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例6篇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1

关键词:双截棍;大学体育选项课;可行性分析

传统武术是中华武术的精髓,传统武术有很多器械,其中有一种,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很多武术家、武术爱好者对其钟爱,并且在近代被李小龙宗师发扬光大,那就是柔中带刚的双节棍.关于双节棍,一般人认为它仅仅是一种武术器械,但是它不仅仅是一种武术器械,它还包含一种精神,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为高校大学体育选项课开设双节棍课程提供相应的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大学体育选项课开设双节棍课程的可行性,调查对象为宿州学院大学生及相关的领导、老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查阅双截棍有关书籍和资料,并检索整理有关双截棍发展进程、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双截棍教学方面的文章,以期了解双截棍研究的前沿动态.1.2.2问卷调查法对宿州学院2013、2014、2015、2016级学生随机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87份,回收率93.5%,其中有效问卷182份,有效率97.3%;体育教师及相关领导问卷随机发放11份,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1.2.3数理统计法对咨询、调查访问获得的有效数据,运用软件对其做数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开设双截棍课程顺应当代教育改革潮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立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必须坚持教学内容、方法及措施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原则;另外,高校体育选项课应该改变“一跑到底”的模式,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第三,双节棍运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如趋义避利、注重人伦、贵和尚中等,这就能够使学生在双节棍的练习中,对传统文化有所感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2].2.1.1开设双截棍课程符合大学生体育兴趣充满时尚、健康、青春特色的双截棍运动十分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和挑战的年龄特征.据调查显示(见表1),有84.6%的学生对双截棍运动感兴趣,只有15.4%的学生对双节棍运动不感兴趣.其中学生对双截棍运动感兴趣的原因是:娱乐交流占25.3%、强身健体占32.5%、经济实惠占17.5%、简单易学占13.6%、防身自卫占11.1%(见表2).综合表1、2、3的结果可知,如果开设双截棍选项课,必将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和喜爱.2.1.2大学生对双截棍运动的了解程度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双截棍运动的了解程度还是比较高的.统计结果(见表4),有100%的学生知道双节棍这项运动.综合表1、2、3、4、5显示,学生是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双节棍这项运动,并且所有的同学都了解,以及大部分同学对双节棍运动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2.1.3双节棍选项课开设的条件调查双截棍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也得到了一些领导、老师的支持(见表6、7).在调查的宿州学院领导老师中有7位认为开设双截棍选项课是必要的、可行的,约占总人数的63.6%,认为不必要、不可行的约占36.3%.表明一些领导老师是支持在大学体育选项课里开设双节棍课程的.同时据调查统计(见表8),其中所有的教师都认为双截棍运动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这就为双节棍课程的开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外,通过表9可以看出,除师资力量稍显薄弱以外,学校所拥有的场地器材和学生拥有练习时间是非常充足的,这就为开设双节棍选项课奠定了一定基础.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学生的喜爱程度为大学体育选项课开设双节棍课程提供了一定的受众基础.(2)领导老师的支持为双节棍课程的开设提供相应的“软件”支持.(3)高校充足的场地器材,为开设双节棍课程提供了硬件支持.(4)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短期内大学体育选项课大面积开设双节棍课程有所局限.

3.2建议

(1)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及相关教师的引进;积极宣传双截棍运动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对双截棍运动的认识;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制定双节棍的课程目标及大纲,为开设双节棍课程做足“软件”准备.(2)组建双截棍社团,举办双截棍交流赛,为广大双截棍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以及切磋的机会,让学生在比赛和交流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国高教研究,1999(04):3-7.

[2]王飞华,李朝旭.论双节棍的发展与现代价值的初探[J].搏击(武术科学),2011,8(12):54-56.

[3]高恒,蒋桂芳.双节棍的文化特征及价值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26(04):86-89.

[4]孟祥太.浅析双节棍的历史发展与价值[J].搏击(武术科学),2011,8(11):47-48.

[5]温戈.全图解李小龙二节棍[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6]李向伟.截拳道两节棍技法汇宗[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7]杨琦,金长杰.双节棍的发展与价值初探[J].科技信息,2010(14):279-280.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2

关键词:武术教育;拳种;技术传承;拳种意识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4-0095-04

中国武术教育一直是武术界研究的热点,因为这是事关武术传承的问题;因为武术教育的历史意义、社会效应对武术的发展乃至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更是因为,当前武术教育开展的现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有调查表明:“全国近70.3%的中小学没有开设武术课,甚至部分学校已经削减武术课而增设跆拳道,学生对武术的认知模糊,学生心中武术与现实存在错位”,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当下中国武术教育的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问题。承载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追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武术拳种传承被单一化、标准化的武术所取代。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是系统的理论研究,它需要我们从各种视角去审视,无疑“拳种意识”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视点。

1 对武术拳种的文化解读

套路是中国武术的核心,是中国武术文化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格相似、拳理一致、流传有序的套路组成了拳种。1982年武术挖掘整理小组对拳种的界定为:“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一个完整的拳种,除了包含相对稳定的动作结构,还包含相对完善的拳种经典著作。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各拳种,既凝结着“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中国文化精神,同时也因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形态、社会变革以及创拳者的个人修养水平影响使每一个拳种都有其文化、技术、理论体系,它们承载着武术的历史、文化、精神。可以说,拳种有自己的文化个性,拳种有自己的故事,拳种有自己内化的精神。

从历史中走来的拳种,携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演绎着平常生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美妙回忆。沿着拳种的起源、发展、繁衍去追朔,我们发现每个拳种的形成过程都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拳种的魅力所在正是它那流光溢彩的文化积淀。正如,背刻“精忠报国”抗金英雄岳飞创形意拳,传达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忙来时耕田,闲来时造拳”陈王廷创太极拳,散发着对生活、对自我完美的追求;霍元甲弘扬迷宗拳,诉说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不是在武术单个技术、套路中体现,而是拳种在其发展、衍变过程中与传统文化浸透下水融的体现。拳种的共性与个性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识。

2 从“拳种传承”到学校武术“体育化”

2.1 民国时期,以拳种为载体的多元化武术教育

从20世纪初的“土洋体育之争”起,武术成为与西方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竞争的“挡箭牌”,并被推到与西方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同台竞技的擂台”上。

民国期间,武术教育影响最广泛的中央国术馆,其学科内容包括:党义、国文、地理、历史、算术、国术源流、国术学、生理学、军事学、音乐;术科课程包含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查拳、新武术(拳脚科)、连步拳、杂拳、行拳、掇脚(戳脚)、劈挂拳等诸多拳种以及格斗项目和外来格斗项目。而以武术为重点科目的学校是1917年初北京体育研究社附设的体育讲习所,学科内容包括: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各种教授法、体育原理、武术理论、中外体育史、生理学、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国文;术科以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少林十二式、马刀、枪术(24枪)、棍术(夜叉棍、少林棍)、戟术、剑术(剑术基本练习、七剑、十三剑、神禹剑、飞龙剑、乾坤剑)、锏术、器械对手(十二棍兼枪棒、太极枪、单刀对枪、双刀对枪)、新武术(棍术、剑术)等诸多拳种套路为主。

古老的中国武术被纳入现代教育的范畴,中国传统拳种的传承人带着自己独特的技艺,带着自己的历史以“体育的身份”进入学校的课堂,展示各自的拳种风格,展示对武术的独特感悟。武术从一门手艺,一种草根文化在“土洋体育之争”进程中,开始向学校精英教育靠拢、转型。虽然这一时期,学校教育中的“文”不只是中国的“国文、国术源流、国术学”,也有西方体育学科下的“心理学、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并且武术的体育价值也开始受到重视,但武术教育的开展仍是以拳种为主要内容和载体,学校武术不仅注重对拳种技术的传播,更注重对拳种渊源、拳种文化的考究和传统文化的学习,且不忘以东方体育的身份同西方体育教育对比争鸣。

2.2 建国初期,“劳卫制”影响下的武术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的性质、地位、目的和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1952年成立的国家体委,设置专门机构――民族体育形式研究会,标志着武术被正式列入体育范畴。1953年在天津召开了全国民族体育表演大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到70年代末,列入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内容有武术操第一、第二套;少年拳、初级拳、青年拳、步型拳、健身拳、三连腿、对练拳、八段锦、太极十二动、形神拳等。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为1-3路长拳、简化太极拳、初级刀、初级剑、初级棍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武术教育的内容呈现出简单易学、容易推广普及的特点,这与当时我国国情有很大关系。

建国初期,国民体质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增强国民体质,摆脱“东亚病夫”的帽子成为当时体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武术更多服务于这一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武术教育。而大量拳种由于自身复杂的行为系统,不利于在学校体育中迅速普及和推广,而无法立足于学校教育。博大精深的武术拳种只能精简,编创简单的套路而跻身于“体育概念”之下,成为一类运动项目。

2.3 改革开放以来,竞技理念主导下的武术教育

1987年颁行的《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把武术的教学内容设定为武术操、简单的拳术套路。由于追求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效性和传播推广的简单性,武术教学内容逐渐被缩减、统编为更简单的基本动作和组合,青年拳、24四式太极拳、三路长拳和初级的器械套路等。传统拳种被淡化,学校武术教育形成了单一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局面。近20多年来,我国武术的振兴是以竞技武术的发展为先导的,竞技武术的目标是走向“国际赛场”。学校武术在竞技体育的主导之下成为培育后备人才的基地。规定套路成了武术教育的全部,进人学校走向大众的武术变成了简单化的

竞技武术。传统武术退位于幕后,成为陪衬。传统武术的道德教育功能削弱,历史教育价值消失,文化教育属性被弱化。

3 对当前武术教育“拳种意识”淡薄的反思

从民国时期、建国初期以及改革开放这3个时期来看,我们的武术教育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一些社会因素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武术的发展。拳种是中国武术的文化和技术统一的集合,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身体的完美结合的产物。拳种是中国武术价值体现的核心资源。拳种是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武术的诸多功能,武术教育必须要具备拳种意识。遗憾的是,我们对拳种的内容、文化特色、功能和价值认识模糊,忽视了拳种的文化内涵。在武术教育中,拳种意识被竞技意识所取代。所以,以竞技意识来开展武术教育,技术传承便成为了唯一。武术教育中的文化性便在竞技化的过程中而逐渐褪化。现今人们看到学校中流行的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等都是空有体育的架式而无武术灵魂的展现。甚至在专门培养武术专业教育人才的高等学校,单一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国家规定套路)国际武术竞赛套路也已全面垄断着教学内容。身体教育成为核心,文化、思想、精神教育渐行渐远。学校武术教育出现了严重的“文化紧张和真空”,这些情况的出现与拳种意识的缺失有着必然联系。

“拳种意识”的提出,表明武术教育开展不单单是技术的传播,更是文化的传承,领略武术深邃的思想文化内涵才是武术教育的更高境界。同时,武术教育不仅仅是体育价值的突显,更是对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的孕育和培养,是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和延续。片面、生硬的截取武术的片断进入学校是对拳种的误读,是对武术教育价值的漠视。只有把拳种作为武术教育内容有效载体的集合,我们才能探寻到中国武术历史、文化、思想和精神内涵。

4 强化“拳种意识”是武术传承的文化选择

4.1 拳种传递着民族传统文化的信息

一种文化历史愈悠久,时间延续愈长,其模式就愈稳定,其个性就愈突出,价值取向也就愈明确。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国武术的历史久远,展现每一个拳种的历史轨迹。回眸拳种的历史,就等于翻开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拳种维系着我们和祖先之间的某种联系……拳种就像时间隧道,连通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国以史立,因为有了历史,拳种才显得厚重;因为有了历史,拳种才会有积淀,才会有故事;因为有了历史,拳种才能形成自我的个性,养成自我的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从历史中寻找记忆,在现实中不断回味。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宫商角徵羽的千古佳音述说着炎黄子孙的剑胆琴心。拳种是武术历史的浓缩。民族文化需要在学校人文教化中长期培育并代代相传。用历史说话的拳种在武术教育中必将显现突出的作用,因为它们是人类历史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印记,它们记录了拳种成长的历程,是今天与过去之间的桥梁,是人类解读自身历史的钥匙。过去的时光还依然存在于现实当中,时刻唤醒着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强化拳种意识,就是在现代学校武术教育中,在武术教学的内容上,挖掘武术技术的文化内涵,使技术教学渗透着武术文化的传播,使学生技术学习过程变成获得武术知识、增进武术情感、知晓历史人物、丰富身体体验。

4.2 拳种的多样性将突破武术教育“单一化”的模式

俗语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文化更是孕育不同个性风格的拳种。源于河南温县的陈式太极拳分化繁衍出赵堡架、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多种太极拳支派;流传于山东胶东各地的螳螂拳;源于少林寺的少林拳;盛传于京津冀的八卦掌;在山西、河北广泛发展传播的形意拳等。无不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争奇斗艳,各放异彩。

作为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拳种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中国武术的主要拳种都是从地域文化派生出来的,不同的地域文化以自身的个性风格和特殊内容,使武术拳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和汲取了诸多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营养,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基础,拳种延绵的过程也是地域文化发展传承的过程。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每一个拳种,蕴含着创拳者的修养、学问和品格。一个传统武术流派在发展过程中的兴盛与否,除了满足个人心理、身体,乃至社会的需要,还取决于这个流派在各个时期杰出人物的文化底蕴和功夫的深浅。

风格各异的拳种在体现差异的同时,也共同体现着文化的“大同”,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共性。当我们横向观察各门各派的拳种。在它们身上都体现出武术共有的气质,也是最能体现大同思维的,即自身的平衡概念。更有拳法与人品的相得益彰,即实现了天人合一与伦理道德的融通。

强化拳种意识,是对中华武术多样性的认可,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整体观,遵循中国文化的内在规律,它突破了“统一化、单一化”的封闭观念。拳种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为学校武术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舒展大方的长拳、通背拳;小巧灵活的螳螂拳、地趟拳;起伏转折、形神兼备的翻子拳;迅猛发力的南拳;形象逼真、妙趣横生的醉拳、猴拳、鹰拳、蛇拳等。各个拳种突显的动静、起落、站立、转折、轻重、缓快抒发了自我的个性,也共同演绎了中国武术的魅力。

4.3 拳种内在精神追求提升受教育者的人生理念

与学校武术冷清相比,外来的跆拳道和空手道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简单易学的形式日渐风靡,受到青少年的追捧。同时,中国人的礼仪、忍耐、谦虚、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却在跆拳道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跆拳道始终把礼仪等一些人生理念灌输给习练者。而学校武术仅仅留住了武术的技术,却丧失了武术的真实。习练武术的人从习武为乐逐渐走上了习武为生的道路,原本调遣人们生活的武术变成了一种职业的武术。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3

美国梦,从20世纪初到如今,经久未衰。作为这个纪念特辑的主角:李小龙,从他的父辈开始,便也是创造美国梦的一员。按照现在的说法,李小龙应该算是正宗的“ABC”。他生在美国,在中国香港度过少年时光,有着美国和中国两种文化背景的生活经历。他因体弱而走上了习武之路,又因为武术而蜚声国际。他把“功夫”一词写进了词典,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获得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

他的美国梦,不是种植在异国土壤中的孱弱的苗,而是像大树一样枝繁叶茂,福泽脚下的土地。

面对这样一个内涵丰富的生命,就好像一部可供查阅的字典。在后人感到自己的力量不足,正能量不满的时候,把前人的鼓励放在那儿,随时检索。

A-C ………… Page32

D-G ………… Page33

H-K ………… Page34

L-N ………… Page35

O-R ………… Page36

S-V ………… Page37

W-Z ………… Page38

America

李小龙与美国的不解之缘

1940年初冬,李小龙出生于美国加州的旧金山。家人为这个初生的孩子取名为“李振藩”,在他身上寄托了振兴一方的希望。祖籍广东顺德的李小龙继承了东南亚居民较为矮小的体态特征,刚出生就显得瘦弱。父亲李海泉为了让儿子能有一副好筋骨,在李小龙7岁时候起就开始教授他家传的太极拳,从此一练20年,父亲实际上是他武术生涯最早的启蒙老师。

2006年12月5日,李小龙和摇滚巨星Elvis Presley 的头像画作一起出现在好莱坞的庆祝活动上。

上海的某酒吧开业,吸引了当年与李小龙合演过电影的美国老头前来助阵,敲响开场锣。

习武的少年总是有一种好斗的气质。后来人们回忆,当年一家子吃饭的时候,总能听到古怪的声响,那就是年少的李小龙一边吃饭一边捶打凳子,他相信用这样的方法能使自己的骨头变硬,随时应付外面的挑战者。

由于父亲擅长的粤剧在美国市场情况并不乐观,李小龙出生后,父亲决定举家再迁回中国香港。李小龙在香港一边读书一边刻苦练习中国拳法和西洋拳,他不满足于从录像带和书籍中对西洋拳的认知,要回到美国“实战”体验。

他在西雅图开始了大学生活,除了学习外,把精力都放在研习武术上。他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中国功夫队”,经常在校园里进行训练和表演。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李小龙有了自己最初的绝招“李三脚”“寸拳”和“勾漏手”。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租了学校的一个停车场的边角作为武馆,挂起了“振藩国术馆”的牌子,一边教授武功一边和朋友们切磋技艺,技术大有长进,尤以腿功造诣更为精深。

从这时开始,李小龙的名字传遍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等电视台也请他表演中国功夫的腿法。他和太太一起经营的国术馆规模和设备不断完善,世界上许多显赫的武打明星如美国空手道冠军罗礼士等都争着拜他为师,好莱坞的著名电影明星如占士亨宾和史提夫都是他的门徒。美国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他“以武会友”的宗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虽然李小龙缔造的影视传奇大部分都在香港,但美国是对他影响至深的地方。他生在美国,葬在美国,妻子是美国人,成功开始于美国。

好莱坞在1991年发行的纪念李小龙的DVD《Return of the Dragon》。

Bruce Lee

被世界认可的李小龙

李小龙是李振藩的艺名,Bruce Lee是英文名,也是他在世界上更为通用的名字。他的影视剧作品在海外的宣传,他的关于武术技艺和哲学思考的著作,以及世界对他的认可和褒奖,全都是用的Bruce Lee 这个英文名。他一生只活了短暂的33年,但却让Bruce Lee 传遍了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至今这些地方还有专门的介绍李小龙的网站,市场上还能见到他主演的电影的DVD光盘,以他的功夫为主题的电子游戏和制作的T恤。

除了Bruce Lee,外国人还能熟记的另一个关于李小龙的发音就是“龙”。这个一直是中国图腾代表的神话形象,在大家心目中和李小龙紧密相连,是武术偶像的化身。人们会问,为什么影星如此之多,却对一个已经离开几十年的李小龙如此念念不忘呢?他们大多都会回答,他是龙,是个英雄。

充分诠释中华武术精神的电影《唐山大兄》剧照。

China

中国一直是李小龙生前

最喜欢的国家

李小龙一生中所受教育的两个重要阶段,都是在香港完成的:小学是在香港九龙德信学校,中学为香港喇沙书院和圣芳济书院。

能够在美国出生但却回到中国接受教育,这和父亲李海泉的人生方向调整不无关系。李海泉从小在茶楼当伙计,练就一副能够“上听下达”的好嗓子以便于唱单。天天“练嗓”的李海泉在茶楼得遇粤剧名伶小生奕并拜师学戏,很快成为粤剧后起之秀,在上世纪40年代初,李海泉和廖侠怀、半日安、叶弗弱合称“粤剧四大名丑”。

日军侵华后,为了躲避战祸,李海泉带着妻子到了美国,他原本设想能够在旧金山的唐人街继续粤剧演出,但天不遂人愿,失望的李海泉还是决定回到香港。只不过,与来时不同的是,回去的队伍中,多了刚出生的李小龙。回到香港后的李海泉声名渐旺,妻子何爱瑜又出身名门,所以李家在香港的生活较为安逸和富足。李小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中国形成了最初的印象。

Dollar

用财富让家人过上

幸福生活

凡是成功的人,绝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目标非常明确,李小龙也不例外。比如,他曾经在扬名世界前,自信地在一张便笺上写道:“我的明确目标是,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酬的超级东方巨星。从1970年开始,我将会赢得世界性声誉。到1980年,我将会拥有1500万美元的财富,那时候我和我的家人将过上幸福的生活。”

虽然李小龙在1973年猝然死亡,没有兑现他关于1980年的诺言,但前面的确所言不虚。他做到了在1970年开始蜚声国际。在1971年,他以1.5万美元的片酬签了两部影片,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可观的一个数字。

7岁的加利福尼亚女孩伊莎贝拉・汉森是美国最年轻的空手道黑带高手,光脚能踢碎6块木板。她最喜欢李小龙,希望将来能拍功夫片。

巴基斯坦女孩出于防身的目的也在积极练习东方的空手道。

Ed Parker

美国空手道之父的提携之恩

埃德・帕克,空手道运动在美国的奠基人,也是“肯波”流空手道的创始人,当年美国最早的空手道(唐手功夫)推广者和武坛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之一,被尊为“美国空手道之父”,曾多次入选美国《黑带》群英殿。

1960年代初,当李小龙以默默无闻的中国功夫小子身份写作出版第一本武术专著《基本中国拳法》时,埃德・帕克为其欣然作序;当李小龙办武馆时,他提供相关办馆经验;当埃德・帕克举办第一届长堤国际空手道锦标赛时,他邀请李小龙作为特邀嘉宾,并派出黑带助教丹・伊诺山度贴身招待,给予李小龙在美国武术界展示中国功夫的机会。

李小龙童年时代,深受父亲的太极武术影响。

青年李小龙的表演天赋,和父亲是一位戏剧表演艺术家不无关系。

李小龙父亲李海泉,也是著名的粤剧名伶。

Father

父亲与人生的启蒙

20世纪40年代初,当小龙正换着门牙,张嘴便嚯嚯漏气的时候,父亲李海泉(原名李满船)已经是香港“粤剧四大名丑”之一。他的表演幽默含蓄,唱腔雄浑质朴,尤其擅长武戏,深为粤剧观众所称道,在海外演出,也广受华侨观众的欢迎。身为粤剧名伶的他从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进过戏校,所有的唱做念打功夫都是师父小生奕亲自传授。一日为师,大概足以成为一切崇敬的理由,因此父亲很尊敬有良好志向并能够言传身教功夫的行家。对亲传师父的情感和敬仰,影响至儿子李小龙成立“振藩国术馆”后,自己为人师也坚持着亲传亲教的信念。

作为一个擅长武戏的粤剧名伶,父亲研究练习了几十年的家传太极拳,从没有一天间断过。有时候,坚持也是一种传承的能力,李小龙很好地继承了这股力量,也受到了太极拳和道家思想的武术启蒙。

女儿李秋源(李小龙妹妹)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作为演员,他不止一次地为大家带来震撼心灵的喜悦,他是成功的粤剧名丑。作为丈夫,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他给予我母亲最大的爱与尊重,他始终陪伴在母亲身边,直到去世。作为父亲,他不仅照顾爱护我们这些他的子女,他还照顾了许多我们的亲戚,照顾到整个家族。”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很多香港人都举家逃难,李海泉则选择让一家人留下,他相信佛祖,佛会保佑一家人平安。父亲一直信奉佛教,女儿李秋源认为他是一个哲人,儿子李小龙后来大学选读哲学系,也是父亲寄予了他宗教哲思的萌芽。

Game of Death

《死亡游戏》真戏假做的遗憾

世人所知,李小龙的最后一部作品名叫《死亡游戏》。这游戏仿佛亦是一个玩笑,电影还未上映,他就自己玩了起来。电影原作名为《死亡的游戏》,是1972年李小龙与好莱坞合作《龙争虎斗》之前就开始构思、创作的一部电影。原故事讲述了一位武术高手(李小龙饰演) 的家人被绑架并扣为人质,作为赎回人质的条件,这位高手被迫到一座五层高塔上去打塔闯关,夺取藏在塔顶层的一份“秘宝” 。一路过关斩将、出生入死,越接近顶层,对手越强大,影片中将展开一场名副其实的“死亡的游戏” 。

李小龙原定的手稿中已经将每一层的高手选定,他的意图是把世界上最出色的武术家和运动员集合在一起,拍摄一部前所未有的功夫片。在当年的脚本视频截图中,微笑的李小龙身前打板上的名字是《死亡的游戏》。在这部所谓李小龙最后的电影作品中,原本两个小时的打斗场面,由于情节删改,剪辑至最后只有11分钟是李小龙本人在生前完成拍摄的。真戏假做,其余部分是分别由五位替身,以及后期大量的面部电脑特技,在好莱坞补拍完成的。巨星陨落,电影最终没能按照李小龙生前所编的情节拍摄。

李小龙逝世五年后经过删改的《死亡游戏》上映,千万影迷怀揣着对李小龙最后遗作的崇敬进入影院。《死亡游戏》的首映反响剧烈,为纪念这位荧幕功夫巨星,美国洛杉矶政府将7月8日《死亡游戏》首映日定为“李小龙日”。

Hong Kong

香港电影与李小龙,谁成就了谁?

首次从美国回到香港的李小龙,只3个月大就登上了电影《金门女》的荧幕,由此电影童星生涯拉开了序幕。10 岁以后活跃的李小龙还陆续参演了《人之初》《细路祥》和《人海孤鸿》等其他电影作品。在香港生活的前18年中,李小龙共出演了18部粤语文艺片。

在香港游客最多的尖沙咀星光大道,还有纪念李小龙的高大铜像。

香港是李小龙成长的地方,念书、拜师、学武,那时的香港给予李小龙一切他所需要的营养。在好莱坞无名的闯荡未果之后,30岁的李小龙放弃了美国的生活和事业,又一次回到了香港。这一次他决心将中国功夫搬上银幕,也要将香港的武打电影推向世界。

他和香港嘉禾公司合作,主演了第一步功夫电影《唐山大兄》,影片一经公映,立即引起国内外轰动,成为功夫片的经典开山之作。虽然李小龙33岁的人生中只给香港留下了四部电影,但是他将香港的功夫电影推向了好莱坞推向了全世界。

至今在香港游客最多的尖沙咀星光大道,还有纪念李小龙的高大铜像。香港电影和李小龙,就像永远敞开大门的家和一个勇敢的孩子。

李小龙和师父叶问

叶问的故事被多次翻拍成电影

咏春拳的影响范围广泛,爱好者多以木人桩练习拳法。

Ip Man

一代宗师――叶问

1954年在香港,一个身材矮小正值青春气盛的13岁少年,因为不服气“单挑”被人欺负,经朋友介绍在一家武馆开始学习功夫。有谁曾想过他那时的师父,恰恰就是被后人称为咏春拳一代宗师的叶问。而在师父的言传身教之下,那个不服气的少年多年之后甚至与世界空手道冠军“单挑”也没有再输过,他就是李小龙。师父对于李小龙的武术启蒙,是他一生武学成就的根基。

叶问被称为咏春拳一代宗师,是因为在叶问之前,咏春拳只有家传,传播范围小影响力也弱。叶问先生首先在香港开武馆后,咏春拳得以大范围传授传播,为世人所了解。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叶问先生培养出有名的徒弟李小龙,在李小龙的影响下,包括成龙、洪金宝、元彪等人都曾学习过咏春拳。

宗师的亲传教导之下,李小龙早年武术功底殷实而稳健。练咏春拳所用的木人桩,后来也多次出现在李小龙的电影作品中。正是因为咏春拳的拳法,让李小龙顿悟了武术的真谛在于一个字――“快”,这也是后来李小龙自创的截拳道的萌芽思想。看过李小龙身手的行家说,小龙的截拳道中有很多咏春的影子。

Jeet Kune Do

截拳道,李小龙自己的武术之道

继承着咏春拳的思想,取世界格斗武术之精华,1967年7月,李小龙首次将自己创立的武术新体系命名为“截拳道”,意为截取对手进攻之道。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截拳道的技巧和思想都是不受束缚的,李小龙在自己的著作《截拳道之道》中说,“截拳道是无任何形式的,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自由李小龙,在武术的世界里也从不拘泥于任何门派和形式。他所创立的截拳道亦不同于其他任何武术形式,是融合世界各种武术精华的全方位自由搏击术。

“截拳道并不虚张声势。”截拳道体系不仅是李小龙必生武术技巧的精华,也是李小龙人格之道的最好体现。截拳道刚刚创立时,李小龙击败了世界空手道冠军罗礼士、泰拳拳王察尔・铺,然而即使如此他还是非常虚心地向对手请教和汲取经验,希望能将截拳道发扬得更加广大。

李小龙说:“截拳道避免一切肤浅、不实,而是直接切入复杂问题的核心。” 这正是我们心中的李小龙,他和他的真实的功夫,他的截拳道之道。

Kung Fu

李小龙将“功夫”一词写入词典

上世纪60年代,当日本的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泰国的泰拳、美国的拳击名誉世界时,西方人却对中国武术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李小龙在美国开设武馆传授中国功夫,提升中国武术的国际知名度;很多世界级的空手道冠军都拜李小龙为师傅,从而见识了中国武术的厉害,知道武术的发源地是中国。当人们以“好斗”的名词冠以李小龙时,他依然我行我素地主动与各流派武林高手切磋,向叶问学习咏春拳,并以此为基础,借鉴、吸收各类拳种的先进的技击思想、原理及方法,创造了现代中国实战武术“截拳道”。

传说中,本来外国没有Kung Fu这个单词,因为李小龙对中国武术的演绎,让外国人惊叹不已,又听到人们一直说“功夫”之类的,就创造出了这个“像音”的英文单词。

也由此得来,人们习惯说,是李小龙将Kung Fu(功夫)一词写进了西方人的词典。

喜获长子不久后的全家福。

李小龙和妻子琳达的相恋时光。

李小龙在教儿子李国豪武功。

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代替父亲领奖。

李小龙对于第一个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能子承父业。

恋爱的时候,琳达是李小龙的英文口语老师,李小龙是琳达的武术教练。

Linda

李小龙的妻子与家庭

17岁那年,琳达第一次见到李小龙就被深深吸引。她在李小龙传记――《我眼中的布鲁斯・李》中回忆他们的初遇:“我第一次看到布鲁斯时,17岁,读中学四年级。在学校里,我正与几个女友聊天,偶一抬头,不禁脱口而出:‘那是谁?’他是那般英俊且穿戴不俗,一顶窄边礼帽配上一件米色长风衣,绝对是校园中难得的‘风景’。”

1964年,两人正式结为夫妻。1965年2月1日,长子李国豪出生;2月4日,李小龙得到机会去20世纪福克斯公司为《陈查礼》试镜;2月8日,李小龙的父亲去世,全家一起回港奔丧。在香港赋闲半年,加州的武馆只能关闭,《陈查礼》始终没动静,他们回到美国后,一家人的生活陷于困境。往返机票,与亲友间的应酬,每一步都得花钱,琳达迫不得已向母亲开口借钱……

直到1971年,李小龙在香港用四部武打大片彻底翻身,成为炙手可热的天王级巨星,他们的家庭生活品质才有了根本的改变。

美国姑娘没有用人们偏见中的开放心态对待婚姻,倒是功成名就的中国男人失去了传统的坚守。一段时间内,李小龙虽然并不打算破坏家庭的完整,但却公开和情人们开始交往,直到忽然去世。

琳达后来独自生活在美国西雅图,2001年,她从教师的岗位退休后就和女儿李香凝一起发展和推广着“李小龙基金会”。在1993年纪念李小龙逝世20周年时,琳达将李小龙生前许多珍贵遗物拍卖,她解释说:“也有很多小龙的东西我是永远不会拍卖的,包括所有他写给我的信、文章和送给我的衣服、珠宝。我之所以举办这个拍卖会,是为了让仰慕和喜爱李小龙的影迷们有机会拥有属于他们的英雄的东西。”

Movie

四部代表作成就不朽传奇

据说,李小龙尚在襁褓中时,好莱坞电影《金门女》需要一名华人婴儿出镜,李小龙就上了银幕。在随父亲回到香港后,六岁便成为知名的小童星。他天生酷爱电影,如果第二天要拍戏,头天他晚饭后就会上床休息,次晨母亲一唤就醒,从不迟到。

在好莱坞发展受挫后, 1971年他回到香港,一部《唐山大兄》首轮公映23天,即创下3197400元的辉煌佳绩,打破了此前由美国影片《音乐之声》所保持的票房纪录。继《唐山大兄》之后,李小龙又拍摄了《精武门》,《精武门》比《唐山大兄》增加了一倍的预算,引起更大的轰动。李小龙一跃成为天王级巨星。两年间,四部电影,奠定了李小龙的不朽地位。

Nunchuks

双节棍与周杰伦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4

【关键词】大学体育 武术教学 分组竞赛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167-02

中华武术起源于古代狩猎活动,伴随华夏文明的发展而日趋博大精深,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中华武术作为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其他体育项目特征的同时,更与我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和中医等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瑰宝。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如火如荼展开,大学体育教学无论是在项目上或是内涵上,越来越符合当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武术作为大学体育教学中一门重要的课程,也越来越受到众多大学生的喜爱。当前我国高校大学体育开设的武术项目较多,一般武术套路开设有太极拳、长拳和各类刀枪剑棍等项目,武术搏击类开设有散打和太极推手等项目。相对于中学时代体育课对武术教学的缺乏,大学体育在课时的设计上保障了1至2年的学习时间,并赋予其必修课的课程属性。因此,就大学体育武术教学而言,因其受众为素质相对较高的大学生,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武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的一般功能。

一、大学体育武术教学的现状和困境

(一)我国当前高校大学体育武术教学的现状。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从最早的行政班模式逐步发展到选项课或俱乐部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由和自。大学体育武术教学属于公共体育教学的范畴,由于武术是大家喜闻乐见的项目,且对场地要求不高,几乎所有高校均开设有武术课程。在项目设置上,一般开设的武术套路项目有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初级刀术、初级枪术、初级剑术和初级棍术等传统项目,开设的武术搏击类有散打和太极推手等项目。教学时段按专本科区别有2-4个学期,学时数从96-144学时不等。教学模式一般按选项班或俱乐部进行班级教学。在武术教学师资方面,由于武术专业的特殊性,武术教师一般毕业于各大体育院校武术专业。

(二)当前高校大学体育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上看,虽然武术在各大高校均属学生较为喜爱的项目,且由于武术受场地影响较小,各高校也热衷于开设武术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当前大学体育武术教学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例如,现实武术教学与学生学武动机的矛盾,现实武术教学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矛盾,武术套路教学的枯燥与体育课组织的矛盾,以及武术技能的习得与当前体育课社会舆论的相悖。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武术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

从武术课堂实际操作中看,武术教学特别是套路教学存在工作量大,不好组织的问题。

一方面,武术教学不同于球类课程教学,球类课程教学的道具是学生熟悉的篮球或足球等,而且可以边练边比赛,而武术教学的内容是学生陌生的武术套路和技击动作,需要不断重复练习,且无法组织有效的比赛,课堂中学生所有的活动均需要教师的指导或调动。另一方面,公共体育武术教学中,现实武术教学与学生学武动机存在不一致,多数学生最初是从武侠电影和武侠小说中接触到武术,认为练好武术就可以开山劈石,日行千里甚至以一挡百。然而当前高校现实武术教学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了解和传承、传播中华武术文化。即使要习得功法(如硬气功)之类的武学,更需练习数年才能有所收获。因此,针对武术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需要研究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当前大学体育课武术教学的要求,逐步解决武术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困难。

二、武术教学分组竞赛法的内涵

自古中华武术传承武艺的传统方式是“师徒”传教方式。而近代以来,随着武术进入高校体育课堂,一个武术教师面对的是30人左右的班级,这与传统的“师徒”传教方式大相径庭,各高校在武术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均以班级为最小教学单位,教师通过动作示范和个别指导,最后达到教学目的。由于在武术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陌生的武术套路和技击动作,且需要不断摸索和重复这些枯燥练习,这种“现代式”的武术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习得武术技能的目的。

分组竞赛法不同于上述的武术教学方法,是基于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引入竞争机制和“尖子生”培养制度,将一个班级按要求分成若干个小组,且以小组为最小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学生数大于7人,教师在全班教学示范后,对各小组进行单独加强辅导和示范。另外,在每小组选出组长即“尖子生”进行强化训练,各小组在“尖子生”的组织下进行阶段性的常规练习,最后在每节课结束前进行分组竞赛,展示动作套路并打分,每节课的考评计入期考成绩。同时,将体能练习纳入奖惩内容,在竞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笔者通过多年在一线体育课程教学中实践,发现该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大大提高了课堂的组织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发掘和培养出了特别优秀的学生,是一种值得继续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学方法。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5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查阅结合实践调查发现,目前高校武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学内容难度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因此,建议加强对武术文化的传播、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套路和技击实战的结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 前言

武术是集踢、打、拿、摔等攻防技击动作与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平衡、跳跃等动作于一体,通过套路与实战技击为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了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中均开设了武术课。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武术课教学效果下降,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也逐步下降。

2 高校武术课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难度大,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武术教学中,教学内容多以长拳三路、简化太极拳、初级刀、初级剑、初级棍等套路为主,套路结构复杂,内容较多,对于普通大学生有难度。以套路教学为主的武术课,只注重的外在的演练形式,而忽略了武术技击的重要内涵,对于动作的攻防含义一带而过,很少进行专门性的练习。因此,随着瑜伽、跆拳道等项目的兴起和流行,及大学生实际需要偏好的改变,学生对于传统的武术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当今的大学生喜欢具有竞争性、对抗性、激烈性的体育项目,希望能学以致用,觉得传统的武术套路花拳绣腿,学习难度又大,逐渐越来越失去兴趣。

2.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一般武术课教学都是基本功学习和基本套路演练。教学手段通常都是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因此,15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会使学生感觉单调、枯燥。

2.3武术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有些武术教师不是科班出身,只是通过普修课学到武术技能,因此动作示范不到位、讲解不深入;有些教师是专业运动员出身,但是对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能力缺乏;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强,上课敷衍了事,因此,这些因素都容易造成学生对武术课越来越缺乏兴趣。

3 提高武术课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

3.1在武术课中,加强对武术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武术的起源,内容及其特色。比如讲述一些武术中的传奇人物、故事、拳法起源等。

3.2根据学生需要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长拳三路、简化太极拳、初级刀、初级剑等动作较多。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课时又少,所以在相应的情况下可以选取简单的五步拳、散打技法进行授课。课前用武术基本功变成准备操,并穿插武术类体育游戏,提高学生积极性,活跃气氛。

3.3加强套路教学和实战技击教学的结合套路和实战技击是相辅相成的,实战技击是套路的内涵,而套路是实战技击的表现形式。因此,在套路教学中注重对动作攻防含义的解释,加深学生对套路动作的理解和记忆,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并学以致用。引进实战技击的内容作为辅助,有利于学生增强体质的同时增强防身技能。

3.4利用现代先进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利用录像、VCD、电脑多媒体演示这些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武术教学效果。

3.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武术教师,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学习。尤其传统武术方面的知识,尽可能的了解和学习国外的各种武术搏击项目,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能力。

4 参考文献

武术初级棍术教学范文6

各位来宾,我们现在要去参观游览的地方就是中国禅宗发源地-----少林寺。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创建,因其座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时三年到达少林寺,首传禅宗,影响极大。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现在的少林寺不仅因其古老神密的佛教文化名扬天下,更因其精湛的少林功夫而驰名中外,“中国功夫冠天下,天下武功出少林”。这里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武术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武术正宗流派。

少林寺景区还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2000年,少林寺景区被国家旅游局首批认定为我国目前最高级----4A级旅游区。

少林寺景区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二祖庵、达摩洞、十方禅院、武术馆等主要旅游景点。

现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少林寺常住院。

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是主持和尚和执事僧进行佛事活动的地方,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为七进建筑。现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

山门:山门就是少林寺的大门,这是清代建筑,一九七五年翻修,门额上的“少林寺”三字是清康熙皇帝亲书,上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

山门殿台阶下两侧的石狮是明代刻立的,即显示了佛门的气派,又象征着镇邪与吉祥,山门外两侧还有明代嘉靖年间建造的东西石坊各一座。

大家看,山门殿佛龛中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又称迎宾佛,他慈眉善目,笑迎你们的到来。我们把弥勒佛称为“端庄庄重山门喜看世间光辉照,笑哈哈迎来人祝福极乐无穷”。

山门殿佛龛后面供奉的是韦驮菩萨,人称护法金刚,它手持金刚宝杵,保护寺院佛、法、僧三宝的安全。

我们看山门甬道两侧有多品碑刻,人称少林寺碑林,这些都是唐宋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碑林东侧是慈云堂旧址,现为少林寺碑廊,它不仅记载着寺院的兴衰状况,而且在历史、雕刻、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计有碑刻108通。

碑林的西面是锤谱堂,这里回廊一周42间,它用泥塑和木雕等形象地展示了少林寺武术的缘起、发展、练功、精华套路、国防功能、僧兵战迹、武术活动等内容,共陈展14组216个锤谱像。有坐禅、跑经绕佛、八段锦、小红拳、大红拳、六合拳、通臂拳、罗汉拳、昭阳拳、练基本功、十三棍僧救秦王、小山和尚持帅出征、月空法师平倭寇以及俗家弟子习拳练武等。俗话称: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大家比照这些塑像姿势就可以练习少林功。

天王殿 我们现在看到是第二进建筑天王殿,天王殿的原建筑于1928年被石友三烧毁。这是1982年重修的,殿门外的两大金刚,传为“哼”、“哈”二将,职责是守护佛法。大殿内侧塑的是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它们的职责是视察众生的善恶行为,扶危济困、降福人间。人们根据四大天王的组合特点,寓意“风调雨顺”。

大雄宝殿 是全寺的中心建筑,是僧人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该殿和天王殿一样在1928年被军阀石友三烧毁。这是1985年重建的。该殿是面阔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供奉的为现世佛----释迦牟尼如来佛,左为过去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未来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殿内东西山墙悬塑的是十八罗汉,屏墙后壁悬塑的是观世音。少林寺大雄宝殿与其它寺院大雄宝殿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三世佛左右各塑有站像达摩祖师和被称为少林寺棍术创始人的紧那罗王。另外,在该殿中间有两根大柱下还有麒麟雕像,预示了禅宗佛教是完全汉化的中国式的佛教。

大雄宝殿前两侧的建筑为钟、鼓二楼,东南为钟楼,西南为鼓楼,原建筑毁于1928年的兵火,1994年进行了重修,它们是寺院的固定建筑。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

钟楼前这块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它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

《李世民碑》的北边是《小山禅师行实碑》,记述了少林寺曹洞宗第24代传法禅师的经历和重振少林禅宗的功德。它的背面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面刻有佛、道、儒三教混元图像,此碑反映了嵩山是佛、道、儒三教荟萃之地,体现了三教合流的重要思想。再往北我们看到的是清乾隆15年(公元1750年)刻立的《乾隆御碑》。碑文是一首五言诗: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大雄宝殿东侧的殿宇是紧那罗殿,重建于1982年,内塑的紧那罗王是少林寺特有的护法神。这里展示了紧那罗王的报身、法身、应身三种不同的形象。

大雄宝殿西侧与紧那罗殿相对的是六祖堂。是1982年重建的,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两侧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称六祖拜观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达摩只履西归图”。

藏经阁 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毁于1928年,1994年重建,它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内供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国弟子于1996年揖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在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大铁锅,是明代万历年铸造的,据说是当时少林寺和尚用来炒菜用的小锅,从这口锅内可以想象到少林寺复当时的昌盛与繁荣。

藏经阁东西两厢分别是东禅堂、西客堂,东禅堂是供僧人坐禅的地方,西客堂现为接待宾客的场所。

方丈室是少林寺住持僧(也就是方丈)起居、生活、理事的地方。乾隆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乾隆游历嵩山时曾在此住宿。方丈室门口东侧的钟为元代铸造,此钟只能在遇到紧急情况下方可击之,起报警作用。

达摩亭 又称立雪亭。殿内神龛中供奉的是铜质达摩坐像,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殿内悬挂的“雪印心珠”四字乃乾隆皇帝御题。说起达摩亭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据佛教经典记载:达摩来到少林寺后,有一中国高僧神光也追随而来,虚心向达摩求教,被达摩拒绝,神光并不灰心。达摩到石洞面壁坐禅,神光侍立其后,达摩回寺院料理佛事,神光也跟回寺院,神光对达摩精心照料,形影不离。对禅师的一举一动,心悦口服,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公元536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达摩在达摩亭坐禅入定,神光依旧侍立在亭外,这时天上下起了大雪,大雪淹没了神光的双膝,神光仍双手合十,一动也不动,第二天早上达摩开定后,见神光站在雪地里,就问他:“你站在雪地里干什么?”神光回答说:“求师傅传授真法。”达摩说:“要我传法给你,除非天隆红雪。”

神光解意,抽出戒刀,砍去了自已的左臂,鲜血顿时柒红了白雪,达摩心动,遂把衣钵法器传给了神光,作为传法的凭证,并为其取名为“慧可”。我们现在所说的“衣钵真传”的成语故事即源于此。“断臂求法”的故事也一直为禅家所传诵。同时,为纪念二祖慧可立雪断臂求得佛法,人们又称“达摩亭”为“立雪亭”。

达摩亭东侧的为文殊殿,殿内供奉的是文殊菩萨,下面请大家跟随我去参观少林寺最高的大殿,当然也是最珍贵的殿堂。

千佛殿 千佛殿是明朝建造的,是少林寺院的最后一座建筑,又名毗卢阁,殿高20余米,面积300余平方米,是寺内的最大佛殿,殿内神龛中供奉的是毗卢佛(即释迦牟尼佛的法身)神龛上悬挂的“法印高提”匾额是清乾隆皇帝御书,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是明代绘制的500罗汉朝毗卢大型彩画,出自明代无名画家之手画意精美,设计大胆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我们往地上看,殿内砖铺底面上有4排48个站桩坑,他们是历年少林寺僧练拳习武的脚坑遗址,从这些脚坑我们可见少林功夫非同一般。

千佛殿东面是观音殿又名锤谱殿,殿内供奉白衣大士,即观音菩萨。殿内墙壁上是清中晚期绘制的少林寺拳谱。

千佛殿西面是地藏殿,殿中间供奉的是地藏王,站在地藏王南侧的为答辩长老,北侧的为道明和尚,殿内南北两面墙壁绘制的是“十殿阎君”,西面墙壁绘制的是“二十四孝图”。

各位朋友,请大家按原路返回,我们下面参观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少林寺塔林。

少林寺塔林是历代少林寺高僧的坟茔,总面积14000余平方米,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林现存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砖石墓塔240余座,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座、元塔46座、明塔148 座,其余为清塔和宋代不详的塔。少林寺塔林是我国现存古塔群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古塔群,这里的塔高一般在15米以下,由一级到七级不等,明塔的高低、大小、层级、形制是根据和尚生前在佛教的地位、佛学造诣、佛徒数量、威望高低、经济状况及历史条件而定的。

少林寺塔林中的名塔有: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的法玩禅师塔,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的普通塔,金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的西唐塔,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的坦然石塔,清康熙五年(1666年)的彼岸塔,元代(后)至元五年(1339年)修造的菊庵长老塔等。塔林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雕刻、书法、艺术史和宗教文化的珍贵宝藏。

下面我们继续到初祖庵参观。

现在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初祖庵,初祖庵位于少林寺五乳峰下,在少林寺寺院的后面山坡上,是达摩的后代弟子为纪念达摩面壁所建。面积7760平方米,其中初祖庵大殿为宋代典型的木结构建筑,现在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我们乘座索道去二祖庵参观。

二祖庵位于少林寺钵玉峰上,它是少林寺最高建筑,是二祖慧可所建,因其和初祖庵南北对望所以又叫南庵。传说二祖慧可立雪断壁后曾在此静养。

达摩洞位于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峰上 ,石洞深约7米,高3 米,宽3.5米,从公元527年到536年,达摩在此面壁九年,终成正果,首传禅宗,成为佛教史上的伟大创举。这里有明代修建的十方一座,洞两旁山岩上有历代名人留下的多处石刻。

接下来我们去参观少林寺对面的十方禅院。

少林寺对面少溪河南岸就是石方禅院,建于正德七年(1512年),清顺治十年重修,为寺院邮亭,是行脚僧人住宿的地方,1958年倒塌,1993年重修。新建的十方禅院与过去不同,是一组新的佛教禅景-----五百罗汉堂。

十方乃正四隅上下十个方位。

四正:建有东、西、南、北四座单檐歇山式殿宇。

四隅:建有春、夏、秋、冬四座各具特色的景圆。

十方禅院设计精巧,古朴典雅,它是少林寺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好了,各位游客,少林寺的参观活动就要结束了,欢迎大家有机会再到少林寺参观旅游,学拳习武,谢谢。

少林寺导游词二

游客朋友,大家好:

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游览在我国佛教禅宗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的着名寺院:少林寺。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登封市和少林寺的概况。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总人口61万。登封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着名的“文物之乡”和“武术之乡”。登封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最早在阳城(今告成镇)建都禹都阳城,西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正式设立崇高县,隋代改为嵩阳县。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金代将两县合并为登封县。1983年起隶属郑州,1994年撤县设市。

登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如周公测景台、中岳庙、嵩阳书院、中岳嵩山等。其中嵩山分太室山和少室山两部分,传说为禹王的两个妻子。少室山山势险峻,不易攀登,闻名海内外的少林寺就是因建于少室山的密林之中而得名的。

“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安顿印度高僧沙门跋陀而建。是我国佛教禅宗祖庭,少林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刹”。它创自北魏,兴于隋唐,唐初,秦王李世民在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少林寺和尚13人因助战有功,受到李世民的封赏。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很快,成为驰名中外的大佛寺,获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元代少林寺“众常两千”,明代是少林寺鼎盛时期。从清朝末年以后,少林寺逐渐衰落。特别是1928年军阀混战,石友三放火烧毁了少林寺,主要建筑和寺内珍藏的经黄、文物全部被付诸一炬。新中国成立后,少林寺经过整修,焕然一新。上个世纪80年代,影星李连杰在这里拍摄了着名的电影《少林寺》,再加上现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师近几年来的推广,使少林寺又逐渐恢复了过往的盛名。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少林寺的山门,请大家关好车窗,带好自己的贵重物品,跟我下车,游览少林寺常住院。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座寺门即为少林寺的山门,因佛寺多位于深山之中,所以称山门,又因他们象征着佛教的“三解脱”,又称“三门”、“三解脱门”山墙上的禅武两是对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少林武术的注解,禅为魂,武为衣,习武修禅、以禅入武,禅武双修,“进则护寺报国救众生,退则参禅习武修道行”。

进入山门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肚弥勒佛,又称迎宾佛,他慈眉善目欢迎大家的到来“端庄庄重山门喜看世间光辉照,笑哈哈迎来人祝福极乐永无穷”,一幅对联代表了只有平常心,用满面笑容来接待一切大众,才有资格入佛门。来到背后是韦陀菩萨手持金刚宝杵,保护寺院的佛法僧三宝。

走到甬道上,在东侧是碑廊,少林寺自建寺以来有15XX年的历史,在其中的108通石碑中既记载了南北朝、隋、唐、元、明、清的盛世,也有隋末、元末、明末、清末、民国、文革的焚毁与劫难,其中在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寺院40余天,烧毁的是地面的建筑,而少林的禅武精神扎根于嵩山,扎根于全国人民的心目中。

请大家随我进入山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栋建筑是天王殿,面前这两尊是警卫佛,传说佛出行有500随从,而主要就是这两位密迹金刚和那罗延金刚,不过人们根据《封神演义》中的戏言和他们的口型,称两位金刚为哼哈二将,少林武僧练功时发出的哼哈的声音就源于此。里面供奉的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光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职责是扶危济困,降福人间。手中的法器代表了风调雨顺,这也代表了封建农业经济下人们最朴实的愿望。

“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现在我们来到了锤谱堂。这里共有4组216个锤谱象,用泥塑木雕形象地展示了少林武术的缘起,发展、练功,精华套路、国防功能、僧兵战绩等内容,有坐禅、跑经绕佛、八段锦、小红拳、大红拳、六和拳、通臂拳、罗汉拳、昭阳拳,瞧大家伙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妨趁热打铁学俩手正宗的少林功夫吧。

现在我们来到了寺院的中心建筑——大雄宝殿,他是僧人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前方东南角是钟楼,西南角是鼓楼,是寺院的固定建筑。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是僧人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

在钟楼旁边有三通重要的石碑,这一通石碑《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是李世民为表彰僧人协助唐朝平定乱党王世充的战绩,背面是《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说的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当年少林寺僧人救出的就是那时的秦王李世民,帮助平定了王世充、王仁则叔侄的叛乱,最后昙宗被任命为大将军,并且还允许少林寺自建兵营筹备五百武僧,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拍摄的依据。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小山禅师行实碑》,说的是他挂帅出征、重振少林禅宗的公德,背面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从不同方面分别可以看到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的塑像,巧合的是这三人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曾到周国向任柱下史(相当于国家档案馆馆长)的老子学习礼乐,现在周朝都城洛阳有孔子入周问礼处的石碑。而释迦牟尼又比孔子大12岁。此碑反映了嵩山是佛、道、儒三教荟萃之地,也体现了三教合流的思想。

请大家跟我进大雄宝殿参观,大家看,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是现实佛——释迦牟尼如来佛,左边为过去佛——东方静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方为未来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在两边还有菩提达摩祖师和被称作少林棍术创始人的紧那罗王的站像,为什么呢?答案就在接下来的参观中。好奇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在大殿的柱子下有麒麟的雕像,这代表了禅宗佛教是完全汉化的中国式的佛教。

走进紧那罗殿,在这里展示了紧那罗王持法、护法和应身三种不同的形象。紧那罗王是少林寺特有的护法神。紧那罗在梵文中的意思是佛教天神中的飞天。传说,在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3月26日(在元朝时有一天),红巾军突袭少林,众多的武僧纷纷被打退,在这个紧要的关头,从厨房中跑出一个蓬头垢面的烧火和尚,拿着一根烧火棍,声如吼、动如闪,退敌于一瞬间。之后,自称“紧那罗”飞仙而去。寺僧尊称他为“棍仙”和山门显武第一人。

听完了紧那罗王的故事下面来看一下达摩祖师的历史,随我走进六祖堂,供奉的是六祖拜观音,是初祖达摩、二组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当到五祖弘忍时,时间到了盛唐,禅宗分为南北两派,“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免使惹尘埃。”是北派代表神秀的主张,认为禅宗需要长期不断的修行。而南派的慧能则主张顿悟,认为只要心诚,谁都可以立地成佛,所谓“心外无佛,我既是佛”佛不在尘世,而是在人们的心里。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奠定了他六祖的地位。在西面的山墙上画的是达摩只履西归图。魏宣武帝时南天竺僧人、释迦牟尼的第28代传人菩提达摩渡海三年来到了南梁金陵与梁武帝话不投机,后用一支芦苇渡过长江,北上洛阳后入少林寺面壁九年,首传禅宗。当他去世后有人在旅途中发现了穿一只鞋子的达摩,打开墓室里面只有达摩的一只鞋子。

下面我们来到了寺院的图书馆——藏经阁,在后面是方丈室,当年乾隆皇帝游少林时曾下榻于此。

禅宗到南宋时与儒学结合,在嵩阳书院形成了理学,程门立雪的典故被广为传颂。而在佛教中也有断臂求法的故事。话说当年我们的达摩祖师在少林首传禅宗,学徒众多,其中一个叫神光的洛阳僧人,学法心诚。在下着大雪的一天,神光在方丈室前说:请大和尚传授佛法,普渡众生。当时下着鹅毛般的大雪,没多久神光就成了雪人,达摩说:传法可以,等到什么时候天降红雪,才可以。说时迟那时快,神光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毫不犹豫地向自己的左臂砍去顿时染红了身下的雪,达摩说:慧——可,成了他的法号,也成就了他禅宗二祖的地位。也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主张的体现。从此少林僧人右手行礼、斜披袈裟的由来,建造立雪亭来纪念他学法的诚心。

来到右侧的文殊殿,里面除了供奉有文殊菩萨外,还有少林寺的镇寺之宝,达摩面壁影石。我们的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入定后小鸟在他的身上搭建鸟窝,他都浑然不知,眉毛脱落形成了一种银眉茶。水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而我们的达摩祖师的影子也可以在上面留下影子。实际上是他的身体透过紫外线的反射和深山中放射性镭光,天长日久影子就刻在了岩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