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论文范例6篇

书法教育论文

书法教育论文范文1

2书法教学饱含品德情操的哲理精髓在浩瀚的书法艺术发展长河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书体不同、风格迥异、高风亮节、品学兼优的书法大家,在书法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到这些书法家以及对他们作品的介绍,这些书家的生评和作品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情操教育的活教材。如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一身正气、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不惧权贵,最终以身殉职。而颜字的豁达大度、气宇轩昂、浑厚有力正是其高尚品德和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书写的《出师表》,整幅作品中无不充盈着民族的浩然正气,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以神为精魄、以心为筋骨”,抗敌御侮、保家为国的赤子之情,以及受命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国家存亡之间决心独撑危局、力挽狂澜的坚定信念。伟大领袖主席以天下为已任,敢于“主天下沉浮”,其书作才会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奔放。通过对书家及书家作品的介绍,使学生经常沉浸在书法作品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艺术意境中,从而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在书法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向学生渗透品德情操教育,进行德育熏陶,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

3书法教学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上佳手段书法是一门要下苦功而又较为枯燥的功课。就拿写字的姿式来讲,不论是立式还是坐式都有严格的“身法”要求,学习要经历从执笔、运笔、点画、结构、章法这一过程,学习的字体涉及楷、隶、篆、行、草等书体,学习的步骤要经历反复地临摹与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书艺的提高必须依赖长期刻苦地钻研与练习,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有的因此望而却步、半途而废。为此在书法教学中要结合历代书家勤奋习书的故事阐明“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如晋王献之用十八缸水练字,汉张芝临池池水尽黑,三国钟繇晚寝被上临书棉被画穿,隋僧智永学书退笔如冢,唐怀素习书无钱购纸以蕉叶代之--这些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故事,将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振撼,给他们以启迪和激励,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在书法的学习上无捷径可走,只有从一点一滴学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多临摹多总结多积累多创作,众长,为我所用,才能促成书法水平的提高,好高骛远,一曝十寒最终一事无成。反复进行这样的教育,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最大程度的磨练,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和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的那样:“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家,总要把字写得人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而长期学习书法可以逐渐改变这些毛病已是不争的现实。

4书法教学是获得“真、善、美”形象体验的有效途径在书法教学中,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便会处处发现“真、善、美”的存在。首先在进行书法练习时,可把字义和结构练习、书法创作和书写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如写“刃”字时,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在刀上加一点念“刃”呢,在留下足够的时间启发学生思考和回答之后,再进行总结:“刀最锋利的地方在刀刃上,刃字的写法寓意为刀上这一点非常重要,即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才能使刀锋利无比,作为学生最紧迫和重要的是学好本领,才会使自己成为这刀上的一点,成为好钢,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布置作业和指导学生进行书法创作时,可有意识地多书写名言警句和积极有益、健康向上的内容,因为这些文字内容对人的心理影响和教化是直接而深刻的。例如,临写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书写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助于启发学生以天下为已任的崇高责任感;抄荀子的《劝学篇》,激励学生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抄唐诗宋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升华精神境界,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其次应积级进行书法艺术方面的辅导,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使学生在书写时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在心态、认知、性情、兴趣等方面得到美的享受。再次让学生多读贴、多欣赏书法名家名作,不仅要学生学会欣赏书法作品的外观形态,更重要的是通过外观形态能品味出作品的神采韵致和书法家的精神情感,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这些书法作品的绝妙所在,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书法教育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书法教育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被列为弱势科目。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书法教育的重要价值意义,并提出一些适合高职院校发展书法教育的策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它一方面要求注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这些专门人才需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越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书法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历史演进中,其独具魅力的审美价值颇受历代教育者的重视,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审美教育范畴。学习书法,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培育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康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功用和优势。 

一、高职院校开展书法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高职院校除了进行专业技能的升级外,更需要的是使大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得到提高。书法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高职院校因办学特色的限制,书法教育却长期得不到重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书法发展受到时展大环境的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电脑、网络越来越成为国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代替了传统的书信,不要说毛笔,即使是硬笔书写工具,也逐渐被手机按键和电脑键盘以及通讯设备所取代。书法失去了广泛的实用价值,成为了纯艺术,也失去了得到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如今,作为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书法艺术,其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状况,实在不容乐观。 

2.高职院校教育对书法学科定位的认识模糊 

书法属于视觉艺术,表现出人们对平正与奇侧、统一与变化、整齐与错落等种种美学形态的认识,并展现书者的情感心绪与品格修养。而书法是否是独立的艺术门类,至今仍是艺术界、文化界、学术界极为关注并经常引起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目录和基础教育的学科设置中并未列出书法是单独的学科。再者,高职院校本身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的现象,由于书法学科定位不明确,所以对书法教育的态度往往也是可有可无,仅仅当做是学院文化建设的陪衬而已。 

   3.职业院校在书法教育上缺少系统的管理体制  

职业院校在书法教育上缺少系统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没有设立明确的书法教育管理机构,协调统一书法教学工作;大多数书法教学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制和完整系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书法教学形式单一,缺少资金以及设施投入;高职院校书法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等。  

4.高职院校生源人文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自觉接受书法教育的意识  

多数学生以前学习科目范围狭隘,接受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又存在差异,普遍缺乏书法知识。他们在一起接受、重视技能型教育后,艺术修养难以得到提高。  

二、书法教育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实用价值  

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人是十分重视书法教育的,除实用目的外,更重要的是把它当做提高修养品行的必修课程。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故以道德、事功、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高职院校实现书法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课,其实用价值更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  

1.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清代刘熙载《书概》说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其中,“书如其人”一直得到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的广泛认可。宋代朱文长在《续书断》中评价颜真卿的书品和人品时也深有感慨地说:“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书法艺术是书写者心灵美和行为美的真实写照,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是陶冶情操的重要艺术形式,是唤起学生进取精神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在传统的书法教学中,施教者十分看重对受教者的品行教育,强调学书者要树立良好的品行修养。宋代姜夔《续书谱》在谈到如何得书法“风神”时云:“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将“人品高”放在得书法风神的八个要素之首,可见古人对人品的重视程度。  

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他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越是以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坚定。所以,艺术在道德教育中起着这么巨大的作用。”书法艺术教育就是以形式和内容双重之美,让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把品德修行寓于教育之中。  

2.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  

三国时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其意思是说,书法作品中的笔迹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具有审美价值,是因为能体现出人的美好情感。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说:“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至”。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基本的美学。而形式美,是汉字书法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哪一种书法形体,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心理,无不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有意味的形式”。因此,书法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 

在书法教育中,学生通过临摹学习、创作作品和欣赏高水平作品的锻炼,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具备一定的艺术眼光、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这种经常性的良性循环,他们就逐步地对艺术或现实中的美与丑、雅与俗等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从而培养全心全意热爱美、鄙视丑的高尚品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的雄浑之美、秀逸之美、老辣之美、刚健之美、丰满圆润之美等丰富的审美属性,是打开美丽殿堂大门的钥匙。它在引导学生欣赏创造艺术美的同时,也创造了具有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学生。 

3.有助于对学生勤于思考、领悟能力的培养 

书法艺术教育,通过传授知识、训练技巧的过程,使学生眼、手、脑同时并用,进入积极的观察、分析、思考的状态。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勤于思考等方面的能力都具有很大的好处。 

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云:“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指出书法临摹要多悟、多思。同时他还指出:“余尝谓临摹不过学字中之字,多悟则字中有字,字外有字,全从虚处着精神。”书法学习不仅要思考书法本身,也要思考“字外之字”,而创作主体个人情感的表达就更离不开思考了。领悟力是学生对书法形式的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更深入的洞察和感悟,是在学习过程中的触类旁通和认知的提高。只有领悟才能将所学化为己用。领悟力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总结的能力,故书法学习中领悟能力的提高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发现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可以领悟和谐本质,促使他们懂得如何发掘周围美的事物,懂得与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处,懂得团队精神,懂得关爱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尽力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进而以健全的心智投入到有序的学习生活当中,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此外,丰富多彩的书法文化活动不仅能弘扬民族精神,提高自身修养能力,而且更有助于校园文化的丰富发展。 

三、对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开展书法教育的思考 

要彻底解决高职院校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实现书法教育和高职文化的有机结合,提高书法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造有利于书法教学的硬件设施 

转变观念,加深对书法教育的认识,创造浓郁的氛围和条件,有计划、有目标地制定一系列教学措施,把书法教育纳入学校培养方案中。这要求高职院校不仅在制度和指导思想上确保书法教学的正常开展,还要创造条件来满足书法教学的物质环境需要。比如成立书法教研室,加强书法教学的质量管理;将书法课单独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公共必修课;各院系设立若干小的书法练习、创作室、展厅等,让学生有练习、交流、创作、展示的空间。 

2.建设一支书法艺术素养高、责任心强、具备良好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和教学平台直接决定书法教学的水平和效果。鉴于目前专业书法教师短缺的情况,可以采用校际联合的办法。各高职院校书法师资力量各有所长,如果广泛联合,资源共享,则是做好书法教育切实有效的办法。高职院校之间可以尝试互派教师授课、互派学生选课等合作方式。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书法教学可采取新的形式,如采用自学、自评的教学模式。亦可采用讲解要领、自行创作、分析习作的教学方法。重视作业的批改与总结,耐心指导,使学生不觉得单调枯燥,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认为练字太枯燥乏味,原因是多数学生看不到自己书写水平的提高。经实践,定期举办展览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学生通过展览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从而增强了信心,也提高了兴趣。 

 

参考文献: 

[1]韩盼山.书法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书法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书法 学科 课程

二、书法课程的学科基础

为什么书法课程建设需要有学科基础?书法学科研究现有基础怎样?书法学科研究可以为课程建设提供哪些支撑?这些问题有必要作出明确的回答。

(一)书法学科与课程的关系

任何一门成熟的课程,必定需要相应学科作为基础。书法课程建设离不开书法学科。课程建设既要有社会需求,它决定要不要开设该课程;也要有学科基础,它决定能不能开设该课程。

什么是课程?一般的说法,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什么是学科?《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将学科定义为:“教育科目,也称科目,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为了教学的需要把某一门科学的浩繁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合理的组织和排列,使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某一级专门学校教育应达到的程度。这就形成了同这门科学相应的学科。” 《教育大辞典》将学科分成两方面定义:“一定科学领域的总称,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教学科目通用。”

学科与课程也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其一,学科是一种对知识的分类,而课程既可以是对知识的分类,也可以是对知识的综合。作为对知识的分类,一门学科可以分设为多门课程;作为对知识的综合,一门课程则可以包含很多学科。其二,学科对知识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而课程不论是对知识的分类还是对知识的综合,都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因素。其三,从教育角度看,学科的核心是创新,其主体是教师、学者;课程的核心是传承,其主体是学生及其他教学对象。其四,学科知识是构成课程的元素,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要以课程为中介来实现;课程不仅是对学科知识的传播、改造和拓展,同时课程也往往是新兴学科的生长点。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九年十八学期的书法课程,如果不是建立在书法学科研究的基础之上,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二)书法学科研究的现有基础

现代书法学科思想的发端,应该追溯到蔡元培1918年所提出的“书法专科”的学科思想。1927年12月他提出《筹备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1928年又亲自倡导、创立“国立西湖艺术院”的运筹与决策实现。这些可以看作是蔡元培基于他美学思想、艺术教育思想中的“书法专科”学科思想、并付诸实施的具体行为体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至今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学科体制的多元化形态,培育了诸多与书法相关的专业,培养了大量接受书法学科思想、经过书法专业训练的书法家、研究者、工作者以及书法教师。

如果我们稍作分析就会发现,在书法学科建设过程中,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如:

以“书法本体的发展”为研究对象,更多地关注书法学科建构、书法艺术本质的内在逻辑规律、书法创作流派的发展,以培养书法艺术的专门优秀人才为目标,侧重于造就具有创新思想、创作能力的书法艺术家。

以“书法与中国文化”为研究核心,侧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书法艺术研究,更多地关注书法与中国文化的依存关系和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生存状态,凸显书法的文化属性,以培养和造就具有较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的书法研究、教育人才为目标。

以文字学、古典文献学、书画篆刻史学、古代书论研究为根基,关注中国书法与文字的渊源关系,着眼中国书法艺术的启蒙、发生和发展,突出书法作为艺术的审美属性;在对传统书法艺术中名碑名帖的临摹、对传统文化中的古典书论、诗词及中国画的学习基础上,以培养具有先进的创作思维、优秀的创作技巧的书法人才为目标。

也有一些学者的观点认为,书法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涵盖了两大体系:第一种是从史学、美学出发,强调古典书论的合理性,并进行系统化,包括书法史学(书法风格史、批评史、教育史);书法美学(美学原理、创作原理、赏评原理、技法原理、比较书法学)。第二种是从书法哲学的视野出发,包括书法心理学(创作者、欣赏者情绪等)、书法社会学(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书法形态学(作品的工具、材料、形式及相关的创作事件等)。

毫无疑问,书法学科研究是历史的、时代的系统工程,根植于历史、立足于时代、展望于未来,不仅对博大精深的书法传统进行解读、梳理、解构、重组,而且也为当代的书法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实践创新、发展方向。

然而,现有书法学科研究与建设明显不足。就目前全国高等院校开设书法专业的状况看,其本科书法教育有设在中文学院、政教学院、历史学院的,也有设在美术学院、艺术学院、文化学院的,其所授学士学位不是以“书法艺术学”的名义;就硕士、博士教育现状看,也没有一所大学的毕业生是以“书法艺术学”的名义而获取学位证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的硕士、博士学位证书是“美术学书法艺术教育方向”,浙江大学艺术学院的博士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书画篆刻史学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学院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南京艺术学院所招硕士生、博士生,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招硕士生、博士生,都不是以“书法艺术学”名义,这是明摆着的事实。――这些存在的问题说明,书法学科研究任重道远,尚需加倍努力。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经过近百年的书法学科(专科)思想演变、理论研究、教育实践,现代书法学科业已有了深厚的积淀和坚实的基础。尽管有许多学者以为,书法学科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事情,但事实上,高等教育的书法学科研究既为高校学生提供专业教育的理论支撑,也同样可为基础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尤其是高校书法相关专业中的有许多成熟课程,如《书法史》《书法技法》《书法创作》等,理应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建设的源泉。

(三)书法学科研究可为课程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1.为书法课程建设提供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

书法课程建设需要有顶层设计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这些思想、理念只能来自于书法学科研究。与其它学科研究一样,书法学科研究首先表现在对书法艺术的性质、界定、概念、特征、内涵及书法教育与发展的研究,这是书法学科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中书法学科的教育思想,是相对独立的、宏观的,它强调对书法的教育思想、学术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本质、培养目标等研究。这些书法教育思想、理念等,既然在专科、本科、研究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得以实施,那么,它当然可以而且理应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有学者认为,随着书法学科研究深入和书法学科教育思想发展,书法学科必将摆脱当下寄生于“美术学”门下的尴尬处境,从“美术学”的层檐下剥离出来,在艺术学门类中的独立门户,成为2l世纪一门独立的艺术显学科;由此,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有顶层设计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书法课程,必将从语文、美术等课程藩篱下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成熟的一门课程。

2.为确定书法课程性质、目标提供理论基础

就书法课程的性质、地位与目标而言,有诸多模糊的问题需要搞清楚。例如书法课程定位与归属的问题:其一,书法课程是文字教育还是艺术教育?如果是文字教育,应归属于语文学科,是语文老师的任务,注重文字的识、读、写,掌握文字的形、声、义;如果是艺术教育,应归属于书法(美术)学科,是书法或美术老师的任务,注重文字书写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强调以汉字为表现载体、以书写为表现技巧、以工具材料为表现媒介、以点画为表现形态等,来表达情感、精神、思想。其二,书法课程是技能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如果书法仅是技能教育,那么书法课程教育目标中,就应该强调学生经过特定的训练而具备的一种书法技术能力,在教学中重在技巧训练;如果是素质教育,那么课程强调的是,让学生参与某种学习、活动的过程,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品格、增加趣味、提高审美素养的目标,在教学中重在过程体验。――这些是书法课程建设中实际问题,如果没有思辨的书法学科理论作为指导,就无法分辨清楚,只有放在书法学科研究的视野中,才会迎刃而解。

2013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印发的通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书法学科研究的辩证方法,基本明确了书法课程的性质、地位、目标与任务。书法课程的性质既是技能教育(实用性),也是艺术教育(创造性),又是文化教育(普及性)、更是素质教育(发展性);书法课程地位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其目标与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总目标)。

3.为建构书法课程内容体系提供知识逻辑

与其它学科研究一样,书法学科研究也表现对研究内容进行结构重组,注重研究内容的体系化、规范化和逻辑性,它揭示书法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的规律。对相关知识的科学分类、归纳、整理,是学科研究的专长。例如将书法史进行科学分类,可以归纳出包括文字演变、笔法演进、工具材料发明与改进、书学理论发展、书法教育等等的专门史,从史学的角度,对书法学科进行架构。因此,书法学科研究的内容一般遵循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完备的量化过程,其前后的逻辑关系是以学科发展轨迹的直线秩序为纲,关注研究内容的发生、发展、延伸及预测、展望的逻辑性。因此,只有利用书法学科研究的已有成果,依据书法学科研究提供的知识逻辑,来组织和选择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内容,才有可能建构9―12年系统的、适应不同年龄年段身心特点、遵循书法知识发展规律、符合书法教育教学原理的课程内容体系,――这一点恰恰是书法课程建设的关键,在当下严重缺失。

4.为书法课程选择教学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一般来说,学科研究方法具有思想性、规范性、独特性、超越性,正是书法课程教学模式所需要的内容,它为书法课程选择教学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毫无疑问,书法课程教学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根据它的复杂性、交叉性,如何确立书法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要么只进行基础的临摹训练教学;要么简单地从教师个人心得体会出发,讲授一些基本的作品格式要领和创作方法,忽视书法教学的全面性、逻辑性和针对性;更有甚者,则是放任自由,跟着学生走,缺乏有效的教学、创作引导。与其它学科研究一样,书法学科研究也表现为一种研究方法和教学模式上的探索与实践,比如,对古代经典的继承性、选择性、研究性学习而形成“古典模式”;对书法的现代性、装饰性、图画性的探索学习而形成的“现代派模式”;强调书法的技巧性、构思性、主题性而形成的“学院派模式”等等,这些建立在书法学科研究理论基础上教学模式,既为书法课程建设提供“方法论”和“思辨能力”,也可为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8

[2]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8

书法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书法教育 操作主义 反思 实用理性

当前,操作主义让书法教育得以实用化,人们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程序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了可预见的书写能力方面的提升。从古到今的书法理论都是按照操作主义的要求为学习者制定规则,因而由于具有有目共睹的“实效性”,从而获得了书法教育界的普遍认同。但是,在实效性之余,操作所带来的价值理性的缺失,使得书法教育仅仅停留在书写者习得一手漂亮字迹的基础上,缺乏厚重的文化知识,书写便成为一种形而下的手艺,难以进入当代社会的文化语境,这种操作主义倾向值得当代书法教育界反思。

一、从中国文化精神角度反思

哲学家李泽厚曾经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一书中说:“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思维模式使中国民族承载着一种清醒冷静的中庸心理:不狂暴,不玄想,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以服务于现实生活,保持现有的有机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标,珍视人际,讲求关系,反对冒险,轻视创新 ……”①在这种思维模式左右下,实用观念占有统治地位。而儒家思想对于古代书法教育的影响,是将单纯的书写教育发展成为借书法教育来进行人格塑造和道德培养,故古代书法教育可确切地称为“基础之学”。学习书法是“博雅”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因此古代的书法家也大多是文学、绘画等方面有一定才能的贤德之才。虽然,当代书法教育中许多学书者仍然沿用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传统知识结构,但是操作主义的内核仍然左右着现代社会人们的思考方式。由于当代教育的本质不同于以往的博雅教育,书法教育的初衷不再是单纯地进行人格塑造和提升文化修养,学书者也不再是单纯地为了修身养性,消遣把玩。这种在操作过程中的诗、书、画、印就已经是隐藏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新形式的操作主义,目的是运用这种知识结构直接便利地完成艺术创作。但是,在当代的社会语境下,这种仅为了达到艺术创作的实用主义知识结构已无法满足于当代书法教育所需,当代书法教育需要心理学、哲学、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形成的综合型学科体系。对于此点,陈振濂在《书法美学》中曾论述道:“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艺术哲学家,只有当他能从哲学、美学高度去把握书法的真旨时,他才会在书法学习、书法创作、书法研究诸方面游刃有余,左右逢源。”②因此,操作虽是学习的必由之路,但无形的价值判断及当代多角度的文化学习在书法教育中也同样重要。

操作主义作为一种行为模式的代名词由西方人首先提出。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内,实用理性精神与其有相似之处。中国的实用理性在中国的科学、文化、艺术中的各个方面互为联系、互为渗透的长期发展延续的过程中形成。这种文化心理作为文字与书法密不可分的精神支柱,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使文字始终保持记录、表义、传递信息的社会公用。因此汉字对于书法不仅是一种独有的艺术形式,更为基础的是一种社会文化。

随着封建社会的远去、帝王将相思想的疏离,当代书法教育将单纯的文字书写从古代文化中剥离出来,以历代书法家们的书论捷要为手段,从操作主义的立场出发去掌握一些字体的书写秘籍,形成了当代书法教育单向度的艺术发展趋势。然而书法家和抄字匠毕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在现今的书法教学中,书写的内容虽然仍是传统的诗词歌赋,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由于文化语境的陌生,对于古代文字认识与否往往不在学习之列。处于书写之所需,借用古诗词进行书法创作时,也并未深入研究体会其文学意义和象征意义,仅注重文字的象形性,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作用反而成为一种字体构架之外的驱壳。书法教育的表象是对汉字做艺术化的书写处理,实质却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主义”“后现代主义书法”“书画归一”等现象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和探讨。在当代书法艺术中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疏离。在这样一个重技术、重操作的社会背景下,让我们担忧的是:书法在经历数千年的演变后,终于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同时是否又会走进另一误区――书法的唯艺术化,书法艺术的发展是否仅是一个与形式相关却悬浮于空中的创新过程。

二、从当代科学角度反思

谈及书法学习中的操作主义,当代科学意识的提升给予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今社会人文学科几乎被人文科学所取代,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性之品质”,或者最高层次的哲人,而是向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那样,培养各种专业的专家。人文学科的退化形成了当代教育思想的蜕化,在书法教育这种突出实用性、操作性的学科门类内,传统书法思想的遗留有限,且当代科学意识对操作主义教育模式的加深,一正一反将书法学习置于实践教学的模式之下。操作挤占了思想、理论层面的思考,形成了当代书法教学中思想学习的虚空化。

在重视技术的时代,操作主义的盛行将书法教育置于为艺术形式而形式的境地,当代人文精神的缺失使书法转化为一门无水滋养、濒临干枯的艺术门类。思想的薄弱会制约实践的发展,尤其是在艺术的重大转型期,思想价值的凸显尤为珍贵。只有操作性的实践与思想上的思辨和谐发展,一个艺术门类才会发展。从一定的高度看待书法教育是书法学习者必备的眼光。

结语

我们讨论操作主义的倾向在书法学习中的不足,并不是要祛除实践性的价值,而是反思其文化性的缺失。在艺术史中形式与内容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只是在一段历史时期某一方面会集中显现,书法教育不等同于书法创作,让学习者从“文”和“质”两个方面去观照事物,更有利于教育的进步与和谐。

注释: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90.

书法教育论文范文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书法艺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美化心灵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进一步提高广大书法爱好者的书法技能,让书法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教育和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做好基层群众的书法艺术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探讨,以期对地方书法艺术的传承和普及有所补益。

一、基层群众书法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艺术文化又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文化的发展,使社会更充满色彩,更富艺术之美,书法艺术作为文化艺术的一部分,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多数地区除专业书法艺术学校开设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外,且有民办书法艺术培训机构在从事着书法艺术教育,他们为社会和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艺术人才,也为地方文化艺术的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繁荣的背后所显现的是:专业书法教师理论水平不高,教学上只注重学生书法技能的培养,对民办艺术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基层广大书法爱好者对传统书法理论、书法历史知识、书法艺术发展动态等知之甚少,书法艺术教育管理不到位、硬件建设缺乏、经费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书法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二、基层群众书法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文化艺术的巨大魅力正逐步被人们所认识,文化事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书法艺术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增强了竞争力。因此说,运用文化力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就是文化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研究表明,书法艺术在诸多文化艺术中又具有独特的精神魅力,书法可陶冶情操,强身健体,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位,因此,重视书法艺术的发展、教育、培养和爱护书法艺术人才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由于书法教育是有别于其它文化技能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特殊性显而易见:(1)书法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教学上既有相同的地方,又必须根据群众文化生活的特点,教学方法灵活多样;(2)书法爱好者层次多样性,涵盖了青少年书法艺术教育、基层群众书法教育普及和传承,较高层次书法人才的技术培训等内容;(3)基层书法人才文化艺术水平普遍较低,对书法理论知之甚少;(4)学员多为业余且分部地域广,学习上受工作及农时等条件制约;(5)对专业书法艺术教师要求较高,既要具备过硬的文字书写技能,又必须懂得文化艺术工作的管理,了解相关政策及国内外书法动态,教学工作既不同于专业院校的书法教学,又有别于中小学书法教师的教学方法,那就是容教育、管理为一身,融书写本领与理论休养为一体。

三、管理与教育相结合,让教学走向社会

针对目前基层群众书法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其教育特点,可采取管理与教育相结合、让教学走向社会的教学方法进行。

一是点面结合,专家授课走向基层。教学上可特邀或聘请大学专业书法教授到地方授课,或重点聘请当地部级书协会员作特聘教师开展培训工作。在教学上,针对基层书法爱好者居住分散,集中教学难度大的实际,可采取在基层书法教育基地乡镇书法教研班进行分片教学,让专家走出校门,走向基层。

二是引导民办书法艺术培训单位逐步向正规教育转化,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工作上应加强同县教育部门的联系,并及时将地方文化艺术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作好汇报,以获得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为提高办学质量可聘请教育系统的专家定期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知识的培训,文化主管单位应针对各学校的办学特点进行教学互动,以期让学生学习到较为全面的书法艺术知识。

三是搞好特色教育基地建设,可以乡镇文化中心或中小学校作为基层书法艺术教育培训点,建立乡镇书艺术教育培训基地,指定当地书法艺术水平较高,热心公益事业的同志具体负责该项工作,县文化管理单位给予一定的财力、物力的支持。工作上县文化管理单位定期选派书法教师到现场讲课,并结合学员作品现场点评指导,以满足基层书法爱好者的学习需求。

四是引导书法爱好者走向社会,向社会吸取营养,让他们带着艺术、带着问题重新回到社会中去,可利用春节、农村庙会期间组织学员走向街头到农村、到工厂、社区去开展义写春联、义写书法作品活动。送春联、送书画艺术品到农家、到工厂、到社区。此举不但能开阔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视野,也为书法艺术这一国学的传承与普及起到极好的宣传示范作用。

五是文企联姻,给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可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依靠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来办好书法艺术教育事业,可采取文企联姻,充分利用企业优厚的经济实力,固定的办公场所这一优势,动员企业单位出资筹建书画工作室,配备相应的笔墨纸张等。公司可以定期举办书法艺术作品展,此举不但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书法教育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中学,书法教育,现状,对策,学校,学生

 

前言

前几年韩国国人对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积极, 在继“活字印刷术发明”和“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将中医改为“韩医”和宣称韩国人发明了汉字之后,又将申遗目光投向了中国书法艺术。早在2005年举办的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上,一位韩国教授提出应当废除中国的“书法”、日本的“书道”等名称,全东亚都统一为韩国的“书艺”。韩国大张旗鼓提出书法申遗显然是对当代中国书法水准与价值的质疑,引起了国人的高度觉醒,继承和发扬中国书法的呼声空前高涨。

2008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作家赵丽宏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名为《建议将中国书法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得到了不少代表委员的响应并于当年完成了申遗程序。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人总算保住了中国“书法”地位和名分。但要继承发扬中国书法,光“申遗”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普及书法教育。

据有人粗略统计,目前我国练习书法人数过亿,可谓一支浩荡大军。但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指出:“这支大军中多是中小学生和老人,16岁到50岁之间的书写者是个断档,中小学生和老人的书法热也仅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这种情况不容乐观。”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戴小京表示:“只有在书法这片土壤不流失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书法苗子和书法大家。但是学校,现在上海书协根本招不到25岁以下的年轻会员。” 而我们的邻邦日韩,书法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有统计数据显示,每五六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热衷于书法。日本中小学校都开设书法课,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毕业,6年时间已小有所成。在总人数约4800万的韩国,研习书法者逾10万人。书法广受青年人喜爱。有报道说,“韩国人甚至在枫冷江寒、雪花旋舞的季节张设150米长的白绫,在浩大的天地间挥洒狂草”。书法,几乎成为了这个民族的盛世狂欢,无怪乎人家韩国要“抢注”所谓“书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一、当前中学书法教育的现状。

(一)高度重视书写水平的考查,而不重视书法课程的开设。从各地语文考试包括中高考的语文试卷上看,都有卷面分,分值从开始的3分左右已普遍逐渐增加到现在的5分左右,不仅如此,很多地方的语文考题除卷面分外还有单独的书写题,一般是5分左右。也就是说,出题方十分重视对学生书写水平的考查,学生的书写和卷面质量占据了10分左右的分值,超过了字词考查和古诗文考查各自的分值论文怎么写。但在实际阅卷中,特别是在重大考试阅卷中,阅卷老师顾忌到学生的得分对学生自身的重要影响,给出的分数并没有因书写质量好坏而产生明显的差异,相差不到3分,结果是你好我好全都好,大家都差不多。这也直接导致了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对写字训练虽很重视,但又不愿也不必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书法训练和练习,也就难有旨在提高书写水平的有效措施出台并积极付诸实施。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只注重文化课的成绩,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学校很少开设书法课,学业评价的标准依旧放在文化课上。

从国家层面看,在现行的中学教育体制中,书法教育的位置始终未能摆正。虽然新课程标准在中学书法科方面也有所体现,但没有国家编制统一的各类型的书法教材,没有硬性地规定书法课成为必修科目,也导致了学校的书法课程设置及评价缺乏参照。

(二)中学书法教育理论不足,经验缺乏,师资匮乏。任何一门学科总是在其理论的观照下实践和提高的学校,而理论又是从实践中得以总结和升华的,书法教育当然也是如此。书法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它主要有两方面构成:书法学和教育学。要求书法老师具备相当专业水平的同时还得掌握必备的相关的教育心理学,从教育的角度引领和培养学生的书法素养。目前,中国书法教育家只是少数,而这些书法教育家以高校居多,大多以研究高校书法教育为主,从事中学书法教育研究和理论的极为少数,在教师进修院校从事中小学书法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中学书法教育就缺乏理论上的支撑,更缺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成功的经验。

长时间的应试教育机制导致专职书法教师严重紧缺,在笔者生活的城市,市区里的中学基本上没有书法课教师。有的农村中学连体音美课的专业教师都没有,书法课也可想而知。目前在书法教育较好的学校,书法课却由语文老师兼任,有些语文老师并不擅长书法,有的书法水平还很拙劣,书法教学难以胜任,还有的干脆上语文课,这样一来,学校里的书法课也就形同虚设。实想,一个书法知识少的可怜的教师怎样能上好书法课?不上书法课、没人上书法课、不会上书法课,是目前中学书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注重结果,轻视过程;注意个体,轻视全体。

经常看到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常联合一些书画组织举办一些中小学书画比赛之类的活动。但这些活动所做的只是征集学生的参赛作品,对这些作品的作者进行评比和颁奖。至于这些作品产生的过程似乎与这些部门无关。这种貌似重视书画教育的行为,实际上是目前中国教育“重结果,轻过程”这一通病的一个缩影而已。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及教师受教育成果功利性的影响,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只是把学校和班级几个书法特长生作为“王牌”,视为书法教育成果,以应付比赛或检查。一些家长为了孩子速成,有些教师为了名利,让学生放弃对古贴的临习,而转临摹一些以前书法比赛中的获奖作品,或者是临写某几个字,或者对学生进行集中操练和制作学校,一幅老师的作品,学生反复练习,直到大家满意为止,有时甚至老师索性,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获奖。

在中学教室里,也常见“学校文化专栏”和“班级文化专栏”内琳琅满目的学习书画作品。但这大都是学生靠在小学是书画底子和校外参加专习班修得的技能完成的作品。很少是在中学学段通过学校书法教育获取的,而那些在小学阶段掌握的一些书法技能,最终也随着中学作业的增多,升学压力的加大,学校对书法教学的漠视和遗弃而渐渐逝去。

(四)近9成中学生写字难看,对书法缺乏兴趣。

上海明略市场策划曾对上海市11所中学319名初、高中学生的写字观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有近九成中学生表示自己写字难看。对那些不想改善字迹的学生,他们的理由依次为:可以用电脑的占75.6%;字写好也没有用的占23.3%。对此,有关教育专家指出,现在中学生写字难看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书法不是一门具体课程,它仅仅是一门基础性的技能,远不如数学外语这些课程受到中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电脑的普及也变相降低了学生对自己字迹的要求,老师、家长、学生三方似乎更重视电脑的学习与操作,认为“现在都进入信息时代了,什么都是用电脑,你写得再好也派不上用场”。大部分学生对写字都缺乏兴趣,认为比较枯燥、艰苦、乏味。虽然有些学生参加过书法培训,到了真正需要吃苦下功夫的时候,就不情愿了。第三方面,应试教育的弊端,铺天盖地的作业压得学生根本也没有时间来正正规规写字,认认真真写好字。于是只图完成任务,字就越画越乱,近9成学生写字难看就难以避免了。 不仅如此,学生执笔姿势不当现象十分普遍。这个拇指压着食指,那个笔杆垂直于纸面,还有的手腕使劲往里弯,甚至写字的本子都是斜放的……再看看写字的姿势吧,脊背不直,弓腰驼背学校,眼睛距离桌面过近,常常写着写着就趴在桌上写了,“三个一”(眼睛离纸面距离为一市尺,身体离桌面的距离为一拳,手离笔尖的距离为一寸)的要求何在?学生写错笔画划、笔顺的现象就更为常见了。毛笔书法学习不知什么时候起已悄然消失,学校已经没有统一的毛笔写字课。老师不教,学生自己也不写。除了个别有意识的家长,送孩子到专门的书法研习班学习毛笔字外,毛笔字已与大多数的学生“绝缘”了。

中小学书法教育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书法教育体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尉天池先生说“没有健全的书法教育体系,中国书法的发展就不可能根本好转。”

二、 针对现状浅谈解决对策

(一)建立一个健全的书法教育体系。

1、要有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和教材。现行条件下,由于国家和地方没有统一的书法教材,校本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山西太谷师范附属小学2001年开始投入一定财力由本校职书法教师杨致祥来编撰了一本适合小学生使用的字帖,历时六年,成功编撰出《硬笔书法门径》、《硬笔书法教程》、《硬笔行》三本书,大大解决了该校书法教学无教程、无讲解理论的困难,也极大提高了书法教学质量论文怎么写。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一个想搞好书法教育的机构,是有能力解决所有问题的。

2、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一个紧盯升学率的学校,一个只要结果的评价机制,永远不会耐心地去指导所有学生练习书法,因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不会考查你书法教育的成果。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就必须加强对学校的监督,书法教育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才得到保证。虽然有人建议将书法列入升学参考指标以此加强学生对于书法的重视,但如此一来,学生只会觉得不堪重负根本无法领会书法的精神所在,这并不是可取的方法。建立健全书法教学评价体系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完善。

3、加强师资培训,开展系列教研究活动,蓄积书法教育理论

提高师资水平是上好书法课的关健。没有师资,加强书法教育将是一句空话。应该说中等师范学校还是十分重视学生的书法训练的,为小学输出了一定数量的书法教师。以山东文登师范学校为例,学校每周都有由专职书法教师执教的书法课,每课必有作业,每天都有固定的书法练习时间,每学期末必考“三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并有“三字”达标标准,不能达标的学生必须进行再次达标。三年下来学校,学生的“三字”大都能小有所成。而反观师范类的大专院校,在这方面就要逊色的多,中学缺乏书法教师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但像山东文登师范这样十分重视书法训练的学校,并没有关于书法教学法的培训,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书法教育研究的薄弱。现阶段书法教育迫切还需要建设一支书法教育教研队伍,能从理论上多层次、多角度去探讨书法教学、指导书法教学实践,尤其是在书法教学的观念上、方法上应该有所发展和突破。

(二)给学生一书法艺术的熏陶,认识到研习书法的重要意义。

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正如黑格尔所言:“中国是特别的东方,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所以丰子恺先生指出:“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须知中国的民族精神,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由此可见,对青少年进行书法教育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即其深刻的内涵正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举措,通过书法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青少年的发展乃至一生大有裨益。练习书法可以提高人的智力,培养认真细致的作风刻苦顽强的意志和乐观高雅的情趣。我们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白练习书法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书画名人故事的的宣传和对书法作品的赏析,提高学生对书法作品的欣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对学习书法的渴望。

【参考文献】

刘克里.《对书法教学现状的思考》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12月第4期

《新闻晚报》2002年8月06日

刘金霞《当代大学生硬笔书法现状浅析》《教育学刊》2009年第1期