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范例6篇

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

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范文1

(1.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100083;2、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当前形势下,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拓宽思路,不断创新,让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于大学生的实际。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利用“三结合”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展开论述,希望能给同行以启示。

关键词 :“三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013—02

收稿日期:2013—12—01

作者简介:卢霖(1983— ),女,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公共经济。

曹洪雯(1982— ),女,山东新泰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振宇(1987— ),男,内蒙古阿拉善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创新和改进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瓶颈,为了突破瓶颈,我们必须另辟蹊径,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围。笔者认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多个方面,比如说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相结合等等。

一、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经济压力、学习压力以及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压在大学生头上的“三座大山”。在巨大的外界压力下,很多大学生的心理也产生了严重的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笔者于2013年9月~12月期间,曾经在国内12所高校发放问卷,对2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78.9%的大学生对于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给予了肯定性的评价,其余的21.1%对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给予了否定性的评价。除此之外,36.7%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由这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道德品质问题严重,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笔者认为,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心理问题光靠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达到预期成效的,必须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关于这种教育方式,国内很多学校也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和研究。

大学生思想道德完善必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多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过,我们要知道的是:思想问题往往来源于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从这一方面来看,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就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应该和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和大学生的灵魂相结合。

笔者认为,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要想方设法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应该尽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如贫困生、学困生、毕业生等。对于贫困生,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比如,帮助他们解决勤工俭学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特殊困难补助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助学金、奖学金的问题等。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才会真正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进而接受对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困生来说,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在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帮助他们找出解决学习困难的办法等。对于毕业生,我们则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诸如个人发展、情感问题、经济状态以及就业压力等等。例如,为了有效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积极帮助毕业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国家相关的方针政策,为毕业生开展一定的就业指导,具体内容包括面试技巧、投简历技巧、礼仪与着装等等。通过教师的努力,同学们普遍增强了就业的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每一位同学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树立为学生随时服务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教育工作者的真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各个学校创新和改进了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工作方式,对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例如,某高校密切围绕保护环境、助残扶弱、助学助困、敬老扶贫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深刻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感,对其思想品德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学生在进行相关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思想品德进行了一次大洗礼,原本奢侈浪费、信马由缰的性格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光靠说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只有让大学生亲身进行体验,才会真正触动他们的内心深处,让他们在无形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净化自己的心灵。

总而言之,通过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同时也为他们解决了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笔者相信这种效果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魅力所在。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而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不应该一味地采取传统的教育方式,应该积极创新,不断改进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尽量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拓展才有进步,创新才有发展。相信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未来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关珊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对策探析[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2]闵永新.马克思主义整体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有效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3]王友良.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

[4]李积萍.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7(9).

[5]姜雅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问题和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3).

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范文2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三观教育;历史沿革;经验教训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我国普通高校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党的中心工作的转变,普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也发生了多次变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其经验教训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的历史沿革

有的学者认为,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划分为六个阶段。(1)围绕新民主主义教育设置的政治理论课(1949--1952年);(2)适应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的政治理论课(1953--1956年);(3)以“社会主义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理论课(1957—196o年);(4)以反修防修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课(1961--1966年);(5)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理论课(1970__1977年):(6)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1978年至今)。

为加强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特别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我国在高校中特别设置了“思想品德”课,有学者对这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我国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回顾它的发展历程,大约经历了一个创立、发展、完善和调整改革的过程。

思想品德课程的创立和发展时期(19811987年)。从1981年开始,我国一些高校先后成立了德育教研室(也有的称“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并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大学生讲授一些与他们的人生发展有密切联系的专题。1982年教育部总结和推广了这一创造性做法,并于1982年10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文件规定: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同时制定和颁发了高等学校《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在许多高校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84年9月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文件对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内容、教学原则、考核标准、教师队伍建设(编制、职称、进修)、机构设置等作了明确规定,提出在高校成立“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又称“德育教研室”。

思想品德课程的逐步完善时期(1987—1991年)。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日常思想教育常规化,课程性质明朗化,课程内容系统化,教学管理规范化。

思想品德课程的调整改革时期(1991—1997年)。1992、1993年国家教委社科司、思政司分别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研讨会纪要》、《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座谈会纪要》的形式发文,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改革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统筹考虑,要以增强说服力和有效性为目标,以改进内容和方法为重点。

“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中的思想品德课程(1998年至今)。1998年4月23日,党中央研究决定了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其中,关于思想品德课的三门课程是:法律基础(34学时)、思想道德修养(含职业道德教育)(51学时)、形势与政策(平均每周1学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更多地关注国家意识形态的灌输,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确立以及对社会宏观问题的释疑解惑相比,思想品德课更关注大学生个体成长中的困惑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之后,随着2001年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战线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2003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两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的通知》、《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的下发,思想品德课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强调了“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课程开设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高度关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有的学者认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巩固和加强阶段。这个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深刻反思前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纠正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局面。第二阶段:从党的十四大特别是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到党的十六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扭转被动局面和巩固加强的基础上,加快了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适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高等学校办学体制的新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六大至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工作的重点,是适应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新要求,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的经验教训

有的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积累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育人放在首位;在工作原则上,虚事实做,求实务实,重在落实;在工作体制上,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齐抓共管的原则;在工作队伍上,坚持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建立了精干高效的政工队伍:在工作途径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在工作方法上,坚持分层次教育,分类指导,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重视班集体建设,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在教育内容上,突出抓好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拓宽教育内容,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思想品德课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所采取的一个创造性举措,是在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中所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十几年来,它经历了摸索试验、初步发展和全面建设等几个阶段,其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可大体归纳为这样四点:(1)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其发展规律与特点,把对大学生成长具有普遍意义和重要作用的教育内容作为课程重点,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必要课时,确立课程地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并称为“两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2)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基本内容系统化,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对于启迪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对于保持稳定与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产生了较好的效果;(3)推动并深化了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研究,形成了一大批有份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使思想品德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促进高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理论,充实知识,研究问题,提高水平,增强素质,涌现出了一批有理想和信念、有科研成果、有教学经验、有工作能力,受到学生欢迎和社会好评的优秀教师。

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断改革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有效维护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坚持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改革、更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现了“两课”教学的时代性;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保证了“两课”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方向性;坚持把“两课”教学置于高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保证了“两课”实施和改革发展的稳定性:坚持以学科为依托进行课程建设与队伍建设,增强了“两课”教学的科学性。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比较好的传统,系统和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牛观、价值观,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围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义重效应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出现了新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遇到了挑战。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知行转化问题。受教育者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现象比较普遍。

有的学者认为,党的十一届t中全会以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成绩应该充分肯定。但也应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明显滞后于现实。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看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从教学内容i:看,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不够,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交叉重复现象;从教学方式上看,部分教师虽然比较敬业,但仅满足于从书奉到书本注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不能紧紧抓住社会现实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分析问题,更不能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总结一些东西,因此使学生感到理论教育“不解渴”,不能帮助他们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一些理工农医类院校的学生感到克思主义理论十分深奥,难以接受。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珲论教育失去应有的吸引力、战斗力,使大学生对此失去兴趣,产生淡漠感。要解决这‘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良好氛围,是克服部分大学生淡漠情绪的前提;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解决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漠视问题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快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步伐,增强其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谍教师要多练内功,并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的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宦传中,还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牛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宣传的形式、方式和方法过于僵化、呆板,落后于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对教学、宣传手段的要求。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和宣传中“大”和“空”的现象,一味地戴理论高帽,空话、套话多,其结果往往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风不够端正,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除了必须坚持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价值尺度之外,还必须认真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客观规律,坚持按照科学尺度进行工作,才能保证其教育的实效性。据此探讨了“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科学价值观教育”、“以能力培养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德育各环节相互配合、补充和促进的系统运作”、“‘两个课堂’和‘两个队伍’相结合”、“教书育人过程中德育主客体交替与互动”、“鼓励个人多样性价值取向与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强化理论指导,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认识基础;应当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入手,帮助其进行自我教育;应当重点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

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指出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范文3

王伟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摘要:三本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教育创新的背景下,三本院校也应该进行全面地教育改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是三本

院校教育改革重点,需要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加以重视。本研究立足于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了三本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现状和实际情况,提供了以突出马克思主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多元化导向、树立正确思想政治教育

观念等措施,希望对加速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服务。

关键词: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马克思主义;多元化;教育规律

1.前言

三本院校进行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三本院校发展和壮大

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

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需要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尝

试,在课程改革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和规范性,从对三

本院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入手,通过多种措施实现三本院校思

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扩大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围

和领域的基础上,更广泛地挖掘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价

值,在有效提升三本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同时,实现他们认知、

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现状

2.1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复杂化

三本院校是多种文化的载体,是科学和技术的传播主题,是

多种制式和文化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

大学生的主要战场,当前三本院校中西方意识、个人主义和极端

思想都广泛地渗入,这不但给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

更会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影响,其中的意志不坚者会放弃正确

的信仰和思想,进而转投到敌对势力的环抱。

2.2 三本院校出现马克思主义地位的下降

在思想活跃的今天,一些三本院校的大学生错误地将马克思

主义看做一家思想流派,这种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将

会引起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混乱,进而失去了三本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2.3 三本院校学生对本土文化认同度不高

当前三本院校的学生正在享受着改革开发的成果,他们接受

可口可乐、肯德基,讲着美国大片和法国奢侈品,进而会忽视了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精神上的空虚,进

而出现道德的沦丧。由于没有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这样的现象还

会加剧,进而对三本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造成障

碍。

3.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3.1 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要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思政课程体系进行改

革,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地位进行突出,要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

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地位,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引导三本院

校学生探寻出思想政治的出发点和根据地,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马

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实质,在形成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

打造出鉴定的信仰和思想体系,做到对腐朽思想、个人主义和消

极思想的有效抵御。

3.2 把握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三本院校院校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做到

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使其做到与时代共同进步,与社会主义共同

发展。要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吸收健康积极的文

化和支持,将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向前进和发展的轨道上。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繁荣社

会主义文化,又要重视大学生心灵世界的改变过程。我们要以健

康、高雅的文化扶持和引导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增强三本院校

生的鉴赏能力,降低低俗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3.3 坚持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多元化导向

三本院校院校思想政课程改革要融入多元化思想。一方面,

要尊重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历史沉淀意义的优秀传统文

化;另一方面,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思想中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成

果,在碰撞、交锋中形成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促进,

进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多元化发展的主导思想是以开放包容

的文化心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做到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不断创新,实现批判性继承,达到为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

更多素材和精华的目标。

3.4 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在时代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

到与时俱进,通过树立开放与民主的观念来提高三本院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有效性。三本院校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课程体系进行

有效地创新,使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足够的承受力去应

对社会的发展的考验。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

中,要坚持做到正确引导学生,不能让尚待发展的学生在复杂的

社会价值观念和流行意识中随波逐流,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思

想政治的教育,通过各种有效的、多样的尝试,实现三本院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我们要和平、认真地对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接受他们的

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只向学生宣

布一些不容置疑的道德戒律,要鼓励学生善于、敢于提出自己的

观点。要想取得个性间的相互认同,就必须尊重学生思想的个性

化,通过对个性化的不断塑造和彼此融合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才会更加充实和丰满,大学生个人发展才会日臻完善。

结语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材来

讲非常重要,需要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高度重视,要看

到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迫切性,要有长期工作和艰巨的

思想准备,在坚持不懈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改革来提高三本院

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和效果,使三本院校大学生找到科学而全

面发展的基础,在全面成长的前提下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对国

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特殊意义和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牟萍,徐敏.探析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2]王顺芬.“两课”教学改革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

观要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2).

[3]张彩霞.以人为本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J].青

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9(03).

[4]王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社会构建

[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范文4

【关键词】心理接受机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优化措施及其相关问题,不仅是各高职院校进行校本教研的需要,而且也是新时期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提升自己执教能力,打造同效课堂的需要。因此,在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的大背景下,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优化措施极具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简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项教学实践,又是一项抽象的教育过程。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不仅需要关注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接受过程。特别是后者,对学生接受能力的关注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正是基于这一点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概念,认为所谓接受是指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活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研究重点应该关注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各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的接受能力、接受动力以及接受心态等三个方面的核心问题。

(二)心理接受机制的三个核心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心理接受机制三个核心组成部分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首先,接受动力是基础。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实践中的接受动力是其一切学习基础。如果没有接受动力,学生与思想政治教学相关的一切题都无从谈起。

其次,接受心态影响学习的效果。关于接受心态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这一点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如果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他不仅会在学习实践中能够使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还会主动地把自己学习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

再次,接受能力是关键。众所周知,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还取决于学生的学。而决定学生的“学”的关键因素就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仅仅有接受的动力,仅仅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是不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它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因此,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是影响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效果的因素之一。

最后,三者相互影响,共同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学生接受心理机制的这三部分是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体现在学习的效果之中。

二、新时期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研究现状

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的研究现状是探讨其优化措施的基础。

首先,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学生心理接受机制的影响。我们不仅要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影响,还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对学生日常言行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课堂上,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事例对学生的影响。无论是教材中的内容,还是身边的事情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关注新媒体时代社会传媒对学生思想政治接受心理机制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既使社会传媒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又使社会传媒在飞速发展中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加复杂化。如何面对这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的影响,寻求一条打造高效课堂的捷径是每一个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和相关研究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再次,交叉学科理论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自己特定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任务,但新兴学科,特别是那些交叉学科的理论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面对生活环境的恶化,生态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学生个体的心理接受机制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如何利用这种变化带来的机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等。诸多问题都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优化研究中应该重点关注的课题。

三、具体优化措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优化的问题应该结合具体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来探讨。否则,不仅会有理论脱离实践之嫌,而且也会有纸上谈兵之意。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可以简单地分成三部分,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和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三部分。

(一)教研的优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优化的问题应该关注教学研究层面的优化问题。在教学研究的层面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问题应该注意三点:一是应该通过理论的指导启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学科的任课教师关注学生接受心理机制的问题。二是在启发教师在关注学生接受心理机制的问题上,不能仅停留在启发的层面上,要通过相关研究结论告诉任课教师如何反思教学实践,如何处理教学问题及如何总结相关经验等,从而使那些优化的经验得到推广。三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接受心理机制的变化特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媒介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营造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如何结合社会新近发生的典型事例,通过学生喜欢的教学媒介,营造一个学生喜欢的学习环境是任课教师执教能力的体现,也是接受心理优化的关键。

(二)教学的优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接受心理机制的优化还体现在教学层面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应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形式的改革、考核方式的优化等三个问题。一是结合个案分析法,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又可以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二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不能仅仅凭借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来衡量,还应该结合具体的日常行为分析具体的教学效果。三是传统的考试方式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优化实践。

(三)评价的优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接受心理机制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评价的层面上还应注意优化措施的落实。要注意考核之初的评价标准、考核过程的个性差异和考核结果的实效性原则。评价标准可以保证优化措施的制定者有充分的教研自由。考核中的个性差异正是这种分类评价标准在具体实践效能的体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接受心理机制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过程。具体的优化措施及其实施更应该基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接受机制研究的现状。

【参考文献】

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范文5

关键词:本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本三院校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不容忽视

1.政治理想淡漠。不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而仅仅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专业课学习。当前有很多学生的政治思想认识与现实并不相符,某些人的认识甚至与现实严重背离。

2.理想信念不够明确。当前不少大学生把理想信念问题置于相对比较次要的地位。相较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更多人倾向于关注现实生活。

3.学习目标模糊。学生选择专业的动机更多的是把将来就业的工作环境及工资待遇作为参考标准,这也反映出急功近利心态普遍存在于本三院校学生思想观念中。

二、本三学院学生思想品德问题产生的外在原因

本三院校大学生思想品德问题的产生,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更多的是来自学校和社会等外在环境的影响。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相对薄弱。首先,部分教师对学生主观世界关注不够,一些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把注意力放在一些表面问题上,而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深层面的问题则研究较小。其次,组织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在上网聊天等活动上花了大量时间,热衷于网络虚拟空间的交流而忽视与身边教师、同学的交流。

2.不良社会现象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学生作为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状况受生活氛围的影响和感染。如列宁所说,绝不可以认为人们的感情及思想都是偶然产生的,而是由于深刻的社会土壤。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一些当代思潮和价值理念对人们的传统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需要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做出抉择时,人性中自私自利的一面便暴露无遗。当代的大学已不是传统的象牙塔,不良社会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早已超乎了人们的想象。

三、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严峻的现实已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作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力量,学校和教师都应该行动起来,积极探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

1.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对社会来说,德才兼备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废品,无德无才是。”本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实转变观念,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整教育体系的核心地位。学校应以思想政治教育统领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专业建设、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营造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其次,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应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为目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大力实施德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对本三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阵地,教师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主导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推动德育课程改革,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开辟新阵地。(1)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素质。作为教育者,高校教师自身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在所有的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居于核心地位的。(2)利用课堂教学拉近师生距离。学生在校期间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言传身教,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3.依托隐性资源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相对于直接灌输式的显性教育方式,利用学校现有的一些隐性教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年学生,其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极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充分依托隐性教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在教育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园内部各种物质和文化资源,一方面切实利用好各类校内媒介平台,向学生传递积极健康的文化营养;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各种类型的校内文体活动,利用各种媒介平台传播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高三学生的思想教育范文6

关键词: 涉农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载体路径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为此,中共中央提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受到许多因素影响,涉农高职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这决定了这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与普通高校的共性,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为了解和把握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从而为研究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及有效路径提供第一手材料,深化和推动涉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农、爱农、乐农,愿意献身农业的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规律及路径研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项目组对省内外十一所涉农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抽样专题调查。依据调查结果,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五种载体,以期对高职教育理论发展和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相关问题作探讨。

1.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1.1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的培养目标不同。

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点围绕学生如何成为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进行。人才应当是具有一定的涉农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涉农高职和一般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尺度是不同的,是理论型和实践型的区别,是一个层次的两个不同分支,即普通高校培养理论型人才,而涉农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为“三农”服务的实践型人才。因此,涉农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是使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成才,怎样才能做到对社会更有用,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科研设计方面人才,更需要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服务的技能操作方面的人才,且需要量更大,人格并不比科研型人才低,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确立学好农业职业技术、岗位成才的价值取向。

1.2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社会认可度不同。

目前高职尤其是涉农高职发展不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偏见严重,关键是人们对其性质认识不清,将职业教育当做二流教育,将职校学生定位为二流学生。这种认识是极其有害的。实际上高职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让学生知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非常重视发展高职教育,包括涉农高职教育。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专业技能型人才有很大的缺口,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正确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涉农高职,坚定自己的选择。

1.3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不同。

涉农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不同于普通高校,也不同于一般高职院校。涉农高职学生既有当代高职学生的一般特点,又有农村青年的特殊印记。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经济条件困难的非独生子女家庭,显得朴实、勤奋,积极进取;他们多数是普通高中生,尽管文化基础差,但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跨过高考分数线,进入涉农高职院校学习深造,他们是农村青年群体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一部分。但是,伴随对外开放的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涉农高职学生面临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他们的意识形态还没有定型,“三观”尚未完全形成,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在思想意识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和非理性化趋势;价值取向更加自我;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严重的分离现象和相悖特征;政治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上出现矛盾状况;心理上存有自卑感,学农并非学生自觉自愿,不少学生认为上涉农高职实属无奈选择,感到前途无望、低人一等。

2.涉农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

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内容、方式方法和路径上的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当前教育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面临理念、内容的创新,而且面临载体创新的选择,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结合本学院实际,并在调研基础上,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就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提出了构建五个载体的思路,不断创新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2.1构建“思政课堂”载体,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强固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针对涉农学生当中存在的价值多元化、非理性化,理想信念模糊、急功近利倾向严重、知行不一等问题,涉农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旗帜鲜明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主导价值观念教育学生,强固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加工、整合、滤清多元的价值观念,树立新的主导价值观。主导价值观不是一个孤立的价值单元,而是一个囊括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及个人精神生活层面在内的价值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增强自身的时效性和生动性。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中有关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多联系涉农学生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充分调动涉农学生为我国农业作贡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成为与学生沟通、交流、讨论的重要平台。通过课堂讨论、专题演讲、案例讨论等教学方式,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价值轴心”,树立学农、爱农、乐农、服务农业的职业理想,端正人生态度,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将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贡献青春年华。

2.2构建校园文化载体,以重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强化涉农高职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生机勃勃、迅速发展,已成为高校以育人为目的、独具特色的活动体系。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品质的形成具有内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充分发挥涉农高职院校传统资源,并结合涉农院校发展规划和办学理念,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涉农特色文化和校园风气,笔者所在课题组紧紧围绕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将课题研究与学院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参与组织开展了以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强化涉农高职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的特色校园主题教育文化活动,不断创新主题教育活动载体,着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包括:“新年之约”、“清明之思”、“劳动之荣”、“五四之魂”、“爱党之情”、“中秋之韵”、“感念之恩”、“重阳之孝”、“爱国之怀”等十项内容,重点突出“劳动之荣”涉农活动特色。首先,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及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扶农政策、国家城乡建设一体化战略目标和科学技术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等为主要内容,开展涉农主题专项教育活动,以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献身农业、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信心。其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设施和景观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规划,出谋划策,优化学生学习生活环境,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亲身体验选择涉农高职的路子是对的。最后,组织好学生课外涉农科技文化竞技比舞活动,重视校园新媒体涉农宣传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和网络媒体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网络载体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涉农高职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

2.3构建社会实践载体,以社会实践为纽带,架起涉农高职院校与“三农”的桥梁。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途径。为了切实保证涉农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充分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本课题组所在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坚持集中和分散相结合,节假日与日常相结合,学生社团与志愿者相结合,勤工俭学与公益劳动相结合,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渠道,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以社会实践为纽带架起高职院校与“三农”的桥梁,强化学生学农、爱农、乐农及现身农业的责任意识。涉农类高职院校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行知互动,已经是一条成功的经验。涉农高职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可以利用家住农村的方便条件,以农村和其他生产、服务一线作为主要活动场所,在寒暑假期间组织他们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社会调查和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国情、乡情、民情,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认识党的“三农”政策的正确;了解科学技术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农村的市场行情和农民的需求,消除对“三农”的偏见,增强感性认识,从而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定为农业发展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2.4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发挥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作用,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即“以管理为载体”之意,是指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目的。为发挥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作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必须做到:一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三系统配合、三方互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以学院党委为中心,负责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指导工作;学生管理、教学、后勤三系统,相互配合、明确责任、齐抓共管;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互补,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管理。二是涉农二级学院或涉农专业必须立足实际,优化德育载体,打造自身德育特色。以专业课程、专业内容和专业发展动向介绍为契机,组织学生参观农业科技园、实验场和一些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和农业实验基地,以体验室活动强化学生学农的热情和责任意识;聘请一些有建树的涉农教师和涉农专家现身说法,使学生了解我国还是发展中农业大国,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实现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学农大有作为。三是强化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让管理人员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师,在管理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问题,使思政课实践教师同思政课理论教师共同承担德育职能。

2.5构建三级网络载体,搭建四个平台,狠抓五项制度,开拓涉农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

社会环境等因素使得涉农高职学生心理比较脆弱,自卑、自暴自弃时有发生,如若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带来很大的心理隐患。针对涉农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符合其心理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心理教育形式,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把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是解决涉农学生心理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就是依据一定的政治原则,针对人的思想、心理状况进行调适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对心理的调适与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理问题必须用心理方法解决。为此,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构建三级网络载体,搭建四个平台,狠抓五项制度,开拓涉农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构建三级网络:建立了由院级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约谈室和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保健网络。在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心理治疗与行为矫正。搭建四个平台:搭建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航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和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四个平台,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帮助涉农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狠抓五项制度:心理普查制度、学生心理健康信息报告制度、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培训制度。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心理健康教育与个别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使涉农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和积极、健康、稳定的心理品质,在社会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耐挫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湛红艳.“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4).

[2]张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职业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