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想法范例6篇

科技创新的想法

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1

关键词 企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1-0215-01

1 当前服装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服装生产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服装企业存在着设备老化、产品单调陈旧、技术落后、生产停滞不前、销售下滑的现象。为了使企业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这些企业被动地靠降低价格来维持现状。可是结果不如人意——由于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劳动力工资不断上升,最终导致企业负担日益加重,工人的积极性每况愈下,(劳动报酬得不到保障,大批工人流失)有的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的

边缘。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在服装生产企业实行科技创新刻不容缓,十分必要。

2 实行科技创新的基本原理

科技创新,就是根据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原理的创造和发明的全新的各种生产,生活和技能与手段,是一个特定区域内以前未出现的技术形态,它具有全新的技术内容,对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企业劳动力以及整个社会发展起到全新的推动作用。

3 科技创新的方法

科技创新的方法,是创造学家从大量成功的创新实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关于创新的经验和技巧。主要是研究在创造发明和创新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设想,产生新方案的规律、途径和方法。常用的创新方法有:

1)组合法:组合法是指按照一定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把现有的科学技术原理或方法、现象、物品进行适当组合或重新安排,以产生发明创造新思路或新成果的方法。

2)移植法:是一种将某个技术领域的原理、方法或成果引用到不同技术领域或相同技术领域的其他研究之上,用以创造新的技术产物或改进原有技术产物的创新方法。具体形式包括技术原理式移植、技术手段式移植、技术结构式移植以及技术功能式

移植。

3)联想法:联想法是一种人们利用大脑的联想心理机制,由一种事物联想另一种事物,并由此形成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案的创新方法。主要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

想等。

4)设问法:设问法就是通过提问来发现事物的症结所在,继而进行创新与创造发明的创新方法。巧妙的设问可以启蒙想象、开阔思路、引导创新。

简而言之:①能否他用?即现有的产品或发明成果有无其他更多的用途。②能否借用?过去有无类似的东西?利用类比能否产生新概念?过去有无类似的问题可以模仿解决?能否以现有的发明引入其他创造性设想?③能否改变?现有的产品能否作某些改变,比如颜色、形状、声音、味道、式样、花色、品种以及制造方法能否改进。可否通过旋转、弯曲、扭转回转等方法加以改变?改变后的效果又如何?④能否扩大?现有产品能否增加使用功能?可否增加新成分?能否增加频率、尺寸、高度、强度?能否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价值?可否附加功能提高性能?⑤能否缩小?现有产品能否减少尺寸、缩小体积、减轻重量?能否省略某些部分或者零部件?能否浓缩化、微型化,能否分割、简略?⑥能否替代、现有产品能否用其他原理、其他材料、其他方法、其他结构、其他工艺、其他动力、其他成分、其他设备来代替?⑦能否调整?现有产品或成果能否调整原有布局?有无可互换的成分?可否变换配置、顺序、模式?可否变换操作程序?可否变换因果关系?⑧能否颠倒?现有的事物能否从相反的方向来作考虑?位置能否颠倒?关系能否颠倒?现有产品的工艺过程能否颠倒?上下颠倒、内外颠倒、正反颠倒。都有可能产生新的

效果。

4 科技创新的内容以及运用科技创新产生的效果

科技创新的内容就是通过科研活动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增加科学知识的总量,以及用新的知识,通过不断实验、发展和应用,从而使创新的知识形态转化为企业、社会经济实力和综合生产能力内在动力的活动过程。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材料创新过程。材料既是物质生产手段的基础,也是生产工具和加工方法作用的对象。材料创新是整个科技创新的基石。简而言之就是开发新的材料,或者使原有材料发挥新的

用途。

绍兴永塬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开发拳击袋产品的例子,便是一个佐证。2009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危机侵袭而来,对服装生产企业的负面影响与日俱增,使该公司的销售逐月下滑。为了寻找新的机会,该厂技术人员从广交会上了解到全球最大的拳击袋采购商正在开发一种新的拳击袋材料,但由于它的材质未通过新欧洲标准的环保检测要求而不能进入欧美市场。于是,该厂的技术骨干立即研究对策进行立项试制,经过反复实验与研究,终于成功地通过了新欧洲标准的环保检测要求,与客户建立了拳击袋贸易合作关系。

其次是工艺创新过程。工艺创新包括生产工艺的改造和操作方法的改进。

绍兴永塬纺织服装有限公司自从进入美国拳击袋采购系统以后,不久便得到了第一批采购订单,但客户对该产品的缝制工艺作了特别的要求,即袋口与链条的连接处要新增一个打叉的方块,但缝制的方法要从原来的直线改为“W”线,目的是为了提高袋子悬挂使用时的牢度以便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这就给生产工艺增加了新的难度。为了使科技成果得以应用,该厂技术人员通过了3天的努力,对车间里的2台闲置设备进行了改装和技术攻关,并根据客户的工艺单进行了反复调试,使这一课题迎刃而解。全面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合同订单任务,获得了客商的信任。

再次是工具创新过程。工具是企业生产进步的必要手段,生产工具的创新可以直接提高企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该厂随着拳击袋订单的逐步增加,客户不但对产品质量要求有所提高,而且要求每一批产品的出货时间必须提前。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该厂及时配置了2台电脑打叉机,使每一批产品的生产周期比工具更新前加快了近3成。

最后是实现产品创新过程。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只有及时改造老产品,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例如绍兴永塬纺织服装有限公司虽然在08年通过了可口可乐公司的验厂,但始终没有订单。原因是产品比较简单、陈旧、“老脸孔”,吸引不了客户。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就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研发了10多个“式样脱颖而出,功能迎合新潮、品质绿色环保”的新产品,博得了外商的青睐。不到30天,就签订了700万元供货合同,扭转了企业销售下滑的被动局面,使该厂的年销售额从2009年的2183.84万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3286万元。

5 结论

由此可见在服装生产企业实行科技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科技创新不但对企业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更是提高企业生产力,走持续可发展道路的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王芳.浙江纺织产业升级及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9.

[2]胡蕾.四川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模式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3.

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2

1.1服从心理服从心理是指个体根据别人的意愿、命令或社会要求、群体规范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符合外界要求行为的一种心理现象。服从心理是从两人或双方关系中产生的。从其对象来说,有个体对尊敬长者、所在群体和社会规范的服从;从其心理状态来说,有自愿和不自愿的服从之分。有时服从是强制性的,不是自愿的;有时服从是自愿的,不是强制性的,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要想改变服从心理,需要加强法律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真正实现民主的管理方式,使人们做自己的主人,进而提高人的思想的独立性。要改变服从心理,教育的改革也必不可少。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更多的是侧重应试,人从小被培养为寻求和记忆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不仅严重束缚了思维的创造力,还养成了服从“标准答案”、“专家说法”的心理,改革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思维创造力,是改变服从心理,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必然之路。

1.2合作心理合作是指不同个体或群体,为了共同目的,达成某种合约,相互帮助促使有利于双方的结果得以最终实现的行为或意向。这种合约具有合法性,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存在合作关系的双方或多方就会对对方产生信赖感和依赖感,是合作团队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团队合作的效率远不是一个个个体效率的和所能比的,从科学研究的实践来看,单靠个人能力完成的重大研究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科技进步都是一个又一个团队合作完成的。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艾克斯罗德教授对人类合作行为的研究认为:合作的必要条件有两个:一是关系的持续;二是相互回报。为了提高合作性,需要做以下几方面工作:建立持久的关系;增加对对方行为的识别能力;维护信誉,相互信任;调控关系,奖罚分明。因此,合作心理对科技创新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个体或组织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中国人素来欠缺团队合作精神,有“一人成龙,多人成虫”的说法,加强团队合作理念宣传,培养国民的合作精神能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也是时代的要求。

1.3竞争心理竞争心理是在两个或多个人在同一个活动中,产生的好胜心理。社会中的竞争就如同自然界中动物之间的竞争,同样适用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则。竞争是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存的必然法则,且竞争可以促进人的潜力激发、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取得平时不能达到的成绩,一定强度的竞争促使群体效率提高,群体凝聚力增强,对群体行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使其行为不断完善,并不断创新,同时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在一个群体中,把竞争的合作型小组与内部不存在竞争的合作型小组相比,前者成绩更为优异,这就证明了竞争的促进作用。竞争可以使长期处在安逸生活中的人们迸发激情,充满战斗的活力,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催化剂。只有竞争才能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才能取得成功,带来成功的喜悦。

2社会心理因素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2.1社会心理对科技创新的积极、促进作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社会心理可以简称为积极型社会心理。社会心理调控着人们的思维,因此想要促进人们对科技创新的发展,必须要有积极的社会心理。社会科技创新的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想成为创新型人才,积极的社会心理和创新心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强调:要把发挥人的创造力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必须充分尊重人才、保障人才权益、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活力。〔3〕积极的创新心理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只有你想获得成功,才能积极地去发现、实践和探索那些不为认知的事物,经过不懈的努力,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仍不放弃,最终未知事物得到证实,实现创新。要培养积极型社会心理:①要正确认识科技创新的本质,如果你想要科技创新,就要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和实质,否则是无法完成创新的,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对我们人类方方面面的改变也会越来越多,更多的是带来生活和工作的便利,是有利的影响,对此我们要有客观的认识,不能因为科技创新对我们生活和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就产生抵触心理;②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问题不能一味的逃避,要面对现实问题,否则只能使科技创新就此止步。因此,我们只能直面苦难,敢于参与改革创新,并在实践中随机应变,让全社会的创造潜能和活力竞相迸发,从而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第三,善于与人沟通。科技创新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对科技创新的理念也可能会有不同。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增加了人们对群体的认同感,也增加了个体对自己和对方的特点和能力的进一步认识,因此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对方,能够扬长补短,精益求精。所以,人们需要相互沟通来补充自己欠缺的知识,避免不必要的弯路。第四,要有积极的态度。不管是对人、对事都要有积极的态度,多看到科技创新好的一面,碰到问题能主动去思考和实践,寻求问题的解决,这样才能善于发现更多的问题和机会,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3

一、学习及体会

按照科技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施方案”的安排,通过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系统全面地学习了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写了心得体会和调研报告。深刻的认识到这次在全党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大规模、广泛性、深层次的党内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自我完善的创新过程。自己通过学习、反思,进一步武装了头脑,更新了观念,振奋了精神,政治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增加了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查摆问题,深刻剖析

经过学习与反思,认识到本人在思想作风建设及工作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一)思想作风及班子建设。

1、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工作作风过于保守,班子及队伍缺乏活力,墨守成规,怕担心风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2、深入基层不够,服务企业的意识及能力不足。

(二)科技工作方面

1、科技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厚。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广泛参与。在政府经费投入方面,我县经费投入相对较低,尚未达到我市科技“三费”平均标准,与任丘、青县、黄骅、孟村等兄弟县市相比,经费投入存在一定差距。在创新主体方面,尽管政府多次组织“院企合作”、科技贸易洽谈会等大规模活动,但部门、企业反映冷淡,参与热情不高,成功签约项目不多。此外,科技与创新的意识不强,观念淡薄,尤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和意识没有真正领会到位。虽然我县也制定了一些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但在政策扶持和财力支持方面仍显单薄,难以充分彰显发展高新技术、促进科技进步的决心,导致搞科技与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2、企业主体创新认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县企业主要以民营小型企业为主,部分企业自主创新观念淡薄,思想比较保守,他们认为进行技术创新要冒一定风险,安于现状,跟随、模仿,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存在轻研发,重眼前、轻长远,重产出的现象。二是大部分企业本身处于创业发展阶段,企业实力较差,生产流动资金不足。三是企业严重缺乏自主创新人才。当前我县企业的人才普遍存在一般技术人员多,高、精、尖人才少;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人员多,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少,企业科技人才引进渠道不畅,各类科技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紧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急需的各类人才明显不足,致使企业技术创新处于边缘化状态。

三、以干促学,边整边改

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分清轻重缓急,采取切实措施,明确职责进行整改,力争班子建设及具体工作项目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加强科技创新的建议

一是广泛开展思想发动。在全县上下强化“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观念, 实实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意识,使各级各部门都能够把自主创新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各项科技政策。进一步制订出台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相关政策,扶持引导传统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转移,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三是要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条件。加大项目的设计、培育、包装和申报力度,通过争取各类项目资金促进科技创新。在这方面,县科技局将在项目申报、科技成果申报、科技成果转化、专利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全力为我县科技创新搞好服务。

四是加大政府财政投入。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增加科技投入的规定,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法定增长。围绕我县主导产业给予重点扶持,支持重点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要利用专项资金补助、贴息、担保等形式,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对列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项目实行县委政府领导亲自抓,财政补贴要到位,重点项目鼓励加奖励的办法,让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

五是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和以企业为主题的技术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交易和转化,提高我县新技术、成果、专利的转化率。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把加强技术创新作为建立现代企业的重要内容,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快新技术引进和新产品开发。

六是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人力支撑。要实现我县的经济崛起,必须把科技局的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要加强科技局的队伍建设,人才的培养、技术的引进。要制造有利于全县关心科技的氛围,充分调动我县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以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培养、引进高水平研发人才、三是要以能力建设、业绩导向为核心,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激励机制,维护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切实使各类科技人才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思想作风

1、强化创新意识,全面推进工作。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把创新作为工作的灵魂,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边实际、边探索、边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服务方式,完善管理手段,推进局机关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2、强化激励机制,引入竞争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和积极向上的新风尚;克服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不进则退、谋求更大发展的观念,树立只争朝夕,发展慢了也是落后的新观念;克服墨守成规、怕担风险的保守求稳思想,树立勇于创新、大胆开拓的新思想;克服“无所不为”的消极情绪,树立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大无畏精神;树立敢为天下先,只争上游的积极精神,通过设立合理的竞争目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局机关全体人员的潜能,努力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

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4

十年前,思科的研发中心进入中国,在上海成立思科系统(中国)研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科研发”),历经了高速发展之后,目前已是思科海外重要的战略研发中心之一。作为一家以研究与开发为主的公司,“创新”一词是思科研发内部非常普及的术语。“思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持续改变,因为要顺应市场竞争、产品和客户的需要,得做很多创新。”思科全球研发培训发展部中国区经理徐路明介绍,“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是Inclusive and Collaboration,即包容与协作,不断融合新理念,同时不断看到新的团体融入到我们的大家庭里面。”

思科研发时刻激发全体员工的创新能力,不仅技术人员不断迸发出新想法,培训发展部门自身也在创新的道路上飞驰,每年都会推出新的学习举措和品牌培训项目。今天,思科研发已经步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创新时代。

配合创新学院 催化理论落地

“两年之前,我们产生了一种想法――培训发展部门要让自己的品牌特别吸引人,必须首先在交付方式上进行创新。”徐路明回忆道。在课件的交付过程中,培训发展部门为了提升课件在学员当中的接受程度,准备采用较为新颖的形式,从而正式推出了在线创新学院,传递后台一系列创新方面的培训课件。

创新学院本身的模块包括在线图书馆、在线课程、视频资源以及社区学习机会,还有一些通用的工作坊,注重在创新技能理论方面的提升。在线创新学院会请一些著名的教授录制教学视频,作为学员上课之前的自学材料。随之,让所有学员在固定的时间点到线上会面,形成一个社区,讨论自学材料中的案例和做法,以及对其工作产生的影响。学员们也可以在线上做一些项目工程,在协作的环境中进行练习。创新学院上线一段时间后,某些身处世界各地的学员反馈,他们同一时间在线会面的可能性比较小,导致线上的学习活动出席率不高。所以创新学院也开展了一些面对面的工作坊,在各个地区施行实战性质的创新实践等线下活动。

让跨部门员工一起头脑风暴

在学习内容过于通用的创新学院架构中,难以制订适合每一个职能部门发展的路径图或模块。两年之前,思科研发针对中国工程师,在创新学院的学习资源之外,又进行一系列落地的实践。除了针对不同层级和岗位的员工分别配置适用的创新课件,培训发展团队还和公司HR及运营部门合作了多个品牌培训项目,其中“Thinkubation”成为了创新学习落地的最佳催化剂。

Think(思考)和Incubation(孵化)两个单词构成了“Thinkubation”创新平台的品牌名称。思科研发一直希望推动这一平台,培训与发展团队则发挥助推之力,协助打破思科研发各个不同事业部的屏障,使各个技术领域小组的成员有更多的机会碰撞思想火花。

培训发展团队从各个职能部门中筛选出一些技术骨干,为他们不定期安排座谈、研讨会、午餐会等交流机会,形成多个非正式的小型论坛。这个群体在讨论中激发出的新想法,会被代入到技术领导力发展或者高潜人才项目当中,成为行动学习环节讨论的话题,并在之后持续性的培训项目中得到孵化,变得更加可操作,最终员工得以制作出样本并且进行展示。

不同于创新学院,思科研发的培训发展团队更加聚焦于如何帮助本地工程师“提出”和“实现”新想法,催化理论的落地。全球的理论学习平台和当地的落地实践操作相结合,使中国的工程师大为受益。

社区学习 强化创新能力

社区学习(CommunityLearning)是思科研发学习的一大特色,也是进一步强化员工创新能力、鼓励创新行为的措施,和传统培训有所区别。其中,品牌培训项目“社区学习网络”(Community Learning Network,CLN)已施行多年,并衍生发展出各种丰富多彩的子品牌,例如CLN Nerdlunch(“牛人”午餐会)、Hackathon(黑客马拉松)、“赢在思科”等学习与发展活动。

“牛人”午餐会:技术交流与分享

IT行业中,如果一个人被形容为“Nerd”,绝对是一件值得开心与自豪的事。现今,“Nerd”不再局限于“书呆子”的含义,而是更多地指向那种喜欢钻研技术的“牛人”。由这些人主导的午餐交流会,在思科研发被称为“Nerdlunch”。无论是事业部门内部还是整个学习平台,都可以组织该活动。

事业部门会通过自己内部的渠道邀请一些技术牛人组织Nerdlunch;而培训发展团队的学习平台通常比事业部门的范围更广,能够组织跨区域或跨部门的分享,例如广播印度或者美国的Nerdlunch。

除此之外,CLN的交流活动还包括较为大型的技术研讨会、技术峰会等会议。与Nerdlunch不同,大型会议中的分享门槛更高――将外部的专家和内部筛选出的话题相结合,设置一定的标准;Nerdlunch则是同事之间较为惯常的分享与交流。

黑客马拉松:研发工程师的竞跑

“今年,我们开展了黑客马拉松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徐路明说,“这个活动从去年以来在美国就比较受欢迎,也是属于CLN的子品牌。”

黑客马拉松主要针对研发工程师,尤其是程序开发员和测试员等群体。裁判团队会结合业务需求提出技术上的难题,然后参加者讨论解决方案,由此展开比赛。在讨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参赛者可以组成不同团队,在同一房间内现场编程,持续一天一夜或者两至三天,活动组织方给他们提供所有食物和生活必需品,以保证参赛者无需离开房间。这段时间里,参赛者需要解决目标问题,做出最终成品。

赢在思科:人人皆可创新

将黑客马拉松进行延伸,思科研发协助思科大中国区,于今年新推出了“赢在思科中国创新竞赛”活动。“赢在思科”借鉴了黑客马拉松比赛的体制,从2015年1月持续到7月,鼓励所有员工跨部门构思创新的想法。

首先,进行全员海选。在前后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只要合乎规则,员工们可以广投自己的想法。这一阶段里,培训发展团队共收到200个左右的构想。

接着,培训发展部门组织了一支跨部门评委教练团队,对所有参赛的想法进行筛选、审查。他们看到优秀的想法,会主动和参赛者沟通指导,做第一轮优化。这一过程持续时间为一个月,筛选出十多个想法。

然后,对筛选出的想法进行大众投票,普选出五个最佳想法。这五个参赛者可以参加实战训练营,在培训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构想。

最后一轮竞赛以评委打分为主,大众投票为辅,最终第一名获胜者可以获得以鼓励为主的奖励――去美国参加一次会议,或者和某些高管会面,直接影响领导层。

变能力为专利

让创新“可视化”

任何能力培养,都需要产出成果。思科内部制定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专利制度,鼓励员工将创新的想法转化为具体可见的方案。基于此,“创新突破”(Innovation Breakthrough)以及“将创新带回团队”(Bring Innovation Into Your Team)等品牌培训项目对员工的创新培养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创新突破:提交自己的专利

思科研发的专利需要提交到美国总部才会得到证明, “创新突破”项目主要针对工程师,希望提升他们提交专利的能力。

项目开始之前,培训发展部门会先筛选学员,挑选18~20人参加。该项目累计三天,但并非连续的三天。在项目过程中,工程师们见面2次,分别用时一天半。

第一次见面,培训发展部门会采用一部分创新学院提供的较为理论化的内容,以及部分公司内部专家的经验总结,由内部专家进行分享,告诉学员市场上的变化,如何学习思考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并将其用到工作中。因此,学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头脑风暴,摆脱自己之前每天的工作习惯和方式,不断尝试新的内容和新的思维方式,达成“突破”。一天半的时间结束后,学员各自回到岗位上进行实践,并且开始思考创新的想法。

第二次见面,培训发展团队会组织一个专家评审团,让学员基于自己的创新想法进行现场答辩。学员展示想法之后,专家会抛砖去打击他们,提出存在问题和可改进之处。

三天培训的完成并不代表项目结束,培训发展部会继续跟进,请学员在公司内部系统中提交创新想法演化出的方案。最终,将近75%的学员都能够递交专利方案,对促进公司业务有很大帮助。

将创新带回团队:管理者相互沟通学习

徐路明指出:“我们希望精心设计的学习项目都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员将好的做法带回到每一个事业部和团队中。之后,每个团队就可以自己练习创新,将产生更多的成果。”

然而,有些员工难以创新,并非缺乏能力,而是管理上的问题――业务项目进程过于紧张,没有创新的时间精力。为此,培训发展部门设置了“将创新带回团队”工作坊,让管理者可以互相沟通与帮助。有困惑的管理者可以向其他团队的管理者学习,如何平衡花费在业务与创新上的时间。

在工作坊的交流中,会先设计好一些主题,比如“哪些因素阻碍了你的团队进行创新”等,管理者们就此进行深入探讨。该工作坊的效果显著,很多团队的专利提案从无到有,逐渐越来越多。检验创新成果影响持续深化

思科研发品牌培训项目的运营效果包括两个方面――对个人本身的锻炼和对业务产生的影响。

从员工个人的角度去看学习成果,有的人在参加学习项目之后,领导力以及自我反省能力会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晋升的标准。例如,参加技术领导力加速项目的人员中,有40%都得到了晋升。然而,也有些学员并未通过晋升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进步,他们会在专业技术能力方面有所突破。这二者变化都是对个人成长的见证(见副栏)。

关于创新学习项目对业务的影响,思科内部有很多激励方法来检验。例如,有员工提出的专利得到批准,他本人会得到一定的回馈,获取公司发放的大笔奖金。另外,技术基金(TechFund)同样可以让创新成果的影响持续深化。

技术基金:思科内部的天使基金

技术基金只需员工提出对业务有帮助的想法,无需专利证明。只要公司认为员工的想法能够用到产品当中,可以为思科带来业务盈利,就会鼓励员工启动自己的设想并为该员工或其团队提供奖励,这种形式类似于早期的天使基金。

想法得到公司认可之后,员工可以从原岗位脱产一段时间,专攻之前提出的想法,直至实现,再回到原来的团队里。这在思科内部而言,是一个很大程度上的激励,工程师们都非常希望自己的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公司业务。

技术基金项目在美国总部的很多部门都拥有专业的评估团队,已经成为了思科的一种文化。不管是哪个部门的员工,都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去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有机会得到认可和鼓励。

文化成形 多元创新时代来临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创新文化。”徐路明表示,“创新学院和各种品牌培训项目,都对创新文化的建立有促进作用。”事实上,迄今思科研发的众多创新能力培养措施,已经成为创新文化的体现之一。各个部门的员工在这种环境之下,都产生了自发创新的热情。其中,培训发展团队自身的创新力,是思科研发创新文化的一大瑰宝。

培训部门:创新从自身开始

在思科创新文化的基础上,不但技术人才要具有创新能力,培训发展部门也需不断学习创新方式,带领成员输出更多的有业务影响力的想法和结果。

由于培训的主体对象为工程师,思科研发的培训发展团队较为注重技术培训,在这方面的创新也较为典型。针对技术领导力的发展,培训发展团队开创了一系列进阶培养项目:面对刚进入公司的大学毕业生,帮助其迅速适应思科文化,掌握必备技能;面对进入公司一年半到两年左右的高潜人才,实施技术人才加速项目(Technical Talent Acceleration Program),将技术技能、领导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相结合;面对职级较高的员工,展开技术领导者孵化项目(Technical Leader Incubation Program)和以业务为中心的领导力发展项目(Business Centric Technical Leadership Program)。

“今年,我们团队继续创新,针对业务领导者定制项目――技术骨干发展到一定的成熟水平之后,应该成为一名技术领袖,而不仅是工程师。这要求他们必须了解商业,可以通过市场和客户的反应来确定自身创新的方向。”徐路明提出,“怎样让外界的产品、市场、客户趋势作为学习驱动,来设计和完善研发岗位学习路径图,这是我们今年的创新点之一。”

种种培训新思路都能证明,思科研发的培训发展部门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员工团队。在创新文化带来的宽松环境当中,他们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新想法,寻找新资源,进一步为其他员工的创新能力培养做出贡献。

组建创新导师团队:将文化传承

培训发展部门从各个事业部门选择二十位左右技术骨干,组建成创新导师团队(Technical Advisory Board,TAB)。他们会为了让创新想法落地和孵化而去指导其他人群。TAB的日常活动是做一些分享,在员工当中起到榜样的作用――一方面自己时常碰撞出灵感火花,另一方面很好地体现出了创新的热情和能力,带领更多的员工进行创新。

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5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人才;成长规律

中图分类号:C961;F27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04-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动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知识创新。从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趋势看,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谁拥有更强的知识创新能力和人才优势,谁就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顶尖科技创新人才,无疑是社会最需要的人才。顶尖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这种规律对于实施科技人才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顶尖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

在人才发展战略的研究中,关于人才层次划分标准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以按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划分较为普遍。本文提出顶尖科技创新人才就是科技人才队伍中的精英,是科技人才队伍的带头人,是做出了突出科技贡献的顶级人才,是高层次科技人才中出类拔萃的创新人才。关于顶尖科技创新人才的界定,本文中没有采取按学历或按专业技术职称的办法,而是采取绩效标准,即按业绩和能力来界定什么是顶尖科技创新人才。参照有关部门提出的意见并从我国实际出发,一般而言,顶尖科技创新人才应是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之一者:一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二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奖励项目的主要研究者,长江学者奖获得者和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的第一、第二完成人;三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术带头人;四是承担国家“863”“973”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主持人;五是在高科技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科技创业者;六是在国际上公认的权威期刊上发表有价值论文的第一作者。

由此可见,顶尖科技创新人才通常是具有创造力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些顶尖科技创新人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重要科技成果或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对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是知识比较深博、专业比较精邃、学术上有较高造诣、研究开发中有较大建树的科技创新人才。

二、顶尖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内在因素

1. 稳定的研究方向

选好目标,这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首要问题。所谓目标,可以是终生研究的目标,也可以是暂时的或某一方面的具体研究课题。如何选择正确的目标?首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包括世界的情况、国内的情况、本部门的情况、自己的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科学分析,然后选定主攻目标。其次,一定要考虑国家需要,同时要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科学家贝弗里奇说得好:“只有那些对发现抱有真正兴趣和热情的人,才会成功。”因为只有对自己的事业具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的人,才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困难,即使遭到挫折和失败,也能够坚忍不拔、百折不回。

2. 执着的探索精神

“性格决定命运。”一些学者对许多成功人士的人生历程进行了研究,发现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一生的道路。心理学家曾就性格、精神品格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问题,对160位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或发明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人均具有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格。他们有恒心、有毅力,在遇到困难时,往往凭着一股“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精神,绝路逢生,柳暗花明。这些性格因素与精神品格在其创新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创新就是突破传统习惯,打破思维定式,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这种挑战传统习惯的行为活动使创新型人才注定经常要承受超出普通人的心理压力。能经受住磨难考验而获得成功者,往往也塑造了坚定的自信、坚韧的毅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所以,创新型人才的性格通常都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坚定的自信。这种自信表现在他们相信自己的思想,相信自己所确认的东西最终也会被他人认可。自信推动创新型人才进行积极性幻想,使自己始终处在一种昂奋的精神状态,藐视困难,不惧挫折,不断地扬弃自我、超越自我。二是强烈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创新的源泉。许多研究表明,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意识强于普通的人。他们喜欢迎接挑战,喜欢承担风险,并从克服困难中获得无穷乐趣。比尔・盖茨的母亲在回忆她儿子时说,他在儿童时期就表现出一种执着的天性,任何事情都要争第一。三是锲而不舍的毅力。创新型人才会认定一个目标孜孜以求,专心致志,顽强执着。美国的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1528名高智商的儿童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当受试者到了40岁时,再对其中800名男性受试者进行统计,从中找出150名最成功者和最不成功者作比较分析,发现影响他们成功的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志向和毅力。四是不落俗套的独立性。创新型人才之所以能成为创新者,就在于他们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权威、挑战传统,突破现有的思维定式,敢想别人之不敢想,敢做别人之不敢做。他们鄙弃人云亦云,喜欢独立思考,独辟蹊径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3. 合理的知识结构

为了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要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几个科学领域内,获得一定广度与深度的知识。一般说来,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与自己专业研究相适应的文化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有关的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辩证思维知识。恩格斯说:“要想登上世界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辩证思维。”回望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发展,凡是有名的科学家,不管他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者,在从事科学研究时,必定要进行辩证的思维,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4. 创新的思维品格

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充分地看到了创造性在能动性中的地位。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是科学创造的驱动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好的直觉是一个科学家必备的素质。有创新意识的人,首先应该是善于思索的人。当然,观察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智力条件,是探索未知的起点。但是在当今信息社会里,一个善于观察而短于思索的人,就无法利用大量的信息,也就无法利用他人大量观察与分析的资料,并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一个好点子往往始于观察,却产生自思维的创造性和想象的新颖性。

5. 正确的研究方法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如好的学习方法、思想方法,周密可行的计划以及对时间的合理运筹等。其别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和时间的运筹。时间是一个常数,但运用得法的人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获得比别人多得多的成果。俄罗斯作家柳比歇夫对每天的时间都进行了科学的安排,他一生活了五十多岁,写了七十多本著作。

6. 健康的身心状态

保持健康的体魄。这也是决定人才成功与否的重要内在因素。假若一个人目标选好了,竞技状态,知识结构都好,方法措施也很科学,但是体质却很差,生命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他怎么能做出成果呢?所以,任何一个想要在科学上做出成就的人,都不可忽视健康这个因素。除此以外,还要有一个良好的竞技状态。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的艰苦劳动,没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精神,是无法取得成果的。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辛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三、顶尖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外在条件

1. 较好的科研条件

科研条件是保障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系统和技术平台,是支撑科技活动的重要基础。科研条件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大型科技设施及装备、科技文献及科技基础数据、科技规范和标准、生物种质资源及标本等各种硬件及软件。现代科研条件已成为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环节和科技创新的一部分,是衡量各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和标志之一。

2. 正常的学术交流

在中央关于人才问题的决定指导下,选拔优秀拔尖人才到发达国家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进修、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考察,开展合作研究。组织国际间同行业的协作,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著名大学、企业集团或国际基金组织合作,联合培训跨世纪的优秀拔尖人才。引智聚才,更有效地吸引留学人员,使其以多种形式为祖国服务。以上学术交流条件对于顶尖科技创新人才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3. 稳定的生活条件

一定的物质生活,是保证科技工作者以充沛的精神专心致志地从事研究工作的根本条件。同时,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也极为重要,要使人看到未来,对未来充满希望。

4. 适当的政策激励

政策激励方面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是要提高对人的科学认识;二是要政策正确。比如,由于人的生命运动和思维运动的发展状况不同,表现出来的认识水平、工作能力、兴趣爱好等等因人而异,各有特点,这就要求必须对人先有认识,然后才能制定出政策,做到“知人善任”。

5. 良好的文化环境

创新型人才喜欢能够发挥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环境,因此,要摒弃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束缚,大力提倡科学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和竞争精神,要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创新领域,或者保持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权。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谈论他如何当美国数学所所长时说:“办这个研究所最要紧的是把有能力的数学家找在一起,找来之后就不要管了,让他们自己搞去。”大量的事实证明,在新的想法未完全成熟和被证明有效之前,保持它的神秘性,不让批评者过早了解,能够激发创新。现在已经有一些公司的经理们鼓励技术人员做他们想做的事,而不要求了解技术人员所做的这些事的细节。譬如,3M公司的“不必询问、不必告知”原则,即允许技术人员可以把15%的时间花在他自己选择的项目上。另外,还专门为创新型人才量体裁衣,设计有别于一般技术人员的弹性工作制度,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无限的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

[1]罗辑壮.科技人才创新素质的构成与培养[J].科技与管理,2003

(04).

科技创新的想法范文6

人文素质 科学精神 综合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如何使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是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有机结合,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人文的内涵追根究底是对人内心世界的关怀,是对人性的完善,和谐和全面是它的目标,唯美、良知、自由、平等、公平、和谐是它的最高理想。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通过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播和熏陶,使其内化为大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帮助他们臻达自我,弥补专业人才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缺陷。

科学象征着理想与秩序,它的终极目标是对世界寻求合理的规律性解释。科学精神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事实求是,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世界。加强科学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掌握科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

科学与人文的精神价值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科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而科学活动的领域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她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她赋予人类以崇高的理想精神,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一个科学精神尚不能深入人心的社会,不能指望有发达的科技。因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意,通过科学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既通晓“科学”又有“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学科分工的精细,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学科分化严重,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的职业分工拉大,文不学理,理不习文。从而导致了两大阵营的对立与冲突。二是科学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人文关怀,放弃了对最高价值的追求和持守。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在高等教育中表现为文理分科。文理过分分离造成了学生视野狭窄,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低下,文科学生科学素质欠缺。为了弥补其不足,我们除了对所有学生开设公共政治课之外,对理工科学生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如文学欣赏等选修课。对文科学生开设基础科学课程,如高等数学等。但是,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与理工科学生的成才愿望和专业知识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学生不感兴趣。基础科学课程专业性强,与文科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差较远,不易被学生接受,因此,也没有达到培养其科学精神的目标。可以说,至今我们还缺少一门适合不同学科背景要求并得到国家权威部门认可的通识教育课程。因此,使得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和说教,难以达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为了培养既懂“科技”又有“文化”、既有“中国心”又有“全球观”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再也不能忽视科学技术史学科的教化作用了。

二、科学技术史教育是沟通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桥梁

科学技术史立于过去与未来,自然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的交叉点上,是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理想工具,它是既具有人文科学特征,又具有实证科学特点的“交叉学科”,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通常,各种人文课程和有关理论几乎不可能有系统的自然科学内容贯穿于其中。但科技史教育却在整体上从诸多层次上体现着深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它通过阐释科学知识积累与发展的历程,科学家对科学真理的执着信仰,对自然界奥秘的不懈追求,以及他们在探索道路中所付出的高昂精神代价和生命代价,深刻体现着人类对真、善、美的理解和渴望。在这个意义上,科技史教育把科学精神融入了人文精神,统一了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

此外,在科技史的全部内容中,充分展现了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建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每个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诸因素之间的深刻联系。这一方面表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以特定的人文精神为背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人类社会每个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中也不可避免地有科学精神的嵌入。

正因为科技史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渗透的产物,所以,科学技术史教育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结合的最佳桥梁,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1.科学技术史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国际主义教育的理想工具

科学技术史能提供一般教科书不能提供的中外科技发展的历程,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珍重本民族的科学遗产,是珍重自己历史,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力的标志之一。研究国外科技史,是汲取全人类智慧精华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培养具有“中国心、全球观”的人才,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史的教育和研究工作,一个不懂得本民族科技史的大学生,不可能牢固树立“中国心”,一个不懂得本民族科技史的民族,不可能有民族自豪感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一个不了解世界科学技术史的大学生,将不会成为一个有世界眼光和大有作为的人才,一个不了解世界科技史的民族,将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有作为的民族。

2.科学技术史教育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大学时期是科学精神形成的重要时期,理工科各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固然对培育科学精神有重要作用,但科学技术史教育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所产生的主导性影响更为突出。科学精神的重要方面是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上不懈地求真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求真精神表现为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为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而学习的志向,为科学事业淡漠名利的无私品格;将自己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与其他科学家共享的公有主义风范;善于科学合作、集体攻关的团队作风;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普遍主义原则等。创新精神表现为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敢于批判,有根据地对旧理论进行质疑;刻意革新,力求超越前人,独立思考,提出新见解等。

一部科学技术发展史正是科学家们在科学精神的支配下不畏险阻,奋力拼搏,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勇敢地同谬误和迷信作斗争的历史。学习科学技术史,使大学生可以具体感受到科学家的“献身、创新、求真、求实”和“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坚忍不拔,精于思考,勇于实践,求贤爱才,协作前进”的优秀科学精神,对青年学子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和震撼力。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技术。

3.科学技术史教育对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创新能力就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动下,通过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能力。科学技术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1)科学技术史教育能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他们提出和发现问题

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创新始于问题,科学史和科技哲学的研究证明,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因此,科学创新,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技术史教育,通过突出挖掘不同时代的科学家们是如何不断发现问题、用新的思想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出科学发现的历史,启发、培养学生学会不断地从已知提出未知问题,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对学生有着催人向上、激励创新和创造的感召力。

(2)科学技术史教育能帮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方法

一般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创新,关键在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方法既有形象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既有逻辑思维又有非逻辑思维。科学技术史能提供一般教科书不能提供的中外科学家做出科学发现的具体过程和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的科学思想注重归纳、演绎、抽象、分析等逻辑思维方法,也注重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方法。中国的传统科学思想则注重有机整体、综合总体。尽管中西方国家在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各自在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科技史将古今中外科技成就集于一体,从而既使学生体会到探索自然奥秘的幸福和艰辛,又能使学生学习科学家在其科学创造过程中是如何运用这些创新思维方法,引发学生在解决问题方法上的共鸣,激发其创造灵感,为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4.科学技术史教育对培养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专与博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是趋向综合化和整体化,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但是,至今在文理分科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相当狭窄。要改变这种状况,在高校进行系统的科学技术史教育刻不容缓。综合的科学技术史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产物,是联系各门学科的纽带,是再现科学整体发展的缩影,是一门汇通文理的大科学。学习科学技术史,一方面,可以使文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更真切地感受高科技时代的脉搏。另一方面,可以使理工科学生全面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在系统了解科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科学的前沿问题,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学习人文精神,培育历史意识,关心社会,关爱人生,以造福人类为己任。

三、结语

总之,科学技术史是融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培育、国际主义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于一身的交叉学科。科技史教育是贴近时代、贴近学生、适应大学生成才需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应该普及科技史教育,使之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席泽宗.科学史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韩孝成.科学面临危机:现代科技的人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