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安全队伍建设范例6篇

加强网络安全队伍建设

加强网络安全队伍建设范文1

关键词:信息安全防范;高校网络管理员;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1-0027-01

当前,网络已成为现代高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安全管理成为重中之重。鉴于高校网络管理员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笔者就如何做好网络管理员队伍建设进行探讨。

一、高校网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队伍结构不合理

首先,高校网络管理队伍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女性管理员人数极少。其次,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大多数管理员专业技术不高,知识面较窄,难以适应现代网络安全管理的需要。再次,缺乏专业人才。不少管理员非科班出身,对于网络安全风险的防范和处置缺乏过硬的本领。最后,管理员学历水平参差不齐。网络管理队伍中既有从事较低技术含量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学毕业生,也有八十年代末的计算机毕业生,还有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信息及相近专业的硕博研究生,这些人员专业口径过窄,重理论而轻实践,与现代高效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不符。

(二)安全防范意识较差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很多网络安全问题频频进入人们视野,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一些黑客攻击网站的事件屡见不鲜,对高校网络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敲响了警钟。当前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安全防范意识普遍较差,加之专业素质缺乏,与网络安全管理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三)用人机制存在缺陷

首先,高校网络管理员选人用人机制不规范,缺乏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难以任人唯能,导致优秀人才难以招纳进来。其次,缺乏必要的竞争激励机制。未能严格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上岗机制,难以达到人尽其才、各尽所长的效果。最后,缺乏与专业技术水平、工作业绩相挂钩的绩效考核奖励评价机制,未能真正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实施,严重影响了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很多优秀人才纷纷跳槽,影响了队伍稳定与发展[1]。

二、提升管理员信息安全管理能力的对策

(一)创新思路选人才,建好网络管理队伍

首先,要拓宽用人渠道,严把人才准入关口。通过定向培养、社会招聘、公开招考、择优选调等方式,吸纳技术等级较高、综合素质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增强队伍力量,确保高校网络管理队伍的稳定。其次,要增强高校网络管理队伍的合力。高校网络管理是一项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联动、合作。因此,要注重与网络安全主管部门和技术服务机构的协作,通过日常沟通、信息共享、业务合作等方式齐抓共管,为高校网络安全管理提供强大的外部力量支撑。

(二)创新措施抓管理,提升安全防范能力

首先,要狠抓专业培训。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坚持长远规划与近期规划相结合,专项培训与全面培训相结合,采取集中培训、网络培训、外出培训、内请培训、以岗代训等方式加强高校网络管理员的专业培训,尤其要针对网络安全中长期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及突发性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行突击集训。为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应强化培训结果的应用,将结果作为工资待遇、奖金福利、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其次,要狠抓奖罚考核。按奖优罚劣原则,将信息安全防范工作专用技术水平、工作业绩与工资待遇、岗位选择、奖金发放等相挂钩,以此增强网络管理员的信息安全防范责任感和自觉性。在工作考核评价方面,要建立科学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坚持量化考核与综合性考核相结合,注重日常管理考核,坚持过程性考核与年终考评相结合,引导高校网络管理员强化过程管理意识,促使其更加注重日常工作的落实[2]。

(三)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用好用活优秀人才

首先,要注重人文关怀。高校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和关爱网络管理员,多谈心,掌握其思想情感动态,了解其实际困难和诉求,并想方设法为其解决,让他们感受到高校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次,要提高待遇。制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福利待遇,减少管理人员的后顾之忧,从而全身心投入工作。最后,要优化环境。为高校网络管理员提供良好的发展、加薪平台,立足长远,完善机制建设,让他们看到高校发展及个人发展的美好前景,从而令网络管理员在思想、工作、生活上有更广阔的进步空间,真正留住优秀人才[3]。

三、结语

信息安全防范是当前高校网络管理的重头戏,加强网络管理员队伍建设是高校网络安全、稳定、持久运行的根本保证。领导层要高度重视高校网络管理人员的选拔录用,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用全新的思维抓管理,用培训强化信息安全防范能力,用科学的机制用好人才,用优越的环境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艳丽.信息安全防范下高校网络管理员队伍建设研究[J].科技信息,2013(14):286,288.

[2]张义庭.信息化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与危机管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1(8):51-54,60.

加强网络安全队伍建设范文2

摘要:立足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构建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现状。从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网络技术以及多元环境出发,力争打造专业化、时代性、高水平、互动型的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促进大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全面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网络评论员;价值塑造;网络思政

随着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网络工具的普及应用,网民数量特别是青年网民数量急剧攀升。大学生受自身辨别力的限制,不能对网络信息和网络快餐文化形成充分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容易形成错误舆论认识,甚至产生网络舆论危机。高校网络评论员主要承担开展网络宣传、及时批驳网络不实言论、做好在线舆论引导、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四项职责,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剂”。通过建设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及时强化正面宣传,批驳不实言论,引导网络舆论,成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充分认识高校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构建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构建是顺应时代的客观要求

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网络作为当代大学生活跃的第四课堂,具有多元链接、模糊身份地位等特性。在网络空间中传播主体和客体的界限逐渐消解,一些非主流社会思潮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网络生活,以特定的可视化符号或文字影响学生的所思所想。构建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学生中培养意见领袖,把主流意识形态通过互联网平台在广大青年中传播,是互联网时代风险防控的需要,也是召唤国家认同的需要。

(二)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构建是维护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一些现实事件经网络发酵、无限扩大以及高速传播,使其具有较大的感染性和号召力,虚拟的网络空间成为造谣、传谣、辟谣的有力场所,影响着学校的安全与稳定。与此同时,学生也热衷于在各类网络平台上与记录自己的思想动态和日常生活点滴,这就使得大学生评论员队伍从来源和特性上决定了其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性。一方面,大学生网络评论员来源于学生群体,能较好地融入学生聚集的线上线下平台之中,自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传播、舆论监控以及正面引导的信息系统,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大学生网络评论员能更好地与时俱进,接收和内化时代性网络语言,以青年群体视角去理解广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对网络舆论的危机防范较为有利。

(三)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构建是大学生价值塑造的内在需要

高校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殿堂,学生现实的功利性与对未来的超越性相冲突,学生的个人诉求逐渐融入社会发展。在此转变过程中,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纷争的独立甄别与判断能力较弱,导致各类网络行为呈现出多元无序的状态。教育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曾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组建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围绕热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吸引学生点击和跟贴,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大学生网络评论员第一时间占领学生言论引导的制高点,用正确的价值理念引导主流思想舆论的形成,帮助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塑造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

二、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构建的瓶颈

(一)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组建不够科学

目前,受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呈现出组建不够科学的现象。一是在人员选拔上,许多高校倾向于通过辅导员推荐或笔试的形式选拔学生网络评论员。而笔试往往侧重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容易忽略学生的网络应对技巧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入选者是否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政治敏感性以及较高的业务操作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考量,容易造成人员能力参差不齐。二是在队伍构成上,根据针对安徽省部分高校的调查问卷结果,27.6%的高校未建立专门的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舆论监管职责由学校的宣传部门承担;57.3%的高校仅仅建立了高校网络学生评论员队伍,往往由学校的某一部门分管;15.1%的高校建立了由学生为主导,专业教师指导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与学校相关部门共同承担网络评论职责。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构成不合理,知识结构不科学,无法开展针对性的实时网络舆论监管与互动,难以准确研判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职责不够明确

当前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主要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或党委学生工作部具体指导,依赖部分遴选的学生群体开展具体工作。稳定是高校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工作除涉及党委宣传部与党委学生工作部外,保卫处、团委、心理中心等部门作为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职能部门,均应纳入高校网络评论员的工作职责涉及范围。但由于各部门管理缺乏统一领导,职能相互交叉,导致日常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出现问题时容易互相推诿,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难以真正发挥实效。此外,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制度普遍缺乏,致使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职责不清,工作随意性较大,难以形成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应对模式。网络评论员学生队伍的流动更进一步加剧了高校网络评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

(三)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公信力不够强

网络舆论空间的虚拟性、舆论主体的匿名性、舆论形成的快捷性、舆论信息的多样性以及舆论传播的高速性,促使网络舆论复杂多变,不好控制。在网络舆论中,培养有公信力的网络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引导和控制十分必要。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口口相传,经验传授”成为常见的熟悉业务的方式,致使网络评论员队伍整体理论素养较弱,对网络环境的整体把握不精准,对网络舆论的认识不够。网络评论员队伍自身素质不高导致公信力较弱,阻碍了网络评论工作的高效开展。与此同时,高校在网络舆论的应对与处理上往往重监管轻疏导,重堵塞轻沟通,在学生群体中难以引起思想共鸣。在涉及对高校有负面影响的网络言论时,往往倾向于采取“堵塞”与“封锁”的处理方式。[5]38这些举措看似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有一定的平复功能,但于无形中使负面言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双向沟通,容易加剧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使学生产生对学校的逆反情绪。学生内心的不信服也是导致高校网络评论员公信力缺乏的关键因素。

三、构建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对策

(一)优化组织结构,促进专业化发展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依赖于专业化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问题领导理论认为,“领导”概念是即景性的,领导不是事先被指定或决定的,而是在问题出现时临时挑选的。在高校网络舆论管理中,将“即景性的领导理论”加以运用,用精细化的管理打造专业化的网络评论员队伍。首先,在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的组成上,以学生意见领袖为主导,与有影响力的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形成合力,建立“学校学生网络评论员—学院学生网络评论员—年级学生网络评论员—班级学生网络评论员”四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并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大学生网络评论员专项系统培训。其次,在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的组成上,将评论的内容根据实际功能进行划分,建立学业指导、班团建设、心灵沟通、社团风采、价值塑造、就业导航等网络评论小组,培养网络评论员小组意见领袖。再次,在大学生网络评论员机构设置上,建立网络文化工作室,将网络评论员工作纳入其中,设置网络新闻发言人、网络特约评论员、网络引导志愿者等专职岗位,主动出击,正面引导,以理服人。此外,以网络舆论问题为导向,以机构网络评论员为主导,招募临时网络评论员,动态增添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评论员。例如,在学业指导上,选取年度获得国家奖学金的代表作为临时网络评论员,撰写网络评论员文章,阶段性开展思想政治引领工作。

(二)健全管理机制,形成规范化保障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制养优、以评促优、以优带优”的制度化建设有利于激发网络评论员的积极性,固化网络评论员之间的优质传承。首先是以制养优,建立和完善网络舆论引导、网络安全管理、舆论危机管理等制度,以明确的职责促使各级网络评论员各司其职,通过优良的制度促进高校学生网络评论员的培养、管理与认证。其次是以评促优。在学生网络评论员的考核上,抛弃传统的单一考核或量化考核方式,将网络评论员的评论行为纳入学生实践能力认定,将网络评论员网络舆论研讨项目纳入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将网络评论员年度影响力等级评定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与此同时,在量化的基准上将有影响力的优质网络评论作为酬金发放的根本依据,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同步推进,促进网络评论员创优争优。再次是以优带优,形成高校学生网络评论员联动机制。网络评论员队伍传承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稳定。在以制度化模式加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实体网络文化工作室,定期开展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专业化培训,阶段性进行网络舆论研讨,开展网络评论与思政研究,固化网络文化成果,全面提升网络评论员的网络舆论引导力、研发力与辐射力。

(三)规范网络管理,提升信息化技能

网络是“术”,它是技术,是一种工具;网络是“道”,它是思维,是聚合的意识。熟练掌握各类网络工具是高校网络评论员开展育人工作的前提。在网络归口管理上,按照国家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动态登记、备案校园各类网络平台,严格实施用户实名登记制度,切实做到“平台有归属,管理有责任”。按照IP地址合理分配网络评论员的工作范围,区域性监测网络行为。在网络平台监管上,在网络评论员队伍内部建立专业的技术服务队,不断完善基础维护,建立校园网安全防御、信息过滤、监测跟踪、路径控制等系统,跟踪学生行为,捕捉学生兴趣,为高校网络评论员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在网络工具使用上,大学生网络评论员应与校内团学组织紧密联合,实现“一条龙集成服务”,建立“onlinetooffice”学生事务在线办公平台,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导向型的评论转载与创新型创作评论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声文图”功能,提高网络评论的吸引力,研判网上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网络信息服务上,大学生网络评论员要充分融入网络用户群体,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在网络话语系统中融入马克思主义话语系统、传统文化话语系统、老百姓话语系统,促使网络语言更加多元生动,网络评论更具有深度和力度。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上,要依托大学生推送具有学校底蕴的网络文化产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凝聚、吸引与育人功能,为大学生网络评论员的作用发挥拓展空间。

(四)创造多元环境,营造互动型氛围

网络评论员队伍是网络育人阵地的主导者,只有不断提升网络评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充分运用网络舆论网状式非线互特点,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评论员队伍的价值塑造功能。首先要加强服务。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建设初期,应秉承“服务育人”的理念,以事务为主,融学业性、文化为一体,坚持将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条目掌上化,在第一时间信息,赢得学生的广泛关注。其次要主动出击,设置议题拓人脉。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功能,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的判断。大学生网络评论员应结合校内外的各类热点,结合不同的时间点,关注网络舆论中朋辈感兴趣的话题,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从幸福观、诚信观、恋爱观、学业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话题入手,了解他们对人生价值导向的看法,并通过积极的网络互动引导理性的价值形成。再次是转变方式,多元表达集人心。在大学生创新型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特质膨胀的时代,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要主导话语权,就要突破传统的文字论述,针对不同的评论内容,采用事例表(如价值观教育)、系列图(如感恩教育)、中外声音对比(如国内外大事件)、趣味表达(如以漫画形式论“国家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等视听结合的方式,以全新的视角、生动形象的表达使价值引领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7-21].

[2]张九海,喻洁.高校网络评论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4).

[3]张颖.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5).

[4]张芳.浅论新疆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及工作机制[J].教育传播,2013(12).

[5]姚鹏.加强高校BBS引导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红色马甲”,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J].文教资料,2007(2).

[6]张九海.高校网络评论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4).

加强网络安全队伍建设范文3

[关键词]网络犯罪 基本特点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338-01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日益普及,网络技术成为时展不可阻挡的潮流,为经济社会各项活动提供了重要保障。比如在医院应用中,计算机网络可以储存大量的病患信息,为处理各项复杂业务提供基础数据库和信息保障。因此,有必要结合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基本特点,对其预防和应对措施进行一定的探究。

1 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基本特点

计算机网络犯罪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特性和缺陷,对系统安全和正常使用进行攻击和破坏的不良行为的统称,其类型主要包括信息入侵,在计算机系统中散布病毒,造成计算机系统功能失效或系统瘫痪,影响计算机正常使用;对计算机信息进行恶意篡改、复制,影响信息安全性,损害使用者的隐私性;网络诈骗,通过散布各类不良信息,影响企业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不利于思想道德建设和良好企业文化建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网络普及程度提高,计算机网络犯罪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犯罪主体多元化趋势。随着计算机应用普及和居民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各层次和年龄段的人都有机会接触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年轻人接受能力较强,在没有接受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可能会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犯罪活动,导致犯罪主体日益多元,防控更加困难。二是技术先进性趋势。计算机犯罪的主体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技能,而犯罪实施条件相对简单,只需要应用计算机进行操作即可实现犯罪的目的,特别是网络虚拟性和便捷性特点,造成犯罪后很难留下证据,且犯罪者所在区域定位困难。特别是随着犯罪手段和技术应用水平日益提升,犯罪过程更加智能化和隐蔽。特别是信息网络隐蔽性特点,使犯罪主体实施场所随意性较强,犯罪活动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不易被发现,对预防观众造成了巨大困难。三是危害程度扩大化趋势。计算机犯罪因为目标区域比较广泛,可以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个人计算机网络系统,特别是在当前网上银行等各类网络应用增多的背景下,犯罪主体在通过先进技术进入各类计算机系统后,会获取大量信息,给相关单位和人员造成巨大损失。

2 计算机网络犯罪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2.1 提升技术防范和应用水平

针对网络犯罪先进性趋势,要针对主要网络犯罪形式,研究新型计算机防护应对措施和软件、硬件系统,提升防护水平。重点是通过防护技术更新换代、防护措施上档升级,实现对系统漏洞、安全漏洞的“全覆盖”查找、“高质量”封堵和“高标准”防护,通过技术升级提升计算机应用安全性。现代常用技术防护手段有路由器端口的加密技术、用户数据的加密技术、计算机地址的转换技术、系统登录的系统认证技术、系统防火墙技术和病毒查杀技术等,同时还可以利用通信协议改进和构建提升安全程度。

2.2 修订完善网络安全制度体系

从系统建设和技术升级角度考虑计算机犯罪预防工作,仅是对各类计算机犯罪活动“被动”应对,因为技术是不断进步的,无论防护技术和系统如何进步,犯罪主体都会通过技术进步予以破解,所以要通过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提升网络的安全性。要针对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和网络犯罪特点,修订完善预防和应对网络犯罪的技术措施,铸就预防网络犯罪的法律体系。可以结合网络犯罪特点,在惩罚措施上强化“资格刑”和“财产刑”的应用,在完善行业从业准入资格体系和网络诚信体系的基础上,对网络犯罪主体实施相应处罚,没收犯罪主体相关技术装备,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财产处罚;取消犯罪主体的计算机从业准入资格,从源头上切断实施犯罪活动的渠道。

2.3 强化网络道德宣传

网络虚拟性特点造成网民在网络上自控能力较差,特别是个别道德素质较低的网民突破“道德底线”造成不良影响,恶化了整体网络环境,给网络犯罪活动客观上创造了条件。因此,要倡导文明上网习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民文明上网公约,引导网民自觉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加快网络域名注册实名制管理,尽快构建实名制监管体系,从源头上降低虚假信息产生的可能,在发生网络犯罪后通过实名制注册迅速查找犯罪主体,净化网络环境,降低发生犯罪活动后的追责成本。

2.4 加快网络安全防护队伍建设

要加强各个层次的网络安全防护队伍建设。一是强化网络警察队伍建设,在发生网络犯罪后,公安部门处理和破案速度会形成对犯罪活动的震慑,公安机关要适应网络犯罪活动的发展趋势,成立专门的用于加强网络监测的专业化力量建设,全天候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查找、跟踪和预防潜在网络犯罪渠道,在接到网民举报后及时反应,迅速对案件进行处理。在网络警察队伍建设中,要注意筛选具备较高计算机专业操作技能的人才,确保能熟练应对各类网络安全事件。二是加强企事业单位专业化防护队伍。单位、银行机构、医院、学校等部门和单位信息危险性相对较高。因此,要重点加强这类主体专业化网络安全防护队伍建设,强化工作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健全完善内部网络控制制度,尽量将工作用的计算机与网络隔离,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减少联网计算机的网络操作行为,必要时可在联网计算机上查找有用信息,然后复制到断网计算机上进行操作。要严格执行计算机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及时更新和全覆盖等要求,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防护队伍和专业化网络物理保障机制。

2.5 注意做好日常网络安全管理工作

为降低网络犯罪活动造成的危害,在日常工作中要及时对重要文件备份,在设置系统登录网络口令时尽量设置的更加复杂,对不同系统或不同登录界面设置不同登录口令,并定期进行更换。存储重要文件的计算机不能联网,联网计算机也不能轻易从网络下载不明信息。对便于开展工作的共享数据服务器要控制“写权限”,将公共系统各类文件权限设置为“只读”,将“.exe”和“.com”格式的文件都设置为“只读”。对远程文件输入,要事先在软盘写入,杀毒处理后再进行复制。要更新系统设施,对加密信息和保密设备要采用抗电磁干扰的光纤电缆。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计算机网络犯罪活动逐步增多,要针对当前网络犯罪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网络犯罪预防和控制,减少网络犯罪活动发生,降低网络犯罪活动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赵呐.犯罪行为防控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理论分析[J].魅力中国,2009(30).

[2]卢晓丽.论网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预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加强网络安全队伍建设范文4

一、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

围绕社区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的整体工作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础工作为重点、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主线,不断保持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综合治理的较高满意率和较高的安全感水平。在工作中,以轨道交通市政动迁和重点地区集中整治为工作核心,以开展平安社区建设为重心,为地区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

社区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维护地区社会治安秩序;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深化法制宣传,加强法制教育;进一步开展与“*”等组织的专项斗争;保持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市的领先水平;打好“三年禁毒人民战争”。第一阶段是通过宣传发动,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实现先行突破,将*、*、*等小区创建成率先达标的“平安小区”;同时创建一批率先达标的“平安单位”,使创建达标的“平安小区”、“平安单位”达到50%以上。第二阶段是20*年,通过整体推进,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创建能力,使创建达标的“平安小区”、“平安单位”达到80%以上。第三阶段是20*年,通过巩固成果,攻坚克难,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提升创建水平,使创建达标的“平安小区”、“平安单位”达到90%以上。进而为创建成“平安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围绕平安建设目标任务,通过分步实施、梯次推进,争取社区“五大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即: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谐的人居环境、安全的生产环境、有序的经济环境。

三、立足长效,规范管理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稳定工作也面临了许多新的情况,20*年*街道创建平安社区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把握主动权,要深化创建活动、强化制度管理、构建三级网络,使平安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效。

1、深化创建活动,即深化“平安社区”“平安小区”创建活动。开展以加强居民住宅安全防范,及时化解各种纠纷,减少案件发生为主要内容的“平安小区”建设;以落实内部安全保卫措施,防范各类案件发生,减少各种安全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平安单位”建设;以加强区域安全防范,及时处置各类矛盾,提高社会面治安防控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平安社区”建设。同时以平安社区建设为重点,带动平安小区、平安单位的创建,推动全社区平安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首先要将创安工作不断引向深入。继续扎实开展平安社区、平安小区创建,要进一步加强整体规划、重点推进、分类指导、全面考核的工作机制,要把创安工作向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延伸;向治安复杂地区、重点场所拓展;向提高科技含量和加强防控能力方面发展,切实提升创安工作实效,提高创安工作水平,保持创安工作全覆盖。其次建立健全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平安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齐抓共建,要把平安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做到每项工作有专人负责,每项措施有部门落实。

2、强化制度管理。一是领导责任机制。在区委、区政府、区综治委的领导下,由街道党政领导任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领导承担各自职责范围内的责任,进行工作目标分解,领导责任签约并检查督办;二是实事推进机制。每个阶段(年)把群众有需求、能感受、能参与的重点问题列为实事项目,加以落实解决;三是联建联创机制。将平安建设与社区党建、文明社区创建、和谐社区建设以及社区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组织一起、指标一体、推进一致,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见效;四是工作保障机制。建立平安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平安建设专项经费,保证平安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五是考核奖惩机制。制定考核项目和标准,每年年中组织讲评,年底进行考核,对平安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并及时宣传发扬,对工作不力或严重失误的通报批评。

3、构建多级网络。即社会治安巡控网、群防群治防范网、安全检查监督网和矛盾纠纷调解网。社会治安巡控网:建立由社区民警、治安巡逻网格警、社保队员组成的社会面网格化巡控网络。群防群治防范网: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加强社会治安防范的有力保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平安创建活动的积极性,积极发挥在职党员、干部特别是老干部、社区志愿者和物业管理机构在群防群治中的作用,形成有效的群防群治防范网。安全检查监督网:有效整合消防联队、安全监督员、房屋租赁协管员、社保劳动监察队伍等专职队伍,建立健全社区单位安全监督员队伍,实现全覆盖的安全检查监督网。矛盾纠纷调解网: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民间纠纷调解中的作用。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民调解三级网络,积极探索由专职社区民警参与日常民间纠纷调解的新模式。

四、抓好“五大”实事,为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夯实基础

今年要抓好与居民生活相关的五项实事,这些实事项目对应的问题都是与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群众比较关心,反映比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就会为社区平安建设打下较好的基础,让平安建设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这五项实事是:

(一)建全队伍,完善网络。充分发挥街道处置中心的作用和将建成的社区事务“一门式”的功能,强化网络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积极发挥地区党员、居民的积极性,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群众治安防犯队伍要进行调整的整合,加强队伍的培训,编织治安信息员网络,做到点、面结合,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能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确保社区一方平安。

(二)建立来沪人员和房屋租赁信息管理队伍。加强来沪人员管理,建立外来人口和地区房屋租赁管理的两级信息平台。今年街道将合同公安、房地、城管等部门组建一支地区外来人员和房屋租赁管理队伍的工作网络,并建立来沪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市政府制定的“居住证”、“租赁房屋管理”两大制度的落实。真正做到“管房、管证、管税、管人”。

加强网络安全队伍建设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031-0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对走在信息时代前沿的大学生。大学生作为受网络影响很深的庞大群体,上网已经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了解时事、查询信息、交流感情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对自身网络安全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已经引起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对加强高校的网络阵地建设和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据调查,77.64%的高校都开展了网络安全教育,积极进行正面宣传,拓宽教育视野,扩大受众面,增强宣传力度,起到一定的引导教育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上也存在诸多问题,效果并不十分乐观。调查中,有57%的学生表示通过自学获得网络知识,26%的学生表示通过同学获得网络知识,而仅有17%的学生是从学校获得网络知识。对“网络安全教育”感到“满意”的只占16.7%,近50%的认为“不满意,一般”。在回答“你认为如何提高高校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这一问题,32.54%的同学认为应“培养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队伍”,20.44%的同学表示应“创新网络安全教育方法”,33.64%的同学认为应“重视高校网络安全心理教育”,13.38%的同学认为应“加强师生沟通交流,实时了解学生动态。”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目前的网络安全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僵化、方法陈旧、教育队伍匮乏、教育流于形式。

1.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僵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垃圾不断增加,国外许多高校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了相关课程。目前,国内各高校虽然也已开设网络课程,但是授课内容主要还是信息化技术层面的相关知识,更侧重于技术理论知识,而对于网络安全和有关法规的内容涉足不多,并未开设有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学校网络安全教育的不足,使校园网络安全隐患不断增加,因此各高校应将网络安全问题融入到教育系统中,将课程教学与日常宣传有效结合在一起,为网络安全构筑一道坚实的屏障。

2.网络安全教育方法陈旧。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基本上还是以传统方法为主:采用“两课”、讲座、谈话等形式,表现形式单一,不仅师生之间缺乏双向讨论与交流,还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根据调查,大学生在选修网络安全课程、听网络安全相关讲座、参加网络安全学生活动、阅读网络安全书籍等方面的参与程度基本在“偶尔”和“从来没有”之间。大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低于参与意愿,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要创新网络安全教育方法,实现网络安全教育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与趣味化。

3.网络安全教育队伍匮乏。在传统安全教育中,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教育优势。但是网络安全教育中教育者的地位并非如此。网络的飞速发展对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熟悉网络、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对于网络安全教育者来说不利的是,相当多的教育者对于网络知识的掌握水平及其运用网络技术的经验远远逊于教育的对象――大学生,这种网络使用能力的严重不对称情况进一步加大了网络安全教育的难度,明显限制了网络安全教育效果的发挥。因而,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队伍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来说,他们应该不仅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敬业精神,还具备网络技术、网络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4.网络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现有的网络安全教育更重视网络安全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对于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效性,只是形式上的说教,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而且现有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关联不大,不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需要,难以引起大学生们情感共鸣,教育内容并未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并未深入学生生活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最终不会得到大学生的认可,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对策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是高校教育者的重要责任。

1.充实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网络发展非常迅速,为了迎合大学生在观念、行为等方面发展的新要求,网络安全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扩展、完善内容,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网络安全常识。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自我防范教育。普及网络安全技术防卫知识,加入防火墙的原理、系统安全的检查和修补、硬盘的工作原理和保护方法。“在课程中应加入计算机系统的安装、防护和设置等实践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系统、软件和硬件等方面了解,有效运用硬件和软件资源提升防护能力”。第二,自我约束教育,通过规范和约束大学生自身的网络行为,形成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比如教育大学生不在网络上随意攻击谩骂他人、不以非法手段窥探隐私、不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不随意下载没有付费的网络资源等,合理合法地利用网络。第三,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不仅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要运用法律武器自觉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对危及网络安全的行为要勇于抵制,比如遇到网络诈骗要及时举报、避免他人受害等。

2.丰富网络安全教育方法。在新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等特征,网络安全教育表现形式也应多种多样:第一,改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引导式教学,可采用“讨论型”、“案例型”等方式,通过正反两方面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和法制意识;还可以张贴海报、办宣传专栏及举办讲座等方式及时普及网络安全的新防范方法。第二,积极谋划建立高质量、高层次、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高校网络活动平台,进一步强化网络安全教育的沟通互动功能、咨询选择功能、预测预防功能和覆盖渗透功能,建立网上网下互动机制,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问,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安全教育的有效性。第三,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营造良好校园文化、舆论氛围,大力开展各种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多姿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中陶冶性情、启迪智慧、愉悦身心、满足精神需要。

3.建设网络安全教育队伍。为了顺应网络时代的新挑战、新要求,更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各高校还应该积极探索队伍建设的新方称新途径,建立一支政治觉悟高、理论水平好、工作能力强、自身修养优、工作效果佳的高水平网络安全教育队伍。第一,提高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通过网络技术的培训,使得不断掌握网络技术,了解网络文化,学习网上教育方法,提高鉴别、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针对性地做好工作。第二,强化网络安全教育队伍的网络监管能力。监管并不是为了限制信息交流及学生的行为监控,而是为网络信息的传入起到“过滤”的作用。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进行网上网下互动,可以提高网络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召力。第三,培养网络安全教育队伍的危机处理能力。对可能产生的网络舆情做出应急处理,及时、有效、迅速的做出反应。

4.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实践。为了增加大学生的道德鉴别力、选择力和自控能力,网络安全教育除了教授理论,应当更加注重实践结合的环节,鼓励大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网络社会里。开展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技能相结合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能使大学生知行合一,将安全意识用于网络技能实践中,也能在网络技能的使用中提高安全意识,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实践。第一,在课程设置上加入有针对性的提升网络安全技能的相关内容,如怎样区分盗版软件,在社交网站上如何避免暴露个人信息等,在针对性极强的实际操作中将技能与意识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网络操作的安全性。第二,使大学生掌握自我保护和处理安全问题的有效办法。比如教育大学生保护好个人隐私资料,不轻易透露自己的真实信息,不随意接受来源不明的邮件;传授识别虚假网站的方法以及账号被盗后紧急处置的方法等,提高他们对网络风险的认知及防范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充实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丰富网络安全教育方法、建设网络安全教育队伍、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实践,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其安全防护能力,规范其网络行为,提高其网络素养。

参考文献:

[1]唐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3).

加强网络安全队伍建设范文6

一、加强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决定了现代教学手段发挥的效力。建立一支具有计算机信息化意识及技术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校园网的基本条件。我校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学校技术骨干队伍。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共有专职教师4人,其中本科3人,专科1人并且本科在学。同时,吸收各个学科有一定计算机技术能力的教师组成网络环境骨干队伍,负责全校的现代教育设备管理和技术应用的推广。二是对45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主要内容有电脑应用、设备使用、资源与网络的应用、课件制作等,并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三是建立信息技术工作的奖励制度。每学年开展评选“优秀课件”“电化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活动,并把信息技术教育情况纳入教师量化考评、职称评定、青年教师创“五好”竞赛的必备条件之中。

二、创造条件,积极投入,建配并重,超常发展

为了抢占信息教育的先机,学校按照统筹安排、分步实施、适当超前的原则,狠抓现代教育手段的硬件装备,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先进,按照“建网、建库、建制、建队伍”的思路,建设校园网,并不断完善。校园网提供了网络资源共享,主要有中教智德资源库、网络课件集成平台的运用与扩展和安全防范措施,能与互联网连接,建立学校数字化办公平台,视频点播,实现教学、管理与科研的信息化,学校配备了常规媒体。全校教师个人拥有电脑占教师总数的90%。加大投入建起了网络环境设备,为教育教学的腾飞插上现代科学技术的翅膀,为学校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立足教育教学,提高资源的使用率,打造现代教育之路

我校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设备,积极运用网络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效。网络环境的发展和运用,为学校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学改革环境,使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

首先,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程。我校从99年秋就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开齐开好信息技术课,把信息技术课纳入正式课程,小学生上机每人一台电脑,经过努力,小学生基本具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近三年来,我校小学生信息技术合格率均达100%,优良率达91.285%。

其次,加强网络环境与学科的整合,开发与课程改革目标相适应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①配合课程改革,加强实验教学的现代化建设。我校理、化、生各科都建有一间多媒体实验室,使实验室可以结合课件、网络进行教学,极大地丰富了实验教学的资源。

②利用网络,充分发挥选修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网络,选修课教学便捷地获得社会、生活、科学、地理、人文、艺术等方面的资料,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发展全面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