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例6篇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科技创新;工商管理;重要性;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企业市场环境竞争形势愈发激烈,各大企业都在积极推动自身体制改革优化,尤其是在工商管理项目的过程中进行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调控,可以确保企业的市场经济项目运作。但是在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进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企业相关领导部门对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出企业工商管理中运用科技创新的职能和效用。

二、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一)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各个行业的运营机制也在日益转变,企业想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工商管理系统进行科技创新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综合科技创新的各项优势,提高企业对其重视程度,积极促进整体管理控制和企业运营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加强企业项目中科技创新含量,向科技型方向转化,规范项目管理和标准要求之间的系统化流传,从根源上实现项目运行和技术转化的战略目标。

(二)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确保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对于企业工商管理系统,科技创新能够有效促进企业从传统工商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化工商管理模式,符合市场经济形势发展趋势。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运用,可以提高企业领导阶层对项目运行和企业管理的认知程度,以创新意识的思维模式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的可持续性战略发展目标。科技创新的工商管理模式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积极增加科技创新程度,为企业积蓄发展动力和创新潜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运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所以,企业领导阶层要对管理体系中的各个部门进行综合性评价性监督,增加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体现出科技创新的特点,完善企业整体管理系统的构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优化企业管理控制模式

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得益于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运用,企业要有机地把工商管理系统与科技创新产业相结合,转变传统管理控制模式,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和科技化。管理职能和成效提升有利于规避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市场风险,也可以保证企业效益的长远性发展。

三、完善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地位,增加对其重视程度

企业工商管理系统的成效性能够体现出企业自身的整体运营实力和综合管理水平,可以反映出与市场需求的符合程度。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加强企业项目运营中科技创新的含量,提升科技创新地位,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控制的成效性有明显作用。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上层管理部门对科技创新的态度直接影响基层项目管理的运行。提升企业管理控制阶层对科技创新的认知,转变落后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模式,积极构建符合市场需求与经济形势要求的管理模式。

(二)利用科技创新持续优化企业工商管理系统

任何一个企业的良好运转离不开管理系统的合理性与完善性,经济形势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应不断随市场形势持续优化。近年来,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和项目结构在不断发生转变,根源在于科技创新的引入,增加了管理系统的科技性与时效性。科技创新代表了先进化技术与开拓性的思维方法,企业积极加快对科技创新项目的产业化进程,有助于提升管理控制水平与企业竞争实力。加大资金投入,持续对工商管理科技创新项目升级更新,确保企业运行框架和发展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建设创新型团队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想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样离不开高端专业人才的引导。因此,企业要制定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建立一支具备科技创新型能力和意识的高水平管理团队,主要对企业项目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对企业管理控制模式不断改革优化。团队建设要提高员工对科技创新的认知程度,着重培养员工对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项目经验的掌握,确保创建的团队符合企业管理阶层的实际需求。

(四)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

从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市场经济形势所淘汰,总结经验不难看出,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是符合当前环境的有效措施。因此,需要企业管理阶层充分意识到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培养科技创新理念和思想,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最终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作用,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市场形势,理清科技创新与工商管理之间的关系,加快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控制系统化进程。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地位,加大领导阶层对其重视程度,建立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型团队,将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为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亚鹏,许恒源.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J].商,2015(47):122-122.

[2]傅宏.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3):137-137.

[3]宋美静.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研究[J].经贸实践,2016,5:110.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2

一、加强认识,充分认识科协工作的重要意义

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组织和领导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为加快推进我县“三化”进程,提高我县人民的科技素质,实现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以及我县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发挥出了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重要力量和繁荣学术交流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全县各级党组织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高度,从党的群众工作和全县科技工作大局出发,充分认识科协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和加强科协工作,充分发挥科协在发展全县科技事业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开创我县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二、切实发挥科协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进一步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各级科协要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继续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能力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民闯市场奔小康。要在街道社区开展通俗易懂的科普活动,在在城镇居民中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

2、科协网站建设的完成,为我县打造了一个科技资料、科技信息、学术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扩大了全县科普宣传的影响面,使我县科协运用多种载体开展科普活动成为了现实,也使我县科协工作走上了一个新台阶。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要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交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推动我县科协工作的发展及与各地科协的互动、交流。

3、认真履行科协工作的职能。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要始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信任和关心广大科技工作者。县、乡镇科协组织要加强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科技工作者的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活动。科协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依法维护他们的权益,促进他们的团结,引导科技工作者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努力把科协建设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版权所有

三、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创新力度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和强大推动力。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的进步。科协发展的本质是创新,科协工作自身也应不断的创新[本文章属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必究法律责任],这是保证科协工作的时代性、社会性和超前性的关键所在。在科协工作中,也要按照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形象的要求去做好工作。长沙县科协工作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1、从创新入手,全面推进科普投入社会化、市场化。科普工作属公益性事业,需要大量的投入。新形势下,应积极探求推进科普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新途径,主要是体制创新和手段创新。体制创新,重点要研究探索科普运行机制,加快科普与文化相结合,促进科普工作社会化,逐步形成科普投入的社会化。手段创新,重点探索科普投入的市场化,探索科普工作商品化,科普设施建设如何面向市场,科普事业在市场体制下的运行形式和方法。

2、加强科普设施的建设。科普领域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技术、信息高速发展,传统的科普能力和设施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快信息化网络服务体系,让公众有一个了解科学,使科学成为大众文化的平台。版权所有

3、加强对农技协的培育和扶持。农技协是实行科普队伍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支持农技协在科普活动中的适度经营,增强农技协的实力,推动产业化进程。各乡镇科协和各部门的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要加强同农技协的联系,努力做好科技帮扶工作。

4、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事业兴衰,关键在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各类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科技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关键也在人才。要加强科技人才库的建设,培养科技工作者的求实、奉献、创新、协作精神,不断优化科技工作环境,努力创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施展抱负、发挥才智的良好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要比照同级“科技进步奖”给予重奖,吸引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科普事业。

5、要加强城区科普工作。要积极开展科普进社区活动,在各个社区要有一定的科普阵地,引导社区建设科普画廊,,健全社区科普活动中心和科普阅览室,实现科普阵地的多样化。科普进社区要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生动有效的科普活动,实现日常生活知识到户、卫生保健知识到户、科学文化知识到户,达到教育、引导居民的目地。

四、加强科协组织建设,改善对科协工作的领导

这次乡镇科协的成立,使科协网络建设覆盖到了乡镇,扩大了科协的影响,更有利于科协工作的开展。使他们能更好的发挥在科技进[本文章属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必究法律责任]步中的作用。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党组织要加强和改善对科协工作的领导,关心和支持科协工作,充分发挥科协的作用。各乡镇科协要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充分调动乡镇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典型,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各乡镇要安排一定的科普经费,主要用于发展科普事业和科普宣传活动的开展。各乡镇党委要及时听取科协工作汇报,了解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呼声和要求,切实帮助科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各级科协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及自身建设,使科协真正成为学术交流的主渠道、科普工作的主力军、科技咨询的主网络、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主要代表和“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科技管理;创新

科技管理创新是根据科技活动的特点,通过对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及其外界环境与条件的发展变化的不断认识,通过对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和重构,使之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技活动发展的过程。[1]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2]

一、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科技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高校技术创新的发展,高校科技管理工作要上台阶,不仅要靠高水平的科技管理,更要坚持科技管理的不断创新。

1、科技管理创新是高校科技工作发展的必备条件

科技管理创新,最根本的是体制的创新,体制又是资源配置的根本保障。科技管理体制要以市场机制为配置科技资源的主要手段,通过科技政策调控,促进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依靠产、学、研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加速科技资源的有效流动,进行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使科技资源“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这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发展的必备条件。

2、科技管理创新为科技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科技管理创新为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型的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科技的创新发展,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的科技管理创新,必须以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为宗旨,通过解决制约科技发展的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组织保障,通过科技管理制度抑制科技发展本身的失衡,促进科技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3、科技管理创新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技工作环境

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离不开创新的科技工作环境。良好的科技研究环境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外部条件,科技管理创新又以服从和服务科技创新为目的,因此,为科技管理工作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应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目前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必然要求,而目前,高校科技管理还存在着问题,严重影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1、现行的科技管理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管理只注重投入和产出、科研计划、组织、指挥以及协调科学研究中各种关系和工作,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因此,高校的科技管理模式应由传统模式向创新模式转变,要注重基础研究,鼓励原始性创新。

2、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不足

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及科技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缺乏鼓励创新机制,抑制了科技管理创新的思想,不利于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与科研院所相比,高校虽然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专家众多的优势,但由于管理体制滞后,学科分化较多,院系之间和科研组织间缺乏交流,这种科研力量分散,资源整合率低的科技管理方式,使高校具有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3、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在信息化时代下,科技创新对科技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科技管理高效率,这必然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科技管理的专业水平,创造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再加上科技管理工作量大,管理人员对涉及专业的前沿动态缺乏了解,先进的科技管理手段,如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具体的实施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4、科技管理的组织形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随着高校的发展,科技管理业务量不断增加,管理的层次和结构也在发展,自然形成了“等级式”的管理形式,这种形式很难满足现代管理的功能要求,同时,管理层次庞杂,部门之间不一致,问题就会发生。

三、信息化视域下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科技管理创新的需要,高校科技管理要适应当代科技创新的要求,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等进行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科技实力的提高和发展。[3]

1、更新观念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基础,科技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在观念上创新,以观念创新带动管理创新、科技创新。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促进科研与经济的良性结合,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使科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1)要求科技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使高校科研管理实现高速、高质、高效服务。(2)树立创新管理理念。科研管理者要增强创新意识,在科技活动的目标、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形成全新的管理理念。(3)增强服务意识创新。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科技管理人员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多为科研人员着想,营造一个有利于科研成果产生和成长的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以人为本理念的坚持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人是科技活动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决定产出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的决定因素。[4]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管理中必须始终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促进科技进步。其次,强化服务意识。信息化管理要求在管理理念上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管理者应以人本管理为核心,通过对科研人员的服务来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激发科技人员的潜力,努力实现科技人员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3、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关键

科技管理创新包括管理理论、管理战略、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等的创新,其中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运行机制的创新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对科技管理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全新的管理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机制,要建立激发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活力的有效机制。首先,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6]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执行多元化评价体系,不断激发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其次,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科技人员获取创新成果的不竭动力与源泉,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创新性。其次,加强管理体制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创新要求高校改变科技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其效率及其管理成果,同时还要求加强管理意识创新,强化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益等。最后,实施运行机制创新。运行机制的创新,有利于高校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形成更大的合力,孵化高校和社会的科技研发项目,促进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

4、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提高科研管理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技术工具。[7]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对管理的创新,是在掌握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单位资源变化的规律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思维、组织、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更新,将整个组织的资源、信息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信息流速率,提高科研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和效率,从而使决策及时、准确,并提供量化依据,以强化管理功能,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因此,高等学校应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网络化的特点和优势,加强科研管理创新,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并通过处理信息化问题,形成管理新制度。

5、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保证

高校的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保证。科技管理人员是科技管理创新的主体,科技管理要不断创新,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有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合格的科技管理队伍是了解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掌握现代的科技管理手段,具有科技管理创新的思维模式,知识面宽、知识能力结构合理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成为高校合格的科技管理人员,首先,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科技管理工作者的创新素质,是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条件。科技管理者具有了这种创新意识,才能有效探索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并从各校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搞好科技管理创新。其次,培养创新能力。科技管理创新要求管理人员了解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前沿信息以及国内重要科研机构的学术特长、研究方向等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对本校的科研选题、立项、科研发展方向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为科技人员提出有益的建议。

参考文献 :

[1] 严会超,黄江康,吕建秋:试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5(6):108。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EB/OL],http://www.gov.cn,2006-05一O8。

[3]秦勇,冯记春:浅谈科技管理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 (5):5—6。

[4]雒国胜: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构建[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28—229。

[5]栾维东,高杰,张春华:科技管理创新的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6):67—70。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协同创新;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4)01-0065-04

一、引言

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该计划以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战略机遇。

国内众多高校,如工信部所属高校、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及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中都具有军工学科或军工背景,多年来与国防科技工业有着深入的合作基础,在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校要以实施“2011计划”为突破口,发挥自身特色优势,面向国家战略及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核心共性问题,依托与国防科技工业结合紧密的优势特色学科,吸引集聚国防科技行业内优秀创新团队和优质资源,建立多学科融合、多技术集成,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积极推动高校和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1]二、高校在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中

的历史使命 1.高校承担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责任

协同创新是高校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开展协同创新也是高校提升创新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期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使命任务,要求不断提升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国防科技工业“核心技术是市场换不来,也引进不来的”,已成为新共识。国防科技发展也存在诸多不足,基础性科研和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家急需高校发挥基础研究、技术探索、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等优势,支撑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要求,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快速发展,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承担更大责任。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具有人才密集、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是国防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承担着为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和技术支撑的重要任务,而且在解决国防安全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从历史责任理解和国防发展战略考虑,站在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这一历史新起点,高校必须以自身的使命,融入国防科技创新发展体系中,勇于承担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的历史责任。[2]

2.高校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重要力量

高校拥有基础理论和基础研究领先地位和优势,围绕国防科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实现理论引领和技术突破,对提高国防科技工业核心技术能力将发挥重大作用。

国内众多高校,特别是一些具有军工背景高校,国防特色学科鲜明,科研方面与国防研究院所、企业有着深度合作关系。在“十二五”期间,这些高校承担了大量国防科技工业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参与了众多型号和重大工程研究,承研项目的体量与层次均有大幅提升。据统计,2011年度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有15所高校的国防科研项目到位经费超过亿元。高校“服务国防”的意愿不断增强,从事国防研究的科研队伍逐年壮大,已成为国防创新体系的重要方面军。这是对高校在国防科技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推进协同创新必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做出更大的贡献。[3]

3.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需要协同创新

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深刻把握世界新军事变革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态势,提出了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目标要求。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高技术武器装备研制供给能力的现实要求。

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需要有先进的科技实力支撑。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与欧美军事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武器装备研制创新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在军工关键技术、关键材料等方面还存在瓶颈。其次是军工科研体系主要以满足武器装备发展需求为取向,尚未形成适应军民结合、高技术发展的科技支撑和创新体系。三是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当前,高校、国防科研院所、国防企业的科研子系统独立运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未能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导致国防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协同创新。只有推进协同创新,才能促进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更能紧密地与国防科技工业需求结合起来,服务于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需要。 三、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开展协同创新

的目标和定位 1.明确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目标

高校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承担着提供知识源的任务,要以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要为创新目标,探索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需求的协同创新机制。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要求,“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4]

高校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开展协同创新,需要明确三个目标:一是应面向制约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重点跨越,突破基础理论和关键机理。二是以解决制约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关键性、共性技术为目标,围绕提升军工核心能力升级换代,不断加强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制约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攻关。三是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资源共享。四是以培养造就领军型军工核心人才为重点,着力提高武器装备型号研制人才、国防关键技术人才、国防基础科研人才、国防先进技术应用人才以及年轻后备人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

2.明确高校在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定位

协同创新实质也是一种管理创新。开展协同创新需要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因此,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中不同的主体,拥有不同的创新资源,也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高校要在协同创新中,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自身定位,处理好与企业的合作,这至关重要,关系到协同创新开展是否成功的关键。

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开展协同创新,高校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无限扩大。在协同创新中,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主体。协同创新系统中内容和环节很多,存在从解决国防面临的重大问题或关键共性技术,到基础理论研究到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到服务社会等一系列问题。高校的优势是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因此高校要在协同创新系统中定位清楚,发挥自己优势,能够起到引领作用。这样才能促进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实现多方互惠共赢。[5]

3.明确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基本要求

高校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开展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中将触及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内容,应该具备特殊要求:一是要取得从事国防工业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军工三证”,即“军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质认证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认证”。这是高校面向国防开展协同创新的基本要求。二是强调安全保密意识。三是要树立质量意识,以质量为生命线。 四、高校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开展

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 开展协同创新就是要围绕国家战略,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从而提升高校创新能力。高校要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精髓,在建设协同创新过程中,切实肩负起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培养领军型军工核心人才,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先进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重任。

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将通过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而实现。高校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协同创新。

1.以解决制约发展的国防科技重大问题为着力点开展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必须结合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求。当前国防科技工业仍然面临着制约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高,需要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需要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重点跨越。针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的深层次问题,科研院所和企业基础理论研究能力仍然薄弱,从事基础科研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相对有限。而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学科、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优势,需要高校集聚资源,集智攻关,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以基础理论的突破推动国防科技重大问题的突破,在协同创新中解决国防科技重大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各具特色的创新平台和创新模式。[6]

2.以破除体制机制束缚促进创新要素有效融合为着力点开展协同创新

当前,高校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模式还处于相对封闭、分散状态,高校自身的体制机制仍然存在大量问题,这也是制约高校在国防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原因。高校与国防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基于共同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形成,造成当前国防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开发研究没有形成完整的链条,导致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能力不强。

因此,要着力突破高校内部和外部存在的壁垒,有效调动和汇集多学科、多部门的创新力量,打破高校和国防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体制壁垒,按照中央关于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要求,交流整合国防工业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充分释放彼此之间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促进创新要素和资源的有效融合,推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造就体制机制的协同创新平台,支撑和引领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和发展。

3.以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着力点开展协同创新

目前,高校、国防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建立了不同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资源共享和利益分享机制,合作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合作平台创新机制不够灵活,创新效率不高,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长期以来,高校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多为资源竞争对手,创新要素互相封闭,难以实现深度合作。与欧美等科技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高校面向国防科技工业,以学科交叉和创新资源共享为纽带,有效解决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制需求之间不合拍的问题。产学研合作应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为目标,致力于突破体制机制束缚,打破高校部门之间、高校与行业之间界限,整合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力量,建立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进而推动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这种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各主体要有着共同目标和追求,能够把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建立一种利益有机结合、市场融合、分工明确、风险共担的开放式合作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和利益驱动,有效整合产学研各方资源,充分激发和调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积极性,这也是产学研应用平台健康发展的保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要坚持各主体定位清楚,优势互补,完善创新合作链条,促进协同创新,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体系发展。[7]

4.以搭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为着力点开展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和根本任务,必须是贯穿到高校任何工作之中的任务。开展协同创新也不能偏离培养人才的主线,这也是协同创新的重要任务。在协同创新的模式和环境下,不同学科间的交流要更加顺畅,学科融合也更加频繁,这显然有利于推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利用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并锤炼领军人物,促进高层次复合型的创新人才的成长。

实际上,协同创新融合学科优势,构建交叉学科平台,也是科技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具有科技创新活动最为鲜明的特征。因此通过搭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形成有效载体,有效汇聚协同创新中心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为跨学科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和保障,才能为国防科技工业培养领军型核心军工人才,从而为国防领域源源不断地输入充满活力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求发.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N]. 人民日报,2012-10-26.

[2]本报评论员.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N]. 科技日报,2011-09-01.

[3]本报评论员. 再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N]. 科技日报,2011-09-26.

[4]王焕杨,黄波,胡大伟. 面向国防开展协同创新的若干问题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2012(12):16-17.

[5]翁沈军,史红兵,金钢. 高校融入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J]. 中国高校科技,2012(8):32-33.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5

1科技创新的保障措施

1.1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施工单位要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以公司负责人为主要领导,公司总工程师为直接责任人的科技进步决策层和领导层,以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为科技进步实施的组织和管理层、以工程项目为科技课题实施的操作层的三级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同时坚持对科技计划课题实行主管部门初审和专家委员会评审的两级评审制度,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加强对科技开发项目的责任合同制管理,明确课题组组长和承担单位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科技开发项目的指导和全过程管理,确保科技开发课题高水平、高效益。

1.2建立健全科技保障制度

要建立适应市场竞争、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发展政策与运行机制,健全科技开发、技术攻关、设备改造、成果推广、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科技投入、奖励与待遇、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制度,从科研项目立项、项目审批、计划下达、经费管理、过程监控、成果评审、成果登记、科学技术奖的评选和奖励、专利申请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转让等诸多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切实做到科技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1.3坚持以人为本,保持创新活力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技术创新观,努力建设一支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素质优秀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始终保持技术创新工作的活力。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采取自主培养、外部引进和内外合作等各种方式聚贤揽才,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促进创新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发挥总工程师在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强化技术管理、建立技术指挥系统、提高工程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1.4加大科技资金投入,保证重点技术突破

把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以确保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的突破,要以我为主,面向社会,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层次筹集科技资金,重点扶持有较好前景的项目和产品。同时,要探索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投入保障体系。为解决具有共性和前瞻性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技术实力,减少和避免重复立项、重复开发的弊端,公司将统一策划和组织重大课题的实施。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实施重大科研课题招投标制,以开放式科研的方式,吸引社会科技资源的广泛参与。

1.5加强技术交流与协作

加强与其他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协作,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公司或现场做专题学术报告或咨询讲学,施工过程中对于出现的技术难题适时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或现场论证会,以解决技术难题,优化施工技术方案,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发挥科技情报信息在科技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强化科技情报信息的采集、建库、管理和利用,增强信息资源共享意识,缩短与同行业中的技术差距。

2施工过程中的科技创新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管理的关键环节,在工程施工的不同阶段,科技创新的管理内容也各不相同,现就科技创新管理在不同阶段的工作侧重点进行详细介绍。

2.1工程开工时科技策划

工程伊始,项目经理部要根据施工图纸及施工组织设计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整体策划,以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为主,找出本项目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如10项新技术中没有,列为创新技术,找出项目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列出课题攻关计划,明确技术研发思路,明确责任人。

(1)研究课题概况及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课题方案的比选与制订,选择试验研究过程中各阶段工作的主要工作。

(2)解决关键技术中遇到的问题及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研究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

(3)组织协调,包括课题组内部分工和相互配合、协作单位之间的合作、试验室和试验基地的结合等。

(4)预计达到的目的与效果,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和产业化已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情况。为便于项目部人员做好科技管理工作,要求在制订计划的同时,聘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密切与当地协会和住建委联系,确保科技创新工作的高水平、高收益。

2.2工程施工中课题研究跟踪

对列入科研计划的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每季度或半年要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检查,重大项目可组织专家进行阶段审查,实施过程中对试验数据、试验报告、关键部位影像资料等进行记录和收集,同时还须注意对技术应用情况进行定期观测。

2.3课题结题时形成科技成果

工程竣工后,对已完成的科技课题,根据技术应用情况进行总结验收,编写技术研究报告。报告应全面反映技术研究工作的全貌,阐明该技术的方案论证、技术特征、总体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比较情况,对比研究的内容,技术的先进性、创新性、成熟性和科学性,已达到技术指标和成果推广应用情况等。应从能体现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每个阶段的研究过程、研究内容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叙述如何会选择和确定该施工方法中的各项参数与研究方法。在试验研究过程中理论上的新发现,及应用技术发明与创新、改进与提高等新颖性和创新性内容,应有对比研究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应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主要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加以归纳说明,并附上必要的对比研究和对比分析图表。同时对关键技术与技术创新点进行总结,阐明推广应用情况。技术研究报告编写完成后,要进行成果鉴定,除按相关格式进行完善外,还需提供技术查新报告、成果应用单位出具成果应用情况证明及经济效益证明,评审时采用演示文稿或录像片的形式对技术应用情况进行介绍,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在经过评审委员会评审后,形成评审意见。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6

孙金龙指出,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期召开,是共和国历史上又一次科技盛会,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的重要讲话,立足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充分肯定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性贡献,深刻阐述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系统提出了中国特色科技创新道路的丰富内涵、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集结号,为新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总理的重要讲话,深入分析了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对落实和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作出了部署。兵团各级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兵团的极端重要性,深入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和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明确任务,立足优势,瞄准前沿,抓住机遇,补足短板,不断开创兵团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完成兵团“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孙金龙强调,要结合创新型兵团建设实际,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部署要求。要紧紧围绕夯实科技基础这一任务,在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上下工夫,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补好基础研究短板,立足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力争在兵团优势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和跨越发展,以科技创新提升兵团核心竞争能力。要紧紧围绕强化战略导向这一任务,在加强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上下工夫,抓住国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机遇,围绕兵团“十三五”科技发展目标,加大投入力度,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把兵团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与科研机构、研究型高校、创新型企业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共同开展重大科技任务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兵团创新发展科技难题。要紧紧围绕加强科技供给这一任务,在加快构建兵团创新发展新优势上下工夫,引导兵团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研究解决经济、产业发展亟需的科技问题,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作用,促进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推动兵团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要紧紧围绕深化改革创新这一任务,在完善科技体制和提高创新效率上下工夫,抓住兵团深化改革机遇,推动兵团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配置,激发创新主体动力活力,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巩固扩大兵团科技创新的比较优势。要紧紧围绕弘扬创新精神这一任务,在培育兵团创新发展人才队伍上下工夫,改革兵团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继承弘扬兵团精神和老兵精神,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努力造就适应兵团创新发展需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使蕴藏在兵团各族干部群众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孙金龙要求,兵团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迅速行动起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精神和各项重大任务传达到位、落到实处。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对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学习,联系兵团“十三五”科技发展目标,广泛组织学习这次会议精神,在兵团上下营造浓厚学习贯彻氛围。要对照这次会议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总结经验,明确方向,完善体制,细化实化兵团“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思路和部署,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会议精神在兵团不折不扣得到落实。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到创新驱动发展上来,按照“第一动力”“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的要求谋划工作格局、确定优先秩序,加强工作衔接和协调配合,注重政策配套,组织引导兵团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创新争先活动”,勇担重任、勇攀高峰,更好地担负起投身创新、推动创新、引领创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