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园艺活动范例6篇

社区园艺活动

社区园艺活动范文1

 

《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 2014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根据纲要指导思想,各地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素有“海滨邹鲁之地,声名文物之邦”美誉的厦门市同安区(同安县),农民画是其艺术瑰宝。我园结合幼儿园办园特色,尝试将本土农民画艺术传承与幼儿园艺术教育结合起来,挖掘本土农民画中蕴含的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创设了具有本土民间艺术气息的教育环境,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受本土文化的内涵,汲取本土文化的精髓,使得本土文化在下一代中得以传承与发展。我园具体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营造浓郁的艺术环境氛围,让幼儿在环境中自然地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我们立足农民画这一办园特色,布置好校园大环境,形成“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 的校园生态环境,将美育渗透到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我们收集了具有代表性的农民画家作品,将农民画作品以丰富的形式展现在幼儿园的角落,给幼儿视觉上的冲击。

 

如我们对柯国庆《勤奋田野》、纪万水《社区晚会》、颜明算《少儿南音》等几个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加工处理,制作成了浮雕,展现在幼儿园教学楼的外墙上,这是校园最醒目的位置,这些浮雕作品造型美观、色彩艳丽、题材丰富,激发孩子欣赏兴趣。

 

二、遵循幼儿学习特点,创建互动性艺术环境,使幼儿建构知识经验,丰富艺术情感,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1.创建艺术长廊及农民画工作室,让艺术气息弥漫在校园里

 

为促进农民画艺术教育深入有效地开展,我们在一楼大厅过道开设了艺术长廊,并开辟了专门的工作室。我们在长廊与工作室内开设了“编织、工艺、陶艺、剪纸、涂鸦”等板块,墙面、天花板、橱柜上展示的是孩子创作的各种水粉画、刮蜡画、黏贴画、印染画及各种雕塑等作品,不时地唤起幼儿参与本土艺术活动的兴趣。

 

同时,我们经常邀请本土画家亲临工作室,使孩子近距离接触作者和作品,感受艺术创作的良好气氛,产生学习创作的热情,激发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

 

2.艺术宣传窗

 

我们挑选具有农家特色的花砖和花窗,利用幼儿园的围墙,精心设计了独具特色的橱窗。橱窗内容丰富,定期更换,信息量大,师生参与性强,艺术宣传窗成为我园开展艺术教育过程中与家长、社区沟通与合作的一座桥梁,也是幼儿园指导家长、社区科学开展幼儿农民画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3.创设各具特色的班级美工区

 

我们在各班的的墙上开辟了具有浓郁风味的本土艺术教育气息的民艺窗口、家长园地等,特别重视各班艺术特色活动区域的创设,如小班侧重泥土、撕贴区域创设,中班侧重兼职、印染区域创设,大班侧重水粉、编织区域创设等,在各个活动区域提供了幼儿本土活动的创作材料,幼儿可以随时看、玩 、说、向、做等,有利于引导幼儿更适宜、更广泛地参与艺术特色活动。

 

三、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体验式特色课程,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1.体验促进认知,激发情感,创设系列体验馆

 

如农家体验馆:我们利用幼儿园户外场地开垦种植区,创设农家小院,种植区、饲养区里一年四季瓜果飘香,鸡犬相闻。我们邀请当地有经验的老农民带领孩子一起耕作,劳动,体验种植的辛劳与乐趣,这种乐趣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

 

民俗体验营:我们结合季节与节日,开设了搓汤圆、博饼、做薄饼等美食专场,体验三月三、中秋、端午等民俗活动,幼儿将欣赏过的农民画场景结合亲身经历,这种认知与情感相融合,激发幼儿创作的热情与激情。

 

2.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社区共建体系

 

儿童的美术活动不仅是画几幅画,而是要经常到生活中去,开阔眼界,学会珍惜大自然,重视人类文化,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磨练意志,学会与人沟通,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如今在许多社区中,建设了社区文化园、社区活动场所,展现了许多宣传孝道、守法、守序等传统美德的作品,这些都是幼儿感受欣赏农民画创作的最佳大环境。在建设美丽中国典范社区的过程中,许多乡村都做到了一村一品,农家特色非常鲜明,有以赏花、美食、古建筑等为主题的各种反映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特色游,这些都是农民画的最好题材,我们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去参观、去感受、去体验。

 

幼儿正处在一个创造和发展的阶段,我们找到一个正确的立足点,挖掘本土农民画教育资源,通过环境创设,给幼儿美的启迪、艺术的熏陶,并种下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社区园艺活动范文2

关键字:地域文化 城市综合公园 公共艺术

引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使用的角度来看,它容纳一个城市居民的大量户外活动,是满足市民体憩观赏、娱乐和社交,开展文娱、文教活动的公共空间和场所,城市公园的分类多种多样,但大致可概括为专业公园和综合性公园[1]。本文以下论述主要针对于城市综合公园来讨论。城市综合性公园地域特色的塑造密切关系着地域生态和人们的生活需要与习惯,而城市公园的内在品位和地域特色往往蕴含在公园景观特色之中,而公共艺术又是反映景观特色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关于人的“事”和“情”的表述,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是公园特色的载体。所以对城市综合公园公共艺术的地域性进行研究,能提高公园特色,增强公园归属感和认同感,更好的发挥其功能。

一、城市公园公共艺术相关概述

1.1公共艺术

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教授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在现代公民社会的前提下,体现了民主、参与、共享的价值观,并有着特定的制度和程序保障,可以充分利用建筑、雕塑、壁画、摄影、景观、水体、园林地景、行为等各种艺术形式加以实现的一种综合性的当代艺术,公共艺术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它所体现的价值取向[2]。随着公共艺术的发展,其内涵也将不断地被拓展。

公共艺术所在的特定场所决定了它不能是普遍适应的、放置于四海而皆准的艺术,相反的是,它总是针对特定的时代、地域和环境,受到场所限定,针对特定的区域发生的一些敏感的人物、事物或问题,以反映当地特征、民俗风情为目的。设计时应充分理解当地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历史渊源以及文脉联系,充分的理解当地的生活方式与特征,以反射、和谐的方式与本地文化背景相对应。

1.2 城市综合公园公共艺术及现状

城市综合性公园是指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是城市公园中最具普遍和代表意义的公园类型,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整体风貌、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载体[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公园中包含的公共艺术相比较从前有了出现了更多新的形势,比如除了公共雕塑、壁画、座椅设施、电话亭、饮水器、垃圾桶、各类景观灯等照明设施以及具有指示作用的标识设计之外,还出现了“互动性雕塑”、“现代装置艺术”等,公共艺术越来越多的融入进城市综合公园中。细节化的处理和设计能更好的为人们服务,也使城市公园中的公共艺术更加人性化。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趋向国际化,许多城市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只顾及向国外大城市看齐,片面的追求形式上的“国际化”,反而使设计忽略了本地应有的特色。如今,形象类似的公共艺术经常出现在不同的公园环境当中。我们不禁会疑问怎么会有类似的公共艺术出现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特征的公园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模糊了地区之间艺术风格的界线,使得城市公园无法体现地方独有的文化和特色。

二、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表达

2.1 对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

城市公园公共艺术在设计时要符合所处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它体现了人类改造社会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构思以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创造活动,是人类科学和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作品的恒久性与独特性,使公共艺术像是生长在其中的生物,与环境融为一体。

地域性的公共艺术灵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归根到底是为人们服务的。创造地域性的公共艺术要不断汲取地域文化的精髓,使各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脉灵魂在公共艺术中再生和重现,同时又要与时俱进的吸收先进文化的精华,接受新的技术和理念,使公共艺术的创作思想处于一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符合时代和人们的审美要求。

2.2 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审美习惯的回应

在公共艺术外部要素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公共艺术属于物质社会的一部分,如果没有经济的投入,公共艺术不可能存在,经济繁荣是公共艺术发生的最主要基础[4]。城市公园的公共艺术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担负着具体的社会实用功能,因此,公共艺术的产生、发展与传播必须服从经济规律,只有在良好的经济大环境下,保证具体充足的经济投入,公共艺术才可能得到强有力的推广。

同时,由于地域的差异,造成了各地审美习惯、审美理念的不同,我们不宜将某一地域的文化、思想理念照搬到另一地域去。唯有各地根据自身地域文化进行积极的变革与重塑,吸收其他地域文化的积极成分,提高本地域文化的层次, 立足本上,挖掘当地技术潜力,利用周边当地造景素材,在城市综合公园中创造富有地方色彩的公共艺术。

2.3 对当地地形、地貌的尊重

地形地貌通常是大尺度的,一般是一个区域总的地貌特征,而城市综合公园中的场地更多的是整个区域地貌的一段特殊的或局部的地段,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地点性或场所性。城市公园公共艺术的设计应立足于特定的场所,尽量建立在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场地,利用所处地形地貌,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佳作。

在城市房地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形势下,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城市公园建设用地也变得异常珍贵,因此对土地的尊重应作为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之一。尊重土地即是尊重地形地貌,在不对土地造成恶性破坏的基础上加以利用。

三、结论

城市公园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是一个城市对外宣传的窗口,更是对一个城市历史文脉的凝练和表达,因此,在城市公园公共艺术的设计中要更加注意保护公园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让公园既富有艺术魅力又不失其独特性。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园建设应以地域性为本,在沿袭自身文化惯性的同时,吸收外部乃至外国文化中的有益元素,避免盲目崇洋,更要防止固步自封,坚持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原则,兼容并蓄,丰富城市公园多元色彩,以此改变“千园一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54

2、孙振华著.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14

3、姚时章,王江萍.城市居住区外环境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154

社区园艺活动范文3

【关键词】西安纺织城创意产业园,旧工业区保护,再利用模式,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旧工业区是建筑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固态的历史文化、是非文化语言的表达,是人类与历史连接的纽带,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1)西安市纺织城艺术园区是由一个废置的纺织城改造而成,曾经是西安轻工业产业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由于西部纺织业的衰落,以及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纺织业休戚相关的纺织城开始衰落,慢慢变成了废旧厂房,上万平方米的车间被闲置。并伴随许多安全隐患,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和社会经济、政治的潜在危机,但它同时也为创意文化产业提供了天然的气候。2)

纺织城改造为创意产业园是对旧工业建筑群的有效保护,体现了对建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文化层面,历史建筑,矗立在历史文化根基上,有独一无二的建筑魅力和文化内涵。纺织城扎根于陕北地域文化之中,其中饱含了浓郁的民俗文化。将陕北的地域文化与艺术文化相融合,创造出具有陕西特色的艺术创意园。

经济层面,园区的发展可以吸引大量的游人及投资者、艺术家前来参观和交流,势必会提高园区的经济效益。另外,厂区内的旧建筑质量良好,结构完整,再利用既能节约建筑能源,还能减少建筑垃圾和噪声污染,带来科学的经济效益。

社会层面,旧工业建筑的再次复燃,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亲切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解决再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007 年 2 月,在西安艺术家的推动下,成立了西安纺织城创意产业园区。属于原纺织城区域的第一印染厂相继入驻了十几位西安艺术家,聚集了全国著名的设计师、油画家音乐人……他们在这里探讨艺术的或者非艺术的话题,让废旧的纺织车间散发出了崭新的生命气息。园区总占地 150 亩,总建筑面积 6 万平方米。园区内部除了艺术区外,为了避免荒废建筑资源、满足园区自身经济需求,部分闲置厂房对外租用,多为小型加工企业。

艺术家、文化创意人才的聚集有利于形成强大的资源共享、思想激发和市场效应。但从2007至今,成立已有5年之久,与2007年相比园区建设并未有较大的进步,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单一性。虽然园区的规划布局已显露端倪,但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仍然缺乏丰富的具有创意性的功能构成。园区内除了少量艺术文化区以及小型加工企业,几乎看不到任何的商业、娱乐、会展等会公共产业建筑。这些功能构成不仅可以丰富产业园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带动园区及其周边的经济发展。

2.建筑缺乏独创性。纺织城历尽几十年的建设,在建筑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的烙印。陕北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并独具地方特色。因此,需要在工艺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与现代艺术的新鲜血液相融合,在粗糙的建筑墙面上,晕染出陕北民俗文化的基底,让现代艺术的画笔在历史文化的基底上泼墨横飞。

另外园区内的一些不具有保留意义的临时性建筑,可拆除重建,用新的建筑材料、创意的建筑风格,结合工业历史元素(如管道、织布机等)和陕北民俗文化、关中文化(如脸谱、剪纸艺术)来彰显艺术区特殊的艺术氛围。

3.小型加工业的存在弊端。加工业的废弃垃圾会污染园区的外部环境和空气质量,与园区其他的使用功能不协调。应加快园区的核心产业发展,提高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前来参与。以展示弘扬、商业利用、精神体验为基础,将民俗事象、物象进行利用、开发,与园区的艺术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产业园区。

表1思路框架图表

由表1可以看出,规划的不完善以及创新点的不足,已经成为纺织城发展的瓶颈。因此,整合“园区的发展方向,面向综合性开发”即成为新的改造手段。综合性开发模式通过旧工业氛围的新奇性和艺术文化的张扬性突出商业建筑的吸引力,利用旧工业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民俗文化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的美学价值,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保护和利用旧工业区资源的同时,融入商业元素,激发商业看点,利用商业活动带动旧工业区的保护与更新。同时旧工业的建筑氛围可以激发独创的艺术灵感,个性的艺术风格又会给历史建筑增加神秘的艺术氛围。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旧工业区资源,又提高了艺术区的知名度,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宣传效果,三者相辅相成,展示了综合性产业园区的特色。

通过上述综述总结出综合性开发模式更适宜纺织城的发展方向。即要满足四个方面的功能需求:产业园区的基本功能需求、民俗文化保护和展示功能需求、社区文化休闲活动需求和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以这四个需求为划分依据,得出产业园区的综合性开发模式的功能构成。见表2。

表2创意产业园区的综合性开发模式功能构成分析表

功能构成依据 功能构成内容 意义或作用

基于创意产业园区的基本功能需求

―艺术文化价值 画廊、艺术家工作室、音乐厅、涂鸦艺术室、雕塑展示、影视制作、展厅、创意生活LOFT、国际时尚及设计展示中心、报告厅等。 满足产业园区基本使用功能并完善功能划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创作者和艺术家前来共享和探讨艺术,增加园区的艺术氛围和创新魅力。

基于纺织城旧工业区保护和陕北地域文化展示的功能需求―历史文化价值 纺织机械展览馆、印染工艺流程展览馆、纺织车间展示、民俗文化精神的体验与展示 重塑再现生产环境、工艺、设备场景,保护并展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存,保持陕北民俗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基于社区文化、休闲活动的需求―社会价值 科技种植园、艺术学校、美术馆、表演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休闲广场等。不符合厂区大小 为园区主人和周边社区居民、来访者提供完善的文化交流场所和休闲娱乐设施,提高人们文化水平的同时带动生活水平的进步。

基于带动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价值 酒吧、美食文化街、咖啡馆、影视娱乐中心、儿童游乐园、体育中心建筑、艺术酒店和青年旅社;景观设计公司、创意室内装饰及设计、创意家居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创意婚庆公司等。 完善辅助配套设施,丰富园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园区内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进步,促进再就业,提高生活水平。

这种综合性的开发模式,只有满足了这四个方面的功能需求,以四种价值为出发点,才能使纺织城得到充分的保护与再利用。纺织城与创意产业园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旧与新、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把旧的车间改造成新的艺术商业区,把传统的建筑历史空间与新的使用功能紧密结合,把民俗文化与艺术创意相融合,将旧工业历史元素、民俗文化符号与现代艺术相碰撞,激发出独特的“艺术工厂”。

结语

旧工业区保护与再利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尊重,也是对今天和明天的责任和可持续。纺织城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只有通过综合性开发的模式,即“以商养园”的策略,才能使纺织城旧工业区的历史价值与产业园的文化价值同时得到最大的发挥。

(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12JK 0360资助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安石.上海历史建筑修缮和保护的研究 第二届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B集[C]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2] 贺旺.后工业景观浅析[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04.

[3] 俞孔坚、方婉丽.中国旧工业区初探[J].建筑学报,2006(8):12.

社区园艺活动范文4

一、总体要求

今年的群众文化活动要注重与建设和谐、平安、创业、富民、生态、诚信__活动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结合起来,与加快基层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深入挖掘大余文化底蕴工作结合起来,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结合起来,用丰富多彩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

二、具体工作

、抓好广场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城区群众文化水平。充分发挥广场文化活动开放性、参与性、教育性、节庆性的特点,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是歌颂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宣传家乡的好人好事和科学知识,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结合节日活动,每月安排一次主题鲜明的文艺演出活动(具体安排见附表),重点抓好“五一”、“十一”、元旦、春节和国庆周年等节庆日的文艺活动。县文化局要负责整个广场文化活动的安排,联络、协调公安、交警、供电、广电、城管等部门,妥善做好活动期间的各项工作,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抓好社区文化活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要从丰富和活跃社区居民精神文化出发,广泛开展一系列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开辟各类社区文化园地,完善健身广场、老年文体活动中心、社区俱乐部等文化活动设施,方便社区群众就近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发挥社区老年艺术团(站)的作用,经常开展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以节假日为契机,组织开展歌舞晚会、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提高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质量。县文化局、科技局、卫生局、司法局等部门要继续开展“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文艺展演和社区健身活动展示等活动,引导社区群众培养高尚的生活情操,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抓好农村文化活动,夯实农村文化平台。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乡镇要建设好乡镇党校、广播电视站、宣传长廊和中心文化站,行政村要努力做到有图书阅览室,有墙报阅报栏,有村情教育栏等,形成乡村文化阵地网络。根据广大农民的需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大力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重点抓好吉村镇山歌、新城镇水南村和周屋村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典型,带动全县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经常性的圩镇文化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县文化局、科技局、卫生局等部门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源源不断地送到农村去,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帮助农民提高致富本领,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社区园艺活动范文5

从新博物馆学的视野出发,非遗博物馆建筑应该是一个承载了传承及弘扬该项非遗文化使命的文化机构的载体,其建筑功能应在满足传统博物馆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该文化机构的具体运行功能,同时在新博物馆学理念的指引下,将以传承为主要目标的非遗博物馆建筑新功能内涵进行进一步拓展。

1文化空间与非遗博物馆建筑

“文化空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是用人类学标准界定的非遗代表作的重要概念,其“既有物化形式(地点、建筑、场所、实物、器物等),也有人类的周期性的行为、聚会、演示等”。博物馆语境中的非遗除物质载体之外还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以及语言、记忆、音乐、口头吟唱等。非遗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是能传承该项非遗除物质载体之外的文化空间(culturalspace),或者能充分体现和激励该项非遗文化空间的发展,使得博物馆以更平等的姿态投向以往被忽略的文化群体和资源,从官方保护发展到公众自发投入的文化认同,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2以传承为主要目标的博物馆建筑新功能内涵

“非物质遗产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活态文化”,这就要求针对它的保护不能离开“人”的活动因素孤立存在。传统博物馆学注重以物为核心的“物质遗证(materialevidence)”,而“新博物馆学”理念倡导关怀地方社群,注重多元文化交流互动的特点,逐渐修正了传统博物馆奉行不逾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的功能,这与非遗保护“活态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相匹配。非遗博物馆既需要保存有形遗产,承载起博物馆的“教育、休闲、娱乐甚至大众的精神依归等社会职能”,在新博物馆学的理念支撑下更需要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将真正传承该项非遗的人、团体和社区作为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进一步拓展出新功能,成为传承人使用、收集、保管、教育研究、展陈、观众参与互动及多元文化交流的复合化空间,使得博物馆建筑与城市、社区、公众发生关联,为非遗的传承创新创造发展空间。非遗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只针对观众设计、以文物为中心的“文化化石”,而是将非遗保护工作的自还给了这些文化原生地的传承人,回归到社区基层,回归自然和社会。从新博物馆学的视野出发,非遗博物馆建筑承载着传承和发展该项非遗的文化空间的使命,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传承人为中心转变,在满足传统博物馆功能的基础上,发展出多元功能的复合化空间,构建出一种以传承为主要内涵的博物馆体系。

二广州市粤剧艺术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新功能内涵思考

2009年,有着“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这也是广东省至目前为止唯一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和传承处于濒危状态的粤剧艺术文化,广州市决定于粤剧起源发祥的广州市荔湾区择址筹划立项建立粤剧艺术博物馆。

1粤博馆建筑设计的空间特征

当把“粤博馆建筑本身应该是能传承粤剧的文化空间,或者能充分体现和激励粤剧文化空间的发展”作为建筑设计中空间营造的核心目的时,我们开始思考:究竟怎样的具体空间形式和空间氛围最适合作为传承粤剧的文化空间形式。当我们开始沿着时间线回溯承载着粤剧诞生及历史发展记忆的种种空间形式:红船、江畔、村口、戏棚、园林、剧院等等多种空间母题的可能性开始出现;当我们以空间视野回顾粤博馆选址——荔湾涌沿岸周边的历史空间形态时,发现一个关键词从粤剧发展历程的时间线中跃然而出——“岭南传统园林”。19世纪前后,伴随广州经济的繁茂,在荔湾涌沿岸曾涌现过大量的行商园林,传承了源自中原的文人审美、又杂糅了来自西方的装饰异趣,形成别具一格的岭南传统园林风格。而当时粤剧艺术正处于从江畔的民间社戏这种临时演出空间逐步进入剧院一类的专业演出空间的过渡阶段。在剧院成为粤剧演出主流之前,行商园林正好充当了粤剧高端演出的最佳载体。在老城里的行商园林中,唱一折子粤剧刚好重现了当年广州行商私家生活的活色生香。如广州历史上著名的海山仙馆是荔湾区的大型水景历史名园,在“广逾百亩”的大湖面上,“离大殿十数步外湖中水面有戏台一座”,曾经的粤韵余音就曾在岭南园林中回响。可以说以一座荔湾涌泮的岭南传统园林作为在广州老城区传承粤剧艺术的文化空间的外化形式,应该是非常恰当的选择。

2粤博馆建筑设计的功能架构

在最初的设计任务书中,粤博馆的功能架构被定义为:展览、演出和培训的2+1模式。2+1模式已经将粤博馆的功能与粤剧的特性相结合,能够充分体现粤剧艺术的特性。但从新博物馆学的角度再思考粤博馆的功能,2+1模式还不能完全实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研究、教育、公共参与等功能。基于此,建筑方案将粤博馆的功能架构进一步丰富,定位为:“展览、演出、教育、研究、公共参与、世俗生活”六大板块。功能架构的核心目标为传承与发展。

(1)展览粤博馆中的展览功能

所面临的挑战在于粤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文物级的实物展示物,较多的展示品都是年代较近的演出道具,历史展品多为复制品和文字图片材料等。若以传统博物馆眼光衡量,会有展览内容单薄之感。若从新博物馆学角度,“应从更为广泛的角度收集藏品,围绕社区与其文化、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组织起来。其收藏除实物外,还包括视听材料、文件、物质场所、传统仪式、口述史和社会关系等”。为适应粤剧的非遗特性,展馆建筑空间考虑将粤博馆中传统园林的整体氛围延续至展厅之中,多设园林渗透和室内布景,有在园中观展的意境,丰富观展体验。展览方式多采用文物展陈、数字化多媒体互动、实地体验互动等形式,参观者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以多元互动的形式主动参与体验粤剧之美,展览功能成为公共参与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传统园林多感官体验的精神一脉相承。

(2)演出粤博馆建筑方案

为粤剧艺术提供多样的演出平台:250人规模和50人规模的大小两个室内剧场提供专业的粤剧演出空间;在几组私伙别院中提供的小戏台还原了传统戏曲艺术与茶楼酒家结合的堂会场景;面向荔湾涌两岸公共空间的濠泮戏台以粤剧演出作为纽带将园内园外空间融为一体;向市民开放的屋顶花园和沿涌一带环境都是民间私伙局表演的理想空间;独立小院的别院声歌为研究教育功能提供演出场所,别具一格;而演出功能的核心在于中心园林主景——广福台。广福台是向现存最早粤剧戏台——佛山祖庙万福台致敬的景点,其建筑装饰为全园最繁盛之处,是一座真山水中的粤剧大舞台,可谓粤博馆全园点睛之笔。在其中演一出粤剧,可供全园观赏,结合晚沙湖湖景,再现了“红船晚沙看琼花”的往昔看戏氛围,重现了岭南园林艺术和粤剧艺术的历史关联。

(3)研究和教育在非遗传承工作方面

粤博馆同时是一个专业的研究平台和教育基地。粤博馆主馆中设置了相应的研究空间和学术交流场所,同时粤博馆本身提供粤剧研究的资料库和数据库的网络交互功能,为粤剧艺术的学术研究与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实现研究的开放和开放的研究。粤博馆建筑方案在主展馆中设置了兼具临展与教育复合功能的多功能空间,可根据具体需求灵活支配,而相应的粤剧教育工作同时将作为粤剧文化展览的组成部分;专设的别院声歌小院交通独立,专属为研究教学服务,粤剧专业人士可在不受游览干扰的传统园林空间中进行艺术创造与交流。博物馆主要为粤剧剧场体验、数字多媒体展映、社区公益等活动提供传承场所,成为广大市民、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及保护的“社会课堂”。

(4)公共参与粤博馆建筑不仅为专业传承人提供研究与教育平台

同时希望通过建筑的开放性设计为民间传承人提供足够的自发性活动空间,如濠泮戏台和一涌两岸的公共空间、对市民开放的天台花园都是民间团体自组私伙局的良好场所;粤博馆专门搭建一条市民穿越通廊,在不改变市民步行习惯的基础上与市民共享园中美景;多功能厅以半开放的形式与市民通廊相连,可同时承接社区文化活动;主馆中的50人规模小剧场以怀旧剧院的形式再现20世纪初广州剧院的氛围。粤博馆通过互动体验式展览功能和多样的演出空间推广粤剧艺术,重新唤起市民对粤剧艺术的喜爱,为粤剧发展积累更多的民间传承人。粤博馆以公共参与作为主要功能之一,力在营造一个开放性的文化交流平台,为粤剧在时展中营造一个亲民的艺术形象,发挥没有围墙的“社区博物馆”功能。它不仅是社区历史、环境、现状的收藏、研究与展示中心,更是一个开展构建社区的共同记忆、加强群体认同、激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性活力、社区公益性活动的中心。

(5)世俗生活粤博馆结合园林共设有六组别院

一是呼应传统园林园中别院的布局形式,二是为粤博馆提供六组在闭馆时段可独立经营的私局别院。晚间粤博馆闭馆之后,六组别院提供高端私房茶膳,粤剧艺术则以堂会形式传承于其间。六组别院中靠近南入口的茶楼别院是常年全天经营,把老广州引以为傲的饮食文化带入粤博馆中,在提供博物馆餐饮休息功能的同时还原往昔品茶听戏的传统世俗氛围。六组别院的经营可保证粤博馆的日常运营,实现经济自循环,具有经济可持续性。在博物馆中引入经营功能是对传统博物馆功能的突破,是方案的争议点。但在粤博馆中再现堂会演出和茶楼听戏的传统生活场景,正体现了粤剧艺术与岭南世俗生活密不可分的关联,体现了非物质遗产的“活态文化”特点,为粤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营造了具有真实性的文化空间。

三、结语

社区园艺活动范文6

【关键词】:愚自乐园;现状分析;问题诊断

一、愚自乐园的区域位置及其发展

(一)区位

愚自乐园地处桂林市东南方向桂林市雁山区大埠乡,位于桂林至阳朔黄金旅游线路中段28公里处(图1),是台湾投资商兴建的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视觉地景工程,致力于打造世界上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最具特色的国际雕塑公园,短短几年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总面积8000多亩,坐拥23座奇美山峰,东临漓江水系,西靠桂阳公路通道,交通极为便利。

(二)园区建设轨迹

愚自乐园由台湾金宝山集团曹日章先生于1996年开始筹设,旨在以中国的传统美学精神融涵西方现代视觉艺术、并配合桂林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创造自然与人文高度结合的视觉地景工程。1998年正式创立,计划投资四十亿元人民币,首期工程从1998年开始,逾资3亿人民币,占地900多亩,计划建设历时10年。为营造国际雕塑公园,愚自乐园创立了民间投资公共艺术的规范模式,操作完全按国际惯例进行,采用国际通行的雕塑创作营方式,并从世界各地邀请雕塑艺术家举办了多期国际雕塑创作营。2003年,首期工程基本完成并对游客开放,900亩园区中包括愚自乐国际艺术中心、纪念馆、创作坊、愚人餐坊等主体建筑及系列园林景观。

为了达到以园养园的目的,曹光璨先生对愚自乐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除园区观光旅游之外,确立会议度假作为主营产品,并精心设计了现代艺术酒店HOMA,增加SPA、桑拿、浴足和按摩等个性化疗养服务项目,承揽跨国企业会议及体验式培训,开展专案文化艺术交流、推广活动以及IART等项目。与此同时,重设园区大门、开辟纪念品购物店、精制游览动线并进一步完善导游解说系统。此外兴建了几米布瓜世界、邓丽君音乐花园,在2005年后相继对外开放。目前为止,愚自乐园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世界旅游组织会议指定参观景点、CCTV模特儿大赛主要外景地等桂冠。但随着园区建设不断推进,这项“私人的公益性事业”却面临着诸多问题。

二、愚自乐园现状分析

经分析,愚自乐园主打两个事业、两个产品、两个市场,休闲产业和艺术事业并举,酒店服务与园区产品共进,高端市场与普通大众同抓,形成互促局面(图2)。其中艺术是愚自乐园的灵魂,休闲产业为艺术产业解决了创建过程中的生存问题,而艺术产业又赋予休闲产业旺盛的生命力,休闲产业的发展必须始终围绕文化产业这个主题。

就总体情况看,愚自乐园具有一系列发展优势:

1.拥有世界性艺术创作群体支持

愚自乐园通过举办国际创作营活动,每年邀请世界各地优秀的艺术家到园区进行创作,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12届雕塑创作营。为鼓励艺术家投入创作,园区设立了“愚人杯”艺术奖项,并于2003年初举办了第一届“愚人杯”国际雕塑比赛。此外,专案文化艺术交流、推广活动以及IART等项目活动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多数优秀作品都保留下来,另外有60多位艺术家长期驻园创作。不断推出新的展品。这就为园区高品位的展品提供了优越的技术支持并保证了园区雕塑品创作的规模优势。

2.产品独特、品牌优势明显

愚自乐园生态环境优越,所打造的文化休闲旅游氛围及相关项目,顺应了时下旅游趋向。园区建设抓住的是文化艺术雕塑产品,无论从其数量还是从其体量来看,愚自乐园都可以称为雕塑展群中少有的大型高质量雕塑艺术创作展示园区。截止2006年底,园区已收留世界各类雕塑展品270多件,而园区面积达8000多亩,目前仅开放900多亩,还有很大建设空间。由于新闻媒体的宣传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表彰,愚自乐园声名显著,品牌响亮。

3.交通便利

愚自乐园附近有国道322线在西侧而过,北接湖南,南通柳州、南宁、北海和广州等地,而桂梧高速公路也在建设当中,建成后将大大缩短桂林至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的距离;铁路方面,桂林火车站每天从桂林发车到全国各大城市有近20对直达列车,桂林贵(阳)福(州)铁路亦在筹建当中。航空方面,两江国际机场年均吞吐量达1000万人次,设计年飞行量4.2万架,可通航29个国内城市和香港、澳门及日本、韩国、曼谷等地。水运方面,湘江和漓江为主要水系,漓江经梧州与珠江相联,可直达广州、香港和澳门。

4.市场需求与区域发展富有潜力

随着文化产业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人们日益增长的知识涵养以及艺术文化感知的提升,当代休闲度假旅游的需求进一步增大,再考虑2008年北京奥运与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召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形成,入桂海外游客的逐年增加,各种会议举办的持续增长,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

此外,随着桂林市在雁山区大学城的不断建设和桂林市政府南移的推进,愚自乐园所在的雁山区经济整体将得到进一步跨越式的提升,这对愚自乐园本地市场的开发和经营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愚自乐园存在问题诊断分析

虽然园区在立项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其建园基金有雄厚的资本后盾,几年来的发展也使园区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愚自乐园高雅的文化艺术品位与现阶段国人对艺术雕塑的认知和赏析涵养的初级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愚自乐园的高标消费与桂林本地市场的低收入水平间也存在矛盾。根据愚自乐园的发展状况综合诊断,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不足:

(一)理想化的初始定位与转轨的艰难

愚自乐园的现存问题是源建园之初的定位的公益型计划性运作与现阶段的商业性市场化模式的转变矛盾。1998年立项建设到2003年园区一直闭门造园,主要目标并非赢利而在于理想的实现,被定位于为服务社会的公益性事业。其支出资金全部由台湾金宝山集团全权负责,不仅产生30年不开园的决定,同时承诺50年后移交政府管理。基于这样的建园理念,经营处于计划经济,财政拨款状态,几年来园区已经形成独有的计划型工作状态。在毫无市场运作的思想准备下,2003年建园大权交到曹光璨先生手中,要融入市场运作,达到以园养园的目的,这必然需要一个适应和转变的过程,园区整体运作管理上、员工工作观念上等等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

(二)形象定位有欠清晰

主要体现在它诸多的形象称谓上,如“当今国内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最具特色的国际雕塑公园”、“以洞窟艺术与当代雕塑为主的大型国际地景艺术公园”、“最大的文化艺术地景公园”以及桂林华顿广告公司为其设计的“世界上最大的时尚艺术公园”等等。形象定位是实体的内质反映,好的形象定位必须是清晰的、客观的、深刻的而且易记的,这样的定位对品牌打造和推广会产生极为有效的助力作用。但目前愚自乐园形象定位的模糊状态导致了游客甚至区域外群体对其的感知疲劳,进而影响他们的出游选择。据笔者观察和相关访谈发现,在桂林本地内,许多人群对出游愚自乐园所能达到的效能仅仅是看看一些无法理解的石头,可见在其时尚艺术定位的宣传上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其形象定位亦未能深入人心。

(四)改善组织结构

结合愚自乐园实际,本文设计出园区管理系统图(图3)。系统包括市场开发系统、艺术事业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环境与安全维护系统、原住人群关系管理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七个部分,其中信息管理系统是核心单位,对整个园区的决策管理起重要作用并使各系统通过信息流通和衔接统一起来,形成整体。而市场开发和艺术事业系统是园区的极重要系统,艺术事业是整个系统运行的灵魂,市场开发是园区运行、使艺术持续的必要方式,其他系统则作为维护园区健康发展的有效推动力体系存在。各系统通过系统契合运行带紧密的连接起来,形成园区整体,并滑润运行,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配置使用。

(五)加强企业文化塑造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愚自乐园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文化类企业,其价值的体现要通过文化的分享,而文化的分享必然需要自身对本园区文化有真意而美好的认识和赞赏。因此园区在企业文化塑造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树立相应的企业价值、经营准则,并努力营造诚实和善的经营作风和行事道德规范外,更应该注重园区员工的文化培养和熏陶教育,通过开展众多的员工活动(可设计部门员工联谊歌舞活动、雕塑知识赛场,诗词艺术征集以及创意点无限空间等等)活跃员工思想、提升员工知识、丰富员工生活,造就和谐的园区文化氛围,同时这些活动亦允许游客的参与,使“愚人”精神成为一种骄傲与自豪。

正如愚自乐园前营销顾问盛永平坦言:愚自乐园是一个好产品,它是当代文明的延续,它只是在不适当的时间里超前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一定会凸现,成为众口弥赞的好景区。

[参考文献]

[1] 李洪波.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7月

[2] 郭京君,李霞.市场营销[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1月

[3] 秦志华.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8月

[4] 芮明杰.管理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

[5] 巫宁,杨路明.旅游电子商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年9月

[6] 邹文广.文化产业发展: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什么[J].人民论坛.2006.04.19

[7] 张晓军.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特质与发展关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8] 伍进、孟荣.桂林乐满地主题乐园学生市场开发探讨[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1)

[9] 张燕根.从桂林愚自乐园国际雕塑创作营看雕塑[J].艺术探索.1999(3)

[10] 崔成泉.桂林愚自乐园:一个梦开始的地方[N].中国文化报.2006.04.07

[11] 勤耕.东方卢浮宫愚自乐园[J].当代广西.2004(17)

[12] 佚名.国际雕塑公园――愚自乐园[J]. 两岸关系.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