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范例6篇

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

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范文1

学校师德师风工作总结【一】 根据连云港市教育局关于认真学习人民来信的文件精神,我校认真开展了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现将此活动的学习教育阶段工作小结如下:

一.组建班子,加强领导。

为切实加强集中教育活动的领导,学校专门建立了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李德强同志任组长,梁培斌、刘军吉任副组长,徐立田、陆远进、单纪声、顾阳光、;刘海棠、王起超同志为成员,切实加强对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的领导,把此项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进一步完善了教师师德档案记录。

二.认真组织学习。

在学习教育阶段中,学校召开了动员大会,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市教育局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连云港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另外还组织观看中国教育电视台拍摄的《为了生命的付出》和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奠基中国》等专题片以及教育政策法规。

我校在此活动中,我镇以完小为单位,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了学习有内容、有记载、有体会、有考核。

三.学习教育效果显著。

我校在师德师风学习教育阶段,专门组织召开了学习动员大会,分成五个组进行集中学习和会议交流。每周学校组织一次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集中学习,出板报5期,学校情况反映两期,并在学校宣传栏上开辟了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的专题。教师学习笔记达3千余字,收到心得体会128篇。在4月24日,学校召开了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学习教育阶段总结、经验交流、体会畅谈会。

在学习教育阶段,我校注意了几个结合:一是与保持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二是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和强化教育科研相结合;三是与做好学生安全工作、学生巩固工作和教育收费工作相结合;四是要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相结合。通过深入学习,全体教师把握了开县抢险救灾、保护学生优秀教师群体的精神实质,并将其转化为了内在的精神动力,促进了职业道德的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我校将在下阶段(对照检查)开展对教师师德师风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本单位和个人的成绩和问题,研究制定出具体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整改方案和具体措施,并聘请社会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代表进行监督我校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取得社会、群众对教育的肯定和支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真正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廉洁从教。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学校师德师风工作总结【二】 学校师德师风个人总结 我乡这学年开展学习师德师风以来,在县教育局,教育办领导的重视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认真召开教师个人自查自纠民主生活会,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师德师风明显好转,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现将我个人学习师德师风情况总结

一、思想认识

在政治思想方面,能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社会公德。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献身精神,把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最高美德,时时激励我,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并用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做家长认可,学生喜欢,学校放心的三满意教师。在平时我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时时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查找不足,努力营造一个好老师的形象。

二、学习教育阶段

学习教育活动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采取相对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的方式。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除有关的政治理论外,重点学习《教师法》、《****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xx年4月在乡教育办领导主持召开的动员会上,把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使教师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了思想,道德,作风建设的自觉性。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师德形象。

三、对照检查阶段

对照检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问题,找准主要矛盾。我通过教师之间的谈心,加深对师德教育,并对照自己的过去,检查自己在工作上的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向老师们畅谈,通过学校召开的民主生活会上,开始自查自我批评,态度诚实,也乐于接受教师们的批评,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加以纠正,以便今后工作上的开展,根据民主生活会上老师们的征求意见。我开始认真撰写了个人师德师风分析材料,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纠正错误,明确今后的方向。

四、整改提高阶段

根据自己对照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建立健全有关的条款,使自己师德师风建设逐渐走上正常化,制度化的轨道。根据自己在师德师风方面突出的问题,热点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接受教师监督检查,力争使自己比较强烈的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使师德师风整体状况得到明显的好转,也改善了工作,生活上的缺陷,调动了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为动力,加强学习,振奋精神,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一是加强学习,切实提高思想感和工作水平。二是从严治教,加强自身建设,进行教学上的改革,努力教育好我们的学生祖国的花朵,三是振奋精神,以百倍的干劲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更新教育观念,彻底改变以往那种惩罚学生是为学生好的错误思想,改变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态度,主动,积极地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尤其要热爱差生和后进生。

2、 树立4个意识

(1)树立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已的意识,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坚决要做到。

(2)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作表率的意识,以教书育人为本职,作学生,教师的表率。

(3)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4)树立主人翁意识,以校为家,以教为业,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范文2

关键词:教师教育;德国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标准

作为世界上教师教学发展相对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德国,它的教师教学制度已毋庸置疑的完善。德国在2000年,其教师教育委员会的《德国教师教育展望》报告认为:在培训期限、场地和行政管理的精干性等方面与外国相比,德国具有最高档次的教师教育制度。目前,对于我国的教师师范教育,正处于向教师教育全面转轨的关键时期。那么,分析和了解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具有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德国教师教育新标准提出的背景

(一)教师教育新标准出台的背景。2000年德国在教师教育问题上出台了新的标准――“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在这样的一次测试中,德国学生的表现平庸。这一事件引发了强烈的社会舆论,人们开始反思教育质量的源头问题,最终归结于教师教育的标准问题上,同时围绕着这一问题,针对教师教育标准制定的必要性与教师职能的特性展开了讨论。与此同时,在这一标准的制定和在教师职业的性能上,对教师教育的标准制定出了教育领域的基本职能。

(二)教师教育新标准出台的现实因素。“教师教育混合委员会”2000年公开发表了分析德国教师教育现状问题的研究报告――《德国教师教育的前景》。报告不仅指出了德国教师教育的优点,而且还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这项报告后来还成为了制定教师教育标准的理论基础性标准。

二、德国教师教育新标准的主要内容

德国教师教育新标准要从三个方面阐释,分别是:教育科学方面的标准、学科专业的标准、学科教学法的内容要求。

(一)教育科学方面的标准 。这项新标准对教师提出了11项能力的要求。这11项能力分别体现在创新、教学、教养、评价4个方面。而每一种能力又包括若干的行为指标。

(二)学科专业和学科教学法方面的要求。所谓的学科专业能力就是指一名教师为了完成其教师的工作而必须具备的态度、知识、技能、能力。而获得这一能力是要在不同的阶段中获得的。在大学的学习阶段,毕业的师范专业学生应贯通的掌握专业知识;熟练的掌握所学学科的工作方法和认知手段;而掌握了贯通性的学科教学法方面的知识。在见习阶段,师范专业的学生要在中小学校的见习中获得与教学实践相关的能力。在进修和继续教育阶段,教师需要在专业和个性这两个方面全面的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 学科教学法方面,主要会是通过对“学科概貌”的掌握来获得所需专业知识的技能, 每个学科概貌会由能力概貌和学业内容的两个部分组成。

(三)德国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德国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修业阶段、实习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修业阶段:即大学的理论学习阶段,重在学习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1)课程设置。德国师范生在修业阶段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和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

(2)教育见习。对于此类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三个学期,为期5-8个星期。对于教育的见习听老师的讲解是主要的项目,同时还要看老师是如何组织教学的,如何批改的作业,如何管理的学生等,并且还要了解学校教育运行的全过程,但是并不上讲台讲课。

实习阶段:教育实习阶段,重点在培养教师应该具备的执教能力。只有在第一次考试中合格者,才能取得实习教师的资格,才能进入到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进行学习,这类机构被统称为研修班。

职后培训阶段:就入职以后培训的目的则是使教师们拥有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能力,负担得起教育改革和教育革新的任务。目前,德国教师的继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自主学习;另一种则是派出培训。

三、德国教师教育新标准的特点

德国教师教育新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目标指向性。首先,在科学性上,德国教师教育的新标准主要体现在科学性。新标准的制定是由多方参与并起草的,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价值。此外教师教育新标准的内容体现出了科学性的一面。其次,在实践性上,教师教育新标准教育新标准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容易形成合力而且其中的一些思想的可行性正在逐步被验证。最后在目标指向性上,新标准提出了涵盖教学、教养、评价和创新四个层面的11项技能,这些能力在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逐步得以实现。

四、启示

首先,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的教师教育基本上还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借鉴德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在教师教育中提倡终身教育,使师范生不但具备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师范生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教育实践。 其次,整合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价值的教师个人教育知识应该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德国教师教育新标准详细描述了教师职能的理论教育环节和实践教育环节的对应与整合。这充分体现了对教师教育实效性的追求,值得我们深思。再次,我国目前过多强调学历教育;强调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终身教育的教师教育理念可以看做解决此问题的途径之一。

可见,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对教育实习的检查指导不力,教育实习的水分很大。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实习中学迫于考试或升学排名的压力,不愿意让实习生多上课。另一方面,实习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实习期间往往是找工作的黄金时间,部分学生不安心教育实习。教师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需要教育工作者为之终身奉献,在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教师的入职前教育,入职教育,以及之后的在培养,都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付出相当大的努力。生活上也许可以随遇而安,校园里不可以随心所以,更不能随随便便。要心向阳光,用正能量与正确言行激励教师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同伴,热爱学习与生活。有人评价我带领的团队追求卓越、摒弃平庸、杜绝低劣。随之的效果是,我们养成一种“正念”:在工作中主动探索,在主动探索中积极工作的习惯。久而久之,你所获得的“正报”就会越多,教师就没有时间去抱怨。定位准确――选择做教师,就要懂得自己首先是教育者,其次才是学科教师。把课上好――这是教师最崇高的师德。要把学科教学提高到学科教育的高度,即课堂上要以培育人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甘心奉献――因为这是教师崇高的操守。

参考文献:

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中德合作办学;高等教育;德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01-04

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快,国际高等教育活动日益频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共享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外合作办学正是中国迈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的一步。2004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江苏理工学院(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与德国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Hochschule Merseburg)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和市场营销”等四个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中德国际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应运而生,成为四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机构。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采用了“2+2”分阶段跨国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就读于我院,通过德方合作学校举行的德语大学入学考试FZP和基础阶段专业课程考试;后两年赴德国继续德语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顺利完成学业后,学生可以获得中、德两国政府认可的学士学位证书和本科毕业证书。

学生能否顺利地走出国门,完成学业,扎实的外语知识是必要的前提条件。为了强化德语教学,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院不断进行各种教学尝试,力求建立起完备的外语教学体系。

一、“国际化”的教学目标

我院的德语教学目标和一般德语院系设置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国际化”和“强化”。基础德语强化课程是我院为学生四个学期的德语学习而开设的必修课。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拥有中德文化背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学过程中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通过一年半到两年的德语强化课程,使学生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能够达到德方大学语言入学考试(FZP)的要求,最终为学生赴德留学和在德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在每个阶段我院又都制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语言测试标准是严格参照欧洲语言标准框架的要求A(初)B(中)C(高)三个等级来确定的。每个等级又分为1和2两个级别。教学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这是基础学习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用清晰标准的德语表达涉及工作、学校、业余时间、个人兴趣等方面的平常事物,并能够简单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最终使学生的语言水平能达到A2,并完成到B1的过度。

第二阶段(暑期班和第三学期):这是中级教学和考前强化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要能够理解包含具体或抽象主题的复杂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所学专业范围内能够理解专业性讨论。这一阶段结束后,学生的语言水平应达到B2,这也正是德方大学入学语言考试的要求。

第三阶段(第四学期)这一阶段对于已通过德方考试的学生来讲是专业德语学习阶段,而对于没有通过的学生,他们既要参加专业德语课,同时还要进行下一轮的补习,迎接德方的第二次考试。通过专业德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看懂难度较高、篇幅较长及专业性强的文章;能在社会交往、工作或接受培训时,有效并灵活地运用语言。这是B2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完成到C1级别的过度。[1]

二、教材的选择和处理

对于教材的选择,由于国内现在还没有一套完全适合德语强化教学的教材,我院最终选用了由梁敏和聂黎曦(Michael Nerlich)主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发行的《当代大学德语》。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本科学生使用的综合训练型教材。这套教材从2004年出版以来,广受好评。从选题和文章内容看,比较贴近现实生活;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交际能力,在教学法上也有新的突破。但是,因为教材针对的主要还是四年大学德语本科学生的教学,所以在内容的安排上,讲求循序渐进,但有时过于细致,内容的讲解过于繁复,有些文章内容上也显得有些陈旧,缺乏实用性,德国的国情教育的涉及面也不够广泛。针对语法点所安排的练习,因为要和阅读课文有所呼应,往往难度过大,缺乏基础性的语法练习。到高级阶段,教学内容还涉及到德语语言学和文学的研究,这些都不适用于我院德语强化课程的教学。此外,四册书的内容要压缩到三至四个学期教授完也是具有相当难度的。针对这些问题,德语教研组和外教们一起对教材进行了删节、修改和补充。对每课书后的词汇根据德国语言水平要求整理出了必备词汇,加进了注释,并编排了相应的词汇练习。删除了不适用或过时的内容,将繁复的语法体系重新编排,使其更加简单明了,增加了基础性练习,并参考了国外最新的权威的德语强化课程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备考阶段,所有的练习材料,都是我院中德方教师在共同商讨后选定的,选材大多为原版篇章,未作简化或改动;语言地道自然,原汁原味,学生能在扩大词汇量,习惯原汁原味的德语表达方式的同时,认识各种文体,深入了解德国国情。

三、中外师资安排

在教学安排上,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发挥中德师资的优势,同时达到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目的,是合理安排中外教课程的关键。

中外教的教学各有特点,可相互取长补短。比如在师生互动方面,中外教之间就存在着差距。国内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应试式”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乏过多交流,造成了语言教学的单一性。而外籍教师的德语地道自然,教学方法灵活,很容易让学生吸收与理解。在授课过程中,他们不仅传授语言知识,同时还介绍自己国家的风土人情。他们以学生作为课堂的重心,运用交际法教学,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但是反之,中教的教学方式也有它的优势所在。如在讲解语法点时,中方教师运用母语解释,从外国人学习外语的独特角度去阐释难点,运用改进过的语法翻译法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语法重点。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不像外教的教法那样灵活多样,但对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对某些问题深入了解很有帮助。教学内容系统性方面,中教也更具优势。国内教师都具有教师资格证,所教授的科目配备完备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以及教学进度,使学生容易掌握课程的重点、难点,易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提高。而外教的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2]

针对中外教的教学特点,我院对中外德语教师的课程进行了合理的安排。第一、二学期的学习,学生以练习正确的发音,朗读,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在这一阶段注重学生各项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中外教在工作安排上是综合性的,无专项之分,共同承担所有教学内容。但在练习阶段,比如发音教学,是各有侧重的,中教负责发音规律的讲解,外教负责纠正发音等。中教侧重知识点的讲授和书面训练,外教则侧重于知识点的口头训练。暑期班和第三学期的学习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过程,这也是难点所在。为此,我院以FZP考试为目标,突出听说读写分项技能训练,和外交进行合理分工,中外教承担的工作量是相同的,无主次之分。中方教师主要负责语法,词汇和阅读的教学,外教则负责听力,写作和口语的教学,充分发挥中外教各自的优势。同时在内容上,我院也进行了分专题教学,比如学习专题,经济专题,家庭专题,媒体专题和环保专题等,并且和外教定期交流教学成果以及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力求共同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第四学期的德语教学,就更加突出专业性,教学工作以外教为主,中方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同时为未通过考试的学生,进行下一轮的备考强化练习,师资以中教为主,外教协助。中外教有各自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互相配合,同时又相互独立。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所以教师在不同阶段采用的教学方法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例如:第一学期的德语教学中包括为期两周的语音阶段。语音阶段必须培养学生具备正确发音拼音,能区分重音、重读以及辨音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克服学生方言和英语发音习惯的影响,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音规则记忆单词的习惯。这一阶段主要以“听说法”为主。在德语强化教学的第一阶段我们倡导以循序渐进的单语言教学为主,使学生逐渐习惯德语语言环境。知识点的讲解上主要使用“讲授法”,在知识点的运用上,则实施突出听说和语言思维训练的“交际法”教学。在教学中不苛求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除了一些影响交际活动的理解性错误需要纠正外,一般不因为语言错误而打断学生思路,而将注意力集中到语言交际的内容上,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德语,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大量使用图片、模型等有关教具进行讲解,将语言游戏穿插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设备,来丰富课堂教学。[3]

在德语强化教学的第二阶段,我院坚持突出听说、读、写分项强化技能训练,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使用中德和德德等词典工具,通过大量的训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德语理解和思维能力。在扩充词汇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词汇的实际应用能力,由此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交际能力。这一阶段主要以“练习法”为主。

换一个角度看,学生作为个体,也有不同的学习和接受方式,1975年德国生物化学学家Venster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了人类接受信息的四种不同方式,这一理论被很好地运用在了语言教学中,发展至今,可以将此概括为学习的四种类型:听觉,视觉,阅读书写和操作应用型。[4]因此,在设计课程时也将其考虑其中,以求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听觉型

在课上多借助媒体,如:CD、MP3,播放歌曲或电影等,来进行语言教学。教师自己领读课文,让学生聆听跟读,并且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同时可让学生背诵实用性比较强的对话,并让他们在课上大声朗读,进行小组练习,等等。

2.视觉型

针对这样的类型,教师在布置教室时,把生词,语法规则,或其它的学习内容写在大的画报上,然后挂在显眼的地方,让学生每次走过时总能看到它。在教学过程中多用图画或图表等。通过实物图片来教习生词,帮助学生将单词按照特定的规律整理归类。

3.阅读书写型

针对这类学生,教师事先准备好如词典之类的阅读工具,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练习,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同时还让学生通过自己拟小标题的练习,对所要学习的文章进行结构分析,等等。

4.应用操作型

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通常使用卡片教学,生词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教授。在这里分组学习讨论的方式是值得推荐的。如果将小品之类的角色扮演融入到教学中,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五、作业和考核的多样性

作业和考核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进度进行检验的标准。因此,布置作业力求科学性,尽量从多方面去训练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根据内容,作业类型大致分为实践类、制作类、课题类和表演类等。实践类,比如通过采访的方式,安排每个学生做个学习经历和家庭状况调查。或者调查商场里常见商品的种类和价格,最后做一份调查报告等。制作类指的是制作海报或小报,为班级设计宣传画等,然后进行评比,并将优秀的作品张贴在班级里。课题类是就某个主题,要求每个学生课前准备,在课上就该主题作个报告,这也是德国大学常用的一种上课和作业模式。表演类的作业,是让学生设计小品表演,然后分组进行,在课上评比等,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能够通过表演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学习语言的乐趣。

外教的评分方式和中教是不同的,但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中教注重学生期中和期末的考试成绩,而外教更重视学生平时的表现,制定了“平时成绩打分机制”。将学生的出勤率、课上回答问题、课后作业情况等方面都记录在册,待到期末总结时,这些情况都会以一定的百分比计入总成绩,这就杜绝了学生平时不用功、只靠期末考试蒙混过关的情况。考核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笔试以外,我院还采取单独口试、对话、讨论、作报告及写文章等形式,对学生的德语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课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好引导工作,比如,我院会组织学生德语社团,请外教担任辅导员,组织观看德语原版电影,参加外语讲座,举行外语竞赛,等等。

德语四年制的本科教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但是在德语强化教学方面,不管是教材,还是教学管理模式,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中德合作学院在德语教学方面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尝试和探索,力图找到一种符合双方要求的最佳结合方式。我院的教学模式是9年来合作办学经验的总结,是德语教学发展道路上的一种尝试,它有合理之处,亦有缺陷存在。比如在各个阶段的课时分配上,专业课程和德语课程安排有时会产生矛盾;与外教的任务安排上,由于理念不同,有时也会产生摩擦;外教流动性大也会给教学带来不便;再加上班级人数众多和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等,都给教学工作增加难度。在德国,德语强化教学体系已相当成熟,有很多值得中方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事实证明,照搬照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何将这些宝贵经验和中国国情以及大学的教育特点相结合才是关键所在,这也正是是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下德语教学良性发展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1]欧洲语言标准框架官方网站[EB/OL].http://europaeischer-referenzrahmen.de.

[2]李欣.外籍教师与本籍教师课堂教学特点对比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4).

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范文4

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教师教育面临的国内外发展背景不断发生变化,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标准化等思潮的影响逐步加大,欧盟区域推行高等教育一体化对德国发展不均衡的教师教育造成极大冲击,同时,本世纪初期大型国际学生学业测评中,德国中学生表现不佳的事实也对德国改革本国教师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在以上因素影响下,德国教师教育见习制度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并逐步形成了当前较为系统和稳定的见习与考试制度。

二、德国教师教育见习制度的主要内容

当前,德国教师教育见习期工作由各州文教部(Kultusministerium)主管,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要负责见习期的申请时间安排、见习期名额控制、见习生的筛选、见习生的见习管理与评估、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组织与安排等事宜。为了规范德国各州见习阶段的具体运作,提升各州之间的一致性,促进见习教师的跨州流动,德国政府于2012年制定了面向教师教育见习阶段及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标准,旨在从多样化中寻求一致性,确保各州教师教育质量的均衡。

(一)见习阶段的运作方式

修业阶段结束后,通过了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或者是获取了硕士学位的师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州文教部主管见习期事务的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进入该州开展见习服务,并提交相应的材料。文教部根据候选人的综合素质及本州见习学校的师资需求,筛选符合要求的师范生。见习申请一经通过师范生便成为见习教师。文教部根据见习教师的意向、从教学科、从教阶段等进行综合考虑,将见习教师分配至各教师见习学校(Lehrerseminare)。见习学校安排专人负责见习教师的见习活动,如理论学习、教学实践、小组研讨等。见习教师开展具体教学工作的中小学被称为合作中小学(Seminarschulen)。见习学校属于各区政府管理,其工作人员一般由州文教部任命。各见习学校一般设有课程主管(Seminarfachleiter)、学校督学(Seminarschulrat)、讲师(Lehrbeauftragte)等职务,分别负责见习学校的课程组织、教学督导及教学等事宜。其中,讲师主要负责教授学科教学法及其他与学校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各合作中小学则安排指导教师(Men-toren)负责见习教师在中小学见习期间的教学指导。这些指导教师均是各合作中小学的全职教师,但由于其职责在于指导见习教师的教学活动,所以其工作与见习学校密切相关,需要与见习学校就见习教师的见习事宜进行充分合作与沟通。在该阶段,见习教师在各中小学的教学活动是以准教师的身份进行的,可以享有全职教师一半的工资与津贴。这一薪酬规定除了能够保障见习阶段见习教师的基本生活来源,还能体现其教师地位得到充分认可,进而强化见习教师的教学责任感。根据教育与科学工会柏林分会(GewerkschaftErziehungundWissenschaft-LandesverbandBerlin)的统计,柏林文法中学见习教师的工资是参照德国公务员序列中A13级(相当于高级公务员)来发放的,其中2013年9月1日以来,见习教师所获得的最低工资为每月1133欧[3]。此外,见习教师也能享有相应的家庭、子女及节假日补贴。

(二)见习阶段的准入条件

德国师范生进入见习阶段开始其见习服务的传统模式为:师范生取得德国传统的文科硕士(Magister)或理科硕士(Diplom)学位证书,并通过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但在博洛尼亚进程的影响下,为构建共同的欧洲高等教育空间,德国的教师教育也在新世纪开启其改革进程,这种改革主要体现在新的学士及硕士学位的引入方面。目前,德国除传统的硕士学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之外,已经开始出现新型学士加硕士学位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这一改革对见习制度的影响之一便是见习阶段准入条件的改变。当前,德国见习阶段准入条件已经从通过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改为通过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或取得硕士学位。如:巴伐利亚州是目前德国仍只实行传统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一个州,该州的师范生申请在本州开始其见习服务的准入条件为取得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证书,但同时,该州也认可来自外州的师范生以硕士学位作为进入见习期的条件。其原因在于,德国各州除了为本州的师范生提供见习服务外,也接受来自其他州的师范生的见习申请,因而为了吸引更多来自其他州的师范生在本州开展见习活动,巴伐利亚州也把硕士学位证书作为了其见习阶段的准入条件之一。而柏林州则自2004年以来,只提供新型学士加硕士学位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因此,该州的师范生进入见习期需要获得新型硕士学位证书,而来自外州的师范生则可以选择提供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证书或硕士学位证书。德国其余各州也均同时认可以上两种证书。如今,德国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已经不再是师范生进入见习期的唯一条件,新型硕士学位的获得也成为其准入条件之一,这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德国政府试图通过减小政府干预(如非强制化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和增强高等教育机构办学自主性(如认可硕士学位作为见习阶段准入条件)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意图。

(三)见习阶段的服务时间

据统计,当前,德国教师教育见习阶段的服务持续时间为12~24个月[4]。如:萨克森州规定的见习服务时间为12或24个月;巴登-符腾堡州、不莱梅、汉堡、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下萨克森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萨尔州、石勒益格-霍尔斯泰因州等州均要求所有类型的见习教师都需完成18个月的见习服务;巴伐利亚州规定的见习服务时间为24个月。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州要求的见习服务时间为15个月、16个月或21个月。从总体上而言,当前德国各州对教师教育见习期服务持续时间的要求以18个月居多,少部分州为12、15、16及24个月。实际上,德国传统的教师教育对不同类型见习教师的见习服务时间要求是不同的,一般而言,见习教师未来从教的年级越高,其需要参加的见习服务时间就越长,如未来进入文法中学、职业中学、特殊学校从教的见习教师所需完成的见习服务时间就相对较长。然而,随着德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德国各州对教师教育见习服务的时间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其改革趋势为,德国各州开始采取统一的见习服务时间,即:无论见习教师修习的是何种教师教育类型,均须完成相同时间的见习服务。以柏林州为例,柏林原来遵循的是12~24个月的见习服务时间要求,其中见习教师任教年级越高,所需参加的见习服务时间越长,但自2014年8月18日起,该州开始取消以往12~24个月的要求,取而代之以统一的18个月[5]。统一见习服务时间的原因,部分在于德国各州开始调整其中等教育体制,如合并主干中学、实科中学和综合中学,以最大程度降低中等教育分轨制所带来的教育不公平。各类教师见习服务时间一致化,可以减少以往不同教师教育类型之间因见习时间不同而带来的又一不公平。

(四)见习阶段的任务组成

德国教师教育见习阶段的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多样,见习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师见习学校继续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在各中小学参与和承担教学及相关工作。一般而言,见习阶段主要由3个阶段组成,即定向阶段(Orientierungsphase)、独立教学阶段(EigenverantwortlichesUnterrichten)和考试阶段(Prüfungsphase)。定向阶段的任务是引导见习教师适应教师角色及帮助其根据未来从教学校类型及教学阶段进行职业定向。独立教学阶段的任务是为见习教师提供独立教学的机会,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展见习教师的独立教学能力并逐渐培养其职业素养,为见习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基础。在第一个阶段结束时,各见习学校的主任会根据见习教师的综合表现来决定其是否适合进入第二阶段,不适合进入第二阶段的见习教师需要继续强化定向阶段的学习。一般而言,文法中学的见习教师需参加为期12个月的第一阶段学习,主干中学、实科中学及小学的教师需参加为期6个月的第一阶段学习。在定向阶段,见习教师每周需用约2.5天的时间在中小学参与课堂教学、课堂观察等活动,同时每周用约2天的时间在教师见习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以强化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同时对自己的实践参与经验进行反思。在独立教学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见习教师独立承担教学活动的能力,因此,见习教师在中小学见习的时间有所增加,每周需要在中小学工作约4天,同时用约1天的时间回见习学校学习[6]。见习教师在见习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反思教学经历,与见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及其他见习教师相互交流,同时分享好的教学经验等。第三个阶段为考试阶段。考试阶段一般持续3~6个月,考试的形式有课堂教学、口试、笔试、学术论文写作等多种。因此,在不同的见习阶段,见习教师所需完成的各项活动的要求也不一,同时,各阶段也有各自明确的见习目标。

(五)见习阶段的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是德国见习教师在见习阶段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学科、专业学科教学法、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及学校法等的学习,部分州还提供本州教育基本问题、教育政治学、学校发展、小组活动等学习内容。如:黑森州是按照模块式的方式开展见习教师的理论学习活动的,以文法中学见习教师为例,其理论学习模块包括“模块一:教育、指导与照管”、“模块二:诊断、支持与评价”、“模块三:课堂教与学的文化及其创造性运用”、“模块四:职业角色指导与反思”、“模块五:教师的参与与教学及学校发展”、“模块六:文法中学高级部教学活动的开展”等[4]。其中,前两个学习模块是所有类型见习教师都需要学习的内容,其他模块则是根据不同类型见习教师的不同需求而专门开设的,如小学见习教师理论学习模块就包含“小学创造性教与学”等针对性内容。一般而言,在教师见习学校承担理论教学工作的教师均是教师见习学校的专任教师。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见习学校也会邀请从事教育研究活动的大学教师或富有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以及富有教育管理经验的教育管理人员来校开展教学和研讨等活动。

(六)见习阶段的教师教育标准

德国政府自2004年以来,面向修业阶段的师范生先后制定并了《教师教育标准:教育科学》和《各州有关教师教育专业学科与专业学科教学法共同内容的要求》,以为其教育科学、专业学科、专业学科教学法的学习提供标准。为了规范德国各州教师教育见习阶段的运作,德国各州文教部长常务会议于2012年12月6日了一份名为《各州有关见习阶段的规划与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共同要求》(LndergemeinsameAnforderungenfürdieAusgestaltungdesVorbere-itungsdienstesunddieabschlieendeStaatsprüfung)的政策文件,对见习阶段的准入条件、目标设置、见习教师的资格要求与录取标准、见习阶段需完成的任务、见习阶段见习教师需遵循的行为标准等都作出了指导性规定。具体而言,见习教师在见习阶段需遵循的行为标准包含以下11个方面的内容:(1)见习教师能够了解见习机构教育与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并对该过程进行反思;(2)见习教师须参与教师专业化的活动,学会应对职业生涯中所面临的冲突和需要作出判断的情境;(3)见习教师能够根据具体的课堂与学习环境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4)见习教师须了解儿童与青少年在学校内外的学习过程;(5)见习教师须掌握儿童学习成就与能力发展的激励原理;(6)见习教师须了解异质性与多样化已成为学校及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之一;(7)见习教师能够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进行诊断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措施,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出判断并进行评价;(8)见习教师能够认识到交流、互动与冲突解决等活动是教学活动与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9)见习教师能够从概念的、教学法的及教学实践的角度,与各类媒体打交道;(10)见习教师须了解教育体系的结构及其发展历史,同时了解单个学校的发展过程;(11)见习教师须了解教育研究的目标与方法,能够对教育研究的结果进行阐释与利用[7]。以上11个行为标准分别涉及见习教师对教师职业、教师角色、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学生发展、学生激励、学习诊断、学习评估、多媒体教育及教育研究的认识与理解,涵盖了教师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总体上而言,德国见习阶段教师教育行为标准与德国政府于2004年和2008年所的教师教育标准的基本原则基本保持一致,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见习阶段的特殊性,对见习阶段见习生需遵循的行为标准进行了细化。

三、德国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

德国的见习教师在见习阶段即将结束时,需要参加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只有通过了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见习教师才可获得完全的教师资格。由于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主要由各州文教部组织,因此运作方式多样。为了提升各州之间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一致性与公平性,减小差异,确保各州教师教育质量均衡,德国政府也制定了面向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相关标准。

(一)考试目的

德国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目的主要在于考核见习教师是否具备了成为正式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以柏林州为例,柏林文教部制定的《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管理条例》(VerordnungüberdieZweiteStaatsprüfungfürdieLehrmter)对此次考试的目的进行了说明,具体包括如下几点:(1)考生需要证明通过见习阶段的学习及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具备了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2)考生能够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规划和准备其教学活动,同时也能够对其教学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3)考生需掌握普通教学法、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及政治教育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内容,同时能够将以上知识与内容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4)考生需掌握其从教学科的教学法基础知识与基本内容,并能够运用于其专业学科教学活动;(5)考生需了解有关学校体系的基本知识,如学校法、教师法等内容[8]。除此之外,见习教师还需参加急救培训课程的学习,急救培训的目的在于帮助见习教师了解并能正确应对学校中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

(二)考试组织

德国对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设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委员会。虽然各州在考试委员会人数要求、委员会成员组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该委员会通常需由以下几类人员组成:各州文教部考试局官员、见习学校领导、见习学校课程主管及讲师、合作中小学领导、合作中小学教师等。委员会成员涉及文教部、见习学校、合作中小学等与见习教师开展见习服务密切相关的各利益主体,有利于委员会较为全面地把握见习教师在见习学校和合作中小学的综合表现,对见习教师作出较为客观的整体评价,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三)考试内容与形式

就考试内容及形式而言,目前,德国各州的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一般包括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实践活动、口试、笔试等几类。以柏林为例,柏林的见习教师在见习期结束时也需要参加学术论文写作、教学实践活动及口试。其中,学术论文写作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体现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见习教师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来判断见习教师所具备的教学实践能力及相应的判断能力。见习教师需要在论文中表现出其所具备的有关教育与教学问题的观点,并能够从教育科学及专业科学知识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的考核方面,柏林的见习教师须参加两次教学实践活动考核,具体的教学主题由见习教师与见习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协商确定。两次教学实践活动的考核时间共计2个课时,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为50分钟。见习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将授课大纲提供给考试委员会专家,授课结束后,考试委员会专家会与见习教师就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交流。因此,教学实践活动考核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见习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也涉及见习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准备、分析及反思等内容。在这一部分,考试委员会专家也会针对见习教师能否根据教学年级及授课对象群体的特殊性而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进行评估。口试主要考核的是见习教师对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等的认识能力。口试的持续时间为60分钟,口试的问题主要围绕《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管理条例》所规定的5个方面的考核内容而设计。口试除了单独考试的方式,有时也采取小组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结束后,委员会对见习教师的表现给出单项分及综合分。以德国的评价方式来计,单项分及综合分均在4分(1分为最高,5分为最低)以下的考生即通过了此次考试,没有通过的考生则需要再次参加考试。

(四)考试标准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常务会议于2012年12月6日的、名为《各州有关见习阶段的规划与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共同要求》的文件对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标准也进行了说明。该文件指出,各州举行考试时,要确保考试形式的恰当性,考试要以见习教师的能力发展为导向,考试要结合修业阶段的教师教育标准来进行[7]。由于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由各州文教部负责,而德国16个州的文教部运作方式各不相同,所以该标准并未对各州的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作出细节性规定,但该标准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制定了各州组织考试时需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为各州寻求考试组织的一致性及确保见习教师培养质量的均衡性提供了一定保障。

四、结语

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范文5

一、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打造“一城五地”、建设富裕和谐生态费县的总体目标,坚持“走在前列、干字当头、力争上游”的总基调,按照“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全面争先”的总要求,巩固“学校精致管理年”、“师生品德建设年”、“教学质量提升年”等活动成果,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比学赶超暨服务效能提升年专项活动,切实解决解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打造一支具有“四铁”精神和“六干”作风的师资队伍,使局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在职在岗教职工精神面貌有新变化、工作作风有新转变、工作效能有新提升、各项工作上新台阶,持续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健康均衡发展。

二、活动内容

开展一次作风纪律集中整顿活动。结合思想大解放活动,紧密联系各自实际,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找作风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刻剖析原因。重点查找服务意识不强、态度生硬,办事效率低下、推诿扯皮,作风纪律松懈、自由散漫,廉洁意识不强等方面的问题。要针对查摆出的突出问题,逐条归纳、整理、分析,制定具体整改目标,明确整改时限,提出行之有效的整改计划和落实措施,并集中进行整改。要集中整治中小学违规补课、征订教辅材料和教师有偿家教、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

开展一次落实效能制度“回头看”活动。在总结效能建设成效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实际,对局机关和各学校有关规章制度重新进行梳理、修订和完善,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将建立、修订、完善的制度编印成册,发放到干部、职工手中,加强制度宣传力度,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制度的要严格责任追究,进一步提高制度执行力和约束力。

开展一次服务亮诺活动。局机关各科室和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要联系自身实际,根据工作职能要求,确定服务目标和服务内容,通过会议、公开栏、报纸、电视、网络等方式做出公开承诺,并严格按承诺办事,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向社会公开办事流程、热点问题和重大事项决策,通过在醒目位置设置公示牌标明职责范围、办事依据、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办件要求等公共服务事项。

开展一次岗位“争创”活动。开展教师礼仪知识、标准用语培训,规范举止和文明用语。结合“教师节”评选表彰活动,组织开展“文明科室”、“共产党员示范岗”、“岗位标兵”、“家校共育工作先进个人”争创活动,优先推荐进入全县“师德标兵、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候选名单。通过“争创”活动把“万名教师十万家庭连心育人工程”贯穿服务效能提升年全过程,让学生家长切身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变化和实惠。

开展一系列监督检查活动。充分运用日常督查、明察暗访、受理效能投诉等多种手段,对不作为、乱作为、工作纪律散漫、服务态度生硬、办事效率低下、推诿扯皮等问题一查到底,严格问责。完善投诉受理机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公布投诉电话,明确投诉受理时限和责任人,实施分级负责,归口办理。

三、活动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7月30日前)

要组织召开动员会议,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学习县委、县政府关于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服务水平的文件、规定、制度,结合单位工作情况展开讨论,形成具体的思路和方案,充分认识开展比学赶超暨服务效能提升年活动的重要意义、目标、内容、步骤、要求,切实增强广大机关工作人员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组织实施阶段。(8月1日至11月30日)

要结合工作实际,明确重点、确定目标、分清责任,制定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落实措施,积极开展整顿作风纪律、落实效能制度“回头看”、服务亮诺、教师技能培训、岗位“争创”等活动,下大气力解决实际问题,认认真真、切切实实、逐项逐条地抓好落实。

(三)总结完善阶段。(12月1日至12月31日)

要对比学赶超暨服务效能提升年活动进行回顾总结,并收集活动相关资料,对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工作作风和服务效能情况进行检查,切实做好单位自查自纠、个人自我评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巩固成果,建立长效机制。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教育局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精心组织,认真负责,加强对活动的协调、调度和指导。各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落实责任,把活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活动全面有效推行。

(二)加强舆论宣传。要注重加强宣传工作,通过网站、宣传栏、校园广播等途径方式,及时宣传活动进展情况、经验做法和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先进典型等,营造浓厚氛围。同时,加大反面典型曝光力度,形成警示和震慑作用。

(三)加强监督检查。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比学赶超暨服务效能提升年活动,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和调度会,及时研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活动的督促和检查。

小学比学赶超工作方案二:一、指导思想

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境界,通过深入开展寻标对标提标行动,全面落实教育局的安排部署,全面提升目标定位、工作标准,打开新视野、进入新境界,推动学校德育各项工作提档升级,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提升。

二、目标任务

(一) 班主任培养任务

责任部门:小学德育处

责 任 人:高洪强

在对比学习莱州市双语学校班主任培养模式、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潍坊市育才学校实际,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发展情况的班主任培养计划,逐步提升班主任队伍素质,提高学校班级管理水平。

(二)家庭教育任务

责任部门: 小学德育处

责 任 人:高洪强

在对比学习莱州市双语学校家庭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上,结合潍坊市育才学校实际,制定潍坊市育才学校家庭教育计划,通过各种专家培训、指导,不断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理念水平,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与环境。

(三)德育创新任务

责任部门: 小学德育处

责 任 人:高洪强

学习借鉴莱州市双语学校德育创新方面的经验与作法,结合潍坊市育才学校实际,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发展情况的德育创新计划,不断创新潍坊市育才学校德育特色。

三、阶段安排

(一)学习 阶段

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组织班主任到莱州市双语学校学习,学习结束的制定《潍坊市育才学校德育工作提升计划》。

(二) 研究阶段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根据《潍坊市育才学校德育工作提升计划》,在班主任培养、家庭教育、德育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三) 总结阶段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对一学年来学习、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汇总研究材料,形成学校自己的德育成果。

四、达标时限

20xx年7月

师德专题教育阶段性总结范文6

教师行为规范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重要作用;教师的行为规范不仅深刻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品质,而且通过学生还作用于家庭和社会,;教师的行为规范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期间和今后的生活道路,而且关系到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推进。正是据于以上认识,我们学校特别注重教师队伍的行为规范建设,努力塑造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德,使教师成为学生欢迎,家长满意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下面将我校创“教师行为规范达标学校”的过程、自评结果、教师达标情况作如下汇报:

创建过程

我校的“教师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创建活动,规划成七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成立了以校长孙海尧为组长的教师行为规范达标考核领导小组,制订切实可行的达标活动实施方案,印发了有关的学习资料,并彻底开展自查工作;

第二阶段 宣传发动阶段

召开全校党政工联席会议,就达标活动进行思想动员,统一部署,随后又召开全校教师大会,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

第三阶段 学习讨论阶段

学校通过辅导员讲座、小组集中学习及自学等形式,重点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达标考核细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其它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了认识;

第四阶段 达标规划阶段

每位教师对自己的师德师风进行自查,重点找出自身的不足,并制订了教师个人行为规范达标规划,同时,学校也与每位教师签定“教师行为规范达标责任书”;

第五阶段 达标考核阶段

教师们结合达标活动的体会,撰写行为规范达标个人小结,分组进行交流,并参与了自评与互评,随后考核小组根据教师座谈会、家长座谈会及学生问卷调查的方法,结合实际对教师进行评定;

第六阶段 整改阶段

考核小组对教师普遍存在的不足进行归类,并列出了整改目标,对个别教师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出,并限期改正;

第七阶段 评比总结申报阶段

学校对达标活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且评选出“教师行为规范达标先进个人”,而后,考核小组对达标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并向萧山区教育局申报要求验收。

通过本次创建活动,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学校将持之以恒地把这项活动开展下去。

自评结果

一、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工作扎实有效。

学校成立了以孙海尧校长为核心的“教师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并且职责明确,分工落实,能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计划,学校于今年上半年召开了全校创“教师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动员大会,要求每位教师对自身行为规范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行为规范达标规划,创建领导小组对教师的行为规范进行了不定期的检查与督促,针对教师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及时地召开创建领导小组会议,进行专题的研究,予以及时的解决。

近两年来,学校组织教职工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和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以及“谈话”的精神。着重于加强师德修养的意义、方向、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奠定师德基础,确立高尚的师德观念。在学习中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围绕师德问题,深入开展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加强法制教育,贯彻“预防法”,我们制订了教师预防学生犯罪的一些措施。强化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师德规范。为适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着重发扬学而不厌,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优良师风。在学习讨论行风建设,迎接行风评议阶段,我校制订了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规章制度。在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全过程中,我们强调师爱为魂,师德为帅的重要性,倡导“爱生善导,身教言传,严格亲切,博爱敬业”的教风;提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育人法。

另外,学校还从以下主要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设校园文化。倡导“博爱、谦逊、严谨、奉献”的校风,激励师生奋发图强,形成了“立志、勤学、多思、争优”的学风。要求学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创新,成为人格完善、理想远大、气质高雅、举止文明的一代新人,并号召师生“追求完美,争创一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老师们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既明确了育人的目标,又使老师们在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中陶冶了情操,振奋了精神,孕育了内在的师德品质。尤其重要的是老师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学校3年来办学的成效,神圣的事业留住了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坚定了大家与学校同舟共济的信心与决心。

2.倡导尊师重教。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尊师活动。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训练中注重尊重教师劳动和对老师的文明礼貌。凡学生开展活动,都热情邀请老师参加。春节、元旦许多学生总不忘给老师送上一张热情的贺卡。尤其是教师节清晨,学生们早早地在校门口为每一位老师真情地献上一支充满敬意的康乃馨。当一批毕业生考上高一级学校离开母校后,总会寄来一封封充满思念的感恩信。而学校后勤部门总是主动热情地首先为教师服务好。开学报到前,把教师的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办公用品和饮水总是主动送上门,而教学所需的用品教具总是事前准备齐全。教师们在切身感受中积累了情感体验,内化了师德规范和要求。

3.关心广大教工。学校党政领导对外省市来的教师总是事先帮助他们解决居住问题。单身远道的在校内安排整洁的宿舍,需要买房的,则帮助打听,介绍价廉物美的房源。孩子上学也尽量想办法联系学校。在解决家属工作方面也尽量帮助联系,实在没办法,就在校内调节,安排适当工作,使他们安下心来。教师或家属有病,党政领导再忙也要去探望,寒暑假对平时工作繁重,身体欠佳,家庭有困难的教师登门拜访慰问。尤其对举目无亲来到义桥的教师更给予关心。同志们的关心,温暖着教师的心,密切了党群关系,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真诚的深情厚谊留住了真心实意的人,还催人更爱校敬业,当然也就更爱学生。

二、完善各种制度,把师德建设落到了实处

师德建设不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推进学校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如何使师德建设落到实处,我们认为是要完善和健全保障制度,完善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我们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师德精建设的保证。

1、坚持按照程序选举教职工代表,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挥教代会代表参政议政的作用。

2、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制,有检查、有督促、有表扬、有批评,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3、建立激励机制

第一、榜样激励。学校每年初,评选前一年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精神文明办公室、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组织教职工积极开展“三学活动”,学身边的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学市、区优秀教师、学德育先进单位,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第二、奖惩激励。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校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条件”要求全体教职工,把师德考核纳入教职工岗位责任的重要内容,做为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三、感情激励。学校在实行民主管理的同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教职工生活、精神、工作需要。放手让那些事业心强,业务素质高的教职工挑大梁。在生活上体贴、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教职工,让他们真正在学校当家作主,使他们自觉用教师行为规范 约束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4、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与街道社区的联系,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

几年来,因为我们重视了师德建设,教职工中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科学育人的事迹层出不穷,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年年上台阶,年年有发展。以去年为例,学校获区集体奖7项、教职工个人获市、区奖40余人次,学校被评为“萧山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三、教师积极参与,塑造优良师德

我们通过政治学习,介绍一些先进人物、优秀教师的事迹;通过我校优秀党员、先进教师事迹交流;通过表彰精神文明先进办公室、个人、在老师中树立典型,开展交流学习,以强化教职工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师队伍中涌现出许多值得赞颂的人物和事情。

在这方面,主要是落实以下各项教育活动:

1、学校还按师德规范要求制定了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集体条件,要求干部、党员、教师在定工作计划时将精神文明内容作为重要的项目列入计划,期末总结时,都要有个人精神文明表现的自评情况。将每个干部、教师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作为考核评聘的重要依据之一。坚持开展精神文明先进教研组、先进个人、办公室的评比,对连续三年获得先进的集体部门,学校要特别奖励。

2、坚持开展青年党员与青年教师“话我成长之路”活动,请青年党员与每年到校的青年教师座谈,共话成长之路。我们还组织教师到青岛、上海、宁波、诸暨等地的学校参观,学习各校的好的经验,推动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以上活动,大大提高了教职工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增强了教职工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倡导“学高为师”的优良风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人类智慧的开发者,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此我校向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提高学历层次。教师都要取得高等教育的学历,并规定要从目前的中师、专科、本科学历逐步达到专科、本科和本科以上的学历水平,或取得双专科学历。这样使教师具有高屋建瓴的学识水平,以居高临下的学识指导学生在知识的天地间遨游。

2、要有宽广的文化知识。每一位教师应该把相关学科知识作为自己知识结构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样样懂、样样通”的“知识库”,必须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视野,把握所教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纵横发展趋势,以增强教学工作的适应性。

3、要不断更新充实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学科知识的深度达到本科知识发展的前沿,以更高更新的知识水平,站在时代的高度驾驭教育工作,并形成适应未来教育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

4、要具有现代的教育理论知识。作为现代化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学习掌握新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塑造现代化的人才。在教育能力上要现代化。即要具有吸取、处理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要具有改革创新的能力。要具有教育科研能力。要具有操作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能力。

通过以上要求,让教师不断地接受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勇当拔尖人才,成为创造型、科研型教书育人的专家。

五、通过党的组织建设,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所学校教师队伍不仅要有正确的舆论,还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它不仅使人具有动力并且使人具有活力。所以我们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精神面貌,注意调动他们奋发向上的积极性。首先我们特别重视教职工的政治追求。我校党支部每学期都要研究两次发展工作,定出计划,还逐人落实,使一些对入党感到“无望”或有各种顾虑的同志,重新激发起对政治信仰追求的热情。

我校除了坚持经常对积极分子教育外,每学期都要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倾听老师们的意见、建议,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困难。通过摸底,我们也发现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的思想,所以我们加强了对教工团的领导,健全了组织机构,配齐了干部,落实了活动计划和时间,突出了教工团的特点,结合青年教师特点我们坚持组织“话我成长之路”活动,几年来,我校已发展党员10多名,现已基本形成一支稳定的积极分子队伍。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师生员工在自觉的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继续开展“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的评选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克服,真心实意为师生员工服务,为基层服务,切实为师生员工排忧解难,为师生员工办好事、办实事,带头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大力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成为道德建设的表率。

2、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精心设计和开展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办公室”、“文明宿舍”等活动,引导师生员工在创建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不断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加强后勤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保持良好的形象。

3、通过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一二九”、校庆等各种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春节、中秋节、教师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举行形式多样的庆祝、纪念活动,使师生员工在集体聚会、合家团圆的同时,增强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道德情操。

4、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规范师生员工的言行;在重大的活动和各种纪念日以及重要场所升国旗、唱国歌,开展入团、入党宣誓、成人仪式以及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师生员工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5、在全校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力开展“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校风、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做贡献”的“树、创、献”活动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活动,鼓励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扶贫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带领师生员工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各种博物馆、纪念馆,让师生员工学习领会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校园文化园地,营造良好的道德舆论氛围。

教师达标情况

通过将近二年的创建活动,学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教师的自评、互评上分值颇高,在学生的测评中,满意率也相当高,在学校组织的“创教师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家长座谈会上,许多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已逐步形成。

结束语

在教师队伍师德建设上,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对照萧山区教育局下发的《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达标学校考核细则》,也觉得已达标了,但距市、区要求还有差距,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值得探讨和向兄弟学校学习,但我们有决心和信心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