对古建筑造成一定的损坏。特别是古镇的旅游由开发商运作,为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古镇接待游客的数量大大超过的所能接待的能力,这给古镇的定期修复造成较大影响。如何对古建筑进行合理的修复,也是广大学者所重点研究的内容。我国对古建筑的保护研究,缘起古文物修复理论。梁思成留下了珍贵的《图像中国建筑史》等学术遗产,并提出“修旧如旧”的方法,给人以启迪。贺州的族群古建筑中,依附于古建筑并存的还有大量的建筑装饰艺术,如:白墙灰瓦的色彩搭配,体现了质朴淡雅的岭南特色;砖雕、灰雕、石雕和壁画、匾额等,其表现形式、艺术造型、色彩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其不可代替的意义。在修复的过程中,只有保持原有的修复工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保护与传承古建筑文化艺术。

(四)注重保护整个族群的居住环境

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范文6

【关键词】古民居 木雕 技艺 内涵

民居是建筑学上对民间居住屋舍的统称。浙江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城池,尤其是杭州到南宋时候更是成为了京城,因此,浙江的这些城池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她在古民居建筑的院落庭院的布局组合、外观造型与空间的处理表现、雕刻装饰及地形利用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丰富和实用的经验。这些都为浙江古民居木雕积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古民居是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现在的保留下来的古民居除少量明代建筑外,基本以清代古建民居为主体,这些古民居以宅邸、店铺等市井遗迹为主,古民居建筑中多为木结构,其装饰风格和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主要以木雕工艺为主,这些木雕工艺在古民居建筑中,其重要的装饰表现技法就是对门、窗、房梁、檐廊等木质构件进行雕刻,这些风格、规模、形态各异的古民居木雕,其传承的技艺手法和文化内涵以及木雕背后的各种故事与传说,具有极高的的人文研究价值。

明清时期浙江的古民居建筑,主要以土木结构和砖木混构为主,外部墙体大多是砖石材料,而内部的藻井、梁架、斗、 拱、檐条,以及各种门窗、 屏风、挡板、隔扇等,则全部用的是木质材料,而这些地方又是室内厅堂集中装饰的处所,因此大部分构建都采用了雕梁画栋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也就给了木雕艺人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用武之地。一件件古民居建筑的木雕被广泛施用在木构件上,这些构件经能工巧匠们加工镂雕成各种艺术形象。这些木雕形象既美化了环境,又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同时也在不断陶治着人们的情操。此外,浙江古民居在室内木质雕刻的装饰上面,将皖南民居中各种轻巧秀丽的“轩”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了具体室内的空间风格设计上。可以不夸张的说,浙江古民居在造型艺术方面,经历了南北文化的大融合后,出现了极具地方风格的新民居样式。

浙江古建筑运用木雕起源于何时,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据史料记载来看,秦汉时期的建筑就有“雕丹木楹”的木法雕刻,可见历史之源远流长。到了宋代的土木建造类的书籍之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关于民居建筑木雕的做法和图样,由此可以推论,在唐宋时期,民居中建筑木雕技艺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后至明清两代,民居建筑木雕技艺更为高超,木雕技艺的发展向立体纵深化方向延伸。古民居木雕离不开对木材的慎重甄选,更离不开对技法的综合运用。因为木质纤维的横向结构紧密,这样木材才不容易开裂,木质要较为“细腻”,具有一定的“柔韧性”,这样在上面雕刻用刀才更加运用自如。另外木料的强劲度也十分重要,以确保雕刻好的作品不会轻易跑形。古代建筑类书籍中,对民居木雕的技法描绘得非常详尽,纵观历朝历代浙江古民居建筑木雕,在雕刻技法样式上大致可分为剔地雕法、混合雕法、透空雕法、线雕法、贴雕法等几个大的雕法种类。

剔地雕法:这种雕法是中国传统木雕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雕刻技法,它的雕刻原则是剔除花形以外的木质,使所雕刻的花形样式突出。剔地雕法有两种雕刻手法,一种是混合半开雕刻技法,这种雕刻技法将所雕花样做很深的剔地,再将主要形象进行混成雕刻,形成半立体的物体形象,这些形象常被用在额枋之上。另一种是浮雕雕刻技法,这种雕刻技法使所雕花形样式的周围剔除的不深,使得花样不是很突出,然后在花形样式上作深浅不同的剔地处理,以表现花样的起伏立体的样式效果,还可以在花形样式作刻线装饰,勾勒出花形样式,用以增强作品的装饰表现效果,这些雕刻手法表现出的花瓣轮廓和结构,常被用在装板和裙板的雕刻中。

混合雕法:这种雕法类似于雕塑技法里的圆雕,雕刻出的形象具有三维立体的效果,可以多角度欣赏,常常被运用到民居中的撑拱、垂花等部位,合理巧妙的运用混雕技法,可以将所塑造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细腻生动,充满生气和活力。

透空雕法:是将所要雕刻的木板刻穿,造成全方位的穿透,然后再使用剔地刻法或线雕刻法。这种雕刻技法需要木雕艺人有高超娴熟的技巧,完成后的作品正反两面都可以欣赏,设计雕刻出的花卉作品枝叶穿插流畅自然,花瓣卷翻自然舒展,这些样式在花罩、挂落、雀替、木门窗中被广泛使用。

线雕法:通常用刀刃来雕压花纹,这种雕法讲究刀功技法,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此外,这种雕刻技法对于形象的勾勒和花纹的刻画有着重要作用,所雕刻表现出的雕刻纹理效果,具有极强的景物的质地感。线雕法一般用以易于表现物像的外形,同时也可以增强物像的装饰效果。

贴雕法:这种雕刻技法是后期雕刻技术创新的成果,主要是将雕刻好的图案纹样直接粘贴到建筑构件中去,通常情况下一些难以做剔地的刻件和连续纹样,以及轴对称的构件都可以利用贴雕法来完成,在工艺制作中,不但可以省工省料和便于制作,而且其艺术表现的效果绝不会逊色于其它的浮雕形式。

综上所述:浙江古民居中的木雕技艺表现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直观反映了当时中国建筑技术和艺术所结合的伟大成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同时,浙江古民居木雕中所表现出的精致古雅,构思巧妙的设计美观,和中国传统的人文历史内涵的积淀分不开的。可以说,浙江古民居中的木雕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一方面起到了装饰美化建筑的效果和作用,另一方面则折射出寓意、象征和祈愿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以直观的形象表达非物像本身意义的作用,让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定向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古民居木雕艺术》编著 许邵仑 江苏人民美术

出版社 2006.2

[2]《东阳木雕》龚明伟 编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