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范例6篇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范文1

一、皖西红色文化对于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的价值

皖西特指安徽省六安市,是红军的摇篮之一,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皖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下的皖西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优良革命传统及其载体,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安徽省广大群众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加速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安徽文化软实力的宝贵文化资源。皖西红色文化主要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特别是与皖西革命斗争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并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人文因素相结合,包含着一系列的革命期刊文献、文物遗址、规章制度以及凝结于其中的革命精神等。形成于皖西苏区的皖西红色文化具有以下显著特点:第一,内容丰富。皖西红色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物”“事”“魂”四个方面,红色人物繁多,仅开国将军就达108位(安徽全省130位);红色文物丰富,如楹联、标语、宣传画、像章等文化载体丰富;红色事件较多,红色故事、传说广为流传;皖西红色文化之“魂”即为大别山精神,内涵丰富深刻。第二,具有连续性。皖西苏区所在的大別山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唯一一处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一直坚持斗争的地方,从建党到大革命时期,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始终飘扬在大别山区,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第三,革命旧址分布广泛。皖西革命老区的革命遗址达549处,其中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省级22个,市级8个,县级34个[2]。数量和种类之多、等级之高,位居安徽省前列,分布在皖西各地。既有重要革命机构旧址、会议会址,也有党史事件旧址、英雄人物活动遗址、革命先烈故居、陵墓和纪念设施等。第四,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皖西地区在革命年代所产生的歌曲、歌谣、曲艺、诗歌、画报等文化艺术作品较多,充分体现了皖西红色精神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反映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二、青少年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2018年3月至6月, 为深入分析青少年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现状, 课题组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和线下随机访谈相结合方式开展了一项专题调查, 其中网络问卷调查不限制地区, 线下访谈采集选取皖南、合肥和皖北地区的4所大中专院校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共650人参与。高中生占0.91%、本科生占92.3%、研究生占6.79%,男性占61.6%、女性占38.4%,理工类专业占65.8%、文科艺术类占34.2%,皖西地区青少年占27.5%、安徽其他地区青少年占70.1%、省外青少年占2.4%。

(二)调查内容

1.青少年对皖西红色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对象对较为突出的15处皖西红色文化遗址(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许继慎故居陵园、独山革命旧址群、苏家埠战役总指挥部旧址、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红25军军政机构旧址、红28军军部及重建旧址、斑竹园朱家祠、立夏节起义旧址、刘邓大军指挥部旧址、鄂豫皖苏维埃政权旧址群、霍山烈士陵园、西镇暴动纪念馆、诸佛庵兵变旧址、舒传贤故居)基本上全了解的占13.3%,了解部分的占80.39%,一点不了解的占6.31%。其中,了解或部分了解的女生占女生总数的72.6%,了解或部分了解的男生占男生总数的93.6%。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皖西文化较为熟悉,但是女生和外省学生对皖西红色文化明显了解较少。而对于是否知晓“皖西红色文化革命遗址遗迹数量、等级位居安徽省各市之首”这一问题上,只有5%的调查者表示知晓,且全部是大学阶段的青少年,其余95%的调查者表示不知晓。

2.青少年参加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活动情况。青少年是各种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满意度是研学旅行开展效果的直观反映。调查发现,参加过研学旅行活动的青少年仅占4.91%,大多数学校并未组织研学旅行活动,这一方面与安徽皖西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较少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重视不够、开展校外教育活动不积极有关。在参加过研学旅行活动的青少年中,只有32.3%的青少年参加过与红色文化有关的研学活动,其余67.7%的青少年从未接触过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活动。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表示参加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非常有意义,这说明新时代的青少年能够意识到加强红色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3.青少年宣传皖西红色文化的行为愿意。值得欣喜的是,有96.3%的学生表示应该通过课堂学习皖西红色文化并愿意宣传,87.2%的青少年表示实地体验后愿意对皖西红色文化进行宣传;仅有5%的学生不愿意了解、也不愿意宣传皖西红色文化。对于是否愿意通过书籍、网络、影像等资源学习皖西红色文化的精神与品质,99.1%的青少年表示非常想,不想学习的仅占0.9%。在是否愿意通过个人QQ、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平台去宣传和展示皖西红色文化这一问题上,30.9%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宣传,3.5%的调查对象表示不愿意宣传,65.6%的人表示没实地体验过、可能说不清楚。遗憾的是,72.8%的青少年沒有参与过学校或班级对皖西红色文化的宣传活动;75.6%的青少年表示,学校很少通过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学习皖西红色文化。

(三)结果分析

首先,无论是哪个阶段的青少年,都有意学习宣传皖西红色文化,对皖西红色文化普遍认同并且有实地体验的愿望。其次,近年来大多数学校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较少注重红色文化元素,往往以自然风光观赏、农耕田园体验为主,普遍存在着重游轻学、规划随意、组织实施“去学生化”等问题[3]13。最后,虽然国家正积极致力于开发皖西红色文化资源,但是当地政府在宣传上还拘泥于传统模式,大多只见于报纸新闻报道,而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上没有积极宣传,在开发模式上也只限于旅游企业自发参与、零散组织的模式上,政府、学校、企业没有真正形成联动,极大地限制了皖西红色文化革命遗址的历史和精神作用的发挥。

三、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研学旅行,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并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积极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尝试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研学体验教育活动。然而,在2017年公布的全国204个青少年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安徽省的3处入选地都不在皖西地区,第一批“全国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也不在皖西地区。皖西地区现有省级研学旅行基地5个,与皖西红色文化资源有关的仅有金寨红军广场景区、独山革命旧址群、“两园一院”研学旅行基地(红军纪念园、金寨革命烈士陵园和安徽金寨干部学院)3处。当前利用皖西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的基地和营地建设仍然不足,难以将其独特优势充分发挥。

皖西红色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感染力强,其中的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件革命事件、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首红色歌谣都鲜活的再现了革命先辈们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无不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严格的纪律观念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我们就地取材采用不同方式特别是青少年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方式开展研学实践教育。因此,针对皖西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建设、红色文化宣传、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形式存在的不足等问题,课题组建议:

(一)综合运用各类宣传教育媒体,加大皖西红色文化推介力度

同志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党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4]。各级各类学校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扩大皖西红色文化在课堂教学和教材中的比重,将授课内容情景化、信息化,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完全融入到革命年代,用心去体会那个时期所形成的各种民族精神[5]31。旅游、教育、宣传、共青团等多部门应联合开展皖西红色文化和研学旅行产品的宣传活动。可以在研学旅行活动中邀请一些皖西名人、专家、学者和红军后代讲述皖西革命历程和代表人物,要求青少年通过 PPT、视频、调查报告、漫画、诗歌等方式进行汇报展示,分享感受,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可以通过自愿报名、网络投票等方式,鼓励青少年学生报名参选“皖西红色文化推广大使”,利用“五四”、“六一”、“七一”、“国庆”等重要的时间节点举办主题皖西红色文化征文、演讲、朗诵比赛等活动,扩大皖西红色文化和研学旅行产品的熟悉度和影响力。可以面向青少年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努力将皖西红色文化融入到文艺创作、娱乐休闲、网络服务、影视出版等行业之中,形成一批具有特色、喜闻乐见的皖西红色文化宣传产品。同时,要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和网络自媒体进行广泛报道,扩大皖西红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润物无声地浸透到青少年的QQ空间、朋友圈和日常生活中。

(二)设计互动参与项目,增强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情感体验

只有契合青少年成长需求、体验愿望的差异性红色文化研学旅行产品和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才能掀起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热潮。因此,皖西地区各级政府要以营地为枢纽、以基地为站点构建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项目,既要有对革命遗址、遗迹和人物故居的参观体验,还要有各种能亲身参与历史感受历史的教育活动项目;要重视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特别是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红色研学教育基地、营地要不断发展壮大,持续优化体验模式和体验设计,使之成为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例如:井冈山大学连续多年组织师生赴十多个县市存在的红色艺术资源进行考察采风,编创音乐情景剧《十送红军》《长征》《井冈山,我们来了》3个节目,凭借这些学生能够设计参与,充满情感、直觉、灵性体验的实践教育活动项目,让其在轻松互动的娱乐中得到教育,体会到理想信念价值、爱国主义价值、艰苦奋斗价值、集体主义价值[6]。皖西地区六安籍的108位将军都有着不同的传奇经历和感人故事,可以让青少年在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选取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和革命人物故事,以更为丰富的视听特效来展示,借助高科技的动态影像技术对当年的革命活动进行情景再现,使其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当年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

(三)整合各类政策和资金,助推皖西红色文化产业发展

对于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皖西地区来说,只有进行大规模的文化产业发展,才能切实提高皖西红色文化的传承和红色精神的传播。因此,皖西地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实践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加大政策和资金整合,形成助推皖西紅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要对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联系的整体,在兼顾红色主题的同时,将其与皖西地区的人文特色、生态环境、民风民俗等资源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成全国青少年喜爱的研学旅行体验项目,创建成多元、个性、独特的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各地各类学校、旅游企业和新闻媒体也要进行积极、正面的宣传,增强皖西红色文化研学旅行体验项目、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的美誉度,逐步弱化传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娱乐性,凸显皖西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活动的教育性,最终形成政、企、校联合共建、共同开发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以皖西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皖西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项目为载体,以青少年思想道德提升为目标、以研学旅行为表现形式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格局。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范文2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革命传统教育;青年

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和国家在艰辛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国家建设过程中不断积淀的宝贵财富。四平市,曾因解放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四战四平”而名传内外,其特殊的历史也被人们赋予了一个刚强的名字――英雄城。剖析四平的历史,整理四平的历史资源,不难发现四平的红色文化资源是翔实而丰富的。曾指出“可以通过传统教育带动旅游业,但不能失去红色旅游的底色。只有体会到革命年代的艰苦,才能使人们真正受到教育。”红色文化资源同样也是共产党人革命传统精神的真实写照,是数以万计的优秀共产党人勇于革命,敢于献身、甘于奉献的精神铭刻。以四平红色资源为载体做好青年革命传统教育是让青年铭记历史、培养爱国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鲜活而写实并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

一、四平的红色文化资源

(一)英雄人物。红色文化资源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勇于开拓的革命史、可颂可泣的英雄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是我们党留给当代青年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国特有的政治优势,也是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促进青年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培养爱国精神、坚定意志信念的作用。翻开四平的历史画卷,我们不难发现,四平的红色文化资丰厚,爱国人士辈出。清朝末年著名的满族爱国将领依克唐阿将军、指挥中华民族抵御日本侵略者首要战役――江桥抗战的马占山将军、投身抗日救亡的民族企业家杜重远先生等等他们都出生或生活在四平这片沃土。他们的事迹被历史铭刻,他们的名字被后人相传,他们的精神被一代代青年人所传承。

(二)英雄事迹。不少人了解四平是因为在战争纪实栏目中听到或看到了四平这个城市的名字。许多人对它记忆犹新是源于那次残酷卓绝的战役。在四平解放战、四平保卫战、四平攻坚战和最后的四平收复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军队在四次战役中投入的人数之多、作战时间之长、伤亡人数之大、影响规模之广是这场战役的鲜明特点。伟大领袖主席曾电告指挥四平战役的,“化四平为马德里”,正是因为这些因素,这场战役也被外国记者称为“东方马德里之战”。为了纪念这场战役牺牲的英雄们,四平市修建了马仁兴将军雕像。向后人展示了榜样,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留下了生动写实的榜样。

(三)英雄建筑。四平的解放,不仅对东北的解放产生了重要意义,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独特也深刻地影响着全中国的解放。在四平战役胜利后,辽北省政府决定在四平大街中心位置修建“烈士纪念碑”以缅怀在四平战役中及多次作战中牺牲的英雄烈士。时任中国人民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在纪念碑正面题词“为解放人民而奋斗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今日矗立在四平的烈士英雄纪念碑,昭示着四平人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见证着这座英雄城的岁月沧桑。为了纪念这次战役,四平人民修建了英雄广场、“四平战役纪念馆”、在“塔子山”等曾经英雄战斗过的地方修建复原了一系列战斗遗址。还原写实的记录下了四战四平的战争惨烈。为了怀念在那场战役中牺牲的英雄烈士,铭记这次战役,四平人民修建了“烈士陵园”,这些纪念场所的修建,正是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让青年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真实案例。

二、红色资源孕育红色文化

四平人拼搏进取、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中国的迅速发展默默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大发展大繁荣中,英雄城不断续写着自己光辉的历程。“部级园林城”、“部级卫生城”等等一个个称号抚亮个这座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一次次奖励激励着这个城市的前进,展示着它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魅力。

挖掘四平的红色文化资源,寻找其所孕育的红色文化,让广大青年感受红色文化,感悟红色文化中重要的革命传统精神,继承革命传统精神,让青年朋友们提升思想境界,培养革命传统道德情操,让青年在红色文化的氛围中学习优良的革命传统。

红色文化曾因经济的迅猛发展被慢慢淡去,但是近些年来我们会发现,大众在对于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文化的诉求也不断上升品味。那些真真能够在历史的洪流沉淀下来的经典是不容置疑,不怕忽视的。无论是电视荧屏上播放怎样的古装剧、穿越剧、青春偶吧剧,但最让大众接受的是像《亮剑》一样的影视作品,耐人寻味,也经得起咀嚼。人们耳熟能详的也不是那些街头烂尾、昙花一现的“口水歌”,而是像《我爱你中国》、《歌唱祖国》等等这些往日的红色经典。由此可见,人们对于红色文化的热情并不是偶然,是因为源自于内心对于经典的召唤,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骨子中的东西是不可抹去的。

经典红色文化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蜕变,其更是激励后人不断拼搏、积极进取、分发向上“正能量”的源泉所在。四平红色文化资源同样也孕育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财富。四平市当前正处于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红色文化折射出的革命传统精神,正是这座“英雄城”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支撑。因为四平精神,四平人在战后的废墟上白手起家建立属于自己的城市,创造了这里曾经的辉煌;因为“敢于奉献、敢于胜利”的四平精神,四平人不灭希望;因为“四平精神”,四平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建设家乡,以期在此辉煌。那数以万计的四平青年人正是四平在此辉煌的创造者和见证者,让他们感受四平红色文化,传承革命传统精神,以高涨的热情投身于四平的建设,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热潮中去。

三、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做好青年革命传统教育途径

(一)精准红色文化宣传,传播革命传统精神。

开展红色文化宣传,是保障继承、弘扬革命传统精神发挥其价值及功效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参观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史馆时曾强调“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文化精准宣传,方可让革命传统精神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扬。主流社会对于红色文化的宣传覆盖范围广,普及率高。但还没有达到精准宣传,所传播的革命传统精神效果力度不够。在对广大青年进行红色文化宣传,传播革命传统精神时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人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防止红色文化宣传的形式化。红色文化的宣传者、教育者没有将红色文化真正的内化于心,而是仅仅停留在外在的说教,没有以身作则,造成了接受者学一说一的效果,对其真正的内涵没有感悟,也谈不上传播和继承革命传统精神。教育者与接受者缺乏相应的沟通,造成了只是停于表面的现象。其次,防止红色文化宣传被商业驱使所左右。当前“红色文化热”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红色旅游,还是商业演出都附有红色文化的烙印。但是,怎么让红色文化真正得到宣传,并产生传播革命传统精神的效果,我们需思考。其一,有些本不是红色文化领域的内容被滥竽充数冠以红色文化的帽子,最后让接受者感到不自然的感觉,甚至是产生反感;其二,某些红色旅游景点门票收费过高,造成了人们有心参观而无钱进门的现象;其三,为了吸引群众,在一些红色旅游景点过度的编造一些查无根据的“传说故事”和“红色传说”,让本是红色的红色文化资源蒙上了一层封建迷信色彩。这样过度的商业化行为,与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产生了背离,弱化了革命传统精神的感召力及道德教化的效果。

(二)红色文化融教材、进课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对于青年人来说,求知是处于这个年龄人的重要任务。将红色文化融于学生的教材中,进入学生的课堂上,让红色文化在青年求知的主渠道上进行添加,可以让青年人在对红色文化达到逐识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中渗透红色文化,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所学、所做、所行进行深刻的反思,返回到课堂中,青年学生可将自己的不惑与师长、同学进行探讨,解其不惑,学思深入,内化于心,主动继承革命传统精神,在同辈中分享继承后的快乐。红色文化融入于教材、课堂,可以让革命传统精神深植与广大青年的内心,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成功产生精神动力。

(三)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社会实践,践行革命传统精神。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校;共色文化教育;现状;改进策略

红色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实践内涵及革命精神,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推动者、建设者及享用者,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爱国情怀,因此对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改进策略有着重要的课题意义。

1.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现状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将红色文化定义为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国人民进行领导时,在长期的艰苦奋斗及革命实践中,不断的吸收、整合、充足及优化中外文化的先进成果,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中国文化是社会主义运动及革命达成的精神与物质成果,而侠义的红色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民族自由与解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形成的观念意识。

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及民族独立、人民赋予、国家富强而进行奋斗、不懈努力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平友爱、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得到爱国情感及迷你组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集体主义的形成,有助于大学生接受艰苦奋斗、传统教育等革命精神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较大程度上得到丰富,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然而通过对我国高校红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能够发现目前高校教育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

1.1高校方面

总体而言,高校对大学生红色资源教育较为重视,目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均有红色文化教育涉及,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信念等。红色节日时,高校能够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各类大型的宣传、纪念,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等,然而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中亦存在较大的缺陷,高校红色文化宣传仅是集中在社会实践、课堂等表面形式,宣传力度较弱,同时宣传手段单一。

1.2学生方面

高校学生多认为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未充分重视红色文化,同时未能将自身理想信念、红色资源等联系起来,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较低。

1.3家庭方面

当代大学生处于时代转型期,接触红色文化机会较少,当代大学生家长对历史、传统的东西比较关注,他们成长经历及环境等使其能够主动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然而家长对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较小,因此家庭教育这一功能发挥不理想。

1.4社会方面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化进展等,人们普遍存在道德缺失等,红色资源逐渐被人们抛弃,整个社会对红色资源的宣传方式、力度等较小,导致整个社会中红色资源未有效融入。大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知缺失存在偏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发挥的作用甚微,这主要是由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校园氛围营造、家庭教育缺失、大学生自身主动性短缺及社会文化滞后等。

2.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改进策略

我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进行提供了条件,改进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策略如下。

2.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红色文化

我国红色资源较多,除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包括静态雕塑、建筑、歌曲、爱国主义影片及图片等,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借助红色资源进行教育,如通过红色文化长廊、著名人物雕塑等红色文化作为鞭策学生成长的工具;通过讲坛、开设红色文化课、沙龙等,使学生能够了解红色文化精髓,在讲解中教育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原则立场等。积极开展红色基地考察,组织红色文化体验活动等,从而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精神教育等,从而实现培育人的目的。

2.2营造良好的校园红色文化环境

在学校的雕塑、建筑、涂鸦、喷塑等现代艺术风格中融入红色资源,丰富红色资源传播的物质载体,通过红色字画、书法、符号及碑文等装扮校园。有机结合红色资源及校园环境,从而在景观设计景观内融入红色激励与教育,营造出团结奋进、积极进取、和谐、开拓的校园文化,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曲折等展示给学生,塑造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及爱国精神。

2.3开发红色教材,打造红色软文化

构建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及校园文化三元对接的教学模式,学校可邀请本地先进典型人物、老红军等,定期组织形势政策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对大学生进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等教育,创建校园红色精品项目。创办红色社团等,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等,定期组织社团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好爱国情怀等。

2.4坚持创新,实现红色文化的突破

组织学生定期翻阅报刊杂志、参观旅游景点等,使学生能够接受到革命传统精神的教育、熏陶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及能力。同时学校可通过红色博客、红色网络、红色微博、红色影视、红色短信等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结束语

总之,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精髓,在对高校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需要结合时代特色,将大学生熟知的事件、人物及精神等融入其内,顺应时展、学生兴趣、特点等,从而促进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改进。

参考文献:

[1]王熠珏.略论依托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重庆市高校为例[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范文4

理论研究总是以实践应用作为逻辑起点。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有力地弥补了理论讲授空洞的缺陷和不足,达到了理论讲授和实践锻炼的有机统一,也与红色资源教育教学的特点相吻合。所以,构建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体系是红色资源转化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其一,加强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建立是确保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常态化、确保教学稳定性的基础。因此,高校应积极选择和加强红色资源教育教学基地建设,寻找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红色文化地作为实践教育的重点建设对象,以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其二,要大力培育高校红色文化协会。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异性,独立性特点比较突出,加之高校学生人数多,专业纷繁复杂,统一的专业实践很难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通过“组织大学生社团或固定的学生群体帮助红色资源基地定期整理资料,维护基础设施,保持环境卫生,做义务的讲解员”[3],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吸引力;鼓励大学生成立红色文化协会凝聚具有共同爱好者的力量,满足对红色文化向往和追求的学生需要,扩大红色资源实践教育教学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比如目前部分高校所成立的“思源协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协会”,“大学生红色文化爱好者协会”等。其三,制定高校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制度。高校制定红色资源实践教育制度是红色资源实践教育体系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同时要提高实践教育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使制度的执行力和老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接受程度、学校的支持力度保持适度张力,确保教育实践活动的高效率。其四,积极开展红色资源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即通过实践考察,重走长征路、参观学习、红色社区援助、红色党团日活动、探望革命前辈、参加红色文艺演出等方法,使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红色文化内涵的认识,增强红色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感染力和熏陶力,使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二、打造丰富的红色校园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拓展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进行熏陶和感染。红色文化在内涵、表现形式、特征功能、实践应用等方面与校园文化有着高度的结合点,可以实现相互融合,相互贯通。搭建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桥梁是实现环境育人、资源感人、载体召人的重要观测点。一要定期出版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报纸杂志。要根据学校地域特点、校史校情、校园文化精神的特点,出版红色资源的校园宣传刊物,通过在校报、宣传栏目设置专门的红色资源栏目,供学生学习交流,为扩大红色资源教育影响力和为全校师生提供学习的舞台。二要扩大校园红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覆盖面。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校园各类美化区放置相关的红色雕像,在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道悬挂相关的红色标语、红色人物画像、红色诗词加强红色文化在教学区和生活区的渗透力度;通过以红色地域、红色事件和红色人物的名称命名一批学生行政班级、校园亭阁、校园角落,扩大红色景观的覆盖面,在无形中增加老师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要努力尽早建成校园红色博物馆和红色艺术馆,提升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品位。三要举办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校园文艺活动。文艺活动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教育方式,而红色文艺又是红色资源的重要内容,所以红色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有着天然自然的结合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定期举办校园红歌大赛,校园红色歌谣、红色小品、红色戏曲、红色讲坛、红色话剧、红色知识竞赛等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中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使红色精神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田。四要将红色文化渗透于日常的党团活动中。比如开展红色主题团日活动,红色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红色党团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带动红色校园文化的繁荣。

三、搭建美观的红色资源网站教育平台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范文5

【关键词】红色资源 高校德育 创新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前创造和形成的,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够彰显出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曾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有效整合德育资源,营造全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要依托本市宣传、理论、新闻、影视、文艺、出版等部门,利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丰富德育资源,进一步弘扬主旋律。”这里提到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属于各类教育资源中的“红色资源”。“红色资源”凝结、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的先进伦理观念,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主要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观,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等等方面。在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开发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入到育人工作,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更好地弘扬革命的传统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多年实践,上海高校在红色资源的运用中创新了很多学校德育方法,在综合现有经验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和上海红色资源的特点,就上海红色资源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进行探索,积累了很多经验,为进一步开展红色资源开发打下了基础。对于以高校德育创新为目标导向对上海的红色资源进行开发、挖掘、整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加强研究如何科学运用红色资源,努力构建高校道德教育新模式,树立正确的导向,来帮助大学生们了解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学运用上海红色资源,努力探索体验式的德育方法

德育“入心”,体验先行。道德的实践性本质决定了任何一种知识性的或理论性的道德教育方式要想发挥作用,最终达到影响个体德性的目的,都务必化为主体的活动或实践,通过活动或实践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在将红色资源运用到德育的过程中,应以红色资源为媒介,注重理性和感性、内容和形式并重,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坚定同学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激发保持其爱国热情和树立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增强他们明荣知耻的道德意识,在实践中让大学生们接受教育。红色资源开发要与德育规律相契合,遵循德育的活动规律。以德育对象的特征与需求为导向,将“红色资源”融入到学校德育中,可以把学校德育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满足兴趣爱好,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教育。红色资源大多有生动的背景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结合重大的革命纪念日,组织一些纪念活动,如参观革命圣地、听革命传统报告等等各种形式,对红色精神继承和弘扬,同时又与时代相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新的时代精神。比如,可以通过营造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去感受和体味,发展智慧、开拓思维、产生顿悟,使他们心灵得到净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建立红色资源基地,加强红色基地建设

德育基地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是上海市的特色和亮点。高校也要把红色基地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和宝贵资源,充分发挥其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与基地的合作与联系。从红色基地的角度来说,基地可以在历史照片、珍贵实物、艺术品、模拟场景等传统展示方式的基础上,增加结合高科技等青年学生喜欢并容易接受的展示方式,还可以与其他甚至沪外红色资源基地资源整合综合展出,实现足不出沪亦可一览老区革命文化。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一定要及时主动与基地联系,掌握了解基地动态,针对基地的不同特点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增强基地利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与学校社团活动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社团着重开展相对应的活动。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学生会对参观的内容加深理解,从而产生好的效果等等。如文学社团,可以组织爱好文学的学生参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以及鲁迅等文化名人的故居和纪念馆等。

结合当前流行的文化作品等,开展相应的活动。结合有影响力、质量高、学生欢迎的红电视,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历史遗迹或者历史陈列馆等。如电视剧《黎明之前》热播之际,学生肯定会对上海党组织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兴趣,有想了解的意愿和需要,因此,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了解中共地下工作的开展情况,体验艰苦斗争环境。

结合重大政治活动开展基地参观活动。如党代会召开之际,组织学生参观,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中共“四大”会址、中共“四大”史料展等。

努力构建全方位、网络化的道德教育模式

将红色资源作为德育的内容之一,采用的方式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覆盖面广、立体的。红色资源“德育产品”开发思路和呈现形式创新,是开发多种红色资源宣传模式的基础。在“德育产品”中,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是方式之一。组织学生到红色基地进行参观,通过实践体验,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除此之外,还可运用其他渠道。比如,与宣传教育结合,利用宣传教育的社会普及功能,把红色文化的感召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对图书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对散见于全市区县的红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整合,还包括一些老革命家的亲身经历、革命故事的发掘和整理,口述历史等,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知识化,整合成一个系统的红色资源库,让大学生们走进历史、了解红色文化精神、提高认识。

第二,通过宣传媒介,如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的宣传,制作一些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特别是红色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了解上海革命事迹,让大学生们从思想上产生共鸣。结合课题型教学方式,利用学生社团和学生自己创办的学术性刊物等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发动学生通过挖掘、收集、整理文史资料,走访“老革命”、“产党员”,扩大红色资源教育的覆盖面。

第三,在大学校园网上开辟红色资源专栏,开设相关“红色资源”网站,网站内容应切合时代特点,贴近现实,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发相关软件,打造“红色资源”的网络世界。

第四,红色资源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文化,在校园中营造红色氛围,采用各种宣传方式宣传红色资源,展示红色资源,根据学校实际特色区分布置,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红色景观等。让同学们在生活中随时感受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精神。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社团举行的活动、学校组织专题演讲等形式,让同学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红色资源”的宣传中,让同学们在现实中认识到“红色资源”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来提高同学们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指出的是,宣传红色资源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各种方式。

将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德育课程

高校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要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入学校德育课程、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是通过完善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切实推进红色资源融入到高校德育课程。将红色资源及红色资源产品直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纳入教学体系之中,或者根据学校特点和专业特点等实际差异情况,在教学内容上专门安排关于上海市不同红色资源的专题教学课时,教学计划及实施方案则应体现红色资源内容以及红色精神教育评价。

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范文6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立德树人;红色网站;德育机制

在青年学生“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今天,高校红色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成为推动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新平台。可以说,构建高校红色网络德育机制,已经成为一项事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性任务。党的“十”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将校园网建成立德树人的新阵地,秉承“育人为先、德育为先”的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红色网络德育机制,已成为当今高校贯彻、落实“十”精神,提升德育成效的迫切要求。

一、高校红色网站的发展及其作用

(一)高校红色网站的发展

我国高校的第一个红色网站是1998年清华大学汽车工业71班自发建立的网站,该网站的宗旨是: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砺报国之志。随后,各个高校的红色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这对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大学生德育工作在网络平台下思路更开阔、内容更全面、手段更丰富、速度更便捷、效果更突出。2004年,“中国大学生在线”的开通运行,标志着高校网络德育进入了深化拓展的新阶段;而2005年以来涌现出的博客、网摘、微博等红色网络传播新载体,则使高校德育对网络技术形式的应用进入了一个主动创新的探索新阶段。

(二)高校红色网站的作用

红色网络文化具有先进性、思想性、知识性等多重特点,承载着我国主流价值观的灵魂,也体现着现代网络技术在传播文化、传授知识、传送理想、传承文明、传递正能量等方面独特的优势,它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构建先进的网络文化贡献了力量。首先,红色网站是传承红色文化的新型载体,具有继承、传播和发展红色文化的作用。其次,红色网站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型模式,为我国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定准了方向、确立了目标,引领网络文化向高品位、高层次健康文明地发展。再次,红色网站是“青马工程”的培训基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红色网站宣传先进思想、传播先进文化、传递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培训教材和学习平台,成了培养红色青年的摇篮。

二、当前高校红色网络德育机制的困境

(一)红色网站管理权责归属不明,导致网络德育工作机制不能有效发挥

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主要倾向于选择由党委组织部(28.32%)或由党委宣传部与网络技术部门共同负责(21.17%);学生主要选择由学生工作部门(32.76%)或由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与网络技术部门共同负责(19.45%)。这反映了当前高校红色网站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管理权责归属不明的问题。这种状况直接弱化了红色网络德育工作机制效能的发挥。

(二)网站建设不健全、网站内容更新缓慢,导致德育工作缺乏可持续性

部分红色网站的建设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现象。有的红色网站与其说是网站,还不如说只是几个简单的网页,内容寥寥无几;有的版块则是有标题无内容;有的则出现“死更新”,网络内容多年没有更新。这些情况都显示了当前红色网站发展的动力不足、难以维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症结。

(三)红色文化主体单一、形式单调,导致德育工作缺乏足够素材

目前,我国高校红色网站在内容设置上过于强调政治教育功能,有的只宣传党的政策、理论,或是只转载马列经典著作和文章,或是只刊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红头文件”,普遍存在着对大学生的精神现状把握不准、网站内容与大学生的“红色精神文化”诉求难以有效对接的问题,这也大大削弱了红色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实效性。

(四)红色网站线上线下缺乏有效互动,导致吸引力不足

有的网站虽然设立了《在线交流》版块,目的是能够提供一个让学生与老师、师生与领导互动交流的平台,但是没有发挥实质作用,往往流于形式。

综合上述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校红色网站虽有“红之形”,但缺乏“红之实”,红色网站的影响力和教育的实效性明显匮乏。“有意向无动向”“有传播无拓展”“有学习无体会”“有过程无内容”俨然成为当前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通病。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红色网络德育机制困境的突破

(一)在管理机制上明确红色网站管理权责的归属

秉承“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各高校应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中心。该中心应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与教学科研任务,负责对网上思想文化和舆论信息的监控与管理,从而最大化地发挥红色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效能。

(二)准确解读“红色”内涵,提高网络德育的科学性

对于“红色”,我们要准确解读它的内涵。“红色”应该包括符合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一切思想和风格,而不应当仅仅被误认为只有党史、党政教育才是“红色”。当前,高校红色网站既要避免全是枯燥的党政教育,又要避免完全偏重点击率而忽视价值文化方面的引导,应当特别注重当前红色教育的方式、方法创新,倡导以多样化和开放灵活的方式来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

(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强化德育服务理念

一是开设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网络模块。首先,开设丰富多彩的网上党校专栏。开设网上党校,为大学生提供入党导航。其次,运用网络传播优势,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再次,创建大学生择业教育专栏,培养他们正确的就业观。二是创办特色栏目,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利用红色网站将内容和形式的定位指向本校的学生,关注他们身边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着眼于本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之所需。把严谨的思想政治理论、严肃的思想道德修养等德育的核心内容,变成深入浅出和生动活泼的网络文化形式。

(四)利用网络优势做好红色教育和文化传承

一是增加影音比重,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网络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的多媒体性。因此,红色网站在建设中应该特别注重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增加影音资料的比重来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二是实时更新,增加互动性,提高参与的价值性。首先,紧跟社会热点,报道新闻时事,让大学生自由地参与讨论。其次,关注学生身边事、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改变传统的“政治说教”的教育方式,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道德教育扎根于学生生活中,从而使红色网站建设从限制向发展转变。三是设立并积极运用网上论坛、在线交流等互动模式,架设师生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五)大力宣传红色网站,打造品牌效应

对学生来说,红色网站依旧是新生事物,要想吸引他们“长期注意”,“首次注意”的形成是必要条件。高校红色网站的受众是本校学生,因此在校内媒体上宣传是必要和必需的。高校可以举办会,推介和宣传红色网站,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的海报、广播、报纸等进行大力宣传,来吸引广大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张泽伟.“红色网站”为何缺乏吸引力[J].瞭望,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