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教案范例

武术教学教案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1

为开展好汽车运输勤务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探索汽车指挥专业实战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分析汽车运输勤务课程应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案例教学组织实施流程,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探讨提升案例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汽车运输勤务课程;案例教学;军队院校

汽车运输勤务是汽车指挥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指导汽车分队工作实践的骨干课程。该课程传统教学多采取理论“灌输”方式,对学员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能力缺少关注,导致毕业学员指挥管理素质欠缺、协调沟通水平较差、岗位任职能力不足等系列问题[1]。实战化教学改革期间,汽车运输勤务课程尝试应用案例教学,通过选取部队摩托化机动实例,挖掘决策难题,经教学双方研讨分析,培养学员自主思考、全面考量、综合评判的能力,是汽车指挥专业教学法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1汽车运输勤务课程应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1)案例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汽车运输勤务是一门经验管理型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多以抽象理论讲授与具体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辅导作业为辅,缺少对学员深入思考、主动学习的关注与强化。由此造成学员被动接受、学习主动性不强,无法完成“课程讲授—知识消化—指导实践”的转化,影响到未来指挥活动的决策实施。而案例教学的过程,使受众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进而积极研究并解决问题,学员能在典型情境中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逻辑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充分培养学习的自发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案例教学能够提升学员综合分析能力。汽车运输勤务课程多采取章节式布局,按照公路运输组织流程展开,此方式的优点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解,利于逻辑上接受,而缺点是偏重于某一环节或某一运输模式的讲解,易导致学员全面考量、综合分析能力缺失。而案例教学围绕教员设置的冲突点展开讨论,引发思想碰撞,进行观点阐述,力图通过表象的研讨活动再现学员解决问题时直接的、瞬时的思维推理过程。教员利用引导时机,将片面的、单一角度的分析,弥补为全面的、综合的剖析,使学员逐渐形成全面分析问题、综合评判事件、科学制订对策的能力。

(3)案例教学能够契合部队岗位任职能力需求。笔者利用部队代职、调研时机曾多次与毕业学员就任职能力问题进行探讨,焦点多集中于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差距较大,实操性、研讨性、启发性课程偏少,对学员指挥素养、领导力培养不足等,导致学员毕业后进入“水土不服”的迷茫期。案例教学侧重对学员认知、协调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问题。教学过程中,由于认知、行为习惯的不同,导致产生矛盾点、冲突点,在处理矛盾冲突过程中,学员应学会表达己见、避免冲突、协调矛盾,甚至寻求合作,增强对团队、集体的认同感,利于生成岗位任职必需的协调、组织、指挥能力。

2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1)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完成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学准备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达成。教学准备要区分授课对象,立足课程设计,完成案例选择、教案准备、冲突预判、课前安排等一系列工作。针对青年学员和部队学员在部队实践经验上的差异,围绕授课对象设置难度、深度不同的矛盾点和讨论形式,青年学员可采取难度渐进式引导、选取代表发言的方式,部队学员可实施发散式引导、随机发言的方式,做到因人而异、有所侧重。例如,实施该专题教学时,选取“汽车某团重装备运输分队运输保障能力检验评估活动”案例,设置2个课时教学量,按照重装备公路输送流程,设置矛盾冲突点,提前下发案例使学员熟悉情况,指导学员按照班排进行分组。矛盾点的设置、教员引导的时机等,应在教案中予以体现。

(2)案例阐述。案例阐述是实施课堂教学的第一步。通过案例阐述,使学员回忆案例全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员灵感。可结合案例长短、时间安排、学员人数等因素,采取提问式阐述、全文阐述、重点阐述等多种方式。以提问式阐述为例,教员可提出“任务执行的具体时间”“执行单位包括哪些”“主要任务是什么”等问题,学员均可在案例原文中找到答案。通过提问式阐述,可使学员增强认同感,提升研讨自信,同时也使不熟悉案例的学员迅速进入情况。

(3)研究讨论。研究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其目的在于共享经验、启迪思维,拓展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将学习提升至更高层次。研讨期间,学员是主体,教员起把握主线、引导主题的作用。实施小班教学时,可由学员单独发言;学员人数较多时,可设置正方、反方或采取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讨论中,教员应牢牢把控学员发言思路,发现方向偏移、议题错误时,应及时提醒,引导回归主题;学员发言无法深入本质、浮于表面时,教员应通过提问、归纳等方式,挖掘问题根源,引发学员再思考、再讨论。例如,该专题讨论主线应设为“受领任务—制订计划—行前准备—重装备装载—途中指挥—重装备卸载—撤收回场”,其间设置“运输计划是否由运输投送部门制订”“重装备装载是否利用捆绑加固器材”“运输途中遭遇道路被毁”等冲突点,引导学员展开讨论分析,对于“捆绑加固器材使用”等易发生讨论方向偏移的冲突点,教员应及时引导更正。

(4)总结归纳。总结归纳是在研究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总结与归纳。总结归纳可采取“学员先总结、教员后归纳”的方式,也可直接由教员进行总结。通过总结,简要回顾和界定案例主要问题,回顾课堂讨论的主线,找出学员讨论发言中的亮点,对学员的见解和分歧进行适当归纳和概括,点评问题处理方案和应对方式,升华学员对于案例的理解和把握,提出未来案例教学的期望和建议。总结归纳应当把握要点、条理清晰,时间不宜过长。

3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1)参与积极性不足。该问题常见于课堂教学开始或首次实施案例教学时,主要表现为:教员提问无人回答或回答人数较少,部分学员很少参与讨论,个别问题参与讨论人数少,教员与学员之间缺乏互动等。产生原因主要有:学员对案例不熟悉,学员对于案例教学不适应,教员引导能力较差,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对此,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可提前下发案例材料,后附教学提示,便于学员预习研究。教员应深研案例教学法,提升课堂教学技巧,可通过点名提问、奖励激励、代表发言等方式,迅速活跃课堂氛围。

(2)讨论方向偏移。该问题常见于案例冲突点研讨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讨论议题偏移教员设定主线,学员发言存在明显错误,学员思考角度与现实不符等。产生原因主要有:学员参与积极、思维高度发散,学员自身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不足,教员引导提示不足或不及时,学员对教员提示理解错误或产生歧义。可立足提升学员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能力,充分鼓励合理框架下发散性思维,但发言明显偏离主题或错误时应及时打断并给予更正;教员应提前考虑研讨时的易发错误,可设置一两套预案,便于及时应对。

(3)总结归纳不到位。该问题出现在案例教学最后阶段,主要表现为:教学双方对研讨过程的回顾总结不全面,冲突与分歧归纳不到位,对于根源、本质的挖掘较为粗浅、不够深入,未提出建设性观点,难以引起再思考、再讨论等。产生原因主要有:学员对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不足、阐述不清,教员对学员思维转化、意见分歧、研讨进程回顾缺漏,教员对本质根源、解决方法分析不够透彻等。针对这一问题,可拓展案例教学实践,创造平台和条件,提升学员总结归纳、语言表达能力;教员在教学准备阶段初步总结归纳案例要点,研讨中结合学员发言情况及时调整补正。

4提高汽车运输勤务课程案例教学质量的建议

(1)规范编写案例是提高汽车运输勤务课程案例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案例是实现教学功能和目的的基本遵循,围绕汽车运输勤务课程标准和专业特点开发编写或选用适宜的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无论是围绕问题展开情节描述的决策性案例,还是把现实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直接引入课堂的研究型案例,教学案例的开发编写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符合汽车运输勤务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规范的案例编写应遵循目的明确、内容真实、问题典型、情节复杂、描述生动、结构完整的基本原则,突出针对性、真实性、典型性、综合性、启发性和趣味性。教学单位与教学管理单位应结合教员代职锻炼、考核评估、部队机动等活动时机,组织采集和编写适用性、通用性较强的案例,集中修订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2)良好的教学保障是提高汽车运输勤务课程案例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营造案例教学环境,实施良好的教学保障,是实现案例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条件。当前,教学保障条件与案例教学需求之间仍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各级对案例教学保障条件建设不够关注,教学设施无法适应教学双方频繁互动,案例库建设缺少标准依据等。教学单位应着眼汽车指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模拟化、网络化、对抗性教学保障条件建设,科学规划案例教学标准,构建汽车运输勤务案例库、资源库、媒体库。教学管理单位应鼓励尝试开展小班教学,通过建设研讨式、圆桌式教室,安装互动式视频、音频系统,为案例教学打造硬件平台,同时对教学单位开展软件建设应给予一定政策鼓励和经费支持。

(3)案例教学能力是提高汽车运输勤务课程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核心。案例教学能力是达成案例教学目标的关键,主要体现在案例设计、课堂把控、总结归纳等方面,是教学艺术与教学技巧的集中体现。案例教学能力是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短期内难以快速提升,需由教员、教学单位、教学管理单位群策群力、共同促动。教员应着重提升案例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现场控制能力,善用智慧语言,创造开放气氛,激发学员拓宽思路。教学单位可通过导师制、试讲制、集中备课等多种手段,对教员能力短板进行填补。教学管理单位可采取教学比武、优质课示范等措施,为案例教学提供可供参考的模板范例,推动汽车指挥专业课程案例教学能力总体提升。

(4)科学督导评估是提高汽车运输勤务课程案例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当前汽车运输勤务课程案例教学实施督导评估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评估标准和规范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合理完善的考评机制,考评结果对教员的制约性不足等方面。教学管理部门应先期确立科学评估标准,解决按什么标准进行评估的问题,进而完善多级督导评估机制,适时建立第三方督导评估机构,使评估结果与教员实际利益挂钩,利于形成良好促动。教学单位可建立本级督导评估机构,采取上级评估与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合理量化指标权重,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5结语

案例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员的学习研讨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学员主动学习、系统学习提供条件和平台,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意识,培养学员综合分析、科学决策的能力。将案例教学应用于汽车运输勤务课程,能使学员对较为粗放的经验管理型知识形成感性认知,在思考讨论的潜移默化中完成能力生成,提高汽车指挥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作者:任杰 李勤真 王春刚 单位:军事交通学院汽车指挥系

参考文献: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2

国内外建设概况

案例教学法最初应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是一种通过引入案例讲解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范围扩大,这种方法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在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教学中得到应用。这种将实际问题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经过多次的完善和修正,已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的重要教学手段。其中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案例大多包含着多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引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随着案例教学的蓬勃发展,案例库及案例中心也逐渐增多。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逐渐引入我国并应用于教育学领域。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案例,课堂上通过案例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讨论,从而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学会运用知识[2]。在环境领域,由于案例库建设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案例库体系,特别是目前针对“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的案例库还鲜见。目前许多高校都在探索构建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库,例如在“环境生物技术”理论教学中以案例“2019新型冠状病毒自然宿主来源探究”为例,介绍新型冠状病毒发现经过、传播过程、研究进展、防护措施等内容,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3]。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师选择自己的科研方向或者环境领域热点创新技术作为案例[4]。由于案例教学法相当于联系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在教学中学生从掌握的案例资料基础出发对其思考和分析,从而加深对专业领域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得出的结论尤为重要,而分析问题深度思考的过程更加重要,这也是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所在。因此,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需要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从而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案例库的建设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是一门面向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重点介绍了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应用的基础知识,微生物分析检测手段以及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等,是一门环境科学与微生物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型学科。这门课程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主干课程的内容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并且可以加强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应用[5]。因此,保证环境生物技术的教学内容、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质。“现代环境生物技术”课程含有较多的实验内容,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既包含了有关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含有微生物在环境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对环境污染物的控制等相关知识。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现实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环境领域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或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当前环境专业学生迫切需要提高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毕业后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加具有优势。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弥补当前研究生教育中重视理论教学而实践应用较少的缺点,而且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拓展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适合引入到研究生教学当中。把案例教学法应用到研究生课程中,可根据各“现代环境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学习目标和专业能力要求对课程的整体结构框架进行分析总结,判断哪些知识点适用于案例教学法,哪些知识点需要运用案例教学法展开讨论,最后根据各专业课知识要点搜索、整理国内外相关的典型案例,并根据理论知识框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案例即可。采取课前设计,课中实践,课后完善的思路进行建设,建立适用于研究生课堂学习和实验室科研相融合的“现代环境生物技术方法”案例库。对于案例库中案例的选择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取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地逐步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保证案例在讲解过程中合理地与理论知识相联系,同时案例内容应保持连贯且循序渐进。案例编排应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突出重点。案例的内容选取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部分到整体层层递进。在课堂上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路,使其积极地思考、分析、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更多地应当注重内容的层次和创新性,使环境专业研究生不仅具有该专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更具有从事环境领域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者的能力。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现代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中并建设案例库,利用案例库中的案例使学生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再将实践转化为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得到同步的提升。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特定真实情境为背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与掌握为目标的一类教学方法[6]。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渴望者、知识的运用者、探索者和技能的掌握者。同时也可提升学生的专业判断能力,从而达到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批评性分析、提高专业能力的研究生培养要求。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既注重结论又注重探究过程的教学方法,因此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参与到案例的分析探究的过程中,从而对案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7]。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库的建设,而推动案例库建设不仅是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而且是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改革和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对高校培养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标具有推动作用。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案例库建设的优点

案例教学法不但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高效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注重师生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与微课、翻转课堂等相互配合使用。全国各大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的管理学专业对于案例库的建设都相对完善。教学案例库建设不仅可以改善高校教学模式,而且有利于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的有效推动落实,提高院校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案例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优点:第一,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结合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具有应用型技能专业人才的目的。第二,通过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学生可以养成利用信息、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对案例的分析也就是对现实中真实情景的分析,而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讨论可使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判断、决策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逐步达到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实践能力,为后续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奠定重要基础。第三,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整合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目标定位于参与国家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拥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和各方面能力,与中职、高职的职业性人才有本质的区别。第四,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鼓励学生全面、综合地解决问题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这种方法比单纯理论知识的传统方法更加生动、有趣。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通过与师生间的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找出解决案例中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

建设教学案例库、开展案例教学是高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通过实施案例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过程。本文从“现代环境生物技术”案例库的建设和优点等方面,开展了“现代环境生物技术”案例库建设研究,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5(6):25-27.

[2]兰霞萍,陈大超.案例教学的问题与出路[J].教学与管理,2017(10):1-4.

[3]石春芳,陈敏洁,冷小云,裴海霞,潘建刚.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专业课教学——以“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思政教学为例[J].微生物学杂志,2021,41(6):117-122.

[4]何克杰,贺小龙,刘红盼,等.案例教学法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盐化工,2020,47(1):72-73.

[5]黄春晓,段学军.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12):18.

[6]周学荣,黄青青,郝若曦.加强案例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21(8):47-49.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3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能力;

武术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尤其是在当前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代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工作,以及武术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因此,本文基于武术教学特点,对武术教学能力的构成进行简要论述,以期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武术教学能力概述

虽然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武术教学进行了定义。但普遍认为教学能力包含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方面,武术教学能力是指武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武术教学大纲向学生传授武术理论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能力。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的业务能力之一。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能力组成

2.1理解和分析学生能力

包括活跃课堂气氛能力,因材施教能力、激发学生兴趣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能力主要指体育游戏组织和编排,教师问题的提出以及解答等能力。因材施教能力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和个性特点选择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能力是指教师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能力。

2.2教学目标编制能力

教学目标编制能力包括根据课时制定教学目标能力和将教学目标具体化能力,根据课时制定教学目标能力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武术学时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是武术课的起点,在设计武术学习活动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努力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目标具体化能力指武术教学目标要明确、简捷,要有针对性,将武术教材细化,分门别类的制定教学目标。

2.3教学内容组织能力

教学内容组织能力包括课堂组织能力、纠正错误动作能力、动作安全保护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指武术课堂中的组织形式,如学生的队列队形调动,教师讲解、示范的位置,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教学环节不同部分的时间安排等。纠正错误动作能力指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分析和纠正的能力,在武术教学过程中,纠正武术错误的前提是对武术动作错误的正确分析。这对教师观察和判断错误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种能力来自对武术理论与技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来自于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动作安全保护能力指教师根据武术动作性质选择保护方法的能力,武术难度动作主要有侧空翻、旋风腿等动作,教师在选择保护方法时必须针对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有的放矢。

2.4教学方法运用能力

教学方法运用能力指语言表达能力、动作示范能力、教案编写能力,武术教学中的语言表达主要包括口令和讲解,武术口令包括常规口令、提示性口令、单字口令、声响口令。武术中的口令应短促、洪亮有力。武术教学的讲解法包括称述法和概要法,分段法和对比法、提问法和联系法。武术教师的讲解应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要点突出,多用武术专业术语,尽量避免口语化。动作示范能力是指教师的武术技能展现能力。武术教学是以直观性教学为主,教师准确而优美的向学生展现武术技能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建立起正确而清晰的运动表象,帮助学生尽快的掌握武术技能和方法。教案编写能力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制定教学步骤的能力,武术教案的撰写应符合体育教育专业教案的写作要求,力求做到层次分明,环节齐全。

2.5教学弹性设计能力

教学弹性设计能力包括临场应变能力和动作编排能力,关于临场应变能力,主要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和运动安全事故情况的及时妥善处理能力。动作编排能力指的是教师根据已有的武术知识储备创编新动作的能力,这一能力与教师的武术技能积淀密切相关。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结合武术教学大纲和课程学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和分析学生能力、教学目标编制能力、教学方法运用能力、教学内容组织能力、教学弹性设计能力。3.1.2在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武术课程应与时俱进,积极加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使武术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武术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当前人才培养需要。

3.2建议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4

1.访谈法围绕本专业近几届毕业生及实习生存在的问题及对学生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共召开了2次座谈会。2011年5月23日,在光明初级中学召开了上海市黄浦区部分体育骨干教师座谈会,主要有来自大同中学、光明中学、市南中学、尚文中学、市八初级中学、光明初级中学及商贸旅游学校等校的骨干教师。同年5月29日,在上师大徐汇校区体化楼310会议室召开了上海市部分体育教研组长、教研员座谈会,出席人员为七宝中学、市二中学、上海市实验学校、莘庄中学、汾阳中学、一师附小等校的体育教研组长及徐汇区、黄浦区、原卢湾区、静安区、杨浦区等区的体育教研员。

2.问卷调查法针对上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后,请有关体育教育方面的专家进行了效度检验,表明此问卷效度颇高。问卷发放对象为上海师范大学体教专业2012届留在上海工作的毕业生,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69份,回收率为98。6%;其中有效问卷67份,有效率为95。7%。采用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重测时间与第一次问卷时间相隔10d,将2次问卷结果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到相关系数为0。87,表明此份问卷信度较高。

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结果在EXCEL统计软件中进行百分比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本专业学生存在问题及上海市中小学的要求

1.1生源质量在下降,教学技能需加强近些年上海生源的减少导致学校可选择的体育生不足,生源质量亦下降较大。不少学生是因学习成绩较差高考前临改体而“误”入此行的,只能称其为体育积极分子。这些学生进入了体教专业后,因为身体素质较差、体育基础较弱,发展空间不大。由此出现教学技能较差状况,尤其是在教案书写、吹哨、口令、讲解、示范、队列队形及队伍调动等方面。中小学要求在平时教学中及教育实习前能加强教学技能方面的学习与培训。

1.2运动技能多不足,培养方案要突出学生的运动技能较差、专项能力不突出,失去了上师大多能一专的优势。尤其是体操方面技能较差。中小学希望能恢复上师大多能一专的传统,重视术科教学,并严格把好考核关。培养方案中的术科、学科比例有些失衡(3∶7),术科比例偏低,未能突出运动技能类课程。公共必修课及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偏高,选修课中学科类课程偏高。中小学希望增加术科比例,与学科调整为5∶5较为合适。

1.3大中小学相脱节,各级学校应对接大学与中小学教学相脱节,对二期课改理念、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学内容等了解较少。同时,对中小学的教材教法了解不多、分析不够。中小学要求加强教材教法及中考项目的教学,大学不仅要重视教的环节,还要创设学的环节,并希望多到中小学观摩、学习与交流。

1.4实习形式不完善,毕业论文待改观本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教育实习及毕业论文两个方面。目前的分散实习形式存在一定弊端,原来的集中实习值得借鉴。中小学希望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互结合,并加强高校教师、基层教师的指导及联系。此外,实习的时间要提前并要有反复,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改进提高。学生的论文基础比较薄弱、科研能力有待加强,对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科研方法掌握不足。中小学要求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此外,本专业学生还存在着诸如职业认同感不强、主动学习意识较弱、男生阳刚之气不足等其他方面的问题。

2.本专业课程存在问题的反馈

学校在上海工作的毕业生对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结为三类,即课程总体、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课程总体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程设置缺乏本校特色、课程整体结构不太合理、课程设置与中小学脱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必修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公共必修课的比例过大、专业必修课个别作用微、专业必修课术科学时少;选修课程总体上存在的问题为选修课门类少且学科多、选修课术科少且项目缺,限定选修的主要问题是限定选修的专项课时少、限定选修缺乏第二专项,任意选修的主要问题是任意选修术科少学科多、任意选修缺乏新兴项目。本专业2012届留沪毕业生对课程问题的看法如下。

2.1对课程总体的看法(表1)从表1选择同意及比较同意的人数可以看出:在课程总体存在的问题方面,约68%的同学认为课程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54%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缺乏本校特色,约46%~48%的同学认为课程整体结构不太合理、课程设置与中小学脱节。

2.2对必修课程的看法(表2)从表2选择同意及比较同意的人数可以看出:在必修课程存在的问题方面,约67%的同学认为专业必修课术科学时少;约58%的同学认为公共必修课的比例过大;过半的同学认为专业必修课个别作用微弱,用处不大,例如体育概论与体育史2门课。

2.3对选修课程的看法(表3)从表3选择同意及比较同意的人数可以看出:在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方面,近54%的同学认为选修课术科少且项目不全,近48%的同学认为选修课门类少且学科偏多;近63%的同学认为限定选修的专项课时少(仅108学时),近57%的同学认为限定选修缺乏第二专项,这些都无法满足中小学教学、训练的需要,尤其是目前上海的高中正在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要求大学实行项目的专业化教学,差距还很大,甚至连基本的课时都保证不了;约58%~60%的同学认为任意选修术科少学科多、缺乏新兴项目。相比山东师范大学及福建师范大学体教专业的培养方案,他们的专项课时多且有第二专项,任意选修课术科的门数亦远多于上师大本专业。

3.本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俗语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述问题的形成既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亦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所以,本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只能是渐进式的,不宜一蹴而就,可先在几个可做的点上有所突破,再由点到面、全面铺开。经过慎重考虑、多方讨论,拟先采取以下几项具体措施。

3.1培养目标多能一专,秉承传统适时创新从以往经验看,上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最大特点在于“多能一专”,即在掌握多项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还有一门拿得出手的专项。这也正是上师大与上海体院、华东师大体教专业抗衡甚或超出的特色所有、资本所在。然而,近些年来,由于主导思想的失衡,渐渐模糊了体育的本质属性———技艺性,逐步迷失了自己的最大优势———多能一专,慢慢走向了文化主导、理论主导、学科主导的并不完全适合体教专业特色的办学模式与课程设置,使毕业生的特点也发生了不小的退变。正如大同中学的一位老校友所言,现在上师大的学生专业基础薄了、专项能力弱了、专业特色少了。多能一专———这正是本专业的传统优势与精髓所在,也是历届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之源,培养目标应该彰显这一特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能一专的亦有了更多更新的含义。多能的“能”并不仅仅指运动技能,更多的是指体育教学技能,包括理论技能与实践技能两类,理论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案书写技能及看、评课技能,实践技能包括项目运动技能及课堂教学技能,每一种又包含更为具体的技能。一专的“专”亦不仅仅指专项,而是指在这些教学技能中要有自己最拿得出手、最具竞争力的一两项技能。多能还有更宽泛的意义,还指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科研能力等等多种当前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培养目标在秉承传统、多能一专的基础上,还要与时俱进、适时创新。

3.2选修课增术科门类,专项课加学时学分目前,本专业培养方案的6门学科类限定选修课(音乐与体育教学、体育游戏、人体测量学、体育统计学、运动训练学、医务监督与健身处方),每门2个学分,共占去12个学分,这意味着每门都是必修课而非选修课,学生并没有选择余地。而专项技术类选修课只占8个学分,且大专项(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六选一)仅108学时6个学分,小专项(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四选一)仅36学时2学分,明显偏少。所以,应从学科类限定选修课中释放出一定的学分到专项技术类中,以增加大专项及小专项的学时学分,拟将大专项增至216学时、12学分(共3个学期、每学期72学时、4学分),小专项加至72学时、4学分(共2个学期、每学期36学时、2学分),不足的部分学分可从任意选修课(目前为16个学分)中略加释放。在本专业培养方案目前的10门任意选修课(奥林匹克运动、体育课件制作、体育美学、体育英语Ⅰ、体育英语Ⅱ、体育市场营销学、常用运动负荷实验、营养学、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公共关系学)中,皆为理论性偏强的课程,而实践类、实用性、术科化的课程几乎没有,应该在这一环节增设实践类课程,鼓励广大术科教师开课。拟先增加教师形体训练、艺术体操、花样跳绳、棒垒球、高尔夫球、板球6门术科课程,以弥补这方面的空白;以后根据基层中小学需要,再增新课。

3.3教学技能切实提高,实践环节不断加强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学校体育学》与《体育教材教法》两门学科中加强教学设计、教案书写、教材分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理论教学,更要在各门术科中加强这些要素的实践教学,如在各专项选修课中加强学生教案书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教案要按照上海市二期课改“体育与健身”课时计划的规范格式书写等。除教师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如做好术科课后回忆笔记、写好学科课外作业等。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多进行教学技能方面的比赛,如教案比赛、说课比赛、技能测试等,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在实践环节的教育实习方面,首先要加强学生的见习环节,为适应学院“4+0”模式下的办学需要,拟在奉贤校区建立6个实习基地,中学4个(奉贤中学、弘文学校、阳光外国语学校、柘林学校),小学2个(南桥小学、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小)。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让大二、大三甚或大一的学生深入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以了解基层所需、发现自己所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针对性。在毕业论文方面,主要强化论文选题、撰写、答辩三环节的监督控制,加强教师指导与学生配合两方面的制度建设等。

3.4俱乐部促课外锻炼,督导组保教学质量在目前术科课时尚显不足的情况下,加强体育俱乐部建设使其成为课堂的延伸,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课外锻炼自觉性的良好举措。不过俱乐部要加强教师指导与政策引导,需要与院学生工作组一起做这项工作。退休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学院的宝贵人力资源。以他(她)们为主体成立教学督导小组、以恢复体育学院教学督导的优良传统,是保障本专业教学质量的绝佳途径。教学质量是本科教学的生命线,唯有高质量的教学才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唯有高质量的毕业生才能经得起用人单位的最终检验。

3.5请进来专家上讲台,走出去师生下基层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加强与本市中、小学的联系,是解决大学与中小学体育教育脱节问题的良方。拟请基层一些高水平的专家(体育教研员、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走上大学讲台,为本专业学生教授中小学最鲜活的案例、最实用的方法、最需要的人才等;同时,教师、学生也需要经常走出去,看看市级、区级、校级的公开课。

3.6紧扣体育课标中考,渐进修订大纲内容应该有效利用各门术科的有限课时,教授中小学最需要的内容。二期课改“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及体育中考的项目,应该是本专业各门术科的精教内容。具体有:(1)课程标准教学内容:队列队形与基本体操,体操(垫上运动、杠上运动等),篮球,武术,游泳,田径,体育舞蹈等;(2)体育中考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三选一,双杆、单杠、垫上、横箱四选一,男1000m(女800m)、200m游泳二选一,男引体向上(女仰卧起坐)、1min跳绳、25m游泳、实心球、50m、立定跳远六选一。各门术科的专业必修课应以上述内容为基准,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内容。可先选几门术科作为试点,若效果颇佳再逐渐推开。

三、结论

(1)上师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本地中小学的要求有:生源质量在下降、教学技能需加强、运动技能多不足、培养方案要突出、大中小学相脱节、各级学校应对接,实习形式不完善、毕业论文待改观。

(2)上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程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缺乏本校特色,专业必修课术科学时少、公共必修课的比例过大,限定选修的专项课时少且缺乏第二专项,任意选修术科少学科多且缺乏新兴项目。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5

1.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学生的表率。

2.爱岗敬业、乐业、勤业,被学生敬服。

3.公平、公正的善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所信服。

4.激情上课、语言风趣幽默,能感染学生,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学生所佩服。

5.具有一颗宽容的心,善解人意,为学生所叹服。

6.课堂常规中对学生的要求,教师首先做到,以师垂范,为学生所折服。

7.举止稳重,文明得体。

8.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运动能力。

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需要不断的积累。这样的教师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所教学科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育人工作是学生喜欢教师所教学科的保证

不论教师怎样精心设计教案,不论教师采用良好的教法,不论教师运用有效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不可能进行有效教学的。众所周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也在不断增多:上课迟到;集队不迅速(集队时多种姿态);准备器材、收理器材无主动性(没有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思想);戴金挂银(显富);穿烂牛仔裤(显酷);玩手机(显时髦)三三两两树荫下闲聊(怕日光);不积极主动活动(智与体共进的关系不清楚)……等不良行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教师的教育下,是在自己的学习中,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是在同不良习惯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在课中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及时指出及时教育,甚至是严厉批评(批评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指出危害。通过反复教育,长期做育人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所言是真正的关心她、爱护她,真诚待生。从而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认为教师可亲、可敬!学生喜欢上教师所教学科不言而喻。

三、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是学生喜欢教师所教学科的关键

新课改后的体育教学,明确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主张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育教学涉及的项目多。教师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掌握新的运动技能,就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一个体育教师只擅长三大球,对乒乓球、羽毛球、板羽球、武术等项目技术较差,需要学习这些项目的学生就教不了、指导不了。同样,只擅长体操、武术的教师,对球类的运动项目较差,对需要学习球类项目的学生也指导不了。再是,体育教师不精通多项目的裁判工作,有碍于多项目活动的开展。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教师有一瓮水也不行,要有一个不断补充的源方能适应现在体育教学的需要。笔者在长期从事体育工作中,运动队带过校、县男子篮球、排球队、田径队;训练过参加高考体院六个专项的体育特长生;参加过县、州级的田径、排球、乒乓球裁判工作,参加过县至部级的篮球裁判工作;参加过州、省、部级的教学竞赛(均获一等奖);教学中各年级的体育教学内容讲得清、示范标准、力求优美,可谓是多能的体育教师。现在学校又新建了千万元的室内网球馆(县政府投入经济,四块网球场),学生问笔者何时教网球?笔者自知要尽快学习网球技术,否则愧对学生。由此可见,一个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掌握多项运动技术,才能给不同需求学习运动项目的学生以予指导。全体学生就能积极主动进行活动,喜欢教师所教学科。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体育教学实践;作用

体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技术,能优化完善相关的教学实践机制和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属于新时期环境下的良好教学技术。所以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应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实践学习环境氛围,提升教育的直观性与优化性,促使体育教学实践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一、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的实践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育领域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学生参与相关学习活动的兴趣。传统的体育教育工作中,教师采用教材性的教育方式,难以引导学生专注学习知识,对学生观察能力、逻辑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不能保证体育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水平。而教师采用信息化技术,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微课视频等为学生直观讲解体育技能和动作,学生在反复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需求自主性选择视频中的内容,分解学习体育实践知识,与教师的示范讲解方式相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体育教育的活跃性,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逐渐优化相关的体育实践教育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技能和素养。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体育教育期间教师只能通过图表、照片等为学生讲解动作的过程,不能确保教学演示的流程性与完善性,难以为学生全面讲解体育动作和技能。而在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利用动画形式、视频形式等为学生展示动作的各个要点,通过慢动作、重复播放某段动作的形式等,培养学生的体育动作技能学习能力。在此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微课视频、慕课视频等,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视频内容,自主根据自身体育技能的薄弱之处选择视频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技能学习习惯,提升对各种技能动作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与示范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采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讲解体育技能,还可以设置自主性分析、自主性研究与自主性评价相结合的体育教学平台,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在自我评价系统中引导学生形成准确的自我认知,根据自身的学习发展需求来完善体育知识架构、体育技能学习模式,具有一定的教育指导意义。

二、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措施

(一)为学生打造网络精品课程。体育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想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实践效果,应着重为学生打造精品课程,形成核心性的体育教学实践机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专业素质。首先,在采用信息化技术的工作中[1],除了要创新改革教学方式,还应整合优质的视频资源,在网络中寻找关于体育课程方面的实践教育课程,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课程,鼓励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明确学习方法的优劣所在,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与需求选择较为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手段,还能简化其中的教学工作流程,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其次,教师应明确掌握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手段,利用信息化技术保留有价值的教学研究内容,创建教学实践的资料库,保留优质教学内容的精华,掌握教学创新的关键点,为学生打造良好的体育技能的学习环境。完善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实践模式和创新体系,培养新时期社会需要的体育实践操作能力较强、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

(二)着重提升教学实践的形象性。体育教师在课程教育工作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应着重增强教学实践的形象性。确保在形象化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知识、动作知识,使其形成对体育实践操作学习的兴趣,不断提升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有效性。教师在日常体育教育实践活动中应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演示相关的动作,还可以通过制作示范动画视频的形式,为学生设置虚拟化人物,合理模仿难度较高的动作,使学生在观看虚拟人物的过程中深入学习、形象化体会有关的动作技能,提高学生各种动作技能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展示体育动作,设置正确性、错误性的示范动作,使学生在观看正确与错误动作期间认真学习与理解正确的技术动作,增强学生体育技能知识学习效果、实践操作知识的学习水平。同时,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形象化的实践学习内容,还应着重设计层次性、差异性的部分,引导学生掌握体育动作练习的基础与技能,要求学生反复学习和观看视频内容,掌握正确的动作形式和技能要点,认真学习和领悟其中的学习信息,尽可能提升教育工作的优化性,增强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期间采用信息化技术,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其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水平。教师采用多媒体设备与技术,可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有关的教育内容,按照学生的特点、教学工作目标等,将所有教学内容设置在教育规划部分,声情并茂开展有关的教育活动,创设真实情景,灵活、直观地为学生讲解抽象的体育技能和动作知识,还可以创建微课平台,通过文字投影、电影形式、录像形式等为学生设置教学的画面内容与视频内容,使学生在观看期间留下直观印象。学生在观看视频、理解动作之后,教师可要求其自主性研究体育动作技能和操作内容,自主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体育技能学习活动。然后教师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情况、体育动作学习情况等进行深入性评价分析,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技能。

(四)重点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教师在采用信息化技术开展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期间,应重点创设真实性的教学情景。利用情景来培养学生体育动作学习能力、战术理解能力,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促使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进步。首先,体育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技术动作示范方面的真实情景,在情景中融入体育动作训练模式,直观并且准确地示范技术动作。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参与实践的兴趣,可在情景中设置武术方面的旋风脚动作,使用信息化技术正确演示,慢速度播放相关的复杂动作,引导学生对不同动作的速度差异性与力量差异性等形成准确理解,在观察性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技能掌握效果。其次,创设真实的战术情景,开展模拟训练的相关活动。体育教师采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模拟战术,可使学生直观观察不同战术的应用要点、战术组合的措施等,形成正确的体育战术知识学习观念、团队合作和协调的良好意识。此期间还可以为学生设置对抗性训练的情景,学生参与到对抗性训练活动中,借助信息化技术掌握对抗性练习期间的对手特点、对抗性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学习效果。最后,应创建个性化的体育实践操作情景,按照不同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设置不同的体育技术动作教学情景,这样才能不断优化体育教学实践的工作模式和机制,促使学生学习能力、操作技能的发展[2],彰显出不同教育方式和情景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价值。

(五)合理应用电子教案。体育教师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开展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应合理应用电子教案。借助电子教案的图文并茂优势,结合每节课的体育动作技能特点与实践操作知识等,合理设置电子教案的内容;然后利用大屏幕投影设备与网络设备等将电子教案的内容演示出来,丰富课程的内容。在多种媒体设备与技术并存的情况下,为学生直观、新颖地讲解体育动作技能。例如,在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关于健美操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制作电子教案,在教案中设置世界冠军赛的比赛视频,详细理解和掌握比赛期间裁判员与运动员的分工,使学生对健美操的运动形式和比赛内容等形成较为深入、直观的理解,不断提升学生在健美操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此期间教师还应着重开发CAI课件内容,将其当作体育教学实践的辅助性软件部分,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在有关课件内容的帮助下不断优化学生体育技能和动作知识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良好习惯。在信息化技术和电子课件的帮助下优化各方面的工作模式,改善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现状,优化有关的教学工作系统。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采用信息化技术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是培养学生良好操作技能、专业化能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期间,教师应着重应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合理应用电子课件系统,促使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提升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彰显信息化技术在体育实践中的优势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春梅,赵建玉.高校单片机课程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学探索[J].科技信息,2014(10):124+128.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7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改革;实效性

1什么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实效性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生命线”。如果忽视实效性,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本文认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是高校教育者(主要为体育教师)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体育教材要求,并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规律,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且活动的结果达到真实、有效的程度。通俗来讲,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是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与大学生体育教学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

2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师教学能力与职业素质等。本文也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探讨提升高校体育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2.1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产生的一种思维活动结果,是教师在观察、学习与参加教学教学活动时对教学实际产生的一种理性认识。教学思想也称为教学观念。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在教学时没有着眼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仅强调“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缺一不可的活动。大学生已具备独立的思维与意识,其理解能力、判断能力是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倘若体育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势必无法达到体育教学目标。2.2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体育教材。体育教材内容的新颖度、丰富性、趣味性等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纵观当前我国高校所用的体育教材,其在编排模式与内容上大同小异,不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产生厌倦的情绪。有些高校虽然增设了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但由于缺乏配套教材与教案的支撑,这些教学内容往往是“昙花一现”,并没有其他实质性的作用。

2.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体育运动包含的知识非常丰富,且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复杂多样,因此体育教师需要应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倘若体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仅选用一两种教学方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降低学生的体育兴趣。

2.4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与原则,从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而归纳、提炼出的稳定、具体的教学活动范式。教学模式一种教师对自身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它以发现、遵循教学规律为基础,进而指导教学实践。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后作业。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体意愿得不到表达。

3提升高校体育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结合以上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实效性的因素,本文认为,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以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3.1树立现代体育教学思想

首先,树立“健康第一”教学思想。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教学思想,要求高校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自身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具体教学中,体育教师不能将“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作为教学目标,而是将“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其身体素质得到了显著增强”为教学目标。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体育教学,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的时间。另外,高校要保障全体学生接受体育教育与进行体育锻炼的权利。其次,树立“立德树人”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要求。树立“立德树人”教学思想,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肯定体育的德育功能,并善于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搜集体育德育资源,如武术的武德;善于从当前体育赛事中搜集德育资源,如职业运动员的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奋勇拼搏的事例。最后,树立“以人为本”教学思想。通俗来讲,“以人为本”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同时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贯彻“以人为本”教学思想,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真正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作为体育教学的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另外,体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教学方法激发全体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尤其是终身体育意识,让他们在课下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

3.2创新体育教学内容

创新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同时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应当打破现有体育教材束缚,创新体育教学内容。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开发体育校本教材。高校应组织体育教师根据自身的体育教学实际与学生的体育学习实际,开发体育校本教材。与采购的体育教材相比,体育校本教材由于贴合自身体育教学实际与学生的体育学习实际,因此它更能激起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共鸣。对于学生而言,体育校本教材中包含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学习积极性很高。其次,体育教师对现有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过程化”的再加工。很多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材中写了什么就教什么,没有涉及的根本不用多讲。这是一种很错误的观点。体育自诞生之日起,在千万年的发展进程中,它的内容不断深化与拓展。高校体育教学所用的教材中的体育内容知识体育广袤知识体系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体育知识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补充。例如,在武术运动基础理论教学时,体育教材中对武术运动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介绍甚少。针对此情况,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进一步揭示足球运动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武术运动在中国发展的来龙去脉,深刻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

3.3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示范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比赛教学法、游戏教学法、间歇教学法、榜样教学法,等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起到不同的教学作用。在选用教学方法时,体育教师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根据教学目标与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选用何种教学方法,需要体育教师充分考虑教学目标与任务。任何脱离教学目标与任务的教学方法都是没有意义的。例如,新授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动作定型,那么体育教师就可以选用讲解法、示范法以及完整与分解法等;若教学目标是巩固学生的技术动作或提高学生的专项体能,体育教师就可以选用重复练习法与循环练习法等。其次,根据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体操、篮球、乒乓球等教学时宜选用分解教学法;在跑步、投掷、跳跃等教学时宜选用完整教学法。鉴于此,体育教师要在选用教学方法之前,需对教学内容进行仔细斟酌。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用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要体现实效性,关键是看学生是否有效地学习。因此,体育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用教学方法。具体来讲,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为学生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例如,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体育教师可以选用领会教学法;而针对学生能力弱的学生,体育教师可以选用动作示范法。

3.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需要体育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善于发现一切利于体育教学的因素并以此为突破口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具体工作要点如下。首先,重视发展学生体育俱乐部。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以学生体育俱乐部为载体,营造了轻松、自由、娱悦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当前体育教师需要高度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另外,俱乐部制教学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体育教师的发展。其次,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教师应将这些科学技术作为推动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动力,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教学、微格教学等。

参考文献:

[1]王洪亮.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评《高校体育教学策略与实践性研究》[J].教育评论,2017,(09):168.

[2]李梅.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及改进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7,(04):142+152.

[3]梁伟杰.基于兴趣培养的高校足球教学实效性提升路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5).

[4]李昊燃.探究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因素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54.

武术教学教案范文8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处于经济强国,军事大国的位置,在体育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虽说在这些方面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在教育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教育是百年方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就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在世界上我国的教育还排名靠后,我们只有不断努力,让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才能真正实践教育方针。从目前情况来看,教育事业的各个学科中,体育这门学科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所以目前正在积极努力的构建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的措施。高校体育可以说是体育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高校体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学生体育素质的一个代表,所以对我国的体育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本文也将以高校体育为例来说明“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

关键词:

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现代教育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各种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其中教育事业中的体育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因为有关报道显示,我国的学生身体素质呈现严重的下滑趋势,因为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交通工具的变迁,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运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于是教育部门就提出了体育课的课堂项目。甚至在学生的重大考试中都会添入体育这门学科,目的就是为了让祖国的栋梁之材有一个好的身体。现在,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已经被很大程度的重视,甚至有的高校将体能测试与奖学金,毕业与否挂钩,这也是重视体育的一个表现。

一、构建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身体状况的概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这几年我国大学生的数量成倍的增长。虽说在马哲里有“量的增加必然会有质的飞跃”的哲理,但是从目前的现状看并不是那么回事,因为随着大学生的数量的增加,大学生对自身的控制能力却在不断的减弱。导致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能很好的管理自身,尤其是在运动方面,所以他们的身体状况不断的下降,出现各种症状,其中肥胖是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具有关专家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有83%的人会比高中重5-20斤,有的甚至更为严重。基于这样的现状,我国的教育部门推行大学生体能测试,在每一学年的伊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能测试,不同的测试项目占有不同的比重。对不合格的同学要进行补测。为了让学生们能够足够的重视这一测试,这一测试结果会直接关系到该生的各种奖学金、荣誉称号的评定。

(二)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古有科举制度,现有应试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科举制度被逐渐的废除,但是随着国庆的需要,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应试教育,这一教育虽然说适合我国目前的国情,但是也有很多的弊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育不仅是本国的事情,而且是世界的合作。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世界各国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世界发展格局,任何事情都要与世界接轨。所以教育要看的是在世界中的位置,目前我国在国际中教育地位还很低,所以要努力发展争取早日发展到国际中位置比较高的地位。所以我国的高校体能测试的标准都是在国际教育部门的标准上稍作修改而成的。这样的决定能使我国更快的跟上世界的步伐。

(三)导致高校体育现状的原因

高校体育目前还没有一个很大的突破,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在去学的体能测试中的成绩平平,一般没有人能够达到优秀,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及格,这就是因为学生们在整个假期内太过于放松,也没有锻炼的意识,所以才会在这个大学生体能测试上栽跟头。从这可以看出造成高校体育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自身的惰性。除了这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高校课程的安排。在高校之中,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自学,所以课程安排的很少,目的就是要留有足够的时间来让学生自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设有各种体育项目供学生们选择,但是由于人多,有的学生就错失了选自己喜欢的课程的机会,在自己没有兴趣的课程上就随随便便的上完课,并没有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原因,总之就是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至使高校体育成为现状。

二、构建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的措施

(一)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对于高校的体育教育学校要有具体的执行方案,并且在执行上要严格但是遇到特殊情况还要酌情处理。所以总的执行方针就是严中有情,在具体的特殊情况上也还是要通情达理的处理。这样的做法是为了更好的执行构建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的措施,把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发扬光大。

(二)对于体育课选课情况有多次机会

在我国所有的高校中,体育课程都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教育方针更有利于学生的体育效率,学生们会对自己喜欢的课程更好的进行,所以体育课自选的目的就是让绝大多数学生恩能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让体育课的效率达到最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化选课网站,具很多学生反应,每到选课之际,学校的选课网站的系统就会崩溃,这样很多学生都不能选到自己心仪的课程。除此之外还要给予每个同学有限次数的更改机会,避免有的同学因操作不当导致没有选上心怡的课程,从而影响后续发展。

(三)对于学生体能测试可以缓测免测

对于高校的体能测试,学生应该努力的去完成,但是确实有的同学因为自身的情况不能完成相应的测试,那么在这时学校应该推行相应的免测的机会。或许是有的同学因为请假或者是比赛等特殊情况而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到学校进行相应项目的测试,可以提前申请缓测,而且缓测也应该分时间段进行,这样最大限度的方便同学。但是不管是缓测还是免测,都要有相关的证明,而且必须样的把手,避免出现蒙混过关的情况。

三、小结

本文对构建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首先是对构建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是对高校中有关的体育选课和体能测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相信通过这样的解决措施,我国的构建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的宏伟目标很快就会实现。

作者:张琳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构建高校体育“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考试周刊,2014年第89期

[2]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当代体育科技,2015年第04期

[3]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雪莲,2015年第20期

[4]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08期

第二篇: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微格教学现状

在体育师范类院校中,体育教育类的师范学生学习了普通课程后,不但要求对专业的根本技术进行掌握,还必须掌握其对应本专业的教学技能。本课题中作者主要利用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为例,对微格教学应用于体育教育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究,并根据相应的理论基础与经验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现阶段,教育逐渐创新与改革,有着更加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的方式,比如有那些在教学中加以音乐与游戏等各方面内容的辅助来增添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乐趣及氛围,使得相应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有效的增强。针对这些多样化的新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增加与改变,以及当代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教学改革内容,怎样才能使得那些师范类学生可以从各对应的体育课堂中尽可能的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够促进自己体育知识的教学技能以及相应组织能力的增强呢,在各类学术研究者与那些体育教学的学者们长期努力的探究实践的成果下,可以明确的了解到微格教学在师范类体育教学过程内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与作用,能够大大的提高相应的教学效果。

1微格教学在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中的组织实施现状

经过相关调查可以了解到,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开始实施了具体的微格教学内容,在本校内也建设了一些多媒体微格教学教室与其对应的相关设备,学校一共建设了大概十余个微格教学教室,在实际开展微格教学中,那些有需要的学生与老师都要提前申请,并且只有在得到相应的批准之后才能正常的使用微格教室。在对其进行课程录制与讲评时,并不都是同一时间开展的,有时候并不是在具体的上课时间进行的视频录制,只有在学生与教师在相关申请批准后,由微格教学室内设备的管理者来安排对应的负责人,根据他们合适的时间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去录视频的,然后在后面的正式微格教学课堂上由授课老师对此进行讲评。所以,贵州大学对微格教学的开展并没有完全的实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无数次的试讲、音视频、观看自己的视频和他人的视频,通过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讲解和自我总结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虽然这种教学实施情况下,在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的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专选班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的体育教育专业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专选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并为其顺利进入实习搭建了桥梁。但是这种教课还是比较单一乏味的,而且把实际的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老师与微格教学指导老师分开,并不能非常有效的结合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来进行点评教学,不能实现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专业的基本技能与教学的技能的有机结合。就现在的实际情况而言,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校体育教育专业微格教学课程实施中还存在诸如指导教师对微格教学的缺乏相应的认识和专业性的技能培训,学校实施微格教学的条件也不是非常的好,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本校微格教学的课时设立也不是相当充足,存在着教学资源与案例教学及其微格教学不相适应等各方面问题。

2贵州省高校游泳专选班学生微格教学学习过程

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体育教育专选班在实施微格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教学的基本理念,结合与其相关的教学技能训练方式,在开展微格教学以前就要求这些参加培训的学生要对这些微格教学的理论知识与教学方法进行了解与熟悉。当各学生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并可以自行进行模拟教学操作后,再去申请对应的微格教室开始他们自己的视频讲解与录制,录制完成后就可以在正式的课堂开展中由对应的辅导老师播放和讲评这些视频,学生们可以通过观看自己与他人的模拟教学视频相互点评和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最后进行相应的总结达到提升自己知识技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过程来相互提升、相互促进。

3学生学习的认知态度现状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待某学科的积极性越高,那么平时学习的注意力就越集中,对待课程的态度也越端正和认真,并且在认知程度比较高,态度较好的情况下,在学习中遇到相应的困难也是比较积极顽强的。就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专选班的学生对待微格教学的认知与态度而言,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调查反映,以下是调查结果。就认知情况而言,在问卷中针对学生提出了“你认为微格教学训练对培养和训练你的基本教学技能有帮助吗?”的调查结果:通过对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微格教学的认知情况的调查,可以由整理数据了解到:95名调查对象中有61.5%的学生认为微格教学对于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教学技能是非常有帮助的;只是觉得有帮助的学生占到了31.5%;不过不容乐观的是依旧还存在7.5%的学生认为对他们是没有什么帮助的。通过数据结果可以了解到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正确的认识到微格教学的作用的,有着正确的认知度,但是还仍然存在一些认知程度不够的学生,这就影响了他们对待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教学实施微格教学方案的态度,影响着他们对待学科的兴趣与积极性。在针对学生态度调查项目中,根据学生问卷中,在实际的微格教学课程中“你会主动的对相应的教材方案进行研究吗?”与“在现在的微格教学训练过程中,你对那些教学中的问题关心吗?”的调查结果数据显示。调查结果显示:总共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77.5%)会主动去研究学习微格教学教材与方案,其中有44%的学生是经常主动去研习的,31.5%的学生是偶尔去对相应的微格教学课程及教材教法进行研习的。当然不容乐观的是还依旧存在22.5%的学生不会这样做,对待这门学科的态度并不是很好。调查显示:数据结果能够了解到,关于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微格教学的具体态度而言,这95名调查对象中达到了22%的学生对相关教学问题还是非常关心的,41.5%的学生是比较关心,同样也有超过一半以下的学生(63.5%)的学生是对微格教学中问题关心的,有着非常好的学习态度。但同时还依旧存在27.%的学生只是持一般般态度,更有甚者的是存在9%的学生竟然是不在意不关心这方面的问题,对待这门学科没有相对好的学习态度。这说明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大部分学生在微格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有着很好的学习态度的,也能正确的认识到其作用与影响,能够积极的参与与练习相关技能,但是还存在一小部分学生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改善他们的学习态度,更好的去学习去掌握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体育教学相关的技能与理论知识。

4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微格教学开课情况

通过相关访谈与问卷调查,对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微格教学的具体开课情况进行了相应的了解,以及根据实施情况对学生对待其开课情况的满意度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可以了解到,贵州省高校游泳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实施微格教学的开课时间主要设置在大三下学期,学时一共为54学时,总共2学分。通过调查结果显示,针对相应的学生对具体开课情况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我们知道只有23.5%的学生是非常满意这种开课安排的,其中33.5%的学生比较满意,26%的学生感觉一般,但是却还有16.8%的学生对这种开课安排是不满意的,这说明本学院在微格教学开课安排方面还不能较好的满足大部分学生,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是满意的。这主要是课程安排上还存在着不合理与缺陷之处,相应的课时相对来说不足,而且开课时间应该更加提前一点,从第二学年大二期间就应该开始涉列这方面的课程安排,让更多的学生涉足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更好的为大三下及大四期间的实习做好准备。

作者:喻强 单位:贵州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汉升.[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施小菊.[M].厦门大学出版社

[3]郭静.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第三篇: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研究

摘要:

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是解决因高扩大招生规模带来教育资源紧缺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内涵进行研究,对柳来河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的依据从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实行跨校选修、体育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建设精品课程等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的对策,旨在为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

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

前言

2013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印发《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规划》中提出合理规划布局、优化配置区域公共教育资源,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共享和相互开放,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广西科技大学、河池学院、柳州师专来宾校区等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探索区域高等院校资源共享方式和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内涵、属性进行研究,对柳来河高校区域性体育教育资源整合的途径进行探讨,试图为柳来河高校区域性体育教育资源整合提供理论依据。

1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内涵

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是指以各高校地理位置的分布结构所划分的、各高校所拥有的、与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密切相关的、能满足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身心群健康水平、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丰富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等资源的总称。按其存在形态,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可分为有形体育教育资源与无形体育教育资源。有形体育教育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泛指硬资源,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设备、图书资料等。无形体育教育资源,亦称软资源,如体育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体育学习、锻炼环境条件、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品德等,是一种看不见的智力或人力资源。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的主要目的是增强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互动、共享,提高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率。

2柳来河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的依据

柳州、来宾、河池市位于广西中部,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结合部,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支撑。三市呈雁型梯度发展态势,进入了以柳州市核心动力,来宾、河池两市齐飞的发展阶段,三市的文化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柳州市良好的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已成为区域共享的服务平台。柳来河的一体化为广西的经济、文化和高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作为物质基础;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又为经济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培养了大量的合格人才,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体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阶段,体育事业的发展更能体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程度。

2.1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

区域具有承东启西、南下北上的交通区位优势。柳州市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来宾、河池市是广西乃至我国西南重要的交通通道,湘桂、黔桂和焦柳铁路交汇于此,桂柳、柳南、柳宜等高速公路贯彻其中,尤其是三市主要城区基本形成了1小时的经济圈。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柳来河一体化体育教育资源的整合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2.2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3013年1月5日下发的《柳州、来宾、河池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确定柳来河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之一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区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重点建设广西科技大学、河池学院、柳州师专来宾校区等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探索区域高等院校资源共享方式和途径。开展跨市、跨县、跨校际间的合作,建立教育人才交流平台,开展师资交流和合作培养,促进教育资源合理流动。保护传承民族传统体育,重点建设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工程。加强三市文化体育交流与合作,共办柳来河区域文化节庆和体育赛事等,实现文化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对接共享,让一体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为柳来河一体化区域性体育教育资源的整合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3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

经济发展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制约高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对广西高等教育区域性的分布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一五”期间三市的年生产总值占全区比重的22%,特别是柳州市经济规模占全区比重13.5%,居全区第二位,柳州有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大,直接促进了高等教育在柳来河地区的发展,如2013年原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河池学院;2012年原广西工学院改名为广西科技大学等。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为柳来河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合作基础。

3柳来河区域性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整合的对策

综观我国关于区域性体育教育资源整合研究途径主要是集中在学分制下的跨校选课与辅修、体育教师资源优化整合、体育教育资源的网络化、实验室与图书馆资源的共享。根据柳来河高校的分布特点、各校的办学特色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本研究认为主要应从实行跨校选修制度,促进体育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及区域性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入手,努力打造具有区域性特色的体育教育资源,提升柳来河高校在区内甚至全国体育教育中的地位。

3.1确定正确指导思想

正确的指导思想是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性体育教育资源整合途径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面向“学习化社会”,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既是学习化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也是人的现代化过程中主体的最佳表现。对高校体育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整合,就是试图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好的为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服务。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习化社会为标”是高校体育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导向,是优化整合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战略指导思想的内核。

3.2确立选修课的理念,实行跨校选修课制度

跨校选修课作为整合高校体育教育资源、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改善高校办学效益的切入点,应得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足够重视。实施跨校选修课的前提,一是参加实施跨校选修的学校都采用学分制的管理。二是参加跨校选修的学校必须对选修课程的学分相互承认。三是地理条件适宜,交通便利。四是在学生跨校选课手续和考核成绩管理上要制定统一的标准,简化程序,实行有效管理。柳来河一体化为跨校选修课的开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跨校选修课需根据本校的师资力量、场地设施来开设,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如广西科技大学课开设游泳课来弥补河池学院学生想学游泳的兴趣爱好,河池学院则可以依托地方的优势开设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课程。

3.3促进三所高校体育教师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工作中的核心资源。柳来河三所高校经常举行区域性的培训班、教学技能比赛等来促进教师之间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提升教师素养,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可以相互聘请资深教授到各所学校去担任一门具有特色课程的主讲,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高校建设的时间、成本,并能集中有限的资源来开展具有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3.4促进区域性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柳来河三所高校因根据精品课程的“五个一流”来建设区域性的精品课程,各高校在建设精品课程时,由一名资深的教师带头,从其他两所学校选派优秀的教师参加,这样集思广益制作出来的精品课程能更好的从三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便于在三所高校开展,有利于区域性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罗强 单位:河池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桂发改规划[2013]3号.

[2]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R].国家体育总局,2000.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5]郭鼎文,许斌,盖洋.广州大学城体育资源的共享和开发[J].体育学刊,2005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育武术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法等方法,以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目标为依据,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了武术教学体系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对策,认为武术教学应该从提高专业目标培养认识、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师教学综合素养和在教学中积极贯彻武术传统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武术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问题与对策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重要对口专业,以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以及学校体育管理等能力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为目标,学生体育教育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是该专业的核心工作。自武术被列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以来,为中小学培养了众多武术师资力量,武术教育在中小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武术被列入主干课程以来,涉及内容、方法、评价等武术教学方面的问题不断涌现,针对问题所展开的研究和讨论也不曾中断,可谓百家争鸣。文章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以普遍存在的武术教学问题为基点,探求教学进步的新思路,以期为武术教育更良性的发展提供思考。

1、当前武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专业目标意识淡薄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严格动作规范,以训练的方式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以竞技武术高、难、美为技术评价标准,过于追求比赛名次。在教学中积极向全国武术冠军看齐,基本以培养一个武术运动员的要求和标准来训练学生。受此影响,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效仿运动员的技术,追求空翻、旋转等难度动作,对练习武术基本功没有耐心,难以踏实地练好一个手型手法。武术理论的学习也非常的缺乏,不少学生在毕业之时对武术技术理论知之甚少,空有一套半生不熟的武术套路动作。虽然,武术竞赛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难、美的技术呈现能够刺激学生的挑战神经,但是,参与竞赛毕竟不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不应该过分追求。教学应该围绕专业发展目标,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的设计,都应该体现专业目标引导下的学生教学能力需要。

1.2教学内容更新有限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设的武术课程一般包括必修、主项提高、选修三个板块,每一个板块开设的教学内容各异。武术必修课程一般设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或二年级第一学期,“普遍教授的都是太极拳,武术初级拳,基本功,武术教学内容多年来并无什么改变和创新。”[1]武术主项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相较于必修课程其动作难度较大,演练水平也要求更高,学习时间也较长,学习3-4个学期,一般在二年级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大部分院校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武术国际竞赛套路,学生需掌握拳术、短器械、长器械三个子内容。各校课程设置与学习内容大同小异,变化较为有限。刘娟对安徽七所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业选课教学内容进行调查,大部分院校开设的内容更新有限,缺乏创新。[2]

1.3教学方法与手段单调

武术教学的质量受教师教学水平的制约,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左右着教学质量。不少院校存在着“武术教师素质偏低、业务水平不高的现象。教学方法仍然是以灌输武术技能为主,较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及创造能力¼教师理论知识欠缺,武术意识淡漠,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效果欠佳。”[3]几十年来,武术教学的方法基本处于讲解、示范、反复练习的阶段,无论是因为教师自身创新能力所限,还是归因于教学硬件设施所羁绊,慕课、微课堂、网上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难以引入武术教学课堂。这不仅仅是阻碍了武术与创新现代教育技术的联系,更加深了武术与现代教育之间的鸿沟。教育要面向未来,在师资培养上如果没有做好未来趋势的教学引导,那么现代教育技术的缺失就不只是影响了学生当下的学习体验,还可能扼杀未来体育教师现代教育多样化的创新意识。

1.4教学评价单一

“高校武术教学评价模式单一,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过于注重技术、技能的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4]大部分院校对学生的评价集中在技术、理论、考勤三个板块。技术评价,即所学武术动作的手型、手法、步型、步法是否规范,动作是否协调有力,劲力顺达,拳种风格是否突出等等作为评价的依据。第二个板块是理论,武术理论学习课时与技术学习相比课时非常有限,对武术技术理论、教学理论和武德的理论涉及不足,缺乏较详实的教学过程。最后是平时成绩,该板块的判定主要关系学生出勤、日常上课积极性表现等。然而,不少教师在进行评价时有“唯技术论”的情节,过度偏向于技术评价,淡化甚至忽略其他两个板块的评价。显然,武术教学中的评价过于侧重学生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不足。

1.5跨学科知识运用不足

按照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观,一位合格的现代体育教师是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即是说,体育教育专业是一个系统的构成,除去武术、篮球等技术课程外,还有诸多理论性课程,例如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解剖学等等,开设诸多的课程,说明专业培养的体育教师是一个具备现代综合素质的体育教师,其应该拥有多方面的技术和理论知识。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武术教师,应该积极启发和调动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武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武术教学引导。例如,在进行准备活动时为什么要20分热身,在进行顶肘、撩裆、锁喉、击打后脑等攻防动作时所涉及的生理和解剖学知识是什么。然而,不少武术教师仅仅是在做“本职”工作,在教学生武术动作,还难以打开自身教学的思维,缺少足够的知识引导和串联。

1.6武术传统继承不足

武术是源于实践格斗的文化传统技艺,格斗技击是武术技术的本质属性所在。然而,实现既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格斗攻防能力,又同时兼具体育健身功能的武术教学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少学生在学习武术之初抱有极大的兴趣,往往都关心学习后的攻防能力。然而,在学习时却发现教师针对武术动作的攻防讲解有限,反复的武术动作练习时间太多,且枯燥乏味,攻防练习安排更加的稀少。另外,武术技术丰富的文化意蕴被忽略,例如仆步穿掌,在教授此动作时往往要强调重心由低到高的起伏,动作由快到慢节奏,攻防含义由防到攻的转变,要点讲解繁琐,而且学生理解较难。假设用传统武术学名“燕子抄水”的意向进行教学,相信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古语云: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是武术的主要文化构成,然而在实际的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鲜有体现,难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看见武德的踪影。这些武术文化传统的丢失让原本具有浓厚武术兴趣的学生,在上了武术课之后兴趣尽无。有学者呼吁,“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应该仅仅是作为学生众多‘身体运动’项目中的一个项目去对待,不应该再以‘体育化’的思维去理解武术,要站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角度去对待武术在学校的教育。”[5]显然,不少教育工作者对武术是文化的认识还不足。

2、武术教学改进对策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武术教学获得新的教学生命力的重要途径。武术教学预想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现更为健康的成长,必须正视问题的所在,同时积极改进。抓住武术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集中解决,想必能对体育教育其他方面形成积极的联动效应。

2.1教学理念:转变教学理念,提高目标意识

“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武术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的。”[6]为了避免武术教学走向体育教育专业目标培养的异端,应该积极转变武术教学理念,重新认识专业目标培养要求,回归专业教学轨道。教师在进行武术教学时要将以培养学生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等能力作为主要的施教目的,在教学过程,内容选择、教学设计,评价等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角色,多考虑学生应该练什么,为什么要练,未来教什么,怎么教。将学生就业可能遇到的问题纳入到教学当中去,将学生所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尽可能的在教学中获得。在开课之初和课中要积极进行课程目标认知培养教育,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什么,要将学技术、教技术的思想深刻的印在学生脑海中。只有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目标意识,教师和学生的所想所做、所教所学才能按照专业预想的能力方向发展。

2.2技术教学:分清主次,区别对待

武术教学应该根据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对象的异同有区别的进行教学。必修课是面向整个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整体学习情况,会技术、会教学是共同的目标。具体而言,在进行武术教学时不应该过多的苛求技术规范和难度,不仅要求学生能完整、熟练地进行基本技术展示,还要求具有基本技术环节分解教学能力。课堂中要积极开展互教互学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教学积极性。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讲究“一专多能”,所谓“一专”,是指掌握一项较为突出的运动技术。无疑,主项提高课是对“一专”能力的实现有力的支撑。主项提高班应该比必修班的学生专项能力更进一步,需具备扎实的武术基本功,对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具有深刻的认识,所学的技术难度更高,且各项技术表现优秀;在武术教案、说课、组织教学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强技术、强教学应该是他们的发展目标,他们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武术课程教学的中流砥柱。选修课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要充分利用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特色拳种武术技术介绍和攻防为教学的重点,淡化技术规范的要求,强调技术表现特点,灌输武术的一般教学规律和基本知识,同时开拓学生的武术视野。因此,选修课应该是培养看懂一般技术和培养一般教学的能力。

2.3教学内容:一般与特色相结合

武术拥有众多的拳种和流派,它们技术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个省市区,是各地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以服务于大部分中小学体育事业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来说,不仅承担着提高学生体质的首要任务,还肩负着继续文化传承的责任。因此,各地高校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可就近选择部分当地优秀的拳种纳入教学,将规定武术套路与当地特色传统武术相结合。这不仅增加了武术教学的活力,还开拓了学生的武术文化视野,同时也为一直苦于难以传承的传统武术找到了生存的土壤。例如,以河南少林寺为中心的中原地带高校可将少林拳纳入教学中,以武当山为核心辐地的高校可选择武当拳术,广东等南方地区可选择蔡李佛等传统南拳,北方各地可截取戳脚、翻子、八极拳等等。[7]将国家规定竞赛套路与各地传统拳术结合,不仅能激活高校教学的活力,而且在学生的身边找到了武术生存的根。

2.4教学评价:提高学生教学能力评价比重

研究以为,以培养未来体育师资为核心的武术课程教学,其教学评价应该进一步突出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评价,运动项目技术与教学能力应该双重掌握,不应偏废一端。应该让学生积极的加入到教学中来,创造学生进行教学的机会,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能力评价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出发,一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学能力学习的积极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在日常中以教学为目的学习掌握情况,例如学生在学习马步变弓步冲拳后,首先熟练的掌握了动作,其次,很快能够模仿教学,甚至创新教学;二是针对整个课程结业时的教学能力评价,是教学期末的总结性评价,例如,在课程结束考核时进行有选择的教学。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教学中愿意进行“角色互换”的方式培养学生教学组织能力,说明学生对参与武术课堂是非常感兴趣的,并且勇于用实践证明自己组织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8]教学评价是武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不仅对教学效果检测,以及教师教学方法改良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还左右着专业目标的实现。武术教学要应和专业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在技术、基本理论、日常考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教学能力评价。

2.5教师:提高教师综合职业素养

作为以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高校武术教师,也应该具备相应的素质,甚至应该走在学生的前列。就目前来说,应该从三个方面加强教师的教学素质。首先是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是由多学科教师实现的,教师培养已然是一个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准入的系统工程,以一己之力难以实现。然而,不少武术教师脑海中还有着浓厚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傅带徒弟”的思想,期望在学生脑海中树立师傅的“权威”,这与日趋走向职业化、专业化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不甚相符。现代武术教师应该摆脱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思想,淡化“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傅本位思想,将以培养具有专业化、职业化的未来人民教师的职业定位思想深入脑海。其次,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武术教师,应该积极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武术教学引导,启发和调动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武术教学中,打通武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系统串联,新时期的武术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专业综合素质。最后,提高武术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代教育技术是科学技术创新的成果,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进行必要的日常教学往往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武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灵活多变,符合时代需求”。[9]以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进行武术教学,让武术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搭上时展的列车呈现不一样的风采。这既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也能够促进武术与现代教育的融合。

2.6文化传统:将武术传统贯彻到教学始终

如今,武术是以一个项目的形式,以健身的手段置于体育教育专业之下,但是,武术的传统并不能就此而被忽略。武术是基于“打”而产生的技术,攻防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在教学中,无论是拳术练习,还是器械演练,动作的含义、表现意识,都应该彰显技击的意蕴,否则练习武术将无异于练习广播体操。因此,武术教学不应该只是套路技术动作的学习,还应该进行攻防意识的灌输,甚至攻防教学。例如,在学习初级三路长拳弓步冲拳动作时,两人一组,结合动作指导学生进行上步格打-冲拳的攻防练习;在练习枪术拦、拿、扎的技术动作时,一个学生先练习扎抢,另一个学生进行拦、拿抢练习。此外,传统武术名称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燕子抄水,懒和尚披袈裟等,具有生动画面感的表述能够对学生理解武术动作由积极的指导意义,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够实现武术更好的传承。另外,在套路学习中进行攻防练习,对学生武德的培养也大有裨益。传统武术中的攻防格斗既是相互之间体力、智力的较量,也是一场得与失之间利益的纠缠,其也不失为一种道德修养途径。只有经历过拳拳到肉的格斗实战,方能够体会到切身的失(被打)与得(打),只有经历了才能理解竞争中获得与失去的不易。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只有体验了失去的痛苦才不会轻易将伤害加之于他人,这无形之中所获得的既是生活体验,也是武德修养。切身感受获得的道德修养,相信比重复练习技术动作和感性的语言教导得来的更加可靠。因此格斗攻防意识的培养不应该被丢弃,而是应该密切结合攻防进行教学。“武术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的载体,其武学思想、技击动作和武德礼仪无不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涵”。[9]因此,应该将武术文化传统贯彻于教学始终,文化传统特征应该成为武术课程立于体育教育专业中重要的标志性身份,不应该被忽视。

3、结语

教育发展没有终点,教学中的问题也难以穷尽。武术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其立足于高校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直面现今存在的问题,是为了实现更长远的发展。正确认识培养目标、教材选择、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完善武术教学中的不足,不仅对促进我国高校武术教育具有直接的益处,而且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目标实现提供了保证,也为中、小学武术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作者:段斌 白廷祥 单位:惠州学院体育系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

参考文献:

[1]李莎莎,侯二牛.“三位一体”推动高校武术文化教学改革研究[J].武术研究,2016(2):44-46.

[2]刘娟.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7):152-155.

[3]陈德平.普通高校武术教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对策.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4,20(3):238-240.

[4]苏克强.文化传承视域下山东省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3(9):58-61

[5]王岗.对学校武术教育问题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7(10):1-2.

[6]蔡仲林,翟少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现状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4(5):1-3.

[7]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62-65.

[8]杜聪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能力调查与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5(2):73-75.

[9]胡平清.武术教育的基本特性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1):148-152.

第五篇:高校体育教育合作办学研究

摘要:

云南省与东盟具有特殊地域优势,其高校间的体育教育在交流与合作方面凸显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本文阐述了云南省普通高校与东盟国家(泰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意义并以大理大学为例分析了与泰国高校体育教育交流合作现状,探讨了云南省普通高校与泰国高校体育教育合作办学的可行性,为能更好的提高两国间高校体育教育合作与发展起到特殊的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云南省普通高校;泰国;体育教育;合作办学

大理(学院)大学在2006年作为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云南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下首批确立的四所试点高校之一。历经十年,大理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硕果累累,体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尤其突出。通过大理大学与东盟国家—泰国的体育教育交流的合作为典型代表。云南高校与泰国高校体育教育合作办学的条件和机遇逐渐成熟,这将推动云南省普通高校在实施“走出去”决策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云南省普通高校与东盟国家高校体育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加强与东盟国家的高校体育交流,可以促进双方外交的和平发展。通过云南高校与东盟各高校体育交流合作,有利于协助国家促进与东盟体育交流合作,满足同是发展中国家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共同开发体育产业、推进本国的体育事业快速向前发展,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经济稳步提高、社会和谐发展、边境和谐安宁的重要途径。2009年7月,云南开始实施“桥头堡”战略,云南省教育厅在高等教育领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体育教育的合作积极推进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云南高校的体育教育交流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探索阶段,对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互动与合作共建,使它成为加快建设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起到特殊的重要意义。通过云南高校与东盟的体育教育交流的合作,积极促进双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借鉴双方的高校体育专业办学经验,共享双方高校办学的优势资源,促进高校体育专业教育的合作、人才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办学水平。有利于优化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节省教育资源,拓宽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大理大学与东盟国家—泰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实例

大理(学院)大学自2003年至今,已经有21名教师到泰国东方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和春武里体育教育学院教授田径、武术、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体操等专业、学生64人次到泰国东方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和春武里体育教育学院短期学习泰拳、网球、帆船、皮划艇、游泳、藤球等课程。每年一度“大东方体育、艺术文化节”如今已经到第十三届,在文化节期间,双方除了艺术方面的展览和交流外,还有体育赛事的举办,例如文化节期间泰国东方大学和大理大学均相互派送篮球队、网球队、五人制足球队等参加比赛,通过比赛相互学习、相互加强了沟通与合作。除了运动技能的教授外,均邀请合作对方院校知名教师给予本校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学术讲座,于2010年举办了国际篮球裁判理论和技能训练研讨班。同样2011年4月,举办了为期6天的“运动生理学和篮球技术统计”学术讲座与培训,为两校体育交流合作增加了更多的学术内涵。

三、云南省地方普通高校与泰国高校体育教育合作办学的可行性

1.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开创多样性的合作办学模式。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角,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的17个国家接壤或毗邻。目前尽管体育教学领域国内与东盟的合作办学主要集中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老挝等国,国内参与联合办学的学校也只有6个地区的7所高校。但是,云南省近年也不断有高校开始尝试与泰国高校开展“3+1合作办学模式”即学生在国内学习三年,第四学年赴泰国高校学习一年(12个月)或“3.5+0.5合作办学模式”即:学生自愿选择在第三学年赴泰国高校学习、实习半年(6个月)的模式。不少高校长期开展的高校间体育教育合作办学经过多年的文化交流或短期交换学习或夏令营的形式积累,合作办学项目逐步稳定和成熟。

2.高校间体育教育的合作办学,体现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促进创新地开设新的运动项目课程。云南属于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云南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十分丰富,云南的少数民族与东盟国家不少民族问有着共同的族源,在生活习性、文化、语言等有许多相似之处。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云南的彝族、傈僳族、拉祜族、苗族与泰国彝族、傈僳族、拉祜族、苗族都是同族源。积极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创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合作办学中开设相似的传统运动项目,如少数民族的摔跤、秋千、传统武术。同样把泰拳结合传统武术、泰国传统体育舞蹈和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相结合的课程,如:云南边境地区藤球和泰国传统藤球的融合等等,新课程的编制和开发为丰富合作办学打好课程资源基础,同时也能增设特色课程的教学内容。

3.积极利用好“一带一路”和“走出去”的对外教育环境,开创云南高校体育教育合作办学新篇章。云南省实施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下,不断完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服务体系,教育管理部门相继制定和出台了相应的国际合作保障措施,鼓励了云南普通高校“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对外合作办学。高校间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促进高校间体育教育的长足发展,不仅保障高校间体育项目的合作训练同时也提供了有利的合作办学条件。

作者:李佳 单位:大理大学

参考文献:

[1]冯强.影响中国与东盟体育交流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3).

[2]王虹,陆国田,刘玮宏.大理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前景展望[J].大理学院学报2013(10).

[3]苏祝捷,邱团.中国-东盟体育教育合作办学可行性研究[J].运动,2012(19).

第六篇:高校体育教育网球课教学现状及策略

摘要:

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课教学水平的现状,要想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专业网球人才,将高校体育网球课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平台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因此必须针对高校网球课现状制定出有效可行的策略,从而提高高校体育网球课的教学水平。本文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课教学现状为基础,对几点主要矛盾及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网球课;教学现状;策略

一、现在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网球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

(一)教学方法方面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课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重复练习、变换练习及讲解与示范等。这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缺乏创造性,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进行网球学习的兴趣,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网球的需求,不能满足国家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等。即使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诸如比赛法、预防与纠正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却很少被使用,不仅无法提高网球专业的教学水平,也限制进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网球课程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教学理念方面

要想成为一个专业的网球人才,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同时全面的动作要领也要必须熟练掌握,要想实现网球技能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网球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动作技能为基础。但是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育网球课上大多数老师只注重各项网球动作技术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得学生由于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不能全面掌握动作技能的现象,即“无本之木”现象。这些网球运动员因此不能称为专业的网球人才,因为只要遇上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人才必然会输掉比赛。

(三)教学基础设施方面

网球课教学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两方面。众所周知,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部分,但是当前高校体育专业网球课程缺乏专业素质强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缺乏学历高的老师,这些无疑都制约着网球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影响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还有教学设备的丰富性和先进性。但是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育网球课上缺乏先进的器材以及专业的场地等,从而抑制了网球课水平的提高。

(四)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生水平是不同的,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不同的,使教学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老师仔细观察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给予最合适的指导。同时还有很多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例如班级上课人数,学生自身基础,场地不适等。

二、解决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教学现状问题的策略

(一)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创造性

教学方法在网球的教学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网球的学习效果,还影响及对于理论知识和动作技能的掌握情况,所以说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课的教学水平很关键。因此在以后的网球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不断学习与领悟新的前沿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使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另外,老师还需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依据学生自身的情况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造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网球专业人才。

(二)注重理论知识与动作技能的结合,转变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专业的网球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需要掌握熟练的动作技能,只有做到了理论知识与动作技能的综合掌握,才能促进全面发展,成为优秀的专业人才。因此要想提高网球的教学水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动作技能的教学外,还必须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两者并重。

(三)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善:一方面,学校应该重视体育设施的更新及完善,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在体育教学设施上,专门建设进行网球学习的场地,修筑辅助设施,对于网球教学设施给予积极的全面更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健全的体育设施设备,满足学生进行网球学习的兴趣,保持学生对网球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国家需要的专业的网球人才。此外,高校应该着手于引进多媒体教学的设备,增加投入,为网球课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保障。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在招聘高校体育专业网球教师时应该更加严格要求,加大对教师的质量要求,尽量从专业素质强,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教师学历等方面严格把关,选出最优秀的教师,以防教师本身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动作技能全面掌握从而加入到师资队伍中而导致的学生不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从网球教师的专业素养上严格把关。另外,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从而获得先进的理论知识以及动作技能,从而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拓宽教师的业务学习渠道,使老师的业务水平及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因材施教,设置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先进的理论基础知识及动作技能,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结语

针对以上情况,高校应该针对当前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课教学现状,制定出相对应的策略。本文主要讨论了注重理论基础与动作技能相结合,改变教学理念,加强创造性,进行方法创新,在教学设施方面加强完善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够给当前高校教育专业网球课程教学现状及其策略方面的研究给予参考价值。

作者:李建鹏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向玉山.高校网球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