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基本功培训范例6篇

武术基本功培训

武术基本功培训范文1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 武术教育 艺术师资 培养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武术教育担负着培养中学武术师资的任务。在培养学生欣赏武术美和创新武术的能力,尤其是传承武术技能方面,武术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人们对普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十分关注,尤其是对艺术教育的培养,目前,高师院校武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培养存在的问题正在通过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学观念逐步得到解决。

首先,从专业教学来说,高师武术专业学生入校时年龄多在二十岁左右,入校前多未接受过武术专业的系统训练(很多学生仅是参加考前强化班),其技能和柔韧性基本未开发,加之绝大多数学生自身条件比较差,这都给武术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其次,对于高师范院校武术专业来说,和普通专业正好相反,艺术专业往往在智力教育方面相对薄弱,学生文化素质低,知识面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较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和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选择。那么,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综合型的艺术师资?本人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应当从如下几个角度加以解决:

一、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条件因材施教

高师体育教育武术专业的教学目的,不是培养武术专业人才,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小学体育、武术师资,所以绝不能进行单一的专业化训练。因此,在制定体育武术教学内容、任务、组织教法和运动量时,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建立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潜力的水平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来确定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不可让学生承受超出自身能力的训练,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教学。[2]武术的基本功训练,体委定编的武术套路、散手训练等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训练应从启蒙入手,循序渐进。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扶把练习和离把练习。扶把练习以训练学生身体的直、立、蹲、开、灵活协调为主,腰腿能力和技巧为辅。扶把练习正确到位后即进行离把训练,主要进行单一动作、单项组合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上肢、下肢、腰与躯干动作协调并规范或基本规范。这方面训练要使学生对运行中肌肉的紧张与松驰能适度把握、动作协调、稳定,具有一般控制力,教学中进行手型、步法、身法的综合训练,使学生身体自然素质与武术专业素质之间的距离尽快最大幅度地缩小。总之,通过基本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武术所需要的正确基本功练习,而且使学生掌握身体运动规律,身体的控制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掌握身体的紧张与松驰,并在一定的节奏旋律中协调自如地运动。

二、应当注重对未来武术师资人才心智素质的铸造

艺术专业以艺术教育为主是必然的,重视技艺培训是无可非议的。武术表演是典型的形体艺术,它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制约。长期以来武术专业在对学生的培训别注重学生武术技能的培训,而淡化了艺术心智的培养,结果从学生到家长、教师,重艺轻文的思想比较突出。在这种教育思想支配下,许多武术专业的学生忽略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其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智力教育和技艺培训同等重要,因为文化知识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轻视文化学习导致的负面效应必然会与我们的艺术教育初衷相悖。

心智素质是指武术者感情、思想及其对武术表现内容的理解等。对于练武者来说,只练其“形”,不养其“神”是练武之大忌。武“形”只是手段,修“神”才是目的。所以说,一个训练有素,能够创造出武术艺术美的武术者,至少应当具备三方面的专业技能,即基本能力(指武术基本功:步型、手型、身法、力度、柔韧性、可塑性、模仿力、节奏感)、技巧能力(指跳跃、旋转、翻腾、控制、高难度技巧的掌握)、艺术表现能力(指对创作意图的理解与再创造的能力,激情、乐感、想像力等)。基本能力和技巧能力是艺术形体(练武者)的体态、体能和技能,是一种表现情感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是心智素质――即艺术表现能力。正因为武术要表现情感和思想,所以练武者就应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情感蕴积,这样才能有“情”可表,有“神”可传。[1]毋庸置疑,心智素质绝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有赖于后天的培养。就心智素质的积累来说,社会生活的滋养和练武者自身教育固然是一方面,但学校教师给予的全面文化教育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因为学校毕竟是系统传授知识技能的地方,它是心智素质奠基与定向的决定性环节。心智素质本身就是决定武术思想深度和情感广度的要素。练武者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心智素质,才能理解其动作的意蕴,才能把丰富的心智灌注于武术动作之中,才能使武术在表现为武术意象时意远情长。正因为如此,所有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就应当在强化技术训练的同时,特别注重对未来武术师资人才心智素质的铸造。

三、应当使学生较多了解其他各个方面的知识

教师应当使学生较多地熟悉和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各个方面的知识。武术是人体动作的艺术,是通过人体有节奏的律动来塑造武术形象,表现社会的人的思想感情的,并以表现人及与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为根本职责。因此,如果练武者在武术学习及武术实践中对于涉及和人文社会各学科的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那么他对于动作形象的展示,对于内在神形意的表达就一定是表层的、肤浅的、概念化的。这是因为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知识的帮助,而认识能力与审美能力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所以,学校除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施教外,还应当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人类社会各个学科和知识是相通的,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世间,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能够从更高、更广泛、更深刻及相互联系的角度把握人生和社会,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各学科的知识及各门类艺术的熏陶之中,就会逐渐达到形神兼备,独具艺术风格和魅力,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中也将会获得更大的自由。同时,应当鼓励学生自觉地吸收积累广泛的社会生活知识,学生步入社会后,首先必须在人才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争得一席安身立命之地,然后才谈得上以其社会实践、艺术实践把我国传统的、现代的优秀武术文化传承下去,继往开来。这既是社会和家长的期盼、学校的期盼,也是时代的需要、艺术的需要。

总而言之,培养武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使他们既有示范能力,又有教学能力,同时武术教学不能仅仅限于武术技术的单纯传授,必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开发,培养出全能型的武术教育人才。只有如此,高师武术专业教学才能走上科学、系统、规范的道路,这也是高师体育武术专业教学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武术基本功培训范文2

【关键词】武术教学 基本功 训练方法

一、武术基本功教学的阶段划分

武术基本功主要包括腿部、腰部、裆部、桩功、手眼、冲拳等六个部分。在众多的内容中,根据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结合武术教学实际,将基本功的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1:初级阶段,主要以基本身型、手型和步型等内容进行教学。

2:在前一段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和难度,同时进行身法、手法、步法和腿法方面的教学。

3:提高巩固阶段,对已学内容不断强化、反复磨练,并同平衡、跌仆、翻腾功的教学密切配合、协调一致。

4:应用阶段。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对武术基本功已初步形成概念,并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术。在此技术上,以基本功小组合形式,进行综合练习,为以后的套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武术基本功的教学是由上述4个阶段组成。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内容与任务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对基本功的教学与训练进行科学安排,灵活运用,使学生在每堂武术课中真正学到一点东西。

二、武术基本功教学步骤

武术基本功是由不同的基本动作、基本技巧和基本训练方法所组成。练习过程中要使学生有效的掌握基本功,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步骤,才能达到这一目的。第一步,通过教师的慢速示范及简略讲解,使学生明确动作的架式结构及正确做法。在讲解过程中先讲整体姿势,再讲上肢或者下肢。第二步,主要明确基本功动作要求和规格。讲解顺序是由下肢、躯干而后手臂。这一步的基本功任务是力求在练习中,做到准确与工整,并对所出现的错误动作及时发现、纠正。倘若学生初学时一时还达不到规格和要求标准,教师应详细讲解,以便学生课后进一步练习。第三步,着重于基本功练习要领的讲解。讲解时最好将练习要领归纳成几个字,即便于教师讲解又便于叙述记忆。如前压腿时可将其要领归纳为:一翘(被压腿的脚尖上翘)、两挺(上体挺胸、被压腿挺膝)、三收髋(被压腿髋关节内收)。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平时善于分析和发现动作要领,在此基础上方能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提炼。第四步,结合动作或练习的技击意义进行讲解。武术运动之所以有别于其体育项目,其最主要的一点即在于它的攻防技击特点。所以在基本功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结合其技击特点进行教学,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动作或练习的理解,同时也可提高学生进行练习的积极性。

三、武术基本功的几种教学方法

1.串联式教学法。即在基本功练习过程中,按照其难易度和内在联系,进行科学而系统的教学,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从一个练习过渡到下一个练习。如:在介绍和练习了基本手型、步型后继而进行基本的手法和步法的教学;当介绍了各种压腿后再进行各种踢腿的练习;继之作各种腿法,最后再练习各种跳跃。这样使前一动作为后一动作服务,一环套一环;动作也由低级到高级、由易到难,使学生稳步扎实地前进。

2.自我对照法。学生在最初的基本功练习时往往会信心不足,教师这时应该抓住其在武术方面的强力求知欲,结合自我对照法进行教学,使学生随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其学习信心。自我对照法即是教师将学生平时的练习成绩记录下来,学生也可进行自我登记;训练一段时间后(1周或者1月),进行一次小测试,通过前后成绩的对照,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从而激发学生练习基本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基本功的练习效果。

3.比赛法。在基本功训练一段时间后或者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动作之后,教师可在班内或组内,以及班与班之间组织基本功比赛。通过比赛不仅可以检查教学质量和效果,找出所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4.典型带动法。在武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多差异也大,所以教师除提出一般要求外,还要善于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并发挥典型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要发现基本功好的典型,也要发现基本功较差的典型。这样使好的典型发挥其骨干作用,帮助和带动其他水平较差的同学,同时通过典型的教育启发,并对其重点辅导,从而带动全体共同提高。这也是“抓两头带中间”的典型带动法

四、武术基本功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倡良好的武德武风放在首位。练好武术基本功贵在一个“恒”字,要能够吃大苦耐大劳;在武德上要提倡嵩德谨已,常言道“无拳无勇,无德无拳”既此谓也

2.武术基本功训练一定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练习基本功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保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训练程度,科学的进行基本功训练

3.武术基本功训练一定要强调姿势的正确与工整。学习一个基本动作,无论在其架构、发力特点和心志意向等方面,都学精雕细刻,而不能只强调动作的做法而忽视基本姿势的培养。否则一旦形成错误动作定型就很难纠正了。如:社会上许多功夫不错但姿态难看,如弯腰、驼背、耸肩、曲腿等等,其原因就在于学习的初始阶段没有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就必须强调基本姿态的培养。

4.武术基本功训练一定要合理安排运动量。学校武术教学主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所以不能以练基本功而练基本功,更不能不顾及学生的身心健康盲目练习基本功。这就势必牵涉到运动量大小的问题。运动量过大超出学生生理承受的限度,容易导致过度疲劳和引起伤害事故,同时也容易造成动作变形;运动量太小达不到训练效果。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合理安排运动量。

5.武术基本功训练一定要合理安排练习内容。武术教学中基本功的内容不能多而杂,更不能走过场。应该根据不同得以、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以及武术课的实际需要和基本功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的安排基本功内容,每次课一般按排2-3个基本动作,力求做到少而精。

武术基本功培训范文3

关键词:武术基本功;练习兴趣

引言:

武术基本功,是一种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武术形式打基础的基本功法,是武术运动实践中积累起的行之有效的科学训练技术,武术基本功练习是一项对身体进行严格、系统、准确锻炼方法。通过武术基本功的训练,能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的素质,以适应武术运动的要求。

1.武术基本功在武术学习中的重要性

拳谚云:“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拳谚充分体现了武术基本功在武术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武术基本功不仅是一切拳术和器械的基础,通过武术基本功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提高专项身体素质,能更快地学习和掌握武术高难动作,为进一步提高武术技能水平打下牢固的功底。

1.1动作的规范性源于扎实的基本功

在教学训练中,武术套路的学习无处不在,套路中每个动作的质量,都是基本功的体现。如:在24式太极拳中,左蹬脚接左下式,独立完成整个动作是由歇步到弓步再到最后规定动作,这就要求腿部的力量,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容易晃动而出现失误,影响动作的质量。[1]

1.2扎实的基本功铸就优越的运动成绩

在教学训练中,就运动员而言,不单是要求套路熟练,更重要的是在比赛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武术功底和武术套路的技能,然而武术的套路是由很多的身法、眼法、步法和零散的武术动作创编组成,因此只有把基本功打牢才能取得优异成绩,在武术比赛中:成绩表现为:动作质量、演练水平、难度分值。

1.3武术基本功的训练能够增进健康

经过系统性的基本功训练,加强了各关节、肌键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提高了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力量,能有效地预防运动中一些受伤事故发生。

2.学生对武术基本功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

通过对武术专项的同学和学校武术队成员的访问,归纳得出学生对练习武术基本功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武术基本功练习自身的特点

武术基本功的特点是:内容单一,练习枯燥乏味,练习效果来得慢,然而武术基本功在学习中很重要,因此就需要学生重复不断的练习基本功,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累的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无精打采,死气沉沉。最终失去了练习兴趣。

2.2学生缺乏武术相关知识对武术基本功认识不到位

武术是一项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具备的运动,除了要求练习者具有很好的柔韧性、协调性等较高的身体素质,还要求练习者必须对武术运动本身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武术运动有一定的认识,以更好的学习武术。

2.3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不纯

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由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来决定。一个人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决定了对所学内容的努力程度。绝大部分学生选择武术的目的是盲目的,一部分是学校规定不得不学,一部分纯粹为了考试拿学分;小部分学生因为对武术好奇,想对武术有更多了解;选择武术的原因是从心里喜欢武术,想更好地学习和提高自己在武术方面的修养的学生极少。

2.4学校武术学习氛围不高

武术学习氛围不高:首先表现在武术课外活动的锻炼人群上,在高校,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在各种运动场所,可以说一片沸腾,各种体育项目竞相登场,唯独少见武术的练习人群,只在校园一隅可以瞥见武术练习者的寥寥身影。

2.5场地对练习积极性的影响

2.5.1教学场地的影响

武术教学场地设施是影响武术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基本上没有专门的武术教学场地,部分开设了武术课的教师在教学中,都是在上课时临时找一块相对比较平坦的场地,作为武术教学场地进行教学。

2.5.2学生学习的外在因素影响

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使用,在使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后创造物质价值或者是实现精神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实现这些过程中可以得到人们的赞同认可。为此很多人在不断的学习、练习,并不断的去努力拼搏,然而在武术的学习过程中,很多人在学习后,学校没有组织比赛,没有提供施展才华的地方,使他们失去了学习和练习的动力,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3]

3.提高学生武术基本功学习兴趣的措施

3.1通过丰富教学教法和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

教师应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多种形式、途径、方法改进高校武术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把动作的学练与体育游戏相结合,使学习既有安全性又有娱乐性,这样可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练习热情。

3.2结合武术的技击性进行教学

在武术基本功的练习过程中每次可以适量的安排攻防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到动作要领,提高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把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介绍清楚,让学生加以演练,增强学生对动作的作用、路线、方向的理解,便于学生准确快速地掌握动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武术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练习积极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大胆增加散打的内容。

3.3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充分运用鼓励的语言赞美学生,创造良好的训练氛围,教学训练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武术基本功的训练具有一定的重复性,这就造成其训练过程中难免出现枯燥、疲倦现象。因此在武术基本功训练中,教师应该运用鼓励和肯定的赞美性言语对学生的练习给予表扬,关心帮助学生,创造一种融洽和谐的训练氛围,用以调节学生在武术基本功练习过程中产生的烦躁情绪,使训练达到良好的效果。[3]

3.4组织武术活动,提高武术学习积极性

在校园中组织各种大型的武术活动和比赛,加大武术比赛的校园宣传力度,提高武术比赛获奖的奖金和证书及等级,吸引同学主动积极的参加到武术活动中,实现他们的价值,在校园内营造一个知武、爱武、练武、比武的良好氛围,使武术真正成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3.5加强武术理论课教学

加强武术理论课教学,武术理论是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讲授,弘扬了武术文化,加强了学生对技术的理解,让每一个同学真正的理解武术的内涵。武术理论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明确自身基本功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所在,定出努力方向。同时,对学生进行练习基本功目的,意义的教育,反复强调,不断督促。[5]

4.结论

基本功的练习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理想效果,所以要求同学们在课后反复练习,认真体会,使学生明白技术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绝不是一两次练习能做到的,而是需要长期不间断地坚持练习。俗话讲:“拳练千遍,身法自现”在武术课教学过程中,要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必须在切实提高教师本身的技术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并不断改进教法,制定合理训练计划,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成都市双流县华阳镇武警警官学院军事教育训练系共同科目第二教研室)

参考文献:

[1] 王浩武术基本功在教学训练中的重要性探究.[A].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太原2009

[2] 曾子明.浅论武术基本功训练.[A].体育学院学报.2002

[3] 范继军.影响武术专选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及对策[A].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部,河南郑州450011)

[4] 骆红斌.普通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A]武汉体育学报2004

[5] 冯凯鑫.武术专业学生基本功教学的探讨.[A].开封市回民中学,河南开封

武术基本功培训范文4

关键词 少儿; 武术教学与训练; 注意问题

前言 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科学性很强的工作。通过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实践,不断总结和发现新的规律。改进和充实教学与训练的方法。在教学与训练实践中,除了遵循一般教学与训练的原则外,还要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 根据少儿生理特点,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1 培养良好体态,控制力量训练

少儿的骨骺比较柔软,软骨成分多,故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少

儿的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故少儿的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轻易脱位。少儿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能量储备较少。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肌力增长不均匀。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各种动作的正确身体姿势的培养,养成良好体态仪表,防止骨变形。在力量训练中,负重练习要慎用,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12-13岁后,力量训练可逐渐增加。少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各项素质搭配练习。特别应加强他们的柔韧性练习。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

1.2 以“双基”教学为主,控制耐力、静力训练

少儿的血液量相对成人含量多,但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成人相比较低。少儿心脏的相对重量和容积均和成人相近。由于少儿的神经调节不够完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故心率较快。心肌纤维收缩力弱,心脏泵血能力小,故每搏输出量小。少儿的血管因易扩张而相对较粗,血压也比成人低。少儿的新陈代谢旺盛,耗氧量大。因而呼吸频率较快,但呼吸阻力较大,呼吸肌力量较弱,所以肺活量较小。同时,由于少儿氧运输功能较差,最大通气量和摄氧量都较低,故在运动训练时,通气量的增加主要靠呼吸频率的增加来实现。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少儿不宜过早的进行专项的耐力训练。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以“双基”的教学与训练为主,以平和的简短武术套路进行教学与训练。以动作的速度练习为主,如冲拳、推掌等。不宜过多的进行耐力、力量和静力性的练习。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少儿的运动量不宜过大,应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密度与强度要注意交替节奏,练习时间不宜过长。科学的运用间歇训练、重复训练等方法。适当发展难度动作。尽量减少憋气、紧张性练习,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应注意动作与呼吸的正确配合,凡是使胸廓扩张的动作应吸气;反之则呼气。如在作跳跃的动作时应吸气;在落地的动作时应呼气等。

1.4 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少儿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不完善,兴奋过程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作和技术时,大多凭兴趣。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其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低,易疲劳,但恢复较快。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善于模仿,但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差。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教学与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单调的重复和静止性的活动。在进行套路动作练习时,应穿插比赛或游戏。同时,安排短暂的休息。以免出现疲劳,提高他们的兴趣。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应以模仿性质为主,少讲解,多示范。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时,教师或教练员不应求快、花、多,应练好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产生错误动作时,教师或教练员要有耐心,作到预防在先,及时纠正。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应运用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口令或口诀进行讲解,也可以运用现代媒体教学,以帮助理解。

2 根据少儿心理特点,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2.1 加强思想教育,以鼓励为主

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或教练员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少儿的思想教育和启发。让他们认识到“双基”训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掌握少儿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要及时发现少儿优点给予表扬。教学训练实践表明,少儿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在教学与训练中,可让他们谁完成的好,谁出来示范。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提高训练效果。往往有些教师或教练员一看到他们完成不好就训斥、责备,使学生自信心下降,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学与训练中看似严肃,反而使少儿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训练效果不佳。

2.2 使少儿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效果

少儿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都有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的欲望和要求。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教练员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如能使他们及时知道教学与训练的效果,就能使错误的技术动作得以纠正,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巩固,从而创造教学与训练的良性循环。例如,在一分钟的正踢腿,一组不记数,不看质量,每天踢。而另一组记数,看质量,并在训练中严格要求,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优点,登记各次成绩和次数。两组练习相同时间后,测验结果表明后一组的效果好于前一组。实验证明:知道效果,会使训练取得较好的成绩。指出优点和问题,能使有关神经得到阳性的刺激,而使另外的神经中枢的联系受到阴性的强化。加强分化过程,使兴奋和抑制两过程更加精确,促使正确技能的形成。特别是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起到振奋精神、活跃情绪的作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鼓舞信心和勇气,产生增力的情绪体验,提高有机体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

2.3 创设优良情绪体验情景,激发竞争意识

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要把已形成的潜在学习和训练的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创设优良的情绪体验情景,活跃少儿的学习和训练情绪,激发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教学与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环境的改变;形象生动的启发语言;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游戏;变换教学与训练的项目和形式等,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调动身体各器官尽力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当然,教师或教练员在定教学与训练的任务时,应注意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经过努力能够克服的,这样才能推动少儿心理的适应性不断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少儿武术专项教学与训练是为比赛准备的。在比赛中,运动员的情绪状态是最敏感的部分,由于少儿的情绪波动性较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对外界刺激敏感。在教学与训练中,应多采用单练的形式,让他们充分体验赛场情景,培养克服外界环境干扰的能力。同时增强力争上游的决心,培养良好的竞争意识。

3 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其他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3.1 掌握好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

少儿武术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要有长远规划,合理搭配,力争科学地控制教学与训练全过程。在早期教学与训练阶段,以全面身体素质练习为主,以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和机能能力为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主,并结合简单的踢腿、冲拳、抡臂等,发展肌肉协调用力能力,提高掌握基本动作技术的能力,并注意专门发展柔韧、协调、灵活性等素质。随着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年龄的增长,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比例逐渐加大,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要求逐渐提高,围绕专项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力量、柔韧和速度等进行专门性基础训练。

3.2 专项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训练有机结合

在少儿武术的专项身体训练的早期,主要是通过专项训练手段如基本功训练,来发展他们的专门能力,在专项能力教学与训练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对基本技术的规格和完成动作的完美程度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使基本技术得到熟练、巩固与提高,把身体训练的成果通过专项技术训练转化到少儿武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上去。

3.3 注意恢复,控制无形训练

不懂得恢复,就不懂得训练。教师或教练员在教学与训练结束后要采取适当的恢复措施。放松活动与有效的按摩对少儿消除疲劳有相当作用,应引起重视。另外,还要与家长保持联系,控制少儿训练后仍去玩耍,如打游戏机等等,晚上要按时睡觉,减少无形的训练。还要督促少儿不挑食,保证充分的营养补充,以良好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迎接下一次的训练。

4 结束语

4.1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是一项系统的、科学的工作。所以,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要根据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切合少儿实际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要不断加强身体、心理训练,逐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4.2 少儿正处于武术打基础和积极提高的有利时期。所以,在进行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培养他们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少儿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通用专修教材《武术》.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版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

武术基本功培训范文5

关键词:舞蹈武功课;创新;发展

舞蹈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思想与情感、反映社会生活、构建理想世界。中国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诗、乐、舞的结合构成了中国先民最早的艺术表达形式。中国舞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武功技巧的运用。研究中国舞蹈就离不开对于武功课的研究,同样舞蹈课的改革与发展也离不开对于舞蹈武功课的创新与发展。

一、舞蹈武功课的基本特点

(一)舞蹈武功课的审美特点

舞蹈武功课中,舞蹈武功技巧是中国舞蹈富有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段。武功舞蹈技巧的运用使得舞蹈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舞蹈武功的表演中呈现的是较为复杂的动作和技巧。这种动作和技巧是按照立体空间进行轨迹的转移。在这种较高难度的动作中伴随着富有飘逸感的翻腾、转动、或者静止。这种动作的表演具有活力和生机同时也具有柔美与飘逸的审美特点。给人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感受。舞蹈表演中的武功技巧的展现,不仅可以塑造人物、表达内心活动还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得舞台效果鲜明而又具有冲击力,使观众在审美的同时感受到视觉和心灵的震撼。另外,在舞蹈武功中多展现的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情节与情感。在舞蹈武功中渗透的中华文化使得舞蹈更加具有文化韵味。也能对中华文化优秀的思想和精神进行传承与发扬。

(二)舞蹈武功课的训练特点

舞蹈武功课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对注重身体协调能力的培养,大多数的舞蹈动作都是比较复杂的,而且具有动静结合的特点。这就需要在训练的时候注重身体的反映速度和协调能力,这样才能在动静转换较为频繁的舞蹈动作中表现出流畅与协调。另外还要注意提高学生对于肌肉的控制力。舞蹈武功中所体现的“高、漂、美、新”正是舞蹈武功动作的神韵之所在。而这些技术都要通过对神经以及肌肉的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来实现。在训练中还要具有坚强的毅力。舞蹈武功课对于学生的体力与耐力都构成不小的挑战,而训练的过程又是枯燥的。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克服身体和精神上的困难,磨练他们的意志。

二、武功舞蹈课的发展方向——武功舞蹈化

(一)武功舞蹈化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舞蹈艺术的艺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在舞蹈武功课的实际教学和表演中我们发现,舞蹈武功课在很多地方出现了与舞蹈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舞蹈武功课理论与技术发展的缓慢造成的。这使得舞蹈武功课跟不上舞蹈发展的脚步。实际的表演中,会出现武功与舞蹈相分离的状况;使舞蹈的整体美受到影响。另外,武功中所包含的过于浓重的戏曲色彩也会阻碍舞蹈武功课的发展。因此,武功如果想被舞蹈吸收和运用并实现完美结合,就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使武功舞蹈化。通过对武功舞蹈化的研究、探讨和实践使武功实现舞蹈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武功舞蹈化是实现舞蹈武功课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武功舞蹈化的具体做法

武功舞蹈化首先需要将武功的动作与舞蹈技巧相结合。如每个翻跟头的动作都应该有舞蹈动作的连接和身韵的体现。将相关的武功动作与舞蹈动作结合成组合进行训练。使得武功与舞蹈紧密结合,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将武功动作与舞蹈艺术、舞台艺术进行有机的结合。

其次,要实现武功舞蹈化还要对音乐进行充分地运用。将学生的日常武功训练动作在音乐中完成,可以根据倒立、下腰、旋子、扫堂、小翻等不同的技术动作的特点搭配适当风格与节奏的音乐。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训练的枯燥还可以使武功与音乐形成有效的协调与配合。与此同时应该开设专门的音乐欣赏课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音乐的情感与色彩。这对于他们将武功转化成舞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另外,在注重武功舞蹈化的同时也要充分强调对武功课的基础训练的重视。武功课的基础训练效果直接影响到舞蹈艺术的展现。我们要将武功舞蹈化,前提是掌握了扎实的武功基础功底。否则武功舞蹈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舞蹈武功课也失去了灵魂,武功舞蹈化将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只有在坚实的武功基本功的训练基础上吸取舞蹈艺术、音乐艺术、戏曲艺术等众多艺术形式才会使武功舞蹈化实现长远的发展。

三、舞蹈武功课在教学中的创新与改革

(一)根据当今舞蹈需要制定教学计划

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从创作题材到表现风格及表现手法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和水平。这对舞蹈武功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舞蹈武功课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根据当前舞蹈的发展水平和趋势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计划。这一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科学规范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要根据舞蹈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舞蹈武功课的培养目标进行制定。

舞蹈武功课的教学计划要具有创新性。不能复制以往的教学计划,要体现出新的目标和新的理论高度。在吸取先进的舞蹈武功课的理念的同时结合本校舞蹈武功课开展的实际情况。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就会使教学计划更有方向性也更有针对性。

(二)根据教学计划需要有效组织教学

在制定了完善的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就要根据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课程训练的目标与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舞蹈武功课的教学中可以将教学计划分成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等不同层次的计划。甚至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将计划细化到每一节课。由于舞蹈武功课的特点,在武功技巧的训练上会出现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教师应该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技巧。通过锻炼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动作。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心理指导。使他们在训练中更有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具备舞蹈武功课训练所需的心理素质。

(三)不断实现舞蹈武功课的综合化与科学化

舞蹈武功课要想实现长远发展还要与时俱进。我们要在保留传统舞蹈武功课精华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优秀的内容和技巧。如舞蹈武功课可以吸收艺术体操、戏曲、流行街舞等艺术领域的优秀的舞蹈语汇。将这些优秀的元素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加工提炼与升华。使舞蹈武功课的形式与内容在保留原来特点的同时不断丰富。另外,舞蹈武功课的教学中还要在提高学生武功技巧的同时开发学生的艺术体能、艺术心智、实现多方面的综合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的科学化。使得舞蹈武功课的教学理念更加先进,教学实践更加科学合理富有成效。

结语

舞蹈武功课的创新与发展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积极吸收先进理念的同时不断地结合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为舞蹈武功课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奠定基础。(作者单位:无锡文化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国舞蹈武功技巧.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9.

武术基本功培训范文6

关键词: 少儿 基础训练 问题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继承、发展到现在,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喜爱,正逐步走向世界。

俗话说:“习武者,以精、气、神为本,以手、眼、脚为根。”也就是说练武术以手、眼、脚为基本,而最根本的莫过于以步型、步法为根基,结合手、眼的功架。由于少儿时期是打基础的关键,其基础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合理选择基础训练内容

少儿有其心理特点,只有根据其生理规律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少儿时期对事物的兴趣比较广泛,但不专一,对武术的认识也是一样。因此,我们要加以引导,使他们正确地认识武术,了解武术,培养他们学习武术的兴趣向更深一层发展。少儿的思维发展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抽象逻辑思维占主要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成份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二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根据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其基础训练以选择长拳类内容较为理想,因为长拳中无论哪个拳种,都具备幅度大、腾空高、造型美的特点,而且包含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等许多基本功和基本动作。此外,可以进行一些提高身体素质水平的专门训练,以促进专项运动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对于武术套路来说,尤其是在启蒙和初级阶段应注意加强身体训练,这对少儿身体的全面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每一运动素质在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是不同的,每一运动素质都有发展的最佳时期。

2.重视“三基”的训练

武术的基础训练是指根据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规格要求所采取一系列训练方法。基础训练的内容包括基本功和基本动作,它们是组成套路的要素,也是套路技术的最基本技术。因此,基础训练是套路训练的基本,基础训练的好坏,直接影响套路水平的提高与否,所以对正在长身体的少儿来说,狠抓基础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2.1基本功和基本动作

基本功和基本动作一般包括肩、臂、腰、腿、手、步,以及跳跃、平衡等练习。在少儿训练过程中可穿插一些徒手动作的连接组合练习。一代代的教练员在长期的少儿武术练习实践中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形成了一套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低到高,完整而系统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通过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可使身体各部位得到较全面的训练,并能较快地发展武术运动的专项身体素质,为学习拳术和器械套路、提高技术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少儿经常进行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练习,能增强各个关节、韧带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必要的弹性。通过原地和腾空的各种旋转动作的练习,能提高前庭分析器的机能,这对提高动作质量和防止减少练习中的伤害事故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2.2动作规格

少儿思维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较强,因此更适合于直观教学。另外还应注意,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攻防含义,无论采取什么训练方法都不能忽略攻防这个核心。

在少儿武术基础训练中以长拳训练为主,长拳的动作规格要求是舒展大方,线条清晰,造型美观,因此在少儿基础训练中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训练。规格主要是指人的身姿、形态,这里主要指定式姿态,也就是说,完成每一个武术动作,对头部、上肢、肩、胸、跨、踝等都有一个正确的取位要求。只有搞清楚动作规格,才能出一个从头到脚完整的动作造型,要想达到完整的动作造型就必须注意少儿时期武术基本动作(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的训练。

总之,每一个动作都有它的规格要求,如果对初学者一味追求进度,急于求成,不注意姿势动作正确与否,等到错误动作定型后再改正那就比较困难了,这就是武术界常用“学拳容易改拳难”来告诫习武者的原因所在。少儿武术训练要能达到一定预期目的,就要搞好各项基础训练,尤其要注意功架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形成舒展大方、线条清晰、造型美观的风格奠定良好的基础。

2.3神态

少儿武术基础训练中,除了动作规格外,加上一定的神态,演练出的水平会明显上一个档次。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神贯注、气势饱满、手眼相随、内外合一,而体现上述要求的关键则是眼神。从武术的角度讲,“看”和“见”这两种眼法比较适用,“看”和“见”互相衬托,才能体现出武术固有的神态。眼是武术动作的传神“窗口”,眼神可把武术动作的内涵表现出来。神是眼神与神气之合,形是神之所在的物质基础,神则是形的统帅和灵魂,形出而神生。运动员如果不善于运用眼神,动作就会显得机械而缺乏生气。

3.与武术有关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训练,作为运动训练两个同样必要的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方面从运动训练内容中被排除出去,都会影响最终的运动效果。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内容是互相制约的,专项训练的内容取决于由身体训练所建立的前提,而身体训练的内容也具有运动专项的某些特点。

3.1速度素质

动作速度是完成武术技术动作的核心,速度素质对迅速完成武术套路中步型、步法变换、手法变换起着重要作用。速度素质训练分为加速能力、绝对速度和速度耐力三大部分,其中加速能力和速度耐力训练对武术套路运动的补益最为直接。

少儿在7-14岁时,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占优势,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反应快、速度素质的增大率最大,是发展速度素质的最佳时期。然而由于少儿心肺机能较弱,不能适应长时间的紧张活动,经常使用最大速度重复进行固定的练习,可能导致少儿速度障碍的形成,影响速度素质的发展。因此,训练中着重加强少儿加速能力的训练是切实可行的,而速度耐力的训练需谨慎、适当、少量。

3.2弹跳素质

随着武术运动的发展,翻腾跳跃动作在武术套路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套路中腾空跳跃的高度和难度不断有新的突破,需跳得高,落得轻。这对下肢的爆发力和弹跳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下肢爆发力和弹跳力量好,将有助于高难度动作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是成为一个优秀武术运动员必备的条件之一。

7-15岁是少儿弹跳素质的快速增长阶段。根据少儿生理和心理特征,此阶段的弹跳素质应与协调性、速度和力量训练结合进行。

3.3柔韧素质

在武术运动中,不仅动作起伏转折快速多变,而且有踢摆腿额、翻腰、抡臂、劈叉等动作,特别是跳跃接劈叉和坐盘等动作,都需要很好柔韧素质。

少儿在4-5岁起,就可进行柔韧素质训练。练习的形式应以动力性为主,适当安排一些静止的和被动性练习。练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不同部位的柔韧性练习要交替进行,以防止局部关节、韧带过分伸拉而受伤。第二,尽量少安排紧张的身体弯曲和扭转的活动,以免损伤少儿的脊柱、髋关节和软骨组织。第三,把柔韧练习和力量练习结合起来,以利于少儿各部位关节、韧带和肌肉的协调发展。

3.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武术运动员正确而迅速地掌握技击动作,完成套路的重要素质之一。7-12岁是儿童灵敏素质的稳定提高期。训练中,应依据武术套路运动的特点,加强少儿对时间、空间判断的准确性,每次训练对动作的方向、幅度、速度、节奏等要有明确的规定,才能达到有效地提高少儿灵敏素质的目的。

4.少儿基础训练中易出现的问题

少儿由于训练时间短,加上思维能力较差,右大脑皮层建立的正确概念不牢固,易出现错误动作。因此,教练员应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以防形成错误动作定型。

初学者对某些动作往往感到别扭,在训练中容易偷懒而忽视动作规格,导致身体形态发生变化。少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期,错误动作会导致骨骼变形。有的教练员不注意训练的方法,使女生的大腿过粗,小腿过细,影响了身体的线条美。训练时应发展深层肌肉,不能进行过量的负重深蹲等训练,应遵照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训练。

少儿时期也是长知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好奇心、模仿力、记忆力、好胜心等都比较强。因此,教练应根据少儿的特点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对少儿进行武术基础的训练和一般性身体素质训练,使其能够在今后的专业训练领域有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怀忠.中华武术.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