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计划方案范例6篇

武术教学计划方案

武术教学计划方案范文1

关键词: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学;对策

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将武术课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由此确立了武术在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和发展智力的功能,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民族精神。武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掌握武术运动和作为终身体育锻炼手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中小学阶段推广武术,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兴趣,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江苏省86所中小学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苏州市等13个地(市)。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武术在中小学开展的相关文件要求,对文献资料和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和梳理,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在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设计出《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开设现状调查表》,经过反复修改,广泛征求专家和教授的建议,最终确立3种类型的调查问卷,即学校分管体育的领导问卷、体育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共发放问卷664份(领导100份,教师264份,学生300份),回收644份,回收率99.5%;剔除8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636份,有效率为98.8%。

1.2.3数据统计法

将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通过spss11.5和excel2007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归类和排序。

1.2.4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江苏省教育部门的领导、专家和学校分管体育的校长等进行访谈,针对目前中小学武术课开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开设武术课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交流,并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开设现状

2.1.1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时间开设状况

表1显示,对江苏省86所中小学进行调查,有34所中小学在课外活动时间开设了武术课,占总数的40%;有52所中小学课外活动时间没有开设武术课,占总数的60%。这说明江苏省中小学课外活动时间开设武术项目的比例偏低,不利于提高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仅武术课上的学习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目前,江苏省每个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是以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主,武术运动在中小学的开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表2显示,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形式主要是以学校组织活动为主,占总数的62.5%;班级间武术活动偏少,占总数的9.4%;但兴趣小组的占28.1%,这说明学校组织课外武术活动占主要地位,而班级间活动的比例偏低,这种形式不利于学生自主选择武术活动内容。另外,在武术课外活动时间上,30分钟以内的占40.6%;30~60分钟的占37.5%;60~90分钟的占21.9%,这说明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时间偏少,不能保证学生练习兴趣的持久性。

2.1.2 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师对《实施方案》的理解程度分析

表3显示,尽管江苏省教育厅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必修课,并把开展武术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详细说明,但是中小学武术课开设情况并不乐观。通过对江苏省26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有52名小学体育教师表示理解把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占总数的40.6%;在中学体育教师中有37.1%的教师表示理解;而不理解把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的教师分别占21.9%、22.8%,通过与这些体育教师交流发现,在中小学推广武术项目,一是武术专业教师紧缺,二是没有专门活动场地等,不利于武术运动的开展。

2.1.3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表4显示,约25%的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够较好地完成武术教学计划,约75%的体育教师一般能完成教学计划。由此,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意识等因素有关。

2.1.4江苏省中小学学生对武术课开设情况的调查分析

表5显示,通过对江苏省中小学学生参与武术课非常感兴趣占总数的12.2%,较感兴趣占总数的18.6%,另外有35.8%的学生对武术课不感兴趣,这说明中小学开展武术运动的氛围不浓,还须要加强开展。

表6显示,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教学形式以单纯武术动作练习占总数的50.8%,教学效果较低;有37.3%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将武术动作与游戏相结合,教学效果较高;有11.9%的体育教师在武术课教学内容设置上采用游戏化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1.5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师专业情况调查分析

表7显示,在调查260名中小学武术教师中,有47名是武术专业毕业,仅占总数的18.1%,绝大多数教师都不是武术专业毕业。很多体育教师反映,自己不是武术专业出身,其所掌握的武术技术动作都是通过自学和短期培训获取,对武术理解不深。

2.1.6江苏省非武术专业教师对武术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情况调查分析

表8显示,江苏省非武术专业教师的武术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主要是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为主,占总数的95.3%;通过其他途径学习武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师相对较少,这说明非武术专业教师的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途径相对单一,影响中小学武术教学质量和课外武术运动的开展。

2.1.7江苏省中小学运动会开幕式进行武术表演情况调查分析

表9显示,在调查江苏省86所中小学运动会开幕式中,只有12所学校加入了武术团体表演,占总数的14.5%;有2所学校加入了武术个人表演,占总数的2.4%;另外,有69所中小学没有加入任何武术项目,占总数的83.1%。由此可,武术在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活动中的地位不高,这与执行上级文件的力度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说明武术运动在中小学的推广过于形式化。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第一,武术课外活动是武术课上教学的有效补充,目前,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时间较少,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武术运动的积极性,仅武术课上的学习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有待于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解程度。目前,江苏省中小学有一部分教师不理解为何将武术列入体育必修课,对学校开展武术活动存在疑惑。

第三,在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武术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还有待于提高。能够较好完成教学计划的体育教师数量较少,还有部分教师不能完成教学计划。

第四,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还是以传统体育教学形式为主,这种形式单调、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第五,江苏省中小学非武术专业教师较多,对武术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途径单一,影响中小学武术教学质量和课外武术运动的开展。

第六,江苏省中小学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特别是大型学校运动会上很少有武术项目,这表明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活动中的地位不高,这与执行上级文件的力度和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关。

3.2建议

第一,转变学校传统组织体育活动的观念,鼓励班级之间的武术交流,建立武术兴趣小组。以发展武术运动为主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武术活动。

第二,提高体育教师对武术作为体育必修课的理解程度,武术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它还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一是具有强身健体功能,二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修养身心的作用。

第三,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与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设立奖惩机制,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和课外武术活动的开展等要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最终评比成绩相挂钩。

第四,武术课以单纯的武术动作练习相对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设置上要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第五,武术专业教师紧缺,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武术教师培训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武术专业合作,接收优秀武术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校任教。

第六,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加强非武术专业教师的武术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武术技能。

第七,学校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时要加入武术表演项目,有利于提高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活动中的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有利于武术运动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EB/OL].

[2]王岗,邱丕相,包磊.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体育学刊,2010,(4).

武术教学计划方案范文2

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了《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2014一2023)》的通知,在《规划》的指导下,学校武术在政策层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基于攻防体验的探讨武术教学的步骤与控制,使“体验式”教学更好地为学校武术服务,为学校武术的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武术攻防体验式教学内涵

武术攻防体验教学是在武术课堂上,教师根据武术技术动作,从学生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等五个方面,精心设计武术攻防情景,使学生结合攻防体验来感受武术动作的技击内涵,在攻防体验中学习武术动作的运动力一式、运动路线、运动幅度以及运动力一向等,为学生创设情绪、体力、智力甚至精神上的美好体验,进而将武术套路动作融入到攻防实践的一种武术教学力一法。

1.武术课堂攻防体验教学的意义

1.1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武术攻防体验教学通过情景创设、角色扮演、分组配对、动作编排、模拟实战,使上课氛围既宽松又紧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学生身临其境、分析思考、应变创造,使学生满怀激情的参与教学过程。

1.2主体参与: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武术攻防体验式教学模式主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情景创设、角色扮演、动作拆解、模拟实战等教学设计,使学生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建构知识。正基于此,武术攻防体验教学模式,能够强化学生感知的真切,以真切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认识的主动性,以主体参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一种身心在场的教学模式。

1.3学以致用:使学生更好的运用武术技术动作。在武术攻防体验教学中,教师将对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进行剖析、讲解、解招、拆招,并让学生模拟实战对技术动作进行运用,然后通过角色互换进行攻防转换,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体验武术动作的口的、路线、着力点、发力点、运用力一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在模拟实战中学以致用,使武术课堂变成一个武术技术实践和创造的舞台。

二、武术攻防体验教学步骤与控制

1.武术攻防情景体验教学步骤

根据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征和内涵,将其基本流程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教学目标分析。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对武术套路的记忆、武术技击的运用,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集体、团队配合、创造发挥等能力。此阶段主要分析学生需求、学生特点、预定教学目的,为武术课堂教学做好允分的课前准备;第二,教学方案设计。在教学方案设计阶段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武术课教学内容,并且与同行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同时征求学生意见,及时修正方案;第三,情景空问创设。武术攻防体验教学是在一定的空问中,让参与者产生思想上的触动,在创设的空问范围里产生与空问相-致的感觉,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第四,师生参与体验。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选择模拟角色,对情景体验内容进行实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身感受认知周围的事物,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之道;第五,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参与程度、理解沟通等,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以便反馈、追踪与改进。

2.武术攻防情景体验式教学控制

2.1对课堂安全进行严格控制

武术攻防体验教学是一种基于模拟实战的情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会有踢、打、摔、拿等一系列对抗性的动作。学生在了解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后,总想一试身手,但是由于对于力度的把握不好,不能完全控制出手的轻重。为了杜绝教学中发生伤害事故,必须在课前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和优良的学习风气。教师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置,要对武术的技击特点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安全教育和武德教育成为武术教学的第一堂课,用武德观念规范技术技法。

2.2对课堂秩序进行有效控制

武术攻防体验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民主自由、开放性强,但是这些特点并不等于放任自由,没有教学秩序和纪律。为了保证教学的安全和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教学活动必须在严格的秩序下进行,教师要把握好适度紧张的课堂氛围。教学活动进行之处,教师要明确教学指令和信号。告知学生课堂纪律和教学要求,明确攻防体验与妨戏打闹的界限,循序渐进的进行动作力度和速度的提升。

2.3对教学模式运用的控制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成的,新教学模式的运用不能完全代替或者否定传统教学模式。本文探讨的武术攻防体验教学相比较于其他武术教学模式,虽然有很多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同样存在其局限性,如单位课时内的知识传授量比传统教学模式少,武术技术的系统性和知识的结构性相对来说较弱。因此,针对不同的武术动作、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在武术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辅相成,互相补允,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处理好攻防体验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将他们有机统-于武术教学过程中。

武术教学计划方案范文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土木工程;“双师型”教师;研究

作者简介:孙家国(1968-),男,山东青岛人,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谷艳玲(1966-),女,河南鄢陵人,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教授。(福建 武夷 354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夷学院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ZLGCK2010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71-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土木工程属于基础学科,建国初期在许多学校就已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岩土等各类土木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能面向未来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可以看出,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土木工程=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的综合性、跨学科专业,这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武夷学院是福建省一所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自1985年开办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目前,该专业分建筑工程和岩土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在校本科生共四届累计442人。根据学校提出的“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2]以“卓越计划”为引领,建设和拥有一支教学与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教学能力,确保了“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因此,在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下对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卓越计划”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201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卓越计划高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3]

由此可见,卓越计划对教师的教学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教育能力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建设一支教学与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4]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以实现新形势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土木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一支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实践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的教学团队,才能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1.不断加大引入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为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除了招聘高校毕业生外,还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充实到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中,建设成一支由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组成并能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双师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近年来,学校先后从设计院、施工企业等单位招聘技术人员6人,提高了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

2.科学设置标准,保证人才质量

在引进优秀企业工程师过程中,结合专业建设要求,科学设置引进人才标准,对引进的企业工程师必须具备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中的一项或多项。这样,引进的人员专业能力很强,保证了人才引进质量。

3.加强引进人员的教育执业能力

企业工程师进入高校教学,往往会出现无法适应目前教育体制下的学校氛围和环境,在理论教学方面往往不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经常强调工程现场实际案例及问题处理方法,实际工程案例点较多,但不能将土木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案例贯穿起来讲授,经常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导致出现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5]因而,学校加大引进企业工程师“教师能力”方面的考核力度,引导他们尊重教育规律,着重培养他们的教育执业能力。

三、基于“卓越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建立一支具有工程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的首要工作,而基于“卓越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卓越工程师教育质量保证的关键所在。[6]针对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现状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之间的差距,结合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特色与师资现状,以卓越计划为导向,全面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1)盯企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合理组织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现场创新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双师型”的教师。每学期有计划地把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的青年教师委派到相关工程建设企业中,如企业资质等级较高的建筑施工企业、监理企业、设计企业等。要求教师在这些企业里锻炼半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将土木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理论应用水平,使得他们成为能满足“卓越计划”要求的“高校卓越工程师”。学校出台教师在企业中实践过程中的优惠待遇政策,以解决教师在企业从事相关工程实践工作过程中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后顾之忧。

(2)盯名师。围绕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配备青年教师,构建由教学科研人员和实践教学人员组成的实践教学团队。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教学团队与企业合作,以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以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为导向,申请立项科研课题,以科研带动实践教学,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依托专业优势同武夷山市建设局和规划局等单位合作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安置房建设等项目6个,先后有12名教师参与了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名师为核心、工程项目为契机,以科研带动实践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3)盯行业。地方性高校主要为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鼓励教师考取各类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具有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的8人,占本专业教师的50%。同时规范教师的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能有序地在企业注册,并能真正地参与企业实际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以避免当前仅仅挂名无实质性的工程建设管理的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挂靠”问题。

2.以工程教育为导向的教师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能力培养

(1)教师应树立工程教育理念。学校采取多种学习形式向广大教师传递在“卓越计划”背景下目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等信息,帮助教师明确土木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引导教师及时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工程教育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理念。[7]

(2)以工程教育为导向,优化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目前,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混凝土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筑工程概预算、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课程。虽然各门课程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但各门课程教学目标缺乏以工程教育为导向的整体性目标,缺少特色专业建设课程内容,同时多门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交叉和重复较多等问题。为此,学校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实施要求,以“卓越计划”为导向进一步研究整合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建设方法的问题,重新制定了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优化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3)以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改革。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专业教师必须以“卓越计划”为导向,开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即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开展专业课程教学。例如以一个典型的建设工程案例为主线,将工程项目案例与课程理论内容结合,与学生互动式地讨论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土木工程施工与组织”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校艺术楼建设项目为案例,贯穿该课程的教学全过程,通过现场教学、图片、录像等方式,学生不仅对工程理论理解更透彻,而且对工程实际相关问题更加专注和感兴趣。因而,以“卓越计划”要求为导向,鼓励教师进一步研究项目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整合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将多门专业课程以实际工程项目案例为纽带整合形成课程群,课程群内的并行课程、先后课程的讲授围绕同一综合性工程项目展开,使学生通过完成某一类综合性工程项目的研究、学习、讨论,共同协作发现隐含于工程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柝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实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8]

(4)科学制定评价体系。依据“卓越计划”能力评价方法与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这些能力。对于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时采取笔试和口试、试卷与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考查学生设计能力时注重过程与结果双重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可增加评价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因而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价学习效果的方法与过程中强调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动手实践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

四、结语

“卓越计划”对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通过引入优秀的企业工程师合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求教师深入工程现场,掌握现代工程技术,积累土木工程经验。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活动中,以“卓越计划”要求为标准,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工程教育能力,从而培养出“双师型”的教师团队,为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况晓慢,刘卫萍,王培光.地方综合性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课堂教学大赛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7).

[2]高亮.赤峰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6).

[3]孙家国,谷艳玲.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611”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2,(2).

[4]王贵成,张明雷.“卓越工程师教育”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0,(3).

[5]龚艳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2).

[6]尹立孟.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师资问题与课程体系设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

武术教学计划方案范文4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行业“协同育人”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行业协同育人平台的研究和实践 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要面向社会 校企协同育人 构建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企协同机制探析 基于协同育人环境建设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面向“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育人机制探索 面向行业培养紧缺检修人才 校企协同育人,提高培养质量 高校面向“卓越计划”培养材料类创新工程型人才的认识与思考 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依托石油石化行业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类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校企协同育人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初探 环境工程专业协同化育人模式 面向未来培养卓越技术人才 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普通高校面向行业强化工程能力的软件人才培养 面向“卓越计划”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面向行业 协同育人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面向行业 协同育人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肖静 张开鹏")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中行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各方面问题,介绍了武汉理工大学面向行业培养工程人才的教育改革举措,通过构建面向行业的优势学科体系、行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构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等措施,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行业;协同育人;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为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提升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解决当前工程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严重等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中长期存在的难题。武汉理工大学有着建材建工、交通运输和汽车三大深厚的行业背景,在工程人才培养中依据“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优势学科和专业,面向行业,协同育人,大大提高了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笔者以武汉理工大学为案例,对其经验进行挖掘和归纳,试图为实践教学创新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积淀历史特色,构建面向行业办学的优势学科体系

20世纪50年代,武汉工业大学的前身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及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的前身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和武汉河运专科学校、武汉汽车工业大学的前身武汉工学院相继成立。三所大学分别隶属于国家建筑材料工程局、交通部和机械工业部[1]。学校在国家三大行业部委领导下,高度重视与建材建工、交通、汽车行业的密切合作,把培养三大行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形成了行业与学校发展相互促进、互动共赢的良好机制。经过半个世纪的积淀与发展,构建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土木工程等为主干的特色优势学科体系。

2000年5月,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后,学校面临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为此,学校进一步整合优化了资源配置,发挥整体优势,实现了从以工科为主的行业院校向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转变,从教学研究型院校向研究教学型大学的转变。确立了与行业“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共建”的思路,通过设立三大行业董事会、合作共建研究基地、共建研究院、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等各种形式,构建了与行业密切联系的体制机制,为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大环境。 二、瞄准行业企业需求和定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经济的新常态发展方式,节能环保的绿色建材、新能源汽车、水陆交通等新兴工业对于人才有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于高校培养适应大工业化时展的工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认识到,如果脱离社会对于工程人才需求的实际,对于自身人才培养的条件缺乏清晰的认识,就难以面向社会需求,也难以准确定位工程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培养方式、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这势必使得工程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人才培养的层次不清楚、特色不鲜明、竞争力不足,毕业生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2]。

武汉理工大学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从工程人才培养的源头抓起,可以明确学生应该具有的相关能力与素质,对照相关能力素质,修订专业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研发型工程师。学校联合建材建工、交通运输和汽车三大行业,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进行培养方案调整,按照“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能力结合”的原则,构建了工科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以及专业基础平台,同时按照专业面向设立模块方向,实现与行业企业对于工程人才需求的对接,经过整合与调整,构建了适应卓越工程人才能力与素质培养的知识与课程体系。 三、学校行业协同,构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单一或者简单的某个实验、某个活动能够达成,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因此,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必须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全方位、多平台的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

武汉理工大学对照行业企业需求,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构建了以基础工程能力训练、专业实践能力训练、实践创新能力训练、企业实践能力训练为四个层次,多种模块组合而成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基础工程能力训练平台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最基础的平台,通过实施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改革试点,由教师自主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实施方案,尝试研究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平台则是在基础工程能力训练平台基础上,进行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环节的综合训练,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设置单独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实验周,强化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要求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实际科研课题和企业工程项目;实践创新能力训练平台是在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自主创新本科生项目基金,建立实践创新训练基地,搭建“三位一体”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平台;企业实践实训平台则是通过与学校三大行业董事会所辖大中型企业的深入合作,共建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聘任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导师,开设工程实践性强的课程,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工程实践训练。企业提供实习工作岗位,接受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的顶岗实习,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素质。通过这四个层次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现了从基础到应用、从课堂到企业、从实践到创新的养成环境。在此环境的熏陶和培育下,大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0年以来我校连续5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湖北省挑战杯(创青春杯),2014年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四、体现行业企业参与,完善全面综合动态调整的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全员参与的、对教学全过程和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方面实施的监控,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全员性、全过程、全面性的“三全”概念[3],是能够持续反馈信息、识别关键要素、尽早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调整的系统化工具。教学质量是在教学过程的良好实施中形成,而并非在最后的教学评价中检查出来的。构建全方位、广参与、综合性、动态调整的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尤其体现行业企业的参与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保障。

武汉理工大学依托行业企业,在培养方案制定、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毕业设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监控等环节,充分体现了企业的参与。在培养方案制定环节,通过董事会人才培养工作专题会议研讨,定期组织行业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培养方案进行评价,对照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的研究分析,及时修订培养方案,调整培养目标、知识与课程体系,根据评价情况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内容。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环节,增加对能力和对工程素质的要求,校内学习阶段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企业学习阶段由企业负责日常管理与考核。在毕业设计环节,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由企业导师参与毕业设计的实践环节的指导与评价。同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掌握毕业生去向及社会适应能力,建立与三大行业企业的定期交流,收集行业用人单位对毕业能力和素质的评价意见,及时反馈至人才培养相应环节,将企业评价纳入质量监控体系,运用校内督导、企业监测和综合评估的方法贯穿教学各个环节,实施教学质量监控。 五、立足互利共赢,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机制

武汉理工大学依托三大行业,着力打造了以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行业董事会指导人才培养、共建技术研究院、校企共建专业等机制为主要特色的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为学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在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方面,一方面出台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办法,积极创造条件聘用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学校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15551”人才工程、评选“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特色专业责任教授”等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学校依托建材、交通、汽车三大行业董事会,发挥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董事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召开行业董事会例会,分主题讨论人才培养相关事宜,形成了行业董事会直接参与指导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和专业优势,利用学校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研究院,为企业升级改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学校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企业也为学校试点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实习训练场所和青年教师提升工程能力的主要基地。

提高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贯穿于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环节的监控、人才质量的反馈等全过程。面向行业需要充分发挥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协同育人需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武汉理工大学将三大行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转化为指导人才培养的理念,并将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融入贯穿和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形成了“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共赢的发展格局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武汉理工大学志[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3,97,182.

[2] 林健.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11-17.

武术教学计划方案范文5

关键词:校园绿色整体设计观人性化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project, elaborates some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idea and the practice, emphasizing humanization integrated design concept.

Key words: the campus green overall design concept hum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2.

1.1项目缘起

湖北黄石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位于黄石市铁山区,为了学校的发展,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院迁址武汉,在武汉阳逻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新校区。

2005年11月,我院与武汉中南建筑设计院、武汉市建筑设计院一起参与了设计投标。经专家组一致评定我院设计方案为中标方案。

根据我国大学的发展模式研究,机电学院的发展将定位于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技术大学,培养研究、应用综合性发展的人才。因此,新校区的建设将充分体现产学研相结合、教学与研发相结合、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建设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园、绿色的校园、人性化的校园”。

1.2区位及现状分析

湖北黄石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武汉校区工程位于武汉阳逻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北靠规划中的森林公园,南临汉施公路,西由开发区规划道路 控制,东由规划红线控制。用地内有高压走廊穿过,将用地划分为南北两部分。用地为丘陵地势,地势有较大的起伏,地面高程最低20.76米,最高的丘陵标高为58.16米。

1.3建设规模及设计范围

规划总用地面积56.6ha(含城市道路用地0.2ha),规划学生总人数8000(远期12000)人,总建筑面积23.1万。

1.4.技术经济指标

规划总用地面积 56.6万 总建筑面积 23.1万 建筑密度 13.48% 容积率 0.41

绿化率 54.3% 学生总人数 8000(远期12000)人 教职工人数 445-667人

2.基地解读

山水交融,田园牧歌是场地给人的第一印象。现状多为丘陵起伏较大,零星的水面呈现着不同的情态,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记忆。

自然村落位于场地中部偏东南的高地,排水良好,坡向南方,周围环绕着宁静的池塘。场地系长江冲积带,是良好的建设用地。而场地中心偏北用地农民取土采石,等高线破坏严重。用地西部是植被良好的小山岭,水稻田西向环绕山体,用地以北为植被保护良好的森林公园,可以考虑绿化的渗入。

如何强化基地的生态景观特征,使建筑和人以恰当的方式介入并与之结合,成为设计构想的起点。

3.设计理念

3.1 设计结合自然――景观生态核的塑造

整个校园环境的设计理念是人与自然共生,建筑与环境互动,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原有植被、水体,表现山水园林特色,通过安排校园内点、线、面结合的景观体系,来构成校园的绿地系统,以建设生态化、花园式的校园为最终目标。

3.2教学与实践的统一――高效率的校园

功能分区与单元布局有机结合,突出教学科研和实践训练两大板块,为学校产学研一体化提供良好的建设基础;典型化、通用化的标准教学单元让建筑具有更高的使用灵活性;中心教学区采用集约型的布局模式,专业相对集中,形成网络化的联系,便于信息的交换,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有利于仪器、设备的共同使用和管网的集中敷设。

3.3面向对象的设计――人性化的校园

结合设计场地条件,以中心教学组团为核心,建设北侧和东侧两大学生生活区,既符合学校分期建设的要求,也大大缩短了学生上下课之间的往返距离,实现了功能分区的人性化。此外,控制核心区围合广场的尺度避免空旷的超尺度感,努力营造属于的本校园的场所精神。

3.4可持续发展――绿色的校园

适度集中,节能省地,形成弹性组团的建筑布局,适应学校规模、学科、资金投入的变化,保证运作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增加户外活动用地与休闲设施,提高师生对校园环境的参与度。

设计贯穿环保的思想,尽量减少破坏原有山体水面,保留原生态池塘水系,改善水质;同时,本设计充分考虑周边工厂对环境的干扰,维系校园优雅安静的环境。

4.规划设计

4.1规划结构

用地内高压走廊的限制,将校区划分为校前区和核心教学区两部分。校区内有良好的山丘和水体景观,可建设用地散落在山水之间,呈缓坡。

针对这一特点,方案保留了地块西侧的山丘,将现有水体连通,整理岸线,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绿化环,利用高压走廊范围作为组团间绿化,并用一条斜向的景观轴将校前区和核心区两块用地连为一体。整个轴线长约260米,呈2¬―3.8%的缓坡,以图书馆为高潮并转折过渡到校园东大门。整个用地自然分隔成七大板块,分别是校前区、核心教学区、实训教学区、实训工厂区、文体活动区、后勤服务区以及北侧和东侧学生生活区。

路网结构顺应地形地貌呈两个环状沿地形蜿蜒展开,环绕各功能分区。在绿化环抱之中,安排了贯穿校园的主要景观轴,并通过建筑布局形成了两个核心广场节点。强有力的轴线与教学核心体现了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貌,沿湖、沿山的自由浪漫的路网布置,又体现了环境的亲近感,浪漫色彩与理性主义交相辉映。

4.2功能分区

学院的几大功能区围绕整个校园的几个核心设置。

校前区:围绕校前区的是行政办公大楼、实训大楼和一期教学楼,是校园对外展示的一个平台。行政办公大楼与实训大楼以景观屋面连接,围合成校前区广场,建筑本身也成为校园景观轴线起点上重要的景观标志建筑,与教学核心区遥相呼应。行政办公以及一期教学楼通过周边环形道路与大片广场、停车场的处理,使得其交通与教学、生活流线互不干扰,自成一体,从而实现行政管理以及对外交流独立性、决策性。从汉施公路到校前区广场为两级台地,高差2.5米,其标志性建筑实训大楼距道路红线约240米,属于一个合理的中景实现范围,构成良好的城市景观。

教学核心区:位于校园生态绿化环核心的是核心教学组团,由统领全校的主要景观轴线分为左右两片,一边采用围合布置(由公共教学楼、信息管理学院以及资源机械工程系等呈L形骨架组成教学核心区);一边采用散点布局(由独立的艺术学院及三期院系教学楼组成)。图书馆位于轴线的一端,作为一个制高点统领整个组团,形成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相互通联的紧密群体,成为校园功能组成的主干部分,并与体育馆一起成为东大门的主要对景。汽车系独立点缀在教学组团西部,依山傍水,既与教学核心区保持了较强烈的联系,又利用生态环境降低了噪声的干扰,与实训作为机电学院重要教学实践内容的特点相适应,在用地西侧相对平坦的地段,布置了专门的实训教学区及实训工厂,临规划道路设有出入口,符合其便于对外联系的功能要求。通过校园环路与主要教学区和实训大楼联系,并利用高压走廊绿化带和东部的山体作为组团间绿化,既联系方便又相对独立。实训教学区还预留了一部分用地作为学校后期实训工厂的发展建设,形成产学研的一体化有序发展。

学生生活区:整个校园设北部和东部两处学生生活区,每处由6-7栋宿舍围合学生食堂组成的4000人左右规模的生活组团,便于集中管理和分期建设,实现社会化管理模式。

文体活动区:包括体育馆、学生活动中心以及田径和球类运动场,其布局是大集中、小分散的方式,将体育馆和学生活动中心置于两大生活区中间,成为学生共享的公共设施,且临近东大门,便于对外交通疏散,顺应社会化的趋势。田径和大量球类运动场分两部分集中布置于各生活片区附近,减少了活动通行距离,而其它小型运动场及文化活动设施则散点布置在学生生活区的周围,使宿舍到运动场,文化中心距离较近,又有坡地避免运动噪声对教学的干扰。

后勤服务区:后勤服务区包括对外联系较多的医疗保健中心、后勤基地、车队等,布置于校园东部次入口处,与城市干道有一定的联系,又靠近学生生活区,利于后勤设施服务的开展。

4.3交通系统

目前,现状用地规划道路尚未完备,校园仅在南部校前区短距离临汉施公路,因此我们采用了环状机动车行系统。校园环路在各功能区之间穿行,使校园在整体联系便捷的同时,不穿越各组群的核心空间,婉言曲折的道路线形成步移景异的丰富景观效果。校园主环路宽16米(含人行道)。

同时,规划尊重学生和步行者,设置了人车适度分流的交通系统。环路内布置了步行交通系统,在建筑群体间建构了丰富的步行网络。车行交通与步行空间分离,可以减少人流车流的冲突点,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

校园各入口均有较强的目的性,相应地减少了闲散车辆在校内的通行,进一步减少了人车流线的交叉,实现人车分流。教学活动、体育活动、起居活动区域呈三角分布,减少了往返距离,也避免了相互干扰,满足了流线的合理。

利用地势高差,在学生公寓及部分教学楼建筑下设计架空层停自行车,解决学生大量自行车的停车问题。

4.4竖向设计

本设计结合总平面规划布局,充分利用了实际地形地貌。在尽量达到土方平衡、投资最省的前提下,设计中采取了台阶式平土方式,将整个场地分为12个平土分区,平土标高由25.00m至45.00m不等。运用方格网计算法(20mX20m)计算出土方量为:填方574154.84m3,挖方564961.16m3(不含三期实训工厂区域,若含在一起,总填方为71000m3,挖方720323m3)。回填土需分层碾压。

4.5绿化景观系统

4.5.1空间景观结构

在“生态的校园”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原有山地与水体,山水一体形成生态景观带环绕教学区,是方案设计的构思特点所在。

 一轴

校园景观主轴联系校前区和核心教学区,以一系列广场、平台、绿化漫步道、步行桥等创造出与绿化水景紧密相融的步行空间。

 一湖

设计中将原始地形上的五片水面整合连接,形成中心区的景观湖,水体空间强化了校园核心,兼顾了排洪、生态和景观的需要,并以此为师生提供了更为直接的亲水生活环境。

 一岛

水系环绕在核心教学区间,从而形成一个由图书馆和教学楼群组成的教学岛,若干座桥和广场横跨水系,将教学岛与生活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4.5.2绿化系统

校园的绿化系统在整体的生态景观的基础上,通过水体、林带,几何体育运动绿地等,形成网络,进而延伸渗透至建筑组群、庭院内部,创造层次丰富的绿化空间。各建筑群嵌入这一绿化网络之中,通过广场绿化、平台绿化、庭院绿化等强调人工化的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紧密结合。

主干道绿化以武汉地区常用行道树香樟、桂花及紫叶李间植,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做到步移景异。

主干道环绕两个主要广场――前区广场和教学核心区广场

校前区广场:作为校园对外交流的主入口广场,以庄重大方为主宗旨,在绿化配置上,以雪松和黄杨为主,配以小型观赏叶类植物,组成多种庄重有序的图案以烘托校园行政楼的高大与控制性作用。

教学核心区广场:整体绿化方案应体现校园文化气氛及严谨活泼的教学气氛,因而也以草皮为主,如马蹄金类;适宜散植观叶植物,如小株银杏;低矮类造型植物,如麻叶绣线菊等。

广场的中心主题均以水体为主,行政广场的水面强调规整的几何形,水面适宜点缀飘浮式雕塑,并加线型点式喷泉;核心区水面结合地形中心湖面景观做叠泉处理。

个人简历

武术教学计划方案范文6

湖北省石油化工产业的人才需求的特点

为深入了解湖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产业对化工类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从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武汉工程大学牵头,组织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所属企业和高校,对湖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100余家相关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整理并分析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石油化工产业对化工类人才培养的建议主要有:1.高校要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在线仿真模拟训练等形式,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其具有对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2.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沟通和社交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吃苦奉献、任劳任怨的良好职业道德,成长为高素质全面人才,为毕业后快速融入工作、适应工作、胜任工作奠定基础。

武汉工程大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以现代企业需求为导向,注重专业内涵建设

按照企业和市场的双重需求,通过对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理顺知识体系,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该专业在竞争中具有自己的制高点和旺盛的生命力。[5]例如,针对武汉石化“80万吨乙烯工程”及武汉化工新区对石油化工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于2005年新设石油炼制与有机化工专业方向,并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学校培养人才注重目的性和针对性,该专业方向毕业生现拥有较为宽阔的就业空间,处于较为有利的就业竞争态势。学校于2006年实施“E+化工”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通过实施“英语+化工”(简称为“E+”)双专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批英语扎实、专业过硬、英语和化工专业都是强项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2010年到现在,该专业方向本科毕业生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化工工程师人才的需求,学校自2010年以来积极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申报工作,获批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制定了该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企业培养方案,并与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人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大冶铁矿等企业签订了共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协议,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创新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教育全球化与国际交流的趋势日益明显。为了适应化工国际化的趋势,学校在保持原有化工专业方向和特色的前提下,于2011年新开设了化工国际特色班,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实施与国际化本科教育接轨的培养方案,适应国际市场经济下的人才需求。学生在武汉工程大学学习2年,成绩合格符合要求者,可申请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密苏里大学等学习2年,完成学业可获得武汉工程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及路易斯安那大学学士学位。

(二)改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化学工程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工程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环节积极开展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学校为学生开设教授(博士)论坛、创新性实验计划,开展学科竞赛、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设立校长基金项目、校友基金项目等,学生可获得创新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