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育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武术教育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武术教育教学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1

【关键词】高校武术;文化;价值

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武术文化作为最具特点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我国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武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通过与相关人士的深度访谈了解到,目前我国高校虽然进行了相应的武术教育,但是对武术文化的传承明显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和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要求我国社会在践行中国梦思想的同时必须要传承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作用[1]。本文主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试图构建出文化传承领域下我国高校武术文化建和的相关体系和发展策略。

1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

1.1强化民族认同,铸就尚武正能量

“软实力”(softpower)是约瑟夫•奈在1990年所提出的概念。“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受到了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视,提升“软实力”也成为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2]。随着近年来世界各国竞争的不断加剧,文化“软实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作为我国特有的武术文化,近年来不仅仅在我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软实力”的主要手段之一。“礼”是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精神。我国武术中的“礼教”文化是在不同派别武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我国传统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在入门之前必须要进行尊严[3]拜师仪式等。同时武术文化中的“礼教”文化在各种演练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礼”的指导下,我国武术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彰显时代价值的“武化价值”,即“择师而承”“择徒而授”“仁爱守礼”“扬恶惩善”等价值。在武术文化的长期发展中这些文化不断沉积,逐渐成为我国武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礼乐教化”“武德规矩”“武艺规范”的形成成为我国武术文化发展的根基。我国武术文化中所形成的“礼”对于个人心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以及民族认同感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价值。我国武术传承的本质就是传承武术文化[4]。中国武术千年不衰,在武术文化的传承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武术技艺的传承,更为重要的是武术道德的传承。修道必须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开始。“以德明道”“以技显道”“以身行道”在武术文化传承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要求学习者通过细小的环节来实现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武术突出显示了中华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因此武术必然将成为我国高校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之一。

1.2德武相融,弘扬武术文化

“文化自信”是优秀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其主要取决于文化主体本身的实力和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强大性。武术文化根植于我国民族特色文化中,在发展中不断适应历史发展的环境,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现有的武术文化。我国武术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家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与文、史、理、医等不同的学科进行渗透和融合,使其成为综合性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文化之一[5]。武术练习不仅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习练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武术中所融合的哲学理念,对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较大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武术练习能够培养学生勇于付出、勇于担当、尊师重道、明辨是非的个人品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武术的文化自信能够使学生将德的理念始终铭记于心,并且在实践中践行德的理念。武术文化自信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和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3增进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培育民族凝聚力

我国武术被称为是“国术”,这也是我国社会对武术文化自觉的主要体现之一,也为我国武术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传承奠定了优良的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在武术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武术文化中的教育功能,通过传播和弘扬武术文化来提高和唤起学生的民族人情,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终通过高校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的挖掘来实现民族魂的薪火相传。

2高校武术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武术通过上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武术文化传承方面,受到武术理论的积淀以及传承者综合素养的影响,在高校武术教育中,教育者不仅仅要十分重视武术技术和技艺的教育和传授,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武术教育和武术教学来发挥武术文化在学生人格塑造和学生品质培养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从目前我国高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较为重视武术在健身方面的作用,同时受到国外体育项目的影响,导致武术的文化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边缘化,对于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1武术技术传授与文化传承相分离

武术文化的特点要求在武术教育中要将武术技艺教学和武术文化传承结合在一起。长期以来,我国在武术教育以及其他的体育教育中一直以运动技术为核心,部分高校将武术教育看成是武术技术教育。事实上,武术技术是武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缺乏合理的教学理念必然会导致武术文化层面的功能被忽略。以武术技术为核心的武术教育过度重视武术教育的表层属性,导致目前高校武术教育中的理论存在缺失的情况,必然会导致武术文化传承无法达到相应的要求,脱离了我国传统文化挖掘和文化遗产挖掘的轨道。我国高校武术教育中缺乏高素质的教师,同时在武术教学中不够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术文化在教育方面的功能。武术教学中传技不传“道”的现象导致武术文化传承与实际的要求之间无法达到契合。秦子来在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提出,重“武”轻“文”的现象在我国高校武术教育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导致我国高校武术教育无法达到相应的要求和目的;邱丕相则认为,在西方竞技文化的冲击下,我国高校武术教育过分重视武术运动的竞技性,导致我国传统武术文化逐渐丧失。因此,结合我国武术教育的现状,必须要对武术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位,还原武术文化的本质以及武术文化的属性。在高校武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武术理论的研究,弘扬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武道观念和民族精神,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和功能,提高高校武术教育教学中的文化传承,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武术教育教学的效率。

2.2高校武术教育流于形式

我国武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武术之所以会成为“国术”,其不仅仅是由于我国武术中存在大量的名拳套路,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武术中还囊括了大量的优秀文化和文化特质。1983年,我国为了进一步传承武术优秀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武术文化挖掘整理活动,通过该行动形成了大量的资料。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并没有以这些宝贵的资源为基础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这些资料在我国武术文化传承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采取实质性的行动来弘扬武术文化。我国国画大师徐悲鸿认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7]。而在我国高校武术教育中必须积极整合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以及武术资源,不断挖掘武术中所蕴含的各种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扬我国武术文化。

2.3高校武术文化建设远离武术教育的本真

体育文化在当今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体育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于武术文化来讲,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单纯的生物冲动,在不断的文化融合和文化交互中成为我国体育文化中的佼佼者之一。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体育文化是一种生命文化,其在满足生物本能需求的同时也能够迎合人们的价值追求和终极追求。武术文化的品牌核心在于追求身心合一、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要求我国高校在武术教育中要突破单一内容的限制,积极发挥武术文化的核心品牌价值观,进一步提升武术教学和武术文化传承的效率。

3高校武术文化建设路径设计

3.1设计前提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路径设计的前提在于坚持武术教育和文化传承的结合,以此为高校武术文化建设路径设计的指导思想。武术教育作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要实现武术技术和技艺的传授,同时还存在道德和智力的培养。人对文化的理解是实现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发展的中介,而教育为成为提升学生对武术文化理解和武术文化认知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手段,通过不同形式和方式的教育实现文化的不断传承。武术文化传承必须要与武术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3.2设计内容: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路径设计的内容方面,必须要实现理、功、套、用一体化[11]的设计。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内容对于整个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高校武术教学的目标以及武术文化传承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武术教学内容的实施和相关的方法来实现,在内容设计方面必须以实际的需求和要求为出发点,立足于培养德、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为高校武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和目的,同时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设计方面必须与高校教学整体内容和目标保持一致。在高校武术文化建设路径设计中,以理、功、套、用一体化为设计内容就需要将武术文化建设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实现理论、功法、套路和用法的完美结合,实现其健身、防身、修心的功能。

3.3设计重点:秉承培养高校武术文化传播者为己任

3.3.1提高武术文化传播者的综合素质

武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在文化传承及文化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我国高校中大力传承武术文化,开展武术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也会产生积极的意义。通过武术文化在高校内的传承和发展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我国高校“文武共体”的教学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要求教师掌握武术的相关技术和技能,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在我国高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和建设中需要积极引入社会和民间高素质的武术大师在我国高校中开展讲学,为我国高校武术文化建设提供全面的人才保障。

3.3.2强化文化传播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校不仅仅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领地,也承担着传统文化传播、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功能,高校必须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武术教育来强化我国高校武术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养以及文化内涵,在武术教学中积极践行武术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使学生在武术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武术文化价值在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4结语

武术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发挥武术文化的价值,通过武术教育来发挥其在传统文化传播和创新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民族认同感;积极发挥武术文化的自信、尚武崇德、相融共生,实现我国高校校园的和谐建设和发展;积极利用武术文化中的文化自觉,在武术教育中积极发扬民族热情,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我国高校在武术教育中必须要重视武术文化战略的发展,积极剖析我国高校武术文化的传承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做出合理的应对和响应,建立一套针对我国高校教育的武术文化传播策略,积极展示武术文化的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全面提高我国高校武术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武术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发展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袁金宝.武术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内涵及提升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5)

[2]何敏学,宋强,姜勇.文化同质化背景下我国武术文化的教育传承[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

[3]申国卿.“文化强省”视域下的中原高校武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11).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2

关键词:中学体育;武术教学;重要性

随着中国武术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探讨,将武术纳为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教育呼声也越来越高,并且于2004年间中华武术正是成为中学学校教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武术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行经过时间和教学实践的考验,证明武术结合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为传承中华优秀武术文化做出教育贡献,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对武术学习的正确认知并且指导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由此可见,武术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并且对于完善体育课程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活动是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教育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并且对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具有深深的教育教学影响。中华武术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活动项目,更是中国漫长历史发展沉淀而成的文化结晶,武术在中国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遗产的存在。因此,中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主力接班人自然有责任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使命。而中学体育教育目标在于引导中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收获身体技能的锻炼和提升,同时也关注学生精神品质的锻炼和养成。这一教育目标和教学使命与中华武术的运动精神不谋而合,因此中华武术结合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是可行的,符合中学教育教学科学规律。通过中学学校开展武术体育教学项目,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较为全面系统地认知到中华武术的独特运动技能、运动形式以及其所涵盖的武术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精神。学生进行武术体育活动锻炼的同时深入感知武术文化内涵和武术魅力,随着中学生对武术文化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学习武术运动技能、崇尚武术道德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自觉性也将大幅度地提升。这在促进武术传统优秀文化发扬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能有效地增强中学生对于中华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中学教育教学中武术教学能够指导学生强身健体

众所周知健康的身体是影响中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也成为中学学校教育和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的核心任务。然而,随着传统应试化教学理念和升学压力等等多方面的影响作用,中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已被完成学习任务所占据,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也逐渐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作为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课程,应当承担起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引导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教学任务。将武术运动项目融入中学体育教学活动,这一举措既能够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和学习需求,更能够通过给予中学生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体育活动形式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和运动自觉性。例如,中学生可能对于日复一日的体操活动心生厌倦,在体育课堂上以应付、敷衍的学习态度进行体操活动。这样的体育课堂学习精神状态和学习态度都将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积极心理的培养,教师可以将中华武术中的“五禽操”融入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五禽操”中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日常生活形态而进行肢体伸展和锻炼活动,这样的体育活动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能够实现教师引导学生强身健体的体育教学目标。

三、中学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具有培育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教育意义

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融入武术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在身体发育方面对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教育影响,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组织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熏陶和培育。中华武术文化涵盖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粹和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是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坚定意识和精神品质的良好学习载体。例如,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武术技能的过程中讲述关于武学精神的文化知识熏陶,或者是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中国武术学家霍元甲、叶问等等名人事迹,逐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学习武术的使命感和自信心。综上所述,中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快速时期,指导中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对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良好心理素养水平的提升都具有其他课程教学活动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教育意义。而将中华武术运动项目纳入中学体育课程内容,这不仅是有效弘扬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教育途径之一,更是能够指导学生在进行武术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其身体技能、从中获得健壮的体魄而更好地进行高效的学习生活。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培养对武术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徐才主编.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90.

[2]张明信.中小学校武术发展的困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07(S2).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3

1协同效应的内涵

协同学认为,协同效应是指在复杂的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这一原理指出,系统的有序性是由诸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的,协同作用是任何复杂系统本身所固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协同导致有序”是这一基本原理的高度概括。武术是体育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有着成熟的理论思想、完备的技术体系以及独特的教学方法。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一种运动项目,与田径、球类、体操等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在教育理念、价值功能、教学方法上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这充分体现出武术与其他运动项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协同关系,可以有效地促进体育教育系统有序状态的形成,从而提升体育教育的整体效能。

2武术在体育教育理念上的协同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练习形式具有多样化,教学内容也丰富多彩,与常规的田径、体操、球类项目共同构建了目前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武术教学中,通过呼吸的配合及神情的贯注,可以使学生气息宁静,做事专一;通过身体各部位、器官的共同参与,可以增强学生肌肉力量、拉伸肌肉韧带柔韧性;通过武术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柔韧性素质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同时也使灵敏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得到发展,长期练习可对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武术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其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在武术练习中,由于武术动作具有强烈的“技击性”,身体素质的训练着重强调“打练结合”,因此在实战或模拟实战中,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高昂斗志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其次,武术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套路练习时,学生可以在技术动作上相互交流,在一些对打动作练习中互相“喂靶”等。此外,武术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尤其是武德和武术比赛规则的约束。学生在参加武术比赛时,能最直接、最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可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规范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3武术在体育教育功能上的协同

武术以完备的技术体系、独特的训练方法、显著的健身效果,对实现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例如,长拳的“十二型”,其动作包含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仆等,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其次,武术教学注重对武术礼仪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谦虚礼让、宽厚待人的优良品德。武术礼仪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最常见的武术礼仪有“抱拳礼”“抱刀礼”“持剑礼”“递枪礼”等,动作不一,内涵各异。因此,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武术“以礼始、以礼终”的身体规训,使学生在武术礼仪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德艺双修”,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格修养。再次,武术教学可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刻苦练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要学武、不怕苦,要练功、莫放松”“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可以看出,要学好武术非得下苦工夫不可。尽管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难度相对较低,但是学生们要掌握好武术的技术技能并非易事,需要勤学苦练才行。

4武术在体育教学方法上的协同

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必须研究各种体育教学方法并开展有效教学。目前,按照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5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示范法、演示法、保护与帮助法;(3)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方法,包括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循环练习法;(4)以比赛活动为主的方法,包括游戏法、比赛法、情景法;(5)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方法,包括发现法、问题探究法、小群体学习法。在武术套路教学时,讲解法与示范法是武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武术动作技术相对于田径和球类而言较为复杂,不仅要求技术动作准确规范,还要求精神意识与动作的协调配合,即强调“内三合”与“外三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除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外,还要身体力行。例如,一堂课特别是新授课时,一个武术动作要反复示范好几遍,讲解好几次,直至学生完全掌握才行。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武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如果教学内容为结构简单、难度不大的武术动作时,可以采用完整示范法进行教学,将武术技术动作完整地演示一遍,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如果教授的是较为复杂的武术技术动作或为了提高学生的动作质量时,则可采用分解教学法进行教学。当然,在实际武术教学过程中,常常将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武术技术动作结构的完整性。此外,在武术中有大量的技击格斗动作,根据“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采用讲解与示范教学法、完整与分解教学法、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教学法,还可以采取武术实战或模拟实战的形式,采用比赛法、小群体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5结语

学校是武术传播的主阵地,学校武术教育决定了武术发展的未来。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应不断改革创新,以崭新的姿态、完善的体系、深刻的内涵成为小学体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起“强身健体、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的伟大教育使命,切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曹忠 单位: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许刚.体育教育的协同效应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9).

[2]蒋俊东.协同论对现代管理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4(1).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4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

(一)精神引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自古以来武术给人以侠义气概、大义凛然,尚武习武是一辈人的爱国情怀。武术的传习注重礼仪礼节、动作要求体现“精气神”,教学中注重情感意志磨砺、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行、价值引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可见武术课程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武术课程中对于武德武礼、武术行为规范有着明确的要求。武术课程对于学生德育的要求,是武术文化本身对于武德的传习要求,通过武术课程促进学生运用武德武礼规范个人行为习惯,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引导和培育,[2]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见,高校武术课程育人作用与思政育人目标殊途同归。

(二)文化传承建立文化自信

武术文化中蕴含的太极、儒家思想等优秀文化,其内涵丰富、急徐变化、内外兼修使人神往。因武术项目门派繁多、拳种各具特色,经过历史的沉淀汲取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形成了如今坚实的文化内涵。动作的一招一式演练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国际上也是备受感染和鼓舞。武术文化的传承早已成为华夏儿女的历史责任。武术课堂是武术文化传承的园地。通过武术课程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武术认知,磨砺意志品质,形成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

(三)技能练习促进德才兼备

高校武术课程中存在潜在的思政育人功能,在课堂技能传习中,武术课程以套路练习为主。反复练习单个具有攻防含义串联创编而成的成套动作。高校武术课程融入攻防含义动作讲解让学生边练边实践,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得到动作技能的掌握,也起到意志品质的磨砺和精神品质的提高。武术课程使学生得到技能的提高和品德的双重获得,既有强健的外在,又有沉稳谦虚的内在,是通过武术课程赋予的特有品质。武术套路习练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最直接的育人方式。思政育人视域下高校武术课程的实然状态作为民族文化之重要载体的中国武术,应在捍卫民族文化安全的严峻形势下起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这不仅是当前历史形势的需要,也是延续中国武术生命力的一种最佳方式。[3]武术作为一种精神的引领,武术课程的文化传承势在必行。思政育人理念在各学科的不断渗透,高校武术课程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基于“思政育人”理念,结合高校武术课程目前发思政育人视域下高校武术课程的实然状态与应然路径◎赵 丹 马元琪武术课程作为高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溯源,拳种流派繁多,汲取了诸多优秀文化的养分,是一个大的多元文化综合体。高校武术课程具有潜在的思政育人作用,项目本身就渗透着思政教育的内涵。在“思政育人”视域下,高校武术教学应把握思政方向,探求引领学生精神意志、思想观念等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得到专业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双重提升。展的实然状态,探索我国高校武术课程存在的现实问题,力求引发高校武术课程发展的新思考。目前高校武术课程包涵思政育人的作用,课堂教学中体现很多思政育人的元素,但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实然预期的效果不够显现。在新时代新理念的不断提出,武术课程思政育人不能快速转变顺应时代的育人要求、学生的特点育人方法,存在重技术、轻德育的现象,容易忽略学生的课堂感受,只是灌输和教化。学生对于武术的认识依然较为片面,只是存在于表面应试。因而要把握好学生武术课程的思政方向使其逐渐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探索高校武术。

思政育人实然状态是必要的

(一)教学内容与方法不完善

重技术、轻德育高校武术课程作为武术文化的校园传承基地,也同样肩负着历史使命。近年来针对学校武术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武术教育界也进行了多次讨论。从“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到“突出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的转变,再到“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等教学的要求。[4]看到了武术课程的教育也在逐渐体现思政育人的要求,在不断探寻着校园武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是武术拳种繁多,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难能统一,目前也无法统一,长期以来对于武术课程的认知和定位使得武术课程.教学还处在一个重技术,轻德育的教育阶段。这一现象值得深思。当前除武术特色课程学校,一般武术课程内容多以初三路、初级剑、二十四式太极拳等为主,内容较为陈旧。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主要以套路演练跟做、学生反复练习为主。使学生形成了武术动作长、难、不好练的思维定式。因此在武术课程中教学内容、方法还不够完善,思政育人的特点还没有展现出来。

(二)武术文化传承缺失

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外界认识中国的一扇窗口,甚至有学者认为“不懂武术,无以知中国人”,将武术看做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体育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坚定信仰和坚强意志。[6]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应首当其冲开展武术文化教育。然而当前武术课程重内容、轻文化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只会简单套路,武术理论课安排少之又少,学生对于中华武术的理解只存在于表面。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高校课程教学中展示了仅有的冰山一角。文化是武术传承的核动力,缺失文化传承的武术就像折翼的翅膀。

(三)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缺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热情是促进武术课程教学良性发展重要因素。套路化动作学习,单一的练习方式使得武术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武术课程中对练、武术攻防在高校武术课程中所占比例鲜少,武术项目技击性为在课程学习中没有凸显。学生对武术课程兴趣的缺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方面:主观能动性不强、思想认识不足、武术热情不足等;教师方面:武术教师数量、教师演练水平、教师人格魅力、教师自身素养等因素造成学生练习武术兴趣的减弱。

(四)套路演练动作繁多,技能形成较难

西方竞技体育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等项目常见于高校体育选课中,也是学生热衷、选课较高的体育项目。而武术课程逐渐趋于边缘化。早在十六年前,戴国斌就指出,武术当代发展的最大问题,可能并非来自内部的各种矛盾,而是武术在现代化、全球化语境中面对西方体育所带来的种种冲突和不适,[7]如果中国传统武术在中国的体育课堂上不能成为主角,而是一个体育课程的附属和学生选课的避雷区,那么武术课程的发展是值得深思的。传统武术套路练习,高难美的竞技武术动作学生短时间内无法习得。除了武术专业院校外,大多数学校更是连武术场地都没有,一般高校学生课下也不再愿意练习武术。是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还是传统武术项目自身的发展存在了偏颇。高校武术课程要在体育项目中站稳脚跟还需要挖掘技击性等特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武术所体现的尚武精神不能随着时代磨灭和消失,应该得到传承。思政育人在高校武术课程不断推进,高校学生武术“文化自信”的使命感,依托高校发展传统体育,将传统体育回归课堂,应是各高校武术课程育人的一项重要任务。

思政育人视域下武术课程的应然路径

(一)创新武术课程思政育人途径,改善武术课程观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育人需要创新育人途径,挖掘课程潜在的思政元素,改善“重技能、轻德育”的观念,注重思政育人在课程教学中重要性。深挖武德文化,在《左传》一书中提出武有七德:“禁暴、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8]古人赋予武术的德育标准,如今与思政育人的理念不谋而合,因而强化武德教育势在必行。武德教育是思政育人的重要途径;武术课程是思政育人的重要体现。加强武德教育不应该是一句口号,而应贯穿每一堂课,潜移默化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学生和教师逐步改善武术课程观。高校武术课程应回归武术的本真,根植于武术文化,让思政育人生根开花。学校需寻找多种途径,定期开展武术文化展览节、武术文化宣传演讲比赛、武术文化表演活动、武术爱国电影观看等,振奋学生习武热情,增强武术文化认同感。

(二)优化武术课程教学设计,丰富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是课程学习的核心,针对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设计,整编教学计划和大纲。从思政育人方向出发。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专业类别、不同院校的学生进行武术课程教学设计安排。体育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需要借助于灵活多样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以乐于接受、且拥有必要的自主性和选择性。[9]例如:民族地区以民族特色武术文化为课程设计传播导向,以民族特色拳种设计教学内容。这样既能使学生结合当地文化了解武术课程,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武术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的成套动作,也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动作所表达的攻防技击含义,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在教学方法上,也应从单一传授转变为相互探讨启发,实现学生课堂思考,积极学习。

(三)提升教师个人素养,言传身教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是心灵的工程师,教育是一个学习传授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个人素养直接影响着育人的效果。[10]在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文化知识与体育素养,影响学生的精神意志。在武术课程教学中应注重观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运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武术是一门“术”课,有着独特的教学方法,言传身教是武术教师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法,武术课程教学中武术教师需坚定思想政治方向,及时充电,注重提升个人武术素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四)健全课程鼓励机制,弹性考核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直接手段,也是评定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不是一个刻板的奖惩工具。在一定条件下,考核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教法、态度具有一定的反馈和导向激励作用,[11]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武术课程的考核是学期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牵动全局的关键性作用。思政育人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专项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行、思想政治上的引导,那就需要我们不断健全考核机制,将思政分数融入到考核中,潜在地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逐渐加强自我品行的端正和意识的增强。弹性考核,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武德武礼等思政元素的考核点,培养学生的思政意识。罗列武术课程所特有的思政元素,形成一种行为规范,例如,日常武术抱拳礼、上课行为规范;学生进行自我评定,再由教师进行总评。健全武术课程考核机制,从观念上转变,增强参与动机,提高学生武术课程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重视武术课程思政育人的考核方式,是一种对现有技能为主方式的完善,能够起到潜在的引导作用。

结论

思政育人是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武术课程育人的内在要求。思政育人是在各学科、各领域教育过程中起着树立正确的思政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育人作用。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思政育人需全方位、全面渗透。

(2)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育人作用主要表现在精神引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文化传承建立文化自信;技能习练促进德才兼备等方面。

(3)思政育人视域下高校武术课程实然出现“重技能、轻德育”的教育现状,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不完善;武术文化传承的缺失;学生武术学习兴趣的缺乏。武术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在课堂中未能充分挖掘。

(4)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育人教育过程中还需顺应思政育人的主渠道,创新武术课程思政育人途径,改善武术课程观;优化武术课程教学设计,丰富内容与方法;提升教师个人素养,言传身教;健全课程鼓励机制,弹性考核。

参考文献

[1]鄢显俊.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及教育评估[J].思想教育研究,2020(02):88-92.

[2]赵丹,马文博.“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武术课程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J].中华武术,2020(10):98-101

[3]蔡仲林,汤立许.“四个支柱”视角下武术当代发展的教育使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02):82-85.

[4]吉洪林,李烁.武术教育改革视角下学校武术竞赛路径选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03):108-113.

[5]顾萍.儒学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D].东南大学,2016.

[6]段卉,高明,韩尚洁,毛明春.基于“攻防技击”的武术微课设计与实践反思[J].体育科学研究,2017,21(05):79-83.

[7]戴国斌.武术在全球化中的文化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04(9):30.

[8]刘卫华,张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武术教育的历史使命:以德育人[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7,32(04):65-68.

[9]李敬敬.新时期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6):48-53.

[10]王红.教师人格素养对学生思想品行的影响[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4):39.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5

武术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与智慧,它不仅可以锻炼人良好的意志品质,更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在国际上每一个提到中国的人都知道中国功夫,同时也代表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实力与影响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际文化发展的状况。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自古都有教育需从“娃娃抓起”的观念,作为我国魁宝的武术文化更应首先在中小学中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1.1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

自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52年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以来,武术开始逐步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这一决定的提出让武术在中小学的传播得到迅速发展。经过将60多年的发展武术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校武术教育整体现状依然不容乐观。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在中小学发展武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不断地通过简化传统武术套路的繁琐、降低技术动作的难度,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推广与教学,以便于武术在中小学中开展。另外以操化的形式出现如:《雏鹰展翅》、《英雄少年》和《旭日阳刚》等武术操的创编。但是,根据调查发现:武术师资的短缺与现有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武术在中小学开展出现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1.2中小学对武术教师的需求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之一。同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水平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现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基本由体育教师所担任,又因大多数体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武术功底都很薄弱,加上对武术认识的浅薄导致武术在中小学中的开展出现形式单一、内容空乏的现状,甚至有的小学老师因为不具备武术功底而把体育中的武术部分忽略,这与当初推广和普及武术的理念要求差之甚远。因此,想要在中小学中普及武术,使学生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就要加强体育教师的武术综合教学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填补中小学对武术教师需求的空缺。然而,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体育教育的领军群体,我院如何将武术这一既具有技术性,又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有限的学时内规范而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较全面地掌握规范、系统的武术技能,成为现今武术普修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武术普修课目前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1课上练习强度

俗谚有“拳打千遍,其理自现”,武术作为一项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运动技能,学生课上的练习强度关系到对运动技能的正确掌握和基本功练习的扎实程度是正确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技术练习是重要环节,同时还可以增强项目体能。

2.2技术动作示范能力培养

教学示范能力作为一名教育教学者的基本能力,必须始终贯穿于武术普修课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会进行动作练习;还要掌握武术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项目的区别以及不同拳种的演练风格;学会并掌握对不同的技术动作进行动作分解、演练与讲解,选择正确的示范方法、运用简明的语言讲述动作的要点和难点。

2.3教学组织能力培养

教学组织能力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是体育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之一,也是评价一个教育教学者职业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培养学生教学组织能力并能根据武术项目的特点,借鉴同项群优秀项目的组织方法,学习选择适宜武术技术教学的组织方法是武术普修课必须提高和重视的一个方面。在调查中发现,63%的学生支持课上师生以进行“角色互换”的方式培养学生教学组织能力,说明学生对参与武术课堂是非常感兴趣的,并且勇于用实践证明自己组织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要完成对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在平时的教学目标和过程中,坚持优化武术普修课的教育模式;发展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老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根据学生的性别特点和个性发扬学生的长处,并建立互帮小组进行分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力,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2.4理论课的学习情况

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并且可以了解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其中,教学法和裁判法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技术动作的规格要求,指导学生实际的技术动作学习。而武德作为武术理论课学习的重要内容,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对武德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武术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他始终应贯穿于习武者整个的练武、授武、比武等一系列的武术社会活动之中。伍绍祖曾说过“:武术不仅是一个技艺问题,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武术理论课不仅是武术运动的辅助教材,更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对武术理论课的态度以及学习情况的好坏关系到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与传承。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武术普修课的课堂运动量相对较小,课堂不能保证学生的练习强度,以及学会后的强化练习。(2)对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培养不够,没有强化关于教学中的组织、示范、讲授等能力的运用与培养。

(3)对课后的练习要求不够,没有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4)对武德以及传统文化的讲授不够深刻,没有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武德对习武的作用;同时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不够,不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2建议

(1)要加大学生课上练习密度和强度,让学生在有限的课上时间快速掌握运动技能、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课下练习的态度、兴趣、爱好和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课的开始部分或是复习课上应适当地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课堂方案进行组织教学,并让学生相互借鉴、交流武术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主体地位,从而增强学生课上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促进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通过网上视频教学学习新动作或复习旧动作。激发学生课下练习武术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6

 

1前言   近年来,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在国际上蓬勃发展,在各大洲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武术传播组织。但调查结果显示,武术的国际发展极不平衡,习练人数总体偏少,各国对武术存在严重的“文化误读”现象,武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技击单一性和文化内涵的表层片面特征以及锻炼方法的不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规模和传播质量。本研究试从跨文化沟通心理学角度对武术的国际传播问题给予分析和探讨。   2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承   2.1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承的必要性   中国武术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传播并非是一项新尝试。自人类形成部落群体而开始人类文明之日起,当某一部落的人们遇到另一部落的人,发现他们存在差异时,跨文化交流便随之产生。新技术的发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全球经济领域的转移更是促进了国际交往的增长,这种增长明显带动了人们所处社会或群体的文化要素———世界观、价值观、非语言行为和特性等的交流传播及其文化要素的载体形式的世界传播。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它所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中庸”等哲学思想对当今世界的稳定发展是一种有益的价值参照,理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全球化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世界交流传承也必然需要相应的载体存在和发展,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武术就是优秀的民族文化跨文化传播媒介。21世纪,文化的地位逐步提升,成为综合国力在全球化竞争中的重要角色,被归为与国家硬实力相对的软实力,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指通过吸引力而非靠强硬手段或利益引诱的方法去影响别人,来达到你所想要达到的目的之能力。”[14]文化软实力又是“软实力”中最核心的因素,使得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传播不仅是其本身生存的需要,也成为中国社会与世界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利用武术促进民族精粹文化的国际化传承,有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2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承现状   近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承成绩斐然。在国外,基本已经形成了以功夫、针灸、戏剧、孔子和酒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形象,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其它文化形态的明显特征。可以说,这五种文化形象成为别国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主要窗口。功夫作为武术在国际上的代名词,在以李小龙为代表的一批影视武打明星的倾情演艺之后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但是,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趋重要的地位相比,与五千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相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很弱,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很小,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还相当严重。[9]尤其对中华武术来讲,它的境外传播同其它传统文化项目一样遭遇了艰难发展的困境,这可能因为与我们具有不同文化氛围和地理环境的外国人,特定的历史原因或已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显现的地域界限以及必要交流的缺乏促成了一些国家和人群对中国文化的刻板成见,对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3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策略   3.1重构中国武术现行内容体系   在武术的国际传播内容选择方面,存在两个显现的问题。其一,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以武术技术传授为主,对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涉及甚少,有的不了解甚至干脆满嘴迷信,胡编乱侃,误人子弟。在世界范围内,正式因为中国武术大量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才被称之为中华武术。在世人眼中,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征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然而国际上广泛开展的竞技武术,已经渗入了过多的竞技和商业因素,使得竞技武术异化成为一种“类体操”项目,沦为少数人追逐金牌目标的工具。重构现行武术内容体系,首先应该放弃对西方竞技体育传播体系的过度模仿,选取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本质属性的武术内容。其二,竞技武术的突猛发展使得国际传播交流唯套路表演为上,技击意识和内涵退化严重。当今社会,虽然武术技击特性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不需要更不允许以攻防技击为主、以致伤、致残、致死为主要目的武术技击特性存在,武术开始由实用性的技击项目向观赏娱乐性的体育活动转变,但技击仍是武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抛开技击就只能是在练“舞”而不是练“武”。因此,当代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应该以攻防技击为主,淡化门派意识,鼓励武术爱好者演练特征和技击风格的指导和培养,注重传统拳术中功力练习内容的遴选传承,并努力将武术功力大赛推向世界体育舞台。   3.2完善武术教练员的选派机制   武术教练员是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形象代言人,这个群体在对外宣传和传授武术的过程中,选择富有代表性、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内容,利用恰当的交流方式显得极为重要,相比国内对交流技巧娴熟运用的要求明显提高。毫无疑问,我们的宣传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从极左式的、一厢情愿的灌输和傲慢的、仇视性的沟通方式,变成相对轻松、公平和理性的沟通方式。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沟通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对外国人的文化心理和他们的沟通风格缺乏足够的了解。以至于有的外国人说“好像中国人不关心或者是根本不知道如何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当小心谨慎、不犯错误成为行动的目标和准则之后,任何有新意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会举步维艰。某些对外宣传人员甚至还以民族主义和斗争的态度进行跨文化沟通,这种方式彻底地丧失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仁爱、礼貌、包容、智慧和诚恳的精神。另外,在教授武术过程中,教练员或翻译对中国武术专业词汇的翻译要更加审慎,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容易对武术翻译传授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武术翻译既要尽可能地向西方传递武术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信息,同时,也要兼顾西方人的信息解码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华武术’”[16]因此,建立选拔和培养拥有良好传统文化修为、具备精湛武术技艺的教练员模式,健全武术传播效果监控和即时反馈机制,完善武术文化人才培养战略体系是中国国粹文化境外传播的长久之计。#p#分页标题#e#   3.3建立武术跨国现代远程教育,扩大武术网站扶持力度和完善网站内涵建设   武术远程教育是对传统武术教育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对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武术远程教育并没有因为远程教育的发展而进步。通过对网络相关教育资源的检索研究,发现中国武术现代远程教育存在如下特点: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武术资源的共享,但缺少对武术资源和信息的深度加工。各大武术相关网站以及远程教育网,仅仅是一些教学视频等资源的罗列,资料分类不合理、资源本身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第二,互动交流不流畅。各大网站资本都设置了在线留言等交流板块,但时效性差,大部分都只是网页中的一个摆设,没能发挥其工具效用,成为武术教学方面交流和指导的障碍。第三,武术在线教育教学内容匮乏。许多看似中华武术远程教育的网站,实际内容多是涉及武术教育的资讯、学院场馆专家介绍,或仅为传授某种技法的广告,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教育教学内容很少。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但这一内涵在各大网站少有体现,影响武术远程教育的效果。第四,武术远程教育机构管理缺失。武术管理部门或者教育部门应该加强武术远程教育网站的认定、扶持和监管力度,提高武术远程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5]促进武术跨国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   3.4加速武术赛事的完善和国际推广   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进程从来没有中断过,也不必要中断。入奥申请几经失败,暴露出的问题理应充分审视,但不是一棒子打死。摒除武术不适合西方体育盛会的悲观情绪或是不应该入奥的狭隘民族观。这些年学术界对武术入奥课题的研究成果颇丰,最有希望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作为表演项目,给了武术专家学者一种慰藉,但依然要推动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步伐,非奥运项目的地位明显影响了国家对武术项目的经济投入,制约武术的国际传播,另外,这些年武术的迅猛发展一大部分是武术申请入奥促进的结果。不管是削足适履还是良性改造,结果都是进入国际体育盛会的希冀给了武术界一种活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全球范围传播的软硬实力的建构和完善,也缩短了武术成为奥运会正式项目的里程。除了奥运会,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散打锦标赛,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国际武术节等等赛事对武术文化的交融和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要利用好这些平台,促进武术项目的国际化发展以及武术文化世界范围的良性传播。   3.5加大武术文化底蕴挖掘及输出途径探索   中国武术的功能优势,表现在项目本身所具有的技击、健身、表演、养性、自娱等各种功能的复合体,从而使中国武术的习练这能够在相对简捷的运动中一举多得;中国武术的精神魅力,并不在于其对所谓的“高、难、美、新”等技术规格的人为设计,而是在于其简单朴实的动作运动中所内含的文化蕴含与宗教魅力。我们必须使中国武术所固有的文化魅力得以挖掘和完好的保存,扭转中国武术发展的形式化趋势,保持中国武术所具有的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功能多样、自娱自乐等文化特质,把中国武术介绍给整个人类世界。在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中孔子学院的作用不可忽视,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增进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但遗憾的是,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以武术技术传授为主,注重形式的推广,即便是在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也难逃此窠臼。虽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远远没有达到系统推广武术文化的程度。中国武术文化底蕴深厚,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是传播和弘扬武术文化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当前阶段,应深入探索和研究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武术的具体方法,构建内含武术文化特质的办学模式,努力使其成为各国习练者学习武术、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场所。   4结语   武术在中华大地上之所以能够千年传承,得益于其内在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的形成,也并非仅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自身孕育的结果,而是在与外界交流沟通的过程不断吸取和兼容中逐渐实现的。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并不是要对其做原汁原味的推进,而是要发掘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东西,弘扬和提升武术文化能对全球具有普遍价值的内容。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有更加开放的胸怀,使其固有的原汁原味的内在要素在不断吸取和兼容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袁济喜教授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我们民族精神与中华之魂的写照,也是燃照今天的火炬”。武术的境外传播,为国外朋友提供一种路径去感受和体认这种文化精神,让文明的火炬薪火相传。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7

【关键词】体育专业院校;武术课程;改革路径

传统的武术文化是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为主要根据。在现代化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数的体育专业院校,都注重对学生的技巧、动作进行强化教学,但对知识理念、历史文化、武术内涵及学习武术的重要性没有进行详细地讲解,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实践教学的质量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对此,需要对体育院校武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能够对传统的武术技术进行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实现体育专业院校武术教学改革目标。

1体育专业院校武术课程改革重要意义

1.1对学生道德品格产生积极影响

在体育专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开展武术课程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传统文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流程,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武术课程自身具有的重要价值充分发挥[1]。武术课程教学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意志力进行锻炼与提升,还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体育专业院校的教学中,弘扬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正确地引导,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武术人才。

1.2提升学生体质

为了能够使武术课程顺利地开展与实施,前期的准备工作最好能够对传统的武术文化内涵、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地考虑,对教学理念进行优化,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对其进行不断地完善,能够对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2]。传统武术不仅包括对武术动作的学习,而且在各种武术动作中,需要人体各个部位的相互配合,才能够达高效的形态。除此之外,对于武术运动的教学,需要先把理念知识进行教学,让学生对理论充分了解后,再进行基本动作技巧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动作灵活运用,培养学生身体动作的调动性,间接性地对学生机体力量、速度、爆发力等都进行了培养,在武术动作中,还有一些幅度比较大的动作,可以对学生的柔韧性进行训练。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身体调节,特别是在武术移动训练中,需要学生有极快的反应能力,不仅可以对武术技巧进行学习,还能够在实战中及时地化解武术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促进武术文化交流

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弘扬,武术是重要的载体,可以借助武术促进文化的交流,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武术文化传承中,构建多元化的友谊体系,以媒介、平台为重要的基础,提高武术文化的交流效果[3]。与此同时,在跨国性的传播过程中,需要以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形式为背景,在体育专业院校中,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教学,实施体育教学体系,促进国内外的文化交流,高校可以定期开展竞技比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文化交流,也使体育专业院校提升了教学水平,为弘扬中华文化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实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1.4开展竞技体验

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为了确保传统武术的稳定运动,需要增加一些国际性的竞技赛事,而竞技赛事的水平,对文化传承具有直接的影响,那就需要对其综合的影响力进行提升,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体现出武术教学的时效性,使构建的教学体系更完善、教学流程更清晰,实现了武术教学的价值与意义[4]。需要注意的是,武术课程教学的开展,最主要的是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了解,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对传统武术学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此为重要基础,提高传统武术的艺术性,为武术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保障,对教学路径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

2体育专业院校武术课程改革路径策略

2.1对武术课程的内容进行改革

为了能够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武术实践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对学生详细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学生所关注的,只有学生对内容感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使武术教学结构更加稳定。以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为基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体能全面地提升,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武术教学。尤其是在武术教学的发展时期,及时对教学课程的结构进行优化,避免教学内容对整体发展造成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体育专业院校的武术课程教学进行深度的改革,提高武术教学课程的效果。(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但是对实践教学比较忽视,使武术教学的效果未能充分发挥出来[5]。对此,需要对武术教学进行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完善,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充分验证理论知识,既让学生学习到了传统武术理论知识,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武术教学的重要意义,提升教学管理水平。(2)完善教学内容。在理论知识教学中,需要借助一些历史资料,对武术动作充分讲解,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的理解,通过实践教学,把理论知识与武术技巧相结合,使武术教学课程内容体系更加完善,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6]。与此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升级,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结合了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武术教学中,学生最喜爱的武术动作就是防身术,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提升武术实践的教学水平。

2.2明确教学目标

武术教育教学范文8

古往今来,武德从来就是武术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技艺的传授与道德的教化从来就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武术之所以具有常胜不衰的强大生命力,与武术所具有的德育价值是密不可分的,而武德便是这种价值的核心体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传统武德由先古发展到现在,其内涵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它的核心教育价值不仅没有削弱,反而随着时代的需要赋予了传统武术新的内涵。主要包含,第一,爱国敬业精神。爱国是传统武德的要求,更是现代社会的首要美德。在和平年代,爱国就要用敬业精神去体现爱国之情。第二,尊师重道。在现代社会,尊师重道的本质要求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这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第三,明礼诚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道德受到挑战,人们的道德信仰出现危机。而武术所崇尚的重承诺、守信用无疑是当今社会的又一道德亮点。第四,正直勇敢。首先表现在参与武术活动的过程中;其次表现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方面;最后正直勇敢倡导敢于同种种不良社会行为作斗争,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做斗争。第五、顽强勤奋。武术的修炼不仅要承受身体的苦痛和磨练,还有来自心理的压力。没有顽强的作风、勤奋刻苦的精神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同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技术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长期、艰苦的练习更需要超乎寻常的恒心和毅力。

二、中国武术的德育价值

1、中国武术德育价值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体现

武术教育素来注重德育,认为“学拳宜以德行为先”,要求学生“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如《武术汇宗》所列少林传授门徒条规之第一条即“尊师重道,孝悌为先”,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素质教育应“坚持德育为先”刚好相契合。武德教育并只是流于口头或者书面的教化,而是“是以感性的身体运动形式‘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从而在一种‘涵泳从容,忽不自知’的过程中使习武者养得至善的德性。它以尊重的态度和方式引导习武者实现自己的意志的自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自由意志,能够把经验中的生活准则放置在理性中考察,能够自我立法,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并在承担自己的道德责任中实现自己的品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变革。”

2、中国武术价值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方面的体现

一个人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待看待人类社会、如何看待人生和事业以及爱国与否等,这些问题都涉及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祖国、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中国武术倡导的“侠、勇、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与青少年学生“四观”的教育和形成密切相关。世界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武德中的“侠、勇、忠、信、礼、义”告诉我们要“任侠善勇,忠于祖国”;要“抱诚守真,表里如一”;要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正确对待权利、地位和金钱,要“见利思义”而不是“见利忘义”;要知荣辱,有羞恶之心。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传统文化与传统武德保持着紧密联系,而传统武德又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少年学生“四观”的教育要求。

3、中国武术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体现

我们的青少年身处一个经济、科技发展的全球化时代,物欲横流、拜金主义对他们有极大的诱惑力;世界范围的文化争夺,西方的强势文化对他们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家庭的宠爱溺养形成的先天不足,不仅容易自私、任性,经不起挫折和苦难,而且也产生了人文教养的缺失和民族精神的淡薄。杨叔子院士指出“: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时代的责任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文化为源流和中介,赋予青少年以民族精神、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树社会主义之魂,立民族之根。因此,加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发扬爱国主义,光大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发生发展中也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散发着民族精神的脉动。武术,作为中小学教育和大学生公共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之一,在武术教育的全过程中应深入发掘武术的民族精神,并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是武术教育教学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中国武术提炼出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即“止戈和平、整体为上、崇德重义、自强不息”精神,这是武术在当今以至未来可以承担起教育功能、服务于人的社会化立足点,也是当代武术教育必须弘扬和培育的民族精神。

三、中国武术的德育使命

武术自进入学校以来,一直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居,虽然一再强调传统武术在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与价值,但相比日本把武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韩国将跆拳道视为“国技”相比,武术教育的德育价值还是有所忽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武术既是一种文化资源,同时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作为独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可以让青少年在身体运动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厚重,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去体悟“技术后面的文化”。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和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西方殖民国家对我国采取了严重的文化殖民和文化侵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武术也应耽误起新的历史使命。只有深入挖掘、开发武术的德育价值,不断赋予武术新的文化内涵,使武术的德育价值适应当前时展的需要和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四观”教育和民族精神发展的需要。在跆拳道、空手道横行中华大地的今天,武术在学校的发展正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中国武术再不改变现有的教学内容、不改变竞技化教学模式和忽略武术攻防技法的教学模式,其发展将岌岌可危。因此,学校武术教育必须改革,要区别专业的竞技武术教学模式,注重传统武术的技法,融入文化内涵,尤其注重武德的修养,这样中国武术才能真正承担德育教育的历史使命。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