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制造业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制造业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云时代”; SWOT分析;制造业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6.03.051
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革命的云时代背景下,全球化制造模式的升级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主要发达工业国纷纷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制定并实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成功系统、有效地完成产业转型与升级。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国必须从战略高度给予制造业高度重视,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实现发展阶段的整体性跨越,带动经济朝着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径全面转型与升级。
1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文章在研究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时,主要采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2 我国制造业的主要成就与发展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制造业整体实力不断得到加强,已跻身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行列;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取得进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迈出新步伐;伴随着我国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和科技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先进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取得突破。但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界潮流中,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仍还面临诸多挑战和瓶颈: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偏低,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制造业产业基础薄弱并且发展滞后,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的欠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产业布局总体上也不合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分布密集,而中西部地区相对稀少;我国制造业企业总体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成本较高,物流网络体系不健全;由于发达国家有相关的反垄断法来抵制卡特尔垄断,这样就造成了国际卡特尔活动更多地向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不完备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因此,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制造业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对传统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
3 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上文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已经找出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机遇和自身优势,但同时也发现我国制造业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我国必须制定正确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从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与创新。
3.1 国家层面
3.1.1 强化规划布局
认真搞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引导,坚持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部崛起等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做好发展规划,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东中西部并行发展。
3.1.2 深化技术创新
从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技术与科学经验,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改造传统制造业,推进传统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3.1.3 实施融合发展战略
良好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现代服务业能够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也将能够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为了积极顺应世界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应积极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向全球制造业价值链高端转移。
3.2 产业层面
3.2.1 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在当今世界上,先进制造业仍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应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现代化,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促进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3.2.2 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我国也应当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借鉴这些产业的优势和长处,弥补我国制造业的生产不足,加快发展高新技术能力,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同时注意减少承接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以免对我国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3.2.3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结合我国国情,创造性的借鉴国际经验,营造具有活力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积极推动现有的新型产业区成为国际知名的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以区域龙头企业为核心,催生新的产业集群,使我国制造业融入世界经济循环,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3.3 企业层面
3.3.1 发展循环经济
绿色制造、低碳制造和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绿色制造模式不仅考虑到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强调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促进产品制造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我国必须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增长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低碳制造、绿色制造。
3.3.2 探索云制造模式
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的出现也为制造业的升级与创新提供了机遇。这些新技术有助于改善我国传统制造业,推动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与产业化,最终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升级与创新,逐步迈向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了进一步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转型的宏伟目标,我国应当积极探索云制造模式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3.3.3 寻求智能化制造
德国出台的“工业4.0”战略规划不仅为德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美好的愿景,同时也引领了世界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趋势。如今,制造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智能化制造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应积极借鉴“工业4.0”先进经验,寻求智能化制造。
4 结 论
随着大数据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已逐渐步入“云时代”。诸如网络化制造、面向服务的制造、敏捷制造等传统制造模式已很难适应当今制造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制造业企业应积极探索云制造模式,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减少各企业的初期投资和运营成本、提高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促进企业间的专业分工与协作、及时掌握市场动向与变化,以最快的速度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而提升组织的敏捷性。
参考文献:
[1]郭政.德国“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启示[J].上海质量,2014(4).
[2]陆燕荪.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5(1).
[3]孙陈,王章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7(5).
[4]吴晓波,齐羽,高钰,等.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7).
[5]张丽虹.重视质量鼓励创新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J].质量与标准化,2014(3).
[6]李大元.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1(8).
传统制造业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苏南地区;传统制造业;工业设计;设计创新;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06302
1引言
发达国家工业设计始终推动着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他们有健全、统一、系统的设计模式、市场环境和设计人才培养机制,校企联合已成常态。例如日本在开发差异化产品、国际名牌产品、提高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创造明星企业等方面,工业设计的作用占到70%以上。据统计,每增加1000亿日元销售额,工业设计作用占据51%,而技术创新改造作用仅占12%。在美国,企业平均工业设计每投入1美元,销售收入为2500美元。不难看出工业设计在制造业中巨大的推动作用。
江苏是制造业强省,一直处于全国排头兵的位置,而由苏州、无锡、常州构成的苏南地区是江苏制造业的第一方阵,因此苏南的制造业一直是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区域均衡、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块重要拼图。因此,研究如何使苏南地区传统制造业由定单式、仿造为主转为自主创新,进而提升苏南地区的制造业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附加值,成为“十二五”期间苏南地区制造业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著名学者李廉水指出,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制造业产业加速转移的机遇与挑战,江苏制造业必须走新型制造业发展道路,重视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能力三个方面水平的全面提升,这也是苏南地区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所要遵循的方向。
鉴于工业设计具有投入少,见效快,变化多,增加产品附加值等特点,如果把工业设计引入到苏南地区传统制造业当中,可以为其转型升级拓展出一些新途径。
2苏南地区传统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困境
2.1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结构偏重
苏南地区乃至整个江苏的制造业是以机械类和汽摩配件类产品为主,然而在中国,工业设计的服务对象多是消费电子类、家电和交通工具等,专门针对机械类和汽摩配件类产品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目前工业设计的研究方向显然是不适合苏南地区制造业的特点。机械类产品的研发基本上是以技术为主导,根据技术需求决定了产品的最终形态,这样开发出来的产品往往缺乏美感,不能形成产品识别特征。同时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周期一般比较长,进而把技术创新应用到产品上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就导致了机械类产品换代的频率很低,甚至有些产品从企业诞生一直生产到企业倒闭。尤其像苏南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区域,企业由于规模、资金以及经营理念等因素,很少进行技术研发,其产品在市场上没有任何技术优势,销售利润微薄。这种经营方式很难把企业做强做大,市场稍不景气它们就可能倒闭,对当地经济造成极大的打击。
2.2模仿抄袭严重
目前苏南地区汽摩配件加工多是以定单加工、贴牌或模仿抄袭别人的产品进行生产,在全球经济危机和知识产权日益受到保护的背景下,靠订单、抄袭过日子越来越难。现在国内汽摩厂的生产模式,基本都是采购已有配件,经过组装然后直接上市,这就造成了市面上的电动车、摩托车同质化很严重。这种生产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但是由于产品没有品牌特色,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厂家之间大打价格战,导致利润越来越薄。
2.3低端产业太多,品牌效应不足
苏南地区的制造业很多,但是拥有响亮品牌的却很少,究其原因有很多。这些制造企业有的是专门替人代工,没有自己的品牌;有些是因为企业规模小,自己的产品没有任何可以宣传的亮点,要么就是没有推广宣传的实力或意识;还有些则是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观念,等着市场找上门反而丢失市场。
3工业设计促进苏南地区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新思路
正是看到了工业设计对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最近几年苏南地区在政府的牵引下先后成立了无锡工业设计园、太仓工业设计园、武进工业设计园等,如此高密度的组建工业设计园这在全国也为数不多。工业设计在其中的积极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3.1外观创新
由于工业设计服务的行业众多,所接触的行业前沿信息也比较广泛,因而可以利用工业设计的创新能力把相关的行业联系融合在一块,借助一个企业为核心,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产业,形成一个产业链。或者通过不同行业的交叉,孵化出创新性的产品甚至新的行业。苏南地区,无论是产业集群还是特色专业产品集群,在全国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由于创新能力匮乏,导致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随着工业设计的引入,可以在很多方面弥补这些不足。
3.2形式创新
借助工业设计的创新性、数字化、信息化等优势,工业设计师配合配件厂商利用CAD技术自行设计配件,逐步建立一个“配件库”,由于这个阶段只是以计算机数字三维为主,所以不用投入太多的资金。而汽摩商根据自己的需求到“配件库”中挑选需要的配件,所有配件一经选中配件商不再出售给第三方。厂商选中配件以后先支付给配件商一部分资金,然后配件商再根据厂商的要求修改、完善配件。这样,既可以保证配件商设计的原创性也可以保证汽摩商最终产品的特色。由于所有配件都经过工业设计的统一设计、规划,可以使各种配件之间形成更好的兼容、通用,为以后产品的维修带来便捷,还可以降低产品的保养成本,节约原材料。按照这种做法,随着时间的推移“配件库”会不断的丰富、专业、标准、形式多样。此方法的前期推广阶段,政府可以进行合理的信息与观念的引导,甚至在资金上进行一定的扶持,先“孵化”出一批企业起到示范作用,当其他厂商看到成功的实例后自然会纷纷跟进。
3.3品牌创新
产品最直接的宣传手段是广告,而工业设计所要承担的任务就是为广告宣传制造亮点。首先,一些代工企业可以先利用已有的生产设备、技术力量,结合工业设计对外观、结构重新设计,推出一些自己品牌的产品。等到积累一定的经验和知名度以后,再全面的研发完全属于自己的全新产品,而不要安于现状只是一味的代工;其次,为企业产品建立一个易于识别的家族化特征,就好像BMW的双肾型进气格栅,奥迪的大嘴标致一样,让人第一眼看到,就知道这是哪个企业的产品。这样在外观上就会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避免和其他同类产品的同质化,当大家看到这一外观特征以后就知道这是好产品的象征;另外,就是为企业进行一些开发创新,这也是工业设计为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现在很多广告宣传都是以创新为卖点,不管是技术上的还是外观上的。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使产品不仅仅在宣传上有内容,更能保证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绝对的地位,这样的企业才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像APPLE一样,不停创新、不断成长、逐步强大,引领行业风向;还有,多参加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大赛,像Red dot、IF、G―mark等,在大赛上获奖也是一种认可,很多厂家把产品所获工业设计的奖项作为重要的宣传亮点,一旦产品获奖身价也会提升不少。随着普通大众对产品知识的不断提升,以及媒体的宣传,大家也越来越看重产品的内涵,很多的消费者购买产品就是冲着品牌,冲着一些设计奖项去的。同样的产品不同的品牌售价可以相差数倍,这就是品牌的力量。所以苏南传统制造业要通过工业设计对产品进行规划、整合、包装、宣传,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爱。一个品牌的成长是靠一个个好的产品逐渐累积起来的,所以依靠工业设计多打造一些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正确道路。
4结论
在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把长三角地区由制造基地转变为创新基地的背景下,作为具有良好制造基础的苏南地区,具备了利用工业设计进行创新开发的基本条件,应该率先全面开展工业设计研究,全面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作为创新产业的重要一员,工业设计也有能力、有义务帮助企业树立创新意识、品牌意识,为传统制造业顺利的完成转型升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廉水,杜占元.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何晓佑,刘琉.江苏省创意工业发展与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研究[J].美术与设计,2010,(5):127134.
传统制造业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制造业 信息化 贵州省 工业
1 前言
制造业是贵州工业的主体,其中原材料、烟酒等产业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机械、冶金、化工、烟酒、食品及制药为主的传统产业及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军工基地,构成了全省工业发展的基础,为贵州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经过50多年的发展,在贵州的工业体系中,制造业企业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63.1%,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2.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贵州传统制造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趋严重,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差,总体经济效益低,已成为制约贵州省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已成为促进和加快制造业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紧迫任务。
信息化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加快推进我省制造业信息化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水平、提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同时也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速推进我省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现状与问题
2.1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省积极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方针,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以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创新体系;以培训基地和中心为骨干的应用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重点的应用服务推广体系等支撑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三大体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2.2 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平衡,需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应用水平
地方企业与军工企业相比,在应用上仍存在较大的技术落差。全省大多数地方中小型企业对4CP技术的集成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企业还局限于单元技术的应用,普及应用率较低。
2.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效益还需要提高
部分制造企业虽然投入大量信息化建设资金,却不能有效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和提高生产效率,达不到精益生产或精细化管理、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信息化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作用还未全面显现出来。
3.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普遍不足
由于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部分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尤为欠缺,致使大多数企业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或产业优势。
4.人才缺乏状况依然严峻
现有信息化人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企业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信息化专业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应用技术人才短缺仍是制约我省制造业信息技术深化应用和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3 对策
根据上述问题,我们给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部门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充分发挥省制造业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的管理和服务功能,统筹规划我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建设,研究出台有关指导政策和管理制度,协调解决存在问题,针对重点领域和行业,整合资源,组织抓好重点示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发展。
2.营造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整合资源,推动制造业信息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推广信息化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技术咨询、服务和指导作用。为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供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持续和健康发展。
3.引导企业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以企业投入为主体,进一步加强政府资金引导,重点支持以数字设计、数字生产、数字装备和数字管理为目标的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实施。鼓励和支持已具有较好基础的企业,加强在系统应用集成、产品创新、人才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努力向数字企业目标迈进。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信息化多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我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在办好现有信息技术本、专科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申办硕士、博士点,扩大本土信息化高中级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同时,加强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培训中心建设,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和生产技术人才的培训。
综上所述,贵州的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制造业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个环节,走自主创新之路,通过自主创新促进制造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大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贵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我省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将围绕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着力提高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加快构建我省特色产业体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制造业信息化的内涵和策略[J]. 中国工程科学, 2001, 3(7):7-11.
[2]杜平安. 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03, 14(13):1126-1130.
[3]汪琛君, 孙兴.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4):206-207.
[4]杨小兰, 孙兴.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年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设计[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5):63-66.
[5]陈厚义. 对贵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几点认识[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4(2):68-71.
[6]林秀梅, 徐光瑞. 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省际比较[J]. 当代经济研究, 2010, 5:008.
传统制造业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工业经济;金华;中国制造2025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01
1金华市工业经济的现状
1.1工业是金华经济的支柱产业
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中表现最集中、最突出的领域。而着眼于我市,以2014年数据为例,金华工业已走在浙江省第二梯队前列,2014年金华工业增加值占浙江省的比重从2011年的6.4%提升到了7.5%。此时,金华市共有规上工业企业3782家,2014年完成税收137亿元,占全部财政总收入的30%;工业吸纳劳动力62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8%;金华现从事与工业相关的个体工商户已达7.9万家,工业企业生产的33大类主要行业的产品已涵盖百姓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不夸张的说工业经济事关长远、事关大局、事关百姓民生。
1.2金华工业经济的现状
金华工业经济结构先天不足,90%以上是中小企业且以制造企业为主,这类企业负债率高、技术水平低是两个明显的特点。虽然金华工业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省多项指标已处于领先地位,但尽管如此从2012年的数据来看,相比往年仍然有大幅度的回落,并保持低位运行状态,纺织业、电器机械、器材制造业、服饰业、金属制品业等均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从而出现了内部资源有限、外部需求不足的尴尬局面。与此同时,金华的制造企业又主要以加工型、出口型为主要特征,这使得金华的制造企业正经历着非常严峻的考验。如果再不及时转型将会面临能否持续发展和能否生存的问题,而产业如果不能够尽快升级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从而非常大的影响到金华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金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1.3当前金华工业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设备技术水平低,缺少智能化和高技术的设备。纺织轻工、机械五金等传统产业目前仍然还是金华工业的基础,在工业总量中占较大的比重,目前工业的发展还是主要靠这两大传统产业,但这两大产业的发展更多的还是依赖于生产设备技术的先进性,然而金华的中小企业大多家底薄、设备弱,缺少智能化和高技术的设备。因此对金华来说,如何更好的引进先进性、智能化设备或运用高新技术改进传统产业的生产设备的问题很关键。
(2)高技g、高技能人才的缺乏。从金华中小企业的用工情况看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据统计,金华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中仅占24%,这当中大部分技术工人只掌握了初级简单的基本技能,高端技能人才明显不足,而且这其中大部分技能人才也仅仅只能完成流水线生产中的某一项任务,复合型人才非常少,因此能适应未来制造业需求会操作智能化设备的人员严重短缺。
(3)技术创新欠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比较高,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工业产业发展所要用到的关键元器件、高端设备、零部件、关键材料等大部分都依赖于进口。另一方面对于金华的制造产业来说,简单的生产和制造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发展,只有不停的进行技术创新并积极将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与工业生产实际相融合,才能显著提升生产的效率、加强市场的竞争力,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升级转型的目的。
(4)金华工业经济以粗放型经济为主。
金华工业主要以民营中小型制造类企业为主体,而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相对传统,且经营管理制度相对缺乏,使得生产技术低、设备弱后、污染严重的企业较多,这对自然生态破坏严重,已明显成为影响金华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2依托“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
2.1“中国制造2025”的内容和提出的背景
“中国制造2025”的全称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纲要(2015~2025)》,该纲要提出在2025年我国要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指导方针与优先行动。核心目标是要实现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进行转变。它好比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路线图。
“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是中央政府主动应对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选择;它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提质增效、调整结构的客观要求。《中国制造2025》就如何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共提出了五项重点工程、九大发展战略任务和若干个重大政策举措;不但立足于长远,更立足于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且更重要的是其紧紧围绕先进制造与高端装备制造,部署了重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
2.2“中国制造2025”对金华市工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制造业是金华工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因此只有扎实推进金华制造业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产品的创新化、要素利用的集约化、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制造行业的服务化,才能真正全力打造出金华工业经济的升级版。同时仅从产业的变化来分析,在“中国制造2025”时代,将把创新能力、质量效益、绿色发展和两化融合作为主要的攻坚方向,积极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一方面是较低科技含量、高能耗的传统产业部门将会逐步被高科技的新兴产业部门所替代;另一方面是比较低端的聚集产业将会逐步向“制造业微笑曲线”的两边攀升;最后是制造生产将会更加注重用精细化生产和流程优化方式提高在加工制造方面的品质。所以,对于金华而言,如何结合我市制造业的现状,提出更具体的发展策略,实施好符合金华市情实际的“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金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3借力“中国制造2025”助推金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
3.1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发展职业教育,打造大批能够胜任现代制造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不仅需要大批掌握高端前沿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也需要大批具备系统理论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金华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要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这个关键期,努力创新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争取更多更好的培养出能够胜任现代制造业的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措施如下:首先金华要从政府层面增加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并积极引导企业主动深入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全社会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其次,金华的高职院校在对待职业教育上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积极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培养出一批一专多能、具备高端的技术水平、能够实现智能化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最后鼓励金华的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通过实施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等项目加强师资建设,打造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都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2传统制造业要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金华要紧紧抓住本轮“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新机遇,努力争取将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化高端智能制造业进行转变。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要积极实现智能化,产业的运营管理要实现智慧化,只有这样产业结构才能够真正得到彻底优化与改善。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进和实施现代化高水平的新兴领域,如新材料的应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应用与研发,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大数据库和云计算中心的建设等。与此同时,还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鼓励金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支持更多面向市场的专业研发机构成长,加快产品和制造工艺的创新。
3.3传统制造业要向和服务化转变
以“中国制造2025”为着力点,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努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鼓励制造业企业延伸公司产业链,积极开扩生产领域,主动发展生产业,努力提高生产的业务能力与水平,例如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电子商务、商贸服务业、智能物流业、售后服务等等。使制造业实现不仅要向用户提供实体产品,而且要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生产业的重点是要发展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两端:一端是研发设计,一端是售后服务。努力使金华制造向金华创造转变,金华产品向金华品牌转变,金华速度向金华质量转变。
3.4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和能力,是解决“金华创造”难点的基本途径,这包括观念、知识、技能、系统、数据库、网络、安全、培训等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信息化建设措施,更重要的是让信息软件如ERP、CRM、SCM(供应链管理软件)、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OA等信息化工具嵌入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中去,让信息技术和生产设备实现深入融合。例如运用ERP实现数据处理快速化、交易自动化、智能化,从而对关键业务的运营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全面信息化的应用和管理是实现金华智造的一个必备条件。
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大力创新。
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有利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和吸收国内外较先进的科学技术,积级发挥创新科技的主体作用,并引导企业进行内部分析论证各种制约企业发展的落后的技术和理念,同时加强企业之间进行的联合研究,积极推动促进工业经济转型与升级的科学技术的使用,重点开发关键性技术,努力提高企业内部自主创新的能力。
发展生态工业和绿色制造,实现绿色经济
生态功能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现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过去我们开发过度,现在要有效地保护起来。今后不管是老工业智能化,还是拓展制造业服务化,都一定要守住绿色的底线。我们要加快研究生态工业、绿色制造,这对金华保护生B更具有紧迫感和操作性。比如切实把监督检查与严肃查处影响发展环境的企业相结合,加大力气做好污染型企业的整治,同时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生态化改造等。
4结语
当前金华制造企业正处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转折时期,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但同时又赶上了中央政府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的机遇期。因此,金华市应该借助这一关键时期从多个方面着手实施具体措施,进行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金华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传统制造业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苏锡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01
1 引言
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迅猛发展,极大程度地拉动了中国GDP的增长。近年来,随着GDP增速的减缓,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进入新常态,我国的经济正在由追求速度的粗犷增长转向追求质量的集约增长,正在向分工更加复杂化,结构更加合理化不断演进。原有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制造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众多的外商投资,一批批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但是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劳动密集型企业优势逐渐消失。此外,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品牌较少,在国际上缺乏核心竞争力,例如,我国生产的汽车大多是外国品牌,对于大型客机,医疗器械等高精尖的产品,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
笔者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包括制造业转型和制造业升级。制造业转型可以是制造业服务化,或者是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是产业内结构的调整。制造业升级主是指制造业行业内部实现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
2 苏州,无锡制造业发展历程和现状概述
苏州,无锡两市均是工业强市,都拥有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2000年至2016年,苏锡两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不断上升,其中2004至2011年两市工业发展较为迅猛,近几年增速减慢。2015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249.25亿万元,无锡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也达到14549.87亿元,分别位于全省第一第二,位居全国前列。
苏锡两市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这五大行业的产值均排在前列。2015年苏州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产值接近1亿万,居于榜首,远超过其他行业。无锡的特色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值为11504603万,排名第六。两市的传统行业纺织业的产值也分别达到13618012万元和8032761.1万元。
3 苏锡两市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制造业产业内转型
本文分别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苏州和无锡的区位熵作为研究对象,纵向比较苏州和无锡两市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化。区位熵LQij是用来衡量苏州和无锡制造业内的某行业在江苏省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当LQij>1时,说明i行业在j地区聚集程度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属于j地区的优势产业。公式如下:
根据苏州、无锡以及江苏的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得到表1的结果。
从苏州的区位熵值来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一直是其最具优势的行业,并且近10年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2005年,苏州的家具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均是区位熵值超过2的优势行业,但2015年,这三个行业的区位熵下降幅度超过50%,成为苏州逐步淘汰的行业;苏州的通用设备、交通设备、化学纤维制造以及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行业的区位熵呈上升趋势;传统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区位熵也在小幅度下降。
从无锡的区位熵值可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一直保持着优势地位,尤其是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15年,其熵值达到2.836;无锡的各种设备制造的区位熵值稳定在1左右,成为制造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无锡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2005年的0.726上升到2015年的1.006,发展前景较好;10年来纺织业的熵值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集聚化程度上升。
苏锡制造业产业结构整体变化趋势: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机械、食品、纺织、家具等传统制造业逐步淘汰,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设备制造、化学纤维、橡胶塑料等现代制造业不断发展。
4 苏锡两市制造业科技要素投入变化过程――制造业升级
数据说明:苏州和无锡分别从2014、2012年才有规模以上企业的指标,之前均是大中企业指标。
近几年,苏锡两市的R&D企业数、R&D经费支出、R&D人员数逐年增加。在制造业新兴行业方面,苏锡大力发展新材料,新型平板显示(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和物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集成电路。
2014年,苏州88家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达54家,占比超过六成,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910.9亿元,同比增长17.3%。2016年,制造业新兴行业投资完成129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65.1%,智能网和物联网产业投资101亿元,增长36.2%;新型平板显示产业投资230亿元,增长17.5%;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投资98亿元,增长16.9%。
近年来,无锡狠抓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创建了中国物联网技术创新核心区、产业发展集聚区、应用示范先导区等。2014年,无锡物联网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连续4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在促进新兴行业发展方面,无锡政府颁发了《关于实施“太湖人才计划”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的意见》文件,广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无锡创新创业,大力推动无锡市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5 结论与启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苏锡区位熵的变化体现制造业转型过程,近年来R&D相关投入的增加以及制造I新兴行业的发展趋势表明苏锡制造业不断升级的过程。苏锡作为后工业时代的城市代表,其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对于很多处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以及整个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1 逐步淘汰或整合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针对钢铁、家电等在产能过剩的传统制造业,地方应根据该行业集聚程度,适当地淘汰整合;对于纺织、生活用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利用梯度效应原理,苏南转移至苏北,苏北转移至西北,直至最后淘汰;一些高污染传统制造业,如冶金、化工等,在最大程度降低污染的基础上,由要素禀赋程度和比较优势决定发展趋势。在淘汰整合传统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5.2 鼓励发展制造业新兴行业,加大科技要素投入,以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中国的制造业附加值较低,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根据微笑曲线原理可知,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产业附加值增加。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延伸的关键是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由“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具体路径有:(1)企业注重培养人才,加大科技投入,研发高质量创新型产品;(2)政府引导鼓励发展制造型新兴行业并给予优惠政策。
5.3 促进二三产业融合,使生产制造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就是制造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即价值链向下游延伸的趋势。以纺织行业为例,其服务化的过程:纺织―服装―服装零售―服装品牌。服务化的过程,不仅有利于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也对三产结构的调整有着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顺魁.制造业转型升级:德国“工业4.0”的启示[J].学习与实践,2015,(1):44-51.
[2]张志元,李兆友.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及战略趋向[J].经济问题探索,2015,(6):144-149.
[3]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5-19.
[4]吕薇.中国制造业创新与升级―路径、机制与政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89.
传统制造业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 IT制造业;供应链协调;契约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0-0028-0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7037100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批准号:20040006023)
[作者简介] 黄光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
刘 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工工程。(北京 100083)
一、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指为满足客户需求,从最初供应点到最终消费点之间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物料、服务和信息等有效流动的过程。而供应链协调是通过控制和协调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及其行为,以使其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保持畅通和协调,从而实现系统整体优化的过程。供应链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IT制造业供应链系统中,各成员往往都是独立的法人与经济实体,由于各自追求其自身目标的最大化,因此可能发生目标冲突而导致整个供应链的非效率,这就需要设计适当的协调机制,使得各成员规范各自的决策行为并和系统最优决策一致。
供应链协调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供应链契约,通过设计契约并调整其参数,如价格、定购数量和提前时间等,去激励各方和调整利润分配;二是使用激励方法使得各个成员的决策和系统最优决策一致,如激励信息共享以减少私有信息及牛鞭效应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等。通过设计合适的契约是协调供应链、提高系统效率的一类重要方法,也是在IT制造业实际协调中常见的方法。
IT制造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具有全球化制造、技术发展快、产品更新快、市场需求变化快等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传统的供应链契约方法在IT制造业的协调上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协调IT制造业这样一个庞大而变化迅速的复杂供应链网络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本文综述了供应链契约理论、方法的现状,根据IT制造业的特点,提出供应链契约在IT制造业中应用的研究方向。
二、供应链契约研究的现状
供应链契约是指通过提供合适的信息和激励机制,以保证供应链中所有成员协调并使系统性能最优的有关条款。供应链契约直接规定了不同利益主体的资源配置方式与协调方式。如果契约所规定的协调机制使供应链的活动满足了纳什均衡,则说明契约起到了协调供应链的作用。在这种模式下理性的供应链成员就不会偏离最优行为。因此契约需要通过适当划分各成员分享收益和分担风险的比例,满足各成员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从而使得各成员自愿采取对供应链整体最优的行为。
供应链契约可分为定价和订量两类。在定价契约方面,有数量折扣(Quantity Discounts)、回购(Return)、价格补贴(Markdown Money)、回扣(Rebate)和收入共享(Revenue Sharing)等;在订量契约方面,有数量柔性(Quantity Flexi-bility)和后备协议(Backup Agreement)等。
数量折扣是卖方根据买方数量而给予的价格折扣。数量折扣可以使供应商减少库存、销售商享受更低的价格;但价格折扣又使得供应商边际利润降低、批量增加造成销售商库存费用或风险增加。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在销售价格内生的条件下,在EOQ框架内,仅依赖数量折扣往往不能实现系统的完美协调;在报童框架内,仅依赖数量折扣必然导致系统的双边际化效应;要实现系统的完美协调,通常采取和其他契约的联合来实现。
回购契约是销售商可以将销售季末未售完的商品部分或全部退还给供应商。文献最早研究了一类需求期很短商品的回购问题,指出如果不受限制的回购且返回全部费用,或者不允许退货都不是有效方案,允许退货但仅部分返回货款可以实现销售渠道协调,而且有效的批发价和回购价可以通过帕累托优化提高协调效率。另一个重要的结论是,供应商在实施有效的回购契约时无需知道市场需求的具体分布形式。
价格补贴是供应商对销售商在销售季末仍未销售出的产品给予的价格补偿。Lee等对HP、IBM等公司在PC机销售中应用价格保护策略现象进行了研究,应用价格补贴契约构建了协调模型。该类契约在IT制造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回扣可分为渠道回扣和客户回扣。渠道回扣是供应商基于销售量支付给销售商的费用,客户回扣是供应商支付最终客户的费用。Taylor研究了IT和汽车行业中的渠道回扣现象,发现在需求不受销售努力影响时,可以设计合适的渠道回扣协调供应链并实现帕累托优化;当销售努力影响需求时,回扣和回购的联合契约可实现供应链协调。
收入共享契约是指零售商除了支付批发价外,还将其收入按一定比例支付给供应商。Cachon对收入共享契约的适用范围和性能进行了讨论,并基于报童模型和其他几种契约做了比较分析,指出收入共享契约具有比其他几种契约更为广泛的适应性。由于收入共享契约需要供应商能够掌握零售商的销售收入,因此执行成本较高,但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数量柔性契约是针对需求的不确定性,对订货量施加约束,使供应链各方共担风险,减少生产和库存波动,从而提高系统性能。理论证明该契约可以在信息对称结构下使供应链系统性能达到集中决策时的水平。
后备协议也是一种数量柔性契约。在销售季节前,买方答应购买一定总量的产品,并立即买入部分产品,在观察到早期销售并对整个季节需求预测进行更新后,可以按原价格补充订货,但两次购买不能超过双方达成的总量,对于预留额度中未购买的部分,需向供应商按单位支付惩罚费用。该契约在服装等季节性产品的协调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此外,各种契约也常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联合应用。刘斌研究了一类电子消费产品的渠道协调问题,针对其价格逐渐下调的特点,应用回购和价格补贴的联合契约,构建了两阶段的动态规划模型,证明了该联合契约可以灵活地实现协调和利润分割,并且实现系统协调仅依赖于系统的成本结构。
三、IT制造业供应链协调的问题
和传统行业相比,IT制造业有着不同的特点:
1.生产重点因素不同。在传统产品中,知识技术在短期内是不显著的,因此通常认为是不变化的,而劳动力和资本被认为是变化的关键元素。但在IT制造业中,知识技术已经成为生产的主要因素且认为是变化的,相反,资本和劳动力元素逐步被弱化而被认为是不变的。
2.门槛的影响。IT制造业具有很高的组织和研发成本,因此进入成本高。如此高的初始成本使得减少单位生产成本比提高产量更为重要。而且因为单位可变成本比总固定成本小得多,单位成本随着销售量的增长不断下降,而单位收入不断上升。
3.技术更新的影响。IT产品的技术更新日新月异,著名的摩尔定律说明了这一点。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产品快速的更新换代和成本的急剧下降。这种快速的变化给供应链的协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4.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频繁,以至于成为企业生存所面临的一种常态。信息快速流动等特性造成开放性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随时都必须接受不确定性环境的挑战。不确定性环境是IT制造业面临的一种常态,要想成为具有强劲竞争力的企业,就必须学会适应这种不确定性的环境。
因此,IT制造业的供应链协调面临着与传统制造业不同的问题:
1.全球化的协调。IT制造业通常具有典型的全球化特点,以PC制造行业为例:CPU的生产在美国和德国,主板的主要产地在台湾地区,内存的主要产地在韩国,硬盘的主要产地在马来西亚和日本。因此,PC机的生产厂商需要协调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零部件的生产厂商。同时,销售网络全球化的高度复杂性也给IT制造业的协调带来了新的问题。
2.产品更新换代快。图形显示卡厂商nVIDIA平均不到半年就有一次图形显示核心的更新换代。产品的快速更新需要供应链有更快的库存周转和更强的需求响应能力。
3.成本和价格变化快。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的不断下降。由于生产率的提高,Intel几乎每3个月就下调一次CPU产品线的价格。这种变化给各级厂商的库存协调带来极大的压力。因此,需要有效的协调机制,缩短库存周期,降低各级厂商的库存贬值风险。
4.竞争激烈、可替代性强。由于IT产品主要配件基本一致,各厂商相同性能产品的可替代性越来越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直接导致各厂商的利润越来越小。研究多厂商竞争环境下可替代性产品的协调也是IT制造业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5.生产提前期长而销售周期相对较短。在IT制造业,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上市、服务节奏日趋加快,导致产品生命周期大幅度缩短。为了适应需求,在产业的供应链上,不但流通环节的企业需要尽量减少库存产品,生产企业也要实现多品种的少量生产,以应对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的情况。同时,IT产品的生产提前期长,企业如果不能变得行动敏捷和快速,就会被竞争对手抢先。
6.研发成本高而生产成本低。IT制造业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产品的开发费用通常占很高的比重,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在供应链的协调过程中如何考虑IT产品的这类特点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
IT制造业是一个近20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有着和传统制造业不同的特点。虽然许多学者对传统制造业中的各类契约协调问题做了许多研究,但对IT制造业契约理论研究还远落后于实践。
随着IT技术的发展,合作各方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市场前景的变化以及各方预期风险收益的变化,合作各方的生产成本及交易价格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变化都是IT制造业供应链协调值得关注的地方。
另外,供应链契约理论的发展,可以把供应链系统向更复杂的机构扩展,如考虑多个计划期、多种产品、多阶段或带分支的供应链结构,以更接近于IT制造业实际的供应链系统,更好地描述IT制造业的实际情况。
以往供应链契约式协调文献中的一个不足之处是,通常假定在一个销售周期或生产周期内,销售价格或生产成本是不变的。而在IT制造业中,这种变化是经常存在的,另外如何适应IT制造业中不确定的环境如:产品线、产品配置、顾客需求等情况的快速变化,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Whang S. Coordination in operations: a taxonomy[J]. Journal of Operation Management,1995, 12:413-422.
[2]Ilaria Giannoccaro, Pierpaolo Pontrandolfo.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y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89:131-139.
[3]Cachon G. P.,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con-tracts [A]. In S. Graves & T. de Kok (Eds.), Handbook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C]. North Holland Press. 2004.
[4]姚晓涛,席酉民,张静.企业契约理论的局限性与企业边界的重新界定[J].南开管理评论,2002,(5).
[5]Cachon G. P., M. Lariviere., Contracting to Assure Supply: How to Share Demand Forecasts in a Supply Chain[J]. Management Science,2001, 47(5):629-646.
[6]刘斌,刘思峰,陈剑.不确定需求下供应链渠道协调的数量折扣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2).
[7]Weng Z K, Zeng A Z. The role of quantity discounts in the presence of heterogeneous buyers[J]. Annals of Oper-ation Research, 2001, 107(12):1369-1383.
[8]Pasternack B A. Optimal pricing and returns policies for perishable commodities[J]. Marketing Science,1985, 4(4):166-176.
[9]Lee H L, Padmanabhan V, Taylor T A, et al. Price protection in the personal computer industry[J]. Management Science,2000, 46(4):467-482.
[10]Taylor T. A.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under channel rebates with sales effort effects[J]. Management Sci-ence,2002,48(8):992-1007.
[11]Cachon G. P., Martin A. Lariviere.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Revenue-Sharing Contracts: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J]. Management Science,2005, 51:30-44.
[12]Dana J, Ppier K. Revenue sharing and vertical control in the video rental industry[J].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01, 49(3): 22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