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育教学范例

武术教育教学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1

1协同效应的内涵

协同学认为,协同效应是指在复杂的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这一原理指出,系统的有序性是由诸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的,协同作用是任何复杂系统本身所固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协同导致有序”是这一基本原理的高度概括。武术是体育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有着成熟的理论思想、完备的技术体系以及独特的教学方法。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一种运动项目,与田径、球类、体操等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在教育理念、价值功能、教学方法上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这充分体现出武术与其他运动项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协同关系,可以有效地促进体育教育系统有序状态的形成,从而提升体育教育的整体效能。

2武术在体育教育理念上的协同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练习形式具有多样化,教学内容也丰富多彩,与常规的田径、体操、球类项目共同构建了目前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武术教学中,通过呼吸的配合及神情的贯注,可以使学生气息宁静,做事专一;通过身体各部位、器官的共同参与,可以增强学生肌肉力量、拉伸肌肉韧带柔韧性;通过武术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柔韧性素质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同时也使灵敏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得到发展,长期练习可对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武术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其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在武术练习中,由于武术动作具有强烈的“技击性”,身体素质的训练着重强调“打练结合”,因此在实战或模拟实战中,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高昂斗志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其次,武术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套路练习时,学生可以在技术动作上相互交流,在一些对打动作练习中互相“喂靶”等。此外,武术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尤其是武德和武术比赛规则的约束。学生在参加武术比赛时,能最直接、最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可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规范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3武术在体育教育功能上的协同

武术以完备的技术体系、独特的训练方法、显著的健身效果,对实现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例如,长拳的“十二型”,其动作包含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仆等,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其次,武术教学注重对武术礼仪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谦虚礼让、宽厚待人的优良品德。武术礼仪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最常见的武术礼仪有“抱拳礼”“抱刀礼”“持剑礼”“递枪礼”等,动作不一,内涵各异。因此,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武术“以礼始、以礼终”的身体规训,使学生在武术礼仪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德艺双修”,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格修养。再次,武术教学可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刻苦练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要学武、不怕苦,要练功、莫放松”“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可以看出,要学好武术非得下苦工夫不可。尽管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难度相对较低,但是学生们要掌握好武术的技术技能并非易事,需要勤学苦练才行。

4武术在体育教学方法上的协同

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必须研究各种体育教学方法并开展有效教学。目前,按照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5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示范法、演示法、保护与帮助法;(3)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方法,包括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循环练习法;(4)以比赛活动为主的方法,包括游戏法、比赛法、情景法;(5)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方法,包括发现法、问题探究法、小群体学习法。在武术套路教学时,讲解法与示范法是武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武术动作技术相对于田径和球类而言较为复杂,不仅要求技术动作准确规范,还要求精神意识与动作的协调配合,即强调“内三合”与“外三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除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外,还要身体力行。例如,一堂课特别是新授课时,一个武术动作要反复示范好几遍,讲解好几次,直至学生完全掌握才行。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武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如果教学内容为结构简单、难度不大的武术动作时,可以采用完整示范法进行教学,将武术技术动作完整地演示一遍,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如果教授的是较为复杂的武术技术动作或为了提高学生的动作质量时,则可采用分解教学法进行教学。当然,在实际武术教学过程中,常常将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武术技术动作结构的完整性。此外,在武术中有大量的技击格斗动作,根据“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采用讲解与示范教学法、完整与分解教学法、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教学法,还可以采取武术实战或模拟实战的形式,采用比赛法、小群体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5结语

学校是武术传播的主阵地,学校武术教育决定了武术发展的未来。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应不断改革创新,以崭新的姿态、完善的体系、深刻的内涵成为小学体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起“强身健体、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的伟大教育使命,切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曹忠 单位: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许刚.体育教育的协同效应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9).

[2]蒋俊东.协同论对现代管理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4(1).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2

武术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与智慧,它不仅可以锻炼人良好的意志品质,更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在国际上每一个提到中国的人都知道中国功夫,同时也代表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实力与影响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际文化发展的状况。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自古都有教育需从“娃娃抓起”的观念,作为我国魁宝的武术文化更应首先在中小学中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1.1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

自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52年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以来,武术开始逐步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这一决定的提出让武术在中小学的传播得到迅速发展。经过将60多年的发展武术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校武术教育整体现状依然不容乐观。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在中小学发展武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不断地通过简化传统武术套路的繁琐、降低技术动作的难度,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推广与教学,以便于武术在中小学中开展。另外以操化的形式出现如:《雏鹰展翅》、《英雄少年》和《旭日阳刚》等武术操的创编。但是,根据调查发现:武术师资的短缺与现有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武术在中小学开展出现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1.2中小学对武术教师的需求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之一。同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水平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现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基本由体育教师所担任,又因大多数体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武术功底都很薄弱,加上对武术认识的浅薄导致武术在中小学中的开展出现形式单一、内容空乏的现状,甚至有的小学老师因为不具备武术功底而把体育中的武术部分忽略,这与当初推广和普及武术的理念要求差之甚远。因此,想要在中小学中普及武术,使学生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就要加强体育教师的武术综合教学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填补中小学对武术教师需求的空缺。然而,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体育教育的领军群体,我院如何将武术这一既具有技术性,又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有限的学时内规范而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较全面地掌握规范、系统的武术技能,成为现今武术普修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武术普修课目前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1课上练习强度

俗谚有“拳打千遍,其理自现”,武术作为一项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运动技能,学生课上的练习强度关系到对运动技能的正确掌握和基本功练习的扎实程度是正确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技术练习是重要环节,同时还可以增强项目体能。

2.2技术动作示范能力培养

教学示范能力作为一名教育教学者的基本能力,必须始终贯穿于武术普修课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会进行动作练习;还要掌握武术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项目的区别以及不同拳种的演练风格;学会并掌握对不同的技术动作进行动作分解、演练与讲解,选择正确的示范方法、运用简明的语言讲述动作的要点和难点。

2.3教学组织能力培养

教学组织能力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是体育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之一,也是评价一个教育教学者职业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培养学生教学组织能力并能根据武术项目的特点,借鉴同项群优秀项目的组织方法,学习选择适宜武术技术教学的组织方法是武术普修课必须提高和重视的一个方面。在调查中发现,63%的学生支持课上师生以进行“角色互换”的方式培养学生教学组织能力,说明学生对参与武术课堂是非常感兴趣的,并且勇于用实践证明自己组织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要完成对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在平时的教学目标和过程中,坚持优化武术普修课的教育模式;发展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老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根据学生的性别特点和个性发扬学生的长处,并建立互帮小组进行分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力,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2.4理论课的学习情况

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并且可以了解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其中,教学法和裁判法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技术动作的规格要求,指导学生实际的技术动作学习。而武德作为武术理论课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对武德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武术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他始终应贯穿于习武者整个的练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的武术社会活动之中。伍绍祖曾说过“:武术不仅是一个技艺问题,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武术理论课不仅是武术运动的辅助教材,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对武术理论课的态度以及学习情况的好坏关系到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与传承。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武术普修课的课堂运动量相对较小,课堂不能保证学生的练习强度,以及学会后的强化练习。(2)对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培养不够,没有强化关于教学中的组织、示范、讲授等能力的运用与培养。

(3)对课后的练习要求不够,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4)对武德以及传统文化的讲授不够深刻,没有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武德对习武的作用;同时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不够,不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2建议

(1)要加大学生课上练习密度和强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快速掌握运动技能、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课下练习的态度、兴趣、爱好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课的开始部分或是复习课上应适当地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课堂方案进行组织教学,并让学生相互借鉴、交流武术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主体地位,从而增强学生课上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促进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通过网上视频教学学习新动作或复习旧动作。激发学生课下练习武术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技能;教师资格证

2011年教育部选取湖北、浙江两省进行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试点工作,2015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教育部在加强教师行业准入资格管理的同时,也对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学校体育教育师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类师范专业,自1952年创立以来,截止到2017年全国共有306所高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于1915年提出在“各学校应该添授中国旧有武技”至今,学校武术教育已发展百年有余,长久以来武术界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学校武术教学的改革研究,先后提出“淡化套路,突出技击,强调应用”的教学改革思路以及“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教学理念。然而,对于被列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武术却仅限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缺乏教学技能的研究。鉴于此,本文以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为契机,结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武术课程目标,就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技能的培养问题提出对策,旨在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能力,为高校输出高质量武术师资提供参考依据。

1教师资格证改革背景

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行业的准入资格证,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在我国从事教师职业就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经1995年3月《教师法》以及同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确立了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证的认定始于1998年教育部在上海、江苏等6地进行教师资格认定试点工作。2001年1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进行了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动员部署工作,至此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全面实施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教师资格证认定制度经过10年的发展,2011年教育部选择浙江、湖北试行了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1]这一改革制度于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教育部通过采用取消师范生直接认定教师资格证的方式加大教师资格证认证管理力度,从而迫使高校不得不重新审视师范类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问题。

2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技能培养问题分析

2.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地位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集文化、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育厅办公厅(体教艺)[2003]7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及教育厅办公厅教体艺厅[2004]9号《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武术作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其中《课程纲要》所列内容包括武术类课程必须按照必修课程开设,这不仅明确了武术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地位,更是对课程开设形式的规定。

2.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技能培养窘境

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也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与能力。[2]武术因动作结构、运动形式、文化底蕴等因素较其他体育项目教学具有其独特的教学特点,主要表现在:注重直观教学、以领做为主、强调动作规范以及攻防含义讲解示范等。武术被列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培养体育师资的核心课程,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练掌握与运用武术教学技能,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中小学武术教学。长期以来,武术教育界专家学者对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即武术教学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却忽视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技能的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出现会练、不会讲,或是会讲但专业术语掌握不牢等现象。

2.2.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材缺乏教学技能设计章节

武术教材是进行武术教学的载体和主要依据,其优劣不仅影响武术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还直接制约着学校武术的普及与发展。[3]武术教学技能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与能力,教材是教学参考依据,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1961年国家体委组织编写我国第一部全国体育学院本科武术讲义到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武术》的问世,《武术》教材的发展可谓硕果累累,然而不同版本的《武术》教材均未设计武术教学技能章节,以蔡忠林、周之华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系列教材的《武术》教材为例,虽经多次修订出版也仅仅只是对教学内容、章节顺序以及部分知识点进行了更新,并未编入武术教学技能相关章节。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教材缺乏武术教学技能章节的设计。

2.2.2武术教学偏重知识技能传授,教学技能培养环节薄弱

武术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依托课程教学目标完成,而课程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无论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武术课程总目标旨在培养从事体育教育的人才。(见表1)武术教学是以培养从事体育教育的人才为目标,《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基本能力培养主要包括:解析动作攻防含义和准确完成动作示范的能力、观察分析与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以及运用教学原则,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武术教学的能力等。从“淡化套路、突出技击、强调运用”到“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的武术教学改革来看,均重在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却未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技能方面做出要求。现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偏重技术动作的教授,却忽视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结合表1可见这不但偏离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类课程目标,更是背离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2.3教学评价重动作技能量化,忽略教学技能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系统的调查,并评价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4]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系列教材的《武术》教材在论及武术教学评价时,只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两部分进行了评价。根据表2可知: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主干课程《武术》教材中关于武术教学评价内容也仅仅只是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效果的评价,并未提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能力的评价。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评价主要采用“理论+技术”形式,其中理论成绩所占比例较少,重点对学生武术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忽视学生对武术教学能力评价比如:武术专业术语、口令的运用,动作的讲解、示范等能力的评价,导致学生技术达标却教学技能掌握不足,无法适应武术教学,甚至忧虑教师资格证面试抽中武术试题。

3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技能培养对策分析

3.1武术教材补充教学技能章节

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学的纽带与桥梁。其区别于其他著作的一大特点就是教材还要为检测学习效果、强化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发展服务。[5]武术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先后编修版出多本《武术》教材。尽管武术教材发展取得可喜成果,但教材中缺少教学技能章节修订是不争的事实。曾有学者提出《武术》教材要有对未来武术师资教育教学各种能力培养的内容与方法……以适应今后学校武术教育教学需要。[6]2011年有学者呼吁在统编教材中编入武术教学能力的章节。鉴于此,笔者认为,《武术》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工具,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武术课程教材在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下,应该增添武术教学技能章节,可以适当补充武术教学优秀案例、设计思路等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武术教学技能的掌握,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2构建武术技术与教学技能双重评价内容体系

3.2.1增设武术教学技能评价

按照体育课堂教学流程,可以将体育教学分为教学前、教学始、教学中、教学终与教学后五个部分,其中教学中涉及口令技能、讲解技能、示范技能、提问技能、组织管理技能等七种技能。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武术类课程基本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解析动作攻防含义和准确完成动作示范的能力、观察分析与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组织武术教学的能力等六个方面。故而在武术教学评价中选取部分教学技能检测学生掌握教学技能情况。武术教学注重直观教学,以领做为主,武术教学实践中常用到的教学技能主要集中在口令技能、讲解技能、示范技能、组织管理技能以及纠错技能等五部分。以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为依托,增加武术教学技能考核,通过考试形式提高学生对武术教学技能的掌握。

3.2.2调整武术量化评定比例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武术类课程考核成绩为由30%理论知识、20%能力以及50%技术组成。在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下,为了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武术教学评价尤其是考核成绩比例应该进行调整。如上文所述,在教学评价内容上增加武术教学技能考核,根据考核内容将其量化为20%理论知识、40%运动技能与40%教学技能。武术教学技能是未来武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增加武术教学技能考核比重,提高学生对武术教学技能的掌握,从而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奠定基础。

3.2.3构建结构化考核方式

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分为笔试与面试,其中面试部分采用结构化面试,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考核可以借鉴教师资格证面试方式进行结构化考核。如图所示:首先,教师将所学技术动作制作成卡片,学生进入考场后随机抽取卡片决定考试内容;其次,学生根据抽取的动作名称延伸一段技术动作展示,教师根据学生演练情况进行技术评价,评价标准采用武术竞赛规则以百分制计分;再次,学生演练整段动作后,对所抽取的动作进行单独讲解、示范、,此部分考察学生的武术教学技能,教师根据学生讲解、示范、组织等情况以百分制计分,最终两部分成绩按照比例折算计入武术考核成绩。武术课程结构化考核考核内容随机性大、灵活性强,在增大考试难度的同时,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前适应教师资格证面试。

4结论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直接申请教师资格证特权被取消。武术课程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旨在培养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和运用武术类运动方法进行强身健身指导的体育教育人才,然而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来看,涉及武术教学技能的内容、培养等问题较少或薄弱。依托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审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技能的培养问题,契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动高校培育高质量武术师资队伍,从而促进学校武术积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广增.教师教育制度新变化与高师教育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8):45-47.

[2]施小菊.体育微格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3:38.

[3]倪金福,高嵘,王建华,高航.不同武术教材教学效果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7(06):87-89.

[4]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35.

[5]林向阳,周红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练习系统设计的分析及优化策略[J].体育学刊,2011(01):79-83.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4

关键词:中学体育;武术教学;重要性

随着中国武术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探讨,将武术纳为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教育呼声也越来越高,并且于2004年间中华武术正是成为中学学校教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武术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行经过时间和教学实践的考验,证明武术结合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为传承中华优秀武术文化做出教育贡献,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对武术学习的正确认知并且指导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由此可见,武术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并且对于完善体育课程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活动是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教育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并且对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具有深深的教育教学影响。中华武术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活动项目,更是中国漫长历史发展沉淀而成的文化结晶,武术在中国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遗产的存在。因此,中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主力接班人自然有责任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使命。而中学体育教育目标在于引导中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收获身体技能的锻炼和提升,同时也关注学生精神品质的锻炼和养成。这一教育目标和教学使命与中华武术的运动精神不谋而合,因此中华武术结合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是可行的,符合中学教育教学科学规律。通过中学学校开展武术体育教学项目,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较为全面系统地认知到中华武术的独特运动技能、运动形式以及其所涵盖的武术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精神。学生进行武术体育活动锻炼的同时深入感知武术文化内涵和武术魅力,随着中学生对武术文化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学习武术运动技能、崇尚武术道德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自觉性也将大幅度地提升。这在促进武术传统优秀文化发扬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能有效地增强中学生对于中华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中学教育教学中武术教学能够指导学生强身健体

众所周知健康的身体是影响中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也成为中学学校教育和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的核心任务。然而,随着传统应试化教学理念和升学压力等等多方面的影响作用,中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已被完成学习任务所占据,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也逐渐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作为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课程,应当承担起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引导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教学任务。将武术运动项目融入中学体育教学活动,这一举措既能够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和学习需求,更能够通过给予中学生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体育活动形式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和运动自觉性。例如,中学生可能对于日复一日的体操活动心生厌倦,在体育课堂上以应付、敷衍的学习态度进行体操活动。这样的体育课堂学习精神状态和学习态度都将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积极心理的培养,教师可以将中华武术中的“五禽操”融入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五禽操”中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日常生活形态而进行肢体伸展和锻炼活动,这样的体育活动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能够实现教师引导学生强身健体的体育教学目标。

三、中学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具有培育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教育意义

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武术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在身体发育方面对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教育影响,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组织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熏陶和培育。中华武术文化涵盖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粹和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是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坚定意识和精神品质的良好学习载体。例如,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武术技能的过程中讲述关于武学精神的文化知识熏陶,或者是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中国武术学家霍元甲、叶问等等名人事迹,逐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学习武术的使命感和自信心。综上所述,中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快速时期,指导中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对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良好心理素养水平的提升都具有其他课程教学活动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教育意义。而将中华武术运动项目纳入中学体育课程内容,这不仅是有效弘扬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之一,更是能够指导学生在进行武术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其身体技能、从中获得健壮的体魄而更好地进行高效的学习生活。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培养对武术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徐才主编.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90.

[2]张明信.中小学校武术发展的困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07(S2).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5

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即使用传统教学工具粉笔在黑板上一一罗列各种物理概念、公式、法则等,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以被动者的身份接受,学习主体性被忽视,学习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被束缚,想象力和创造力被禁锢。而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和分享功能,学生运用它可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角色则可定位为课堂的指挥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与航天”中“宇宙航行”这部分知识时,我就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技术查阅有关“牛顿对发射人造卫星的理论设想“”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史“”神舟五号、六号、七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和运行情况”的知识,并将查阅、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成PPT,课堂上,各个小组轮流对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解,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尝试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理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这样,我通过运用现代教育及时改变了以往让学生以接受者的身份进行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攻破教学重难点

高中物理中有着很多抽象难懂的物理概念和物理现象,运用传统教学工具,不易表现出物理学中的“变”和“动”的特点,单纯的语言描述,更是无法让学生在短时内进行理解和感知。而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特点,还能轻松实现大和小、快和慢、远和近之间的转换,所以,在进行一些教学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时,我们就可将现代教育技术引进其中,从而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感知的深度,使教学重难点得以成功攻破。比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内容时,对于“机械能”这一物理概念,若我们只是使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它的含义,学生不易理解,这时,我们就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能体现“机械能”这一含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瀑布,震耳欲聋、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惊心刺激、富有挑战性的蹦极运动等等,这样,学生就能对“机械能”这一概念有更加清晰的理解,同时,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呈现形式,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基础。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物理实验过程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然而,对于高中物理而言,有些微观和宏观的实验无法在物理课堂上完成,而若没有完成,则无法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相应的物理表象,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也就更加难以达到清晰、透彻的程度。所以,这时我们就可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对无法在课堂上亲手操作的实验进行模拟,从而突破种种条件限制,使学生通过观看物理实验过程,形成直观的感知和认识。比如,对于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核裂变等实验,我们就可利用Flash课件和3DSMAX软件等,将其实验过程以动画的形式模拟出来,这样,我们一方面能够使学生获得更为形象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来,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四、结语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6

1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舞蹈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内的实行,舞蹈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舞蹈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

(1)舞蹈课程教学。在目前普通高校舞蹈教学中开设课程最多的是交谊舞一类,国标舞也开设的比较多,但是其他种类的舞蹈就很少了,课程比较单一,学生感兴趣的拉丁舞,肚皮舞等等都没有开设课程,在舞蹈课程理论课的教学中比较少,一般以实地教学为主,缺乏对编舞理论,舞蹈艺术的历史和文化等课程的学习,由于缺乏对舞蹈编排等理论知识的研究,学生课下没有创新意识,不知道怎么创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师资队伍情况。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艺术教研小组,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舞蹈教学也有专业的老师执教,学校在舞蹈教学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总的说来师资队伍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专职教师少。大部分高校由于舞蹈教学只是作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选修课,舞蹈教学没有纳入到正规的教育工作当中,执教的教师以兼职为主,很多教师舞蹈基础都是自学或许在外面的培训班经过培训得到的知识,真正来自于舞蹈院校舞蹈专业的教师过少,因此舞蹈教学授课质量不高,对学生学习舞蹈基础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出现错误的方式,而且兼职教师没有正规的编制,学校对兼职教师约束力不够,管理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2)教师责任心不够。由于舞蹈教学是公共课,很多教师没有真正地把教学当成自身的职业,因此对舞蹈教学精力投入不够,有些老师在学校外面带了舞蹈班,学校公共课教学收入有限,因此教学时没有足够的动力,相反对自己带的舞蹈班精力投入足够,这些现象对学校舞蹈教学有一定的影响。3)教师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由于很多教师在大学里面学的是艺术专业,文化素质达不到要求,艺术生招生的时候文化课分数要求很低,基本上350分就可以上一流的大学,因此导致很多艺术专业的老师文化基础不扎实,人文知识不足使老师讲课时无法正确地解决学生对舞蹈文化知识的了解,影响了学生舞蹈素养的提高。

(3)硬件设施情况。舞蹈教学需要有专业的舞蹈房和音响设施,但是在一般的高校里面只有舞蹈专业的学生才配有专业的舞蹈房和音响设备,这些专业的设施基本上不对外开放,公共课学生难以享受到这些资源,然而,像一些舞蹈的基础课,例如形体训练,没有舞蹈房是无法进行授课的,只能借用舞蹈专业的舞蹈房,由于在教学实际上容易产生冲突,一旦有了时间上的冲突公共课就必须让出场地,由于公共课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平时的课程时间不一样,公共课很难把大家组织到一起,一旦受到影响就会影响到教学的进程。

2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作用

(1)舞蹈艺术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艺术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了中国的历史,人文,经济文化等因素在里面,对大学生进行舞蹈教育能够启迪学生的思想灵魂,激励学生的斗志,很多舞蹈都是与历史相关的,例如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就是根据中国近代的抗争史,通过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又通过老一辈的同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举全国之力建设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学生通过对这些舞蹈的学习与排练,感受到中国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能够从内心深处得到洗涤。

(2)舞蹈艺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艺术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内容,学习舞蹈不仅能够学到一种技能,一种交际的方式,更能够从人文,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提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艺术修养对人的精神方面的渗透力很强,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对大学生全方位的提升。

(3)舞蹈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心理健康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很多大学生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往,通过舞蹈学习,各个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人在一起共同学习有利于大学生消除隔阂,放开自己的内心,和别人一起交流共同进步,艺术能够使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能够增加学生对未来的信心,使人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舞蹈艺术更能够疏导学生的情绪,排解学生的压抑,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3提高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措施

(1)课程方面除了进行常规的舞蹈科目授课之外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可以适当地开设一些别的舞蹈科目,例如街舞,现代舞,拉丁舞,女生喜欢的肚皮舞等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的爱好进行选修分班,每个不同科目的舞蹈班配以不同的专业教师授课,从兴趣方面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对于舞蹈理论的授课也要更深一层的教学,使学生对舞蹈理论知识能够有一定的掌握。

(2)完善舞蹈教学师资队伍,首先就是要对现有的教师进行整顿,选出有实力有能力责任心强的教师执教,其次要对授课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使教师更专业,教学经验更丰富,第三要严格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纳入考核的体系,对执教老师进行考核,与业绩挂钩,增加及时的责任心。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7

舞蹈肢体教学语言在教师的教学中随着教学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舞蹈教师在自身的实践和教学过程中,对形体动作进行加工,用“加工”过的肢体语言把舞蹈的主题内涵、教育的实质内涵和老师本身的内涵表现出来,同时也将舞蹈中的肢体美、教学中的教态美和生活中的自然美表现出来。舞蹈教师通过自身的动作示范对学生产生影响。舞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各种各样的。舞蹈的教师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乃至教师的呼吸都对学生有影响。冯洁在《浅谈舞蹈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一文中对舞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教师的表率作用是无穷的,是对学生具有强烈震撼力和感染力的,一个自身修养高的老师,常常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模仿的榜样,在教学中其讲述的观点及阐述的内容,极易为学生接纳,其言行极易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做到‘亲其师,信其道’。”由此可以看出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远超出其他学科。随着舞蹈的发展,舞种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不同的舞蹈教学过程中,其教学语言也是不同的。以民族舞蹈为论。民族舞蹈我过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少数能以现实形式存在并有一定吸引力的传统文化。民族舞蹈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并形成自身的特色。音乐和舞蹈相结合是民族舞蹈的最大特色。

我国民族民间的舞蹈音乐非常丰富,大量的器乐曲牌、民歌小调、鼓点与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极具风格性和代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民族舞蹈教学中就要把握民族舞蹈的这一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形体语言的同时更要注意声乐语言的发挥。在以经典舞蹈“芭蕾”为例。芭蕾起源于自娱自乐的舞蹈表演,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发展成为一种综合的经典舞蹈。发展到今天芭蕾已经是集音乐、舞蹈和哑剧等为一体一门艺术。对于芭蕾而言其重要的就是肢体的协调性,但是对音乐乃至包括哑剧在内个各种剧种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教授芭蕾的过程中,我们在肢体语言和讲解语言的使用中就要结合西方的文化特征进行教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到芭蕾的精华而不仅仅是芭蕾的形体动作。

基于舞蹈教学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了更好进行舞蹈教学,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提高自身的舞蹈专业素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扎实舞蹈专业素养也是舞蹈教师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我们能够将舞蹈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基础。舞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是多方面的,有表演素养,有研究素养也包括鉴赏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要从多方面提高自身舞蹈素养。其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学是一个复合的工程。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和学问。同时舞蹈教学本身就需要其他技能和知识想配合,所以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舞蹈语言是舞蹈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但是舞蹈语言能力的培养也不是单一也不可以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舞蹈语言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摸索,探索出符合自身教学需要的舞蹈语言。

作者:颜焱 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8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一专多能的人才更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这也对高校的教育模式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我国教改中,因为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和教育观念,被列入重点,也给多种方式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革新的可能。艺术教育成为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舞蹈,是经过提炼加工人的行为动作,动态直观的塑造舞蹈形象的一种艺术,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中,本文探讨的高校舞蹈教学是指公共或普及舞蹈教学,并不是舞蹈专业学生的教学,这种非高校专业舞蹈教学,意在将专业舞蹈的教学理念引入普通教育领域,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对艺术真善美的理解,从而提升大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

一、高校舞蹈教学对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舞蹈是艺术形式,能够使学生的身体更加柔韧,为其机体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同样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尤其是高等院校舞蹈教学,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借助舞蹈可以将人的思想表达出来,欣赏舞蹈也能强化审美的能力。在高等院校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舞蹈,切实体会舞蹈艺术魅力,帮助学生形成较高的艺术素养。另外,高等院校舞蹈教学使学生自身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在实际演绎方面,向欣赏者传达人文精神力量,突出美学的价值。由此可见,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舞蹈的学习与欣赏,可以不断强化学生审美能力,并且形成积极的竞争心态,培养道德修养。舞蹈教学的开展同样为美学教育的进步提供了必要的平台,使学生气质更加高雅,净化其心灵,推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高校舞蹈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积极转变舞蹈教学思想

现阶段,部分高等院校内部并未开设舞蹈课程,也并没有引起大部分人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积极转变舞蹈教育工作人员的思想,正确认知艺术教育在学生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音乐、舞蹈以及美术教学的基础上,学生自身的艺术品味得以提高,审美标准明显提升。但高等院校学生过于重视专业课程学习,并没有给予艺术学科必要的重视,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舞蹈教育工作人员应积极转变舞蹈教学的思想,积极开设舞蹈课程教学,以不断强化学生艺术素质。

(二)增加舞蹈教学资金投入力度

高等院校应对舞蹈教学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保证舞蹈教学队伍素质能力得以全面提高,不断提升教学的地位。与此同时,需高度重视舞蹈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强化教师文化知识水平,以保证学生更好地学习舞蹈。

(三)不断丰富舞蹈课程教学内容

要想从根本上推进舞蹈教学的开展,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创新,保证内容和形式的有效改善。在实践过程中,将舞蹈文化课程作为重要科目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与舞蹈相关的人文知识,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舞蹈内容,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与此同时,对舞蹈欣赏课程予以设置。高等院校舞蹈教师应实施有效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的想法。

(四)全面创新舞蹈教学手段

高等院校舞蹈教学始终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所以,必须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与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设备,对教学内容予以有效地丰富,也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特别是舞蹈讲座或者是舞蹈比赛等,使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不断增强,并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与此同时,高等院校舞蹈教师应运用比较教学模式,向学生呈现多种题材作品,对学生加以引导并展开深入地分析和对比。在此基础上,教师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分析成果,以实现学生舞蹈欣赏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从根本上强化高等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就必须正确认知艺术教学的现实意义。针对舞蹈艺术而言,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个人身体机能,实现个人气质的提升,培养自身审美能力以及艺术素养。由此可见,高等院校也必须给予舞蹈教学应有的重视,对舞蹈教学内容予以不断完善,采取多样化的舞蹈教学手段,全面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并提高其自身的艺术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以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高等院校舞蹈教学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泉泉.探究高校舞蹈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J].黄河之声,2017,16:35.

[2]于彬.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03: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